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诗经·卫风·氓》优秀教案7篇(《诗经 · 卫风 · 氓》)

《诗经·卫风·氓》优秀教案7篇(《诗经 · 卫风 · 氓》)

更新时间:2023-11-13 06:15:33 点击: 来源:yutu

《国风·卫风·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t7t8美文号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7篇《《诗经·卫风·氓》优秀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氓》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4、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5、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难点]

1、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2、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设想]

首先讲解诗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在同学们熟悉诗的基础上谈谈诗的写作特点,以便让同学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

另外,还要通过诗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用具]

教师备课系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痴情女子负心郎,是诗人创作的母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诗人对之进行过阐释,我们今天阅读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感受作品的震没和恒久的生命力。体会、品味古代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二、《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 雅 、颂”三部分。《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1、“风”“雅”“颂”

“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主。

2、“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则是触物兴词,由客观事物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整体把握

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四、字词梳理

匪:fēi 汤:shāng

愆:qiān 徂:cú

将:qiāng 裳:cháng

载:zài 靡:mǐ

2、古今异义词:

氓 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涕 古义:眼泪,例如:泣涕涟涟;

今义:鼻涕宴 古义:欢聚,例如:总角之宴;

今义:宴会三岁 古义:多年,例如:三岁食贫;

今义:三岁的年龄

三、写作特点

1、《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在《诗经》中开创了比兴的手法,如: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四、体验拓展:

《氓》一诗中这位如此温柔、多情、勤劳、淳朴的女子为何遭弃?同学各自发言后师评: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勤劳、淳朴,具有多种美德,最后被丈夫虐待以至抛弃。这个弃妇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她的悲剧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联系实际,请同学们谈谈对男女主人公爱情观的看法,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五、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的另一样生活。

3、预习下节课。

诗经 氓 教案 篇二

诗经氓(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的一般体例与手法。 2. 分析人物形象及悲剧产生的原因。 3. 感悟《氓》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2、理解诗歌的现实意义。 【课型】探究课 【教学过程☆www.☆】

一、课题导入

天我们要讲的主题是爱情。说到恒久流传的爱情,我们可能会想到罗密欧与朱丽叶,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中国文化中,最富代表性的应当还是星空中的鹊桥,它源自承诺与坚守,讲究细水长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天让我们走近遥远的卫国,去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才子佳人,他们是距今3000多年前的再普通不过的一对青年男女。让我们一同走进《诗经氓》。

二、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初步感知

1、学生齐读,把握全诗节奏(

二、二节拍)。 2.教师范读,初步体悟感情。

三、掀起你的盖头来——整体把握

1、 问:本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明确:以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一段从求婚恋爱,两心相许,结婚度日,到男子变心,自己决定一刀两断的全过程。

2、《诗经》中的本篇选自卫风,而《诗经》的风雅颂都属于乐歌,请同学们试着用一首歌的歌名来分别概括本诗的六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3、问:这个爱情故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明确:恋爱——婚后——决绝

四、莫为浮云遮望眼——文本探究 通文意,请学生圈点并提出文中经过思考后仍不明白的句子,可以是内容或手法方面的问题。 1. 【重点点拨】

对“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解读。

女主人公静思回忆这段婚姻和恋爱时,在归家途中看到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想到了吃桑葚的斑鸠吃多了桑葚会昏醉,进而想到了女子沉溺于爱情的情况,实际上桑叶柔嫩时也代表了女子年轻貌美的时期。

熹将这句称为“比而兴”,比和兴是两种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使诗歌更有感染力。兴是借自然事物先起个头,然后以联想引出诗人要描写的对象和情感。有时候比兴连用,带着发端和比喻双重作用,表示寄托之意。比兴手法可以增添诗意。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通过桑叶枯黄来比喻婚后的不幸福,也可理解为女子的年长色衰,从而引出下文对婚后痛苦生活的描写。 几句去掉并不影响文章大意的理解,那么意图何在?它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就像是我们写记叙文一样,中间也会插入一些抒情议论的语言来增强文采,不会显得枯燥无味。

2、 【探讨】这段本应美好的婚姻最后为何会失败?

确:主要责任在氓,他犯下了三个过错:“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可总结为“移情别恋”、“蛮横粗暴”、“背信弃义”。

主人公的遭遇令人同情,任劳任怨的品质值得敬佩,但在这段失败的婚姻中,她也应该承担一些责任。“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表现出她对婚姻的迫切渴望,“靡室劳矣”、“靡有朝矣”写出了她披星戴月,不顾一切的付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固然有洒脱,但亦过于武断。可总结为“轻许终身”、“过度纵容”和“冲动决绝”。 3.【拓展延伸】假如时光倒转数千年,你来到淇水边,听完女主人公的这段倾诉,你会对“她”说:……

小结:同学们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说得非常好,老师还想补充几句,教材将《氓》安排为诗歌单元的第一课,我想,绝不是为了让同学们看到到婚姻的现实与残酷,从而对爱情失去信心,虽然如马茂元先生所言,女主人公是“往事不堪回首,前程更复可畏”,但毕竟她终于开始正视自己的处境,迈出了勇敢的一步。而从这则故事中,我想我们也更能明白关于爱情的真谛,从而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去学会用真诚和智慧挑选自己的伴侣,经营好自己的婚姻。

五、牛刀小试显身手——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诗经氓

移情别恋轻许终身

氓蛮横粗暴“我” 过度纵容 背信弃义冲动决绝

专一真诚智慧理性

诗经《氓》 篇三

课题实验教案:《诗经·氓》教案

韩晓蓉

《诗经·氓》是人教版必修2的一篇经典之作,诗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而又无数次重复上演的爱情婚姻悲剧。本文的价值在于,它用高度凝练而有韵味的诗歌语言、以女主人公的口吻讲述爱情故事,并且对自己的婚姻悲剧作出深刻的反省,以告诫人们“无与士耽”。

一、课前要求学生自读全诗,描述诗意(区别于文言文的字字直译)

二、朗读全诗,正音正字,疏通诗歌意思。(注意不要陷于文言翻译中易于肢解诗意)

三、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1、作为叙事诗,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同学简要复述诗歌的主要内容。

“痴心女子负心汉”的传统悲剧故事。或者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个女子回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

开始氓来向她求婚,女子没有立即答应,男生有些生气;女子希望他不要生气,告诉他以秋天作为婚期,于是,女子就欣然急切地盼望氓的到来,她对“氓”表现得很痴情,两人很顺利地结婚了。婚后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持着家务,“氓”开始还好,慢慢地,脾气变得暴躁起来,并且毫无眷顾之意,女子独自伤悲,最终清醒地认识到既然你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

2、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女子的“痴情”和男子的“负心”?试做分析。

1)、“氓”的形象——负心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忠厚老实,又有一些狡猾。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怒”:求婚太直接,太急于求成。悲剧的根源。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对感情不专一,德行无常。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达到目的之后,对妻子施以暴力。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曾经的铮铮誓言,对爱的渴望,如今都不再顾念。不念旧情。

2)、“女子”的形象——痴心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极易沉湎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对爱痴情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操持家务,吃苦耐劳

3)文中女子的“痴情”和男子的“负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中那里还有对比,作用是什么? ●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比。

●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概括男女主人公的性格

女:温柔热情 忠贞勤劳 坚强刚烈

男:急躁真挚 无情善变 始乱终弃

3、主题探讨:结合诗文,说说女子对于自身的悲剧有怎样的认识?你觉得女子的悲剧原因有哪些?面对男子负心的悲剧,女子是怎么做的?

①结合诗文,说说女子对于自身的悲剧有怎样的认识?

沉痛的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痴情往往极易沉湎于爱情,因而丧失必要的判断力;

诗歌从恋爱与新婚时的快乐写到婚后的悲剧结局,这个故事由乐而悲的转折点正是从女子对这段爱情婚姻状况最清醒的认识开始,也是女子内心深处痛苦的呐喊!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斑鸠啊,千万不要吃太多的桑葚呀,否则会昏醉下去!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子呀,千万不要与男生沉湎于未经思考....的爱情,否则会头脑发昏!

上一句是比兴,用什么比喻什么?用斑鸠食桑葚过多会昏醉,来比喻沉湎于爱情会发昏。

下一句表达了女子什么样的心情?经历失败婚姻时的痛苦呐喊。是她从自己的失败婚姻中总结出的深刻的教训,也是她对造成悲剧的

当事人所能表达的最强烈的控诉。

(注意“比兴”的艺术手法)

②你觉得女子的悲剧原因有哪些?(讨论)

1、

2、

3、 人老珠黄

社会风气:女子地位低下

女子婚前的痴情使她对男子认识不够理性。

③面对男子负心的悲剧,女子是怎么做的?

决绝的告白: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分手的决定。(你觉得在当时的社会,女子提出分手容易不容易?)

一旦婚姻失败,她又能深刻地反思,表现得十分理智而清醒;有个性:个性比较坚强,一旦发现婚姻难以维系,便决绝地放弃,因而,活得比较有尊严。也告诉我们在爱情和婚姻中必须要平等而有尊严,这样的认识出现在几千年前一个普通女子之口,不能不让人敬重!也足见《诗经》的魅力!

4、古往今来“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悲剧屡见不鲜,本文写这样一个故事有什么意义?(作品的价值)

爱情和婚姻中男女平等、个性尊严的认识。

深切的谆告:寻求爱情是为了追求幸福,有尊严地活着,让自己和家人过上美好的生活。因此,面对爱情,我们不可不审思慎取,三思而行。

诗经氓 教案 篇四

氓 《诗经》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5、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

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则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诗歌知识

1、诗歌起源: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这些诗歌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

2、简介《诗经》

(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

按音乐内容分:

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惟有《鄘风 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

B、雅:宫廷乐曲,

大雅:用于诸侯相会。

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

C、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

(4)诗经的表现手法:

朱熹: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直陈其事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联想),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风雅颂赋比兴:六义)

(5)形式特点:

A、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多数为隔句用韵。

B、多采用赋比兴手法。

C、以四言诗为主,而又灵活多变。

三、朗读诗歌

四、疏通字词

1、正音

氓 愆 垣 载 筮 咎 陨 隰

2、多音字

渐 jian(1)浸湿(渐染)流入(东渐于海)

将qiang(1)愿,请(将进酒)

靡mi(3)倒下(望旗旗靡)mi(2)奢侈(奢靡)

载zai(4)一边一边(载歌载舞)装载 充满(怨声载道)

zai(3)一年半载 记载刊载登载

3、通假字

匪:非 于:吁 说:脱 泮:畔

五、理顺思路

1、按表达方式分这是首什么诗?按第几人称叙事?采用了什么手法? 叙事诗 第一人称 对比

用第一人称“我”回忆追述婚恋生活。

2、讨论本诗思路情节是怎样的?

恋爱(第一二章) 婚变(三至五章) 决绝(六章)

六、学习“恋爱”部分

1、重点字词

2、男女主人公在恋爱中有怎样的表现? 氓:求--怒--卜--娶 我:送--劝--盼--嫁

3、从中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 真诚热烈 氓:急躁 任性 (没有男子汉的胸怀,不大度)热情 向往

明确:第二章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可见其用情之深,思念之诚。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尔卜”句,神灵显示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

4、用一两个词概括这段恋爱的特点。(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热情、幸福。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七、 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3)第三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4)结合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集体朗读这部分。

八、学习“决绝”部分(六章)

⑴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⑵提问: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 刚烈的性格特征。

九、 从文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十、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观点一: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难以避免。 观点二:男女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氓》教学设计 篇五

作为这次优质课的参与者,我真是感慨多多,认识多多,收获多多。

首先要感谢市里给自己提供了这么好的一次交流学习的机会。

接下来,针对自己的这节课《氓》,想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氓》这首诗语言障碍并不大,结合课下注释学生应当能够理解《氓》的基本意思,进而体味出诗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这节课的主导思想就是: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又考虑到这节课是针对高一年级进行的,而高一年级是我省新课改下的第一届高中生,所以在上这一节课以前,我就想着,怎样把课改的精神融入到整个课堂中去。

我想其中一点就是这次教学活动必须同时坚持文本的主体性、教师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其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所以学生活动就成为这节课的重要的形式。

在教学实践中,对《氓》这课书的设计与教学,我想用以下几点来概括:

1、是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

作为一名老师,要带领学生去倾听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帮助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文本本身的美。

2、是尊重授课教师的教学主体性:

作为一名老师,不必盲从权威的分析、更不必拘泥在某种教学模式或理论中,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独立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解读文本,独立地组织语文教学,必须有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并用最大容量的文学文化内涵充实自己的课堂,上出有点学术味道的课,让学生有点学术探究的动作。

3、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只有充分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和教师的教学主体性之后,才能正确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都是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的。作为教师必须遴选出适合学生的内容和形式,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教学中,我努力用更丰厚的文学文化内涵充实课堂,用更典雅纯粹的审美情操清新课堂,让我的课堂有一点探究的学术品味,启发和培养学生朴素的同情与悲悯情怀。我还希望能够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对诗歌的鉴赏之后,申发出更深层的思考。

比如,在《氓》的内容分析的后面环节,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一是造成悲剧的原因有哪些,一是她与氓决绝后能获得幸福吗。

设计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文本。设计第二个问题,则是让学生从她义无反顾的结束不幸婚姻的勇敢选择中,推测她未来的命运,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之后的严肃与冷峻,引导学生对我们自己现实人生的关照。

这一节课,应该说以上的主导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落实。这是我上这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其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正如王老师所点评的。,在情与理的处理上,应该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自己感觉是略偏重了理。这与自己设计这节课的指导思想有关。原本的打算是,希望学生通过探究她与氓决绝后能获得幸福吗?这个问题,产生对这个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们情感价值观。也许在客观上这个作用不是很明显。

二是诵读上存在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自己安排了四读:一是学生疏通文章的自由读,二是个别学生正音的范读,三是分析前的整体感知的齐读,四是深入分析后的最后齐读。自己把诵读作为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所欠缺是就是王老师所说的吟诵,即拖腔读。

三是在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及时点评与评价上,还不到位。正如邢老师和宋主任所讲,课堂的及时评价(鼓励性评价)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老师要对学生评价,而且是要做到准确地评价、肯定地评价、艺术地评价。

一节课下来需要总结的还有很多,如板书设计、内容安排时的顺序(即章法)、多媒体与授课内容的有机结合等等,在此不一一谈及。

一堂课不能面面俱到,因我本人的经验与能力所限,授课过程中还存在随意散漫之处,只能留待今后一一改进了。当然,这样一个过程、这样一份沉淀之后的反思于我的成长和进步深有意味,所以我说:感谢做优质课!

《氓》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氓》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设想】

“诵读”规律是以字面认读为开端,以文意阅读为深入,情感注入是关键,审美评价是创新。据此,设计以下教学方案:音读→意读→情读→美读。读中理解课文,读中体会诗歌语感。

【教学重点】

“音读→意读→情读→美读”《氓》。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开门见山,激情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也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产生得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春秋时代编成的《诗经》,是我国上古社会五百多年漫长历史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卫风·氓》。(板书)

二、检测预习,巩固知识(2分钟)

过渡:上一节课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分成研究小组,相互交流了有关《诗经》的资料,借助工具书及文下注释,扫除了文字障碍,并有同学将课文注释按照“课文相关资料”、“古文化积累资料”、“重要词语资料”等类别进行了分类整理,大家参照注释疏通了课文《诗经》三首的大意,大多同学们争相发言,兴趣盎然,激情正浓。三、学生“音读”《卫风·氓》

过渡:正如上节课同学们所说:《诗经》中民歌是古代劳动人民触物感怀、随口唱出的歌,日常生活的内容,里巷歌谣的自然韵律,因物赋形,因情成咏,不假雕琢,因而其语言具有生动、准确、朴素、自然而富有韵律美的特点。古人读诗谓之“吟”、谓之“咏”,今天我们通过“音读→意读→情读→美读”(板书)的方法来品读《卫风·氓》。

三、学生“音读”《卫风·氓》

1、教师明确“音读”要领:

“音读”(板书):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语句,读出词与词的关键,读出句与句间的自然连接。如停顿:句间的停顿要根据不同的标点来确定停顿时间,逗号稍短促,句号稍拖长。章节之间要比句间停顿更长些。而句内停顿,有时是自然停顿,有时音节停顿,有时情感停顿,有时又需要意义停顿,要根据不同内容来确定。诵读技巧:音读,字准句清,音正腔圆,语调调控得体。

下面结合第一节诗就句与句间的自然连接略作说明:

(句间的连接是根据句子的大意确定的。)

氓之蚩蚩,(促接)抱布贸丝。(转接)匪来贸丝,(缓接)来即我谋。(拖长接)送子涉淇,(平接)至于顿丘。(舒缓接)匪我愆期,(怨情接)子无良媒。(劝解接)将子无怒,(促接)秋以为期。

2、学生尝试“音读”《卫风·氓》,教师相机点拨。

出示胶片:

1、给字词注音:

2、解释加点字:

3、归纳通假字:

4、总结多义字:

3、学生互听互读,,把握“音读”要领。

教师提示:

⑴ 注意不认识的字要利用工具书查对。

⑵ 注意古今读音不同的字。

⑶ 注意音近字不要混淆。

⑷ 注意通假字的读音。

四、学生“意读”《卫风·氓》

1、介绍“意读”要领与要求:

“意读”(板书):以理解诗歌意义、内容为目的,借助诗歌内容与诗句之间形成的联系,对诗歌进行练读,读中理解诗句内容,把握各诗节的联系,从而从意义角度把握诗歌。

“意读”的基本要求:

⑴ 弄清各诗节内容的联系。

⑵ 弄清一节诗中的关键的诗句是哪句。

⑶ 弄清整首诗意义的核心是什么。诵读技巧:“意读”声中见人,语中见事,语调变通

2、教师以《卫风·氓》最末一节诗为例“意读”。

⑴ 概括诗歌内容:诗节写的内容是,女主人公因为自己钟情的男子背信弃义,对自己不忠,而彻底绝望。

⑵ 明确意读的关键句,“老使我怨”,“怨”字是整节诗的诗眼,是意义与内容的核心。

⑶ 明确各句间的意义关系:首句“及尔偕老,老使我怨”统领各句,第二、三、四句写“怨”的缘由,末句由“怨”而生绝望,是意义的延伸。

⑷ 范读示例。

4、学生分组,尝试“意读”《卫风·氓》其他诗节,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诵读障碍情况预测:

⑴ 不能准确弄清楚各章节诗歌内容重点。

⑵ 不能梳理诗节中句间关系。

⑶ 统领句的诗句把握不准。

⑷ 诵读时意义与读音不能和谐地结合。

学生进入诵读环节:默认文字符号──思考诵读重点──捕捉诵读关键句──理清诵读时意义支配下的声音流动程序。

5、各小组选派代表阐述自己选定的诗节“意读”内容、程序和原委。

教师提示概括:

春秋以前,由于原始群婚制的某些观念仍残存于人们头脑中,所以礼教在民间的束缚力远不如后来的封建社会那么顽固。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和发展,《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方造成的巨大创伤。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板书)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四、五章追述由结婚到婚变的婚姻生活。(板书)第三章总结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之悼矣”后的感受和决绝(板书)的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五、学生“情读”《卫风·氓》

1、介绍“情读”要领与要求:

“情读”,(板书)是指借助是诗歌的节拍、重音、语调、语速等手段,将读者体悟到的文章的感情诵读出来的一种读书方法,核心是“情”,这里的情包括: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文中人物的情,和读者对文章领悟后散发出的情。三种感情要在某个特定的时空撞击定位后,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情读”。

“情读”的基本要求:注意情与节奏的结合统一;情要与整首诗的韵律和谐统一;情要用不同的语调来表现。诵读技巧:“情读”,字字含情,句句融情,形成共鸣。

2、讨论明确:

⑴ 诗中女主人公是一位钟情的女子。她“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满怀期待,“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情意真切,“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热烈(板书)之情出于自然,幸福(板书)之感溢于言表。

⑵ 诗中女主人公的遭遇是悲惨的。一个钟情女子,碰到一位“二三其德”的负心汉子,她只有“老使我怨”的痛苦(板书)与哀伤(板书)。

⑶ 女主人公又是清醒、刚烈(板书)的,“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⑷ 全诗笼罩着悲剧气氛。尽管恋爱时充满了欢乐,但很快就因为男子的“喜新厌旧”而成了悲哀的反衬,以乐景写哀景,使得悲剧氛围更浓厚。

3、情感对接:

⑴ 默读全诗,体会本诗的感情线索:

明确:顺着情节线索:“恋爱→婚变→决绝”,情感线索:“热烈→冷却→冰冻”的轨迹发展变化。

⑵ 筛选信息,捕捉情感承载的重点诗句。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表现出自己对感情忠贞不二,男子则“二三其德”,不能从一而终。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怨”(板书)字是感情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事态演变带来的悲剧,是女主人公心灵痛苦的凝结,也是诗眼(板书)。

品评情感,唤起共鸣。

点拨:共鸣是心与心的感情沟通,方法之一是角色置换,假如你是诗中的那个女主人公,你会怎样呢?方法之二是与女主人公进行对话,体悟女主人公由爱情幸福到遭人遗弃的情感落差,爱她所爱,恨她所恨。

六、学生“美读”《卫风·氓》

1、介绍“美读”要领与要求:

“美读”,(板书)是在音读、意读、情读基础上,对诗歌从美感高度去诵读。诵读时,要体现出音调的和谐美、内容的充实美、作者与读者的情调美。

“美读”的基本要求:以审美的眼光、审美的心理来关照作者、文章和自我。诵读技巧:

“美读”审美:形象、形式、韵律、情趣

2、学生讨论、揣摩、“美读”《氓》:

⑴ 用“欣赏与赞美”的口吻读反映女子感情与品格的诗句:

摘录:“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处处替别人着想。“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单纯、天真、善良。“女也不爽”,说她不仅钟情,而且品行端正。

⑵ 用“痛苦与同情”的口吻诵读反映女子凄惨遭遇的诗句:

摘录:“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经历爱情挫折以后的心灵流露。“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女子恪守妇道的宣言。“夙兴夜寐,(成语)靡有朝矣”勤劳可爱,令人敬佩。

⑶ 用“痛恨与轻蔑”的口吻诵读反映男子薄情寡义的诗句:

摘录:“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孰端孰斜,孰优孰劣,对比可知。“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一副负心郎的嘴脸。

⑷ 品读《卫风·氓》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手法(“赋”、“比”、“兴”及对比、反衬手法)

“淇水汤汤,渐车靡裳”、“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是不是“起兴”?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兴”手法。

诗歌当中的对比手法。

七、结合所学,齐诵《卫风·氓》

八、教师小结

【附板书设计】

卫风·氓

音读→意读→情读→美读

诗眼:怨

章节: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以上内容就是t7t8美文号为您提供的7篇《《诗经·卫风·氓》优秀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907005.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907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