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论文精选12篇 人文环境是什么?

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论文精选12篇 人文环境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4-05-23 01:56:18 点击: 来源:yutu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以下是编辑给家人们收集的12篇人文环境的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文环境范文 篇一

**(中共**省**县委)推进反腐倡廉关键在人,要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就必须营造反腐倡廉的人文环境。

一要筑牢拒腐防变的人格防线。优良的品格是天然的“防腐剂”。首先要增强自律能力,严于律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正确运用权力,保证权力运用不越界、不踩线、不出格。其次要提高辨别能力,对腐败现象和行为不逐流、不盲从。保持清醒的头脑、平稳的心态,不盲目攀比,不作非分之想。再次要增强反腐能力,不仅要洁身自好,而且要敢于坚决同腐败现象作斗争。

二要形成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要和睦,通过强化群众监督来形成反腐倡廉的社会环境。班子内部要和谐,坚持民主集中制,定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问题及时指出,有矛盾及时化解。“生活圈”要守住“感情”防线,不能只讲亲情、友情而忘记了原则、法规。要对家属进行廉政教育,使每位家庭成员都成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坚强后盾。“社交圈”要以诚为本,倡导君子之交,特别不能交酒肉朋友,避免沾染哥们义气、江湖匪气。

三要营造反腐倡廉的人文导向。反腐倡廉必须从优化社会环境着手,破除笑廉不笑贪的社会风气。要突出正面引导,大力提拔使用“廉洁型”干部,使廉洁干部在政治上得到肯定。要鼓励群众参与,变群众不能参与、不愿参与、不会参与为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要完善制度建设,让老实人不吃亏,“乖巧人”不得利,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使那些想搞腐败的人没有存身之地。

人文环境 篇二

校园人文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综合体现。校园整体环境、建筑的空间场所和建筑实体以及雕塑小品都是校园人文环境的物质载体,是标志化的校园精神象征。高职院校园的人文环境规划设计,是通过对师生共同生活和学习的场所进行规划设计,体现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使人文与职业教育得到和谐统一,从而培养出综合素质与职业素质具备的人才。理工类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文环境有着以下特点:建校时间较短,在校园历史文化积累相对欠缺,难以形成普通大学的人文传统;其次,高职教育学制较短,学生的综合素质都不如普通高校;其三,理工类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设置以理工科实训类为主,强调的是理性精神和实践能力。

2理工类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文环境规划设计理念———秩序与实效

强调秩序性对形成文明的校园人文环境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多数高职院都是从中专或者成人高校转变而来,在校学生年纪普遍较小,在学校度过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转变,其自制力和纪律性不如普通高校,因此学校职业环境中应更强调职业教学的秩序性。实效性是理工类职业技术院校治学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高职教育以行业与职业为需求的教育目标,强调实用的知识教育。因此形成一定的职业环境对一所高职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做规划设计综合考虑的时候,需要对学校教学内容一定的了解,并结合总体规划和景观节点合理安排和适当组织相关的场所。

3长沙市市技术学院新校园项目简介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培养高级技能人才为主的国有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学院。为适应发展学校新校区选址于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雷锋镇,新校区西临雷锋公园,环境优美。基地内存在一定高差,有若干水塘和少量原有建筑。规划校园总占地面积450亩。在校生规模达到8000人。

4总平面布局———轴线的秩序与自然环境结合

校园整体空间结构规划为“双心、双轴、双环、四片区、多模块”的空间格局。双心:由于学院由东、西两部分组成,东西各有一“心”,分别位于两个院的中心位置。西院的空间核心为教学信息中心,包括综合教学楼和行政办公图书馆综合体,图书馆为校园制高点,统领全局。东院空间核心为生活服务中心,包括学生食堂、学生活动及绿地景观,是生活区最具活力的中心。双轴:由西院南北向的校园礼仪轴和连接两院的东西联系轴构成“T”型的轴线架构校园空间。校园礼仪轴南起校园主入口,经礼仪广场、图书馆、中心湖景观、北至教学楼和体育馆围合而成的景观湖面,形成“前庭后院“”前动后静”的空间序列。东西联系轴连接东西两校区的教学信息中心和生活服务中心,并在西院形成开放空间将东西轴延伸至基地外的雷锋公园。双环:东西两院各有一个主要交通环疏导内部交通,串联各功能区。四片区、多模块:校园分为教学综合实验区、生活服务区、实训区及体育运动区四大功能片区。每一功能片区由若干小功能模块组成。功能分区:将校园分为综合教学区、生活服务区、实训区、体育运动区四大片区。综合教学区:位于西校区,包括图书馆行政办公综合楼、综合教学楼。校园主入口位于长川路,是校园主轴线的起点,进入校园即可见校训墙及礼仪广场,形成一种礼仪性的开敞空间。礼仪广场北侧为校园主体建筑———图书馆行政综合楼,综合楼与教学楼实训楼构成“品”字形的空间格局,便于相互联系。生活服务区:位于东校区,包括两组学生宿舍、学生活动中心、学生食堂及中心绿地。生活服务区通过长月路的生活区北入口、雷高路的入口与外部联系。生活服务中心包括食堂、小超市、储蓄邮政、卫生所等后勤用房组成生活服务一条街,就近服宿舍区,基本满足日常生活、娱乐需要。对外交流中心位于校园东北侧长月与雷高路的交口,设有独立出入口,便于对外接待经营。实训教学区:靠近长川路与雷高路两条主要道路,有效加强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实训区包括实训区与园艺场两部分。实训区建筑体量较大,以5层为主。实训中心广场可作实训竞技场,结合专业特点,可作为实训表演、竞技的场地,如举行叉车表演等活动,激发学生做行业能手的信念和信心。园艺实训场沿长川路布置,场内按园林布置,环境优美能成为社区的街心公园,达到社区共享的良好效应。体育运动区:体育运动区分两片布置在东西两校区;西区配置带看台的塑胶跑道标准田径场一个,若干小球场。东院配若干小球场,满足学生日常运动。西院的运动场及体育馆布置在长月路与雷锋河路交口,展示校园形象,并可对外经营。

5校园环境设计———紧密结合教学内容

设置形成主题性环境空间景观规划从理工类职业技术院校自身教学与专业特点出发,结合教学内容与实践,创造出工业艺术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现代工业美感的校园景观。校园的景观特点可概括为“一轴一廊一水脉、双园景观为核心”,在校园中结合相应的教学区域,设置了各种主题的景观节点如:工业景观走廊、工业艺术博览园、实训竞技广场等,结合教学专业特点,让校园主要开放空间成为工业器材展示、实训表演竞技的场地,使景观、教学与课余活动紧密结合,有效促进了具有理工科职业院校特点的校园人文氛围。校前区:校前区的礼仪广场是从主入口进入校园的第一个开敞空间,通过水池、灌木、树阵、两侧林荫大道构成层次丰富的校前区。北侧的升旗台是礼仪广场的一个主要节点。东园和西园是教学组团和实验组团北侧供课间休憩的小园林,同时也是展示学校百年历史的场地。中心湖:中心湖是校园中轴线上的景观核心,蜿蜒曲折的驳岸线为校园整体硬朗、理性的秩序增添了柔和、浪漫的人文情趣。利用校园基地内的水塘加以改造形成湖面,水质保证、维护方便。正对图书馆背立面的湖面设有景观音乐喷泉,在节庆及活动时开放。工业景观走廊:工业景观走廊联系东西两院的空间核心,通过水轴线及滨水的带状小广场打造一条富有特色的滨水景观行走廊。与桃李相路交处通过过街天桥相联系。滨水布置工业配件、构架等改造的小品雕塑、铺地、景墙、座椅等,将工业美感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打造校园处最具职业特色的标志性景观走廊。工业艺术博览园:位于生活区中央的中心绿地,是工业景观走廊的收头。结合本学院的“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园林技术”等专业,以工业美感为主题,通过现代工业构架与生态型景观相结合的手法展示工业浪漫。园艺公园:东院靠近雷高一侧,利用现状水塘改造设计为一处环境优美的园艺实训中心也可作为社区公园,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

人文环境论文 篇三

1.1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人居环境,即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它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吴良镛先生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提出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即正视生态的困境,提高生态意识;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他分别从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五个方面来指导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

1.2水景规划设计研究

水景的规划设计包含的内容很多,包括水景的形式、风格、色彩、空间营造、景观设施等。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来指导居住区水景的规划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景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元素,而是一个包罗诸多内容的系统,是与居住区整体环境密不可分的景观系统。

2居住区水景规划设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水景尺度较大,盲目追求奢华

近年来新建的居住区多为观景型的水景,追求开放、开阔的水面,较少营造其它设施,或者受到欧美对称式、几何构图的影响,设置大型的喷泉或水池。水景运行时尚可,但水景干涸时,水面空间得不到较好地利用,水景的喷头、水下灯、各种管网,影响水景的美观。由于水景营造时要设计大量的给排水管道、水泵、水篦子等管网辅助设施,盲目追求大面积的水景,会大大增加水景的后期维护成本。一般水景比例较大的居住区,往往物业费用较高,而水景面积较小的居住区,物业费用较低。

2.2水景可持续性差,缺少有效维护

在调研的居住区中,发现水景普遍在居民入住之后长期保持干涸状态,特别是修建年限越早的小区,水景的干涸状态和水景设施的老化现象越严重,如福州福晟钱隆金山,三盛巴厘岛,金辉伯爵山的泳池都是常年呈现干涸状态。有些早年建设的居住区水景中垃圾到处皆是,水体不再清澈,水下淤泥和藓类泛滥,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此外,规则式水景的装饰贴砖泛碱现象严重,如福晟钱隆金山,中庚帝国大苑,均采用暗色系的贴砖装饰水池,泛碱时黑色将白色更加凸显,影响水景的美观。由于水景周边设施不多,缺乏人气,水边的空地甚至沦为居民的晾晒场,原本水边的景观亭也变成了诸多杂物存放的收纳点。

2.3水景缺少人性化设计,功能性较差

水景的使用主体是人,居住区的水景普遍存在人性化设计不足的问题。水景的主要功能有观赏、娱乐、健身等功能。部分水景的形式呆板,无法让人体会到水景的美感。水景的娱乐性、参与性不强,把人与水景分隔,使人无法亲近。此外,水景的安全性不足,水景周边未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和隔离设施。

2.4水景缺乏文化内涵和地域特征

部分新建小区过分追求形式特征,将水景元素生搬硬套,并且多倾向于打造美式的、欧式的、巴厘岛等异域风情的小区。跌水、喷水景墙、跌水钵、叠水、假山流水等水景元素和表现手法在多个小区内重复出现,同质化现象凸显,缺乏当地的文化特色。

3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居住区水景规划设计方法

3.1强化水景的生态、环保理念———生态观

3.1.1加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引入湿地概念

现代居住区中的水景是生态系统景观和居住区环境质量的关键要素。居住区中的水景要保持生态性,要遵循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守恒定律。要使水景具有良好的生态,就要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居住区水景规划设计时,也可以引入湿地概念,养殖鱼类等水中生物,栽植水生植物或加入混合菌等,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3.1.2采用人工手段维护生态系统

由于居住区中的水景多是人工营造,因而在打造水体时,可以多采用自然式的水景,驳岸与池底可以用天然的素土和卵石结合,最好能够与地下水沟通,甚至打造雨水花园,增加水景的下渗能力,以减少水体的更新、清洁费用[7]。如果是自然的水景,尽量设计生态的驳岸;如果是规整的水景,则可以用植物软化和美化水景,打破钢筋混凝土、浆砌、条石驳岸等人工驳岸的生硬感。

3.2把握水景的比例、尺度,考虑水景的经济性———经济观

水景营造时要充分思考水景在整个居住区的最优比例,从居住区水环境的生命周期来考察、评估设计方案,考虑水景在营建、运营和维护阶段的成本,优选低能耗的方案,以免日后给居民增加额外的经济负担。景观在规划设计阶段,要从全局出发,尽可能结合当地的场地特点和自然规律,充分利用重力作用打造水景,使水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水景规划设计时,要灵活采用集中和分散的布局模式,规划点状、线状、面状的水景。水景多采用小型的点状、面状水景,如较节约用水的镜面池、喷雾,少用大面积的线状、面状水景。

3.3做好后期的水景维护提策略———科技观

3.3.1利用生态科技手段

水景规划设计时,就要做好日后维护提升的策略。营造居住区水景时,可以采用生态方法减轻水体日后的维护成本,也可以积极地运用节水、雨水、污水及中回水技术等,合理利用雨水资源,控制用水量,设计可循环的水景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循环利用。此外,还可以将水景与背景音乐或是灯光结合形成间歇式的水景,以控制用水量,避免水资源的浪费。而水景设计时,也可以按功能分组设计,平时开一些简单的功能以达到观景目的,节假日则开启其它功能,增加水景的魅力。

3.3.2预防和处理泛碱现象

硬质化的水景,在运营一段时间之后,常常会出现泛碱现象。为了防止泛碱现象,景观水池施工时要严格控制材料本身不泛碱,在水池石板安装前在石材背面和侧面背涂专用处理剂,并尽量减少粘结层的含碱量,如选择水泥砂浆时,沙必须要求用淡水黄沙,严禁使用海沙]。此外,还可以在砖砌墙体花池自身做防水,降低勾缝中水泥的含量,且施工过程中避免多次用水喷淋板材,防止石材施工污染。即使后期泛碱之后,也可以补救,可使用市面上的石材泛碱清洗剂清洗石材表面,之后在石材表面干燥的前提下,再作一道防护处理的工作。

3.4加强水景的人性化设计———社会观

3.4.1交往的需要

居住区的水景往往能成为小区居民聚集交流的地方,如福州的金辉莱茵城,每天在水景周围的广场都聚集了许多带孩子晒太阳,玩耍的居民,十分热闹。吴良镛院士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提到,聚居的地形位置取决于它的需要和它的规模。因而,规划设计水景时,就应该根据水景周围是否要聚集人、聚集人的规模来营造广场平台和休憩设施等供人们使用。

3.4.2参与的需要

居住区内的部分水景要满足居民参与、休闲娱乐、健身的需要。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的使用者规划设计符合对象特征的水景。由于居住区中的使用者以老年人和孩子为主,青年人为辅,因而水景规划设计时要根据他们的年龄、行为特征等规划一些旱喷、涉水小溪和儿童泳池等,充分发挥水景的参与功能。

3.4.3亲水的需要

居住区中的水景主要分为自然式水景和规则式水景。自然式的水景周围常可以布置亲水平台、亲水台阶、小桥,自然山石等来拉近人与水景的距离;规则式的水景边沿则常被处理成休憩的平台,让人与水景充分亲近。有些小桥的围栏也会被做宽处理成座椅,营造亲水的效果。4.4.4安全的需要水景在满足人们审美情趣的同时,还要考虑观景、戏水、健身时的安全隐患。因而,居住区内的水景一般不宜设计得太深,多设计成0.7米以下,人工湖和泳池景观略深,多在0.7-2m之间,而儿童浅水池水深一般为0.3~0.5m。水景的周围应设计围栏或是设置警示标语,特别是在泳池等深水区,更要格外注意。尤其是目前有些居住区泳池干涸,周围没有护栏,极不安全。此外,能够涉水的水景水底要做防滑处理,泳池周边要铺设防滑地砖,水中的汀步要设定安全的间距,防止在水中行走时发生意外。

3.5加强水景的人文、艺术内涵———文化观

3.5.1优化水景的组合和形式美感

水景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形式上可分为静水、流水、落水、喷水等水景。静水包括各种形状的静态水池;流水包括小溪、河流;落水包括瀑布、叠水、跌水等;喷水则包括各种装饰性喷泉,与雕塑结合的喷泉,水雕塑,自控喷泉等。因而,进行水景规划设计时,可以充分结合各种水景形式进行优化组合,宜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形成优美的平面、立面构图,增加水景的美感。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还可以与时俱进,运用高科技手段、新材料等打造充满人文艺术气息的水景。此外,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要求规划设计水景时要进行整体思考,景观之间要互相联系,将个性与整体统一起来。为了增加水景的空间层次,还可以灵活运用桥、岛屿、假山水景、木栈道、亭、廊等来划分水面空间,并结合植物、雕塑、灯具等景观小品塑造变化丰富的休闲空间。

3.5.2遵循地域文化特征

居住区水景规划设计时,需要符合当地的地域、文化、民族特色,历史背景等。在南方潮湿多雨地区,可以利用生态、科技手段收集雨水,再进行处理运用到居住区水景中;在北方干旱少雨地区,则可以多设计一些小型的点状水景、面状水景或是旱喷,少开挖一些大的湖面,水面。将旱喷水景的阀门关闭后,由于水景的管线和喷头都隐藏在广场铺砖下,既不影响水景的美感,又不妨碍广场的使用。

4小结

人文环境 篇四

“如何营造大学的人文环境”是一个综合性、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问题。高校人文环境是指,围绕在师生周边的校园外部空间领域中,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具有文化历史意义的组成部分,以及校园一切教学科研等活动的学术圈子及制度基础,具体包括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四个层面。1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存在,更因为是一种精神的存在2。这种精神的形成不是个别个体在短期内所能完成的,而是需要特定的群体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通过共同生活来确立。无论是中国的书院建筑布局传统,还是欧美大学红砖合院建筑传统,都是人和时空互动的历史产物。每所大学的建立和发展都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在办学理念、历史传统、人文气象、地域特征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而这些差异即学校的特色及魅力所在。大学校园应该是一个充满学术氛围、拥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场所,它体现人在空间中的主体地位,使人从中感受到认同和归属感,满足精神的需求。对于新建校园而言,在设计中应自始至终关注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既要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也要尊重老校区的文化传统及地域特色。

2、项目概况

2010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提议,南京林业大学和淮安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建南方学院淮安校区。校区位于淮安市高等教育园区内,规划总用地面积1300多亩,拟建建筑面积30万平万米,分为南、北2个校区,目前北校区已建成500亩校园和7.5万平万米校舍,并已投入使用。2010年9月,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接受南京林业大学和淮安市人民政府委托,开始进行南方学院淮安校区南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南校区基地内的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有着众多的沟渠水系和丰富的植物资源,生态环境良好。本着尊重场地原有环境条件和空间肌理的原则,综合高校校园应具备的功能,提出南校区的规划结构:以校园共享公建轴和生态水系绿带为结构,将教学科研区、中心景观区、后勤服务区(学生生活区、教工生活区)、体育运动区等功能区组织在一起,并通过众多视线通廊,将校园各部分与绿地水体等自然生态要素进行结合和渗透。

3、规划理念

3.1“一校两区”的整体性与连续性

“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当设计师面对特定地段时,既要通过对时间、地域、场所的重视,强调“形态延续”,也要追求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实现“有序演进”。南方学院淮安校区南、北两个校区的规划与建设上有一定的时间差,在南校区的规划设计中,我们始终强调在空间、交通、景观上与北校区衔接自然,充分融合,积极互动。在规划中充分考虑资源共享,功能配伍,统筹安排。以校园共享公建轴和生态水系绿带为纽带连接南北校区完成整合。(图2-4)在整体空间塑造上,新建校区的空间形态与北校区保持协调,遵循原有校区空间格局的规律,自北向南延续北校区的现有轴线,增加了相应空间序列的节点与层次,并将公共空间渗透至教学组团内部,丰富了中间层次,加强师生对校园空间的理解和应用。校园中心区服务于整个校区,是校园发展进程中最具活力的区域,这里既是空间序列的高潮,也是校区中最重要的两个轴线——空间主轴线和景观轴的交汇所在。充满理性的教学空间与生动感性的自然景观在这里交融碰撞,和谐共生。理性之于校园犹如规矩之于治学,体现出对于科学知识、社会责任感以及优良道德素养的尊重。感性则赋予校园以生命与活力,理性和感性相结合,体现严谨的治学作风和富有活力的校园文化的双重内涵。

3.2景观功能的多元化

本次方案自设计之初,就对校园景观与规划同步进行考虑,希望通过规划、景观、建筑的一体化设计对校园人文环境进行整体营造。一方面是希望提升校区整体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希望拓展景观功能的多元化,比如景观文化功能、景观教育功能,信息载体功能等等。(1)景观的文化功能“景观”与“文化”具有亲密关联,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要营造校园的“人文环境”,提升景观的文化功能是设计的重点所在。我们在校园的景观设计中充分表达了对地域与文脉的尊重。在方案早期阶段,10-15度夹角的出现是对基地原有机理的回应,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在一想法没有最终实现,但也表达了设计者的一种尝试精神。在在景观元素上,我们尊重南京林业大学老校区优秀的景观元素,如大面积的林下空问,独立幽静的读书场所,百年纪念铜鼎和大片的樱花树阵,给予新校区的学子能够与老校区紧密联系的心理感受。在植物的应用上,除了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树种力求丰富有变化,并有针对性地选用杂交马褂木、水杉、樱花等在南林大校园里具有文化意义的特色树种,以此展示其丰富悠久的林业文化内涵,使淮安校区能传承南林大原有的历史积淀与文化传统。(2)景观的教学功能现代大学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环境育人”是希望通过塑造校园良好的学术氛围,以便能够培养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的学习场所已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扩展到整个校园。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也能启迪思维、激发灵感。而对于“南京林业大学”而言,“景观”与“教学”之间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在中心景观的南部开辟了实验区,为广大师生提供了相应的室外实验基地,它将成为课外教学、交流的重要场所,师生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生态湿地、花卉栽培、果蔬种植等的研究、实验。从而激发、培养、提升大学生科研实验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彰显林业大学的特色景观。通过课堂内外交流环境的潜移默化,促使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将“环境育人”的作用发挥到最大。(3)景观的信息载体功能校园景观除了提供师生学习与活动的空间之外,也是学校与师生之间联系纽带。景观本身是信息的载体,它传播着生活方式、审美方式、文化特征。在具体设计中,在空间序列的起始点以及核心景观区的中心位置布置关键的景观元素(包括校训、铜鼎、高水平的公共艺术装置),起到控制全局、突出重点的作用。并希望再后期建立完善的校园标识系统,使师生随时了解校园的全貌,增强校园的可识别性,有效增强校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3.3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人文环境”概念本身就带有“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提倡根据人的实际需求,包括行为、生理、心理等特征规律来进行设计。对校园规划而言,其目标是营造适宜师生自发行为,尤其是交往与自发学习的校园空间结构和氛围,从而增加并提升交往、学习等人文活动的数量和质量。(1)便捷的校园交通(图8)校园交通设计满足人车分流。对于步行流线的组织,要使师生能够适应校园的行为文化,在满足便捷高效需求的同时,也要提高自发活动的数量和质量,促进学生的交往与自发学习。具体做法是结合校园景观设计步行系统,为学生创造一条便捷并景观宜人的生活轴线,使生活区能和教学区、核心景观区、后勤区、运动区均能到达便捷联系。(2)宜人的校园尺度新建高校最大的诟病在于尺度偏大,空间冷漠,不宜交往。在规划中,我们首先有针对性的适当缩小环路覆盖半径,在空间序列中有节奏的布置节点,把学生步行规模尽量限制在十分钟之类。通过有效控制和缩小学生最主要流线路程的长度,来赢得学生出行的便捷性,增加了其步行的舒适度。其次,对主景观的尺度进行再次划分与细化,由此获得更亲切宜人的尺度氛围。此外,控制校园建筑高度,对围合空间的高宽比进行控制,并借助绿化和构筑物等景观要素改善空间尺度氛围,适当增加对校园空间进行围合的建筑界面的变化,弱化建筑物的体量感,使之融于景观,从而获得亲切的氛围。(3)灵活的交往空间师生在校园的活动可分为正式教育活动和自发学习活动两种类型。校园是师生聚集一堂的场所,在强调“第二课堂”作用的今天,这些自发的学习、交往、观演、展示、游憩、集会、演讲等人文活动,对学生们的启发与教育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诱导、引发、增加、改善这些人文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是创造人文校园的一个核心目标,只有创造了适宜于这些活动发生的环境场所,才能真正创造出一个充满活力、激发创造、催人奋进的人文化的校园。在南方校园的规划中,交往空间被混合交叉设置于各种功能建筑与景观之中。教学楼底层设置架空空间,交往、展示、游憩等功能可自由灵活转换。图书馆毗邻景观水面,并与对岸的大学生活动中心遥相呼应。水边草坡在精心的竖向设计后易于停留、歇息与交流。将交往空间的设置毗邻于步行系统,增加其使用率,提高活动的频率和质量。在校园核心景观与学生生活区之间设计一条“学生步行街”,设置了书吧、茶吧、小卖等实际功能。“学生街”与“景观轴”两个系统一静一动,相互穿插,创造出适宜于不同活动的交流场所。

3.4与城市的积极对话

当今的大学校园早已不再是文化的孤岛,它迫切需要与城市、社会产生交融。一方面大学校园原有部分功能,如后勤、居住和配套直接向城市转移;另一方面,教育自身的发展要求大学校园向城市提供开放空间,从封闭教育走向开放教育。高校的产业、科研、文化、旅游和教育功能对城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与渗透力。南方学院淮安校区位于淮安市高等教育园区内,其周边地区不可能具有像城市中心区一样配套完备的文化、体育设施,因此校园部分设施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校园和城市的积极对话。本次规划中,南北校区的教学区遥相呼应,既有利于公共资源充分共享,又保证教学中心区的相对紧凑和完整。而生活区、后勤区、运动区、产业园则依次向外拓展。体育设施位于用地北侧,临规划道路,方便独立对外开放,用地的东南侧安排教师公寓用地,易于社会化管理。西南角预留用地以备后期产业园的发展。这一功能结构既便于管理,又能适应各项辅助功能对社会开放的需求,有利于将来的经营与运作,有利于促进大学校园与城市的协同发展。

3.5有机增长与弹性发展

大学校园是不断生长变化的机体。办学模式、社会人文、科学技术、基地情况等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校园的生长模式。我们以一种积极的、动态的目光着眼于规划的“生长过程”而非“最终形态”,力求校园规划建设的过程合理性。我们在校园的规划中采用了“组团式建筑布局+模数化设计”3的有机增长的弹性规划方法。首先,明确的交通体系为校园空间的发展提供清晰的规划机理和有序的空间骨架。其次,在功能组织和建筑布局方面应用“学科群”的概念,将教学组团适度分散,并与学生生活区形成对应的关系,以保证学习与生活的连续性。另外,根据建筑进深计算得到的建筑设计控制模数,还可以提高空间的灵活性和功能的通用性。

人文环境 篇五

在育人这个统一体中,学生是主体,但学生是靠教师去引导的,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师与生、教与学要达到和谐,教师无疑要承担主要责任。大学生是否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取决于我们的教师,取决于我们的工作,而首先取决于我们的教育理念。

第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思想、教学风格、价值取向等与先进的学校主体文化协调一致,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第二要确立德育为先的观念,学校教育要改变重智轻德现象。“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语),一个称职的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应有知识,更要教学生如何做人。要确立人人德育的观念,辅导员是德育的骨干力量,专业教师是德育不可或缺的力量,两者相辅相成。第三要实施人性化管理,促使教师与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和谐。要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文思想,做到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人地位。第四要铸就高尚的师德师风。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无形的财富,它却反映在具体的事情上,如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身心与生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而非厚此薄彼;关注和重视每一位学生,而非重两头、放中间等等。教师要将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有机地结合并融入师生交往之中,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以典范言行来影响和感染学生。

二、共建校园良好文化环境,构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是营造良好校园环境的重要体现。20世纪80后的大学生是很重感情的,坚持沟通师生间的思想,才能适应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就是需要一种心理相融的新型师生关系,心理相融使得教师的思想、言行更深刻地在学生心灵上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矛盾的解决,也只能放到校园文化的大环境中去解决。

校园文化它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是学校精神风尚的物质反应,是师生共同实现教书育人的阳光和土壤。良好的校园文化以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较好地调节、激励师生的思想行为,培养良好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使校园人文精神得以振奋和升华。健康的校园文化提倡师生在身心发展上、价值观念上、行为规范上相互融合,形成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公平竞争、民主平等的观念,对师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巨大作用。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需要建立良好的协调机制,学校的管理者要用心去搭建和营造这样的平台。要把关心人、尊重人、培养人、发展人作为管理的最终目标,从政策上促进和从制度上保证,建立起师生与学校领导和各部门之间的理解、信任、平等和沟通的良好关系,从而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激发师生的进取心、责任心和爱心,力求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和谐统一。倡导科学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师生平等交流的氛围、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氛围,大力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形成一片健康向上、丰富多彩,体现特色、暖意融融的精神家园。

三、在学校管理中要突出服务意识,在教书育人中突出引领作用

最近,同志提出要全面加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这种要求,同样适用于与学生密切接触的基层管理部位,适用于身处一线的管理、教育、辅导、服务岗位上的每一位干部职工,要确立人本思想,视人为亲人、朋友,让师生满意;管理中突出服务意识,恪守职业道德,提升业务能力,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要确立求真务实理念,少说不能办,多想怎么办;要制定规范的服务制度,科学地进行学生管理,及时、准确、全面地把握学生的需求信息,并做出相应积极反应。琐碎平凡是基层管理部门日常工作的最大特点,但它是育人环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发挥学生骨干队伍的桥梁作用,实现自我管理自主成长

把大学构建成一个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文明高雅、融洽祥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校园,创新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学生干部纽带和协调作用是一种重要手段。大学阶段的学生干部队伍是高校学生中最活跃的学生群体,是学生中的骨干和先进分子,在思想建设中起着表率作用;在组织建设中起着凝聚作用;在学风建设中起着感召作用;在制度建设中起着管理作用。他们是学校学生工作中的得力助手,是教师和广大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都是不断发生变化的,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行为更注重实际,这对学生干部、党团员等骨干群体,提出了崭新的要求。

一是要加强对学生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坚定思想政治立场,在工作中要培养“忠诚、求真、正直、奉公、开明”的思想政治品德,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二是要求学生干部在掌握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理科学生充实人文科学知识,文科学生充实自然科学知识,提倡学生干部广泛涉猎如生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美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以提高综合素质来增强其影响力。三是要加强思想修养,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意识。以先进模范人物为榜样,不计个人得失,发扬无私奉献精神,始终站在同学的角度去想问题,办事情,树立起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四是要引导学生干部在工作实践中讲究工作方法。坚持民主集中制,善于集中正确意见、善于团结同事,实现“三自”管理,推进校园人际和谐。

总之,牢固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办学思路、创新办学机制、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牢牢把握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实现办学思路、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和谐统一,实现各办学要素与系统的整体和谐,才能把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落到实处。建设和谐校园,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没有方方面面的和谐,行不成整体和谐;缺失和忽视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整个链条。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但它又是相对流动的、不断更替的;学生是学校的主人,但它又是受育者,容易被单纯的视为被动的受支配对象。故而,其主体地位不容易从指导思想上和实践中得以完全充分的体现,倘若如此,将使我们的整体工作留有缺憾。

人文环境 篇六

体育教学人文环境

体育课,是学生时期始终贯穿的一门学科,是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是针对学生身体教化的一门学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并不是很高,出现了类似于“喜欢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怪现象,以及为了应付体育课而出现的“体育课结束了,运动也就结束了”等现象。众所周知,适量运动,对于一个人终身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学生所有学科中,体育课的功能正是教学生如何科学健身,教学生健身所需的技能等等,应该说体育课给学生的影响较大,但事与愿违,据有关研究表明:在调查高级知识分子关于学生时期影响一生的学科中,体育课列最后一位。原因就是学生在体育课中基本上没有什么收获,除了跑步、活动,缺乏相关知识的传授,以及健康与运动的关系,缺乏对于体育课的正确认识。“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对于体育课教学同样提出了要求。如“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体育课时的规定,上足上好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及“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营造良好、和谐的体育教学环境,以及有助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导向性环境,对于有效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体育教学环境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与“学”的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制度、集体、氛围、物质等方面的条件[1]。而体育教学的人文环境主要指班风与校风、学校体育的传统与风气、体育课堂常规、体育课堂教学气氛、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等[1]。那么,归纳起来,教师在这其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如班风,主要是班主任的工作风格,而其他几方面的因素来看,体育教师的作用则更加突出。其中,体育教师的个人魅力、专业素养、教学风格等,直接影响着体育课堂教学气氛,影响着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影响着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影响着“阳光体育运动”的效果。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中的主导角色,要强调健康的作用,要强调健康与运动的关系,要强调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要强调体质健康的意义,强调体能的实际作用,要强调运动技术的作用,要指导学生进行运动技术的练习,要指导学生科学地健身,科学地运动,全面、系统地灌输、渗透给学生有关运动、健身知识,以及健康、愉快地工作、学习,为提高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效果,提高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营造知识方面、意识方面及人格方面的人文环境。具体人文环境因素如下图:

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文环境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活动时间,是“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目标的主要锻炼时间。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在关于“开展全面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中,着重对课外体育活动提出了诸多要求,如“认真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大力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积极创建中小学快乐体育活动园地”,“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和体育健身俱乐部建设”,“通过广泛开展学生体育集体项目的竞赛、主题鲜明的冬季象征性长跑、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学生体育活动等,不断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等等。而构成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文环境包括学校、教师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以及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等等。具体来说,学校要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育计划,形成制度;教师要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另外,要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活动及传统体育项目,对在体育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班级和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包括班主任,要在班级工作中给予加分和奖励,全面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具体人文环境因素如下图:

家庭人文环境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会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也不例外,学校在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的同时,也要通过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健康状况,提升到一个高度。通过开家长会,让家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并积极配合学校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思想上重视体育,确保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逐渐形成“健康与运动”关联的意识;另外,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让家长了解“积极的生活方式”,使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客观上提高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效果。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全面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必需要素,离开了社会舆论的导向,“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就会受到限制,社会其他层面上的人,就会忽视对学生健康及学生体质状况的关注。而我们每个人都处于社会大环境当中,要全面有效地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就会牵扯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牵扯到社会各层面、各领域的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全面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应从下面几方面着手营造“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环境,如建立强大的宣传网络,包括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体,宣传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制作有关“阳光体育运动”的电视节目、MTV等,扩大社会关注度;建立个人终身健康档案,一方面可以很好地了解学生健康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升学、应聘、结婚等方面的健康依据,减少重复工作,提高工作的实效性;也是奖惩制度与实施的依据。

人文环境范文 篇七

1.1用人单位对高职德育的看法

高职德育重不重要?到底有多重要?对于这两个问题,作为高职毕业生的接收端——用人单位,或许有更大的发言权。带着以上问题,笔者曾带领一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浙江台州椒江,对当地部分企业展开实地调研,了解企业对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调查主要以问卷、座谈会以及个案访谈的形式收集一手数据资料。问卷共计发放202份,回收192份,回收率为95%,共向35位企业相关负责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当被问及“贵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最看重的是什么”,“有责任心,思想道德素质过硬”一项占到了62%,以绝对的优势压过了“学历、社会关系”等;“企业对高职生、大专生的最大期望是是什么”,60%的企业负责人选择了“具备在一线工作岗位上踏实肯干的作风”。由此可见,社会和企业已经越来越认同“先做人后做事”。这一点也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近日的《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的印证。该报告指出,在就业能力模型各要素中,企业认为责任心最为重要。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五个方面包括:责任心、敬业精神、口头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由此可见,企业对包含责任心、敬业精神在内的职业道德素养极其重视。所以,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答案非常明确:高职德育很重要。

1.2高职学生道德素质现状

然而,在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并不容乐观。在“贵单位对所录用的高职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一项中,选择“好”的仅占13%。这说明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是持保留意见的。此外,笔者采取社会人类学参与观察的方法,对所任教的高职高专学生进行了长期细致的观察,通过和他们的交流和共同生活,笔者发现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侵袭着大学生的思想,甚至一些学生还缺乏基本的辨别善恶、好坏、美丑的道德能力。所以,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尽如人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1.3高职德育收效不明显的原因分析

高职德育工作收效甚微谁之过?不得不承认高职院校德育自身存在的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然而,从教育层面,高职院校德育的缺憾仅仅归因于德育教师吗?原因恐怕并非如此简单。如果说德育教师的课堂教育是向受教育者发出要注重道德修养的“呐喊”的话,那么这“呐喊”声需要一堵“感应墙”。而这堵“感应墙”,笔者认为,就是课堂之外的校园人文环境,其优劣直接关系到高职德育的成效。

2德育与校园人文环境的辩证关系

2.1校园人文环境的内涵

所谓校园人文环境即是指校园里承载着人文精神的各类载体的总和。何谓人文精神呢?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尊重人之为人的价值。大学“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1]所以,人文精神应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高职院校自然也不例外。具体来说,校园人文环境包含承载着人文精神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活动环境。其中,物质环境包括校园里的每一个物质实体,比如学校名称、标示、校园绿化、建筑物、校徽、校旗、校园文化体育设施、校刊、校报、校园广播、校园橱窗、宣传栏、校园网络等等。这一草一木、一石一树,校园里的每一个物质实体,无一不渗透着人文理念要素,折射出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宗旨、精神价值和审美观念,使置身其中的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制度环境则包括学校的常规制度和特殊制度。其中,常规制度包括学校的教学制度、校务管理制度、教师评议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学生考评制度、学代会制度等这些成文或不成文的程序化制度;特殊制度如总结、表彰制度之类的非程序化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是否充分尊重人、是否人性化是衡量校园人文环境的又一个重要指标。活动环境包括日常教学活动、管理活动、服务活动、体育文娱活动等一切校园内的行为活动。组织活动最能直接体现和反映人文精神,因为这一环境中有一个最为活跃的要素,那就是人,校园里的所有教职员工。这些直接和学生接触的教职员工的举手投足是否尊重学生、关怀学生、以学生为本,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价值理念。总之,这三类大学校园里的载体相互交融,有机统一,共同承载着人文精神,构成了校园人文的系统环境。

2.2德育与校园人文环境的辩证关系

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为最高目标而构建的一个人工系统。准确地说,“教育也是种以人为中心的系统”,它是“以具有专门化的知识技能的教育者和不够成熟的受教育者为核心要素,以后者的全面而健康的发展为目标”[2]的系统。所以,人文精神与教育的根本宗旨高度吻合,它是教育的灵魂,决定了教育的使命、目标和标准。德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目标子系统,无疑离不开以人文精神为内核的整个教育环境。所以,德育与校园人文环境之间是一种教育目标与实现该教育目标的核心载体的关系。没有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德育工作就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成效。

3优化校园人文环境,提高高职德育实效

3.1高职校园人文环境现状

校园人文环境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面“感应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高职院校的校园人文环境现状究竟如何?为此,笔者进行“校园人文环境现状”的专题调查,随机选取了任教学校的160名学生为样本,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31份,回收率为81.8%。经过统计,笔者发现,结果不甚理想。当问及“您怎么评价我们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问题是,回答“一般”占36%,回答“较差,有待改善”占27%,回答“太糟糕,亟待改善”占14%,回答“较好”占15%,回答“好”仅占8%。最后两项加在一起也只有23%。而学生意见最大的是集中在制度管理和活动组织上。高达53%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某些管理制度不够人性化、不尽合理。高达68%的学生质疑当前高职院校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和效果。调查中,还有不少学生反映,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与老师沟通的机会太少;而与一些行政人员接触中,对方态度冷漠甚至粗暴;与宿舍管理员、食堂工作人员、保安等学校的后勤员工打交道过程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可见,不甚理想的校园人文环境、过弱的人文关怀,恐怕是高职德育工作收效甚微的重要原因。

3.2高职校园人文环境优化方案

对症下药,只有优化校园人文环境,筑起德育“感应墙”,才能提高高职德育实效。

3.2.1转变观念、统一思想,让人文精神真正成为高职教育的内核

“人文精神是大学一切责任的内核,丧失人文精神的大学是最不负责任的大学,因而不再是真正的大学。”[1]高职教育也应该秉承这种理念,把人文精神放在核心的地位,要让人文精神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人文关怀。不难想象,经过耳濡目染、不断熏陶的学子,日后也能成长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人。而这不正是我们想实现的德育目标吗?!

3.2.2言传身教、加强沟通,在师生交往中倾注人文关怀

师生关系是大学校园里一种最基本的关系,且这种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教师的首要职责是传道,是育人。育人工作中,言传身教十分重要。所以,应该倡导以心灵感染心灵,在师生交往中倾注人文关怀。目前,教师与学生这对学校里的最基本关系中,越来越缺乏人性,师生关系越来越疏离。造成这一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师德问题,有的教师在主观上对学生不够关心。二是教育手段变革带来的弊端。在越来越先进的教育手段面前,“我们看到了教育的非理性化的最终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言传身教以及人际交流完全消失。”[3]三是许多高职教师工作超负荷,精力有限,顾不上与学生交流。所以,高职院校只有三管齐下:强化师德建设、优化教育手段、适当为教师“减负”,才有望为师生关系的改良提供契机。

3.2.3全员育人、系统作战,让各种组织活动充满人性化色彩

根据协同论的观点,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系统,只有这些子系统都能协同发展了,才能发挥1+1>2的系统功能。高职德育作为一个系统,绝不能靠德育教师单打独斗,只有让德育教师与学生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校行政人员、校后勤服务人员等全校教职员工形成合力、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多些人文关怀,才能使高职德育工作多点开花,结出硕果。

3.2.4减少数量、推出精品,让人文精神引领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本来是大学生课余丰富生活、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学习为人处世的一个好途径,但遗憾的是,当前一些高职院校活动数量繁多,质量不精,流于形式,缺乏吸引力。有的活动甚至是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手段成了目的,成为一种异化现象。要走出这种异化,就需要让人文精神引领校园文化活动,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作为活动的主要目的。

3.2.5完善制度、优化管理,让制度管理充满人性

高校各项制度的设计和执行除了规范化的目的之外,最终还是应为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发展服务。对于实施过程中已发现存在不足的制度,应及时加以调整和完善。

人文环境范文 篇八

1.1调查对象:选取2009年5月保定市第二医院护理人员共200例。

1.2研究方法:应用《护理人员对影响病人安全的人文环境因素的认知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1.3数据处理:将数据输入SPSS13.0统计软件包,采用统计学描述、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护理人员对医院床单、被套和医护人员工作服颜色的看法。调查结果。

2.2护理人员在保护病人隐私方面的调查。对给病人进行暴露身体隐私部位的操作时,是否保护病人的调查结果。

2.3对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及医护关系的调查结果。护理人员对自身及科室其他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医患关系的调查结果。

3.讨论

3.1护理人员对病房床单、被套和医护人员工作服颜色看法的调查结果分析。本次结果显示,68%的护理人员认为医护人员工作服应为白色,63%认为床单、被套应为白色。26.5%和20%的人分别建议采用其他颜色。选择白色可能与传统思想的影响有关,认为白色为医院的主流色彩。也有不少护理人员开始意识到色彩对病人的影响,建议选用象征温暖、和谐的柔和色彩。许多患者对白色充满恐惧,柔和色彩可以减轻心理负担。

3.2在护理操作中,对护理人员是否保护病人隐私情况的调查结果分析。患者个人隐私作为人格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其自身重视[1]。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多注意患者的临床疾病问题,而忽略病人隐私,很容易造成患者的不满。本次调查结果中,在给病人进行暴露身体隐私部位的操作时,没有和偶尔注意保护的是31人(15.5%),每次和大部分时间都注意的是169人(84.5%)。护理职业应以尊重患者为基础,病房安装围帘、屏风等遮挡患者的隐私,均体现了对患者的尊重。

3.3对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及医护关系的调查结果分析。护患关系、医患关系,医护关系是否融洽,体现人际关系的文明程度,也直接影响患者疾病的治疗[2]。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护理人员中评价自身以及同科室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好和比较好的均占60%以上。同科室医护关系选择好及较好的占58%。因为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在患病后情感容易变得脆弱,良好的服务态度,可以使其在就医全过程中感觉亲切、舒适、可信。医护关系也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情绪。

人文环境 篇九

中国茶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茶道精神的内涵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为指导,以佛家普渡众生的精神为宗旨,茶道精神是浓缩了中国传统思想精华的一个文化体系。

2图书馆和谐人文环境要素

人文环境分为广义与狭义,这里指的是狭义的人文环境,特指人类的语言、文化及各种意识形态领域的活动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的境况和氛围。就图书馆人文环境而言,是指管理者、馆员、读者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影响、权利、义务等因素的总和[4]。三者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构成了服务环境、法规环境、舆论环境、工作环境、人际环境和语言环境。图书馆史学家约翰逊在《西洋图书馆史》一书中指出:“在书籍和图书馆的历史中,人的因素始终是最重要的。”构建图书馆和谐人文环境的关键在于人,关键在于改变人的思想理念,满足人的心理需求,让每个人充分发展个性、建立自信,自愿自觉地为图书馆的事业服务,形成人与图书馆事业的良性循环。正如茶道精神中倡导的天地合一的理念,达到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人与人相处中,达到茶道精神中的以“和”为贵,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思想境界。无论是馆员还是读者,都能在和谐的人文环境中学习和工作,真正体现个人价值。

3茶道精神与现代图书馆和谐人文环境的构建

茶道精神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传统文化精神,其精神内涵与当前提倡的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的要素及精神内涵是相一致的。因此,将茶道精神引入到现代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管理中来,促进图书馆和谐的人文环境的构建,是极具指导意义的。

3.1修身养性,创造管理者自身的和谐

管理者是图书馆构建和谐人文环境的关键因素。茶道精神中注入的儒家思想主张重义轻利的道德原则和超越个体功利的人生境界以及与之相伴的道德伦理理念,对培养管理者人格魅力,提升人生境界与道德修养都是非常有益的。茶道中提倡尚中贵和的精神、以中庸原则来处理各种关系与问题,对管理者制定各项规章制度都是一个衡量标准。管理者只有良好的人格力量、较高的道德修养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才能为图书馆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奠定基础。在制定读者规章时以读者为本,在制定内部管理制度时以馆员为本,为馆员、读者创造一个好的服务环境、人际环境、工作环境和法规环境。一个成功的管理者还善于与其他管理者及时沟通,消除各种误会与成见,其感召力、吸引力、渗透力往往大于“权力”,为整个图书馆树立了良好的人文氛围。

3.2中庸和谐、厚生爱民,创造管理者与馆员的和谐

茶道精神中尚中贵和提倡的是用不偏不倚、中正的心态待人处事。管理者在处理各种矛盾时以此为原则,做到公平、公正。公平、公正是和谐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馆员心态平和,化解矛盾。另外茶道中主张用茶的“雨露”浇开人们心中的堡垒,厚生爱民的思想也有利于创造管理者与馆员的和谐,管理者要关心馆员的职业发展,用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感化他们,为他们创造良好、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氛围,强调对人的尊重,注重人的情感需求。在管理方法和手段上注重教化、疏导和激励,用理性召唤和情感互动等柔性手段去影响、感召人的心理与行动,用非强制的方法进行调节与控制,才能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让馆员产生稳定的归属感,从而对自己有较高的期望值,才会实现个人价值,管理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3天人合一的理念,创造管理者与读者的和谐

茶道精神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图书馆管理者为读者创造的服务环境、法规环境中无处不显、无处不在。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图书馆阅读环境、读者和馆员组成的环境分别代表着自然与人。21世纪是网络时代,图书馆除了有丰富的纸质资源外,还有着丰富的电子资源及其相应的先进设备,但图书馆仍会以优美的馆舍、温馨的服务氛围和恬静的环境等更具人性化的特色吸引着广大读者。为读者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使它成为最广大读者的乐园[5]。图书馆除了为读者提供借、阅、藏一体化的书库和设立多功能的报告厅、展示厅、影视厅外,还可以设立休闲品茶为一体的休闲厅等。在休闲室中有茶道、茶艺表演和茶礼知识的介绍,将茶道的传播作为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手段之一。品茶室可以使读者在紧张的学习与工作之余,坐下来品品茶,交流一下思想,从品茶中领悟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读者可以通过饮茶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从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构建起人与自然共存的艺术,在这种优美的环境中达到满足读者的“静心”、“悦情”、“深源”、“妙用”的境界,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达到茶道精神中天地合一的思想境界。图书馆管理者在制定读者法规时,应多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保护读者的合法权益,读者能公平、自由地使用图书馆,使读者成为图书馆的主人,而不是仅仅通过各种守则来约束读者的各种行为。各种馆藏资源建设不仅只是追求数量与达到某些评估的要求,而是更加关注读者的满意度,关注读者的真正需求。真正做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使图书馆不仅仅满足读者对文献的需求,还能满足读者的情感需求,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使图书馆成为读者的阅读天堂。

3.4以和为贵,创造馆员与馆员的和谐

茶道精神中的以“和”为贵强调人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份平常心,平心地看待自然与社会,将自己置身其中,回归本源。茶道精神中的“和”使人审已、自省,清醒地看待自己、认识别人。只有保持这种心态,馆员才能看淡名利,馆员与馆员之间才能互相关心,互相体谅,而不是互相猜忌、挑剔别人的缺点,才能产生和谐的人际环境。一个单位只有在和谐的人际环境下,才能产生众人划浆的巨大合力,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使馆员愉快工作,以馆为家,从而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创造更好的服务环境。否则就会造成工作消极怠工,人际关系紧张。

3.5澄明心境,创造馆员与读者的和谐

人文环境范文 篇十

人文素养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核心是对人类生存和价值的关怀[4]。现代整体护理的观念不仅要求关注疾病,而且需要关注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环境,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和人格尊严的完善,注重对生命内在质量的关怀。护理学的本质属性包含着人文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是社会发展所需,与患者的生命、健康、幸福、安慰及社会文明进步密切相关。提高学生自身人文素养是当代护理工作的必然要求[5]。护理是一门人文学科,服务对象是有生理、心理、精神、文化等多层面交织组合在一起的整体的人,对于护理人员能力的提高,不仅要求专业技术精湛,更重要的是人文素养的提升。高雅的人文素养可以使从事护理工作的学生们自觉地关怀他人、关心社会、关心事业、关爱生命,逐步健全美好的自我人格,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变化的需要。学生的人文素质直接反映护理工作的质量水平。它是医学模式发展变化的需要,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更是每个需要提供健康服务人的需要[6]。有意识的培养、锻炼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正确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关怀,磨练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促进职业情感、专业素质、人文素养和人格特征的和谐发展。

2软性人文环境的营造

医院应该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护理文化和关怀教育活动,建立护理文化活动中心。展览护士和学生的作品,如绘画、诗歌、摄影图片等,从各方面陶冶情操。护理操作练习室、示教室和形体训练室是学生进行专业训练的主要场所,可以通过摆放盆栽及增加装饰物等方式改变冰冷、单调的室内布局,营造温馨关怀的视觉环境。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得到良好的人文环境的培育,从而塑造了人文关怀式护理的高品质形象。以关怀情感为先导,以关怀理论为指导,通过培训与引导,发展护理人员关怀患者的意识、态度、知识、技巧和能力,在护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是减少医疗纠纷、缓和医患、护患紧张关系和提高护理质量的根本途径[7]。关注学生不同心理需求和向临床专科、管理、教育、科研方向发展个人职业生涯的引导,使学生目标明确、精神饱满的享受工作,发自内心的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护理服务和人文关怀,确保患者最大程度的满意。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和面对不同的患者,心理压力和劳动强度影响着学生的身心状态。为了减轻和舒缓压力,要求室内或室外的专用休息场所环境优美整洁,配备不同种类的食品以补充能量,各种时尚杂志和舒缓的音乐以放松内心的紧张情绪。无人监督,自己控制时间。这种细微的人文关怀,对学生的充分信任、支持和关爱,使学生更加自觉自律和真诚付出,患者的理解与配合,共同营造了医院温馨的护理文化及尊重和认可学生劳动价值的社会环境。

人文环境范文 篇十一

经济发展是一个地区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特质的前提,但是在人对社会有如此重大作用的今天,人文环境作为上层建筑也是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之以前大大加快,人们在重视自然资源、生产要素禀赋等因素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时,反而人文环境的建设却多少由于其传承性、地域性等特点而明显滞后。美国著名的经济管理学家德鲁克说:“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绝对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人文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独特的人文能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在吸引众人云集的同时,也会带动当地旅游、餐饮、交通、商业等相关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进而推动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此外,一个地区的主体———人的价值取向、能力、素质等会左右着区域发展的潜力、方向和高度。地域文化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分为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两种。直接作用即地域文化环境直接为人们的经济行动提供原动力,使人们萌生行动的欲望与决心,并排除影响行动的心理障碍。间接作用则首先以创新精神,形成一种体制创新的先发优势,间接地带动经济的发展。拥有同样丰厚的文化底蕴,但文化氛围的不同也会带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明显差异。延边地处在中、朝、俄三国交界,作为东北亚的中心,凭借其特有的区位优势,经济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而作为一个具有浓厚朝鲜族文化底蕴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延边也有自己丰富的文化传统和人格特征。延边人文环境的主要定位及其作用是:

1.1延边是中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州。延边是我国最大的朝鲜族集居区和东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在延边占总人口37.3%的朝鲜族人民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朝鲜族民俗风情和民俗文化,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自治州成立以来,延边各族人民和谐共处,民族团结、边防稳固、经济发展、教科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模范少数民族自治州。延边州现有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7个,文化馆9个;专业艺术团体6个,专业演出剧场2个;文化广场47个,乡镇文化站66个,村级文化活动室773个,农家书屋1044个,社区文化室382个;文化服务休闲类经营场所2285家;出版社4个,报社6个,出版9种报纸、21种期刊。全州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长期以来,延边州坚持“双百”方针,实施“双精推尖”工程,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致力于中国朝鲜族文化艺术的创新与创造,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在国际、国内获奖,“歌舞之乡”、“文化之乡”美称享誉全国。1994年,延边州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模范自治州”。

1.2延边是东北亚国际合作开发的前沿阵地,是我国《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的“窗口”。延边地跨中、朝、俄三国之间,已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人口、地理三个重心的交汇点,是我国东北沟通内外的重要窗口,是吉林省对外开放的前沿。延边有总长768.5公里的边境线,现有长岭子口岸、圈河口岸、沙陀子口岸、图门口岸、开山屯口岸、南坪口岸、古城里口岸、双目峰公务口岸、延吉航空口岸、珲春和图门铁路口岸。图们江区域开发开放战略的实施,把延边州从边陲推向了前沿,从末端变成了中枢,战略地位凸现。

1.3延边是大雄大美长白山之腹地,素有“长白林海”和“中国天然药库”之称的长白山区,是中国重要的木材基地、中药材基地和大型矿泉水基地。长白山以“天池、瀑布、温泉、峡谷”四大景观闻名于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世界自然保留地、部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风景区。延边林区地处长白山山脉,是国家重要商品材和林业产业基地之一,是森林旅游、投资兴业的首选之地。总之,虽然人文环境对延边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地作用,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些人文环境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文化搭台”作用,甚至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应该对这些主导资源进行挖掘,发扬对经济发展有利的人文资源的作用,改造不利因素,不断提高延边的综合竞争力。

2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延边人文环境的特性和其所处的地理、自然环境及社会发展历史有很大的关系。

2.1自然环境的陶冶

延边以“八山一水半草半分田”的地形地貌而著称,在这大山环抱下成长起来的延边人民自然少不了山里人特有的开门见山、诚恳、质朴、率真;此外,由于地势而造成交通条件的不便利,人们在流动或寻找相对稳定的居所和赖以生存的土地时,总是历尽千辛万苦,伴山而起的小城镇就是见证,依此铸就了延边人吃苦耐劳的特性,其特有的、让人感动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经济建设理念和朝鲜族村庄的“水稻文化”就是最好的见证。此外,图们江、二道松花江、绥芬河和牡丹江的滋润也让延边充满了水的灵性,随物赋形,适应性,无所不宜,冲决一切,是智慧和勇气的结合,山水并存也铸就了延边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不过在这种近乎封闭的环境中长期生存的人们,不可避免的有一种保守、封闭的思想在里面,安定的生存环境是得来不易的。因此,一旦稳定下来就会安于现状,不愿走出去,不愿与外界交流。

2.2社会政治活动的影响

延边是“老、少、边”地区。社会政治活动会对人文环境的形成产生影响。解放前,延边有四多,即老党员多、老干部多、参军战士多、革命烈士多。其人文环境的特性是“山山金达莱,村村纪念碑”。1952年9月3日成立延边朝鲜族自治区,1955年12月将自治区改为自治州。延边地处三国交界,边境线长,边境村屯多。自治州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延边各族人民,通过工作重心的转移,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在创建模范自治州、“兴边富民”工程、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延龙图一体化建设、《长吉图规划纲要》的实施等方面有了跨越式发展,使人文环境建设独具延边特色。

2.3文化历史的传神写照

延边的朝鲜族光荣革命传统,孕育了其悠远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使人们对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很深的眷恋之情,因此养成了一种很注重文化知识教育、文明礼貌和情义的特点;此外,历史上的几次大移民,也是延边人文精神形成的前导因素,移民的到来加深了本地文化的多样性,也使得人们更能吃苦耐劳、有更多的包容性、更易于接受新事物,负面的则是由于多元的影响,带来善变、信用不足等性格;此外,多元文化某种程度上也加快了这里的生活节奏,带来一些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2.4宗教活动的恢复与盛行

宗教是人们信仰一种超自然力量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从本质上讲,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都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它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也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改变而逐渐发生变化以至最后消亡。延边的宗教文化历史悠久。“”中延边寺庙教堂全部被占用或毁坏,宗教界人士和教徒群众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党的宗教政策遭到歪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拨乱反正,重申了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延边的宗教事业有了长足的健康发展。宗教活动的恢复和开展不仅满足了信教群众信仰活动的基本要求,激发广大信教群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热情,而且通过宗教界的友好交往,对外宣传我党的宗教政策,扩大我国的政治影响和国际声望,尤其是向世界各地介绍延边,宣传延边,为东北亚经济和延边经济的发展起到有益的作用。如,敦化六顶山的正觉寺、图们日光山的华严寺和珲春的灵宝寺等宗教建筑,已成为具有延边特色的人文景观和重要的旅游景点。

3世界上不存在固定不变人文环境。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体制的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人文环境有所改善和发展。重要的是我们争取和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搞准发展定位,突出文化特色,注重投入建设,才能使人文环境发挥着推动延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

3.1准确定位,明确新形势下搞好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人文环境建设作为推动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延边州的人文环境建设要想抢抓机遇,因势而上,首先就要用更加宽泛的世界眼光,系统整体发展的战略思维,把延边州人文环境建设融于国家战略的大局中思考,置于国际合作开发的大背景下谋划,放在延边州开发开放的大局势上来推进。要从服务国家战略的大局出发,以国家战略的要求确定人文环境建设的发展任务,以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方向谋划它的发展思路,以增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来确定它的发展方式和手段,进一步提高人文环境建设为推动区域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推进延边州的开发开放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构筑合作开发的良好平台,营造和谐互信的社会氛围。

3.2与时俱进,强化人文环境自身的功能

正确认识延边人自身所存在的优、缺点,并加以正确引导。基于所处的环境所形成的直接、诚恳、包容、自强不息、热情豪爽、吃苦耐劳等延边人的性格特征,是一种宝贵的人文财富,能够对我州未来发展提供优质的劳动力队伍。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除此之外的封闭保守、善变、信用不足、好安逸等不好的方面,在谋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也要正确引导人的思想,大力倡导社会主义价值观取向,不断革新,不断提高自身品位,陶冶人民群众的情操,振奋精神、激励斗志。

3.3实施“人才强州”战略,营造人文环境精品的氛围

利用延边现有的延边大学良好发展势头以及在国家发展计划《长吉图规划纲要》中的重要地位作为首要吸引因素,配合各种优厚的待遇政策吸引人才进延边。并且要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原则基础之上,努力营造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除了从国内外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延边人文环境以外,也不能忽视自有人才的挖掘、培养和使用。一个地区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一些高质量的培育机构,主要是提高办学层次,加强整体办学实力,提倡高校教师的引导作用,注重培养有分析能力、独创能力、挑战能力、基础知识扎实的全面性人才,重点,打造在全国有知名度的高等学府,进而也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吸引全国各地的精英人才。

人文环境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和谐社会思想关系育人环境

纵观人类历史,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社会形态。每一个社会形态,都存在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思想上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即思想关系;每一个社会形态,都存在着占统治地位的集团或阶级,以自己的意识形态去教育各集团、各阶级及社会全体成员,使他们接受自己的意识形态的活动,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一活动的职能就是建设思想关系,使之成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坚实保障。由于生产力水平与生产关系的不同,不同社会形态的统治集团或阶级建设思想关系所想追求的境界是不同的。原始社会追求的是“同一境界”,要求社会成员有一致的思想观念,以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公共财产,保存和发展集体力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追求受动者思想绝对臣服于施动者思想,体现思想的专制性,这种思想关系追求的是“统一境界”。资本主义社会追求人与人的平等,维护个人利益和民利,体现出对人的思想和人性的解放,其思想关系的发展也呈现出自由散漫的特点,它追求的是“自由境界”。社会主义社会则不光追求个人的思想解放,人与人的平等和民利,而且讲究群体的和谐发展,促使群体共同进步,在思想关系上追求的是“和谐境界”。虽然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思想关系的追求境界不止这四种,但这四种境界最典型、最有代表性,可以说,这四种境界跨越了历史的时空,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多元而全面的追求境界内容。“同一境界”追求的是一种绝对的集体主义思想,向后人展示了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但这种追求境界是建立在物质极其贫乏、人类十分愚昧这一基础上的,因此,这时的思想关系表现出自发性、野蛮性、狭隘性、仇杀性等特点。“统一境界”在目标上追求思想的一律性,避免差异性,有一种法家的一扫千军、百川归海的感觉。由于“统”有利于思想力量的聚合,便于各项政令的畅通,从而统一受动者行动,使受动者不在有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权利。这时的思想关系表现出枷锁性、专横性、垄断性等特点。“自由境界”在目标上追求思想的发散性、多元性。“自由”虽并不忌讳趋同,但不刻意求同,更在意由性而生、率性而为、自然发展、随遇而安,讲求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地位平等,权利平等,但实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以个人的利益作为衡量人们行为价值的唯一标准”的利己主义。“和谐境界”在目标上追求思想的“同中异”和“异中同”的完美融合,有一种儒家的宽弘大气、其乐融融的感觉。它讲究思想的差异共处,宽容差异转化,调和对立矛盾,倡导中庸适度而不偏执极端,是包容多元的合一。从“和”的历史渊源来看,可以追溯到中国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孔孟以“仁”、“礼”治天下,倡导“和”,反对“极”,以中庸之道“和”天下。相比于“同”和“自由”这两种境界来说,“和”的境界显然要高明一些,它综合了前两种境界的优点而趋之,避免了前两种的不足,有一种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豪气;它更符合人性,是人类苦苦追寻的理想家园。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和”的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并不断得到发展和传承。追求和谐的境界不仅是思想关系所向往的,也是社会各方面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什么当前我党把“和谐”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让我们先来从理论上考察一下“和”的丰富的内涵中国-关于“和”,有多层内涵。“和”,首先是一个哲学概念。有人仅仅把“和”看成是一个重要的道德规范,只注意到了孔子所说的“礼之用,和为贵”,这是很肤浅的。实际上,“和”不仅是儒家德育思想的哲学依据,也是治国致道的思维方法,更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精髓。《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老子曾说“知和曰常”这就是说,“和”即常道,常即常性、中性、稳定性、规律性。在我国传统思维习俗中,“和”有着极其丰富的意蕴。首先,“和”体现出德育思维中的整体意识。就是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要和谐、和睦相处,人仅仅是这个和谐的统一体中的一部分,人不能脱离这个和谐的统一体而独自存在。其次,“和”体现出德育思维目标上的定位准确性。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将“和”与“同”区分开来,有利于人们准确地制定所应追求的正确的德育目标。第三,“和”体现出德育思维内容和见解上的真理性和适宜性。“和”的内容应是差异共处,就是说,人要承认世界是多元并存的矛盾体,并承认差别存在的合理性。世界需要多样化的存在,才能保证世界的丰富性,这是“和”的意义所在。此外,“和”的内容还包括“差异转化”。和是差异、矛盾和对立的转化的努力与追求。第四,“和”体现出所崇尚的德育思维方法。“和”则中,即无偏、无执,追求的是适度。在对人的道德问题态度上,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而应符合法度、符合常理,讲求适中、适度,这才是认识事物的正确方法。在认识方法上善于“叩其两端”,从不同视角全方位的观察和分析客体,摒弃两极化价值观与思维方法。在操作实施方法上,要“执两用中”,以中去软化两极,调和矛盾,化解对立。即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第五,“和”体现出儒家思想对事物发展条件的基本共识。“和”即是生机。和则生,和则化,和是一切事物的新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万物得和以生”、“阴阳和则万物得”,因此,万事万物只有“和”,才能天地各守其位,万物因此繁衍。可见,“和”是儒家德育思想的哲学依据,也是儒家道德意识的本质,是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主旨。古人关于“和”的这些丰富内涵说明,“和”的思想关系境界高远深邃,博大精深,超过了“同”和“自由”境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的、明智的选择。

我们党在思想关系的追求境界方面,立足于育人工作体系和谐发展,以和谐发展思想理念来发动思想,形成和谐、良性互动。和谐思想关系体系的构建不仅仰仗于思想关系理论研究、思想互动效果研究、思想关系理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适应性研究,而且依赖于和谐育人环境的构建工作。

关于育人环境,马克思曾说:“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实际上,马克思所说的“合乎人性的环境”,也就是我们老祖宗所讲的“和”的环境。那么,这种和谐的育人环境如何构建和维护呢?首先,要树立“天下为公”的德育目标理想。儒家崇奉的“天下为公”、“社会大同”、“人际亲如”、“生活富足”的大同世界,实际上与我们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次,在人们心理品质上注重“诚”的培养。一方面,诚是道德本原,诚才能使主客体和谐、才能使人参天地而立。诚则无扰,使人固守善道,排除外扰。另一方面,诚能沟通物我关系,强化人的认识能力,增强化物、化人的能力。我们今天所推崇的“诚信”教育实际上就是要培养社会成员的“诚”的心理品质。只有“诚其意”,才能“正其心”,才能维护好和谐的育人环境。第三,在德育方法上注重疏导,辅以约束。在疏导对象方面,要尊重人的现实性、层次性、动变性,尊重受的过程性。在导的方式上,针对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可以采用理性疏导、典范示导、情感引导、审美化导等多种方式。在以正面引导为主的前提下,适当发挥律法约束的作用,恩威并济、德法结合,共同维护育和谐的人环境。第四,在社会治理方法上,“法德结合”。和谐的育人环境光靠德治是不行的,还要注意用法来约束不良行为,要“法德结合”,法、德不可偏废。第五,在社会道德环境上倡“礼”尚“义”。“礼”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制度化、程式化规程,其目的在于调节人际关系,其本质是“和”。以“礼”为行为次序和伦常,以“仁义”为行为导向,共同构建和维护“和谐”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余仰涛。思想关系学[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973596.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973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