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对雪·杜甫》阅读答案3篇

《对雪·杜甫》阅读答案3篇

更新时间:2023-03-18 10:44:34 点击: 来源:yutu

《对雪·杜甫》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11分)

  对 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愁坐:含忧默坐。唐李白《酬崔五郎中》诗:“奈何怀良图,郁悒独愁坐。”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16.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阅读答案:

  15.CE【解析】C.“‘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故选CE。

  16.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萧瑟凄凉景象,(2分)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1分)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3分)

《对雪·杜甫》阅读答案2

  对 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愁坐:含忧默坐。唐李白《酬崔五郎中》诗:“奈何怀良图,郁悒独愁坐。”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 “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 “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 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15. 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阅读答案:

  14.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

  15. 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歌的形象。第二联,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呼应诗歌标题“对雪”,暗示诗人独坐室内,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


《对雪·杜甫》阅读答案3篇扩展阅读


《对雪·杜甫》阅读答案3篇(扩展1)

——杜甫《对雪》阅读答案3篇

杜甫《对雪》阅读答案1

  对 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注]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第二、三两联,任选一联,分析作者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参考答案: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命运的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4分)

  (2)第二联通过对天气、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了时局的混乱和危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第三联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樽无绿”“绿”指酒)和以虚写实的方法,以幻作真(“炉存火似红”),写出生活的艰辛和作者内心的苦闷。(4分)

杜甫《对雪》阅读答案2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

  B.颔联,诗人用“乱”字来形容云,用“急”形容雪,用“舞”“回”来形容风,描绘的是黄昏时候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

  C.颈联,“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望。

  D.尾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的深切牵挂。

  15.说说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表现了什么情感。

  阅读答案:

  14.C

  15.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的诗人形象。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杜甫《对雪》阅读答案3

  对 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愁坐:含忧默坐。唐李白《酬崔五郎中》诗:“奈何怀良图,郁悒独愁坐。”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 “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 “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 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15. 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阅读答案:

  14.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

  15. 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歌的形象。第二联,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呼应诗歌标题“对雪”,暗示诗人独坐室内,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


《对雪·杜甫》阅读答案3篇(扩展2)

——杜甫《不见》阅读答案

杜甫《不见》阅读答案1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不见①杜甫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②,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③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①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②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系狱浔阳,不久又流放夜郎。有人认为他有叛逆之罪,该杀。③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读书于此。

  (1)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列举一种并作赏析。(3分)

  (2)杜甫和李白有着深厚的友情,听到李白获释,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思想感情。(3分)

  答案:

  6、(1)示例:①对比手法。(1分)通过“皆欲杀”和“独怜才”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1分),突出了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1分)

  ②对比手法。(1分)李白敏捷的诗才和飘零天涯的遭遇,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突出了杜甫对李白的哀怜。(1分)

  ③直抒胸臆。(1分)杜甫不装点景物,直接表白情感,直说“不见”、“哀”、“怜才”,情真意切,质朴自然(1分),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1分)

  (2)①对好友的挂念,②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③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④希望好友相聚。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每点1分,任答三点得满分。)


《对雪·杜甫》阅读答案3篇(扩展3)

——杜甫《宿府》阅读答案

杜甫《宿府》阅读答案1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宿府①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②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③。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十年,避乱成都,在严武幕府中任职时写下的。②伶俜(pīng):流离失所。③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府,任参谋一职,只是为了一家生活,勉强求得暂时的安居。

  (1)一二两联是如何来写清秋之景的,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作简要分析。(3分)

  (2)结合三四两联,简要分析作者为何发出“中天月色好谁看”的慨叹。(3分)

  答案:

  6.(1)①视听结合,选取视觉形象寒桐、残烛、月色与听觉形象角声,组成一幅“清秋图”。(从远近结合的角度分析亦可)②以动衬静,以彻夜回荡的角声来反衬四周的清寂。 ③拟人,将吹角当人写,角声在悲切地自言自语。(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①饱经战乱,与亲朋音信断绝。②飘零辗转,因关塞战争频发,萧条荒凉,归路艰难。③苦捱十年,无奈暂依幕府,也只是求得暂时安居,政治抱负仍难实现。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对雪·杜甫》阅读答案3篇(扩展4)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5篇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1

  张岱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③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④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关材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一柳宗元《江雪》

  1.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以为妙绝

  B.是日,更定矣斯是陋室

  C.问其姓氏其真无马邪

  D.上下一白而或长烟一空

  2.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景象。

  B.选文第一段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环境,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做铺垫。

  C.作者写作此文时,已经是清朝初年,但作者仍然沿用明朝“崇侦”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怀念。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与《江雪》一诗“独钓寒江雪”中的“独”字表达的情怀是一致的。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采用白描手法,描绘西湖雪景,其中“痕”“点”“芥”“粒”四个量词用得巧妙,妙在何处?现代汉语中使用量词增强语言表现力的例子有很多,请举一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末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的“痴”(用原文回答)?*古代文人中寄情山水的“痴人”还有不少,请举一例,并简述其“痴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D

  3.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意对即可)

  4.(1)作者用简洁、传神之笔,借四个量词,通过对长堤、湖心亭、小州和人的描绘,使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形成对比,烘托出水天之间一片白茫茫的景色。

  (2)示例:一弯新月,一叶扁舟,一轮圆月,一眼泉水,一抹彩霞,一束阳光…………

  5.更定之时,独往湖心亭看雪。示例:陶渊明痴心于山水,向往田园生活。(列举的“痴”人与“痴”行要吻合)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2

  文言文阅读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按要求填空。

  (1)交代看雪的时间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代看雪地地点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交代看雪时的天气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交代看雪前准备的.物质条件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的“独”字与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亭中饮酒二人为何见作者“大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由“大雪三日,湖中人鸟鸣声俱绝”,我们可以联想到哪首唐诗?你能把这首诗写下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崇祯五年十二月,是日更定。

  (2)西湖湖心亭。

  (3)大雪三月。

  (4)小船毳衣炉火。

  2.(1)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白了。

  (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比相公您更痴的人!

  3.湖中人写声俱绝。

  4.情趣相同。

  5.《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意对即可)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3

  比较阅读下面文言诗文,按要求完成小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说笠翁,独钓寒江雪。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江雪》和《湖心亭看雪》尽管是一诗一文,但它们还是有不少共同点,请作一概括。

  2.请比较《江雪》和《湖心亭看雪》的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

  3.从《江雪》 “独钓寒江雪” 中和《湖心亭看雪》“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两位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

  参考答案:

  1.都是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

  2.表达的情感差异《江雪》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之情。

  3.诗、文中的两个“独”字,都表现处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4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上下一白( )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4)及下船( )

  【小题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小题3】如何理解文末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2分)

  答案

  【小题1】(1)消失(2)全(3)尽力(4)等到

  【小题2】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小题3】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恰是对作者最确切的评价,引用舟子的话一是对“痴”字的称赏,再则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一”的含义,“及”的翻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翻译这一句时要注意 “惟”和“粒”字。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从“知音”的角度阐述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完成26——29题。(14分)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乙.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霁:雨过天晴。参廖、辨才:人名。 并湖:沿湖。 雷峰、南屏、灵石坞:山名。 普宁、寿圣院:寺名。 惠因涧:山涧名。殆:大概。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上下一白( )

  (3)濯足于惠因涧( ) (4)谒辨才于朝音堂( )

  27.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余:余住西湖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与:天与云与山与水 / 选贤与能

  C.于:憩于龙井亭 /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D.乃:明日乃还 / 见渔人,乃大惊

  2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29.甲乙两文中,“ ”“ ”表明游览时间都在晚上,“ ”“ ”直接表明环境都很幽寂。(4分)

  参考答案:

  26.(1)消失 (2)全、完全 (3)洗、洗涤 (4)拜访

  27.C

  28.(1)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2)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

  29. 是日更定矣 是夕 湖中人鸟声俱绝 皆寂不闻人声


《对雪·杜甫》阅读答案3篇(扩展5)

——《敲雪》 阅读答案3篇

《敲雪》 阅读答案1

  (1)睡到半夜,忽然觉得好冷。也许,外面下雪了。我想。我蜷着身子,强迫自己再睡。不知过了多久,迷迷糊糊中,我听到了屋前屋后的惊叫声。睁开眼,天亮了,透进屋的亮光,冷冷地泛着朦胧。

  (2)好久没见过雪了!我顾不上睡觉,一骨碌爬起来,小跑着跨出门。屋檐下,我极目远眺,整个世界全是一片白,白得晃眼。慢慢收回目光,我就看见了父亲。

  (3)父亲站在屋对面的小路上。他眼下,是一丛一丛的雪枝。我知道,托着雪的,是密密麻麻的树枝。每到春天,那些树枝就开出一堆一堆的杏花、李花、桃花,五彩缤纷的,像一片花的海洋。花一天一天地谢了,青涩的果子藏在绿叶间,一天一天地长大了,泛红了。父亲的笑容也多起来,有时不知不觉就到了树下。开始,父亲轻轻掰下枝丫,寻找枝叶间还没完全长出来的果子,偶尔发现米粒大的一颗,也要小跑回家雀跃着向全家人报喜;后来,父亲就踮着脚尖,痴痴地看,痴痴地闻,即使枝丫垂到眼皮下,也舍不得动一指甲,生怕惊跑了它们。果子渐渐成熟了,父亲停了农活,从早到晚蹲在树下守着,守着我们的“书本”。我们兄弟多,家里又没有其它收入,读书全靠它。到了上市季节,父亲就在树下铺几床棉絮,说这样落下的果子就不会摔烂,能卖个好价钱。卖果子的钱,父亲一分一厘也不花,全存着,刚好够我们读一年书。所以,只要我们目不转睛盯着父亲担子里那些红嘟嘟的杏呀、李呀、桃呀的时候,父亲总是拍着我们的头说:“馋了吧?这可吃不得,它是你们的书本啊,不想读书吗?”我们一起点头:“想读!”“还想吃吗?”“不想!”我们一起咽口水,狠狠摇头。从此,我们就把那些杏呀、李呀、桃呀叫书本了。

  (4)可是,这不是果树开花、结果的季节呀,父亲看那些雪树做啥呢?我很是不解。

  (5)走到父亲面前,父亲看了看我,说:“星期天,多睡会吧?”

  (6)我不回答父亲的话,不解地问:“你看这树干嘛?春天还早。”

  (7)“真的还早么?快了快了!可是--”父亲顿了顿,脸上露出了忧郁,“这雪太大了,你看,树枝压断了好多。”

  (8)我细细一看,真的,一些断枝落在地上或是横在树上,全被雪掩住了,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

  (9)“回去拿根竹竿来吧。”父亲沉吟了一阵,对我说。

  (10)我怔了怔,一下子明白了父亲的`用意,于是,忙不迭地回家找来一根稻田里赶鸭子用的长竿。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几十棵果树,父亲整整敲了一个上午。父亲回家,头上、脸上,身上,全是雪。给体温融化的雪水,湿透了父亲的衣服。我连忙烧起一堆旺旺的柴火,父亲骑在火上,还在瑟瑟发抖。

  (11)这天晚上,父亲问我:“今晚还会下雪吗?”

  (12)“下呀,老师说‘瑞雪兆丰年’,下得越大越好!”我说。

  (13)“我娃儿有长进了,好,那就下吧!”父亲抚摸着我头,频频颔首。

  (14)晚上,果真又下起了大雪。父亲怎么也睡不着,他耳朵支楞着,听着外面的风吹草动。“睡呀,你怎么了?”母亲不耐烦了。“你懂啥?这叫听雪!”父亲的声音很大,传进篱笆墙另一边的我们的耳里,我和弟弟就吃吃地笑,笑父亲不会用词,雪,是能听的么?

  (15)半夜,父亲突然翻身跳下床,惊醒了我们。我们问他怎么了,父亲说:“我听到树枝又断了,一声连一声,我得敲雪去。”我们说这么远,听不到,你那是幻觉,睡吧睡吧。可是父亲不理会我们,拖着竹竿,打着手电就出了门。我们穿了衣服撵出去,在屋檐下看见的已是一束在树下晃来晃去的亮光了。看了一会,冷得不行,我们只得跑进了被窝。

  (16)天亮,父亲回家,把我们全都摇醒,高兴地说:“一根树枝也没断,你们又能上学了,又有书本了。”父亲的牙齿咯咯直响,磕得不听使唤。

  (17)第二天,父亲就病了。

  (18)冬天完了,春天来了,夏天也来了,杏呀、李呀、桃呀,比哪一年都大,都红。父亲的病却一直不见好转。我挑了两个又大又甜的桃,捧到父亲床前,说:“爸,你尝尝,好甜呢!”

  (19)父亲挣扎着撑起身子,劈手打掉我手里的桃,怒气冲冲地吼:“谁叫你们吃?这是你们的书本哪!不想读书了?”

  (20)“想!”我哭着说,“我们没吃,只想你吃一个,你的口味不好!”

  (21)父亲叹了口气,拉过我,给我擦了一把眼泪,说:“拣起来吧,我吃一个!”

  (22)我看见父亲咬了一口桃,父亲的眼泪也一下子流了出来。


《对雪·杜甫》阅读答案3篇(扩展6)

——《祁连雪》阅读及答案参考3篇

《祁连雪》阅读及答案参考1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杨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原。这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复列天南的一脉峦叠峰,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入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近照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欢吧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的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玲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祗,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取材于王充阁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相提并论。

  B.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

  C.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蒙笼罩,真相难以认清。

  D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的“心史”。

  E.本文即从空间的视野描述祁连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的历史感。

  【参考答案】B C

  17.作者在文章的开关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5分)

  【参考答案】开头以古诗渲染作者从前的印象,在强烈的对比中反衬现实真相;起笔大气,在引起下文的同时,也透露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

  结尾的引用既印证了前文自然景物与生命情感交融的关系,引发作者的诗句来收束文章,同时又以林则徐寂寥无奈的心境映衬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绪。

  【解题思路】作用类题要注意从内容和写作手法两方面来回答。

  18.作者曾说:“雪”是《祁连山》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参考答案】雪是贯彻全文的线索;雪化成水汇成了河流,哺育着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子孙;雪赋予祁连山以壮丽景观;雪充当的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的载体;雪作为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解题思路】先要理清作者行文思路,然后再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手法。

  19.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字)(10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祁连山为当地古往今来的历史提供了自然条件,历史文献中的积淀也赋予祁连山以丰厚的人文内涵,史中有山,山中有史;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触发作者的历史记忆,唤醒了作者的历史感。

  第二问略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696011.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696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