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秀14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案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优秀14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案设计

更新时间:2023-06-16 20:40:45 点击: 来源:yutu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这14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是为您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以读代讲、读中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自读质疑、合作探疑、交流解疑

1、导入 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之情,也许,我们并不怎么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这种平凡、朴实、无私的父爱在我们的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你能想象到它会爆发出何等惊人的力量?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吗?今天,我们来学习22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

2、自读理文

请同学们带着预习中的问题以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把课文快速地读一遍。

3、小组合作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①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变成问题考考别人。

②把自己不懂的和其他同学讨论一下,共同解答。

③在合作中又发现了什么新问题?

4、交流解疑

为了充分展示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成果,我们举行个男女对抗赛,看看哪一组提的问题多而且有价值,能难到对方?哪一组能迎难而上,对课文理解深刻,回答准确到位?我们给优胜组授予“智多星”称号。

(学生交流探讨)

相机组织辩论:这位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

随机板书:两眼直直只有一个念头挖了38个小时

小结:他失常,但失常的伟大;他不失常,不失常的惊人!这就是爱!伟大的父爱!(板书:爱)

二、读中悟情,以读促解,突出重点

1、看看文中有多少个感叹号?集中在哪儿?

2、这些感叹号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指导朗读重点句段)幻灯片依次出示

①“他感到眼前……走去。”

②“是儿子的声音!……我的儿子!”

③“是我,是爸爸!……和我在一起!”

④“一个安全的出口……阿曼达!”

三、以文激情,开放课堂,升华情感

1、从大家的朗读声中,我感觉同学们被这篇课文深深的感动了。感动了就会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告诉老师,你想到了什么?

2、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来表达一下你对父母的崇敬、爱戴!

四、课后作业

在以下的几个形式中选择一个做一做,体会父母的辛劳和对自己的关爱。

1、和爸爸妈妈的目光对视一分钟,你看到了什么?

2、细细地观察爸爸妈妈的背影,你想到了什么?

3、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你体会的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

(略)

语文教案-《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篇二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介绍资料: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资料,还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3.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

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①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②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2)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①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③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讨论:(1)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篇三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89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设计理念:读中悟写,读写结合。

设计思路:以“了不起”为明线,以“父爱”为暗线,引导学生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爱。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灾难

1、播放影片片断,感受灾难。

2、引入课题

你能用上一两个词语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面临6.6级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可就是在这样的一场灾难中,这对父子创造了如此神话般的奇迹,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真是一对——(生: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了不起。)

父与子的了不起体现在哪里呢?这是本节课我们重点讨论的话题。

二、合作探究 交流感悟

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细细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语句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

学生汇报。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一)、父亲了不起

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的变化。

预设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a.“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b.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时,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伤心,表现出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撕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c.“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d.“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在支撑这父亲—— “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④a 生谈体会,(时间长、困难)b 看课件:书上的插图,并配以音乐。c 渲染气氛:书上并没有具体描写父亲是怎么挖的,可是看到他现在 这个样子,我们不难想象,面对着坚硬的钢筋水泥,面对着锐利的玻璃破碎的瓦砾,父亲是怎么挖的呢?d 生想象(是呀正象同学们说的那样,父亲就是 这样挖的,他忘记了痛苦和饥饿,忘记疲劳和危险,坚持不懈地挖着。)

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38个小时…….师读(两遍):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你读——

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你读——

是的,一位历经艰辛、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父亲已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就这个样子了,他还在苦苦挖掘。这哪里是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呀,这分明是一架不知疲倦的机器,这分明是一尊高大的塑像,再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同学们,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不顾危险,不畏艰辛,不知疲劳地挖掘呀?(父爱)

多么伟大的父爱,多么惊人的力量!就让父亲的高大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里吧,你读(配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抽读——齐读)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总结学法:回忆一下,我们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是怎样读懂这段话的?(抓住写父亲动作和外貌的词语,比用语,展开合理的想像,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这里我们重点抓住了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理解父亲的了不起的,阅读写人的文章,就是要抓住人物语言、行动、外貌的描写,来理解人物的品质。这是阅读写人的文章的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大家要在阅读实践中多加运用。以后我们读描写人物类的文章,也要这样,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外貌等,仔细体味,并展开合理的想像。我们写人,也要学会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外貌去描写。

正是因为有对儿子的这句爱的承诺,才促使他苦苦挖掘38个小时而没有放弃,他要用行动去证明对儿子的爱承诺,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 二),儿子的了不起。

默读13自然段到最后,你又从哪儿看出了儿子了不起?

1、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过:“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这种坚定的信念终于让父子团圆。读一读父子之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

2、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结合板书,小结: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时刻记着父亲的爱的承诺,鼓励自己和同伴战胜困难去等待生的希望;当获救时,他又让同伴先出去,一般孩子能做到吗?不能,儿子阿曼达是多么——了不起!我们抓住儿子的语言并想像他等待时的处境,读出了儿子的自信和勇敢,读懂了儿子了不起

四。总结全文,发散思维,升华情感

父亲对儿子爱的承诺(板书: ),支撑自己不畏艰难,不分昼夜挖掘儿子是多么的坚韧、坚强;儿子因为父亲的爱诺言,在危难中获得了生存的勇气和信心。这对父子都因为记着爱的诺言,他们创造了奇迹,延续了幸福。这是一对多么了不起的父与子呀!齐读课文最后一节:这对了不起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让我们读出幸福。

五、总结延伸“爱”。

1、同学们,伟大的父亲谱写了惊人的神话。

我们深深领略了这(指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他们真是一对(指板书)——了不起的父与子!

学到这里,你想对父亲或儿子说点什么?请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汇报写话。

2、推荐文章 升华情感:

父爱是人间美丽的亲情。不是吗?有诗为证(课件):

第一次读完这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刘老师就想到了一首小诗,现在我把它送给大家。(配乐)

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

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

这个人就是父亲,

这种爱就是父爱。

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zhuó)洗心灵;父爱如路,伴你走完人生。

高尔基也曾深情地赞美:“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地震无情,父亲有爱。这种父爱是通过特殊环境和特定事件来体现的。其实,从古至今,有无数的文人雅士,热情讴歌书写着父母之爱,课后请同学去读读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美国作家艾尔玛·邦贝克所写的《父亲的爱》。看看这两篇文章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父爱的,到时我们再交流交流。

2、虽然,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但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父爱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请你选一件你在生活中所感悟到的亲情小事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

板书: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 子

决不放弃 坚忍不拔

恪守诺言 舍己为人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理解词语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相关地震危害的资料。

2、学生谈感受。

3、揭示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

1、初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新词。

2、再读课文,读懂课文大意,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课文

1、体会父亲在救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四、课后拓展,课堂练笔

1、想一想,阿曼达被埋在废墟中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2、阅读短文《回忆中的家》(节选),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体现父爱或母爱的文章。

2、用心体会生活中父母所做的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又饱含父爱、母爱真情的事。选择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写一篇体现与父母间感情的记叙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过程与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信念和父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在最艰难的时候,它能激励人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重点难点:

1、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2、理解重点语句,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悲痛的父母

1、师:同学们,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让洛杉矶市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洛杉矶的一所小学里,(悲伤的音乐响起)(出示句子)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很多孩子根本来不及逃出来。孩子们的父母赶到学校,看到这小山一样的废墟,想到自己的孩子被深深的埋在底下,心里是多么的悲痛啊!这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啊!

2、找出文中描写父母悲痛欲绝的句子。(出示两处句子)读一读

师引: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生:

(1)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

(2)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绝望地离开了

二、了不起的父亲

1、师:其它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只有这位年轻的父亲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他要去干什么?(他要挖废墟,寻找自己的孩子。)

请大家想一想,其他的父母为什么不留下来挖废墟?

原因:

(1)三层楼倒塌,钢筋、水泥形成一个巨大的废墟堆,很难凭几个人的力量挖掉。

(2)被埋在下面的小孩必死无疑,已经没有生还的希望了。

(3)那里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有生命危险。

2、师:可是,这位父亲根本没有想这些。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自由读一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把你体会到的用朗读表现出来。

(1)你来读一读这句话,你知道父亲挖了多少时间,36小时,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挖,挖到傍晚有没有停止?(没)挖了一夜,挖到明天凌晨有没有停止?挖到明天中午呢?挖到明天傍晚直至深夜才是三十多个小时?这是( )的三十多个小时,你能把这种漫长读出来吗?

(2)经过36小时的挖掘,父亲变成一副什么样子?

读说想象画面:手指抠破了,他没有停止;衣服划了长长的口子,他没有停

止;眼睛肿着、布满了血丝,他也没有停止!范读再度想象。从外貌上去体会父亲的艰辛,感受到父亲的伟大。

(3)现在为什么没人阻挡他?曾经有哪些人来阻挡他?我们一起来读课

文。(出示句子,分角色朗读)人们以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了?只有精神失常的人才有这样连续挖38个小时,但是我们知道这位父亲没有失常。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生齐读

3、师:老师把这几句话改写成诗歌的形式。(出示诗歌)

挖了8小时

父亲满脸灰尘,疲惫不堪,

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挖了12小时

父亲脸色惨白,双眼布满血丝,

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挖了24小时

父亲衣服破烂不堪,身上血迹斑斑,

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挖了36小时

父亲精疲力竭,摇摇晃晃,

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读一读诗歌:师范读

一组读第1小节,两组齐读第2小节,三组齐读第3小节,四组齐读第4小节。(配乐朗读)

4、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师: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啊!

三、了不起的儿子

1、师:这三十多个小时,对被埋在废墟下的存活着的孩子们来说,是多么难熬啊!

(出示一段话)学生读一读,并口头补充完整。

阿曼达和另外13个孩子幸运地活了下来,但是他们周围漆黑一片,到处是

断裂的钢筋,破碎的水泥块,孩子们痛哭并大喊:“爸爸,妈妈,快来救我呀!”阿曼达痛哭过后,突然想到爸爸常对他说的一句话: 于是,阿曼达心里充满了希望,对同学们说:

2、师:请同学们想象儿子苦苦等待父亲来救的情形,那里没有一滴水,没有一点食物,在三十多个小时里,他的身体状况会怎么样?他是怎样熬过来的?

学生仿写诗歌,然后指名读一读。

等了8小时

儿子( )

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 等了12小时

儿子( )

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等了24小时

儿子( )

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等了36小时

儿子( )

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3、两首诗歌融汇在一起,读一读:

8小时过去了

父亲满脸灰尘,疲惫不堪,

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儿子又累又困,饥渴难耐,

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父亲会来救我的!

12小时过去了

父亲脸色惨白,双眼布满血丝,

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儿子嘴唇干裂,嗓子冒火,

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父亲会来救我的!

24小时过去了

父亲衣服破烂不堪,身上血迹斑斑,

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儿子浑身乏力,难以支撑

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父亲会来救我的!

36小时过去了

父亲精疲力竭,摇摇晃晃

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儿子饥寒交迫,极度虚弱,

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父亲会来救我的!) ) )

4、师:在漫长的38个小时里,父亲心中始终怀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着我,所以他不停地挖呀,挖呀;儿子心中也始终怀着一个坚定的信念:父亲会来救我的,所以他满怀信心地等呀,等呀。是什么让这对父子彼此心灵相通,都拥有如此坚定的信念?

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读一读。你读懂这句话了吗?好!我来把前半句改一下,你们说后半句,谁敢试一试?

(1) 阿曼达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很苦恼——

(父亲和阿曼达在一起商量如何解决。)

(2) 阿曼达在和同学踢足球,腿骨折了,疼得直流眼泪——

父亲带着阿曼达去医院,帮助他恢复健康!)

类似的话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反复出现?

师:当父亲孤军奋战,伤痕累累,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让父亲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师生读: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希望

师生读: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5、师:这是父亲对儿子的爱的诺言;这是儿子对父亲的信任的源泉。是爱和信任让他们有了坚定的信念。是父爱创造了奇迹,是父爱感动了上苍,是父爱救出了这14个幸运的孩子。

6、师:从孩子们被埋在废墟下到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这中间已经过去了将近四十个小时,足足有两天一夜哪,阿曼达终于等来了父亲,终于可以走出可怕的废墟了,这时,阿曼达多么想马上„„多么需要„„

7、师:可是,当父亲向他伸出双手说:阿曼达,出来吧。那时,阿曼达却说(全体学生接下去读)

出示:“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8、这是一个怎样的儿子?

师:在这个时候,还会想到让同学们先安全地离开,自己最后一个离开,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孩子啊!

9、师:让我们一同来分享劫后重生、亲人团聚那无比幸福的一刻吧

全班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四、总结全文

骨肉终于团聚,是信守承诺让他们团聚,是亲情使他们这样幸福。在生活中,我们也感受着这样的爱。爱是一首不老歌,爱是一首感人的诗,爱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愿我们多能成为故事中了不起的人物。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篇六

一、激情导入:(教师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1.在正式上课之前请同学们看一段关于四川大地震的视频?

2、谈感受 师:看完之后你们都有什么样的感受,请大胆的说出来。

3.揭示课题

同学们看了这段视频都有自己的感受。正所谓“地震无情,人有情”,地震虽然带给人们无尽的灾难,但在灾难面前,我们不放弃不抛弃,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在一起。无论是视频中的他们,还是课文中的这对父子都是如此。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请打开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

.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那么你从课文哪里看出父亲的了不起呢?(板书:父亲)

2、学生汇报:

重点品读这句话

(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理解为什么作者要写“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而不直接写“36小时”体会父亲寻找儿子过程的漫长及艰难;让学生想象父亲当时的样子,感受父亲的艰难和伟大,以及联系上下文体会父亲为什么能这样坚持下去!)(板书: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2)谁愿意把这一自然段再次朗读一遍,感受一下父亲寻找儿子的过程是多么的漫长。

(3)让我们想象一下,在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

师:满是灰尘的脸,布满血丝的双眼,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的衣服,这是作者对父亲外貌的描写,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父亲决不放弃的信念,这份包含血泪的情,这份感动天地的爱,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位父亲的了不起,带着刚才想象的画面再次感受父爱的伟大。(齐读)

3.过渡:父爱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也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儿子。(板书:儿子)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儿子的了不起呢?请同学们和老师分角色朗读课文的12-23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

根据学生汇报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a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从中体会儿子的坚强和镇定,以及对父亲的信任)

请学生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b“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体会儿子身上舍己为人的精神以及他读一父亲的信任。)(板书:在一起)

师:此时此刻,当阿曼达终于见到了自己的父亲,他却先想到了自己的同学。如果是你,当爸爸说:“出来吧!孩子。”你会说些什么。阿曼达舍己为人的精神真了不起。正是因为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充满了爱,阿曼达才会这样信任自己的父亲,这样深深的爱着自己的父亲,才会在危难中先想到自己的同学,最终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创造了爱的奇迹。

4、让我们一起分享它们劫后重生、亲人团聚的喜悦。

课件出示:“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齐读

师:是什么让他们父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板书:爱,坚定的信念)

(2)教师引读:

a.当父亲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时,是这句话让他坚持了下来。(课件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们总会在一起。”)学生齐读

b.当儿子面对恐惧和危险,艰难等待时,是这句话给了他希望,他一遍又一遍的告诉自己:(“不论发生什么,我们总会在一起。”)齐读

c.让我们记住这对了不起的父子,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们总会在一起,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灾难,那个时候,不要惊慌,不要忙乱,要有必胜的信念,要相信,不论发生什么我们和自己的老师同学总会在一起,不论发生什么,我们亿万中国同胞总会在一起。(“不论发生什么,我们总会在一起。”)齐读

三、拓展延伸

1. 看着这伟大的父爱,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了伟大的母爱。出示图片讲解

2.讲讲你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些不起眼但又饱含父爱、母爱的事情。

师:我们的父母也许是世界上最平凡不过的人,但他们对我们的爱却又不那么的不平凡。你没发现母亲那原本俏丽的脸,已浮现出一丝丝的的皱纹,你没发现父亲那原本挺拔的身姿已变的不再挺拔。相比刚才故事中的几位孩子,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没有经历过那种刻骨铭心的爱,只因为我们正在拥有。同学们让我们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爱,让我们为我们的父母祝福:祝他们永远健康快乐,让我们为天下所有的父母祝福,愿他们幸福永久。

3.作业:

(课件出示:(1)、回家之后为自己的父母洗脚,看看他们的脚和你的脚有什么区别,并写出你的感受。

(2)、拥抱你的父母三分钟,写出你的感受。)

《地震中的父与子》优秀教案 篇七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的,从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该课文教学设计,一起看看吧!

一、教学内容:

文讲的是在发生大地震以后,父亲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最后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的事,赞扬了这对父子以坚定的信念支撑自己、战胜困难、获取幸福、执着追求的精神。(1课时)

二、教学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

2、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

2、通过对儿子言行描写,感受孩子的"了不起"。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五、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

搜集有关美国洛杉矶大地震的资料;准备朗读磁带以及写有课文重点词句的投影片。

七、教学程序:

一、自读课文,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教师建议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在书上圈点标画。)

二、合作交流,讨论。

可以是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有感情朗读的,有谈感受的,有做记录的;也可以学生自由组合。提醒学生人人参与,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三、小组汇报,讨论。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坚持38个小时,终于在一片废墟中救出了自己年仅7岁的儿子和13个同学,谱写了一首父爱的歌颂。

2、为什么文章的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谈谈自己的看法。

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其他的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在挖掘;有些人劝阻他时,"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为了儿子,决不丧失信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2)课文第12、13自然段"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了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建议学生想像:这连续的38个小时,"爸爸"会是怎样地挖掘,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双手恐怕已被瓦砾以及其他倒塌的器物磨出了血肉模糊。多么感人的一幕!多么坚韧的父亲,多么有责任感的父亲!)

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1)可以让学生演一演14个孩子地震之后在瓦砾堆下坚持了38个小时的情景。

(2)通过语句体会: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有的只是14个同龄小伙伴共人的恐惧,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教学小结:

老师总结:从这父子二人身上似乎让人看到的不仅仅是深切的父子之情,还有更令人感动的人格力量,父亲对儿子的爱及真诚的诺言,为儿子提供了信赖和力量源泉:儿子充满了对父亲的信任,对生存的希望,对他人的关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知道最疼爱你的人是谁吗?(父母)

是的,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父母对我们无比博大的爱,所以父母成了我们最信任的人。想一想生活中父母对你的关爱,哪次让你感受最深?学生回忆与父母发生的感人的事。

2、地震中的父与子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对父子。

二、自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找一找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边读边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2、引导学生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在1994年美国华盛顿发生了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出自己的儿子,在一片废墟中坚持不懈的挖掘了38个多小时,最终成功救出儿子以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

三、小组合作、品读课文、交流评析。

1、自读课文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并些下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外貌等语句来品读。

2、如果你有了感动就与你的小组同学说一说,把感动传递给别人。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感动)〕

3、谁愿意把感动与大家一起分享?

全班交流朗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从他人的发言中汲取有价值的观点。

(1) 第3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的说。父亲的意志坚定。

(2) 第5段“……他便埋头接着挖——父亲不肯放弃。

(3) 第8段“他挖呀挖一直挖了三十六个小时——父亲坚持不懈,疼爱儿子。

(4) 第9段“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儿子的先人后己,与父亲心心相通。

四、感情朗读,升华理解。

1、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朗读给同学听。

2、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父亲的坚决,儿子的信任。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读了这篇课文你对父亲和儿子各有什么样的感受?

2、如果你是在地震中刚刚获救的阿曼达,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展开想像扮演阿曼达写一写自己最想说的话。

六、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一直挖了三十六个小时

爱 相信

儿子 相信父亲一定会来救他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品质的方法。

2、通过课文的具体描写,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父亲从儿子身上汲取的力量。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佳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探究重点

1、导语: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收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有一对父子却创造了神话般的契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对了不起的父子。

2、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

3、明确探究重点:你的问题正是这节课我们探究的重点,通过深入的学习,我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二)抓细节描写品读,体会情感

1、出示学习要求。

(1)默读第2至23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不同符号画出描写父亲和儿子的语句,想一想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2)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认为谁了不起,说出理由。

(3)有感情的朗读令自己感动的句子。

2、学生静心学习。

3、集体交流,汇报。

(1)父亲了不起。

(出示句子。)

“他坚定地站起身,想那片废墟走去。”

①联系上下文,读句子,谈感受。

(联系上文,我们知道父亲找不到儿子很悲伤,但想起自己对儿子说的话,使他坚定信念要与儿子在一起,不管是死是活,他也要见到儿子,因为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

②有感情的朗读句子,体会父亲此时的决心。

(出示句子)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①读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父亲在挖掘时,有的父母在这片废墟上痛苦,然后绝望地走开,也没有动摇这位父亲。当有人劝阻他时,他仍然坚定信念,埋头接着挖,很令人感动。)

②联系实际,谈谈当这位父亲向他人求助时,为什么没人回应他。

(地震后学校变成了废墟,建筑物已经坍塌,当时的状况使人们认为孩子一定不会有生还的可能,因此大家认为父亲的行为是徒劳的。)

③教师点拨:当他人认为不可能、没希望的时候,父亲仍然坚定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令我们敬佩。

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父亲的心情。

(出示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读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②句子中对父亲的外貌描写,你有什么感受?

③语言训练。

多么_____的父亲;多么_____的父亲;多么_____的父亲!

④教师点拨:当这位父亲听到从瓦砾堆底下传出声音,他终于成功了。你们认为它之所以掘开了厚厚废墟的原因是什么呢?

(2)儿子了不起。

(出示句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①读儿子的话,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体会。

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出示句子)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干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读儿子的话,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体会。

4、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什么使他们创造出了奇迹呢?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父亲曾经对儿子说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想一想课文中几次出现类似的话?为什么多次出现呢?

(2)教师点拨:类似的话反复出现,多处呼应,表现了父亲的责任感和父爱的伟大,儿子对父亲承诺的深信不疑,说明儿子对父亲非常信赖,父子情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次父亲回想起这句话,要读出非常坚定的语气。第二次出现是儿子说的,要读出兴奋的语气。第三次还是儿子说的,要读出儿子对父亲信赖的语气。

5、课文中没有一处写出父爱的伟大,却让我们体会得很深刻,你又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呢?

6、教师点拨: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细致刻画,能表达出人物的思想品质,这正是作者的表达方法。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习作中也能掌握这种方法。

(三)升华情感,合理想象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此时此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不仅感动了我们,更感动了周围的人,想象一下周围的人会说些什么。

2、语言训练。

(1)其他孩子的父母____地说“___________!”

(2)消防队长____地说“__________!”

(3)警察____地说“__________!”

(4)劝他放弃努力的那位父亲____地说“__________!”

3、小结。

同学们,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他们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契机,只就是爱的力量。

语文教案-《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篇十

课文记叙了1994年,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成功救出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课文紧紧围绕“人间自有真情在”这这一主题,对父爱进行可深情地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我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的感情,真正做到突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一主题。

【教学目标的确定】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

⑵ 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⑶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但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1、以读代讲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去解决阅读课上的几乎所有的问题。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

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品评之后的积累,就是消化的吸收,避免了生吞活剥。

【学习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学会朗读。即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这一道理。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习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读出“父与子”的情

1、通过学生了解地震,体会父亲身处险境,为后来体会父爱的伟大做好铺垫。

2、自由朗读全文。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父子?

3、交流学习收获:

(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写在黑板上。这不仅是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

4、学生再读全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好好读读。让学生充分读书,充分体验。

二、说出“父与子”的情

1、细读研讨时让学生讨论:

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哪些句子最让你感动。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以学定教”,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很容易找出这样几句能够体现在不同情况下父亲情感不断升华的句子和段落,我随即进行朗读指导,在反复朗读中使学生在潜意识当中体会到父爱的执著与伟大。

2、“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贯穿全文的始终,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很容易找到这句体现父子情深的三句话。通过对重点词语“不论……总……”的理解并用这个句式练习说话,再进行朗读体会,从中进一步感受父子之间的爱。使学生读中感悟,受到心灵的感动,从而使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对于课文中特别令人感动的场景:

12节、16节和23节,一方面让学生多读、多议,另一方面还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谈谈自己的感受。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体验了当时的情景,对理解任务形象很有帮助。

三、比较“父与子”的情

课外拓展了朱自清的《背影》,让学生体验两种不同的父爱,懂得轰轰烈烈是父爱,平平淡淡也是父爱,他们一样伟大。背诵令你感动的地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第十一篇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出示课件,学生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2.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父亲了不起表现在哪儿?儿子了不起表现在哪儿?

3.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读课文2—23自然段,用“~~~”线画出描写父亲的语句,并说说父亲为什么了不起?

4.全班交流,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

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

──“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⑥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快速默读课文12—23自然段,用“——”线画出描写儿子了不起的语句,并说说儿子为什么了不起?

(1)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

...,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2)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第十二篇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讲述的是在美国的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所以在本课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来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一)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四)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二)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重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句话的含义。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准备

(一)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本课生字。

(二)教师准备课件。(用PPT制作的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字片和与地震相关的图片与音乐)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一)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第六单元的学习。这一单元,将让我们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第17课(师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三)检查生词

(四)整体感知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儿呢?

(五)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父子)

二、披文入情,感悟语言

(一)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看看,文中的父亲为什么了不起。请大家默读课文1-12自然段,看看文中哪些文字让你感到了父亲的了不起?用波浪线把它们画出来,在旁边用一两个词简单地写下你的感受。

(二)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以下重点句段

1.第3自然段:

(1)从哪里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从哪看出痛苦?为什么?痛苦到什么程度?用一个词来概括父亲此时的心情。

(3)尽管痛苦,但他还是坚定地站了起来,透过“坚定”这个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4)朗读,读出父亲的痛苦与坚定

2.第5—11自然段:

(1)谁阻挡过他?是怎样阻挡的?

(2)为什么父亲反复只说这一句?

(3)分角色读课文。

3.第12自然段:第一句:“他挖了8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1)从哪里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

(3)为什么说没人再来阻挡他?(引导学生学习5-11自然段)

4.第12自然段:第二句:“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

(1)从哪里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

(3)你觉得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师板书:坚强执著)

(4)联系生活,出示地震灾害图片。

(5)用一句或者几句话写下你的感受。

(6)小结全课

(7)这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为什么说他的儿子也同样了不起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三、布置作业:

(一)写生字

(二)摘抄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父亲的形象已经刻在我的心中,让我们深深感动。那么,他的儿子又为什么了不起呢?请大家自由读13至23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儿子的哪些画面感动了你?

二、自读自悟,交流体会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感悟如下句段:

(一)“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二)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展开联想,即时练笔

(一)讨论

大家设想一下,刚才有个同学谈到,当时埋在废墟底下的阿曼达也可能害怕,他害怕还是不害怕?请大家讨论一下,可以想象,可以用书上的语言来证明。

(二)想象

师:同学们,让我们跟随记录片,再亲自看看1994年美国发生地震的一刹那。就在灾难发生的这一刻,忽然楼房晃动起来,身体也跟随着晃动,教学楼象山一样向我们压下来,把我们送进了漆黑的废墟底下:

师:只听见四周是────(生阐述想象)

只看见──(生阐述想象)

(三)练笔

1.阿曼达是那样的了不起!他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啊!在这38小时里他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用你的心去写,用你的想象去写,把了不起的阿曼达用说手中的笔写出来。

2.请几位写得有代表性的同学朗读。

四、诵读经典句段,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感情朗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二)分角色朗读父子对话

(三)小结全课,拓展延伸

推荐课外书《感悟父爱》

五、作业

(一)完成练笔

(二)课外阅读《感悟父爱》

(三)复习生字

作者简介:

高娃,女,1973年10月出生,现任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内蒙古自治区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能手,全国优秀教师。论文《把握教学重点上好语文园地》获全国语文教学研究论文一等奖。

《父与子》美国作家马克。汉林

马克。汉林:mark victor hansen(马克·汉林)是一个专业演讲者,他在近二十年中,在三十二个以上的国家二百万人作了四千次演讲,演讲内容包括优秀销售策略,个人能力与发展等。他一直鼓舞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强大、更有自己的未来,他给各行各业的人带来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原文

曾经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跑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

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出来。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经过巨大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第十三篇

一、概述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父亲因为有爱,坚持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这篇课文主要从具体描写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从而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第二课时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详细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从课文中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选择了“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2个句子来解读文本,择取文章精华,删繁就简,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借助精心的设计,精妙的点拨,精彩的回应,牵引学生灵动于字里行间。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多媒体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巧妙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我很欣赏你用的一个词:(冒着危险,奋不顾身,坚定信念……)但把时间、地点说清楚就更好了;他说清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再简练点就好了。能重新说说吗?

2、这对父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文中是怎么说的?谁能快速找到并给大家读一读。

你真了不起!为了奖励你,请你把了不起这三个字写在黑板上。

(二)、品读课文,感悟父爱

1、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别忙,我们先来一起回顾一下,单元导语提出了一个训练重点,谁还记得?对,(出示阅读提示)

2、学生交流,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

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你是从哪儿看出这位父亲了不起的?

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生: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这真是个了不起的父亲!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

出示课件:“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自由读,说感受。(2名同学)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哭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还有谁被这句话感动了?举手。看来这句话是很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的,我们再来读一读。

“没人再来阻挡他”。同学们把这句话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生:我知道了有人曾经来劝阻过他)你怎么知道的?(生:从“再”字知道了。课件点红 “再”字)都有哪些人劝阻过?(生: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他们是怎么说的呢?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来读一读他们的话(读完一个就问学生,为什么要劝阻这位父亲)你们说得都有道理,但是父亲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我再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分角色朗读)面对所有人的劝阻,父亲只回答: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课件点击)你听出了什么?(生:……)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生:失常了)他是真的失常了吗?(生:……)而是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儿子在等着我)而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一个字—爱!(板书)

所以,他挖了8小时……(生:12小时,24小时……)为了找到儿子,他不顾别人的劝阻,8小时过去了,就在挖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来看看第5段,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别人不挖他要挖。难道别的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吗?(生:因为他答应过自己的孩子……)就为了这个承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生:24小时……)

12小时过去了,又可能发生什么事情?(生:手指破了,大石头搬不动……)父亲会想什么呢?(生:……)没有人帮助他,反而认为他精神失常了,此时的父亲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但是父亲有没有停止?(没有)为什么?(生:……)所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生:24小时……)

24小时过去了,24小时是多长时间?(一天一夜)又可能发生什么事情?(生:爆炸,余震,受重伤……)不但这样,孩子的生还机会非常渺茫,可是父亲有没有放弃呢?(生:没有)为什么?(生:……)哪怕有一丝丝的希望,父亲也要去找,所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生:24小时……)

36小时过去了,父亲已经挖了多久?(一天一夜,再加一整个白天)儿子生还的机会更加渺茫了。此时的父亲心情会怎样?(生:灰心、绝望,生怕找不到儿子…)是啊,都已经36小时了,我想这个时候父亲已经忘记了身体的疲惫,心情越发紧张,但他有没有被压跨?(生:没有)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生:……)哪怕他的承诺被这残酷的现实所击破,但是他还是要履行这个承诺, 所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生:24小时……)

漫长的36小时过去了,此时父亲的外貌已经变成什么样了?(生:……) 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生:……)是的,此时年轻的父亲好象一夜间苍老了许多,他已经面目全非,伤痕累累,衣服破烂不堪。是啊,任凭衣服破得让人不能忍受,任凭自己伤痕累累,任凭自己心力憔悴,但是他没有停止因为他曾经对儿子说过(生:……)引导学生观察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而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

父亲用行动谱写了爱的诗篇,我们再来深情地读一读吧!(课件)

父亲的爱创造了奇迹!当他挖到38小时的时候,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生:……)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生:……)爸爸,真的是你吗?(生:……)我想这激动人心的一刻,将深深地烙在这对父子的心中!烙在所有人心中!

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课文读到这儿,你想说些什么?(这位父亲可真了不起!)(做他的儿子一定很自豪!)(我相信这位了不起的父亲也一定有一位了不起的儿子!)

(三)、自读探究,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你们分析的真有道理,那你觉得儿子哪些方面了不起?

生: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生: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给了他无尽的力量。

师小结: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生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四)、情感升华 总结课文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父亲的爱深深地影响了儿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奇迹!学习后,你有什么感受?

我们每天生活在父亲的身边。也许,你从没有感受到父亲的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浓浓的情、深深的爱。也许你会觉得一切都很正常。孩子们,现在,我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父亲做了哪些看起来是微不足道,却又饱含深情、饱含父爱的事呢?请大家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父爱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陪伴着我们,滋润着我们,在困难时给我们鼓励与希望。这使我想到了一首诗,和老师一起读读吧!(课件小诗)

(五)、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作业:课后选择一项做一做,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①和爸爸的目光对视一分钟,你看到了什么?②观察爸爸的背影,你想到了什么?

③帮爸爸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你体会到什么?

七、教学评价设计

在课文的学习中,我与学生随着这对了不起的父子一起经历了磨难,经历了痛苦与喜悦,学会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服输,我们陶醉于父子深深的情意中。我们,成长了。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发现也思考着以下几个问题:

1、 如何更好的体现对比阅读的层次性?

2、因为灾难的不可体验性,如何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八、帮助和总结

我想:课堂教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是有预设的。然而,课堂教学又是动态的,生成的,是有意外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捕捉住节外生枝的亮点,课堂就会随时呈现出生成的美丽、意外的精彩。

陈红艳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第十四篇

【教学目标】

1、领悟课文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佳句。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体会父亲因为爱而执着,儿子因为爱而镇定。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研读课文体会父亲因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而如此的执着,儿子因为这句话而那样的镇定、勇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次罕见的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这过程中,发生了一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去认识这一对《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感知,建构话题

1、下面就请大家去读一读这个故事,看看这个故事,究竟讲了一件怎样的事?好,开始!(生读,师巡视指导)

2、好,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讲明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简洁明了。)

3、那个昔日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教学楼,瞬间变成了废墟,父母们一看到这副情景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同学们去找一找,课文中是怎样描写他们的?──让学生体会其他父母和这位父亲一样,爱自己的孩子。

(把这些语句读出,其他学生一起读一读)

是呀,天下父母心,做为父母有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啊!

4、但是同样是孩子的父母,这位父亲和其他父母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坚定的向废墟走去,挖掘自己的儿子。)

5、是什么让父亲变得如此坚定呢?──想起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板书)

三、研读父亲的“执着”

1、正是这句话让这位父亲变得如此的坚定,那么这句话还让父亲做出了哪些与其他父母迥然不同的举动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划出相关段落,好,开始。

2、交流:

好,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这句话到底让父亲做出了那些迥然不同的举动呢?

3、重点品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媒体出示)

⑴ 预设:学生先读。

⑵ 来,我们也来读一读这段文字。

⑶ 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随机的说,教师随即点评。

经过36小时的挖掘,父亲都变成了一副怎样的模样了啊?用你们的朗读告诉我──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⑷ 看着父亲这般模样,你仿佛看到了一副副怎样的画面?

预计:如生感受不深,看不到。就这样处理。

(废墟中的灰尘,染满了父亲的脸庞,可他却依旧,──你看父亲的眼睛,衣服,双手,你此时都看到什么啦?)

生说──真好,你感受的挺深刻的,带着这种感受你来读一读──个别读,对于父亲双眼的血丝/遍身血迹还有补充吗?生说:

尽管父亲双眼已布满了血丝/已是遍身血迹,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在废墟中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挖掘是如此的艰难,可这一切对于父亲来说,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因为在他心中只想着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⑸ 为了救出自己的儿子,父亲在废墟中足足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那么到底有哪些人来阻挡过他呢?我们来看一看──生读:

在这地震现场,情况是那样的危急,让我们用文中的话去劝劝这位父亲吧!

来,你来劝劝他──生接读 有些人/消防/警察的话。

指导朗读 (读出劝说的味道来)你能劝得再诚恳一点吗?再读。

你为什么这么劝他?(讲出此时的危险)有可能会发生哪些危险?

父亲听到了你的劝说,可他却只说了一句“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父亲当时是多么急切的盼望有人能去帮助他啊,带着这感受你们再读读这句话。

来,谁再来劝劝他──生劝。

此时你就是消防/警察,带着你此时的情感再劝一次。

对于你的劝说父亲还是无动于衷,那充满血丝的双眼直直的看着你,还是只说了一句──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用自己血迹斑斑的双手在废墟中读──“他挖了8小时……”

四、小练笔

那么你觉得还会有哪些人来劝这位父亲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把他们劝说父亲的话写下来。

来,谁来劝劝这位父亲。

请3位学生劝说父亲。

可不管你们怎么劝父亲永远只会说一句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此时,在父亲这句话中听出了什么呢?(父亲真是太执着了)

是呀,父亲是如此的坚定与执着,好心劝说他的人们都摇头叹息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精神失常了。

然而父亲心中却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也是因为他心中有着这样的一个信念──不论……总……

师:所以他不顾一切的在废墟中读──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就是这样一位执着的父亲在废墟中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那为什么这里不直接写挖了36个小时,而要从8小时开始写呢?

交流:

生:更突出时间长,来,你来读读。

师:还有吗?

生:(随便说什么)

师:来你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生读,指导朗读。

当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音乐起),人们都去吃饭的时候,只见滴水未尽的父亲在废墟中满脸读──

又挖到了24小时时候,夜深了,周围是那样的安静,人们都去睡觉了,可他却──读。

甚至挖到了第二天,人们起床,再一次看到父亲他──读。

看到父亲是如此的执着,再也没有人来阻挡他,此时此刻你会怎样来朗读这段话呢?

指名读──读得真好/你能一边读书一边想像真了不起!

一起读──

来让我们轻轻的闭上眼睛,把这段文字背下来。让这位伟大的父亲走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他挖了,起──

父亲的执着深深的打动着我们的心,就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使父亲如此执着的这句话吧──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多么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啊,我们给他颁个奖吧,你觉得可以颁给他一个什么奖?

交流:

那么就请你给这个奖写份颁奖词吧──学生写。

(目的是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文中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并积累佳句。)

五、研读儿子的“镇定”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的坚定信念,不仅让父亲变的那样执着,还支撑了一个孩子在废墟下度过了38个小时

引读:挖到第38小时,奇迹就在此时发生了,(有感情的)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真的是你吗?引读(生接读)同学们就请大家再去读读这感人的场面吧!一边读一边想这个儿子给你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生──自由读)

交流──先救其他孩子。

安慰别人。

此时儿子这么做你觉得危险吗?可他还是这么做了,为什么?

了不起的阿曼达如此镇定和勇敢是因为他坚信,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来我们再一次读读这激动人心的对话吧,男同学读父亲的话,女同学读阿曼达的话,就在父亲挖到第38小时,奇迹就在此时发生了,(有感情的)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六、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师:这一对了不起父与子在地震中创造了一次奇迹。他们此时无比幸福的紧紧拥抱在一起。

(出示图片──父亲与儿子相拥。)

把这对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就是──读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出示文字──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就让我们把这对父子幸福相拥的境头永远的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好,下课!

汉屈群策,策屈群力。以上14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就是小编为您分享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845394.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845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