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观后感 >材料一:在诗歌还没有完全脱离应用性质而成为纯文学形式之前,诗歌语言还是与散文语言相

材料一:在诗歌还没有完全脱离应用性质而成为纯文学形式之前,诗歌语言还是与散文语言相

更新时间:2022-12-28 16:05:09 点击: 来源:yutu
材料一:
在诗歌还没有完全脱离应用性质而成为纯文学形式之前,诗歌语言还是与散文语言相似的。然而古诗语言与散文语言的难分难舍造成了它自身的窘境,它的语序由于过分吻合人们的“约定俗成”而使诗歌意义的展开过程过分清晰,它的语序由于过分完整正常而使意义过分明确,虽然这种符合人的思维与语言习惯的诗句容易让人感到自然、质朴、亲切、熟悉,但是它也使诗歌的独立品格受到损伤。当人们习惯了这种平直流畅的诗句之后,不免又会由习惯变为淡漠。那么,怎样才能使诗歌变得更像诗歌,怎样才能更好地构造一种与散文全然不同的诗歌语言世界呢?
从谢灵运、齐梁永明诗人的探索到唐初近体诗律的形成,令人想起俄国形式主义诗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谢灵运诗的“典丽新声”已经开始了对古代诗歌质直、自然语言习惯的有意矫正。他的诗里越来越少用虚字、多用对语、讲究韵律、善镶丽字等趋向,使诗歌语言大大变形,并影响了一代诗风;沈约、谢朓、周颙、刘绘等人“务为精密”的努力与“八病”说的提出,更进一步使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分道扬镳,逐渐完成了对日常语言与散文语言的“陌生化”过程。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诗歌语言是“歪斜”“别扭” “弯曲”了的语言,“诗歌的目的就是要颠倒习惯化的过程……‘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以便把一种新的、童稚的、生机盎然的前景灌输给我们”,因此,当古诗经过漫长岁月仍以它一成不变的、与散文语言相近而不能引起人们新奇感的语序讲述着各种内容时,人们就感到了变革诗歌语言习惯的意义。同时,中国古诗的主题多集中在人与社会(道德与功业)、人与自然(死亡与永恒)、人与人(爱情与仇恨)这些“老生常谈”里,如果意象与形式再重复而陈旧,诗歌便将衰亡了。因此,谢灵运以来的诗人们在意象更新(自然山水中的生命意识与人生情感)的同时,也开始了对语言形式的开拓。逐渐把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的距离拉开,形成了一整套独立的诗歌美学形式,而省略与错综正是构成这一形式的重要内容。
首先是省略(如古诗中常见的“我”“汝”等主语代词,“于”等时空位置介词,“乃”等判断系词,“之”等助词,“乎”“也”“焉”等句尾虚词)。省略不仅使诗句词汇整齐化与意象化,具备了音步整饬与节奏有序的前提条件,而且使诗歌意蕴复杂化。副词、介词在诗中的逐渐消失,使时空位置模糊了,因而“直线的过程”还原为“平列的组合”,时间空间一下子变得无限广阔;主语性代词的逐渐消失,使诗句的视觉角度模糊了,读者可以从这边看那边,可以从那边看这边,这种“视角转换”即视点游移构成了电影蒙太奇的奇异效果,使诗境处于一种不断的叠变之中。
其次是词序的错综。省略使诗句结构关系松散,关联词逐渐消失,就像本来环环相扣的链条一下子松散开来一样,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松动了,因而词可以互相易位,这种词序的错综,更使得本来就朦胧的诗境变得更加曲折多变,意蕴复杂,包容了多种组合的可能性与意义的互摄性。以杜甫《旅夜书怀》为例: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诗人的所思所见,依照日常语序,应是——
微风(吹动)岸(上)细草,
舟(上的)危樯(在)夜(中)独(自矗立)。
或者是——
微风(吹动着)细草(之)岸,
独(立)夜(中的)危樯(之)舟。
或者是——
岸(上的)细草(在)微风(中摆动),
舟(上的)危樯(在)夜(中)独(立)。
这里,省略的成分不仅有表示处所的介词“在”,表示方位的“上”“中”,表示从属关系的“的(之)”;还有谓语动词“吹动”“矗立”,这样,诗境便“还原”为物象平列杂陈的这种“生成转换”为语言之前的视觉印象,并由此发生了理解的歧义,平列错陈的视觉印象使读者更贴近诗句中的自然境界,理解的歧义则给读者留下了艺术想象的“空白”,而诗的魅力不就在于这种真切的境界与朦胧的意味么?
(摘编自葛兆光《陌生化:意脉与语序的分离及诗歌语言的形成》)
材料二:
每个艺术家都要创造形式来表现他的思想。有些人以为形式最好不谈,歌德说过,文艺作品的题材是人人可以看见的,内容意义经过一番努力才能把握,至于形式对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我认为每一个艺术家必须创造自己独特的形式,而事实也是如此,十个艺术家去表现同一个题材,每个人表现的形式一定不同。要使内容更加集中、深化、提高,需要创造形式。所谓形式主义,变成形式的游戏,歪曲了形式的本质。没有创造性的形式,很可能不美,不能打动人心。艺术品能够感动人,不但依靠新内容,也要依靠新形式,假若观众无动于衷,那才是形式主义。真正的艺术家是想通过完美的形式感动人,自然要有内容,要有饱满的情感,还要有思想。艺术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然而艺术家不是赤裸裸地表达,而是让人探索无穷,几百年以后还有影响。讲来讲去,一句话:在艺术创作中要有形式的创造,所谓形象就是内容和形式。
(节选自宗白华《艺术形式美二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相似是因为诗歌还没完全脱离应用性质而成为纯文学形式。
B.诗歌意义的展开过程过分清晰,诗意过分明确,会使诗歌的独立品格受到损伤。
C.从谢灵运等人的探索到唐初近体诗律的形成是一个诗歌语言“陌生化”的过程。
D.在艺术创作中,没有艺术形式的创造就不能使作品内容更加集中、深化、提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谢灵运以来的诗人们不仅努力更新意象,而且更重视矫正质直自然的语言习惯,重视对语言形式的开拓。
B.省略既让词汇整齐化与意象化,又使诗句音步整饬与节奏有序,还使诗歌意蕴复杂化,使诗境更曲折多变。
C.艺术品能感动人,不但靠新内容,也要靠新形式,所以要引起人们对诗歌的新奇感,就必须变革其语言习惯。
D.真正的艺术家拒绝赤裸裸地表达,只想通过完美的形式感动人,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白”,让人探索无穷。
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B.百年积死树,千尺挂寒藤。(何逊《渡连圻二首·其一》)
C.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李白《望庐山瀑布·其一》)
D.积忧全少睡,经劫抱长饥。(吕本中《兵乱后杂诗·其一》)
4.两则材料都运用了引证法,请简要分析其用法上的差异。(4分)
5.请结合材料,从省略与错综的角度,简要分析“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形式美。(4分)



1.A
2.C
3.B
4.①材料一直接引用原文,给论述对象一个精准的概念和阐释。②材料二转述歌德的相关阐述,批驳错误主张,增加佐证。(每点2分,共4分。)
5.①这三句按照日常语序可以是“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词人有意“颠倒习惯化”语序,通过新的语言形式使读者感到“陌生”、新鲜。②词人省略了主语,主语若是“周瑜”,诗意是周瑜神游故国嘲笑苏轼;主语若是“我”,诗意是词人在自嘲。省略使诗境曲折新奇。(每点2分,共4分。)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guanhougan/451668.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guanhougan/451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