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工作总结 >电厂培训总结优秀9篇 电厂培训总结优秀9篇文章

电厂培训总结优秀9篇 电厂培训总结优秀9篇文章

更新时间:2024-03-07 14:45:31 点击: 来源:yutu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美丽的编辑给大伙儿找到的电厂培训总结(优秀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技术的地位 篇一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院县共建科技专家大院建设的做法与经验

1.1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充分调动政府、科技人员和农民参与的积极性经济利益是人们结合起来进行生产的根本动因,是推动人们努力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内在经济动力[3]。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开展的院县共建专家大院建设以满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科技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把生产咨询行为转变为以农村科技大户和农村行业协会为依托、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和面向市场需求的经济行为,把科技人员的收益与农民的收益直接挂钩,有效调动了农民和科技特派员的积极性[4]。具体做法是:一是按照“自愿互利、共建共管”的原则,与省内16个县(市、区)政府签订共建协议,成立由地方政府和省农科院负责人组成的工作专班,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组建了一批由知名专家、学科带头人组成的技术专班,负责具体实施方案制订、关键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工作,做到“任务到片、责任到人、协同实施、整体推进”。二是通过政府部门、推广单位、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的“统一运作、订单生产、技术集成、窗口展示”,实现了示范推广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网络化。三是选派得力专家常年驻点、跑点,并在每个专家大院设立10个转化岗位,聘请当地农技人员担任农技推广员,由院地专家联手领办示范基地,实现了“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实践证明,这一利益共同体的建立,极大地调动了政府、农业部门、推广单位、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农民共同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1.2设置转化岗位,搭建面向当地农民的科技服务平台,建立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通道在我国的农村科技服务工作中,基层科技力量不足与科技服务“缺位”的矛盾日益突出,科技人员“下不去、干不好、留不住”,而农民迫切需要技术指导和服务,导致农业生产中大量技术难题得不到解决[5]。据统计,2007年中国科技人员数量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1位,可是真正在县、乡两级为农业服务的科技人员不足100万人[6]。一方面是人力等资源的大量闲置,另一方面是农民对科技的迫切需求,这与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通过开展院县共建专家大院建设,设立转化岗位,建立了农技服务室和新成果示范基地。具体做法是:一是搭建科技服务平台。通过在专家大院配备办公室、实验室、图书资料室、培训室等设施,为专家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创造了条件。农技110值班室,24小时为农民提供在线咨询和服务;专家咨询室,为前来咨询的农民解答难题;分析诊断室,为农民提供现场技术诊断;图书资料室,提供各类农业科技书籍和新技术、新品种资料,供农民及农技人员学习阅读;电教培训室,配有现代化的电教设备,随时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二是设置成果转化专家岗位。每年筹资10万元,设置成果转化岗位,支持专家将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研发的新品种和新技术在本地进行示范推广。三是建立试验示范基地。科技人员在田间地头“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打通了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促进了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院县共建科技专家大院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2.1科技支撑作用显著增强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通过院县共建科技专家大院建设,组织实施了“优质稻板块基地建设”、“农作物新品种展示”、“水稻、小麦、棉花高产创建”等项目100多个,直接投入项目经费590万元。示范推广稻麦棉等新品种30多个,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茶叶标准化栽培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60余项,创社会经济效益54.62亿元,为农民增收400多亿元。2008年,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为应对金融危机,以专家大院为载体,开展了“四三”活动(组织300名科技人员,带着30项成熟技术,在全省30个主要农业县市,建立30个有规模的农业科技核心示范基地的科技服务活动),为农民增收节支150亿元。目前,湖北省农作物主推新品种60%来源于创新中心,各类农作物新品种种植面积超过335万hm2,农民当年增收25亿元以上[9]。

2.2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专家大院建设,使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都得到了提高。一批传统的科学技术被淘汰,一批新型实用技术正在稳步推广。2007年以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共组织专家8000多人次,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共性技术与个性化需求相结合的手段传授先进实用技术,共指导服务农民100多万人次,提供各类信息600多万条,培育科技示范户29589户,辐射农户510250户,每公顷平均增收120~150元。

2.3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不断健全通过充分利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的品种、技术、信息和人才等资源优势,发挥地方政府行政主导作用,辅以县(市、区)农业局、农技中心乃至基层站的推广人力与设施,建立起“省级农科院、地方政府—县(市、区)农业局—县(市、区)农技中心、乡镇农技站—科技示范户、农户”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组织体系[10],提升了农技推广的整体功能,取得了将科研项目和技术专家直接带到基层,把科技成果直接输送给千家万户的成效,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2.4科技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专家大院以地方特色作物或主导产业为主线,组装配套相关技术和品种,经过试验与综合评估后,进行示范、展示与推广应用,促使成果转化由单项、分散的推广应用模式向增产、节本、增效的多学科、重大关键技术集成与集中运用的模式转变。以核心示范基地为平台,将技术、服务、信息等要素植入农业、传到农村、交给农民,扩大了成果推广的规模和影响力,有效地提升了成果的集成效应,促进了所在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2010年,南漳县板桥镇晏山村示范推广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蔬菜新品种及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13.86hm2,每公顷产量111450kg,产值707400元,纯收入125325元。高产优质中稻品种“培两优3076”,通过专家大院示范展示,种植面积由2006年的几公顷发展到49.6万hm2。目前,专家大院成果转化率达到90%以上。

2.5科技创新活力稳步增强通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在试验示范中跟踪服务,解决科技成果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生产实际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使生产一线的农业科技需求与科研单位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相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改变了科研与生产分离的局面,建立起“课题来源于实践,成果服务于生产”的选题机制,初步形成了研发与生产“上下互动”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的水稻培两优3076、鄂麦18、鄂麦23、棉花EK288等一批良种和水稻高产保优栽培技术、小麦高产创建核心技术、棉花高产创建集成技术等一批先进实用技术,通过专家大院示范基地展示,被确定为国家、省和县(市、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以及高产创建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

2.6科技人员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目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有1/3的科技人员常年在基地从事科技服务,每年科技人员下基地开展技术指导近1000场次。通过活动的开展,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人员的工作作风呈现出了可喜变化,如热衷于在办公室、实验室搞科研的少了,深入试验田、示范基地搞科研的多了;只注重科研、一味追求成果论文的少了,在加强科研工作的同时开展成果转化和“三农”服务的多了;闭门办院、单兵作战的少了,与企业、地方基层单位开展科技合作的多了。

3加强院县共建科技专家大院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3.1完善支持院县共建科技专家大院建设的政策措施,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完善利益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在支持科技人员服务的保障政策、考核评价和管理服务等方面有更大的突破,解除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让科技人员“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制定职务科技成果股权激励的政策细则,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按照规定实施期权、技术入股和股权奖励等形式的股权激励等,逐步建立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

科学技术的地位 篇二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国际地位的关系是相互融合、密不可分,但是,随着科技实力的增强,其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正在逐渐发生着变化。

1.1科学技术的滞后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建设相对落后,国外敌对势力威胁,没有过多的精力发展科技,导致我国的科技水平比较落后,在国际上处于被动的地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1.1.1建国初期,我国科技水平落后,发展缓慢。建国初期,我国科技发展缓慢,人才稀缺,专业科研人员不到500人,国家多数科研机构也无实用,科技实力得不到提升,成就少之又少。

1.1.2科学技术的落后阻碍了我国国际地位发展。科学技术的落后不仅使国内综合实力发展缓慢,资源严重不足,国外环境也十分恶劣,使我国在国际上孤立无援,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1.2“两弹一星”的发展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在科技方面,尤其是“两弹一星”的建设上却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使我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升。

1.2.1“两弹一星”科技实力的发展。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首次全当量氢弹试验圆满成功;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我国成功研制的“两弹一星”,不仅积累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我国国防科技能力,也使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得到了基本的保证。

1.2.2“两弹一星”科技成果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使我国争取到了自己的国际发言权并且成为了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为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逐渐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科技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变国家命运,也能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1.3.1“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能够保证国民经济快速、有序的发展。我国也加速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信息化。

1.3.2科技的进步促使我国国际地位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国家建设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加快了我国国际化步伐。这一阶段,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1.4高科技的发展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科技实力的发展在国家综合国力的比重不断上升,科技竞争也成为国家间竞争的关键点。

1.4.1科技创新的发展。这一时期,为了加快我国的发展步伐,使我国积极地融入到国际社会,我国科技领域不断完善创新体制,使科技创新与国家建设联系在一起,提升我国工业、农业、航天等领域的科技率,使我国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1.4.2高科技的发展促使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现阶段,我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在社会发展各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使我国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我国国际地位影响的前景展望

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影响着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使我国逐渐成为世界强国,在国际社会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1发挥人才、教育在科技进步中的作用

高科技人才是提升国家科技实力的基础,教育是国家科技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发展应该是科技进步的保证。

2.1.1培养创新型人才,强化人才资源投资。高科技人才是国家建设的栋梁,国家发展的资源,我们应该增强人才资源的投资,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队伍,站在世界科技前沿,把握竞争主动性。

2.1.2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素质。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不仅是对以往科技方针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符合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增强了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实现了国家的繁荣昌盛。

2.2加强军事和国防建设,维护国家安全

当前,国家的国防科技实力强弱成为了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保证和核心基础,军事实力的发展是保证国家安全不受侵犯的坚实盾牌。为了国家的长久发展,我们要不遗余力地维护军事、国防科技的发展。增加军事科技投入,发展国防、军事实力。

2.3坚持自主创新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

坚持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出发点,但随着科技全球化的深入影响。

2.3.1加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不断提高,也提升了国际竞争力,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比较欠缺。

2.3.2借鉴国外创新经验,加强我国创新实力。在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应该引进全球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有效利用科技资源为我国科技发展服务。

三、结语

电厂培训总结 篇三

关键词: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力发电厂;过程

近年来国内大型水电厂都相继启动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建设有效促进企业完善规范安全管理制度,提升水电厂的安全管理水平。“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1]。某水电站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境内的雅砻江下游、距雅砻江与金沙江的交汇口33km处的二滩峡谷区内,电站单机额定出力为550MW,总装机出力为3300MW,水库库容57.9亿立方米,属季调节水库,设计多年平均发电量170亿千瓦时,保证出力1000MW,年利用小时5162h。电站至今已经安全运行16年多,为川渝和华中地区提供了优质、清洁、可靠的电能,给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该水力发电厂自投产发电以来,安全生产管理不断升级,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管理体系,在2008年11月24日引进了国际职业安全协会(NOSA)五星管理体系,之后该水力发电厂全面推进安健环NOSA五星管理体系建设,并于2013年12月21日通过NOSCAR现场评审。在NOSA“安健环“理念的指引下,该水力发电厂按照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各项要求,开展自查和整改,于2013年1月顺利通过考评,成为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

1水电厂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重要性

(1)水电厂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有利于推进企业法制建设、是提高水力发电企业安全素质的一项基本建设工程,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重要举措和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根本途径。(2)安全标准化建设是夯实水力发电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实现水电厂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提高水电厂工作人员安全生产水平,保障从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是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3)水电厂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建设有助于实现对水电厂进行分级管理、分类指导,促进水电厂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实现长治久安。

2某水力发电厂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回顾

2.1成立安全标准化建设小组,明确分工和责任

自2012年全面启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及达标工作以来,该水力发电厂了成立专门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达标评级工作机构,明确安全达标责任和分工。同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标准化检查验收、评分评级、考核奖惩等工作制度,指导电厂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及达标评级工作。工作小组成立之后,组织和督促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达标评级培训、宣传工作,提高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达标评级工作的认识和认知,做到全员动员,全员参与。

2.2按照标准大力开展自查整改工作

通过宣讲和培训,该水力发电厂以安全标准化建设为平台,以NOSA安健环体系为抓手,外请专家组织全厂对照《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及达标评级标准》逐项开展自查评工作。《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及达标评级标准》中标准项为139项,该水力发电厂适用项111项,不适用项28项,扣分项为9项,应得分为1465分,实际得分为1432分,总得分率为97.75%。这其中扣分比较多的项目。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化自查评情况,安全标准化建设小组组织各部门人员,对各部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情况进行检查总结,对自查评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沟通讨论,并制定了《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预评价查评存在问题整改计划》,提出整改建议并落实到责任部门,在限定时间内前完成整改。严格按照“边查边整改”的原则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2.3专家评审,持续改进

经过阶段性的持续改进,该电厂的安全管理体系得到了极大的完善,人员的素质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最终该水力发电厂通过严格的评审,获得了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颁发的《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证书。

3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经验小结

3.1重视标准化制度建设,保障企业规范管理

水力发电企业生产环节繁杂,人、机、环境的协调持续运转,都依赖完善的体系、严密的制度流程和高质量的工作标准。所以,水力发电企业应重视安全生产标准化制度建设,根据电力生产特点、人员素质及安全设备状况等实际,制定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健全了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中心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教育、安全培训、安全宣传、安全检查、安全绩效考核奖惩、安全事故汇报、调查处理及责任追究制度,对安全生产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的标准化安全管理,切实提高了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

3.2建立安全生产责任,明确安全生产目标

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发电企业的有关要求,将安全生产纳入公司生产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强化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责任,细化、明确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加大责任考核和追究力度,促进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的落实到位。因此水力发电厂有必要每年在全厂范围内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实行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强化安全生产“部门、班组、个人”三级控制,把电厂年度安全生产目标逐级分解到部门、班组、个人,使安全生产责任与工作岗位挂钩,充分体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落实安全责任。

3.3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实现应急常态化管理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水力发电企业自身的特点,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应急救援管理体系。同时,为保证每项应急预案都能得到演练,应制定了应急预案三年滚动演练计划和年度应急预案演练计划,每年按期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修改变动情况,以及上级主管单位的要求,预案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预案演练的总结等及时对应急预案予以修订。此外应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举行应急实战演练,掌握应急技巧,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面对突发不安全事件时冷静应对,做到“大事不怕、小事不慌”。通过加强应急管理,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维护电厂的安全和稳定。

3.4改善作业现场环境管理,保障员工的职业健康

电力安全生产需要方方面面的因素与措施来保障,而规范、整洁、有序、安全的环境因素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水力发电厂应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严格按照安健环体系要求,大力改善生产现场作业环境。

3.5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现闭环管理

水力发电企业应通过持续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从而来提高员工对危险源及危害因素的辨识能力,从而建立起风险预控长效机制,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通过闭环管理,让员工在消除隐患,规避、控制和降低风险方面发挥实效。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基础,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升工程施工整体形象的重要手段。当然,要做好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也非一朝一夕之事,应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突出工作重点、落实工作目标、明确实施步骤,确保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持续开展。

作者:王黎 李甜甜 单位:四川二滩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丹锋。二滩公司水电站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的标准化[J].安全,2012,33(06):28-31

科学技术的地位 篇四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学科教育 教师定位 作用

近代科技的发展带来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整个社会出现了“信息化”的潮流。每一次信息技术的大突破,都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自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教育已经经历了两次革命,目前正在经历着第三次革命,即信息革命。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越来越便捷,人们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方式和能力将有极大的改变。这一切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

目前,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有力工具。现代教育技术正在引起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变革。人类的认识从物质转到能量,曾经引起整个时代观念的变革。当认识再度扩展到能够透彻阐明信息的本质和利用信息产生资源的基本规律的时候,当人类的交往、工作、生活、学习等各领域出现了崭新的数字化生存方式的时候,必将引起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

我们以往的学习,教学关系是固定的。教师就是教师,学生就是学生。一旦为师,终身为师。而现在为师的基础变了。一来社会变化太快,二来科学知识体系变化也太快,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学材料已不再局限于印刷在书本上的文字和图形,出现了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及多媒体软件、网上教学节目、卫星节目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有了这些教学材料,学习者就可以从网络上获取广泛而丰富的教学知识和内容,打破了师生必须在同一教室空间里面对面才能进行教学的状况。教学形式正从教师利用黑板、粉笔,按教科书内容进行单向灌输式课堂教学,向现代网络化、多媒体教学发展;教育模式正从封闭式的校园教育,向开放式的网络教育发展。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空前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软件、远程教育、虚拟大学等应运而生。先进的信息技术使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得以贯彻,人们听取世界高水平教授课程的要求已经或正在实现,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因需学习、因材施教真正成为可能;学术交流空前繁荣,合作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信息生产、传播和应用日新月异地高速发展;现代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信息科学技术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基础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

教育,不再只是灌输和传授书本知识与技能,不再只是促进背诵、写作业和考试;教育将深刻改变自己的目标与职能,成为个人全面成长的助手,成为信息社会个人选择和发展的无微不至的“教练”或指导者。在校园里、在教室里进行的,由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表和上下课钟声决定的不再是教育的惟一形式。教育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在学习者的成长中。“学校再也不会是一个为学生的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人们在学校的学习只是人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基础阶段而已,个人出生至临终的全部历程都必须是学习的历程。这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教育系统,它允许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学习,并使个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和控制权为个性化学习和学习方式多样化提供最大限度的方便,也使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终身教育成为现实。

在信息社会开放式教育的条件下,由于教育环境的充分敞开,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源泉,教师仅仅充当知识输出者的角色就会禁锢学生的头脑、限制学生的眼界,会妨碍学生运用符合时代特点的先进方法掌握更多、更有效的知识。由此,教师角色必须作出适应开放式教育的转换,既是知识的输出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在信息社会个性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学习类型、学习风格和学习进度等“对症下药”,以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特点、类型和风格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的发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

首先,教师应该是能使用信息技术演示教学的表演艺术家。

艺术大师卓别林幽默的表演能深深的扎根于我们的记忆中,深刻的表象能吸引人们去思考,去探索,去挖掘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生动的情景再现、过程经历,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计算机演示教学内容。它在提供情景、创设过程、克服某些条件限制、突出事物本质特征方面为学生学习概念规律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等方面具有许多优越性。注重结合新课程的要求,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思想,加强人机对话的交互功能,突出学生的主体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难点、重点进行突破。

其次,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导演者、信息的编码者和学生探究学习的指导者。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强调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支配者和知识的传播者。所以建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如何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但加强教师的指导,避免导致无效学习。一般的教师先把相关学习内容放到相应的网站(如学校或教师的网站)或服务器上,使学生在特定范围内进行自主学习,既达到学习目的,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选择合适的软件平台,实施探究教学,开放学习环境,即答应学生自己决定需要什么信息、采取什么方法解决问题,教师作为指导者、促进者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所采用的基本学习方式包括:探究学习、设计与制作、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基本组织形式是合作学习。对于基础学科,进行一些探究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尽可能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效的。教师及时正确指导,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少走弯路,发现问题,促进知识的合成及能力的提高。

再者,学科教师应该是学科资源库的建设者和学科教学创新的带头人。

教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的教师素养已经过时,新课标教育目标要求教师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他们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并从中获得科学的方法与精神。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科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去教给学生“一碗水”,还要去打造一个知识的“大海”,让学生能在其中遨游。教师平时要注重积件开发,加大学科资源库的建设。

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学习探究知识的大舞台,还要根据自己学科特点、课程要求,去创新教学方法方式,使学生真正能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例如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由于实验器材及教师实验水平的局限,某些实验(如光的衍射、静电实验等)难于成功;某些实验(如布朗运动)可见度小;某些实验时间短难于观察或无法测量;某些实验的数据处理相当繁杂,难以找到简明的物理规律。而运用计算机辅助科学实验的模式是将现代化手段与传统的科学实验有机整合,形成多媒体实验教学环境,它可以提供学生在现实环境中无法体验的场景,让学生面对问题,自己做实验,发现、总结规律。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仿真物理实验室自己设计实验,通过人机交互对话框调整参数,探究不同状态参数下实验数据的变化,推导物理规律。

最后,学科教师应该是学生永远的良师益友。

科学技术的地位 篇五

论文摘要:以国内部分重点大学的网页调查统计为依据,从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本科专业学生就业所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国内当前该专业在目标定位、专业设置等方面的现状,并且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发展进行反思,同时提出了改革建议。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了教育技术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事业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截至2007年,全国已有220所高校设有教育技术本科专业。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更加突出,如就业压力增大,很多学生对本专业不了解,毕业后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比率相对较低等等。

纵观我国现代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发展,可以发现很多导致这类问题的原因。各个院校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不尽相同,存在着专业定位不明确、专业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很多学校开办教育技术专业的时间不长,建设相对薄弱,综合实力欠缺,不能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定位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发展,而是照搬已有的模式和经验,导致学生对自身专业感到迷茫厂毕业后“就业难、择业难”。

本文在对国内47所高校教育技术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系统比较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发展进行反思,提出改革建议。

一、国内高校教育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差异性比较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学校专业设置,确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课程设置的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或调整的依据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人才培养模式是由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而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不同类别高校的教育技术本科专业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了解我国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不同高校确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探索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1.样本情况分析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高校开办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情况,笔者访问了新浪网中的高校集锦,从全国22个省、3个直辖市和3个自治区中选取了147所教育部直属或省属重点院校。在访问了这些高校的网页之后,笔者排除了100所没有或已撤销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高校,剩余47所高校作为此次统计调查的样本。样本中的47所院校包括师范类30所、综合类12所和工科类5所,如表1所示。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通过浏览各个学校的网页或参加会议等途径收集来的。

2.差异性比较

在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后,笔者选定了教育技术本科专业在各个高校所在院系的分布情况、培养方向、专业培养目标表述、毕业最低学分要求等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

(1)教育技术本科专业所在院系的比较。通过统计分析样本学校可以看出,无论是师范类、综合类还是工科类学校,教育技术本科专业在各校分属于不同的学院,差异性较大,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大部分高校都将教育技术本科专业设在教育学院、信息与计算机学院和传媒学院;也有学校独立成系的,比如华中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相对特殊;无论是师范类高校、综合类高校还是工科类院校,都开设有教育技术本科专业,这说明了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之八但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各类别高校教育技术本利专业设置情况的差异之大。

(2)教育技术本科专业培养方向的比较。200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上提出了教育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媒体技术、教育软件与知识工程、现代远程教育。这为各高校制汀人才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对样本学校进行了分析统计调查之后笔者发现,只有12所学校在其人才培养方案里明确提出了培养方向,占样本学校总数的25.5%,分别涉及上述所说的五个方向。在明确区分人才培养方向的院校中,师范类院校占16.7%,综合类院校占41.6%,工科类院校占40%。但样本学校中的苏州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分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不同的是,苏州大学是分两个批次招生,而华东师大则是一个批次招生。由图2可以看出我国我国的教育技术本科专业明确分培养方向的比较少,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3)教育技术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描述的比较。北师大提出的教育技术本科生应具备的主要能力目标有:教学系统设计能力,教学媒体应用与设计评价能力,持续更新、补充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现代化教学系统(设备)的使用、维护与管理能力,教学媒体设计与开发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的初步能力。可以把这些目标归纳为五个能力,即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在统计了样本学校的培养目标之后笔者发现,明确涉及这五种能力的情况如图3和图4所示。

在样本学校中,有55.4%的学校在培养目标中都明确涉及到了上述五种能力,但是还有36.1%的学校只涉及其中的几项,甚至有8.5%的学校的培养目标表述不明确、定位不准确。

笔者在分析各校的培养目标时还发现,有些学校在培养目标的表述中反复提到“新技术”、“新媒体”这两个词语,但是却没有说明这个“新”到底是指什么。这也是样本学校培养目标的表述中存在的一个很模糊的问题。

(4)教育技术本科专业毕业最低学分要求的比较。在分析了各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之后,在47所样本学校的资料中共查询到28所学校的毕业要求的最低学分计划,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通过调研发现,在28所学校中最低学分要求为134分,最高的达到198;奴大部分学校的学分要求集中在150个学分到180个学分之间,尤其是要求达到160~170个学分的学校所占比例最大。根据国家对本科专业学分的要求,学分在160个左右最为合适,通过所能调研到的学校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毕业学分要求的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学校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学分设置是合理的。

二、样本差异性分析

1.所在院系的差异性表明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学科背景较为复杂,专业定位混乱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下设的二级学科,然而该专业在不同的学校却分属于不同的院系,这在其它专业的分布情况中是很少见的。在国家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很多高校应时而动,为求发展而开设了教育技术本科专业。这导致了不少高校的教育技术本科专业存在很多问题。教育技术本科专业以前的名称是“电化教育”,专业定位也很清晰;然而由“电化教育”改为“教育技术”后,名称较为泛化,专业定位也变得模糊起来。这使教育技术工作者也感到迷茫。专业定位不明确,社会对本专业知晓度低,学生对本专业不了解,学生毕业后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的比率相对较低。定位的不明确还可能导致师资水平不能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这个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培养方向的差异性表明教育技术本科专业未结合自身实际,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信息社会的教育技术专业,已经形成了利用以计算机媒体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实现了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和开发,目的是使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但是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只有极少数学校对教育技术本利专业明确分方向,而大部分都是通才教学,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对自身实际情况的认识和定位,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和就业需求。而且对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不够重视,或者不系统、不全面。

3培养目标表述的差异性表明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培养特色

各高校的培养目标的表述各不相同,涉及的方面也各不相同,虽然部分学校涉及到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五项能力,但是也有高校只涉及了其中的一项或者几项,且没有根据各校所在地的区域性和社会的需求制汀各校的培养目标,缺乏培养特色。从各校的培养目标来看,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似乎就业渠道很多,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三、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准确,与社会需求相吻合,具有地域特色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教育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媒体技术、教育软件与知识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各地方院校应该进一步挖掘自身办学的优势,分析所处地区对教育技术本科专业人才的需求,明确社会需要,准确定位本校的总体培养目标,从宏观和微观层次上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和人才规格进行定位和设计。

教育技术本科专业是一门交叉性的边缘学科,其专业内容发展很快。应当根据社会发展对教育技术本科专业人才素质和专业素质的需求,及时调整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教育技术本科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理论和技术,而且要能更好地把理论应用到技术中去,使理论更好地支持技术,技术更好地验证理论,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

在本文中,笔者对教育技术存在差异性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将各学校分为师范类、综合类和工科类,从以上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各类别院校存在的差异,因此,应当坚持分类发展,即区分开办教育技术专业的学校类别。各类别学校应结合自己所在地方的实际,结合社会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明确本专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并结合地方特点制订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发展计划,以提高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对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的教育技术本科专业来说,更应该重视自身定位的间题,提高本专业知名度,提高就业率。

2学科建设要规范化,紧跟国家政策,及时调整专业发展计划

各学校应结合地域优势,针对市场需求,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能力、求创新”的宗旨,及时调整课程结构,规范学科建设。规范学科建设要从学科定位、课程体系的构建两个方面进行。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是由学科定位决定的。各专业的课程大体上可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笔者在此次调研中发现,各个学校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不仅学分要求不一样,而且课程设置也有很大差别。但这并不影响该专业的发展,因为该专业强调各有所长。必修课是教育技术本科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除了理论课和技术课之外,还应增开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以及一些艺术类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而选修课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开设的,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使学生既可以掌握扎实的学科基本功,又能在以后的行业道路上有所长。

除了要规范学科建设,各学校应密切关注国家的文件和政策,并及时调整本专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权威性的标准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国教育技术标准(setc)》等,各学校应当及时关注国家召开的各类与教育技术相关的会议,及时调整本专业的目标和结构。

3.理论结合实践,完善实践体制

笔者在上述的调研中发现,很多学校在培养目标的表述中就提到教育技术本科专业人才的定位是“应用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得不够明显。师范类专业都有毕业实习,但是毕业实习范围较窄,故而应当打破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建立‘种开放式、多元化的实践教育。师范类院校可以吸取工科类或综合类学校的经验,比如工科类院校在实践环节上经常采用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的模式。专业实训是在某学期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的训练,学生刚以真正地去操作和实践,效果也比较好。

各师范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育实习进行改革,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术

(1)在各学期中,开展专业实训,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并设定严格的制度,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提高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人。让学生可以无顾虑、放心大胆地设想,放手去做,加大师资力量的支持。毕业设计一般都安排在大四的下学期,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提前一个学期进行毕业设计,让学生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收集、整理资料或者是做调查研究、亲身实践。

(3)在进行教育实习的时候,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调控。首先是学生自身,要使学生端正实习态度,重视实习,毕业实习是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进行全面综合训练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踏上工作岗位之前的一段实战演习,所以,学生本身必须态度端正,对实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认真重视。其次是指导实习的老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培训,在实习时应当随时给学生指导。最后是接收实习的学校或者单位,应当给学生真正的锻炼机会,而不是就上几节课就算了,更不是给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学生讲授数学或者物理知识。这些问题,实习指导老师也应当与实习学校或单位进行沟通。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努力,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专业理论、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还可以提高教育技术专业的知名度,加大了社会对本专业的了解,为学生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教育实习的价值也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电厂培训总结 篇六

1.1根据国务院《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为使我国政府在核设施一旦发生严重核事故时,能迅速采取必要和有效的应急响应行动,保护工作人员、保护公众和保护环境,制定本应急预案(也称应急计划)。

1.2本预案主要适用于国家针对核电厂可能发生严重核事故的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我国其他核设施、核活动发生的核或辐射事故和其他国家发生的对我国造成或可能造成辐射影响的核或辐射事故,参照本预案实施。

1.3实施本预案要认真贯彻执行我国核应急管理工作“常备不懈,积极兼容,统一指挥,大力协同,保护公众,保护环境”的方针。

1.4本预案是我国进行核应急准备和响应的工作文件,有关地区、部门和单位要遵照执行。

1.5本预案定期进行复审和修订。

2技术基础

2.1应急状态分级

2.1.1核电厂

核电厂的应急状态分为四级,即:应急待命、厂房应急、场区应急和场外应急(总体应急)。

(1)应急待命。出现可能危及核电厂安全的工况或事件的状态。宣布应急待命后,应迅速采取措施缓解后果和进行评价,加强营运单位的响应准备,并视情况加强地方政府的响应准备。

(2)厂房应急。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已经或者可能即将发生,但实际的或者预期的辐射后果仅限于场区局部区域的状态。宣布厂房应急后,营运单位应迅速采取行动缓解事故后果和保护现场人员。

(3)场区应急。事故的辐射后果已经或者可能扩大到整个场区,但场区边界处的辐射水平没有或者预期不会达到干预水平的状态。宣布场区应急后,应迅速采取行动缓解事故后果和保护场区人员,并根据情况作好场外采取防护行动的准备。

(4)场外应急。事故的辐射后果已经或者预期可能超越场区边界,场外需要采取紧急防护行动的状态。宣布场外应急后,应迅速采取行动缓解事故后果,保护场区人员和受影响的公众。

2.1.2其他核设施

其他核设施的应急状态一般分为三级,即:应急待命、厂房应急、场区应急。潜在危险较大的核设施可能实施场外应急。

2.2应急计划区划分

2.2.1核电厂

应急计划区划分为烟羽应急计划区和食入应急计划区。前者针对放射性烟羽产生的直接外照射、吸入放射性烟羽中放射性核素产生的内照射和沉积在地面的放射性核素产生的外照射;后者则针对摄入被事故释放的放射性核素污染的食物和水而产生的内照射。

烟羽应急计划区系以核电厂为中心、半径为7至10公里划定的需做好撤离、隐蔽和服碘防护的区域。这种应急计划区又可分为内、外两区,内区的半径为3至5公里,撤离(包括预防性撤离)准备一般主要在内区进行。食入应急计划区系以核电厂为中心、半径为30至50公里划定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要做好事故情况下食物和饮水的辐射监测和控制的应急准备。

另外,事故情况下根据需要,也可能在应急计划区的部分区域采取临时避迁和永久再定居等长期防护行动。

划分应急计划区并进行相应的应急准备,其目的是:在应急干预的情况下便于迅速组织有效的应急响应行动,最大程度地降低事故对公众和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在多数事故情况下,需要采取应急响应行动的区域可能只局限于相应应急计划区的一部分,但在发生严重核事故的极个别情况下,也有可能需要在相应应急计划区之外的区域采取应急响应行动,由于出现这种极个别情况的概率极小,因此,应急准备只在应急计划区内进行。

2.2.2其他核设施

应在危险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核燃料循环设施与研究堆等其他核设施的应急计划区及应急准备的内容。

2.3干预原则

在应急干预的决策过程中,既要考虑辐射剂量的降低,也要考虑实施防护措施的困难和代价,因此,应遵循下列原则,并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政治和外交等方面的因素:

(1)干预的正当性原则。干预应是正当的,拟议中的干预应利大于弊,即由于降低辐射剂量而减少的危害,应当足以说明干预本身带来的危害与代价(包括社会代价在内)是值得的。

(2)干预的最优化原则。干预的形式、规模和持续时间应是最优化的,使降低辐射剂量而获得的净利益在通常的社会、经济情况下从总体上考虑达到最大。

(3)应当尽可能防止公众成员因辐射照射而产生严重确定性健康效应。

3应急组织

根据《条例》的规定,我国的核应急实行三级应急组织体系,即国家核应急组织、核电厂所在省(区、市)(以下简称省)核应急组织和核电厂营运单位应急组织。

3.1国家核应急组织

3.l.1国家核应急协调委

国家核应急协调委的成员单位包括18个部门,国防科工委为牵头单位。

必要时,由国务院领导、组织、协调全国的核应急管理工作。

3.l.2国家核事故应急办公室

国家核事故应急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核应急办)是全国核应急工作的行政管理机构,设在国防科工委。

3.1.3国家核应急协调委联络员组

国家核应急协调委联络员组由各成员单位指派的人员组成。各单位指派的联络员应有替代人员,以确保联络员组的有效活动。

3.1.4国家核应急协调委专家咨询组

国家核应急协调委专家咨询组由国内核工程、电力工程、核安全、辐射防护、环境保护、放射医学、气象学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3.2省核应急组织

必要时,由省人民政府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核应急工作。

3.3核电厂营运单位(或核电基地)核应急组织

核电厂营运单位(或核电基地)核应急组织包括核电厂营运单位(或核电基地)应急指挥部和下设的应急办公室(或处、科)及若干应急专业组。

4应急准备

4.1国家核应急组织的应急准备

4.1.1建设与维护国家核应急响应中心

满足进行应急决策、指挥和作为国家核应急信息管理中心及对外核应急联络点的需要:

(1)接受、显示和传递核电厂运行及事故信息;

(2)接受、传递省核应急组织应急响应的有关信息;

(3)为核应急信息传输和进行国际通报提供条件;

(4)提供工作环境,保障应急指挥迅速、有效地实施。

4.1.2通信保障

(1)建设国家核应急通信系统,并建立相应的通信能力保障制度,以保证应急响应期间通信联络的需要。

(2)应急响应时在事故现场的通信需要,由核电厂所在省的核应急组织和核电厂营运单位负责保障。

(3)核电厂之外的其他核设施发生核事故以及其他辐射紧急情况时,尽可能利用国家和当地已建成的通信手段进行联络。

(4)应急响应通信能力不足时,根据有关方面提出的要求,采取临时紧急措施加以解决。必要时,动用国家救灾通信保障系统。

4.1.3建立和保持必要的核应急技术支持体系

根据积极兼容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建立和保持必要的应急技术支持中心或后援单位,如应急决策支持、辐射监测、医疗救治、气象服务、核电厂运行评估等技术支持中心或后援单位,以形成国家核应急技术支持体系,保障国家的核应急响应能力。

4.1.4应急支援力量与物资器材准备

国家核应急协调委有关成员单位根据分工,准备好各种必要的应急支援力量与物资器材,以保证应急响应时省核应急组织或核电厂营运单位提出紧急支援请求时,能及时调用,提供支援。其中包括:辐射监测支援、医学应急支援、应急交通支援、气象支援、工程抢险支援和应急物资器材准备。

4.1.5应急培训与演习

(1)培训

应对所有参与核应急准备与响应的人员进行培训和定期再培训。

(2)演习

定期举行不同类型的应急演习,以检验、改善和强化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能力。

4.1.6公众信息交流

公众信息交流的对象应包括一般公众和新闻界。在平时,进行交流的内容主要是核能以及核安全、辐射防护与核应急的基本概念与知识。

4.2核电厂所在省的核应急组织及核电厂营运单位的应急准备

核电厂所在省的核应急组织及核电厂营运单位的应急准备按国家有关法规、标准的规定及各自经批准的应急预案进行。两者的应急准备应为各自所需的应急响应能力提供保证,并应保证两者应急响应的相互衔接和协调。

4.3应急准备资金的安排、使用与管理

国家、省及核电厂营运单位的应急准备应充分利用现有组织机构、人员、设施和设备,努力提高核应急准备资金的使用效益,并使核应急准备工作与有关发展规划相结合。

5应急响应

5.1核电厂应急响应基本程序和响应活动

5.1.1核电厂进入应急待命状态时,核电厂营运单位的应急组织进入有准备的状态,采取缓解措施,并向场外通告;省核应急组织和国家核应急办及时报告情况,加强值班。

5.l.5当事故辐射后果影响或可能影响邻近省时,由核电厂所在省的核应急组织负责向有关省政府通报事故情况,并提出相应建议;国家核应急协调委负责指导有关省政府采取适当措施。

5.l.7对核事故和应急响应的信息实行集中统一的规范化管理,信息渠道、信息分类和信息等应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

5.l.8当核事故的辐射影响可能或已经超越国界,按《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的要求实施通报。

5.l.9当事故得到缓解,已恢复到安全状态,终止场外应急状态。核电厂营运单位和省政府组织各自的恢复工作。按《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供有关终止应急状态的信息。

5.2其他核设施、核活动核事故及影响境内的境外核事故与核动力卫星事故的应急响应

5.2.1其他核设施、核活动核事故及其他辐射紧急情况的应急响应

核燃料循环设施和研究堆等其他核设施、核活动核事故及其他辐射紧急情况的应急响应参照本预案执行。

5.2.2我国台湾省核事故时的应急响应

我国台湾省发生核事故可能或已经对大陆造成辐射影响时,参照本预案的有关规定和执行程序组织应急响应。

涉及台湾省核事故的国际通报及紧急援助的有关事宜,按我国外交部与国际原子能机构1992年12月以互换照会形式确认的谅解备忘录(CPM-92-081)执行。

5.2.3我国周边国家核事故及核动力卫星事故影响境内时的应急响应

我国周边国家发生核事故及核动力卫星事故可能或已经对我国大陆产生辐射影响时,参照本预案有关规定及执行程序组织应急响应。这种情况下的应急响应主要涉及辐射监测、饮水和食品控制、卫星污染碎片搜寻等,除受影响省人民政府组织的应急响应外,部级的响应按规定的职责任务分工实施。

6应急终止和恢复正常秩序

6.1终止应急状态的程序和条件

6.1.1终止应急状态的程序

(1)应急待命:核电厂(或核设施)营运单位应急指挥部根据核电厂(或核设施)的特定状态,决定并应急状态的终止,并向省核应急组织和国家核应急办报告。

(2)厂房应急:核电厂(或核设施)营运单位应急指挥部根据核电厂(或核设施)的特定状态,决定并应急状态的终止,并向省核应急组织和国家核应急办报告。

(3)场区应急:核电厂(或核设施)营运单位应急指挥部根据核电厂(或核设施)的特定状态,将终止应急状态的报告报省核应急组织和国家核应急办后,由营运单位应急总指挥宣布。

6.1.2终止场外应急状态的条件

国家核应急协调委在批准终止场外应急状态之前,必须获得足够的情况,确信该核电厂事故已切实得到控制,而且几乎已恢复到安全状态,特别要确认满足下列条件:

(1)核电厂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已经停止或者已经控制到低于可接受的水平;

(2)为使公众免受放射性污染,并使事故的长期后果可能引起的照射降至尽量低的水平,已经采取并继续采取一切必要的防护措施。

为保证条件(2)得到满足,只要有必要,省核应急组织应加强有关巡测、采样分析和评价等工作。

6.2应急终止后的行动和总结报告

6.2.1应急终止后的行动

在解除应急状态后,国家核应急办进行下列工作:

(1)整理和审查所有的应急记录和文件等资料;

(2)总结和评价导致应急状态的事故情况和在应急期间采取的主要行动;

(3)必要时修订国家核应急预案。

6.2.2应急响应总结报告

应急状态终止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有关规定及时做出书面总结报告。

总结报告应包括下列基本内容:发生事故的核设施基本情况,事故原因、发展过程及造成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分析、评价,采取的主要应急响应措施及其有效性,主要经验教训和事故责任人及其处理等。总结报告的具体内容和格式按规定执行。

6.3恢复正常秩序

6.3.1场内恢复正常秩序

发生核事故的核电厂营运单位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清除场内放射性污染,恢复核电厂的正常运行。当核事故使核安全重要物项的安全功能达不到国家标准时,核电厂的重新启动计划应当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审查批准。

6.3.2场外恢复正常状态

发生核事故的核电厂所在省核应急委员会应当根据受影响地区的放射性水平,采取有效的恢复正常秩序的措施:一方面对直接受影响的人员采取防护措施(如控制进入污染区,控制食物和水污染,去污,固定剩余放射性物质等);另一方面为恢复环境和公众正常生活条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如在应急状态终止后在受控制条件下允许部分或全部撤离人员返回受影响的原先居住的区域等)。为此,省核应急组织应制定恢复计划和明确进行恢复工作的机构,报国家核应急协调委批准。国家核应急办检查、指导、协调和组织支援省核应急组织恢复计划的实施。

7附则

7.1术语解释

7.l.1核设施

需要考虑核安全问题的规模生产、加工或操作放射性物质或易裂变材料的设施(包括其场地、建筑物和设备)。如铀富集设施,铀、钚加工与燃料生产、贮存及后处理设施,研究堆,核动力厂,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等。

7.1.2核活动

任何研究、生产、提取、加工、处理、应用、搬运、贮存或处置放射性物质或核材料的活动,以及在陆上、水上或空中交通线上运输放射性物质或核材料的活动,或任何其他转移或使用放射性物质或核材料的活动。

7.1.3核燃料循环

特指除核电厂和研究堆运行之外的与核能生产有关的所有活动,包括铀或钍的采矿、选冶、富集与加工、核燃料制造、核燃料后处理、放射性废物管理等各种活动,以及与上述各种活动有关的研究和开发活动。

7.1.4核电厂

用一个或几个动力反应堆发电或供热的动力厂。

7.1.5场区

具有确定的边界,受营运单位有效控制的核设施所在区域。

7.1.6场外

场区以外的区域。

7.1.7核事故

核电厂或其他核设施中很少发生的严重偏离运行工况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可能或已经失去应有的控制,达到不可接受的水平。

7.l.8应急

需要立即采取某些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动,以避免事故发生或减轻事故后果的状态,有时也称为紧急状态;同时也泛指立即采取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动。

7.l.9应急预案(应急计划)

一份经过审批的文件,它描述了文件的编制与实施单位的应急响应功能、组织、设施和设备,以及与外部应急组织间的协调和相互支持关系。该文件应有专门的执行程序加以补充。

7.1.10应急准备

为应付核事故或辐射应急而进行的准备工作,包括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应急组织,准备必要的应急设施、设备与物资,以及进行人员培训与演习等。

7.1.11应急计划区

为在核电厂发生事故时能及时有效地采取保护公众的防护行动,事先在核电厂周围建立的、制定有应急预案并做好应急准备的区域。

7.1.12危险

一个表示与实际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照射有关的危害、损害或损伤的可能性和伤害后果等的多属性量,它与诸如特定有害后果可能发生的概率及此类后果的大小和特性等量有关。

7.1.13应急响应

为控制或减轻核事故或辐射应急状态的后果而采取的紧急行动。

7.1.14(应急)防护措施

应急状态下为避免或减少工作人员和公众可能接受的剂量而采取的保护措施,如隐蔽、撤离、服碘防护、通道控制、食物和饮水控制、去污,以及临时避迁、永久再定居等。有时也称为防护行动。

7.1.15隐蔽

指人员停留在或进入室内,关闭门窗及通风系统,以减少烟羽中放射性物质的吸入和外照射,并减少来自放射性沉积物的外照射。

7.1.16撤离

指将人们由受影响地区紧急转移,以避免或减少来自烟羽或高水平放射性沉积物引起的大剂量照射。该措施为短期措施,预期人们在预计的某一有限时间内可返回原住地。

7.1.17服碘防护

当事故已经或可能导致释放碘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情况下,将含有非放射性碘的化合物作为一种防护药物分发给居民服用,以降低甲状腺的受照剂量。

7.1.18临时避迁

指人们自受污染地区临时迁出,以避免或减少地面放射性沉积物质照射的长期累积剂量,其返回原住地的时间或为几个月至2年,或难以确切预计返回时间而暂不考虑返回。

7.1.19永久再定居

指人们为避免或减少地面放射性沉积物质照射的长期累积剂量自受污染地区迁出,而又无法预计能否在可预见的将来返回原住地。

7.1.20去污

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去除或降低放射性污染。

7.1.21干预水平

指针对核及辐射应急情况所制定的可防止剂量水平,当达到这种水平时应考虑采取相应的防护行动。

7.1.22行动水平

指在核及辐射应急情况下,应考虑采取防护行动的剂量(率)水平或活度浓度水平。

7.1.23(辐射)后果

指放射性物质释放到环境中引起的结果或影响,用以度量的量是预计的或实际引起的剂量或剂量率。

7.1.24应急(辐射)监测

在核及辐射应急情况下,为发现和查明放射性污染情况和辐射水平而进行的辐射监测。

7.1.25应急培训

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对管理人员或专业人员进行的教学与训练。

7.1.26应急演习

为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应急准备的完善性、应急响应能力的适应性和应急人员的协同性而进行的一种模拟应急响应的实践活动,根据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单项演习(练习)、综合演习和场内、场外应急组织联合进行的联合演习。

7.1.27辐射损伤

机体受电离辐射照射而产生的各种类型的某种程度的有害变化。

科学技术的地位 篇七

【关键词】工程技术类学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广西制糖学会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6-0190-04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世界各国和地区越来越重视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共十报告明确提出。“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工程技术类学会是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促进学术交流、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技术转化、科技咨询等重要职责。在地方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工程技术类学会的主要功能

1 学术交流功能。成立工程技术类学会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为工程技术行业相关人员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学术交流是工程技术类学会一切活动的主要基石。学术交流质量关系到工程技术类学会的生存质量,是工程技术类学会的基本功能和立会之本。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会、学术报告会、学术座谈会和学术论坛以及出版学术杂志等,使广大会员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既活跃了学会的学术气氛,广大会员又能及时掌握本专业技术最新发展动态。

2 技术研发功能。工程技术类学会主要是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地方企业和科技中介等技术创新主体组成,集聚大量的科技创新资源,是创造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技术的源头和平台。工程技术类学会集聚大量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拥有比较完善的科研设施,配置先进完善的科研仪器设备。建立高级别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通过组织开展产学研合作,优化整合各个会员单位的资金、人才、设施和仪器等创新资源,围绕本学会领域共性和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合作推进技术研发和创新。

3 人才培养功能。工程技术类学会主要挂靠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会员既有来自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师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也有来自地方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行业部门的管理人员,是培养科技人才和打造创新团队的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会员所在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特别是优秀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依托会员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打造科技创新团队,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通过举办各种技术培训教育班,为相关产业培养大量的优秀技术人才。

4 技术扩散功能。工程技术类学会会员单位既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也有地方企业、中介机构和行业部门等,涵盖产学研政等相关单位。学会通过组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地方企业、中介机构和行业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科技合作,优化整合各会员单位的资金、人才、设施、设备等技术创新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技术扩散和转化。工程技术类学会通过推动产学研合作共建技术研发中心,使技术创新项目从立项到研发、中试、生产等环节实现一体化,推进技术创新成果直接应用于企业生产。

5 学科建设功能。工程技术类学会一般都是围绕某一学科而成立的学术团体,学科建设是学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学科建设是工程技术类学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科建设水平关系到学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学会水平的重要标志。学会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学术交流学习活动。营造适宜学科发展的良好环境和学术氛围。促进会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学科进一步发展。工程技术类学会通过培养和延揽大量的高素质技术人才,造就具有一流学术水平和学术造诣的学科队伍,为推动学科建设打下扎实的人才队伍基础。

6 科技服务功能。工程技术类学会汇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部门等大量人才,智力密集、人才荟萃、联系广泛,使学会具备了创新思维活跃的知识高地和创新源地的组织基础,这一优势是其他组织无法比拟的。这种优势使学会具有了满足会员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服务功能。学会既可以为会员在创新信息提供、知识技能完善、社会地位提高等方面提供帮助。也可以为会员在潜能开发、价值实现等领域提供有利的条件和渠道,为会员、地方企业和社会提供科技咨询、科技培训、科技政策等各种服务。

二、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视野下工程技术类学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服务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目前。许多工程技术类学会业务范围主要是组织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编辑出版专业学术刊物和进行技术培训及科技咨询等,而参与地方产业技术创新建设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服务地方产业技术创新功能不强。随着科技创新不断快速发展,工程技术类学会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学术交流活动对科技工作者的吸引力日趋下降。

2 与企业联系合作需要进一步加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主体,是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力量。但有些工程技术类学会对吸引企业加入学会的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深,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所占会员比例较低。有些工程技术类学会对开展产学研合作兴起不浓、动力不强。满足于组织开展纯学术交流活动。发挥产学研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不够,在推动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构建产学研合作模式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加强。

3 学会组织建设需要进一步创新。受历史上体制机制方面原因影响,目前工程技术类学会在组织架构设置上主要是以开展学术交流学习为主,设立学会学术委员会、技术咨询委员会、科普部门、教育和培训部门、技术咨询部门等。没有设立产业技术创新开发部之类专门为地方产业技术创新服务的部门,这种组织架构将会影响工程技术类学会在地方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影响到在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中的地位。

三、工程技术类学会促进地方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作用

2 推动技术创新为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工程技术类学会会员涵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地方企业、管理部门和中介机构等技术创新主体,学会运作方式相对灵活宽松,通过产学研政等合作模式,整合相关单位科技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推进技术创新为相关产业科学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和动力源泉。例如,广西是全国最大的食糖生产、供应和销售基地。2012年全区甘蔗种植面积超过1500万亩,食糖产量占全国60%以上,整个制糖产业产值达到千亿元,连续20年稳居全国首位。广西制糖产业之所以能够成为广西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产业之一。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等因素以外,拥有强大的制糖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广西制糖学会依托重点实验室广西大学糖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全区制糖企业技术研发机构等,组织制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广西制糖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率先在国内开发“兰姆酒”生产技术及工艺,产品填补国内空白,促进了糖业综合利用发展,促进整个制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广西制糖千亿元产业,为我国制糖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保障。

3 推进相关产业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转化和产业化。产学研合作是促进科技创新要素优化整合。实现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最优路径。工程技术类学会可以发挥自身优势,推动相关产业技术领域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等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产业技术迅速转化和产业化。例如,广西制糖学会通过组织科研机构和制糖企业结盟,围绕广西制糖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进行合作研发,突破技术难题,转化技术成果,提高广西制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广西制糖学会每年通过组织开展技术交流研讨会、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交易会、投资项目推介会、糖业技术设备展览会、制糖学会学术年会等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为制糖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制糖设备厂商等搭建技术交流、交易、合作平台。2011年5月18-19日,广西制糖学会和广西糖业协会在南宁市共同举办“2011年广西糖业技术进步交流展示会”。集中展示了“十一五”以来制糖产业新技术、节能减排、污水终端处理、副产品综合利用等领域取得的技术创新成果,国内外糖业及相关产业链近百家单位、2000多位各界代表参加了展示会。现场一大批技术创新成果达成交易,许多产学研部门签订技术合作协议,有力地推进了制糖领域产学研合作和相关制糖技术的转化。

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视野下加强工程技术类学会建设的对策建议

1 高度重视工程技术类学会的建设与发展。工程技术类学会是联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中介机构的桥梁和纽带,是地方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地方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地方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要切实重视工程技术类学会的建设与发展,积极引导工程技术类学会为地方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服务,为地方主导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加强“学会-企业”合作,主动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2 切实加强“学会-企业”技术创新合作。工程技术类学会要围绕当地产业技术创新。立足学会的学科、人才、设备等优势,加强学会和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创新“学会-企业”合作模式,提升“学会-企业”合作层次,打造“学会-企业”合作战略联盟,优势互补,合作发展,共同承担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创新项目研究,积极参与地方产业技术创新,为提高地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出应有贡献。

电厂培训总结 篇八

为了推动大讨论的全面铺开、顺利进行,集团公司决定召开这次视频会议,通报各单位前一时期的筹备动员情况,交流部分单位的工作设想和初步开展工作的情况,对深入开展大讨论提出进一步要求。

根据各单位所报的工作方案和我们掌握的情况,前一时期的工作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领导重视、组织到位。各单位都能够把这项工作当作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工作会议精神、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列入议事日程,党政领导能够亲自出题目、亲自研究方案,亲自进行动员。各单位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班子成员参加的领导小组,组织单位精干力量组成了办公室和工作小组。结合实际制订了周密细致的工作方案,西安灞桥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岩滩水电厂、湖南石门电厂等单位将每一阶段的时间安排、工作措施和任务都进行了细化分解,有的还制作了每个阶段的实施情况报表,加强对大讨论的过程控制。这些都为大讨论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针对实际,目标明确。各单位能够结合本单位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和干部职工的思想现状,有针对性地确定需要重点讨论的题目,需要着重破除的陈旧观念和习惯模式,需要倡导树立的新思想新观念,比如许昌龙岗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要求干部职工紧紧围绕降非停和创一流、创文明单位,查找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工作作风、技术培训、设备管理、责任制落实等方面存在的差距,提出了“十个查找、十个树立”。佳木斯二电厂结合本单位实际,提出了“七转变、七树立”,即转变盲目悲观、不思进取的思想,树立尽职尽责皆人才的观念;转变四平八稳、得过且过的思想,树立赢在速度胜在思路的观念;转变事不关己、人浮于事思想,树立凡事我管、管且管好的观念;转变眼前利益、满足现状思想,树立管理效益、持续发展的观念;转变撞钟心理、碌碌无为思想,树立终身学习、人才兴企观念;转变平均主义、一岗终身思想,树立绩效评价、有为有位观念;转变知难而退、本本主义思想,树立敢为人先、勇于创新观念。保定热电厂提出要实现从“墨守陈规”向“创新发展”、从“生产型”向“效益型”、从“动手脚”向“动心脑”、从“感情管理”向“制度管理”、从“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向“无功就是过”、从“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向“按劳取酬、各种形式并存”、从“一劳永逸”向“终身学习”的观念转变等等。江苏徐塘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提出了要尽快完成“工厂型”向“公司型”、“安全生产型”向“经营效益型”、“传统管理”向“精益管理”的转变的目标。湖南金竹山电厂确立了20道需要学习思考的内容和提纲等等。其它单位也都结合各自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工作目标,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3、分步实施,措施具体。各单位按照集团公司确定的四个步骤的要求,分别制定了具体的落实措施。比如延安发电厂在认真学习、深入思考阶段,提出了要组织开展“五个一”活动,即组织一次答题、举办一次专题讲座、进行一次学习考察、观看一组录像片(海尔、联想等国内知名企业的管理经验)、开展一次调研活动。兰州西固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在“查找差距、破旧立新”阶段提出要紧紧围绕公司方针目标的完成,抓好“四个重点”,突出“五个着眼点”,在“研究措施、推动工作”阶段提出要在九个方面工作上要取得进步。七台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按照生产、管理、党群、多经四个系统分别制订了大讨论的活动内容、讨论重点和阶段目标。洛阳首阳山电厂提出要“以是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是否亲自动员、全体参与了大讨论活动;是否理清了单位内部需要破除的旧观念和需要树立的新观念;是否推动了单位的工作,保证了生产安全和队伍稳定为检验讨论成果的标准”。河北微水发电厂更是非常明确细致地制订了每个阶段的验收标准。长春二热提出要成立检查组采取“听、看、谈、评”的方式,对讨论情况进行检查评价,通过“比学习,看观念是否转变;比工作,看技能是否领先;比服务,看是否诚信守约;比奉献,看是否真抓实干”,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年度“创先争优”和“文明单位”创建评比的重要条件和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电厂培训总结 篇九

关键词:水力发电厂;自动化;误操作;对策

随着电力和自动化技术的提升,电气自动化在水力发电厂中有了广泛的应用。水利发电厂有许多的电气设备。在这些设备的运行过程中,一旦出现误操作,就会影响到发电厂的安全平稳运行。

1水力发电厂电气自动化概述

1.1水电站简介。水电站是一种利用水流落差来进行发电的电力设施。作为一种清洁无污染的发电设施,水电站在水力丰沛的地区有着广泛的建设和使用,为人们的现代化生活源源不断的提供绿色的电力能源。1.2水电站电气自动化的作用。水利电气自动化在水电站的日常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不仅可以提升自动化程度,降低员工劳动强度,节省成本,还可以有效的减少由于人为因素而导致的操作失误。总结起来有如下两个方面:首先,水电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可以为现代水电站正常运行和生产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由于水电站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保证按照要求,进行稳定的发电工作。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支持下,水电站能够实现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记录。一旦出现异常,自动化系统就会及时的发现,并发出警报或按照预案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水电站的运行能够更加安全平稳。其次,可以更好的保证发电的质量。水力发电厂在运行的过程中,发电设备会随着用电负荷的功率而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发电的频率和电压产生不稳定的变化,给电网的调节带来额外的负担。而电气自动化则可以实现对发电机组的动态调节,更好的按照用电量来调整和稳定发电的频率与电压,提高发电的质量。

2水力发电厂电气自动化误操作及产生的原因

2.1电厂技术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存在不足。安全意识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基础。随着水力发电自动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在计算机和网络管理下的水力发电厂,大量的工作都由计算机和各种自动化设备来完成。因此,一些技术操作人员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只需要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和维护即可。这样一来就容易导致安全检查等操作技术被省略或是忽视。而且,由于这种安全意识上的缺乏,还会使操作人员工作态度容易出现消极的现象,使检查和维护工作也受到影响,也容易导致操作上的失误。2.2发电厂工作人员对自动化技术知识和操作不够熟练。在水力发电厂中工作的自动化设备的操作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电气和电力自动化技术知识和技能。2.3水力发电站电气自动化操作的操作流程不能及时的适应新技术的要求。水力发电站是一种有较长历史的发电方式。早在几百年前,人们就开始利用水力来进行工作,在电力被发现后,更是进行发电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采用自动化技术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操作规范,但是在采用自动化技术之后,由于发电厂对电气安全不够重视,在安全管理和操作流程的设计规范上不够严格,甚至规范出现不够严谨的情况,很容易使自动化技术在实际工作中产生问题或是困扰,非常容易导致操作出现失误。2.4防误装置不够完善和到位。电气设备的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这种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也对防误装置的安装和设置有了与传统不一样的要求。需要根据自动化电气设备的特点,合理的设置防误装置。

3避免和减少水力发电厂电气自动化技术和误操作的措施

3.1增强安全操作意识,定期开展安全意识和操作方面的培训与讲座活动。水力发电厂随着自动化程度的增加,一部分工作人员也会在观念上对电气自动化技术过于依赖,错误的认为电气自动化技术和设备能够解决大部分甚至全部的问题。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种意识思想的问题会使工作当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工作人员不能很好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对误操作的后果认识不足。为了能够加强水电站工作人员对误操作导致后果的认识,对自动化技术有正确的认识,水力发电厂的管理部门和相关领导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培训和讲座的方式,做好安全思想意识上的预防工作,更好的防范误操作情况的发生。3.2加强一线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一线操作人员是水利发电厂操作的直接人员,各种各样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和设备的操作都由他们来完成。因此,就对一线操作人员的操作技术和熟练程度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为了保证水力发电厂设备的操作熟练准确,十分有必要对发电厂一线操作人员展开经常性的培训与考核,确保其专业技能和发电厂的自动化技术能够相辅相成,减少误操作的可能。3.3制定更加严格合理的操作规范与流程。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水力发电厂的应用,不仅是技术一方面,还要包括相配套的操作规范与操作流程,并通及时的进行修订,对出现的失误操作及时进行总结,更好的完善规范和操作流程,务求做到操作指令流程清晰,严格的按照指令来执行操作并及时的进行记录。3.4及时的完善防误装置防误装置是出现意外误操作的安全措施,对防误装置要在自动化设备安装完毕后及时的进行配套与安装,保证在生产环境中能够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

4结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是电力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力发电厂的运行生产中,电气误操作也是一个长久以来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在电气自动化应用到水力发电设施的今天,也难以彻底的消除误操作而导致的各种问题。因此,需要对误操作的原因引起高度的重视,并有针对性的一一消除,才能更好的保障水力发电厂的发电工作。

参考文献: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gongzuozongjie/939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