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诗歌大全 >登岳阳楼二首阅读答案-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岳阳楼记一句写出了洞庭湖的春和景明

登岳阳楼二首阅读答案-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岳阳楼记一句写出了洞庭湖的春和景明

更新时间:2022-12-28 17:32:24 点击: 来源:yutu
登岳阳楼二首(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①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释】①三年:公元1126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B .颔联上句也写到了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下句紧承首联,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
C .颈联中“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委婉说法;“更凭危”写出诗人面对国势危局时心中的无限感慨。
D .尾联选取“老木”“沧波”两个典型的意象,与诗人白发苍苍、饱经风霜的形象互为映衬,含蓄蕴籍,意味深长。
16 .陈与义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诗尊杜甫。纪晓岚也评价陈与义的诗歌“真逼老杜”(《诗薮》外编卷五)。请结合本诗和杜甫的诗歌具体分析。


15 .C
16.①意境相似: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诗句,意境雄浑宏阔。陈诗首联从大处着墨,将岳阳楼置于广阔的洞庭湖、滚滚的长江水的背景下,视野宏观,意境阔大。
②笔法相似:杜甫《登高》用“万里”对“百年”,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陈诗用“万里”对“三年”,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形象相似:杜甫遭逢乱世,漂泊流徙、老病孤愁。陈与义遭遇亡国之难,憔悴悲愁,饱经风霜。两位诗人的人生境遇化而入诗,便有了相似的抒情主人公,“老病”“繁霜鬓”与“白头”“风霜”相似。
④感情相似:杜甫忧国忧民,登岳阳楼而“凭轩涕泗流”,陈与义登岳阳楼,“凭危”“吊古”,惹恨添愁,勾起了他满腹的家国之恨、漂泊之愁。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
C.“ 面对国势危局”错误。“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并非指“国势危局”。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鉴赏作品的手法的能力。
题目中“陈与义诗尊杜甫”和纪晓岚的评价“真逼老杜”意在说明陈与义写诗风格与杜甫相似,作答时可以从意境、手法、形象、感情等多方面加以分析。
杜甫《登岳阳楼》中选用“吴楚”“乾坤”等意象来写洞庭湖水的浩瀚无边,《登高》中用“无尽”形容落木萧萧,“无边”形容江水滚滚,意境雄浑壮阔。陈诗通过写“洞庭”和“长江”来写岳阳楼,湖水宽广,江水滚滚,以此作背景,视野开阔,意境宏达。可见,二者写诗意境相似。
杜甫《登高》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万里”写其常年客居异地,一路辗转漂泊,“百年”写一生时光流逝,疾病缠身,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内容丰富,加强了艺术效果。陈诗颈联“万里来游”中“万里”写空间,“三年多难”写时间,双重叠加,与杜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增强了艺术效果。可见,二者写诗笔法相似。
杜甫曾遭逢安史之乱,《登高》中“万里”“常作客”“百年多病”“繁霜鬓”等词写自己多年漂泊西南天地间,辗转迁徙,年老多病,愁苦不堪。陈诗《登岳阳楼》作于北宋灭亡三年之际,“白头”“风霜”等词写出了遭遇国难,饱经风霜,容颜憔悴,内心悲愁。两人人生境遇相近,故其创作的诗中抒情主人公相似。可见,二者写诗形象相似。
杜诗《登高》中“悲秋”“艰难”既感叹国运不济,又感慨人生悲苦;登岳阳楼而“凭轩涕泗流”,忧国忧民。陈诗《登岳阳楼》中“凭危”“吊古”“无限悲”写作者登高所见,木老波荡,吊古伤今,不免生家国之恨、漂泊之愁。可见,二者写诗感情相似。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shige/450880.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shige/450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