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观后感 >材料一:汉语文学天然具有一种能指优势。 从语言学的角度说,汉语是一种单音节分析语,在

材料一:汉语文学天然具有一种能指优势。 从语言学的角度说,汉语是一种单音节分析语,在

更新时间:2023-02-13 07:37:08 点击: 来源:yutu
材料一:
汉语文学天然具有一种能指优势。
从语言学的角度说,汉语是一种单音节分析语,在语言表达中,词的地位非常重要。汉语没有印欧语复杂的形态变化,不像后者那样在数、格、时态、语态和词性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词句的组合主要依靠语序和语义,因此汉语的词就像一个个活泼的小球,常常可以凭借语义的关联随意滚动碰撞。语言学家索绪尔将句子的生成看成是纵向聚合与横向组合这样一种双重活动的结果,纵向聚合其实就是句子组合中词语的联想关系,也就是在选择轴上对相关词语的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说,汉语比印欧语显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这是因为一方面汉语词的组合靠的是意合法,词与词之间没有绝对的排斥性,这种组合关系常常能够容忍许多从逻辑上看非常奇怪的组合。另一方面,印欧语的每一个词在进入句子之前都有明确的词性,即使同性词还要分为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表语性形容词与定语性形容词等等;而汉语词性规定则十分宽松,一个词往往可以既是名词又是动词和形容词,实际上它只有进入句子才能真正获得自己的词性。这样看来即使汉语与印欧语某一语种具有同样多的词汇,而汉语在选择轴上的变化较后者也要丰富得多。
其次,印欧语以音位作为基本的语言感知单位,而汉语的基本感知单位则是音节,汉语的音节由声母和韵母构成,声调则把它们紧紧包裹住,因此汉语的音节非常整齐,切分明确,在书面语中则有一个个方块汉字与之相对应。汉语的这个特点使汉语在形式上能作十分整齐地排列,这样也就为汉语文学中的对信对偶等手法的运用,与工整的形式安排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基础。因此中国作家可以在创作中较容易地创造一种美的形式。
再次,现代汉语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按照赵元任创制的五度标记法,阴平与阳平的调值分别是55与35,属平声;上声与去声分别是214和51,它们调值的跨度都超过了三阶,属仄声。而汉语的文学语言经常将平声音节与仄声音节交替使用,很自然地构成了声韵变化,说起来朗朗上口,天然具有音乐美。
因此,在几千年的汉语文学史上,中国的大小文人无不将大量的心血花在文学作品能指面地营造上他们对汉语的词句往往有超常的敏感,对语言形式有特殊的审美鉴赏力,同时又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拗与毅力,于是语言形式上的切磋成了古代文人最大的竞技保留项目。
(摘编自张卫中《汉语文学的理论自觉与实践走向》)
材料二:
鲁迅小说词语修辞的可贵,不仅仅在于遵循了能指与所指的规范,更在于构造了溢出词语所指的丰富意义。如《孔乙己》中的“偷”与“窃”两个同义词的使用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
从词语所指的角度看,“偷”与“窃”两个词语作为概念所指的内容具有完全的同一性,都指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的行为;但从词语能指的角度看,两个同义词的能指却至少具有两重明显的区别:首先两个词语的音响形象不同,一个发tou音,一个发qie音;其次,两个词语的语体色彩不同,一个是可以在口头交际中使用的词语,一个则是地地道道的书面词语。正是两个词语在能指方面的不同,很有效地完成了小说艺术构造与思想情感表达的多重任务,也具有了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进行多重阐释的内涵:第一,孔乙己用“窃”置换“偷”的言语行为,真切而具体地表现了人物当时的心境,即孔乙己不想让自己做的不光彩的事被人知道,他之所以用“窃”更正别人使用的“偷”这个词,不仅因为“窃”的发音开口较小,而且因为作为书面语的“窃”的所指内容“短衣帮”的人大多不理解。从语言交际的角度讲,当一个词语被说话者说出,而听话者不能理解词语所指的内容的时候,交际也就无法再进行下去。当孔乙己说出的“窃”不能被“短衣帮”的人所理解之时,也就是交际停止之处,而当交际停止之后,孔乙己自己所做的不光彩的事也就在孔乙己自己的感觉中被模糊过去了(尽管事实上并没有被模糊过去)。第二,孔乙己用“窃”置换“偷”的言语行为直接揭示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即孔乙己尽管已经潦倒不堪了,却还要显摆读书人的架子,他用地道的书面语“窃”,至少在他自己看来,这正表明他比目不识丁的“短衣帮”要高一等,尽管无论从生存状态还是从谋生能力方面,孔乙己并非高人一等。第三,很有效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与小说所展示的人物言语的特征相吻合。孔乙己穷困潦倒,却又摆着“读书人”的架子,平时喜欢说人们半懂不懂的话。他故意不说“偷”字,而说一个文气的“窃”字,不但表现了他的迂腐,而且也表现了他走向穷途末路仍死爱面子的性格特点。第四,则是以简单而实用的修辞技巧,通过幽默的手段表现了鲁迅对人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态度以及隐含的批判思想。
(摘编自许祖华《鲁迅小说修辞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语没有印欧语复杂的构词形态和确切的词性规定,这使得词语组合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丰富的词汇。
B.汉语的组合不完全遵从逻辑,词的组合常会出现一些看似奇怪的关系,但这可能并不影响意义的表达。
C.汉语以音节作为基本感知单位,汉字与音节彼此对应,这一特点为古代汉语文学发展提供了语言基础。
D.《孔乙己》一文中“窃”字蕴含着独特的表达意味,其意义已经完全脱离了“窃”字原本的所指内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光靠语法结构解释不了的汉语现象,可以尝试增加语境和音律这两个理解维度。
B.文学语言的能指可在所指的基础上有所延伸,使得文学语言包含着丰富的阐释可能。
C.书面语“窃”比口语“偷”更具艺术丰富性,但不能据此说明口语就没有能指优势。
D.文学作品不管是哪类词语的使用,都不能仅从所指性来理解,还应从能指性来解读。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沁园春•长沙》“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本为名词,此处用作动词,意为“视……为粪土”。
B.宋代的罗大经曾评价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写出了八层意思。
C.杨慎在《升庵诗话》评论道:“千里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D.徐志摩《再别康桥》采用节转韵。第一节韵字有“来”“彩”,押ai韵;第二节韵字有“娘”“漾”押ang韵:第三节韵字有“摇”“草”,押ao韵。
4.鲁迅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在继承文学创作传统的基础上,在“文学作品能指面地营造上”又有了新的发展。请结合材料以及你对鲁迅相关文学作品的学习,分析鲁迅在“文学作品能指面地营造上”的新发展。(4分)
5.《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是当代著名诗人杨克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请结合上述材料中关于“汉语文学天然具有一种能指优势”相关论述,分析《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节选片段语言表达的特点。(4分)
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我的祖国
硕大而饱满的天地之果
它怀抱着亲密无间的子民
裸露的肌肤护着水晶的心
亿万儿女手牵着手
在枝头上酸酸甜甜微笑


1.参考答案:D
【解析】
D项,“其意义已经完全脱离了‘窃’字原本的所指内容”有误。材料二原文“鲁迅小说词语修辞的可贵,不仅仅在于遵循了能指与所指的规范,更在于构造了溢出词语所指的丰富意义”中的“溢出”意为“在原本的所指内容”基础上的延伸。
A项,选项的相关阅读区间在材料一第2自然段,A选项是对材料一第2自然段内容的综合概括。原文“汉语没有印欧语复杂的形态变化,不像后者那样在数、格、时态、语态和词性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因此汉语的词就像一个个活泼的小球,常常可以凭借语义的关联随意滚动碰撞。”因此选项中“汉语没有印欧语复杂的构词形态和确切的词性规定”的表述符合材料理解,同时由“因此汉语的词就像一个个活泼的小球,常常可以凭藉语义的关联随意滚动碰撞”可得出选项中“这使得词语组合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丰富的词汇”的判断。注意该选项有一定的干扰性,考生有可能错误理解“这样看来即使汉语与印欧语某一语种具有同样多的词汇,而汉语在选择轴上的变化较后者也要丰富得多。”的表意,误以为汉语并不见得比印欧语具有更丰富的词汇。而这种误解其实是对“即使……也……”这一关联词的理解不够准确导致的,“即使……也……”表示的是假设关系。故A项无误。
B项,选项的相关阅读区间在材料一第2自然段,涉及对相关内容的转述及信息推断。“常常能够容忍许多从逻辑上看非常奇怪的组合”,故可得出“汉语的组合不完全遵从逻辑”,因为既然“常常能够容忍”,言外之意一些从逻辑上看非常奇怪的组合是一种常态,也就是可以“不完全遵从逻辑”。同时,因为汉语词的组合靠的是意合法,因此虽然组合上不遵从逻辑,但“可能并不影响意义的表达”。故B项无误。
C项,选项的相关阅读区间在材料一第3自然段,C选项是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只要对原文相关信息作一梳理对比,即可判断。干扰点在于“为古代汉语文学发展提供了语言基础”的表述,文中并未直接出现“古代汉语文学”这一概念,但结合材料一中“在几千年的汉语文学史上,中国的大小文人……”以及“成了古代文人最大的竞技保留项目”等相关表述,作出“为古代汉语文学发展提供了语言基础”的判断,是符合原文内容的理解的。C选项无误。
2.参考答案:D
【解析】
D项,选项涉及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整体理解。材料一紧紧围绕“汉语文学天然具有一种能指优势。”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材料二侧重从词语能指的角度强调鲁迅小说词语修辞的可贵,同时也对词语的所指性有所提及。但综合两则材料,虽然均强调文学作品词语的能指性特点,但均未作出“文学作品不管是哪类词语的使用,都不能仅从所指性来理解,还应从能指性来解读”的相关判断与论述,选项表述属于对原文内容的曲解。故D项有误。
A项,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主要材料一、二,是对材料相关论述及具体例子的抽象概括。材料二以《孔乙已》中的“偷”与“窃”典型例子,从词语所指与能指两个角度进行了对比辨析。从原文“但从词语能指的角度看,两个同义词的能指却至少具有两重明显的区别:首先,两个词语的音响形象不同,一个发tōu音,一个发qiè音;其次,两个词语的语体色彩不同,一个是可以在口头交际中使用的词语,一个则是地地道道的书面词语。”以及“从语言交际的角度讲,当一个词语被说话者说出,而听话者不能理解词语所指的内容的时候,交际也就无法再进行下去。”等相关内容可知,“尝试增加语境和音律这两个理解维度”解释汉语现象是言之有据的,同时选项表述为“如果光靠语法结构……”,并未否认通过语法结构解释汉语现象的可能。故A项无误。
B项,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主要在材料二,涉及转述与整体理解。原文“鲁迅小说词语修辞的可贵,不仅仅在于遵循了能指与所指的规范,更在于构造了溢出词语所指的丰富意义。”以及《孔乙已》中“偷”与“窃”的对比辨析,说明了文学语言的能指确实可在所指的基础上有所延伸,也使得文学语言包含着丰富的阐释可能。故B项无误。
C项,选项涉及整体理解与推断。依据材料二相关信息,《孔乙已》中,书面语“窃”确实比口语“偷”更具艺术丰富性,但材料并未作出口语就没有能指优势的判断。依据材料内容,语体是与语言使用的语境有关的,在特定的语境中,口语不见得就没有能指优势。
3.参考答案:C
【解析】材料一的重要观点是:汉语文学天然具有一种能指优势。C选项“若作十里,则……”过分强调所指的作用,反对能指的功用,与材料一观点“汉语文学天然具有一种能指优势”相违背。其他选项均符合材料中关于汉语文学能指优势特点的内容范畴,均可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相关观点。
4.参考答案:
①鲁迅将精神疗救的创作意图融入词句的锤炼之中。(2分)
②《孔乙己》中,一个“窃”字,承载着鲁迅对封建腐朽思想与科举制度的批判、对底层民众“哀其不幸、怒气不争”现状的揭示。(2分)
(评分参考:一点2分,两点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参考答案:
①汉语文学具有能指优势,可以在词语能指的基础上丰富能指意义。诗歌发现了石榴与祖国的共同点,丰富了石榴的能指意义。本体祖国,喻体石榴,运用比喻,讴歌中华民族大家庭像石榴子一样紧密团结。
②汉语可以凭藉语义的关联进行一定的联想组合。如:抓住石榴与祖国这两个关键词,把石榴和祖国的形象关联,进行联想组合。
③汉语的声调和谐、切分明确。如:“国”“果”“民”“心”等将平声音节与仄声音节交替使用,很自然地构成了声韵变化,说起来朗朗上口,天然具有音乐美。
(评分参考:一点2分,任意两点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guanhougan/626191.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guanhougan/626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