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工作总结 >2023年教学设计和教案有啥不一样(3篇) 2023年教学设计

2023年教学设计和教案有啥不一样(3篇) 2023年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1-10 20:58:45 点击: 来源:yutu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学设计和教案有啥不一样篇一

2020年4月19日

方案和教案意思一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方案和教案意思一样吗

【篇1:教案】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学习罗丹做事心神专注、投入的精神。

2.在结合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祝贺”、“莫名其妙”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理解课文结尾一段话。2.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围绕“全神贯注”写了件什么事。 1.板书课题,学生解释“全神贯注”一词(能够查工具书),再提出问题思考,围绕“全神贯注”作者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情。2.顺便解释“雕塑”、“奥地利”、“挚友”:

(“雕塑”,造型艺术,用泥土、石膏、竹木、玉石、金属等材料雕刻或雕塑艺术形象。“奥地利”,奥地利共和国,位于欧洲中部,首都是维也纳。“挚友”,“挚”,诚恳;亲密的朋友。)

(二)再读课文,正音正字,学会生字新词(有的能够放到分析课文时再去理解)。 1.注意字的读音:

2.注意以下字的字形结构:

“诞生”的“诞”的中间是“廴”,不要写成“辶”。

“罗丹”的“丹”,不要和“舟”相混。

“醉”的左半部是“酉”,中间不要少写一横。

“激烈”、“激动”的“激”和“邀请”的“邀”,部首不同,前者是“氵”,后者是“辶”。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按自然段默读,概括出自然段段意,再讨论划分结构段。要求边读边想,边画出重点和概括性词语或句子。1.概括自然段段意:

第1自然段;罗丹邀请茨威格到家做客,在参观工作室时,发现作品还有毛病,要马上修改。第2自然段: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作品。

第3自然段:罗丹工作完,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

第4自然段:罗丹发现茨威格被关在工作室里了。

第5自然段:茨威格对这件事感受很深。

2.引导学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阶段,结合自然段的归并,讨论划分结构段,明确段与段之间联系的必然性。

提示:课文共5个自然段,篇幅较长,内容较多或较集中,没有对话之类的较多的自然段。因此,较长的自然段,很可能是事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有可能独立成段。

第一段即第1自然段,写了罗丹邀请茨威格到家做客,参观工作室,并看刚完成的女像作品,以及客人对作品的称赞和主人发现作品还有毛病等。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二段即第2自然段,写了罗丹修改女像的经过。篇幅较长,内容具体。

以上两个自然段之间联系很紧密。第一段即第1自然段最后一层意思是罗丹发现作品有毛病;第二段即第2自然段就讲着手进行认真修改。因此,这两个自然段既可独立成为两个大段,又在内容和情节发展上紧密联系。

第3自然段是写罗丹由于全神贯注地工作,竟忘了客人的存在。第4自然段写茨威格招呼罗丹,罗丹这才发现客人被关在工作室里了。这两个自然段紧紧相连,共同记述一件事,显然能够合并成为第三大段,进一步生动地表现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这能够说是第二段的发展和延伸。

第四段即第5自然段,写了茨威格的回忆和感受:一切值得做的工作,想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显然,这是全文内容的归结。

(四)通读课文,在质疑问难中,经过议论或查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句,解释一部分不理解和不甚理解的词语,为下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心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阅读分析第一段。 1.提问思考: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课文围绕“全神贯注”讲了一件罗丹在雕塑一座女像的作品时发生的事情。这件事情是怎样发生的,或者说是由什么引起的?先默读,再议论,然后回答。

这一段共写了六句话,依次读一读,看看这六句话各写了什么内容,怎样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排列的?

第一句话写罗丹邀请茨威格到家做客。罗丹既然招待茨威格这位客人、挚友,一定做了不少事。但课文接下去只写了一件跟“全神贯注”有联系的事,这件事是什么?

(这件事就是第二句话所讲的:“饭后,罗丹带着这位挚友参观她的工作室。”这句话跟“全神贯注”是有联系的,其它事没有写,因为跟“全神贯注”没有关系。)

2.接下来再想一想:罗丹带着茨威格参观自己的工作室。既然是“工作室”,是“参观”,客人一定看了不少内容吧?设想一下,可能看到些什么?这些都写了没有?为什么?单单写了什么?为什么?这就是第三句话要说清楚的问题了。

(客人可能看到工作室里摆放的主人创作的各式各样的雕塑作品,当然还有些创作用的材料。工具什么的。这些都没有写,因为跟“全神贯注”没有什么联系。单单写了作品中刚刚完成的一座女像。因为这一作品跟“全神贯注”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要写它。这就是第三句话的作用。)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在“仪态端庄”的女像前,客人和主人表示了不同的看法。读一读下面第四、五两句话,简要地说出客人怎样表示?主人怎样表示?谁的表示又跟“全神贯注”直接联系?

(茨威格拍手叫好,表示祝贺;罗丹不满意,说还有毛病,表示需要修改。罗丹看出作品有毛病需要修改的情节,跟“全神贯注”直接关联。)

这是不是“全神贯注”的直接起因呢?(就是。)

既然罗丹看出作品有毛病,需要动手修改,是故事的直接起因,为什么文章不从这里写起,而是把她邀请茨威格到家做客做文章的开头呢?

师生共同议论,共同解答,注意六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如果文章从罗丹看出作品有毛病需要修改写起,读者会感到突然了:罗丹怎么这时候看出作品的毛病呢?不是因为请客人茨威格参观工作室,看到刚刚完成的女像,才发现毛病的吗?那么,客人怎么到了工作室的呢?是主人请她进来的。是罗丹邀请她来家做客的。这一系列事实都有因果关系。因此,文章要从邀请茨威格到家做客写起是自然的,必要的。直到第六句“罗丹马上拿起抹刀修改起来。”全段紧紧围绕“全神贯注”步步深入,叙述得清清楚楚,给读者的印象是完整的、有条理的,为下一段阅读打好了基础。)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4.顺便结合句子的内容看看,“端详”一词写成“看”能够不能够?为什么?“皱着眉头”表示了什么?

(“端详”写成“看”不能够。因为“端详”是仔细看的意思;“看”只是看,没有“仔细”的内容。如果用了“看”,罗丹创作态度上的认真,就表现得不够充分了。“皱着眉头”,表示事情难办,得想个办法解决。俗话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说明罗丹工作态度是严肃的,对自己的作品要求是严格的。)

5.小结: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用词不宜太多,而要准确。

6.自由读这一段,再分组或分行朗读,续读下去。逗号之间停顿短一些,句号之间停顿长一些。体会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递进关系。

(二)阅读分析第二段。

1.第一课时在初读课文、划分段落时,我们已经了解这一段是写罗丹怎样修改女像的。现在默读这一段,看看作者抓住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哪几方面的特点,具体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的。这些特点在其它写人的课文中,也同样使用。

要求一边读,一边想,重要的地方能够画出来,还能够议一议,求得共识。

(作者紧紧抓住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特点,生动、具体地表现她是怎样“全神贯注”的)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再逐句细读,认真体会经过怎样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特点表现“全神贯注”的。①“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仿佛跟谁在说悄悄话。”

(写了罗丹修改时的动作和语言。这是罗丹在远处望,近处瞧,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左肩偏了点儿”该怎样修改,嘴里还叨唠着修改方案什么的。)

②“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注意“异样”和“激烈”两个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异样”的眼光是指不同寻常的眼光,这是经过描写罗丹的神态,反映她想到了一个比较满意的修改方案。“激烈的争吵”是有可能指方案又感到不成熟,可用可不用,还在推敲之中呢。)③“她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

(“踩得吱吱响”,“不停地挥动”是经过写脚的动作的重量大,手的动作的连续不断,反映此刻罗丹工作的紧张和热烈。)

3.这一层内容,是作者从罗丹工作时的动作、语言、神态等不同的角度,描写“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的。接下去的一层,有一句话是前一层的归纳,又是后一层内容的引起。找一找是哪一句话。

(“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起劲,情绪更加激动了。”)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4.自由读这一层(由“一刻钟过去了”到段末),有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跟“越干越起劲”有关联,是什么?画出来。

(“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5.罗丹的女像的毛病,只是左肩偏了一点儿,脸上可能还有一点儿不满意的地方,修改共用了多长时间?

(大约一个小时。)

课文为什么要从“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写到“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呢?是不是太啰嗦了?索性直接写“大约过了一个小时”不好吗?为什么?大家想一想,再回答。

(课文从“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写到“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时间由短到长,步步加深,给人的感觉是时间过得太慢了、太长了。作品那么一点儿毛病,竟用了那么长时间。这就从侧面突出了罗丹“全神贯注”、认真工作的忘我精神。)

6.再读最后两句话,注意:每句话里有那么一个字,最能反映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恐怕再没有比这两个字最能表现一个人把全部精力、全部心思投入到某种活动之中了。是哪两个字?

(“醉”和“痴”。)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她像喝醉酒一样,整个世界对她来讲仿佛已经消失了??”喝醉了酒是什么样?根据生活中见过的说一说。“整个世界对她来讲仿佛已经消失了”是一种什么景象呢?

(一种是神态不清,有失常态,这里不指这种。还有一种是蒙头大睡,仿佛不醒人事似的。正像课文中讲的:整个世界仿佛已经消失了。课文用喝醉了酒,处于沉迷状态,比喻罗丹全身心地投入到修改作品的工作中,其它什么也不论不顾了。这是“全神贯注”的最高状态。)

7.最后一句写修改完毕。读读这一句,看看是不是只交代了修改完了,有没有进一步突出“全神贯注”和全身心投入?找出来。

(“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

“对着女像微笑,”就已经说明修改是成功的、满意的了。“痴痴”是什么意思?进一步说明了什么?

(“痴痴”,从工具书上查是“痴迷”的意思,也就是深深地迷恋某一事物。说明对修改后的作品,是十分满意的,她非常喜欢自己刚刚完成的这一作品,已经到了迷恋、陶醉的程度了。这就是说:如果没有“全神贯注”的认真修改,不可能有这样满意的结果。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的动作又说明了什么?大概罗丹在修改作品时,下定了决心,憋足了劲头,“全神贯注”地修改到非常满意的程度了,这才“轻轻地吁了口气”,放松放松。)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8.再自由读这一段,要求读出感情,一种表现罗丹“全神贯注”地投入修改作品时的执着感情。

9.小结:这一段经过对罗丹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等特点的描写,生动、具体地表现出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而且从侧面以修改作品时间长和作品毛病小的对比,以及修改作品紧张之时和完成修改作品之后的“如醉如痴”的沉迷状态,加深了“全神贯注”的意义,读了令人十分感动。

第三课时

(一)阅读分析第三段。

1.提示:第二段写了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自己新完成的女像。她的朋友茨威格从旁悄悄地站着,罗丹始终没有理睬她,是不礼貌,不友好吗?

(不是。因为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作品,顾不上跟朋友交谈什么。)

是的。还有一个有趣的令人感叹的事实等着我们去了解,领会。这就是第三段所写的内容。

2.自由读,再指名读这一段,想一想:

茨威格见罗丹工作完了,“径自走出门去,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这句话的“径自”和“随手”是什么意思?表明罗丹的什么?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径自”是表示罗丹修改完作品,自己直接拉上屋门走去,没绕道,也没看一下周围。“随手”是指罗丹走出屋门顺手就要锁门。这两个词放在句子里,说明罗丹还没有从刚才埋头工作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把朋友忘得一干二净。这充分证明,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已经到了如醉如痴、全身心投入的程度了。)

3.这就使“茨威格莫名其妙”了。结合这句话的意思解释“莫名其妙”。

(表明罗丹工作完了,竟不顾友人的存在,径自走出门去,准备上锁,这件事太奇怪了,使得茨威格不明白事情的奥妙和真相。)

【篇2:教学设计方案】

少年闰土(第三课时)

设计者(xxxxxx)

一、概述

二、教学目标分析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人物外貌特征 2、剖析文章中心,达到深入理解句子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思想感情变化,少年闰土的形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从而流露出“我”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一、小黑板出示词语,并让生理解词语意思

二、利用课件演示含义生科的语句,让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潮汛、伶俐 2、同桌互评

二、再认识闰土、探究深读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默读课文

师:讲述了几件事情?

(雪地捕鸟、夏日拾贝壳、看瓜刺猬、潮汛看鱼)

师:闰土向“我”讲述自己的海边生活,你们能想象出她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吗?请你试着用成语描述一下。(抑扬顿挫,眉飞色舞,吸引学生注意)2、生自由读文

师:经过刚才的读,你觉得闰土是怎样的少年?

板书:聪明、能干、勇敢、见多识广

三|想象画面,指导背诵

1、生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象作者描述的与你们干菜描述的有何不同?

2、2、引导背诵第一自然段

四、解疑释惑、深化认识

1、闰土的心中仅仅只有这四件稀奇事吗? 2、出示重点语句,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句子

(1)她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闰土在(海边)时她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海边有如许的贝壳)3、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师:她们会有怎样的话别呢?(难舍难分)

五、全文小结

六、作业 1、小练笔 2、多音字

七、板书设计:略

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在此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经过对课文词语的复习增强并提高学生读书能力,让学生在自由读课文的基础上回顾课文内容是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发回的淋漓尽致。再认识闰土、探究深读: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找准事件的经过在文中理解句子,在剧中理解词语,在文章学习中认识人物形象,经过学习背诵课文,结合现实,想象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八、帮助和总结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对学生进行词语理解辅导,例如:伶俐、潮汛等

2、重点语句的读法,例如:“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3、体会句子,如:她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的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总结:经过对个别学生的辅导,她们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都有所进步。

【篇3:教学设计方案】

附件: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 今天我们经过她的是《短歌行》认识曹操。

环节一:初读诗歌——读准字音,理解诗意

(目标:让学生初步理解诗歌,为下一步学习打基础)1.听配乐朗诵,注意字词读音,注意诗歌节奏及停顿 2.学生齐读,初步感知诗歌。

3.自读诗歌,理解大意。(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何时可掇枉用相存 契阔谈?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山不厌高

环节二:再读诗歌——分析手法,品味意蕴

(目标: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学会赏析诗歌的方法,同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读诗歌,课堂讨论:

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情感、表示志向的呢? [明确]比兴、典故

1.比兴(首先温习什么是比兴手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早晨易逝的露水比喻人生短促。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用明月不可拾掇比喻理想可望而不可即。

用暮色苍茫中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贤者的四处奔走,以乌鹊的绕树而飞、择木儿栖喻指贤者的择主而事,都自然贴切的表示了作者渴慕贤才、以共图大业的思想。2.用典

(1)丰富诗歌内容(2)委婉含蓄地表示情感

环节三:三读诗歌——置身诗境,体会诗情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目标: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会诗人重视人才、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进而潜移默化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找出这首诗歌中感情色彩最浓的字眼:忧

合作探究:为什么“忧”呢?(在诗中找原因)

创作背景介绍: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结果大败。当时曹操已经53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她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诗《短歌行》。

忧:人生苦短、人才难得、功业未就

古今向来对曹操的诗都有很高 的评价。

曹操诗歌的特点:悲凉沉雄、慷慨激昂、感情丰富、意味深远 二、课文小结

(目标:让学生对这一首诗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短歌行》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她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了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用典等手法,来达到寓情于理,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废的意态来表示及时进取的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渴慕人才和一统天下之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最后,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这首诗.三、作业

(目标:经过动手写作,让学生进一步把握诗人情感,以及并从这首诗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经过学习这首诗,大家一定受益匪浅。写一篇短文谈谈《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对你的启示。提示:

从写作的角度——敢于创新,抒发真情实感。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国家的统一、安定是主流板书设计:

人才难得 人生苦短 忧

功业未就

2020年4月19日

教学设计和教案有啥不一样篇二

1 中班教案《一样多吗》 活动目标: 1.能不受物体大小、颜色及排列顺序等的影响,正确感知4以内的数量。2.能理解数的守恒。

3.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颜色和大小均不同的操作材料若干 2.教学挂图《一样多吗》 活动内容 感知数的守恒

教师出示大小不同,但数量相同的两组物品,让幼儿说出他们的数量哪个多,那个少,还是一样多,为什么? 动手操作

幼儿拿出数量相同的两组物品,教师启发幼儿把两组物品排列成不同的形状进行比较,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是怎样排列的。

引导幼儿思考,他们数量是一样的吗?你发现了什么? 在比较中,让幼儿体验物品数量的多少和排列顺序是没有关系的。

观察画册《一样多吗》

引导幼儿说出桌子上的大苹果和小苹果,篮子里的苹果和梨1

1 以及欢欢戴的花环和手里拿的花是不是一样多,为什么? 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每组物品只要数量不变,不论他们的大小,位置,种类怎样变化,其数量仍不会改变。

1 2

教学设计和教案有啥不一样篇三

方案和教案意思一样吗

【篇1:教案】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学习罗丹做事心神专注、投入的精神。

2.在结合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祝贺”、“莫名其妙”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理解课文结尾一段话。2.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围绕“全神贯注”写了件什么事。

1.板书课题,学生解释“全神贯注”一词(可以查工具书),再提出问题思考,围绕“全神贯注”作者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情。2.顺便解释“雕塑”、“奥地利”、“挚友”:

(“雕塑”,造型艺术,用泥土、石膏、竹木、玉石、金属等材料雕刻或雕塑艺术形象。“奥地利”,奥地利共和国,位于欧洲中部,首都是维也纳。“挚友”,“挚”,诚恳;亲密的朋友。)

(二)再读课文,正音正字,学会生字新词(有的可以放到分析课文时再去理解)。 1.注意字的读音:

2.注意以下字的字形结构:

“诞生”的“诞”的中间是“廴”,不要写成“辶”。

“罗丹”的“丹”,不要和“舟”相混。

“醉”的左半部是“酉”,中间不要少写一横。

“激烈”、“激动”的“激”和“邀请”的“邀”,部首不同,前者是“氵”,后者是“辶”。(三)按自然段默读,概括出自然段段意,再讨论划分结构段。要求边读边想,边画出重点和概括性词语或句子。1.概括自然段段意:

第1自然段;罗丹邀请茨威格到家做客,在参观工作室时,发现作品还有毛病,要立刻修改。第2自然段: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作品。

第3自然段:罗丹工作完,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

第4自然段:罗丹发现茨威格被关在工作室里了。

第5自然段:茨威格对这件事感受很深。

2.引导学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阶段,结合自然段的归并,讨论划分结构段,明确段与段之间联系的必然性。

提示:课文共5个自然段,篇幅较长,内容较多或较集中,没有对话之类的较多的自然段。因此,较长的自然段,很可能是事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有可能独立成段。

第一段即第1自然段,写了罗丹邀请茨威格到家做客,参观工作室,并看刚完成的女像作品,以及客人对作品的称赞和主人发现作品还有毛病等。

第二段即第2自然段,写了罗丹修改女像的经过。篇幅较长,内容具体。

以上两个自然段之间联系很紧密。第一段即第1自然段最后一层意思是罗丹发现作品有毛病;第二段即第2自然段就讲着手进行认真修改。因此,这两个自然段既可独立成为两个大段,又在内容和情节发展上紧密联系。

第3自然段是写罗丹由于全神贯注地工作,竟忘了客人的存在。第4自然段写茨威格招呼罗丹,罗丹这才发现客人被关在工作室里了。这两个自然段紧紧相连,共同记述一件事,显然可以合并成为第三大段,进一步生动地表现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这可以说是第二段的发展和延伸。

第四段即第5自然段,写了茨威格的回忆和感受:一切值得做的工作,想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显然,这是全文内容的归结。

(四)通读课文,在质疑问难中,通过议论或查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句,解释一部分不理解和不甚理解的词语,为下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心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阅读分析第一段。 1.提问思考:

课文围绕“全神贯注”讲了一件罗丹在雕塑一座女像的作品时发生的事情。这件事情是怎样发生的,或者说是由什么引起的?先默读,再议论,然后回答。

这一段共写了六句话,依次读一读,看看这六句话各写了什么内容,怎样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排列的?

第一句话写罗丹邀请茨威格到家做客。罗丹既然招待茨威格这位客人、挚友,一定做了不少事。但课文接下去只写了一件跟“全神贯注”有联系的事,这件事是什么?

(这件事就是第二句话所讲的:“饭后,罗丹带着这位挚友参观他的工作室。”这句话跟“全神贯注”是有联系的,其他事没有写,因为跟“全神贯注”没有关系。)

2.接下来再想一想:罗丹带着茨威格参观自己的工作室。既然是“工作室”,是“参观”,客人一定看了不少内容吧?设想一下,可能看到些什么?这些都写了没有?为什么?单单写了什么?为什么?这就是第三句话要说清楚的问题了。

(客人可能看到工作室里摆放的主人创作的各式各样的雕塑作品,当然还有些创作用的材料。工具什么的。这些都没有写,因为跟“全神贯注”没有什么联系。单单写了作品中刚刚完成的一座女像。因为这一作品跟“全神贯注”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要写它。这就是第三句话的作用。)

3.在“仪态端庄”的女像前,客人和主人表示了不同的看法。读一读下面第四、五两句话,简要地说出客人怎样表示?主人怎样表示?谁的表示又跟“全神贯注”直接联系?

(茨威格拍手叫好,表示祝贺;罗丹不满意,说还有毛病,表示需要修改。罗丹看出作品有毛病需要修改的情节,跟“全神贯注”直接关联。)

这是不是“全神贯注”的直接起因呢?(就是。)

既然罗丹看出作品有毛病,需要动手修改,是故事的直接起因,为什么文章不从这里写起,而是把他邀请茨威格到家做客做文章的开头呢?

师生共同议论,共同解答,注意六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如果文章从罗丹看出作品有毛病需要修改写起,读者会感到突然了:罗丹怎么这时候看出作品的毛病呢?不是因为请客人茨威格参观工作室,看到刚刚完成的女像,才发现毛病的吗?那么,客人怎么到了工作室的呢?是主人请他进来的。是罗丹邀请他来家做客的。这一系列事实都有因果关系。所以,文章要从邀请茨威格到家做客写起是自然的,必要的。直到第六句“罗丹立刻拿起抹刀修改起来。”全段紧紧围绕“全神贯注”步步深入,叙述得清清楚楚,给读者的印象是完整的、有条理的,为下一段阅读打好了基础。)

4.顺便结合句子的内容看看,“端详”一词写成“看”可以不可以?为什么?“皱着眉头”表示了什么?

(“端详”写成“看”不可以。因为“端详”是仔细看的意思;“看”只是看,没有“仔细”的内容。如果用了“看”,罗丹创作态度上的认真,就表现得不够充分了。“皱着眉头”,表示事情难办,得想个办法解决。俗话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说明罗丹工作态度是严肃的,对自己的作品要求是严格的。)

5.小结: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用词不宜太多,而要准确。

6.自由读这一段,再分组或分行朗读,续读下去。逗号之间停顿短一些,句号之间停顿长一些。体会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递进关系。

(二)阅读分析第二段。

1.第一课时在初读课文、划分段落时,我们已经了解这一段是写罗丹怎样修改女像的。现在默读这一段,看看作者抓住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哪几方面的特点,具体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的。这些特点在其他写人的课文中,也同样使用。

要求一边读,一边想,重要的地方可以画出来,还可以议一议,求得共识。

(作者紧紧抓住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特点,生动、具体地表现他是怎样“全神贯注”的)

2.再逐句细读,认真体会通过怎样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特点表现“全神贯注”的。①“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

(写了罗丹修改时的动作和语言。这是罗丹在远处望,近处瞧,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左肩偏了点儿”该怎样修改,嘴里还叨唠着修改方案什么的。)

②“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注意“异样”和“激烈”两个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异样”的眼光是指不同寻常的眼光,这是通过描写罗丹的神态,反映他想到了一个比较满意的修改方案。“激烈的争吵”是有可能指方案又感到不成熟,可用可不用,还在推敲之中呢。)③“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

(“踩得吱吱响”,“不停地挥动”是通过写脚的动作的重量大,手的动作的连续不断,反映此刻罗丹工作的紧张和热烈。)

3.这一层内容,是作者从罗丹工作时的动作、语言、神态等不同的角度,描写“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的。接下去的一层,有一句话是前一层的归纳,又是后一层内容的引起。找一找是哪一句话。

(“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起劲,情绪更加激动了。”)

4.自由读这一层(由“一刻钟过去了”到段末),有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跟“越干越起劲”有关联,是什么?画出来。

(“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

5.罗丹的女像的毛病,只是左肩偏了一点儿,脸上可能还有一点儿不满意的地方,修改共用了多长时间?

(大约一个小时。)

课文为什么要从“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写到“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呢?是不是太啰嗦了?索性直接写“大约过了一个小时”不好吗?为什么?大家想一想,再回答。

(课文从“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写到“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时间由短到长,步步加深,给人的感觉是时间过得太慢了、太长了。作品那么一点儿毛病,竟用了那么长时间。这就从侧面突出了罗丹“全神贯注”、认真工作的忘我精神。)

6.再读最后两句话,注意:每句话里有那么一个字,最能反映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恐怕再没有比这两个字最能表现一个人把全部精力、全部心思投入到某种活动之中了。是哪两个字?

(“醉”和“痴”。)

“他像喝醉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喝醉了酒是什么样?根据生活中见过的说一说。“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是一种什么景象呢?

(一种是神态不清,有失常态,这里不指这种。还有一种是蒙头大睡,好像不醒人事似的。正像课文中讲的:整个世界好像已经消失了。课文用喝醉了酒,处于沉迷状态,比喻罗丹全身心地投入到修改作品的工作中,其他什么也不管不顾了。这是“全神贯注”的最高状态。)7.最后一句写修改完毕。读读这一句,看看是不是只交代了修改完了,有没有进一步突出“全神贯注”和全身心投入?找出来。

(“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

“对着女像微笑,”就已经说明修改是成功的、满意的了。“痴痴”是什么意思?进一步说明了什么?

(“痴痴”,从工具书上查是“痴迷”的意思,也就是深深地迷恋某一事物。说明对修改后的作品,是十分满意的,他非常喜欢自己刚刚完成的这一作品,已经到了迷恋、陶醉的程度了。这就是说:如果没有“全神贯注”的认真修改,不可能有这样满意的结果。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的动作又说明了什么?大概罗丹在修改作品时,下定了决心,憋足了劲头,“全神贯注”地修改到非常满意的程度了,这才“轻轻地吁了口气”,放松放松。)

8.再自由读这一段,要求读出感情,一种表现罗丹“全神贯注”地投入修改作品时的执着感情。

9.小结:这一段通过对罗丹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等特点的描写,生动、具体地表现出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而且从侧面以修改作品时间长和作品毛病小的对比,以及修改作品紧张之时和完成修改作品之后的“如醉如痴”的沉迷状态,加深了“全神贯注”的意义,读了令人十分感动。

第三课时

(一)阅读分析第三段。

1.提示:第二段写了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自己新完成的女像。他的朋友茨威格从旁悄悄地站着,罗丹始终没有理睬他,是不礼貌,不友好吗?

(不是。因为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作品,顾不上跟朋友交谈什么。)

是的。还有一个有趣的令人感叹的事实等着我们去了解,领会。这就是第三段所写的内容。

2.自由读,再指名读这一段,想一想:

茨威格见罗丹工作完了,“径自走出门去,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这句话的“径自”和“随手”是什么意思?表明罗丹的什么?

(“径自”是表示罗丹修改完作品,自己直接拉上屋门走去,没绕道,也没看一下周围。“随手”是指罗丹走出屋门顺手就要锁门。这两个词放在句子里,说明罗丹还没有从刚才埋头工作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把朋友忘得一干二净。这充分证明,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已经到了如醉如痴、全身心投入的程度了。)3.这就使“茨威格莫名其妙”了。结合这句话的意思解释“莫名其妙”。

(表明罗丹工作完了,竟不顾友人的存在,径自走出门去,准备上锁,这件事太奇怪了,使得茨威格不明白事情的奥妙和真相。)

【篇2:教学设计方案】

少年闰土(第三课时)

设计者(xxxxxx)

一、概述

二、教学目标分析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人物外貌特征 2、剖析文章中心,达到深入理解句子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思想感情变化,少年闰土的形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从而流露出“我”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一、小黑板出示词语,并让生理解词语意思

二、利用课件演示含义生科的语句,让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潮汛、伶俐 2、同桌互评

二、再认识闰土、探究深读 1、默读课文

师:讲述了几件事情?

(雪地捕鸟、夏日拾贝壳、看瓜刺猬、潮汛看鱼)

师:闰土向“我”讲述自己的海边生活,你们能想象出他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吗?请你试着用成语描述一下。(抑扬顿挫,眉飞色舞,吸引学生注意)2、生自由读文 师:通过刚才的读,你觉得闰土是怎样的少年?

板书:聪明、能干、勇敢、见多识广

三|想象画面,指导背诵

1、生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象作者描述的与你们干菜描述的有何不同?

2、2、引导背诵第一自然段

四、解疑释惑、深化认识

1、闰土的心中仅仅只有这四件稀奇事吗? 2、出示重点语句,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句子

(1)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2)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海边有如许的贝壳)3、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师:他们会有怎样的话别呢?(难舍难分)

五、全文小结

六、作业 1、小练笔 2、多音字

七、板书设计:略

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在此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对课文词语的复习增强并提高学生读书能力,让学生在自由读课文的基础上回顾课文内容是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发回的淋漓尽致。再认识闰土、探究深读: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找准事件的经过在文中理解句子,在剧中理解词语,在文章学习中认识人物形象,通过学习背诵课文,结合现实,想象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八、帮助和总结1、对学生进行词语理解辅导,例如:伶俐、潮汛等

2、重点语句的读法,例如:“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3、体会句子,如: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的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总结:通过对个别学生的辅导,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都有所进步。

【篇3:教学设计方案】

附件: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 今天我们通过他的是《短歌行》认识曹操。

环节一:初读诗歌——读准字音,理解诗意

(目标:让学生初步理解诗歌,为下一步学习打基础)1.听配乐朗诵,注意字词读音,注意诗歌节奏及停顿 2.学生齐读,初步感知诗歌。

3.自读诗歌,理解大意。(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何时可掇枉用相存 契阔谈?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山不厌高

环节二:再读诗歌——分析手法,品味意蕴

(目标: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学会赏析诗歌的方法,同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读诗歌,课堂讨论:

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呢? [明确]比兴、典故

1.比兴(首先温习什么是比兴手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早晨易逝的露水比喻人生短促。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用明月不可拾掇比喻理想可望而不可即。

用暮色苍茫中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贤者的四处奔走,以乌鹊的绕树而飞、择木儿栖喻指贤者的择主而事,都自然贴切的表达了作者渴慕贤才、以共图大业的思想。2.用典

(1)丰富诗歌内容

(2)委婉含蓄地表达情感

环节三:三读诗歌——置身诗境,体会诗情

(目标: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会诗人重视人才、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进而潜移默化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找出这首诗歌中感情色彩最浓的字眼:忧

合作探究:为什么“忧”呢?(在诗中找原因)

创作背景介绍: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结果大败。当时曹操已经53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诗《短歌行》。

忧:人生苦短、人才难得、功业未就

古今向来对曹操的诗都有很高 的评价。

曹操诗歌的特点:悲凉沉雄、慷慨激昂、感情丰富、意味深远 二、课文小结

(目标:让学生对这一首诗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短歌行》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他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了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用典等手法,来达到寓情于理,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废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渴慕人才和一统天下之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最后,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这首诗.三、作业

(目标:通过动手写作,让学生进一步把握诗人情感,以及并从这首诗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学习这首诗,大家一定受益匪浅。写一篇短文谈谈《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对你的启示。提示:

从写作的角度——敢于创新,抒发真情实感。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国家的统一、安定是主流板书设计:

人才难得 人生苦短 忧

功业未就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gongzuozongjie/477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