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观后感 >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感悟2023年 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感悟2023年怎么写

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感悟2023年 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感悟2023年怎么写

更新时间:2023-06-14 10:56:40 点击: 来源:yutu

1960年,来自上海、常州等地保育院里的孤儿,前前后后,差不多有3000名,他们坐上一列列北上的火车,跨越大半个中国来到内蒙古,在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乌兰夫的大力支持下,一个重大决策在内蒙古自治区化成一场场爱心接力行动。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感悟2023年,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感悟2023年1

蒙族同胞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同胞间互帮互助的民族大义。这种大义,超越了血缘和民族的阻隔,共同汇聚成了人与人之间最美好、最纯真的亲情。下面是课件网小编为您推荐读“三千孤儿入内蒙”历史故事感悟心得。

20xx 年 3 月 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到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故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与民族间相互交融、互帮互助的美丽佳话,是各族人民在困难面前团结友爱的生动实践。

上世纪 60 年代初,我国遭遇了严重自然灾害,许多弃婴被送到上海的保育院,随着弃婴的日益增多,物资供应不上,孩子们营养严重缺乏,数千名孤儿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恩来总理在同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商议后,作出了孤儿入内蒙的重大决定。那段时期共有 3000 多名孤儿跨越半个中国,来到内蒙古,来到草原额吉(蒙语:母亲)的怀抱。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国家的孩子。

在那背后蕴含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情谊。孩子们到达内蒙古后首先被送到了各地新建的保育站,暂时由保育员照顾,在适应草原的环境、调养身体后,再由牧民领养。当时,只有19 岁的四子王旗保育站保育员都贵玛成了 28 名孤儿共同的额吉。作为一名未婚姑娘,为了照顾孩子们,换尿布、喂奶粉……什么都得从头学起,忙碌得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孩子们早已不是刚来时的面黄肌瘦。一年多后,这些孩子们一个个都健健康康地到了领养家庭。为表彰她的卓越贡献,2019 年 9 月,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都贵玛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时至今日,她的故事已经成为了各族人民学习的榜样,在推动各民族相互交融的进程中,诉说着草原额吉的历史佳话。

在那背后蕴含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民族大爱。那个时期,草原牧民们的生活也不宽裕,唯一可以解释的便是那不带任何色彩、发自内心的爱。当被问到你领养哪一个时,张凤仙看到被安置在学校里的六个孩子,她不加思索地答道:全都要!在那个困难时期,六个孩子的吃穿用度成为了摆在她面前的头等大事。为了这句承诺,她辛苦了一辈子、劳累了一辈子。慢慢地,她的头发白了、背佝偻了,当时领养的六个孩子也都长大成人,成了草原的雄鹰。在这无私的奉献中,我们见证了大爱,见证了草原额吉的深情厚意。这种精神将代代相承,成为 56 个民族共同的信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进一步凝聚起各族人民万众一心、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磅礴力量。

在那背后蕴含了超越血缘,超越民族的民族深情。牧民家庭想要领养孩子,首先得具备一个硬条件,家里要有奶牛。为了领养孩子,有的牧民家里没有奶牛,便把自己的祖传首饰卖掉,把自己家的牲畜卖掉来买奶牛。蒙族同胞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同胞间互帮互助的民族大义。这种大义,超越了血缘和民族的阻隔,共同汇聚成了人与人之间最美好、最纯真的亲情。正如内蒙古谚语所说的那样,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因为爱她们变得伟大,让我们看到了民族间的相亲相爱。缘起于这段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佳话所传递出来的亲情、深情,将永远铭刻在各族人民的血脉中,烙印在各族人民的心灵深处,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谱系,激励各族同胞勇往直前,携手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感悟2023年2

从“一把镰刀、一个斧头”出发

一个斧头(后为锤头)、一把镰刀交织一起,看上去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图案,可它贴到鲜红的旗帜上,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团组时间”里频频讲史论史感慨今昔,透露出浓浓的历史感,在内蒙古代表团讲“三千孤儿入内蒙”历史佳话,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在青海代表团,回忆十多年前玉树灾后情景,赞叹今天玉树发展实现“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革命不忘来时路,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古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当最早的一批播种者升起第一面“一把镰刀、一个斧头交织一起”的鲜红旗帜时,集结在这面庄严旗帜下的共产党员便开始了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漫长征程。马克思撰写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揭示了构筑人们思想灵魂的世界,其中第一重世界就是由“希望、信念、信条”等理想性因素构成的以“信仰”为核心的意义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特点就是科学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对这一科学性的继承和发扬,具体说来只有牢固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做到“两个维护”融入到实践中,才能“铸魂”如山,焕发出磅礴“伟力”。

革命不忘来时路,在平凡中“镌刻”秀美诗章。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指出,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习近平总书记就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给出重要指示,黄文秀同志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来尘封功绩,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提起“榜样”,人们脑海中闪现出一些成就斐然、崇高伟大、光辉闪烁的形象。其实,仔细观察这些榜样人物和光荣事迹,不难发现榜样也是平凡人。他们有着普通的姓名、平凡的模样、寻常的家庭……“见贤思齐焉”要向榜样们看齐,他们虽平凡,却用实际行动,持续践行着那些超出常人耐受力,却惠及国家和人民的伟大之事。足以证明,伟大源自平凡,平凡也足以造就伟大。

革命不忘来时路,要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人民”一词共出现23次,在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将“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单独列出。深刻体现出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至上贯穿到国家发展的全过程。“心无百姓莫为官”群众之事无小事。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大事”的细胞。作为党员干部,心中一定要有百姓,肩上就要有对群众的责任担当,以“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的态度,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社会发展“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干事创业的“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评价工作的“第一标准”,真正做人民群众身边的细心人、贴心人、暖心人。

革命不忘来时路,要做“绝对忠诚”的斗争战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从“一个锤头、一把镰刀”出发,李大钊、夏明翰、刘胡兰等革命先烈,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笃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革命觉悟,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等优秀共产党员,凭借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革命觉悟始终保持一种如牛重负的使命感,夙夜在公、一念为民,战天斗地。峥嵘岁月,丈量着党和人民朝向梦想的脚步,坚定迈向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要牢记鲜红的党旗下的誓言,牢记对党绝对忠诚的誓言,“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和锐意进取的斗争精神,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塑造敢于在大是大非面前亮剑、在矛盾冲突面前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坚决斗争的风骨、气节和胆魄,在红色革命历史中练就斗争胜利的真本领、真功夫。

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感悟2023年3

学好“历史佳话”打造的民族团结“党史课”

阳春三月谋新篇,万众一心寄两会。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提到了“齐心协力建包钢”和“三千孤儿入内蒙”两段历史佳话,其中蕴含的红色历史故事,再次为广大党员、干部上了一堂催人奋进的民族团结“党史课”。

“我”倾尽所有向“你”伸出有力援手,铸就中国历史佳话之“齐心协力建包钢”。1958年,包钢的一号高炉建设遇到设备和建设材料供应不足的难题,党中央提出“要想办法为包钢解决困难”。随后掀起了一场全国支援包钢的热潮,来自22个省55个市300多个企业的材料和设备,通过飞机、火车、汽车甚至马车、驴车陆续运到,8万多名英雄创业者齐聚祖国北疆,风餐露宿、手拉肩扛、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在荒滩上筑起钢城,一号高炉提前一年建成投产,结束了内蒙古“手无寸铁”的历史,也为新中国钢铁工业奠定了基础。接下来,包钢大力支持京九建设、创投产最高纪录,不断焕发新活力,反哺国家和人民。在包钢的困难时期,神州大地同心聚力,全国各族兄弟姐妹支援包钢建设、帮助内蒙古,铸就了一段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历史佳话!

“你”挺身而出向“我”张开温暖怀抱,铸就中国历史佳话之“三千孤儿入内蒙”。1959年到1961年,自然灾害下,苏、沪、浙等地的3000名幼小多病的孤儿因为粮食匮乏陷入困境,党中央决定把这些“国家的孩子”送到草原。随后善良宽广的内蒙古大草原向他们敞开最暖怀抱,3000多名“国家的孩子”来到内蒙古,“草原额吉(妈妈)”在蒙古包里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悉心照料这些“国家的孩子”,苦心教育他们长大成人,额吉们的心里、草原牧民的心里没有“孤”只有“亲”。接下来,这些“国家的孩子”走上各行各业,为内蒙古自治区和国家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许党报国,终身以草原为荣、心系草原、反哺草原。3000孤儿与蒙古族大草原之间,原本相隔千里,没有血缘关系,如今却骨肉相连、生死相依,演绎了一段超越地域、血缘、民族的历史佳话!

历史佳话中“你”“我”相依水乳交融,打造出一堂不朽的民族团结“党史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重点学习党史,同时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特别是要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问题上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在内蒙古需要帮助时,全国各族兄弟姐妹倾尽全力伸出援手,共筑包钢建设内蒙;在国家困难时,内蒙古的牧民群众奉献爱与担当,用自己的奶水把“国家的孩子”抚养成人。如今,包钢为新中国钢铁工业奉献力量,“国家的孩子”为内蒙古发展贡献力量,感恩互“哺”,这两段历史佳话,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打造出一堂不朽的民族团结“党史课”!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当学好每一堂“历史佳话”打造的民族团结“党史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汲取力量,获以启迪,在“学”与“思”中不断前行,立志做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感悟2023年】相关推荐文章:

“三千孤儿入内蒙”历史故事读后感悟

2023年雾都孤儿读书感悟 雾都孤儿的读书笔记(三篇)

2023年《雾都孤儿》读书报告 《雾都孤儿》读后感悟(七篇)

2023年雾都孤儿的阅读感悟(三篇)

2023年《雾都孤儿》读后感悟实用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guanhougan/841522.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guanhougan/841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