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读后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500字范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观后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500字范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观后感)

更新时间:2022-01-04 17:14:15 点击: 来源:yutu

  天才和疯子之间的有怎样的界定呢?天才是什么样子的,疯子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有没有过用自己狭隘的视角去审视“精神病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读后感《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500字范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观后感)

  我用了三天零散的时间看完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觉得挺震撼,想写写读后感,发现脑子一片混乱。那么按照读书过程中的感觉来记录吧——

  好奇——“他们”的世界,缘何而来?同样的身体构造,同样的社会环境,如何造就了不同的想法,而且“他们”的想法那么坚定,不会被轻易动摇,他们的精神世界那么单纯,不受各种外力所干扰?当然,排除了那些个人成长经历特殊的案例,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从这个疑问出发,带领我走入这个神奇的殿堂。

  迷惑——这是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然而访谈的内容许多我都觉得好像就是那么回事啊?很认可。比如在《苹果的味道》一篇里面,主人公“闭关”寻找感觉、精神以及精神之后的东西,也并不涉及什么佛教之类的修行,要是我有这样的环境条件的话,也会试一试。

  《角度问题》一篇,只是阐述了一番看问题的角度,并没有什么非正常认识。所谓患者,言辞幽默,逻辑严谨,也没有发表什么标新立异的言论,行为不过就是把家里布置得像个孩子的房间,但这对于一名职业插画师来说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为什么会被认为是精神病?

  在《迷失的旅行者》一篇,如果这不是在一本精神病访谈录里面以对话的形式所记载,我绝对会把它划分为一篇科幻小说,可是当我回忆起曾经着迷的那些科幻小说,读起来都觉得满真实,就像凡尔纳在他的那个年代写的小说,当时的人们读起来觉得天马行空,可现在却有许多科学幻想已经成为现实。阅读过程中,和作者一样,想要恶补一下量子物理和什么非线性动力学的基础知识。

  《飞禽走兽》里面这个19岁的小姑娘,可以把人形象地看成各种动物,哇塞,这种超能力多酷!当然,排除那些过于偏执的,以及那些所谓的“有邪教教主”潜质的个例。

  所以,我困惑,或许我也是有精神病的潜质?我问朋友看过书后的感觉,她说感觉她自己就是一个精神病……就像作者自嘲的:“面对一些患者的时候,会感觉面对就是自己,加上一部分患者的知识太渊博、逻辑性太完美、信念太坚定,我甚至经常想我其实是一个不具备渊博知识,没拥有完美逻辑,信念又不坚定的精神病人。”

  敬佩——一方面敬佩作者,有疑问就会付诸行动不停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收获。一方面佩服他采访到的一些患者,比如用分形几何学研究生物进化的,还有那个自觉研究玛雅文明停不下来的……

  读完之后,我觉得这根本就不是一本访谈录,而是一本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图书,从精神病患者的口中,那些量子物理知识变得形象而易于理解,分形几何学这样高深的名词也变得浅显易懂,而由完全陌生的文字推演遗失文明的过程似乎也不那么神秘了;从他们的角度,从花的角度看花,从云的角度看云,世界多彩而纯净;从他们的专注,执着于一件自己愿意执着的事情,认真、专注从来不是空口号,困难、束缚、环境、世俗从来都不是事儿。

  而我,或是大多数正常人,往往都是看不清就模糊着吧,想不明白就迷糊着吧,生活本就疲于应对,哪来精力专注思考?

  释然——作者用《果冻世界》这篇作为最后一篇,看完之后忽觉轻松很多,看了前面过多的从各种角度解释的世界,纷纷杂杂,脑子凌乱,最后却一下子又有些清明。用量子物理探索也好、时空穿越多宇宙理论也好,被噩梦缠绕也好,无穷无尽的孤独感也好,忽然都不需要再探索和解释了,时间与空间不用分割开来看,而处于其中的我们也无法跳出来看,那些依附于物质却又独立于物质的精神世界,如同果冻中的气泡。所有宇宙、文化、物质……就是一个大果冻——这样的比喻多简洁,这样的角度真是足够超脱和宏观,物质的尽头,所有困惑,也不需要再困惑了。先分解,后统一,从细节进入,从宏观走出,是一种了解和学习的方法。

  很感谢作者,让我们了解了基于这同一物质世界而看到的不同世界,过于执着,便成痴;过于不思,则倦怠。作者用“人生若只如初见”来结尾,是一种曾经深入地用心感悟,努力去全面了解后的俯视,而我,却是因孤陋寡闻鲜于思考惯于浑浑噩噩的无知。

  此处引用文中一句话作结尾:“想要看到真正的世界,就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大地的眼睛去看大地,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人的眼睛去看人,用世界的眼睛去看世界”……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读后感

  天才和疯子是个怎样的界定?什么是天才,什么是疯子?小时候也和大多数人一样想,天才就是高智商,疯子就是精神病,仿佛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永远不可能有交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改变了很多我对这两者的看法。

  这是我看过最好看的书之一,即使是有之一,也不影响我所表达的对这本书的喜爱,好久没遇到一本自己如此喜欢的书了。喜欢这本书,不仅因为作者轻松的笔调,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展示了的一个自己几乎没有接触过的世界,展示出来的独特视角。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疯子都是精神病院里,精神出了问题,神经错乱,举止怪异的人,简而言之,即是脑子有病。然而看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后,我发现疯子不应该被这样子定义的,他们中很多有自己的思想,页很清楚自己在想什么,甚至很多想法是很有科学性的,就像书中的“四维虫子”和“时间的尽头”等节所提到的,患者的思维是很严密的,所讲到的量子力学也是有根有据的,讲述时思路清晰严谨,若是在大学课堂讲课,相信是很有资深教授的范儿的。但是这样的人却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人们把他们当成疯子,只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被绝大多数人所不能理解和接受。若是人们能宽容地对待这样的思想,换个角度来看“疯子们”一些天马行空式的想法,或许他们就是坐在研究院的科学家了。

  天才和疯子有时只是时代的差别,如果在一千多年前有人整天拿电脑,航天飞机什么的来说事,人们肯定也觉得他们是疯子,可是在今天,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都不会对此有丝毫的质疑,它们都成为了现实。再如,尼采,梵高,爱因斯坦等天才都有不被大家所理解的时候。尼采是西方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这位自称是太阳的哲学家后来还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梵高也因自己的画风和当时的主流不同而不被大家所待见,后来也进了精神病院。天才若是生不逢时,便也成了疯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理解万岁。我想在以后的日子,即使我不懂“疯子们”的世界,我也会尊重他们的想法,有时并不是别人的想法怪异,只是那是自己没法达到的高度。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读后感

  在智者的领域中,天才站在左,疯子站在右,那中间是谁呢?——题记

  周末两天,恰好时间充足,我便乘此机会读完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这是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我可从未听说过这类书籍)。作者高铭用了四年时间,接触了数百名“非常态人类”才完成这本着作。

  书中讲述了作者与多位精神病人接触的经历,每一个故事都简单明了,又扑朔迷离。总而言之,它们(故事)清楚到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以致于更加迷雾重重。在他(作者)所接触到的患者中,有研究哲学、心理学、人体、生物学、宗教(主要是佛教)、量子物理学、符号学、玛雅文明的各种各样的人,还有一些多重人格者,“永生者”,“小说”家以及俱怕梦境、细菌甚至是月亮的人。作者的写作水平很不一般,他将每个人物的形象、性格和已知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他们就在你眼前与你交谈。由此可见,作者在收集素材与写作上下了很大功夫,才让我们读者阅读时体会到了一种特别的乐趣。

  读完书之后,多数患者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知识渊博,机智过人。他们中间相当一部分具备了天才所具备的天资,可谓天赋异禀。然而,过人的天赋与他们极端的思想所结合之后,所诞生的便是一个畸形(心理上)天才——疯子。例如:有位少年因研究量子物理学太过痴迷,结果渐渐产生了幻觉(也许他所说的东西真实存在,但我们无法看见,目前的科学也无法解释),最后进了精神病院治疗。还有一位公务员,为了研究玛雅文明及其预言,不惜辞去工作,将全部精力投入研究,时间长了后精神开始出现异常,终于被判定为精神病人。但是,不管怎样,他们的智慧与能力不可否认,尽管在我们眼中他们是“非常态人类”,但这或许是因为他们了解了一些我们所不知的事物,让我们误认为他们有“问题”。因此,疯子即是超能智者,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天才。

  尽管疯子的智慧超于常人,但由于他们思维方式不同常人,甚至会产生危害,所以总要被关在铁门与铁窗的后面,与囚犯无差。然而一些天才有时也会透露出疯子的影子。如果说疯子是另一种天才,那么天才就是没被关起来的疯子。因此,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了一个词——中庸。所谓中庸,就是中正和永恒持久,这是一种为人之道,处世哲学。中庸的智慧,不仅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这恰好填补了精神病人不善于打交道的短处),也是在做人做事上实用的学问。学习中庸,可以让你受益终生,也许中庸之道不能让你成为最聪明的人,但它可以让你成为人际关系最好、为人处事精明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恰好介于疯子与天才之间。所以,我希望我自己和所有正在努力的人,一定要学会中庸,切不可走两个极端,否则你不是名垂千古便是一事无成,这样对人而言精神压力不是太大了吗?与其这样,不如学习中庸,让自己感受到生活中的乐趣。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成为人才),我将会继续努力,决不偏左或右,笔直地走下去。

  天才与疯子并排站着,中间有条粗线将他们一分为二,而人才便站在这条线上。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读后感

  天才和疯子是个怎样的界定?什么是天才,什么是疯子?小时候也和大多数人一样想,天才就是高智商,疯子就是精神病,仿佛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永远不可能有交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改变了很多我对这两者的看法。

  这是我看过最好看的书之一,即使是有之一,也不影响我所表达的对这本书的喜爱,好久没遇到一本自己如此喜欢的书了。喜欢这本书,不仅因为作者轻松的笔调,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展示了的一个自己几乎没有接触过的世界,展示出来的独特视角。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疯子都是精神病院里,精神出了问题,神经错乱,举止怪异的人,简而言之,即是脑子有病。然而看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后,我发现疯子不应该被这样子定义的,他们中很多有自己的思想,页很清楚自己在想什么,甚至很多想法是很有科学性的,就像书中的“四维虫子”和“时间的尽头”等节所提到的,患者的思维是很严密的,所讲到的量子力学也是有根有据的,讲述时思路清晰严谨,若是在大学课堂讲课,相信是很有资深教授的范儿的。但是这样的人却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人们把他们当成疯子,只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被绝大多数人所不能理解和接受。若是人们能宽容地对待这样的思想,换个角度来看“疯子们”一些天马行空式的想法,或许他们就是坐在研究院的科学家了。

  天才和疯子有时只是时代的差别,如果在一千多年前有人整天拿电脑,航天飞机什么的来说事,人们肯定也觉得他们是疯子,可是在今天,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都不会对此有丝毫的质疑,它们都成为了现实。再如,尼采,梵高,爱因斯坦等天才都有不被大家所理解的时候。尼采是西方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这位自称是太阳的哲学家后来还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梵高也因自己的画风和当时的主流不同而不被大家所待见,后来也进了精神病院。天才若是生不逢时,便也成了疯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理解万岁。我想在以后的日子,即使我不懂“疯子们”的世界,我也会尊重他们的想法,有时并不是别人的想法怪异,只是那是自己没法达到的高度。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读后感

  多数书籍,都是把微小的事物放大来看,无论是情感,还是理论,可是这本书是不一样的,他用精神病人的角度去看这个让我们置疑的世界。

  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是在询问着自己,询问着这个世界,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循规蹈矩的接受命运给我们的一切。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不在询问,而作者笔下的这些人,往往过于偏执。他们把细微的事物放大,用他们的眼光去审视这个世界。

  还记得一位病人,他喜欢盯着石头看,他觉得石头是有生命的。也许在我们看来,冷冰冰的石头怎么会有生命,可是,石头可以提供养分,可以养活植物,也许他不会消耗生命,但是我们又如何肯定他们没有生命?

  另有一位病人,他喜欢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因此,他身边的人都觉得她不正常。在作者与她交谈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不禁认为她是正常的,而且还赞同她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没错,孩子们不愿意表达他们的想法,大人们总是用自己的观点去定义,孩子们看到的是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但是那位“女病人”说的没错,他们看到的只是自己认为的有趣的东西。

  我们被教育着拥有自己的思维定式,往往不敢扩展和更新自己的想法,就这样,许多人陷入狭小的圈子里活了一辈子。

  书中的每一位精神病人都是天生的蛊惑着,就像作者说的,他们都有点像邪教教主,可以把人带到他们所认为的世界中去。这是因为他们都对自己的观念深信不已,并且他们希望所有人都相信他们所坚信的东西。记得有一位病人,他认为女人终究统治世界,也许他说的并不正确,可是,科学也证明女人比男人基因上的先进性。不管是真是假,他们都认定自己所认为的观点。

  不得不说,这些所谓的精神病人只是世界观与他人不同,他们所看所想都与大多数人不相同。也许很多人不理解他们,但是他们所认为的就一定是谬误么?

  有一个小姑娘,他可以看到天空的不同的颜色,蓝色会发生好事,红色会发生不好的事,所以她厌恶红色。她也因为家人的不理解,变得不爱说话,更戴上了墨镜,不去看天空的颜色。也许,这真的是她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也许,这些颜色源于她的内心。可是并不能因为这个而觉得她不正常,任何人都没有资格用自己的标准去定义一个人的正常或者非正常。反而,我倒是希望有这样一种能力,去提前感受自己的祸福。

  有一个男人,他很神奇,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小说中的一部分,包括作者本身,最后她预测出了她半年后将离开疗养院,他的确做到了,在作者采访他的半年后。不得不说,他的预感很准确,也许,我们真的人生真的只是一部小说,而作者,正是我们自己。

  其中,有一个故事令我很感动。那个老妇人在老伴死后,仍然觉得他还活着,并依旧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也许那个老人真的还在,但是只有老妇人看得见,或者,老妇人知道他不在了,但仍旧希望他还在,只是这样的骗着自己。可是,这也是一种永远。

  婚纱在衣柜里早就尘封,

  我们的容颜都已渐渐苍老,

  感谢你带给我的每一天,

  正事因为你,我才有勇气说:

  “永远,永远。”

  就是这样一本书,他没有多么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是就是这样一本书,让我忍不住一口气读完。有时候,用精神病人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们更能去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duhougan/59882.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duhougan/59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