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优秀14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优秀14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7-09 01:28:16 点击: 来源:yutu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这14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是为您整理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一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通过随后的课堂实践,尤其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还是发现了诸多不足之处,总结如下:首先,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因为没有研透教材,所以我在授课时对于课文二三部分的讲解过于简单化,没有将内容讲透,没有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体会理解。今后,要改变对答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学生之间开展互说互评。

本课教学我觉得自己有以下两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有常规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种多样,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学对象而有所变化。这是在教学实践中常中求变的一个可贵的创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五段,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讲二到五段(二、三段已在上一课时讲完),最后再讲第一段。

在本节课里,我对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字斟句酌,从不放过。

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我这样做,包含着几层意思:一是从诱发感知入手,启发学生的认识;二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将认识在实践中具体体现。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

教学时先以“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入,因为学生们读了课文,而且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初步感知,对于鲁迅这个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们很愿意把自己的自学收获通过这一问题展示出来,学生们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在学生谈体会抓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深入体会时,学生们各抒己见,谈出了自己的自学所得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为人,简介时代背景,进一步体会其高尚的品质,学生们积极思维,水到渠成,突破了难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文中的“谈碰壁”“救助车夫”两部分充分表现了伯父鲁迅爱憎分明以及幽默、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习这两部分,再抓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的同时,为了让学生与人物的情感融为一体,我多次让学生通过默读,小声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充分体会人物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不足之处:

一、如何做到向40分钟要质量,40分钟学生们应学到什么?

讲了这节课,再结合平时上课的情况,自己感觉这堂课中学生所学到的东西肤浅,不深入,再结合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相差深远。而且,我上课教学节奏很慢,总完不成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

二、如何做到使学生在整堂课中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乐于学,想办法学?

一堂课上,只有半数学生能够注意听讲,积极发言,而其他的则只做旁观者,坐在那里默不作声,是积极思考而不愿表现自己,还是根本不动脑坐在那里只顾自己呢?有时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顾忌不过来,于是课堂效果总是不理想。一直以来,总在想办法如何使学生在积极思考、活跃气氛中学习,而且一直努力去做。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三

初读课文时,先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每件事通过空行成为独立的一部分),给各部分加小标题。指导学生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让学生说说每一部分的段意,再告诉学生,小标题比概括段意要更简练,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为短语。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从课文中摘录词句作小标题。

理解课文时,可先引导学生根据“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找出课文中心句,然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二是从文中所写的事例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就调整了阅读的顺序:大致了解第一部分主要内容后,直接学习下文。

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第一部分与后面几个部分的关系。第一部分提出一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后面几个部分则用鲁迅先生的几件生活小事从不同侧面回答了这一问题。谈《水浒传》表现了他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谈“碰壁”表现了他对旧社会的痛恨;救护车夫则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关心女佣阿三则表现他关心别人胜过关心他自己。总之,是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才赢得那么多人的爱戴。第一部分和后面几个部分是因果关系,第一部分写的是果,后面几个部分写的是因。

1、遵循常规,教中求变: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有常规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种多样,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学对象而有所变化。这是在教学实践中常中求变的一个可贵的创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五段,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讲二到五段(二、三段已在上一课时讲完),最后再讲第一段。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

2、既重文字,又抓思想:

在本节课里,我对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字斟句酌,从不放过。如对第三段开头两句话的时间、风势、天色、行人以及寒冷的程度;对“淌”“流”“滴”等词语的辨析比较;对“扶、蹲、跪、来、洗、敷、扎”等动词的推敲,无不精雕细镂。更可贵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讲解过程中,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我这样做,包含着几层意思:一是从诱发感知入手,启发学生的认识;二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将认识在实践中具体体现。这两层意思又都紧密地联系语言文字训练,既提高学生的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又锻炼了语文能力,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四

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遇到了以下问题:

1.教学应当是“预设与生成相益得彰”的:

但在教学中,我只顾着讲教学设计步步为营地进行实施,对教学现场学生提出的一些疑问,以及产生的认识和感悟,没有做到及时捕捉,只是轻描淡写、蜻蜓点水地点到,甚至忽略不计,没有使之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更没有被用作新的生成资源。

2.“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由于学生基础的差异,知识水平和思考角度不同,对于这个问题的。感悟也就处在不同的层次上,但是,我拘泥于寻求惟一的答案——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缺乏敏锐的洞察和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没有真正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学行动中去。

因为上述原因,本课的教学显得教条而不灵动。

其实,课堂上即时呈现的动态生成资源是格外可贵的,因为它反映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在以上的生成资源面前,倘若能及时调整教学预设,根据学生的不同感悟,组织教学,学生不才能不但读懂、悟透,而且更有兴趣,课堂也会更有活力,更具生命气息。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永远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应变能力,锻炼教学智慧,增强教学技艺和魅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五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又是运用多个小故事表现人物的。若教师在教授课文的过程中,只是引导学生对小故事逐个地进行分析,势必将课文的内容弄得支离破碎,学生难以有一个整体的印象。针对课文布局谋篇的这一特点,我在教授此篇课文时,从整体入手,精心设计板书,姣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篇板书的图形是一个大大的“人”字,从表面看去无特意之处,但确是我钻研教材后精心设计的。我将板书的图形勾画成一个“人”字,就是暗示学生课文所写的是一个“人”。这样板书图形与课文末尾的点题句“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前后呼应,这样,就在学生的大脑中强化了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的印象。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因此,我将“受爱戴”板书在“人”字的头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人”字的`左右两边,左边按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列出各个小故事的小标题;右边与左边一一对应,是对各个小故事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的概括。整个板书言简意赅,条理清楚,并具有对称美。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六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四件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伟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伯父深切的爱戴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篇课文的时代背景是比较遥远的,这位伟人是比较陌生的,因此我在执教这一课时,努力做到从孩子的视角认识鲁迅。

我在备课时做了如下考虑:一、整堂课紧紧围绕“伯父是怎样一个人”展开,开头由鲁迅的外貌描写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鲁迅,学生认为鲁迅是一个严肃传统的人。接着通过“痛别伯父”和“笑谈‘水浒’”两个部分让学生认识鲁迅是一个深受人们爱戴、幽默风趣、关心下一代的人。这样两个部分的学习,与上课之初学生对鲁迅的认识形成反差,更加加深了鲁迅在学生心中的影响。二、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在学生完成导学单“课前预习”时,我发现用小标题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对我们班的学生有些难度,因此我在教学中教给学生用小标题概括内容的方法,层层递进,降低学生的难度,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痛别伯父”时,我带着学生一起学习,学习用“抓住关键词句感悟法”和“朗读感悟法”来解读课文。而“笑谈‘水浒’”部分则放手让学生运用刚才说学的两种解读文本的方法来自主学习,再小组内交流,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学生能紧紧抓住“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个关键句来感悟。在学生自主解读的基础上,我加以引导,效果更佳!

想想容易,做做难!课堂总是瞬息万变的。上完课后,我也发现我的课堂存在着以下问题:时间安排不当,这是最严重的问题。由于我基础部分所花时间太多,尤其是字词部分和鲁迅介绍环节花了太多的时间,导致最后的小练笔没来得及完成。这样的问题在公开课上是不应存在的,以后我会多加注意。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七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在教学中,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讲二到五段,最后再讲第一段。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教学流程上,先抓住:“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紧紧扣住“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这个问题来展开,并以填空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   )的人,作为每一段的小结。如:学习“谈《水浒传》”这一段,我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找出最值得研究的词语或句子,通过独立思考或同桌或四人小组讨论,研读,然后汇报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发现的问题;在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还不能完全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示补充介绍鲁迅关心帮助广大青少年的图片和解说,使学生能充分感悟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格。这样,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伯父为什么得到各色各样的人的爱戴?”这一问题越来越明白,答案会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完整,最终得出:因为伯父关心青少年、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同情和关心劳苦大众,所以得到广大青少年、进步人士和劳苦大众的爱戴。教学时,每讲学一个小故事,再返回到“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该句的诵读上,形成一咏三叹的效果。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八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在备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领悟的方式,理解并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之后通过美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在“救助车夫”这一部分当中,文章主要描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动词。在这一部分中,老师特别抓住了其中的“跪”字。这个字能否理解得透,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鲁迅先生的关心劳苦大众的品质。在执教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先读本部分,然后找出怦然心动的语句,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这一个词。究竟为何怦然心动,学生先对“跪”的意思进行了诠释,这是一种小辈对长辈礼貌的作法;然后,又对车夫与鲁迅先生的身份进行了比较,结果显而易见。这种不计较身份的作法,的确是很多人难以做到的。是的,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怦然心动,是那么的重要,谈出自己的感受,也是那么的轻而易举。

通过随后的课堂实践,尤其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还是发现了诸多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1、如何做到向40分钟要质量,40分钟学生们应学到什么?

讲了这节课,再结合平时上课的情况,自己感觉这堂课中学生所学到的东西肤浅,不深入,再结合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相差深远。

2、如何做到使学生在整堂课中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乐于学,想办法学?

一堂课上,只有半数学生能够注意听讲,积极发言,而其他的则只做旁观者,坐在那里默不作声,是积极思考而不愿表现自己还是跟本不动脑坐在那只顾自由的活动呢?有时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顾忌不过来,于是课堂效果总是不理想。一直以来,总在想办法如何使学生在积极思考、活跃气氛中学习,而且一直努力去做。

既要春风化“语”,更要疾风骤“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片断及反思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外国语实验学校小学部 杨元建

对学困生进行课堂评价,应主要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德国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对学困生更是如此。但是,学困生常常激而不“励”、唤而不“醒”、鼓而不“舞”,让老师大伤脑筋。如何对学困生进行激励性的课堂评价呢?笔者在对学困生进行课堂评价的研究中,遇到了这样一个案例。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先叫学生交流关于鲁迅的资料。这时小皓同学出人意料地要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小皓是我们班语文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上课常常走神,更少主动举手发言。他还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作业速度慢得出奇,家庭作业、课堂作业常常完不成。他举手令我惊讶,我立即叫他交流,下面是当时的教学实录:

小皓:鲁迅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浙江绍兴人……

(小皓同学津津有味地交流起来,看来他真是有备而来。)

我(打断了他的介绍):小浩同学,你可以暂时停一停吗?

小浩:(点了点头。)

我:小浩同学昨天晚上回家认真查阅了资料,他这种认真学习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请接着介绍吧。

小浩: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我(再次打断了他的介绍):鲁迅到底姓什么?

小浩:鲁迅姓周,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

我:看来,你还是个鲁迅爱好者呢!那他为什么叫鲁迅呢?

(我想考考他。)

小浩:鲁迅是他的笔名。

我:没想到你还是个“鲁迅通”呢!他为什么给自己取这个笔名?

(小浩摇摇头,全班同学也面面相觑。)

我:“鲁迅”这个笔名,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指“鲁”字是鲁迅先生母亲的姓,他的小说中常提到的“鲁镇”,就是他母亲的老家;另一种解释是挚友许寿裳先生所说,他亲自问过鲁迅先生,先生笑道:“取愚鲁而迅速的意思。”

(小浩和全班同学饶有兴趣地倾听着。)

我(继续补充):其实鲁迅并不愚蠢、鲁莽,这是先生自谦之辞。他倒是一个非常迅速的人。他在自己短短的一生中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有人说他是天才,他说:哪里有什么天才!……

学生(齐):我是拿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了工作上。

(学生前不久才积累了这句名言,因此背诵得很熟练。)

我:小浩同学,你那么喜欢鲁迅,我就给你取个笔名叫“李迅”吧。

(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我:这个笔名不好吗?

生:这个笔名很好,可以起到激励小浩同学的作用。

生:这个笔名要求小浩以鲁迅为学习的榜样。

我:小浩同学,你觉得这个名字怎么样?

小浩(兴奋地回答):可以。

我:那我今后就叫你李迅了?

小浩(兴奋地回答):可以。

(全班同学又哈哈大笑起来。)

我:好,李迅同学,你接着介绍。

小浩: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课后反思】

这是一个出人意料的案例,一个相当有意思的案例,一个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案例,一个精彩生成的案例。

小浩同学是我最为担心的孩子,他慢如蜗牛的速度,曾经让家长和老师大伤脑筋。他速度慢有多种原因,有他执笔姿势的原因,有他慢条斯理的性格原因,有他学习基础差的原因,也许还有其他因素。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成就了“蜗牛小浩“。我是他的新语文老师,正在为他的漫不经心和慢条斯理而绞尽脑汁、伤透脑筋。我多想找到一种让他快起来、迅速起来的办法啊!没想到,在这堂课上,在这个天赐的良机中,我把“鲁迅”的“迅”与他联系了起来,顺理成章地给他起了个“李迅”的笔名,并且得到了他的首肯。老师给一个学生起笔名,并且那个名字与他最喜欢的伟人有关,这是一个多么让人怦然心动的事情啊!我相信,今后的小浩一定会以鲁迅为榜样,做事迅速起来。我将以此为契机,提高他做事的效率。

教育好学困生很难,因为他们一般对自己抱着一种固定的、悲观的看法。春风化雨似的评价语言对于他们也许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随着他们再次遇到学习的困难,刚刚被激发的心气又低落下去,他们再次跌入学习的泥沼不能自拔。怎样给他们的心灵、思想、情感上造成强烈的震撼呢?这既要靠老师把握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更要在评价语言上下功夫。只有那种具有力量的、有强烈冲击力的疾风骤雨似的评价语言,才能真正震撼他们略显麻木的心灵,才能催开他们那朵快要枯萎的花朵,才能激发他们心灵中那颗快要发霉的种子,使他们再次扬帆启航,使他们得到激励,得以唤醒和受到鼓舞。这才是第斯多惠话语的应有之义。

总之,老师既要善于“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用春风化雨般的语言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产生莫大的兴趣和动力外,更要善于把握激励的时机,用疾风骤雨般的语言去触动他们的心弦,使他们激动,使他们振奋,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才会焕发出生命的力量!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导”字,也就是在课堂上教师不再只一个传递信息、讲书本知识复制给学生的人,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促进者。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热爱劳动人民;憎恨黑暗的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文中有许多重点的句子在教学时要注意点拨学生理解。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重点句的含义,我主要采用了让学生揣摩鲁迅先生的内心的心理活动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体悟鲁迅先生看到了旧社会的罪恶,他无法控制对它的憎恶之情而怒形于色。

1、先让学生说说体会,然后引导咀嚼两个“清清楚楚”: 这里连用了两个“清清楚楚”,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的是什么?(伯父的面庞)

2、还记得上节课,在“趣谈《水浒》”“笑谈碰壁”中,鲁迅先生是如坐春风、谈笑风生,现在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了呢?(学生谈感受)此刻,鲁迅先生可能在心里想些什么?

生:这位车夫冒着严寒出来拉车,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

生:这都是社会的黑暗造成的。

生:现在的社会怎么这么黑暗呢?

生:现在的社会这么黑暗,不知道以后我的孩子还会不会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

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局限,这时,如果教师不作适当的点拨,学生的理解就只能在这里停滞不前了。于是,我就顺势做了引导:从你课前收集到的资料中,你一定对鲁迅有了很深的认识,你觉得在面对旧社会的黑暗时,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他是一位战士。

生:他用笔写文章来和反动势力做斗争。

师:对。他是一个积极斗争的。即使“碰壁”了也不放弃希望的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此时此刻,他回想些什么?

学生再思考,再发言。

生:从他的叹声中,我想象鲁迅先生可能想:唉,我这一辈子还没有完成我的事业。只有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生:他想,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个黑暗的社会推翻呢?

生:他想,我们老一辈没有推翻旧社会,一定要教育下一代,把革命进行到底。

生:他想,我们决不能再让下一代过这种痛苦生活了。

生:他想,这个社会太黑暗了,下一代将来一定要推翻这个腐败无能的政府。

生:他想,我已经老了,希望寄托在这些娃娃身上,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叶圣陶说过:“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孜其如,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十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1、我开门见山地直奔主题,学生了解了学习目标后,出示了自学提示,我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写了哪几件事。给各部分加上相应的小标题,使学生把握了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时,我先引导学生根据“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找出课文中心句。然后再解决两个问题:1.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2.从文中所写的事情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人?

2、在交流讨论环节中,我采用多种阅读方式促使学生多读,以读悟情。学生在我为他们作以简单时代背景介绍后,学生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有了较深的认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较深刻了。从而很容易理解鲁迅先生的品质。并决心以前辈为榜样做一个高尚的人,当然通过教学,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因为练习加小标题而得到了锻炼。

3、以大观小:在大问题背景下,进行小专题研究。

在自学提示中,我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大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信,也给了学生一个自主感受、自主发挥的思维空间,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理解挖掘蕴涵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信息。而后进行的朗读交流活动,学生通过展示独特感悟将个人的发现有效地实现了与别人的共享,在这里,问题是多解而不可确定的,答案也便是丰富而绝不雷同的。追根溯源,正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了一个“一问多解”的大问题中,才使学生“发现了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的学习方法或研究上下文,或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查阅当时的时代背景资料。由于研究切入口又小,所以学生容易触摸,从而最大限度地去挖掘相关信息,并积极地对采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重组创造,将研究逐步引向深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有在“大问题”的定向中,“鸟”才能在茫茫的天空中不失“飞”的方向,“鱼”才能在浩瀚的大海中找到“跃”的目标。

4、以小窥大:在小专题中,体验大语文学习。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认为它确实突破了传统的就语言文字讲语言文字的教学模式,而是以此为辐射点开拓学生的视野。如在研究伯父救护车夫之后的神情动作时,我要求学生圈点出一个最受触动的神情、动作,当让学生们再读上文中的句子、联系当时的社会推想一下,伯父在当时的情况下会想些什么时,我适当到位的点拨,在课文的前后句段之间,在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生活积累之间架起了彩虹,给学生的小问题研究打开了广阔的认知天地。于是乎,学生会从天气的阴冷谈到车夫的可怜,从一个车夫的穷困读到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再引申到严重的社会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生活积累也会被激活,同学们会联系影视中的镜头想象创造,众说纷纭,诉说这个车夫可能经历的种种痛苦与磨难,真正读懂了伯父的叹息,一个令人敬仰的伯父自然而然地展现在同学们眼前。纵观上述过程,学生的认识由肤浅到深刻、由感性到理性,最终带来了质的变化,原本一句零散的句子因为有了大语文观念的支撑也有了神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有常规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种多样,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学要求、不同教学对象而有所变化。《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共分五段,我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逐段讲解,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讲第一部分和最后一个部分。抓住作者惊异的问题“伯父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呢?”和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这两个问题来设计教学思路。这样抓住文章的“因”与 “果”,再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在本节课里,我除了对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字斟句酌,从不放过。如对第三段开头两句话的归纳——时间、风势、天色、行人以及寒冷的程度;对“淌”“流”“滴”等词语的辨析比较;对“扶、蹲、跪、来、洗、敷、扎”等动词的推敲,无不精雕细镂。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另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在本节课里,我结合课文制作了一段黄包车夫在严寒的黄昏拉客觅食的凄惨情境的课件,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引起了感情的共鸣,收到了应有的效果。想象力是学生智力中一种很重要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在讲课中,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这样既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又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但由于学生生活在这个年代——生活条件优越,物质条件丰富。对当时的社会的黑暗,处于社会低层的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还是很难理解到位的。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这次有幸得到教研室蔡老师和员村六小张老师的到校指导,使我上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收获良多。听了她们中肯而精辟的评课意见,静心反思自身教学过程,总结本课教学得与失如下。

本次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调动各种课堂资源创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感情,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我 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堪称纪念鲁迅先生文章的经典。它回忆了鲁迅先生生前的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的品格,表现了人们对他的爱戴和怀念之情。怎么让学生能读懂课文,领会文章中心,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呢?这无疑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它,我采用了情境创设办 法。首先是结构的安排。在课文的结构上,我跨越时空整合文本,首先在第一课时通过学习第一段创设了吊唁鲁迅先生的场景,并以此为轴心,通过回忆引出四件事的学习,感受鲁迅先生对少年儿童及劳动人民的关怀和热爱。每学完一个故事,再辅以描写吊唁人们表现的资料,铺设“周晔的泪——小孩的泪——车夫的泪——青 年的泪——佣人的泪——老人的泪”情感主线,现实与回忆交织,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使学生的情感在往昔幸福与今日悲哀之间穿行。爱之深,痛之切,自然而然激发起对鲁迅先生深切的怀念。其次是相关资料的引入。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和鲁迅先生名言诗句的引入,都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本课运用了图片及音乐艺术手段创设情境,在渲染气氛上、入境悟情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特别是三段配乐朗读令学生在忧伤的乐曲声中一次次掀起了情感的波澜。

二是能抓住重点词语深入开掘,构建人物形象,并渗透写作方法指导。

在 第三个故事中有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场面描写,我在引导孩子发挥想象进入画面后,抓住“跪”字深入开掘,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夜,一位受人景仰的伟人为救助低层劳动人民的长时间的一跪,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关怀和热爱,构建起闪烁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伟大形象。在感受语言文字内涵的 同时,我还适时地渗透抓住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让阅读习得的技巧在写作中得到迁移。

由于个人的水平所限,本课还有许多的不足。 首 先在时间分配上,第三个故事精讲,花时间太多。第四个故事则略略带过,没有对前面的认识进行深化与提升。例如可以抓住女佣的话品味鲁迅先生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中心: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其次,本次学习的资源,如课外材料与名言都是老师出示,应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把展示的空间让给学生。此外,,本节课在朗读的形式上比较单调,小组学习讨论的机会不多,个别字发音未够标准,都是我以后要注意改进的地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第十一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往事”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周晔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五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自己对伯父深切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篇幅比较长,按照现在的课改,一节课要完成教学任务难度比较大。因此在教学前,我对本课进行了深入的研读,结合我班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了导学案,让学生结合导学案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以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小组合作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蔡元培认为:“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

现代教学思想认为:教学过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潜能,对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取得成功充满信心。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尝试实践、依靠自己的劳动,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发现知识。如:学习“谈《水浒传》”这一段,我抓住重点词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和重点句子“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引导学生领会鲁迅先生“关心下一代”。

对于学生学习探索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首先应组织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启发、思维互补,尽可能使大多数学生的尝试实践取得成功。在教学“谈‘碰壁’”这一段,“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地向学生介绍鲁迅面对白色恐怖坚持斗争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品格。还有,在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还不能完全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示补充介绍鲁迅关心帮助广大青少年的图片和解说,使学生能充分感悟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格。

在本课结束前,我设计了一个启发学生想象的拓展训练:假如你现在在万国殡仪馆里,你想对鲁迅说些什么?让学生给鲁迅写幅挽联或写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通过前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教师对一些必要的课外资料的补充介绍,学生对鲁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鲁迅的敬佩之情也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而越来越深厚,情到深处不吐不快,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被又一次激活。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体验着创造成功后的喜悦。

总之,我在课堂上一直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主旨,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机制,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课堂。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十二篇

第一课时

一、预习环节:

(一)预习目标:

1、通过预习,学习本课生字、词语;自读自悟,了解课文内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练习给各部分加小标题,探究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优秀品质。

4、培养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探究、综合概括的学习能力。

(二)预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练习给各部分加小标题,了解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

(三)预习难点: 练习给各部分加小标题,探究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四)预习提纲:

1、用序号标出自然段,根据课题质疑。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带拼音的字词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画出生字对应的词语,试着找出根据课题质疑的答案,积累好词、佳句。

3、利用工具书解决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不懂的问题记在文中。

4、自学生字,采用查字典的方式写出来。

如:枣(z zǎo)(一 7画)(囫囵吞枣)

5、结合生字找形近字,并组词。

如:悼( )嗽( )搞( )详( )……

掉( )漱( )槁( ) ( )……

6、找本课中一字多音或容易读错的多音字,并注音组词。

如:

zhā

扎 zhá

7、速读课文,按空行标志理清文章的条理 。

8、默读课文,完成问题: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生前的四件事分别是: 、 、 、

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

的人 。

9、我给各部分加的小标题是: 、 、 、

、 ,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是:

(设计意图:本课是在课堂上预习的,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发现学生预习结果是本课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随时在小黑板上展示,为其他学生继续做好预习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展示交流环节:

1、开火车读文,纠正字音,指导难读的词、句,读后全班交流根据课题提出的问题及答案,交流好词、佳句。

2、全班交流预习提纲中的4、5、6题,同桌互查,部分疑难问题可以问老师。

3、小组探究交流预习提纲中的7、8、9题,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全班展示交流,学生相互补充,教师点拨指导。

4、交流解答不懂的问题,为制定下节课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做铺垫。

第二课时

一、预习(此预习环节作为家庭作业)

(一)、预习目标:

1、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3、培养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探究、品词析句、理解句子的学习能力。

(二)、预习提纲:

1、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如:鲁迅逝世前后的一些情况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别人写的有关鲁迅的文章,鲁迅先生自己写的文章等等。

2、分组重点研读,深入感悟。

(1)研读“深受爱戴”部分,画出鲁迅先生深受爱戴的语句,采用抓重点词,结合本单元的学习,结合搜集的资料,联系上下文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2)研读鲁迅先生生前的四件事部分,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采用以下方式研读:

我研读的是 这件事,表现了鲁迅

的品质。我是从课文中

这句话体会到的,这句话是对鲁迅的

的描写,我抓的重点词是 。我的感受是

,我是采用

方法体会到的。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记在文中。

二、展示交流环节:

(一)、展示目标:

1、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品词析句、展示交流的学习能力。

(二)展示过程和内容:

1、小组根据交流要求展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提出交流要求:

(1)、小组探究交流本组预习的内容,相互学习,完善自己预习的内容。

(2)、讨论怎样读才能读出情感,并练习朗读。

(3)、讨论小组汇报的方式。

(4)、合作解决不懂的问题

(5)、交流时要认真倾听,能听出好在哪里,哪地方说得不够完美,能够补充。

2、全班展示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1)、展示交流“谈《水浒传》”部分。(二组同学汇报)

学生展示汇报:学生是通过抓描写鲁迅先生动作、语言的句子来品味鲁迅特点的。

教师点拨指导学生理解: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如果读书张冠李戴乱说一气,我们的家长会怎样说,怎样做来理解鲁迅先生风趣、幽默,教子有方的特点。

(2)、展示交流“笑谈碰壁” 部分。(三组同学汇报)

学生展示汇报:学生是通过抓描写鲁迅先生语言的句子,抓重点词“四周黑洞洞、碰壁”来品味鲁迅品质的。

教师点拨指导学生理解:教师补充介绍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的含义,从而理解鲁迅先生痛恨抨击旧社会的品质。

课件出示参考资料:(当时社会黑暗,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鲁迅先生写了很多文章,用笔猛烈抨击国民党反对派的黑暗统治,揭露旧社会的罪恶,号召人民奋起抗争,引起反对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的查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为了发表文章,他竟然使用了120多个笔名,还多次面临被暗杀的危险,但他仍然与黑暗势力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3)、展示交流“救护车夫” 部分。(四组同学汇报)

学生展示汇报:学生是通过抓描写鲁迅先生动作的词来品味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的品质的。

教师点拨指导学生理解:

a、师引导学生结合17课中鲁迅家庭出身进一步理解鲁迅对人民的爱。

b、指导理解: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到,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突然变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的话,只把那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口气。

师:救助了车夫,做了一件好事,鲁迅的脸上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而且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在为谁叹息?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些什么?使学生进一步感悟鲁迅忧国忧民的可贵品质。

(4)、展示交流“关心女佣” 部分。 (五组同学汇报)

学生展示汇报:学生是通过抓描写女佣的语言品味鲁迅关心别人胜过自己的崇高品质。其他组同学补充了鲁迅逝世前忙于工作的资料,为学生理解降低了难度。

教师点拨指导学生理解: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请保姆的目的,结合现在有些家庭是怎样用保姆的事例理解鲁迅关心别人胜过自己的崇高品质。

(5)、师生共同总结: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6)、展示交流“深受爱戴” 部分。(一组同学汇报)

教师语言过渡:就是这样一个人,在1936年10月19日 病逝于上海,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前来吊唁和送葬。让我们同一组同学一起回顾那万人同悲的场面——

学生展示汇报:学生是通过抓重点句,重点词来理解鲁迅先生深受人民爱戴的。

教师点拨指导学生理解:

a、教师补充资料:著名作家巴金当时还是一个青年,他亲眼目睹这

一切,现在透过他的文字来看看当时的情景。

教师随即出示: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片断

b、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空白处想象理解:同学们想象一下前来吊唁的人还会有哪些人?按职业分会有: 按年龄分会有: 此时此刻他们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

(三)拓展延伸:

1、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70多年了,一个伟大的身影越去越远,但他留给我们的又太多太多。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2、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最想对鲁迅说什么?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赞美鲁迅,可以是一首小诗,一段感悟,一首歌曲,一段小快板……

教学反思

这是我第一次正式尝试杜郎口的“20+20”的教学模式,给我总的感觉是比预想的要好,教完本节课后,细细反思,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长此下去,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如:查字典的习惯,勾画、批注的习惯,独立思考、查阅资料的习惯等。

2、能够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自读自悟、综合概括、合作探究、品词析句、展示交流的学习能力

3、真正的把学习自主权交给了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课文由学生自主探究理解,问题由学生提出和解答,规律由学生发现总结,学生在充分地展示、交流学习成果中,真正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乐趣,提高独立阅读能力,从而达到自能读书,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的。

发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由于学生差距太大,预习时完成情况参差不齐,好学生预习得又快又好,差学生这一节课只完成了一小部分预习内容,造成交流时差学生还是在被动地接受,所以我认为还应加强预习的指导,预习提纲内容应有弹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品尝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快乐。

2、由于课文离现在时间较远,再加上学生手头资料和家里电脑上网的局限,本节课中学生搜集的资料还比较贫乏,所以,学生理解课文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我想,今后教学中,教师还要做好充分地备课,是应该把搜集好的资料发放到学生各组当中,使学生更轻松地理解课文内容。

3、展示交流时学生汇报形式还是比较单一,今后还应加强汇报交流的指导。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十三篇

案例:

师:同学们,这节我们继续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作者惊异那么多人来悼念她的伯父,由此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伯父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 (板书:为什么得到爱戴 )

带着这个问题,各小组讨论学习。先学习课文第一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个怎么样的人

生:从中可以看出先生关心青少年

师:说说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

生归纳学习方法

读书找疑→提出问题→合作解疑

……

师:上节课我们用以上方法进行学习,同学们学得很好。这节课我们仍然用这一方法学习,深入探究为什么鲁迅先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请同学们轻声读伯父和"我"谈碰壁的故事,一边读一边划出不理解的问题。

(学生读书找疑,用笔勾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质疑情况,指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师:同学们在读书时找到不理解的问题,现在请你们把不同的问题提出来。

生:1."那怎么……"一句中的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

2."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

3."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什么意思

反思:

课堂伊始,教师就明确交待了本节课继续"自读自悟"的学习方法,这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教给了学生自己读书的方法。学法指导的指导,对小学生是十分重要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老师充分相信学生,让孩子们在班级中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问题由学生提出,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也参加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十四篇

教学内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两部分。

教学目标

1.感受“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两个小故事,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博爱的胸怀;

2.在反复的感悟和融情的想象中,发展语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鲁迅“博爱”的共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再次感受幽默的“爱”

1.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近鲁迅先生,走进先生的内心世界。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鲁迅先生“笑谈《水浒》”、“趣谈碰壁”,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就是这样一位鲁迅先生走了,特别是周晔,她再也不能跟伯父“笑谈《水浒》”、“趣谈碰壁”了,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至爱关怀了,怎能不叫她悲痛万分呢?

二、救护车夫,感受深沉的“爱”

1.除了周晔,还有哪些人也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的这份爱?请自由读读第四个个小故事“救助车夫”。放开声音,自由地,快速地读,把最能拨动你心弦的句子,也就是读到那儿你的心会轻轻一颤的地方,像这样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用波浪线把它们画下来。好吗?(学生读课文,边读边划)

2.有的同学划了一处,有的同学划了好几处,真好。不管划了几处,总有一处是最能拨动你心弦的句子,把这句读给大家听,好吗?

(1)让学生说说体会。

(2)教师小结。

三、关心女佣,为 “爱” 感动

1.感谢刚才几位发言的同学,他们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在伯父身上、周晔身上和车夫的身上。在“关心女佣”中,同样也有拨动你心弦的句子,指名说。

a、交流,说体会。(为谁而写文章?)

b、他在为劳苦大众写文章。当女佣回忆起先生拖着病体三更半夜写文章,工作那么辛苦却还时时想着关心她,她感激地对周晔说——齐读女佣的话。

2、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别人”仅仅指周晔、车夫、女佣吗?板书:孩子、青年、老人

小结:伯父去世了,周晔亲眼目睹各色各样前来吊唁的人,悲痛情不自禁地涌上心头,齐读——出示“我呆呆地……”

四、拓展延伸,丰满“爱”

总结:我们感受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魅力。感谢周晔,为我们记下了这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让我们永远记住他,爱的大使——鲁迅先生!

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讲“碰壁” “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

我的伯父 救护车夫 扶、拿、洗、敷、扎

鲁迅先生 关心女佣 不让干重活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在备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领悟的方式,理解并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之后通过美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教学时抓住情感主线,反复朗读,激发学生对鲁迅的怀念之情。在复习回顾中,我反复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导读:这样一位鲁迅先生走了,特别是周晔,她再也不能跟伯父“笑谈《水浒》”、“笑谈碰壁”了,她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至爱关怀了,这怎能不叫她万分悲痛呢!通过反复朗读从而由体会周晔的悲痛心情迁移到我们自己对这样一位伯父的爱戴与怀念的体验,因而在角色转换中体验感情,在反复品读中流露真情。十分注重学生入情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与理解。学生读得比较到位。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以上这14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是来自于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875258.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875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