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内科护理论文精选10篇 关于内科护理论文3000字

内科护理论文精选10篇 关于内科护理论文3000字

更新时间:2023-05-29 10:09:04 点击: 来源:yutu

现如今,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为了让您对于内科护理论文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给大家分享了10篇内科护理论文,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内科护理论文 篇一

妊娠合并心脏病是严重的妊娠合并症,心功能恶化者、流产、早产、死胎、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儿窘迫及新生儿室息的发生率均明显增高。心脏病孕产妇的主要死因是心力衰竭和严重感染。在护理此类住院患者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心衰的常规护理,又要注意胎儿的监护及产妇产褥期护理。然而,临床实际护理过程中内斜护士存在对产科方面有关护理技能缺陷及护理记录内容缺陷问题。护理记录是病人在就医期间整个诊疗过程中系统详细的原始记载,是处理医疗事故的有力证据。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承担倒置的举证责任方,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无过错,法庭就可以推定其存在过错。鉴此,作者对此现象进行分析,以引起大家共同重视,提高护理技能,完善护理记录内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xx年1?11月我科共收治围产期心衰患者6例,心功能3~4级,均人住重症监护病房。年龄23~34岁,平均28.5岁。住院时间2?17天,平均9.5天。孕妇2例:第1例孕32周人院第3天转产科,第4天胎心消失,胎死宫内,第7天行死胎引产术。第2例孕38周,人院24h出现不规律宫缩,10h后请产科会诊行急诊剖宫产挽出一活女婴,Apgarscore8分,术后12h患者死亡。产妇4例,为产后3~60天。6例患者中急性心肌炎一例(死亡);感染性心内膜炎一例(自动出院);围产期心肌病2例;妊高征心脏病2例。所有病例除1例死亡、1例病情恶化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外,其余4例均治愈或好转出院。

1.2方法:对所有病例进行医嘱单和护理记录单回顾性查阅;对重症监护病房全体护士进行面对面访谈。对本市其他3家2甲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心内科护士长进行相关内容调查。

2结果

2.1医嘱:对孕妇未下观察胎心、胎动及产兆医嘱,办产妇未下观察子宫复旧、阴道出血、外阴擦洗及乳房护理医嘱。

2.2护理记录单:偶有1~2次胎心记录,无胎动、7^兆、子宫复旧情况、阴道出血量、恶露情况、外阴擦洗及乳房情况记录。

2.3护士访谈结果: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年龄23~31岁,平均27岁,均无产科工作经历。认为已经严格执行医嘱,承认自己不会触摸胎位听取胎心,个别护士用听诊器试探性听过几次胎心,因其不是专用工具难以听清。但都知道阵发性腹痛伴腹壁发紧为宫缩现象,会立即通知医生。不会经腹壁触摸宫底观察子宫复旧情况,不知阴道出血较多都由那些因素造成,但知道属于异常情况。不会给产妇正确按摩乳房,但知道指导家属用吸奶器吸奶减轻患者乳房胀痛。缺乏给产妇清洁消毒外阴可预防产褥感染的知识。

2.4其他3家医院存在同样的护理缺陷问题。

3讨论

3.1发生原因:心内科和妇产科均是专业性较强的科室,护士相对固定,无相互轮转现象,护理知识相对局限,存在有关护理技能缺陷问题。护士严重缺编,工作繁忙,没有发挥好预见性护理潜能。医护人员重视本专业治疗护理工作,忽略了其他因素存在的医疗纠纷隐患。

3.2提高认识,加以改进:心力衰竭的孕妇因其心排出量减少,胎盘供血不足,易造成胎儿宫内窘迫、胎死宫内,给患者及家属造成巨大精神创伤,须密切监护积极处理。产后心衰患者由于护理不当发生乳腺炎或产褥感染均可使心衰进一步加重而危及患者生命。作者发现的这一护理缺陷问题在其它基层医院、其它科室同样存在,它不符合当今以病人需要为服务宗旨的现代护理理念,是一个迫切值得关注解决的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医护人员需共同提高认识,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病人给以足够的重视。积极学习掌握有关护理技能,及时将有关护理措施、护理效果反映在护理记录单上。护理管理者要多给各科护士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促使护士掌握多种护理知识,不断吸纳新理论、新方法,对病人进行全方位高层次的护理。总之,我们要面对每天不同的病人,不同的需求,不断改变的期望,要以辩证的思维认真审视存在的问题,通过细微渐进的改进,建立服务持续回路,跳出原有的服务框架,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缺陷。

内科护理论文 篇二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endocantitis,IE)是指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等,经血流直接侵犯心内膜、心瓣膜或邻近的大动脉内膜所引起的感染性炎症,伴赘生物形成;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感染性心内膜炎按临床病程可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类。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增加,人工瓣膜置换术、植入器械术以及各种血管内检查操作增加,IE呈显着增长趋势。从病理报告来看,我国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居最前列。本病死亡率高、预后差。如何对IE患者开展全面而有效地护理,成为了目前一个急需探讨的课题。我科对住院治疗的9例IE患者实施优质化整体护理,从多方面对患者进行了针对性地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20xx年1月一20xx年2月共收治IE患者9例,均符合改良的Duke诊断标准;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53.8岁;其中先天性心脏病2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老年性退行性心瓣膜病3例,瓣膜移植术后3例。9例患者内科住院天数平均为24.7d,其中6例经胸超声检查可见瓣膜赘生物,2例可见瓣周脓肿;6例血培养阳性,其中5例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为链球菌。9例患者中,1例因脾大重度贫血转往综合性医院治疗,1例转往外院手术治疗,其余7例经内科治疗好转后转至我院心外科接受换瓣手术治疗。

2护理

2.1心理护理由于IE患者反复出现发热甚至高热,同时伴有发作憋气等不适症状,造成患者心理负担较重,往往存在焦虑、恐惧,对治疗缺乏信心。护理人员要主动、耐心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对治疗有初步了解,从而积极配合治疗;与家属做好沟通,尽可能多让家属了解IE合并心衰的治疗过程,鼓励家属参与病人的心理护理,为病人提供家庭支持系统,增加患者及家属的信心。

2.2抗生素的使用及管理

2.2.1抗生素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参考用药指南,遵循药物半衰期,严格规范给药时间,抗生素现用现配,责任护士每班认真交接,输液标签注明给药时间,保证患者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IE的治疗中,多数病例需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应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两种抗生素不能同时输注,中间需有效冲管。由于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易致二重感染,应注意观察有无腹泻等肠道菌群失调的症状,同时观察药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及时汇报医生。本组患者中1例因出现肝功能异常加用保肝药物,继续抗生素治疗。

2.2.2静脉的使用及管理使用抗生素过程中根据输液量选择合适的静脉,如患者同时持续输入其它抗心衰及营养支持药物,则应再建一条静脉通路,以保证抗生素能按时间输入。选用输液泵给药,以保证药物在规定时间内匀速持续输入,同时避免单纯重力输液因肢体改变造成液体不滴、液速改变。责任护士按护理级别每小时巡视病房,确保输液泵运行顺利,及时排除输液故障,检查输液管路是否畅通,交接班时观察输液量、余液量是否与实际计算结果相符。输液过程中要观察穿刺处皮肤情况,严防渗漏,确保药液顺利输注。本组患者中1例因合并心衰双上肢水肿采用深静脉穿刺,其余8例均采用外周留置针,治疗过程中未发生静脉炎及渗液情况,未出现用药不良事件,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2.3一般护理

2.3.1体温过高的护理IE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5~40.5°C。我们首先要做好体温监测,每4h测量体温并记录,同时做好医护患三者之间的沟通,使患者感到被关心、重视。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一般采用温水擦浴,注意患者的舒适,保证被服及衣裤干燥平整。遵医嘱给予退热药物,超过38.5C给予安痛定肌注,观察用药效果并做好记录。

2.3.2抽取血培养的时机血培养阳性是诊断IE的主要标准,采血时机的选择和采血量的多少对血培养的阳性率有很大影响。对怀疑IE的患者,应在患者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采集血培养标本,尽量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进行,并且应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使用过或未使用过抗生素的血培养瓶,如采血针为头皮针式,在穿刺成功后应先采集需氧瓶再采集厌氧瓶,如使用20mL注射器则反之。采血量每瓶10mL。本组患者中6例血培养阳性,为诊断提供了依据。

2.3.3基础护理及营养支持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病室环境,尽量安排单间病室,考虑患者情感需要允许一名家属陪伴。责任护士首先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和生活上的照顾,同时做好家属的宣教工作,保证治疗顺利进行。日常护理工作中随时保证患者卧位舒适,遵医嘱给予营养支持,静脉补充白蛋白,请营养科医师会诊制订食谱,营养食堂配送一曰三餐,保证患者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2.4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4.1心衰的护理心力衰竭是IE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致死的主要原因。本组患者依据NYHA分级:心功能F级3例,心功能I级6例,2例患者入院时双下肢水肿。治疗期间均给予鼻导管吸氧,2?3L/min,责任护士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在保证患者营养摄取的同时限制摄入过多水分,准确记录24h出入量,依据患者病情给予强心、利尿药物治疗并观察用药效果。本组患者经治疗后均无憋喘等不适主诉,下肢水肿消退。

2.4.2其他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IE患者并发症大部分由赘生物脱落所致,常见的有神经系统并发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肺栓塞等。20%?40%IE患者可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临床表现包括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等;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约为30%。如患者诉头痛、腰痛、肢体活动障碍或出现意识障碍、尿量减少应高度警惕是否有栓子脱落,及时报告医生。本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赘生物脱落所致的并发症。

3小结

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IE呈显着增长趋势,并且致病菌已由链球菌居多转变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在对IE患者的护理中,临床护士需要做好抗生素的应用管理,掌握血培养的抽取时机、注意事项等以协助诊断,协助医师为患者积极控制感染,改善心功能;同时为患者提供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帮助其建立家庭支持系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顺利接受外科手术治疗争取时机、打好基础。

内科护理论文 篇三

1基于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内科护理课程改革

1.1设置“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目标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强调,课程目标应关注的是学习者个体在课程中所获得的发展与生成的变化。在这种目标取向的指导下,强调通过创设情境来鼓励学习者对具体情境下的问题展开思考,并通过多元视角去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培养学习者个体的能力。对于学习者个体在课程中所获得的发展与变化,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理解,即学习者在职业教育课程中所获得的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的发展与变化。内科护理课程目标关注的是学习者个体护理职业行动能力的获得,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个性能力和方法能力。

1.2丰富与拓展课程内容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强调,课程的内容是丰富的、不断拓展的。随着医学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护理学内容不断丰富与拓展。内科护理作为护理学中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课程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内科护理课程内容的学习绝不是通过一两本教科书加上一些参考资料就能完成的。内科护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包含在职业活动的过程中,离开了职业活动和实施情景,大部分专业知识便失去了意义。内科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内科护理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教室、实训室,而应将学习地点拓展到医院乃至整个社区。因此,内科护理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工作过程得以呈现,并由学生与情境的对话,在工作过程中生动体验、不断反思,从而生成新的内容,不断丰富内科护理课程内容。

1.3创新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模式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自学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创造的机会。内科护理课程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采取理实渐进融合的课程实施模式。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去寻找得到该知识、技能的途径。

1.3.1内科护理课程实施的具体策略行动导向的学习是将学生的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强调“通过行动来学习”。内科护理课程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情境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精心设计工作任务,将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护理程序在情境中完成对内科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提出护理问题与措施;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形象、立体、直观地演示内科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内科常见疾病病人的身体状况以及对内科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让学生在感知知识的基础上建构内科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知识结构。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按校内实践—校外实践—顶岗实习的途径渐进融合。校内实践:在学生建构内科护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内科常用护理技术实训项目与综合模拟救护项目的操作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悟”,把握操作重点,突破难点;校外实践:安排学生到医院参观见习,帮助学生真实体验护理工作环境,在真实情境中熟悉护理工作路径;顶岗实习:到医院或者社区,结合实践进一步掌握病情观察内容、与病人沟通交流的技巧,根据不同人群、不同需要灵活运用护理技术,实施整体护理。

1.3.2内科护理课程中新型的人际关系在内科护理课程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和谐、互助、支持、合作的关系。新型的人际关系包括以下3种:

(1)学生与专业教师之间建立起和谐与支持的合作关系。例如,教师可以以内科护理案例为载体,介绍新知识或示范新技能给学生,但又不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知识和观念,只为学生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可以参照这种路径解决实际问题,也可以思考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此类问题的其他路径。

(2)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互助、互导的合作关系。如今,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在内科护理课程中,尽可能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彼此分享经验、互相评判、互相给出建议。例如,在理论课课堂上,安排学生围绕给定的内科护理案例进行小组讨论,经过讨论提出相应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互相评判,并在互相评判中学习。在实践课中,安排一组学生完成某项护理工作任务,其他学生进行观摩,让观摩的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3)学生与医院带教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和谐、支持的关系。在医院实习过程中,医院带教教师应对实习学生提供知识性转化、技术性建议、情感性支持,应与实习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4加强院校合作,构建课程实践共同体

在内科护理的教学过程中,建立学校与医院的合作关系,并形成促进学生、学校护理专业教师与医院带教教师共同成长的实践共同体。从仅关注学生的实践学习转向包括学校专业教师和医院带教教师在内的所有参与者共同的专业发展。在这一共同体中,所有参与者都要基于平等进行协商,在一种互惠、互相依赖、互相支持的关系中实现彼此知识与经验的共享。在知识与经验共享的过程中,不断对话与反思,能够为共同体中所有成员的经验重组和转变提供机会,并在课程内外对各种不同观点和意义建立广泛的联系,有目的地寻求各种不同的假设和方案,对各种选择和假设进行批判性理解,促进共同体中所有成员的发展。

1.5改革课程评价方式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认为课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相应的课程评价也应该是灵活的、多方位的发展性评价。改革传统的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以发展性评价为导向,建立以过程考核、项目考核、实践考核、结业测试等新的考核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不仅包括学校专业教师与医院实习带教教师做出的评价,还包括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价以及同伴评价。内科护理课程具体考核评价方式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各占内科护理课程考核的35%,学生自我评价占15%,同伴评价占15%。在理论考核方面,理论知识考核根据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进行,采用课堂提问、案例分析和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理论考核;在实践考核方面,分3个阶段进行:校内考核、课间见习考核、毕业综合技能考核。考核小组由学校专职教师和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教师、医院各科护士长共同组成,实践考核时专业教师和行业骨干、专家全程参与,保障实践考核质量。学生自我评价采用反思记录和自评量表的形式进行评价;同伴评价采用小组评价量表对该组同伴进行评价。

2.结语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使我们对课程内涵的理解更加多元化,认识到课程本身就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具有开放性。基于对课程全新的理解,以后现代课程观为指导,对内科护理课程进行改革。在内科护理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本”,旨在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教育所倡导的教育理念相契合,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

内科护理论文 篇四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细致,仅以疾病护理为重点的护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患者对临床护理的要求[1]。优质护理理念和方法正逐渐在广泛的范围内被研究和重视,为了适应医疗科技水平的发展,同时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我院在优质护理的模式方面进行了一些改进,在以往传统护理的基础上,以患者的疾病护理为根本的同时提高护理工作者各方面的业务水平,增加了医患和医护之间的沟通交流,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以下是该院对于提高肿瘤内科患者护理所做的工作中得到的有效数据,对于推广优质护理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xx年4月到20xx年8月间接受治疗的肿瘤内科住院患者22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中有男性65例,女性为45例,患者年龄在30~4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2±3.1)岁,住院时间为10~90d,平均时间(49.2±4.1)d;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56例,女性为54例,患者年龄在34~5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1±2.6)岁,住院时间为11-89d,平均时间(43.3±2.1)d。对比两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的资料,无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两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于对照组的住院患者采用基本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而实验组则进行优质护理,对护理工作者进行更加系统完善的培训,提高其岗位技能和工作的责任心,并加强考核制度;加强护患的交流,在心理层面进行疏导以减轻患者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加大护理人员人力投入,减少护理工作者更换频次,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优化人员的配备,每个护理小组都需配有不同级别的护士,以降低护理缺陷的发生率;增加对患者满意度的随机调查频率,督促和勉励护理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满足患者的多方面需求;及时对工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以发现和弥补工作中的不足和改善护理水平。通过以上的不同护理模式,得到护理的相关指标数据,通过对比研究优质护理的必要性。

1.3统计处理

对两组的试验数据资料运用SPSS17.0软件系统来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c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当把两组的结果进行比较时具有明显差异,其资料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两种护理方法下临床数据指标总结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得出结论,实验组肿瘤内科住院患者的护理缺陷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护理后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优质护理是在进行疾病治疗、提高身体机能的数据指标基础上,增强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加人文关怀[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便护理工作者更好的对患者进行减压,减少心理负担。随着肿瘤患病率上升,人们对肿瘤疾病的恐惧心理增强,心理压力增大,将对疾病的恢复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对于肿瘤内科患者,要给予极大的关怀,同时正确及时的进行心理障碍的疏导,使其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死亡的话题,并积极乐观的接受治疗和各种术后恢复护理。该文中的资料总结也显示,实验组患者经护理后的护理缺陷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充分体现了护理水平提高对促进患者身心恢复有重大作用。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对于疾病治疗有着重要作用,患者在优质护理的环境中,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康复率,减轻了患者痛苦,同时大大减少了治疗成本,节省了医院的资源[3-4],优质护理大大弥补了医疗资源不足和人们逐渐增强的健康意识的不平衡,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优质护理值得在肿瘤内科住院患者中广泛应用。

内科护理论文 篇五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在心内科科室护理管理过程中实施护理质量控制体系的临床效果。方法针对20xx年1月-20xx年12月期间,心内科所收治的患者给予了基于护理质量控制系的护理方案,并将其与护理质量控制系统未实施前,20xx年1月-20xx年12月所收治的部分心内科患者进行对比,观察并记录实施完护理质量控制体系之后的临床效应。结果经过在心内科科室实施一段时间的护理质量控制体系之后,护理质量也明显提高,明显优于实施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前。结论临床上在心内科科室的护理管理过程中实施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在心内科实施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可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因此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心内科;护理管理

医院整体工作水平的关键就是工作质量,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医院的整体竞争力,相对来讲,护理管理工作的关键内容即为护理质量,这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护理领域开始展开对质量控制相关内容的研究工作,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成为护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1]。本文针对20xx年1月-20xx年12月期间,心内科所收治的患者给予了基于护理质量控制系的护理方案,并将其与护理质量控制系统未实施前,20xx年1月-20xx年12月所收治的部分心内科患者进行对比,总结心内科护理质量控制系统建立的优势,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总结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xx年1月-20xx年12月,我院对心内科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摸底探究,详细了解目前我院对护理干预知识和能力情况,并构建心内科护理质量控制系。与此同时,选取20xx年1月-20xx年12月心内科入住患者,与未实施护理心内科质量控制系下的护理干预开展详情对比,为了进一步研究在心内科住院患者护理质量控制系的建立前护理干预的情况,本实验还选取前几年不同时间段、年龄、性别及不同病情心内科住院患作为研究前基本统计资料。

1.2方法

心内科护理质量控制系统的建立。1.2.1成立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由护士长、质控组长、质控成员共同组成的三级护理质量控制体系。护士长全面负责科室护理质量管理工作,成立4个护理质控小组,每组均有1名组长,组长由业务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的护师或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担任,分别负责基础护理与危重患者的护理管理,护理文书质量及护理教学培训工作管理,专科疾病与健康教育管理,病区管理及急救药品、物品管理;质控小组成员根据护士的工作性质和个人能力进行分配。1.2.2质量控制内容。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等级医院质量评审标准》及我院护理部护理质量考核标准作为我科护理质量控制的标准内容[2]。每项质量检查标准的满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护理质量越好。质量控制内容共有4个组8个项目,包括基础护理工作与危重患者的护理,护理文书质量及护理教学培训工作,专科疾病护理与健康教育,病区管理工作及急救药品、物品管理。1.2.3培训质控人员组织。质控小组成员共同学习质控标准内容,掌握质控方法、质量检查标准,明确工作职责。对分管的护理项目进行质量控制,做好质量控制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限期整改,做到持续改进解决问题,同时发挥护士自我控制的责任心,形成人人参与质量控制的工作氛围。1.2.4质量控制方法。①护士长必须监控质量控制工作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细节,保障工作做到位;②科室质控组长质控:选择一名工作能力强、责任心重的护理人员担任质量控制小组的组长,及时发现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针对性的有效的解决方法,对于工作结果做出客观评价;③科室质控成员质控:质量控制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即为基础护理人员的本职工作,因此领导者应对护理人员提出严格人性化的要求,监督护理人员完成分内工作,提升整体质量控制工作的水平。1.2.5进行护理质量控制分析。科室应组织质量控制小组各个层级的工作人员对工作情况进行汇报,及时反馈工作过程中的问题,针对性的解决,将工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告知护理人员,增强护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改善工作条件,减少工作失误,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的安全系数[3]。

1.3评估标准

实验结束后,将实施前后的实验结果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对比,主要评估指标有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人员对工作的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1.4数据处理实验结果采取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如果P<0.05,则表明实验结果差异明显,在临床上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护理质量控制系后的护理质量,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等明显优于未实施护理质量控制系前,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临床上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讨论

多种因素均会对心内科护理质量水平的高低产生直接影响,包括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环境因素、质量管理方法、患者因素、管理因素等,要提高心内科护理质量,就必须做好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护理质量控制体系,以提高患者满意度。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质量问题着手,针对问题探讨有效的解决策略,并在护理服务中进行实践,检查实际效果,最后进行经验总结,使得护理质量管理进入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检查效果、总结经验的良性循环,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提高其工作效率。由本研究可知,在心内科实施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可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因此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作者:杨育霞单位:山西晋城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冯菁。心内科护理质量控制系的建立[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xx,2(16):123-123.

[2]刘雅丽,刘秉芳,秦学玲。护理质量管理的方法及体会[J].全科护理,20xx,6(15):1391-1392.

[3]宋雅玲,周文静。心内科护理质量控制系的建立[J].护理研究,20xx,25(27):2530-2531.

内科护理论文 篇六

护理风险是指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潜在的可能发生对患者、工作人员、医疗环境造成一定伤害或影响的各种不安全事件的总称。由于肿瘤内科收治患者的特殊性,长期反复化疗,在精神和经济上均造成巨大压力,药物的不良反应影响,使患者生活质量不高,容易出现烦躁、易怒等心理负面情绪,给护理工作造成很大的风险安全隐患,不仅影响科室医疗环境,而且对疾病治疗效果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加强肿瘤内科的护理风险管理,有利于科室护理工作的开展,降低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差错及纠纷事件的发生,以保证患者治疗效果,提高科室护理质量。

1肿瘤内科护理风险因素

1.1化疗药物因素

1.1.1化疗药物对患者的危害化疗药物的给药方式有:口服、静脉输注、体腔给药3种,其中静脉输注是最常用、最直接的给药方式,在输注化疗药物的时候,由于某种原因,可造成化疗药物外渗,一旦化疗药物未进入血管,在血管周围的皮下或组织中滞留,可造成外渗皮肤及皮下组织发生坏死,甚至造成肢体功能障碍[1]。引起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较多,在输注药物过程中患者肢体活动幅度太大,肢体做伸缩运动等,均可增加穿刺针刺破血管进入组织的几率;由于护士穿刺技术不佳、患者血管条件较差等原因,输液穿刺成功率低或存在轻微外渗而未及时拔除针头穿刺等,也是造成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对于深静脉置管患者,长时间的留置导管,皮肤穿刺处及血管穿刺隧道口收缩力不足,在输注药物时,血管内压力增高,药物容易随穿刺口渗入血管周围组织;另外由于护士置管技术不过关或患者血管条件差等原因,深静脉导管末端未达到要求位置,也可增加化疗药物外渗风险。

1.1.2化疗药物对工作人员的危害肿瘤科护士长期接触化疗药物,对自身健康也造成严重的危害;化疗药物可通过护士呼吸道吸入、皮肤直接接触或消化道摄取等途径进入护士机体,作用于正常细胞,产生一系列毒性反应。有学者研究发现,长期接触化疗药物的肿瘤科护士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较正常人群低;淋巴细胞DNA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体交换、畸形、微核细胞率明显增高[2],说明长期接触化疗药物的肿瘤科护士更容易造成化疗药物职业伤害,应注意做好防护措施。

1.2患者因素

1.2.1患者不配合治疗肿瘤患者反复化疗,对机体造成巨大损伤,化疗药物对各系统的不良反应引发多系统多部位的不适。肿瘤晚期的疼痛对患者的影响也比较严重,患者要忍受常人难以体会的癌痛,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癌痛、治疗费用的经济压力、治疗效果不理想等多方面的`因素,容易使患者产生绝望心理,使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感觉活着是一种折磨,对亲人是一个累赘,死亡欲望增强,导致不配合治疗,甚至故意对治疗和护理措施进行破坏,如拒绝服药、绝食、自行拔除各种导管或输液针头等,给护理工作增加安全隐患。

1.2.2患者心理不健康疾病的长期折磨,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除了绝望,不配合治疗之外,更多的患者会产生抑郁、焦虑、角色紊乱、愤怒甚至心理畸形,表现为表情淡漠,对事物不感兴趣,不与外人沟通交流,过分压抑自己情绪,对治疗既渴望又害怕,害怕疼痛,害怕药物引起的不适,害怕治疗效果差,害怕治疗费用高,增加家庭经济负担等各种焦虑;有些患者长时间不能进入患者角色,对生活规律的改变不能适应,产生强烈的压力落差;有些患者会产生愤怒、仇视心理,把自己患病归结于其他人或事造成的,觉得上天对自己不公,对身边的人产生怨恨心理,甚至严重者会对医院、医疗水平、医务人员产生仇视,经常无理取闹,甚至威胁医务人员人身安全。

1.3工作人员因素

护士业务知识不熟练,缺乏安全意识:对于科室新进人员,由于专业知识掌握不牢,肿瘤专科护理经验不足,在护理工作中容易造成护理差错事故,增加安全隐患几率。比如,护士对患者病情缺少观察,未能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或潜在的护理隐患,缺少对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不能灵活运用专业知识为患者解答一些疑问,更不会主动规避一些护理安全隐患[3]。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认识不足,不能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利益,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不能及时准确的记录患者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不能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护理,执行医嘱不规范,容易造成用药错误,护理方法不当等护理缺陷的发生,增加差错分析。

1.4管理制度因素

科室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护理人员工作质量监管,护士的工作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操作标准,或者护士不按标准操作规范进行护理操作,不标准的护理操作增加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比如科室缺乏直接接触化疗药物护士的职业防护用具,且缺少对高毒性的化疗药物的管理,护士接触化疗药物后未严格洗手;科室无洗手标准流程和接触化疗药物后操作流程。护士不能认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准确记录,不进行标准的交接班;这些均是科室管理制度缺陷的表现,都可增加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

2肿瘤内科护理风险应对管理措施

2.1建立健全的科室管理制度

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在专科护理标准操作规程的指导下,建立健全的肿瘤内科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知识更新和具体情况改变,及时更新和补充各项制度内容。如“化疗药物管理制度、化疗药物配置标准流程、肿瘤内科护士各班工作职责、工作内容、肿瘤内瘘各项专科护理操作标准流程、应急预案处理流程、护理风险报告制度、医疗事故防范措施”等,定期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并严格落实实施。加强科室的护理管理,确保护理中的每个过程都有章可循、有章必循。

2.2提高护士专业素质

对新进肿瘤内科护士要严格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保证各项规章制度、护理操作流程、岗位职责、应急事件处理流程、患者健康教育等知识完全掌握,并能灵活应用,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独立工作。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开展病例讨论,加强护理人员继续教育,有计划的、分批次的组织工作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丰富其专业理论知识和专科护理操作技巧[4]。要求每位护士均应对该科室常用化疗药物的适应证、药理作用、使用方法、用量、禁忌证、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熟练掌握,保证严格按照要求给药,确保药物疗效。

2.3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根据每位护士的学历、任职年限、进入肿瘤专科年限、工作经验等因素,将肿瘤内科护士进行分层级管理,做好新老护士的搭配,有老护士,年资老、经验丰富、专业素质强的护士带刚进入肿瘤专科的,学历低、年资低、临床经验缺乏的护士,对患者实施分房间、分床管理,患者包干到具体护理小组,有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担任小组长,带领低年资,经验相对较弱的护士一起对负责的患者进行全面护理。对于疑难疾病或护理障碍,可上报护士长,由护士长组织全科各小组护士进行大讨论,集思广益,共同解决疑难患者,保障整体护理质量,避免护理差错的发生。

2.4重视化疗药物规范应用

工作人员应熟知每种化疗药物的配伍禁忌、给药方式、药理、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严格按照药物要求进行配置,遵医嘱合理用药。给患者讲解化疗药物不良反应所引起的不适症状,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并运用专业知识帮助患者尽可能地缓解不适症状,促进患者舒适。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用药反应,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避免发生意外。全面评估患者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提高穿刺成功率,避免药物外渗的发生;在输注药物的时候,应加强穿刺部位及导管的观察,及时纠正药物滴入不畅等输液问题,保证化疗药物顺利输入患者体内。做好各班交接班工作,对于危重患者或存在护理安全隐患的患者,应实施床头交接班,按照工作内容逐项交接,使患者时刻都在工作人员的密切监护下接受治疗[5]。

2.5做好工作人员个人防护

科室应向医院相关部门申请配备各种工作人员个人防护用具,加强个人防护的管理。工作人员在配置化疗药物或密切接触化疗药物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比如戴好口罩、帽子、护目镜、防护衣及手套,口罩应为专科防渗透口罩,有皮肤破损者应戴双层手套,规范隔离衣的穿脱方法,口罩正确佩戴方法,避免不规范的操作造成二次污染。加强化疗药物的管理,尽可能减少与化疗药物的接触;在配置化疗药物时,应先轻轻敲击药物包装瓶颈部和底部,确保没有药物滞留在瓶颈处后,方可打开,对于需要用手掰开的安瓿类药物,应在开口处衬垫纱布,以防止药物飞溅。规范化疗药物配置流程,接触化疗药物前后应规范洗手,避免不正确的洗手方法增加手部化疗药物的残留,间接通过消化系统进入人体,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

2.6重视患者心理护理,做好护患沟通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士应注意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耐心向患者解释其心中的疑惑,告知患者疾病治疗需要一个过程,治疗费用能够大部分报销,只要坚持治疗,均可得到高质量的生活,消除患者的各种精神压力,避免引发心理障碍;一旦发现患者出现或者存在心理障碍隐患,均应立即采取有效心理疏导措施,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自杀率,有利于患者树立与疾病抗衡的信心和勇气。对于严重的心理畸形及心理障碍的患者,应报告医生,实施多科会诊,必要者由心理治疗师对其进行心理治疗。

肿瘤内科是一个高风险的专科,各种安全隐患时刻存在于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只有做好各项管理措施,尽可能规避护理风险,才能保证科室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客观、仔细地分析肿瘤内科护理风险隐患因素,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患者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及实施、各种护理操作流程的规范、提高工作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均可有效降低科室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对科室护理队伍的建设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涛。浅谈肿瘤科护理风险及应对策略[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4):121-123.

[2]陈霞。化疗药物对临床护士的危害与职业教育[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0):115.

[3]贾巧玲。肿瘤科病房的风险管理[J].包头医学,2013,37(3):191-192.

[4]陈金萍。急诊科护理风险及防范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5):114-115.

[5]宁佳琼。浅谈肿瘤科护理风险及应对策略[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7):38-39.

中国卫生产业2016年21期

内科护理论文 篇七

【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内科护理在脑血栓患者恢复健康过程中的临床作用效果。方法60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主要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采用神经内科护理疗法,并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率93.3%,对照组患者有效率73.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6.7%,明显高于对照组66.7%(P<0.05)。结论在脑血栓患者恢复过程中,神经内科护理能够增强患者心理抵抗力,通过运动疗法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提升患者的恢复速度,对提高患者满意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神经内科护理;脑血栓;康复运动;作用分析

脑血栓的发病率较高,是常见的老年疾病。脑血栓是由于血液循环不畅引发的,导致患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严重的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鉴于脑血栓病种接诊率较高、治疗周期长的特点,本院于2012年1月引进了神经内科护理治疗方法,对脑血栓患者实施了神经内科护理程序的救治,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接收的60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临床根据两组患者护理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女16例,男14例;年龄42~86岁,平均年龄(62.72±8.03)岁;重型脑血栓患者10例,中度12例,轻型8例。观察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41~89岁,平均年龄(64.86±8.24)岁;重型患者9例,中度14例,轻型7例。两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患病程度比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干预:按照医生嘱托,按时给患者服用药物,进行恢复情况检查,提示患者注意生活作息习惯,观察病情发展状况,及时将恢复情况汇报给医生。

观察组采取在对照组常规干预的基础上添加神经内科护理疗法,具体如下:①心理康复治疗。脑血栓发病突然,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众多不便,患者易产生恐惧心理。在对其进行康复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引导患者正确认识脑血栓发病机理,增加与患者的交流,减缓患者的精神压力,使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②康复训练。由于血管阻塞、破裂导致血块压迫脑神经,以至于血栓患者产生肢体行动障碍。手术治疗后,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运动功能恢复训练,比如,发病4d后,要增强关节和肢体活动,通过帮助患者进行简单的坐立行走练习,促进他们身体内的血液流通,提高康复速度。③观察和护理并发症。患者在脑血栓发病期间,易出现应激性溃疡问题,医护人员要按时对患者的口腔和导尿管进行检查,保证患者呼吸道和导尿管的通畅。

1.3疗效判定标准按照脑血栓患者的恢复情况可分为:痊愈(生活完全能够自理、思路清晰)、基本痊愈(能够借助辅助物自行走动,具有语言功能)、未痊愈(无生活自理能力、口齿不清晰、思维不受控制)。有效率=(痊愈+基本痊愈)/总例数×100%。由医护人员和患者进行沟通和治疗,判定患者的运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做好记录。或者,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在患者出院当天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并100%收回,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康复等级比较通过神经内科护理治疗,两组脑血栓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痊愈和基本痊愈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而未痊愈的人数少于对照组,见表1。

2.2患者满意度调查观察组患者对恢复运动缺陷的护理方法的评价高于对照组的常规护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3.1神经内科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建立信心、提高恢复速度患者受病痛的折磨,情绪低落,配合医务人员治疗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病情恢复。神经内科护理方法强调心理疗法。护理人员在给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注意给患者讲解关于脑血栓病的基本知识,包括发病原因、康复疗法、康复阶段以及积极的治疗态度对病情恢复的帮助作用等内容,鼓励患者调整心态,保持好心情,建立战胜病痛的信心。叮嘱患者及其家属注意患者饮食,减少食物对病情的刺激,配合家属对患者进行精心地照顾,及时给予他们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3.2神经内科护理降低了引起脑血栓及其诱发疾病的发病概率引起脑血栓发病的因素很多,病发种类也相当繁多,做好防治工作显得至关重要。临床证明,严重粥样硬化、血栓扩张、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症可直接诱发脑血栓。糖尿病或急性糖升高易引起脑血管患者改变弥散方向,降低动脉血管弹性,同时引起高血糖,从而产生大量乳酸,导致酸中毒和脑水肿,扩大脑梗死范围。脑血栓易引起肢体瘫痪和语言障碍等症状,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学者发现,神经内科护理能有效缓解患者的高血糖等症状,维持患者良好的康复状态,遏制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李娟。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应用分析。健康之路,2014(1):88-93.

[2]阮爱梅。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分析。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3(11):78-82.

[3]王玉红,刘冰之。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吉林医学,2011,32(9):45-55.

[4]杨俊。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研究。中外健康文摘,2012,9(6):57-63.

内科护理论文 篇八

摘要:呼吸系统疾病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起病隐蔽,笔者根据多年护理工作经验,总结出对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的护理方法以及相关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对今后相关护理工作作参考。

关键词:呼吸内科;护理

呼吸系统疾病多数起病隐蔽,开始症状除轻咳外并无特殊,部分患者起病前先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如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等病史。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对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及隐患、呼吸内科缓解期和急性发作期护理、日常护理、心理护理四个方面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作总结。

1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

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常伴活动后气促、胸闷,运动能力差、反应慢等特点,且多为中老年,日常活动中应防止发生意外,病房内地面要保持干燥;外出散步应有医护人员或家人陪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的低脂、低胆固醇食物,戒烟、酒;气温骤变及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每天用0.9% NaCI溶液含漱,常用清水洗鼻腔;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食及富含纤维素的蔬菜与水果;观察呼吸与脉搏的频率与节律,发现患者精神萎靡、嗜睡及生活习惯的改变,说明病情在变化,要引起重视。

2呼吸内科缓解期和急性发作期护理

疾病缓解期应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和预防复发为主,采取措施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功能,鼓励其加强呼吸功能锻炼,增加有效通气量,鼓励患者戒烟、戒酒,改善患者呼吸功能。

急性发作期及慢性迁延期护理以控制感染和祛痰、镇咳为主;伴发喘息时,加用解痉平喘药物,急性发作期及慢性迁延期应鼓励患者多咳嗽,多变动体位,定期翻身、拍背,呼吸一般以侧卧或半侧卧为宜;观察脉膊、血压、呼吸变化,尤其脉率与心律的变化及意识,准备好急救药、除颤器与起搏器以有效配合抢救;注意合并症如肺栓塞有末稍疼痛发生,观察药物副作用。积极开展积极有效的日常护理,降低肺炎、肺气肿、肿心病的发病率。

3日常护理

3.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意识观察:若患者出现表情淡漠、意识朦胧、头痛、白天嗜睡、夜间烦躁不安、反应迟钝、两手扑击样震颇等,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呼吸观察:深长的呼吸可能有酸中毒,慢浅的呼吸可能是碱中毒,快浅表的呼吸表示肺部病变严重或有感染的可能。

输液的观察:观察静脉通道是否通畅、穿刺针口有否肿胀,使用氨茶碱静脉滴注时,应稀释后缓慢注射,应保持30~40滴/rain,避免引起心悸、心率失常和血压骤降,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心慌气紧、心律失常等不适。

咳嗽咯痰观察:严密观察痰的颜色和气味,当咳嗽频繁、痰粘稠不易咳出,提示已进入缓解期,若咯粉红色泡沫痰,提示急性肺水肿等。

生命体征和尿量观察:密切观察血压和尿液的改变,测脉搏要注意其强弱、快慢、有无早搏等。

3.2临床护理:药物治疗护理:严格掌握药物的剂量及浓度;选用定量吸入气雾剂,吸人制剂要注意吸入方法和副作用,老年人、冠心病患者使用此类药期间应加强心率、心律的监测;糖皮质激素有抗炎、抗过敏、松弛气道平滑肌、降低气道反应性等作用。静脉注射时速度要缓,注射药物后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氧疗及卧床护理:使用持续低流量给氧,流速为1~2L/rain,氧浓度在24%~28%之间,给氧方式为鼻导管或鼻塞,氧疗过程中需调节流量时应先分离开鼻塞再调节流量;停用时先拔除鼻塞,再关闭氧气开关。病情好转时逐渐减少吸氧时间直到完全撤去。给氧过程中,定期观察氧疗情况,观察患者缺氧状况是否改善,定时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定时检查氧流量,随时添加湿化瓶中的蒸馏水。

保持呼吸道畅通的护理:在补充足够液体的基础上给予雾化吸人,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进行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严格按照规范程序,先吸气道,再吸口腔。

4心理护理

呼吸内科患者常伴反复咳嗽、咳痰、气促咯血、胸痛等,患者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症状,如恐惧、紧张、失眠、烦恼焦虑、心情抑郁、脾气暴躁等。针对患者的心理特征,为患者提供适合的心理护理,主要有以下几点:对患者任何主诉不适都应给予关心,并及时处理;对反应迟钝、言语罗嗦的患者要耐心,不任意打断其话题;不要罔顾患者的神情,耐心恰当地结束谈话;在呼唤患者要时用尊称,切忌直呼其名或床号;平时进病房时注意主动和患者打招呼,嘘寒问暖,以消除其孤独和恐惧感,解除其心情抑郁,让患者保持一个健康积极的态度应对疾病;日常治疗护理期要善于稳定患者的情绪,医护人员必须做到有问必答,进行相应的专业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指导其提高睡眠质量,并针对病情加以解释和安慰;在病情许可的条件下投其所好,让其感受到关怀、理解及尊重。

5总结

呼吸系统疾病多为慢性过程,针对呼吸内科疾病的发病因素,护理过程中,只有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掌握疾病的特点,善于与患者交流了解并掌握其心理状态,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才能成功的救治患者。同时重视恢复期的全面综合护理,加强卫生宣教和出院指导,对防止疾病的复发也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育慧,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J],医学信息,临床护理,2009年8月,第1卷第8期

[2]叶任秋,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应急护理干预措施[J], 护理研究,2011年7月第18卷第19期

[3]孙桂荣,慢性支气管炎内科护理[J], 中外健康文摘,临床护理 2012年2月第9卷第5期

内科护理论文 篇九

1临床资料

89例中男56例,女33例,年龄11~87岁;右侧脓胸51例,左侧脓胸36例,全脓胸2例;单纯脓胸69例,伴有肺内病变20例;病程均>1年,抗结核药物治疗均>6个月;术后脓液结核菌培养阴性62例,阳性27例。

2治疗方法

2.1冲洗液的准备与温度冲洗前先做碘过敏试验,阴性方可使用。冲洗液为软袋生理盐水400ml+5%聚维酮碘液100ml,用药物加热器,使冲洗液温度达到35~37°,过冷或过热都会引起一系列的胸腔反应。将准备好的溶液袋插入一次性输液器,关闭输液器上端的通气塞子,保持密闭,防止冲洗液滴完后空气进入胸腔,取下输液前端与穿刺针相连的滤过装置,保留前端黄色橡皮管,常规排气后待用。

2.2冲洗方法与体位选择患者全麻下经胸腔镜及剖胸行脓胸清除术,术后放置上下两根胸膜腔引流管,上管为20号引流管,放置在锁骨中线第2~3肋间,下端为30号引流管,放置在腋中线7~8肋间。上引流管的塑料接管直接与输液器前端的黄色橡皮管相连,下引流管接水封瓶,连接紧闭后即可冲洗,冲洗量1次250ml,1天2次,滴速由10~20滴/min逐渐至30~40滴/min,疗程10~20天,冲洗时用卵圆钳夹闭下端闭式引流管,滴入药物。开始时取低斜卧位,待冲洗液滴入后指导患者根据病灶的部位及脓胸的范围选择合适的体位,使冲洗液与脓腔各面充分接触,2小时后取半卧位并打开下端闭式引流管,鼓励患者用力咳嗽,咳痰,冲洗液经下胸腔引流管流出。

2.3护理措施

2.3.1心理护理结核性脓胸患者病程长,患者及家属心理与经济压力较大,对术后胸腔冲洗易产生焦虑及紧张心理,担心效果不佳,身体经受痛苦,经济上又加重负担,冲洗过程中因药物的刺激,患者出现胸闷及刺激性咳嗽,常不能坚持配合。因此,冲洗前对每例患者及家属说明胸腔冲洗的目的、方法、冲洗过程可能出现的不适及采取相应的措施,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支持。

2.3.2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①操作动作轻巧、熟练,防止因胸管的牵拉引起患者引流管口处的疼痛。②冲洗开始时因患者情绪紧张及药物刺激,出现呼吸浅快,应观察呼吸节律、频率变化,听双肺呼吸音,指导进行正确呼吸,滴速应由缓慢逐渐至30~40滴/min,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刺激性咳嗽,症状较轻时减慢滴速,出现呼吸困难、气促明显应立即停止冲洗,给予紧急处理。③每天常规使用抗生素静滴及严格无菌操作,每天更换冲洗器具及胸管,严防二次感染的发生。④妥善固定胸腔闭式引流管,保持通畅及密闭,防止扭曲折叠、滑脱,定时挤压胸管,防止脓液堵塞管道。⑤冲洗液边从引流管与周围皮肤之间漏出,应严格消毒后用凡士林纱布填塞胸管与周围皮肤缝隙,并更换敷料。⑥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外观和引流量,脓胸患者开始时引流液为黄白色脓性较浑浊,后逐渐转为清亮,如有出入量不相符,应及时查明原因并相应处理。

2.3.3呼吸功能训练鼓励患者有效咳嗽、咳痰、吹气球,进行深呼吸训练,促进肺充分膨胀,增加通气容量。

2.3.4饮食护理结核是慢性消耗性疾病,病程较长,患者营养状况较差,故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根据患者的口味与需要,制定食谱,合理调配饮食,保证营养供给。

2.3.5结核药物的使用护理需继续口服抗痨药物的患者督促其按医嘱服药,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有无肝区疼痛、巩膜黄染及胃肠道反应,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向患者说明自行停药及不规则服药导致的后果,取得患者配合。

3结果

冲洗14天后,胸腔引流液变清70例,仍有少量黄白色脓液17例,继续冲洗10天后脓性液转清,仍有脓性引流液2例。本组89例中,除2例有较大的脓腔外,脓腔闭合78例,脓腔缩小9例;术后未再使用抗痨化疗方案62例,仍继续服用抗痨药物27例;随访观察10~36个月,未见有复发病情。

4讨论

本组采用的胸腔冲洗方法优点:

①胸腔冲洗时使用软袋冲洗液及关闭输液器上端的塞子,可有效杜绝空气进入胸腔;

②冲洗液的加温处理,可减轻冲洗时患者的不良反应;

③应用碘伏行胸腔冲洗时,可增加胸膜腔局部的杀菌力,有助于病情有效控制;

④加强冲洗时的临床观察及对症处理,做好胸管的护理及患者的饮食用药指导,可提高疗效。

内科护理论文 篇十

1对象与方法

选择我院2011、2012级高职护理专业4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各班年龄及专业层次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其中二班(28人)、四班(28人)作为实验组引入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尝试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一班(30人)、三班(27人)作为对照组进行传统课堂教学,两组课程内容与考核方式相同。课程结束后,自制问卷对实验组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的评价,并比较两组考试成绩。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研究内容与步骤

2.1实验组教学过程

2.1.1体现现代护理特色和理念把突出技能型人才培养、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护理岗位工作能力作为护理教育的指导思想。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健康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2.1.2构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1)以内科护理工作项目为导向,内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基础,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将内科护理学分为九大工作项目,48个学习任务。

(2)实施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教学目标。以案例教学和问题教学为主,设计典型案例与学习情境,选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肌梗塞”“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等内容实施PBL教学,现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例介绍如下。①教师准备案例及问题,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准备。病例叙述了一位35岁男性病人从3年前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空腹痛到3小时前突然出现呕血再到失血性休克而急诊入院。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提出以下问题:病人所患疾病是什么?如何估计出血量?抢救治疗4h后,如何判断出血是否停止?护士应对病人进行哪些方面的病情观察?针对病人目前情况,护士如何配合医师进行抢救?止血措施有哪些?若是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其止血措施有何不同?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有哪些?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有哪些?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诱因有哪些?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你建议病人如何改变生活方式?②将学生分为5组,每组5~6人。授课前一周,教师将案例及问题发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将所有问题的讨论结果书写出来,组内成员分工合作,确定好各问题的发言人或课堂上就某一问题进行小讲课、情景模拟等。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言,其他组提出质疑及补充意见,教师做好组织管理工作,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与发言,适当辅以板书,展示重点内容。最后,教师利用10min时间对有争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对讨论结果进行点评,总结知识点。

(3)尝试校企合作,强化能力培养。课程教学向社区延伸,定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带领下参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及肺结核等传染病的健康教育讲座和宣教,设计制作健康教育板报,实现教、学、做有机融合,增强学生预防与控制疾病的意识,提高健康教育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优化课程考核方式,建立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形成性考核包括阶段考核及制作健康教育板报(10%)、期中考试(20%)、案例作业(10%),占总成绩的40%;终结性考核为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考试题型以选择题和案例分析题为主,选择题模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型,加大案例分析题比例;考试内容以临床常见病为主,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某一特定临床任务的能力。

2.2对照组教学过程

进行传统课堂教学,各章节内容由教师集中讲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整体护理要求完成教学内容,考核方式与实验组相同。

3讨论

内科护理学作为临床护理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其进行的教学研究已很深入,但仍然存在教学内容局限、教学方法单一、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差、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学习意识差、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等问题。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例分析题、单项选择题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PBL教学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学习成绩。问卷调查发现,96%以上的学生认为BPL教学不仅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分析解决临床问题能力,而且能增强团队协作精神与沟通能力,优于传统教学。因此,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需要更新和改革,学生需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但是PBL教学并不适合所有学生,仍有学生认为PBL教学效果不是很好;12.73%的学生对增加PBL教学时数持否定态度,说明仍有少部分学生习惯传统教学,不适应主动积极寻求知识的角色转变。从考试成绩来看,无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对考试题型改革还不完全适应,平均成绩偏低。因此,教学中应针对考试题型进行相关训练,对应知应会的细节反复强化,教师按章节、题型建立试题库及案例分析集,定期在网上发布选择题及案例分析题,尝试建立网上测试系统,进行在线测试,强化学习的全程管理;加强案例教学,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某一特定临床任务能力;同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在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融会贯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及主动学习意识,提高其综合职业能力是值得内科护理学教师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考括坟籍,博采群议。上面这10篇内科护理论文就是为您整理的内科护理论文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834299.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834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