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7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7篇

更新时间:2024-05-23 12:08:16 点击: 来源:yutu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页是爱岗的小编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古典音乐,教师配乐讲述,引入课题。

导语: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熠熠的光辉。本学期我们一起轻叩诗歌的大门,感受了《诗经·采薇》中远征战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诗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喜悦心情;宋代词人辛弃疾那忘怀于大自然中所得到的快乐……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着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二、知诗人。

(出示王昌龄像)师:这位就是诗人王昌龄,课前大家查阅过了他的相关资料,你们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三、释题。

师: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与朋友分别时,诗人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课题。

三、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过渡: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在芙蓉楼送别好友的情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 利。

(1)指导读得正确。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把每个字的读音都读准了。

(2)指导读出节奏美。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读读看能不能读出节奏来。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师配乐范读。

3、学生配乐朗读。

四、感悟诗歌内容。

1、自读自悟。学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可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跟同桌讲一讲。

2、集体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知道了什么?

过渡:结合注释,我们已经对这首诗的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有人说,古诗是语言的钻石,它凝练、隽永,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琢磨。让我们先来品品第一、二句。(出示一、二句诗)

五、品诗,悟情。

1、教学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读一、二两句,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相机板书:寒雨 孤山)……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你看到的情景吗?面对着这样的凄风冷雨,这样孤零零的楚山,又要与好友分别了,诗人心中是怎样的感受呢?(板书:孤寂)诗人表面上写楚山孤独,其实是在表达自己孤寂的内心啊!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读这两句。(指导朗读)

师:芙蓉楼一别,辛渐即将回到故乡洛阳与亲人团聚,而这里就只留下诗人一个人了,再没人陪他饮酒,陪他吟诗,与他交心了……想到这些,他的心中更感到……(学生说感受)所以在第一、二句这样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师引生再读)。

2023年《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感悟诗人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教学难点:

抓住“冰心”“玉壶”感悟诗人高尚品格。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对诗游戏。(送别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导入课题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着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3、理解诗题。

4、背景介绍。

二、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读正音。

(2)指导读出节奏美;

指读、男女生共读。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能不能读出节奏来。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师范读,读出韵脚音调。

3、生试读,指读。

4、齐读古诗。

三、感悟诗歌内容。

1、自读自悟。学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和同桌交流哪些字眼让你看到了送别时的情景。

2、同桌交流。

3、课堂交流。

(1)“寒雨”看出送别时的天气下着雨。

(2)“夜”“平明”可以看出送别的时间。

(3)“楚山孤”可以看出诗人送别好友时的孤寂心情。

四、走进诗人感悟品格。

1、教学三、四两句,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

(1)师:芙蓉楼一别之后,辛渐即将回到洛阳,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回来?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贬谪?)

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只让辛渐告诉家人“一片冰心在玉壶。”这究竟是为什么?

(2)播放动画

通过了解了诗人的经历,请再读读这一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字词体会到的?(板书冰心、玉壶)“冰心”是什么意思?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由此可见,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念。

师:多么正直的人,多么高洁的心啊!(板书:高洁)

(3)补充“玉壶”典故诗句。

3、归纳主题。

师:《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一孤一寒,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凄寒孤寂之情,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了诗人高洁的操守。同时“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成为了全诗的主旨所在,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

4、熟读成诵。

师:当我们理解了诗人与朋友离别的伤感,理解了诗人那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之后,让我们再一次跟随着这悠扬的乐曲吟诵这首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播放古诗新唱)

五、拓展延伸,对比阅读。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六、作业布置。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整首诗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欣赏并感受送别诗的不同风格

⒉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联想的方法体会古诗意境的方法

⒊情感态与价值观度

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难点

从“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诗人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

课前交流:

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同学与我一同学习,感到非常高兴。你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差不多是我们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欢大班上课热烈的气氛。

哦,忘了自我介绍,我姓郑,郑成功的郑。名玉琴,玉是美玉的玉,琴是古琴的琴。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吗?

真好,我宣布,从现在开始,我又结识了( )位新朋友。你们愿意与我交朋友吗?

好,那就请朋友们与我一同进入这“古韵流香“的课堂吧。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看到“古韵“二字,你能联想到哪些词语?

说得没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流香溢彩,举世闻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古诗的迷人魅力。

读诗题

(出示2:课题)我们一起来来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师: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发了哪些疑问呢?

预设:1地点 2送别诗 3送辛渐

师板书课题

疑:1芙蓉楼在哪里 2辛渐和王昌龄是什么关系? 辛渐要去哪里?(注释)

点击相关链接,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料

那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读诗人

三、读诗人(出示3:诗人)教师导语:

那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人

先请同学们把自己预习所得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关于王昌龄的资料

师:同学 出示资料

用一句话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关于王昌龄的哪些信息

1,一生坎坷 2 很重感情 3广交朋友 4才华横溢

四、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1,自由朗读全诗及注释

2,(出示课件)指名朗读 4人左右

3,听范读,发现不足

4,模仿诵读

5,你通过朗读古诗和注释知道了什么?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篇四

一、解题导入,读题质疑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芙蓉楼送辛渐”,生齐读)

“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古诗,适时正音辨音“洛(luò)”,认识生字“壶”。

2、朗读检查。(正确、节奏、速度)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读好诗句是前提。从正确朗读、读好每一个字做起,引导学生读出节奏,把握好速度。

三、诗文理解,自主交流

1、这首诗写了些什么?你能不能读得懂?请你一行一行地读,一行一行地想。(生自学)

2、同桌之间交流,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

3、认为自己读得懂的请举手,说说这首诗大致讲了什么意思。(生答,师结合注释讲解字词意思)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从字词入手,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弄清诗歌表达的主题。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说诗意,考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

四、诗文品读,赏析感悟

1、请大家默读前两句,作者到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的依据在哪里?如果你能说出来,说明你真的弄懂了。

“连”“入”两个动词写出了“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黯淡气氛。“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强烈的凄冷孤寂感)(板书“凄冷”“孤寂感”)

【设计意图】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内心情志的,在理解诗歌大意之后,还需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仔细品读,一字一词推敲,从而由意象深入理解意境。

2、前两句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送别辛渐一共写了两首诗,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

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尉,后来因事被贬谪至岭南。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其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尉。他一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句。(生读)

【设计意图】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音韵之美、汉语之美,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古诗的魅力、诗歌的意境。

3、读一读后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诗人笔锋一转,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表明自己的信念)

诗人没有再过多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借辛渐向远在洛阳的亲友表明自己的信念。那么,诗人是想表明什么?(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高洁清廉的品质)哪些字词告诉了你诗人的信念?

“冰心”的字面意思是什么?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

“玉壶”是什么样子的?(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

“玉壶冰”首次见于南朝鲍照《代白头吟》中的“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至唐代成为一个久写不衰的意象,多次出现在诗词作品里。(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玉壶冰”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也是理解诗人精神品质的难点,知人论诗,因此补充“玉壶冰”的历来寄托就有了依据。

4、想象:诗人会向辛渐说什么呢?

5、归纳主题:全诗句句是景,句句是情。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通过送别友人的表白,不仅烘托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表明诗人永葆高洁清廉品质的崇高气节。

6、指导背诵。

送别诗我们学了很多,有的借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谊、离别的不舍,同时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托物寓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有的以水深比情深,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有的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歌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还有像今天我们所学的,借送别来表达胸中的积愤或表明自己的心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设计意图】拓展处安排群诗阅读,既对送别诗做一个小结,又指向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从人物语言、动作中感受人物品质”,围绕书后习题展开学习,群诗阅读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主题性阅读,這样的学习,更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探究精神。

古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节奏感、音韵感、画面感、意蕴感都需要反复诵读。朗读,是有方法的,需要字字入目读,教学生读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这是基础;入口入心读,让学生能够读懂诗句的意思;入情入境读,引导学生联系创作背景,体会诗情。读之有层次,在朗读中充分感受古诗的张力与魅力。

古诗文字简练,但内涵丰富,意味无穷,所谓“诗言志,歌咏言”。对照注释理解诗句,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感悟,和作者来场穿越千年的对话,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意。

古诗教学最终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指向学生核心素养,而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有思维的参与。拓展阅读,引导学生走进经典,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让美感流淌在学生心中,把文化的种子种在学生心中。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诗基本内容及其寓意;

2、感悟并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3、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诗的寓意

2、诗的风格

教学设想:

1、布置预习: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粗通本诗,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2、教学方法:诵读,感悟,讨论。

3、教学时间:2教时

4、拟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1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设想:1、由温习李白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导入。

2、由背诵李白诗歌竞赛导入。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释题:

“蜀道难”,古乐府旧题。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2、范读全诗(或师范读,或指名范读)

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思想,读出气势。

3、自渎并讨论全诗基本内容

提问一:全诗三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讨论,交流)

明确: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三、研读全诗,重点感悟

1、提问二: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讨论)

明确:“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三叹”之中。

2、提问三:作者写《蜀道难》,有无深刻的寓意?(讨论,交流)

明确:关于本诗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

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加害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

二说:为讽刺章仇兼琼而作。按: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宝五载(746)期间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人,没有反叛中央朝廷的行经。因此说缺乏根据。

三说:为讽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此说也属臆测。

3、讨论: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对以上三说曾予批驳,且自创新说云:“……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必尽有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必求一人一时之事以实之,不几失之凿乎?”对此说,你持何态度?

点拨:不妨结合此诗具体内容,尤其是第二、第三节内容加以思考。

明确:胡震亨的说法很有道理,“言其险,更著其戒”,七字尤其下得准确。如据文直解并联系安史之乱前后蜀地动乱频仍的情形,就可以看出诗人的用意很可能正是这样。

4、诵读全诗,感悟其思想内容。

第2课时

一、诵读全诗,突破难点

1、回顾旧知,指名表情诵读(配乐)

2、提问四: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对此,你怎样看?(讨论,交流)明确:这段话既形象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就《蜀道难》的艺术特色而言的。

3、提问五:《蜀道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讨论,交流)

明确:章法灵活,气象宏伟。

先说章法灵活。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由此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再说气象宏伟。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二、拓展迁移,鉴赏美点

4、提问六:这首诗中有许多精美诗句,你能就你最喜欢的诗句,作一简要的赏析吗?(讨论,交流)

点拨:仁者可见仁,智者可见智,不强求一致。

明确:

①“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秦蜀之间,重山叠岭,一览无余。地貌之雄奇,世之罕见。

②“地崩山催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想钩连”——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神力和人工的伟大由此可见!

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一幅神气而美妙的画面:六龙拉着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急流被大山所阻激起无数旋涡!极言山之高大。

④“清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言登山之难,壮山之高大。如一组镜头,从眼前闪过。这是奇特的想象,这是蒙太奇的手法。

⑤“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途中所见景物,画面如此凄清,使人感到孤寂可怕。

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画面极为惊险,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

小结: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三、研究性学习:

1、结合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再查阅相关资料,就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及其表现手法作一探讨。

2、李白是投江自尽的。这样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性格豪放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归宿呢?你能从他的生平和诗歌中找到答案吗?

教学反思:

李白作品无论在思想还是在艺术方面无疑具有典范性,想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的目标不太现实。于是我就以课后练习题二为“母题”,围绕唐代评论家殷璠对这首诗的评价进行教学设计:“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为此体调也。”那么,这首诗到底“奇”在哪里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章法结构、语言、意境、主旨、风格等。

时间短,任务重,在翻阅各种资料并对文本有了更深入透彻的理解之后,我决定忍痛割爱,舍弃更多的情感分析,而是围绕“奇”字,以赏析诗歌艺术特色并进行鉴赏训练为主,这样就使目标更为集中,也能更好地达到目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情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走进诗人内心,揣摩情感变化。

难点:

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情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屏幕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你读出了什么?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别董大》高适

《赠汪伦》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2、汇总离别诗里的名句,读,你读出来什么?

自古离别多惆怅,有辛酸,有无奈,有思念,有嘱托……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也提笔写下了一首离别诗,他一改以往离别时悲怅的笔调,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品味个中滋味。

3、老师板书芙蓉,强调写法,“”芙蓉“即木芙蓉,一种植物,本是荷花的别称,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里指的解释即为荷花,不过宋代以后,很少有人将荷花唤作芙蓉了。

4、生齐读课题,出示全诗。用一句话说题目的意思。谁送谁?哪儿送?芙蓉楼在哪儿?

二、初步感知诗歌,熟读诗歌,把握韵律。

1、提示”壶“,部首:士

2、自由读诗3遍。读准字音,诗句读通顺。

抽生读,师点评。

A:(微笑)嗯,读得好!字字落实,比如”平明“的”两个后鼻韵“,她读准了,再比如”夜入吴“”如相问“的”如“翘舌音的,她也读准了,读得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不但读得字字落实,而且要读出古诗特有的那种味道。尤其是前后鼻韵读得好。

B: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他不但用嘴巴在读,更用眼神在读,用表情在读,更用整个生命在读,真好!我们一起来读,怎么读呢,听清楚要求,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面三个字冯老师来读,明白吗?好,准备。题目和作者也由冯老师来读。把头抬起来,深深吸上一口气。交换读

3、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读诗不但要读出它的节奏和味道,更要关注和体会它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情绪和那一种感觉。

这是一首送别诗,朴实平淡的送,饱含了作者几多深情和惆怅呢?

三、品诗意

1、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提示学生把词语写在黑板上,师点评

想一想:诗中的哪个字或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好的,不着急,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静静地默读诗。想一想这首诗哪些地方,哪些字眼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情绪,你在这些地方做一做记号,明白吗?有些同学不用老师提示,已经把笔拿起来了,好习惯,这就是我们多年来养成的默契。

2生反馈,

寒:

A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意思为,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

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么样呢?板书:雨

“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B江,板书江

此时江面感觉如何?

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夜雨更增添了萧瑟的秋意。

C吴地

今江苏镇江一带,三国里的孙吴故地,称吴。这里用了连和入,字面上写雨势的平稳连绵,将于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感知。这雨何时来的?诗人感知到了吗?

D这寒意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吗?对,更浸透在两个离别的友人心头上。

3.透过诗句,我们也仿佛和王昌龄站在芙蓉楼上看到了什么?

这样的一幅画面,那就是(师指着板书,学生说,吴江夜雨图)

此刻有这样的一幅画面在你脑海定格,你看到了寒气笼罩的江面上……此画面在你脑海定格

你看到了纷纷扬扬的秋雨……

此画面在你脑海定格……

雨点滴落在你身上,寒意侵入了你的……(心)

此时你的感觉是,……你心里泛起的情绪是……

师:这就是诗人,而你眼前出现的是……

生:

师:又一个诗人,是的,孤独,因为一想到朋友即将离我而去,一片估计油然而生……

4.初解孤

师:因为孤独,诗人在满江烟雨中,又看到了什么……

生:楚山。

师:怎样的楚山?生:孤独的,孤寂的。孤傲的,用孤说词语……

从哪个字看出来的?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师:诗中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什么时候感受到寒雨?什么时候看到楚山?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芙蓉楼送辛渐》,此为其一,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是描绘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形。

出示另一首芙蓉楼送辛渐,指名学生读。

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他们会说些什么?抽3—5人说

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师: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谁想读前2行。

5、走进作者,品读文字

师:猜猜看,这王昌龄何以孤独至此,中晚唐的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的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琐碎的事物上,

《夜雨寄北》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浪淘沙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声声慢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而王昌龄却将听觉、视觉、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气势,如若让你给这幅吴江夜雨图着色,你会用什么色调?

为什么?想映衬作者的心境?什么境遇?

生:

师:你查过资料?什么叫贬谪?

可能是因为屡遭被贬,现在的我们谁也不清楚当时的王昌龄,送别辛渐的王昌龄到底是因为什么而感到孤独,孤寂,孤僻,但我们分明感受到那种满江烟雨的寒意,冷意,孤意,抬头看黑板,大家看,在王昌龄严重,寒意的秋雨是景,浩渺的江面是景,孤寂的楚山是景,这样的景层层包围着谁?

生:王昌龄

师:听,王昌龄在吟诵……生跟着诵读

四、悟诗情,再品孤。

师:好友辛渐要走了,即将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

生: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

师:这些亲友见到信件后可能会问些什么?

生:他为什么不回来?

他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被贬?

师:是啊,洛阳亲友的问题,疑惑,王昌龄都想到了,但他在送别辛渐时只有一句嘱托的话语,那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引读:当友人问起时,王昌龄会豪迈地说……

当结发妻子问起时,王昌龄会深情地说……

当年迈的双亲问起,王昌龄依旧坚定地说……

师:冰,玉有什么特点?(纯洁、透明、洁白无瑕)

师:王昌龄一遍又一遍的在心底呐喊,是想表白自己的什么?(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师: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唐开元宰相姚崇自写下《冰壶诫》“冰壶者,清洁之至也,君子对之,示不忘乎清也。”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李白也曾用冰壶自我鼓励。

倘若你离家多年未归,会给亲友带去的口信是什么?

生:报平安

师:

“玉壶”比喻什么?王昌龄的真心

那为什么王昌龄却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保持操守的信念?

师:王昌龄从清澈无暇,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精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洛阳亲友,这比任何相似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亲友的深情。

师:寒气漫天的夜雨,打湿了他冰洁的真心没有?

烟波浩渺的吴江,隔断了他对亲友的倾诉没有?

此刻,那孤独的楚山呢?在这吴江夜雨图中,又是怎样的气势?

生:雄浑,豪迈,孤傲,

师:王昌龄,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出塞,从军行,他同情,写了宫怨诗,这是怎样的王昌龄?

积极向上,忧国忧民,壮志雄心

师:这样的诗家天子王昌龄,在屡遭被贬后,仍壮志雄心,在他被贬期间,许多好友纷纷做事来表达对他的同情和安慰,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指名读

但不管世事如何变迁,王昌龄依然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尽管友人已离我而去,但作者的内心更加孤傲坚定,从孤独到孤傲,让我们走进冰清玉洁的王昌龄,齐读全诗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那苍茫的江雨,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了诗人送别诗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孩子们,这就是诗歌的魅力。

五.拓展

这首诗写了一种情绪,人人都会有的情绪,一个大写的孤子,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所以古今中外表达此情的诗歌不计其数。

大屏幕展示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独坐敬亭山李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

师:正所谓烟雨迷蒙吴江寒,孤傲寂寥望楚山,但孩子们,你们想过吗?人有悲欢离合,若没有了那场送别,这满腹的豪情壮志又与谁诉说呢?所以王昌龄这样写道:洛阳亲友如相问……

从此,送别诗成了传递情义,表达惆怅诉说衷情的上好方式。于是王勃写下了: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王维在送别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诗:劝君更尽一杯酒……

高适作别董庭兰寄语:莫愁前路无知己,……

李白对自己粉丝王伦赠言:桃花潭水深千尺,……

它送别故人孟浩然留下千古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节课就上到这儿!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技能:

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

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

2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要求:连贯。

4赛读,(分小组进行)。

5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

(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6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

(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配乐)

(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973842.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973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