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观后感 >材料一:中国美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独具特色的美学。这里所说的中国美学,包括中国古代美

材料一:中国美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独具特色的美学。这里所说的中国美学,包括中国古代美

更新时间:2022-12-29 12:06:24 点击: 来源:yutu
材料一:
中国美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独具特色的美学。这里所说的中国美学,包括中国古代美学、中国近代美学和中国现代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传统形态的美学,中国近代美学是一种过渡形态的美学,中国现代美学则是一种开放形态的美学。三者虽有各自的特点,但又有一脉贯穿的基本精神。这些基本精神也就是中国美学的基本特色。
西方美学与我们不同,它是建立在“人与人关系”上的。这种差异不是由美学决定的,而是由文化决定的。中国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农业文化。中国文人与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情缘。他们认为,大自然是朋友,是最美的事物,是可以怡情悦性的审美场所。中国传统美学就是以“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原点建构起来的。诸如“情景”“意象”“意境”“物色”等美学范畴,又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神与物游”“感物动心”和“借彼物理,抒我心胸”等美学思想,都是人与自然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由此形成了中国美学的一种特色。
西方美学重在求“本质”,中国美学则重在求“神韵”。在中国美学中,“神韵”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南北朝时,“神韵”一词只是用在对于人物的审美评价中,指人的气质美和风度美;后来也用在对大自然和艺术的审美中,前者指神态美,后者指韵味美。无论是人的神韵,还是自然的神韵和艺术的神韵,都是指审美对象内在的生命、精神和意蕴。它是通过外在形式如“形”或“象”表现出来的。但是,它与西方美学的“思想”“情感”和“意义”又不相同。西方艺术中的“思想”“情感”和“意义”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而中国艺术的“神韵”则是用语言难以表达的。
中国美学家谈论“美”的问题,大多是结合着生活、实用和功利一起谈的。西方美学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求解“美本身”开始,就有排斥“实用”的倾向。后来,康德干脆将“实用”的奠基石彻底拿掉了,将审美与实用(即功利)对立起来。从此西方美学就走上了“务虚”的形而上的发展路线。
(摘编自古风《从比较视域看中国美学的基本特色》)
材料二:
文艺是社会审美最高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作家、艺术家是全社会的审美导师。作家、艺术家进行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创造既是个人审美情绪的宣示,又是履行社会审美导师之职能。作家、艺术家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双重功能,使得他们较之他人更需要具有一种社会担当意识。社会担当意识的核心是家国情怀。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艺术家是社会家国情怀的代言人之一。
检阅中国古代文艺发展史,我们发现称得上社会家国情怀代言人的作家、艺术家是很多的。他们的优秀作品构成了璀璨的星河,辉映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空之中,激励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地进行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与之相应,中国古代美学从历代作家、艺术家卓越的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以家国情怀为内核的美学理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两个理论:
一是“诗言志”。“诗言志”是中国美学的重要传统。最早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此后,诸多典籍如《左传》《庄子》也提出这一命题。汉代《毛诗序》不仅再次申说“诗言志”,还提出“教化”说。“教化”又称“风教”。“风”多义,一指《诗经》中的“国风”,即民歌;二指情感。《毛诗序》强调教育的普遍性,受教育者不仅有下层百姓,还有上层统治者。“教”的目的是“化”。具体来说,就是“正得失,动天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其关键是将“教”转化为“志”。经此转化,“言志”的“志”就不只属于个人,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私志”成为“公志”——家国之志。
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必须落实在审美上,具体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情上。而情贵在真,贵在自然——自然而然。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言志贵在至诚,只有至诚,它与教化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也才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艺术审美力。
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重庆。诗人徐迟请毛泽东同志题字,并向毛泽东同志请教怎样作诗。毛泽东同志题写了“诗言志”三个字。这“志”即家国之志。
二是“兴寄”论。“兴”最早来自《诗经》的“六艺”说,它是《诗经》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后来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初唐诗人陈子昂将“兴”与“寄”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新概念——“兴寄”。“兴”重情,重美;“寄”重理,重善。“兴”与“寄”的统一即是情与理的统一,美与善的统一。兴寄的核心为家国情怀。
陈子昂之所以标举“兴寄”,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泛滥着一股唯美主义之风,具体来说,是六朝的绮靡之风。这股绮靡之风,有“兴”而无“寄”。陈子昂对之极为不满,他尖锐地指出:“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明确表示:“常恐逶逦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陈子昂援引刘想《文心雕龙》的“风骨”理论,认为优秀的作品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既善,又美!
兴寄论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往往是破“过娱论”。唐朝初年,励精图治的唐太宗提出“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认为“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所谓“释实求华,以人从欲”,就是放纵声色之欲,追求奢华,也就是“过娱”。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但过娱,就不是在欣赏美而是在享受丑了。值得注意的是,过娱论差不多每个时代都曾出现。中国当今审美生活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过娱论”,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当今的“过娱”,有些不只是“过娱”,还是“造孽”了,如娘化,热哀“后宫争宠”等。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都打着美学的旗号,然而,实际上是在糟蹋美学。凡此种种,都是在腐蚀人心,败坏社会风气。
作为作家、艺术家要时刻将家国置于心中,要有担当,要有责任,为新时代言伟志,为新社会施教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鼓劲呐喊,为新时代新生活新事业写真创美。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差异是由不同的政治文化决定的。
B.中国美学中人或自然的神韵是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
C.与西方艺术不同,中国艺术的“神韵”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D.中国传统美学都是人与自然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言志”中的“志”指“家国之志”,不属于个人,它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B.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在宣示个人审美情绪外,也要履行好社会审美导师的职能。
C.兴寄论在生活中的作用是破“过娱论”,反对放纵声色之欲、追求奢华,反对娱乐作用。
D.陈子昂不满于六朝的绮靡之风,故标举“兴寄”,推崇“风骨”理论。
3.在下列各选项中,与“兴寄”“风骨”无关的一项是(3分)( )
A.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陈子昂《感遇·其三十五》)
B.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感遇·其二》)
C.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王粲《七哀诗》)
D.架岭承金阙,飞桥对石梁。竹密山斋冷,荷开水殿香。(徐陵《奉和简文帝山斋诗》)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4分)
5.“言志”与“教化”怎样才能达成统一?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1.B(A项,“由不同的政治文化决定的”错误,材料一第二段原文是说“这种差异不是由美学决定的,而是由文化决定的”,可见并没有说“政治文化”。C项,“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错误,表述绝对。材料一第三段原文是说“中国艺术的‘神韵’则是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原文意思是“难以用语言表述”而非“无法表述”。D项,“都是人与自然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错误,扩大范围。材料一第二段原文是说“又如……等美学思想,是人与自然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也就是说只是传统美学中的一些美学思想都是人与自然的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而非整个传统美学。)
2.B(A项,“不属于个人”错误。材料二第四段原文是说“‘言志’的“志”就不只属于个人,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私志’成为‘公志’一—家国之志”,可知是“不只属于”,而非“不属于”。C项,“反对娱乐作用”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二第九段原文是说“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但过娱,就不是在欣赏美而是在享受丑了”,可知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兴寄”论反对的是“过娱”。D项,“不满于六朝的绮靡之风”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二第八段原文是说“陈子昂之所以标举‘兴寄’,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泛滥着一股唯美主义之风,具体来说,是六朝的绮靡之风”可知,陈子昂不满的是自己所处的时代六朝的绮靡之风泛滥,所以标举“兴寄”,并不是单纯的对六朝的绮靡之风不满,而是因为过多。)
3.D(根据材料二可知,“兴寄”是指诗歌情与理的统一,美与善的统一。兴寄的核心为家国情怀。“风骨”就是既善,又美!A项,此诗以直抒胸臆的方法,通过叙写自己从军的所见所感来表现慷慨报国的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对国事的忧虑。B项,此诗运用比兴手法,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C项,此诗写诗人离开了长安,离开了亲戚朋友,一路上见到的景象。诗人以惨绝人寰的事例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D项,属于“奉和”之作,并无“兴寄”“风骨”。)
4.①材料一主要使用对比论证。将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进行对比,从建立基础、侧重点、实用性等方面来论证两者的差异。②材料二主要使用举例论证。举诸多典籍如《左传》《庄子》等、毛泽东同志题写“诗言志”、初唐诗人陈子昂“兴寄”理论、中国当今“过娱化”等例子,论证以家国情怀为内核的美学理论。(引用论证。引用刘勰等人观点,论证“诗言志”“兴寄论”的美学理论。)(每种论证方法2分,答对方法1分,简要分析1分)
5.①关键是将“教”转化为“志”,使“志”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②必须落实在审美上,最重要的是在情上要做到真诚、自然。(每点2分)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guanhougan/452336.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guanhougan/452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