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数学广角——搭配》教学设计3篇 数学广角搭配

《数学广角——搭配》教学设计3篇 数学广角搭配

更新时间:2023-03-24 21:38:49 点击: 来源:yutu

《数学广角——搭配》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8单元“数学广角—搭配”。

  教学内容分析:

  搭配就是排列与组合,这样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以后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节课我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探索和研究,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演示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喜欢思考,具有简单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但是学生合作意识不强,胆子也较小,思考问题不够全面,有序性不强。本节内容,学生才开始接触,但在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启发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归纳以及合作交流,从而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的活动中,能够进行有序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3.在小组合作的数学活动中使学生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搭配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具准备:数字卡片、给学生准备数位表格、课件等。

  学具准备:数字卡片、彩笔。

  教法学法选择: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4、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到数学广角去逛一逛。好不好?

  2、数学广角的城堡可真漂亮,我们走近点吧!哎呀,大门上的星星钥匙怎么落到地上了?咱们帮忙安装上吧!注意,这门上的两颗星星颜色可不一样哟。

  师:怎样装呢?

  生:红黄,黄红。

  师:我们装上试试(红黄,门没有反应)

  生: 黄红!

  师:会是黄红吗?(引导学生说出“一定是”)还有别的摆法吗?

  师:我们来交换一下它们的位置!

  师:你们可真聪明,大门打开了。

  二、探究新知

  1、哦,数学广角可真美,我们先到数字城堡看一看吧!

  师:有超级密码锁!

  狮子大王提醒我们:密码是由1、2、3其中的两个数拼成的两位数, 每个两位数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不一样。你认为密码会是多少呢?

  生:随机说

  师:我听到了,21同学说重复了好几遍会不会有的数还没找出来呢?

  师:由数字1、2、3其中的两个数拼成的两位数有哪几种可能呢?我们思考下按顺序把他们列出来吧!

  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资料袋,拿出里面的1号题和数字卡片,四人合作,两个同学思考摆一摆,一个同学读数,另一个同学对数据整理记录在答题纸上。操作的时候思考下排列的顺序,有多少组就写多少组。(提供9个格)

  师:谁愿意起来说说你们摆出了几个两位数?摆了哪几个两位数?

  2、汇报总结

  同桌两人汇报记录的结果,师找具有代表性的写法,在展示台上出示:如有学生遗漏的,帮助补上。

  ①有顺序的从这3个数字中选择2个数字,组成两位数,再把位置交换,又组成另外一个两位数。 12、 21 、23、32、13、31

  ②先确定十位,再将个位变动。 12、13、21、23、31、32

  ③先确定个位,再将十位变动。21、31、12、32、13、23

  生结:这些办法很有规律,他们的好处: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师:超级密码现在有六种可能,到底是那个呢? 狮子大王又给我们新的提示:十位和个位相加是5(将答案缩小范围到32和23。提醒排列的顺序也很重要(板书:有序)),并且个位比十位小 揭晓答案:32 。

  师:你们真是细心的孩子,恭喜大家成为密码破解达人!

  三、巩固练习

  1、为感谢破解达人,狮子大王决定将百花园里最美的鲜花送给大家。

  这里有红、黄、蓝3种颜色的花,男生和女生只能分别选一种,都有哪些不同的选法呢?

  思考一下,把你选花的方案在2号答题纸上表示出来。设计之前,先思考下加粗的两个黑框里应该填什么。

  生汇报:

  师:能说说你是借鉴了黑板上的那种方法吗?

  小结:看来我们今天学习的搭配知识不仅仅是数字,也能在图形和色彩中运用啊!

  2、带上美丽的鲜花,我们到智慧屋瞧瞧吧!

  用0、2和5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生:口答。

  6种排列方法,但符合条件的只有4种。02和05不是两位数所以不在正确答案里。

  (告诫学生在有序排列的同时还要做到对答案进行恰当的筛选果。)

  四、应用拓展

  数学广角的风景如此美丽,我们一起合影留念吧!

  3名同学坐成一排合影,有多少种坐法?

  请坐的最端正的三名同学到讲台前演示一下。

  师:坐在位上的同学也别闲着,我们来当摄影师吧!摄影师除了拿相机照相还得干些什么?

  生:摆造型,摆位置……

  师:要照相了,笑一笑,1、2、3咔嚓!

  师:赶紧换一种坐法再照。

  引导学生第一个位置不动,后面两人交换位置。做出4种不同的排列方法,让学生发现规律。

  (透过这道题让学生体会固定位置与交换位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序排列)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不错,我们这么快就就掌握了有序搭配的方法了。

  五、课后延伸

  师:小朋友们,握下手回到座位上吧!每两人握1次手,3人一共握几次手?哦,同学们有的说3次,有的说6次,其实这是下节课的内容,我们留到明天再来数学广角研究。

  六、回顾总结

  师:在今天的旅途途中你都有哪些收获?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生:真好玩,很有趣,学的很轻松。)

  师: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只要小朋友细心观察,就能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把生活装点的更加美丽!

  七、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有序搭配

  十位 个位 十位 个位 十位 个位

  1 2 1 2 2 1

  2 1 1 3 3 1

  1 3 2 1 1 2

  2 1 2 3 3 2

  3 2 √ 3 1 1 3

  2 3 3 2 2 3

  交换位置 固定十位 固定个位


《数学广角——搭配》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数学广角——搭配》教学设计3篇(扩展1)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0篇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

  一、设计思想

  教材的第113页和第116页练习二十五的相关练习第4~6题。例2教学简单的排列,用3个数字卡片摆三位数,数字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就表示不同的三位数。教学例2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看看用三个数字卡片一共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并把它们记录下来。摆的时候要求学生思考:怎样摆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教师对学生不同的方法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例2下面的"做一做"能很好的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练习二十五中的配套练习,可以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丰富经验积累。

  突现合作学习的优势。*时教师上课,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可是有些学生总是敷衍了事,起不了合作的作用,教师也说服不了他们。在这堂课上,需要思维的严密性,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既可选择独立思考,又可选择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在汇报时通过比较,结果就是很好的说服力,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其他的合作环节中合作得更好。

  要求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1)数学要解决的活动应由学生独立地进行,教师的指导应体现在为学生创设情景、启迪思维、引导方向上;

  (2)创造性的培养与训练,要体现在问题具体解决的过程中;

  (3)在问题解决的学习中,要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提法和安排来激发学生,唤醒他们的好胜心和创造力。

  一方面让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另一方面通过在现实生活中提取问题、合作探究、积累经验,在 "解决问题中学习"。

  二、教材分析

  练习二十五中第4、5、6题与例2是一样的,属于排列。其中4、5题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一下,实践过程中注意有一定的顺序,保证不重复不遗漏。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

  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要求,这里只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等方式,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并能感受到与顺序无关,不要提高要求。教师教学语言中尽量避免出现组合这个术语,也不要跟学生解释。

  三、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如用两个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三个小朋友两两握手的组合数等。搭配问题是排列组合最基础的知识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学生在前面例题的学习中已经感知了"组合"这一类型的题目,如:从3、7、9这三个数中选出两个数字,能组成几个两位数。已经知道了,做这个题目时应该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先确定十位再确定个位,有序思考才能一个不漏。在本课的教学中,不光是要让学生能解决三个数字能组成哪些三位数的问题,而是将知识点扩大到知识面,更加系统,操作性更强,也更容易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来联系生活,解决问题。之前,学生接触了生活中的排列问题,通过猜测、验证,已经能用有序思考罗列出所有可能。但区别于排列问题的组合现象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学生具备的经验知识却为数不多。本堂课要学习生活中的组合问题,就应从生活实际着手,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感知组合问题跟顺序无关。但在找组合数的时候也需要有序思考,一则不会遗漏,二则不会重复。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掌握基本的排列方法,熟练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数学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不同搭配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进一步体会有序思考;

  3、解决问题:用摆、画、演、说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4、情感与态度: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的积累。并且,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经历探索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搭配现象通过多种方式的实验验证,学生能对排列问题的解决过程有所体验,并能做到严密有序。教学难点是找到合适的搭配方法,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教学难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做到简单有序,又思考严密。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要求,这里只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等方式,找出简单事物之间的搭配方案,并能感受到有搭配的作用,不要提高要求。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

  七、课前准备

  1、制作一个能展示各个模拟情境的教学课件。

  2、每人一个信封,里面装有三张数字卡片和一张记数卡。

  3、每人准备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彩笔,每个学生发一张未涂色的花环奖券。

  八、教学过程

  (一)激趣挑战 温故知新

  1、出示两个小朋友图片,请下面的小朋友给起个名字。

  2、今天这两个小朋友在做聪明题比赛,也打算跟在座的小朋友们比比,谁的方法好、速度快,又不遗漏答案。(学生肯定很感兴趣,欣然应战)教师讲明要求:将信封里的7、9、3这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能组哪些,动手摆一摆写下来,不但要快、要准、不遗漏,还要能说明方法,可以一个人思考,也可以同桌合作。

  3、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⑴学生开始边摆数字边记数,有的一个人思考,有的则跟同桌合作,一个操作另一个记数。

  ⑵先记下成果的学生,可以先跑到讲台前了,同桌合作的两人一起来。接着汇报交流各自的方法,重复者下去。学生可能会按照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来摆,并记录下来;也有的会按照数位顺序来摆:先确定百位上的数字,然后是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

  ⑶评价各种方法,得出最佳方法:

  同时,学生也能直观比较小组合作与个人思考的优缺点。

  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小结:只要做到有顺序的记录,就可以保证不重不漏。

  【设计意图:好奇与好胜,驱使着孩子们主动去探索。已有的基础又鼓舞着他们探索的兴趣和信心。可供选择的合作学习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培养了学生主动与人合作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二)情境模拟 实践验证

  1、前些天,老师去东阳横店影视城时拍下了一些有趣的场景,今天带来给大家看看。

  2、出示场景1:

  ⑴请学生说说,图画里看到了什么。(教师随即提出问题:"是啊,他们拍完了《西游记》打算拍照留念,像这样三个徒弟交换位置,共有几种交换方法呢?")

  ⑵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思考,可以用符号代替人物在纸上比划。

  ⑶交流汇报。(方法有:先确定最左边的人,然后右边两个人交换;先确定最右边的人,然后左边的两个人交换;或先确定最中间的人,然后左右两个人交换……)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汇报的结果,让学生体会探索的乐趣。也可以把学生刚才用符号代替画下来的展示在黑板上,互相学习,鼓励勤动脑筋的学生。

  3、出示场景2:

  ⑴教师介绍,这几位小朋友正在影视城玩游戏,尝试当小演员的滋味呢!可是他们好像闹矛盾了,要交换角色了,看看明明说什么?出示明明的话:

  ⑵三人小组把自己当成小演员,也来做做这个游戏,要保证把所有情况都罗列出来。

  ①三人小组,开始讨论。

  ②上台演示,全班验证。

  【设计意图:拍照片和角色转换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排列问题。在解决场景1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用符号来代替,一方面是为了验证的方便,另一方面也拓宽了知识面,提示学生,不但数字有排列问题,人物有排列问题,其实在变化万千的图形世界里也有排列问题。在解决场景2的问题时,采用三人小组身临其境排列法,不但巩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还提高了结果的可信度】

  (三) 运用排列 制作奖品

  1、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不错,老师要奖励每个学生几朵特别的花儿。这些花儿都已经在你们手中。可是都没涂颜色,需要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出示:

  (提示:每朵花都要不一样,涂出所有情况,看谁涂的方法好)

  2、学生开始动手涂,教师巡回检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有进步的学生。

  3、个别学生汇报展示,下面学生评价,教师奖励。

  【设计意图:学生往往对老师发的奖品很感兴趣,教师课堂上让他们来涂发给自己的奖品,能引起学生莫大的兴趣。题目还有一定的开放性,看上去好像有8朵花要涂,其实所有方法罗列后只有6朵花被上色了,一知半解的学生容易在这里上当,也能通过同学间的互评,在这块"绊脚石"下寻到"真知"】

  (四)结合生活 拓宽知识

  1、布置课外任务

  (1)回家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按不同的位置去照相,做个留念。

  (2)下课跟同学做游戏,看一看"你"、"笑"、"我"这三个字能组合哪些有意思的话来?

  2、适时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把课堂上知识与家人共享,用照相机来留住自己的智慧,是学生课外愿意做的事情,教师可以用这种方式作课外延伸。同时,"你"、"笑"、"我"这三个字的排列非常有趣,又体现着*文字的魅力,学生对这类题目的喜爱程度肯定也不低】

  九、作业设计

  1、完成课堂作业本的配套练习。

  2、课外延伸题。

  ①、兔子妈妈要为孩子们参加动物运动会做号码布。她分到的号码用0、1、2三个数字排成的。你能算出兔子妈妈最多要为孩子们做多少块号码布吗?

  ②、运动会上,三(2)班有4名学生参加接力赛,有多少中不同的排列方式?

  ③、三名同学到社区去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他们站成一排,有多少种不同的站法?

  ④、用红、黄、蓝、绿四种颜色涂下面的正方形,有几种不同的涂法?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2、是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思。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思和解决问题的的能力。

  4、是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合理安排最节省时间的操作,体会在解决问题中的最优化思想的应用。

  教学关键:

  合理利用时间烙三张饼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扑克牌。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吃烙饼吗?谁烙过饼,或看家长烙过?能给大家说说烙烙饼的过程吗?

  2、烙饼中有许多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去探寻有关烙饼的知识。

  板书课题:烙饼中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

  师:“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师:“妈妈烙一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

  师:“如果妈妈要烙2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小结:我们烙两张饼时,可以先同时烙饼的正面,用了3分钟再同时烙饼的反面,用了3分钟这样烙两张饼就需要6分钟。

  师:“爸爸、妈妈和小丽各吃一张饼,一共要烙几张饼呢?” “要烙3张饼,锅里每次最多只能烙2张饼,那3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呢?

  2、学生操作,探究烙3张饼的方法。

  让学生用发的扑克牌烙一烙,同桌说说用了几分钟,是怎样烙的。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烙一张饼、2张饼的基础上,留给学生具有探索价值的“3张饼烙法”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遵循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恰当地处理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符合《课标》对课程内容的要求。

  3、学生演示烙饼法。

  师:谁愿意把你烙饼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学生上台动手烙,边烙边说)

  让大家来比较:“这些烙法,哪一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

  4、师生演示小结烙饼三张饼的方法:速烙饼法

  师:观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

  1、使用快速烙饼法,锅里面必须同时放2张饼。

  2、用的时间短。)让学生用烙3张饼的快速烙饼法再烙一次,边烙边说给你的同桌听。 【设计意图】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是解决烙饼问题的关键。我让学生演示烙饼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尝试,再进行比较,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迁移运用

  师:(出示表格)刚才烙2张饼时可以2张2张烙,所需时间是6分钟,烙3张饼时可以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所需时间是9分钟。想一想,如果烙4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

  学生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5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

  小组活动,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找到最佳方法。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6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

  学生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7张饼、8张饼10张饼最少需几分钟?”

  5、探究规律。

  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1)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和烙饼所需要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2)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不同烙饼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充分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1、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的烙,最后3张用快速烙饼法最节省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性的设问,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也是为了让学生找到最优方法,一方面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了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114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现在美味餐厅的厨师也遇到了难题,餐厅里来了三位客人,每人点了两个菜,而餐厅里只有两位厨师,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怎样安排炒菜的顺序才比较合理呢?”

  1、引领理解题意。

  2、全班交流

  三、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师:同学们回家后可以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体会,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合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丰富学生对直观图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使学生在主动参加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体会集合思想,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习题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聪明鼠主持的数学广角里不但有有趣的题目,还蕴含着丰富知识呢,这节课就跟着我们的向导智慧鸟去数学广角看看。(老师点击进入数学广角)

  [设计说明:活泼卡通的主持人,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激起了学生兴趣,另外,开门见山,为探究新知的环节节省了时间。]

  二、互动探究

  1、出示表格

  语文

  杨明

  李芳

  刘红

  陈东

  王爱华

  张伟

  丁旭

  赵军

  数学

  杨明

  李芳

  刘红

  王志明

  于丽

  周晓

  陶伟

  卢强

  朱小东

  师:咦!数学广角已经有小朋友,大家猜,他们在商量有关什么的事情?

  师:仔细观察表中数据,你还发现了哪些信息?

  (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点击出示”)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并回答。

  2、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也解决了这么多问题,这几个同学讨论的问题“这两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你是怎样解答的?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进行汇报,教师适时引导。

  [设计说明:让学生独立观察,独立解题,给学生提供了尝试的机会,了解学生的基础,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3、师:聪明鼠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大家仔细看。

  (课件演示分布的两个椭圆)

  语文小组数学小组

  陈东王爱华杨明杨明王志明于丽

  张伟丁旭李芳李芳周晓陶伟

  赵军刘红刘红卢强朱小东

  师:谁知道这表示什么意思?(两个椭圆分别表示数学小组和语文小组)谁能把表中的信息填到图中?

  4、学生试完成集合图。

  语文小组数学小组

  陈东王爱华杨明王志明于丽

  张伟丁旭李芳周晓陶伟

  赵军刘红卢强朱小东

  有什么办法可以把重复的人,表示得更清楚呢?(生尝试回答)

  看看聪明鼠是怎么做的。(课件演示两圆合并)

  [设计说明:再一次给学生尝试的机会以及发挥自己意见和猜想的机会。]

  这样一来,这一整体分成了几部分?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如果让你选择,你想参加哪个小组,你的名字应填在什么位置上。

  [设计说明:换一种方式可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回答可反馈出他对每一部分意义的理解。]

  根据现在这个图提供的信息,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两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吗?”把你的想法写在题卡反面,把你的道理说给小组同学听。

  指明汇报。

  [设计说明:让学生有所准备再和小组同学讨论,让学生有可说并且给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机会,可在交流中组织好语言获得成功的体验。]

  6、现在明白了吗?如果我们再遇到类似这样的问题,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引导。

  [设计说明: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趣的情境,高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惜时间、突出重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三、练习巩固

  1、买菜问题

  伶俐兔就喜欢和聪明的同学交朋友,它想请大家来它家吃饭,看它的爸爸妈妈把菜都买回来了,仔细观察爸爸妈妈买的菜,你发现了什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填写图,并且计算爸爸妈妈一共买了几种菜。(先完成后,指名汇报)

  2、数学广角的文具店开业了,咱们去看看,(实物投影出示110页第三题)谁来当采购员把这两天的进货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两天一共进了多少文具呢?”聪明的同学们帮他们计算一下把。

  2、咱们再去看看值日组的同学有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一组同学有5个人,有3个值日生,4个值勤生,3+4=7,这是为什么?

  [设计说明:练习设计体现趣味性、生活性、开放性、层次性,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数学思考,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思维。]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可让学生谈收获、谈感受、评价别人等)

  大家留心观察,用今天学的方法还能解决生活中的那些问题呢?

  [设计说明:课堂小结的设计可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巩固;完善知识结构。实践作业的布置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

  评析: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是结合实际,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这种数学思想方法。一年级时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思想的基础,因此在这节课中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经验,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利用直观图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有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教学层次性。

  为帮助学生从具体中抽象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师注重了教学的层次性。从教学环节看:首先通过例题展现完整的集合图,帮助学生借助直观理解数量关系,体会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在练习时,通过让学生填不完整的集合图、自己尝试画图分析等,体现“给出元素—只给图填元素—没有图抽象思考”的学习层次,引导学生由直观过渡到抽象,进一步理解集合思想。从学习资源的选材看:从学校里课外小组活动,到学生熟悉的家里买菜情况,再到社会中商店进货情况,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教学方法看:结合例题教学,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在教师指导下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提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2、鼓励算法多样,体现思维训练过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要求学生去强行理解集合思想,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借助已有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使学生理解利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同时,注重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维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想到了“5+6+3=14”“8+(9—3)=14”“9+(8—3)=14”等方法,这些方法是学生借助已有经验想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提出:“聪明鼠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出示了集合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进而明白了“8+9时有3个人加了两次”,所以用“8+9—3”解决问题的道理。

  3、借助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大了课堂容量,而且使教学活动更具趣味化、活动化、自主化,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这节课中教师就利用简单的动画演示,形象的体现出集合思想的实质——交集的意义,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4

  教材说明

  本堂课是在学生二年级上册中,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如用两个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三个小朋友两两握手的组合数等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的。《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套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继续学习排列与组合的内容。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与二年级上册教材相比,本册教材的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分别介绍了排列以及组合。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这也是《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例1通过探讨衣服和裤子的不同搭配,找出不同穿法的组合数。上下装搭配的每种穿法需要两步来确定,一步是上装的选择,一步是下装的选择,一件上装搭配一件下装就是一种穿法。例1给出了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由小精灵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学生可以动手摆一摆,并通过连线来记录不同的穿法,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连线的体会:怎样连线比较清楚,而且可以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教材在这里给出两种连线方法:一种是每件上装跟不同的下装搭配起来,这样就有两个连线图,另一种是将第一种连线中的两个图合并起来的综合连线。例1下面的“做一做”,通过两张可移动的数字卡片摆出不同的两位数,这里的两位数需由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两步来确定,让学生动手自己来完成。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2.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掌握求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和应用规律,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教案设计思路

  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一是导入揭题,二是创设情景、探究新知,三是解决问题、运用新知,四是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在导入中我让学生观察感知换了一件上装,下装不换是两种不同的搭配,起到了复习旧知自然的揭示课题的作用。

  在探究新知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是放手让学生去动手操作,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如用两个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三个小朋友两两握手的组合数等。但是在学生的每一步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要求是明确的,而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操作活动,比如在帮红红解决有几种搭配方法时,要求学生做到两点:1、独立思考怎样摆才能不重复又不遗漏2、一边摆一边在练习纸上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够有顺序地思考问题,并把自己的思考方法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学生整体地认识新知,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并且布置了小组合作的目的,让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真正发挥其合作功能,起到交流并优化方法的作用。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再到全班汇报方法,给学生充分地建构新知的时间,用已有的知识去同化新知,并让学生尝到了探究新知的成功喜悦。在这个环节中,我还设计了两道教材中编排的“做一做”和后面书本第115页的练习二十五的早餐搭配。因为这三道都是属于同一个层次的知识面,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发现方法并将方法提升,让学生观察得出,解决这样的问题时,还可以用算的方法来解决,初步渗透可以用乘法来算的思想。为生活中解决问题带来方便。

  在第三个“解决问题、运用新知”环节中我设计了“从儿童乐园经过百鸟园到猴山有多少条路线?”和已经知道“从猴山经过金鱼塘到出口有8条路线,猴山到金鱼塘有2条路线,”要小朋友求“从金鱼塘到出口有几条路线?,前面一道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后面是一道逆向思维的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活用所学的新知,而且能够反过来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中设计了一道开放题“每一位小朋友跟每一位老师合了影,总共合了8张,你能猜一猜有多少位小朋友和老师呢?”让学生用本堂课所学的知识来把可能会出现的几种情况罗列出来,并说明原因。

  我的反思:

  (一)从我的实际教学下来,我觉得在本堂课中以下几个方面我还是处理得比较好的: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创设形象生动、亲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将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通过创设“红红参加学校组织的游园活动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帮助红红解决问题的探究欲望。又如通过创设“衣服的穿法、早餐搭配、数字游戏”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唤起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

  2、注意让小组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学习方式,如何使合作学习具有实效性?本节课设计时,注意精选合作的时机与形式,在教学关键点、重难点时,适应地组织了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教师还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教师从实际的学习效果出发,考虑如何组织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防止合作学习走过场。

  3、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感悟新知。

  本节课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摆一摆,连一连,写一写,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4、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当然在自己觉得满意的同时也是存在的不足之处的,如果以后我再上这个内容的话,我会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在教学例1的时候,虽然我是有意识地强调了先确定上衣或先确定下装,但是还没有很好地让学生建立起这个有序地思考过程,所以在后面点心搭配的时候,我马上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思路,强调让学生做到按一定顺序进行搭配,弥补了刚才的欠缺。

  2、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层次性。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例题是两件上衣对三件下装,而在紧接下来的练习中又出现了两中饮料和三种点心,没有能够把它提高一个层次,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一种点心或饮料的话这样就会更好。

  3、在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中,让学生算一算从金鱼塘到出口,这道题的难度提高了比较大,前面都是顺向思维,而到这里却要逆向来思考问题,所以关键是要在前面有一个很好的铺垫基础,在这里学生好象感到有点困难,因为学生的基础不是非常好,所以在以后要学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来随机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案。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5

  一、设计思想

  教材的第113页和第116页练习二十五的相关练习第4~6题。例2教学简单的排列,用3个数字卡片摆三位数,数字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就表示不同的三位数。教学例2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看看用三个数字卡片一共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并把它们记录下来。摆的时候要求学生思考:怎样摆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教师对学生不同的方法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例2下面的"做一做"能很好的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练习二十五中的配套练习,可以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丰富经验积累。

  突现合作学习的优势。*时教师上课,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可是有些学生总是敷衍了事,起不了合作的作用,教师也说服不了他们。在这堂课上,需要思维的严密性,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既可选择独立思考,又可选择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在汇报时通过比较,结果就是很好的说服力,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其他的合作环节中合作得更好。

  要求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1)数学要解决的活动应由学生独立地进行,教师的指导应体现在为学生创设情景、启迪思维、引导方向上;

  (2)创造性的培养与训练,要体现在问题具体解决的过程中;

  (3)在问题解决的学习中,要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提法和安排来激发学生,唤醒他们的好胜心和创造力。

  一方面让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另一方面通过在现实生活中提取问题、合作探究、积累经验,在 "解决问题中学习"。

  二、教材分析

  练习二十五中第4、5、6题与例2是一样的,属于排列。其中4、5题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一下,实践过程中注意有一定的顺序,保证不重复不遗漏。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

  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要求,这里只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等方式,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并能感受到与顺序无关,不要提高要求。教师教学语言中尽量避免出现组合这个术语,也不要跟学生解释。

  三、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如用两个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三个小朋友两两握手的组合数等。搭配问题是排列组合最基础的知识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学生在前面例题的学习中已经感知了"组合"这一类型的题目,如:从3、7、9这三个数中选出两个数字,能组成几个两位数。已经知道了,做这个题目时应该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先确定十位再确定个位,有序思考才能一个不漏。在本课的教学中,不光是要让学生能解决三个数字能组成哪些三位数的问题,而是将知识点扩大到知识面,更加系统,操作性更强,也更容易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来联系生活,解决问题。之前,学生接触了生活中的排列问题,通过猜测、验证,已经能用有序思考罗列出所有可能。但区别于排列问题的组合现象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学生具备的经验知识却为数不多。本堂课要学习生活中的组合问题,就应从生活实际着手,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感知组合问题跟顺序无关。但在找组合数的时候也需要有序思考,一则不会遗漏,二则不会重复。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掌握基本的排列方法,熟练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数学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不同搭配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进一步体会有序思考;

  3、解决问题:用摆、画、演、说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4、情感与态度: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的积累。并且,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经历探索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搭配现象通过多种方式的实验验证,学生能对排列问题的解决过程有所体验,并能做到严密有序。教学难点是找到合适的搭配方法,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教学难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做到简单有序,又思考严密。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要求,这里只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等方式,找出简单事物之间的搭配方案,并能感受到有搭配的作用,不要提高要求。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

  七、课前准备

  1、制作一个能展示各个模拟情境的教学课件。

  2、每人一个信封,里面装有三张数字卡片和一张记数卡。

  3、每人准备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彩笔,每个学生发一张未涂色的花环奖券。

  八、教学过程

  (一)激趣挑战 温故知新

  1、出示两个小朋友图片,请下面的小朋友给起个名字。

  2、今天这两个小朋友在做聪明题比赛,也打算跟在座的小朋友们比比,谁的方法好、速度快,又不遗漏答案。(学生肯定很感兴趣,欣然应战)教师讲明要求:将信封里的7、9、3这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能组哪些,动手摆一摆写下来,不但要快、要准、不遗漏,还要能说明方法,可以一个人思考,也可以同桌合作。

  3、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⑴学生开始边摆数字边记数,有的一个人思考,有的则跟同桌合作,一个操作另一个记数。

  ⑵先记下成果的学生,可以先跑到讲台前了,同桌合作的两人一起来。接着汇报交流各自的方法,重复者下去。学生可能会按照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来摆,并记录下来;也有的会按照数位顺序来摆:先确定百位上的数字,然后是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

  ⑶评价各种方法,得出最佳方法:

  同时,学生也能直观比较小组合作与个人思考的优缺点。

  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小结:只要做到有顺序的记录,就可以保证不重不漏。

  【设计意图:好奇与好胜,驱使着孩子们主动去探索。已有的基础又鼓舞着他们探索的兴趣和信心。可供选择的合作学习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培养了学生主动与人合作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二)情境模拟 实践验证

  1、前些天,老师去东阳横店影视城时拍下了一些有趣的场景,今天带来给大家看看。

  2、出示场景1:

  ⑴请学生说说,图画里看到了什么。(教师随即提出问题:"是啊,他们拍完了《西游记》打算拍照留念,像这样三个徒弟交换位置,共有几种交换方法呢?")

  ⑵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思考,可以用符号代替人物在纸上比划。

  ⑶交流汇报。(方法有:先确定最左边的人,然后右边两个人交换;先确定最右边的人,然后左边的两个人交换;或先确定最中间的人,然后左右两个人交换……)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汇报的结果,让学生体会探索的乐趣。也可以把学生刚才用符号代替画下来的展示在黑板上,互相学习,鼓励勤动脑筋的学生。

  3、出示场景2:

  ⑴教师介绍,这几位小朋友正在影视城玩游戏,尝试当小演员的滋味呢!可是他们好像闹矛盾了,要交换角色了,看看明明说什么?出示明明的话:

  ⑵三人小组把自己当成小演员,也来做做这个游戏,要保证把所有情况都罗列出来。

  ①三人小组,开始讨论。

  ②上台演示,全班验证。

  【设计意图:拍照片和角色转换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排列问题。在解决场景1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用符号来代替,一方面是为了验证的方便,另一方面也拓宽了知识面,提示学生,不但数字有排列问题,人物有排列问题,其实在变化万千的图形世界里也有排列问题。在解决场景2的问题时,采用三人小组身临其境排列法,不但巩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还提高了结果的可信度】

  (三) 运用排列 制作奖品

  1、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不错,老师要奖励每个学生几朵特别的花儿。这些花儿都已经在你们手中。可是都没涂颜色,需要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出示:

  (提示:每朵花都要不一样,涂出所有情况,看谁涂的方法好)

  2、学生开始动手涂,教师巡回检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有进步的学生。

  3、个别学生汇报展示,下面学生评价,教师奖励。

  【设计意图:学生往往对老师发的奖品很感兴趣,教师课堂上让他们来涂发给自己的奖品,能引起学生莫大的兴趣。题目还有一定的开放性,看上去好像有8朵花要涂,其实所有方法罗列后只有6朵花被上色了,一知半解的学生容易在这里上当,也能通过同学间的互评,在这块"绊脚石"下寻到"真知"】

  (四)结合生活 拓宽知识

  1、布置课外任务

  (1)回家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按不同的位置去照相,做个留念。

  (2)下课跟同学做游戏,看一看"你"、"笑"、"我"这三个字能组合哪些有意思的话来?

  2、适时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把课堂上知识与家人共享,用照相机来留住自己的智慧,是学生课外愿意做的事情,教师可以用这种方式作课外延伸。同时,"你"、"笑"、"我"这三个字的排列非常有趣,又体现着*文字的魅力,学生对这类题目的喜爱程度肯定也不低】

  九、作业设计

  1、完成课堂作业本的配套练习。

  2、课外延伸题。

  ①、兔子妈妈要为孩子们参加动物运动会做号码布。她分到的号码用0、1、2三个数字排成的。你能算出兔子妈妈最多要为孩子们做多少块号码布吗?

  ②、运动会上,三(2)班有4名学生参加接力赛,有多少中不同的排列方式?

  ③、三名同学到社区去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他们站成一排,有多少种不同的站法?

  ④、用红、黄、蓝、绿四种颜色涂下面的正方形,有几种不同的涂法?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②初步培养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2、情感态度目标:

  ①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

  初步培养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同学们都说喜欢去郊游,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去数学广角逛逛(揭示课题:数学广角)

  师:让我们唱着歌一起出发吧!(课件播放歌曲,教师带着同学一块做动作)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排列

  师:数学广角到了,我们先去数字宫瞧瞧,同学们看见了什么?

  生:数字1和2

  师:你看到这两个数字宝宝你想到了什么呢?

  生1:我想到1+2=3

  师:还有吗?

  生2:2-1=1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别的想法?

  生3:我想到了12和21

  师:有的想到加法计算、有的想到减法计算、有的还想到1和2还可以组成新的数,小朋友们真棒,说说这是一个几位数是怎样得到的?

  生:有个位和十位。

  师:说得很好(教师在黑板上边写)我们在十位上写上1,个位就剩下2;我们在十位上写上2,个位就剩下1,所以1和2可以组成两个两位数。这时数字3也来凑热闹了,数字3问:“我们三个数字能组成几个两位数呢?请同学们仔细的想一想,想好了把小手举好,悄悄地告诉老师。(学生想,老师走下去听意见。有说3个的,4个的,6个的)

  师:说3个的你说说到底是哪三个?

  生:13、32、21

  师:你说是4个,你来告诉大家是哪四个?

  生:13、12、23、31、32

  师:说6个的来说说你找到的。

  生:13、31、23、32、12、21

  师(故作疑惑状):那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呢?老师请来了好帮手(举起数字卡片)来帮忙,请你们摆一摆,看看摆出几个两位数。比比哪组合作得又好又快。

  (学生操作)

  师:谁愿意起来告诉我们你们摆了那几个两位数?

  有4种情况:

  情况一:只摆了4个的。

  情况二:摆了6个,但是杂乱无章的摆的

  情况三:先选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然后交换位置得到另一个两位数,也摆了6个。

  情况四:先把一个数字放在十位,再把剩下的两个数字放在个位。摆出6个两位数。

  2、合作探究排列

  师:为什么有的摆的数多,而有的却摆的少呢?有什么好办法能保证既不漏数、也不重复呢?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

  生1:我摆出12,再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就是21,再摆23,交换后是32,最后摆13,交换后就是31,这样就不会漏也不会重复了。(生汇报,师板书)

  生2:我先把数字1放在十位,再把数字2和3分别放在个位,分别组成12和13,我接着把数字2放在十位,数字1和3分别放在个位,又分别组成了21和23,最后把数字3放在十位,数字1和2分别放在个位,分别组成了31和32,这样也不会漏也不会重复了!(生汇报,师板书)

  生3:我先把数字1放在个位,再把数字2和3分别放在十个位,分别组成21和31,我接着把数字2放在个位,数字1和3分别放在十位,又分别组成了12和32,最后把数字3放在个位,数字1和2分别放在十位,分别组成了13和23,这样也不会漏也不会重复了!(这种方法能想到的可能比较少)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师:大家都采用各种方法摆出了6个不同的两位数。真了不起啊!今后我们在排列数的时候,如果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板书:有序的,不重复,不遗漏)

  3、感知组合

  师:同学们刚才排数排得很好。老师祝贺你们(教师不自主的一边走一边伸手和同学握手)。老师和××握了几次手?

  生:一次。

  师:我和××也握了几次手?

  生:一次。

  师:如果我们三个人握手,每两个人握一次,三人一共要握多少次呢?

  生1:6次。生2:3次。生3:4次

  师:到底几次,四人小组为单位,看看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一共要握手多少次?(学生活动)

  (请2组小朋友汇报)

  (请这2组上台表演握手)

  师: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人一共要握3次手。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排数时用3个数字可以摆出6个数,握手时3个同学却只能握3次,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结论: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可以组成新的两位数,两个人握手交换位置还是这两个人,只能算一次,所以三个不同的数字组合成两位数,能组成六个不同的两位数,而三个人,每两个人握手只能握三次。

  三、拓展应用,深化探究(过渡,同学们真棒,用自已的智慧解决了问题,现在老师让大家进行一次免费抽奖你们愿意参加吗?)

  1、抽奖

  师:好,现在我们来抽奖了,同学们都想中奖吗?(想) 我给你们透露点信息:中奖号码就是从这2、5、7、8四个数中选出的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猜猜,什么号码可能中奖?每个同学都有中奖的机会哦。

  生:猜25,28,78

  师:看来,可能中奖的号码有很多个。(把你认为能中奖的号码都写出来吧)(把用这四个数能组成的所有两位数都写出来,教师巡视,“有同学写出来8个两位数,她还在继续写,看来不止8个”“你是先固定最前面一位数?”)

  师:写好了吗?(请一位同学汇报)

  把你认为最有可能中奖的一个号码圈起来。(学生圈)

  老师选最认真的一个同学来抽奖。学生先按键一下(课件)中奖号码的最前面一位数出来了,是2,那中奖号码可能是? 25、27、28。再按以一下。中奖号码是?

  师:你中奖了吗?如果你中奖了,请到老师这领奖品。

  2、付钱

  师:现在我们去游艺宫看看!(课件:欢迎到游艺宫,门票每人5元)

  同学们带钱了吗?

  生:没有

  师:没关系,老师帮你们先垫上。假如你身上有这么多钱(课件显示:5个一元硬币,2张2元纸币,1张5元纸币。)你会怎样付门票的钱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说不同的拿法:

  生1:我拿的是1张5元的纸币。

  生2:我是这样拿的,2张2元1个1元硬币。

  生3:也可以这样拿,1张2元3个1元硬币。

  生4:还可以这样拿,5个1元的硬币。

  师: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课件显示四种拿法)有重复或遗漏的吗?

  生:(观察后)没有

  3、搭配衣服

  师:好,那我们就进游艺宫观看时装表演了。

  (出示课件:欢迎到游艺宫观看时装表演,这四件衣服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呢?)

  师:谁愿意起来告诉我们大家究竟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呢?

  生1:一件上衣可以配两条不同的裤子,这样有2种,另一件上衣又可以配两条不同的裤子,又有两种,这样一共有4种。

  师:刚才这位小朋友用衣服配裤子,有4种不同的搭配方法,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可以用裤子配衣服,每条裤子连两件上衣。也有4种搭配方法。

  师:对,是四种配法(课件显示四种配法)

  四、总结延伸,畅谈感受

  师:同学们,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该回家了!刚才,我们去哪里玩了!数学广角。数学广角好玩吗,有趣吗,你都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学得真高兴啊,我学到了怎样排列数字。

  生2:我也很高兴,我学到了排列时有好的方法能让我们既不漏掉也不重复。

  ……

  师: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数学问题,只要小朋友细心观察,就能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老师马上就要和同学们分开了,你们舍得老师吗?如果你们以后想老师了,就可以打电话给,老师电话号码是8606???

  生:怎么后面3个数字没有啊?

  师:那就要同学们动动脑筋了,可以给你们个小提示:

  (课件显示:后面的三个数是由1、2、4组成的)

  猜猜看,猜对了老师的电话就会响哦!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7

  教材简析:

  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经济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优化问题是人们经常要遇到的问题,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佳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2:学生认识发展分析:学生对优化问题可能在生活、学习中只是一点朦胧的了解,根本说不上什么是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原有的生活出发,让学生感受优化的价值,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3、学生认知障碍点:“优化”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思想。教学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教学过程:

  一、 教学环节:

  1、 谈话引入;

  2、情境引入,学习新知;

  3、实践应用;

  4、全课总结,寻找规律。

  二、 教师活动:

  1、 制作课件(妈妈为家人烙饼);

  2、三张圆纸片。

  三、 预设学生行为:

  1、 可能见过烙饼,可能没见过;

  2、学生演示烙饼(怎样快));

  3、学生讨论小结,怎样烙饼快,最佳方法是什么(在学生解决问题中得出);

  4、探究规律(可能学生不可能一下总结出规律,可在老师帮助下得出)。

  四、 设计意图:

  从学生亲眼看到或亲身经历的问题入手,创设情境,让学生进一步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寻找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

  板书设计:

  烙饼问题

  快速烙饼法

  饼速X3=所需最少的时间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充分利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情(烙饼)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此只是彰显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推理、交流寻找答案、得出最佳答案,达到本课之目的。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8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4课时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一)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7页118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段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规律。

  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具:

  挂图、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每位小朋友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它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它吗?请举起你的右手,请每一位学生高举起右手,并将五指伸直,关拢。

  师:现在请每位小朋友将五指张开,数一数,张开后有几个空格?(4个)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空格叫间隔。刚才,我们把五指张开,有4个空格,也就是4个间隔。

  2、举例说出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比如:在马路边种树,每两棵树之间有一段距离,我们就把这一段距离叫做一个间隔,楼梯、锯木头等。

  3、大家清楚地看到,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么,将手指换成小树,5棵小树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6棵呢?7棵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趣的植树问题。

  (一)出示: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同桌相互讨论。

  2)有线段图表示你的方法

  3)学生汇报

  4)引导总结:

  两端要栽的时候,比较间隔数和棵数,你得出什么规律?(生:棵树比间隔数多1)

  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两端都栽的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吗?

  板书:棵数=间隔数+1

  5)在线段图上,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点数=间隔数+1

  6)这个问题应是:1005=20(个)间隔数

  20+1=21(棵)棵数

  巩固练习

  (一)书第118页的做一做独立完成,指名反馈。

  (二)出示: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1)读题,理解题。

  2)分组看图讨论。

  3)尝试列式计算。

  4)交流:603=200间隔数

  两端不栽树:20-1=19(棵)

  192=38(棵)

  5)质疑:

  为什么减1?为什么乘2?

  比较例1与例2的不同?小组讨论,再交流

  例1两端要栽树,所以棵数比间隔大1:例2两端不栽树,所以棵数比间隔少1。

  巩固练习二:

  教科书第119页做一做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三、本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9

  一、设计思想

  教材的第113页和第116页练习二十五的相关练习第4~6题。例2教学简单的排列,用3个数字卡片摆三位数,数字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就表示不同的三位数。教学例2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看看用三个数字卡片一共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并把它们记录下来。摆的时候要求学生思考:怎样摆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教师对学生不同的方法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例2下面的"做一做"能很好的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练习二十五中的配套练习,可以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丰富经验积累。

  突现合作学习的优势。*时教师上课,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可是有些学生总是敷衍了事,起不了合作的作用,教师也说服不了他们。在这堂课上,需要思维的严密性,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既可选择独立思考,又可选择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在汇报时通过比较,结果就是很好的说服力,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其他的合作环节中合作得更好。

  要求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1)数学要解决的活动应由学生独立地进行,教师的指导应体现在为学生创设情景、启迪思维、引导方向上;

  (2)创造性的培养与训练,要体现在问题具体解决的过程中;

  (3)在问题解决的学习中,要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提法和安排来激发学生,唤醒他们的好胜心和创造力。

  一方面让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另一方面通过在现实生活中提取问题、合作探究、积累经验,在 "解决问题中学习"。

  二、教材分析

  练习二十五中第4、5、6题与例2是一样的,属于排列。其中4、5题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一下,实践过程中注意有一定的顺序,保证不重复不遗漏。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

  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要求,这里只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等方式,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并能感受到与顺序无关,不要提高要求。教师教学语言中尽量避免出现组合这个术语,也不要跟学生解释。

  三、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如用两个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三个小朋友两两握手的组合数等。搭配问题是排列组合最基础的知识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学生在前面例题的学习中已经感知了"组合"这一类型的题目,如:从3、7、9这三个数中选出两个数字,能组成几个两位数。已经知道了,做这个题目时应该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先确定十位再确定个位,有序思考才能一个不漏。在本课的教学中,不光是要让学生能解决三个数字能组成哪些三位数的问题,而是将知识点扩大到知识面,更加系统,操作性更强,也更容易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来联系生活,解决问题。之前,学生接触了生活中的排列问题,通过猜测、验证,已经能用有序思考罗列出所有可能。但区别于排列问题的组合现象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学生具备的经验知识却为数不多。本堂课要学习生活中的组合问题,就应从生活实际着手,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感知组合问题跟顺序无关。但在找组合数的时候也需要有序思考,一则不会遗漏,二则不会重复。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掌握基本的排列方法,熟练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数学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不同搭配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进一步体会有序思考;

  3、解决问题:用摆、画、演、说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4、情感与态度: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的积累。并且,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经历探索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搭配现象通过多种方式的实验验证,学生能对排列问题的解决过程有所体验,并能做到严密有序。教学难点是找到合适的搭配方法,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教学难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做到简单有序,又思考严密。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要求,这里只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等方式,找出简单事物之间的搭配方案,并能感受到有搭配的作用,不要提高要求。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

  七、课前准备

  1、制作一个能展示各个模拟情境的教学课件。

  2、每人一个信封,里面装有三张数字卡片和一张记数卡。

  3、每人准备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彩笔,每个学生发一张未涂色的花环奖券。

  八、教学过程

  (一)激趣挑战 温故知新

  1、出示两个小朋友图片,请下面的小朋友给起个名字。

  2、今天这两个小朋友在做聪明题比赛,也打算跟在座的小朋友们比比,谁的'方法好、速度快,又不遗漏答案。(学生肯定很感兴趣,欣然应战)教师讲明要求:将信封里的7、9、3这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能组哪些,动手摆一摆写下来,不但要快、要准、不遗漏,还要能说明方法,可以一个人思考,也可以同桌合作。

  3、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⑴学生开始边摆数字边记数,有的一个人思考,有的则跟同桌合作,一个操作另一个记数。

  ⑵先记下成果的学生,可以先跑到讲台前了,同桌合作的两人一起来。接着汇报交流各自的方法,重复者下去。学生可能会按照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来摆,并记录下来;也有的会按照数位顺序来摆:先确定百位上的数字,然后是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

  ⑶评价各种方法,得出最佳方法:

  同时,学生也能直观比较小组合作与个人思考的优缺点。

  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小结:只要做到有顺序的记录,就可以保证不重不漏。

  【设计意图:好奇与好胜,驱使着孩子们主动去探索。已有的基础又鼓舞着他们探索的兴趣和信心。可供选择的合作学习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培养了学生主动与人合作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二)情境模拟 实践验证

  1、前些天,老师去东阳横店影视城时拍下了一些有趣的场景,今天带来给大家看看。

  2、出示场景1:

  ⑴请学生说说,图画里看到了什么。(教师随即提出问题:"是啊,他们拍完了《西游记》打算拍照留念,像这样三个徒弟交换位置,共有几种交换方法呢?")

  ⑵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思考,可以用符号代替人物在纸上比划。

  ⑶交流汇报。(方法有:先确定最左边的人,然后右边两个人交换;先确定最右边的人,然后左边的两个人交换;或先确定最中间的人,然后左右两个人交换……)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汇报的结果,让学生体会探索的乐趣。也可以把学生刚才用符号代替画下来的展示在黑板上,互相学习,鼓励勤动脑筋的学生。

  3、出示场景2:

  ⑴教师介绍,这几位小朋友正在影视城玩游戏,尝试当小演员的滋味呢!可是他们好像闹矛盾了,要交换角色了,看看明明说什么?出示明明的话:

  ⑵三人小组把自己当成小演员,也来做做这个游戏,要保证把所有情况都罗列出来。

  ①三人小组,开始讨论。

  ②上台演示,全班验证。

  【设计意图:拍照片和角色转换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排列问题。在解决场景1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用符号来代替,一方面是为了验证的方便,另一方面也拓宽了知识面,提示学生,不但数字有排列问题,人物有排列问题,其实在变化万千的图形世界里也有排列问题。在解决场景2的问题时,采用三人小组身临其境排列法,不但巩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还提高了结果的可信度】

  (三) 运用排列 制作奖品

  1、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不错,老师要奖励每个学生几朵特别的花儿。这些花儿都已经在你们手中。可是都没涂颜色,需要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出示:

  (提示:每朵花都要不一样,涂出所有情况,看谁涂的方法好)

  2、学生开始动手涂,教师巡回检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有进步的学生。

  3、个别学生汇报展示,下面学生评价,教师奖励。

  【设计意图:学生往往对老师发的奖品很感兴趣,教师课堂上让他们来涂发给自己的奖品,能引起学生莫大的兴趣。题目还有一定的开放性,看上去好像有8朵花要涂,其实所有方法罗列后只有6朵花被上色了,一知半解的学生容易在这里上当,也能通过同学间的互评,在这块"绊脚石"下寻到"真知"】

  (四)结合生活 拓宽知识

  1、布置课外任务

  (1)回家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按不同的位置去照相,做个留念。

  (2)下课跟同学做游戏,看一看"你"、"笑"、"我"这三个字能组合哪些有意思的话来?

  2、适时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把课堂上知识与家人共享,用照相机来留住自己的智慧,是学生课外愿意做的事情,教师可以用这种方式作课外延伸。同时,"你"、"笑"、"我"这三个字的排列非常有趣,又体现着*文字的魅力,学生对这类题目的喜爱程度肯定也不低】

  九、作业设计

  1、完成课堂作业本的配套练习。

  2、课外延伸题。

  ①、兔子妈妈要为孩子们参加动物运动会做号码布。她分到的号码用0、1、2三个数字排成的。你能算出兔子妈妈最多要为孩子们做多少块号码布吗?

  ②、运动会上,三(2)班有4名学生参加接力赛,有多少中不同的排列方式?

  ③、三名同学到社区去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他们站成一排,有多少种不同的站法?

  ④、用红、黄、蓝、绿四种颜色涂下面的正方形,有几种不同的涂法?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排列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搭配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

  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理解简单事物搭配中的有序、无序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小朋友们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吗?自从灰太狼上次偷袭羊村失败后,羊村就加强了警戒,羊村里聪明的小羊们为了防止灰太狼进村,在羊村的大门上安装了3把密码锁,小羊们必须记住密码才能自由的出入,有一天粗心的喜羊羊出去玩却忘记了,这可怎么办呢?要是这时候灰太狼来了,多危险呢!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生:愿意!

  二、新授

  1、师:喜羊羊只记得第一把锁的密码是由1、2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

  师:密码有可能是什么呢?

  学生可能回答:12

  师:还有其他可能吗?

  学生可能回答:21

  师: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呢,把你的好办法和大家说一说。

  生:调换位置。(媒体演示用两张数字卡片排列成的12、21,教师并板书。)

  师:这两个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每个数中都有数字1和2、

  不同点: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正好交换了位置。

  师:组成这两个数的数字是相同的,都是1和2,但排列位置不同,就组成了大小不同的两个数。

  师:同学们真棒!门的密码是两个数中较小的一个。那应该是几?学生可能回答:12。

  2、师:你们太棒了,我们再来帮助她解开解第二把锁,美羊羊记得第二把锁的密码是由1、2、3三个数字中的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你读懂了吗,给大家说一说?

  生:意思就是说从1、2、3这三个数字里选择两个数字来排成两位数。

  师:猜一猜这个密码会是什么呢?

  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摆一摆,并做好记录。(学生可能回答:12、13、23……)

  师:有这么多答案啊,那么谁能想个好办法,把这么多数一个不漏的写下来,小组之间互相研究一下,看看哪组的办法好。把你组成的数在表格上写一写。

  师:在思考时要注意“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板书)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写出了几种?

  学生可能回答:3种,4种,5种,6种……。

  ①师:我们要有顺序的从这3个数字中选择2个数字,组成两位数,再把位置交换,又组成另外一个两位数。

  12、21、23、32、13、31

  ②先确定十位,再将个位变动。

  12、13、21、23、31、32

  ③先确定个位,再将十位变动。21、31、12、32、13、23

  师结:这些办法真好,大家都能找到同样的两个数字,排列的位置不同,数的大小就不同。我们要学会有序地思考,能使答案做到: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师:这第二把锁的密码是把这六个数从小到大排列的第四个数。谁能最快的找到密码?

  学生回答:23、

  3、哇!第二把锁也顺利打开了,我们一起努力打开第三把锁,美羊羊记得是用0、2、3中的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

  师:能利用什么方法?排列了哪几个两位数?下面自己就试着写一写。

  师:谁想汇报一下你用的什么方法写出了几个两位数?

  师:谁有不同意见?

  总结:两位数的十位上不能为0、

  师:这第三把锁的密码是这些数中最大的一个数,应该是几呢?

  生:32、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这么快就打开了三把锁,这回美羊羊可以顺利进入羊村了。

  4、小结:刚才同学们开动脑筋,用搭配的数学知识帮助美羊羊解开了密码锁。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搭配的方法:调换位置、固定十位、固定个位。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搭配。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习

  1、师:为了感谢大家,美羊羊邀请我们班同学去羊村小学参观,羊村小学可真漂亮啊,村长正在和小羊们做校园的规划,美羊羊向村长推荐我们班的小朋友一起来设计,大家愿意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师:用红黄蓝3种颜色给小羊们所在的两个区域涂上不同的颜色,刚才我们排列的是数字,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转化成数字排列的搭配问题,也就是把红黄蓝看成是1、2、3,利用前面所学的方法:调换位置、固定十位、固定个位,可先把数字填在表格里,然后根据数字所代表的颜色再涂色。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设计一下吧!

  师结:在同学们的精心设计下,羊村小学变得更漂亮了,老师也想去看看,那你们能帮老师搭配一套衣服吗?(出示课件)

  2、三个人握手每两个人握一次,一共握了几次手。

  3、从商场经学校到公园有几种走法。

  4、买一个练习本可以怎样付钱。

  四、课堂小结和课外延伸

  同学们可真聪明,今天我们用搭配的数学知识解决了这么多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的表现好极了,我为你们感到自豪,小羊们对你们也是刮目相看呀,那你能说一说今天你收获了哪些吗?

  今天我们研究了搭配中的学问,我们要学会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几个物体摆在一起,排列的位置不同,就有不同的效果。希望同学们能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它会给你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5、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搭配

  1和2:

  12、21

  调换位置

  1、2和3:

  12、13、21、23、31、32

  固定十位

  0、2和3:20、23、30、32

  固定个位

  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数学广角——搭配》教学设计3篇(扩展2)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3篇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简单的排列和组合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②初步培养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2.情感态度目标:

  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

  ②初步培养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③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1角、2角、5角的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哪呢?我们今天要到“数学广角”里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组合问题

  l、看一看,说一说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漂亮的衣服,你们来挑选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引导思考:这么多漂亮的衣服,你们用一件上装在搭配一件下装可以怎么穿呢?(指名学生说一说)

  2、想一想,摆一摆

  (l)引导讨论:有这么多种不同的穿法,那怎样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呢?

  ①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老师参与小组讨论。

  ②学生汇报

  (2)引导操作: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把你们设计的穿法有序的贴在纸板上。(要求:小组长拿出学具衣服图片、纸板。)

  ①学生小组合作操作摆,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

  ②学生展示作品,介绍搭配方案。

  ③生生互相评价。

  (3)师引导观察:

  第一种方案(按上装搭配下装)有几种穿法? (4种)

  第二种方案(按下装搭配上装)有几种穿法? (4种)

  师小结:不管是用上装搭配下装,还是用下装搭配上装,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能够不重复、不遗漏的把所有的方法找出来。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运用有序的思考方法来解决它们。、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二)排列问题

  1、初步感知排列

  (1)、师:我们穿上漂亮的衣服,来到了数学广角,可是这有一扇密码门,(出示课件:密码门)我们只要说对密码,就可以到数学广角游玩了。看小精灵给了我们提示(点小精灵)你们猜密码是什么?

  (2)、学生猜密码(情景预设:有的学生说是12,有的学生说是21。)

  (3)、试密码,打开密码门,进入数学广角乐园。

  2、合作探究排列

  (1)、师问:数学广角乐园美不美呀?(学生回答)它虽然很美,可处处充满着挑战,你们愿意接受吗?(学生回答)那么我们先到数学乐园里去看一看吧!(点数学乐园)

  (2)、 师:同学们,我们到了数学乐园里 看到了什么呀?(回答)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当一个小魔术师看谁的本领大?谁能把1、2、3这三个数字变成两位数,看谁变得最多?

  (3)、学生活动,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摆法,师板书。。

  方法一:每次拿出两张数字卡片能摆出不同的`两位数;

  方法二:固定十位上的数字,交换个位数字得到不同的两位数;

  方法三:固定个位上的数字,交换十位数字得到不同的两位

  (5)、小结。

  三、课堂实践,巩固新知

  1、握手游戏:

  师:同学们真棒!都能把数字1、2、3组成不同的两位数,而且不重复、不遗漏。下面老师带大家到运动乐园去看一看。(出示课件)看小朋友们在干什么?(生回答)

  师:看到他们握手,老师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一下。

  (1)、出示问题

  (2)、小组活动:握手

  (3)、抽生上台表演

  (4)、小结。

  2、乒乓球比赛

  三个人进行乒乓球比赛要举行几场?

  (1)、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

  (3)、小结

  3、生活乐园

  看来数学广角处处充满挑战一点不假,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新的挑战?(生)那我们一起到生活乐园去看一看吧!出示《生活乐园》课件。

  (1)看课件

  (2)学生活动

  (3)学生汇报,师相机演示课件。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到数学乐园玩的开不开心?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

  脱离实物,借助纸笔帮助分析“找次品”的问题。

  教、学具准备:

  教师用具:卡片、5个药瓶

  学生用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1.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1)出示钙片,提出问题:这里有3瓶钙片,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

  (2)独立思考。教师鼓励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3)全班汇报。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并且积极评价各种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秤称(你选择用什么称来称)、用天*称(教师不急于让学生说出最佳方案,给全班学生留出思考空间,但是可帮助发言学生阐述天*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天*大家都见过吗?有两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物品重量相等,天*就保持*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就会……轻的一端就会……)。

  2.自主探索用天*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找次品的方法:大家猜猜,怎么样利用天*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我们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教师指导交流方法:一个一个地讲,声音不要太大,能让对方听到就可以了,也可以边讲边演示,让对方可以更清楚……

  (3)全班汇报。一个一个地称出重量(利用砝码);利用推理(教师手托实物模拟天*帮助演示,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你说的是“如果”,那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教师小结:利用天*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在天*上用砝码称出每瓶的重量再进行比较;还可以在天*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是否*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衡,说明剩下的一瓶似的少的;如果天*不*衡,说明上扬的一端的是少的。

  3.揭示课题。

  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盘秤称、用天*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天*)

  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接下来我们再请天*来帮帮忙。

  二、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1.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主探索:现在有5瓶钙片,其中有一瓶比较少,怎样利用天*把这瓶钙片找出来呢?我们可以拿出5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方法。

  (3)全班汇报。较复杂的方法教师帮助板书示意图。教师在引导语中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怎么找?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4)对几种方法的梳理、比较:“分成几份?每份数量是多少?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5)教师小结:在天*的帮助下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还可以……。除了利用学具,还可以画出这样的示意图来帮助我们思考。

  三、解决9个零件问题,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1.出示问题: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把它找出来吗?

  教师引导分析方法:你可以拿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笔在纸上进行分析,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2.自主探索。在有一定结果以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方法,教师帮助梳理分法:分成几份?每份各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3.反思自己的分法并在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交流重点:看看我们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提示学生把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

  4.全班汇报。教师引导学生阐述:分成几份?怎么分?怎样找出次品?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边汇报边板书示意图。

  5.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梳理一遍,然后进行比较: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

  小结:把9个零件分成3部分,并且*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

  四、推测多个零件找次品的解决办法

  提出猜测:那么,是否在所有的找次品问题中,这样*均分成3份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数一定最少呢?我们来猜一猜。

  学生猜测。

  要验证猜想我们再来试一下。如果有12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按刚才我们的猜想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就最少而且一定能找出次品?(*均分成3份,即4,4,4)。迅速在草稿纸上分析一下,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学生汇报:3次。

  我们再来看看别的分法能不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还有哪些分法?(228)(336)(552)(66)……

  学生选择一种分法在纸上进行分析。

  全班汇报,引导学生比较:有没有哪种分法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而且保证找出次品?

  小结:这样看来在利用天*找次品的时候,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并且*均分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五、巩固练习

  完成p136练习二十六的第二题:

  有15盒饼干,其中的14盒质量相同,另有一盒少了几块,如果能用天*称,至少几次可以找出这盒饼干?

  独立思考,在纸上进行分析。

  全班汇报。教师指导学生在汇报时重点阐述: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可以找出这盒饼干?

  小结:在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时候,我们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并且*均分的方法能够准确快捷地找出次品。

  六、拓展训练

  刚才我们我们分析的9、12和15都是刚好可以*均分成3份的数,假如遇到不能*均分成3份的数,例如10个、11个……又该怎么分呢?大家猜猜,可以大胆地试一下,看看哪种分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数学广角——搭配》教学设计3篇(扩展3)

——数学广角《烙饼》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烙饼》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重点:

  体会优化的思想

  难点:

  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吃烙饼吗?谁烙过饼,或看家长烙过?能给大家说说烙烙饼的过程吗?

  2、烙烙饼中也有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到数学广角中去学习有关烙烙饼的知识。

  板书课题:

  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情境图片:妈妈正在烙饼,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每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小女孩说: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问: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的?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烙完?

  问: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烙两张呢?一共要烙3张饼,怎样烙花费的时间最少?

  问:还可以怎样烙?哪种方法比较合理?

  启发引导:在用第二种方法烙第3张饼的时候,本来一次可以烙两张饼的锅现在只烙了一张,这里可能就浪费了时间。想一想,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方法呢?启发学生发现:如果锅里每次都烙两张饼,就不会浪费时间了,问:一张饼正反面分别要烙3分钟,怎样安排才能每次都是烙的两张饼呢?

  学生动手用硬币、课本来代表饼进行实验。

  问:如果要烙的是4张饼,5张饼……10张饼呢?

  怎样按排最节省时间?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

  2、教学例2

  出示家里客人要沏查茶的情境图。

  小明,帮妈妈浇壶水,给李阿姨沏杯茶,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观察理解情境图。

  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样安排?需要多长时间?和同学讨论一下,看看谁的方案比较合理。

  分小组设计方案,思考讨论: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

  比较:谁的方案所需的时间最少?谁的方案最合理?

  三、巩固新知

  1、书后做一做第1题

  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应该按怎样的顺序炒菜?

  2、书后做一做第2题

  小红应如何合理安排以上事情?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做一做的第3题


《数学广角——搭配》教学设计3篇(扩展4)

——《数学广角》教案10篇

《数学广角》教案1

  【教材分析】

  重叠问题,学生对它的掌握程度允许有差异性,即学生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所以设计的重叠问题有较简单的,也有一题多法的,还有课后让学生继续研究重叠问题的实践题目,使每个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各有所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又由于重叠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较复杂和抽象,所以设计让学生在操作学具中领会重叠问题的基本结构,并让他们借助实物图等帮助思考。

  【学情分析】

  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学习数数时,把2个三角形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而以后学习的*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要用到集合的思想。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应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感知集合图形的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的价值,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难点:借助直观图解决集合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

  1.看电影: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2.小明排队:小明排队去做操,从前数起小明排第3,从后数起小明排第4,你猜这排小朋友一共有几人?

  师:在生活中这种现象很多,我们经常会遇到,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数学广角,来研究一下这有趣的重复现象。(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初步感知重复现象。

  (1)调查本班学生参加数学小组、作文小组的情况。

  (2)游戏:参加数学小组、作文小组的学生分别站在两个呼啦圈里。

  问题:当有同学既参加数学小组,又参加作文小组时怎么站?

  引出问题,学生想办法解决。

  (3)说说呼啦圈里各部分学生所表示的意思。

  2.自主绘图,加深理解。

  课件出示:

  三(1)班参加数学、作文课外小组的学生情况表

  数学

  小明丁旭小小小强小兵小东张伟赵军

  作文

  *刘红小东于丽小史陶伟小小卢强小光

  (1)提问:参加数学课外小组的学生有几人?参加作文课外小组的学生有几人?参加数学、作文课外小组的学生共有多少人?(学生意见不统一,请学生说说理由)

  师:能不能设计一幅图,把学生的姓名写在合适的位置,让我们能一眼就看出参加数学的、参加作文的和两个项目都参加的有哪些同学呢?

  (2)学生小组合作,自主绘图。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交流,逐步整理出简洁明了的直观图(韦恩图)。

  师:你们知道吗?这个图是一个名叫韦恩的科学家创造的。你们刚才也像科学家一样,把这个图创造出来了,真了不起!

  4.读图训练。教师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图中的各种信息。

  5.观察图表,算法探究。

  师:你们能很快地算出参加数学、作文课外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列式。

  6.比较图与表格,突出韦恩图的优点,肯定学生的科学创造过程。

  【巩固应用】

  教材第106页练习二十三第1、2、3题。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既……又……

  8+9-2=15(人)8-2+9=15(人)

  9-2+8=15(人)6+7+2=15(人)

《数学广角》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6-118页例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是有关数学广角的“植物问题”,主要探讨的是关于在一条线段植树的问题,只栽一端、只栽中间、两端都栽等。教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探索过程,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再利用规律回归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人手的思想。

  教学目标

  1、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要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总长×间隔距离”的关系。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间隔与棵树之间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间隔”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有数学。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让你们猜个谜语好不好?出示谜面:(打一  我们在排队时,也出现了间隔数与人数之间的某种关系。下面,请几位同学上来排队(先请三人起来排队)问:有几个人?几个间隔?(再增加1人)再问:有几个人?几个间隔?(再增加1人)继续问有几个人?几个间隔?

  通过观察同学们刚才排队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人数与间隔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人数比间隔数多1,或者间隔数比人数少1……)

  3、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

  师:你们真聪明!发现了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队列中间隔数与人数之间的关系。像这类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称为植树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两端都栽)。

  4、刚才我们谈到的手指和队列的问题都是植树问题,大家能说出生活中的相关实例吗?教师举例:(上课和铃声、整点敲钟报时、美国五年一届的总统选举)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课件出示问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旁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说说这道题的关键词是什么。(每隔5米是指什么,两端要栽……,并重点理解“每隔5米”就是指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就是间距;两端:也就是这行树的两头)然后教师提问:咱们可不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如果从图上一棵一棵种到100米,数一数,是不是就能知道答案呢?(如果要求同学们通过画图证明,每5米1棵,那究竟要画到什么时候呢?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那就是: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比如:1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我们可以把这条路看作较短的10米、15米、20米……通过画图得出规律,再根据规律求100米路要植树的棵数),这是在我们数学上常用的一种方法叫做“花繁为简法”。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①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学生实践记录单

  出示实践记录单后,教师先示范画线段图,并在线段图上标出“间距,间隔数,线路总长”等,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线路总长、间距、间隔数”。

  同学们在全长1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b、在长15米的小路一边植树(两端要栽)每五米一棵,可植多少棵?(线段图),学生通过画图探究,逐渐对总长、间隔距离、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建模。

  c、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两端要栽),每五米一棵,可植多少棵?那么在长25米和30米的小路上呢?

  (1)学生自主活动,完成实践记录单。(学生完成这个表格后,教师展示学生完成情况并提问:怎样求间隔数?怎样求棵数?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全长(米)10 15 20 ┉

  间距(米)5 5 5 ┉

  间隔数(段)

  ┉

  棵树(棵)

  ┉

  (2)观察表中的棵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板书:两端要种:棵数=间隔数+1或间隔数=棵数—1),全班齐读规律。

  ②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师:应用这个规律,我们能不能解决例1的问题?(全班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教师提问:100÷5=20这里的20指什么?(间隔数)20+1=21为什么还要+1?(因为两端要种的棵数=间隔数+1)刚才我们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数,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3、解决实际问题(口答)

  ①教师说间隔,学生说棵数。(或者教师说棵数,学生说有几个间隔。)

  ②小组内各同学互相出题。

  小结:

  刚才,我们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两端要种:棵数=间隔数+1,如果知道了间隔数和间距(每两棵树的距离),怎样求总长呢?(引导学生说出:总长=间隔数×间距(板书)

  4、完成“做一做”

  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先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中的间隔数是多少,间距是多少,再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后,教师可再进一步提问:如果在公路的两侧植树,又该怎么做?)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求植树的棵数,求间隔数,求植树的路线的总长度,解决这几个问题的关键是相同的,就是要运用好段数与点数之间的规律。

  三、应用规律,解决拓展

  1、植树问题(两端都栽)练习

  全路长(米)间隔距离(米)间隔数(个)棵数(棵)

  1 30 5

  2 50

  10

  3

  4

  21

  4 1000

  101

  2、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0时敲响10下,需要多长的时间?

  3、小明要在全长2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一棵(如下图),请你帮小明设计一下植树方案。(此题留待学生思考,为以后教学只栽一端和两端不栽做铺垫)

  四、谈谈你的收获?

  学生谈谈收获,教师总结。

  五、作业

  完成教科书练习

  六、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数-1

  间隔数=总长÷间隔距离

  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内容,是一种情况较为复杂的问题,但在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的原型,新课程教材把它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数学广角”中。其教学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教学了课本106-108页例1内容,主要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反思本课教学过程,我觉得以下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数学,在应用数学去解决各类实际问题时,建立数学模型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是把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为合理的数学结构的过程。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形成猜想—化繁为简—合作交流—发现规律—梳理方法—应用规律”的教学流程,意在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应用”这一过程,从而建立“植树问题”数学模型。

  二、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在教学中,我直接例题导入,引导学生用画图方法模拟实际栽树。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可以从简单入手,化繁为简,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把抽象的数学化归思想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提高思维的素质。其次,通过画线段图,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猜想、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既培养了数学思想能力,学会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又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三、注重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我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验证猜想的合理性。其后,改变间距,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法再次验证,并完成表格,从而发现规律。在用“数形结合”方法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精神都得到一定的培养。

  四、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我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归类,出示生活实例,告诉学生“这些现象的事物间都存在着间隔,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是进行变式练习。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从而使学生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这节课虽然取得了一些收获,但也有许多遗憾。

  一是操作的实效性。在学生画图探究间隔数和棵数的规律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小组比较少。这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我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其次是操作方法交待不够清楚,以致部分学生无从下手,出现操作困难,影响操作效果。

  二是练习设计不够精。因为希望把尽可能多的题型呈现给学生,所以没有把握好教学时间。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教学的度,相信学生的能力,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数学广角》教案3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重点:

  体会优化的思想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

  图片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你们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田忌是怎样赢了齐王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2、问:田忌的马都不如齐王的马,但他却赢了?这是为什么呢?

  3、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

  板书课题:

  数学广角二、

  探究新知

  1、把田忌在赛马中使用的方法在给出的表格中补充完整。出示表格 齐王 田忌 本场胜者第一场 上等马 下等马 齐王第二场 中等马 上等马 田忌第三场 下等马 中等马 田忌

  2、思考:田忌所用的这种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秦王的方法?

  讨论3、引导学生:看一看田忌一共有多少种可采用的应对策略?把田忌所有的可以采用的策略都找出来,填如表中。

  4、展示各组汇报的结果田忌可采用的策略一共有6种,但只有一种是唯一可以获胜的。

  5、说一说:田忌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结合实际说一说。

  三、巩固新知

  1、数学游戏:

  1、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2,把两人报的所有数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谁就获胜。想一想: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确保获胜,你第一次应该报几?接下来应该怎么报?说明游戏规则

  2、两人轮流报数,必须报不大于5的自然数,把两人报的数依次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0,谁获胜。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获胜,你第一次报几?以后怎么报?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写一篇数学日记

《数学广角》教案4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集合”是教材专门安排来向学生介绍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即“集合”。教材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

  1.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2.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教学重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巧用对比,初悟“重复”

  1.观察与比较(课件出示图片)父与子

  2.提出问题:有2个爸爸2个儿子,一共有几个人?怎样列式计算?

  第一种:无重复情况。

  黄明,他的爸爸黄伟光。李玉,他的爸爸李文华。

  预设:列式一:2+2=4(人)

  第二种:有重复情况。

  汪聪,他的爸爸汪立成,汪立成的爸爸汪华东。

  列式二:2+2=4(人)4-1=3(人)

  师追问:为什么减1?

  二、初步探究,感知重叠

  1.查看原始数据,引出重复。

  师:我们来看看三(1)班是被老师选上的幸运之星。(课件出示)

  书法比赛

  小丁

  李方

  小明

  小伟

  东东

  绘画比赛

  小明

  东东

  丹丹

  张华

  王军

  刘红

  师:从这张表格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师: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比赛?

  师:怎么会错了呢?再仔细看看,谁来说说?

  (3)师:那到底是多少人呢?我们来数数看。

  重复什么意思?指着第二个小明:“他算吗?”为什么不算?

  (4)师:刚才你们算出来是11人,可现在我们数出来的怎么只有9人呢?、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重叠问题)。

  三、经历过程,建立模型

  1.激发欲望,明确要求。

  师:刚才,我们通过仔细地查看三(1)班参赛的学生名单,发现有2个同学重复了,但是从这份名单中你能一下子就看出是哪2个人重复了吗?有难度是吧?

  师:看来我这样记录不够清楚,大家想想办法,怎样重新设计一下这份名单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一些?(课件出示要求:既要能让人很清楚地看出参加书法比赛的是哪5个人,参加绘画比赛的是哪6个人,又要能让人很明显地看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是哪两个人。)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大家现在有办法了吗?先不急着说,请把你想到的方法在练习纸上表示出来,行吗?你可以自己画,如果感觉有些困难也可以和你小组内的同学合作完成。

  2.独立探究,创生维恩图

  学生探究画法,师巡视,从中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准备交流。

  3.展示交流,感知维恩图

  师:我发现咱们班同学的画法很有创意,我从中选了几份,咱们共同来分享一下。我们不让画图的同学自己介绍,只把他们画的图让大家看,我觉得,不用自己介绍就能让别人看懂的方法那才是好方法。

  预设:

  第一种情况:做记号

  师: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种情况:写在最前面;写在前面并圈出来

  师:你是怎么想的?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师:(1)哪些同学是两项都参加的?你能上来指一指吗?我们可以给他们圈一圈。

  引导:重复出现的同学用两个名字,我们容易看错。要是用一个名字,也能表示出他们既参加了书法比赛,又参加了绘画比赛,那该多好啊。

  第三种情况:两项都参加的同学用一个名字表示(不是写在最前面的)

  出示:他把这两个名字写在这合适吗?应该写在哪?

  第四种情况:在前面并一个名字来表示

  师:你是怎么想的?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师:哪一部分是参加书法的,你能用手指一下吗?要不用笔来圈一圈,参加绘画比赛的同学该怎么圈?

  师:圈的时候,你们有什么发现?为什么?

  师:看来,这样调整能清楚地表示重复和不重复的部分。

  4.整理画法,理解维恩图

  (1)动态演示维恩图产生过程

  师:下面我们把同学们创造出来的韦恩图让电脑再演示一次吧。用一个圈来表示参加书法比赛的同学,再用一个圈来表示参加绘画比赛的同学(师边说边用红色和蓝色画了两个交叉的椭圆),演示形成过程。还是两个圈,不同的是这两个圈不是分开的,而是有一部分重叠在一块的,利用两个圈重叠的这一部分我们恰好可以用来表示什么?

  (2)介绍维恩图的历史

  师:这种图最早是英国的数学家韦恩提出的,后人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称之为韦恩图。同学真了不起,你们和伟大的数学家韦恩想到一块去了。

  (3)理解维恩图各部分意义

  (课件出示用不同颜色,直观理解各部分意义)

  师:仔细观察,你知道韦恩图的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吗?

  师:a.红色圈内表示的是什么?

  b.蓝色圈里表示什么?

  c.中间部分的两个表示什么?

  d.左边的“紫色部分”表示什么?

  e.右边的“绿色部分”表示什么?

  师:对于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你都明白吗?请同位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学生同伴互说)

  (4)比较突出维恩图的优势

  我们把这个韦恩图和刚才的表格比较一下,哪个更好一些?好在哪?

  (5)、数形结合,运用维恩图。

  师:现在,你能不能根据韦恩图列算式来解决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项比赛?教师巡视,找不同方法的学生进行板演

  预设整理算法:

  生1:5+6-2=9(人)

  生2:3+2+4=9(人)

  生3:5-2+6=9(人)

  生4:6-2+5=9(人)

  ①看算式提问题:看第一位学生算式‘就图看算式,你有什么新启发?师:谁给他提问题?(生:你为什么减2?(课件动态演示)5在哪里?圈一圈。)

  重点理解为什么-2。课件动态演示

  ②比较:

  3+2+4=9(人)

  5+6-2=9(人)

  a.两道算式中都有个2,这个2表示什么呢?

  圈出+2和-2,为什么(1)中是+2,(2)中是-2?

  b、你能在第一个算式里找到5?6?

  c. 3+2表示什么意思?2+4表示什么意思?这就是(1)算式中隐藏着的信息,你也能在(2)中找到隐藏着的信息吗?(课件演示)

  师:现在我们能用这么多的方法算出三(1)班参加比赛的一共是9个人,是谁帮了我们的大忙啊?(韦恩图。)

  四、解决问题,运用模型

  1.创设情境,生活应用(课件演示)

  这样的韦恩图除了能表示刚才的比赛问题,还能表示生活中的什么?

  展示生活问题

  (1)这是我们科学书中的重叠问题,找到重叠部分了吗?

  (2)这是我们数学书中的重叠问题,谁重叠了?

  (3)这是自然界的动物,它们之间存在重叠问题吗?

  (4)这是鸡毛掸,找到重叠部分了吗?在哪里?看来,将木条重叠起来,可以增加长度,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呢!

  (5)、文具店的问题。

  出示下题:

  2.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些问题你们都能解决吗?(完成练习纸)

  反馈:

  第1题:(生活问题第5题文具店问题)你能把这些信息在韦恩图中表示出来吗?生填写韦恩图,并解决一共进了多少种货?

  展示:5+5-3=7(种)

  2+3+2=7(种)

  师:这里的3表示什么?

  为什么一个+3,一个-3呢?

  师:比较一下这两个韦恩图(刚才的比赛问题和现在的进货问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第2题:(生活问题第3题自然界的动物)对比正确和错误的。这两个小朋友填的不一样,你赞同谁的?填的时候有什么好方法?

  第3题:(生活问题第4题鸡毛掸)一共有多长?要提醒大家的是什么?

  五、展开变式,深化模型

  师:下面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那份学校的通知和我们已经解决的那个问题:每班一共要选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我们一开始脱口而出的答案是5+6=11人,后来看到三(1)的参赛名单,发现有2人重复了,实际只有9个人。

  我们现在再来思考这个问题,三(1)班是9人,其它班级呢?如三(2)班一定是9人吗?

  老师可能派了几个同学?一共有几种可能?你能画图把自己的猜想表示出来吗?

  反馈:5人。6人。7人。8人。9人。

  课件动态演示:

  师: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这样一个我们本来觉得很简单的问题,经过我们深入地思考,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六、回顾总结,延伸模型。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什么?

《数学广角》教案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99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教材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来学习。如在例1中安排了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情景,在做一做中安排了学生握手的活动。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体育中足球、乒乓球的比赛场次,密码箱中密码的排列数,电话机超过多少电话号码就要升位等等。可采取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数学思考: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情感与态度: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去数学广角参观一次比赛。板书:数学广角》在去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数学问题呢!碰到困难时,我们共同解决,好不好?我们去车站坐车吧。每张车票是2.50元。现在我们有这些面值的钱,可以怎样付钱?你有几种方法?(课件: 1元、5角、2角、1角)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多种答案,如一张2元一张5角,两张1元两张2角一张1角等)

  这些与顺序无关的,叫组合。板书:组合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找到启示。

  二、展开活动,探索新知

  (一)探索1、2组成的两位数

  师:你们要上车呀,还要猜出密码才能把门打开,这扇门的密码,是由一个两位数组成的,猜对了就可以打开车门。提醒你们这个两位数是由数字1和2组成的,(生再猜,12和21,)这个两位数与10很接近,你们说是多少?(12)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比较快的把数排列出来)

  (二)探索1、2、3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1、用1、2、3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2、教师激励学生动脑摆一摆:

  从数字卡片中任选两张卡片,你能组成什么数?可以与小组同学讨论,并把结果记录下来。(学生拿出卡片,自己动手摆一摆。)

  3、引导学生动脑,找规律去摆,我们比一比谁摆的数多而不重复。

  4、学生摆完后,小组交流,组长把成员摆的数记下来,并总结摆数的方法。

  5、小组汇报。

  6、师生总结:按照一定顺序找的数多而不重复。

  7、小结:这些与顺序有关,我们叫排列。板书:排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不能一次把这些两位数排列出来,通过动手并记录找出排列的最佳方法,可能有学生会想到用计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操作活动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小组合作,巩固发展

  1、握手

  (1)三人做握手的游戏。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握几次。

  (2)小组汇报,三人到台上有规律的握手,得出结论。(3次)

  2、衣服搭配

  运动员们马上要参加比赛了,但是小红不乐意了,他看小清、小明都穿得这么漂亮自己不美,心里不舒服,小朋友们,你们愿意为小红重新选一套衣服吗?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2件衣服,2件裤子,一共有几种穿法呢?你可以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打开书本101页,可以摆一摆,也可以连线,也可以用序号的方法)

  3、比赛场次

  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如果3位运动员,每两人比一场,一共要进行几场比赛呢?生看书上101页第2题。

  [设计意图]: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四、拓展练习

  小朋友们如果我也参加比赛,四个人每两个人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进行几场呢?

  五、课堂小结

  比赛结束了,我们马上就要离开数学广角了,离开之前,你有什么感受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数学广角》教案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6-118页例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是有关数学广角的“植物问题”,主要探讨的是关于在一条线段植树的问题,只栽一端、只栽中间、两端都栽等。教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探索过程,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再利用规律回归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人手的思想。

  教学目标

  1、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要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总长×间隔距离”的关系。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间隔与棵树之间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间隔”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有数学。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让你们猜个谜语好不好?出示谜面:(打一  我们在排队时,也出现了间隔数与人数之间的某种关系。下面,请几位同学上来排队(先请三人起来排队)问:有几个人?几个间隔?(再增加1人)再问:有几个人?几个间隔?(再增加1人)继续问有几个人?几个间隔?

  通过观察同学们刚才排队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人数与间隔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人数比间隔数多1,或者间隔数比人数少1……)

  3、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

  师:你们真聪明!发现了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队列中间隔数与人数之间的关系。像这类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称为植树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两端都栽)。

  4、刚才我们谈到的手指和队列的问题都是植树问题,大家能说出生活中的相关实例吗?教师举例:(上课和铃声、整点敲钟报时、美国五年一届的总统选举)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课件出示问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旁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说说这道题的关键词是什么。(每隔5米是指什么,两端要栽……,并重点理解“每隔5米”就是指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就是间距;两端:也就是这行树的两头)然后教师提问:咱们可不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如果从图上一棵一棵种到100米,数一数,是不是就能知道答案呢?(如果要求同学们通过画图证明,每5米1棵,那究竟要画到什么时候呢?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那就是: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比如:1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我们可以把这条路看作较短的10米、15米、20米……通过画图得出规律,再根据规律求100米路要植树的棵数),这是在我们数学上常用的一种方法叫做“花繁为简法”。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①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学生实践记录单

  出示实践记录单后,教师先示范画线段图,并在线段图上标出“间距,间隔数,线路总长”等,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线路总长、间距、间隔数”。

  同学们在全长1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b、在长15米的小路一边植树(两端要栽)每五米一棵,可植多少棵?(线段图),学生通过画图探究,逐渐对总长、间隔距离、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建模。

  c、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两端要栽),每五米一棵,可植多少棵?那么在长25米和30米的小路上呢?

  (1)学生自主活动,完成实践记录单。(学生完成这个表格后,教师展示学生完成情况并提问:怎样求间隔数?怎样求棵数?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全长(米)10 15 20 ┉

  间距(米)5 5 5 ┉

  间隔数(段)

  ┉

  棵树(棵)

  ┉

  (2)观察表中的棵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板书:两端要种:棵数=间隔数+1或间隔数=棵数—1),全班齐读规律。

  ②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师:应用这个规律,我们能不能解决例1的问题?(全班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教师提问:100÷5=20这里的20指什么?(间隔数)20+1=21为什么还要+1?(因为两端要种的棵数=间隔数+1)刚才我们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数,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3、解决实际问题(口答)

  ①教师说间隔,学生说棵数。(或者教师说棵数,学生说有几个间隔。)

  ②小组内各同学互相出题。

  小结:

  刚才,我们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两端要种:棵数=间隔数+1,如果知道了间隔数和间距(每两棵树的距离),怎样求总长呢?(引导学生说出:总长=间隔数×间距(板书)

  4、完成“做一做”

  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先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中的间隔数是多少,间距是多少,再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后,教师可再进一步提问:如果在公路的两侧植树,又该怎么做?)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求植树的棵数,求间隔数,求植树的路线的总长度,解决这几个问题的关键是相同的,就是要运用好段数与点数之间的规律。

  三、应用规律,解决拓展

  1、植树问题(两端都栽)练习

  全路长(米)间隔距离(米)间隔数(个)棵数(棵)

  1 30 5

  2 50

  10

  3

  4

  21

  4 1000

  101

  2、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0时敲响10下,需要多长的时间?

  3、小明要在全长2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一棵(如下图),请你帮小明设计一下植树方案。(此题留待学生思考,为以后教学只栽一端和两端不栽做铺垫)

  四、谈谈你的收获?

  学生谈谈收获,教师总结。

  五、作业

  完成教科书练习

  六、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数-1

  间隔数=总长÷间隔距离

  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内容,是一种情况较为复杂的问题,但在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的原型,新课程教材把它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数学广角”中。其教学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教学了课本106-108页例1内容,主要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反思本课教学过程,我觉得以下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数学,在应用数学去解决各类实际问题时,建立数学模型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是把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为合理的数学结构的过程。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形成猜想—化繁为简—合作交流—发现规律—梳理方法—应用规律”的教学流程,意在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应用”这一过程,从而建立“植树问题”数学模型。

  二、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在教学中,我直接例题导入,引导学生用画图方法模拟实际栽树。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可以从简单入手,化繁为简,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把抽象的数学化归思想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提高思维的素质。其次,通过画线段图,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猜想、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既培养了数学思想能力,学会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又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三、注重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我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验证猜想的合理性。其后,改变间距,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法再次验证,并完成表格,从而发现规律。在用“数形结合”方法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精神都得到一定的培养。

  四、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我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归类,出示生活实例,告诉学生“这些现象的事物间都存在着间隔,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是进行变式练习。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从而使学生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这节课虽然取得了一些收获,但也有许多遗憾。

  一是操作的实效性。在学生画图探究间隔数和棵数的规律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小组比较少。这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我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其次是操作方法交待不够清楚,以致部分学生无从下手,出现操作困难,影响操作效果。

  二是练习设计不够精。因为希望把尽可能多的题型呈现给学生,所以没有把握好教学时间。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教学的度,相信学生的能力,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数学广角》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了解身份证编码的含义,体会编码编排的特性及应用的广泛性,从而初步的学会编码。

  2、能力目标:通过了解编码编排的含义,及在探索编码含义的过程后,自己能够合理科学的创编简单编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观察比较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编码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紧密,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身份证编码的编排方法,体会编码编排的合理性、科学性。

  教学难点:探索编码的编排方法,体会编码编排的合理性、科学性,初步学会科学合理的编码。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昨天老师布置了让大家课下收集有关身份证的知识,并收集爸爸妈妈的身份证号码,现在老师检查一下你们预习的情况,需要一个同学来报身份证号码,让另一个同学猜,看看是爸爸的还是妈妈的,看他猜的准不准。

  二、检查预习,个性展示(老师出示身份证实物和课件)

  (课件)问题1、通过预习你们从身份证上可以得到那些信息?(学生回答)

  总结:持证人的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日、住址、公民身份号码、签发机关、有效期限。

  (课件)问题2、为什么每个公民都有身份证,它在生活中还有那些用处?

  (是为了证明持证人的身份,为了方便公民在办理选民登记、户口登记、 兵役登记、婚姻登记、 入学、就业、旅游,住宿、存款等事务时的必备的证件。)

  (课件)问题3、身份证号有几位数字组成?有哪几部分构成?各部分的数字都代表什么意义?

  教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回答,看出了你们预习的很充分,收集资料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老师恭喜你们掌握了自学的本领。身份证号隐藏着很多信息,老师补充它的一些编码特征。

  三、解疑答难

  第一部分:前六位(地址码):其中前两位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前四位表示市,后两位表示县。

  第二部分:7-14位(出生日期码):表示持证人的出生日期。(理论联系实际)

  强调:身份证号中的出生日期码统一用八位:依次是年份四位、月两位、日两位。

  第三部分:15-17位(顺序码):表示在同一地址码所标识的区域范围内,对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编定的顺序号,顺序码的奇数分配给男性,偶数分配给女性。

  第四部分:最后一位为校验码,0-9和X。作为尾号的校验码,是由前十七位数字带入统一的公式计算出来的,计算的结果是0-10,如果某人的尾号是0-9,都不会出现X,但如果尾号是10,那么就得用X来代替,因为如果用10做尾号,那么此人的身份证就变成了19位。X是罗马数字的10,用X来代替10。

  四、实践应用

  1、考考你:

  (1)210911196712270041 ,这个人的生日是( ),性别是( )

  (2)410503200102140036 ,从这个身份证号你可你得到那些信息?

  2、帮一帮

  我们班有个“小马虎”在课前收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四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但是不记得这四个号码分别是谁的了,你们能帮帮他吗?

  370323 19720113 0857(爸爸) 370323 19371006 0845(奶奶)

  370323 19360912 0838(爷爷) 370323 19730526 0826(妈妈)

  3、拓展练习:我们学校准备给每个同学编一个学号,我们今天就来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分组来创编自己的学号,好吗?(汇报时要说明你是怎么想的,数字都代表什么)(4人小组)

  小结:同学们都能把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五、知识拓展: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数字编码?(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看来同学们都很热爱生活,了解这么多的数字编码,这些形形色色的数字编码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多之多彩,很有秩序。

  六、全课总结:说一说有什么收获?

  温馨提示:了解了很多有关身份证的知识,身份证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很重要,它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法定个人身份证件,我们要提醒家长一定要注意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绝对不要随便借给他人使用。

  七、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以《生活中如果没有数字编码》为题写一篇想象日记,题目可以自拟。

《数学广角》教案8

  1、主要内容

  (1) 排列、组合

  (2) 简单的推理

  2、地位于作用

  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有关逻辑推理知识也是人们在生活和研究中很重要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面做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试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

  单元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经历简单推理的经过。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组合的不同。推理依据的叙述。

  本单元主要教学与设计

  1、教具利用:

  投影仪、动物卡片、

  各种教科书等。

  2、主要方法:

  (1)首先通过有趣的故事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进行学习。

  (3)结合具体例子,让学生动手去做,动脑趋想。

  (4) 创设真实情景,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分课时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教师为学生创设观察、猜测、实验的情境,找出最简单的事物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第二课时:

  1、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分课时重点与难点

  第一课时: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是重点。

  初步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时难点。

  第二课时:

  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是重点。

  推理依据的叙述是难点。

  分课时作业布置

  第一课时:

  练习二十三1、2题

  第二课时:

  练习二十三3、4题

《数学广角》教案9

  教学内容:

  课本P10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具学具:

  动物图片、语文、数学、自然等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一:

  故事导入:森林王国要举行运动会,入场时要组织一个花束队,鸡大婶让蓝猫和非非准备一束花,鸡大婶说:“他们拿的分别是红花和蓝花。”蓝猫说:“我拿的不是红花。”鸡大婶说:“请同学们猜一猜,蓝猫和非非分别拿的是什么花?”

  今天有许多这样的问题等着同学们去猜,大家要比一比谁最爱动脑筋。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新课等于抓住了儿童的天性,激起了他们玩的乐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游戏二:

  (1)出示例2的第一组图让学生注意观察。

  让学生猜一猜他们拿的是什么书?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小组活动

  4人一组,两名同学分别拿语文数和数学书,其中一名同学说:“我拿的不是什么书。”另外两名同学比赛看谁猜得快。交换进行。

  (3)、同桌活动。

  拿出准备好的动物卡,又一名同学操作,左(右)手拿的是(不是)什么,另一名学生猜,交换进行。

  三、游戏三:

  1、找三名同学配合,创设真实情景,根据例题做一做,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小组活动

  A、师:把猜一猜的游戏规则说一说。4人一组轮流进行,每人至少猜一次。

  B、进行活动。教师不做任何规定,让学生撇开思维,自己去猜。

  C、小组交流,向全班汇报活动过程。

  3、观察比较例3和例2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4、巩固练习:师生一起做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游戏活动,既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活动,一起在活动中探索新知。放手让学生随意玩,鼓励他们玩出新意,教师捕捉创新的火花,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在游戏中都学会了什么?

《数学广角》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你们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田忌是怎样赢了齐王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2、问:田忌的马都不如齐王的马,但他却赢了?这是为什么呢?

  3、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1、把田忌在赛马中使用的方法在给出的表格中补充完整。出示表格

  齐王

  田忌

  本场胜者

  第一场

  上等马

  下等马

  齐王

  第二场

  中等马

  上等马

  田忌

  第三场

  下等马

  中等马

  田忌


《数学广角——搭配》教学设计3篇(扩展5)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10篇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1

  一、活用教材,内容生活化

  《搭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中的主情境是“数字搭配”和“配衣服”,内容取材于生活,如衣服的搭配、早餐的搭配、寓教于乐于生活实际,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二、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早餐的搭配、衣服的搭配、是学生身边经常接触到的,通过这两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摆一摆”、“连一连”、 “猜一猜”等数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我利用去“趣味数学王国”玩这条线把整节课串了起来,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搭配的思想方法。然而,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问题:在衣服搭配环节,虽然我一直在有意识地引领孩子们可以用数字12345代表上装和下装,或者是字母符号,但实践中,孩子还是没有很好说出我所预想的,所以课堂效果一般,没有预想的好。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该学会倾听,在这一点上,我以后会注意。

  在教学中处理教材时,没有直接呈现排列组合原理,而是从排列组合的基本思考方法入手——科学枚举法。因为学生只有恰当的分类,将事情的各种情况能够一一列举出来,就能够保证计数时不重复不遗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所以本节课没有要求学生解决比较复杂的计数问题,也不要求发现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而是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枚举法,感受计数方法。

  在教学中,为了突破重点,从多方面想办法:一是让学生认识到排列与组合学习是生活中的必须;二是让学生通过摆、画、列表等活动,学习“不重复、不遗漏”的计数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摆一摆”、“连一连”、 “猜一猜”等数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我利用去“趣味数学王国”玩这条线把整节课串了起来,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搭配的思想方法。早餐的搭配、衣服的搭配、是学生身边经常接触到的,通过这两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2

  本次精品课程研究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单元《数学广角》。本单元主要内容是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由于新课标把“双基”改变“四基”,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强调学生不仅要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发展需要的数学知识和应用技能,还要获得数学基本思想及活动经验,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本次精品课程研究结合新课改要求探讨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

  在本单元的研究过程中,结合了实际内容共安排了2个课时。为了提高教师的教研水*,推出实效的精品课程,每个课时安排三次磨课,推出了“同课多轮,逐层推进;同课异构,螺旋上升”的研究思路。每次上完课,我们进行集体评课,找出本节课的亮点以及不足之处,并且提出修改意见。老师们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当中,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通过多次的研磨、讨论,我们认为本单元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1、做好课前预习,让学生带着知识和疑问走进课堂。

  在这两个内容的教学上都采用了课前导学的形式,让学生运用学习方案进行课前预习。如:在《集合思想方法》的学习方案中设计了排队的情景,让学生清晰理解重叠;而在《等量代换思想方法》的学习方案中增加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并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这样通过课前预习,学生提前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带着知识和疑问走进课堂,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提高教学课堂的实效性。

  2、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探究、交流、发现等活动过程,发展数学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由于本单元学习内容是较为抽象的集合与等量代换思想方法,而数学思想是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注重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探究、合作交流中深刻领悟数学思想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获得活动基本体验。

  如在《集合的思想方法》中,老师并没直接告诉学生怎样填韦恩图,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的形式,逐步理解韦恩图各部分的含义,并根据韦恩图进行计算。而在《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中,教师创设了具体情景让学生先进行小组合作,再进行汇报交流,在学生猜测、观察、探究、交流的活动中找出1个西瓜与几个苹果的重量相等,深刻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因此,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中,创设有效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是十分中重要而有效的教学方式。

  3、运用直观、形象的教育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思维。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都善于直观、形象的教育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思维。如在教学《集合的思想方法》时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清晰形象地呈现集合图,特别是重叠部分形象具体地展现,让学生深刻理解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含义。而在《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的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清晰地展示代换的过程,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深入理解等量代换的思想。因此,在教学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也功不可没。

  4、结合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教学除了让学生初步感悟集合与等量代换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还要运用数学基本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学生充分体会理解的基础上如何运用于生活实际也十分重要。那么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都结合了生活实际,让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在《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的教学中,教师密切联系学校开展的雏鹰争章活动,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等量代换知识进行解决,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3

  今天的数学课是《数学广角》的内容,一节课下来我的感想很多,*时看着成绩一般的孩子却表现的很出色,而一直成绩不错的孩子却在某个环节表达不清楚。这让我又一次了解了孩子们的*时看不到的一面。有的孩子善于总结,有的孩子表达能力很强,都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这节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涉及的是重叠问题。这个问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到的数学知识。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的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集合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会有一些困难,所以,在备课中我一直考虑该提问什么问题,怎么引导学生思考等

  课的开始我是用一个脑筋急转弯引入的:有两个妈妈两个女儿去公园,可是他们只买了三张票就进去了,你知道为什么吗?同学们的答案真是五花八门,最后的结果也让他们不由得乐出了声。在他们的不停的要求我再出一个问题的时候我把例题提了出来,有八人参加语文小组,九人参加数学小组,为什么没有十七人呢?学生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有重复的现象了。然后我让学生思考一下怎么用图表示这些人的名字,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了。接下来是小组合作,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意见然后看看怎么改善自己的图。最后引导出集合图。并用算式表示出来。最后要能清楚的表达出每个部分的表示的意思

  学生的思考很重要,无论他们的思维对还是错都应该让他们经历一个过程,而小组合作比思考更重要,这不仅能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更能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根据别人的意见修改自己的方案。也形成了自主探索的意识了。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也许有的学生一眼就能明白这节课的内容,但是通过交流和解说他的表达能力会得到提高,也许有的学生他没有马上明白,但是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和借鉴他会慢慢的理解,更有的学生最后也没有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我想他设计图的时候他也在思考着,也在倾听着理解着。其实一节课不一定所有的孩子都能学会这节课的知识点,但是我觉得只要他能在这节课里学会了一些东西,哪怕只是大胆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呢也是他进步的地方。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4

  课标中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学生经历维恩图的产生过程,了解简单的集合知识,初步感受它的意义。

  2、学生学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善于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事先准备好比赛邀请卡、学生姓名卡片和绳子围成的圈(黄色的圈和绿色的圈),创设了圣诞老人派发跳绳和踢毽比赛邀请卡的情境,带领学生在站一站、贴一贴、画一画、算一算的过程感悟维恩图的产生和维恩图各部分表示什么,。

  第一次上数学广角的知识,整节课在活动体验中感悟维恩图的产生,学生兴趣浓厚。

  在玩中学,既解决了数学问题,又知道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既学会了数学方法,又能用数学方法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反思整节课,我觉得自己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对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刻,维恩图各部分表示什么是本节课的重点,虽然在课中我也反复带领学生去说,最后学生也能自己知道维恩图各部分的含义,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课后经过师傅的指点,我知道了在拿到邀请卡的学生上台站在相对应的圈里时,我就可以用邀请卡在黑板上贴一贴,学生就可以先初步感知到——拿到跳绳邀请卡的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就是是一个集合,然后在画出图后,再进行移动把比赛邀请卡换成姓名卡片,再次感知集合(维恩图)。

  2、在时间分配上欠合理,在用绳子围成的圈里感知集合时,学生已经知道了这是一个整体,也知道了两个圈有重复的部分,其实在这个时候我就可以直接用邀请卡、姓名卡片在黑板上贴一贴、移一移,师生互动一起整理姓名卡片用维恩图来表示。

  这样学生自己在下面画的时间就可以节约下来,足以完成后面的巩固部分。

  3、在经历维恩图产生的过程中,用绳子围成的圈感知韦恩图的产生即是优点也是缺点,优点就是比较直观学生知道把同类的放在一个集合里,属于两个共同区域的放在中间;缺点就是目的性太强,扼杀了学生其他的表示方法,到学生自己画的时候就只有一种

  只是用点子、文字、数字等来表示名单。

  一次上课就是一种经历,通过今天学校独特的众筹研讨,以研促评的教学研讨,带给我们雏雁的不仅仅这节课的收获,更多的是一种学术思想。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想,多学,多思,多实践,在实践中进步。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5

  教学思路:因本节课教学内容少,知识点简单,大部分学生能跟据生活经验,推理得出结论,学习兴趣浓,教学看似难度不大,但有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毫无章法,有的学生不能有序、全面的思考问题,又因为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很难将自己的推理过程表述清楚。所以,教学难度相当大,难点突破更是不易。因此教学例时我将例1中的题目信息分步展示,先出示前半部分,让学生明确有3本书,3个人,每个人分别拿一本书,再出示小红、小丽的话,让学生思考通过她们的话知道了什么?逐一分析,让学生了解推的一般思维过程,再提示学生用筒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比较得出连线法简法,直观的优点。最后以问题:为什么大家都是从‘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开始推理,明确推理的一般方法,先找出关键信息,往往能得出一个结论,根据这个结论,利用排阵法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下一步推理。最后,利用游戏找朋友,和活动猜一猜巩固练习,以便学生深入理解。

  教后反思:

  1.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导致课堂冗繁,教学设计不够简炼,精准。

  2.*时对学生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不到位,部分学生上课不会说,不敢说。

  3.可以将教学实例脱离教材,使其更加生活化,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4.修炼提自己的教学能力,使课堂教学行为艺术化。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6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体会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搭建自主探究的*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从中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1、选取学生熟悉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我在不改变例题呈现形式的前提下,把例题中的种树问题换成校门口的植树,他们感到十分亲切,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作用,培养学生交流、纠错的能力。

  教学时,我设计先让学生自己独立画线段图,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交流中,不同的解法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在经过交流思考后,学生不仅找出了问题,并改正了错误。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还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和自我纠错的能力。

  3、重视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课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重视发散学生的思维是本节课最成功之处。在最后的课堂练习中,除了完成教材设计的两题,还增设了两题发展学生思维的拓展题,帮助学生灵活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节课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并且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渗透数学思想,围绕这一目标要求进行了实践,感觉基本上达成了本课的教学要求,同时也在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下面结合本节课教学的情况进行反思。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在教材中,这一部分内容是这样编排的:例1编排的是服装搭配,属于组合内容;在练习中安排了一些配合例题的巩固性练习。进行备课时,我对例题的素材进行反复的思考,并且参考了许多相关的案例设计。经过多次更改,决定以小红参加冬游活动的情境创设,使每一位学生也溶入其中,创设了——“衣服搭配——早餐搭配——数字搭配一系列活动,学生学得有趣,同时每一项活动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的,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渗透数学思想。

  本节课选择的四个教学素材并不是随意组合的。而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教育教学价值,各种数学思想分层次、分步骤地借助素材的探讨进行渗透。比如在服装搭配这一环节,重点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明白怎样找出一种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搭配方法。

  同时,在这一环节中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要让学生借助学具、有用连线的方法、有用文字书写地方法,逐步抽象出有序的搭配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过渡到抽象。本环节的引申部分,重点是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个性化、简洁化的表示方法,使学生明白各种不同的搭配可以用尽可能简单的数字、字母、符号表示出来,同时在素材的搭配种类上也有了拓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加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寻找搭配方法时,我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活动的机会,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探索搭配的规律和方法,在反馈交流中比较得出搭配的过程中怎样避免重复和遗漏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逐一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体验搭配的有序性。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探究开拓的意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部分学生间出现的错误信息,没有充分展开,造成很多的生成资源被浪费;搭配问题的探讨还要将数学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考虑;评价的形式比较单一,影响了探讨的深度;课堂语言不够精炼等。<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8

  二年级的孩子年龄比较小,比较喜欢实践类的知识,所以对这节课具有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在开始时通过猜书游戏引入新课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从最简单的随意猜测到简单推理,很快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能初步理解推理的含义,大多数同学都能运用连线、填空或者连线的方法进行简单推理。在课堂练习环节设计上,习题练习层次分明,既巩固了新知又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这一点是不错的。

  这次我在备课时不仅仅要考虑这节课的流程设计,体会更多的是教师语言的细致严谨,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并起着足够的引导作用。比如我在教学探究“含有两个条件的推理”时,就一句提问方式的转变,更有果效的引导学生从两种思维去得到两种结论,有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水*。出示:他们分别拿着语文书和数学书,小红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师:从这个线索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所得信息,然后在班内通过回答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再作适当的总结,这样就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从而又能得到有效的结论。

  整节课大部分学生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学的有趣又有效。教学过程层层紧接,环环相扣。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学生学得很轻松、很愉快。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班内有一个同学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我利用课余时间向他了解了情况,也向他提出要求:课堂上应该认真听讲,不懂就问。并且利用下午口算完成的空闲时间对他进行了辅导,效果不错。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还要继续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9

  “抽屉原理”应用很广泛且灵活多变,可以解决一些看上去很复杂、觉得无从下手,却又是相当有趣的数学问题。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抽屉原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设计时着眼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小组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

  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几下几点可取之处:

  1、情境中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抢椅子”的小游戏,简单却能真实的反映“抽屉原理”的本质。通过小游戏,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好玩又有意义。

  2、活动中恰当引导。

  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设计中,我着重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4根吸管放进3个纸杯的结果早就可想而知,但让学生通过放一放、想一想、议一议的过程,把抽象的说理用具体的实物演示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发现并描述、理解了最简单的“抽屉原理”。在此基础上,我又主动提问:还有什么有价值的问题研究吗?让学生自主的想到:吸管数比纸杯数多2或其它数会怎么样?来继续开展探究活动,同时,通过活动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归纳出求至少数的方法。

  3、游戏中深化知识。

  学了“抽屉原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试一试环节里,我设计了一组简单、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回顾整节课我觉得在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老师处理得还是有点粗,应该让学生加强动手操作,将动手操作与原理紧密结合,只有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学生才能真正地学到、理解知识。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10

  1.灵活地使用教科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数学广角”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按照教科书的编排是:例题1属于排列。先用2个卡片摆,学生通过操作感受摆的方法以后,再用3个卡片摆,体会怎样摆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例题l下面的“做一做”两题属于组合,选定的一组事物与顺序无关。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是组合问题,启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组合;第(2)题与前面“做一做”要求相同,让学生独立完成。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为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改变了教科书的编排顺序,灵活地使用教科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首先创设情境——将例题后的“做一做”第(2)题的内容,用不同的付款方式买5角钱的一个拼音本,改为用不同的付款方式买5角钱的门票。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购门票。将5角钱的不同组合(不同的人民币面值)与活动联系一起,非常巧妙,也恰到好处。这样设计能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触景生思,并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眼光把生活中的现象转化成数学问题,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产生更多的数学联想,主动呼唤学生头脑中正在休眠的已有知识、经验、策略、感受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接着体验新知——以例题1作为教学内容,先用1、2两个数字卡片摆两位数,学生通过操作感受摆的方法以后,再用1、2、3三个数字卡片摆两位数,并让学生体会怎样摆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此设计是按照“从具体情景中引入(激趣)——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两位数)——在比较中提升知识(小结)”的顺序,由易到难,让学生有条理的思考。最后,反馈练习先是运动员参加乒乓球比赛前搭配衣服【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再由三位乒乓球运动员每两个人进行一场比赛【练习二十三的第(2)题】;最后运动员比赛后相互握手。这是将教科书例题后的“试一试”第(1)题“每两人握一次手,三人一共握几次手?”的内容调到比赛之后。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渗透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

  2.合理设计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以“活动“为主线,即:游戏乐园(购门票)——数学乐园(用数字卡片摆两位数)——活动乐园(搭配衣服、乒乓球比赛、相互握手)。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形式,经历知识的生发形成与应用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

  创设情境。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购门票(付钱,是已经学过的知识),初步感知5角钱的几种不同组合方式。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切身体会组合的思想方法,由此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体验新知。把新的知识纳入“待解决问题”的情境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引导他们自己去“再创造”。通过“摆一摆”——用1、2两张数字卡片摆两位数;“比一比”——看谁摆得好;“考一考”——用l、2、3三张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看谁摆得妙;“说一说”——把不同的排列两位数的方法与购门票的组合方法比较、交流,提升知识。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感受中交流,在交流中探索。这里有学生的合作学习,有学生个性的表现,在诸多的不同想法与做法中评出最佳的排列方法。并借助挑战性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感受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于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去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经历学习过程,并用各自理解的方法去探索和重建数学知识。对于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是强力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体验、感知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反馈练习。通过“搭一搭——赛一赛——握一握”等反馈练习形式,给学生留有充足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应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活动氛围中参与学习,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广角——搭配》教学设计3篇(扩展6)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菁选3篇)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的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数学思考目标:

  能借助直观图理解题意,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问题解决目标:

  (1).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

  4.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手脑结合、学中激趣,体验合作乐趣,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集合思想,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且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学会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操作法、直观演示法、尝试法。

  学法指导:

  1.借图观察、分析、讨论、交流、操作。

  2.大胆尝试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视频、切换笔、可以活动的姓名卡片、直尺、磁铁、双面胶、5朵红花和5个五角星。一张大白纸。

  学具准备:常规学具、彩笔、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激情导入,引出例题

  师: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希望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看,随后,要回答老师的提问。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奉献爱心、从小做起的微视频)

  师:看完这段精彩而又让人感动的画面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你应该怎么做呢?(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么,我们荔东小学的同学们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非常有爱心。请看大屏幕:这是我校三一班其中一个小组同学向灾区“献爱心”的情况。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这幅表格,你从中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渗透奉献爱心、从小做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教育。

  三一班某小组同学“献爱心”的情况:

  生1:我发现在这次“献爱心”活动中,有捐款的,还有捐物的。

  生2:我发现捐款的有5人,捐物的有6人。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捐款的比捐物的少几人?

  生2:捐物的比捐款的多几人?

  生3:捐款的和捐物的一共多少人?

  2.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师:参加捐款捐物的一共有多少人?如何解答?

  生:11人、10人、9人。

  师: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怎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呢?

  生:里面的同学重复了。

  师:哪里重复了?(李彤和任一,课件闪动。)

  看来这张表格不能让我们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那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在不改变题意的前提下,将表格中的名字作以调整,让人们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为此,老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可以随意活动姓名的表格。请看黑板:(揭示黑板上的活动表格)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去调整表格?

  二、小组交流,探究新知

  1.分组讨论、调整表格。(各组代表汇报、操作、展示)方案一:

  师:你觉得你们组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把重复的两个同学摆在前面,能引人注意。

  师:谁都赞同他们的摆法?请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个积极探索的小组。你们组的摆法的确不错,可老师还是觉得,有时还会将总人数看成11人,哪一组还有更好的摆法?

  (课堂生成: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个方案,可以启发:当我们读书的时候,眼睛从左往右看。那么,想引起人们的`注意,应该把既捐款又捐物的人名移到左边。)方案二:

  师:哇!你们的摆法很独特,说说你们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因为有两个李彤和任一,我们取下来一个李彤和任一,将剩下的李彤和任一放在中间,既表示捐款的人,又表示捐物的人,这样,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9人。

  师:你们组的摆法真的很有创意,他们组的摆法你满意吗?(生生评价)授予你们小组为“勇于创新小组”。同学们,掌声鼓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积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课堂生成: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个方案,可以启发:当你和爸爸、妈妈上街的时候,你既想牵爸爸的手,又想牵妈妈的手,你应该走到什么位置?那么,同样的道理,李彤和任一这两个同学既捐了款又捐了物,他们应该放到什么位置?)

  2.圈一圈。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调整后的表格,捐款的都有哪些人?捐物的都有哪些人?你能分别把它们圈出来吗?

  设计意图:(不同颜色的粉笔圈出来更明显)为韦恩图的形成奠定基础。

  3.探究韦恩图

  师: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更直观,请看大屏幕:

  (1)取消表格。

  表示捐款和捐物的人名单我们已经用线圈起来了,底下的表格已经没有用了,可以将它取消。

  (2)捐款的移到左边,捐物的移到右边。

  (3)线条歪歪曲曲的,将它画好就更美观了。(课件出现韦恩图)

  设计意图:感受韦恩图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4)介绍韦恩图。

  师:在很久以前,就有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韦恩图。(出现韦恩图三个字)你们知道为什么把它称作韦恩图吗?因为这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韦恩在19世纪发明的,后来,就把这样的图叫韦恩图,也叫集合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有关集合的知识《数学广角》——集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介绍课外知识,拓宽知识视野。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将一幅不能很清楚的看到“捐款和捐物一共有多少人?”的表格,经过旋转演变后,转化成这副既科学合理又形象直观的韦恩图,你们真的很了不起!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大屏幕,回答老师的提问。

  4.列式计算。

  (1)课件分别出示韦恩图的五个部分,学生分别说出每部分所表示的含义,课件一一呈现数学信息。

  师:同学们看懂韦恩图了,也真正领悟到了每部分所表示的含义,并且,从中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现在,你能计算出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多少人吗?请同学们独立解答。

  (2)计算板演。

  方法一:5+6-2=9(人)答: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9人。(贴答数)

  讨论:为什么要减2?(因为有2个人既捐款又捐物)

  方法二:3+2+4=9(口答) 方法三:5+4=9(口答) 方法四:3+6=9(口答)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思维,体现方法多样化。

  三、实践应用,巩固内化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许多知识和本领,其实,利用韦恩图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我们来看看:

  1.举一反三(4道抢答题)

  2.把下面的动物填在合适的位置。

  3.看图填空。

  4.思维训练

  三年级有10名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6人。

  (1)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2)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

  (3)只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设计意图:有梯度的练习题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举一反三抢答题强调重点,内化知识;思维训练题求重叠部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质疑,自我提高

  1.学生说这节课的收获并质疑

  2.互相评价、共同提高(自评 互评 生评师 师评生)

  师:同学们,你们课堂上,善于观察、认真思考、踊跃发言、敢于创新。表现得非常出色!通过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学到了很多关于集合的知识,下面,有请获得红花和红星奖励的小朋友上台。红花站左边、红星站右边。

  引发冲突:两种都有的学生应该站哪?(中间)请观察这一排同学,回答问题:

  1.获得红花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2.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3.既获得红花奖励又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4.只获得红花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5.只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6.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内化集合知识;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渗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思想教育。

  五、作业布置,知识升华

  我是小小设计师。(课后作业)

  请以讲台前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学生人数为题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个集合图。大胆尝试吧!只要我们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成风破浪、历练出一身好本领,一定会设计并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以讲台前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学生人数为题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设计出集合图。充分地利用韦恩图,让他们明白韦恩图在*时生活中也是非常有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六、板书设计,凸显重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广角——集合

  (1)活动表格(移动过程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捐款

  (2)计算板演(体现方法的多样性)

  方法一:5+6-2=9(人)

  方法二:3+2+4=9(人)

  方法三:5+4=9(人)

  方法四:3+6=9(人)

  答: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9人。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名单卡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二)探究新知

  1.情景引入,课件出示通知

  通知

  学校定于下周五举行趣味运动会,请三年级各班选拔

  9名同学参加跳绳比赛,8名同学参加踢毽比赛。

  校体育组

  (1)了解信息。

  (2)师:你觉得三(1)班选拔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学生尝试回答参加比赛总人数。

  2.出示名单,引发认知冲突

  (1)课件出示三(1)班学生参加跳绳、踢毽比赛学生名单。

  (2)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总人数是17人吗?

  (3)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家很快看出哪些人两项比赛都参加了?

  3.合作探究,体验过程

  (1)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可以借助图、表或其他方式。

  (2)汇报交流。

  4.介绍韦恩图

  (1)介绍韦恩图的来历。

  (2)结合例题明确每一部分表示的含义。指生说一说。

  5.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生尝试列式,全班交流。讲清算式的含义。

  6.估计:咱们班可能选拔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2.能力目标:使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我想试试同学们反映快不快,请大家猜个脑筋急转弯。两个妈妈和两个女儿去看电影,每人买一张票,却只买了三张票就顺利进入了电影院,为什么?【姥姥、妈妈、女儿】

  2、两个妈妈【板书:2】,两个女儿【板书:2】,却只买了3张票【板书:3】。这2+2怎么会等于3?这里谁的身份最特殊?为什么?【妈妈的身份最特殊,有两个身份,既是姥姥的女儿又是女儿的妈妈。】【妈妈有两个身份,重复算了一次,板书:2+2-1=3】

  3、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与这有关的一类问题。【板书:数学广角】窍门满街跑,看你找不找。这节课看谁找的窍门最多?谁表现1得最好?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为迎接我校20xx年校园科技艺术节的召开,学校将相继举行科技小制作和科技绘画比赛。要求每班5名同学参加科技小制作、6名同学参加科技绘画比赛。

  这是三(1)班参加科技小制作和绘画比赛的学生名单。

  你能从统计表中获得怎样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呢?谁来说一说?生:小制作的有5人,绘画的有6人,一共有11人。师:大家还有不同意见的吗?

  请大家拿出纸和笔,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看怎样方便我们数人数?然后小组交流。

  用实物投影汇报或典型做法的同学去黑板板演。(连线、画图法)师: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生:集合图能使别人一看就知道参加小制作比赛的有哪些同学,参加绘画比赛的有哪些同学,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有哪些同学。在数学上,我们把参加小制作比赛的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叫做一个集合。(板书:集合)把参加绘画比赛的学生看作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集合。在100多年前的'英国,有一个名叫韦恩的逻辑学家,就用一个集合图很方便的解决了我们今天遇到的这个问题。(课件出示)因为是韦恩最早发明的,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这种图,叫韦恩图。老师发现不少同学的想法和韦恩的一样,看来如果我们生的比他早,那就是用你的名字来命名了。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左边的圈表示的是什么?(参加小制作比赛的有5人。)右边的圈表示的是什么?(参加绘画比赛的有6人。)中间两个圈相交的部2分呢?【既参加小制作比赛,又参加绘画比赛的有2人。】去掉相交部分的左边的圈表示什么?(只参加小制作比赛的有3人。)去掉相交部分的右边的圈表示什么?(只参加绘画比赛的有4人。)

  9、现在我们知道了可以用韦恩图,既能表示重复的部分,又能方便统计总数。三(1)班参加小制作的和参加绘画的到底一共有多少人?该怎样列式计算呢?(也可以只强化第一种方法)①算法1:5+6-2=9(人)

  你是怎么想的?【先把参加制作比赛的和参加绘画比赛的加起来。算式是5+6=11,然后再用11减去2个重复的,11-2=9】②算法2:3+4+2=9(人)

  请你解释一下。【3是只参加小制作比赛的,4是只参加绘画比赛的,2是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即重复的】

  ③算法3:5+4=9(人)【参加小制作比赛的5人,加上只参加绘画比赛的4人】

  ④算法4:6+3=9(人)【参加绘画比赛的6人,加上只参加小制作比赛的3人】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算法,你觉得哪种比较容易理解。把你比较容易理解的那种算法,说给你的同桌听一下,是什么意思?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同学们累了吧,我们轻松一下,老师带领大家去动物世界看看吧,它们是谁呀?在这些动物当中有会飞的,会游泳的。找找哪些是会飞的,哪些是会游泳的,你能把它们的序号填到图中合适的位置上吗?

  只会飞的有哪些?【②④⑧⑩】只会游泳的有哪些?【①⑤⑥⑨】

  ③天鹅、大雁放哪儿?【放中间】为什么放中间?【它既会飞又3会游泳】同意吗?

  如果又来了一只小狗,应该把它放在哪呢? 【因为它既不会飞也不会游泳】

  所以不能放在圈里,只能把它放在哪里?【圈外】同学们真了不起,没有被这样的问题迷惑住!

  2、每班5名同学参加科技小制作、6名同学参加科技绘画比赛,其他班级可能会有多少人参加呢?

  3、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兴趣小组,其中参加数学小组的有15人,参加语文小组的有13人。

  (1)既参加数学小组又参加语文小组的有几人?

  (2)只参加数学小组的有几人?

  (3)只参加语文小组的有几人?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广角——搭配》教学设计3篇(扩展7)

——小学数学广角应该如何教学 (菁选2篇)

小学数学广角应该如何教学1

  一、分析教材,用好教材

  分析和研究教材是每一个教师所做的日常工作。我们要对人教版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广角”单元的内容至少通读一遍,对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编排意图等做到心中有数。教材是可以超越、可以选择的。在对教材的处理方法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

  二、认真体会“数学广角”编排的意义

  “数学广角”安排了逻辑推理、等量代换等一些探索纯数学问题的内容,逐步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把数学思想方法以解决学生容易接受的生活问题的形式,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使他们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三、准确定位“数学广角”教学目标和要求

  “数学广角”的教学目标的定位上与我们的数学常规课和数学实践活动有所不同,不能一味地提高要求,把“数学广角”课上成奥数课。不能一味地追求解决问题的结果,甚至一节课下来只停留在直观的实验操作,而忽视了从直观上升上抽象的过程,从而也就忽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出现了目标定位偏低。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层次性。学生学习起点的不同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就不能同等相待。

  四、注重课前备好课,做好充分准备

  熟读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明确教学重点、难点;书写教案:是课堂教学实施方案,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教学方法,硬件的使用,学生的活动等。是重要一环;准备硬件:仪器设备、教具,是重要的必备品,包括电化教学设备;借助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广角应该如何教学2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广角的学习素材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这么多生动有趣的事例就是最好的情境创设的素材。好的问题情境能牢牢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在上《植树问题》一课时,可以创设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的生活情境导入;在上《抽屉原理》一课时,可以创设随意在班级中挑选13人,至少有两个人出生月份相同的情境;在上《合理安排时间》一课时就我们可以创设小明早上起来如何合理安排时间的生活情境导入……

  这些看似简单有趣的生活情境既体现数学与生活相联系,也很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上好“数学广角”起好头。

  适时点拨,发现规律

  随着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体验同一种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后,隐藏在数学问题后面的思想方法就会逐渐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直至产生某种程度的领悟。当学生的经验和感悟积累到一定程度,就需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去发现归纳规律,领悟思想方法就是水到渠成。

  如教学《烙饼问题》时,教师先创设了烙饼前的准备工作情境(洗锅、热油、和面、做饼),引导学生初步体验了:合理安排能节约时间。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验体验烙1张饼、2张饼,重点是讨论3张饼的最优烙法。在掌握了3张饼的最优烙法的基础上,再通过表格讨论4张、6张、8张……的烙法,得出偶数张饼就是两张两张的烙,然后发现:5张、7张、9张……奇数张饼是最优烙法是先两张两张的烙,最后三张按3张饼的最优烙法烙。这种单双数分开研究使学生明白烙饼最优方案就是三张饼的最优方案,再结合表格点拨学生发现N张饼的计算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烙饼中的优化思想也牢牢地扎根在学生心中了。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704124.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704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