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精选5篇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精选5篇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更新时间:2024-03-09 23:45:15 点击: 来源:yutu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勤劳的编辑给大伙儿收集的长江之歌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篇一

引导学生发现切分节奏并讲解,切分节奏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打破原来节奏的强弱规律。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演唱原曲谱和去掉切分后的曲谱体会切分节奏。为大家整理的学生音乐欣赏课教学实例借鉴资料,提供参考,欢迎的参阅。

学生音乐欣赏课教学实例借鉴一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歌曲,能够感受到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的真挚情感,体会真情的可贵。

【过程与方法】

运用模仿、对比、合作的方式培养团队的协作能力。

【知识与技能】

掌握切分的演唱方法和二声部合唱的音色和谐,并能够完整的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完整而流畅的演唱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难点】

掌握小切分的演唱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5.12汶川地震的抢险视频,并设问这个视频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主题?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这个视频主要表现出关于爱的情感主题,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爱的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二)新课教授

1.初听歌曲,教师播放歌曲并设问歌曲的速度是什么样的?情绪又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歌曲的速度很慢,情绪非常的柔和、抒情。

2.复听歌曲,并思考歌曲可以分为几段?它们的演唱形式分别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这首歌曲可以分3段,第一段是独唱,第二段是合唱,第三段又回到独唱。

3.完整的聆听歌曲,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4.教师弹琴范唱第一段,学生跟琴哼唱曲谱。引导学生发现切分节奏并讲解,切分节奏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打破原来节奏的强弱规律。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演唱原曲谱和去掉切分后的曲谱体会切分节奏。

5.填词演唱第一段。

6.教师弹琴范唱第二段高声部旋律,学生跟琴哼唱。教师弹琴范唱第二段低音声部旋律,学生跟琴哼唱。

7.分小组合唱第二段曲谱后交换声部演唱。教师讲解合唱,合唱要求单一声部音的高度统一,要求声部之间旋律的和谐,所以需要大家齐心协力,精诚协作才能够唱好两个声部。

8.分小组填词演唱第二段。

9.引导大家观察第三段与第一段的区别,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第一段和第三段的曲谱是一样的,只是歌词不同。自由朗读第三段歌词后填词演唱。

10.完整的演唱曲谱,在第二段的时候可以分男女声演唱高低音声部。

(三)拓展延伸

分小组对比欣赏《我们同属一个世界》。

(四)教师小结

爱,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是世界都能读懂的语言。让我们在这首爱的音乐中结束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能用自己的行动,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爱我们这个世界。

四、板书设计

学生音乐欣赏课教学实例借鉴二

教学目的:

1、通过对《长江之歌》的学习,从音乐的角度联系地理上祖国的山川地貌;历的荣辱兴衰;文学史诗人咏长江的名言佳句,结合先进的现代教育媒体,把视与听、音乐的与非音乐的,直接的与间接的知识点融汇贯通,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之情。

2、《长江之歌》采用了什么样的典型的创作方法。(重复与对比)它们的运用在音乐作品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它们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课前音乐:播放录像专题电视连续节目《话说长江》插曲《江河万古流》

二、组织教学(略)

三、导入新课

1、导入: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们哺育了江河沿岸的亿万华夏人民。以前我们接触过描绘黄河的作品。(提问:请学生抢答是哪一部作品,作者是谁?〔《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今天让我们来看另一条母亲河、她就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

2、提问:哪些同学去过长江边?结合学生对亲历长江边的感受,穿插两首唐代诗人漫步长江边时吟诵的诗句。

其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其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其中穿插放映两张摄影作品(幻灯片)

3、点题并板书:长江之歌

4、集体朗读歌词

5、在歌词的第一句中唱到:“你从雪山走来”是哪一座山?你向东海奔去,那入海口又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评价并加以必要的补充)。(打开投影仪,放下银幕,打出“万里长江图”投影片)。

备知识点:

源头:青海省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

河流全长6340Km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

附:世界河流的排名

第一,尼罗河(非洲埃及);第二,亚马逊河(南美洲巴西);第三,长江(亚洲,中国)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

流经九省二市分别是:(指着地图)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入海口,经上海吴淞口入东海

南宋时,长江以北被金人占领,当时政治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忧愤、抑郁之情下写下诗一首“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解:京口:镇江。一水:长江。数重山:金山,樵山等。

6、完整的欣赏《长江之歌》(录音、磁带)听完之后,凭记忆唱一唱,哪一句印象最深刻看谱视唱,在书上标记出有几处出现这一句(4处)

7、此曲典型的音乐创作手法采用了音乐素材的重复与对比。

知识点:音乐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区别:音乐:时间的艺术。绘画、摄影、雕塑、建筑等;空间的艺术。

音乐是转瞬即逝的,它有时间限制,美术作品可以一览无余,整体到细部反复欣赏。其有很大的自由性,而音乐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步地由局部到整体按顺序欣赏。这便增加了欣赏理解的困难,作曲家为了统一作品风格,加深主题印象,常常使用重复或变化重复的手法。

但如果只有重复便会给人以单调乏味的感觉(好处:统一)。例:《长江之歌》中的两句,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变化重复。反之一味地进行对比,只会让人觉得花哨琐碎,没有主体。如进行适当的对比,则会给人以一种新鲜感,(统一中见变化)。对比例:第二段(B)第二句在旋律、节奏和句法上都有所改变,第一句与第二句形成了对比。

课堂提问:音乐素材发展的两种重要基本手法是什么?重复统一加深印象,对比变化新的感觉(动力)通过段落,句法,节奏的平衡和变化。

8、歌曲分析

学生音乐欣赏课教学实例借鉴三

一、教学构想及教学目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不断尝试着新鲜丰富的生活。音乐作为一门不可或缺的艺术种类而言,有着其自身的特点。音乐是美的、多种类、多元化的。它既古老又现代,既优雅又时尚。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多样善变的节奏,体现了人们在不同意境中的思想感情。学生们喜欢音乐、喜欢唱歌,从各种媒介中获得她们衷爱的音乐形式、音乐作品、创作者及演唱者的相关信息。显然,单一的音乐教学内容,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学生对不同音乐的求知欲望。“把流行音乐引入音乐课堂”——这是音乐课程设置中的挑战,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我们要通过缜密的资料查阅、细致的筛选、严谨客观的讲解、极有趣味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听流行音乐、哼唱流行歌曲到通过分析其发展进程、学会多角度客观地评价鉴赏流行音乐。

初三年级的学生,有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又具备敏感细腻的心理特征。相比之下,女中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更趋向自然纯真。她们喜欢美的旋律、追求崇尚美的感受,渴望体验美的真谛,更愿意成为美的少女。新的教学大纲也告诉我们,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音乐的美,用心去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空间。

二、教学内容:

本课的题目是——“流行音乐中的几种形式”,因此重点放在“形式”上。教师从众多的流行音乐形式中挑选了四种具有代表性、易懂性、时尚性的音乐形式,它们分别是“节奏布鲁斯(R&B)”、“说唱(RAP)”、“摇滚(ROCKROLL)”和“电子音乐(ELECTRON)”。

本课全部教学内容来源于相关书籍查阅、网络下载、日常音乐知识的积累。在某种意义上,本课可以定格为一节“音乐实验课”。

三、教学环节:

本课教学环节设计以清晰、简洁、趣味性参与性强为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学、自习、自创的综合能力。

1、 新课导入

2、 流行音乐中四种形式的音乐渊源、音乐特点、构成规律的讲解、分析、辨别,学生相关参与活动贯穿始终。

3、 课堂小结

(注:具体内容参看教案)

四、教学方法:

1、

本课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课前、课中、课后都贯穿学生的各项参与活动。如:课前将学生分组,对自己感兴趣的音乐形式进行资料查找收集;课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即兴创作音乐形式,理解其特点;课后的讨论等等。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挖掘她们的创造、创新思维潜能,理智地欣赏鉴别音乐。

2、

大量有趣丰富的影音资料,错落有致地安排在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中,不仅为概念的讲解、举例提供了方便,而且更突出了知识的条理性,有效地突破重难点,增加教学密度,提高教学质量。

3、

教师尽可能地把较先进的音乐设备带到课堂上,与教学常用乐器相结合,进行演示,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变得立体真实。如:R&B音乐要素构成的分析、RAP的即兴创作、电子音乐是通过什麽乐器实现的等等问题。学生从中可以真正体会到音乐的多元快速的发展,大大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的知识,使课堂更加富有现代气息。

五、课前准备:

1、 在校园中以采访的形式提出关于流行音乐的相关问题,学生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并摄制成影像。教师根据本课音乐知识需要,个人摄制教学用演示影像。

2、 课前,将作课班分为四组,学生选择音乐形式进行资料查找。

3、 制作本课教学课件及相关教具。

4、 音乐设备的准备。

教 案

课 题:流行音乐中的几种形式

课 型:综合课

课 时:一课时

教学目的:

一、通过介绍流行音乐中的四种形式,从发展进程、基本结构、音乐要素等角度分析各形式在音乐中的典型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地辨别鉴赏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

二、学生们通过理解体会,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音乐方面的创造创新才能,启迪美的意识,创造美的空间。

三、音乐是多元化的艺术,本课还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现代科技在音乐中的运用,展示音乐课堂丰富新鲜的氛围。

教学重点:

一、四种音乐形式的讲解分析。其中节奏布鲁斯和说唱为重点,摇滚和电子为了解。

二、围绕四种音乐形式展开的学生活动。

教学难点 :

一、学生通过理解分析对音乐的即兴创作。

二、学生通过本课可以真正地对流行音乐有更新更多的认识,并学会客观地分析欣赏不同的音乐。

教学方法:讲解 演示 比较 列举 即兴创作 分析 学生相关的参与活动

教 具:自制教学课件 音乐设备 电脑 投影 黑板 钢琴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5分钟)

1、 教师播放在校采访的录像:

关于流行音乐的一些问题及学生们的回答情况。

学生看后可以进行讨论,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

2、 学生们按照预习作业 划分的小组坐好,准备出预习作业 。

观看录像,观察其他同学对流行音乐的理解,结合自身观点,发表看法。

按组的划分坐好,准备出查找的资料。

通过课前的录像采访,深入到学生中间,观察她们对流行音乐的理解,并给同学播放。观看的学生不仅感到亲切真实,更激发了她们的求知欲望,在新课导入 时就已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了。

课前已划分了小组,对本课中即将出现的四种音乐形式进行资料查找,培养学生预习自学的习惯。

二、流行音乐中的四种形式:(35分钟)

(一)节奏布鲁斯音乐(15分钟)

英文名称:R&B

1、 提问:R&B音乐的起源?R&B在音乐表现上有什麽特点?

2、总结:(电脑演示)

起源:R&B(Rhythm and

Blues)中文翻译成:“节奏布鲁斯或节奏蓝调”。它原是一种黑人的流行音乐,最早R&B是Blues和Jazz的混合体,是从慢舞转向节奏舞蹈的雏形音乐。

特点:R&B体现了显著的节奏或节拍,另外它的旋律也交代的很清晰,往往听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目前R&B已成为乐坛宠儿,当然现代的R&B又混入了别的音乐的元素。

R&B音乐的基本结构:

布鲁斯的音乐元素+强劲的节奏

3、教师发出印制的歌谱,带领学生进行视唱。

教师利用音乐设备加入节奏的伴奏部分

播放本段旋律的原版演唱。

4、教师带领学生用R&B的音乐方法演唱已学过英文歌曲《yesterday》。

以组为单位,根据个人查找的资料,回答教师的提出的问题。不同意见可以讨论。

听讲 观看演示 思考 分析 记忆

学生看歌谱进行视唱,掌握歌曲旋律。

和着音乐的节奏,哼唱音乐旋律。

听赏 对比 分析

用感情和理解对音乐进行新的诠释。 进入本课重点内容的教学。

R&B音乐为当今比较流行的音乐形式,且学生们听到的机会很多,对其有一定的认识基础。

为学生们介绍这种音乐形式之前,可以将英文书写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相关了解字母代表的意思,有利于音乐结构的理解。

学生先进行预习作业 的反馈,教师给予总结,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通过介绍音乐形式的起源和特点,引导学生确立此种音乐形式的音乐元素及基本构成。

把简单的旋律给学生视唱,加入强劲的节奏,恰好是R&B音乐的基本构成模式。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R&B音乐的特点。之后,放出本旋律的原版演唱,学生们可进行对比,加深趣味性和记忆。

学生将已学过的歌曲加入R&B的音乐元素,培养她们理解创造的能力和丰富的音乐感觉。

(二)说唱音乐:(10分钟)

英文名称:RAP

1、提问:RAP音乐的特点?

2、 关于RAP音乐:(电脑演示)

70年代中期在黑人和纽约市外行政区的青年中间开始流行迪斯科、霹雳舞、和说唱乐。街区那些去不起时髦俱乐部的青少年厌倦了迪斯科音乐,他们演奏更重一些的黑人流行音乐,来回重复同一张唱片的内容。当主持人在音乐中加入说唱(开始时是用60年代流行的语言朗诵一些街头即兴诗歌),这种音乐开始成为了说唱。

RAP的基本构成:

说唱+节奏

3、学生根据自己的校园生活写一段歌词,引导学生用RAP的语感进行说唱,教师和以伴奏。

回答 讨论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篇二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春江花月夜》。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的音乐形象比较鲜明,旋律委婉质朴,节奏流畅多变。乐曲通过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全曲结构较严密,采用自由变奏的方法使主题循环展衍,尽管主题旋律有多种变化,长短不一,新的音乐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个乐段都落在相似的曲调上。这样既有变化对比又有重复统一,因此段落非常分明。全曲由“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水云深际”“渔歌唱晚”“回澜拾岸”“欸乃归舟”和“尾声”八个乐段组成。它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一首词情婉恰的唯美抒情诗章。在舒缓明快的旋律中,把我们带入春天夜晚那个静谧甜美天地。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的所有环节设置都需要围绕学生来展开,所以课堂的顺利展开是建立在对学生心理生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下面我将对学情进行详细的阐述。八年级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积累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有分析简单乐曲的基本能力,可以用自然带表现力的演唱歌曲。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缺乏对音乐名家名曲的积累,缺少对音乐体裁整体的概括和深入了解,音乐鉴赏能力有待提高,对音乐中不同的主题发展手法还需要加强引导和深入探究,因此,我将采用体验教学法和游戏互动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1、通过充分的聆听歌曲,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兴趣。

2、通过聆听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体会歌曲的情绪,丰富有趣的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用自然的、有表现力的演唱歌曲主题片段,理解并运用“同尾换头”的音乐发展手法。

在熟练掌握教材及本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应新课改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表现力的,婉转抒情的歌声表现歌曲,体会歌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掌握歌曲的同尾换头的音乐创作手法并能够进行创编。

三、说教法

针对这个阶段的学生特点,清晰有效率的解决教材的重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为了使学生达到教材要求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律动教学法:课堂的导入环节我采用律动导入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春江花月夜》中主题旋律典型的节奏做出合适的身体动作,对应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律动教学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感受和表现音乐。

2.创作教学法: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基于对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音乐发展手法的了解和掌握,以及歌曲中音乐情绪形象的分析学习,即兴运用“同尾换头”的音乐发展手法进行音乐片段创作。这种即兴创编的方法,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音乐,发挥想象力,还可以发展其表现音乐的能力。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的媒介,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基于对这节课教法的制定以及对学生学习的方向掌握,这节课我采用音乐体验学习法和自主创编法这两种学法。

学生通过多媒体和钢琴两种音乐教具对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进行完整充分的体验聆听,这种充分体验的学习法,对学生思考总结歌曲的演唱情绪和音乐画面有非常大的帮助,而且紧扣欣赏课的音乐课型。学生对这部作品的演唱情绪和音乐画面有了清楚的了解和学习之后,引导学生用这首作品中的主要创作手法“同尾换头”进行即兴创编,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运用这种音乐发张手法,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及拓展学生的音乐知识学习,这节课我将从激趣导入、讲授新课、音乐活动和课堂小结四个部分进行讲授。

(一)激趣导入

我采用奥尔夫声势律动的方法进行导入,对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中主题音乐的难点通过拍手、拍腿、捻指和跺脚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节奏进行模仿,提前感受歌曲的节奏律动,可以通过提高速度的方式,帮助学生充分感受歌曲的典型节奏,由此引出新课。

(二)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我将从三个环节进行讲授:初听歌曲、深入了解、整体感受。

首先,初听歌曲:在多媒体上播放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提前对学生提出问题,欣赏《春江花月夜》后,这部作品给你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第二次听歌曲我采用通过钢琴演奏范唱的方式示范歌曲前三个乐段,学生同时思考一个问题,歌曲的旋律特点,从而引出这节课的重点——同尾换头的音乐发展手法。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正面积极的表扬,使学生对接下来歌曲深入的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其次,音乐深入学习,在学唱歌曲主题旋律之前我会引导学生用“MI”做音阶式的发声练习,八年级处于变声器,需要有保护嗓音的意识,唱歌前做这样的练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识谱的能力,对歌曲的旋律节奏以及音乐符号和简单的提示能够做出恰当的反应。接下来会引导学生跟着钢琴对歌曲的主题旋律片段进行视唱,并引导学生用婉转圆润的声音进行演唱,帮助学生对歌曲有亲身直接的体验。随后通过多媒体对歌曲第一段再次进行欣赏,引导学生对其中的乐器效果进行欣赏。由于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由八个乐段组成,深入了解最后一个环节我选择第五乐段《渔歌唱晚》引导学生对音乐画面作进一步的赏析,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最后,整体感受:八年级音乐课堂的学习,音乐知识的拓展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需要去帮助学生对作品的发展做完整了解,所以在教学环节设计上面,我在最后会将《春江花月夜》的发展历史知识传达给学生,激发他们去探索音乐的兴趣。

(三)音乐活动:

《春江花月夜》的主要创作手法是“同尾换头”,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同尾换头”的创作手法。这一教学环节将保留歌曲的旋律特点和音乐情绪,运用“同尾换头”的创作手法即兴编创音乐片段,并通过小组合作、配合和自主创编等方式学习和表现音乐。增强学生的表演欲望和即兴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信心。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我在学生们的评价上加以补充,并且鼓励他们的表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演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

这个环节我将采用学生主动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这节课得知识点和自己学习的收获心得进行总结说明,最后我会在其基础上进行补充阐述。

(五)板书设计

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重点突出。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篇三

歌声地理课堂精彩歌声以优美的旋律,浓缩的词语,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的愉悦,对高中生来说,歌声能帮他们展示飞扬的青春,释放高考的压力,更有不少的歌曲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如果能准确把握这些歌词的含义,巧妙地把它运用在地理教学中,学生乐于接受,它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更能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此,我做了让歌声融于地理课堂的初步尝试。

片段一:质疑歌词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地摇……”轻松舒缓的歌声,把我们师生融入微风拂面的海滨军港的夜色之中,伴着音乐的节奏,我的地理课开始了行程。

同学们,海滨的夜朦胧美丽,海滨的风宁静温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夜晚海边的微风是怎么形成的,风的方向又是如何呢?我的话音刚落,听着歌曲的学生兴奋起来,一边认真查找教材上的资料,一边与同组的学生仔细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夜晚海边的风向问题,不到5分钟,学生兴趣高涨,争着抢着展示回答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所得的成果。展示画面一,A学生口述法:夜晚地表冷热不均,海洋温度高,气流上升,近地表气压低,海边的陆地温度比海洋的低,气流收缩下沉,近地表气压高,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形成了风,所以说,海风你轻轻的吹,这是一个简单的“热力环流”,热烈的掌声是同学们的认同,是同学们的赞扬,但也留下美中不足,风的方向呢?展示画面二,B学生图示法:如图所示,白天海边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称为海风,在海边旅游的人们感觉凉爽,夜晚海边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称为陆风,我认为,歌词写错了,

应该说陆风轻轻的吹,(同学们大笑)一石激起千层浪,到底谁错了,一个讨论的高潮来临了,学生之间,小组之间争得面红耳赤,甚至跑到前面找我来做裁判,课堂气氛真的活跃起来了,学生完全自主、自由了,在争论声中,纠正了错误,用完整准确的语言,展示出所得结论,歌词真的写错了,与此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这个教学中的难点,就这样轻松的解决了。面对着情绪高涨的学生,我又让他们分成组,分别探讨了“山谷风”“城市风”形成的原因,学生沉浸在自己的角色里,在“做图”“观察”“思考”“归纳”

“推理”“探究”“体验”和“创作”中,把刚学到的课本理论与生活实践圆满结合,我看到我的学生真成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由者了。就在我宣布今天圆满结课时,一位学生再次站起来,大声的唱起歌来:“无论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高亢的歌声,热烈的掌声,引出了下节地理课的内容――“季风的形成”。

片段二:分析歌词梳理学习知识点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篇四

关键词:黑龙江地域特色;高校舞蹈;学科建设

一、黑龙江地域特色舞蹈

在东北,秧歌是最主要的民间舞蹈。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民间武术、杂技、戏曲的技艺与形式,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二、黑龙江高校舞蹈学科建设现状

1.舞蹈教师年龄、职称结构欠合理。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直接影响舞蹈的教学效果和学科建设。黑龙江高校舞蹈师资队伍不仅年龄结构不合理,职称结构也值得商榷。其中,高学历人才不足,低学历或技能型人才居多,缺乏硕士、博士等高学历舞蹈教师,最严重的情况是专科生教本科生。虽然高学历与高素质不能完全等同,但由于师资队伍在观念上落后、在知识上不足、在热情上匮乏,影响了高校舞蹈的教学质量。2.教学内容单调,不能结合黑龙江地域特色。黑龙江高校舞蹈教学的内容比较单调,更别说结合黑龙江地域特色。高校开设的舞蹈课程大多是拉丁舞中的伦巴和恰恰,少有现代舞,几乎没有秧歌。高校大多数舞蹈教师有思维定式或偏见,认为秧歌是中老年人的业余舞蹈,不适合在高校推行。3.学生学习舞蹈兴趣不高。由于高校对舞蹈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舞蹈教师教学水平有限,舞蹈课程单调,渐渐削弱了大学生学习舞蹈的热情。另外,舞蹈动作对于学生来说有难度,如果对动作的步伐和方向产生模糊认识,学生会产生畏惧心理,久而久之就可能放弃继续学习的念头。

三、具有黑龙江地域特色的高校舞蹈学科的建设思路

1.提升舞蹈教师专业水平。加强对舞蹈教师的培训力度,高校之间应多举办舞蹈教学交流活动。舞蹈教师应该有相应的文化底蕴,有创编舞蹈的能力,如把秧歌与现代舞结合起来,既能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又能发挥黑龙江地域特色。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增加课时数。高校应该适时增加舞蹈教学的课时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舞蹈种类繁多,每种舞蹈都各具特色,但要把黑龙江地域特色融入其中,应力求准确、科学又不乏生动。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强,对新事物充满热情,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的特点,把握课堂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的积极促进作用。要想使这种促进作用达到最大化,就需要教师精心准备教学内容。舞蹈教师运用专业的舞蹈理论、丰富的肢体动作,组织教学语言,调控课堂节奏,使舞蹈教学设计高效实施,取得高效的课堂效果。3.完善设施设备,优化舞蹈教学环境。硬件设施是学科建设的强有力支撑。黑龙江高校对工科更加重视,工科实验室设施在国家支持下得到不断完善。然而,舞蹈学科建设所必需的场地和设施不足或陈旧。黑龙江高校应该重视舞蹈教学的场地、场馆、设施的建设和优化。另外,舞蹈教学多以多媒体配合,所以,黑龙江高校要完善和优化多媒体设备,以保证舞蹈学科建设的顺利发展。4.提高教材质量,创新教学手段。要做好舞蹈教学的学科建设,没有高质量的舞蹈教材是不行的。教材是教学活动中师生都必不可少的教学载体,对教材的选用要独具特色,而不是为了选用教材而选用教材。目前,黑龙江省高校舞蹈教材的选用多以舞蹈概论为主,更有学校以本校开设体育的教材临时改写成简易的舞蹈教材。要建设具有黑龙江地域特色的高校舞蹈学科建设,必须提高教材质量,结合舞蹈课程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设计,开发更适用于教学组织和实施的教材。好的教材可以促进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师要做好舞蹈教学设计,要创新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吸收舞蹈理论,做好基本的舞蹈动作甚至学会设计舞蹈。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如何把现代流行的舞蹈和黑龙江地域风格融合起来。5.举办课外舞蹈竞赛活动。高校可利用舞蹈协会或舞蹈俱乐部组织大学生参加舞蹈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热情。课内舞蹈教学课时有限,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例如,开展舞蹈设计比赛,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和编排具有黑龙江地域特色的舞蹈,既能传承黑龙江文化,又可以真正把舞蹈这门课程学好。另外,高校可以建立舞蹈学习素材资源库,包括文本、图片、音视频资料,保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学舞蹈。可以在网上建立电子论坛,手机上建立微信群,师生在课外友好交流,共同探讨舞蹈学习。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黑龙江高校舞蹈课程的学科建设不仅要硬件、软件双管齐下,更要考虑融入具有黑龙江地域特色的因子,做到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使舞蹈学科建设工作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任建华,敖祖辉。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教育,2011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篇五

关键词:地方文献开发;幸福乡村建设;族谱利用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207-02

自从中共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以后,浙江省江山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好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江山经济社会具体实际,不失时机地提出建设“中国幸福乡村”的口号,整合“三农”工作和各种资源要素,对新农村建设进行系统化谋划、整体化推进、全员化参与、长效化实施,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有效凝聚人心,增强发展信心。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在“中国幸福乡村”建设中,特别注重家谱文献、地方档案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开发利用,为大陈村勾画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蓝图。

一、家谱文献是幸福乡村建设的决策依据

浙江省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位于江山市城区以北10公里的丘陵山峦上,48省道穿境而过,辖区面积5.2平方公里,下属8个村民小组,453户、1323口。

大陈古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荟萃,系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和第一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古村落。现有明末清初古建筑55座,青板砖石街巷3000余米。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文物点59处。其中最为典型的古建筑,当数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的汪氏宗祠,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陈“汪氏文化”源远流长,人才辈出络绎不绝,具有丰厚的人文资源,其中《环山汪氏宗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之一。

《环山汪氏宗谱》完整地记载了自东周颖川侯汪至民国己巳年共95代世系,形成拥有32卷册规模的《环山汪氏宗谱》。该宗谱记载有黄山汪氏自徽州经婺源迁常山、再由常山迁江山大陈环山的详细经过及分派世系,并记载有74世汪普贤迁徙大陈发家旺族史,更记载有汪氏家族大力兴办萃文义塾、尊儒崇教重学、在清代即兴办义务教育、成为江南义塾第一村的典型事迹。

通过本市民俗专家对《环山汪氏宗谱》的深入研究,发现大陈村系徽商汪氏后裔聚居地,历代后裔经过600年的苦心经营,在这块“土田肥美,山川秀丽”的土地上,创建了一个具有“徽派古建村落文化”、“汪氏徽宗衍脉文化”、“崇教重学儒家文化”、“春祈秋报民俗文化”等独具文化特色的古村落,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极具保护和开发价值。

江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一研究成果,立即决定立项对大陈古村落进行保护与开发。2009年,江山市政府委托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大陈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批准实施;2010年,江山市委、市政府下发文件,成立大陈古村落保护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投资前期项目资金1400万元,开始对大陈汪氏徽宗古村落进行全面保护和修缮;2011――2012年期间又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建成占地6000多平方、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汪氏宗祠综合广场等与古村风格相匹配的配套设施,让大陈古村品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介时大陈古村已经成为江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江山传统村落建设的精品点、城郊型休闲观光旅游的样板点。2012年共迎接省、市各级领导20多批次,得到了浙江省委书记以及各级领导的广泛好评。

至此,一部宗谱文献、地方档案――《环山汪氏族谱》,成了大陈新农村建设、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决策依据。目前,大陈村的历史文化保护开发与新农村建设一期工程,在全村村民及各方的努力下,基本完成,紧接着将筹划二期工程建设项目。

二、家谱文献是幸福乡村建设的文化支撑

新农村、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必须要有当地地方文化的支撑,没有文化支撑的新农村建设,必将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大陈古村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着力弘扬了“徽派古建村落文化”、“汪氏徽宗衍脉文化”等特色文化而成为浙西农村一颗珍珠。

首先是极力保护大陈古村落。秉承大陈汪氏先祖规划布局村落时“重视山川形势、林木植被,务使建筑的布局、形式、色调等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理念。2010年12月,大陈古村落建设项目首期征地30余亩,拆迁有损古村落环境风貌的新建房屋840平方米,建设生态广场6457平方米,清理拓宽河道500余米,绿化美化村道巷宅。至2012年底,累计修缮古建筑房屋740间,面积总计12700平方米;同时修缮、铺设青板(块)石径长约5000米,使古村落更加协调大气。2012年,大陈古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同时也为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是构建新幸福乡村建设的文化软实力――谱写村歌。据《环山汪氏宗谱》记载,大陈汪氏后裔,挣钱有方,但他们赚到钱后,并非一味买田置房,而是将赚到的钱财用于兴办教育事业,希翼将后辈培养成一个“囊有金银、腹有经纶”的儒商。

清同治十一年(1872),大陈汪氏族长汪膏带头捐资大洋1500元,倡议创建萃文会,兴办萃文义塾,以“集族中子弟教育之”。在他带动下,族中各房踊跃捐资,其子汪乃恕,“少年练事,宛有父风”,在其父百年后,继任萃文会事,热衷萃文会发展,同时订立一应规章制度,奖励勤学优秀,以保障祖先兴文助学的初衷得以延续和落实:

本族学子从高小至高中,每人每年可获得4-60元大洋的津贴;大学预科(含专门预科)至研究生,每人每年可获得60-160元大洋的津贴;留学国外,还可翻番。从上述奖励或优惠,可见大陈汪氏族人重教崇学之一斑。

大陈汪氏萃文会,自清同治十一年(1872)创兴以来,历经37年从未间断。新中国成立后,又创办江山初级师范学校、民办鹿溪初级中学、大陈农中,直至大陈乡中学。由于大陈汪氏族人薪火相传、坚持不懈,至使大陈地方人才辈出,代有簪缨,彪炳乡里。大陈庄严凝重的“崇教重学儒家文化”,令世人对它刮目相看。

家族文化是一个家族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自觉形成的文化传统、精神风貌以及道德规范。为了能让传统美德世代相传,增强村民的凝聚力和建设幸福乡村的信心,村党支部决定以村歌为突破口,凝人心、树正气。并适时请相关专业人士,创作出体现大陈精神的村歌。其中,村歌《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向村民们解读了大陈历代先祖“崇教重学”的文明理念,教育村民要崇尚学习,文明行事;《妈妈的那碗大陈面》讲述了传统农特产品――大陈面,经历百年精心研制而著称乡里的传奇故事,警示大家要善思勤作,胸怀大爱。两首村歌把重教崇学、慈母心、家乡情融为一体,既体现传统特色文化,又让村民大爱之情得到了渲染,赢得村民的广泛喜爱。村歌唱遍村头巷尾,村歌让村民有了精神支柱,村歌激励村民奋发向上。

因此,这部家谱文献――《环山汪氏宗谱》,及通过它反映出的优秀传统汪氏家族文化,被深深地融入了大陈新农村建设、中国幸福乡村建设之中,成为大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支撑。

三、家谱文献是新农村品牌文化建设的源泉所在

新农村、中国幸福乡村建设不仅要有当地地方文化的支撑,还必须充分利用优秀民间文化构建自己特色文化,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

几百年来,每年的农历十月初十日,大陈都要举行盛大的迎神送佛和祭祀宴饮活动。“迎佛节”是一个以“春祈秋报”之“秋报”为核心内容的、民间传统农耕祭祀礼俗活动。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杵麻糍、吃麻糍,并以麻糍和其他粮食制果品祭祀上天和神灵,故又称“麻糍节”;此时农村一般秋收都已结束,正好举行迎神赛会,既娱神又悦人。

每年老佛节,家家户户都要邀请异地亲朋好友来相聚,上午观摩迎佛,中午酒席宴饮,晚上接着看戏。大陈风俗,迎佛节各家以客多为荣。其丰富多彩的“春祈秋报民俗文化”,令大陈村成为一个独具文化魅力的古村落。

为迎合村民上百年来过节习惯,大陈村在市、乡文化部门的指导下,推出“麻糍文化节”,举行“砍麻糍”比赛和自编自演的文艺演出活动。利用“老佛节”这个节日,改原先花钱“雇”剧团演出为村民自己参与演出,举办“村歌”演唱比赛,鼓励村民自己举办、参与文化活动,自娱自乐。随着大陈徽宗古村落特色旅游的市场化,大陈村还将把民俗活动和文艺活动融入旅游,通过几年的实践,麻糍文化节已成为大陈村民及周边百姓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并于2009年入编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陈“十月十麻糍节”,成为大陈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品牌;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和《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也在麻糍文化节上被村民唱响,直至唱到中央电视台,并荣获了“中国村歌十大金曲”、“中国村歌十佳作词”等大奖,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张金名片。

正因为大陈家谱文献《环山汪氏宗谱》中详尽记载有汪氏家族春祈秋报的礼俗礼仪,才有沿袭至今并成为大陈村文化品牌的“麻糍文化节”;有了文化节才有唱响村歌的基础平台,最后成就“村歌”这个大陈新农村建设的金名片。使大陈新农村、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和层次。

四、家谱文献是幸福乡村建设的提升杠杆

新农村、幸福乡村建设既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远工程,它必须与时俱进,既然要与时俱进,就必然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发展提升。因此,家谱文献、地方档案在新农村建设中,就有了英雄用武之地,成为提升新农村、中国幸福乡村建设档次和品位的杠杆。

2011年,大陈村利用原有古建筑,依据《环山汪氏宗谱》,建成“汪氏衍脉文化、萃文教育文化、大陈名贤文化、一味书屋陈列、幸福乡村综合展示”等五大文化场馆,对大陈村的历史底蕴、文化积淀进行全面归纳陈列,向世人充分展示出“文化大陈”的诱人魅力,得到省、市各级领导的广泛好评。五个展馆的建成不但提升了大陈村幸福乡村建设的品味,而且为村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园地,为青少年一代建立了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940204.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940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