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对心理学的认识论文精选13篇 对心理学的认识论文精选13篇范文

对心理学的认识论文精选13篇 对心理学的认识论文精选13篇范文

更新时间:2023-07-01 04:40:41 点击: 来源:yutu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这里为大家分享了13篇对心理学的认识论文,希望在心理学论文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论文三:人机界面设计中的心理学因素 篇一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发展以及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对提高人机界面设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学对人机界面设计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设计过程中融入相应的心理学因素,促进人机界面设计由物质设计向信息化、非物质化转变,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1 人机界面

人机界面是指人和机器在信息交换和功能上接触或互相影响的领域,是人机系统中的中心一环节,主要由安全工程学的分支学科安全人机工程学去研究和提出解决的依据,并过安全工程设备工程学,安全管理工程学以及安全系统工程学去研究具体的解决方法手段措施安全人机学。它实现信息的内部形式与人类可以接受形式之间的转换。目前,我国的人机界面的已经能够基本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故此在追求人机界面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对此,就需要将心理学因素融入到人机界面设置中。人机界面学主要是两大学科--计算机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此外还涉及到一些其他的学科。所以,从广义地讲,人机界面主要研究分支和内容包括认知心理学、人机工程学、 智能人机界面等。

2 人机界面设计中的心理学因素

2.1 认知心理学在人机界面中的应用

认知心理学是最新的心理学分支之一,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它与西方传统哲学也有一定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认知心理学把人的感觉器官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作为研究对象,故此,这种心理学知识在人机界面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为人机界面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计算机的接受符号输入与编码的决策储存都依赖于认知心理学的人来加工信息理论,并且在任职心理学知识的引导下,人机界面有最初的机器语言、 汇编语言发展到高级语言、 图形用户界面,越来越适应人的思维方式。并且在认知心理学的人机界面未来发展过程中,人机界面正在向着使人身心愉快、兴趣盎然工作的目标发展。此外,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了现代人机界面的设计之中。例如: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现代科学技术在设计人机界面和广告时,运用能够吸引人眼球或是令人视觉舒适的颜色作为背景、标记等。通过色彩搭配或者冷暖色调的调节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2.2 审美心理学在人机界面中的应用

审美心理学是形成于20世纪中叶,是一门美学、文艺学、心理学、生理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所谓审美主要是指美感的产生和体验,而心理活动則指人的知、情、意。因此审美心理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研究和阐释人们美感的产生和体验中的知、情、意的活动过程,以及个性倾向规律的学科。在人机界面的设计过程中,界面的美不仅要作为一种审美形式的美,更主要的是作为一种人和机器之间信息交换平台,在进行具体操作的基础上,满足人的目的性和愉悦性。故此,人机界面的美不仅仅只是一种表象,更是一种实质的体现,通过色彩、形态、形式等给人带来心理上的愉悦。但是。在进行人机界面的设计时应注意,不能忽视了人机界面的实用价值,应将实用价值放在第一位,而审美价值应隶属于实用价值。可以在保障实用价值的基础上,将审美价值独立出来,在充分满足人的审美感受的基础上,实现人机界面的使用价值。通过界面外观的色彩、形态、形式,与界面的信息、符号等相结合,二者之间交相呼应,将人类的意识活动带入更高一层的精神领域,从而满足人们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审美心理学在人机界面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乔纳森在进行苹果iMac电脑的设计时,更加注重人性化的设计,打破了以往高科技产品冷漠、令人生畏的传统,使得高科技产品开启了亲切、易操作的人性化时代。

3 人机界面设计中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3.1 满足人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心理学在人机界面设计中的应用必然会越来越广泛。在当今时代背景环境下,人机界面已经由物质化设计开始向信息化、非物质化设计转变。同时,新的软件开发设计应接不暇,人机之间的交互越来越通道化、虚拟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网络化、虚拟化。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服务和非物质化产品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所以人机界面设也应朝着这一方面发展。故此,就需要将给更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应用于人机界面设计之中,以满足人的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

3.2 加入更多的文化因素

在我国目前的人机界面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过多的强调了设计形式,忽视了设计作品本身的内容和意境。故此,在人机界面的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融入更多的文化因素。例如,在人机界面的设计过程中,可以融入具有中国特色的图画或文字符号,充分体现出人文精神,从而引起用户的情感共鸣,满足用户更深层次的心理需要。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人机界面的设计和发展过程中,心理学因素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在进行人机交互操作时的审美需要,在人机界面设计的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将心理学知识与人机界面设计更深层次的结合起来,从而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对心理学的认识论文 篇二

【摘 要】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与哲学一样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指导作用。通过学习发展心理学我们可以对自己的现状与成长有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教育心理学则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各学科课程;医学与临床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等则不断推动各行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心理学则有效地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本文从以上几点出发讨论了心理学的主要作用。

【关键词】心理学 作用 发展

一、心理学促进人的自我认识

学习心理学加深了人们对自身的了解。通过学习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解释自己的行为,并研究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着的心理活动。通过心理学的测验我们可以明确知道自己属于哪种气质类型的人,是胆汁质、粘液质、多血质还是抑郁症。再根据自己的气质类型进行自我完善,同时也可以指导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气质优势,丰富生活。

心理学中的自我认识中包括两个重要概念,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自我概念就是个体关于自己的总体认识,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由反映评价、社会比较和自我感觉三部分构成。反映评价一直伴随着我们,例如,幼儿园的小朋友在活动中积极配合老师,并因此得到一朵小红花,那么小朋友的到老师的肯定后自信就会增加,在以后的活动中自然而然表现良好。反之,如果小朋友在活动中因表现不好而受到老师的批评,那么孩子心中就会有挫败感,在此活动中必然无法充分发挥,以后的活动也许还会受到影响。社会比较,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往往与他人比较来确定衡量自己的标准,这就是在作社会比较。小时候我们会比较哪个小朋友吃饭速度比较快,哪个小朋友比较乖,大一点,同学之间会比较谁的成绩高,成年后又会比较谁的收入高、谁的孩子好等等。这些比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当前的状况,并及时弥补不足。自我感觉则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的。做作业时自己通过努力思考解决了一道难题,自己动手缝好了掉落的扣子,第一次独立做好一顿晚餐,这些都可以是我们获得较好的自我感觉,并因此而更加自信,同时,自我概念也改进了。自我评价是对自我所做的某种判断。事实上,自我评价与自我概念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就有自我评价成分的融入,而自我感念形成后又为自我评价提供了框架 。心理学有效地促进了个体对自我的认识。

二、心理学有利于教学

心理学研究证明,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分为认知因素和情感心理因素两大类,正确处理这两大类心理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教师在教学时采取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和情感需要的教学方法,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古代的教学是夫子在上面讲晦涩难懂的古文,之后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固守条条框框、缺乏自己思想的麻木者。现代的教学则吸取教训,充分研究学生的心理,在教学时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法。例如魏书生先生的“六步教学法”,首先给学生进行“定向”,明确方向,使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第二步让学生“自学”,学生根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自学习教材,独立思考,自己作答案,这些答案都充满了学生自己独特的思想;第三步则进行“答疑”,此处的答疑首先是学生之间互相解答疑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考了更多问题,答案也集中了全班同学的智慧,对于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在给予解答;第四步“自测”,顾名思义,学生根据“定向”中指定的目标来检测自己,进行自我评定, 检查学习效果;最后一步“自结”,学生自己总结本科学习的收获,再选取在自测中成绩优秀的同学进行系统的总结,使知识得到强化。这种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认识求知的重要性,并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效率,体验了获得知识的欢乐和幸福。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与学生通过互动进行情感交流,使学生情况得到及时反馈,教师可以因此调整教学进度。学生具有猎奇心理,教师在教学中不时地展现一些图片、案例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则可以使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复习,巩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三、心理学使人更好地工作

心理学在工作中运用极为广泛,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展开工作。我们平时见到的商场工作人员就是利用消费和广告心理学的知识重新设计橱窗、陈设商品,以吸引更多的顾客,如大街经常 “打折”或“疯狂大甩卖”店铺,再如企业中总管利用组织与管理心理学的知识激励员工,鼓舞士气,促进员工积极工作,等等。心理学在工会工作中的作用则在2010年富士康“13连跳”后得到充分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国有企业要关注职工的心理健康,富士康依此通过定时对员工进行心理咨询、缓解员工工作压力等方法来促进员工心理健康。员工心理健康了,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自然提高。

四、心理学使人际关系更和谐

人际交往总会存在一些心理效应,如刻板印象、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投射效应、晕轮效应等,这些效应会影响到我们的人际交往。心理学家根据这些效应提出一些合理的交往法则,例如匈牙利传播学家拉希尔提出了一个拉希尔法则,也称为人际交往第二法则,核心思想是:人际交往尊重为本。这个观点与我国儒学大师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相似,这些思想多多少少都能给我们一些启发,促使我们与他人友好相处,是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五、结论

由此,心理学涉及每个人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凡是人,不论幼儿或老人,正常人或精神病患者,都会运用到心理学,终身受其影响。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心理学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来造福自己,使自己更完善,学习更轻松,工作更顺利,人际更和谐,让生活更加丰富。

心理学论文 篇三

一、色彩与心理的物理性

在外界没有光线的黑暗环境中,人们无法通过眼睛去感受绚丽世界的五彩斑斓,因此,色彩可以被认为是眼睛对接收到外界光所做出的反应,这种反应将在大脑中产生某些感觉,并最终影响到观测人的心理活动,色彩的心理物理性就是对心理活动与外界物理色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色彩心理物理性可以直接理解为是色彩的物理性质,只有掌握它的规律才能更加透彻地研究色彩心理。通常而言,色彩视觉有三种特性,人们可以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对色彩进行分析。首先,任何色彩都具有色调,作为色彩的主要特征,它是指在视觉上产生的色彩差别,例如光谱上不同波长、不同频率的光,在外在表现时就可以表现成红、黄、蓝等多种多样的色调(或色相),色相的种类很多,对色彩较为敏感的专业的人士可辨认上百种,通过相近、相邻色调的使用可以表现事物的柔和、统一和协调,通过对不同色调的对比(例如补色的对比)可以表达强烈的视觉冲击或晕眩,刺激人们心理反应;其次,色彩的明度(或被称为光度),指的是人眼对物体表面色彩的明暗程度的感觉,通过研究表明,色彩强弱主要有光波的振幅控制,通常能量越大的光波,其振幅也就越大,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白色明度最高,黑色则明度最低,明度对观测者的心理有较大影响,明亮的色彩给人的心理刺激大,使人易兴奋;暗的色彩给人的心理刺激性小,使人安静,有寂寞感;最后,纯度(或色彩饱和度)代表了颜色的纯净程度,从研究角度而言,纯度决定于色彩波长的单一程度,即波长越单纯,色光越鲜亮,纯度越高,从感性的角度而言,饱和度高的色彩容易调动人的情绪,饱和度低的色彩则对人情绪的影响或波动较小。除了上述色彩视觉三特性外,色彩还通过混色、色彩面积、暖冷色等多种空间和外在表现形式对人的心理造成影响,人们通过外界物质的色彩去感知、联想,人们在研究色彩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色彩理论,例如有杨格-赫尔姆霍兹的三色说、黑林的四色说等,如今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光在视网膜感受器阶段是一种三色机制,而如果这种已经被编码的视觉信息在向大脑皮层视觉区的传导时,其通路又会变成亮度信号、红-绿信号及黄-蓝信号的四色机制,这种将三色说和四色说相统一的看法也就是颜色的阶段说。

二、色彩心理因素与艺术设计

1、色彩的联想

色彩虽然通过观察者的视觉而被接收,但是观察者对视觉的接收可以引起全方位的感知过程,这就包括思维、记忆和推测,在这个过程中,色彩的基本特性、冷暖以及色彩空间表现形式等都会通过对人心理的影响达到色彩的艺术设计效果。正如前面所述,色彩联想也是全方位的,包括色彩的冷暖联想,色彩的强弱联想,色彩的轻重联想,色彩的华丽与朴素联想,色彩的轻快和忧郁联想,色彩的兴奋与沉静联系等等。通过对不同群体的色彩联想进行调查和分析,可以对产品设计和标志设计都有参考价值。较为普遍的色彩联想通常是普天之下所有人的一致印象,例如红色容易让人联想到温暖、热烈或一些刺激的事物,蓝色则会让人联想到水、沉默或者一些冷静的场合,这是人们接收大自然潜移默化的心理作用所产生的结果。人们运用艺术的想象,才能表现和创造出不曾存在的事物,联想的结果不是各自概念的综合,而是一连串新观念和新情绪的变化,因此,设计师要充分利用色彩联想的力量,引导观赏者的联想,使之产生共鸣,达到审美与促销的目的。

2、色彩的象征

色彩的象征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民族的人们经过长期的文化、教育、风俗等多方面影响所形成的对色彩的观点或特定含义,因此,与色彩的联想相比,色彩的象征更具有相对的共通性、稳定性与延续性。由此可见,色彩在人们的生活中可以作为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符号,具有标志和传播的多种功用。由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气息,因此色彩的象征也是不断变化的,例如,绿色在我国古代被认为是一种杂色,绿衣常用来比喻成地位低贱,古人一旦犯罪,就被罚裹绿色头巾,然而,随着人们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文化氛围的不断深化,绿色更多被用来作为森林的颜色,象征着自然、平衡、正常、绿化、环保与生长,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绿色都与植物有关,而又成为春季万物复苏、青春、清新、繁育和希望的象征,因此,中国邮政也将绿色作为识别色。由于紫色在早期的获取成本非常高,必须通过动物的分泌物来进行加工和印染,因此,紫色具有一定神秘感,同时也象征着高贵和庄重,在古罗马时期,高级教士、行政长官和军事领袖常穿着紫衣,希腊时代,只有国王可着紫色服装。如今,仍有许多女性更加青睐于紫色,这是色彩的心理感性因素所造成的,女性对紫色的心理作用,导致紫色成为一种女性的代表色,在男士的日常生活用品中难以出现。

3、色彩情感的艺术设计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艺术设计中的色彩应用需要充分考虑色彩的心理情感因素,从年龄角度而言,幼年儿童更加倾向于纯色和暖色调,随着年龄的增长,混色和冷色调应该更多的使用在表现成人的艺术作品中;从性格角度而言,感情丰富、直率外向的人大都喜欢纯度较高的暖色,因此,我们也可以将人的性格分为暖色型与冷色型;从教育程度的角度考虑,教育程度高的人喜欢淡雅的色彩以冲淡接收到的过多信息,偏爱雅致。除此之外,性别、地区等因素也是色彩艺术设计需要考虑的范畴,色彩心理学与艺术设计紧密联系能够更加准确和突出的表现艺术张力。

三、结束语

如今,色彩的研究更多的偏重于其艺术性,这涉及包括生理、设计、美学、艺术等在内的多个学科,本文从色彩心理学和艺术表现的角度对色彩的应用进行了初步分析,较为全面地看待和认识色彩心理学,总结色彩心理的规律,对色彩心理学理论与艺术设计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心理学论文 篇四

我喜欢研究处在压力之下的人,当事情进展很顺利的时候,人们也许会很得意。只有当事情处于压力下的时候,人们才会迫使自己尽最大努力。

丹尼斯·威特利是美国行为学专家,最炙手可热的自我领导及变革管理专业演讲家之一,也是成功心理学咨询和企业管理专家。著有四本纽约时报的畅销书,其中最有名的书是《乐在工作》。在2000年,丹尼斯·威特利先生被评为全美国五个最受欢迎的演讲人之一。他的录音录像节目深受公司主管、政府官员、教育家、运动员、家庭、不同年龄的学生喜爱,被当作基础训练工具。

成功者的定义

成功是一种前进毫无止境的感觉,成功者从来不抱怨;

成功者是做第四次筋疲力尽,而做第五次情绪高涨的人;

成功者把动物当人一样看待,而把人当兄弟姐妹一样看待;

失败者看到打雷闪电,成功者看到彩虹;

失败者看到结满冰的路面,成功者把冰鞋穿上,然后站起来;

失败者说:“这不是我的错!”成功者说:“来看看我们能做点什么吧!”;

失败者依靠运气,成功者做出选择;

失败者反应,成功者回应;

失败者看着事情发生,成功者促使事情发生。

生活是一个在上帝的帮助下为别人做,为自己做的项目。自由和平等一样,是每个人享有的权利。我们做的事要使别人、同样使自己受益,这是双赢!你赢我也赢,如果你赢得更多,我也会赢得更多。如果在我寄予别人的价值比我得到的金钱更多,那么,我就是真正赢了!我对奥运会运动员这么说过:“你的真正对手只是你上一次的表现和能力。周围其他人和你一起比赛,只是为了确保你不弄虚作假,确保你的质量。但他们站在哪儿不是为了打败你。英语的竞争一词来源于法语,原来的意思是走在一起。”

P.O.W.的定义

我开始了一个名为“P.O.W."的项目,英国人认为“P.O.W."是威尔斯王子的意思;有些人认为这是“妇女的力量”的意思;有些人认为这是“妇女的潜能”的意思;有些人认为“P.O.W.”的意思是工作的奴隶。

星期五下午有些人恨不得尽早离开办公室去酒吧喝酒:“啊,感谢上帝,今天是星期五了!”因为你想在周末把薪水花在你想做的事情上,尽情享乐,然后你又回到了蓝色星期一。在美国有这样一种说法——绝不要买星期五和星期一生产的汽车,因为在星期五和星期一生产的汽车的次品率特别高。日本的工人会把我们在星期五和星期一生产的汽车重新喷一次油漆。日本人会说:“感谢上帝,今天是星期一!”美国人说:“感谢上帝,今天是星期五!”

感谢上帝,今天是今天,这就是这个生意。我知道“P.O.W.”这个词已经很长时间了,但我没有意识到它有一个意思是“工作的奴隶”。很多人想在一个行业工作一辈子,一个星期工作五天而休息两天。到了65岁,你靠社会福利来生活。你们知道吗?美国人在工作30年,退休以后的平均寿命是6~8 年。女士们,先生们,你们不可能凭一份工作单,凭一个星期六和一个星期天,从这里去到你们想去的地方。你不能只是享受你2/7的生命,而在5/7的时间里备受折磨,这是不可以的。生活是一个需要我们全身心去经营的生意,现在你只用一部分时间来工作,而付出你全部的努力。这样你才可以成为你能成为的全部。你和我都有充分的自由去成为任何我们可以成为的人。

奥运会运动员象征着我对这个国家的信仰,每次当我看到我们的国旗飘扬时,我心里就一阵激动,把它当成是饱受战争蹂躏的世界里的最后一线自由的希望。“P.O.W."的真正意思是成功心理学。无论你周围发生什么事情,都没有关系,关键是你如何应付它。

我父亲去世的时候是一个仓库保管员,一个月500美元。有9年时间,我的父亲每天晚上都来到我的卧室,坐到我的床边,就像你们对你们的孩子做的一样。我的父亲坐在我床边,给了我最初的关于奥林匹克的感觉。他说:“你天生就是一块与众不同的料。我错过了我的机会,但你一定要抓住你的机会。”我说:“我为自己是你的儿子感到骄傲,你是我见过的最特别的人!”他是我生命中最早的权威。结果是,你与孩子们的关系,会比我和我们父母的关系更近一步,这是因为我们从小就培养了价值感。

态度是成功之门的锁或者钥匙,你无法超越为自己设置的界线,你只能自己为自己设置边界。然后,生活在其中,人类是上帝最了不起的创造,动物靠本领去生存,没有改变事情发展的能力。但是人类更荣幸地拥有一些非凡的能力,拥有精神和想象力去创造新事物。当然,人类也会因此而遭殃,就看我们怎么运用它了。

跳蚤的故事

你们有没有看过人工驯养的跳蚤?我看过一个跳蚤马戏团的表演,我们让这些跳蚤出来表演,以便让人们知道他们的极限在那里。一只跳蚤可以跳到相当于人跳到40层楼,那么高的高度。但是,那些马戏团的人在盒子上加一个盖子,就像你们自己为自己盖一个盖子,想着自己以前的背景如何不好,你的身体基因构造如何不好,以至你做不到翡翠或钻石那样,而别人长得又好又聪明。看看我们吧,看看他们吧,我们加入这个生意太晚了,而他们一早就加入了等等。跳蚤可以轻易地跳上12英寸、14英寸,甚至20英寸高,除非你在他们上面放一个盖子,还要放上三星期。然后,你们就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了。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要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习惯需要大概21天,你明白这个道理吗?整容医生也告诉我们同样的事情,他们告诉我们当我们修正过鼻子以后,大概需要21天,我们才真正习惯那个新鼻子。当你刚刚换上新鼻子的时候,虽然你的鼻子不一样了,你还觉得你是以前的你。直到21天以后,你才会适应新的你,习惯是非常顽固的。同样,在三个星期的时间里,你在里面给它扔一块鸡骨头,让它在里面有点吃的,不让它饿死。还记住不要让你的狗接近盒子,这只跳蚤就会一直拼命用头部顶撞盒子,三个星期以后当你拿掉盒子,跳蚤就会只跳6英寸高。因为跳蚤不喜欢在盒子里把自己的老壳顶得头破血流。这时候,你就有了一只受过训练的跳蚤。只在盒子里跳上跳下而不会离开盒子。这个时候,这只跳蚤就准备好为你表演节目了。

心里的绳子

同样,马戏团的大象也需要大约三个星期的时间才被训练得不会乱跑。马戏团的老板可不想大象在城市里乱逛去寻找食物,就像他们在大草原一样。你要让大象记住,他们是被拴着的,而且一直要有这种感觉。在21天的时间里,你把一条粗铁链的一头拴在铁柱子上,另一头拴着大象的脚,每当他想走就会被铁链拉着。这样,21天以后,你只需要一根细绳子代替铁链,而且即使不用拴着,它也不用乱动了。大象就像孩子,像美国人一样,像我一样,相信那条铁链一直存在。其实它只是一根细绳子,但我们没有试图挣脱,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是谁:我不擅长和数字打交道;我有很多好朋友但总是赚不到钱等等。

我的父亲给了我世界上所有的鼓励,除了一样东西以外:他从来没有赚到多少钱,从来没有!我们家从来没有在圣诞节的时候布置过彩灯;当你在圣诞节前后去到一些富人区,你就会看见很多房屋和树上都有漂亮的彩灯,非常美丽。但是,我父亲说房子上面不能有灯,他说这样可能会触电。他对自己是悲观,但是对我却很乐观。

心理学论文 篇五

【摘 要】认知心理学关注学生认知的需要,当知识能够与学生的生活需要息息相关时,学生更趋向于主动学习新知识,因此,教师把生活的实际和化学知识联系起来,适当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习更有效率。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 认知需要 知识呈现

学生更乐于学习新知识,更容易将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因此,知识如果能够联系生活,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作用于生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即我们常说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效果则会改善。而学习动机的培养恰好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更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科学服务生活的素养。

化学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最能够引发学生学习思考,而且化学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学习效果自然就会提高。

例如在讲铁及铁的化合物时,教师可以先由铁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之一、缺铁会导致的缺铁性贫血导入,再展示“速力菲”的药品说明书,让学生得出药品的主要成分及有效成分,再根据药品说明中的“本品与维生素C共用效果会更好”引发疑问,进而与学生共同探究二价铁的化学性质。从二价铁的价态出发,对二价铁的还原性、氧化性,以及如何检验药品是否变质等进行探索,由点到面,铺开知识的网络,学生能够将所学过的Fe、Fe2+和Fe3+相互转化的方程式回忆起来,教师替代学生总结铁与铁的化合物之间的联系,并指出其中的本质,即低价态的Fe到高价态的Fe3+需要强的氧化剂来氧化,弱的氧化剂能将Fe氧化为Fe2+,相应的,高价态的Fe3+要变成低价态的Fe,就需要强的还原剂来还原,弱的还原剂会将Fe3+还原为Fe2+,最后再回归生活,用二价铁的还原性(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可以防止二价铁被氧化)来解释药品说明,升华情感。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服务于生活。

教师在归纳知识网络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由于学生在回忆之前学过的铁与铁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方程式时已经造成了思维的负荷,若让学生继续完成化合物转化之间的本质关系,造成学生的认知负荷加重,出现厌学的情绪。教师替代学生完成知识脉络的梳理,学生会有“白鹭立雪,智者见白”的感觉,因此,教师替代性策略是在学生自身归纳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困难的时候进行的。教师在讲氯气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收集漂的使用说明书,巧妙地将课程转变为对漂性质的探索,由点切入面,回到氯气的基本性质上,其知识的呈现逻辑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导入――由点出发,探究物质的化学性质――学生思考并提出学过体现物质性质的方程式――教师归纳知识网状结构――解释物质作用于生活的原理。

再比如,许多教师讲授硫及硫的化合物时,一般是从硫的价态出发,通过低价态具有还原性、高价态具有氧化性、中间价态既具有还原性又具有氧化性的普遍原理,讲授硫与硫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过程,完成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知识的转化运用到酸雨的产生之中,此时的知识呈现逻辑是:物质结构――物质性质――知识运用。这种教学方案相对保守,当然也能达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但是有的教师则先将酸雨的危害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继续和学生探讨酸雨的形成过程,从而将硫与硫的化合物之间的反应转化为对酸雨形成过程的探究,总结出各价态之间的转化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来进行的,即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而低价态只具有还原性,高价态只具有氧化性,揭示了物质之间转化的本质关系,最后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知识的呈现逻辑是:知识的运用――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化学教学中不乏这种联系生活的例子,例如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检验醛的方法在检验糖尿病中的作用,氧化还原反应使苹果变黑,使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变色,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原理解释氨的工业合成,食品干燥剂硅胶的运用,日常生活中金属的腐蚀防护等……

以上探讨的仅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化学教学设计,很多教师都有运用到。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多种,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导课已经被广泛的运用,而将它贯穿于整个课堂还在继续探索。教师若能够将生活的点滴运用在教学中,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起到知识间的桥梁作用,并为知识的提出奠定应用基础,让学生更加热爱化学。

【参考文献】

[1]张庆林,赵玉芳主编。心理发展与教育。重庆:重庆出版社,20xx.

[2]石敬珠。“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化学教学,20xx(9).

心理学论文 篇六

(一)

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载体的必要性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成熟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介入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身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载体十分必要。

1心理咨询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化

心理咨询遵循尊重性、平等性、保密性和交互性的原则,通过技巧性的对话方式使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形成一种协调、融洽和和谐的心理气氛或条件,并且可能在短时间内使这种关系达到相当密切的程度"成功的心理咨询,会使咨询者与来访者达成认知上的共识、感情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统一、心理上的共鸣"[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心理咨询为载体,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调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积极能动性,提高他们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日常行为习惯。大学生身心协调"情绪稳定,就会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建立起理解"信任"融洽"和谐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且将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言行举止。

2心理咨询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心理咨询通过测试"自由联想"疏泄等手段和方法,可以很好地掌握大学生的内在心理冲突与危机以及人格特点和行为障碍,从而有效地疏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心理矛盾与压力。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通过技巧性的方式与学生会谈并且注重倾听,对学生暴露出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不急于作出判断,而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和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恰当方式,从而使学生树立起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活动是将外界教育信息通过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和外化五个部分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心理咨询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可以得到充分尊重,从而使大学生很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心理咨询有助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是塑造良好人格,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相契合。近些年来大学生由于心理危机和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不良问题或产生心理偏差乃至出现心理失常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为了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必须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载体。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与宗旨,使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体化和人性化,从而更加贴近受教育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教育者通过与学生进行心理的交流与互动,从而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得到重视与理解,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得到了优化,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最终使大学生塑造成良好人格,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载体的主要途径

1将心理咨询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课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意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从而推进高校心理咨询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最终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同时高校还要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系列选修课程。如、普通心理学、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训练,等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帮助每个大学生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增强他们自身的心理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高校还可以通过家庭作业"小组讨论"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咨询等方式来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便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构建完善的高校校园心理咨询平台

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来构建完善的校园心理咨询平台。一是高校要完善心理咨询的组织机构,配备心理咨询的专兼职人员,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二是高校要设立心理资料阅览室"心理测评室"心理咨询室以及团队训练室等为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三是高校要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设置专职心理健康辅导专家,每个院系要设置心理健康辅导员,每个班级要设置心理健康委员。形成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四是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如在学校的校园网站上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网页,进行心理咨询知识的专题介绍。还可以通过校园BBS网上对话鼓励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的身心协调发展。还可以利用QQ"微博"微信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来开拓与大学生沟通交流的渠道。五是高校要聘请心理咨询专家为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专题讲座来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压力与问题。六是高校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组织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测,从而可以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实现早发现"早干预和早控制,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降低大学生心理障碍事件的发生率。

3加强高校心理咨询队伍建设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载体,一是要培养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处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关于心理咨询理论和操作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增进对心理咨询载体的理性认识,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很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各种心理障碍问题,并运用科学的心理咨询理论知识和有效方法分析和处理这些实际问题。各高校的辅导员要与心理咨询中心经常保持联系,一旦发现有异常行为反应的学生,要及时向心理咨询中心报告,并且与心理咨询中心沟通解决方案,做好这些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康复工作。在加强高校心理咨询队伍建设上,建议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研究制定出一套高校心理咨询教师的培训规划和实施方案,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确定组织培训工作的单位部门,成立高校心理咨询教师的培训基地,并且制定好培训内容和考核办法,实行教师上岗资格认定制度,对教师统一要求和管理,从而全面提升高校心理咨询队伍建设的水平。

(二)

一、地理教学中“问题学生”的表现

1.课堂纪律问题

问题学生因自尊和心理的需要,常表现为喜欢上课聊天、起哄、玩手机等。学生上课聊天是较常见的课堂纪律问题,人手一部手机和方便的上网功能使上课使用手机成为常事,还有一些学生上课抓住老师和同学的口误故意起哄。

2.地理作业问题

本人在上海的教学经历发现,由于上海高考实行“3+1”的政策,选修地理的学生很少,即使是选修地理的学生,也不重视地理课程,学生不完成作业,并找出各种理由搪塞。作业及基于作业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常常是令老师头疼的问题。

二、“问题学生”出现的心理视角分析

问题学生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教师多方面的考量,没有认真科学地分析原因,将导致教育工作难以有效进行。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问题学生”的心理分析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因为这种分析较为深刻,有利于探讨“问题学生”的内心,使问题得到本源性解决。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问题学生出现的深层原因,找到解决问题学生的有效对策。

1.缺乏地理学习的正确价值观

地理在整个学科领域事实上的地位较低,加上地理无用的偏见对学生观念产生影响,高考功利思想导致学生不重视地理,不想把学习时间“浪费”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上,尤其是“问题学生”。这也是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课、课后不认真作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2.缺少地理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取向。上海高中学生尤其是家庭条件较好的问题学生因家庭条件优越等原因,学习动机较低。并且上海名牌大学云集,众所周知的入学门槛较低,导致学生的升学压力相对于其他省份小。另外选修地理学科对高考和就业影响力较小,这些都导致问题学生缺少地理学习动机。

3.缺乏地理学习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显示问题学生大多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历过多次的负面经验以及缺乏爱。不理想的成绩和经常受到批评让他对地理学习没有信心。

三、“问题学生”的地理教学对策

1.树立学生正确的地理学习价值观,让学生正确对待地理学习

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常被忽视。高中地理的第一节课很有必要对学生的地理学习价值观作一次正确引导,让学生领略到地理学科的魅力和重要性。笔者在第一节地理课列举了很多地理与我们国家重大事件相联系的实例:如载人宇宙飞船的成功升空、石油煤田的勘探、海洋空间的利用、天气情况的预报、青藏铁路的修筑、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等。通过图片和文字说明展现地理学科与我们现实生活的重大联系,来说明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兼具的学科,符合新课程标准“学习有用的地理”的要求。另外还展示了自己大学期时野外实习的照片,希望通过身边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的吸引力。学生很羡慕大学时的野外实习,有人当场表示大学也想学地理。通过这样一堂带有“推销”意味的地理课,学生的地理学习价值观形成了,为正确的地理学习态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2.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地理

尤古罗格卢和华尔伯格的研究表明,动机和学业成就之间存在正相关。学习动机并不是通过直接参与认知过程而对学习产生作用的,而是以学习情绪的唤起、学习准备状态的增强、学习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意志力的提高为中介来影响认知建构过程的。[5]学习动机对学习具有引发、定向、维持和调节作用,有效的学习动机是良好的学习效果的保证。因此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着重提高问题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欲望。从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来说,教师可以强调掌握地理知识后对我们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帮助;可以重建问题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把地理学习当做是对自我能力的挑战;还可以通过增加对问题学生的关心、加强对问题学生的期望和赞许,努力促进学生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问题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被激发了,地理学习就会转变为学生自己的内在需求。

3.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为学生提供地理学习的思维支架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和新学的任务关联。通过呈现“组织者”,在学习者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他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比如中国为什么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很多学生在第一次看到这个问题时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作答。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弄清楚地震发生的原因——即地下岩层的突然断裂引起的地面在短时间内的快速震动;再弄清楚地震多发的地方(两大地震带)具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即处于板块的交界处;最后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迎刃而解了——因为中国处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4.强化学生地理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树立学生地理学习的自信心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结果因素就是我们所说的强化(如完成学习任务后的奖励等),先行因素就是我们所说的期待,这种期待并不仅仅包括我们通常知道的结果期待(人们对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还包括效能期待,即所谓的“自我效能感”。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经常鼓励学生,使学生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学习任务,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高度自觉地实施那一学习活动。比如在讲授世界气候类型时,学生普遍反映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的理论模型不好记。其实学生并非真的记不住,只是“懒得记”。这时教师可以说明其实这张图并不难,也并不需要死记硬背,它是有规律可循的。整张图大致可以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西部分可以按照从低纬到高纬依次是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气候。分布横贯整个大陆的有热带雨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和极地气候。大陆东部全是季风气候,按照由低纬到高纬,依次是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大陆西部以欧洲为例,由低纬到高纬依次是热带稀疏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中部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记住了气候的名称后再根据它们各自的分布位置对照行星风系来了解它受何种气压带和风带控制,进而理解它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这样以后,虽然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还是教学中的难点,但因为掌握了规律,学生就觉得不难了,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帮助学生从心理上突破学习中的难关。发现问题学生的问题,客观分析成因,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将会使问题学生的问题得到解决。实践证明了我的基于教育心理理论的地理教学行为达到了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的目的。

(三)

1当前高中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特点

当代高中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高中生心理的几种矛盾状况。高中生是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主要主体,他们内心的心理特点和变化直接影响着班级教育心理环境所表现出的特点。高中生的内心心理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随着高中生身体的迅速发育和思维发展,他们的心理独立性意识大大增强,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还不能完全独立,在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仍要依赖别人的帮助。这种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矛盾,会激发较强的自我意识。在对高中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尊重高中生的独立性意识,另一方面也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第二,心理封闭与渴望交往的矛盾。高中生越发成熟后,有自己的秘密,不愿意把自己内心世界轻易向别人敞开,表现出一种封闭性。但当他们遇到烦恼、不开心的事情时,又期望得到别人的理解,渴望找到可以倾诉的知心朋友。这种矛盾的心理,使高中生在陷入困境的时候,会感到压抑和烦躁。笔者从事班主任工作很多年,大多数学生不愿意把心里的事情与班主任分享,总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后,取得他们的信任,成为他们的朋友之后,才能真正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困惑。这种心理封闭与渴望交往的矛盾,需要教育工作者多去体谅学生,尊重学生,与他们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第三,强烈的求知欲与识别能力低的矛盾。高中阶段是学生发展较为重要的阶段,也是学生吸收科学文化知识的良好时期。高中生在这一阶段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对任何事情都渴望了解和学习,然而由于他们识别能力比较低,不能分辨不良信息,往往受这些信息的干扰和影响,并把这种影响带到班级群体中,使整个班级弥漫着“灰色”的迷雾,呈现出不积极、不和谐的班级心理环境。第四,情绪化与理智的矛盾。高中学生容易情绪化,在生活中容易感情用事,难以及时理智地控制自己。不过在事后,经过劝导之后,又能理智分析问题。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有一次,班上的两个同学因为一点小事情,其中一个同学动手打了另一个同学,笔者并没有责备他们,而是跟他们谈话,经过交流之后,打人的同学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破坏了他们之间的友谊,还给其他同学带来不好的影响,于是,他主动给另一同学道歉。第五,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高中生具有丰富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因此,往往脱离现实去塑造理想中的自我。然而往往理想与现实相差甚远,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存在着差距,这就形成了一组矛盾。这类矛盾处理不好,高中生的自信心将受到打击,从而产生一些过激的行为,陷入悲观和消极的心理环境。此时,教师积极的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显得尤为重要。高中学生内心心理的五个方面的矛盾,促使班级教育心理环境表现出一些负面的特点,如,不和谐、不团结、不积极、课堂秩序混乱、师生之间沟通阻碍重重等等。班级教育心理环境一旦表现出一些负面特点,班主任教师就应该引起重视,并积极采取适宜的方法和对策去解决相关问题,当然,班主任教师也要在平时班级管理工作中,就要注意创设积极、健康并且和谐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

2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举措

笔者曾在2012年3月到5月期间,对浙江省临安市五所中学的30位高中班主任,以及80位高中学生进行过《关于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看法》的问卷调查,调查的部分内容以及结果,见表1和表2。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大约63%的高中班主任对班级教育心理环境有所认识和了解;同时高达83%的高中班主任非常重视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创设;也有70%的班主任会竭尽全力去创设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而绝大部分高中学生(85%)喜欢民主、平等、和谐的班级氛围;约81%的高中学生愿意去大家一同努力创设良好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班主任教师和同学对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热情和赞同,笔者备感欣慰,但是,在实践中我们班主任教师又该如何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来创设良好的教育心理环境呢?笔者结合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的经验和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创设良好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

2.1提高高中班主任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

高中班主任教师作为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主体,班主任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水平直接关系到班级教育心理环境创设的效果,因此,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首要前提就是班主任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心理素质,加强自身心理教育。可以从参加教育心理培训、不断积累高中学生心理教育知识、进行班主任工作反思、形成班级教育心理环境创设组以及多与相关专家交流等方面入手,去提高自身的教育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提高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班主任教师付出许多努力的同时,也要不断坚持、不断探索。

2.2加强师生对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意识

在对部分高中班主任教师进行调查的时候,也发现仍然又部分教师对班级教育心理环境并不理解,并且对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持无所谓态度;有些高中学生也不愿意与大家一起来创设良好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因此,笔者认为,加强师生对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意识,是推进班级教育心理环境常设进程的一个必要而必须的环节。加强师生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意识,首先应该加强师生自我教育的意识,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经常对自身的行为、思想进行反思,从自我教育做起为良好班级氛围而努力;其次还应该加强师生的合作教育意识,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的监督、评价和帮助,来完善自我教育;最后班主任教师应该不断创新自己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具备创造教育意识,创造性地实现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创设与发展。

2.3构建学生心理档案袋,关注学生心理成长

每个高中生的心理压力,有的来自学习,有的来自家长或社会,或者是它们中的组合,无论是哪种压力,高中生心理景况的形成是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我们对高中学生的关注也应该是长期的、持续的。而学生的心理压力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班级整体的心理氛围。因此,为每个高中学生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袋有其必要性。可以在每个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生活之处,对他们做个心理测试,针对测试结果给予有针对性的关注;在每学年或学期又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记录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并在开设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及时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持续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心理的发展。

2.4促进师生交往,实现沟通无障碍

班级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形成良好班级心理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罗杰斯说: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才能真正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往,也是创设良好班级心理环境的有效策略。首先,班主任教师应该主动融入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的朋友,能让学生相信,让学生从内心去接受教师。其次,班级中同学之间也要懂得谦让,每个同学积极参加教育活动,增加彼此之间的友谊和情感。另外,对于班级中自然形成的小群体,教师要给予尊重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避免小群体之间完全隔绝,产生矛盾。

2.5尊重学生,理性教育

青年学生的心灵世界是靠人格尊严支撑的。青年学生的自我意识,在认识方面表现为自我自觉、自我观念、自我评价等;在意志方面表现为自我理想对自身行为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与控制;在情感方面则表现为自尊、自信、自爱等自我体验。我们应该尊重学生,使其享受到被尊重的权利,从而能够去尊重别人、尊重班级和社会规范。当然,班主任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也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与学生一起建立班级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班级秩序,对违反班级规定的要给予一定惩罚;班主任还要与学生一同管理班级事务,让学生及时了解班级情况,并能积极总结与反思。总之,创设良好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就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但是也要与理性教育结合。

3总结

目前,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尤其是针对中学生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建设进行研究的并不多。我们在认识到班级教育心理环境重要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创设良好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探索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运用教育的智慧,在实践中不断发掘,不断认识,总结出各种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为创设良好班级教育心理环境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

心理学论文3100字 篇七

幸福在每个人眼中的视网膜上成不同的像,不同的人对幸福也有不同的追求。但有时我们往往会忽视身边的小幸福,忽视身边的人和物给我们带来的开心与感动。所以,我们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幸福观,树立好心态,为自己将来的幸福作一个好的规划。

【关键词】:幸福,心态,幸福观。

这个学期我有机会接触了幸福心理学,在这次课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以前从未深入了解的东西,对一些事物也有了不同于之前的看法。老师在课堂上生动形象的讲课方式以及饶有趣味的课堂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关于幸福的定义,我有了自己的理解,完全不同于以前懵懂的我!

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所谓幸福是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位深爱你的人,一帮可信赖的朋友。当你看到这句话时,一切随之拥有。”在庆幸自己能看到这么富有哲理的言语的同时,也感叹这句关于幸福的注释很好,很实在,可惜那时候我并没有进行太深入的思考。

这学期在第一节幸福心理学课上老师引导了我们一起思考什么叫幸福,我发现在被别人忽然问道什么是幸福时我竟然回答不出。于是,我又想起一个电影里讲的东西:在这个电影里面,范伟饰演一个农民工,人家问他什么是幸福?他也愣了一下给出了这个回答:我饿了看到别人手里拿一个肉包子,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别人穿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就蹲在那里就比我幸福。这种回答很有意思,它就是一个比较。按照他的逻辑,幸福一定意义上是我们比较出来的。随后坐在我旁边的同学说了一句话:“什么叫幸福很简单的,幸福就是数钱数到手抽筋,睡觉睡到自然醒啦!”这时,另一个同学说道“你们还记得去年春节晚会上,小沈阳跟赵本山演的那个小品《不差钱》吗?里面有句话成为了去年一个流行语。小沈阳说人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钱没花完”。赵本山说不对,人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活着,钱没了”。我赞同这样的观点”

听完他们这两句话,我们都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他们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拜金主义者,一个特现实的人。如果所有的答案都把幸福和钱挂钩,那幸福是否就意味着钱越多的人就越快乐呢?

很快,老师在课堂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不是有钱就能带来快乐,像我现在虽然不是富翁但我很快乐、很幸福。可能每个人的幸福观都不同,对于我来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像教书、带孩子等等都是非常幸福的事,幸福是靠你们自己去感受的”。

我想我之所以没有像老师一样有一个明确的幸福观跟自身缺乏思考和总结及当今的社会的基本状况有关。就如《卓越企业家终身学习月刊》上所讲的一样: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一下今天这个社会,叫做快速、多变、多诱惑,这就是当今世界的状况。中国经济发展很快,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变化得很快,这是好的地方。但同时也是给我们带来麻烦,比如快速会让我们有些麻烦,那就是忙。我们人人都很忙,有很多事要做。其实忙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我们忙到最后连心也丢失了。所以我们现在很多时候要去寻找心。也就是我们很少去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没有及时地去体验自己的幸福。于是身边的小幸福都被自己忽视了!

学习了幸福心理学之后我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始探索自己的幸福观。

其实自从踏入大学以来我经常感觉到空虚,我不知道自己整天在干嘛?真的感觉不到快乐,找不到幸福感。因为我内心一直纠结着!之前我是没有了读书的机会,后来在斗不过自己内心强烈想读大学的愿望时,我冲破重重阻力来到了民政读书。开始的一段时间我是踌躇满志,积极地竞选班委,加入学校的部门与组织。可过了一段时间我就焉了,我发现我的内心不快乐。因为我不喜欢费尽心机去拉拢同学支持我;不喜欢在部门里表面上和所有的人都和和气气的,而背地里却在争权拉派;不喜欢在舞台上表现很假很假的一面。受这种环境的熏陶我发现我的幸福观也悄悄地发生了一些改变。我在想:是否幸福就是在班上每门功课都得A,然后拿到国家奖学金;是否幸福就是在部门里争一个好的位置坐,受到众人的敬仰,随意地支配别人;是否幸福就是在每个大型的舞台上都能看到他亮丽的身影,获得鲜花与掌声,让同学们都钦佩自己;是否幸福就是和每个老师都打好关系,说话有底气、做事有背景有靠山。正是因为这些想法让我每天都不开心,因为这些我一条都做不到。我发现自己在这个学校如同一只蚂蚁,渺小地不能再渺小了。我努力着却做不到这些,所以我更加地自卑,更加地瞧不起自己。于是我的心情也跟着自己的内心变化此起彼伏,频繁地出现焦虑、恐怖、悲伤的心理现象。

学习了心理学之后我有了新的改变,我不再抱着那些自己讨厌也做不到的幸福观了。在审视自己一段时间后我为自己找到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也遵从了自己的感受,不再强求一些什么,好好地把握自己的幸福,为自己将来的幸福做一个规划,享受自己的人生。

现在,在我眼里开心就是最重要的事。我一直认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吃自己喜欢吃的,结交自己喜欢的朋友,和自己心仪的男生谈恋爱是很幸福的事。因为这样自己很开心,把每天都过好就是一件最幸福的事。因为对于别人来说所谓的幸福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但开心的感觉是一样的。只要自己觉得开心那就是幸福。有人说,“幸福其实就是开心的另一种说法。”不过幸福比开心包括的要多,开心只是说自己当时的一种心情,而幸福包括了健康、家庭、爱情、事业和友情。如果这些都很完美,那你就是很幸福的人了。但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完美”,这时,只要你开心就是幸福了。

确保现在的幸福感得可持续发展,对于以后的幸福我也应该做一个好的规划。

对于健康我要重视了,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人身体不好,那么他干其他的事也会经常有着有心而力不足的感觉。众所周知,钱可以买到药却买不到健康的。所以良好的身体素质对于我们都非常重要,健康是成就幸福的因素之一。

在大学里我要谨慎地对待恋爱问题,找到一个合适的男友,为自己将来的婚姻打下基础非常重要。众所周知:爱人是与你相伴一生的人。如果你的爱人与你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你就会拥有和谐的家庭,而和谐的家庭才是你停泊的港湾。当你外出时,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有人牵挂着你;当你回到家里,有人嘘寒问暖,疲惫的身心在这儿得到修整。革命导师列宁与妻子克鲁普斯卡妮,科学家居里夫妇,他们志同道合,互相理解和赏识,甚称典范。不管他是否与你一同从事相似的事业,你俩都能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奋斗。所以,当一个人在一生中能够被一个异性深深地爱着,就是你的幸福。如果你的爱人与你同床异梦,家庭便危机四伏,你便寝食难安了,而幸福也会荡然无存了。所以在大学里我要为自己的幸福做好规划,不要因为寂寞而随便找一个男的谈一场耗钱、耗时、耗力、耗感情的恋爱。

虽然之前因讨厌阿谀奉承而没有幸福感,但我不能忽视朋友给自己带来的开心,不能忽视朋友的重要性。《永远是朋友》这首歌里有句歌词说得好:“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俗语也说多个朋友多条路。生活在大千世界,一个人一生会遇到许多困难,而个人的能力和力量是有限的,需要别人的帮助。即使你很富有,很有能力,也不可能做到万事不求人。而且,许多时候,我们除了物质的需要以外,还有精神的需要。你的感情需要与人交流,你的心声需要有人倾听,你的思想需要有人理解,你有些矛盾和疑问需要有人化解……所有这些,都需要朋友。美国前总统林肯说:“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应该是他同别人的友谊。”友谊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盏明灯,它能照亮人的心灵。有了一帮可以信赖的朋友,你的生活才会一帆风顺,丰富多彩。所以,要想获得好的幸福感,朋友这条链子不能断的。

幸福是一个奇特又重要的东西,它如同刚吹起来的泡泡一样,五彩缤纷地点缀着我们的天空、点缀着我们原本单调又乏味的人生。它轻盈地飘起,晶莹剔透的样子又是多么脆弱易破碎呢。所以,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幸福观,为自己将来的幸福做一个规划,享受自己的人生。

心理学论文 篇八

当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比较大,再加上现在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受过大的挫折,一旦求职被拒就会陷入极度的恐慌和失落中,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这种不良的心理问题轻则使人失去信心、悲观失望,重则出现攻击性和精神损害。对大学生群体而言如果就业心理危机程度过强,持续时间过长,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阴影,直接影响就业,而且有可能会引发大范围的社会秩序混乱,甚至妨碍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稳定的经济秩序。因此,对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危害

据当前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研究的资料显示,在经济条件、人际关系、学习成绩、家庭环境、就业压力等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因素中,就业压力一直处在第一位。可见,就业压力是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对大学生的身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在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的资料显示,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主要来自于人多岗位少、学校知名度不够高、父母及亲戚对自己期望过高、专业比较冷、对自己不够自信等几个方面。而采用知觉压力量表对大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其就业压力主要源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和社会环境,另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成长环境、交际能力等主观因素大部分的大学生感到就业压力大,他们在实习期间面对全新的环境、较高的工作要求,感到压力重重。还有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焦虑,他们担心就业资源的分布不均,甚至会出现过分敏感和不信任的心理。还有一些大学生对就业很焦虑、对金融危机很恐慌,特别是周围环境舆论氛围过分渲染就业危机,使他们更加人心惶惶。

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就业也是一个人才融入社会和历练的过程,这是一个破茧成蝶,凤凰涅槃的过程,中间必然要经历一些不为人知的挫折和磨难,只有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达到理想的就业效果。就业心理危机的产生使大学生在就业时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锁,影响正常就业,甚至会造成不必要的社会恐慌。针对以上情况,高校应该分析原因、寻找对策,通过心理疏导,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减轻其心理压力,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危机得到疏解。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理,摆脱被动接受的思想,主动出击,自信乐观地面对压力。

二、把握大学生真实心理,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应该帮助大学生建立情绪失衡与平衡模式,通过倾听与沟通等方式来把握学生的基本情绪,并建立一定的情绪发泄渠道,使学生的消极情绪及时得到缓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使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调整当前的目标,恢复失衡的情绪,逐渐趋向于理性和平和,从对自我的否定的消极情绪中走出来,转为自我肯定的积极情绪中来。

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个体的发展中起着很大的指导作用,所以,高校应该以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和实践性的马克思主义自我实现理论为指导,对大学生进行认知心理辅导,培养其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观、积极的竞争意识以及正确的就业动机。同时,要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指导学生针对自己遇到的实际挑战,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和应对策略,并根据社会的发展情况和当前的就业形势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就业计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危机既有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也有观念价值与文化价值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可以通过优化学生周围的环境,保持学校与家庭的有效沟通来化解。学校可以根据当前的政策和学校的实际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开展一些校园心理讲座,让学生逐渐能够了解心理学并尽可能养成健康的心理。学校与家庭之间,学生之间加强沟通,互通信息,增加就业的机会认知率,从而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一些依靠,不至于有种孤军奋战的心理,这样就会减轻甚至逐步消除大学生的心理恐慌,稳定就业大局。

三、运用正确的心理疏导方法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增强应对就业心理危机的信心是消除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关键。高校应该针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种种情况,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动态,帮学生减轻心理压力。

针对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的学生要给予特别的关注,这些学生吃苦能力比较强,但是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掌握的就业信息比较少,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尤其是求职悲剧后更容易陷入极端的悲观甚至绝望的境地,学校应该帮助其挖掘自身的才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己的信心,通过典型示范进行心理疏导,充分运用贫困生中积极乐观,依靠自身努力成功就业的典型事例,帮助贫困生树立自信,实现就业的梦想。

要实现就业心理疏导的最佳效果,还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心情愉快时容易进行沟通,心情烦躁时容易产生抵触。因此,在人的心情比较稳定时进行心理疏导,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反而会适得其反。学校要用心、巧妙、适时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学生由最初的焦虑、恐惧、不自信转到勇敢、自信、平和的心境。

总之,使大学生通过就业中的种种历练,能够更加的成熟,更加勇于面对现实,更加正视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对就业过程中的压力能够正确地化解,能够通过一种正当和合适的渠道来疏导自己的心理压力和危机,使自己更加地强大和自信,变被动为主动,努力把握各种就业机会,寻求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篇四: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探讨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末最早在美国兴起、以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倡导的"消极心理学"或"病态心理学"(pathologypsychology)而言的,是对现代主义心理学的反动。

1.积极心理学的起源

20世纪上叶,世界接连经历了两次大的战争。长期而严酷的战争,极大地破坏了人类的幸福生活。面对这样一个千疮百孔的世界,对各种问题的修复和解决便显得日益重要。而对于心理学而言,其主要任务也就随之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的秘密,找到治疗或缓解的方法。虽然心理学家们也从未放弃过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再加上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虽然对积极心理学也产生了影响,但很可惜的是,在这种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使积极心理学始终处于消极心理学的阴影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使人们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取向的期待也发生了变化,正如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SeligmanM.E.)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时代背景,积极心理学开始重新回到心理学家和公众的眼前。

2.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以及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1]它是对病态心理学的"扬弃"与价值转向,它更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指出心理学不能依靠对问题的修补来为人类谋取幸福,问题消除并不等于获得健康,人不是为了没有问题而存在,人是为了生活幸福而活着。因此它主张采取更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挖掘人的积极力量与潜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寻求和掌握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方法与途径。它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主观层次的积极体验的研究;二是个人层次的积极个人特质的研究;三是群体层次上的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2]

3.我国大学生在就业上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

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主要从主客上来分析。客观上主要体现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有脱节,学科知识的滞后性,毕业生人数与社会需求的不平衡性,以及人事制度的不完善性,这些都造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从而造成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而大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期望值过高,即大学生自己的高期望与社会的低接纳之间出现不一致,导致他们的心理上严重失衡,从而产生了压力;二、是功利化倾向,过于强调工作给予自己的回报;很多毕业生对于工作的要求没有把关注点放在未来的发展空间上,而更多的是要求当前的工资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三、社会实践能力弱,现在很多单位的负责人都反应现在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实践能力太差,就容易让大学生到单位后无所适从,不能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定位,也容易导致他们心理上产生压力。

4.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策略

积极心理学倡导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很多现象,来解释一些问题,那么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探讨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策略。

4.1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专业知识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只有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才具备了走入工作岗位的能力。可能有些人会说"学校所学的知识根本与社会不能接轨,没必要那么认真"。其实不然。首先,一个人不管他所掌握的知识还是技能是否是很尖端,但至少这些知识会让他信心十足,他会觉得自己具有这方面的能力,自己不是一个一无所长的人;其次,所有的知识都是一脉相承的,任何一门知识或是学问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就拿学心理学的学生为例,毕业后他可能做的是销售的工作,按大家的理解这是与他的专业也是相去甚远的,但是我们经常会听到有经验的人说,做销售你要学会察言观色,要抓住对方的心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的,他以前所学的心理学的知识就能对他的工作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最后,我们可以说在所有的大学所开设的专业中,没有一个是永久不衰的,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有不同的要求的产生,所以我们要坚定一种信念:那就是我所学的专业就是最好的,我一定要把它钻透。

4.2发展综合素质,培养各方面的能力。现在很多的用人单位普遍反应现在的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太差,嘴上说的头头是道,但却不能用于实际,不能用这些知识为公司创造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因此,为了能在就业的残酷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必须要具有其他人所不具有的能力,那就是实践能力。同时,多参加社会实践还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而且还可以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处理事情的应对能力,以及与同事伙伴的团结协作能力等等,而这些能力是在以后的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同时参加社会实践也可以锻炼一个人勇气与胆量,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与观点,其实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创新点。现在也有一些大学生,面对自己心仪的工作单位没有勇气去敲门,那这样就只会与机会擦肩而过,空留遗憾了;有些同学是好不容易进去了,却始终不知如何挖掘自己的潜力,找出创新点。

4.3提高自己应对挫折的能力。有一句话大家耳熟能详:失败乃成功之母,从哪跌倒再从哪爬起来,但实际上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却寥寥无几。现实的情况是,一次的挫折就有可能让一个大学生从此消沉,这也可能是与现在的社会环境有关,现在的独生子女较多,这些学生在家都是家里的中心,从来也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再加上现在的学生都比较自负,因此一次的挫折就可能打跨他们。因此大学生需要提高自己的受挫能力,正确看待每一次的挫折,一次挫折一个经验,用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那么挫折就不算什么了,而且还会让他们在经历了挫折之后变得成熟稳重,懂得思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挫折是一笔财富,只是需要我们用心体会,认真对待,变压力为动力,那么就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用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来面对这个世界,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想信自己的能力,那么你就一定能收获一个美好的明天。

心理学论文 篇九

摘 要 中职校学生中存在许多外显和内隐的心理行为理由,在职校教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十分迫切,作用十分重大。如何开展中职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教师至关重要,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要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中职校 心理健康 教育

1中职校开展学生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调查表明,中职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理由,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理由。这些心理行为理由不但严重地影响着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职校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对担任育人任务的教师和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作用的举措。

2中职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1培训教师职工至关重要

在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靠几位心理辅导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策略的教师职工队伍至关重要。

理想的培训应分三个层次:一是首先培训一批骨干教师,起到示范作用;二是普遍轮训班主任,提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提高教育水平;三是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培训中关键的理由是转变教育观念,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策略。

2.2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实践证明,学校应致力于深化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改革,以此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也只有此,才能突破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看作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开心理课的局限,而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在实处,深入、有效地开展起来,也才能有可能实现“让每一位教职工都成为学生心理保健医生”的梦想。

2.2.1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生一天的主要活动,课堂也是学生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最多。所以,如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作用和价值的开展途径和方式。

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建设。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也是一天之中最多的,因此,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建设,关键是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关系的建立。

2.2.2结合学科特点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课程的多样化,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具选择性、更具全面性的途径和方式。

2.2.3 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抓好日常教育活动、巧妙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教职工观念的转变,教职工要从新的视角来看待自己日常的教育工作;其次需要激发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教职工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发挥教职工创造的潜能,促使教职工敢于大胆创新,改革旧有的教育工作模式;此外需要使教职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育活动的主体作用,通过平等、信任和相互尊重,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从而根本转变教职工日常教育活动的不良模式,带来教育效果的巨大提高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

2.3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让全体教职工明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教职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理由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2.4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心理学论文 篇十

摘要:作为一名教育从业者,不仅要对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进行及时掌握和疏导,还要对自身心理状态进行“自检”,避免因自身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学生心理状态受到影响。所以,教育心理学应当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而教育心理学也在随着时代的要求不断发展和突破,它的发展对于教育事业的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状况

1.当代的教育心理学

早在20世纪初,西方心理学家就开始专注于研究教育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以桑代克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对教育学与心理学进行了最为深入的研究。桑代克所著的《教育心理学》就是第一本讲解教育学心理学之间关系的著作,我国也对该书进行了翻译,并形成了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体系。桑代克在他的书中分别对人性与心理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并对心理学教育的观点与发展方向进行了归纳,后期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和内容与之大致相同。所以,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教育心理学的开山之作。现如今,教育心理学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它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心理学在教育界的作用,研究课题方面也开始变得多种多样。它已经将研究方向深入到教育心理学对社会教育的影响,将原本理论化的观点进行社会实践,从而对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正确性进行检验。这种实践行为也促进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推广,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

2.教育心理学独立性发展

在20世纪前期,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心理学体系脱离而出,但缺乏心理学理论的支持,教育心理学开始变得空洞起来。值得庆幸的是,这种发展模式并没有持续很久,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开始自觉扩展教育心理学内容,并尽可能地脱离课堂式、说教式的教育,使教育心理学走进社会,从而实现了教育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这两大心理学的最广泛的结合。这就是所谓的教育心理学的独立发展时期,该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不断涉及新的领域,提高教育心理学在社会中的地位,使它不再仅仅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作为教育学与心理学两者结合后的一种服务于校园与社会的实践性学科。

3.教育心理学研究课题的变化

我们可以从各种学科研究课题的变化上看出其研究重点的改变,这种改变有时候是方向性的改变。其中作为这一领域的代表人物,维特罗克提出了他自己在教育心理学上的理解,他将教育心理学从单一的理论研究转变为实践教学,这种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在推广初期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师既是参与者,又是传播者,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试验对象,这种复杂的关系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本身也是一个问题。所以,后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开始向教育工作者的自身能力与教育对象的学习方法方面进行转变。我们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教学改革为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单纯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得很多学生理论丰富,但实践不足,导致学生无法在毕业后直接进入心理医学领域独立工作。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将真实的心理疾病案例引入课堂教学,这种更为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这种实践性的教育模式在丰富了课堂内容的同时,还培养了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独立性。因此,传统心理学的纯理论研究方式向实践教学研究转变是非常有必要的,而这种转变必将是成功的。

4.教育心理学启发与影响

教育心理学自20世纪初发展到现在,无论是从理论教学到互动式实践教学,还是从单纯的心理学到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统一,都对社会有着不同的启示作用。受这种启发影响最大的是教育界,以美国教育界为例,加德纳就曾对美国教育进行过批评,他认为教育要结合文化,文化的丰富性和包容性直接影响到智力的发展,早期美国对外界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采取排斥的态度和政策,导致美国民众无法了解中国,更不用说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这种在心理学界对美国政府的批评直接影响到了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态度,之后美国逐渐放开了对中国文化进入美国的限制,将中国文化作为美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美国也通过对这种文化的包容和学习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也是心理学家运用心理学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对政府决策进行影响和启发。

5.总结

作为一名教育从业者,应当全面学习心理学知识,并在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上提出新的见解,通过实践性教学对其进行检验,为未来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寻求正确的方向,使其更好地服务校园,服务社会,服务国家,这也是每一位教育从业者所应承担的伟大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章永生。教育心理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论文一:浅析软件测试中的心理学应用 第十一篇

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的心理因素对活动行为都有着直接的、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很多经济较发达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心理学的研究。心理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也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体系,其应用也逐步渗入到各个行业领域内。比如犯罪心理学、软件工程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等。心理学的成功应用在各行各业逐步凸显出来。

但将心理学应用到软件测试领域中的研究是稀少的,在知网上搜索“软件测试心理学”关键词,从查询结果可以看出:近20年中,这方面的论文数量较之其他计算机专业方向的研究是少之又少,与关键词完全符合的论文仅有5篇。这也说明在国内对软件测试的心理研究还不够重视,软件测试中的心理问题容易被大家忽略。大多数程序员、产品经理都觉得只要软件能够通过测试找出bug,并对bug正确的处理,不影响使用即可。

其实,软件测试是软件系统开发中一个重要环节,测试人员在测试时的既定目标、心理因素对测试用例的选择和测试结果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必须要重视软件测试中的心理学问题。

1 软件测试的目的

软件产品在交付使用或发布上线前,都必须经过大量的测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等等。在梅尔斯所著的《软件测试的艺术》一书中对软件测试是这样定义的:所谓的软件测试,就是一个过程或者一系列过程,用来确认计算机代码完成了其应该完成的功能,不执行其不该有的操作[1]。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对软件测试的定义是:使用人工或自动手段来运行或测定某个系统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检验它是否满足规定的需求或是弄清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别 [2]。

根据上述对软件测试的定义可知,测试的真正目的是:发现并修改缺陷、满足用户需求以及优化软件品质。其中bug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产品而非目标。测试人员需要以滿足用户需求为依据去发现更多程序中隐藏的错误,以达到优化软件品质的目的。在心理学中认为,人们的行为特点是有目的性的行为。与无目的性的行为相比两种行为的结果是大不一样的。一般说来,没有目的性的行为无成果而言;而有目的性的行为,才可取得最大最满意的成果。在软件测试开始之前,只有抱着测试就是为了验证需求的心理,才能设计出好的和有价值的测试用例,发现更多的错误;如果测试是为了证明程序很强壮,没有错误,那么就会导致设计的测试用例较为简单,容易让程序通过测试,发现不了或者只能发现很少的错误。

但实际的情况是很多公司在开发软件中并不重视软件测试。一些小型的软件开发公司甚至没有专门的测试部门和测试人员。他们在软件交付客户或发布上线前,往往是由程序员完成测试工作的。这种做法弊端很多。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让程序员去测试自己编写的代码,就像让一个人对自己进行自我批评一样,虽然了解自身的缺点所在,但改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程序员对自己开发的代码,经过编程、调试之后,一般都认为代码无错或者错误不大,

在这种心理作用下,测试的目的就会朝着“证明程序完成了应有的功能”走偏,编写出的测试用例意义不大,甚至可能连一些常规错误都发现不了。

笔者曾参与过某公司开发的一款APP软件的测试。在使用真机测试软件的过程中发现:编辑框在输入时,如果输入内容超过50个字后,输入的内容便无法自动换行。类似这样的错误开发人员在测试时根本没有发现,他们只是简单输入几个字,觉得实现基本输入就认为这个模块没有bug了。可见在测试软件时,测试人员的既定目标有着很明显的导向作用。

2 测试人员的素质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程序员的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把一个软件产品从无到有创造出来,这样的工作总能给人以信心、希望。反观测试人员的工作,似乎总是在一件成品上到处找错误,把好好的一个产品测得处处是漏洞(当然,这些漏洞本来就存在,只是刚好被测试人员发现而已),这样的工作本身就具有破坏性,而人们对破坏性的事物心理上往往难以愿意接受。所以“勇敢”是测试人员应该具备的首要心理素质。敢于表达,敢于指正错误。因为错误确确实实地存在于软件中,如果测试人员找不到,那么最终交付给用户使用时,就会暴露问题,最终为企业带来损失。但测试人员在敢于找错的同时还要注重沟通方式。由于被测试人员找出的bug,通常会交付给研发人员去修复。因此,测试人员与研发人员是紧密联系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良好的沟通方式会让别人更易于接受错误。

3 软件测试中的“成功与不成功”

在软件公司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程序员和测试人员相处总不太融洽,尤其是在软件项目进入到测试阶段,这个现象就更加明显了!程序员编写好的、经过初步调试看似没有问题的代码,如果测试人员测出来bug,程序员就会郁闷,有时甚至会抱怨测试人员设计的测试用例不好!

那什么是好的测试用例,什么是坏的测试用例呢?

测试本身就是为了尽可能多的发现程序中隐藏的错误。一个好的测试用例能发现程序中包含的不易发现的错误,这样的测试用例才算是设计成功的测试用例。如果设计的测试用例查找不出程序的任何问题,这可能在程序员看来是个好现象,但对于软件测试而言,只能说明测试用例设计得很失败。要知道没有完全正确的程序,只是目前还没有测试出来问题而已。

4 把握软件测试中的“度”

文献[2]中指出了软件测试基本原则之一是:穷尽测试是不可能的。由于将程序的各种可能的输入进行排列组合需要大量的时间,有时甚至根本无法做到全部的罗列。所以,测试人员根本不可能找出程序中的所有的错误,进而也无法做到彻底的测试。再加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的软件缺陷数量会逐渐减少,如果一直不断地测试,势必会增加测试的成本。由此可知过度的测试是不可取的。当然,不充分的测试势必不会揭露隐藏在软件中的缺陷。那么在测试过程中对何时才能停止测试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即便是大公司开发的成熟软件产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出现不同的错误。面对这样的事实,测试人员就需要分析测试停止的依据。一般来讲,通过软件测试,可以把程序的错误限定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单位时间内查出的缺陷数量和严重程度来判断是否停止测试。这里面还要强调一点的是软件必须要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如果没有把握好这个“度”,测试人员就会觉得测试工作本身就是一件无法完成的工作的。從心理学角度分析,如果人们一开始就觉得某件事情无法完成,那么心情就会变得十分沮丧、对这件事就会非常抵触。所以,掌握好测试的度,可以让测试工作本身变得容易被人接受、认可。

综合上述几点来看,从心理学角度考量软件测试这项工作,测试人员在测试前必须确定有正确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多的发现程序中的错误;在测试时,必须有坚强的心理素质,找到错误后,要和程序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对于何时结束测试,也需要把握好客户的需求,才不会使测试工作陷入泥潭。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尽量找第三方软件公司来协助完成测试工作,往往软件能达到较好的预期效果,坚决避免程序员身兼数职,测试自己开发的代码。

5 结论

软件测试不仅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测试工具、测试人员能力、测试方法外,测试中的心理问题对测试结果都会有直接影响。尽管测试方法、测试工具都在不断发展更新,但测试中的心理影响很少引起人们的重视。相信随着测试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心理学在软件测试方面的应用也会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心理学论文 第十二篇

摘 要

一九三六年的《文艺心理学》是朱光潜早期的一部美学著作,是以心理以及生理学为背景来阐释美感经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美学上的贡献之大,是很值得我们推敲与学习的。文章从审美欣赏与人生的关系,是否带有名理思考,且从美感经验的特征着手,我们想阐释它对艺术创作与欣赏的一些赋予远见性的指导。

关键词

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的美学家。被誉为“中国美学史上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式的人物,融会中西的美学开拓者。生于安徽桐城县阳和乡吴庄。名光潜,字孟实。他是我国把西方美学系统地引进到中国来的人,其间,先生用中国的视角来将西方的学说融会贯通。《文艺心理学》洋洋洒洒前后20余万言,涉及到许多美学的重要命题,核心上说是对“美感经验”的分析。所谓美感经验就是在欣赏或创造艺术的时候人们内心的心理活动,即克罗齐美学中的形象直觉,这一观点也是早期的先生美学的切入点与立足点。之后,由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的引入,朱光潜对他早前的形式美学的思想做出过批判,在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之后,先生打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之间的桥梁。关于朱光潜的美学,如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给《谈美》的序中所说的:“他散布希望在每一个心里,让你相信你所能做的比你想你所能做的多。他告诉你美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他一半在物,一半在你,在你手里。”

一、艺术审美欣赏与人生的关系

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的序言,就开章明义地说道:“从前,我受到康德到克罗齐一线相穿的形式派美学的束缚,以为美感经验单纯的是形象的直觉,在聚精会神中我们观赏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不旁迁他涉,所以抽象思考、联想、道德观念等都是感觉范围以外的事。现在,我察觉到人生是有机体,科学的、伦理的和美感的种种活动在理论上虽可分辨,在事实上却不可分割开来,使彼此相互绝缘。”[1]朱光潜后来受到歌德与黑格尔学说的影响,因为他们的学说都是非常注重人的整体性的。继而,看到了克罗齐学派的是在机械地把直觉与人生割裂开来,朱先生认为“他的毛病在太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先生并没有完全推倒形式美学,而是在批判地继承形式派美学思想。具体的来说,朱先生是认为,在艺术活动之中,存在一个前因后果活动,这其中所谓的“前因”即联想的阶段和“后果”即名理的思考的阶段是分列在审美经验的前后的,也就是人们在进行艺术创造与欣赏的时候,那一霎时的心理是不掺杂任何在那个孤立绝缘意象以外的意识活动的,即“美感经验和名理思考不能同时并存”,但是在直觉的前后是带有抽象思考的。亦及朱先生在《“慢慢走,欣赏啊!”》里面提到的,“我们把实际生活看作整个人生之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时,并非肯定艺术与整体人生的隔阂。”[2]

这也是和马克思主义观点有相通之处的,部分之和并不等于整体,因为整体也有它自己特有的属性。而一味的直觉思维观就是割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把周围看成是单一的平面,即便存在整体,这个整体也只是平面上与把杂多硬生生地放入整一中的整体罢了,这种观点是根本无法体会到整体里蕴含的那层有机联系的深层属性的。我们要知道,美学是人的美学,人是审美里重要的主体。所以,如果在论说美的命题的时候,把人的因素给丢弃了或没有放到主导的因素上去,这些学说都是偏颇的。这也是我们研究朱光潜美学一个基本的逻辑起点。由此我们才能将后来的书朱先生的卷慢慢展开,细细品读。

二、文艺心理学里的美感经验的特征

我们说朱光潜是把西方美学带入中国的先锋人物。他的书籍是集合各家之言之所长,出去糟粕,淘洗出精华,并把它们融汇在一个体系里面的之后再为我所用,这是朱先生在美学史上具有卓越贡献的地方。《文艺心理学》中,他成功引用克罗齐的“直觉说”,布洛的“距离说”,立普斯的“移情说”,加以批判继承,继而升华对美的看法,尤其是表现在对美感经验的看法。就此,朱先生对于欣赏中的心理事实作出了五个方面的精当的概括:第一,美感经验是一种凝神的境界。在这一时刻,我们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局面。那个所欣赏的艺术对象就立马成为了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这种无所为而为之的境界就是所谓形象的直觉,纯粹不受打扰的直觉活动。第二,如之前说到的,这种美感经验与名理的思考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的,这种距离是若即若离的才好。第三,从物我两忘的境界上升到我们同一的境界,产生了移情。物与我的之间形成了往复回流的,相互浇注的回荡。第四,美感经验不光与心理有关,其实与生理的关系也很大。在移情作用之中,不光我们的心跟随物在摇摆,我们的筋肉与呼吸等会随之发生变化,这是这种变化看不出来,是隐在内的模仿运动,即“内模仿”。第五,美感经验中的形象往往是不固定的,是随每个人的个性而异的,直觉就是每个人凭着自己的情趣性格在事物中突然显现出的形象,所谓的创造。

三、总结

其实,先生把西方几百年的美学思想进行分类与解析,也对西方的文本做中国式的解读。先生曾说,他是无意于建立一个以思辨哲学为基础的美学体系,只是想用通俗的方式介绍西方的理论,能对中国美学界有一些启蒙与借鉴就好。这也是日后我们要带着这一问题去阅读的原因,找到文化与文化的切合点,无疑会加强我们对文本与语境的阅读和审视的能力。(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

[2] 《朱光潜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心理学论文 第十三篇

摘要:

色彩一直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在人类发展的初期,人类就意识到色彩具有的特殊魅力,那个时候已经开始使用色彩对生活进行装饰。七色光谱(1666年牛顿发现七色光谱)的发现,使人类对色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人们逐渐意识到色彩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尼古拉斯?金?达莎比亚正是提出色彩心理学的观点。本文以“色彩心理学在艺术設计中的应用”为核心,主要的内容有:色彩心理学在艺术設计中运用的核心、每种色彩代表的意义、色彩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

色彩心理艺术設计应用

一、研究目的

目前,人们对色彩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不同的色彩对人们的感官有着不同作用,色彩影响这人们的思想、情感、意识等诸多方面。由于文化背景等原因,不同的国家对颜色的'解读也各不相同,例如,红色在我国代表的喜庆、欢快,在节日和举行重大活动的时候,多采用红色进行装点,在西方红色代表着血腥和杀戮,所以西方人在结婚的时候,几乎不会使用红色。艺术設计抓住了色彩的特点,巧妙运用了色彩对人类心理影响的作用。现在,色彩心理学在艺术設计中被广泛运用。

二、色彩心理学在艺术設计中的关键核心

艺术設计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绘画、平面設计、建筑、雕塑、室内装修等方面都是艺术設计的范畴,色彩心理学在艺术設计中的运用,不是平白无故的添加。艺术設计中色彩的添加应该注意以下两点。首先,创造性思维。任何艺术設计都不离开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它是艺术設计的关键,色彩在艺术設计中的使用同样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支持,它可以保证艺术設计的原创性。第二,保持一致性。色彩在艺术設计中的使用,必须要与設计的作品保持一致性。保持色彩与使用场所的氛围相匹配。例如,在幼儿园的設计中,要多一下粉色、紫色、这样可以把幼儿园烘托出童话般的氛围,如果使用黑色或者白色来装饰幼儿园的话,就会缺乏生气。很多医院在室内設计的时候,都会采用白色来装点,这样会使医院从整体上看起来显得格外的整洁肃静,如果用其他颜色,就会显得比较突兀。所以在艺术設计中色彩的使用,必须与使用的场所保持一致。

三、色彩对人们心理的作用

1.色彩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产生不同的产生联想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色彩的观察,很大程度上来自心理因素的,通过颜色的观察,人们在心理会形成一种:心理颜色观察感。在人们心理联想的作用下,色彩还可以使人在视觉上产生出相应的错觉,虽然在不同文化的背景下,人们对也色彩有着不同的解读,但是色彩会使人产生的联想是共同的。并且,在不同的年纪对颜色也会产生不同的联想。例如,年轻人看到白色,心理第一个感觉就是干净、纯洁。而老人看到白色,就会联想的死亡,内心就会感觉到消沉。粉色对儿童来说以为的童趣、天真。而年轻人看到粉色就会感觉到温暖、浪漫。粉色对于老人来说就是喜庆。

2.各种颜色的象征意义

红色。红色代表了奔放与热情,红色是一个充满能量的色彩。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赛场上的运动服装,多为红色,红色给人一种阳光、自信的感觉。此外红色还象征着性感,在娱乐圈的活动中,红色是明星们常用的颜色。橙色。橙色代表了包容、健康、亲切。橙色给人一种坦率、开朗的感觉。橙色属于暖色调,可以使人感到心理的温暖。黄色。黄色代表了聪明天真的特性。儿童玩具多采用黄色。此外,黄色可以刺激人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其他颜色相比黄色可以更加被人们注意。黄色在生活中也被广泛运用。例如,交警在执行公务的时候,外面通常会穿一件黄色的简易马甲,环卫工人的工作服也采用黄色,这些都是为了能够方便引起路人的注意。绿色。绿色代表了清新、活力。绿色是顽强生命力的体现。绿色也是自由和平的象征,例如,绿色橄榄代表了和平友好。蓝色。蓝色属于冷色调,具有灵性和知性的特点。据调查发现,几乎没有人讨厌蓝色、蓝色象征着独立、希望、诚实、但是蓝色也会对人们的心理带来忧郁感。黑色。黑色是低调、权威、高压的象征。在艺术設计中运用到黑色,能够烘托出严肃、庄重的氛围,如在办公室的設计上,很多設计师都会采用黑色对办公室进行装饰,这样会显得办公室显得典雅、整洁、庄重。此外,各国政要也大多以黑色西装出现的公共场合,这也是为了维护自己权威、庄重的形象。紫色。紫色代表了浪漫、高贵、优雅,同时还带有一丝神秘感。在服装設计上,运用到紫色最多。例如,晚礼服的設计大多采用紫色,NBA湖人队的客场球衣也为紫色,可以彰显球队高贵的气质。但是和蓝色一样,紫色也能让人产生忧郁感。

四、结束语

艺术設计中颜色的应用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色彩不仅可以给予我们感官上的冲击,还可以影响我们的心理变化。在电影海报設计方面,对色彩使用要求的比较严格,色彩的使用取决于电影题材,喜剧电影多采用红色、黄色、橙色等暖色调,这样可以使观众感受到祥和欢快的气氛,历史剧多采用褐色、黑色为主色调,这也可以彰显时代感。人文题材的电影多采用白色、黑色,这样为了突出人文主义的简约。电脑网页的設计,对颜色的使用把控的也比较严格,新闻版块色彩运用比较简明,娱乐版块多采用明亮的色调。此外,在对节日的装点,人们大多采用红色、粉色等暖色调,来烘托节日氛围。由于色彩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它在生活中被应用到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况敏。从色彩心理学角度解读商品色彩营销[J].美术教育研究,2012

[2]张文静。性格心理在艺术設计色彩中的应用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

[3]吴伟晶。色彩心理学在景观設计空间中的运用[J].居业,2015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以上13篇对心理学的认识论文就是小编为您分享的心理学论文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863648.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863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