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3篇 三种历史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3篇 三种历史研究方法

更新时间:2023-03-11 18:33:36 点击: 来源:yutu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1

1历史研究的价值

历史研究的方法覆盖教育问题研究的许多领域:一般教育史、教育专题史、教育法史、学制史等。

历史研究的价值非常广泛,从通过精确的描述提供对过去的理解,到为决定和形成政策提供视角。

2历史研究中的信息来源

第一手资料时关于要研究的事件或经历的第一次描述;第二手资料是对事件或经历至少转手过一次的资料。

3历史研究的方法论

历史研究方法论有四个步骤。第一步,确定研究问题,任何研究的开头都是如此。第二步和第三步分别是收集和评价资料的来源,综合信息。这些步骤紧密结合在一起,还包括不断地形成假设并修改假设。最后一步是分析和解释,形成结论。

1、确定研究问题

历史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陈述要研究的.内容,它们可以包括,也可以不包括具体的假设和/或问题。

在分辨研究问题,且在报告这一研究的过程时,避免关键术语使用的模糊和不一致很重要。卡斯特所描述的“现实主义”的危险:

“把过去的术语赋予现在的含义,或与之相反,用现在的术语来说明过去,但在过去这些术语从未存在或在当时有其他含义,这些都是危险的。”

2、收集和评价原始资料

历史研究中的外在批评是这样对文献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的——文献在哪里产生,什么时候产生,谁记录的。

内在批评在历史研究中评价文献内容的意义、精确度和值得信任的程度。

3、综合信息

4、分析、解释、形成结论

历史研究中的定量方法

从本质上来说,原来历史研究被视为定性研究,但对某些研究来说,特别是那些设计许多组资料(如人口调查资料)的研究,定量方法也可以有效地使用。这些资料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3篇扩展阅读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3篇(扩展1)

——*历史研究法3篇

*历史研究法1

  一、让我首先问为何要研究*史?简单回答:“*人当知道些*史”。这是一项极普通极基本的道理,我们应当承认。昨天报载美国前总统*发表谈话,主张美国青年应多知道些美国史。同样,每一个国家的公民都应该知道些关于他们自己本国的历史,*人应该知道些*史。*史讲的*人之本原和来历,我们知道了*史,才算知道了*人,知道了*人之真实性与可能性,特异性与优良性。我们也可说,知道了*史才算知道了我们各自的自己。譬如我们认识一位朋友,总不能单在他的高矮肥瘦上去认识,当然该知道一些他以往的历史,如他的姓名、籍贯、学历、性情、才干等,我们才算是知道认识了此朋友。我们是*人,只有在*史里来认识我们自己。不仅要认识我们的以往,并要认识我们的将来。若非研究历史,即无从得此认识。

  二、历史有其特殊性、变异性与传统性。研究历史首先要注意的便是其特殊性。我们以往的传统,与其他民族有变有异,有自己的特殊性。没有特殊性,就不成为历史。如果世界上一切国家民族,都没有其相互间的个别特殊性,只是混同一色,那就只需要,亦只可能,有一部人类史或世界史便概括尽了。更不须,也不能,再有各国国别史之分。

  其次,历史必然有其变异性。历史常在变动中进展。没有变,不成为历史。我们读小说,常见说:“有事话长,无事话短。”所谓有事即是有变。无变就不见有事。年年月月,大家都是千篇一律过日子,没有什么变动,此等日常人生便写不进历史。历史之必具变异性,正与其必具特殊性。我们再把此二者,即特殊性和变异性加在一起,就成为历史之传统性。我们研究历史,首先就当知道历史的三种特性。

  现在再讲*史和西洋史有何不同。据我个人意见,至少西洋史是可分割的,可以把历史上每一个时期划断。如希腊史和罗马史,两者间就显可划分。以下是他们的中古时期,这又是一个全新的时期,与以前不同。此下则是他们的近代史,现代国家兴起,又是另一段落了。如此划分开来,各有起讫。而*史则是先后相承不可分割的,五千年一贯下来,永远是一部*史,通体是一部*史。战国以后有秦汉,决不能和西方之希腊以后有罗马相比。这显然见得双方历史互有不同,此即是我上面所指述的历史之特殊性。但此处当注意者,我们只可说,西洋史可分割,*史不可分割,却不能说*历史没有变动性。我们只能说,西方历史的变动比较显而在外,使人易见。*历史的变动,却隐而在内,使人不易觉察。我常说,西洋历史如一本剧,*历史像一首诗。诗之衔接,一句句地连续下去,中间并非没有变,但一首诗总是浑涵一气,和戏剧有不同。

  三、诸位研究历史,首当注意变。其实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变,治史所以明变。简言之,这一时期的历史和前一时期不同,其前后之相异处即是变。因此乃有所谓历史时代。历史时代之划分,即划分在其变上。如果没有变,便无时代可分。我们当知,并非先有了各个时代,才有这各个时代的历史。乃是先有了这一段历史,才照此历史来划分为各时代。时代只是历史的影子,乃由先史中照映出时代。无时代之变,便无历史可写。如在先史以前,人类存在,已不知其经过了几十万年。但其间变动少,便亦无许多时代可分,亦无详细历史可写。于是便成为我们对这一时段历史之所知少。实因这一段历史自身之变动少,人类进步迟缓,故无事变可言时代可分。浅言作譬,如一人,只是生老病死,只是温饱度日。在其人生过程中,无特殊性,无变异性,其人之一生,便亦无历史可言。

  西洋史总分上古、中古和近代三时期。上古史指的是希腊和罗马时期,中古史指的是封建时期,近代史指的是现代国家兴起以后。但*人讲历史常据朝代分,称之为断代史。如先秦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宋辽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等。因此有人说*史只是一部帝王家谱,乃把王朝兴亡来划分时代。李家做了皇帝就名唐史,朱家做了皇帝就称明史,此说实甚不然。一个统一王朝之兴起,其*规模可以维持数百年之久,在这一时期中变动比较少。突然这一王朝崩溃了,另一新王朝起而代之,当然在这两朝代之间历史会起大变动,所以把断代史来划分时期,就*历史言,可以说是一种自然划分,并无很大不妥当处。

  若我们必要比照西洋史分法,则*的上古史当断在战国末年。秦以下,郡县政治大一统局面开始,便该是*的中古史了。但这与西方的中古时期不同。大体说来,西方中古时期是一段黑暗时期,而*汉唐时代,政治社会各方面甚多进步。不仅不比我们的上古史逊色,又且有许多处驾而上之。我们也可将秦代起至清末止,两千年来一气相承,称之为*历史之中古期,不当在*再加划分。若定要划分,亦可分做两期。五代以前为一期,我们不放称五代以前为*的中古史,这一段历史,因离我们比较远,由我们现代人读来,有许多事情也比较地难了解难明白。宋以下的历史,和我们时代相接近,读来较易了解易明白。我们也可说,*的近代史,自宋代即开始了。

  如此说来,可以说*史常比西方史走先了一步。秦代已是*的中古时期,宋代已是*的近代时期了。如此便发生了一问题,即*史为何似比西方历史先进,这是否可称为*历史之早熟?但现代史上的*,却比西方落后,其原因又何在呢?历史本不是齐轨并进的,把一部*史比起西方史来,何以忽然在前,又忽焉在后?近代西方何以如此突飞猛进,近代*何以如此滞迟不前?这里面便见出有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与解答。四其次,我们研究历史之变,亦宜分辨其所变之大与小。例如从春秋到战国是一变,但这尚是小变。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自东汉到三国魏晋时代却又为一大变。历史进程,一步步地不断在变。从此不断之变中,我们又该默察其究竟变向哪里去。正如一个人走路,我们可以察看他的行踪和路线,来推测他想走向哪里去。同样情形,治史者亦可从历史进程各时期之变动中,来寻求历史之大趋势和大动向。固然在历史进程中,也不断有顿挫与曲折,甚至于逆转与倒退。但此等大多又外部原因迫成。在此种顿挫曲折逆转与倒退之中,依然仍有其大趋势与大动向可见。此等长期历史之大趋势与大动向,却正表现出每一民族之历史个性有不同。我们学历史,政要根据历史来找出其动向,看它在何处变,变向何处去。要寻出历史趋势中之内在向往,内在要求。我们要能把握到此历史个性,才算知道了历史,才能来指导历史,使其更前进。使其前进到更合理想的道路上,向更合理想的境界去。

  今试粗略言之。*史的趋势,似乎总向团结融和的方向走。虽然其间也有如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以及如今天般的分裂时代。但*历史的大趋向,则总是向往于团结与融和。西方史则总像易趋于分裂与斗争。*史上有造反与作乱,但和西洋史上所谓革命不同。*史上也有向外扩展,但与西洋史上之帝国征服又不同。此项所谓历史的大趋势大动向,我们无法在短时期中看清楚。但经历了历史上的长时期演变,自能见出所谓各自的历史个性,亦可说即是在历史背后之国民性或民族性之表现。刚才已说过,*史即是*人之来历与其真实性之表现。因此,历史个性不同,亦即是其民族精神之不同,也可说是文化传统的不同。一个民族及其文化之有无前途,其前途何在,都可从此处即历史往迹去看。这是研究历史之大意义大价值所在。

  我们该自历史演变中,寻出其动向与趋势,就可看出历史传统。我此所谓历史传统,乃指其在历史演进中有其内希腊的一番精神,一股力量。亦可说是各自历史之生命,或说是各自历史的个性。这一股力量与个性,亦可谓是他们的历史精神。能使历史在无形中,在不知不觉中,各循其自己的路线而前进。若那些在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或僵化而变成的一些渣滓,此乃依随着历史生命而俱来的一种历史病,却不当误看为历史传统。

  现在我们再重述前面所讲的意义。如何研究历史,贵能从异求变,从变见性。从外到内,期有深入的了解。我们研究历史,其入手处也可有三种途径:

  第一种是由上而下,自古到今,循着时代先后来作通体的研究。治史必有一起点,然后由此以达彼。此起点,即是从入之途。我们研究历史要先有一知识据点,然后再由此据点推寻到其他另一点。例如这讲台上有茶杯,我知道它是茶杯,同时即知道旁的东西非茶杯。我虽未知此许多东西是何物,但起码已知道了它决不是一茶杯。如我们读《左传》,先明白了春秋时代是怎么一回事,待我们读到战国史时,便见战国与春秋有不同。此即所谓从异明变。普通自该从古到今,从先而后地顺次读下。但现代人似乎觉得这样学历史太麻烦了,真有“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之感。也有人以为古代史已是年代湮远,和我们现时代太隔别了,似乎不太相干。再来研究它,未免太不切实际。此说若或有理。让我试讲第二种研究历史的途径。

  第二种研究历史的途径,就是自下溯上,自今到古,由现代逆追到古代去。只把握住现代史上任何一点一方面,无论是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屠思想的等等,任何一事实一问题,都可据我们眼前的实际问题循序上推,寻根究底地研究,也可明白出这一事变之所以然来。

  另外又有一种研究途径,便是纯看自己的兴趣,或是依随于各自之便利,即以作为研究历史的肇端。例如听人谈到宋史,说起王荆公新法如何,司马温公反对新法又如何,忽然引起兴趣,便不妨从此一处起,来作宋史之钻研。只求在一处能深入有体悟,自然会欲罢不能,便推及到其他处去。为要知道此一事的前因后果,而很自然地上溯下寻,愈推愈远,这就是一种历史研究了。又如或是受了某一师友的影响,或偶然读得一本新书,而得了某一项启示,因而引起了研究历史的兴趣和动机,也尽从此入手。总之,要学历史,只要能知道了某一代,某一地,某一事,或某一人物,都可即此为据点,来开始前进作研究。例如汉武帝、曹操等人物,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我们不仅在外表上只知道一个是红面,一个是黑面就算。要能从容不迫,沉潜深入,自然渐渐能穷源竟委,作出一番明透的鞭辟入里的研究来。

*历史研究法2

  《*历史研究法》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杰出史学家梁启超所着,其重视史学理论的探讨,并有很多优秀作品。其中《*历史研究法》是他在史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

  关于史料的重要性,梁启超先生给出回答“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在《*历史研究法》第五章中梁启超先生就史料蒐集与整理给出深刻而又清楚的解答。

  首先论史料之蒐集。研究学习历史,史料是基础。然各史料散在各处,非用精密敏捷的方法以蒐集,则不能得。所谓精密方法分为㈠单举一事,觉其轻重,汇集同类比而观之,便可知。然要用此方法,是有条件的,即①脑经操练纯熟②须耐烦。㈡就消极史料(某时代无某种现象)应以假定加之推算。㈢就旧史中失载或缺略之事实波手旁证则能得意外之发现㈣在面对旧史家故意错乱证据者,治史者宜别蒐索以补之或正之。

  随后便谈及鉴别史料之方法。史料反面有二:一曰误,二曰伪。面对明明非实而举世误以为史实者,首先应涤除心理结习,然后便能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再者,鉴别史料之误或伪者,举出一极有力之反证便可。若苦于无明确之反证以折之者,第一步可以发表怀疑态度以免被真相之蔽,而怀疑之结果。而新理解出焉。

  第二部可以尝试换一方向从事研究。正所谓撞了南墙回个头。当面对同一史料而史料矛盾者,论原则应以最近者为最可信。梁启超认为当时当地当局之人所留下之史料为第一等史料。然也应当注意当局中人为剧烈之感情所蔽,极易失其真相。总而言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怀疑为出发点。就间接及直接史料便再分而论之。并且应以开阔的眼光看待问题,伪书中有真事,真书中有伪书也。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蒐集与鉴别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的观念及态度。

  在这一章节中,梁启超先生以详略相间的论述,总结其治史之经验,举出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对于学习研究历史的人们来说,其教育指导意义非同小可。

  以上学期上专业导引课时赵克里老师说的一句话为结局,便是:“历史学习中的辨伪和研讨,就是在不同’镜子”所折射的影像中,通过分析与研究,去寻找历史的真实。”

*历史研究法3

  这段时间读了梁启超先生的《*历史研究法》有了一点体会,这本书中梁先生介绍了许多关于历史的知识,譬如史的定义,范围。同时他还特别注重历史的发展,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史料的看法,现在我想谈谈我对他这部分内容的看法。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史料为史之细胞,史料之不却或以硬,则无复试可言,又何谈冶史。” 在文中,梁启起先生认为搜集史料应对同类史料加以汇集与对比才能从中窥视一个时的现状。我很认同。但我想,若想做到此点,我们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而最基础的一点要求,则是我们*日所涉史料要足够,并要在阅读史料时注重寻觅自己所需的内容。如先生所言,搜集整理史料要求我们必须具备敏锐的感觉与耐烦的秉性。史料的数量多且系统性弱,对于某一问题的研究,往要我们要从不同的史料去验证查阅,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看得准,又要坐得住。文中,梁启超先生还强调了消极史料的作用。他认为前代普遍出现的某现象若忽然消失往往与某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有关。这对于我有很大的启发,在我过去的学习中经常会忽视这种现象,现下却有了许多思考,但我也存在一些疑问,先在对于已消失的现象又该如何进行联想,而这言的与重大历史有关又该如何证明呢?针对史料的搜集上欲有所得而不能得的情况,粱启超先生提出以相关史料从旁进行补充的观点。我认为这种方法与西方所说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有异曲同功之妙。文中先生所述的由各史《本纪》《左传》等推测人口情况的例子绐了我很大的启发。有时了到达“罗马”我们需要改变方式,从另外的角度出发,观察到别人所不能观察到的地方。梁启超先生还提出提出:“史料以求真为尚。”其将鉴别史料又细化为两个方面,一为“鉴正误”二为“论辨侨”两个方面。文中曾多次强调第一等史料(当的,当地,当局上人所留下史料)的重要性,但同时也以自身研究玄奘生卒为例指出对其不能尽信,要求我们要求真,并对其加以辨析,但我想知道的是究竟我们应如何把握这个信与不信的度?如何对待直接史料与间接史料之间的异处,是否应该引入旁的史料?还有是否史学家一泉玄因地位的不同而使歪曲史实?在文中梁启超先生提出了十二种辨书的方法、七种伪事的种类及由来和七种辨伪事的态度及方法。三个伪书出现的原因,而在其中,先生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思想,即为“求真”,我觉得先生所提出的通过对书的来历、流传区域和统传年代,与事实的对应关系等辨伪的方法很认同,但我们却要认识到这种方法是以研究者具有丰富的文史知识为前提的。

  梁启超先生处于社会转型的阶段,此时*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之相应的,西方的一些先进的研究方法对先生的历史研究也产生了影响,如西方的科学与求真的思想,可以说,在当时那个时代,粱先生的研究方法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在本书内容中,有很多地方体现了求真二字,对于我们学习历史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定要谨记这二字,在史料的搜集中要有敏锐的感觉与耐心。可以说通过这次的阅读我明白了一些关于历史的相关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在日后的学习中我们应该保持一个求真的心态,并不断的探索,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3篇(扩展2)

——中国历史研究法 (菁选3篇)

中国历史研究法1

  一、让我首先问为何要研究*史?简单回答:“*人当知道些*史”。这是一项极普通极基本的道理,我们应当承认。昨天报载美国前总统*发表谈话,主张美国青年应多知道些美国史。同样,每一个国家的公民都应该知道些关于他们自己本国的历史,*人应该知道些*史。*史讲的*人之本原和来历,我们知道了*史,才算知道了*人,知道了*人之真实性与可能性,特异性与优良性。我们也可说,知道了*史才算知道了我们各自的自己。譬如我们认识一位朋友,总不能单在他的高矮肥瘦上去认识,当然该知道一些他以往的历史,如他的姓名、籍贯、学历、性情、才干等,我们才算是知道认识了此朋友。我们是*人,只有在*史里来认识我们自己。不仅要认识我们的以往,并要认识我们的将来。若非研究历史,即无从得此认识。

  二、历史有其特殊性、变异性与传统性。研究历史首先要注意的便是其特殊性。我们以往的传统,与其他民族有变有异,有自己的特殊性。没有特殊性,就不成为历史。如果世界上一切国家民族,都没有其相互间的个别特殊性,只是混同一色,那就只需要,亦只可能,有一部人类史或世界史便概括尽了。更不须,也不能,再有各国国别史之分。

  其次,历史必然有其变异性。历史常在变动中进展。没有变,不成为历史。我们读小说,常见说:“有事话长,无事话短。”所谓有事即是有变。无变就不见有事。年年月月,大家都是千篇一律过日子,没有什么变动,此等日常人生便写不进历史。历史之必具变异性,正与其必具特殊性。我们再把此二者,即特殊性和变异性加在一起,就成为历史之传统性。我们研究历史,首先就当知道历史的三种特性。

  现在再讲*史和西洋史有何不同。据我个人意见,至少西洋史是可分割的,可以把历史上每一个时期划断。如希腊史和罗马史,两者间就显可划分。以下是他们的中古时期,这又是一个全新的时期,与以前不同。此下则是他们的近代史,现代国家兴起,又是另一段落了。如此划分开来,各有起讫。而*史则是先后相承不可分割的,五千年一贯下来,永远是一部*史,通体是一部*史。战国以后有秦汉,决不能和西方之希腊以后有罗马相比。这显然见得双方历史互有不同,此即是我上面所指述的历史之特殊性。但此处当注意者,我们只可说,西洋史可分割,*史不可分割,却不能说*历史没有变动性。我们只能说,西方历史的变动比较显而在外,使人易见。*历史的变动,却隐而在内,使人不易觉察。我常说,西洋历史如一本剧,*历史像一首诗。诗之衔接,一句句地连续下去,中间并非没有变,但一首诗总是浑涵一气,和戏剧有不同。

  三、诸位研究历史,首当注意变。其实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变,治史所以明变。简言之,这一时期的历史和前一时期不同,其前后之相异处即是变。因此乃有所谓历史时代。历史时代之划分,即划分在其变上。如果没有变,便无时代可分。我们当知,并非先有了各个时代,才有这各个时代的历史。乃是先有了这一段历史,才照此历史来划分为各时代。时代只是历史的影子,乃由先史中照映出时代。无时代之变,便无历史可写。如在先史以前,人类存在,已不知其经过了几十万年。但其间变动少,便亦无许多时代可分,亦无详细历史可写。于是便成为我们对这一时段历史之所知少。实因这一段历史自身之变动少,人类进步迟缓,故无事变可言时代可分。浅言作譬,如一人,只是生老病死,只是温饱度日。在其人生过程中,无特殊性,无变异性,其人之一生,便亦无历史可言。

  西洋史总分上古、中古和近代三时期。上古史指的是希腊和罗马时期,中古史指的是封建时期,近代史指的是现代国家兴起以后。但*人讲历史常据朝代分,称之为断代史。如先秦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宋辽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等。因此有人说*史只是一部帝王家谱,乃把王朝兴亡来划分时代。李家做了皇帝就名唐史,朱家做了皇帝就称明史,此说实甚不然。一个统一王朝之兴起,其*规模可以维持数百年之久,在这一时期中变动比较少。突然这一王朝崩溃了,另一新王朝起而代之,当然在这两朝代之间历史会起大变动,所以把断代史来划分时期,就*历史言,可以说是一种自然划分,并无很大不妥当处。

  若我们必要比照西洋史分法,则*的上古史当断在战国末年。秦以下,郡县政治大一统局面开始,便该是*的中古史了。但这与西方的中古时期不同。大体说来,西方中古时期是一段黑暗时期,而*汉唐时代,政治社会各方面甚多进步。不仅不比我们的上古史逊色,又且有许多处驾而上之。我们也可将秦代起至清末止,两千年来一气相承,称之为*历史之中古期,不当在*再加划分。若定要划分,亦可分做两期。五代以前为一期,我们不放称五代以前为*的中古史,这一段历史,因离我们比较远,由我们现代人读来,有许多事情也比较地难了解难明白。宋以下的历史,和我们时代相接近,读来较易了解易明白。我们也可说,*的近代史,自宋代即开始了。

  如此说来,可以说*史常比西方史走先了一步。秦代已是*的中古时期,宋代已是*的近代时期了。如此便发生了一问题,即*史为何似比西方历史先进,这是否可称为*历史之早熟?但现代史上的*,却比西方落后,其原因又何在呢?历史本不是齐轨并进的,把一部*史比起西方史来,何以忽然在前,又忽焉在后?近代西方何以如此突飞猛进,近代*何以如此滞迟不前?这里面便见出有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与解答。四其次,我们研究历史之变,亦宜分辨其所变之大与小。例如从春秋到战国是一变,但这尚是小变。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自东汉到三国魏晋时代却又为一大变。历史进程,一步步地不断在变。从此不断之变中,我们又该默察其究竟变向哪里去。正如一个人走路,我们可以察看他的行踪和路线,来推测他想走向哪里去。同样情形,治史者亦可从历史进程各时期之变动中,来寻求历史之大趋势和大动向。固然在历史进程中,也不断有顿挫与曲折,甚至于逆转与倒退。但此等大多又外部原因迫成。在此种顿挫曲折逆转与倒退之中,依然仍有其大趋势与大动向可见。此等长期历史之大趋势与大动向,却正表现出每一民族之历史个性有不同。我们学历史,政要根据历史来找出其动向,看它在何处变,变向何处去。要寻出历史趋势中之内在向往,内在要求。我们要能把握到此历史个性,才算知道了历史,才能来指导历史,使其更前进。使其前进到更合理想的道路上,向更合理想的境界去。

  今试粗略言之。*史的趋势,似乎总向团结融和的方向走。虽然其间也有如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以及如今天般的分裂时代。但*历史的大趋向,则总是向往于团结与融和。西方史则总像易趋于分裂与斗争。*史上有造反与作乱,但和西洋史上所谓革命不同。*史上也有向外扩展,但与西洋史上之帝国征服又不同。此项所谓历史的大趋势大动向,我们无法在短时期中看清楚。但经历了历史上的长时期演变,自能见出所谓各自的历史个性,亦可说即是在历史背后之国民性或民族性之表现。刚才已说过,*史即是*人之来历与其真实性之表现。因此,历史个性不同,亦即是其民族精神之不同,也可说是文化传统的不同。一个民族及其文化之有无前途,其前途何在,都可从此处即历史往迹去看。这是研究历史之大意义大价值所在。

  我们该自历史演变中,寻出其动向与趋势,就可看出历史传统。我此所谓历史传统,乃指其在历史演进中有其内希腊的一番精神,一股力量。亦可说是各自历史之生命,或说是各自历史的个性。这一股力量与个性,亦可谓是他们的历史精神。能使历史在无形中,在不知不觉中,各循其自己的路线而前进。若那些在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或僵化而变成的一些渣滓,此乃依随着历史生命而俱来的一种历史病,却不当误看为历史传统。

  现在我们再重述前面所讲的意义。如何研究历史,贵能从异求变,从变见性。从外到内,期有深入的了解。我们研究历史,其入手处也可有三种途径:

  第一种是由上而下,自古到今,循着时代先后来作通体的研究。治史必有一起点,然后由此以达彼。此起点,即是从入之途。我们研究历史要先有一知识据点,然后再由此据点推寻到其他另一点。例如这讲台上有茶杯,我知道它是茶杯,同时即知道旁的东西非茶杯。我虽未知此许多东西是何物,但起码已知道了它决不是一茶杯。如我们读《左传》,先明白了春秋时代是怎么一回事,待我们读到战国史时,便见战国与春秋有不同。此即所谓从异明变。普通自该从古到今,从先而后地顺次读下。但现代人似乎觉得这样学历史太麻烦了,真有“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之感。也有人以为古代史已是年代湮远,和我们现时代太隔别了,似乎不太相干。再来研究它,未免太不切实际。此说若或有理。让我试讲第二种研究历史的途径。

  第二种研究历史的途径,就是自下溯上,自今到古,由现代逆追到古代去。只把握住现代史上任何一点一方面,无论是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屠思想的等等,任何一事实一问题,都可据我们眼前的实际问题循序上推,寻根究底地研究,也可明白出这一事变之所以然来。

  另外又有一种研究途径,便是纯看自己的兴趣,或是依随于各自之便利,即以作为研究历史的肇端。例如听人谈到宋史,说起王荆公新法如何,司马温公反对新法又如何,忽然引起兴趣,便不妨从此一处起,来作宋史之钻研。只求在一处能深入有体悟,自然会欲罢不能,便推及到其他处去。为要知道此一事的前因后果,而很自然地上溯下寻,愈推愈远,这就是一种历史研究了。又如或是受了某一师友的影响,或偶然读得一本新书,而得了某一项启示,因而引起了研究历史的兴趣和动机,也尽从此入手。总之,要学历史,只要能知道了某一代,某一地,某一事,或某一人物,都可即此为据点,来开始前进作研究。例如汉武帝、曹操等人物,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我们不仅在外表上只知道一个是红面,一个是黑面就算。要能从容不迫,沉潜深入,自然渐渐能穷源竟委,作出一番明透的鞭辟入里的研究来。

中国历史研究法2

  《*历史研究法》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杰出史学家梁启超所着,其重视史学理论的探讨,并有很多优秀作品。其中《*历史研究法》是他在史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

  关于史料的重要性,梁启超先生给出回答“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在《*历史研究法》第五章中梁启超先生就史料蒐集与整理给出深刻而又清楚的解答。

  首先论史料之蒐集。研究学习历史,史料是基础。然各史料散在各处,非用精密敏捷的方法以蒐集,则不能得。所谓精密方法分为㈠单举一事,觉其轻重,汇集同类比而观之,便可知。然要用此方法,是有条件的,即①脑经操练纯熟②须耐烦。㈡就消极史料(某时代无某种现象)应以假定加之推算。㈢就旧史中失载或缺略之事实波手旁证则能得意外之发现㈣在面对旧史家故意错乱证据者,治史者宜别蒐索以补之或正之。

  随后便谈及鉴别史料之方法。史料反面有二:一曰误,二曰伪。面对明明非实而举世误以为史实者,首先应涤除心理结习,然后便能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再者,鉴别史料之误或伪者,举出一极有力之反证便可。若苦于无明确之反证以折之者,第一步可以发表怀疑态度以免被真相之蔽,而怀疑之结果。而新理解出焉。

  第二部可以尝试换一方向从事研究。正所谓撞了南墙回个头。当面对同一史料而史料矛盾者,论原则应以最近者为最可信。梁启超认为当时当地当局之人所留下之史料为第一等史料。然也应当注意当局中人为剧烈之感情所蔽,极易失其真相。总而言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怀疑为出发点。就间接及直接史料便再分而论之。并且应以开阔的眼光看待问题,伪书中有真事,真书中有伪书也。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蒐集与鉴别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的观念及态度。

  在这一章节中,梁启超先生以详略相间的论述,总结其治史之经验,举出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对于学习研究历史的人们来说,其教育指导意义非同小可。

  以上学期上专业导引课时赵克里老师说的一句话为结局,便是:“历史学习中的辨伪和研讨,就是在不同’镜子”所折射的影像中,通过分析与研究,去寻找历史的真实。”

中国历史研究法3

  这段时间读了梁启超先生的《*历史研究法》有了一点体会,这本书中梁先生介绍了许多关于历史的知识,譬如史的定义,范围。同时他还特别注重历史的发展,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史料的看法,现在我想谈谈我对他这部分内容的看法。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史料为史之细胞,史料之不却或以硬,则无复试可言,又何谈冶史。” 在文中,梁启起先生认为搜集史料应对同类史料加以汇集与对比才能从中窥视一个时的现状。我很认同。但我想,若想做到此点,我们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而最基础的一点要求,则是我们*日所涉史料要足够,并要在阅读史料时注重寻觅自己所需的内容。如先生所言,搜集整理史料要求我们必须具备敏锐的感觉与耐烦的秉性。史料的数量多且系统性弱,对于某一问题的研究,往要我们要从不同的史料去验证查阅,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看得准,又要坐得住。文中,梁启超先生还强调了消极史料的作用。他认为前代普遍出现的某现象若忽然消失往往与某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有关。这对于我有很大的启发,在我过去的学习中经常会忽视这种现象,现下却有了许多思考,但我也存在一些疑问,先在对于已消失的现象又该如何进行联想,而这言的与重大历史有关又该如何证明呢?针对史料的搜集上欲有所得而不能得的情况,粱启超先生提出以相关史料从旁进行补充的观点。我认为这种方法与西方所说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有异曲同功之妙。文中先生所述的由各史《本纪》《左传》等推测人口情况的例子绐了我很大的启发。有时了到达“罗马”我们需要改变方式,从另外的角度出发,观察到别人所不能观察到的地方。梁启超先生还提出提出:“史料以求真为尚。”其将鉴别史料又细化为两个方面,一为“鉴正误”二为“论辨侨”两个方面。文中曾多次强调第一等史料(当的,当地,当局上人所留下史料)的重要性,但同时也以自身研究玄奘生卒为例指出对其不能尽信,要求我们要求真,并对其加以辨析,但我想知道的是究竟我们应如何把握这个信与不信的度?如何对待直接史料与间接史料之间的异处,是否应该引入旁的史料?还有是否史学家一泉玄因地位的不同而使歪曲史实?在文中梁启超先生提出了十二种辨书的方法、七种伪事的种类及由来和七种辨伪事的态度及方法。三个伪书出现的原因,而在其中,先生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思想,即为“求真”,我觉得先生所提出的通过对书的来历、流传区域和统传年代,与事实的对应关系等辨伪的方法很认同,但我们却要认识到这种方法是以研究者具有丰富的文史知识为前提的。

  梁启超先生处于社会转型的阶段,此时*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之相应的,西方的一些先进的研究方法对先生的历史研究也产生了影响,如西方的科学与求真的思想,可以说,在当时那个时代,粱先生的研究方法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在本书内容中,有很多地方体现了求真二字,对于我们学习历史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定要谨记这二字,在史料的搜集中要有敏锐的感觉与耐心。可以说通过这次的阅读我明白了一些关于历史的相关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在日后的学习中我们应该保持一个求真的心态,并不断的探索,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3篇(扩展3)

——生态环境的历史研究长篇论文

生态环境的历史研究长篇论文1

  (一)人与自然相互理解的历史

  世界环境的历史就是有意识地努力去书写一种新的世界史。假设我们了解并能够想像可能存在许多种世界历史,那么,我要提醒大家注意一位历史学家所做的评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历史方法比环境历史对于人类的相互联系和对于人类与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生物的相互依赖有着更加敏锐的意识,它补充并且常常质疑传统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形式的历史分析。”

  环境历史究竟是什么呢?如果我们将它与其他形式的世界历史做一个对比,就很容易看出它的主要特点。“旧”的历史几乎与自然没有联系,主要与人类的政治活动相关。一旦涉及自然,旧的历史就会将文化与技术的发展描绘成把人类从对自然界的依赖中*出来,并给人类提供管理自然界的手段。在环境历史上最受关注的刚出版的一篇论著中,作者Donald Hughes(美国丹佛大学历史系)对环境历史的主要任务和方法作了如下概括:

  “环境历史的任务是研究长期以来人类与作为其中一部分的自然社会的关系,以便解释影响这种关系的变化过程。作为一种方法,环境历史运用生态分析作为理解人类历史的一个手段,研究其他物种、自然力量和生物圈等多种因素对人类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非人类生命体和生物网的影响。环境历史学家认识到通过这些方法,地球上的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影响了人类的历史过程。他们也对人类在自然环境中所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这些过程同时发生且互为条件。”

  环境历史将生态观点作为方法论原则引入对世界历史的描述中,这成为了它区别于其他形式的世界历史最大的特征。环境历史从这样一个新视角入手,目的是将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存在看作一种生态过程。对于这种观点的方法论的改变,其最基本的争论在于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即无论人类是否希望,无论他们是否意识到,经济学、贸易和世界政治都在经济学上被称作为“自然资源”的可用性、位置和极限所制约。政治和经济的历史对于地理学、地质学和生物学的忽视已经到了相当危险的地步,因为后者揭示了事物的顺序,而前者正是依赖于这种顺序,并且按照这种顺序运行的。

  (二)历史与生态的结合

  很显然,这种对人类历史的新的理解方法一方面已经超出了对人类目前环境形式的普遍关注;另一方面,由于对世界历史的描述将把生态过程作为主题,它将以生态学作为其理论基础。换言之,“如果世界历史是*衡的、准确的,它将不可避免地考虑到自然环境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各种方式”。因此,我们从一开始就可以推测,这种历史解释的新方法试图把历史与生态的深刻见解因某种目的而恰当地结合起来。我们首先考虑两点:第一,新方法将地球当作人类和其他共同体的自然环境;第二,它注意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人类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所有生态系统在地球上都有其一席之地。

  环境历史认识到,生态科学理解了地球上人类存在的历史方面的基本含义,因而找到了其方法论的动力。我们也许可以根据以下两个理由接受这一观点:首先,当我们准备要将目前的环境危机理解并解释为生态困境时,我们必须首先了解过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造成目前这种情形的原因;第二,生态学在研究自然共同体的一系列变化时,其本身也是一门历史科学。

  我们越是迫切地希望理解当前的形势,找出控制这种形势的方法,我们就越要好好地应用科学和历史。至少根据我们的共识,这两者有助于我们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对环境变化应进行解释和评估

  就目前的环境窘境和环境历史所采取的方法论立场,对于Hughes和很多其他的历史学家而言,环境历史的论述不仅仅要给过去一个中性的描述,这种论述更应该是可解释和可评估的。这一点,Hughes同其他学者,如William Cronon一样讲得很明白:“历史解释必须考虑到人类是生态系统一部分这一事实。在许多方面人类社会已经发生和即将继续发生的事情,只是一个生态过程。”

  Hughes没有把“自然”(physis)和“文化”(nomos)绝对区分开。他坚持认为:“从很重要的意义上讲,文化是自然的一部分,因为文化是人类——一种动物物种的产物。”

  “*衡”和“可持续”是在解释和评价生态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指导性概念,两者都取自并应用于对生态过程的历史性解释。这就是说,环境历史描述一个生态过程,这种过程有时会趋向*衡和可持续,有时会经常偏离它。但是,运动是始终存在的,过去如此,将来仍将继续。*衡的观点不是用来指一成不变的状态。*衡实际上是一种稳衡态。对环境理论而言,只要不是停滞不前的,就是有用的'观点,它必须明确指出生态状况变化的过程。“可持续”在现在的发展修辞学中被误用,它不应表示永远发展的经济,而是指在生态系统可承受、资源不会受到永久性损坏的条件下,对资源的多种利用。在生态系统可承受范围内的一些变化是为了吸收、补偿、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另外,一些变化则超越了这个范围,因而腐蚀、改变,甚至完全破坏了生态系统。有些变化程度之强,以至于可能会影响区域性生态系统,乃至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功能。

  要理解人类历史上许多环境描述如何以及为何会对我们造成恐慌甚至可怕的效果一点都不难。环境描述报道了过去很多由人类引起的生态灾难,并且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目前环境形势的科学分析数据。所有这一切都可以作为判断地球上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以人类居住环境是否稳定(是否*衡)的材料。环境描绘正是如此也必须如此,因为它是环境历史的基本原则,而“将历史置于它的情境”;而对于此情境,J.D.Hughes宣称道:“必须把人类事件放到它们真正发生的情境之中,也就是地球的生态系统之中。”以下的表达同样含有此意:“这里所讲的世界历史是将生态过程作为它的组织原则,将生态情境和环境变化作为最主要的内容。”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3篇(扩展4)

——去粉刺方法有哪些3篇

去粉刺方法有哪些1

一、深度清洁皮肤,但不要过度清洁

容易生痘的肌肤每天都需要彻底清洁皮肤上彩妆和其它脏东西,但是过度清洁反而会使皮肤过于干燥,水油失衡诱发痘痘。所以使用温和不刺激,控油又保湿的洁面产品也很重要。

二、痘痘要疏不要堵

脸上长痘痘时,很多人会采取用“头帘”遮挡,其实这是很不科学的,痘痘的根本成因就是毛孔被堵塞了,头帘恰恰遮住了毛孔,并且头发细菌会进入皮肤,导致痘痘更加严重。专家建议,不要用头发遮挡痘痘,清爽透气才能好得快。

三、严控紫外线伤害,加强防晒

紫外线会让皮肤加速老化,而更多的老化死皮则会加重毛囊的堵塞程度,加重痘痘的炎症。痘疤痘印更会因为紫外线而变得颜色更深更难消除。专家建议,选择专门针对痘痘肌肤的防晒隔离产品,会对皮肤有莫大好处。

四、食用清热饮料、茶,助你远离痘

专家表示,辛辣油腻的食物让人食欲大增,也常招惹痘痘。如果禁不住美事的诱惑,食辣时搭配酸梅汤或凉茶,既能解馋,又能避免长痘。不过,如果你已经满脸痘疱了,还是远离辛辣油腻的食物为好。

五、酸奶告别便秘,今天你喝了没有

很多人有习惯性便秘疾病,这很容易导致痘痘频发,专家建议每天喝一杯酸奶,肠道健康了,毒素不易积累在体内,痘痘自然不会找上你。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3篇(扩展5)

——高中学习历史地理的方法有哪些 (菁选2篇)

高中学习历史地理的方法有哪些1

  1. 历史学习首先要把历史书图表展开,从宏观上看一下我们这个民族是从哪里来的,我们民族按时间轴的发展过程,从最远古的西夏、商、周、汉,到唐、宋、元、明、清是怎么过来的;

  2. 把目录看一遍,学会把目录装在脑海中;把目录在脑海中形成纵深的立体感!要把框架镶在脑海中,这一点非常关键,整本书要像知识树一样,印在记忆里,我们知道知识的逻辑、结构框架后,便知道我们学习的各种知识细节,在知识树中的位置、与逻辑结构关系;

  3. 把每一章看成一篇文章,把文章看成一个整体,从头到尾看上5遍以上;然后闭上眼睛问自己:这一章到底反映了几个核心事情?有几个关键人物?那些关键人物在这个事中起了什么作用?

  4. 融合历史年代:先划分历史时间、年代的大块。有什么标志性人物出现、历史大事件,把历史划分成几个重要的历史大块。如:我们读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你要知道看大块,这本书总共把人类历史切割成3大块——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技革命;

  把时间、人物、事件(年代)连在一起,唐朝初年有几位皇帝,有几股政治力量,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是什么状态,在头脑中有纵向连接之后,要用横向连接把这些串联起来,这样你才能记住;

  5. 整体回顾:一本书多少章、讲的是哪一段历史(如:上古——到西周明朝十六帝,清朝十二帝等等),在脑海中像过电影一样能播放出来,那些具体的年代、数量、人名在考试前再去给他记准,这样便能做到做到心中有数;藏书万卷,笔力神游……

高中学习历史地理的方法有哪些2

  抓“概念”重“消化”

  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

  诸 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恒星日、十太阳日;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 流;矿物、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衡、生物群落;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进行。

  抓“原理”重“理解”

  从 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

  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 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 态*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

  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抓“综合”重“联系”

  综 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林?这不 仅仅是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 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做如下努力:

  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关于这一点,你要多注意典型例题分析,将其积累起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要注意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抓“共性”重“个性”

  地 理环境既有共性,更具个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事物共性的总结和个性的分析。如陆地上的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大致可分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 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这是共性。

  但实际分布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又具有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及非地带性。 这就是个性。具体实际情况中可能个性更具特点。

  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

  (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

  (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反气旋型)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

  (3)在中、低纬度海区,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

  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洋流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3篇(扩展6)

——眼部护理方法有哪些

眼部护理方法有哪些1

睡前不要喝水

不知道你有没有睡前喜欢喝杯水或者饮料的习惯呢?如果有的话,那么劝你赶快戒掉,因为这就是你眼袋滋生的根本元凶哦,爱美的女生要做到在临睡前的半小时之内不要喝水和摄取任何食物,以免造成眼部和肠胃的负担,如果这个时候喝水,会导致眼部排水不畅从而形成浮肿型眼袋。

充足的.睡眠

想要彻底改变金鱼眼的状态,就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因为充足的睡眠可以改善眼睑组织的血液循环,让眼部各组织保持良好的活力,既可以防止眼袋的产生还可以让眼袋不加重,可相反你长时间的睡眠不足,会出现血液循环的障碍,让眼部各组织快速衰老,那么眼袋会提早出现,并且还会迅速的扩散哦。

频繁眨眼

大家都知道眼部的肌肤身体肌肤中最薄弱的一处,如果你每天不停的忍不住眨眼,那么也是导致眼袋滋养的原因哦,因为当你长时间频繁的眨眼,会让眼部肌肤的运动量增大很多,从而导致眼部肌肤的老化和松弛,那么眼袋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生活不规律

随着人们的年龄增长,肌肤进入到抗衰期的时候,如果你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时间不规律的话,是很容易造成眼部肌肤的新陈代谢减弱,组织中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大量流失,从而加速肌肤的老化,护理眼球的脂肪也堆积起来了,当到达一定的承受力后,就会出现眼袋,所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习惯是肌肤保养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前提哦。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691094.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691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