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故事里的中国看完心得感悟优秀6篇(看《故事里的中国》有感)

故事里的中国看完心得感悟优秀6篇(看《故事里的中国》有感)

更新时间:2023-11-27 16:30:33 点击: 来源:yutu

《故事里的中国》是一档完全自主原创的大型文化节目,通过系统梳理与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现实主义题材文艺作品,不仅重现经典,更挖掘经典背后荡气回肠的真实印记和时代精神。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壶知道为您带来的6篇《故事里的中国看完心得感悟》,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故事里的中国看完心得感悟 篇一

近日,笔者观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再次重温了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经典桥段,被主人公原型——中国共产党情报通讯员李白烈士的事迹所折服、所感动。千千万万名“李白烈士”一样的中国共产党员,选择做一根火柴,一直“潜伏”在“黑夜里”、“战斗”在“最前线”、“燃尽”在“黎明前”,用燃烧自己而释放出的光芒照亮中国人民的幸福之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旅,兑现着入党的“初心”。

一根“火柴”,“潜伏”在“黑夜里”,坚守着忠诚于党、不负人民的坚定信念。被捕后的李白,经受了老虎凳、火钳等各种酷刑,但始终没有吐露任何党的秘密。上海解放前的“黑夜”是他最壮烈的战场,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是他最坚挺的脊梁,“燃烧”自己是他义无反顾的选择。理想信念从来都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头语”,不是自我美化的“标签”,更不是不切实际的“空头支票”。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一根“火柴”,“战斗”在“最前线”,秉承着大义凌然、无畏生死的革命情怀。从“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李大钊,到“牺牲永是成功的代价”的李白,再到“以身上伤疤为功勋章”的张富清,一代代“战斗”在“最前线”的共产党人早已将大义凛然、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深深熔铸在血脉中。革命精神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保鲜剂”、“强心针”,困难险阻并不能阻止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的步伐,只会愈加激发我们的斗志,激励我们以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勇气,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锐气,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推向前进。

一根“火柴”,“燃尽”在“黎明前”,弘扬着舍己为人、旌霜屡血的奉献精神。李白临死前对儿子说:“天快亮了,我所希望的也等于看到了(指上海即将解放)。今天我回来当然最好,万一不能回来,你们和全国人民一样,能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人,为了胜利的曙光,牺牲在黎明前的黑夜。新长征路上,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接过无私奉献的接力棒,在乡村振兴一线、脱贫攻坚前沿接续奋斗。共产党员坚守“初心”,就是要弘扬奉献精神、发挥示范作用,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托举起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观后感心得 篇二

11月7日,《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播出第三期。节目跟随经典电影《英雄儿女》重温英雄岁月,聆听英雄颂歌。当再度听到舞台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英勇呐喊,不少观众感动到不能自已——现实中的英雄,比文艺作品中更伟岸,更震撼。文艺作品的时代性、永久性、经典性,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对时代生活的写实记录和生动描写。从第一季以来,《故事里的中国》之所以能不断让经典文艺穿越时空,迸射出动人心魄的精神回响,本质上在于那些作品本身与国家和民族的记忆紧紧维系、休戚与共。

从《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已经播出的三期来看,节目在第一季经验积淀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一方面,节目聚焦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从《十八洞村》《扶贫路上》到接下来的《钟南山》《南仁东》等,主创团队把为时代画像、立传、明德作为使命,竭力创造新的经典;另一方面,节目继续演绎经典,传承经典,但从《英雄儿女》来看,节目进一步强化了细节真实和表演真实,从而实现以艺术化手法回顾历史、记录历史、致敬历史的独特意义。

本期节目中,戏剧总导演田沁鑫以“坚守”为创作核心,带领于毅、姜梓新等演员再现《英雄儿女》当中的动人情节。和《扶贫路上》邀来黄文秀的姐姐参与角色沟通异曲同工,这一次节目将84岁的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曹家麟请到现场参与指导,曹老向大家讲述了真实的战争故事。排练时,他特别点赞了演员们略带沙哑的嗓音:“就是那种在战壕里面坚持战斗了很长时间之后的感觉,喝不上水,休息不好,这是那种状态!”

能得到历史亲历者们的肯定,离不开主创团队的用心、用情和用功。在围读会环节,演员们字字揣摩、句句斟酌每一处的语气与情绪,力求还原抗美援朝战场上那威震世界的血性铁骨。

在舞台表演中,长达八分钟的战争戏被演员们一气呵成,战火纷飞,炮声隆隆,一群鲜活的生命把热血洒在了土地上,哪怕倒下,他们也眼望前方,保持着冲锋的姿势,当于毅嘶吼着喊出“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曹老特别激动:“这不是演出,这是战斗历史的重现,使我回忆起了那段在抗美援朝战争当中, 无论幕后创作还是台前表演,《故事里的中国》都表现出对历史的高度敬畏和作品的无比真诚。足以看出,节目在观众看不见的地方下足苦功,从脚踏实地的采访、查阅、求证、体察,到紧扣细节的生动还原、全情演绎,因为它极尽可能地体现了历史层面的令人信服,从而拥有了直抵人心的艺术真实。我们那些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们和敌人拼杀的场景,我感谢你们!”

《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观后感心得 篇三

如果说第一季《故事里的中国》侧重于回望历史、铭记不朽,今年的第二季则在继续致敬经典的同时,开辟了新的叙事场域——节目怀着为时代画像、立传、明德的创新魄力,勇于回答时代课题,努力描绘属于当下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

新一季第一期《扶贫路上》讲述的殉职在扶贫一线的广西百色乐业县百坭村原第一书记黄文秀,浓缩了扶贫攻坚这场恢弘战役的奋斗与荣光。和本季节目接下来即将讲述的战疫故事一样,扶贫故事也是发生在“今天”的历史。《故事里的中国》将这些冒着热气的中国故事作为创作的源泉,首先从时间上来说就体现了“动人心弦”,它用一种紧跟现实、追随时代的跑步创作,彰显出类似于“报告文学”的新闻时效意识。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表示:“新闻结束的地方,就是艺术开始的地方。新闻展示的是‘怎么样’,而艺术要挖掘的是‘为什么’,也就是表达清楚人物的行为动机和逻辑关系。在看了《扶贫路上》以后,我对黄文秀的认识远远要深于新闻报道里的她,因为新闻是理性的讲述,艺术是情感的演绎。

《故事里的中国》以戏剧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聚焦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呈现,它以戏剧为主体,并用访谈来进行情感的铺垫和升华,让真实和艺术相互辉映,塑造出动人心魄的艺术形象,进而让真实的中国故事被人铭记,我觉得这档节目是带有探索性的和创新性的。”

《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观后感心得 篇四

从17年前抗击“非典”的战场,到今年伊始迎战“新冠”的前线,钟南山都是“定心丸”的代名词。

1月18日,他临危受命,拿着无座的高铁票从广州夜驰武汉。倚在餐车里闭目小憩的一张照片,刷爆全网。英雄逆行,定格成了无数人心中的“感动中国”。人们一面心安,一面心疼,毕竟,他已经84岁了!

可爱的钟院士,不止一次笑着表达过自己的“不服老”。他曾对着镜头说:“我们很多医务人员都不允许我进病房,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嫌我太老了”;今年9月8日参加授勋仪式,他自称在红毯上故意走快点,“证明我还没有老”。

尽管钟院士本身并不喜欢别人用“84岁的前辈”来定义他,但本期节目依然尝试走近这位“80后”硬核背后的柔情一面,试图给大家呈现一个更加立体和全面的钟南山院士的故事,特别是从他的人生成长、家庭生活,感受他一路积蓄着的沛然莫之能御的力量,也以此向所有在疫情中付出努力、作出牺牲的中国人致敬。

故事里的中国看完心得感悟 篇五

10月13日,演员胡歌发了一条微博“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自此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事件起因来自一档央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

节目中胡歌和刘涛饰演《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一对革命情侣,从相识、相知、相爱,到牺牲小我,无畏奉献的革命事迹。

该部作品早在1958年上映,称得上是一代经典,但如今年轻人比较熟悉的是2010年央视上映,由赵立新主演的电视剧版,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还只是一部谍战剧,或许大家后来才发现,如此紧张的情节,无畏的奉献精神和令人遗憾的革命故事,竟是曾经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

牺牲和奉献是党不变的课题

虽然现已是和平的时代,但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其当下的课题。在先烈的时代,牺牲和奉献是为了革命任务与陌生女人生活在一起,是在革命事业面前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将电报发送出去,哪怕自己即将作为父亲,那是属于战争年代,沉重的牺牲和奉献。

在我们的时代,牺牲和奉献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虽然分量没那么沉重,但本质是一样的。为了群众的财产安全得到保障,社区工作者在辖区汛期和冬季防火、重大事件安全保障尤为上心,甚至在暴雨的深夜到各个点位巡逻检查。他们对辖区安全不敢怠慢,甚至有时会收到不配合、不理解的负面反馈,但只要辖区群众安全度过汛期和冬季,这份努力就是值得的。

在阖家欢乐的年三十,家家户户吃着团圆饭,看着春晚,津津乐道的讨论今年蔡明说了那些网络流行用语,冯巩是不是又“想死你们了!”,魔术师的手法是不是又被拆穿了。但社区工作者每年都是在深夜的安全检查中度过,回到家早已过了12点。每年如此,从未缺席。这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付出和奉献,没有多么轰轰烈烈,却也不可或缺。

或许李白同志,怎么也想不到,他离去的20天后,不仅天亮了,而且在70年后,举国欢腾。

最后,在《故事里的中国》节目现场,已年过八旬、当年收到电报的女报务员苏采青,再一次坐到发报机前,郑重的一次次按下电键:李白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

故事里的中国看完心得感悟 篇六

今天一大早刷微博看热搜,“胡歌刘涛演技”登上了热搜,怀着好奇之心点进去一看,原来是他们在央视新推出的《故事里的中国》节目中,重新演绎了经典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中李侠和何兰芬这对革命伴侣。一个综艺节目能引爆热搜,这让我不禁感慨,“央视出品、必属精品”。

近年来,从《中国诗词大会》到《国家宝藏》,从《经典咏流传》到最近推出的《故事里的中国》。中国精神的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现代、艺术、全民参与、寓教于乐的方式得以发扬光大。

紧抓新脉搏。每次新的文化教育类节目一播出,就会在网络上引起强烈反响,进而起到很好的推广、宣传作用。这里面既有节目本身制作精良的因素,也有新媒体的推波助澜。#乾隆农家乐审美#荣登热搜榜单的那一天,我掉进了《国家宝藏》的大坑;微信公众号推送“诗词才女武亦姝”的那一天,我掉进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大坑……文化经典的传播传承不再是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不再是博物馆里庄严肃穆的古代文物,不再是时代鸿沟阻断的抗战经典作品,紧抓时代新脉搏的文教节目如今越来越接地气,越来越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当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境界与主流价值观同频共振,当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当传统文化源源不断地释放崭新生命力,中华文化的经典巅峰增强了文化自信、引领了文化盛世。

紧抓新风向。前些年,大火的《奔跑吧》《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等节目虽然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带来了全民话题,但无一不是借鉴于国外的综艺节目。以往的“中国原创”似乎在“国外借鉴”的猛烈攻击下显得弱不禁风。但是,近几年,“中国原创”类节目通过新技术、新媒体、新宣传、新策划等方式,打了漂亮的翻身仗,坚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就拿《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等节目来说,让王俊凯、易烊千玺亦或是胡歌、梁家辉等老中青演员参与到文化新综艺当中,不仅仅能给节目带来话题热度,吸引更多的观众进行观看、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更重要的是,以偶像明星的正面力量能够带动正在长大成才的青少年一代的爱国情怀,以偶像明星的正面力量能够带动青少年一代的文化信仰、文化追求。这就是文教节目的根本目的。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文明没有断流的国家,华夏民族拥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励人心的革命文化、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有充足的底气坚定文化自信。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不仅仅靠的是经济实力,更要靠文化软实力的输出,去扩大世界影响力。我们期待遇见越来越多的优秀文教类综艺节目,进而教育群众、激励人心、增强自信,助力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以上内容就是壶知道为您提供的6篇《故事里的中国看完心得感悟》,能够帮助到您,是壶知道最开心的事情。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910785.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910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