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李疑尚义阅读答案 菁选3篇

李疑尚义阅读答案 菁选3篇

更新时间:2023-03-18 00:48:30 点击: 来源:yutu

李疑尚义阅读答案1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怠之,弗舍。杖踵①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息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其手,问所苦,如侍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屎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②以货,遣归。人于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注:①踵:走到。②赆:赠送的财物或路费。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人怠之,弗舍(舍弃)

  B.我不幸被疾矣 (遭受)

  C.疑许诺,延就坐 (邀请)

  D.籍其数而封识之(记录)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李疑以尚义名于时

  不求闻达于诸侯

  B.躬为煮糜炼药

  山峦为晴雪所洗

  C.二子以米馈,却弗受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籍其数而封识之

  则名微而众寡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句话的意思。(4分)

  (1)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

  (2)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

  22.结合文章材料,试分析李疑其人性格特点。(4分)

  参考答案:

  19.A(3分)

  20.A

  C(4分,各2分)

  21.(1)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

  (2)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

  (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2.李疑收留患重病的范景淳,侍候如同亲人,没有丝毫厌烦,取回范景淳的包裹如数封好后归还其儿子,又出钱为范景淳安葬,不接受他儿子的馈赠反而赠送路费。说明李疑是一个急人所难、轻财好义的清廉君子。(4分,结合材料2分,人物评价2分)

  附录:文言文译文

  李疑因为崇尚道义闻名当时,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的.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吗?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迅速收拾出明亮舒适的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如同服侍自己的亲人一样。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我的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范景淳说: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并作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将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他们用米馈赠他,李疑推辞不接受,还送给他们财物,让他们回去了。人们因此称赞李疑,知名人士都喜欢和李疑交往。

李疑尚义阅读答案2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怠之,弗舍。杖踵①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息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其手,问所苦,如侍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屎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②以货,遣归。人于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注:①踵:走到。②赆:赠送的财物或路费。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人怠之,弗舍(舍弃)B。我不幸被疾矣(遭受)

  C.疑许诺,延就坐(邀请)D。籍其数而封识之(记录)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李疑以尚义名于时不求闻达于诸侯

  B.躬为煮糜炼药山峦为晴雪所洗

  C.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籍其数而封识之则名微而众寡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句话的意思。(4分)

  (1)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

  (2)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

  22.结合文章材料,试分析李疑其人性格特点。(4分)

  2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横塘

  (宋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请结合全诗说说依然一词所蕴涵的情感。(2分)

  (2)请简要赏析末句的表达效果。(3分)

  阅读理解答案:

  19.A(3分)

  20.A C(4分,各2分)

  21.(1)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

  (2)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

  (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2.李疑收留患重病的范景淳,侍候如同亲人,没有丝毫厌烦,取回范景淳的包裹如数封好后归还其儿子,又出钱为范景淳安葬,不接受他儿子的馈赠反而赠送路费。说明李疑是一个急人所难、轻财好义的清廉君子。(4分,结合材料2分,人物评价2分)

  23.(1)春到横塘,绿满*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 “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2分,结合内容1分,写出情感1分)

  (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或: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3分,其中手法1分,表达效果2分)

李疑尚义阅读答案3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怠之,弗舍。杖踵①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息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其手,问所苦,如侍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②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而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③以货,遣归。人于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注】①踵:走到。②溲:sōu便溺,这里指小便。③赆:jìn赠给人的路费或礼物。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人怠之,弗舍(舍弃) B.具床褥炉灶(备办)

  C.疑许诺,延就坐(邀请) D.籍其数而封识之(记录)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李疑以尚义名于时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躬为煮糜炼药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C.二子以米馈,却弗受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D.籍其数而封识之 子子孙孙无穷溃也,而山不加增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句话的意思。(4分)

  ①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

  译文:

  ②患难相 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

  译文:

  22. 结合文章材料,试分析李疑其人性格特点。(4分)

  答:

  21.(1)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

  (2)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2.李疑收留患重病的范景淳,侍候如同亲人,没有丝毫厌烦, 说明李疑是个急人所难的人;李疑取回范景淳的包裹如数封好后归还其儿子,又出钱为范景淳安葬,不接受他儿子的馈赠反而赠送路费。说明李疑是一个轻财好义的清廉君子。(4分,结合材料2分,人物评价2分)


李疑尚义阅读答案 (菁选3篇)扩展阅读


李疑尚义阅读答案 (菁选3篇)(扩展1)

——智子疑邻阅读答案 (菁选3篇)

智子疑邻阅读答案1

  原文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智子疑邻》)

  题目

  1.下列每组句子中划线的两个词词义相同的是[ ] A.⑴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⑵其家甚智其子

  B.⑴其邻人之父亦云 ⑵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C.⑴其家甚智其子 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⑴暮而果大亡其财 ⑵而疑邻人之父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⑵暮而果大亡其财

  3.“邻人之父” 认为“富人”家将被盗有什么根据?

  4.请你从不同的角度揭示《智子疑邻》的寓意。

  参考答案

  1.A

  2.⑴注意“雨”的解释。⑵注意“暮”“亡”的解释。

  3. ①其家“富”;②“天雨墙坏”。

  4.①与自己关系疏远的人,即使提出的意见是正确的,也不一定被接受。(人与人关系的亲疏,将会影响对别人意见的判断)

  ②听取别人的意见,应该尊重客观实际,不能看提出意见的人与自己的关系的亲疏。

智子疑邻阅读答案2

  智子疑邻原文: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面对相同的看法,富人却“智子疑邻”,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想象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怀疑对象后会说一句什么样的话?

  3、你认为这富人的根本错误是什么?这在当今社会有无表现?若有请举例。

  4、假如你是这“邻人”,在知道被怀疑后,你是否会去跟那“富人”说明真相?为什么?

  5、请你续写一个100余字的结尾,说明这“富人”“疑邻”的错误。

  智子疑邻阅读答案部分

  1.提相同意见的人,却应因为亲疏关系而遭不同待遇。(只要意见正确,对人不能持偏见)

  2.这岂能怀疑我?

  3.提相同意见的人,却应因为亲疏关系而遭不同待遇。

  4.是,因为这样会让我背负不好的名声,同时侮辱了我!

  5.言之有理即可

智子疑邻阅读答案3

  阅读理解。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故事节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是_________末期著名_________家,_________家的创始人。

  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不筑( )(2)智其子( )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故事叙述简洁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是_________,被盗的原因是_________,盗贼行窃凭借的条件是_________,行窃的时机是_________。

  4.智子疑邻的根本原因是( )。

  A.坏墙正与邻父家紧邻,只可能是他偷的。

  B.儿子这么说是一种高明的`预见,邻父则是贼喊捉贼。

  C.持相同看法的两人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

  D.别人不知道他家的围墙坏了,只有儿子和邻父知道。

  5.读了这则寓言,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韩非子.说难 韩非 战国 思想 法

  2.(1)修补;(2)以为智(认为聪明)

  3.宋 富 墙坏 暮

  4.C

  5.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言者的关系;听取意见,只应注意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持有偏见。(意对即可)


李疑尚义阅读答案 (菁选3篇)(扩展2)

——疑人窃履阅读答案 (菁选3篇)

疑人窃履阅读答案1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递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选自《历代寓言大观》,作者:王守仁)

  【注释】①踵:到,走到。②缪:通“谬”,错误,荒谬。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友人来过( ) ②逾年而事暴( )

  2.怎样理解“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这句话?(2分)

  3. 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2分)

  参考答案:

  1.①访,探望 ②暴露,显露

  2. 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3.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疑人窃履阅读答案2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作者王守仁)

  【注释】①踵:到, 走到。②缪:“谬”,错误,荒谬。

  1.文中的友人是个____ 的人,因为____

  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主要义项,为下面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

  ①友人来过( )

  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

  ②逾年而事暴( )

  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

  3.下面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逐与之绝。

  A.甚意,汝之不惠 B.乃入见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行者休于树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适使其仆市履于肆

  5.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2分)

  参考答案:

  1、知错就改 当他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立即就主动上门向“楚人”道歉,请求对方原谅

  2、①D;②A。

  3、B.

  4、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楚人)恰好派遣他的仆人到集市上去买鞋

  5、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注释:

  昔:曾经,从前。

  于:在。

  窃:偷。

  履:鞋子。

  归:返回。

  适:恰好,恰逢。

  使:命令、派遣。

  市:买。

  肆:店铺。

  私:私吞。

  以:拿,把,用。

  他日:另一天。

  过:拜访,探访。

  骇:吃惊。

  固:本来,原来。

  果:果然。

  然:这样。

  绝:断绝。

  逾:过了。

  暴:暴露,显露。

  踵:到,走到。

  谢:道歉。

  缪:通“谬”,错误,荒谬。

  罪:罪过。

  而:就。

  直:同“值”,价值。

  遂:于是,就。

  知:了解。

  进:交给。

  翻译:

  从前有个借宿在朋友家里的楚国人,他的仆人偷了他的朋友的鞋子回来,楚国人不知道。恰好他让仆人到集市上去买鞋,仆人私藏了买鞋的钱把偷来的鞋子交给他,楚国人也不知道。有一天,他的朋友来拜访他,看见自己的鞋子穿在楚国人的脚上,很惊讶地说:“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于是和他断绝了关系。过了几年有关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他的朋友来到这个人的家里,向他道歉说:“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请让我们和好如初吧。”

疑人窃履阅读答案3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8226;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作者王守仁)

  「注释」

  ①踵:到,走到。

  ②缪:“谬”,错误,荒谬。

  8、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停顿。(2分)

  楚人不知也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①友人来过()②逾年而事暴()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11、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3分)

  答案:

  8、楚人/不知也(2分)

  9、①、访探望(1分)

  ②、暴露,显露(1分)

  10、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2分)

  11、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3分)


李疑尚义阅读答案 (菁选3篇)(扩展3)

——疑人窃履阅读答案 (菁选3篇)

疑人窃履阅读答案1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递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选自《历代寓言大观》,作者:王守仁)

  【注释】①踵:到,走到。②缪:通“谬”,错误,荒谬。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友人来过( ) ②逾年而事暴( )

  2.怎样理解“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这句话?(2分)

  3. 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2分)

  参考答案:

  1.①访,探望 ②暴露,显露

  2. 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3.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疑人窃履阅读答案2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作者王守仁)

  【注释】①踵:到, 走到。②缪:“谬”,错误,荒谬。

  1.文中的友人是个____ 的人,因为____

  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主要义项,为下面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

  ①友人来过( )

  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

  ②逾年而事暴( )

  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

  3.下面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逐与之绝。

  A.甚意,汝之不惠 B.乃入见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行者休于树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适使其仆市履于肆

  5.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2分)

  参考答案:

  1、知错就改 当他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立即就主动上门向“楚人”道歉,请求对方原谅

  2、①D;②A。

  3、B.

  4、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楚人)恰好派遣他的仆人到集市上去买鞋

  5、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注释:

  昔:曾经,从前。

  于:在。

  窃:偷。

  履:鞋子。

  归:返回。

  适:恰好,恰逢。

  使:命令、派遣。

  市:买。

  肆:店铺。

  私:私吞。

  以:拿,把,用。

  他日:另一天。

  过:拜访,探访。

  骇:吃惊。

  固:本来,原来。

  果:果然。

  然:这样。

  绝:断绝。

  逾:过了。

  暴:暴露,显露。

  踵:到,走到。

  谢:道歉。

  缪:通“谬”,错误,荒谬。

  罪:罪过。

  而:就。

  直:同“值”,价值。

  遂:于是,就。

  知:了解。

  进:交给。

  翻译:

  从前有个借宿在朋友家里的楚国人,他的仆人偷了他的朋友的鞋子回来,楚国人不知道。恰好他让仆人到集市上去买鞋,仆人私藏了买鞋的钱把偷来的鞋子交给他,楚国人也不知道。有一天,他的朋友来拜访他,看见自己的鞋子穿在楚国人的脚上,很惊讶地说:“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于是和他断绝了关系。过了几年有关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他的朋友来到这个人的家里,向他道歉说:“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请让我们和好如初吧。”

疑人窃履阅读答案3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8226;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作者王守仁)

  「注释」

  ①踵:到,走到。

  ②缪:“谬”,错误,荒谬。

  8、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停顿。(2分)

  楚人不知也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①友人来过()②逾年而事暴()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11、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3分)

  答案:

  8、楚人/不知也(2分)

  9、①、访探望(1分)

  ②、暴露,显露(1分)

  10、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2分)

  11、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3分)


李疑尚义阅读答案 (菁选3篇)(扩展4)

——《乘船》阅读答案 (菁选3篇)

《乘船》阅读答案1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难:

  (2)幸尚宽,何为不可

  幸:

  (3)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为:

  (4)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以:

  2.上文最后一句中的“此”指代的是_。

  3.用现代汉语写出“宁可以急相弃邪?”一句的意思。

  4.从文段内容看,华歆、王朗谁优谁劣?理由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感到为难 幸好、幸亏 因为 凭借

  2.能不能讲求信用(大意符合即可)3.难道能因为事情危急就丢下他吗?

  4.我认为是华歆优王朗劣。理由是:华歆讲信用而且考虑问题很周到,当初“难之”的原因就是考虑到接纳“欲依附”者后的问题,毕竟,他们自己也是避难者。而王朗表面上是见义勇为,救助他人,实际上,他却胆小怕事,一见事态危急就想把逃难者丢下,不讲信用。

  参考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当即拒绝。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面的贼寇马上要追上来了,王朗想抛弃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已诺必诚,始终如一。华歆在危难之时仍遵守承诺,而王朗只能交好于*时,在危难时自见人心。

  华歆谨慎对待别人的请托,但一经接受请托,无论遇到怎样危急的情况都不相弃,表明他重信重义,言必行,行必果.危难中救人能救到底。他不愿随随便便地帮助别人,他在助人之前,首先考虑的是可能招致的麻烦;但一旦助人,便会不辞危难担当到底。

  王朗乐于做好事,在不危及自身的情况下,能够与人方便时尽量与人方便;但是到了有风险的时候,他就出尔反尔。他轻易接受他人的请托,而一旦形势紧急便“欲舍所携人”。这样的人机巧善变,有始无终,不能共患难,不值得信赖。

《乘船》阅读答案2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歆辄难之 难: ⑵本所以疑 所以:

  ⑶王欲舍所携人 舍: ⑷遂携拯如初 遂:

  19.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20.作者对华歆、王朗的评价是怎样的?你怎么看待作者的这个评价?(4分)

  答案:

  18.(4分)(1)认为……困难(或:感到为难)(1分)(2)……的原因(1分)(3)舍弃、甩掉(1分)(4)于是、就(1分)

  19.(2分)(我)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1分),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1分)!

  20.(4分)①华歆优、王朗劣。(1分)

  ②我赞同作者对华歆、王朗的评价(1分)。作者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看出一个人的品质,“窥一斑而见全豹”,这是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2分)。

  或:我不赞同作者的评价(1分)。作者以一件小事就给别人的品质下结论,是以偏概全,这是不可取的(2分)。

《乘船》阅读答案3

  阅读《乘船》,完成题目。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歆辄难之”的“之”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他为何对此感到为难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华歆为什么不愿意抛弃所携之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是你遇到了这种事,你将会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是否携此人同行。 自身尚外难中,船小人众,后有贼兵

  2.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3.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来表现人物

  a、贼未至时,王朗不计后果,满口应承

  b、贼追至时,王朗为保自身,欲舍所携之人,有始无终,毫无信义。

  4.只有保全自己后,才有能力保全他人,遇事当谨慎,不轻易承诺,既诺,则言出必行,始终如一,讲究信义 (意对即可)


李疑尚义阅读答案 (菁选3篇)(扩展5)

——社戏阅读答案 (菁选3篇)

社戏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一)

  *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______,_______,使我的心也________,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_______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上,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①文中空白处应填的词语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②指出文中加粗词的含义。朦胧( ) 依稀( )也许( ) 然而( )和( ) 去年( )呢( ) 在( )

  ③选出对“似乎听到歌吹了”“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三个句子中加粗的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似乎”“也许”表示猜测,“大概”表示基本肯定。

  B. “似乎”表示猜测,“也许”“大概”均表示肯定。

  C. “似乎”表示猜测,“也许”表示猜测的.另一种可能性,“大概”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

  D. “似乎”“也许”“大概”都表示猜测。

  ④这段文字行文缜密,前后多处照应。请将文段中相应的句子填写在相应的表格中。

  前文交代的句子

  后文相照应的句子

  A.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或者也许是渔火

  B.

  C.

  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⑤A. “但我还以为船慢”;B. “然而又自失起来”;C. “果然是渔火”;D. “于是赵庄就真在眼前了”。这四句分别表现了“我”去看戏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⑥对这几段文字写景时的观察点和观察角度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船上 仰视 B. 岸上 *视

  C. 船上 *眺 D. 岸上 眺望

  ⑦选文中的景物描写是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展开的,请把有关语句摘抄在下面。

  a. 视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听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嗅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触觉方面描写的语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以景物描写衬托“我”急切心情的语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对选段中画线的比喻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船离开*桥村,行驶急速,“我”当时看戏心切,觉得起伏的“连山”像踊跃的兽脊,心中充满了向往。

  B. 这个比喻符合当时舟中观夜景的实际情形:因山势起伏,船行疾速,山色淡黑,群山极像“踊跃”的、“铁”青的巨兽的脊背,同时也写出了船速之快,看戏心切。

  C. 这个比喻将静止的景物写作流动的视景:连山起伏,静止不动,作者将其比作踊跃的兽脊,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D. 这个比喻句写出了夜间山景的特点:群山起伏,山色淡黑,极像踊跃的野兽的脊背。

  ⑩选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①宛转 悠扬 沉静 弥散 ②动词 形容词 副词 连词 介词 名词 助词 动词

  ③D ④A似乎听到歌吹了B.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 C. 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⑤急切 陶醉 惊讶 惊喜 ⑥C

  ⑦a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b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c*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d(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⑧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⑨B

  ⑩表现了“我”对江南水乡美景的热爱,天真烂漫的童趣和看社戏愿望实现后的喜悦。

社戏阅读答案2

  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dài màn( 怠慢 ),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jù lǒng( 聚拢 )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ǎo( 熬 )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 fú)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便不再驳( bó )回,都微笑了。我们立刻一哄( hōng )的出了门。

  1.在文中画线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2.本选文写出了“我”看社戏转机的出现。这转机全在于哪些人做了哪些事?请你概括出来。

  答:转机的出现,一在双喜的“提议”;二在十几个别的少年的“撺掇”;三在双喜“写包票”。

  3.本文中双喜敢写包票的原因有哪些?从选文中,可看出双喜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答:双喜敢写包票,原因有三点:①船大;②迅哥儿不乱跑;③同去的小伙伴们都是识水性的。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双喜是个聪明机灵、热情自信的孩子。

  4.找出与文中画线句子相照应的词语,把画线句子改为“这十几个少年,委实全都会凫水。”表达效果与原句有何不同?

  答:相照应的词语是“识水性”,原句是双重否定句,强调突出这十几个少年无一例外,个个都会凫水。改后语气不如原句强烈。

社戏阅读答案3

  1,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六一公公是淳朴,厚道的农民形象。

  2,双喜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答:双喜是一个聪明的,能干的,负责的,有领导才能,体贴的人。

  3,阿发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答:阿发是一个大方,淳朴的人。

  一,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于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答: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哈欠”“破口喃喃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是在*常。所谓“那夜似的好戏”“那夜似的好豆”,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二,夏夜行船,月夜归航在写景叙事上都非常的精彩。夏夜行船通过那些角度来写景的?月夜归航中“我”的心情与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答:从视觉听觉嗅觉,有声有色地写出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

  月夜归航写了众小伙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欢畅。

  三,揣摩下列词语,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得出的大。(“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答:“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②淡黑的起伏连山,仿佛是踊跃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相船尾跑去了。(山为什么是“踊跃”?赏析)

  答:作者以静写动,化静为动,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船的速度快以及我急于看戏的迫切心情。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起伏的连山比作踊跃的铁的兽脊,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船的速度快以及我急于看戏的迫切心情。

  ③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 红霞罩着了。(“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

  答:“回望”两字,表现了“我”依依不舍的心情。

  “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④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 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 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 子过去了。(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要“感激”?)

  答: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我的手抽抽...了..老师的讲的全在上面,绝对没有抄袭,也不许抄袭。


李疑尚义阅读答案 (菁选3篇)(扩展6)

——登高阅读答案 (菁选3篇)

登高阅读答案1

  奉陪封大夫①九日登高

  岑 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②。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注】①封大夫即封常清,诗中“亚相”“吾君”都是对他的尊称。②中军:此处指代主帅。

  8.本诗后面两联,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请简要赏析。(5分)

  9.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将军形象相比,本诗中的封大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5分)①间接抒情。颈联借欢聚场景的描绘间接表达边塞将士欢聚佳节的愉悦之情,同时含蓄地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②直接抒情。尾联“幸”字直接抒发对边境安定的欣喜之情,“荷”字直接抒发对封大夫的爱戴之情。(答出“间接抒情”并分析给3分,答出“直接抒情”并分析给2分。)

  9.(6分)①本诗描写了封大夫特有的“霜威”“杀气”,突出了他能征善战、声威远震的特点;②将士们的纵情醉舞、感荷“吾君”,表现了他治军有方、深受爱戴的特点;③而登高饮酒、聆赏笛歌,也暗示了他高雅的情趣和苦中作乐的洒脱境界。(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3点即可。)

登高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人自古崇尚登高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时而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木萧萧。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楼台。凡人视野有限,所以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唯一和今人的大概不同是,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也不是为了某个节日,当然更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一展胸襟。所谓胸襟,就是怀抱,就是远志,就是精神。通俗地说,就是理想。很可惜,这正是今人最缺失的东西.

  文人登高,如同好汉饮酒,喜欢自然是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又称“一浇胸中块垒”。由于每个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有异,哲学思想有别,每个人在登高的时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样,或者说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登一座山峰,写出来的诗句之意味也会相去千里。

  儒家的登高,是为接近心中至高无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为寻求成仙得道的“仙”;皇帝祭祀封禅,要登天下五岳。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这说的是“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在说“远”。某种意义上,高是空间的概念,远是时间的概念,但这两种维度又不是确指的,因为君子的“怀抱”无时无刻不在胸中运动变化,好比道家修炼的内气,大象无形。钟子期听俞伯牙抚琴,他听得出伯牙的志趣,就说“巍巍乎若泰山”,又说“洋洋乎若流水”。高山流水,其实分别是伯牙胸中逸气的不同表现形式,凝止团聚,则冲霄而为山;顺势发散,则奔腾而为水。琴家没有这份逸气,想弹奏好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

  《论语》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所以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便能自心底激发出这份远志和胸襟。明末清初之际的一代大儒顾炎武,在明亡后联合傅山、屈大均等爱国志士僻处山、陕之间,以图恢复大业。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送别,相对把盏,就在青山之巅,远眺大好河山,众人百感交集,泪眼潸然。有人开始借酒浇愁,有人开始埋头抚琴,有人开始痛吟诗篇。顾炎武听罢,徐徐起身,振衣而立,与之相和:一雁孤飞日,关河万里秋。正是“关河万里秋”!力挽狂澜的'志士纵然势单力薄,回天乏术,但毕竟“德不孤”,毕竟有这些个战友在,相互砥砺,与子同仇。事虽未成,其心其举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便是儒家入世之“登高”的价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帜,奋扬于巍巍之山巅。 (摘编自沐斋《登高》)

  1.下列关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诗词里流传下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说明了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

  B.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萧萧,这些都是古代文人流传下来的诗句中描写登高时所见的不同的景色。

  C.由于人的视野有限,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所以古人的登高,也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

  D.文人登高,是想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如同好汉饮酒“一浇胸中块垒”一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人同登一座山峰,所写的诗句意味相差很大,是由于每个人在登高时所思所感不同,而这又与个人的身世、境遇、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

  B.儒家的登高、道家的登高和皇帝祭祀封禅的登高,虽然目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在他们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

  C.孔子所说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逝者如斯夫”这两句话,概括了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前者指“高”,后者指“远”。

  D.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其远志便能发自心底,这是因为儒家提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或为了某个节日,而是为了一展胸襟,古代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自然就具有展示其胸襟,体现其怀抱的作用了。

  B.钟子期用“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来形容伯牙抚琴的声音,是听出了伯牙的志趣,伯牙胸中的逸气是通过不同的琴声表现出来的。

  C.顾炎武联合爱国志士以图恢复大业,在和他的同志们告别时,相对把盏,在青山之巅,远眺人好河山,不同的人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顾炎武和他的同志其心其举与历代文人登高时一展胸襟所体现的价值是相同的。

  参考答案:

  1.(3分)C(因果关系不当,古人登高的目的是为了一展胸襟。)

  2.(3分)C(以偏概全。原文中这两句话是例证,而不是结论。)

  3.(3分)D(“相同的”有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与历代文人不尽相同。)

登高阅读答案3

  九日齐山①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②何必独沾衣。

  【注】①齐山:在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东南,作者此时被贬任池州。②牛山: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晏子春秋》内篇记载齐景公游牛山,北望齐国都城,长叹流泪,为自己百年之后离开这世界而悲哀。

  8.此诗首联与杜甫《登高》颔联相比,所描述的秋景对全诗情感抒发有什么不同的作用?请作简要分析。(5分)

  9.有人评论杜牧此诗“语虽达观而意含抑郁”,你认可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解析:

  8.《登高》颔联描绘了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以及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其作用在于营造苍凉恢廓的境界,烘托诗人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悲愁之绪。《九日齐山登高》首联描绘江南秋景:碧波中倒映着初飞大雁的身影,齐山在这秋季仍是一片青翠的颜色。这样美好的秋景,烘托了诗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也为下文借此排遣自己抱负难施的郁结情怀打下伏笔。【评分标准:《登高》颔联的分析,2分;《九日齐山登高》首联的分析,3分。】

  9.认可。诗人描写秋天的山光水色,直言要开口欢笑,并折下菊花插满头,更要用酩酊大醉来梧酬答这良辰佳节,但同时又意识到尘世终归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从“须插”“但将”“不用”“何必”等词语,可以看出诗人语言情调上的爽利豪宕,但“难逢开口笑”“登临恨落晖”等语句又流露出抱负不展的郁结情怀。【评分标准:概括诗歌内容,2分;语言特色分析,2分;诗人情感分析,2分。】


李疑尚义阅读答案 (菁选3篇)(扩展7)

——送李端阅读答案 (菁选2篇)

送李端阅读答案1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注】①路出寒云外:意为李端欲去的路遥远漫长。②客:在外漂泊。③风尘:喻指社会动乱。

  9.(1)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送别时怎样的画面?(3分)

  (2)全诗的诗眼是“悲”字,请结合诗句说说,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悲”? (3分)

  答案:

  9.(1)(3分)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一片凄凉!天空飘忽着朵朵寒云,归来的路上正遇上暮雪纷飞。这是一幅凄凉的画面。

  (2)(3分)诗人在孤独寂寞中感叹自己少年孤苦飘零;深感与友人相识太晚;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远方掩面而泣;担心在时世纷乱中与友人后会无期。(每一点1分,写出三点给3分)

送李端阅读答案2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8.前两联写了哪些自然物象?描写了怎样的环境?(6分)

  9.后两联透露出怎样的社会状况?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5分)

  参考答案:

  8.(6分)自然物象有衰草、寒云、暮雪。(3分)荒凉、寒冷、白雪茫茫。(3分)

  9.(5分)社会动乱,百姓漂泊不定,饱经苦难。(2分)为不幸身世而伤感,为识君迟而深感遗憾,为别离而痛苦难受。(3分)

  卢纶诗鉴赏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篇,以一个悲字贯串全诗。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着笔,时令当在严冬。郊外衰败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清的景象。在这样的气氛中送别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得直、露,但由于紧承上句脱口而出,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奠定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到提挈全诗的作用。

  诗的第二联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路出寒云外,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这路好像伸出寒云之外一般。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这一笔是情藏景中。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冷峻和重压之感,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染作用。友人终于远行了,此时留在旷野里的只有诗人自己,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偏偏这时,天又下起了雪,荒原茫茫,暮雪霏霏,诗人再也不能久留了,只得回转身来,挪动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意脉流畅,色调和谐,与上句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于淡雅中见出沉郁。

  第三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还是没离开这个悲字。诗人送走了故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天宝末年动乱,自己远徙他乡,饱经漂泊困苦,而绝少知音呢?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感情沉郁,显出了这首诗与大历诗人其他赠别之作的重要区别。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在写法上,这一联两句,反复咏叹,词切情真。早、迟二字,搭配恰当,音节和谐,前急后缓,顿挫有致,堪称佳造。

  第四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诗人在经历了难堪的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友人离别处,独自垂泪掩泣,企盼着相逢之日。

  全诗以悲流贯,写得情真意切,哀婉动人,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


李疑尚义阅读答案 (菁选3篇)(扩展8)

——疑人切履阅读答案

疑人切履阅读答案1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选自王守仁《历代寓言大观》)

  

【注释

】①踵:到,走到。②缪:“谬”,错误,荒谬。

  1、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提供的主要义项,为下面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友人来过(D)

  A、走过,经过,B、胜过,超越,C、错误,过失,D、访,探望

  ②逾年而事暴(A)

  A、暴露,显露B、凶恶残酷的C、突然D、欺凌,损害

  2、下面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B)。

  例句:逐与之绝。

  A.甚意,汝之不惠

  B、乃入见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行者休于树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4、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

评价。

  答: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译文: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的,就暗暗地注意那个孩子。他看那个孩子走路的姿势,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观察那个孩子的神色,也象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听那个孩子说话的语气,更象是偷了斧子的样子。总之,在他的眼睛里,那个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子的。不久,他在刨土坑的时候,找到了那把斧子。原来是他自己遗忘在土坑里了。从此以后,他再看邻居家那个孩子,一举一动丝毫也不象偷过斧子的样子了。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695779.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695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