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14篇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精选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14篇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精选

更新时间:2024-08-05 23:16:15 点击: 来源:yutu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以下是爱岗的小编沉默为家人们整编的14篇教学设计方案的相关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一

【研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体验性阅读教学的探究。

2、用心读书,体会文章情感。

【策略】

1、设计体验阅读环节,理性引导,让学生成为文中的人物,入情入境,深入体会文章的情感。

2、引导多元解读,个性化理解;读写结合,深入浅出,内化情感。

【主要的教学模式】

体验性阅读教学。

【主要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

教学中立足学生,倡导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读、思、辩、写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语言文字先领悟内化,再积累外化的过程。体会文中两种不同的爱及其作用。

【主要的教学环节】

1、紧扣课题、整体把握。

2、入情导读、体验角色。

3、个性解读、深化体验。

4、读写结合、内化体验。

【具体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

教学中立足学生,倡导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读、思、辩、写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语言文字先领悟内化,再积累外化的过程。体会文中两种不同的爱及其作用。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都是源于对作者的爱。

2、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也能正确对待表扬和批评。

〖教学重难点

1、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语句的含义。

2、体会巴迪的成长过程为什么需要两种爱的声音。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进行预习,读通课文。

2、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整体把握

1、板书课题,引导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

2、自由读文,用最简洁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入情导读、体验角色

1、读喜欢的部分,相机引导,感悟理解。

2、学生汇报,指导想象我的心理活动和父母的情感再度读文,深化理解。

三、个性解读、深化体验

1、想象吵架情景。

2、辩论──同意谁的评价?

四、读写结合、内化体验

1、读文理解:

读最后一段谈理解。

2、以最后一段为蓝本,以巴迪的身份给父母写信表达感激之情(或自己给父母写信,表达这样的情感。)

3、学生汇报、总结激励。

教学设计方案参考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两段。

4.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北京的美,激发学生对首都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学过《看雪》这篇文章后,你想不想知道我们的首都北京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北京,去了解一下这个美丽的城市。

2.出示投影:(天安门)图上是北京的什么地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课文是怎样描写图上的景物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要求初步读通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请大家注意字的读音。

3.学生再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4.学生汇报。教师出示下面的词语,请大家读一读。

5.记准字形: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出示下面的生字:

1)学生自由识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2)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

3)对大家认为比较难的字或教师认为易错的字进行重点指导。

央:最后一笔是捺。

瓦:笔顺是,一共四笔。

碑:右边的笔顺是撇、竖、横折、横、撇、横、竖

6.指导书写:

阔:门要写得宽大一点。

雄:左右一样宽,右边的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

碑:左窄右宽。

三、课堂练习。

1.学生自由练习,完成课后2题。

2.作业展示。

3.师生评改。

教学设计方案 篇三

一、概述

《秋天》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是何其芳的一首明朗纯净的诗篇。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画面清静,悠远,朦胧。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本诗语言流畅、优美,品味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感知课文内容,能说出文中描绘了哪些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通过描绘画面、品味语言、仿写诗歌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的清丽意象和准确生动的语言。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我校是一所城镇中学,学生对学习语文较感兴趣,但学生大都来自农村,语感较差,语文素质参差不齐。

2、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我感到自己所任教的七年级两班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词汇,具有初步朗读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生具体的学习写景的抒情诗歌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朗读全诗。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创设情境、以读促悟、先扶后放、“双主”教学法。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在大量的语文“读”的实践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描绘图画、品味语言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从而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工具。

3、根据教学本课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以下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联想想像法。

(3)比较阅读法。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课前教师下载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多媒体教室里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2、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1、媒体播放美丽的秋景图画。

2、导语: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3、媒体出示作者照片及简介: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配乐范读音频。学生勾画字词并感知语言节奏。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2、学生试着配乐朗读。要求读出感情。

3、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学生轻声的自由朗读。请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速、节奏、停顿等。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评价,并正音

4、学生齐读全诗。

5、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那么这首诗是悲秋的还是喜秋的呢?(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后,形成了一定的能力,这种能力如果能被他们自己清晰地意识到,就能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出示思考题: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讨论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3、、图画描绘:出示诗歌所描绘的三幅图景的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展示课件图片,学生根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画面。

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4、研读赏析,品味语言

a、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由远及近的顺序。

b、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并说说你的感受。(播放课件)

例:优美语句赏析,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吗?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5、互动释疑:学生提问,小组全班相互解决

(四)教师小结,课外拓展

1、教师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2、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①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把评价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课堂表现上,围绕学生主动学习及课堂的表现来进行形成性评价;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评价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掌握和应用。本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评价内容:课堂表现评价、学习效果评价

2、评价方式: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学生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表现给予肯定,也是一种自信心的表露。

小组评价:是指小组间的互相评价,具有促进小组合作的作用。

教师评价:这里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以及小组完成的作品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八、帮助和总结

说明教师以何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设计相应的不同帮助和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水平的要求,给予不同的帮助。

在学习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简要总结。可以布置一些思考或练习题以强化学习效果,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补充的链接鼓励学生超越这门课,把思路拓展到其他领域。

教学设计方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得数;进―步熟悉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应用相关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并能说明解决问题的想法。

2.能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数量关系并应用于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培养细心笔算、认真检查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常见的数量关系应用。

教学难点:

综合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s

1.做练习五第12题,练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这几道算式的特点。

思考: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提示:先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再进行竖式计算。

比较: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

明确: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相同,都是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2.提出问题:我们学习了哪些基本的数量关系?

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整理信息再进行汇报。

二、基本练习

1.做练习五第13题。

让学生自主填表,说说“单价、数量、总价”和“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说说题中已知哪两个数量,根据数量关系式怎么求第三个数量?又是根据什么进行列式计算?

2.做练习五第14题。

让学生说说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学生在反馈时,重点让他们说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用到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列算式依据是什么?

最后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3.做练习五第15题。

出示练习题,提问:这道题又和我们生活中什么问题有关呢?(工程问题)

组织学生结合题目认识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分析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组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第(1)题:24×8=192(个)

第(2)题:192÷24=8(时)

第(3)题:192÷8=24(个)

4.做练习五第17题。

思考:解决这个问题时,要先算什么,你是怎样思考的?

明确:根据什么问题找出数量关系?让生注意解答的格式。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五第18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说说是怎样根据问题选择条件的?

让学生自主解答。

再进行汇报。

教师提问:有没有不同的解答方法?

2.做练习五第19题。

说说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让学生自己解答。

全班交流过程中让生体会到:列综合算式计算的简便之处。

3.完成练习五的思考题。

这道题可以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练习,在巩固竖式计算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四、全课小结

1.总结评价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练习五

基本数量关系:

总价=数量×单价/路程=速度×时间

数量=总价÷单价/时间=路程÷速度

单价=总价÷数量/速度=路程÷时间

教学设计方案完整版 篇五

活动目标:

1、巩固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认识,初步感知两种颜色加到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的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

2、在活动中能认真观察、大胆尝试,感受色彩的奇妙变化,体验玩色的快乐。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过程:

一、巩固三种颜色

教师出示红、黄、蓝三种颜色,引导幼儿观察,说出颜色的名称。

(1)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颜色吗?(幼儿准确地说出三种颜色的名称。)

(2)我已经准备好了三种颜色宝宝,现在来变魔术。

二、用两种颜色进行操作,并进行相关的记录

1、王老师有教师两个不同颜色的杯子,如果把将一个杯子中的颜色倒入另外的一个杯子里,可能会发生什么呢?发生变化后记录下来。

2、交流

(1)小朋友,你们在玩颜色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2)颜色是怎么变的呢?并记录。

3、师小结:原来两种不同的颜色倒在一起会变成另外一种颜色。

三、鼓励幼儿继续游戏,变出不同的颜色

1、师:接下来请小朋友再去玩玩,到你们没有玩过的组玩,看看和小朋友的发现是不是一样,也动动小脑筋,想想你能不能变出新的颜色。

2、幼儿进行第二次的实验操作。

原来,相同的两种颜料用的量不同,变出来的颜色也就不一样了。

四、活动延伸

师:我想变出五颜六色,那我把所以的颜色倒在一起试一试。

咦,怎么变成什么颜色啦?

我们回教室一起去试一试,好吗?看看是不是和王老师变得一样。

教学设计方案 篇六

一、课题:

《陶罐和铁罐》

二、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通过阅读课文,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㈡能力训练点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围绕中心编童话故事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大胆的想象能力。

㈢德育渗透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瞧不起他人,为人要友善、有礼貌。

㈣美育渗透

做人要有自信,相信自己。

三、学法引导

㈠教师教法

1.启发式

2.提问式

㈡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四、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分析理解课文

㈡难点: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品味文章的寓意。

五、教学准备

课件

六、媒体的选择与组合

1、设计思想。

①借助多媒体播放陶罐与铁罐的动画对话,可以形象直观地感受人物的个性,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感受文章的寓意。

②课件的播放展示氧化的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能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氧化知识。

2、媒体选用情况:

知识点媒体类型媒体来源媒体内容要点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使用方法

1、多媒体自制课件文字内容整体感知全文内容,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学习生字。边导视边导思考。

2、多媒体自制课件陶罐与铁罐动画对话及氧化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去感受每个形象个性,逐步积累,达到对寓言的品味理解。边导视,边导读,边导思。

3、多媒体自制课件文字内容及图片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概括总结能力。边导视,边导思,边导说。

4、多媒体自制课件文字内容及图片充分发挥学生想象思维。边导视,边导思。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简述:

(一)激趣,谈话导入。

(二)媒体播放,整体感知全文。

(三)细读体会第一部分--寓言故事(故事1)。

1、出示媒体,看动画,听对话。

2、学生品读,教师相机引导。

3、课本剧表演,人物对话。

(四),合作学习第二部分--寓言故事(故事2)

1、出示自学要求。

①、许多年过去了,陶罐怎么样了?是什么样子?铁罐呢?

②、人们发现陶罐时,是什么态度?为什么?

③、当初,铁罐有没有想到这样的结果? 2、分组学习。

3、分组汇报。

4、教师相机引导。

(五)整体品味

1、陶罐和铁罐我们应该向谁学习?说说理由。

2、如果铁罐改正了缺点, 和他交朋友吗?

3、教师引导总结寓意。

(六)拓展学习

重编一个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故事。

教学设计方案 篇七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6个,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2.学习作者由远到近的观察事物的方法。

3.背诵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和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语的能力

2.能够感情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事物背诵全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祖国山河无比壮丽,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作者在不同观察点听到瀑布的声音和看到的瀑布的景象,进而体会作者通过诗句所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二)解决办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师生共同讨论,计算机软件直观演示。

(一)自学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结合学习目标与课后思考题找出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

(三)各自提出不懂的问题,相互讨论交流。

五、教具准备

投影仪及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计算机及软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导语:同学们,你们谁看见过瀑布?谁能简单介绍一下瀑布?(瀑布就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水,从远处看好像白布一样,发出的声音很大,景色很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诗——瀑布。(板书课题:1、瀑布)

(二)初步感知。

1.大家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附课前预习提纲,把预习情况在小组内交流。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遇到本课的生字在课文中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2)借助拼音渎准生词,利用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

(3)找出不懂的词句,画上“?”

(三)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的认读和理解情况。

2.理解词语。

叠叠:诗中是指一层又层,前浪未平,后浪又起,也就是后浪推前浪。

屏:指遮挡用的屏风,多扇相连,可以折叠。

如:好像。

涌:这里指水浪往上冲的意思。

2。检查读书情况

(1)这首诗共有几个小节?分小节渎。

(2)指名读全文,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在学生说出这首诗主要写了瀑布的基础上,师再问:主要写了瀑布的什么?从而引出这首诗主要写了瀑布的声音和样子。作者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观察的。)

(板书:远——近)

3.学生质疑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学生质疑

思考:你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

(教师要抓住学生提出的一些实质性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作为下——节课的学习目标。一些非实质性的问题,可在当堂让同学们交流解决。教师鼓励能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同学。)

教师根据学生质疑归纳出下节课学习目标:

(1)你感觉瀑布的声音和样子各怎么样?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2)怎样朗读才能把瀑布声音和样子的特点表现出来?

4.本课总结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下节课学习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篇八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称、曹、议、论、秤、砍、块、沉、线、止、然、量12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学习曹冲遇事开动脑筋。

3、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遇事要开动脑筋,平时多观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他和官员称象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解决办法:教师启发学生把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与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进行对比。

难点:曹冲想出称象办法的原因。

解决办法: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化整为零,找到了称大象的巧办法,实验过程就是突破难点的过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称象》(板书课题),象就是我们在公园、电视中看到的大象。称象就是称大象的重量,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怎样称的,称出来了吗等)这些问题,同学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

2、动笔勾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3、分组,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4、分段朗读,纠正字音,分析字形。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该文章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曹冲)

曹冲是曹操的儿子。曹操是什么人?(古时候的大官)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引导学生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

(2)读第1句话,回答曹操是什么时候的人?理解古时候指三国时期,离现在大约有一千七百多年。

(3)读第2.3句,回答:人家送给他一头大象,他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他很高兴,所以就带着官员和儿子去看象)

(4)指导朗读。

3、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2段,思考并回答:象是什么样子?官员们怎么做的?(使学生了解本段主要写了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边看边议论象的重量)。

(2)读第1句,看图回答:从哪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

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具体认识象的高大。

(3)再读课文,从中体会象很大。

(4)读第2句话,举例说说议论的意思,再回答:从官员们议论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象很重,官员们很想知道象有多重)。

再读这句话,读出官员们疑问语气。

(5)朗读第2段。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回顾第1.2自然段。

(三)学习第3段。

1、朗读第3段,思考官员们想出哪些称象的办法。引导学生抓住这段的主要内容。

2、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的重量称一称?官员们是怎样说的?这个办法行吗?

(先引导学生把第一种办法概括为造大秤,再让学生理解第3句话,了解这个办法不行的原因是因为谁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提起这杆大秤。)

3、读第4句,说说第二种办法是什么?为什么也不成。

(联系曹操得到象时高兴的心情,认识把象割成几块称的办法更不成。)

4、读最后一句,说一说摇头和直摇头有什么不同。(直摇头的意思是不住地摇头,表明曹操对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再读一读课文体会曹操的态度。

(四)学习第4段。

1、朗读第4段,思考曹冲想出了什么样的称象办法。

(1)从才七岁体会出曹冲的年龄怎样。(年龄太小了)

(2)这么小的年龄就能想出称象的好办法。谁能分步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呢?

(3)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演示称象过程的前两步。

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装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放进船里,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把象拿出,往船上装演示用的小石子,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及下沉沿着水面船舷为止等词语的`意思。)

第三步:称一称船上石头。着重理解石头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称。

第四步:知道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着重理解知道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知道大象的重量。因为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深度是一样的。

2、朗读第5段,思考:用曹冲想出的办法称象,结果怎样?

(1)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说明什么?(对这个办法很满意)。

(2)果然说明结果和预想的一样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3、曹冲是怎样想出称象的办法的?

讨论:(分成小组或同桌)

(1)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造大秤的办法,想到了什么?

(曹冲想:大秤没有人能提得起来,船却能装得很重很重的东西,可以用船做秤。)

(2)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宰象、称象块的办法又想到了什么?(用石头代替象块。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

4、你向曹冲学习什么?(启发学生从两方面学习)。

(1)曹冲用心听别人的议论,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2)曹冲善于观察和学习,知识丰富,知道船在水里下沉的程度与重量有关系。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必须有丰富的知识,肯动脑筋思考问题,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五)分析识记字形,完成本课作业。

1、读生字卡片,分析字形组词语。

(1)比较称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义不同。

(2)曹和线的笔画笔顺。

曹:上半部分的笔顺为,下半部分是日字,共11画。

线:左边是绞纟旁,右边的笔顺为:共8画。

(3)块、议论、砍、沉止等字利用熟字识记。

2、完成课后第2题,会用直才到底造句。

3、完成课后第3题,读这段话,再抄写。

4、把这篇课文内容讲给别人听。

教学设计方案 篇九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基础会计》课程是财经管理类各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全面、系统、科学地阐述了会计的基本理论、会计核算的基本经济业务、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主要涉及会计概述、账户、复式记账及其运用、账户的分类、会计凭证、账簿、账务处理程序、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等内容。它既可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又可以使学生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经济管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该课程帮助学生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会计的概念、要素、等式,会计的核算和会计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学习会计的目的是通过对经济活动的记录、计量、报告,提供经济管理所需的会计信息,以此参与经济决策,目的是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技能,熟练运用会计的基本方法、基本技术,为学习会计专业其他后续课程打下扎实基础。为此,《基础会计》应以“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为中心,在基本理论基础上,将会计假设、会计确认、计量、会计要素等贯穿全部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理论教学。共分8个章节。

第一章总论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概念、特点,职能和作用、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和会计计量的属性以及会计核算的方法;第二章重点讲到了会计等式、会计科目和账户,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账户的结构和分类,复式记账法以及平行登记;第三章借贷记账法即是对复式记账法的进一步细分,利用制造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对筹资、供应、生产、销售、利润几个环节的核算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四章会计凭证主要介绍会计凭证的种类、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的填制及审核、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第五章会计账簿介绍了账簿的种类、登记,对账和结账,以及在出现错账时几种常见的

错帐更正方法;第六章财产清查主要介绍了财产清查的'方法以及财产清查结果的帐务处理;第七章财务会计报告主要介绍了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常见的几种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分类、结构和基本编制过程;第八章账务处理程序主要讲述几种账务处理程序的特点、核算步骤。

第二部分为实践教学。

首先,在授课过程中穿插四次操作训练,即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对账和结账,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其次,在学期末安排一周30个学时的综合实训课程,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效的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

1.本课程的文字教材:

《基础会计》自编教材

2.教学参考书:

《新编基础会计实训》,禹阿平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

《基础会计学》,吴良海、张素云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20xx

《中级财务会计学》,葛家澍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3.电子邮箱:;联系电话:

五、教学过程指导

面对这些从未接触过会计以及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学生,要让他们在短时间内理解会计的各种概念和相关原理,清晰地了解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发展过程,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而《基础会计》又是会计专业学生进入本专业学习过程中的一块敲门砖,这块砖是否能够敲得响,将直接影响着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并且会计专业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专业,针对会计学生的就业现状,要求学生能够在进入会计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上手,因此,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关键。由于现有的教学资源有限,我们只能通过模拟企业业务,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而《基础会计》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操作都是会计专业最基础、最主要的训练,因此如何让学生在拿到会计资料后得心应手的达到训练目标,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利用有限的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该简化的就简化,该整合的就整合。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让学生对《基础会计》

中讲述的会计的相关知识体系有一个较完整的认知。

(一)对课程内容划分授课模块

《基础会计》是会计理论的基础部分, 介绍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包括会计科目与账户设置、复式记账的原理、借贷记账法的运用、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会计报表的编制以及链接这些方法的会计循环程序, 它是一门会计知识的入门课程且操作性较强。

根据《基础会计》课程的内容及特点,同时为了使得《基础会计》的教学满足高职高专教育特点,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将《基础会计》的课程内容分为两大模块。

第一模块为会计理论,第二模块为实践操作。即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第六章为理论部分,重点讲述会计的几个概念和产品制造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内容。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把内容讲解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理解理论,帮助学生活学活用,不死记硬背。

(二)加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与整体性

按照上述两大模块的思路,把第二模块即实践操作部分作为一个教学整体,教师利用综合实训,围绕会计核算程序,把建账、编制会计凭证、登帐、对账、结账、编制财务报表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练习,进行会计核算程序每一个环节的训练,并对每个环节相关的练习进行详细的记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整体概念,提高动手能力。学生在学完《基础会计》之后, 头脑中就有了一套完整的会计核算程序, 也理解了各环节的关系, 在实践中建立起会计核算与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体概念,同时在这种综合的实训中,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考核方法:

1、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2、成绩组成:试卷80%+平时成绩20%

(其中平时成绩主要以学生出勤情况、讨论提问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为准。)

撰写人:制定日期:20xx年9月20日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 审定日期:年 月 日

系主任审核签字: 审定日期:年 月 日

教学设计方案 篇十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扮演小鸡体验在草地上捉虫的快乐。

2、在游戏中根据任务寻找相应的虫子,并能按数、大小、颜色取物。

知识准备:

1、已学会儿歌:小小鸡,早早起;来到花园里,张大眼睛看一看,小虫小虫捉住你。

2、了解小鸡基本的特征及简单的生活习性,知道小鸡最喜欢吃虫子,常常会到草地上捉虫子吃。

物质准备:

1、各种颜色、大小不同的虫子(撒落于户外的草地上),小鸡头饰

2、三套任务卡片:第一套——上只有数字;第二套——上有数字和对应的颜色;第三套——上有数字和对应的颜色及大或小的虫子

3、三种颜色的盒子(任务卡片放在盒子里)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发兴趣

1、今天天气真好,小鸡都要到草地上去玩啦!(孩子们带头饰,边唱歌边来到草地上,鸡妈妈带着小鸡在草地上玩)

2、肚子饿了,我们一起去草地上捉虫子吃吧!

二、游戏操作,体验乐趣

大家一起来找虫,每次念完儿歌才能去捉虫。

1、自由找虫

自由念好儿歌开始去找小虫,看谁找的又快又多?(提醒小鸡们取了盒子去找虫)数一数你找到了几条小虫?(幼儿点数,说出总数)

2、按数找虫

你们吃饱了吗?再去捉点小虫,(每只小鸡自选一张任务卡:卡上有数字)提醒小鸡根据数字找相应的虫子。

3、按数、色捉虫

宝宝们吃饱了,现在帮妈妈也去找点虫子吃吧!可是妈妈要吃的虫子是有要求的哦!(每只小鸡自选一张任务卡:卡上有数字与颜色)小鸡们根据数、颜色找虫子。

你帮妈妈捉了几条什么颜色的小虫?放在相应颜色的盒子里。

4、按数、色、大小捉虫

我们大家都吃饱了,可是家里的爸爸还没有吃呢,我们一起来给爸爸找些虫子吃吧!爸爸要吃的虫子也是有要求的哦!(每只小鸡自选一张任务卡:卡上有数字与颜色、大小标记)小鸡们根据数、颜色、大小找虫子。

你帮爸爸捉了几条小虫?什么颜色的?大的还是小的虫?放在相应大小的盒子里。

三、高高兴兴回家

今天我们的本领可真大,自己的小肚子吃饱了,还帮爸爸带了这么多的虫子回家,它一定很高兴,那我们快点回家给爸爸吃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十一

教学分析:

《池上》是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2古诗二首第一首。

本诗的主题是感悟天道,任性自然,白居易通过描写家中少女调皮贪玩,偷采白莲一事,歌咏了小娃的天真,赞美了生命的活泼生机。

教学方法:

1、吟诵教学法的替换式

用读诵和吟咏替换传统的朗读,经过反复读诵和吟咏让学生体会古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和情感美。

2、传统古诗教学方法

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讲故事,表演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已知,引出诗题

1、由《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吟诵,谈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引出诗人白居易的故事。

2、介绍白居易(顾况戏乐天,西湖修水利,退休修整庭院;代表诗作——热爱生活,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引出《小池》,介绍白莲(唐朝时候白莲在北方十分稀少,白居易从南方移植了一些,因此非常珍爱。看图说感受,引出“纯净美好”的意思。

(设计意图:联系已知所学内容与本课所学建立联系,用吟咏的方式引入唤起学生的吟诵体验与知识)

二识字正音,字词学习

1、读准字音,教学诗中生字、词语

(1)娃

女:女子。圭:美玉。娃:美丽的女子小娃:美丽的少女

(2)采

利用古汉字理解字义

偷采:偷偷地悄悄地采莲。不是偷窃偷盗的行为

(3)踪迹

联系《雪地里的小画家》理解,在行动中所留下的可察觉的行迹

(4)浮萍

偏旁表义三点水草字头猜测是长在水中的植物;看图认识浮萍

很多很密没有根,不染污泥洁净美丽

2、读诵全诗,说一说诗意。

替换式:用读诵替换朗读便于学生接受,也可以更好地听清楚平上去入的声调变化。

理解古诗大意和创作背景,再次读诵全文。

小娃是白居易家中的少女,她十分喜爱白莲,瞒着作者偷采白莲,还不知道掩藏自己的踪迹,作者正是被她的天真无邪逗乐了。从吟咏录音中也可以感受出白居易对小娃的慈爱之情。

三理解诗句,品味诗韵

1、利用吟咏文字谱,读好诗文的高低长短。听吟咏音频结合理解感知诗歌意象。

2、押韵学习

让学生找一找本诗的韵是什么,圈出回开两个字,由韵母“ai”引向全诗的基调,即开阔开朗之感

(设计意图:了解感知诗的押韵,了解相关知识,感受押韵所带来的情感体验。)

3、感知小娃的纯净美好

“小心思,顽皮”

“偷采”“不解一道”

表演偷采的画面,并说一说心里在想什么。

悄悄,小心翼翼的动作(喜爱极了)

不解,一道(感知小娃的纯真美好)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积累意象典故,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地进行读诵或者吟咏)

四吟咏提升,感悟诗情

1、揭示古诗主题

白居易正是看到家中小娃对白莲的喜爱,由此发出了对生命活泼美好本真的赞美与欣赏

利用身体手势边吟咏边展现出自己对诗的理解。

安排学生分别扮演小娃、白莲、浮萍,同时一部分学生做手势吟咏。

(设计意图:旨在帮助学生借助声音和肢体语言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

2、领悟文化精神,做立德树人教育

由白居易的另一首诗《观游鱼》引出:说一说校园里的小菜园。你是怎么观察的?当你看到小小昆虫,看到美丽可爱的小花小草,你会怎么做呢?

作为同样是纯真可爱的小少年对于大自然中美好的事物,我们都是如此的珍视喜爱,那对于我们身边的人就更应给予同情和关怀,希望我们可以真爱自然中的生命,发现身边的美好用心记录用爱滋养。

教后反思

1、课前引入部分介绍诗人以及作品内容过多,耗时过长。应当更简洁些。可以把《钱塘湖春行》的介绍安排到下课前的总结与拓展部分,正好把“发现身边的美,热爱生活”的主题进一步发掘出来,生发开去。

2、利用多媒体展现荷花的美,突出白荷花的纯净美好,教学效果很好。

3、用吟诵的方式,现场表演的方式体会诗歌情感意境。趣味性强,学生参与度高,入情入境,效果不错。

备注:

这是一节偏重于古诗文基本知识的吟诵教学课。(特别是格律诗的声韵知识。)

上课前吟诵《中华经典吟诵篇目》三五首

下课前吟诵《中华经典吟诵篇目》三五首

复习吟诵规则: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归仄很奇特。平长仄短,平低仄高。

学习新的吟诵规则:韵字拖长

教学设计方案 篇十二

【学习目标】

1、熏染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生命的全新理解。

2、细致入微探究课文的方法。

3、准确、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

对生命的诠释。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你心目中,生命是什么?或生命意味着什么?

(生命不单是宇宙间的匆匆过客,不单是流星转瞬即逝的那一刹那。地球上自从有了生命,便有了生机与活力,所有的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那么人的生命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那么意义究竟何在呢?)

原来,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奉献,在于留下点什么,而不是带走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有一位女作家──杏林子,她对生命也作了一番深入地思考,颇有见地,并且发出了强烈的呼喊:生命,生命

板书:

2、学生介绍作者。

提示:作者从小身患重病,困卧病床,但却写下了40多个剧本和10多本散文集,这是常人所不能做到的,为什么她能做到呢?

说到底,就是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对信念的执着,这样的生命是鲜亮的`,这样的人生也是精彩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她对生命的感悟。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

思考:

1、文中讲了三个事例,请用一句话概述。

2、这三个事例,分别从哪几个角度在观察、体会生命。

动物、植物、人类。

3、这是三个怎样的事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哪些思考?

复述并作答(在文中找出关于生命的关键词、中性词理解全段)。

板书:

脉 动物→生之欲望→敬重生命 层

络 植物→生 命 力→珍爱生命 层

清 人类→生 命→展示生命 递

晰 进

4、再读文,画出�

──泰戈尔

人的一生可以腐朽,也可以燃烧,我要让他燃烧起来。

──列夫·托尔斯泰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

──贝多芬

生命犹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伽利略

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

──爱因斯坦

2、名人的话,使我们对生命及生命的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能否讲一讲我们身边、你看到、听到或亲身经历过的有关生命的感人故事呢?

如:贝多芬、保尔·柯察金、海伦·凯勒、史蒂芬·霍金、张海迪、马利、向生命奔跑等。

伟人的事迹让我们倍受感染,也赋予我们生命无穷的力量,愿同学们都做生命的强者。

3、生命在杏林子眼中,是险境中挣扎的飞鹅,是砖缝中生长的小瓜苗,是听诊器中强健而有力的跳,那在你眼中,生命是什么?请用生命是说一句话 。

投影小结:

生命是悬崖上傲然挺立的松柏。

生命是搏击风雨、冲刺苍穹的雄鹰。

生命是傲霜斗雪、凌寒怒放的雪梅。

生命是青翠碧绿,遍步天涯的小草。

生命是一次次更快的冲刺、更高的跨跃。

生命是一条永不停息向前飞奔的河流。

四、小结

还可以说,生命是一辆飞速前驶的列车,它容不得有丝毫的懈怠与片刻的松驰,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部车的车手,只有时刻紧握方向盘,集中全部精力向我们的目标飞奔,生命才会凸现它特有的风彩与魅力!愿我们每个人都做最优秀的车手!

教学设计方案 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瓦尔登湖》。

2、能力目标:①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②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3、情感目标:①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②学习梭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①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②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

四、教法:

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五、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六、教时: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田园诗人陶渊明有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就是《桃花园记》,作者笔下的桃花园,成了许多现代人向往的生活环境。无独有偶,在100多年前美国的诗人梭罗写了一本题为《瓦尔登湖》的散文随笔,里面的湖光山色美不胜收,现在,就让我们走出烦嚣的都市,跟随着梭罗走进瓦尔登湖,感受那妙不可言的美吧。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亨利·梭罗(1817——1862),美国的作家、诗人、哲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他受爱默生思想的影响,选择了积极的政治生活。1845年,28岁的他单身只影在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过了两年多的自耕自食的生活。《瓦尔登湖》是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

(三)学习生字词:

1、字音深邃 (suì) 葱(cōng)郁 俯瞰(fǔ kàn) 黛(dài )绿 渲染(xuàn rǎn) 调(tiáo)和 模样(mú yàng) 一泓(hóng ) 菖蒲(chāng pǔ) 熠熠(yì yì) 黄澄澄 (dēng dēng)

2、词义湛蓝:深蓝(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上溯:从现在往上推(过去的年代)。嬉戏:游戏。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如许:如此这样。罕有其匹:很少有与它相当的。

(四)自主、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湖水的颜色变幻的?

2、为什么“近岸的湖水呈现一片鲜嫩的碧绿”?这说明了什么?

3、作者在文中说:“在我所见过的特异之物中,或许瓦尔登� ”结合课文说说瓦尔登湖是如何“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的?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的?

4、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五)分析、明确:

1、根据课文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每层的大意。明确: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瓦尔登湖的面积、周围环境及湖水的特点。第二部分(2——5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感叹世事更替,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

2、文章第一段的“瓦尔登湖风光秀丽,但并不雄奇,……未必能领略到它的魅力。”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明确:为下文细腻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作铺垫,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心跟瓦尔登湖已融为一体,才挖掘到瓦尔登湖一般人所不能领略的魅力。

3、作者是怎样写湖水的颜色变幻的?明确:远近结合,动静相生,有点有面。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描绘颜色的变幻。

4、为什么“近岸的湖水呈现一片鲜嫩的碧绿”?这说明了什么?明确:这或许是天空的湛蓝与地面的沙石的褐黄调和了的效应。这说明了瓦尔登湖的水本身并没有颜色,是由于湖水太纯净而产生的折射或倒映缘故。

5、作者是怎样写湖水的清澈的?明确:通过在湖中潜游人“犹如大理石一样洁白”、“湖中嬉戏的鱼的条纹”、“掉到湖中不动的斧子”、“洁白的鹅卵石在湖底延伸一两杆之后便是细沙”及“绿亮亮的水苔”等细节描写来衬托湖水的清澈。

6、“斧子掉到湖中又钩起来”这一细节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衬托湖水的清澈,反映作者的心跟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已融为一体,也揭示了作者闲适、悠然自得的心境。

7、章的最后一段写到“蒙蒙细雾”、“习习南风”、“金色的春雨”和在湖上遨游的野鸭、天鹅等景物,这些景物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些景物的描写,充分说明了瓦尔登湖不仅美丽、纯洁,而且充满生机。也充分抒发了作者对瓦尔登湖的深厚情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8、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明确:《瓦尔登湖》的语言虽朴素却明丽,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这是因为作者的心跟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融为一体,才对纯洁无暇的瓦尔登湖作如此精彩的描写。但在这简单直白的语言里,不难看出其蕴涵的哲理——只要你愿意,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你完全可以轻松的去克服你的无聊、无趣和寂寞,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六)小结:

文章用朴素的语言描写了瓦尔登湖的湖光山色。文章首先介绍瓦尔登湖所处的位置、大小和四周的环境等情况,为下文的展开作好铺垫。接着从各个角度来描写湖水,瓦尔登湖的湖水颜色变化奇幻,随着远观近看,四季流转,气候变化,湖水会呈现不同颜色,让人叹为观止。瓦尔登湖的湖水清澈纯净,在这里,湖水不仅清可见底,而且纯洁无暇,毫无污染。随着作者的娓娓道来,让人觉得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已跟梭罗的心融为一体。宁静、纯洁的瓦尔登湖正是作者朴素淡泊心境的反映,他在这里躬身耕种、采果垂钓,从容悠然;他在这里倾听松风天籁,静观湖光山色,玄思妙想,无拘无束。文章的最后,作者用毫不掩饰的喜爱之情赞美了这个不仅纯洁无暇而且充满生机的瓦尔登湖。在《瓦尔登湖》里,梭罗以他古老的生活方式告诉世人,将自己融于自然,自己的心灵就会像美丽的瓦尔登湖一样,生活得平静、自在、坦然、简单而又不苍白。

(七)作业: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三两题。

(八)板示设计: 瓦尔登湖梭罗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瓦尔登湖的面积、周围环境及湖水的特点。第二部分(2——5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 远眺而现对瓦尔登湖的赞美 [近观而现 奇湖水颜色 站在同一点上,湖水忽蓝忽绿 幻 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的角度湖水的颜色都有明显的变化对大自然的热爱深却见物 纯湖水清澈 水中捞斧 净游泳所见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感叹世事更替,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充满生机。

教学设计方案 篇十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乌塔独自旅行故事的了解,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

2、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能力。

3、读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有个人的想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德国小姑娘乌塔为什么能独自出国旅游。

2、体会乌塔独立自主的精神,激发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与学生交流谈话: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调查好吗?听清楚了,和父母一起外出旅游过的同学请举手,独自一个人外出旅游过的同学请举手,今天在这里听课的同学共有30人。

从这一组数据中,你们有什么发现?或者有什么话想说?

2、导入课题: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认识一位了不起的德国小姑娘,一位稚气未脱的小学生,年仅14岁就一个人游遍了全欧洲。大家知道她是谁吗?(乌塔)对,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初读课文之后,乌塔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板书:独立自主)

三、再读感悟,深入理解

1、了解自主学习的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并在文中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同时写出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交流成果,分享收获

1、提出要求: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注意认真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分享他人的快乐,也可以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随机点拨。

小结:听了同学们的交流后,老师也深受启发。有的同学的发言的确有他的。独到之处。实际上,阅读的过程就是思考感悟的过程。

五、拓展思维,深化主题

同学们,读书不仅要读进去,还要读出来,想开去,并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当然,每个国家的国情都有所不同。避开我国的国情不说,单单与乌塔个人相比,我们之间还相差多大距离?不要说出国旅游了,只说自己身边的琐碎小事:早上来迟,是因为妈妈没有叫我;作业没带,是因为家长没帮我收拾书包;只要家长不提醒,不知道主动与客人打招呼……由此我想到了你们,老师想听听,你们平时在这方面是怎样做的?

六、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今天我们学这篇课文,并不是为了让你们像乌塔那样独自外出旅游,而是想让你们从中学点什么,懂得点什么?你们说是不是?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行动起来,做自己的主人。只要你付诸于行动,你就一定会具备很多能力。我想,当我们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时,外出旅游也不再是件困难的事了。

七、拓展延伸,探究学习。

课后,同学们可以点击“向你推荐”栏目,在这里老师为大家收集了许多国外孩子生活和学习的资料,可以点击“影视欣赏”栏目,从中获取更多的旅游信息,也可以把学完这篇课文后的独特感受在这里与老师交流,同学们,老师期待着我们能在网上再见。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993770.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993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