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最新11篇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最新11篇

更新时间:2024-04-20 11:24:17 点击: 来源:yutu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人美心善的小编沉默给家人们整编的校园文化建设论文【最新11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一

注重四大文化建设引领学校跨越发展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以胜利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为例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并且向外延伸的一种群体性文化。因此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充满着文化气息,都应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而不应局限于某一两门学科。可见校园文化是校园特有的文化现象,它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完成学校的育人目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注重构建凸现教育感染魅力的环境文化

学校的校园是师生共同生活、工作或学习的场所,其环境优美与肮脏,秩序井然与混乱都直接影响到能否培养出合格人才的大问题。我国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文化环境熏陶人的经典范例。

在区教委的关心、支持下,近3年累计投入近150万,加强了校园环境的改造,围绕校园文化理念系统,着力强化了学校环境文化的建设。

20xx年对学校校门和内校门的维修改造,20xx年暑期,学校铺设了树胶操场、跑道和修建了主席台、升旗台,整个学校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修建石山、鱼池,增加了生命的活力。

具有生命力的环境文化对人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基于这一点,我们依据学生心理特点注重环境建设,在不同的场所设置不同内容的图案,建设大门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绿地文化等。

大门文化,学校大门要注重了几何形体组合、体现不断向上的时代特征,右侧的立柱上悬挂了学校的校徽,在校徽下是学校名称的9个红色的隶书大字;左侧墙上书写的是“爱心育人、阳光成长”的教育理念;走进校园,内校门的两侧是我校退休教师徐徽老师赠给全校师生们的一副对联“报国常怀千里志,功书能破万难关!”教学楼外墙壁也写校风、教风和学风。使人进入校园便觉得学校办学理念先进,文化气息浓厚,时时激起教师工作热情和教书育人的责任心,激发学生好好学习做有志少年的决心。

走廊文化,学校教学楼走道内墙壁上按照幸福教育、阳光成长、国学礼仪三大主题,分别在三个楼层安装了精美的名人名言以及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思路等内容,在各楼层的走廊上还用精致的相框悬挂学校师生精彩的瞬间。师生置身于这样的文化走廊中,天天受到好好学习、立志成才的教育与熏陶。

班级文化,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元,在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了班级文化的建设。教室内贴上名人画像、名言、黑板上方贴上激励性固定标语,黑板后不定期办好黑板板报,教室的左右侧面有风格各异的学习园地和统一的学生守则和规范,每个班级都有由学生自己取名的班队名字、班级口号、教师寄语和全家福的合影等。

绿地文化,水龙头旁制作“水是生命之源”、草坪旁制作“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脚下小心,小草青青”、楼梯旁制作“上下楼梯,请勿拥挤”标语牌。

围墙文化,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我们围绕经典励志的成语故事、学生体育艺术科技家校活动等学生自己校园生活素材为内容,认真做好下操场的围墙文化建设;另外,我们在上操场紧紧围绕科普教育、竞技体育和校园读书活动为主题内容,发挥了围墙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按六大功能室的建设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我们注重了功能室的文化建设,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同时,也注重了校园的橱窗文化建设。

环境文化的建设,达到了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教育目的。

二、注重构建营造师生和谐发展的制度文化

多年来我校坚持“在教育中感受幸福、在幸福中获得教育”的办学思想,认真做到“人文情怀、阳光管理”的管理理念,近两年又依据“为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注重营造师生和谐发展的制度文化建设。在制度方面,一改过去学校负责订,教师遵照做的老模式,如今学校各项制度制订走群众路线,让教师发表意见,参与讨论修改,然后再实施,并在实施中逐步完善。这种人性化制度形态的校园文化把“软文化”与“硬制度”溶于一炉。教师在制订、讨论、修改过程中明确制度的重要性,懂得遵守制度的必要性,从而自觉守纪,严于律己。好的制度文化可以引导教师在平凡岗位,加强学习、提升素质、不断磨炼、迅速成长,其教学风格彰显个性,深得学生喜爱。如段美菊、周传娟、廖瑞等这样的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及先进个人就是在这种人文化制度引导下成长起来的。在制度的导引下广大教师依法执教,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学会欣赏学生,懂得尊重学生,真诚帮助学生。尤其是对学困、特困和留守孩子采取“倾斜政策”,使他们感受老师的关注和期望,增强信心,鼓足了上进的勇气。

三、注重构建学校活力源泉的精神文化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师生共同的心理“磁场”,是能统摄师生鼓足干劲朝目标迈进的动力。这种精神往往蕴含在校风之中,如我校“尊重关爱真朴温馨”的校风,非常注重崇高的德和良好的行,让校风能激励师生与时俱进,勇攀高峰。学校先后被评为了区优秀少先队大队部、督导评估三等奖、教学质量提升二等奖、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三等奖、重庆市模型比赛一、二、三等奖等。

学校在对学生精神文化营造上,善于运用教学设施,活用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行为规范、思想品德、安全卫生教育等。强化课程文化建设,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开学典礼、每周一升国旗讲话、作文、演讲、唱革命歌曲、美术等竞赛,庆元旦,庆“六一”庆国庆等。少先队组织还开展了“我为队旗添光彩”、“我爱校园”、“我与文明同行”、“献爱心、见行动”、“今天我值日”、“假如我是×××”等一系列健康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更让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助人为乐,团结协作、勤奋好学、不断进取,取得了显著效果。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紧紧围绕“科普教育、竞技体育”特色项目来打造,取得了好的成绩。20xx年在江北区三十三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我们以团体总分56.2分的好成绩荣获区团体总分第7名的优异成绩!

四、注重构建增强辐射作用的社区文化

21世纪的学校是开放的学校,不可能闭关自守,在社会大文化背景下,加强与校外的交流与互动,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交流信息、传递知识、学习他人、帮助他人、学人之长、显己之长。学校为加强与家长联系,成立家长学校,随时向家长宣传教育改革政策,与家长共同商讨教育下一代的良策。多年来学校坚持召开家长会,面对面听取家长的建议,然后按家长要求对学生进行生活、学习管理。这样做家长满意,社会反响很好,周边不少学生慕名前来就读。学校同时接受群众监督,家长也很支持学校工作。我们不定期请老教师、关工委、派出所干警、医生来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学校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五保户老人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组织学生与深圳有关小学进行“心连心、手拉手”交友活动,并保持书信来往。同时也请兄弟学校来校共商育人大计。这种校际交流,彼此互动达到了提高素质,引领学校办学理念更新,引导师生成长,引领学校发展的效果。

校园是一块净土,在这里只有书声,只有快乐。营造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成为教师的精神乐园,实现人生价值的用武之地,成为学生树立理想、开启智慧、塑造人格、点燃火种的知识殿堂。我们将紧紧围绕创建“花园式的书香校园”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在继续抓好理念系统的提炼归纳、环境文化的主题细化的基础上,注重抓好课程文化、制度文化、价值文化等的建设,推进学校内涵的发展,达到我们的办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二

[摘要]随着我省素质教育改革工程的`不断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校园文化建设意义重大,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更是相对薄弱环节,同时也受到了学校自身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构建良好的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形成稳定、健康、向上的文化意识,有利于小学生个性发展和情操陶冶,促进心智生全面发展。以山东省日照市栈子小学为例,系统研究新时代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办法,旨在对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体系和实践指导进行探索,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和办学水平。

[关键词]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

1新时代加强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作为学校教育“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能够体现一个学校综合办学能力和水平的关键因素。校园文化不等于校风,其内涵要更加丰富:是学校历史文化的呈现,是学校精神的载体,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体现了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同时也是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要求。农村小学由于认识不足或是办学能力限制,校园文化的建设一直停留在浅层的校园环境清洁、简单文化活动的开展等层面,并没有从精神层面或是价值观的层面进行引领、建设和培育。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工程,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不断的去思考、反思以及方法更新,并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动力不断促进学校的发展。良好、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体现,是展现一个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吸引力的体现,更是推动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内在推动力。

2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山东省日照市栈子小学为例

山东省日照市栈子小学作为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师资配备46人,在校学生668人。同其他农村小学一样,栈子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问题:一是农村校园文化师生参与面窄,缺乏后续支撑。目前一些农村校园文化建设依靠市面上专门做校园文化的公司进行策划、设计和实施,很多是仿照或照搬网络素材,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师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这样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成了无源之水,缺乏后续的支撑,完善。以栈子小学为例,校园文化建设没有过多的动员全体师生和广大家长参与,提出的办学理念等主要是学校领导层的决定,导致师生对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认同度不高。实践参与度更不高,因此,尽管有了文化建设,但学校的文化力并没有得到提升。二是校园文化建设师资水平有限,大部分学校的老师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不进取、低要求。栈子小学对于语数外等课程的师资培养十分重视,但对于像美术、音乐等副科的师资培养和培训则欠缺,而且师资人数严重缺乏,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指导力量贫瘠。当地通俗文化、浅层次文化在校园内盛行,老师不积极引导导致校园文化风格偏离基本要求。三是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系统性。栈子小学每年会定期举办“黑板报比赛”“书法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大,仅有较少部分的学生会报名并积极准备,其余学生则未能真正投入到比赛中去。学校层面看来,只注重形式上热闹,条幅和标语悬挂等,只进行一时宣传,缺乏系统性和长远眼光。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引领着一所学校形象建设和精神风貌建设风向。良好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探索、需要寻找积极有效的方法。

3新时代有效推进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基于当地环境实际、基于教育实际、基于学生实际。这就要求相关部门、领导根据农村小学教育的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积极引导师生共同参与的情况下共建校园文化。

3.1加强制度管理,保证制度的连续性,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延续

完整的规章制度能够有效的规范和指导师生的具体行为,同时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各个方面的活动和推动工作能够高效的进行。一是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围绕校长负责制,进一步精简现有的管理机构,尝试增设“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鼓励在校师生、家长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二是健全现有的管理制度汇编,与后勤管理制度进一步的进行结合,将“文化”字眼加入到汇编中去,确保每个部门能够熟悉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涵,熟悉具体做法。三是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纲要。在参考、学习其他农村小学纲要的基础上,要强调文化墙壁、文化活动等物质文化建设,同时还要强调精神文化建设。四是建立校园文化建设制度落实的监督机制,保证建设的持续性和合理性,提高规划纲要的落实效率,进一步改善工作方法。

3.2显性文化建设和隐性文化建设齐头并进

显性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宣传栏、墙壁画、各类指示牌、绿化环境等外显的物质文化表现,隐形校园文化是指校风、学风、教风、教育理念等内在的校园文化。显性校园文化和隐形校园文化共同组成了校园文化的总和。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发展过程中,既需要重视显性文化的建设,同时也要重视隐形文化的建设,整体化规划。一是切实抓好学校环境建设,构建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的校园环境。整洁优美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能够有效的提高效率,并增加校园认同感。可以利用校园墙报等现有的物质基础作为平台,进行创意设计等。还可以利用师生自创书画等手工制作的作品作为体现“校园对话”的基本形式。二是立足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注重思想引领。不断的提炼和升华办学理念,遵循现有的校训,不断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挖掘和鼓励学生特长。注重品德培养和提升、教学管理能力提升、师生关系构建等。三是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到更高境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依托,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构建更加高雅、更加健康、更加生动的校园文化主流活动。进一步将学校精神提升至正确的三观塑造层面。

3.3与时俱进,建设创新型的校园文化

创新型校园文化的建设要求各所学校应该基于自身发展现状建立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习惯以及校园文化表现。校园文化需要传承和积淀,同时也更需要创新。一是活动创新,不断丰富第二课堂内容。设计更多样形式的体育比赛和文娱活动,鼓励班班行动,鼓励人人参与。如先进评比活动、学生自我管理活动等。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活动的内涵性,同时增强了团队建设精神。二是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建设。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为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增力,更加科学、系统、开放的课程体系应该逐渐走进校园。对于学校而言,不断提高了学校的文化品位,提高了学校的精神水平。

4结语

优秀、科学的校园文化是农村小学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是构建新时代新要求新标准现代化学校的重要保障。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之路也是学校的建设发展之路。保障和促进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长期沉淀的积累过程,需要共同努力和推动。

【参考文献】

[1]杜育红,杨小敏。乡村振兴:作为战略支撑的乡村教育及其发展路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2):76-81+192.

[2]王叶子。“一校两区”办学模式的优势与困境——浦江县实验小学的个案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xx,33(11):106-109.

[3]张迎春。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优化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xx(14):96.

[4]许博。BK公司激励机制创新设计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xx.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三

摘要:高校体育社团以其特有的广泛参与性、思想活跃性、内容丰富性受到大学生们的强烈追捧,成为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充实校园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完善,当前在高校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结构内容、适应时代文化等方面还存在着若干问题。本文从高校体育社团如何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着手,阐述当前高校体育社团的现实状况以及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适当的建议,希望对相关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团;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研究

高校体育社团由来已久,它是高校学生在学校的监督下所成立的自发的、松散的群体性组织。由一群高年级的、有着共同爱好的在校生组建起来。作为高校课外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形式,高校体育社团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育之外最为重要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其能真正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与他人、社会沟通的能力。

1高校体育社团的特点

1.1高校体育社团的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

作为一个以共同、相似的兴趣爱好和相似的关注点而凝聚起来的体育社团组织,由于该组织的成立更多的是自发成立的,所以一般相比其他组织,成员的关系都比较和谐与融洽,这恰恰给了很多学生互相交流的平台,平时课业压力较大,很难有机会与同龄人进行交流沟通,高校体育社团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其实对自己个人素质与综合素质提升帮助较多的除了学校的老师、家里的父母,恐怕就是身边的同学朋友,而高校体育社团将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聚拢到一起,其不仅提供学生间互相交流的平台,而且对大学生丰富知识面、扩展视野、增加生活经验、提升团体意识及大局观都大有裨益。

1.2高校体育社团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心理以及道德素质

高校体育社团能够使大学生在课余活动中,不断提高对于体育基本知识以及技能的掌握,在这一过程中,在团体中,由于有同伴间的相互鼓励,没有课堂中教与学相对压抑的氛围,大学生能够自主、愉快地与同伴进行沟通交流,通过不断克服自身心理的胆怯、不自信等不良情绪的影响,最终达到获取成功的喜悦。而且在进行社团活动时,大学生通常会展现出年轻人特有的活力,而且在进行活动时,大家也会以一名合格大学生的身份来严格要求自己,能够提高自身严于律己的道德品质。

1.3高校体育社团活动能够促进校园文化

高校体育社团活动是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是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补充。大学生通过进行社团活动,提升自信、提升集体主义感、提升团队协作能力,这对于大学生完善自身综合素质,努力成为自足与社会的有用人才非常重要。经常举办以社团为首的体育活动,如各类小型比赛、各种各样的体育讲座、体育知识竞赛、体育资料展览等,一方面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运动技能,培养终身体育观念;另一方面也能够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使校园文化欣欣向荣。

2高校体育社团现状与问题

我国高校体育社团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那时一些高校大学生自发地组建了“足球协会”“篮球协会”等。在1998年《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出台后,高校中注册登记的高校体育社团数量呈现爆发性增加,如篮球协会、足球协会等各类团体不胜枚举。许多高校体育社团通常都是由各自学校传统优势项目而产生的,基本上所有的体育社团在成立之初,都是倡导以“交友、交流、健体、健康”等为口号,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发展起来的,目前已经吸引了许多大学生参与进来,在高校中许多社团的影响力以及号召力也比较大。在目前的高校社团管理方面,许多高校社团都是依托于共青团委为核心来开展的,基本上都采用了小团委下设学生社团联合会来管理社团,这就使得每个社团在管理上都是“双重”管理,既由校团委统一审批登记,又由各社团所下属的院系间接管理。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相关部门没有支持,缺乏管理引导

许多高校团委下设“社团联合会”,由于学校社团较多,事务也多,在实际管理中,学校只是进行例行的登记管理,在其他方面并没有统一的管理,所挂靠的院系也基本只是象征性地派老师来监管,对社团的管理精力有限,无法积极引导社团健康发展。

3.2在管理上目标性过强

作为学校在对待社团的管理上过于政绩化,对于团委来说,管理社团,要求举办何种活动时,才会统一组织进行,在平时的日常管理运行时则缺少必要的关心与帮助。许多社团中一年中除了学校需要举办文化娱乐活动以外,剩下的最大一项群体活动就可能是开学初的纳新活动了,这样显然和建立社团时的初衷是相背离的。

3.3校区间发展不均衡

近些年,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在校生人数屡创新高,许多高校都有许多分校区,但由于地域跨度较大,使得许多体育社团活动较难统一开展,许多新校区的社团负责人需要面临设施缺乏、教师无法及时指导的困境,导致许多新校区的社团只有其名,却没有真实的内容。

3.4经费短缺、缺少专业教师指导

基本上高校体育社团的活动经费都来自于收取会员会费、学校划拨以及社会赞助等。但由于各高校的情况不同,学校用于社团活动的经费不足,很少有社会上的企业来进行赞助,就造成了体育社团经费严重不足。在教师指导方面,基于许多高校并没有将指导教师的工作纳入基本教学工作量,这就导致许多教师无心去对学生进行指导,导致了体育社团发展的举步维艰。

4促进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若干建议

4.1相关部门提高认识,加强对体育社团的管理引导

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部门要对体育社团进行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与认识,使其明确体育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载体。高校各管理部门有必要使学生明确体育锻炼不光是一种风尚,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在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开展良好的今天,进行课外体育活动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心肺功能,提升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4.2高校管理部门应继续提高场地设施投入

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是离不开物质支持的。一个良好的体育场地设施、健全的运动器械,能够营造出学校体育文化氛围,使学生身处校园便感受到浓郁的健身气氛,增强其健身热情。因此高校应继续增加对体育经费的投入,从基础设施上提高高校体育运动的质量与层次,以满足学生基本的锻炼需要。另一方面,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学校运动设施、场馆的使用效率,增加开放的时间,提高场地场馆的使用效率。在指导教师方面,高校需结合学校自身情况为高校体育社团配置相应的指导教师,并健全相关保证机制,将工作量纳入绩效考核,给予一定经济回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指导教师应有的作用。

4.3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社团活动

学校各部门应鼓励学生积极成立各类项目的体育社团,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积极引导社团与社会进行交流,扩大学生社团的影响力。其次,需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各项素质,提升凝聚力。另外,每个高校都有校运动队,可增加校运动队与体育社团的交流合作,让学生们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加强学生参与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陆军。浅议高校体育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28(1):102-106.

[2]宋洪涛。论当代高校体育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xx(5):126-129.

[3]马梁。高校体育社团对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J].科技视界,20xx(6):81,168.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四

[摘要]文化教育是学校教学育人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头等工作。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就看学校文化工作做得怎么样,学校的文化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升学率和就业率,对学生的未来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做好学校的教育工作至关重要,接下来我们将着重讨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如何做好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建设

任何一个国家在其发展形成的过程中都会逐渐形成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和为人处世的原则等,是别人认识了解我们的第一步。同样的,一个学校、企业在其发展过程当中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状态和精神风貌。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涉及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我们所知道了解的学校的校训、建设背景、学校风气、等软文化背景;也包括学校的图书馆、教学楼、休息室、园林、食堂等硬件内容。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教育场所,不仅能够陶冶老师和学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一个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对学校文化的归属感和使命感,由此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活力与灵魂,我们必须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一、中等职业学校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一直以来中等职业学校在我国文化教育中就属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具体如下:

1.中等职业教育并没有自己突出的特色

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本校学生教育发展的教学方法。中职高等学校教育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够尽早的适应社会生活,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立足之地。但是由于属于我国教育的新兴行业中等职业教育并没有真正的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法,没有做到为了学生的工作而教学。这其实跟我们的传统教育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也就违背了其创办的初衷。

2.中职高等教育老师整体素质不高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经历对老师的文化素质、教学素质、心理素质和教育观念有很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是新兴的教学团队,虽然中职高等学校尝试过教育出高素质的学生,但是有教师素质始终未能跟上一般水准。他们还未找到适合自己长久发展和生存的适合的途径和特色。如果仅仅是看到自己的缺点而不去改正的话,中职教学的水平将会持续如此,并最终因为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被淘汰。因此,我们应当尽快对教育问题进行改进。

3.并没有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

中等职业学习创办的初衷就是为了培养一批能够对市场熟悉并且会应对市场变化的学生,并没有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提出很高的要求。但是走向社会后对新人对任何人的文学素样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一个人仅仅拥有一个好的专业技术水平而没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对我们来说其实还不如不用。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出一批具有高尚道德情操、认真负责、爱岗敬业的符合21世纪要求的高等新型人才。

二、如何建设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建设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问题是我们必须严抓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如何做好相关工作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1.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

虽然说“老师领进门,修行靠大家”,但是没有一个好的老师的指导作用,相信天赋再好的学生都不可能很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与传统的学校教育相比较,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对老师的要求更为严苛老师不仅仅应当具备非常深厚的文化教育功底还应当能够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来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交给学生相关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传授更多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和成长。

2.必须突出重点

虽然文化教育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必经之路,但是,学生的专业知识才是决定其在职场上能否胜利的关键。因此,学校应当抓紧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把专业知识的学习作为重点工作,作为自己的特色工作,在抓学生文化素养教育的同时抓紧学生的专业教育。

3.树立学校学生学习的榜样、建立标准

没有制度的地方将会是一盘散沙,学校也一样。抓好学校的制度建设,才能够给学生树立相关的典范和依据,让学生有理可循,有据可依。利用制度来对老师和学生的相关工作进行规范更好的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

总之,做好中等职业学校相关的文化教育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和艰巨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支持。只有学校对相关教育工作的不断努力和不断探索,不断在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学校生存发展的方法道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才能够在前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对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学校、和社会都需要进一步为其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相信中等职业教育很快就会找到自己的希望。

参考文献;

[1]陈学平,陈永华.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xx.03.024.

[2]周和平,周曦.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构建与策划[J].当代教育论坛20xx.34.030.

[3]丁世武.当涂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文化建设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03.217.

[4]刘芳英.职业学校实训中心VIS策划[J].学周刊:C,20xx,(11):16-16.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五

一、合唱教学对提升校园文化品味的积极作用

1.1合唱教学能够构建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合唱需要所有成员的通力合作才能进行下去,人们在听合唱的时候只要听到杂音就会感到不舒服,这时的合唱是不和谐的,所以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时就会保证各声部之间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合唱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时要求参加合唱的每个学生要在总指挥的统一要求下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把自己负责的声部唱好,使合唱能够表现出应用的效果。同时学生在负责自己声部的同时也要兼顾其他声部,调节好自己和整体的关系,使之达到和谐。在合唱教学中,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能够彼此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这样在合唱中配合起来就能够更加流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在合唱中锻炼了自己的演唱技巧,并且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明白在实际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应该和谐相处,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校园文化品味的构建。

1.2合唱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协作意识

在社会中,很多事情都是需要人们的相互协作才能够完成,所以具有协作意识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要求。在练习合唱时,有些学生常常忽视合唱的声音要求,音量很随意,忽大忽小,有些声部音量过强,有些声部音量过弱,各声部协调层次欠清楚,造成音量不平衡的现象,音量不平衡就会影响到整个合唱的协调关系。应该怎样克服这种现象呢?合唱的音量平衡犹如开车时、匀速、匀加速,匀减速,坐者就不会感到突然一样。合唱的音响中有意识的渐强、渐弱均就属于平稳。而合唱教学通过教授学生气息的控制和唱歌的发声技巧来使学生能够控制自己的音量,从而使合唱变得平稳,提高整体的音量平衡。合唱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自己声音的音量控制,提高自己的演唱技能。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逐渐明白要控制自己的表现欲,要具备协作意识和集体意识,个人要服从集体的安排,只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才能办好事。

1.3合唱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合唱这一活动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唱是一种整体的艺术,它需要合唱中的每一位成员服从集体的安排,在合唱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样合唱才能取得成功。在合唱中如果有些成员没有集体精神,争先恐后的表现自己的话,就会严重破坏合唱的效果。一般合唱是具有两个以上的声部,只有声部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配合才能使合唱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合唱教学中教师一般会锻炼各声部学生相互合作的技能,使合唱和谐、统一。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通常能够把自己融入到合唱这个集体中,在自己负责的声部中做好本职工作,这样通过个人与声部、声部与声部、声部与集体之间的通力合作,能够使合唱活动进行的顺利。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体会到了服从集体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1.4合唱教学能够感染艺术生的心灵

歌唱是一种声音艺术,而合唱是声音艺术中的最高表现形式。很多人认为合唱的声音是无与伦比的天籁之声,是大自然中最和谐的音响,能唤起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和追求。众所周知,我国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都存在着学生素质和品行比较低的现状,这能够阻碍高等艺术院校的校园文化品味。歌曲是一种美的表现,特别是合唱以雄壮的气势感染着每一个参与者。所以合唱教学能够有效的感染艺术学生的心灵,使艺术学生能够审视自己的品行,并倾向于追求美,有助于提升艺术学生的品味,并进而提高高等艺术院校的校园文化品味。

二、提升合唱教学质量的措施

2.1合理安排练声曲

合唱教学是高等艺术院校的基本科目之一,所以在进行合唱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艺术学生的基本功的练习。作为合唱教学的基础练习,练声在合唱教学中的作用非常大,它可以锻炼艺术学生的发音,使艺术学生的发音活动与合唱统一起来。练声不仅是艺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联系方法,同时也是提高艺术学生对自己情绪和精神控制的有效方法。所以练声曲目选择的合适度不仅影响着艺术学生的音乐学习质量,同时对于激发艺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起到重要作用。练声曲目的选择要有一定的原则:要根据艺术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以及高等艺术院校的特殊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练声曲目,切勿练声曲目的单一化和频换化。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时,一定要把握住具体分寸,根据教学内容以及艺术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结合高等艺术院校制定的教学计划,有规律的为艺术学生选择一些适合他们水平的练声曲目,并且根据艺术学生练习的情况不断更新练声曲目以跟得上教学进程。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氛围比较宽松,所以合唱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除了为艺术学生提供一些常规的练声曲目外,还可以根据合唱内容与参加合唱的学生一块对一些练声曲目进行改变,也可以把合唱曲目中一些重要或经典部分当做是练声曲目,以激发艺术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练声曲目选择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遵循曲目选择的原则,同时还要保证练声的练习量,这样艺术学生才能在练声的过程中逐渐对气息、音准、节奏、声音位置、音色、音量等方面进行有效控制,才能达到练习的效果。

2.2灵活运用合唱教材

在很多高等艺术院校中,教师都不得不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艺术院校的女生多,男生少,对于合唱教学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合唱中齐唱部分不存在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但到了各声部唱的时候,这种问题就突出了。所以教师在选合唱教材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合唱团的实际情况,不要随意选择教材。现在高等艺术院校的合唱教学普遍选用陈弃疾编写的《合唱》这本教材,虽然这本教材中有很多混声四部合唱,但由于存在男女比例失调现状,教师不能一味的使用这样的教材,因为这样教师在声部的安排上会出现一些困难。因此教师要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删除或者补充一些合唱曲目作为合唱教学的教材使用。在对教材补充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艺术学生的实际水平、补充曲目的特点和难度以及学校的实际教学状况等因素。此外教师也要补充不同题材、风格的曲目,以丰富艺术学生的学习经验。

2.3采用多声部合唱练习方法

一般在高等艺术院校的合唱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只参加一个声部,并且能够保证该声部的质量。但随着当前形势的发展,社会要求更全面的人才,高等艺术院校也要根据社会的要求做适时的调整,所以教师在合唱教学中要让学生尽可能的在不同的声部中进行练习,不仅巩固学生的基本功,同时尽量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用重唱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声部练习。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一般四、五个人为一组,小组中的每一个人担当一个声部,对教材中的一些曲目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小组成员之间要互相调换各自的声部,使自身能够体验不同声部的演唱,这样学生可以理解不同声部的旋律以及音量和音色的特点以及各声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此同时学生在体验各声部的联系后也能对合唱有更深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钢琴让学生单独练习。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时把合唱作品中的多个声部的旋律演奏出来,让学生对其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依靠钢琴的演奏让学生对每个声部分别进行练习,教师演奏,学生跟唱,使学生感知到旋律的特色、声部的组合和和声的配置。

三、小结

显而易见,在高等艺术院校中,“合唱”不仅是丰富学生课堂重要的文娱活动,它更是演绎师生个体形象气质、展现学院团队的协作精神以及渲染整个校园文化气息有效途径;“合唱教学”对引领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味的功能已经得到充分的论证,艺术院校作为个性化的校园文化载体更加完美的演绎出合唱艺术的内涵,它体现出极具魅力的、深厚的审美追求与理想原则,它在高校文明建设中的价值表现出强大与积极的信号。高等艺术院校已经迎来了重视合唱教学的效果、提升合唱教学质量的转型期,我们正在看到这些不断发生着的变化。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六

一、体育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1、体育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体育教育是课程改革的大势所趋,是培养德智体美劳新型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方面,它不仅仅是指日常开设的体育课,还包括课间操、校园体育赛事、体育节等,可以说,一个学校的体育教育教育水平决定着这个学校的整体风貌。

2、体育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源泉所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育是校园各项活动的根基。如果学生没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由学生创造的校园文化便是痴人说梦。因此,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校园文化萌芽和壮大的源泉所在。

3、体育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便利途径

体育活动倡导的拼搏和竞争,可以提升学生的整体风貌,提高大家的审美水平,而由此带动的班《www.》级、年级的配合活动,更是可以带动校园组织纪律性的提高,促进相关文艺宣传的开展,培养大家的集体荣誉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4、体育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示范品牌

学校以学生为根本,学生以身体为根本。学校时常倡导的学生健康,可以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增强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体育是学校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一个学校的风貌和文化。

二、体育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体育教育是一门具有交叉线和思想活跃性的特殊学科,它必须通过学生的身体实践来实现,而这个过程又不自觉的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了活跃的分为,对校园文化建设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1、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

学生是充满活力与朝气的,他们对一切都充满了憧憬和幻想,适时、适当的体育活动,因其丰富的形式、趣味性和竞争性,满足了学生的。猎奇心理,丰富了校园文化,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

2、促进了校园文化与社会的结合

校园文化不仅应该是丰富的、多元的,也应该是开放的、实用的。而体育活动首先可以采用与社会结合的方式开展,拓展与社会的交集;同时体育活动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的融入社会,增强校园文化的开放性和社会性。

3、促进校园文化的延续与传承

教育改革是大势所趋,而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目标,培养学生奋发向上、大胆创新的诉求也正是体育教育的内涵所在。体育教育彰显着竞争、进取与创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可以挖掘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帮助学生获取更加全面的社会信息和实践经验,拓宽学生视野,是校园文化能够更好的延续和传承。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论文 篇七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论文

摘要:从文化生态学理论视角出发,以山西省地方高校为例,研究高校校园文化的外部和内部建设.结合高校实际,充分认识到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重要性,理顺高校产学研和地方经济企业发展的关系,坚持地域特色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的相结合,最终实现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特色性和可持续性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文化生态学

随着地方高校大众化的发展,地方高校成为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而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不仅负责人类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任务,还是学术和思想创新的源动力,也是地方城市发展创新的源泉.地方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具有不同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了各所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外是一种社会形象,对内是自己独有的一股精神力量.现今社会发展正发生深刻变革,经历着由工业化向知识信息化发展.山西省也正在进行资源转型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与之相适应.但是近年来,地方高校发展中更多的是注重建教学楼、修体育馆等硬件,忽略了校园人文与精神文化的建设.与此同时,外来文化具有出奇的吸引力,尤其是商业化的快餐文化、粗俗文化、流行文化等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很容易迎合文化饥渴的青年人.这时,当地方高校校园文化还没达到文化自觉的时候,高校校园文化必将受到污染,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和优质人才培养也将受到影响.笔者拟从文化生态学视角分析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1文化生态学理论的解析

在借鉴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观点的基础上,主要从文化生态学是研究各种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动态系统这个角度来探讨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即认为文化不仅受其外部复合生态环境的影响,而且文化系统内部也存在各种有机联系,因此要协调好文化内部和外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促进文化各要素的和谐共生,实现文化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1]如图1所示,笔者从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外部社会环境(地方社会经济、科技和地域文化)和内部环境(办学定位、学术科研、特色文化精神)2大方面分析地方高校文化建设的规律.

2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外部社会环境

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国家地方政府的支持,而且受当地特定社会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地方高校作为地域文化传播和弘扬的集中地,不可推卸地承担引领和推动地域文化发展的历史重任.[2]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外部环境的优势,将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文化建设中,引领地域文化发展,提升地方高校的竞争优势,成为新形势下地方高校文化建设的亮点.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和黄土高原东部,北界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隔黄河与陕西省相望,南与河南省相邻,东依太行山;因外河而内山,有“表里山河”的美称.山西省以煤炭、铝土、铁矿等矿产为主,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冶金、炼焦、建材等为主的重工业经济,轻工业相对薄弱.近些年,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山西省经济以资源密集型产业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相关产业转型,而实现跨越发展建设文化强省须发挥大学文化的引领作用,地方高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将是文化强省建设的主力军.山西省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历史传说中的“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在山西省西南部.其文化以佛教与边塞文化、晋商文化、根祖文化、太行文化、黄河文化等5大特色文化为根基,广为流传的民间文化有广灵剪纸、平遥推光漆器、定襄澄泥砚等10大文化产品,其中带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有编织、砖雕、木雕、石雕、木刻、堆锦、刺绣、葫芦画等.

3地方高校发展转型中校园文化的内部建设

大学的文化建设是根据大学办学性质目标、历史文化积淀、师生共同信念、师生对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长期积累起来的.[3]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内部建设的核心在于办学定位、学术科研、特色文化和文化精神.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学术科研、特色文化和文化精神是支柱.通过地方高校的校训可以影射出地方校园文化建设的风貌,如山西财经大学的校训“修德立信、博学求真”,弘扬“明礼诚信、艰苦创业”的晋商精神;中北大学“致知于行”的校训充分体现“知”与“行”的高度统一,符合成人、成材的教育客观规律;大同大学则秉承“厚德、博学、慎思、笃行”,弘扬“关爱学生、敬重教授、崇尚学术、张扬个性”的校风;山西农业大学以“崇学事农、艰苦兴校”的精神享誉海内外.这些校训深刻地反映出山西省地方高校求真务实的校园文化精神.地方高校自身在迅速发展中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大多数地方高校均有建设历史不长、文化底蕴不深、办学资源不丰富、师资力量薄弱、管理制度待完善、大学精神需凝练等不足,尤其是对于一些近10年新发展、新整合起来的地方高校,这些不足更为明显.[4]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多元化、开放性和敏锐性的特点,容易受世俗文化的冲击,受功利主义、现实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影响而弱化人文精神的作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种社会思想文化碰撞渗透,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出现道德标准模糊和理想信念多元化.所以,地方高校校园文化需要理清思路,从办学定位这一顶层设计开始,思考如何立足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培养出更多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的合格人才,同时承担起学术科研创新和地域特色文化传承的责任.

4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和地方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4.1地方经济发展与地方高校定位的关系

山西省有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经济主要以煤炭、电力、冶金、炼焦、建材等工业为主,然而其地理位置又属内陆中部,市场化程度不高,地方经济主要以国企为支柱,民营企业发展市场空间还很大.[5]地方政府对城市建设的重视,高铁的建设,城市交通的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这些都为地方高校定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太原理工大学的矿业类、太原科技大学机械类、山西财经大学财务经融类、山西师范大学戏曲类等专业的建设,都是基于过去十几年的煤炭产业或传统晋剧文化等,突出了地方高校应用型和技术性定位层次.山西省各地方高校发展和转型相对缓慢,这是受历史、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71所普通高校(本科院校23所,高职专科48所),大多数都是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来的,其中“老八所”高校在山西省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涵盖了工、农、医、师、经等专业类型.但是随着90年代高校的扩招发展,一些特色学校更名,如原来太原重型机械学院2004年更名为太原科技大学,雁北师范学院更名为大同大学,学校专业特色逐渐削弱.在市场经济的浪潮和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地方高校陷入高教系统内部的盲目攀比竞争,短期内很多高校专科升本科,本科(学院)升大学,地方高校也争着向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发展,脱离地方经济和地方文化,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发展.这种不切实际的办学定位必然导致地方高校走向同质化的道路,让地方高校失去其个性和特色.[6]所以,地方高校的定位首先需要树立为城市发展服务的理念,主动研究城市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动向,充分把握地方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向标,引导地方高校科学合理定位,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和优势.

4.2地方高校与企业科研合作的关系

地方高校主要以应用型人才办学为主,其关键在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对人才培养意义重大.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对于高校来说,就是以市场需求和就业趋势为导向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对于合作企业来说,这种模式提供了高素质的从业人员,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减轻了企业改革创新的成本,推进了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共赢.近年来,太原科技大学先后与太重集团、徐工集团、中信重工和三一重工等50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大大增强了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技术发展的能力,成果项目转化达到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地方高校的科研文化不是闭门造车,在现在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在不影响各自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地方企业的创新发展也急需和地方高校科研嫁接合作,二者的深度合作需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相互连结—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共享共赢.然而,现行高校管理体制客观上制约了地方高校的行业背景,大多数地方高校传统的以学科为主导的办学模式,缺乏考虑企业对新技术、新工艺的现实需求.地方高校的科研起步较晚,科研的整体实力相对薄弱,重视学术科研,学术科研容易量化和周期短,应用性科研投资大、周期长和风险大,都导致地方高校在应用性科研方面为地方政府、区域行业企业提供的科研成果较少,服务社会的能力有待增强,与地方企业达成的信任机制还需进一步努力.[7]这里既与高校内部自身的教学模式和科研发展方向有关,还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高校和行业企业之间没有搭建良好的桥梁纽带有关,直接影响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4.3地域特色文化和高校校园文化的关系

地方高校具自治办学、学术自由的特点,有独特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从而为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提供先天条件.高校校园文化,不仅对社会文化发展有重要作用,而且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地方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首先要把握好主流文化、流行文化和传统特色文化三者的关系.主流文化是方向和灵魂,具有稳定持久性和正能量的特点;流行文化形式多样,新异易变,有浓厚的商业文化气息;传统特色文化是植根于本土,经历了时间和实践的考验而流传下来的独特民间文化和精神气质.高校校园文化有多元性、高雅性、传承创新和交融性的特点,要在主流文化、流行文化和传统特色文化3种存在形态中,高校校园文化更好地发挥这些特点,就需要坚持以主流文化为导向,传统特色文化融于流行文化之中,共建地方高校校园和谐特色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属于国家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认同和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想信念,建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品质.[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只有跟随主流文化,才能真正与时俱进,有助于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渗透,规避流行文化中的低俗性和消极性.流行文化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大众文化,是一种依靠高新技术传播形成的全球性文化.作为一种商业性文化,流行文化必不可少地夹杂着一些不良因素,如世俗化、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从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消费观念及人生追求.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感性思维多于理性思维等特点,而流行文化正好迎合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大学生成为其消费主体.由于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社会实践锻炼,因此在没有形成稳定的人生“三观”前提下,容易被披着漂亮外衣的外来流行文化所迷惑,渐渐产生玩世不恭、道德水准下滑、责任心淡弱和行为举止情绪化的失范现象.这时,规避流行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消极影响,就需要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和发掘地域传统特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是在地方独特自然地理环境下,人们在长期生活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传统.地方高校是植根于地方环境这块土壤下成长起来的,其校园文化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地方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是,随着近几年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地方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中正在被削弱或走向边缘化.一方面,引领传统特色文化的主体没有很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平台,让传统特色文化失去传播的主渠道;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对地域特色文化的深层内涵和丰富内容缺乏深入挖掘.地方高校特色文化的建设核心是重视研究地域特色文化,培育地方高校自己独特的大学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首先要以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素材和现实养料为基础,其次发掘那些能陶冶情操和富有价值意义的民间文化,最后善于借助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在校园内外传播、传承这些特色地域文化.例如,地处于吕梁革命老区的吕梁学院可以借助各种校园文化载体,充分发扬吕梁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太行精神、晋商勇于开拓和明理诚信的精神,都是高校校园文化办出特色的宝贵原材料;地方民间的剪纸艺术文化、各种雕塑文化,也可以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5结语

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根据时代的新要求和当地经济文化发展需求,树立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理念,坚持走产学研的道路,加深校企的长远合作,充分挖掘历史传统优秀文化,以地域特色文化为底蕴创建地方高校特色校园文化,才能为地方高校的长远发展注入活力,使地方高校文化建设焕发出新鲜而持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8(2):105-113.

[2]杜琳琳.地方高校特色文化建设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18.

[3]顾明远.重塑大学文化[J].中国大学教学,2015(2):4-6.

[4]周德俭.大学文化及其地方高校的大学文化建设特点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9(5):4-7.

[5]董继斌.绿色GDP与山西经济发展[J].山西农经,2004(6):8-12.

[6]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EB/OL].[2014-02-22].

[7]冯向东.高等学校定位:竞争中的抉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2):15-17.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八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成长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必不可少的元素。校园文化引领学校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要了解掌握文化的本质特征、要与当地实际情况和学校培养目标相结合。校园文化具有塑造人的功能,可以营造法制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有助于实现学校的高效管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泛指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学风、传统习惯、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行为规范、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很多名校的校训便集中体现了校园文化,反映了名校历史渊源、独特理念、发展特色。

一、校园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人与环境的和谐、人文精神的传承,从而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学校发展迅速,理念层出不穷,校园文化可谓是百花齐放,如:靠近大海的“海洋文化”、沙漠地区的“绿洲文化”、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等,切合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立意高远。好的校园文化促进师生健康成长,促进学校品牌名校的形成,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和办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与社区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如何打造学校校园文化

(一)校园文化建设要了解掌握文化的本质特征

建设校园文化要充分了解掌握办学目标、核心文化特征,掌握校园文化的本质特征,真正发挥其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1.校园文化具有知识渗透特征。校园文化具有传播自然和人文知识功能,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和成长的人类知识具有熏染个性、内化素质、凝聚精神,渗透思想功能,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具有知识渗透特征。2.校园文化具有艺术观赏特征。校园文化是通过一定的物化形式塑造表现出来,蕴含美学艺术、建筑艺术,并赋予精神、文化内涵,能引起观者丰富想象,睹物知意、触景生情的效果,具有艺术观赏特征。3.校园文化具有积淀独有特征。校园文化建设是从实际出发,确定特色,找准灵魂,长期实践,细节磨炼,提炼升华,积累沉淀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临时文化,切忌抄袭照搬雷同。它具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积淀独有特征。4.校园文化具有发展传承特征。校园文化包含有丰富的内容,以各种形式呈现,与时俱进,与校融合发展,具有独有性和固有性,具有代代相传的发展传承特征。

(二)校园文化建设要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

学校在选择文化定位的同时,学校所处的区域历史文化、人文文化、本土文化、地方特色等是重要的参考内容,校园文化建设要与当地实际情况相联系,要因地制宜,要择优选择地方特色、本土文化为基础,找准支撑点,拓展定位适合学校发展的校园文化。可以立足国学传统、借鉴西方文明……“孝”文化,“狼”文化,“银杏”文化,“三红”文化,“凤”文化……不一而足。要么重实践研究,要么重理性思辨,要么重生活人文,要么重品格气度。不同的学校其校园文化建设的着眼点不同,侧重点也不同。

(三)校园文化建设要与学校培养目标相结合

每所学校都有它的办学理念、文化背景、环境文化、人文建设等教育教学培养目标。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校园文化要为学校的发展做铺垫,要服务于学校培养目标。校园文化的建设内容具体表现:1.精神文化:校园文化的内核,它包括教育价值观、办学理念等观念及由此产生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精神风貌。如办学理念、目标、校训、校风、校歌等。2.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的具体化,是师生员工行为准则的依据,是学校精细化依法办学的根本保障。3.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和标志,它包括硬件和软件建设环境,如建筑风格、室内外环境布置、校园绿化美化、人文景观布置等。如凤凰小学的徽派建筑、最美教室文化建设。4.课程文化:它是在学校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背景下,对学校精神文化的实践和创造。课程文化建设力求实现教育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学习方式从被动走向主动,课程资源从贫乏走向丰富。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力求体现现代学校发展的智慧与创意。5.警务文化:它是学校依法治校,依规办事,营造平安和谐校园的基本保障。警务文化的建设要与校园文化元素融为一体,既有凸显安防功能,又有美观实效,从而实现法治育人效应。

三、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一)校园文化具有塑造人的功能

校园文化具有一定的道德约束力,可以培养学生自律、自思、自省和求进的内在动力。校园文化对师生教育有根基作用,影响着学生的一生。它有助于师生走向社会,建设社会,时时提醒学生在社会中怎样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它的外在表现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哪怕学生成年以后,他还会在自己的日常言行举止中不自觉遵照,促使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文明的人,做一个有涵养的人。

(二)校园文化可营造法治文化氛围

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把法治元素融合一体,可以促进学校依法办学,依法治教,依规办事,极大促进学校走向法治学校,促进学校平安和谐发展。如:把校园的安防监控智能系统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使之以人文本,提高安全保障;建立学校警务文化,把警务设施融入校园文化,实现警民联袂联防体系,营造法治社会文化大氛围。发挥警务文化的法治育人功能,营造平安和谐校园。总之,校园文化建设要总体规划、突出特色、传承发展,它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师生凝心聚力、展示学校形象、打造“一校一品”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体现。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师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代人才,铸就一个个辉煌。

参考文献:

[1]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xx.

[2]赵宝贵。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诚信教育[J].达县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xx,14(4).

[3]何载福。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与绩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xx.

[4]张敬文。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建设探讨[D].暨南大学,20xx.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九

摘要:进入网络时代后,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技术传播方式,推动了整个社会进入到一种全新的交流范式中。在网络技术支撑下的不同平台上的信息传播都具有“精”、“短”、“快”的特点,由此提供了一种平民化、大众化的交流渠道和交互方式,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了大众的“发言欲”。高效校园文化建设状况体现着高校整体的核心竞争力,反映着高校的内涵,而学校的内涵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信息技术的协助,校园文化是整个学校进行管理的软环境,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高效校园管理工作,为高校建立更完善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校园文化;信息技术;建设

1网络技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现状

高校校园文化本身具有陶冶、规范以及激励等功能。陶冶功能主要体现在教育从本质上是文化传递的一种活动,但其真正的魅力是对整个文化价值的理解,从而获得对于人生观的全面体验以及人文素养的全面领悟,从而做到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提升高校学生自身的精神和价值观念。规范功能主要是指,高校校园文化中有关制度的制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行为,进而达到高校校风建设工作目标。激励功能则是,高校通过采取更为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进行校园文化的宣传,并吸引众多高校学生参与进来,进而达到校园文化宣传的目的,但是从网络技术方面来说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1.1校园网络建造不完善

建造校园文化的前提是,硬件设施完善。校园网络可以覆盖整个校园范围。但是目前一些高校,因为发展起步较晚,时间短。所以校园网络覆盖不是十分完善。一些硬件设备陈旧破损。这种情况下,难以建造校园文化。

1.2目前高校的网络,缺乏高效的高质量的交互平台

很多高校缺乏真正的校园交互平台。即便有的也是作用不够完善。要达到符合现代通讯设备要求,符合新一代学生使用习惯的就更是聊聊无几了。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需求。因为建设校园文化,要实现通讯与交互,那么就要通过终端通讯设备来完成。例如手机。这个在高校内,平台与学生的、教师的手机通讯端建立关联的还很少。另外,校园文化有很大一部分功能是为了学生所服务的。而现代的改制学生,年龄在20岁左右。他们的生活习惯直接决定了校园文化被应用的频率。所以这些在建设校园文化中,都是很重要的。是需要考虑的。在没有的前提下,就需要打造这样的交互平台。选取平台产品应该注重通讯端合理、后期维护费用低、平台产品相对成熟的特性。

2信息化技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用设计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势必会是信息化的先驱者,是推动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力量,“信息化校园”更是整个信息化时代的重要部分。当前,众多的多媒体、计算机设备进入高校校园中来,国际互联网也向校园人敞开,让信息技术融入到高校校园学生生活的多个方面,让学生不管是在日常的学生生活、交往互动以及购物出行中都离不开网络,校园人也开始享受信息化带来的数字化生存,并对当下信息化的冲击给出了回应,这一回应更是构成整个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构建校园文化,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校园的智能化管理。物联网具有智能识别与处理的能力,它将云计算与各种智能技术结合起来,通过传感器获得大量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存储、加工和处理,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来满足不同用户对象的需求。从建设内容上划分整个系统从逻辑上分为三层次: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和应用层。(1)教室配置管理就是通过信息化技术获得关于教室使用状态的所有信息。系统可以分析用户需要得到的教室信息(例如:教室的使用状态、上课情况、上课内容、授课人等),借助PC终端查询所有教室的实时使用情况,以及其他所需信息和服务。同时提供系统接口,通过端口与其他系统(例如:排课系统、考试系统)衔接,为学校后勤管理提供统一平台。(2)信息化标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内容,用以支撑教育资源共享,保证各种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互操作能力。校园文化建设中由于编码对象复杂,单一的一个编码方法无法支持整个校园的运行。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编码标准体系,研究针对不同应用的最为科学的编码方案。(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要建设共享数据库平台,建设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建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安全高效、统一共享的数据中心;规范信息从采集、处理、交换到综合利用的全过程,逐渐形成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的运行机制,为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信息利用、分析决策提供支持。

3结束语

校园文化是高校学生成长的环境,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当前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屡遭重创的背景下,人类精神文化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文化贫嘴化,价值空洞化以及精神低俗化。尤其是在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转型期,各类矛盾和问题都影响着高校师生,因此需要高校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在当前信息化语境下,也需要做到激浊扬清,丰富现阶段我国高校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娄坤,李星,廖女男。论信息化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的建构[J].西北医学教育,20xx(04):713-714+742.

[2]孙文杰。论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构建[J].学习与实践,20xx(01):135-140.

[3]蔡桂珍。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xx.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十

1强化理工类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学生顺利进行校园活动的基本保障。高校学生的校园活动主要包括学习和生活,物质文化建设是为了丰富和便捷学生的校园活动,但是需结合理工类院校学生组成结构特点和教学重点强化物质文化建设。比如,运动场所的规划、文娱活动场所的划定、学生宿舍的安排等等,需多以男生的生活需求为重;另外,由于理工类院校注重的是学生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对于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场所的需求会高于其它高校。所以,理工类院校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器材的配置等,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除此而外,针对理工科学生,一方面要迎合他们的趣味,建设数字化的体验式环境呈现文化,另一方面还要在校园空间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上下功夫。

2强化理工类院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是行为的保障,强化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保障学生的行为合法合规。高校学生相较于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包括思想和行为方面的,校园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必须对学生的行为有所规范和限制,营造良好的社会化精神环境。在高校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一定要紧密联系国家法律法规、社会道德素养要求,并科学融合高校学生的身份,加强制度间的衔接转化,防止学生利用制度漏洞而做出的非法行为。在理工类院校,由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多体现在经验描述的层面上,缺乏科学的实证研究,再加上理工类院校学科设置的特点、师生思维方式的特点等,都给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带来了难题。并且每一届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同、重视不同,就会制定不同的规章制度,投入不同的资金建设。在高校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规避领导制定政策的随意性过大,不能巩固已取得的建设成果,使之流于形式等问题。

3强化理工类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点,也是引领和决定高校文化建设成果的核心。强化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发展学生的精神品质和个人素养,充分发挥精神文化导向功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包括强化个人目标定位,科学规划职业道路;强化学生发扬奉献精神,提高责任意识,认真学习知识技能,树立远大理想抱负,积极服务于社会,努力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个人诚信等等。校园文化的形成依赖于每一个学科的发展,更依赖于多学科的融会贯通,理工类院校受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平时的教学与管理中,强调科学技术知识教学和操作技术的训练,学风力求严谨,没有足够重视人文知识的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精神培养与科学技术教育相互脱节与分离的现象。这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培育和形成是极其不利的。理工类院校学生的思维能力、领悟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更加敏捷,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则要积极强化和拓展学生该方面能力,实现理工类院校不一味抄袭模仿,而是大胆创新的教育目的。

4结语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硬件与软件同步发展的重要体现,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高校实现输送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驱动。理工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汲取和借鉴同类高校的经验教训,并结合本校办学特色,科学实践,大胆创新,进一步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实质,更好地辅助高校教与学活动的开展,保障高质量人才的输出。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篇十一

一、校园文化建设中呈现的问题

(一)网络文化兴起对校园文化的挑战

互联网是一个无边无际的世界,全球各种各样的文化和社会状态呈现在网络环境里,人们所获得的往往需要理论和实践结合,这点在网络上显然非常的局限,只通过网页上的文字和视频,没有活生生的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思考是脆弱,甚至会脱离实际,这样的认知是不全面、不牢固的。大学生一旦陷入某些不良事物的漩涡,将很难自拔。比如个别学生上了大学远离家乡,没有了父母的束缚,往往沉迷网络,乐不思蜀,严重的还会荒废学业。网络上鱼龙混杂,没落腐朽的价值观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认知,这是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长期的网上活动和注意力高度集中,对视力和心脑血管都有着严重的危害,对网络生活沉迷的可诱发“网络强迫症”,其表现为上网高度集中、反应敏捷,不上网时魂不守舍、反应迟钝等,严重影响到高校学生的身心发育。网络交往的虚拟性有时会使人丧失正常的交往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不知如何与人交流,显得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因此而产生的人际关系淡漠,疏远,渐渐地性格变得孤僻、古怪。

(二)商业文化的进驻对校园文化的冲击

大多举办校园活动的单位都会寻找资助单位,借以宣传商品来获得赞助费,在此同时,虽然会锻炼相关寻找赞助商的学生的外联能力,但是,与之俱来的商业化信息和功利思想也会充斥着校园。在大学校园中,学校一面强调着无私奉献、普济天下的思想,同时还要适当调节着商业化带来的价值观念。商业化往往要付出最少而获得最大的利润收益,那么“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也在感染着高校学生,使得对金钱物质的追求与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发生碰撞。部分学生只讲利润和收益,不讲奉献和原则。有些教师为了追求物质,托关系办理停薪留职或者长期请病假去外地兼职工作,部分教师为了科研成果,不惜违背事实,背叛应有的道德和科研精神,窃取成果、抄袭等。这种功利思想还会影响学生,使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或面临择业时过分追求物质条件而忽视了自己适合的方面和自身所长。这种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倾向必须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三)对校园文化理解的误区

首先,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实物呈现,其真正内涵是所蕴含的精神文化。这种文化反映着学校的特点、个性和面貌。物质文化主要表现为教学楼、图书馆、绿化环境等,而精神文化则是长期的发展而形成的,比如校风、教风、学风等无形的校园风气,校园文化通过校园风气和校园活动、人文环境共同作用,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这种文化是超越口头的知识传授的一种高层次的教授方法,校园文化具有高尚的价值取向,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其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过于狭隘,有的高校把校园文化简单地认为是单纯艺术节、文化节、音乐会、运动会等活动,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物质文化建设和娱乐活动开展的效果,而忽视了作为校园文化核心和灵魂的精神文化建设,而在整个精神文化建设当中,校园则是最好的教育场所。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客体不明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校园文化应该是师生员工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每个人应该乐在其中并且积极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在参与接收和改造校园文化活动中,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起着主导的作用,学生是学校的主要群体,是校园文化的聚焦点,学生的求知过程和人际活动都折射到校园文化当中,既是校园文化的营造着,又是校园文化的受益者。各种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有学校批准的正式社团,也有学生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社团,这些社团活动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勤于学习书本之外的知识,乐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代老师都有自己的风貌,教师的教风影响着学风。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担任着传播文化知识和培养合格人才的繁重任务。还有一类默默奉献的后勤服务人员,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师教学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后勤服务人员一直担负着沉重、繁杂、琐碎的膳食、校园清洁、维修等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真正的客体是环境清幽的校园环境、政治、经济、风气蓬勃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但是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根源在于人员结构不健全,大多数教师可能没有这种意识,单纯地把学生当做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教师和其他人员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并不明显,教师大多忙于科研或教学等活动,并且迫于成绩压力,还会压制学生过多的举办校园活动,学生的各种文化活动往往单纯依靠学校的职能部门去实施,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被激发。教师和管理者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明显,使校园文化变成了单纯的学生文娱活动。

二、改善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增强对校园文化的投入

在高校扩招的形势下,谁拥有足够的办学空间,谁就可以吸纳更多生源,其规模效益就能凸现,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施是学校教育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在营造校园环境时要注意软、硬件的有机结合,近年来,我国很多学校的管理者们都在不同程度地加强在硬件方面的建设,这固然是正确的,但不同程度地忽视了环境卫生、绿化美化等软环境建设,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对它的营造也能反映出校园文化主体在营造校园文化是所拥有的文化观念、文化品格。现在大量的扩招,致使老校区不能容纳大量的学生,学校不得不采用置换土地的方法,把新校区建立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城区。大量的学生涌入,给基础设施和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基础设施方面一般能够一步到位,但崭新的校区缺乏大学传统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建设个性化校园文化

传统的艺术节或文艺演出,提前一两个月就通知开始准备,精心的排练,但并不是所有的节目都能如愿表演,这就会损失很多人力和时间,也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许是学校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而没有实施,其实学生内心深处会向往自己动手、贴近生活的活动,比如将学生带到野外,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演唱或表演各种风格的节目,所有的食宿安排除了由学校提供的基础的帐篷和炊具以外,其余由学生自己安排。这样的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促进学生间的互帮互助,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只有真正的体味过,才知道父母给予的衣来伸手的生活,体会到父母的辛苦。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确定自己的办学特色,现在一些高校存在着盲目攀比的心理,在学校目标、职能、办学规模上刻意追求与国内一流的高校看齐,忽略甚至抛弃了自己的传统和特色。许多高校为了变身综合性大学,千篇一律地设置了很多与其他高校相同的专业,忽视了将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本校特色的有机衔接。

(三)建设高水准的大学生社团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它把生命个体的需求分为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生活需求、赢得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赢得尊重和自我实现属于较高层次需求,社团的发展同样有自我实现的需求。社团不仅是会员发展兴趣爱好的阵地,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去引导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使他们也受到教育和熏陶,也只有这样,社团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校园文化生活中赢得一席之地。从更高的角度看,学生社团的使命也在于使更多的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接受教育。社团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心理氛围,将极大地激发所有的成员为着目标齐心协力,积极拓展活动阵地,办出精品活动,参与者还能够间接感受到社团文化对他们的影响。社团作为一条有效的途径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在共性的基本原则上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和提高,而社团则主要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独立进行活动。社团的日常活动从不同的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充裕的锻炼机会和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了解社会生活学会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社团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大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人文素质的提升,既需要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学习,更需要校园整体氛围的熏陶。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学生社团活动,其拥有普及面大、自我特色较浓的特点,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继而感染引导甚至塑造一个整体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新世纪人才群体。社团有助于学生自我规划人生,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社团成员较易于完成自我规划和自我实现。

(四)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素质包括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在大学德育的教材中不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是许多大学生都不以为然,对于入学的心理健康测试也是草草了事,甚至有些问题学生不愿意面对心理工作室的老师,不愿意敞开心扉,也怕被同学知道自己的秘密。德育的根本任务是端正人的品行,完善人的人格,培养健康的学生。道德不只是外在的遵守,而要从心而发的自觉参与。心理素质的培养,就是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度过青春期困境的有力保障。学校应加强心理咨询机构的师资建设,利用课堂内外的力量,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铸造健康的人格,更好地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带来的压力,更好地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三、小结

校园文化必须有健全的保障机制,加强校园管理是发展和繁荣校园文化的关键所在。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艰巨的工程,教职工队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助力军,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不断拓宽视野,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学校教育责任,充分发挥文化传递功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对指导校园文化实践,培养新一代高科技人才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959459.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959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