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精选6篇 《北京的春节》优秀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精选6篇 《北京的春节》优秀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6-10 05:56:01 点击: 来源:yutu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大家找到的《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北京的春节》优秀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8个,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3.认识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文化年的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关于过年童谣的课件,各地各民族过春节习俗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你们家乡过春节的一两件事。(学生说,教师可与学生作适当的探讨)

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了解一下北京的春节,感受那里的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开火车式轮流读课文,其它同学边听边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同时纠正其它同学读的不正确的地方。

3.同学交流汇报,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4.再读课文,思考: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

三、细读课文,了解老北京习俗

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的,到哪天结束?

2.读课文,按顺序填下表

时间

主要事例

腊八

腊八粥 腊八蒜

腊月十九

买杂拌儿 买爆竹 买玩意儿

二十三

祭灶

除夕

穿新衣 贴对联年画 炮声不绝 吃团圆饭 祭祖 守岁

元旦

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庙会

元宵

悬灯结彩 放花炮

3、交流填表情况,根据学生的交流老师在表格中板书关键词。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

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

1、通过节阅读和填表,找出春节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除夕、元宵)

2、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试着读出热闹喜庆的气氛。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大家下来后再用心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对生字进行听写。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1.听写后学生对照课本检查改错。

2.讲解易写错的字。(熬、醋)

二、品读课文

1.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哪几个时间段?(结合上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

2.在这五个时间段里,哪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找出课文中相关段落(1-7)读一读。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忙乱、紧张等)。大人们在忙什么?小孩们在忙什么?这时他们的心情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来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

3.在这五个时间段里,重点写哪几个日子?(除夕、元旦、元宵)。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都一样热闹吗?找出文中的段落,默读思考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

同学交流体会:(除夕:喜庆、团圆 元旦:悠闲、快乐 元宵:红火、美丽)

抓住关键词语,逐一品读,体会特点

三、总结课文,领悟写法

课文从腊八到正月十九,记叙了五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大家再来读课文,看一下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如果让你写春节,你打算怎么写?回忆你过春节的情景,写一写。

四、布置作业:朗读课文,把过年的喜庆气氛读出来。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二

学生对这篇课文很感兴趣,而且理解起来较容易些。

成功之处:

1、本课教学设计合理流畅,把握教材准确,制定的教学目标合理,基本上达成预定的目标。

2、基础知识点把握准确。对修辞手法、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在充分引导学生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善于表达。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渗透体会句子的方法。教学分析中贴近学生生活,教师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

3、在教学中,从整体入手,抓大放小,在学生理清课文顺序,分清详略重点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最感兴趣的部分,充分发挥他们主动性的同时,也不忘教师的引导作用。

不足之处:

对于毕业班的教学,我对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做到精致细腻,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我终于感觉自己错了,一直指导学生详略得当,可自己的课堂却略而不略,详而不详,该舍的不舍,该抓的抓不牢,方法单一,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总感觉课文的每个方面都要学生掌握到,词语、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就讲解,结果却适得其反,一篇课文下来,虽然学生学习状态很好,兴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识都学会的没几个,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

改进措施:

以此为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放手,更要对自己放手,该舍的一定要舍,该详的一定要落实到位。

《北京的春节》教案 篇三

《北京的春节》说课

《北京的春节》一文描写北京城春节时的各种习俗,这也是本组教材中的主题性内容。下面的《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都是这样,传递给我们的都是一些民俗性的知识。面对这样的文章,我们还是了解那些内容性的东西吗?学生已经六年级了,难道他们还会读不懂吗?显然不是。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提取信息、处理信息来了解。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只要安排一个表格让他们去自己处理信息,便能达成初读感知的效果。

解决了内容,我便把目光转向了文章的写法。首先是详略。老舍写的文章详略搭配,非常明晰。于是,我们的教学也应有一个详略之分,在此我主要抓住了三个日子进行了解: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但一细读,我又发现老舍的文字即便是详写的,也写异常精炼,没有太多的描写,于是怎么教成了一个难题。比如写除夕这一部分,一句话一个景,没有丝毫的铺陈。单读一句话没有什么味道,但是把这些话放在一起却一下子感觉到了除夕的热闹。为什么?仅仅是因为事件、情境的罗列吗?若是如此,学生流水账似的文章不是成了美文佳作了吗?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我们就有必要分层次地进行细致解剖,直到解剖到那家家、户户、人人、事事、时时等的热闹,这便是精读。再如“元宵”这一段,明里写灯,实则却是在写人山人海、灯山灯海的喜庆与热闹,红火而美丽。

文章写北京的春节,而春节不是北京所特有的,而是全国上下传统的节日,老舍可写,我们当然也能写,或许我们还能有不同的年味儿呢!于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也来写一写自己过年时的美好印象,以达到读与写的结合。

以上是一个个场面的精读,而六年级学生更应该有篇章的概念。怎么解决?我发现文后有两篇阅读链接,同是写春节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写作风格。如何利用?若是像《北京的春节》一样教!课时不允许。若是像略读课文一样处理,那么又干吗不直接安排成略读文章呢?既然是链接,必然有其与前文的密切联系,仔细读后,发现老舍的文章重在大场面的描写,而梁实秋、斯妤的文章则重在局部、个人的感受与描写。且梁实秋与斯妤的文章又有着细微的差别:梁之文明贬实褒,而斯之文则重在以局部反映整体。这便使我认识到可以利用它们让学生去比较不同的写法来指导自己日后的写作。

有了以上的解读,便相当于有了建筑材料,接下来便是架构框架了。听过了课,我们大家定然了解了这个过程,我便不再一一讲述了。

纵观自己的教学还是存在着太多的不足,还望老师们指点迷津!

《北京的春节》优秀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五

【设计理念】

1.借助“龙语语文”资源辅助教学,将平面的语言文字内容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运用了“龙语语文”里大量的关于过春节的实景图片、影像,给学生予视觉上的震撼和美的享受,缩短了学生时空距离。

2.借助龙语电子课本辅助教学,在分析课文时,借助电子课本出示重点段落,让学生找出电子课本里的关键词语,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讨论疑难句子的含义,推敲词语句式表达效果,培养了学生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等抽象思维能力。

3.利用“龙语语文”广阔的教材资源查询相关资料,不失为拓展课堂,进行综合实践的一个很好途径。有了网络中丰富的素材、资料,我们可以把课堂延伸到更深远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关于各个民族节日习俗的信息,利用丰富的资源,向学生提供关于各民族春节习俗的资料、图片、研究网站等网页链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描写的是节日风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学情分析】

每年的春节对孩子来说比较熟悉,可遥远的首都居民是怎么过春节的?距离农村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虽然六年级的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但受年龄限制,生活范围比较狭小,阅历浅、实践少,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局限,他们了解北京春节的相关资料非常的狭窄,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因而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 “龙语语文”优异资源,借助“龙语语文”平台,既调动起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激发出他们的探知欲,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

3.学习作者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讨论交流、从整体把握内容,了解春节习俗。

2.通过“龙语语文”网络优异广阔的资源辅助教学,感受春节热闹、喜庆的气氛,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激发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

2.利用龙语资源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更多的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龙语资源库资料链接。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利用视频,创境导入

1.播放课件:欣赏一段视频。

(运用“龙语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材资源知识拓展里其他拓展模块——过年的视频资料。)

观看过后,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那你们见过首都北京的孩子是怎么过春节的吗?播放童谣(引用“龙语语文”教材资源知识拓展里的童谣和民谣):

过春节的民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

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3.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和大家说一说吧!

4.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课伊始,通过播放课件里链接的“龙语语文”里过年的视频画面,唤起学生的自身情感体验,营造气氛,创设情境,再顺势过渡到老北京人过春节的童谣,谈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学文探知的兴趣,课堂贴近生活。

二、初读体验,整体感知

1.自由地轻声读“龙语语文”的电子课本资源,点击电子课文的链接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再次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课件出示归纳后的课文的提纲,指导填写电子表格),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龙语语文”网站里的电子课本资源和点击课本里的重点词语,不仅让学生明确了作者是按时间的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给予学生阅读醒目的阅读方式,明确学习的目的,也为理解词语,理清课文脉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为我们具体展示了老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2.小组研读: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画出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3)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体会。

(4)全班交流汇报:

①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响起、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

(根据学生的汇报,点击“龙语语文”教材资源知识拓展里有关腊八和正月十五的图片,指导学生读出热闹的感受。)

②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找出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杂拌儿、饺子、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指导生体会:人们一年的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

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喜庆的感觉。(此处运用“龙语语文”教材资源知识拓展里的喜庆的音乐和北京的小吃资料链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③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指导学生结合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体会男女老少拜年、逛庙会等(点击播放“龙语语文”中教材资源知识拓展相关风俗模块里的逛庙会资源。)

设计意图:利用“龙语语文”资源的优越性将平面的语言文字内容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突破难点的教学。

四、品读思考,情境体验

过渡: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地道的民俗蕴涵着丰富的传统,那么在这么多的日子中,你能找出过春节中最喜庆、最热闹的日子吗?作者老舍重点介绍了哪几个日子?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1.除夕。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课件出示课文第7自然段:除夕真热闹……指导学生联系自己过年时的感受,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全班交流,指导理解:是普天同庆的热闹、是通宵达旦的热闹、是团团圆圆的热闹(同时展示“龙语语文”教材资源知识拓展中相关民俗模块,加深学生的理解)。

(4)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朗读把它表现出来(此处配“龙语语文”中《恭喜你》的音频资源,体会“真热闹”)。

2.正月十五。

(1)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活动是什么呢?

过渡: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点击“龙语语文”中教材资源知识拓展里的“老北京春节元宵节”的图片资料):说说你从哪儿看出灯会的热闹?课文中作者又是怎么说的?

(2)指导生朗读课文第11、12自然段,理解灯的数量、种类多、人多。

(3)看画面,再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会,都会看到什么灯?

(4)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象,体会灯市如昼的热闹。

(5)比赛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学生通过自读的方式进入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后,教师借助媒体情境的辅助,引导学生唤起自身的体验,以声传情,以情动情,力求让课堂教学沉浸情感之中。

五、拓展升华,喜爱民俗

1.运用“龙语语文”中教材资源模块,提供给学生更广阔的拓展空间,相机指导学生体会习作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过渡总结: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让我们点击下列网页去看看吧!

2.点击“龙语语文”的《北京的春节》各类资源链接,了解民族风情、民俗文化。

3.结合“龙语语文”的课后习题模块资源,指导学生课后制作一期民俗文化小报,文字与电子版本均可。

设计意图:教材是有限的,但资源能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利用龙语网络丰富的资源,向学生提供民族风俗的资料、图片、研究网站等,不仅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更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延伸,增强学生喜爱民俗的热情。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喜庆热闹

详略得当的写法 独特的民族文化

《北京的春节》优秀教案 篇六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学情分析:

虽说是六年级的学生,但由于该班基础极差,只有少部分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本文老舍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语言和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的理解,对于南方的孩子们是不容易的。且课文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运用及其好处,学生的理解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

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德育目标: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喜欢今年的春节你是怎样过的

2、播放春晚部分精彩场面的录像,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3、播放童谣课件,让学生初步了解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北京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

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4、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去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民族文化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通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自然段序号。

2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理清顺序,感受年味

1、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画表示时间的词。

2、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汇报交流,在这些日子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你发现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吗

4、自由读文,品年味。

5、全班交流汇报,总结年味。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①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②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和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的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①找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

②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①正月初一逛庙会,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灯会,能使我们体会到人们清闲、娱乐、高兴的心情。

②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各自的快乐。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课文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了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你能说说北京的春节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吗这节课我们着重探究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二、深入阅读,体会写法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在文中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哪一天画相关句子,和小组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

2 、深入研读详写部分,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1)、指导品读“腊八”。边自由朗读描写“腊八”的语段,边想一想:

①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你们家在这一天会做同样的事吗

②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

(2)、指导品读“除夕”。联系自己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①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

②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

③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除夕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把它表现来。

(3)、指导品读“正月初一”。小组齐读,边读边思考:

①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

②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③你逛过庙会吗说说你的感受。

(4)、指导品读“元宵”。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课文第11、2自然段,从哪些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元宵的灯特别的多

①勾画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几百盏灯来。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②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师小结:第13自然段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每个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作者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三、提问引导,领悟特点

1、提问:作者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2、引导分析:这篇文章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在表达手法上有什么特点(一是按时间顺序进行有条理的叙述;二是详略得当,详写春节中的高潮部分,略写其他部分;三是语言通俗、简练。)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981795.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981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