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短文》教案优秀5篇(《短文》教案优秀5篇)

《短文》教案优秀5篇(《短文》教案优秀5篇)

更新时间:2023-07-12 01:44:42 点击: 来源:yutu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t7t8美文号为您精心整理了5篇《《短文》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刘禹锡)

一、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一、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讨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

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讨论并归纳: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句式骄散交错运用,读起来控骼悦耳,顿挫有致。

短文教案 篇二

教学要点:

分析篇章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字词:

二、分析《马说》:

1.用课文中语句回答问题

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千里马的悲惨结局是?表现食 马者浅薄愚妄的句子?

2.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充当立论依据)

3.伯乐、千里马、食马者是有深刻含义的,联系韩愈的生平谈谈他们分别指什么人?

4.由题3可知,文章用了什么写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

5.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表明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其真不知马也。)

三、分析《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1.文章用哪些词语扣住游河北?(燕赵、适兹土)

2.首节必有合的推测要成立应有哪两个前提?(大前提:燕赵有感慨悲歌 之士;小前提:董生是感慨悲歌之士)

3.从哪些句子可看出董生是感慨悲歌之士?(三个要点:怀抱利器、不得志、郁郁)

4.第二节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也和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分别有何言外之意?

5.第三节韩愈托董生办哪两件事?

6.文章首节侧重指出董生有才华,第二节暗示董生此行未必会得到赏识,第三节再次规劝董生归顺朝廷,根据这些提示,找出三节各自关键句。(吾知其必有合也、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7.末节有何作用?(照应开头;表达对感慨悲歌之士的尊敬;暗示董生:既然隐士都出来做官,你又何必到燕赵去?)

8.文章语言有何特点?(委婉含蓄,名送实留)

四、拓展训练:

对伯乐,对千里马,对食马者,对董生,对韩愈,你分别有什么话要说?

明确教学目标 篇三

三、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字注音:

禹 锡 馨 鸿 儒 牍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试读课文。

短文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教学难点】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导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放映《侏罗纪公园》的片断,请学生思索:

恐龙是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曾是地球上的霸主,但在6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灭绝了,为什么?流传至今的恐龙石又告诉我们什么?

二、感知课文

1.朗读题目,谈谈你读过题目会有什么样的结论?

设计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思索本文写作特色,由于说明问题不同,说明的角度也会不同,提醒学生在朗读时关注这个问题,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2.快速朗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明确:《恐龙无处不在》的内容: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地漂移假说。

《被压扁的沙子》的内容: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

3.这两篇短文各是怎样介绍相关内容?

明确:《恐龙无处不在》,提出说明主旨、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总领全文。然后用恐龙化石在各地发现的事实,阐释对大地漂移假说的证明,用具体事例证明主旨。最后总结恐龙化石的发现对大陆漂移假说提供了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先提出问题,提出了“撞击说”和“火山说”两种观点;然后具体分析论证,用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撞击造成恐龙灭绝。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把握结构的能力,能够有目的地筛选信息,并加以概括的阅读能力,为后文比较两篇作了铺垫。)

三、深入探究

这两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在中所“扮的角色”不同。

明确:第一篇中,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个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第二篇,恐龙的灭绝成为了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四、品味精彩

这两篇短文以“恐龙”为话题,却谈论了两个颇有深意的科普知识,读后却认为这些蕴藏其中的深奥抽象的理论说得浅显易懂,着实让人兴致盎然,你说说这两篇有何出彩点,作家用了什么妙招?依据文本说明(可以说明顺序、语言、方法、角度等方面入手)。

明确:

1.专业术语用平实语言具体诠释,说理深入浅出,深奥难懂的专业术语出现频率低。

2.借助逻辑顺序,重在说理,把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语言严谨,道理易懂。

3.说明方法多样,使说明对象阐释的更明白。

4.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本文说明语言简练,浅显易懂。

5.试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有何作用。

五、悟出真味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句话对你有什么启迪吗?

明确: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脚踏实地的研究态度,学科之间交织、融合,要有所收获必须有广博的知识。

(这一环节以小组讨论形式进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体会科研思想,加强体验并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六、探究拓展

走进图书室,网上冲浪,搜寻更多的有关“恐龙”的新的科研成果,办一期“恐龙情报站”的手抄报。

(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从不同渠道搜集信息,培养他们观察、探究的科学精神,将学生热情延伸到课外,鼓励他们运用一切资源学习语文。)

《短文两篇》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品味散文诗优美精辟的语言。

2、结合背景理解文章引用传说中的深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思想】

1、阅读优美的散文作品,要通过诵读品味来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

2、创设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独到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

1、诵读品味;

2、理解主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自主预习

1、搜索有关巴金的资料。

2、会读会写并能解释加线的字:

旸谷

姮娥

一撮灰

皓月

〖教学过程

一、通过神话,导入新课

古代神话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于日、月的神话传说。

今天我们学习一下巴金的《日》和《月》,看一下作者赋予这些传说哪些深意。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生竭尽所知交流之后,师归结:

1、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代表作还有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等。

2、背景简介:

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正值日寇铁蹄蹂躏我中华大地,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鲜血浸没。为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千百万的爱国志士拿起武器奔赴抗日战场,人们也包括巴金都在翘首期待着胜利的到来。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材料(或师范读),生初步体味两首散文诗字里行间渗透出来情感的。不同特点:

归结明确:《日》激情洋溢,《月》细腻幽静。

2、学生饱含情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生生互评。教师适时指导。

4、学生齐读,整体感知文意,自由发言作归结。

《日》──追求光和热

《月》──改变冰冷

四、合作探究,精细研讨

生分小组合作研究,然后将成果在班上交流:

1、《日》中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写太阳,而对飞蛾扑火大加赞赏,又对夸父逐日异常怀恋?

(他们是追逐光明的使者,他的身上凝聚热情希望!)

2、《月》中,月亮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与《日》中的冷一致吗?

(死了的星球、冷光、死的光)(同样是冰冷的世界)

3、《月》中作者赋予嫦娥奔月以什么新的内涵?

(改变这冰冷的星球)

4、你能结合这两篇散文诗,谈谈你感受到的作者情感吗?

(歌颂了光明,赞美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者,同时表达了改变旧世界的愿望)

五、归结写法,迁移积累

在这两篇散文诗中,对于飞蛾、夸父以及嫦娥,作者不只是把他们当作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的飘渺的人物,而是根据写作的需要,重新赋予了他们新的内涵,运用象征的手法,让他们成为追求光明改变世界的使者。那么根据你的积累和搜集列举出一些借月来表达思绪,抒发想象的诗句。

六、板书设计

以上内容就是t7t8美文号为您提供的5篇《《短文》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879919.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879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