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读书笔记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读书笔记

更新时间:2023-03-12 19:59:36 点击: 来源:yutu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1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①,

  浓睡不消残酒②。

  试问卷帘人③,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④。

  【注释】:

  ①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②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③卷帘人:侍女。

  ④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译文】

  昨天夜里,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虽然酣睡了一宵,还是余醉未消。试探地问那卷帘的侍女,她却告诉我说,海棠花还跟原先一样。唉,你知道吗,知道吗?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根据陈祖美编的《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后。

  【赏析】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海棠依旧”从后面应和了前面“问”的内容,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却”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对比,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卷帘人”粗疏淡漠之间的对比。词至此,又叠进一层,意境又开一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主人公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因此她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知否”让人读来颇觉清新。“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换了“多”,“瘦”替换了“少”,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结句尤为委曲工整,含蓄无穷意焉”。而更深一层,“红”又不单指花朵,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这样“红瘦”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不需直言,不假雕饰,却更令人心动,这是李清照的词作给读者的一个典型感受。

  作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一,这首小令写法别致。它曲折委婉,意境层层叠进,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时时宕开一笔。同为伤春之作,作者并没有像其他诗篇一样直接写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伤惆怅,而是通过听觉、视觉等侧面营造暮春时节的氛围,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主观感受,从而能够更加强烈的引起读者的共鸣。

  其次,作者通过主人公与“卷帘人”的对话来展开全文。这种写法,不仅是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脑海里形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增添了真切感,而且行文上也显得紧凑而有内容。同时还将人物的心境通过话语表现出来,更显得真实可信。此外作者在对话中稍加点缀,如“试”、“却”等字,将人物情感的转折细腻地刻画出来,对比着描写了两个人物的情感心思。

  再者,成功地运用代指手法。以“绿”“红”代指叶和花,以“肥”“瘦”代指多少,在语言上更显凝练,言前人所未言。前已详述,此处即不重复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看来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可谓的评。

  作者小介

  李清照的《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今仅存四印斋本《漱玉词》1卷,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本,黄墨谷有《重辑李清照集》,齐鲁书社版。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一岁。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其父李格非,北宋齐州历城县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幼承家学,早有才名。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枝)女儿花。”形容的便是李清照。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沈去矜)

  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四库提要》)

  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白雨斋词话》)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同上书)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少女怀春;婚后的李清照,与丈夫卿卿我我;丧偶后的李清照,孤独、寂寞、悲凉的度过下半生。丧偶后,李清照的诗词大多悲凉凄惨。

  鉴赏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花朵凋零的惋惜与对春天逝去的无奈。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扩展阅读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扩展1)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及赏析3篇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及赏析1

  原文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鉴赏

  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辞面勾勒写词时间与环境,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 “雨疏风骤”十分恰切地写出暮春时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即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仍难“消残酒”,写出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

  词人唤来侍女“试问卷帘人”转折巧妙精当,灵动自然。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地,却又不忍亲见,一个“试”字,将词人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画得贴切入微,真实可感。孰料,“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让词人喜出望外却又无奈黯然,“却”字道出了“卷帘人”不解词人心以及词人的意外之喜,词人的细腻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对比。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译文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及赏析2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1、疏:指稀疏

  2、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3、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4、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5、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译文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赏析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海棠依旧”从后面应和了前面“问”的内容,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却”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对比,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卷帘人”粗疏淡漠之间的对比。词至此,又叠进一层,意境又开一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主人公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因此她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知否”让人读来颇觉清新。“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换了“多”,“瘦”替换了“少”,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结句尤为委曲工整,含蓄无穷意焉”。而更深一层,“红”又不单指花朵,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这样“红瘦”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不需直言,不假雕饰,却更令人心动,这是李清照的词作给读者的一个典型感受。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及赏析3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①溪亭:临水的亭台。

  ②沈:同“沉”。

  ③争:同“怎”。

  译文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扩展2)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及鉴赏3篇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及鉴赏1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扩展3)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诗词鉴赏3篇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诗词鉴赏1

  在上次的考试中,我考了300多名,因为这个名次,我非常非常的伤心。因此在出分的那几天,我甚至可以说成是茶不思饭不想。每天都在捣鼓我这个分数,我怎么可能考这么低分呢?老师,是不是批错了?还是是我真的没有考好?我每天就在焦虑的生活中,一点一点看着时间在我的指缝中流去。

  终于,我想通了,不能只查着这一件事,不放。我通过这次考试,学习更加的努力,上课更加的认真听讲,以前经常开小差的我,现在也不开了,跟着老师的思路,一点一点的把题弄会。放学回家,我第一时间把作业写完,然后复习,然后预习明天的功课。老师和家长和同学们都说我好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以前爱贪玩的我,现在变成了爱学习的我。他们问我是什么让我的精神受了崩溃吗?我笑着对他们说,不是,只是长大了而已。

  长大,是人人都会有的。记得小时候,每天朝着父母要着要那的。父母不给我们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做法就是哭。想当初,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每天朝父母都要漂亮的选自和好玩的玩具。父母要是不给我买的话,我的哭声就又开始了。妈妈说我当时的哭声,真的是像天打雷劈了。特别震耳欲聋,简直就像放鞭炮的声音一样。可是现在回想一下,当时我是真的不懂事。爸爸妈妈每天都要那么辛苦的工作,回家还要应付那满惨的我。唉,到现在,我已经不怎么吵,父母要东西了,因为,我长大了。爸爸妈妈们仿佛也发现了我这个,变化。对我说,孩子,你要懂事了,你长大了。我听着这句话,心里有很多的感慨,小时候,妈妈让我们懂事的时候,我们却说不麻不麻,我还是个孩子。可是到现在,妈妈让我们懂事的时候,我们只能微微的点了点头。可是谁知道?我们在父母的眼中,只要父母一天管着我们,我们在他们的眼中,就是孩子。

  我是学为了一点事,我长大了。我可以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事,和一些繁琐的心事。这些都是来源于什么?都是来源于四个字,我长大了。每天看着父母烦锁的眉头,心里就有一点点的担忧,还怕他们会终究离我远去。可是没过一会,我却想通了,人都会有悲欢离合,为什么不珍惜现在呢?所以,我要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的父母,这些眼前的老师,珍惜眼前的同学,珍惜眼前的朋友,珍惜眼前的所有人。这些都是来源于,我长大了。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扩展4)

——改写《如梦令》10篇

改写《如梦令》1

  残阳西沉。落日的余晖洒在一条无名小溪旁,小溪就像一条金绸子,在余晖中闪闪发亮。我坐在亭子里,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饮着琼浆玉液的美酒,不知是醉在这美景中还是美酒中,反正,我是醉了。迷迷糊糊中,我看看亭外,天色已不早了,一阵微风吹过,让我少些醉意。咦?我是怎么来的呢哦,似乎是坐着小舟的吧。

  我努力撑起醉醺醺的身体,向小溪旁走去。上了船,我轻轻一摇桨,船在风的辅助下慢慢前行。我索性舒舒服服地躺在船上,仰望着越来越黑的天空,皎洁的月亮在向我微笑,点点的繁星调皮地眨着眼睛,十分祥和。咦,船怎么不动了?难道是风*了?我起身,发现自己正置身于一片荷塘之中,那一朵朵荷花是多么迷人,在荷叶的衬托下更是娇嫩了。可惜,我已没时间欣赏这迷人的景色了。我拿起船桨,拼命地划着,似乎是用力过猛了,水花溅起一身,正在河滩上休息的一群鸥鹭也“扑棱棱”地展开双翅,飞向云霄

  看着展翅高飞的鸥鹭,我用尽全力,终于划出了藕花丛中。天色越来越黑,于是我加快划船的速度,朝家的方向划去

改写《如梦令》2

  一个夏日的清晨,我独自坐在古香古色的凉亭中,望着湖面荷花盛开的美景,我不由得想起几年前和朋友一起游玩的场景。

  那天午后,几个朋友邀我去“溪亭”赏荷花。我立刻兴冲冲的赶了过去,我们在那里观赏似亭亭玉立的少女般的荷花,心中很是快活,我们还饮酒作乐,吟诗作对。不知不觉中,日落的余晖似一件金黄色的纱衣披在了身上,天色也逐渐暗了下来,我向朋友们告辞,便急匆匆往家赶。可能是酒喝多了吧!我的头晕晕乎乎的,分不清东南西北,勉强回到小船上,神智不清地划呀划。“哎?不对呀,怎么到处都是荷花呀?”只闻一阵阵沁人心脾的香气传来,我的酒也醒了几分,才发现自己划进了荷花丛,迷路了。

  “怎么办呢?”我焦急的想着。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办法。“算了!”我斜靠着船身,睁开眼睛,欣赏着美丽的,令人陶醉的景色。啊!这一朵朵鲜艳的荷花莫不是用玉石雕成的?怎么开的如此精致,美丽。荷花那淡淡的粉红莫非是天上那仙女的胭脂?如此粉嫩!这碧绿而硕大的荷叶,随风飘动,像给玉皇大帝扇风的扇子。但乍一看,却又像一朵碧绿的大玉盘。小溪托着小船,我的心也跟着动了起来,就这么慢悠悠的飘啊荡啊,闯进了荷花深处,哪儿都是天然形成的荷花,让人目不暇接。我随意的摆动小桨,小船在荷花丛中进进出出,“扑棱,扑棱”,我一凉,这是什么声音?只见一群沙鸥、白鹭从我眼前飞过,原来是我发生的声音打扰了这些小东西,请原谅啊!我傻傻的笑着,仿佛又喝醉了。

  回想起那次愉快的郊游,我抿嘴一笑,诗兴大发,写下这一首词: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改写《如梦令》3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李清照如同往常一样,她撑着小舟,来到了一座亭子的附近,与她的知己好友们一起喝酒,谈论如何才能把词写得更好,有时还喝喝小酒,吃吃花生,而今天,李清照因为一件心烦的事,一连喝了七八瓶酒。

  转眼间就到了下午,夕阳渐渐西下,余辉照映着河面,仿佛给湖面披上了一件闪闪发光的大衣,小鱼们全都浮出了水面,它们呆呆得看着这件大衣,感觉很困惑,也不知是哪只小鱼带的头,它们有的在大衣中嬉戏,有的在大衣上跳跃,想要看见更多的亮光。李清照又灌下了一口酒后,抬头看了看太阳,发现时间已经不早了,便一摇一摆的向小舟走去。

  在回去的路上,由于酒喝得实在是太多了,李清照摇得越来越快,只听“碰”的一声,小舟冲进了藕花深处,李清照见了,加大力气,终于,小舟冲出了藕花丛,可不幸的是,它又向着另一个藕花丛冲了过去,“碰”的一声,小舟卡在了藕花丛,因为小舟引起的波动,一群又一群的鸥鹭,犹如一架飞机从你眼前飞过,。

  这个场面一下子就将李清照从沉醉中暂时拉了出来。正巧,由于她的伙伴们实在放心不下,随着李清照划过的藕花从中跟了过来,见李清照的小舟坏了,连忙冲上去,在回去了路上,李清照将那首《如梦令》写出来后,舟上的人都拍案叫绝。

改写《如梦令》4

  清风吹过,荷花在风中舞蹈。

  临水的亭台,格外热闹。李清照与友相聚于此,谈笑风生。从诗词谈到歌赋;从家务谈到生活。不时,亭内传来少女嬉笑声,声音顺着风飘到溪边。

  谈至日黑天幕,便于酒后结伴划船归家,却醉意由此而生。少女们认不得荷花丛中何处为回家之路。大家前后瞻望,不知所措。此时,扁舟中少女们嬉戏打闹,却忘记时辰。

  直到兴致已尽,精疲力竭,方才记起回家之事。匆匆忙忙划舟直去,忙乱中误闯入藕花丛中,困至在此。此时正值藕花大放时节,满池藕花绽放光彩。花丛中便是沉醉归家,玩性仍未尽的才女们。若是在空中俯视,定有一翻别致之趣!

  天渐黑,少女们方才着急起来。抱焦急之心争着划船,望寻出路。不料,天色已晚,欧鹭安息。一阵争渡,惊起满摊的欧鹭“扑腾”乱飞。

改写《如梦令》5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这里,,是一世界的洁白,被一层轻薄的雾蒙着,好像只有用手去拨开它才能清楚的看到前方。一只蝴蝶飞过,如同一滴墨,晕开了朦胧的迷雾,随它向前走去,一阵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却不是很清楚这是什么地儿,这是向前走。一路上凉凉的,沁人心脾的水气,洗净了他的眼,他的心,和他一身的沉重疲惫。

  那是,江南啊!是江南的雨啊!

  寒雨丝丝,细雨如帘。风轻雨掩,渲染几笔微凉;流年迷离,谁的浮华散落了谁的衣裳?透过雾帘,一位娉婷女子立于烟雨中,纤纤玉手撑起一把油纸伞,穿着素色的长衫长裙,缠绕着一丝丝静寂与寥落。女子凝视着远方,素白的裙被雨附湿,便刻出了千丝万缕的柔情与美韵。那抹淡白牵动了他的心,不禁痴痴靠近。那人儿缓缓转过身来,疑惑的望着他:“你是?”

  他沉吟了许久,道:“路寻。”“寻路的路寻。”那佳人假装在思考着,调皮地露出了一抹浅笑,牵动他的心。她也沉默了一会儿,笑着说:“我是如梦。”“如同梦幻的如梦。”如梦...这个名字在他心中一遍遍重复着,抬眼望去,站在雨中的女子,脸上早已没有了笑容,取而代之的是一丝丝忧伤与凄凉。

  雨意渐消,雾亦散。终于露出了江南本色,如诗,如画,如梦。此刻望见的是一位倾城佳人,绝世而独立。虽说看似悲切空寂,但却像阳光一样包裹着他的心,暖暖的,嘴角扬起一丝久违的微笑。

  一滴一滴的水珠从瓦房顶上滑落下来,巷子里有种与世隔绝的感觉,静寂的可怕,却又美得令人心醉。如梦向他小跑过去,冰玉一样细长洁白的手拉住他的手,穿过幽幽的小巷,向一片空地奔去。来到空地后,看见潮湿的雨露垂在青青鲜草的叶上,即将滑落,却又迟迟不肯落下。坐在青石阶上,空气中弥漫着新鲜的草香和花香,一缕凉风从指缝中穿过。“你看。”如梦指着天边的彩虹,天际彩虹万丈,栏杆外,泻寒玉。坐了许久,沉吟了许久,便起身来,如梦低下头去,轻眨着那烟雨般的眼,在阳夕阳下显得格外有诗意。“该回去了。”如梦不敢看路寻,怕是不舍。幽幽转身,她渐渐离去,融入了那如画的雨雾中,就像他们从未相见过。但在路寻手中的竹骨纸伞告诉他,你们是认识的,只是终究会分开,。此刻路寻的眼中不再洋溢着流光溢彩,也不再充满幸福,变得黯然失色。一只蝴蝶伴着一阵古老的寺中沉闷的响声飞来,仍是如同一滴墨,却已看不见了那位白衣女子。又下雨了,与刚才一模一样,现在,是谁的睫毛在雨中泛起水花?那时候失魂落魄的乌篷小船驶进了谁的瞳仁?问世间,谁管离别,最终为何剩下的只是梦?为何梦还会使我落泪?此刻,君心把谁来念?那头烟雨中,那女子是否还在思恋着?

  烟雨满江风细。江上危楼独倚。歌罢楚云空,楼下依前流水。迢递。迢递。目送孤鸿千里。

  望向远处,那女子还立在那霏霏微雨中,还是一身素白,还是那把油纸伞...眨一眨眼,才发现那一切似乎都是幻象

  如梦,如梦。原来确是一场梦。

改写《如梦令》6

  正值盛夏时节,微微的凉风吹散了些许夏日的闷热。天空中一个大大的火球炙烤着大地,知了在树荫中哼唱着夏日的赞歌,扰得人心烦意乱。这天,恰逢天气凉爽,李清照和几位友人便划船前往溪亭游玩。

  清风吹过,荷花在风中舞蹈。

  临水的亭台,格外热闹。李清照与友相聚于此,谈笑风生。从诗词谈到歌赋;从家务谈到生活。不时,亭内传来少女嬉笑声,声音顺着风飘到溪边。溪边生长着亭亭如盖的柳树,风一吹,柳树便抖起自己的“秀发”让人们赞叹。李清照突然提议:“既然景色这么美,何不借酒助兴呀!”少女们立刻从船上拿来酒菜来到亭子里边吃边喝边作诗,她们玩得兴致勃勃。

  不知不觉中,天已经渐渐暗淡了下来,直到大家的兴致被时间的流逝给消耗得差不多了,才想起该回家了。李清照和一位年纪相仿的少女摇摇晃晃地走上小船。可这时,所有人都有些醉意,早就把回家的路线给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一位年长的少女只好凭着自己朦胧的记忆前进,可是摇橹的手不听指挥,你让它往北摇,可是它偏偏和你作对,把橹往南摇;你让它把橹往南摇,可它却往北摇。小船跌跌撞撞,好像是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童一样。没想到,她竟然把小舟给摇到了藕花的深处。此时,所有的少女顿时清醒了,看到这个陌生的世界,顿时惊慌失措得不知如何是好。一位年幼的少女拍了拍李清照的肩,问道:“姐姐,这是什么地方?”李清照轻轻摇了摇头,指着周围的花,兴奋地喊道:“姐妹们,这些花好漂亮啊!”少女们都往她指点的方向看去,只见一枝枝荷花亭亭玉立,千姿百态,深红、粉红、浅红,娇艳欲滴。荷叶上滚动着几颗水珠,深绿、翠绿、碧绿、嫩绿,到处翠*流,如同一张张被绿色渲染的墨纸,美得自然。李清照坐在船尾观赏着那千姿百态的荷花,只觉得自己被眼前的荷花深深吸引了有的含羞待放,粉红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几只蝴蝶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盛开着的荷花,洁白柔嫩得像婴儿的笑脸,甜美、纯洁、惹人喜爱。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荷花,花瓣虽然凋谢了,莲蓬却依然挺立在荷叶中,莲蓬上嵌满了绿宝石似的碧绿色的小颗粒,这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远远望上去,一株荷花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这些景象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夏日荷花图”。

  太阳很快就落了山,天空立刻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大家这才注意到该回家了,她们争先恐后地摇着船橹,向家的方向驶去。可能是摇橹的声音惊动了荷叶丛中一群鸥鹭,它们扑棱棱地飞起,直上云霄。

  看着这情景,李清照不禁诗兴大发,吟诵出了《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改写《如梦令》7

  每每出去散步,望见美丽的湖,我总会想起那个夏天。

  那天,阳光灿烂,几声鸟鸣使我忍不住出去散步。走了许久,我累了,刚巧见到一座小亭子,便走进歇息。我坐在亭中放眼远眺,一片湖映入了我的眼帘。湖水十分清澈,碧绿碧绿的,阵阵微风吹来,湖面上泛起阵阵波纹。金灿灿的阳光轻轻覆在了湖面上,宛若仙子撒下的点点碎金,又似千万条银鱼在跳跃,好一派壮观的景象。我轻轻闭上眼睛,耳闻风声,轻轻嗅着湖水的气息淡淡的,很清新,没有一点杂质。

  此时,受到自然的感染,我立刻想去湖中泛舟。于是,我快速租了一条船,又带上一壶小酒,在湖中划船。

  风儿轻轻吹着我的发丝、脸颊、衣袖,一点儿也没感到热意。

  我缓缓摇着船桨,隐约之中看见远处有点点粉红,那是什么呢?我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快速来到那个地方。竟是荷花!

  荷花丛中翡翠般的荷叶,像一个大圆盘似的,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荷叶出水很高,形似亭亭少女美丽的舞裙:高贵不失典雅。荷叶上一颗颗露水像水晶一般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璀璨的光芒,每一颗都像百里挑一的小巧玲珑的工艺品。一滴露水沿着荷叶的脉络缓缓向下滚动,“叮咚”一声落入湖中。在荷叶下乘凉的小鱼儿被吓得游向四处,向四处望望,见没动静,又缓缓游到荷叶下呢喃细语。

  “绿叶丛中一点红”,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纯洁、清香,天然独秀,亭亭玉立。有的还是一个花骨朵,好像轻轻一碰就会顿时绽放似的;有的只绽开了几片花瓣,像一个害羞的少女用手遮着脸蛋儿,不敢见人;有的完全绽放了,像刚出浴的美人儿

  夜幕渐渐降临,夕阳将最后一丝余光撒向万物,轻轻柔柔洒在湖面上。我喝了几盅小酒,脸上泛起了红晕,我昏昏沉沉,竟然找不到归路了,我心里顿时急了,心想:天晚了,回家的路在哪儿呢?我快速划动小舟,却怎么也找不到正确的归路,无意之中却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它们扑棱棱飞起

  回忆往事,我灵感顿时涌现,写下了《如梦令》这首词。

改写《如梦令》8

  一日,我站在自家门前,望着天空,却想起了一次游玩的情景,不时地轻声笑了起来。

  那时正是盛夏季节,傍晚,我独自划着小船到小溪边的亭子里游玩,还随身带着酒壶和酒杯。来到亭子里,我望着周围的美景,便不知不觉地喝起了酒。我却不知道自己如此不胜酒力,才喝了几杯,就已经咛叮大醉了。眼看天慢慢暗下来了,我这才想起要回家了,摇摇晃晃地走到小船里,却早已记不清回家的.路线了。我费力地摇动船柄,可小船却不听我的,我要向南,可它却向北,我要向东,可它却向西。就这样,一不小心错误地划到荷花塘的深处。我惊呆了,酒也顿时醒了许多。眼前的朵朵荷花,好像娇羞的小姑娘,亭亭玉立在碧叶之中。翡翠般的荷叶像一个个大圆盘,一个挨着一个。荷花的颜色有白的,有粉的,白得如玉一样纯洁,粉的似霞一样艳丽。池塘中花骨朵也有不少,它们含苞欲放,花瓣紧紧地抱在一起,胀鼓鼓的,高高地托出水面,特别引人注目。微风吹过,飘来缕缕清香,真令人心旷神怡。我望着这幅像画一样的美景,已陶醉其中。当我醒时,天已经完全黑了,我十分着急,但忘了回家的路,只能随便乱划,却不想惊动了一群正在栖息的鸥鹭,吓得它们都扑棱棱地飞走了。

  每当我回想起这件事时,都会不由自主地笑起来。

改写《如梦令》9

  “嘀嗒嘀嗒”窗外的雨下个不停,雨滴仿佛成了一位位舞者,悠然自得地落在了青石板上。李清照看着这淅淅沥沥的小雨,不禁再次想起了那次郊游

  那天,她们一起来到了溪边的小亭子里,观赏这满池的荷花。那时正是春末夏初,荷花开得艳的时候。一朵朵盛开的荷花,宛如一位位正在舞动的少女,很惊艳,也很耐看。几个姐妹看着这满塘的美景,也止不住的朝着溪边走去。她们来到溪边的一个小亭子里,在一起谈笑风生,畅怀对吟。

  不知不觉中,日落西山,众人也急忙收拾起各自的物品,上舟准备回家,可上了舟的姐妹们面面相窥,因太陶醉于溪边美景,竟忘了回家的道路。

  她们尽兴游玩,荡舟赏景,竟误把小船滑进了莲花塘深处,大家看着越来越浓郁的夜色,脸上的笑意也随着渐渐消失,再看看身边无穷无尽的莲花池,众人都不禁急了起来。

  “哎?不对啊!我们走错方向了!”

  “别叫了别叫了!赶快划船吧!一会儿晚回家了,爹爹又该说我了。”

  “对啊!赶紧划吧!”

  沉重的浆声,因划桨速度而越来越大的击水声,吵闹不休的人声,本应寂静的莲花塘却格外的喧闹,竟将在沙滩上栖息的白鹭惊醒了。它们拍打着翅膀迅速转移栖息地,有的还不时冲她们叫几声,像是在责怪她们,又像是在发泄对她们的不满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往事历历在目,如今物是人非,不觉感慨万千,因此留下了这首千古流芳的《如梦令》词。

改写《如梦令》10

  一个夏日的午后,我摇着木橹,驾着小舟,驶入了一个池塘,这里池水清澈见底,荷花千姿百态。只见荷塘边有一座小亭子,我便弃船上岸,登上了小亭。

  夏日的午后,阳光慵懒倦怠,但仍带着恼人的热量。我坐在没有阳光的凉爽处,欣赏着这美丽的荷花。

  一池的荷,一池清幽的芳香。我坐在石凳上,静静地凝望着日光下的倩影和那婀娜的姿态。深绿色的荷叶浓郁美丽,如一个碧玉打造的绿盘子,几滴晶莹剔透的露珠如一颗颗珍珠,在日光下闪烁着五彩的光芒。在绿叶的映衬下,娇艳的荷花更显婀娜多姿,有如一位位月中仙女。有的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女子,显现着自己风情万种的美丽,粉红的花瓣,金黄的花蕊,碧绿的莲蓬,十分迷人;有的含苞待放,如一个贪吃的孩子的肚子,又大又胖;一只蜻蜓落在了上面,不禁让人想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一千古佳句;有的才绽开两三片花瓣,像害羞的少女,从花苞中窥探着这个世界。一阵微风吹来,幽幽的清香随风飘来,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我端起酒杯,轻轻抿了一小口,脸颊上便泛起了一丝红晕。池塘里微风轻轻拂过,吹散了夏日的暑气,十分凉爽,令人心旷神怡。

  不知不觉间,已是黄昏,太阳也渐渐收敛了光芒,不再那么炎热。我驾起小舟,在池中缓缓前行。木橹荡起的涟漪一圈圈荡漾开来,耳边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荷花比我还高,竟然这么茂盛。

  我停泊在池中,品尝着千年的陈酿,我竟是这样不胜酒力,几杯下肚,脑袋昏昏沉沉的,像腾云驾雾一般,觉得自己快活似神仙。

  夜幕渐渐降临,该是回去的时候了。我醉醺醺地摇着橹,却忘记了回去的路,划着划着,竟错误地划入了荷花深处。我使劲地摇着橹,想要离开,水声却惊动了在荷塘栖息的水鸟。它们扑棱着翅膀,飞向天空。有的还鸣叫几声,似乎在埋怨我打扰了它们的休息;有的拍拍翅膀,一飞冲天;有的在空中盘旋,似乎在寻找肇事者我到这儿,我不由诗兴大发,吟出了《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扩展5)

——《如梦令》赏析3篇

《如梦令》赏析1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参考注释:

  ①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②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③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④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赏析: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海棠依旧”从后面应和了前面“问”的内容,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却”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对比,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卷帘人”粗疏淡漠之间的对比。词至此,又叠进一层,意境又开一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主人公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因此她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知否”让人读来颇觉清新。“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换了“多”,“瘦”替换了“少”,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结句尤为委曲工整,含蓄无穷意焉”。而更深一层,“红”又不单指花朵,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这样“红瘦”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不需直言,不假雕饰,却更令人心动,这是李清照的词作给读者的一个典型感受。

  作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一,这首小令写法别致。它曲折委婉,意境层层叠进,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时时宕开一笔。同为伤春之作,作者并没有像其他诗篇一样直接写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伤惆怅,而是通过听觉、视觉等侧面营造暮春时节的氛围,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主观感受,从而能够更加强烈的引起读者的共鸣。

  其次,作者通过主人公与“卷帘人”的对话来展开全文。这种写法,不仅是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脑海里形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增添了真切感,而且行文上也显得紧凑而有内容。同时还将人物的心境通过话语表现出来,更显得真实可信。此外作者在对话中稍加点缀,如“试”、“却”等字,将人物情感的转折细腻地刻画出来,对比着描写了两个人物的情感心思。

  再者,成功地运用代指手法。以“绿”“红”代指叶和花,以“肥”“瘦”代指多少,在语言上更显凝练,言前人所未言。前已详述,此处即不重复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看来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可谓的评。

《如梦令》赏析2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参考注释:

  ①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②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③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④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赏析: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海棠依旧”从后面应和了前面“问”的内容,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却”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对比,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卷帘人”粗疏淡漠之间的对比。词至此,又叠进一层,意境又开一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主人公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因此她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知否”让人读来颇觉清新。“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换了“多”,“瘦”替换了“少”,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结句尤为委曲工整,含蓄无穷意焉”。而更深一层,“红”又不单指花朵,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这样“红瘦”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不需直言,不假雕饰,却更令人心动,这是李清照的词作给读者的一个典型感受。

  作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一,这首小令写法别致。它曲折委婉,意境层层叠进,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时时宕开一笔。同为伤春之作,作者并没有像其他诗篇一样直接写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伤惆怅,而是通过听觉、视觉等侧面营造暮春时节的氛围,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主观感受,从而能够更加强烈的引起读者的共鸣。

  其次,作者通过主人公与“卷帘人”的对话来展开全文。这种写法,不仅是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脑海里形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增添了真切感,而且行文上也显得紧凑而有内容。同时还将人物的心境通过话语表现出来,更显得真实可信。此外作者在对话中稍加点缀,如“试”、“却”等字,将人物情感的转折细腻地刻画出来,对比着描写了两个人物的情感心思。

  再者,成功地运用代指手法。以“绿”“红”代指叶和花,以“肥”“瘦”代指多少,在语言上更显凝练,言前人所未言。前已详述,此处即不重复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看来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可谓的评。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扩展6)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3篇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1

  李清照

  原文: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译文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赏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这段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扩展7)

——李清照如梦令读后感

李清照如梦令读后感1

  初冬凉风吹来,夹杂着微微细雨,索性打开窗,任凭南来北往之清爽遍布身心。

  看窗外黄昏似有风雨要来,又不禁想起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词句。读李清照的词似乎看到这位女词人带着忧伤的微笑慢慢走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绰约轻倩的词句里,女词人正在帘内低吟。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女词人天生聪慧,妙解音律,这些用惯了、用旧了的浅而且俗的文字在女词人的手里极轻巧地便缀成了清新鲜丽的词句,以极寻常语创造出了不寻常的意境。

  沉浸在李清照的意境中,禁不住哀叹女词人从早年的幸福生活经历战乱、家亡,历尽生活沧桑,在凄切的`生活旅程中寻寻觅觅吟唱着“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忧伤绝唱。以独到的功力创作出了南宋词史上别具一格的“易安体”,更令人慨叹的是如此妩媚柔婉的女词人尚有“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如此诗句蕴含着的豪迈之气。今晚雨疏风骤,也定然是绿肥红瘦。究竟谁肥谁瘦, 留给我们自己去思考。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691671.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691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