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苏武的作文5篇 苏武精神的现实意义作文

苏武的作文5篇 苏武精神的现实意义作文

更新时间:2023-03-18 22:01:36 点击: 来源:yutu

苏武的作文1

  闲来无事,翻杂志看看,猛然,看见一句“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当时,恰好我正在将鬓发绕在指间把玩,就在这一刹那,指间心上,霎时都萦绕了一股亮烈的缠绵,而整个人却会深深地沉下去。于是,我赶紧上网查到这两句诗,天!居然是—苏武写的!

  苏武,字子卿,他的故事,想必,我不说大家也知道。他是*陵侯苏建的第二个儿子,他和哥哥、弟弟都是汉朝的官员。苏武年轻的时候是汉武帝的中郎将。天汉元年,匈奴示好,放回曾经扣留的汉朝使节。汉武帝派苏武率使团出使匈奴,送还被汉朝扣留的匈奴使者。临行前夕,这个在*历史上一刚烈节义著称的男人,无不感伤地写下了一首《留别妻》—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嫣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握手一长欢,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读完这首诗,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诗中没有任何豪言壮语,没有一贯大丈夫表示衣锦还乡的意念。我甚至觉得,它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忧伤,好像推开窗,看见天淡月凉满地的惆怅。

  唉!可后来由于匈奴内部的谋反事件,苏武被扣留了。可他誓死不降,我想这不仅是对国家的忠诚,还有那份信念吧!最后,单于无奈,让他到苦寒的北海无人之处牧羊,并告诉他,只有公羊产乳,才让他回归汉朝。但他,仍不降匈奴。

  白发苍了,节旄落了,流年如刺,分分秒秒都是煎熬。大汉朝最英武的皇帝殡天了,公羊又怎么会产乳?北海的雪依然是那种坚固如铁的白,湖面映出她苍老如野草的面容,青筋突兀地显露在皮肤上,好似断裂的冰湖湖面,呈现出一道道伤口。年老的的印记,让人触目惊心。可是老了,老了又能怎样呢?每个人都会经过这个环节。就算老,也不能摧毁他的信念。

  我想,他的信念,不仅是对国家的忠诚,维护国家的尊严,更多的、恐怕是想和亲人团聚吧!能活下去的信念,也只有那“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的承诺吧!

  在匈奴的十九年里,他紧紧握住了象征汉使旌节。看似一无所有的他,内心却始终坚持着活下去的信念。因为他知道,自己身后站立的是强大的大汉王朝,只要他不倒下,不放弃,*家就不会背弃他。在那个遥远的国度里,有他神圣的君王,挚爱的妻子,亲密的朋友。他们一定殷切思念,等待他回来。

  然而有一天,回到故国,放下节旄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才真是一无所有,除了信念。那习惯了握汉节的手,已经空了。可是,你要知道,他对她的诺言,对国家的誓言和坚定的信念,如同手里高擎的汉节,如何星月沉沦,都,不曾低落。

苏武的作文2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一首《苏武牧羊》,那千百年来传唱的英雄赞歌,把苏武在胡十九年受的苦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挥一挥羊鞭,旄落未还,忠贞不改;望一望家乡,红妆空帏,苦上心头。

  原来汉武帝派卫青和霍去病攻打匈奴,匈奴失败后便新立了一个单于,和汉朝假意表示友好。汉武帝为了表示礼尚往来,就命苏武带着张胜和常惠作为使者,去了匈奴。匈奴单于对苏武并不友好。

  就在苏武要回到汉朝时,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他的命运。很早以前,有一个汉朝人叫卫律,投降了匈奴,卫律的副手虞常对卫律不满,便对张胜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要张胜帮他。可这事被卫律发现了,连累了苏武。张胜是个“软骨头”,马上投降了,可苏武宁死不降,匈奴单于便让他去北海放羊,并且说等公羊生了小羊,再放他回去。

  春天,各种草木都生长起来了,苏武便穿着朝服,抱着那根旄放羊。饿了就挖些野菜吃,渴了,就喝雨水。夜晚,苏武时常会听到胡茄的声音,那声音令人心酸。

  夏天,草长得很高,酷暑难奈,蚊虫的叮咬更令苏武很不舒服。苏武无法入眠,只有在三更时分,才能浅浅睡去。

  秋天,苏武只能逮田鼠为食。秋风萧瑟,草原上不时传来狼嗥声。大雁排成行向南飞,这大雁能否把苏武的忠心带回了长安呢?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苏武还是没有投降,他抱着旄,在北海边放羊。

  冬天,日子越来越艰苦了。没有食物,苏武只能吃羊毛,还要费力地用手向嗓子里塞。时不时挖一些草根。渴了就把雪放到嘴里。半夜冷哆嗦,他就把羊当做暖手炉。单于为了让苏武投降,还给他找了个美丽的女子,苏武还是不同意。

  这样,时间过了15年。公元前85年,单于和汉武帝先后死去了。汉昭帝即位后,派使者出使匈奴。使者问起苏武时,匈奴新单于却推说苏武死了。使者只好向皇帝禀告。苏武就在这荒芜人烟的北海多待了四年。

  四年事,汉朝使臣再次来到了匈奴。他们看到了常惠。常惠买通了匈奴的手下人,那人便对使者说:“苏武还在北海边放羊呢!”使者十分惊讶,他心想:“不能让单于再骗我了。”他便对于单于说:“我们皇帝在上林苑射死一只大雁。大雁腿上有一条绸子,是苏武写的。他说他在北海放羊。”单于大心,急忙把苏武送了回去。

  六十多岁的苏武,骑在骆驼上,身上还穿着朝服,手中抱着那根光秃秃的使节。很多人夹道欢迎他,人们都流下了心酸的泪。

  苏武,他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首希望之歌,一首信念之歌。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而*正是有了许多像苏武一样的仁人志士,才越来越繁荣富强。*将永远像一个巨人,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苏武的作文3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血,饥吞毡,牧羊海边,心存汉社稷,蚝落犹未还,历经难中难,心如铁石坚……”一首《苏武牧羊》道尽了苏武的一生,历经艰辛,持节不屈,苏武用自己的血泪书写了一段辉煌历史。感慨于苏武气节的同时,自己不禁扪心自问:假如我是苏武,我会怎么做呢?

  心随思动,自己摇身一变,成为了即将护送匈奴使回国的大汉使者——苏武。匈奴向来是个凶狠的民族,这次匈奴可汗向外宣称自己是晚辈,又放回了之前被扣留的汉使,皇帝见有和好迹象,便命我前来交涉。

  越过千山万水,我来到了匈奴。蛮夷之地,到处是凶神恶煞的目光,想给我下马威吗?我可是大汉使者,于是我一一“回敬”了那些目光。匈奴单于给人的感觉很傲慢。当我说明来意,并送上大批财物之时,单于更加狂妄,这让我想起了“夜郎自大”。

  一个多月过去了。一天晚上,副官张胜神色慌张的来跟我说他闯祸了,我仔细一问,原来他与别人密谋,准备劫持匈奴王后,结果人家被捉,恐怕会将阴谋和盘托出。我当时只觉天昏地旋。这个老小子,唉!自己当初会选他做副官,完全是因为他没主见,这样自己就可以为所欲为。我没有骂他,毕竟他也是受人蛊惑。可惜自己的“完美计划”就这样被那小子破坏了。自己想到了逃跑,但如果自己逃跑,匈奴必会问罪于大汉,大汉天子一怒,会杀我全家。我的小娇妻,我那三个可怜的孩子。显然,我不能跑。自己索性来个一死一了百了。到时说不定,汉天子会颁个“因公殉职”奖给我,追我为特等功臣,说不定还有大批奖金。有了这笔钱,他们娘四个应该可以无忧了。

  主意拿定,我便跟着来召唤自己的士卒去见审讯官。一到场地,自己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拔出配刀自杀,大庭广众之下,我可不怕没证人。可我的“如意算盘”又打错了。主审那小子见我自杀,怕自己还未问出个一二三来,犯人就死了,落个审讯不力的罪名,就立即叫人寻医。结果,我被一个黑诊所的大夫放在火坑上,那厮还在我背上蹦来跳去。想我也堂堂汉使,竟落得如此地步!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自杀虽未成功,但自己那利索的一刺使自己在匈奴出了名,有的人甚至以为我是神仙。于是,有人向单于进谏说我能使公羊下仔,还说我能不吃不喝几年不死。可恨得是那愚蠢的单于居然相信了,说公羊不产崽,就不许我回来。然后我在北海放了十九年羊。

  最后,一个曾经跟过我的人对来匈奴的汉使说明了我的情况。那人很惊讶,他们早以为我死了,并且将我追为了英雄。汉天子为了树立品牌效应,更是把我的事迹神化了。

苏武的作文4

  暮秋时节,凛冽的寒风将漫地枯叶吹的四处飞扬。严寒,笼罩了整个世界,寒冷中我读懂了苏武,明白了苏武的心声,明白了苏武的忠诚,更加明白为何苏武为后世千古传颂。

  时光回转,公元前100年,汉武帝为了答谢匈奴单于的善意,命苏武带领使团出访匈奴——一个荒凉蛮夷的国度。外交使臣做来并不易,因为“虞常事变”,苏武等百余人被单于扣押,面对卫律名与利的诱惑,面对卫律的酷法严刑,有人屈服了,得到荣华富贵,而苏武最终不肯向单于面北称臣。

  为此,他被流放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条件是特别无理—公羊生仔,苏武才能获释归汉。

  茫茫北海,无边无垠地冻天寒,人烟罕至,唯一和苏武做伴的便是那根象征汉廷的旌节,刺骨的寒风吹遍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吹弯百草的腰,吹折树木的枝。也惟有苏武手持旌节活着,挺着,誓死不屈服。身上单薄的衣衫,饱经风雨的洗礼,支离破碎,仅能蔽体,已经失去它御寒的功效。寒风似箭刺入骨子里。苏武饥食野草,渴饮雪水,心中却依然操守着诺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誓死扞卫汉廷的威严。

  悠悠19载,已是两鬓斑白的苏武,终于有了回国的机会。回到祖国的那一刻,他依旧手拄那件跟随自己19年,却又是色以褪尽的旌节,高拍头颅,激动的流下幸福泪水。苏武没有司马相如文章写的华美,也没有李广驰骋沙场的英勇,但他却默默的信守对祖国的诺言。北海牧羊的英雄气节,足以令他万古流芳……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苏武的英雄气节谱写一曲“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正气歌。苏武的故事催我泪下,苏武的气节催我奋进。青山依旧,绿水依然,秋还是那样寒。走在秋风中的我终于读懂了何为“忠诚”,何为“英雄”。

苏武的作文5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是啊,这首脍炙人口的歌说明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气节。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出使匈奴。这时,单于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单于把苏武关在地窖里,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了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单于见没用,把他送到北海边去放羊,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再放你回去。”苏武到了北海,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天长地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那时候,冰天雪地的到处都是厚厚的积雪,只有这些动物们与他相伴。北海上除了冰还是冰,苏武就这样一天天的看着这满地的雪。

  苏武身着一件破露的衣服,早已不能御寒。穿着的漆皮靴有的地方也漏了,时时刻刻都用手握着那根象征着汉庭的旌节。白天他去牧羊,傍晚就望着天边,因为他想念汉朝了。他每时每刻都在想:我何时才能回到汉朝?我的夫人和孩子还有我的妈妈都在等着我,我不是叛徒!我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背判我的祖国!”

  人生只有走出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要直接面对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苏武不辱使命的正气使我万分佩服!我也要向苏武学习,正气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只不过在于你开不开发它,和怎么开发它。它就是你心中的热血,澎湃着爱国的激情和执着的`追求,它就是力量与钢铁的化身!


苏武的作文5篇扩展阅读


苏武的作文5篇(扩展1)

——永远的苏武作文5篇

永远的苏武作文1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游荡于寒沙裹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烈(冽),他与冷月作(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舞)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望)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汗(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振(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永远的苏武作文2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才是历史的永恒;铭记,才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永远的苏武作文3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着,当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着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作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笳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彳亍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着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作文4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游荡于寒沙裹(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烈(冽),他与冷月做(作)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笳)幽怨,他与孤冢为舞(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望(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汗(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振(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永远的苏武作文5

  风雪中,我看见你的牛羊瑟瑟发抖。薄雾里,你瘦弱的身躯,早已没有了往日的风采。你,还好吗?这么多年,你受的委屈,我都看在眼里。“生是大*,死是大汉鬼”,你不为权钱所动,从容赴死,身陷大漠,一去十九载!人生,能有多少个十九载?何况,你身单影只,陪伴你的,只有你的羊群,只有你的不离不弃的旄节啊!

  伴长风而起,随寒霜而眠。饥寒交迫中,你吞咽草皮,以此来维持自己的生命,铮铮傲骨,震撼了单于,羞煞了那些随你而去却投降匈奴的碌碌小人。单于想重用你,怎奈你婉言谢绝,至死不渝,忠于大汉。于是,你被放逐到北海。单于愚蠢地以为,时间会击碎你的信念,北海的风雪尘沙会磨去你的棱角。可是,这一切都是徒劳。你的忠诚,昭日月,垂千古,风吹不摇,地崩不裂。

  当年,你英姿勃发,带领军队,手持节,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愿,奔走于茫茫戈壁。如今,你后悔了吗?面对大漠,你的内心是不是荒草萋萋?面对一群难懂你心的羊羔,你是否觉得心痛?十九年的风霜,十九年的雨雪,你竟坚持了下来。无数个日夜里,我都在想,这样的坚守,你究竟为了什么?或许,你投降了,就不必再受这孤独之苦,就可以再像当年那样意气风发。其实,我都知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便是你坚守的动力源泉,你如高山雪莲那般,执著而圣洁地守望你的大汉,你的君王。

  北海的天空,因你而湛蓝。小白羊温顺地依偎着你,偶尔嬉戏奔跑,看似安详*静,背后的凄楚,只有你自己懂得。朔风凛冽,一间漏风的草屋,一盏在寒风中摇曳的灯火,还有那湾斜挂胡杨之巅的冷月,与你作伴,抚慰你的孤独和寂寞。有这些朋友,夫复何求!此时,迎春的风已吹至南国,你那里,冰雪融化了吗?


苏武的作文5篇(扩展2)

——苏武的故事5篇

苏武的故事1

  苏武,是汉朝的一位中郎将,使臣。

  有一日,匈奴派使臣来和汉朝谈和,并把匈奴扣押的所有使臣放了回来,汉朝见匈奴谈和便派使臣回礼,这使臣正是苏武。

  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些事,使得苏武受到了牵连,匈奴便把苏武扣押了下来,让卫律劝苏武投降于匈奴。

  卫律,原本是一个汉朝使臣,被单于扣押,在诱惑下投靠了匈奴。

  卫律对苏武说:“苏武,在那里大王待我很好,他封我为王,手下有百万大将,何不留在此地享受荣华富贵”苏武指着卫律的鼻子大骂道:“你是汉朝的子弟,此刻却来劝我投降,如果我投降,不就有辱了汉朝的气节,与其这样我还不如去死!”说着,苏武掏出一把锋利的匕首,在脖子上狠狠一刮,卫律赶快扶住苏武宣来太医,这时苏武的脖子已经受了重伤。

  如果苏武投降于匈奴他完全能够享受到荣华富贵,如果他那么做了就有辱了汉朝的气节,所以他宁死不屈,向世人证明自我的爱国忠贞,他是那种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人,这种忠贞爱国之情深深的感动了我。

  可是上天仿佛和苏武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居然活了下来,单于被他的所作所为震惊了,便开始折磨苏武,想让他投降:把苏武关在一个露天地窖里,不给吃,不给喝,当时正是冬天,苏武渴了就捧一把雪喝,饿了就撕一块羊皮毡吃,就这样过去了一个月,苏武仍没被饿死。单于便把苏武发派到北海边,给了苏武七只公羊。说,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崽儿就让苏武回去。

  北海边一片银白,刺骨的寒风咆哮着,雪没到了膝盖,寸步难行。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苏武一向思念着家人,他用顽强的意志力活了下来……

  当苏武回到汉朝时,手里依然紧握着光秃秃的旌节……

  苏武这爱国、坚贞不屈和不辱使命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好一个苏武,好一个汉朝英雄!他就是我最敬佩的历史人物,我将像他那样热爱自我的祖国。

苏武的故事2

  苏武,字子卿。杜陵人,是西汉尽忠守节的著名人物。

  在汉武帝天汉元年,即公元前100年,他以中郎将之职奉命出使匈奴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个*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异常重用他,封他为王。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

  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先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张胜很表示同情,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苏武本来不明白这件事。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

  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但绝不投降。单于又把流放弄到北海,苏武更是不为所动,渴饮雪,饥吞毡,依旧手持汉朝符节,表现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气节。之后,昭帝即位后,汉朝和匈奴和亲,汉朝要匈奴送还苏武,但单于却慌称苏武已死去。之后,汉朝使者有到了匈奴地区,得知苏武依然健在,于是扬言说,汉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只大雁,雁的脚上系着帛书,帛书中清楚地写着苏武还活着。

  单于只好把苏武送还。苏武在匈奴里的前前后后的19年里苏武用他的浩然正气,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他用他的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

苏武的故事3

  王最终肯答应放苏武回国了。过了整整19年,他已经变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人了。

  苏武叫人骑着马车,送他回汉朝。这一路上,他还不停地拿着那只皱巴巴的旌节,两眼金光闪闪,别提有多高兴了。盼望已久的他,多么期望能看到乡亲们那一张张充满着笑容的脸,有多么想告诉他们,他又为祖国立了功,能得到别人对他的信任和喜悦。想到那里,他的泪水流满了双颊,他顾不得去擦那些眼泪,又开始想了起来。他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思想中了。没过多久,就来到了祖国的土地上了。

  苏武下了车,看见一群穿着花花绿绿衣服的乡亲们。由于他心境的激动,他热泪盈眶,紧紧地搂抱住乡亲们,幸亏有一位少女走了过来,哄他不要哭,他才喜笑颜开。乡亲们仔细地检查着,发现他手上还拿着汉武帝当年给他的旌节,乡亲们这才恍然大悟,明白苏武为了胜利,总拿着那只旌节,也总想着保护国家的尊严而又经受了许多困苦患难。从而又经常拿着那只旌节,所以就会变成了此刻这个模样。乡亲们也热泪盈眶,都哭了好久才停了下来。之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自那以后,人们时时刻刻都想着苏武,因为他为祖国增添了光彩。

苏武的故事4

  班固在《汉书.苏武传》里着力刻画了苏武这位*的英雄形象,歌颂他的伟大的民族气节。

  汉武帝天汉元年,汉武帝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官衔,出使匈奴。不料,苏武的副使张胜参与叛变被抓,我屈服了使者的身份,玷污了使命,虽然活着,有什么面目会汉朝呢?”说着拿起佩刀自杀,经过抢救,幸免于死。他不屈的性格使单于十分敬佩,早晚都派人来问候苏武,而把张胜关进了监狱。

  单于派将李陵到北海劝说苏武投降。李陵厚脸无耻地说:“单于诚心诚意等待您归顺,看来永远不会让您回大汉的了,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罪,有谁明白您对朝廷的忠义呢?”苏武坚定的说:“*时我期望为朝廷抛头颅,洒热血,如今有了舍身报效的机会,就是挨刀斧,下汤锅,也心甘情愿。”

  汉昭帝即位几年以后,匈奴同汉朝和好通婚,单于才允许苏武回国。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十九年,初出使时正当壮年,等回到汉朝,胡须头发全发白了。

  苏武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他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含辛茹苦,受尽折磨,却宁死不屈,始终报效国家。许多戏剧纷纷把“苏武牧羊”的`故事都搬到舞台,向广大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苏武的故事5

  苏武是汉朝时候的一位官员。有一年,他作为汉朝使臣到北方匈奴人那里办事。不料,匈奴人违反了诺言,不放苏武返回汉朝,扣留了他,还劝他投降。苏武言辞拒绝,说:“我奉国家命令出使匈奴,丧失气节就是侮辱了使命,丢大汉王朝的脸。我假如那样,还有什么脸见人!”匈奴人用刀威胁他,他索性把脖子伸过去,宁死不从。

  匈奴人把他放进地窖,不给吃喝,他就吃羊皮,吃雪,顽强地活着,匈奴人又把他送到遥远的北海,叫他放羊,说不投降就让他在那里待一辈子。苏武没有忘记自己是汉朝的使臣,代表着国家。他坚决不做有辱国格的事,宁可天天挖野菜,吃田鼠,受冷挨饿,也不向匈奴人央求什么。而且,那根代表汉朝,表明使者身份的“使节”(一根长棍,上面挂着穗子)

  他一直放身边,放羊的时候也拿在手中。天长日久,“使节”上的穗子都掉光了,他仍然紧握不放。

  悠悠十九载,已是两鬓斑白的苏武,终于有了回国的机会。回到祖国的那一刻,他依旧手柱那根跟随自己十九年,却又是色已褪尽的旌节,高抬头颅,激动的流出幸福的泪水。


苏武的作文5篇(扩展3)

——苏武的故事作文 (菁选5篇)

苏武的故事作文1

  班固在《汉书.苏武传》里着力刻画了苏武这位*的英雄形象,歌颂他的伟大的民族气节。

  汉武帝天汉元年,汉武帝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官衔,出使匈奴。不料,苏武的副使张胜参与叛变被抓,我屈服了使者的身份,玷污了使命,虽然活着,有什么面目会汉朝呢?”说着拿起佩刀自杀,经过抢救,幸免于死。他不屈的性格使单于十分敬佩,早晚都派人来问候苏武,而把张胜关进了监狱。

  单于派将李陵到北海劝说苏武投降。李陵厚脸无耻地说:“单于诚心诚意等待您归顺,看来永远不会让您回大汉的了,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罪,有谁知道您对朝廷的忠义呢?”苏武坚定的说:“*时我希望为朝廷抛头颅,洒热血,如今有了舍身报效的机会,就是挨刀斧,下汤锅,也心甘情愿。”

  汉昭帝即位几年以后,匈奴同汉朝和好通婚,单于才允许苏武回国。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十九年,初出使时正当壮年,等回到汉朝,胡须头发全发白了。

  苏武是我国历史上一位着名的*,他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含辛茹苦,受尽折磨,却宁死不屈,始终报效国家。许多戏剧纷纷把“苏武牧羊”的故事都搬到舞台,向广大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苏武的故事作文2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一首《苏武牧羊》,那千百年来传唱的英雄赞歌,把苏武在胡十九年受的苦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挥一挥羊鞭,旄落未还,忠贞不改;望一望家乡,红妆空帏,苦上心头。

  原来汉武帝派卫青和霍去病攻打匈奴,匈奴失败后便新立了一个单于,和汉朝假意表示友好。汉武帝为了表示礼尚往来,就命苏武带着张胜和常惠作为使者,去了匈奴。匈奴单于对苏武并不友好。

  就在苏武要回到汉朝时,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他的命运。很早以前,有一个汉朝人叫卫律,投降了匈奴,卫律的副手虞常对卫律不满,便对张胜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要张胜帮他。可这事被卫律发现了,连累了苏武。张胜是个“软骨头”,马上投降了,可苏武宁死不降,匈奴单于便让他去北海放羊,并且说等公羊生了小羊,再放他回去。

  春天,各种草木都生长起来了,苏武便穿着朝服,抱着那根旄放羊。饿了就挖些野菜吃,渴了,就喝雨水。夜晚,苏武时常会听到胡茄的声音,那声音令人心酸。

  夏天,草长得很高,酷暑难奈,蚊虫的叮咬更令苏武很不舒服。苏武无法入眠,只有在三更时分,才能浅浅睡去。

  秋天,苏武只能逮田鼠为食。秋风萧瑟,草原上不时传来狼嗥声。大雁排成行向南飞,这大雁能否把苏武的忠心带回了长安呢?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苏武还是没有投降,他抱着旄,在北海边放羊。

  冬天,日子越来越艰苦了。没有食物,苏武只能吃羊毛,还要费力地用手向嗓子里塞。时不时挖一些草根。渴了就把雪放到嘴里。半夜冷哆嗦,他就把羊当做暖手炉。单于为了让苏武投降,还给他找了个美丽的女子,苏武还是不同意。

  这样,时间过了15年。公元前85年,单于和汉武帝先后死去了。汉昭帝即位后,派使者出使匈奴。使者问起苏武时,匈奴新单于却推说苏武死了。使者只好向皇帝禀告。苏武就在这荒芜人烟的北海多待了四年。

  四年事,汉朝使臣再次来到了匈奴。他们看到了常惠。常惠买通了匈奴的手下人,那人便对使者说:“苏武还在北海边放羊呢!”使者十分惊讶,他心想:“不能让单于再骗我了。”他便对于单于说:“我们皇帝在上林苑射死一只大雁。大雁腿上有一条绸子,是苏武写的。他说他在北海放羊。”单于大心,急忙把苏武送了回去。

  六十多岁的苏武,骑在骆驼上,身上还穿着朝服,手中抱着那根光秃秃的使节。很多人夹道欢迎他,人们都流下了心酸的泪。

  苏武,他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首希望之歌,一首信念之歌。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中国正是有了许多像苏武一样的仁人志士,才越来越繁荣富强。中国将永远像一个巨人,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苏武的故事作文3

  班固在《汉书.苏武传》里着力刻画了苏武这位*的英雄形象,歌颂他的伟大的民族气节。

  汉武帝天汉元年,汉武帝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官衔,出使匈奴。不料,苏武的副使张胜参与叛变被抓,我屈服了使者的身份,玷污了使命,虽然活着,有什么面目会汉朝呢?”说着拿起佩刀自杀,经过抢救,幸免于死。他不屈的性格使单于十分敬佩,早晚都派人来问候苏武,而把张胜关进了监狱。

  单于派将李陵到北海劝说苏武投降。李陵厚脸无耻地说:“单于诚心诚意等待您归顺,看来永远不会让您回大汉的了,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罪,有谁知道您对朝廷的忠义呢?”苏武坚定的说:“*时我希望为朝廷抛头颅,洒热血,如今有了舍身报效的机会,就是挨刀斧,下汤锅,也心甘情愿。”

  汉昭帝即位几年以后,匈奴同汉朝和好通婚,单于才允许苏武回国。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十九年,初出使时正当壮年,等回到汉朝,胡须头发全发白了。

  苏武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他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含辛茹苦,受尽折磨,却宁死不屈,始终报效国家。许多戏剧纷纷把“苏武牧羊”的故事都搬到舞台,向广大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苏武的故事作文4

  王终于肯答应放苏武回国了。过了整整19年,他已经变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人了。

  苏武叫人骑着马车,送他回汉朝。这一路上,他还不停地拿着那只皱巴巴的旌节,两眼金光闪闪,别提有多高兴了。盼望已久的他,多么希望能看到乡亲们那一张张充满着笑容的脸,有多么想告诉他们,他又为祖国立了功,能得到别人对他的信任和喜悦。想到这里,他的泪水流满了双颊,他顾不得去擦那些眼泪,又开始想了起来。他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思想中了。没过多久,就来到了祖国的土地上了。

  苏武下了车,看见一群穿着花花绿绿衣服的乡亲们。由于他心情的激动,他热泪盈眶,紧紧地搂抱住乡亲们,幸亏有一位少女走了过来,哄他不要哭,他才喜笑颜开。乡亲们仔细地检查着,发现他手上还拿着汉武帝当年给他的旌节,乡亲们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苏武为了胜利,总拿着那只旌节,也总想着保护国家的尊严而又经受了许多困苦患难。从而又经常拿着那只旌节,所以就会变成了现在这个模样。乡亲们也热泪盈眶,都哭了好久才停了下来。后来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自那以后,人们时时刻刻都想着苏武,因为他为祖国增添了光彩。

苏武的故事作文5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血,饥吞毡,牧羊海边,心存汉社稷,落犹未还,历经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坚。”一首《苏武牧羊》道尽了苏武的一生,历尽艰辛,持节不屈,苏武用自己的血泪书写了一段辉煌历史。

  汉武帝为了答谢匈奴单于的善意,命苏武带领军团出使匈奴——一个荒凉的国度。因为“虞常事变”,苏武等人被扣押,面对名和金钱的诱惑,面对酷法严刑,有人屈服了,得到了荣华富贵,而苏武始终不肯向匈奴单于面向称臣。为此,他被流放北海边牧羊,条件十分无理——公羊生仔,苏武才能获释归汉。

  寒风刺骨,苏武早就被冻僵了,他那件薄薄的上衣早已经受尽了了风雪的覆盖。“渴饮雪,饥吞毡”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并没有投降,去选择那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而是心里坚定着一个信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相信汉朝一定会来救他的子民的。这一等就是十九年。

  回城时,坐在马背上的苏武头发和眉毛全白了,而手里还紧握着出城时拿着的旌节,全城人民都来迎接他。没有一个不为之落泪的。

  苏武在北海的艰苦生活令我十分感动,没吃的没穿的,在那种恶劣情况下他竟然没有丝毫的考虑自己,而还在担心汉朝的江山社稷,这是*常人能做得到的吗?在自己的贞洁与荣华富贵之间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自己的贞洁以及对国家的忠诚。要是你,你会怎样选择呢?

  苏武的坚贞不屈以及他一身的浩然正气已深深地打动了我,他的故事让我流泪,让我理解了忠、诚的'含义。


苏武的作文5篇(扩展4)

——《苏武传》教案10篇

《苏武传》教案1

  【学习目标】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传主的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魅力。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4、对传主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自学指导】

  一、简介班固及《汉书》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第一课时:

  主要介绍相关背景,理清课文结构层次,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分析第一部分。

  二、预习检查:正音

  当dàng 旄máo节 厚赂 lù 昆hūn邪yé王 厩jiù 窥kuī观 置币遗wèi

  单于 浞zhuó野侯 没mò胡中 阏yān氏zhī 徙xī 使牧羝dī 更gēng嫁

  三、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把全文分成三部分,并思考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理清课文脉络。

  明确:课文按苏武一生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苏武在胡、汉两国关系微妙时期奉汉武帝旨意出使匈奴,以通两国之好,主要是交代苏武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团的主要成员。

  第二部分(3-8):苏武被匈奴扣留胡地十九年,九死一生而不改气节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先写苏武出使匈奴时遇到的意外变故,再写卫律威逼利诱,苏武被幽禁并流放到北海牧羊,以及李陵来劝降等事件。

  第三部分(9-10):苏武返回汉朝的过程。先写汉与匈奴和亲后,苏武终得重见天日,重归祖国。

  2、分析第一部分,让学生从原文中找出答案:

  (1)苏武何许人也?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2)当时匈奴与汉关系怎样?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3)苏武为什么要出使匈奴?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4)苏武被匈奴扣留的原因是什么?

  ①张胜糊涂帮助缑王谋反被发现。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于)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②匈奴只是因为“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3、这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关键一点是要突出人物的性格。那么读完这篇传记,你认为苏武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那么课文是如何表现苏武这些性格特征的呢?——通过人物对比。

  第二课时

  分析人物

  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分角色朗读,务必读出每个人物各自特有的语气。

  卫律和李陵的劝降有何不同,结果如何?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

  (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

  卫律:

  先是“威逼” ,企图“杀鸡儆猴 ”;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再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

  苏武毫无畏惧,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

  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

  苏武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

  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李陵——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详略得当的情节、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围绕几个问题对传主的功过和价值进行讨论

  (一)问题一:

  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二)问题二:

  前段时间,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课后作业:

  《假如我是苏武》

  假如你正在面对苏武所面对的局面,作为汉使出使匈奴,匈奴有骄横的单于,你的一个糊涂的部下参与了匈奴亲王的谋反,身为汉使的你会怎么做?你要怎样处理这种复杂的外交局面?运用你的智慧,结合你*时知道的历史和外交知识,看你能否做一个比苏武更加出色的使节。苏武传导学案教师

《苏武传》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2.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三、德育渗透目标

  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3.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二、整体感知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明确】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鞋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接着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2.【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首先,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跃然纸上。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型意义。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武岿然不动。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

  其次,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3.【提问】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明确】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苏武传》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掌握文中刻划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一、班固与《汉书》简介(略)

  二、苏武出使的背景简介

  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基本知识

  (一)句式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

  2、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

  3、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

  4、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判断)

  5、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

  6、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

  7、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

  8、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宾语前置)

  9、为降虏于蛮夷。(介宾后置)

  10、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宾语前置)

  11、引佩刀自刺。(宾语前置)

  (二)词类活用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使动)

  其一人夜亡(名作状)

  宜皆降之(使动)

  惠等哭,舆归营(名作状)

  单于壮其节(意动)

  欲因此时降武(使动)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使动)

  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被动)

  空以身膏草野(名作动)

  (三)文言实词积累

  数:

  1、名词。

  (1)数目,数量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2)六艺之一。算术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规律

  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

  (4)定数、命运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数词。几、几个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曹皆冒行之。

  3、动词

  (1)shu计算

  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2)shu列举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4、形容词。Cu密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5、副词。Shuo屡次

  当

  1、动词。

  (1)相当于,与—————相称。

  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2)挡住,阻挡。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

  (3)占有,把着。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4)掌握,主持,执掌。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5)判处(某种刑、罪),处以相当的刑罚。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

  (6)抵抗,抵挡。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7)担任,充当。

  臣闻圣贤之君,不以禄私其亲,不以官随其爱,能当之者处之。

  (8)承受,承担。

  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

  (9)当做,代替。

  安步以当车。

  (10)抵,顶。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11)适当,符合。

  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2、介词

  (1)表处所。对着,面对。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慌。

  (2)表时间。值,在,正当。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副词

  (1)表助动。应当,应该。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2)表必然。必定,一定。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

  (3)表时间的未来。将。将要。

  今当原理,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连词。相当于“倘”,如果,假若。

  官职的任免升降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译为“授……官职”。如:于是辞相印不拜。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臣相兼枢密使。

  (举、辟、授)

  3、擢。提升官职。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级转调三种情况。

  升级:迁生、迁授、迁叙

  (调、徙、转、改、放、出)

  降级:迁削、迁谪、左迁。

  *级转调:转迁、迁官、迁调。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6、黜。与“罢、免、夺”就是免去官职。

  7、去。解除职务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苏武传》教案4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难点】

  1.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法点睛】诵读、探究。

  【知识积累】

  一、走近作者

  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

  家庭:父亲,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史书有《汉书》(《前汉书》);辞赋有《两都赋》;诗有《咏史诗》。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记录了从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29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二、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

  汉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文帝、景帝时代,汉一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一朝力量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一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自主学习】

  1. 校正字音

  ① 稍迁至栘中厩( jiù )监; ②数(shuò )通使相窥(kuī)观;

  ② 以状语(yù)武;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 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 )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注:课本注音“yún”有误。煴,有二音,读yūn意为“微火”,读yùn意同“熨”); ⑧拥众数万,马畜( chù )弥山; ⑨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 ⑩何以汝为(wéi)见;⑾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③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⑤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⑦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⑧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霑,通“沾”;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 ( 以:通“已”,已经)

  3、古今异义

  ①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④ 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苏武传》教案5

  【学习目标】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传主的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魅力。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4、对传主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自学指导】

  一、简介班固及《汉书》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第一课时:

  主要介绍相关背景,理清课文结构层次,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分析第一部分。

  二、预习检查:正音

  当dàng 旄máo节 厚赂 lù 昆hūn邪yé王 厩jiù 窥kuī观 置币遗wèi

  单于 浞zhuó野侯 没mò胡中 阏yān氏zhī 徙xī 使牧羝dī 更gēng嫁

  三、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把全文分成三部分,并思考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理清课文脉络。

  明确:课文按苏武一生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苏武在胡、汉两国关系微妙时期奉汉武帝旨意出使匈奴,以通两国之好,主要是交代苏武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团的主要成员。

  第二部分(3-8):苏武被匈奴扣留胡地十九年,九死一生而不改气节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先写苏武出使匈奴时遇到的意外变故,再写卫律威逼利诱,苏武被幽禁并流放到北海牧羊,以及李陵来劝降等事件。

  第三部分(9-10):苏武返回汉朝的过程。先写汉与匈奴和亲后,苏武终得重见天日,重归祖国。

  2、分析第一部分,让学生从原文中找出答案:

  (1)苏武何许人也?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2)当时匈奴与汉关系怎样?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3)苏武为什么要出使匈奴?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4)苏武被匈奴扣留的原因是什么?

  ①张胜糊涂帮助缑王谋反被发现。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于)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②匈奴只是因为“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3、这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关键一点是要突出人物的性格。那么读完这篇传记,你认为苏武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那么课文是如何表现苏武这些性格特征的呢?——通过人物对比。

  第二课时

  分析人物

  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分角色朗读,务必读出每个人物各自特有的语气。

  卫律和李陵的劝降有何不同,结果如何?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

  (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

  卫律:

  先是“威逼” ,企图“杀鸡儆猴 ”;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再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

  苏武毫无畏惧,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

  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

  苏武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

  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李陵——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详略得当的情节、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围绕几个问题对传主的功过和价值进行讨论

  (一)问题一:

  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二)问题二:

  前段时间,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课后作业:

  《假如我是苏武》

  假如你正在面对苏武所面对的局面,作为汉使出使匈奴,匈奴有骄横的单于,你的一个糊涂的部下参与了匈奴亲王的谋反,身为汉使的你会怎么做?你要怎样处理这种复杂的外交局面?运用你的智慧,结合你*时知道的历史和外交知识,看你能否做一个比苏武更加出色的使节。苏武传导学案教师

《苏武传》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主体,力图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安排三课时,借助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多媒体显示课题《苏武传》,教师解说《苏武传》与《左传》中“传”)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串读课文,串读过程中正音、把握节奏。(10段由10个学生来读,其余学生听读,注意是否正确,如果有误在读完一段后及时纠正)

  2、学生参考课下注释(注释很详细)自读并翻译,确认重点词义、句式,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

  (一)句式积累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断)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判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断)

  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被动)

  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

  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

  为降虏于蛮夷 (介宾后置)

  单于子弟发兵与(之)战 (省略句式)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教师引导学生沉下心阅读文字,亲近文字,为后面的解读铺垫。积累句式要善于抓住特殊句式的形式标志来准确判断,善于在学习中归类。

  (二)词类活用

  单于壮其节 (意动)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动)

  欲因此时降武 (使动)

  其一人夜亡 (名作状)

  为什么“壮”是意动?“归”“降”是使动?“夜”是作状语?推演出一般规律并联系已经学过的句子来佐证。

  (三)古今异义

  且陛下春秋高(年纪)

  汉亦留之以相当(相抵押)

  皆为陛下所成就(栽培、提拔)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对老人、长辈的尊称)

  欲因此时降武 (“因”,趁机;“此”,这)

  武等实在(“实”,确实;“在”,存在)

  3、思考:课文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表现了苏武的什么品性?

  明确:课文先后记叙了苏武的两次自刎、两次反劝降和北海牧羊几件事,表现了苏武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表现了苏武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节。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苏武以气节而光照千秋。两千多年来,他砥砺着无数仁人蹈死不顾,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将不屈之信念、不朽之爱国精神大旗高高标举,猎猎作响于历史的时空。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体会苏武的铮铮铁骨、拳拳爱国心以及作者如何用高超的手法来体现他的这种精神气节。请大家合作探究,细心研习课文。

  二、分组讨论,研读文本。

  全班分为三大组,每组探讨一个问题。

  第一大组:用短语形式给每个自然段拟小标题,在此基础上理出文章思路。

  第二大组:比较卫律、李陵劝降的章节,并体会文章对比艺术手法的作用。

  第三大组:思量细节描写的作用并想想苏武先欲自杀后设法存活是否矛盾。

  明确:第一大组:小标题 ①武至匈奴,单于受赠

  ②缑王谋反,张胜知之 ③谋反未果,欲杀汉使 ④舍生取义,匈奴急医

  ⑤卫律劝降,苏武不屈 ⑥北海牧羊,贫贱不移 ⑦李陵劝降,岿然不动

  ⑧李陵再劝,忠诚如一 ⑨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⑩艰险尽尝,发白归汉

  文章思路:本文是人物传记,以时间为经、事迹为纬,可分为三部分,依次为出使匈奴、被困北地、发白归汉,生动刻画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第二大组: 卫律劝降,语言直露,惊心动魄。首先以剑斩虞常和“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而苏武很沉稳地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维护了国家的声誉,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时巍然不动。卫律见威胁无效,转以荣华富贵利诱苏武。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酣畅淋漓!既使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

  李陵劝降,攻心为上。他以朋友的身份推心置腹,处处为苏武着想,又辅之以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再加二者深厚的关系,这时候,只要苏武的思想稍有一点杂念,精神就会立即崩溃。苏武的断然拒绝却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夺目。李陵的劝降及苏武的沉着应对进一步提升了苏武的精神境界。而且李陵的流泪和悲慨也衬托出苏武高风亮节的感人力量。

  对比手法。作者以卖国求荣的卫律、意志不坚的张胜、懦弱痛苦的李陵来对比苏武。他们反复无常的态度更鲜明地表现出苏武持志如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卫律劝降时,采用了威胁手段: 举剑欲击。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

  第三大组:写史一般要力求冷静、客观地反映事实。班固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则是饱含深情地以细节描写含蓄表达了对苏武高尚人格的敬佩仰慕之情。如在匈奴把苏武囚禁大窖,并且断绝食物供给时,苏武“卧嚙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流放北海,廪食不至时,苏武“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顽强求生。“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又如在苏武回国时,是“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无限沧桑!这些最具感染力的细节,充分表现出苏武过人的意志、韧劲和忠诚。至于苏武先欲自杀后设法存活并不矛盾,只是不同情形下的反抗方式。前以自刎表示为国雪耻和决不投降的决心,后以存活来捍卫国家尊严。

  三、全班学生质疑解惑(这组学生提出问题,那组学生回答,交相“出招”“接招”)

  学生的质疑颇有价值的是——

  1、廉者不食嗟来之食。苏武为何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为其矫正弓弩?

  商议后明确:白居易说“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巳罚喊拙右姿怠胺瞧湟澹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2缓弦宓囊求,君子决不轻生;非死不可时,君子决不惜死K瘴浣邮艿ビ诘艿艿睦≡,这是“君子不轻其生”,是活下去的需要,而这时的坚强存活恰恰便是一种斗争方式U庥肓者,与宁可饿死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不同?br>

  2、李陵劝降时所说“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是实情,苏武为何不接受?

  商议后明确:汉武帝晚年的确残忍,班固继承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语带批判,义正词严。但苏武秉持至高无上的君臣之义,坚定地对李陵说:“臣事君,犹子事父,子为父死无所恨。”这正是封建士子的道德原则,是苏武尽忠于大汉帝国,至死不渝的表现。

  3、苏武的忠君是否带有愚的成分?

  商议后明确:苏武的忠君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对人民的。身为汉使出使匈奴,在遇到意外事件之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不能屈节辱命,不能使人格、国格*,而是为了大汉王朝的利益,愿意赴汤蹈火。如果他变节投降,那么他个人虽安享富贵,但国家与人民无疑会蒙受屈辱。当然武帝的恩情也不能抵消其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苏武一味强调武帝对他们父子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之肝脑涂地也不免带有愚的成分。

  4、苏武出使匈奴前曾许诺其妻“生当复归来,死当长相思”“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为何还在匈奴娶妻生子?

  商议后明确:也许这是人性的弱点,真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娶了与自己对立民族的妇女为妻,确实有违当初诺言。不过所生孩子名曰“通国”恐怕别有寄托吧。同时“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我们又怎能苛责两千多年前的苏武?

  第三课时

  一、引入名家评价,供学生参考(多媒体显示)

  1、孔子云:“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又云“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汉班固

  2、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唐温庭筠

  3、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而能著节者也。——清何 焯

  4、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与冰天,穷困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比铁石坚, 时听塞上,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群雁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宁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欲使匈奴,惊心碎胆,常服汉德威。

  ——《苏武牧羊》歌词

  二、学生品评(先思考并形诸文字后举手发言)

  1、子卿毅然使匈奴,大义不*。漫漫十九载,北海牧羊,望断归国路。 威逼利诱不降胡,持节亮风骨。悠悠五千年,何谓忠臣?大汉有苏武。——《醉花阴咏苏武》

  2、一颗忠诚之心,照耀了千秋史册;一片报国之情,留下了万世美名。铮铮铁骨诠释了刚毅,匈奴为之战栗;悠悠心灵写尽了顽强,天地为之动容。千年苏武,不朽忠魂!

  3、尽管有人说他不是民族英雄,但我认为他是!他抛却小我的一己私利,而顾全国家的尊严,境界高卓,人格高尚。他先国后家的义举令我肃然起敬,他“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历史功绩永不磨灭。

  4、曹植在他的《白马篇》中说“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我心中苏武就是这样一个伟岸的大丈夫。

  三、教师总结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无疑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去评价,而不能超越人物所处的历史年代。苏武作为汉朝的和*友好的使者出使匈奴,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

  这更是一种气节!宁折不弯!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譬如东周时赵相赵盾指使赵穿刺杀晋灵公,太史董狐秉笔直书。后齐相崔杼指使部下杀齐庄公,太史伯秉笔直书,其弟仲、叔、季亦然。伯、仲、叔先后被杀,季依然不改,崔杼只好作罢。董狐、伯、仲、叔、季、苏武,这气节一脉相承,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

  同时,今天当很多人像李陵一样感叹“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而难得糊涂时,两千多年前的他——大汉苏武依然坚定信念,践行信念。他是如此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活着,用心用力,纯粹而极致。他的坚守使生命有了沉甸甸的重量。他本可以对自己不那么残忍,但他用坚守一笔一笔地镌刻生命。他告诉我们生命原来需要一种精气神,至大至刚!生命原来可以如此纯粹!

《苏武传》教案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

  二、导入: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课件

  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班彪(史学家,文学家)

  弟弟: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注:班昭,博学高才,*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

  辞赋:《两都赋》

  诗:《咏史诗》

  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2、简介《汉书》:课件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汉书》与《史记》的对比课件

  内容

  项目《汉书》《史记》

  体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时间跨度230年左右3000多年

  体例本纪、列传、表、志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注: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

  3、我国史书体例简介:课件

  (1)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例:

  《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

  《资治通鉴》(司马光)

  (2)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例:

  《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

  (3)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例:

  《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4、苏武出使背景:课件地图

  解说: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四、重点词句交流

  1、给生字注音在书上。

  2、范读—自由读。(注意字音、断句、语气)

  3、重难点强调——指名翻译。

  4、重要注释勾画。

  五、整体感知

  1、人物传记是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文体,那应该怎样为一个人立传呢?是不是苏武的生*大事年表呢?明确:

  (1)课件传记的一般写法:

  ①先写人名,籍贯,品性综述……

  ②然后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具体材料1、2、3……)

  ③最后为作者评说

  解说:读懂文言文段的关键是材料,即第②点;而材料无非是人的“言”和“行”,即看他(她)说什么做什么。

  (2)本文不是苏武的生*大事年表,只……

  2、理清思路:苏武为何入胡?有何遭遇?结局如何?(请列出作者的思路提纲)

  虞常谋反,牵涉苏武(2—3)

  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5)

  李陵劝降,完全失败(7—8)

  结局:历尽磨难,终归汉朝(9—10)

  六、分析艺术特色及人物形象

  思考:作者如何刻画苏武这个形象的?(写作特色)

  详略得当

  语言、细节描写

  对比反衬

  1、详略得当

  (1)课文在写人时,有详有略。本文主人公是谁?哪几个人物写得详细?哪些人物写得简略?为什么?

  主人公:苏武

  主要人物:张胜、卫律、李陵

  次要人物:单于、汉使者……

  (2)以上是人物安排上的详略处理,其实本文在叙事上也做到了详略得当。哪些事详写了?哪些事略写了?

  详:苏武宁死不降(卫李劝降)、卧雪牧羊……

  略:苏武为於革干王赏识及牛羊被盗……

  (3)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作用:突出主题,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2、用语言、细节刻画人物

  ①语言描写多集中于:“受审讯”和“劝降”两件事。

  通过分角色朗读,可以体会到每个人物极具个性的语言,那么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

  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②细节描写,如: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③小结形象: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苏武?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3、对比反衬:哪些人物对苏武性格起到了对比反衬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明确:

  张胜的贪生怕死——苏武的大义凛然

  卫律的卖国求荣——苏武的高风亮节

  李陵的计较个人——苏武的忠君报国

  解说:

  ①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②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③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④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反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七、阅读拓展

  1、苏武在匈奴坚持民族气节十九年,靠的是什么?明确:

  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忠诚: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

  2、苏武入胡遭遇变故曾两度欲引刀自决,后来被困地窑、牧羊北海时却又千方百计要活下去。这前后不一的做法是否矛盾?会不会影响他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呢?

  不会。引刀自绝是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维护尊严。坚强地活下去是打消匈奴摧毁其肉体、征服其意志的念头,同样是在维护尊严。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八、讨论问题

  问题一:

  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有人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问题二:

  前段时间,国家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

  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三)学生分组讨论、探究。

  (四)各组组长向教师递交各组的总结。

  (五)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各组的讨论成果。

  (六)全班同学互相交流

  (七)教师提供参考观点

  参考观点一:

  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但是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

  3、苏武精神解读:

  苏武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

  这更是一种气节!宁折不弯!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

  岳飞抗金;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坚决不屈服壮烈殉国,“留取丹心照汗青”。杨靖宇在东北寒天雪地中坚持抗日……

  民族精神在各个国家的体现,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的作用:抗战八年,爱国的精神不倒,终于赶走侵略者。

  5、苏武不辱使命,荣归故里,请你为为苏武写一段颁奖词。

  苏武,他是铁骨铮铮的爱国志士,不畏强权,不辱使命,不放弃坚守的方向。命运向他俯首,黑暗向他投降,正义向他挥手致敬,一位可歌可泣的忠诚义士,以他的青春年华,以他的苍颜白发,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见证了他高洁的灵魂;用他顽强的生命力,用他坚定的意志力,在中原大地上,树立起一座不倒的丰碑——永远不死的爱国心。

  十九年的执着,十九年的信仰,换来的是十九年的永垂不朽!苏武的执着,李陵不懂,卫律不懂,单于不懂。那执着是对爱国一种伟大的诠释,但是我们记住了苏武,历史记住了苏武!

  在他的生命里,国家为重,生命私利为轻。十九年的苦难与折磨,他的头发白了,胡须长了,但他依旧手持汉节,但他依旧心存家国。一颗坚贞不屈的爱国之心温暖了无边的荒野,富贵不动心,威武不屈膝,他用行动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苏武传》教案8

  【学习目标】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传主的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魅力。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4、对传主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自学指导】

  一、简介班固及《汉书》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第一课时:

  主要介绍相关背景,理清课文结构层次,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分析第一部分。

  二、预习检查:正音

  当dàng 旄máo节 厚赂 lù 昆hūn邪yé王 厩jiù 窥kuī观 置币遗wèi

  单于 浞zhuó野侯 没mò胡中 阏yān氏zhī 徙xī 使牧羝dī 更gēng嫁

  三、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把全文分成三部分,并思考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理清课文脉络。

  明确:课文按苏武一生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苏武在胡、汉两国关系微妙时期奉汉武帝旨意出使匈奴,以通两国之好,主要是交代苏武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团的主要成员。

  第二部分(3-8):苏武被匈奴扣留胡地十九年,九死一生而不改气节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先写苏武出使匈奴时遇到的意外变故,再写卫律威逼利诱,苏武被幽禁并流放到北海牧羊,以及李陵来劝降等事件。

  第三部分(9-10):苏武返回汉朝的过程。先写汉与匈奴和亲后,苏武终得重见天日,重归祖国。

  2、分析第一部分,让学生从原文中找出答案:

  (1)苏武何许人也?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2)当时匈奴与汉关系怎样?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3)苏武为什么要出使匈奴?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4)苏武被匈奴扣留的原因是什么?

  ①张胜糊涂帮助缑王谋反被发现。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于)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②匈奴只是因为“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3、这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关键一点是要突出人物的性格。那么读完这篇传记,你认为苏武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那么课文是如何表现苏武这些性格特征的呢?——通过人物对比。

  第二课时

  分析人物

  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分角色朗读,务必读出每个人物各自特有的语气。

  卫律和李陵的劝降有何不同,结果如何?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

  (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

  卫律:

  先是“威逼” ,企图“杀鸡儆猴 ”;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再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

  苏武毫无畏惧,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

  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

  苏武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

  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李陵——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详略得当的情节、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围绕几个问题对传主的功过和价值进行讨论

  (一)问题一:

  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二)问题二:

  前段时间,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课后作业:

  《假如我是苏武》

  假如你正在面对苏武所面对的局面,作为汉使出使匈奴,匈奴有骄横的单于,你的一个糊涂的部下参与了匈奴亲王的谋反,身为汉使的你会怎么做?你要怎样处理这种复杂的外交局面?运用你的智慧,结合你*时知道的历史和外交知识,看你能否做一个比苏武更加出色的使节。苏武传导学案教师

《苏武传》教案9

  【教学目标】

  1、读通,理解文言字词和句子,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2、读懂,把握文章思路,领会苏武坚持民族气节的形象内涵。

  3、会读,学习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篇文章学起来是很难的。一是因为它的篇幅长;二是文中陌生的文言词语太多,文言现象比较复杂。因此,让学生先读懂,是课前准备工作中最关键的一环。首先,让学生用他们经常采用的独学的方式,结合课下注释,把文中的字词障碍扫清。其次,利用他们*时对学的方式,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细读。我让他们互相合作,对文章所写的内容进行了充分的感知。最后,通过导学案上几个问题的探究,引导他们在预习课后再去研读文本,寻找答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史使人明智”,我们也可以说“读书可以明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汉书》中的《苏武传》,去聆听一曲精神的壮歌。(板书课题)

  课前我们通过独学与对学的方式对字词进行了疏通,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将有针对性地作具体落实。

  二、整体感知

  师:贯穿全文的一对矛盾是什么矛盾?

  生:是投降和不投降的矛盾。

  师:能不能说得细致一点?

  生:是单于想让苏武投降,但是苏武就是不投降。

  (板书“降”与“不降”,中间拉开一定距离。)

  师: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为了让苏武投降,匈奴先后使用了哪些手段?(幻灯片展示此问题)

  生:我认为是采用了四种手段。首先是恐吓他,然后是引诱他,还有折磨他,最后还让李陵去劝降。

  师:他说的比较准确,那匈奴拿什么来恐吓苏武呢?

  生:杀苏武。

  师:好,以死恐吓。(板书:以死恐吓)那用什么来诱惑他呢?

  生:用利益诱惑的。(板书:以利诱惑)

  师:用什么来折磨他呢?

  生:用痛苦。

  师:是什么痛苦?

  生:身体的痛苦,还有精神的痛苦。

  师:我们可以概括为以苦折磨。(板书:以苦折磨)匈奴还让李陵去劝降,李陵和苏武是什么关系?

  生:原先是同事。

  师:文中说“陵与子卿素厚”,说明他俩还是好朋友。就概括为故友劝降。(板书:故友劝降)

  三、人物品读

  师:刚才我们把匈奴用的手段一一作了概括。那么面对这些手段,苏武是如何一一应对的呢?(幻灯片展示此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以死恐吓”。同学们能不能说说,匈奴是怎样以死恐吓的?

  生:卫律拿剑要杀苏武。

  师:文中用了一个什么字?

  生:拟。

  师:“拟”如何理解?

  生:比划。

  师:在这里卫律只是比划一下,那卫律前面有没有动真格的?

  生:有,卫律杀了与苏武同来的使者虞常,然后要杀张胜的时候,张胜就投降了。

  师:那我们可以看出张胜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齐):贪生怕死!

  师:那么通过张胜的贪生怕死可以看出苏武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师:从哪里能看出来?

  生:“武不动”。

  师:这说明苏武面对匈奴以死相逼,他根本不怕死。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我们也可以说“武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前文中还有没有哪些地方能证明苏武不怕死?

  生:他自杀的情节。

  师:苏武为何自杀呢?

  生:“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师:能不能给大家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于节操有损,又辜负了自己的使命,虽然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

  师:“虽”字能不能翻译成“虽然”?

  生:应该翻译为“即使”。因为这里只是表示假设,不是事实。

  师:他的回答告诉我们,在有损节操、有辱使命的时候,苏武毅然选择了死!更不用说别人用死来威胁他了。他真正做到了孟子所说的“威武不能屈”。(板书“威武不屈”,与前面的“以死恐吓”对应)那匈奴又是用什么来引诱苏武的呢?

  生:“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是用地位和富贵的生活!

  师:苏武是什么反应?

  生:“武不应”,他不为利益所动。

  师:如果说前面苏武面对匈奴以死恐吓是“威武不能屈”,那么这里就是——

  生:富贵不能淫!

  (板书“富贵不淫”,与前面“以利相诱”相对。)

  师:苏武除了“不动”“不应”之外,甚至还骂卫律,是个“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的无耻叛徒!真正地体现出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气节!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齐读第5段,再去感受一下苏武的这种大丈夫的气节。(生齐读第5段)

  师:这样软硬兼施,苏武都不屈服。匈奴便采取了比以死恐吓更残忍的方式——以苦折磨。刚才大家已经说到,匈奴是从肉体和精神上,对苏武进行双重的折磨。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来朗读第6段,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哪些地方是肉体上的折磨,哪些又是精神上的折磨呢?

  (选一生读第6段)

  师:他刚才读的时候一些字的读音出现了问题。“饮食”应该都读四声,解释为“提供吃的和喝的”。还有“去”是个通假字,应该通“弃”,是“收藏”的意思。

  师:请大家说一说哪些是对苏武肉体上的折磨,哪些是精神上折磨。

  生:肉体上的折磨是“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还有“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廪食不至”。

  师:可以看出,匈奴主要是想用囚禁和饥饿来从肉体上折磨苏武,让他屈服。那么精神上的折磨呢?

  生:把他关起来就是让他失去自由,就是精神的折磨。还有,让他去北海放羊,说“羝乳乃得归”,公羊是不可能生下小羊羔的,所以这是断掉他回归汉朝的念想,也是想摧残他的意志吧。

  师:说得很好,这个“乳”是什么用法?

  生:名词作动词,解释为“生

  师:还有其他地方也能说明精神的折磨吗?

  生:“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匈奴还把苏武的手下都流放到了其他地方,就让他一个人在北海,让他忍受孤独和寂寞,来消磨他的意志。

  师:大家从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看到了匈奴的阴险和残忍,那么苏武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生:“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苏武在这种极度贫苦的环境中,也没有改变他的意志、他的忠诚,可以说是“贫贱不能移”。

  师:我觉得他说的“贫贱不能移”可以直接作为我们的板书写在黑板上,非常好!(板书“贫贱不移”,与“以苦折磨”相对)肉体的折磨容易承受,可是那种孤独寂寞,那种心灵和精神的折磨才更难忍受。苏武是怎样熬过来的呢?

  生:我看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一句,他无论是躺着还是起来,都拿着汉节,说明他把这个东西看得很重,也就是把对汉朝的忠心看得很重。

  师:他抓住这一句当中的细节,分析得很细致,表达得也很好。匈奴用了这么多的方式都没有成功,最后他们使出了杀手铜,他们找了一个人去劝降。这次劝降一般人真的难以应对。那么他是如何来劝说苏武,苏武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生:李陵对苏武可以说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因为李陵对苏武说了苏武家人的遭遇,是想说汉朝对他的家人很薄情,希望通过这一点来打动苏武。他还说皇帝已经老了,不值得效忠了,不如投降匈奴。

  师:他分析得很有条理。对李陵的劝降,苏武是义正词严地拒绝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李陵的口中说出的只是人之常情、世之常理,都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说的,而苏武是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使命的。他的不屈维护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气节!(板书“私情不动”,与“故友劝说”对应)

  四、课堂小结

  这让我想到郑板桥有一首诗——《竹石》。(幻灯片展示《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大家一起齐读一遍。苏武不正像这竹一样吗?任你匈奴使尽千般伎俩、万般手段,我苏武自一心向汉!苏武所有的坚持,都可以归结到一个字——节!(粗笔板书一个大大的“节”字)这“节”是对使命的铭记,是对国家的忠诚,更是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

  五、课后作业

  (幻灯片展示《李陵答苏武书》中的一段文字。)

  在“降”与“不降”这对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苏武守着这份民族气节,最终回到了汉朝。可是他的老同事、老朋友李陵,却在给他的信中这样写道:“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李陵是在替苏武不值!学完这篇文章,你觉得苏武这祥做到底值不值呢?请大家以此为话题,在课后写一段文字,说说自己的观点。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苏武传》教案10

  【学习目标】

  1.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2.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核心素养】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武,汉武帝派去出使匈奴的使者。《苏武传》通过叙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后,与匈奴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颂扬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归纳总结本课的重点文言词汇、语法知识。

  二、精讲点拨归纳总结

  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句意: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

  2.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句意: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句意:掘野鼠、收草实来吃。

  4.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句意: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

  5.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句意: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

  6.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句意:法令随时变更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句意: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

  8.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句意: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

  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决:通“诀”,诀别。

  句意: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10.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句意: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

  11.蹈其背以出血

  蹈:通“掏”,叩,轻轻敲打

  句意: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

  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

  相当:古义:抵押。今义:差不多。

  句意:汉朝廷也扣留了人来抵押

  2.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句意: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

  3.我丈人行也。

  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句意:汉皇帝,是我的长辈。

  4.幸蒙其赏赐。

  赏赐:古义:照顾。今义:奖赏物品。

  句意: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赐。

  5.欲因此时降武。

  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因为这个。

  句意: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6.独有女弟二人。

  女弟: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句意:家中只有两个妹妹

  7.且陛下春秋高。

  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句意:并且皇上年纪大了

  8.武等实在。

  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句意: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

  9.稍迁至栘中厩监。

  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句意:苏武逐渐被提升为汉宫栘园中管马厩的官。

  10.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句意:备办了一些礼品送给单于

  1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会: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句意: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

  12.此必及我。

  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句意: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

  13.会论虞常。

  论: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

  句意:一起来审处虞常

  14.以货物与常。

  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句意: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15.卧起操持。

  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

  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句意:睡觉、起来都拿着

  16.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假:古义:临时充任今义:虚假

  句意: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

  17.来时太夫人已不幸。

  不幸:古义:对去世的委婉说法。今义:指灾祸

  句意: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

  18.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后一年。

  句意: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

  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1)单于壮其节

  壮:以……为壮。

  句意: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值得敬佩

  (2)诚甘乐之

  乐:以……为乐。

  句意:我也心甘情愿。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投降。

  句意: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肥沃。

  句意: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

  (3)反欲斗两主

  斗:使……争斗。

  句意: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投降。

  句意: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受苦。

  句意: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

  (6)王必欲降武

  降:使……投降。

  句意: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归:使……归

  句意: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

  (8)屈节辱命

  屈:使……屈身辱:使……*

  句意:丧失气节、玷辱使命

  (9)别其官署常惠等

  别:使……分开

  句意:与他的家属常惠等告别

  (10)宜皆降之

  降:使……投降

  句意:应当都叫他们投降。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雨。

  句意:天下雨雪的时候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句意: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句意: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句意:苏武擅长结网和纺制系在箭尾的丝绳,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句意: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抬回营帐。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句意: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复加!

  (7)绝不饮食

  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

  句意: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

  一词多义

  ①使

  (1)数通使相窥观

  使:使者。

  句意: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

  第一个“使”:出使。第二个“使”:使节

  句意: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3)单于使使晓武

  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句意: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

  ②语

  (1)以状语武

  语:告诉。

  句意: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

  (2)如惠语以让单于

  语:说的话。

  句意: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

  ③引

  (1)虞常果引张胜

  引:招供。

  句意: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

  (2)引佩刀自刺

  引:拔。

  句意: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

  ④食

  (1)绝不饮食

  食:给他吃的。

  句意: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食:吃。

  句意:掘野鼠、收草实来吃。

  (3)廪食不至

  食:粮食。

  句意:公家发给的粮食不来

  (4)给其衣食

  食:食物。

  句意:供给他衣服、食品。

  ⑤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

  发:打发。

  句意:匈奴正要派送苏武等人的时候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发:发动。

  句意: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

  (3)恐前语发

  发:被揭发。

  句意: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

  (4)须发尽白

  发:头发

  句意: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⑥乃

  (1)见犯乃死,重负国

  乃:副词,才

  句意: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

  (2)恐汉袭之,乃曰

  乃:副词,于是、就

  句意:唯恐受到汉的袭击

  ⑦以

  (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以:因为凭借

  句意: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

  (2)汉亦留之以相当

  以:来表承接

  句意:汉朝廷也扣留了人来抵押。

  (3)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以:把

  句意: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4)以状语武

  以:把

  句意: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

  (5)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以:凭借

  句意: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

  (6)蹈其背以出血

  以:来表顺承

  句意: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

  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句意: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句意: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

  (3)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句意:我为什么要见你!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句意: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句意:又该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句意: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

  (7)若知我不降明。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若明知我不降”

  句意: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句意: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

  (2)非汉所望也。

  句意: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句意:汉皇帝,是我的长辈。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句意: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句意: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句意: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

  (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句意: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

  (5)武留匈奴凡十九岁

  句意: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

  ④省略句

  (1)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句意:后来又跟随浞野侯陷没在匈奴

  (2)单于子弟发兵于战

  句意: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

  (3)使牧羝

  句意:让他放牧公羊

  (4)会缑(gōu)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句意: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

  (5)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

  句意: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

  三、课堂小结,回顾收获

  文言文词汇、语法知识的学习重在精背诵,多积累,勤思考,深体会,请同学们课下做好课堂笔记的整理巩固。

  四、布置作业,及时巩固

  1.整理课堂笔记。

  2.分享交流文言词汇、语法知识以及文言文阅读的学习方法。


苏武的作文5篇(扩展5)

——苏武牧羊读后感5篇

苏武牧羊读后感1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有许许多多历史故事,但让我真正喜欢的还要数《苏武牧羊》,在这个暑假里我又读了《苏武牧羊》。

  苏武怀着和匈奴和睦相处的愿望奔走于茫茫大漠中,不料使者卫律折节叛敌,苏武宁死不屈。被流放到北海放羊,经过19年的艰辛,终于回到了汉朝。

  文中讲述到卫律劝说苏武投降时,苏武义正言辞的回击“小小匈奴,尽于汉朝作对,待汉朝发兵,定能灭了你这弹丸之地。”在这里我十分敬佩苏武的勇气与胆识。他面对凶悍的匈奴兵,临危不惧,面对折节投降的大汉使臣,义正言辞,显示出他的勇敢与胆量。苏武宁死不屈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苏武此时被夹在荣华与忠心之间,夹在忠于祖国与折节投敌之间,但他毅然选择了赤胆忠心,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他那赤胆忠心的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苏武正是选择了祖国,选择了忠诚,所以他流芳百世,苏武正是选择了宁死不屈,坚贞不挫,所以他在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苏武的伟大让我们认识到富贵是过眼云烟,只有不屈才是一个爱国、爱家、爱人民的赤胆忠心的铁血男儿之举,是一般人永远得不到、永远摸不到、见不到、享受不到的高贵品质。

苏武牧羊读后感2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有许许多多历史故事,但让我真正喜欢的还要数《苏武牧羊》,在这个暑假里我又读了《苏武牧羊》。

  苏武怀着和匈奴和睦相处的愿望奔走于茫茫大漠中,不料使者卫律折节叛敌,苏武宁死不屈。被流放到北海放羊,经过19年的艰辛,终于回到了汉朝。

  文中讲述到卫律劝说苏武投降时,苏武义正言辞的'回击“小小匈奴,尽于汉朝作对,待汉朝发兵,定能灭了你这弹丸之地。”在这里我十分敬佩苏武的勇气与胆识。他面对凶悍的匈奴兵,临危不惧,面对折节投降的大汉使臣,义正言辞,显示出他的勇敢与胆量。苏武宁死不屈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苏武此时被夹在荣华与忠心之间,夹在忠于祖国与折节投敌之间,但他毅然选择了赤胆忠心,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他那赤胆忠心的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苏武正是选择了祖国,选择了忠诚,所以他流芳百世,苏武正是选择了宁死不屈,坚贞不挫,所以他在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苏武的伟大让我们认识到富贵是过眼云烟,只有不屈才是一个爱国、爱家、爱人民的赤胆忠心的铁血男儿之举,是一般人永远得不到、永远摸不到、见不到、享受不到的高贵品质。

  我继续往下读,当看到苏武在北海牧羊19年的时候,他立场不动摇,精神不褪色,我敬佩之情更浓。他与羊群成为伙伴,遥望长安,思念自己的祖国。他经常取草籽与雪充饥。岁月悠悠,北海的风雪染白了他的须发,冻饿练就了他铮铮硬骨。他与风雪做斗争,与饥饿做斗争,与匈奴做斗争,他不怕磨难、不屈不挠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结局总是美好的,苏武回到了长安。

  这次读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坚贞不屈,忠于祖国是主要的。

苏武牧羊读后感3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有许许多多历史故事,但让我真正喜欢的还要数《苏武牧羊》,在这个暑假里我又读了《苏武牧羊》。

  苏武怀着和匈奴和睦相处的愿望奔走于茫茫大漠中,不料使者卫律折节叛敌,苏武宁死不屈。被流放到北海放羊,经过19年的艰辛,终于回到了汉朝。

  文中讲述到卫律劝说苏武投降时,苏武义正言辞的回击“小小匈奴,尽于汉朝作对,待汉朝发兵,定能灭了你这弹丸之地。”在这里我十分敬佩苏武的勇气与胆识。他面对凶悍的匈奴兵,临危不惧,面对折节投降的大汉使臣,义正言辞,显示出他的勇敢与胆量。苏武宁死不屈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苏武此时被夹在荣华与忠心之间,夹在忠于祖国与折节投敌之间,但他毅然选择了赤胆忠心,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他那赤胆忠心的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苏武正是选择了祖国,选择了忠诚,所以他流芳百世,苏武正是选择了宁死不屈,坚贞不挫,所以他在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苏武的伟大让我们认识到富贵是过眼云烟,只有不屈才是一个爱国、爱家、爱人民的赤胆忠心的铁血男儿之举,是一般人永远得不到、永远摸不到、见不到、享受不到的高贵品质。

苏武牧羊读后感4

  当我读完《苏武牧羊》后,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使我的心久久不能*静下来,回味无穷。

  这个故事讲了汉武帝时,苏武被任命为使节出使匈奴。但是匈奴不守信用扣押了苏武,并百般利诱劝他投降。苏武宁死不屈,匈奴首领只好把他送到了北海边.上去放羊,还对他说:“什么时候公羊生了小羊,就放你回汉朝去!”苏武来到北海,每天一边放羊,一边遥望前方汉朝的方向。他抚摸着出发时汉武帝亲手交.他的那支使节,思念家乡亲人和朝廷,就连晚上睡觉时也紧紧地把使节抱在胸前。日子一长,使节上的毛都脱落了,只剩下一根光溜溜的杆子。苏武在北海边一.度过了19年,直到匈奴与汉朝和好的时候才被释放出来回到汉朝。回到长安的那一天,长安的老百姓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的那支掉光了毛的使节,都感动得流泪了。是呀!苏武这一种坚强不屈、忠贞不渝的精神在历史上一直被人们所深深敬佩、传诵!以前,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有些人为了一点个人的利益,所以弃人民利益而不顾,这种人是受人唾弃,受人鄙视的。同样在社会上立足要一个“忠”字,不然谁要一个出卖自己公司的'人呢?没有的。就像狗一样,忠诚的狗会一生一,世跟随自己的主人,任劳任怨。孙中山说过:“为国家效死,重于泰山。我死则国生,我生则国死,生死之间,在乎自择!”一个就应该这样不违反真理,要忠诚,与自己,忠诚与国家,就像苏武,像那些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的人致敬吧!

苏武牧羊读后感5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有许许多多历史故事,但让我真正喜欢的还要数《苏武牧羊》,在这个暑假里我又读了《苏武牧羊》。

  苏武怀着和匈奴和睦相处的愿望奔走于茫茫大漠中,不料使者卫律折节叛敌,苏武宁死不屈。被流放到北海放羊,经过19年的艰辛,终于回到了汉朝。

  文中讲述到卫律劝说苏武投降时,苏武义正言辞的回击“小小匈奴,尽于汉朝作对,待汉朝发兵,定能灭了你这弹丸之地。”在这里我十分敬佩苏武的勇气与胆识。他面对凶悍的匈奴兵,临危不惧,面对折节投降的大汉使臣,义正言辞,显示出他的勇敢与胆量。苏武宁死不屈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苏武此时被夹在荣华与忠心之间,夹在忠于祖国与折节投敌之间,但他毅然选择了赤胆忠心,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他那赤胆忠心的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苏武正是选择了祖国,选择了忠诚,所以他流芳百世,苏武正是选择了宁死不屈,坚贞不挫,所以他在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苏武的伟大让我们认识到富贵是过眼云烟,只有不屈才是一个爱国、爱家、爱人民的赤胆忠心的铁血男儿之举,是一般人永远得不到、永远摸不到、见不到、享受不到的高贵品质。

  我继续往下读,当看到苏武在北海牧羊19年的时候,他立场不动摇,精神不褪色,我敬佩之情更浓。他与羊群成为伙伴,遥望长安,思念自己的祖国。他经常取草籽与雪充饥。岁月悠悠,北海的风雪染白了他的须发,冻饿练就了他铮铮硬骨。他与风雪做斗争,与饥饿做斗争,与匈奴做斗争,他不怕磨难、不屈不挠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结局总是美好的,苏武回到了长安。

  这次读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坚贞不屈,忠于祖国是主要的。


苏武的作文5篇(扩展6)

——《苏武牧羊》阅读答案3篇

《苏武牧羊》阅读答案1

  苏武牧羊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白单于(2)乃幽武

  (3)与旃毛并咽之(4)羝乳乃得归

  22.“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单于愈益欲降之B、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C、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3.翻译划线句子(2分)

  24.这段文字表现出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表现出“

  的骨气(用孟子的名言填空)。(2分)

  参考答案:

  22、

  (1)报告、禀告

  (2)囚禁

  (3)一起

  (4)喂奶/产子/产奶/哺乳

  23、D

  24、苏武手持汉节放羊,由于每天从早到晚的把握,节毛都落尽了。

  25、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苏武牧羊》阅读答案2

  【原文】

  《苏武牧羊》节选

  律①知武终不可胁,白②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③乳始得归。【别其官属常惠④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⑤尽落。

  [注释]①律:卫律,人名。②白:报告。③羝:公羊。④常惠:人名。⑤节旄:节,符节,古代用牦牛尾做成的当凭证的东西。

  【问题】

  23.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2分)

  别其官属常惠④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4分)

  ①武卧【啮】雪( )

  ②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

  ③羝乳【始】得归( )

  ④【杖】汉节牧羊( )

  25.用自己的话回答苏武在匈奴受到了怎样的迫害?(2分)

  【参考答案】

  23.别其官属常惠④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24.①吃

  ②迁移

  ③才

  ④把……当拐杖

  25.因为不肯投降,被匈奴关在大窖中,不给喝的吃的。又被发配到北海牧羊,要到公羊有乳汁才能回来。


苏武的作文5篇(扩展7)

——《苏武传》中苏武的人物形象分析3篇

《苏武传》中苏武的人物形象分析1

  《苏武传》成功塑造了苏武这一坚定*的形象,苏武被匈奴扣押十九年而不改其节操。表现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品质。作为汉朝的外交使节,匈奴用审讯逼迫他,用死刑来恐吓他,都不能使他屈服;卫律用荣华富贵引诱他,也不能使他动心;用流放北海放羊来折磨他,也不能令他改节。特别是在经历了北海长期贫困寂寞的生活后,仍然面对李陵的劝降不为所动,特别能见出苏武的气节。

  形象塑造:

  (1)选取典型事件来突出人物性格。如卫律通降、北海牧羊,李陵劝降等一系列事件,有力地将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2)通过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卫律举剑欲刺武,作者用“武不动”三字,就把苏武作为一个大国使节的威仪表现出来了。再如写苏武北海牧羊“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的细节,刻画苏武性格的坚定,十分传神。

  (3)苏武形象的塑造,也是在一系列人物的对比中完成的。如张胜的`怕死,李陵的因个人恩怨而不顾大义,都反衬出苏武的视死如归,正气凛然。

  (4)运用个性化的语言,生动体现了作为一个汉朝的使者,那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汉朝的自信。

  苏武他是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苏武传》在这篇文章中,他的光辉形象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在我们开始学习之前《苏武传》在这篇课文之前,我将通过查字典与大家分享苏武人物形象分析,我们来看看!


苏武的作文5篇(扩展8)

——苏武的故事的作文

苏武的故事的作文1

  班固在《汉书.苏武传》里着力刻画了苏武这位*的英雄形象,歌颂他的伟大的民族气节。

  汉武帝天汉元年,汉武帝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官衔,出使匈奴。不料,苏武的副使张胜参与帿王与长水虞常谋反匈奴的事件。匈奴王单于大怒,声称汉朝使者苏武如不投降就把他杀掉。苏武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不受匈奴的'侮辱,他说:“我屈服了使者的身份,玷污了使命,虽然活着,有什么面目会汉朝呢?”说着拿起佩刀自杀,经过抢救,幸免于死。他不屈的性格使单于十分敬佩,早晚都派人来问候苏武,而把张胜关进了监狱。

  单于派将李陵到北海劝说苏武投降。李陵厚脸无耻地说:“单于诚心诚意等待您归顺,看来永远不会让您回大汉的了,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罪,有谁知道您对朝廷的忠义呢?”苏武坚定的说:“*时我希望为朝廷抛头颅,洒热血,如今有了舍身报效的机会,就是挨刀斧,下汤锅,也心甘情愿。”

  汉昭帝即位几年以后,匈奴同汉朝和好通婚,单于才允许苏武回国。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十九年,初出使时正当壮年,等回到汉朝,胡须头发全发白了。

  苏武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他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含辛茹苦,受尽折磨,却宁死不屈,始终报效国家。许多戏剧纷纷把“苏武牧羊”的故事都搬到舞台,向广大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696205.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696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