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历史教案 历史教案优秀14篇 历史教学教案范例

历史教案 历史教案优秀14篇 历史教学教案范例

更新时间:2024-04-19 02:48:01 点击: 来源:yutu

作为一名人民历史教师,对于历史的文化传播,需要认真编写教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敬业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整理的14篇历史教案,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古代历史教案 篇一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的雅典;希腊城邦的衰落;亚历山大东侵和亚历山大帝国

2、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认识:

①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奴隶经济在希腊达到高度发展,希腊的繁荣是建立在奴隶制经济的基础上的。

②希波战争是希腊人民反抗波斯帝国入侵的正义战争,通过希腊人民英勇斗争的史实,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③亚历山大东侵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但他把广大地区统一为一大帝国。加强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能力培养目标:

①指导学生区分斯巴达和雅典在经济和政治制度方面的不同,知道它们代表希腊奴隶制城邦的两大类型,从而培养比较历史现象异同的能力。

②指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认识亚历山大东侵的结果,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高度发展,雅典的繁荣。

2、难点:对伯利克里和亚历山大的正确评价

教学时数:

1.5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在亚非的几大河流域,产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亚非古代文明是在哪些地区发生的?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时候进入奴隶社会的?

[导入新课]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与亚非古代文明不同的是,它的发祥地不是在大河流域,而是以海洋为中心,丰富多彩的古希腊历史,给世界,特别是欧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古希腊社会有什么特色,它的影响又是怎样开始传播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

(板书课题)

一、欧洲最早的文明(板书,悬挂古希腊地图)

古代希腊以爱琴海为中心。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海岸。希腊半岛是主要组成部分,半岛境内山峦起伏,只有些不大的平原,发展农业不如大河流域的国家。但半岛东临爱琴海,海上岛屿星罗棋布,有曲折的海岸线和许多天然的良港。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希腊文明源于爱琴文明,因此,爱琴文明是古希腊历史的开端,那么,什么是爱琴文明呢?

1、什么是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是指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间的爱琴海域的上古文明。请看《爱琴文明》图,爱琴文明发祥于爱琴海南端的克里特岛,后业又以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为中心,历时约800年,因此,又称克里特一迈锡尼文明。

2、克里特和迈锡尼

在当时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城邦,有的盛极一时,如克诺索斯和迈锡尼。

约公元前1700年,克里特文明进入了繁荣时期。以北部的克诺索斯城为代表。传说当时的米诺斯王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曾统治着爱琴海诸岛。传说他建造了一座迷宫,人进去就别想再出来。在迷宫深处有一只人身牛头的恶兽,叫米诺牛。国王命令雅典每年贡奉七对童男童女给凶恶的米诺牛吃。轮到雅典第四次进贡时,雅典王爱琴的儿子特修斯,为使人民免遭这种灾难,决心去克里特岛,杀死米诺牛。他与父亲约定,如果事情成功,在返航时船上的黑帆将换成白帆。特修斯到达克里特岛后,那里国王的女儿爱上了他,送给他一把剑和一团线。聪明勇敢的特修斯把线头系在宫门上,放着线进入迷宫深处,用剑杀死了米诺牛。然后沿着线顺利走出迷宫,并且和国王的女儿一起,登船扬帆归国。在兴奋中特修斯忘记换下黑帆,等在海边的爱琴王看到驶进的船挂着黑帆,以为儿子死了,在绝望中跳海自杀。这就是爱琴海名字的由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考古工作者在克里特半岛北部挖掘出克诺索斯王宫的遗址,请同学们看课本23页《克诺斯王宫遗址图》:王宫依山而建,占地约三公顷,大多是三层建筑。宫内有浴室、仓库和庭园,有供水和排水设备。王宫千门百户,阶梯走廊曲折相通,故在古代希腊神话中有“迷宫”之称。同时出土大量青铜和金银器物。克诺索斯王宫遗址重见天日,证明了当时奴隶制政权的存在,说明迷宫传说有一定史实背景。

后来,克里特文明逐渐暗淡下去,代之而起的是迈锡尼文明,请同学们看课本23页“木马计”。据说3000多年前,迈锡尼等许多城邦远征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十年攻城不克。一天,希腊人烧毁自己的营帐,扬帆而去。第二天早晨,特洛伊人发现城外战场空荡荡的。以为希腊人撤回去了,高呼“我们胜利了!”蜂拥出城。在海滩上发现一只巨大木马,特洛伊人把巨木马作为战利品拖入城内。当晚,特洛伊人庆祝胜利狂饮狂欢。夜深了,20名全副武装的希腊战士从巨大的木马里爬出来,迅速打开城门,和假装返回。事实上在不远处隐蔽起来的希腊大军里应外合,终于取胜。这就是经久流传的“木马计”的故事。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考古工作者发掘出特洛伊、迈锡尼古城的遗址。请同学们看22页《迈锡尼城堡狮子门》图。迈锡尼人用巨石修筑了坚固的城堡宫殿。这是迈锡尼城堡的狮子门,它由四块巨石砌成,高达三米多,门顶上雕着两头狮子,活灵活现,威武雄壮。巨石城堡的遗址也证明了奴隶制国家政权的存在。

公元前12世纪,一些相对落后的北方部落征服了迈锡尼城,爱琴文明衰落下去。

直到约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希腊本土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又开始出现希腊人建立的城邦。所谓的城邦,就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附近若干村落的小国。其中,最重要的是斯巴达和雅典。

二、两个最强大的城邦

1、斯巴达:

请看《古代希腊》图,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的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处于统治地位的是来自北方的征服者的后裔,叫斯巴达人,他们人数不多,但都是奴隶主,真正掌握政权的只是其中少数的奴隶主贵族。被征服地区的居民沦为国家奴隶,给斯巴达人种地。因而,斯巴达是一个贵族寡头专政的国家。由于斯巴达是斯巴达人在征服原有居民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国家。当时,斯巴达人只有9000户,为了有效的统治数倍于己的被征服者,必须经常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因此,斯巴达是个尚武的国家。下面请同学打开课本24页,(找一个学生读彩框内的文字)斯巴达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威胁邻邦,扩张势力,成为希腊南部最强大的军事大国。

2、雅典

请看地图,雅典在希腊的东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很发达。奴隶主掌握着国家政权,雅典平民对贵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雅典又经历了几次政治改革,参加政治生活的雅典公民越来越多,统治基础不断扩大,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波斯帝国兴起以后,为了控制爱琴海地区,三次出征希腊,挑起了希波战争。

三、希波战争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4页。(找一学生读有关部分)

希波战争,是希腊历史的转折点。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结束以后,希腊各主要城邦进入经济繁荣时期。

四、全盛时期的雅典

1、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这一时期,奴隶的人数剧增。奴隶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战俘,二是海盗掠卖的人。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希腊各城邦空前繁荣,斯巴达的农业生产完全依靠奴隶。雅典的奴隶制也充分发展,是希腊奴隶制的典型代表。奴隶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手工业等各个部门,在制陶、冶铁、酿酒、造船、纺织等大大小小的作坊里,总有几个或几百个奴隶在劳动。矿山是使用奴隶劳动最集中的地方。有时甚至有成千上万个奴隶。雅典还有一些国家奴隶,用来守门、看门、当文书、管档案,在军队里担任运输工作,等等。奴隶劳动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主要生产形式。

古代历史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字母文字;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两河流域的太阳历和星期制度;卡尔纳克神庙;巴比伦的空中花园;阿拉伯数字;两河流域的十进位法和六十进位法;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史诗;诺亚方舟神话

2.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认识

(1)科学知识产生于生产斗争的需要和实践。

(2)在奴隶和劳动人民劳动的基础上,产生了。

(3)古代亚非人民在文字、天文、历法、建筑、数学、医学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标志着古代亚非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3.能力培养目标:

使学生掌握古代亚非地区多方面的成就和影响,从而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并成批判、继承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要点:

1.重点:古代东方文字的影响,太阳历,阿拉伯数字,建筑奇迹。

2.难点:史诗和神话

3.要点:

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1.象形文字

2.楔形文字

3.字母文字

二、天文和历法:

1.太阳历

2.太阴历

3.星期制度

三、雄伟的古代建筑

1.卡尔纳克神庙

2.空中花园

四、数学

1.阿拉伯数字

2.十进位和六十进位法

五、古埃及木乃伊

六、史诗与神话

1.《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

2.“诺亚方舟”神话

(三)授课时数: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述法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汉谟拉比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2.佛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导入新课]古代亚非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这些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对人类文明与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些地区的文化。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文字就在这里出现。

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1.象形文字:

为什么叫象形文字呢?就是因为它用图形来表示事物。请同学们看课本15页《象形文字》。在这里可以看到,埃及人画了两条腿,表示“走”,画了一只眼睛,眼睛下面用三条竖杠表示眼泪,以此表示“哭”。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一共有700多个。后来,这些符号除了表示意思外,也表示一定的音节,在此基础上,音节字中的一部分简化为字母符号,共24个。因此,这种文字为以后的字母文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说明了象形文字对世界文化是有影响的。(找学生读15页彩框内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复杂难懂,只有少数祭司和书吏掌握,因而在埃及有专门以抄写、记录为职的书吏。请同学看课本15页插图。(读古埃及灭亡后……)这块石碑是在罗塞塔发现的,所以又称罗塞塔石碑。请同学们看16页插图,这块石碑是用黑玄武岩做成的。长114cm,宽72cm,上面有三种文字:上面是世俗体,即象形文字的草写体,中间是象形文字,下面是希腊文。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根据十多年的刻苦钻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822年成功地释读出托勒密的名字,终于使象形文字的释读获得了决定性突破。图中引出的方框中的文字就是托勒密的名字,上面是象形文字的草体,下面是希腊文字。

在古埃及人创造象形文字的同时,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又创造了楔形文字。

2.楔形文字:

那么,什么是楔形文字呢?(找学生读P16彩一句)请同学们看16页《楔形文字》。楔形文字起源于象形文字,为了书写简便,人们逐渐对一个事物不全画出来。而是只画出其中最能表现出其特征的部分,于是原来的图画逐步转变为直线图形。19世纪中叶,英国人罗林生在波斯发现了刻有古波斯文、埃兰文、巴比伦文三种楔形文字的贝希斯敦铭文。他借鉴前人成果,对照比较三种文字,终于释读了楔形文字。当时,这种文字在西亚地区广泛传播。西亚各民族对它略加修改后,作为自己的文字长期使用。

由于楔形文字往往一符多义,难以掌握,逐步被字母文字所取代。

3.字母文字:

腓尼基人在象形文字和古西亚文字的影响下,创造了22个拼音字母。说起腓尼基字母的发明,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有一个叫卡德穆斯的腓尼基木匠,是个远近皆知的聪明人。有一次,他在别人家里干活,需要一件工具,恰好忘记带来了,他随手拿起一块木片,用刀在上面刻了点什么,然后让一个奴隶送给在家中的妻子。卡德穆斯的妻子看了木片,什么都没说,递给奴隶一件工具。奴隶惊呆了,认为他的主人是在用一种神秘的方式,通过木片上的符号表示他需要的东西。据说卡德穆斯在木片上划的就是腓尼基第一次出现的字母文字。许多人知道这件事以后,来向卡德穆斯请教。卡德穆斯就将他发明的字母文字教给了其他人,这样腓尼基字母就逐渐传播开来。请同学们看课本16页《字母文字演进表》和17页《西方字母渊源》,希腊人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又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又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了创造了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是现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古代亚非的人民又制定了天文、历法。

二、天文和历法:

1.太阳历:

埃及的太阳历早在6000多年前就问世了。马克思曾经说过:“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充分肯定了天文、历法与生产的关系。埃及人为了不违农时,发展农业生产,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掌握了尼罗河泛滥的规律。他们发现两次泛滥之间大约为365天。同时,还发现,每年6月17或18日早晨,尼罗河开始变绿,这是尼罗河泛滥的预兆。当尼罗河水的潮头来到(孟斐斯)今天的开罗附近时,天狼星和太阳同时从地平线升起,埃及人把它作为一年的开始,两次泛滥期间为一年。以此为依据,把一年分为泛滥期、播种期、收获期,生动地反映了天文历法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关系。埃及人又把一年定为365天,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节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虽然每隔4年就误差一天,但它使用起来简单方便,后来传入欧洲,经过罗马凯撒和教皇格利哥里不断改进,成为今天通用的公历。

两河流域的人们,通过对月亮圆缺变化规律的观察,制定了太阴历。

2.太阴历与星期制度

它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以刚刚露出月牙来的这一天为开端,以月亮最圆的一天为月中,以月亮又变成月牙的那天为一月的终结。那么太阴历对每月天数又是怎么规定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7页,读……

当时,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能够区分五大行星和恒星,对五大行星的运行轨道观察得相当准确,他们将星宿和诸神联系起来,星就是神,因此星的符号也就用来表示神的概念。每天有一个星神值勤。七天一轮回,所以把七天作为一周,请同学们看17页表格,它分别用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星球的名称来命名。所谓星期,就是星的日期。后来,随着科学的进步,去掉了加在星期上的迷信色彩。星期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现在通行的七天一星期制度的来历。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印度的天文历法,我找一位同学读一下17—18页……,其他同学思考一下,它与埃及的太阳历有何异同?

三、雄伟的古代建筑

在古代埃及,除了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外,还修造了大量的神庙,其中最壮观的要算卡尔纳克神庙了。

1.卡尔纳克神庙

卡尔纳克神庙,就是阿蒙神庙,因为它位于埃及的卡尔纳克村而得名。阿蒙是底比斯的庇护神,后来被尊为太阳神,成为国家的最高神。埃及国王认为自己是太阳神的儿子,每次对外战争的胜利,都认为是阿蒙神保祜的结果。战争结束后,就把大量的战利品献给阿蒙神庙。经过几百年埃及国王的不断添造,阿蒙神庙终于形成了一组庞大的寺庙建筑群,那么,何以能体现出它的雄伟壮观呢?请同学读课本18页彩框内第一段和《卡尔纳克神庙贵遗址》。

2.空中花园

请同学们看课本18页《巴比伦空中花园》这幅想象画,空中花园是新巴比伦时期建造的,当时新巴比伦的国王为讨好王后,下令在首都巴比伦建造空中花园,它实际上是一座假山花园。它采用立体造园的方法,将花园置于高高的平台之上,远远看去,花园就像在天空中一样。请同学看18页彩框内的部分。空中花园建成以后,成为巴比伦城建设的最主要部份,与金字塔一样,成为古代世界的八大奇迹之一。

后来,波斯占领新巴比伦后,空中花园随之被毁。

四、阿拉伯数字和古埃及木乃伊

1.阿拉伯数字:

提问:阿拉伯数字是指哪些数字符号?(……)除此之外,印度人还发明了定位计算的十进位法。由于定位计算,同一个数字处于不同的位置,就表示不同的数值,如果某一位没有数字,就在该位上写“0”。“0”的应用,使十进位法臻于完善,意义重大。那么,这些数学符号由印度人发明的,却为什么称为阿拉伯数字呢?(因为这些数字符号是由阿拉伯人传人欧洲的)由于采用十进位法,加上阿拉伯数字笔画简单,书写方便,一目了然,因而很快在世界上流传起来,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数字。

2.六十进位法:

而两河流域的人们不仅采用十进位法,还采用六十进位法。巴比伦人认为整个天穹每24小时一次回转,每小时60分钟,我们不能不惊叹他们的聪明才智。这种昼夜和时间的划分,以及六十进位法,一直沿用到今天,他们还将圆周划分360°。

恩格斯曾经说过,和其它一切科学一样,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是从丈量土地和测量容积,从计算时间和制造器皿产生的。随着生产的需要,古埃及摸索出计算长方形、三角形、甚至圆形面积的方法,推算出圆周率为3.16。

3.古埃及的木乃伊。

木乃伊,是希腊语的译音,意为被保存下来的尸体。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还要在冥世,即阴间生活,请同学们看课本19页《冥世之神称心脏重量》图,这幅画是从一座墓葬中出土的。画的右侧坐的是冥世之神奥西里斯。狗(或豺狼)头人身的阿努比斯正在给一个妇女的心过秤,天秤另一端放着象征“真理”的羽毛或神像,天平上端坐着一个狒狒模样的神正在记录结果。古埃及人认为,人们在世时干环事,他的心就变小,减轻,死后就受到审判和惩罚,但只要保住肉体,灵魂就会依附于肉体万世长存。木乃伊就是经过防腐处理的干尸。制作木乃伊的最好办法是“先用钩子把死者脑浆从鼻孔中取出,再把一些药水灌进去清洗其它部分,接着在尸体腹部割一个口,把内脏全部取出,用和有香料的酒冲洗腹腔,然后用桂皮、乳香等香料把它填满,最后按原样缝好。把尸体在小苏打、盐水或其它防腐液中,溶去油脂泡掉表皮,经70天后,把尸体取出冲洗、晾干,用麻木裹紧,外涂树胶,以免尸体接触空气,这样制作成的木乃伊可以保存几千年。

五、史诗和神话:

1.《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著名长诗,起源于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摩诃婆罗多》梵语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全诗20万行,讲的是婆罗多族国王的两支后裔的一场大战。古代婆罗多族国王是一个瞎子,国事全由弟弟来处理。国王有100个儿子,组成俱卢族。国王弟弟有五个儿子组成班度族。国王的弟弟死后,他的儿子全由国王抚养。五个兄弟个个武艺高强,遭到俱卢族兄弟的嫉妒,一次又一次受到他们的迫害。他们找了些盟国进行决战,结果,俱卢族大败。老国王的99个儿子被杀死,太子逃脱后最后也被杀,由于相互残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班度兄弟决定和俱卢族讲和,化战争为和平,化仇恨为友谊。这部长诗反映了古代战争的场面和社会生活面貌,是一部印度社会的百科全书,被马克思喻为印度的“伊利亚特”。《罗摩衍那》梵语中的意思是罗摩的漫游。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请看课本20页……

在古代西亚,也曾经流传着一个关于洪水的故事,即诺亚方舟的故事。

2.诺亚方舟的故事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0页。(找学生读)这就是《圣经》中著名的诺亚方舟的故事,后来人们就用鸽子和橄榄枝来象征和平。现在联合国徽记上也画着两根金色的橄榄枝。

[巩固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通过了解产生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科学知识产生于生产斗争的需要和实践,古代亚非在文字、天文、历法、建筑、数学、医学和史诗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是奴隶和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和智慧的结晶,它标志着古代亚非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六)板书:

第四课

国家或地区

类别

埃及

西亚

印度

文字

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

天文和历法

太阳历

太阴历和星期制度

每年12月,每月30天

建筑

金字塔,卡尔纳克神庙

空中花园

佛塔

数学

圆周率

十进位和六十进位

阿拉伯数字

医学

木乃伊

史诗和神话

诺亚方舟神话

《摩》《婆罗》史诗

(七)作业:

1.古代北非和西亚产生了哪些古老的文字?

2.古代亚非有哪些重要的文化成就?

《历史》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共产党宣言》;第一国际;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巴黎公社;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是欧洲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代的产物;通过分析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使学生认识到: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通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培养学生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通过对巴黎公社战士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情操、意志品质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在欧美巩固了自己的政权,资本主义制度在主要国家确立。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产生很多新的社会问题:不平等的加剧,劳资双方的冲突与对立等等,导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抗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在和资本家的不断斗争中,逐渐产生了自己思想的代言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无产阶级运动有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用来改造世界和解放自己。从此,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第一国际的建立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巴黎公社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其经验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重点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是本课重点。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产物,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都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资产阶级为自己挖掘了坟墓。巴黎公社是当时社会主义运动的典型例子,恩格斯说“想知道什么是无产阶级专政,请看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第一次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代表着时代的最高峰。同时,公社的历史经验,值得借鉴和研究。

难点分析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原因、巴黎公社的原则是本课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紧密相连的,要分析透彻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巴黎公社不同于以往的无产阶级运动,它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新的国家机器,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这些都体现在巴黎公社的原则中。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要紧密联系工业革命影响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析,阐明矛盾发生的根源及不可调和性,说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并对经济危机、早期工运特点加以解释。

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工人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从历史条件分析其必然性和偶然性。由学生概括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和原则,并得出结论:巴黎公社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同时,也有局限性;公社的原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保卫巴黎公社的战斗,可适当增加些资料,吸引学生兴趣和进行革命主义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

难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原因、巴黎公社的原则

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

学生阅读教材第76-78页并概括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和工业革命有没有联系?能不能说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答案: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暴露出来,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经济危机频频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壮大起来,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向政治斗争转化,不再作为资产阶级的附庸。三大工人运动为科学理论的诞生奠定阶级基础。同时,工人运动开展需要科学的理论的指导,马、恩在广泛吸收人类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其中,唯物史观揭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必然产物;而剩余价值学说,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找到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创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科学社会主义不但符合当时的客观情况,而且经历史验证,是完全正确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8页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共产党宣言》的有关内容。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规律;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作用;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二、第一国际

学生阅读78页第四自然段,分析第一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

阅读79页关于《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的材料,概括第一国际的主要活动:

主要活动:声援支持各国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其顶点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帮助各国工人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独立政党,如1869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

第一国际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无产阶级由分散斗争走向国际联合。斗争目的由要求政治民主发展到要求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目的更明确,群众影响进一步扩大。

三、巴黎公社

学生阅读79页第二自然段,分析巴黎公社成立的根源及特殊原因,指出巴黎公社出现的基础是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有必然性,同时也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有偶然性。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成立、巴黎公社之间的内在关系。

学生概括政权建设和社会经济两方面的措施,并分析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及局限性:

巴黎公社是暴力革命的产物,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后,建立了新兴国家政权;公社的选举公社委员会,兼管立法和行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公社的实施措施,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是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说明了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但同时,巴黎公社有突发性的特点,未对所有制做出明确规定,不完全等于社会主义运动。

巴黎公社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也是实现无产阶级民主的大胆试验。公社的原则也是最宝贵的经验,最主要的一点是,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并用无产阶级专政取而代之。

教学设计思想

运用启发式的问题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前进,存在着旺盛的生命力。

板书设计: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的雅典;希腊城邦的衰落;亚历山大东侵和亚历山大帝国

2、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认识:

①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奴隶经济在希腊达到高度发展,希腊的繁荣是建立在奴隶制经济的基础上的。

②希波战争是希腊人民反抗波斯帝国入侵的正义战争,通过希腊人民英勇斗争的史实,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③亚历山大东侵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但他把广大地区统一为一大帝国。加强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能力培养目标:

①指导学生区分斯巴达和雅典在经济和政治制度方面的不同,知道它们代表希腊奴隶制城邦的两大类型,从而培养比较历史现象异同的能力。

②指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认识亚历山大东侵的结果,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高度发展,雅典的繁荣。

2、难点:对伯利克里和亚历山大的正确评价

(三)教学时数:1.5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在亚非的几大河流域,产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亚非古代文明是在哪些地区发生的?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时候进入奴隶社会的?

[导入新课]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与亚非古代文明不同的是,它的发祥地不是在大河流域,而是以海洋为中心,丰富多彩的古希腊历史,给世界,特别是欧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古希腊社会有什么特色,它的影响又是怎样开始传播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

(板书课题)

一、欧洲最早的文明(板书,悬挂古希腊地图)

古代希腊以爱琴海为中心。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海岸。希腊半岛是主要组成部分,半岛境内山峦起伏,只有些不大的平原,发展农业不如大河流域的国家。但半岛东临爱琴海,海上岛屿星罗棋布,有曲折的海岸线和许多天然的良港。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希腊文明源于爱琴文明,因此,爱琴文明是古希腊历史的开端,那么,什么是爱琴文明呢?

1、什么是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是指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间的爱琴海域的上古文明。请看《爱琴文明》图,爱琴文明发祥于爱琴海南端的克里特岛,后业又以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为中心,历时约800年,因此,又称克里特一迈锡尼文明。

2、克里特和迈锡尼

在当时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城邦,有的盛极一时,如克诺索斯和迈锡尼。

约公元前1700年,克里特文明进入了繁荣时期。以北部的克诺索斯城为代表。传说当时的米诺斯王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曾统治着爱琴海诸岛。传说他建造了一座迷宫,人进去就别想再出来。在迷宫深处有一只人身牛头的恶兽,叫米诺牛。国王命令雅典每年贡奉七对童男童女给凶恶的米诺牛吃。轮到雅典第四次进贡时,雅典王爱琴的儿子特修斯,为使人民免遭这种灾难,决心去克里特岛,杀死米诺牛。他与父亲约定,如果事情成功,在返航时船上的黑帆将换成白帆。特修斯到达克里特岛后,那里国王的女儿爱上了他,送给他一把剑和一团线。聪明勇敢的特修斯把线头系在宫门上,放着线进入迷宫深处,用剑杀死了米诺牛。然后沿着线顺利走出迷宫,并且和国王的女儿一起,登船扬帆归国。在兴奋中特修斯忘记换下黑帆,等在海边的爱琴王看到驶进的船挂着黑帆,以为儿子死了,在绝望中跳海自杀。这就是爱琴海名字的由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考古工作者在克里特半岛北部挖掘出克诺索斯王宫的遗址,请同学们看课本23页《克诺斯王宫遗址图》:王宫依山而建,占地约三公顷,大多是三层建筑。宫内有浴室、仓库和庭园,有供水和排水设备。王宫千门百户,阶梯走廊曲折相通,故在古代希腊神话中有“迷宫”之称。同时出土大量青铜和金银器物。克诺索斯王宫遗址重见天日,证明了当时奴隶制政权的存在,说明迷宫传说有一定史实背景。

后来,克里特文明逐渐暗淡下去,代之而起的是迈锡尼文明,请同学们看课本23页“木马计”。据说3000多年前,迈锡尼等许多城邦远征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十年攻城不克。一天,希腊人烧毁自己的营帐,扬帆而去。第二天早晨,特洛伊人发现城外战场空荡荡的。以为希腊人撤回去了,高呼“我们胜利了!”蜂拥出城。在海滩上发现一只巨大木马,特洛伊人把巨木马作为战利品拖入城内。当晚,特洛伊人庆祝胜利狂饮狂欢。夜深了,20名全副武装的希腊战士从巨大的木马里爬出来,迅速打开城门,和假装返回。事实上在不远处隐蔽起来的希腊大军里应外合,终于取胜。这就是经久流传的“木马计”的故事。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考古工作者发掘出特洛伊、迈锡尼古城的遗址。请同学们看22页《迈锡尼城堡狮子门》图。迈锡尼人用巨石修筑了坚固的城堡宫殿。这是迈锡尼城堡的狮子门,它由四块巨石砌成,高达三米多,门顶上雕着两头狮子,活灵活现,威武雄壮。巨石城堡的遗址也证明了奴隶制国家政权的存在。

公元前12世纪,一些相对落后的北方部落征服了迈锡尼城,爱琴文明衰落下去。

直到约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希腊本土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又开始出现希腊人建立的城邦。所谓的城邦,就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附近若干村落的小国。其中,最重要的是斯巴达和雅典。

二、两个最强大的城邦

1、斯巴达:

请看《古代希腊》图,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的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处于统治地位的是来自北方的征服者的后裔,叫斯巴达人,他们人数不多,但都是奴隶主,真正掌握政权的只是其中少数的奴隶主贵族。被征服地区的居民沦为国家奴隶,给斯巴达人种地。因而,斯巴达是一个贵族寡头专政的国家。由于斯巴达是斯巴达人在征服原有居民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国家。当时,斯巴达人只有9000户,为了有效的统治数倍于己的被征服者,必须经常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因此,斯巴达是个尚武的国家。下面请同学打开课本24页,(找一个学生读彩框内的文字)斯巴达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威胁邻邦,扩张势力,成为希腊南部最强大的军事大国。

2、雅典

请看地图,雅典在希腊的东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很发达。奴隶主掌握着国家政权,雅典平民对贵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雅典又经历了几次政治改革,参加政治生活的雅典公民越来越多,统治基础不断扩大,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波斯帝国兴起以后,为了控制爱琴海地区,三次出征希腊,挑起了希波战争。

三、希波战争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4页。(找一学生读有关部分)

希波战争,是希腊历史的转折点。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结束以后,希腊各主要城邦进入经济繁荣时期。

四、全盛时期的雅典

1、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这一时期,奴隶的人数剧增。奴隶的来源有两个:

一是战俘。

二是海盗掠卖的人。

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希腊各城邦空前繁荣,斯巴达的农业生产完全依靠奴隶。雅典的奴隶制也充分发展,是希腊奴隶制的典型代表。奴隶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手工业等各个部门,在制陶、冶铁、酿酒、造船、纺织等大大小小的作坊里,总有几个或几百个奴隶在劳动。矿山是使用奴隶劳动最集中的地方。有时甚至有成千上万个奴隶。雅典还有一些国家奴隶,用来守门、看门、当文书、管档案,在军队里担任运输工作,等等。奴隶劳动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主要生产形式。

历史课教案 篇五

讲画蛇添足、揠苗助长

(一)

教学

目的:

1:让学生了解画蛇添足这个成语。

2: 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做事要把握尺度和火候,不要多此一举

成语内容: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壳,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添脚的人终于失掉了到嘴的那壶酒。

相关知识: 蛇是无足爬行动物的总称,属于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的总称。正如所有爬行类一样,蛇类全身布满鳞片。所有蛇类都是肉食性动物。目前全球共有3,000多种蛇类。身体细长,四肢退化,无可活动的眼睑,无耳孔,无四肢,无前肢带,身体表面覆盖有鳞。部分有毒,但大多数无毒。

教学方法:讲述法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上课前五分钟,在黑板上画两条蛇,一条有脚,一条无脚。

2:上课后,问学生们“你们认为蛇有没有脚啊?”,然后告诉正确答案,再介绍有关蛇的知识。

3:通过“为什么老师画了一条有脚的蛇”来引入这节课的内容。

4: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对那个“添足”的人来评价一下,自己来引导他们,让他们能够在这个故事里面学到一些知识。

(二)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揠苗助长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他们“你们看到过你们的家人是怎样种禾苗的吗”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2:先给他们讲正常禾苗的生长过程,再讲这个揠苗助长的故事。

3:通过两种方式的对比,来让学生们讨论两种不同的方式得到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

第二节课

讲掩耳盗铃、守株待兔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

成语内容:春秋时期,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式。有人趁机跑到范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会自己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咣的一声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桌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告诉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想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有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己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见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抓住了。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你们有没有见过铃铛?你们知道怎么才能听不见铃铛的响声吗?”来引出这节课的内容。

2: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主人公的性格及行为进行讨论。

(二)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守株待兔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我们不要死守着一个简单的道理,一时的幸运不代表永久的幸运。

成语内容: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有一天,这个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野兔因见到有人而受了惊吓。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截树根上,折断脖子死了。农夫便放下手中的农活,走过去捡起死兔子,他非常庆幸自己的好运气。

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交给妻子。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口子有说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顿。

第二天,农夫照旧到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他干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就这样,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也没锄完。直到天黑也没见到有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

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但农田里的苗因他而枯萎了。农夫因此成了宋国人议论的笑柄。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你们有没有见过兔子?见过的次数多吗?”来引出这节课的内容。2: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主人公的性格及行为进行讨论。

第三节课 讲惊弓之鸟、鹬蚌相争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成语内容: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在京台之下,看见有一只鸟从头顶上飞过。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射箭能达到这样的功夫?”魏王问。更羸说道:“可以。”

说话间,有雁从东方飞来。当雁飞近时,只见更羸举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随着“咚”的一声响,正飞着的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了下来。魏王看到后大吃一惊,连声说:“真有这样的事情!”便问更羸不用箭怎么将空中飞着的雁射下来的。更羸对魏王讲:“没什么,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你怎么知道这只大雁受过箭伤呢?”魏王更加奇怪了。更羸继续对魏王说:“这只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更羸接着讲:“,叫得悲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已很久了。伤口在作痛,还没有好,它心里又害怕。当听到弓弦声响后,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处飞。一使劲,本来未愈的伤口又裂开了,疼痛难忍,再也飞不动了,就从空中掉了下来。”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你们有没有见过大雁?你们玩过弓吗?”来引出这节课的内容。2: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主人公进行讨论。3:给学生讲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学习的道理。

(二)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鹬蚌相争这个成语。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成语内容:一只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蚌马上合上,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干死。”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你就会饿死。”鹬和蚌都不肯互相放弃,这时一个渔夫,于是渔夫便把它们一起抓走了。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你们有没有见过鹬和蚌”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2;简单地介绍一下鹬和蚌。

3:故事讲完后,先让学生们讨论,然后讲故事的寓意。

第四节课

讲愚公移山、铁杵磨针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愚公移山这个成语。

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你们能移动山吗?”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2:故事讲完后,让学生讨论愚公的行为。

(二)教学目的:

1: 让学生了解铁杵磨针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成语内容: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她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被她的行为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你们见过针吗?”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故事讲完后,让学生讲老妇人与愚公对比一下,分析出两人的共同点。

第五节课

讲亡羊补牢、望梅止渴

(一)教学目的1: 让学生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要在灾祸面前做好准备,防患未然。

成语内容:从前,有人养了许多羊。一天早层,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看,原来羊圈破了个大窟窿,夜里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又叼走一只羊。他很后悔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于是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你们有没有见过羊啊”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2: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对牧羊人的行为来讨论。

(一)教学目的1: 让学生了望梅止渴这个成语。

2:让学生能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一个道理:要用积极的暗示来提醒自己,这样才能战胜困难。

成语内容:话说曹操带兵走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士兵们渴得很,为了激励士气,曹操就对士兵们说:"前面不远处有很大的一片梅树林,梅子特别多,又甜又酸,到时我们吃个痛快。"士兵们听了,一个个都流出口水来,不再嚷渴了,行军的速度也加快了。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1:通过问“你们吃过梅子吗”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2:故事讲完后,分析曹操的智慧。

古代历史教案 篇六

一、课标要求: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以《高中新课标》为依据,主要围绕“示今通古”的宗旨,努力体现时代精神。备课活动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本课的教学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编体例的设计,即注意展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遵循新教材编写原则,即注重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政治文明的内涵还不甚明了,对古代西方的历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课涉及内容繁多,知识比较深奥难懂,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达到课标要求确有难度。教师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本课涉及的民主政治话题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论,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四、教学重点: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典型——雅典民主政治

(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教学难点:自然环境对人类早期文明和政治制度模式的影响、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利与弊。

五、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古代希腊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特殊城邦政治景观,探究其与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

2、在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相关资料时,引导学生剖析、归纳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实质。

3、通过开展让学生合理想象和自编自导活动,设置历史情景,让学生体会历史的发展过程。

六、教学过程

Ⅰ、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四个图片分别代表哪些古代文明,大家来猜想。

这些文明包括中华文明都是古人留给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其中四个在大河流域起源,被称为大河文明,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印度文明是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是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埃及文明是尼罗河流域。希腊文明呢没有大河,但它有地中海,被地中海环抱,它又吸取了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的一些养分,既综合又有自己的创新,也就有了同样辉煌灿烂的海洋文明——希腊文明。

一提起古代文明,人们往往想起大型的工程、伟大的建筑等,两千多年前,雅典公民在这里(露天剧场)欣赏戏剧表演,不仅不用花钱买票,还可以拿钱,(国家给钱)。甚至还能参与决定某一个人的生死。这是喝下毒酒前的苏格拉底,判他死刑的不是皇帝、君主,而是公民,公民竟然有这样的政治权利,而且是在2000多年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大家翻开课本22页。我们将通过第二单元第5课来了解。

Ⅱ、讲授新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最终形成。

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确立的条件

马克思曾指出:越往远古,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就越大。在历史学中,有一种观点叫地理环境决定论。特别强调地理环境对古代社会的极大影响。确实,希腊被称为海的宠儿,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社会发展有比较深切的影响。

自然条件——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

这是希腊的地理位置图,古代希腊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

地理范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

这是希腊地形图、地貌图,从中可以看出地形上有哪些特点

(2)地形特点:

①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天然良港众多;

②多山、山峦起伏;形成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和海岛

但隔而不绝,不是崇山峻岭,岛屿之间的距离比较近。这种地形有利于从事什么样的经济活动希腊境内多山地,不适合发展农业,天然良港多,特别适合从事商业活动。而因为有较丰富的矿土资源,使得雅典等城邦出现了较发达的手工业,如制陶业非常有名。

2、经济条件——商业、手工业比较发达

希腊的地理环境,影响了它的经济活动,一些城邦例如:雅典,它的商业、手工业比较发达,形成了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工商业奴隶主阶级,正是在工商业奴隶主不断推动下,希腊一些城邦逐渐走上了民主政治的道路。

而不少地区彼此相对孤立,难以形成真正统一的政治中心,使得希腊不容易建立领土广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是出现了200多个城邦。

3、政治条件——城邦的形成

阅读教材,归纳、思考:

(1)什么叫“城邦”

古代希腊城邦的形成及特点。

归纳:

(1)城邦(city—state),希腊语“polis”。原指公民集体、城池,引申为城市国家,城邦一般包括市区和周边的农村地区。希腊城邦专指古代希腊长期存在的一种国家形态。

(2)形成: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200多个城市国家。

(3)突出特征:

1、小国寡民

通过与潮州市的比较理解小国的“小”,潮州市面积约3000多平方公里,雅典约2000多平方公里,比潮州市还小,它还是比较大的城邦,就是一个国家了。而寡民呢,雅典约40万人口中,公民只有3万多。奴隶占人口约一半,但没有公民权。

2、处于奴隶制阶段

3、城邦之间摩擦不断,战事频繁

希腊城邦之间为什么战争不断呢

古希腊人认为城邦意味着同一血缘人群的共同团体、共同地域和政治经济的绝对独立。而200多个城邦林立,为争夺有限的资源,必然有摩擦与冲突,用什么方式来解决摩擦与冲突如何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专制或民主。专制国家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国家力量,民主可以极大的激发公民的积极性,如何才能让公民为了城邦可以舍生忘死呢这需要让他们把城邦真正当成自己的家国,是国家的主人翁,也就是给予什么权利而专制也好,民主也好,都是当时国家选择的结果。

正是在这些特定的条件下,逐步形成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其中,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典型。

二、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典型——雅典民主政治

1、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民主——Democracy,希腊语,“人民”和“权力”两词合成

民主就是人民主权,即主权在民,人民管理国家事务。

雅典民主政治经过了200多年的发展,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民主政治体制。

大家看课本23~24页,找出雅典民主政治中的三个重要时期、三个杰出人物分别是谁

阶段内容作用梭伦改革

公元前6世纪初

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奠定基础

克里斯提尼

改革

公元前6世纪末

(1)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

(2)设立五百人会议、

(3)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4)实行“陶片放逐法”确立架构

伯利克里时期

公元前5世纪

(1)扩大公民的参政范围、

(2)改革公民大会、

(3)改革五百人会议、

《历史》教学设计 篇七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柯立芝繁荣”、冲击资本主义的大危机、意义深远的新政。

学习本课的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及罗斯福新政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认识。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不仅仅是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上的一次重大危机,也是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危机,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世界整体性发展进程。而罗斯福新政则避免了美国经济的彻底崩溃,不仅保存巩固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而且开创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树立了典范。所以本课在世界现代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学生对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等世界史内容接触较少,需借助更多的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针对本课中难度较大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多种形式的历

史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现象,客观地去评价历史事件。

学习方法:自主研习、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归纳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特点和影响。

归纳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探究“新政”特点和影响、充分理解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对西方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课内外多种史料获取历史信息、认识历史现象、

分析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罗斯福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和勇于面对危机克服困难的精神。

认识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重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罗斯福新政措施和影响

难点:全面客观地认识罗斯福新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CCTV公益广告《读书-主持人篇》视频,

【教师活动】阅读可以提升我们的品味和文化素养。同样阅读丰富的史料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今天我们大家一起以阅读课的方式来学习一下《罗斯福新政》。

大家跟老师一起迅速浏览课本,看一下共包括哪三个子目:

【师生共读】1.“柯立芝繁荣”;2.冲击资本主义的大危机3.意义深远的新政。

【投影展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略)

二。【新课探究】

(一)自主研习

1.自读课本33页小字回答:柯立芝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矛盾?

2.自读课本33--34页内容归纳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3.自读课本35--36页内容归纳罗斯福新政涉及的领域、措施、影响。

(二)自学检测、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强调

【教师引导】一战后,国际环境相对稳定,资本主义经济也出现了一度繁荣,历称为“柯立芝繁荣”,那么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矛盾呢?

【投影展示】自学检测一:柯立芝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矛盾?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引导】生产的相对过剩,造成产品大量积压,最终引发了股票狂跌,企业倒闭、一些大股东瞬间变得一无所有【投影展示】资料和漫画

【教师引导】这样1929.10.24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就在美国爆发了,那么这场危机具有哪些特点呢?

【投影展示】自学检测二:归纳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学生回答】学生根据材料分析说明

【教师引导】这场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全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下面大家阅读以下史料探究”经济危机的影响”

【投影展示】反映经济危机影响的历史资料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材料从经济、政治、国际关系角度说明“经济危机的影响”

【教师引导】这次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乃至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受害的是美国,灾难中的美国此时迎来了第32届总统大选。胡佛和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的候选人,下面大家共同读他们的竞选主题,

【投影展示】胡佛和罗斯福竞选画面和竞选主题

【学生活动】学生读竞选主题

【教师引导】假如你是美国的民众,你将把宝贵的一票投给谁呢?

【学生活动】投票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就加一个小插曲,【投影展示罗斯福的生平】据此阐述一下罗斯福最让你敬佩的地方在哪?

【学生自由发言】(略)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材料来了解一下罗斯福执政时遇到了那些棘手的问题?

罗斯福总统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投影展示】危机中美国面临的种种问题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教师引导】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共同归纳一下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强调】新政的特点就在”在它抛弃了美国信奉的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通过立法手段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最后使美国成功渡过了危机。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材料来共同了解一下新政后的美国,归纳一下“新政的影响”

【投影展示】新政后美国社会发展的资料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根据材料从经济、政治、资本主义发展角度归纳新政效果。

【教师引导】新政的效果大家有目共睹,新政不仅挽救了美国,而且使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得以保存,更重要他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在二战后被资本主义国家广泛推广,迎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就此能否新政“完美无缺”呢?我们又应该如何全面客观地认识‘罗斯福新政’呢?

(三)师生交流园、拓展延伸

【投影展示】

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到毁灭边缘的时候,是这个政府(即罗斯福政府)挽救了它。——罗斯福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罗斯福

【教师引导】问题1.新政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

如何理解“新政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2.新政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3.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

【投影展示】全面客观评价罗斯福新政资料

【教师引导】目前我国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从成功的改革案例中用应该吸取哪些经验呢?

三。以史为鉴:改革路上的探索

【投影展示】列宁新经济策:——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罗斯福新政:——借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教师点拨】启示:开拓国际视野,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不断发展进步,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教师引导】本节课我们利用大量的可内外资料探究了“罗斯福新政”的重点知识,下面大家根据老师提供的知识结构梳理一下本课内容,以便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

四。知识梳理、课堂小结

【投影展示】学生根据板书自行梳理知识结构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 篇八

【课标要求】

知道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以《荷马史诗》、《俄底浦斯王》和《天方夜谭》等作品为例,了解古典文学戏剧的成就。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了解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发明的时间和地区,知道两种文字的特点及书写材料;知道古希腊的著名史诗及作者和两部叙事诗的名称,了解古希腊戏剧作品及作者和阿拉伯文学代表作品;理解《荷马史诗》《 俄狄浦斯王》《天方夜谭》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和甲骨文的比较鉴别,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和对历史文化成果的鉴赏能力;通过分组随堂制作楔形文字泥版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通过讲述古代文学作品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人类古代文字和著名文学、戏剧作品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这些充满人类智慧的文化成果的浓厚兴趣,感悟人类文明发明的多元性和共容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创造的这些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培养学生理解、尊重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态度和价值取向。

【重点难点】

一、重点:古代文字和《荷马史诗》。

二、难点:对《 俄狄浦斯王》艺术价值的理解。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一块10厘米见方的黏土泥版和一根长约10厘米的尖头小木棍,上课时放在课桌上;选读《一千零一夜》的故事。

二、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参阅有关资料,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剪辑影片《特洛伊》中的宏大场景片段和《奥德赛》中的历险片段。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欣赏法、学生自主学习等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出示图片:《棺盖残片上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泥版》《商代甲骨文》)

(教师引导过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三张图片,图片中的哪种文字是我们以前曾经了解过的呢?(待学生回答后继续引导)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知道,甲骨文在商朝时大量存在,但直到近代才被重新识破。另两张图片的文字也同甲骨文一样,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为人们所了解。同学们有兴趣去了解它们吗?今天,就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吧!(出示课题《古代的文字与文学》)

学习新课:

一、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出示标题)

(出示下列表格,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一子目内容,了解两种文字的基本情况,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文字名称

(在学生回答两种文字的特征时,出示《棺盖残片上的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泥版》,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两幅图片,对比分析,师生共同总结)

(教师补充象形文字的演变和发展)古埃及人象形文字为“神圣的铭刻”,后来演变为由僧侣使用的简化速写形式的“僧侣体”,后又演变为“世俗体”或“民用体”。象形文字经过发展,逐渐具有表意表音功能,后来,腓尼基人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最早的字母文字,古希腊人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希腊字母文字,现在欧洲各国的字母文字都是从希腊字母文字发展而来。由此可见,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

(学习活动:学生仿制泥版文书)我们已对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有了初步了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亲自体验一下楔形文字是怎样书写的?大家一起来写一写,比一比。

(教师宣布活动程序,评比规则和奖励措施)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先观察,后讨论,再书写,书写时要求人人都参与。教师将对每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每组作品的整体效果进行评比。最后将选出三幅作品留于学校保存。

(学生活动时,教师注重课堂纪律,课堂氛围的调控,适时对学生进行安全防范和环保意识教育)

(展示人类古代几种文字图片)哪种是象形文字?哪种是楔形文字?哪种是甲骨文?(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你是怎样鉴别的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强调鉴别的方法,让学生了解鉴别事物的基本方法,同时强化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的特征)了解了人类古代的几种文字,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充分发言后,师生总结:这几种文字有着各自的特点,已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它们的古朴而奇妙,感受到了我们人类祖先在创造和发明它们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卓越的智慧)

(教师过渡)在我们了解了古代文字以后,接下来就是文字的表达和运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体会那些饱含艺术魅力,引人入胜的古典文学作品吧!(出示标题)

二、荷马史诗与《俄狄浦斯王》

㈠荷马史诗

什么叫史诗呢?(教师先设问,再作简略概述)史诗指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荷马史诗”又是怎样一部作品呢?(教师稍作停顿后概略介绍)它是古希腊描述特洛伊战争的两部长篇叙事诗,相传由盲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

(展示荷马头像,教师介绍荷马其人)大家请看教材P58雕像图,这位长发浓须、皱纹满额、双目失明的诗人就是荷马。他是古希腊民间行吟歌手的代表或化身。他于公元前6世纪把民间行吟的中心事件进行整理,形成文字文本。“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长篇叙事诗。

(显示《伊利亚特》的优美诗句抽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领略有关特洛伊战争中惊心动魄的场景,并结合教材中希腊英雄海上历险的故事,分析讨论荷马史诗有何艺术特点)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作品语言精练朴实,故事惊险神奇,人物形象生动,艺术魅力无穷,是欧洲第一部优秀文学作品,也是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直到今天,它成为电影电视取之不尽的题材。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根据《荷马史诗》改编的精彩影视片断。(播放《特洛伊》和《奥德赛》电影片断剪辑)

(教师过渡)古希腊不仅诞生了《荷马史诗》这样伟大的史诗,而且还是欧洲戏剧的故乡。古希腊戏剧分为悲剧和喜剧。《俄狄浦斯王》是希腊悲剧的典范,我们一起去探究作品的艺术价值。(出示标题)

㈡《俄狄浦斯王》

(出示下列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1、教材中哪些材料能说明公元前5世纪希腊戏剧非常繁荣呢?(指导学生从教材中的《古希腊剧场》图和“史海拾贝”中找出相关史实,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方法)

2、《俄狄浦斯王》的作者是谁?作品讲了怎样的悲剧故事?(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归纳剧情)

3、《俄狄浦斯王》是希腊悲剧的典范,是古代史上欧洲文学的代表,其艺术特点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并形成如下要点)

⑴作者通过严谨巧妙的布局,一环扣一环,以回顾和倒叙的方式,运用动机与效果相反的手法,逐步解开俄狄浦斯王弑父娶母的疑团,使故事形式完美,剧情曲折,引人入胜。

⑵俄狄浦斯王深知“弑父娶母”的命运不可抗拒,但他从未放弃与命运抗争的权利,说明他的正直与坚强。当他得知自己是弑父凶手时,选择的是一条活受罪的`生存路径,这不仅显示了他对一生的渴望与生的勇气和毅力,也表明了他勇于担负起自己应当担负的责任。在被命运击倒的那一瞬间,俄狄浦斯王的精神力量使他高高立于山巅而不是匍匐在泥沼之中,他的生命因此具有震撼人心的永恒的价值与意义。

⑶作品以命运不可抗拒为结局,但俄狄浦斯王却谱写了一曲感人而悲壮的交响乐,他的尊严与精神将流传千古。我希望这种精神能给大家以力量,使我们能更加坦然地去面对人生中的困难、挫折,甚至不幸。

(教师过渡)领略了欧洲文学的艺术魅力之后,接下来我们把注视的目光投向亚洲的阿拉伯半岛,欣赏大家熟知的世界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出示标题)

三、《一千零一夜》

(展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1、《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大家知道其名字的由来吗?(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教师作适当的补充说明“天方”的由来)

2、你们都知道《一千零一夜》的哪些故事?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有哪些?(学生自由发言后,抽选2—3名学生讲故事,引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3、《一千零一夜》主要讲述和反映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能反映出这么多地域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面貌呢?(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作品中的故事从8世纪起不断得到丰富提炼,到16世纪定型。8世纪时,阿拉伯帝国是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因而作品的内容有源于古波斯、伊拉克、埃及等国的故事,也有源于印度、希腊等国的故事)

4、高尔基称《一千零一夜》为民间口头创作的“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为什么?请归纳这部作品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的原因。

(教师强调)《一千零一夜》中的各种故事都优美有趣,引人入胜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是世界文学的瑰宝。故事既歌颂了劳动人民纯朴善良的品质,又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在我们的一生中都提醒着我们在辨别假、恶、丑的同时,更应该学会去珍惜和实践真、善、美。

巩固新课:

(出示本课知识结构图,复习本课基本知识)

今天,我们学习了古埃及人写在纸草上的象形文字和古代两河流域地区居民刻在泥版上的楔形文字,领略了古代文字的美丽、精致和奇妙。知道了欧洲第一部优秀文学作品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及古希腊的悲剧典范作品《俄狄浦斯王》。了解了深受世界各国喜爱的阿拉伯文学代表作品《一千零一夜》。让我们充分领略艺术魅力的同时,还使我们受到了智慧的启迪。

【练习巩固】

一、选一选:

1、中国的甲骨文已经具备了象形、指事、会事、形声等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下列文字中和甲骨文最相近的是 ( )

A、埃及象形文字 B、腓尼基文字 C、楔形文字 D、拉丁字母

2、古埃及文字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是 ( )

A、石碑 B、石柱 C、纸草 D、木头

3、“阿里,阿里,阿里巴巴……”这首歌中的阿里巴巴是中国儿童非常喜欢的动画片中的一个人物,这个人物及他的故事出自 ( )

A、《荷马史诗》 B、《伊利亚特》 C、《天方夜谭》 D、《马可·波罗游记》

4、在古代世界中,由两河流域居民创造使用的文字是 ( )

A、甲骨文 B、象形文字 C、字母文字 D、楔形文字

二、心得与疑问:

学习了古代的文字与文学,给你带来了哪些启迪与感受?将心得与疑问写一写,与同学、老师交流分享。

结束语:

古代的这些文字与文学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人类的宝贵财富,让我们懂得珍惜,学会吸收,充分享受其艺术魅力和给我们带来的智慧的启迪,让我们受益终身吧!

古代历史教案 篇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⑵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法:指导预习,问题设置指导课前预习工作: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采用分组合作的方法做好预习工作。第一组:了解隋唐以前我国采取什么选官方法。第二组: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科举考试究竟怎样考。一个普通读书人怎样才会成为进士。第三组:找出课文中提到哪几位人物是通过科举考试当上官的,并尽可能多地了解哪些历史人物是通过科举考试当上官的,如岳飞、司马光等。第四组:排练一个短剧小品(1分钟以内)“看榜文”。

学法:

阅读、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二、教材简析

1.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尤其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的作法。

2.难点:如何客观评价科举制度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及其对中外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准备

ppt

四、教学设计

㈠导入: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唐朝杰出的皇帝,请说出他们分别是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很好,他们统治期间,中国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持续发展的盛世局面。他们的统治措施中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是什么?(善于用人)正确。那么,你们是否知道,隋唐时期的封建统治者通过什么方式来选拔人才呢?(科举制度)不错。也许你们听说过科举制度,但它具体是怎么回事,读书人怎样才能适应它的要求,达到升官入仕的目的。哪一科最重要等等。知道这些的人可能不多,今天我们就专题学习这一内容。(板书课题)

㈡教学新课:

请同学们先不看教科书,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科举制度?(让学生自己讨论,自由发言。)同学们讲得都很有道理,简而言之,通过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就叫科举制度。大家都预习过课文,请一起回答:科举制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隋朝)现在,请第一小组的同学展示你们的预习成果,派一位代表介绍隋唐以前我国采用什么方法来选拔官吏。(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介绍“九品中正制”)好,×同学出色地完成了预习任务,关于九品中正制大家只需要明白一点就够了。那就是到了后来,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的推荐,才可以做高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由于出身寒微,难以担任中央和地方高官,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现在我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这种选官方式有什么不好?(让学生踊跃举手,自由发言)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7页的内容,找出在科举制度的产生过程中有哪几件重要事情。(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

一、隋朝时科举制诞生(板书)

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板书)

2、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诞生(板书)现在,我们一起来讨论以下两个问题(让学生看投影)

①科举制度与过去的选官制度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他给各种身份的人带来了什么变化?(如地方官、贵族子弟、贫贱读书人等)

②通过科举制度,获利最大的是谁?请同学们看课本第18页图片,并阅读左边小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请一位同学解释这句诗的意思。(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说明)我想,现在大家应该明白科举制度对谁最有利了吧。从唐太宗开始,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请同学们阅读第18页的内容,找出哪几位人物是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学生阅读并举手回答,教师板书)

二、唐朝时科举制度逐步完善(板书)

1、唐太宗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板书)

2、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板书)

3、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板书)根据以上内容,我们一起来讨论几个问题(让学生看投影)

①请看第18页“动脑筋”,请问:这种“帖经”的试题类型和我们今天的什么题型很相似?你认为这种题型好不好?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②请看第20页“动脑筋”,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试赋好不好?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的考试内容,你会怎么做?能否再估计一下唐朝的文学界、教育界将会呈现出怎样的局面?(学生自由回答)

③请第二组的同学派一名代表,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完整的科举考试是怎样进行的?一个普通读书人需要经过哪些环节才能成为进士。学习了科举制后,我们应该明白这一点。(学生代表作具体介绍,本组其余同学可作补充)很好,第二组同学也认真进行了预习,他们究竟说得对不对?我们看完一段录像便会知晓。(播放《中华历史五千年》中的一段录像)现在,请第三组同学派代表起来介绍一下,历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是通过科举制当上官的,他们都有什么作为?(学生回答,教师稍作评价)同学们,中国古代有种说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那么,你能否相象出一个书生在金榜题名时的喜悦心情呢?现在,请第四组的同学共同表演一个小品:看榜文。(学生表演)我想,同学们现在对科举制度应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科举制在中国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它对我国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现在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个话题。活动与探究:请从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社会风气以及对中外的影响等多方面来分析,应该如何评价科举制度?请先不要看书,充分利用自己的课外及社会知识,联系刚学过的课堂知识,展开联想。(鼓励学生不要怕答错,大胆发言,自由发挥)通过同学们口若悬河、丰富多彩的回答,我感受到了大家课外知识的广泛、思路的开阔、想象的丰富,有些同学的回答不仅很有道理,而且还有独到之处,值得称赞。现在我们来看第19页的内容。书中给我们归纳了三条: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板书)

1、改善了用人制度(板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板书)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板书)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不止这些,它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走向了极端,其不良影响十分明显。

㈢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围绕一个问题进行了步步深入的探讨。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我们是围绕什么问题进行讨论的,又是怎样步步深入的?(学生总结)

历史课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争的爆发;战争的两个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战争的性质及结果。《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通过学习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争夺殖民地高潮这一背景下爆发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通过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列强获得了在华建厂权,而且,大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协定。由此,列强不仅实现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愿望,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国的惨败,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瓜分中国一事被列强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重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学生在理解条约的一影响时,很难将条约的签订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成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特点联系起来,而资本输出将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加深被掠夺地区的殖民地化。所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教师适当介绍日本经济发展情况和“大陆政策”,使学生认清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甲午战争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使学生理解列强为何对日本侵华会采取纵容或默许的态度,分析列强“调停”的目的及失败的原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中的两段引文、甲午战争前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的命令、李鸿章和慈禧在战争爆发后的政策,预测甲午战争战局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课内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就本课内容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理解这些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手段: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flash动画;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2005年访问大陆的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应邀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向宋楚瑜赠送了一幅小篆书法,内容是黄遵宪的诗《赠梁任父同年》: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面对腐败的大清一而再,再而三的割地赔款,尤其是甲午海战战败并签订《马关条约》再次割地,清末著名外交家黄遵宪,悲愤无比地写下这首传世名篇。作者满含忧天之泪却无力回天,但是他相信中华民族拥有精卫填海般的恒心,一定会有收复国土的那天。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二、战争爆发的背景

引导学生回忆日本何时以何种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带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根据日本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日本自然环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教师利用史料让学生分析日本统治集团采取的解决方式并简要介绍其“大陆政策”。

教师提供的史料: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垂手而得矣。”

引导学生回忆此时19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阅读书中提到的各列强欲通过日本侵华获得的利益,使之理解为何西方列强采取纵容或默许态度。并分析列强“调停”的本质和“调停”失败的原因。

强调日本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设下圈套,欲促成中日冲突。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线。

让学生阅读书中有关“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引文、“礼部右侍郎志锐的奏折”的引文、有关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统帅的命令的补充材料、战争爆发后慈禧的态度、李鸿章的政策,由学生预测战局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清廷的腐败必将导致战争的失败。

清朝方面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所谓的“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欧美方面

那时候,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三、

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让学生阅读文中关于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的补充材料,激起学生对侵略军的愤恨。

战争的爆发: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 战争的两个阶段之一: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 战争的两个阶段之二: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战争的性质及结果。

四、《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播放有关签订《马关条约》的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与中方的忍辱求和。让学生回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与《马关条约》的内容进行对比,并逐条分析条约将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在分析条约的影响时,要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世界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代特征入手分析。

五、三国干涉还辽

引导学生回忆初三世界史所学内容,俄国一直垂涎中国东北;1892年俄、法签订条约结为盟国;德国在太平洋地区占有一些岛屿,不乐见日本在远东势力的强大。使学生认识到:三国干涉日本侵占辽东半岛,其根本目的在与维护自身的在华利益。

六、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利用书中《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形势图》讲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的经过。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台湾军民抗日斗争的补充材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分析、讨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列强对日本侵华所采取的态度、清政府对战争采取的政策、预测战局的发展、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上述活动,提供与教学有关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材料,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甲午战争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1.战争的爆发

2.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3.战争的两个阶段及主要战役 4.战争的性质及结果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主要内容和影响 2.三国干涉还辽

四、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

2.丘逢甲、徐骧组织抗日义军 3.台湾保卫战

古代历史教案 篇十一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

2.掌握清朝的建立及对全国的统治。

3.掌握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

4.掌握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二、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的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社会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

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学难点

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

教学方法

1.讲述法。对于满洲的兴起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可采用讲述法。

2.例示法。有关文字狱的内容,通过例子使学生明白清朝文字狱的特点。

3.归纳法。清朝文字狱的特点,学生可通过例子来归纳得出。

4.讨论法。可以引导学生对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的利弊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5.比较法。可以对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作比较,在比较中认识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具准备

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请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内容。“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是明末的民谣。由于明朝后期统治的腐朽,闯王李自成率农民军,于1644年攻占北京,推翻明朝。兴起于东北的清朝趁机派兵南下,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投降清朝。闯王率兵同吴三桂在山海关鏖战,清军突然杀出,农民军败退,被迫撤出北京,转战各地,最后失败。清朝入主中原。清朝建立后,君主集权得到强化,那么,清朝的君主集权是怎样强化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

导入语例示二:

同学们,北宋时,女真族建立了金,那么你知道女真族这个少数民族后来发展的情况吗?后金又是怎么回事?女真族与满族以及我国历史上的清朝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导入语例示三:

请同学们先来看一组投影。

[投影显示]

努尔哈赤即位

同学们,屏幕上显示的是后金的建立者努尔哈赤即位时的情景。那么,努尔哈赤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他建立的后金又是怎么回事?后金和历史上的金政权之间是什么关系?通过今天这一节的学习,我们来了解这一方面的情况。

[板书]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1.满洲的兴起

2.清朝的建立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先把课本上相关的内容看一下,从中找出有效信息。

历史教学设计 篇十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从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霉素味厚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作为开篇第一课,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又是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转变的起点,因此本课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冷战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就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机会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进行深刻分析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视频的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美苏争锋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是美苏国家利益的争夺。

“冷战”背景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

3、重点和难点

本着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难点:两极格局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辨证思维能力,能较为全面地看待问题,初步具备了查找和收集资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都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2、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根据学案做好课前预习,初步建立知识体系。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整合课本资源,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指导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3、学法指导

利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促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分层训练、巩固提高。

首先——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提前下发学案,学生根据学案做好预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步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听课。

其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0xx年3月19日作为急先锋的法国率先轰炸了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事隔5个月后,战事依旧。法国为何成为北约军事轰炸的急先锋?1949年法国成为北约成员国,1969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20xx年法国又通过投票重返北约,法国为什么对北约朝三暮四,北约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今天我们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就可以解开这其中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次——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我将教材整合为四部分: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过程、主要对抗形式和两极格局的影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通过合作探究来突破重难点。设计意图:突出重点,条理清晰,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一、两级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利用多媒体显示五则材料,分别是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和苏联在二战后的状况(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让学生阅读材料,分析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理解美苏两国国际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世界形成的根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升学生材料解析能力。

二、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

利用多媒体显示: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框架——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标志——两极世界的瓦解的标志,让学生在教材中快速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熟悉教材,形成对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

三、两极格局主要对抗形式:冷战

1、冷战的含义:教师介绍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晰地掌握概念,有助于理解本课重点。

2、冷战的过程

多媒体显示三幅图片:1946年“铁幕演说”;1947年杜鲁门国会咨文;1991年苏联解体。利用图说历史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冷战的过程:冷战序幕(1946年铁幕演说)——冷战形成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冷战的瓦解(苏联解体)。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的图片,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心灵又受到强烈的震憾。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冷战的表现

利用多媒体演示视频,让学生边看边思考冷战的表现,并以表格的形式总结。

设计意图: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图文声像并茂,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创造了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以小记者采访的形式突破本课难点:把学生分成五组人,分别扮演民主德国人、朝鲜人、古巴人、中国人、和越南人,一名学生扮演小记者,分别采访五国人,让他们分别就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际国内形势对自己生活带来的影响发表言论。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是: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设计意图: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

四、两极格局的影响

辩论:正方: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和平;反方:两极格局不利于世界和平。

设计意图:历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基础课程。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处及时升华了本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两极格局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但由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正确认识,落实了本课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最后——分层训练、巩固提高: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学生分组讨论学案上的高考真题和课时训练题,发现并提出问题,小组间互相讲解,教师适时对易错题或难题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设计意图:高考真题训练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把握高考方向;分层训练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小组间共同探讨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愉悦,更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历史课教案 篇十三

1、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城邦境内罗马公民的法律,主要由元老院法令、元首命令、大法官告示以及被公民大会认定具有法律效率的习惯法组成。2、万民法,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疆域内公民以及外邦自由民的法令,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具体包括:不成文的习惯法、《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

高中历史罗马法教案

初中历史教学教案 篇十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勾股定理;

(2)学会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证明与作图;

(3)了解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

2、能力目标:

(1)在定理的证明中培养学生的拼图能力;

(2)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通过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

(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问题:(投影显示)

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除了满足一般关系外,还有另外的特殊关系吗?

2、定理的获得

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将上述问题表述出来.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 的平方

强调说明:

(1)勾――最短的边、股――较长的直角边、弦――斜边

(2)学生根据上述学习,提出自己的问题(待定)

学习完一个重要知识点,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机会,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

3、定理的证明方法

方法一: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1所示的正方形。

方法二:将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2所示的正方形,

方法三:“总统”法。如图所示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直角梯形

以上证明方法都由学生先分组讨论获得,教师只做指导。最后总结说明

4、定理与逆定理的应用

例1 已知:如图,在△ABC中,∠ACB= ,AB=5cm,BC=3cm,CD⊥AB于D,求CD的长。

解:∵△ABC是直角三角形,AB=5,BC=3,由勾股定理有

∴ ∠2=∠C

∴CD的长是2.4cm

例2 如图,△ABC中,AB=AC,∠BAC= ,D是BC上任一点,

求证:

证法一:过点A作AE⊥BC于E

则在Rt△ADE中,

又∵AB=AC,∠BAC=

∴AE=BE=CE

证法二:过点D作DE⊥AB于E, DF⊥AC于F

则DE∥AC,DF∥AB

又∵AB=AC,∠BAC=

∴EB=ED,FD=FC=AE

在Rt△EBD和Rt△FDC中

在Rt△AED中,

例3 设

求证:

证明:构造一个边长 的矩形ABCD,如图

在Rt△ABE中

在Rt△BCF中

在Rt△DEF中

在△BEF中,BE+EF>BF

例4 国家电力总公司为了改善农村用电电费过高的现状,目前正在全国各地农村进行电网改造,某村六组有四个村庄A、B、C、D正好位于一个正方形的四个顶点,现计划在四个村庄联合架设一条线路,他们设计了四种架设方案,如图实线部分.请你帮助计算一下,哪种架设方案最省电线.

解:不妨设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图1、图2中的总线路长分别为

AD+AB+BC=3,AB+BC+CD=3

图3中,在Rt△DGF中

同理

∴图3中的路线长为

图4中,延长EF交BC于H,则FH⊥BC,BH=CH

由∠FBH= 及勾股定理得:

EA=ED=FB=FC=

∴EF=1-2FH=1-

∴此图中总线路的长为4EA+EF=

∵3>2.828>2.732

∴图4的连接线路最短,即图4的架设方案最省电线.

5、课堂小结:

(1)勾股定理的内容

(2)勾股定理的作用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求另两边的关系

6、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130#1、2、3

b、上交作业P132#1、3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台风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以台风中心为圆心在周围数十千米范围内形成气旋风暴,有极强的破坏力,如图,据气象观测,距沿海某城市A的正南方向220千米B处有一台风中心,其中心最大风力为12级,每远离台风中心20千米,风力就会减弱一级,该台风中心现正以15千米/时的速度沿北偏东 方向往C移动,且台风中心风力不变,若城市所受风力达到或走过四级,则称为受台风影响

(1)该城市是否会受到这交台风的影响?请说明理由

(2)若会受到台风影响,那么台风影响该城市持续时间有多少?

(3)该城市受到台风影响的最大风力为几级?

解:(1)由点A作AD⊥BC于D,

则AD就为城市A距台风中心的最短距离

在Rt△ABD中,∠B= ,AB=220

由题意知,当A点距台风(12-4)20=160(千米)时,将会受到台风影响.

故该城市会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

(2)由题意知,当A点距台风中心不超过60千米时,

将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则AE=AF=160.当台风中心从E到F处时,

该城市都会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

由勾股定理得

∴EF=2DE=

因为这次台风中心以15千米/时的速度移动

所以这次台风影响该城市的持续时间为 小时

(3)当台风中心位于D处时,A城市所受这次台风的风力最大,其最大风力为 级.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958675.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958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