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农田水利论文 农业水利工程论文优秀12篇

农田水利论文 农业水利工程论文优秀12篇

更新时间:2024-05-26 20:24:19 点击: 来源:yutu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爱岗敬业的小编燕子给大家分享的12篇农业水利工程论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农田水利论文范文 篇一

1.灌溉

民国时期农田水利建设有了较大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西北地区。新疆、甘肃、内蒙古、青海、宁夏五省因气候干旱,引水灌田甚为需要,水利建设颇显迫切。1938—1943年间新疆利用近代水利技术,修建了新型灌溉工程15处,灌溉面积共计1487400亩,耗资7550000元。1944年全国水利委员会对新疆水利进行指导,派遣水利勘测总队对沙湾县新盛渠进行测量和施工,兴建拦河坝,引玛纳斯河水灌溉该县荒地约8万亩。此外,吐鲁番盆地农田水利亦很发达。据1944年统计,仅吐鲁番县就有水渠7条,可灌农田165102亩;有坎儿井379道,可灌农田17万多亩。由于灌溉发达,全县农作物亩产达二石之多。甘肃省政府则在1935年主持修建了洮惠渠,耗资75000元,灌溉面积达35000亩,是民国时期大型灌溉工程之一。1942年又建成湟惠渠,可灌农田7557亩。1947年政府主持修建的酒泉县鸳鸯池水库工程竣工,蓄水1200万立方米,可灌农田10万亩,是甘肃近代大型水利工程之一。抗战期间,内蒙古在国民政府的帮助下向农民银行贷款500万元,兴建复兴渠,并动员部分军队参加建设,历时两个月,于1943年6月建成,渠长68公里,可灌溉农田30万亩。但青海与宁夏二省,所建农田水利工程却相对较少,如青海仅在东部12县建有灌渠181条,灌溉面积63.71亩;宁夏亦仅在永宁县境内修建云亭渠,长约75公里,灌溉面积达20万亩,为该省民国年间修建的一条大渠[9]417。

(2)陕西山西。1928—1930年间,陕西连续三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赤地千里,饿殍载道。水利专家李仪祉于1930年重回陕西主持水利工作,着手修建灌溉工程。1932—1935年间,李仪祉共主持新建泾惠、洛惠、渭惠三大渠,灌溉面积共计126万亩,其中泾惠渠是中国第一座应用近代水利技术建设的大型灌溉工程,而渭惠渠的建筑物则以钢筋混凝土为主,在工程质量上达到了当时农田水利工程的最高水平,受到各界好评。嗣后,渭河以南诸支流灌区相继开工建设,并建成梅惠渠、黑惠渠、涝惠渠、沣惠渠、泔惠渠,皆采用新法施工,无论质量还是技术,在民国年间均首屈一指。陕南方面,1938—1947年间,还兴建了汉惠渠、褒惠渠、湑惠渠。以上诸渠的修建完工,使陕西灌溉面积达到了138万亩。山西水利历史悠久,历代均有建设。据统计,1935年间汾河流域22县灌区共有灌渠543座,灌溉面积达15万亩,其中文水县灌溉最为发达,全县有灌渠100条,可灌农田54.5万亩[9]430。

(3)河南山东安徽。河南、山东二省灌渠工程主要集中于洛河和沁河支流。1937年前沁河上的灌溉工程兴建较多,如1928年就修建了20多座闸门,总灌溉面积达到7.6万亩;洛河流域共有灌渠49道,总灌溉面积达20万亩。安徽则于1935年疏浚了芍颇水利工程,将灌溉面积由数万亩增加到20万亩[9]431。

(4)海河流域。1933年华北水利委员会与河北省建设厅联合,利用农田水利基金兴办滹沱河灌溉工程,可灌农田38万亩。两年后全国经济委员会曾拨款修堰,以便将各小灌区统一成一个大灌区,使全部灌溉面积增加到110万亩以上,惜因抗战爆发而被迫停工[9]15。

(5)四川云南贵州。西南地区农田水利在抗战时期有了较大发展,由于支援战争需要,政府在兴办农田水利方面作了较大努力。据1947年统计,1938—1945年间全国共完成农田水利建设72处,灌溉面积151万余亩,云贵川三省占39处,为总数的54%,灌溉面积57万多亩,占全部灌溉面积38%。其中四川占29处,灌溉面积631410亩;云南占4处,灌溉面积354260亩;贵州占6处,灌溉面积168750亩[9]16。

(6)浙闽地区。抗战期间,浙江省政府主持兴建了灌溉面积达5万亩以上的工程11处,总灌溉面积达787000亩。战后亦着手修闸23座、斗门17座、泄水闸堰8座,受益农田达140万亩。福建灌溉工程则以长乐县莲柄港最著称。1927年海军开始筹备兴建抽水灌溉,两年完工,旋因水利纠纷,工程一度被毁,1935年恢复重建,并改进了水费征收办法,灌溉农田达6万余亩[9]448。

(7)两广地区。1933—1935年间广东治河委员会兴建有9处水利工程,灌溉面积为281771亩。1946年开始兴建马鞍围西部围堤,受益农田达20万亩。广西灌溉工程则多为沿河垒石而成的小型沟堰。据1935年调查,全省已竣工和正在修建的灌溉面积在一万亩以上的工程达16处,总灌溉面积达529656亩,抗战期间新建了灌溉工程24处,受益农田达598300亩。到1948年,全国灌溉总面积达到240000000亩[9]508。

2.航运

民国时期,华北地区的航运,主要是海河和运河,但因往昔各河治本无术,航运殊鲜进步。1930—1935年间海河工程局举办了9次海河放淤工程,对航运裨益甚为明显。而由于津浦铁路通车,运河日趋衰废,1933年华北、扬子江、导淮、海河四水利委员会会同冀鲁苏浙四省建设厅,召开整理运河讨论会,并制订了详细整理计划,惜因暴日入侵,未及实施。抗战期间,由于开展水陆联运的需要,水利委员会与交通部联合,对大后方金沙江、岷江等25条河流进行勘察,共计勘察14511公里,测量10812公里,并整理河流17条,长3860公里。经过施工,炸除了险滩,减少了航运危险,增加了航船载重量和航运里程,缩短了航运时间,节省了运输费用,为战时军民运输提供了方便。据不完全统计,战时内河航运共计载客55587109人次,运货37964273吨,极大地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支援了抗战[2]156。

3.开发水力

水力发电可供给工业所需动力,以补燃料不足。抗战爆发后,工厂西迁,燃料缺乏,而西南各省虽产煤不多,却蕴藏水力甚富,乃须大量开发,以应战时所需。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遂于1937年7月起,先后建成19处水力发电厂(站)“,与省营、官营的水力发电厂(站)共计形成约20728万千瓦的装机容量”[10]231,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后方各省工业动力不足和照明问题。

二、结语

农田水利工程论文范文 篇二

我国现在大规模应用的是农业节水技术体系,在这项技术中涵盖有许多的经营管理方式及工程制度规范,这样能增强管水组织的科学性和健全性,使计划用水工作、科学配水及合理征收水费工作落实到实处。科学的种植工艺、栽培方式、蓄水保护墒情工艺、合理使用化学药剂、采取合适的保水工艺都是农业节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不能忽略秸秆及地膜护墒技术、栽种抗旱节水农作物、限制灌溉方式等工艺。农业生产中几乎所有灌溉工作的实质就是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将水运送到指定的灌溉地区,当然,也可利用专业程度较高的设备直接将水喷洒到土壤,并且使用喷洒器进行喷射灌溉时,所形成的水滴分子是很小的,甚至能够成为雾状,这有助于更高效的进行农业灌溉,并保证农业灌溉的均匀性。喷灌设备一般包括移动式、半固定式及固定式三类。除水源固定外,动力机、水泵、管道、喷头都可以移动的设备统称为移动式喷灌系统。管片和水栓之间是相连的,并且该装置只有在地表的喷头及装有支管的喷头能够移动,但是它的剩余部分却是固定的、不可移动的,所以我们将这种灌溉系统叫做半固定式喷灌系统。有些喷灌设备是只有喷头可以移动的,剩余的各个部分都是固定的,而有些喷灌设备的整体都是无法移动的,这类喷灌设备便叫做固定式喷灌系统。

2节水灌溉技术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2.1进行农业节水灌溉工作时各种新技术及新设备的使用区域都比较小。

对水利用率很高的喷灌及滴灌等农业灌溉方式在某些地区开始有了实际的应用,但是这些农业灌溉地区却往往只是用作示范作用,喷灌、滴灌等有着显著优势的灌溉技术依旧没有获得大范围的推广使用。所以在今后的节水农业灌溉工作中,要加强对这些技术的推广,促进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在大型的农田中的应用。

2.2工作过程中缺乏健全的监督激励机制。

现今我国的很多灌区及应用节水灌溉技术的农田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一般都没有科学合理的监督激励机制,这也使得有关的管理机构不能明确自身的管理职责,管理效果也无法达到预期水平,管理过程中使用的方式也不够细化,调度的应用也缺乏灵活性。

2.3农田灌溉的节水资金投入相对馈乏。

现在中国在节水灌溉方面投入的资金太少,甚至有许多的正在使用的灌溉工程也早已无法正常的工作运行,这将会直接导致节水灌溉工作的效益有很大程度的降低并使得可灌溉的面积逐渐减少。此外,在进行节水灌溉工作时,各种建设资金的投入也不够充足,这会导致新建的节水工程特别是配套资金的分配不够科学合理,这会使得发展的规模受到很大的制约。

2.4在推广节水灌溉的先进节水技术过程中部门相对独立。

由于在进行节水灌溉先进技术的推广工作时各个工作机构有着较强的独立性,这会使节水措施的可行性论证降低,无法因地制宜的开展节水灌溉技术的使用规划工作,这将会导致节水灌溉针对性差等各种问题的出现,最终将影响节水工程经济效益的正常发挥。

2.5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设备。

由于各种质量问题或维修维护工作开展的不够及时等主观或客观因素,会使节水设备的损坏率有较大程度的降低,这最终会导致节水工程的使用寿命减短,最终对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大范围使用造成恶劣的影响。

3节水灌溉工程发展的相应措施

3.1进一步地统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

在进行抗旱保丰收及提高粮食产量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工作者不仅建造了更多、更深的井,又在利用剩余的水来加大灌溉的总面积,这便于最初的资源型节水理念背道而驰,没有真正的发挥其作用。农业生产的节水与农民的自身权益及种粮获得的经济效益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工作人员一定要综合的考虑影响农业节水发展进步的诸多因素,设计出一套最科学、合理的农业节水技术规范。

3.2加大力度。

建设节水工程时初次投资所需的金额是很大的,可是很多的农民生活水平还是较低的,因此必须要将农业节水工作纳入国家政府的重点议事议程,然后制定一套科学的制度,进行扶持工作时也要考虑到资金、政策等各个方面,这样才能体现农业节水工作的重要意义。做到上述这些,不仅能促进节水工程的快速发展还可以使农民的生活水准有大幅度的提高。

3.3搞好中低产田节水灌溉。

进行节水灌溉工作时,必须要科学的引进,选择最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技术。还要设计最适合的发展规划方案,使用最科学的节水灌溉工艺,并给予中低产田改造工作高度的关注,加大中低产地节水灌溉的总面积。

4结语

农业水利工程论文范文 篇三

关键词:农村,水利工作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由过去只注重粮食产量向重视农产品多样化转变,由过去纯农业向农村工业化、产业化、商品化转变.农村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农村集镇的城市化及农民住宅的小区化,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保障能力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农村水利工程的防洪除涝能力不高,农村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较低,不少城镇在排涝动力的配备上还是接照农业的排涝标准进行设计建设,农村居民饮用水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生活和生产污染严重,农村水利科技含量仍然较低,农田水利工程经营机制没有达到良性运行目标。论文格式。这一切,都对农村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当前农村水利工作要围绕“一个目标”(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目标),利用“两大优势”(即水资源优势和水务一体化优势),确立“三个协调”(即安全、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不断完善“四个体系”(即防洪保安、水环境保护、水资源配置和农业灌溉安全体系),发挥“五个方面作用”(即提高产业层次、提高安全可靠性、提高景观水平、提高水资源科学利用程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农村水利建设的重点是防洪除涝、节水灌溉、河道清淤以及农村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推广有效益的技术项目,搞好技术示范工作。

1.要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实施节水灌溉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保障。论文格式。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损失,有利于解决农业面污染,有利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一项革命性措施,必须摆在农村水利建设的突出位置。要加大节水设施与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扶持节水灌溉典型,完善防渗渠系配套,合理发展喷、滴灌工程,重点发展浅湿灌溉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对主干渠道逐步实现衬砌化。

2.要努力提高农田灌排标准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对农田灌溉、排涝、降渍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加强对灌、排、降技术标准的研究。今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切实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农田排涝能力的标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标准的灌排服务。同时,要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划研究,以利于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发挥更好的作用。

3.要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

近年来,水污染带来的水环境恶化、水质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给水产养殖带来了负面影响,死鱼、死虾、死蟹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水土流失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保护农村水资源,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越来越显得重要。

4.要加快小城镇防洪排涝工程建设

随着农村城镇化、集镇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迫切需要解决农村小城镇防洪排涝问题,特别是从抗御突发性暴雨受到的灾害影响来看,农村城镇的水利设施难以适应短时暴雨的排涝要求,有的小城镇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一旦发生较大的洪涝灾害,必将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5.要提高农村供水能力

目前,农村居民饮用水和农村工业用水主要是利用地下水,出现了农村发生地质灾害的隐患,故必须提高农村特别是小城镇的自来水供水能力,加快管网敷设,解决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顺利推进地下水深井的封填工作。同时,在生产力布局上应综合考虑,加强村镇科学规划工作,修建集镇截污处理厂,解决污染源,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形成良好的环境风貌。论文格式。

6.要强化防洪除涝工程的管理

防洪除涝工程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水利工程,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加强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第一,要解决工程维护运行管理经费来源,一是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二是用足用好已出台的有关规费征收政策,三是对通过确权划界取得的水土资源或经营性资产,再通过出租、承包等形式获取收益。第二,要界定工程管理性质,对公益性工程的管理单位做到精简高效,其编制内人员经费要纳入公共财政预算;要做好管养分开工作,养护工作通过企业化、市场化机制操作,减轻管理单位的财政负担.第三,要研究制定排涝费收取使用办法,要根据当地工情、水情和种植养殖业及工业经济特点,研究制定排涝标准,提供优质服务;按照能源费、工资、维修费、管理费、折旧费等核定排涝费,细化受益面积、保护人口、企业产值、种植养殖业等负担比例,由管理单位向受益个人、受益单位收取排涝费,由县及县以上政府出台政策,建立财政、集体(或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机制,解决排涝费用问题。

7.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经营管理改革

农村水利是农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不具有完全市场化的竞争能力。目前,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中,一家一户办不好的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应该通过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来进行解决。要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明晰工程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规范管理权。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具体的经营管理方式,可以根据工程类型、特点和当地经济社会环境灵活掌握,还可以由水利站直接管理,也可以通过产权转让私人经营,还可以采用经营管理权承包、租赁或聘用“能人”等方式加强经营管理。在目前情况下,政府既不能把农村水利当作“包袱”甩掉,也不能继续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揽的做法。在租赁、承包甚至产权转让的工程管理中,要切实防止掠夺性经营。同时,要加强行业管理,制订考核办法,建立奖惩制度。要加强对经营者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协调解决经营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对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他建设而减少灌区面积的,镇村应该进行相应调节,以确保经营者的利益。在保护经营者合法收益的同时,应严格要求经营者按照规定缴纳规费,促进农村水利事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农田水利建设论文 篇四

农业灌溉,俗语有:灌溉之利,田之大本,农业丰收源于引水,成于输水。但无论是哪朝哪代,在重视水利的同时却对农田这块与农业产出能力直接相关的建设投入少之又少,管理日渐疏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国财对大江大河,人饮,环境等与水直接相关的重视远远重于对农田建设的投入,虽然我们时刻都在讲必须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方针,贯彻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原则,推广节水工程,科学用水,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但作为非政治任务的农田水利工作在政治口号下显得力不从心。要改变这种状态,我们必须以政府加强对农田水利的建设和管理为引导,充分认识地域性变化对水的要求制定适应性的政策、方针,同时改革现有农田水利在市场中所处地位,正确划分市场体制下农田水利公益性性能,再有就是发挥市场在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

乐山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乐山是西南地区的一部分,全年平均降雨量达1000多mm,但降雨量过于集中,造成春旱夏涝,很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于是,乐山地区建成许多蓄水、引水工程,所有这些水利设施的管理都是依照谁受益、谁负担和谁拥有谁主管的原则进行管理的,一般来说:支渠以上的设施都是由供水单位自行管理,但支斗农毛渠(直接进入农田)却是由乡镇、村、组建设与管理,这里所讲的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指支渠以下的建设管理。我们以乐山市沫江堰引水工程为例:从近年来此灌区农田水利建设的规模和建设效果来讲,新建项目没有一项,毁损却十分严重,使得设施总量不增反减,再者灌区内水质污染和水土流失加速水利设施完全丧失输水功能。具体表现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利益中下的水利设施完全失去经济的扶植,农民对水利不再用“公益”去认识。

(一)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沫江堰引水工程是全灌区10万多人义务投劳上工修建的三边工程,兴建于七十年代。其支渠建设也相应配套,但之后,几乎没有更多的配套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冲激下,要想有更完善、更配套的水利建设可以说是不可能的。每一处建设都关系经济,没有钱寸步难行。在国家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在一些防洪工程上,再加上镇乡财政和农民对水利的狭隘认识,农田水利建设这一块,就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

(二)农田水利设施破坏严重。多年来新建设的调水、分水、提水、排泄设施在疏于管理的同时,也遭受着人为破坏。一些值钱的设备被地方组织变卖,或被人盗窃。这与人们对水利认识的不足有着直接的联系,当然更多的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三)水质污染,渠系自然损毁严重。在沫江堰灌区,仅有沫江堰工程为当地提供生产、生活用水,但由于渠系途经长,渠系所经之处有党校、群居地、工厂生活垃圾、生产排放物等,甚至农民生产剩余物、畜牧排放物和死尸等,都很自然也方便地污染着沫江堰水。灌区人饮用水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不需处理直接饮用沫江堰水,中下游人民到了“谈水色变”却又无奈的地步。另外,水利工程发挥的好坏最关键还是要建设。支渠工程年年建年年修,功能却一年不如一年,渠道淤积堵塞,堤毁渠亡。人们对工程建设仅有一点信心更是到了绝忘的极限。

第二,管理不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

(一)虽然现有的水利工程大多都是在六、七十年代修建的三边工程,土沟土渠,渗漏十分的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极低。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水利建设却没有停止。始终保持着每年的彻底掏沟(渠)、除草、蓄水,呈现的是小沟通大沟,大沟通河流的状况,基本实现灌溉自流化。可是现在,市场开放了,经济也发展了,原有的划段管理,分级管理、受益管理模式,都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不再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于是,沟渠内杂草从生,淤沙满沟,甚至个别地方出现了把庄稼种在沟渠里的现象。在沫江堰灌区,因为支渠以下管理不善,造成水涝与水旱,于是有上游淹死,下游之说。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水利设施呈现分割状态,无法发挥水利工程整体配合优势。市场经济条件下,每户人在产业结构上各有不同,造成用水季节和用水量的不同,出现水利设施功能的发挥不同步现象。靠整体发挥效益的水利设施,在独立系统下就失去原有的功能和自身的发展,其结果是水库失修,塘埝干涸,工程毁坏。

第三,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抑制水利建设的进程。

在水利灌溉区域,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么一种与时不俱进的现象。一是受益户对水利建设不在有义务建设和自觉交纳水费的观念,农村的义务工已成为历史。二是村级基层干部有力无法使,干涸的村级财政无法保证水利建设中的正常开支,招投标的工程建设更是一纸空文。另外,水利建设最根本的保证是水费,而在沫江堰灌区140万的水费,每年收取率不足70%,仅沫江堰灌区冠英镇多年来所欠水费就达33万之多,相当于冠英镇全年水费的200%,其他乡镇都与此有相同之处。收取的水费除去管理费、手续费,所乘费用根本不能维持正常的水利维修与管理,更不用说的水利设施配套建设。

原因分析

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经济,靠现有农田水利状况是无法保障的,但一边要发展,一边却又在退化,这不是十分矛盾吗?分析其原因可以为我们改善农田水利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第一,计划经济的思想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法得到保证。首先是思想认识发生偏差:

(一)一是国家财政投入比例小。近年来,国家为保证大江大河安全或者环境保护,把资金投入在防洪工程和稳定项目上,极少把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就乐山来说,农田水利资金仅限于水毁工程和节水配套工程,争取的资金也因为这样那样地被分割不少。如沫江堰管理处对支渠的配套改善工程长度一年一处不过才2km左右,仅占全灌区支渠以下650km的0.31%,如此建设,按20年的最高安全运行算,循环性建设也只能保证40km的渠系畅通。二是地方乡镇与村组对水利建设投入不够、认识狭隘。按分级管理原则,支渠以下一级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由这一级的政府负责,其建设投入也由其承担。但说到投入,无论是乡镇还是村组都是入不敷出,即使能向上级争取资金,地方领导都会为自已建政治功绩,修建一些地方民众最直接最受益的事,如修建公路、建设集镇等。决不会把这些本不够宽余的资金投用于不见功德又不能立马见效益的水利建设,那水利建设怎么办?村组依赖乡镇、乡镇依赖水管单位,水管单位又按分级管理原则,如此循环……。

(二)对原建水利设施保护不力。在计划经济时代修建的水利设施大都存在不科学与不合理性上,人们对那些不能发挥水利功能的设施进行了最为直接的经济转换。如提灌机械拆卖、水闸门拆除,更有的把认为渠堤上的条石挪作他用。问其原因:最简单也最实在的回答是经济实惠,利益所趋。

(三)水土流失与人为污染丧失了水利设施的功能和降低了人们对水利建设的信心。水法明文禁止向水渠内排放任何有污染水质的物质,同时也规定了渠系的保护与管理范围。但由于农田水利灌溉对象为农民,农民意识在灌区内甚至全国都较为普遍。生产后的农作物垃圾、畜养物排放物、死尸等不费力地去搬运处理,直接进入邻近的渠道内。污染了水质,使得下游居民生活用水水质无法保障。再有,在渠道保护与管理范围内随意种植、开垦、修筑建筑物等,破坏了渠道的运行安全,也增加了水土流失,加剧了渠道淤积,洪水期,因渠系不畅通,排洪不及时,又造成水了毁。在这种反复建设又不能治根条件之下,谁还愿意建设水利工程呢?

第二,从计划向市场机制转换的结果是水利设施管理制度存旧,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旧体制已不适应现行体制,但新的体制还没有完全确立,使得农田水利管理和建设的主体不清,也没有有效的约束机制,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用水、管水、建设三者之间的恶性循环。

(一)水利上的谁受益谁负担,水是商品的理念深入人心,农民认为农田水利建设就应该由水利工程单位管理,而水利工程单位最根本的生存来源就是水费。水费价格仅包含由工程单位管理的工程费用,而村组一级的工程管理则不能从水费中支出。市场经济下的农民意识就是最直接的效益意识:我交了水费,你就应该把水放到我田里。这些计划统管一切的经济年代在市场主导生活面前总显得可笑而又无奈,就是因为市场改变了我们的贫穷,也就是因为市场推动了我们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也就是市场使得农田水利建设步伐找不准自己的市场。市场讲究的是经济,建设更需要经济,水利建设所需经济恰恰是从水费和受益的义务中来。我没受益决不负担,那种按行政区域划定的义务在市场面前似乎不再有理了。更有在市场面前说不清的就是水是商品,法律赋予了的,既然是商品,我没用水那就不交水费,更无义务可言。然而,水利设施的维护,决不会因为风调雨顺而不会出现水毁,不出现淤积。天旱之时,再说用水,水从那里来,水又怎么来,……?

(二)在用水上,农民对种田也不在再是增收的手段,而是养家糊口的的主要目的。各自为营的用水方式使水利设施疏于管理维护,利用自然降雨和辅助其他设备来解决农田灌溉成为农民普遍做法。表现为一是高台丘陵地带挖坑、蓄水进行灌溉;二是地少的地方利用山溪流水机灌解决;三是季节性等雨灌溉。无论那一种用水方式,都加大了用水成本和农作物产量的减少。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一些水利设施被租赁、承包或出卖,这些设施的所有者或经营者只会按照市场规律来进行经营管理,往往是改变其用途和功能。最有例范的就是水库的管理,天旱时庄稼需要水,而经营者却要保证水库蓄水养殖;防汛时,水库应蓄水挡洪,经营者却又怕蓄水过多影响安全。经营者保证的是利益而非公益。如此一来,用水成本的增加,导致用水户对输水设施的管理更为疏远,最终是水利设施无人用也无人管,投入不能产生效益,又限制各方对水利设施的投入,用水、管水、建设矛盾从从,恶性循环。

第三,政策的制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制约农田水利建设的规模化开展。

有句话叫北修堰南淘沟,充分地肯定了北南两方在水利能源上的差别。然而,许多水利政策、规范、技术性要求都产生于北方地区,其区域的不同并没有随实际的差别在政策等方面有更大的区别,仅随市场经济的深入而统一。计量收费,按方收费及价差节水等等政策的制定,出发点就是用经济的杠杆使其用水户节约能源,搞活水利经济。这在国外特别是以色列最具代表性,且非常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这在我国北方地区部分实现这一政策。但在南方丰水地区,这一切成为空话,农田用水中的漫灌、跑灌现象实为普遍。按方收费、按实收费在南方成为拒交水费最充足的理由。再有,费税改革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村经济增长百分点,同时也提高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全面发展。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保障,也是地方各项建设的基础。税费改革后,由于各级政府广泛效仿财政集中,加强整体调控能力,其结果是财力自下而上逐级向上集中,事权却逐级向下移的局面。比如,农田水利建设,在“谁受益,谁负责”原则之下,按经济能力大小分担至用水户,提留各种义务工、摊工的费用,并用于各类水利建设中。税费改革后,财政的集中导致地方事权只能停留在监督和组织中,并无实质性地表现行动。政策要求:村民自治,一事一议解决。但市场经济的广泛推进,人们看到的是经济利益的趋使,在同一件议事的比较中,一个人就有一个看法,往往是“一事一个议,决定早过时”。令人忧虑的是,至今为止,我们水利建设似乎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种合法性却不合理的危机正在悄然来临,对于整个基层政治权威的冲击就会产生怎样的恶劣后果。

对当前农田水利建设的建议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按照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革要求,把农业推向市场已是整个农村工作的主题。大气候影响下,农田水利也要破除原来那种国家、集体建设和管理,农户无偿或低费用用水的方式,进入市场机制。但是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并不能完全市场化,而是有规范和政策性偏向的市场化。

第一,对于农田水利主体设施应加大投入,加强管理。

首先,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耗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国家应该全力承担。因为自身经济实力有限以及对水利利益的追求使得市场经济条件的各种组织不愿承担这种风险。其次,对社会上其他资金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只有对农田水利设施的主干部分实施配套,水管单位或社会团体才会把对主体部分的重视放入到支斗农毛那些本由受益户自行管理、建设的工程建设中,主、支才能共同发挥作用。

加大投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相符的。一是经济实力可以保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特别是现在,在世界经济增长普遍乏力的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却保持了8%左右的增长率,完全有能力支持农田基本建设。二是符合国家自1996年以来的宏观经济政策,通过发行国债用于基础建设,拉动内需。减轻农民负担——减免农业税,增加农民收入——对基本农田的粮食直补就是有力的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正是通过这种减和补的方式来保证农民对基础设施的建设。

国家对农田建设的投入可以重新树立农民对政府的信心和威望。在农业灌溉区,逐渐发现,多数农民对政府官员、村级领导的不满,两者充满不信任,甚至敌视。更有甚者,政府的工作还需要水管单位人员出面才能得到农员的支持和理解。农民的话说:只有对农业建设投入的部门才是直得信任的。

第二,土地制度的改革应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农田水利的建设与管理。

现有的农田灌溉面积的核定是以83年三查三定即土地第二轮承包面积为基础的,多年来,各种发展原因导致了有效灌溉面积的减少与增加,统一灌区却无统一收费标准。过度分散的生产经营容易产生免费搭车或乱收费现象,最终导致人心涣散。过度的家庭经营生产又造成水利建设的重复性和建设能力的浪费。所以土地制度上应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下重新核实土地实有灌面,保证有效灌面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确保农民对按面积收费的信任度。

改变原有谁受益谁负担为谁投资谁受益,鼓励农民、集体和社会团体投资。充分发展小型水利工程的效益,解决建设和管理在市场机制下的作用,利益就是市场下最原始的动力。乐山水利建设正在试行的成立用水户协会来管理正是这种模式的体现。但这种格局的改变其前提是在国家对水利主体工程配套后,剩余的具有独立的区域或独立的灌面下才能得以保证。

第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应符合市场发展规律

当前的农田水利建设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受益区域的建设与建设区域的差异在于同一条水利工程跨越不同行政区域。最具代表性的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受益建设区可能在本受益地域上。建设的难度在于市场经济下的利益冲突,一边是公益事业必须的,一边又是自身的利益。两者的矛盾是不能兼得的。要改变这种现象:一是实行市场体制下的农田建设,建设的不再由受益户义务户负担,而是统一缴纳建设费用,由水管单位来统一规划建设。二是重新规划受益区域的建设地段,实行差额补助建设的办法。建设方式实行采取公司化运作管理,加强建设的规模化和透明度。

但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可以利用市场机制来解决,其系统内的公益性特点却不能完全依赖于市场。政府还是应该从政策和法律法规上进行调控和引导,完全市场化的农田水利经营管理,应从税、费中支持和服务。具有公益性的水利工程,应在市场化中考虑计划性的规划,制定必要的用水、防洪制度,约束市场化的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1乐山市水利志[乐山市水利局]

2当代四川水利事业[四川水利电力厅]

3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市场机制的建立[山西水利科技]

农田水利工程论文范文 篇五

1.1施工单位素质低的问题

施工单位的素质对农田水利工程质量的影响最大,低素质的施工单位不可能建成高质量的工程。就目前的情形看,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队伍普遍存在着技术水平低、设备老旧、组织管理无章的现象,更有少数施工队伍竟然是完全由不懂水利技术的农民组成,这种现象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低下。另外,“隐性转包”,项目部名不副实,技术人员寥寥无几,包工头就是工程的主宰,也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一大隐患。

1.2监理职责不清的问题

农田水利工程监理的主要内容就是进行工程质量监督控制,保证施工过程按施工合同进行。然而,目前的农田水利工程监理体制却不够完善,业主的意识主宰了监理的行为,致使监理形同虚设,监理没有履行其应尽的职责,监理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没能在监理过程中真正体现,致使工程施工质量不达标。

2解决农田水利工程质量问题的对策

2.1细化工程设计,强化施工管理

细化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的重点是设计内容不漏项,设计质量不降低,彻底避免边设计、边施工的现象。强化施工管理的重点是选择正规施工企业,坚决杜绝“隐性转包”和违规分包。与此同时,还要重点处理好五方面的问题:一是人的问题,即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问题;二是环境问题,即工程管理环境、工程技术环境和劳动环境问题;三是材料问题,即原材料、半成品和构配件的质量问题;四是机械问题,即机械设备的性能和效率即;五是方法问题,即施工方案、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和施工组织设计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先进性问题。

2.2重视监理工作,强化监督控制

业主要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依法重视监理单位及监理工作的独立性,赋予监理相应的权利。与此同时,监理单位及监理工程师也要依法独立、公证地履行监理职责,细化监理工作内容,强化监理对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督和控制。

3结语

农田水利论文 篇六

论文摘要:主要阐迷在编制县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规划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按照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原则,保证规划中各项指标的顺利实现。

新疆水利厅于2005年12月下发了关于编制新疆县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该通知下发后,各县纷纷开展了该规划的编制工作,在编制规划报告过程中,笔者发现以下问题需要设计人员注意。

一、水土平衡计算后缺水原因的分析问题

该规划农田水利建设水资源合理配置部分,通常先对县区所辖行政范围水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水土平衡分析,计算出缺水量。大部分平原灌区在水土平衡时,缺水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①河道天然来水过程与区域用水过程不匹配;②区内水利工程不配套,尤其受调蓄能力限制;③灌区内部渠系防渗率低,水资源损失较大。而规划水平年解决供需矛盾主要是通过渠系防渗、开采地下水、对平原水库进行除险加固、跨流域调水等工程措施来满足灌区的用水需求。

在解决灌区此类缺水问题上,应该首先根据重新划分后的行政区划,充分考虑各县市的经济发展差异后,在流域规划中对相关县、市的分水比例做相应的调整。按照调整后的分水比例重新进行水土平衡分析后,如果仍然存在供需矛盾,再考虑通过开采地下水、跨流域调水等其它工程措施来解决供需矛盾。按照以上步骤确定出的水资源配置规划目标不但能提高地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减少了工程建设项目,节省了国家投资。

二、农村人畜饮水工程问题

在调查B市的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量时笔者发现,该市的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量在近3年之内呈下降的变化趋势,而近3年之内农村人口数量却是以平均每年10.7%的增长率在递增。B市近3年也没有新建人畜饮水工程,主要是对已建工程的维护和设备更新,按常规应该是饮水不安全人口数量随农村人口数量的增加而递增加。经过进一步的深人调查,其原因是:近几年随着B市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量也是逐年增加,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来到B市务工,这一部分劳动力的户籍所在地是农村,而他们的用水地点却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当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数量大于农村人口的增长数量时,就造成了农村人口数量在增加而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量在减少的现象。所以在确定该市的饮水不安全目标和相应的工程措施时,不能单一的按照统计部门提供的农村人口数量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来预测饮水不安全人口的发展趋势,而应充分考虑近几年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这一因素,根据该市的“十一·五”规划报告,对饮水不安全人口的发展趋势做出相对合理的预测,制定出了相应的工程措施。

三、盐碱地改良中排水系统规划问题

盐碱地改良也是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盐碱地改良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耕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出效率,从而影响到农民的收人和当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近些年各县在治理盐碱地方面已做了很多工作,如田间排水沟的开挖,种植耐盐作物改良土壤,采用竖井排灌降低地下水水位,通过各种水利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来控制耕地盐碱化。在盐碱地的改造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大部分排水沟建设时没有经过规范的设计、计算,淤积、坍塌现象严重,每年都要组织大量的劳动力清淤;大部分排水系统没有合理的排水出路,部分排水直接进人河道,影响下游灌溉用水水质,还有部分排水则就近排人灌溉渠系中与渠水混合后继续灌溉,其结果是一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现象有所改善,下游另一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现象加重或产生次生盐碱地。

目前排水系统配套、完善仍然盐碱地改良的主要水利工程措施,若想使各级排水沟充分发挥作用,使整个排水系统取得良好的排水效果,首先要从各县所在流域的角度出发,统筹规划,建设流域内控制性总干排,使各县都能将盐碱地内高矿化度的排水按统一出路排到容泄区,而又不影响下游灌区的灌溉水质。

如果流域中有已建或已经规划的控制性总干排,在规划县级排水系统时应当保证本县最末一级排水沟内设计排水流量时相应的水位应大于总干排内设计排水流量时的水位,否则排水将没有出路,开挖的各级排水沟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公务员之家

如果流域中没有建设控制性总干排的条件,那么在规划县级排水系统时应当充分考虑本县的最末一级排水沟与邻县最末一级排水沟的衔接问题。做到水流衔接平顺,互不影响,充分保证排水通畅。

农业水利工程论文 篇七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 区域特色 工程教育认证

“全面深化改革、创建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大讨论活动是强化改革意识,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推进校院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进程。水利工程系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积极结合专业区域特色,极践行工程教育认证工作。

一、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发展的区域特色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创办于1960年,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特色专业,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优势。办学近50多年来,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拥有较为完善的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机制,为国家和地方水利工程行业的研究机构、设计院(所)、施工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输送了大批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并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兵团建设,水利先行(1960~1995)

农业水利工程是石河子大学前身兵团农学院创院之初的4个专业之一,具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1990年,获批农业水土工程硕士学位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以“立足兵团,服务新疆”为指导思想。在此期间,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培养了本专科学生1000余人,其中80%以上的毕业生都留在新疆,扎根兵团,建设兵团,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新疆,特别是兵团水利事业的领导者和骨干力量,为兵团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突出特色,发展壮大(1996~2007)

1996年9月11日,原国家教委以教计〔1996〕35号文件批准由石河子农学院、石河子医学院、兵团经济专科学校、兵团师范专科学校四所院校合并成立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归属水利建筑工程学院,2003年,成功申报农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以“干旱区高效用水”为研究目标,积极开展膜下滴灌研究,目前新疆每年应用膜下滴灌面积已达3000多万亩。2002年,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石河子大学《关于我校立足西部大开发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践与探索的报告》上批示:“很好。希望你们在有特色的节水灌溉和生态农业方面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为新疆干旱地区的农业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在此期间,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本科招生规模稳定在2个班,72人/年,学生培养推行学分制试点(2002级开始),培养了本专科学生1300余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师资力量逐渐增强、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培养学生层次渐近完善、培养学生规模发展壮大。

3.深化教改,跨越发展(2008~至今)

2008年12月,石河子大学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由国家教育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2012年11月,石河子大学入选“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建设高校。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为石河子大学的教学科研注入了巨大的能量,为石河子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大学和学院的领导下,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多方位搭建学生实践教学平台,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2013年,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学科专业名单,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在“深化教学改革,实现跨越发展”目标方面又翻开了新的瑰丽的一页。

二、“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

2013年8月20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华盛顿协议》全会一致通过接纳我国为该协议签约成员。加入《华盛顿协议》,意味着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生可以在相关的国家或地区按照职业工程师的要求,取得工程师执业资格,将为工程类学生走向世界提供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使我国工程教育与国际接轨,实现国际互认,提升国内培养的工程师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力,提升国内工程教育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分专业目标、质量评价、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和管理制度7个指标。认证标准是对工程教育专业的最低质量要求,是办合格专业的最低门槛,过了门槛,专业按着定位自我发展,如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等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审体系是一种“自我举证,自我评审”的合格达标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仅是工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也是高校促进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契机。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其社会影响力会得到增强,会吸引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报考,形成专业建设的良性循环。

三、结合专业区域特色,积极践行工程教育认证工作

目前,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得到了整合和提高,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形成了以博士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成人教育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模式;形成了一支专业水平较高、师资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的教师队伍;人才培养理念先进、目标明确、规范合理、操作性强;办学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成绩显著。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培养高素质专业性新型人才提供了平台。结合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也进一步完善。

经对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水利工程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水利工程设计方法、科学研究方法及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具备农业水利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基本技能。本专业毕业生至少修满198学分,其中理论学分138.5(理论必修学分106.5、理论选修学分32),实践学分59.5(含12个综合教育学分)。同时,毕业生在掌握农业水利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外,应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四、结语

结合专业区域特色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将通过多学科的知识渗透与互补,扩充专业知识面,促进专业教学和研究工程、农业、生态、环境、法律、人文知识的结合,形成具有交叉性、综合性、区域特征鲜明,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倪福全,李昌文,马荣朝。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01):164-166.

[2]陈元芳,李贵宝,姜弘道。我国水利类本科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3,(02):25-27.

农田水利工程论文范文 篇八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程管理;探讨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最基础的条件,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在面对恶劣的地质气候情况,特别是1999年以来民和县出现的大面积干旱,健全的农田水利建设体系和完善的管理措施,将很大程度上缓解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不便,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民和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点多面广,且工程形式多样,管护好工程,使其发挥应有的效益,是保障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的关键。

一、目前民和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指为解决耕地灌溉和农村人畜饮水而修建的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小型水库、塘坝、蓄水池、水窖、水井、引水工程和中小型泵站等。

了解我们在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将促使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如何在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加强监管、健全体制去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的水利建设变成真正的阳光工程、便民工程。

二、全面加强对在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管力度

要做到工程建设规划合理、施工有质、管理有度,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同时组建一个完整的质量监督体系,自上而下,齐抓共管,才能保证工程建设过程透明,质量过硬,经得起考验。

1.建立管理机制,完善建设程序,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农村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内容广泛,实行统一管理,合理规划布局,完善建设程序,根据先申请规划审批,再建设施工,后验收交付使用的原则进行,广泛宣传,科学管理,使各地农村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往规范有序方面发展。

2.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审批制度。规划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提,是搞好工程建设、合理利用资源,使工程发挥更大效益的基础依据。民和县近几年结合实际情况,正在认真编制《民和县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为此,要求地方如打井、建坝、扬水、拦河、修渠、排水、微滴灌等,首先申报,对工程地点、规模、投工、投资计划等,由乡(镇)水管站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实施。

3.严格设计资质证制度和工程招投标制度。

4.建立施工准入证制度和实行工程监理制度。施工准入证是指具有一定的水利施工技术和条件,达到一定的施工管理水平的施工企业,才能准许其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一种制度。以取得水利施工准入的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人员、生产设备和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施工人员为标准确定,施工准入证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发放并检审;在工程进入施工阶段,质监单位配备一定数量的质监员,施工单位的技术员随时配合质监员对工程各个部分进行检测,填写检测记录,特别是对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材料,如设备、水泥、钢材、试件、试块等能验证和影响工程质量的材料,双方共同到有关权威部门做鉴定,才能作为保证资料、必备资料和安全资料汇入施工档案,为综合验收和今后工程管理检验提供可靠真实依据。

三、全面加强对现有水利工程的使用管理和维护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优质合格的水利工程的建设完成,为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要使其长期充分地发挥其经济效益,作为以后水利工程建设起到一个参照示范的作用,加强对已有工程的使用管理和维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1.安全管理。安全管理的首要是加强《水法》的宣传,在防止水利工程受到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的同时,也要防止少部分惟利是图的人为破坏;其次是工程建设工程没有主次,每个环节都很重要,特别是工程配套设施的建设质量一定要保证,如小型水库的泄洪口等。

2.内业资料管理。关于工程管理的标准、规定、法律等资料必须齐全;设计图纸及文件、施工记录、检测结果、竣工验收报告等应立项建档;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以及工程管理的各项检查记录资料也应当妥善保存。

3.工程设施管理。对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等级造册,绘制工程分布图分类进行排列,对重点工程实施挂牌,设专人重点管理,落实目标责任制,确保已有工程项目特别是重大型项目的设施管理安全。超级秘书网

小型农村水利建设的根本是质量问题,要确保建设优质的工程就必须有一套健全合理的建设监督管理体制,规范的项目建设管理程序,使施工过程合理、项目管理严格、经费使用透明,防止面子工程和豆腐渣工程,保证其成为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优质工程;同时要加强工程项目的后期管理,做到不出纰漏不出事故,使工程项目能够充分长效的发挥其效益,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人民的正常生活。

参考文献:

[1]向立云,姜付仁。水资源与水资源化刍议[J].中国水科院学报,2000,(1).

农田水利工程论文范文 篇九

[关键词] 农田水利工程 工程运维管理 田间节水技术 水利建设筹资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8-0289-01

前言:水利工程关乎国计民生,虽然我国针对农村水利设施的基本建设颁布了相关政策,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受限于各类人为或自然的因素影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在其运作与维护方面仍存在部分难题,亟待解决。为此,解决上述农田水利设施的当务之急,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户农作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带动农村整体经济发展的可行之道。

1 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维管理的常态问题

1.1 工程全局管理意识薄弱。据实地考察数据分析,当前农村地区水利工程设施运维管理情况不容乐观,虽相关水利设施破损程度不一,但其共性在于,不论是因何种原因造成的设施破坏或损毁,都无相关人员或部门愿意为此进行维修或更换,也没有相关资金资助,导致工程正常营运受上述种种困难、负面因素的影响,变得更加不堪重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有序发展。

一般情况下,大部分的水利工程在其完工后,即归属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和与之相关的受益人负责日常运维管理。然而,现实中,大多地方人民政府却不曾设置过相关设施的运维管理制度,所谓的“管理”多下放至各个村镇,由村镇相对应的水站进行代管。

1.2 对水利设施投入度不足。由于城乡经济的不均衡发展,使得农村地区部分劳动力不满于农村生活,掀起了“弃农从工”的浪潮,愈发少人为农田水利设施提供人力或是无力上的帮助。长此以往,部分水利设施因使用不当,加上乏于维护,加速了其老化速度,从配件残缺不全,仍在投产使用;即便是完工初时的工程,也因人手不足,或使用效率低下而遭致荒废和弃置。经调查发现,相关农田水利工程的运维经费通常是依靠当地人民政府和国家的财政拨款,其中,国家对此项目的拨款通常需要层层审批,耗时较长,难以形成“及时雨”;而地方人民政府对农田水利维护的财政支持也“心有余而力不足”,正是这共同形成的资金缺口,使得部分水利工程在其建设过程中便因资金不足而质量不高,从另一层面来看,也就造成了后续易于损毁的原因之一。

1.3 设施整体管理水平欠佳。目前我国小型水利工程运行和管理工作主要由乡镇水管站代管,水利工程设施无论是因为自然原因遭到毁坏,还是由于人为因素的破坏,都没有人愿意付出过多精力和资金对其进行管理、维修。大多水利工程建成之后,表面上是受地方政府和受益人共同维护和监管。但事实上,部分地方政府管理维护服务机制并不完善,甚至连专职监管部门都未曾设立。

2 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维管理实效的的实践之道

2.1 全面推广田间节水技术,加强对基层水管站、水库、灌区管理所等管理机构的建设,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制。具体地说,田间节水技术的范围相当广泛,包含了各种水利灌溉节水技术,比如,对回归水的利用而实现灌溉的,有利用地下与地表水进行联合调度的,有重复利用可流失水资源的。常言道:“水,作为人类与自然界一众生物赖以生存的本源所在,其不仅是劳作生活的最基础,也是自然界生命的意义,更是环境生态的基础。所以必须加大对水法、水情的宣传力度,提高全体人员对水利工程的重视程度,强化水利工程责任意识。比如,相关人员可以设置专门岗位,安排专业人员对其辖内水利设施进行定期检查,一旦发现任何存在影响生产生活以及设施本身的隐患时,必须即刻采取解决措施,务必将隐患“灭杀”于最初时,最大限度保障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和使用。

2.2 拓宽水利设施筹资渠道,基于上述可知,农田水利设施的运维与管理经费来之不易,且数量有限,所以,相关人员和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需要,客观全面的向上级主管部门、政府财政部门等提起申请,争取国家财政经费补助来实现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有效维护;又或是通过征收水费、转让承包经营权等方式,为水利工程设施筹集相应的维修费用。除此之外,还应将水利工程的直接受益人――人民群众也纳入其中,使之明白水利工程建设造福于民,但也需要民众的权利支持,借助完善“一事一议”政策,逐步推广并引导农民积极参与自主投资投劳,自上而下的为水利设施的管理提供助力。

2.3 构建农田水利投入机制。前文已述,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运维与管理并未形成系统,既缺乏规范化的制度管理,也没有过多经验可予以借鉴,整体维护工作无章可循。为此,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部门需要根据有关政策,结合实际的水利设施情况与需求,制定一套适合当地农田水利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专业化的管护机制,确保紧贴时代与社会发展需求,切实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及时完善、改进相关制度,正确划分不同性质的水管单位,全面实行“管养分离”制,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机制紧跟我国经济体制,共同踏上社会发展的康庄大道。

结语

基于上述可知,必须改变农村水利工程“重建轻管”局面,加大水利工程运行管护的监督力度,充分发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效益,全面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实现农业增产丰收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祝雪梅。青州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投资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2]张绍辉。农田水利建设影响因素分析[D].江西农业大学,2012

[3]胡晓光。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的意愿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农田水利论文范文 篇十

一、农田水利的市场化改革

1、农田水利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2、市场化改革的局限

市场化取向的农田水利改革,其着眼点在水利工程本身的经营机制上,忽视了这一机制得以运行的其他相关条件,从而使这种单兵突进式的改革遭遇到难以避免的尴尬。因为农业用水市场的建立除了水利工程单位要转变经营机制外,它还需要市场中的买卖双方具有稳定的合作关系,而目前,至少就买方来说尚不能算是合格的一极。卖方若想通过市场经营来维持自身生存,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水能卖出去,二是卖水的钱能及时收上来。就前者,不仅受自然因素影响极大,而且农户还有许多替代性选择,经营者完全无法预测;就后者,水利工程单位面对的是分散的农户,不要说农户是否合作放水本身就是个大问题,即使放水,收费成本也会高得让水利工程单位难以忍受。据笔者调查,许多水利工程经过市场化改制后,由于乡村组织的退出和农民合作灌溉的瓦解,其有效灌溉面积正在不断萎缩,甚至在干旱时亦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罗兴佐,2005;罗兴佐,2006;罗兴佐,2007)

二、农田水利建设筹资筹劳的“一事一议”制度

1、“一事一议”制度

“一事一议”就是农民以村为单位,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与村民利益关系密切的公共品供给,由村民决定是否修建某个公共工程,修建在何处,如何修建,并由村民民主管理由“一事一议”筹借的资金。

“一事一议”首创于安徽省的税费改革。按照《安徽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规定:一是农村税费改革后,村提留被取消,用于农村公益性建设的公积金项目随之不复存在,再行筹集资金必须进行,“一事—议”;二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统一规定的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再需农民投劳进行农村公益建设,也必须进行“一事一议”。为规范“一事—议”的筹资筹劳,安徽省又制定了《安徽省村内兴办集体公益事业筹资筹劳条例》,并于2003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条例》确定了筹资筹劳必须遵循“村民自愿、村民受益、量力而行、上限控制、民主决定、程序规范、使用公开”的原则,所筹资金和劳务必须“用于本村范围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修建和维护村级道路等集体公益事业,并符合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的使用事项”。《条例》还同时规定了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一事一议”的程序、所筹资金的管理、使用以及有关部门、乡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村民委员会违反《条例》规定的行为应承担的相应的法律责任。安徽省“一事一议”制度的创新与实践为其他省制定相关制度提供了参考。如湖北省制定的《湖北省村级范围内筹资筹劳管理办法(暂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收费管理的若干规定》、《关于规范和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大量借鉴了安徽省的规定和做法。因此,可以认为,作为税费改革的—项重要配套措施,“一事一议”在全国各地具有相同的政策意蕴,即希望通过村级民主方式解决诸如农田水利等村庄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

2、“一事一议”制度的现实困境

自2003年安徽在全省实施“一事一议”,至目前“一事一议”作为全国农村公共品筹资的基本制度被推行,“一事一议”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显示,2004年,“一事一议”筹资费人均仅1.6元,按人均筹资15元的上限和议办一事匡算,真正开展了“一事一议”的行政村的比例,只有10%多一点。调查同时显示,筹资并没有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和“一事一议”的广泛推行而增加,与2003年的1.8元相比,2004年人均筹资反而下降了12.9%。即使是试点省的安徽,村级公益事业的兴办状况也不尽人意,实事求是地说,大多数地方根本就没有真正开展“一事一议”。可见,“一事一议”试图通过村级民主的方式来达到提供公共产品的目的,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致使许多本应开展的村内生产公益事业出现了停滞局面,路破、桥断、树倒、渠塌,在当前的农村已不是个别现象。(黄坚,2006)

之所以以“一事一议”来替代以前由乡村组织统筹共同生产费和农民“两工”(义务工、积累工)制度,是为了控制乡村组织借统筹共同生产费和农民“两工”而搭车收费,从而加重农民负担。“一事一议”的好处是因为目标(“一事”)明确,而使乡村组织不能挪用经费,但“一事一议”最大的难题是:如果有村民不同意大多数村民“一议”的决策,或者虽然赞同“一议”的决策,却不愿意出钱,乡村组织是否可以强制向不缴费的农民收钱,及是否有强制的手段。

简单地说,因为农田水利供给的社区内筹资,需克服社区成员的搭便车行为,就需要社区范围的“一事一议”具有强制力。而恰恰取消农业税后的“一事一议”制度,事实上并没有赋予多数人决定的法律和行政强制力,从而无法解决少数人拒绝缴费的难题。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流动频繁,村庄共同体正在快速解体,村庄舆论力量越来越不足以克服村庄水利供给中少数人搭便车的难题。因此,离开了带有公权力性质的法律或行政强制力,农田水利及其他公共品供给中的“一事一议”制度,很难真正有效地实施下去。

三、农业灌溉组织的农民用水协会

1、“农户用水协会”制度设计

“农户用水协会”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国家试图在乡村组织以外建立的非行政性农田水利的组织制度。

早在2002年国办转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以各种形式农村用水合作组织为主的管理体制”,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指出“加快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对受益户较多的工程,可组建合作管理组织,国家补助形成的资产归合作组织所有”。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意见》再次指出“鼓励和扶持农民用水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工程建设、使用维修、水费计收等方面的作用”。2005年,水利部、国家发改委、民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的意见》,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加强用水户协会建设的重要性、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将组织农户用水协会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原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冯广志认为,小型农村水利改革“要以组建用水合作组织,明晰工程所有权为核心”。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原则,组建用水合作组织,明晰所有权,是小型农村水利体制改革的核心。(冯广志,2001)

之所以国家希望通过农户用水协会这类社会性而非行政性的组织,来解决农田水利供给中的搭便车难题,是因为之前正是因为乡村组织的行政性,使乡村组织借农田水利供给,而搭车收取了很多不该收的税费,做了很多不该做也做不好的事情。正如冯广志所担心:首先,乡政府不行,因为它是政权组织。政府包办农村水利,容易使农民或者产生依赖心理,或者产生对立情绪。其次,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民小组或村委会,虽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代行“集体”职责,村内工程按“一事一议”原则协商办理,但它毕竟不是管水组织。(冯广志,2001)行政性背后有公权力的基础,公权力使乡村组织收费具有强制力。乡村组织的行政性及强制力,是农村税费改革前加重农民负担的罪魁祸首。正是因为乡村组织在农村公共品供给中容易出现加重农民负担的情况,税费改革的制度安排要求,乡村组织退出农村共同生产环节的事务。

但是,农村水利与乡村组织的地域性有关系,它是建筑在土地上的公共设施,具有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从而使私人供给不可行。在缺少国家投资的情况下,建设这类公共设施,需要由社区来组织其供给。这正是为什么农村税费改革以后的制度设计中,要强调建设社区组织的原因。

非行政性社区性组织的好处是,因其非行政性,其权力是私权力,这种社区合作组织就不能强迫社区成员做他们不愿做的事情,这样的以自愿为基础的合作,就可以达成最好的公共品供给均衡状态。但也正是因为非行政性社区组织私权力的性质,社区组织不能强制社区内成员的行为,从而使“少数”不去服从“多数”时,虽然是民主的水利供给决策,也没有办法实施。最终,在缺少公共财政基础上的水利供给时,农村社区也无力供给水利,从而使农村水利供给水平远远低于理想状态,并因此极大地损失了农民潜在的公共性收益。

2、“农户用水协会”制度的局限

农村水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务,仅就农田灌溉来说,就可以作以下一些划分,这些划分出来的不同类型的水利,具有相当不同的性质。从水利设施的受益范围来讲,有大中型水利设施、小型水利设施和微型水利设施。从水利设施本身的特征来讲,有排涝设施和抗旱设施之分。排涝设施往往因为外部性极强,而具有较抗旱设施更多的公共品特征。不能排涝,往往是所有农田受淹,而不能抗旱时,则可能只是水源条件更差的农田先被旱死。从水利设施使用的精细程度来讲,有漫灌、渠灌、管道灌溉,有过水灌溉、非过水灌溉。从农作物本身的特性讲,有需水量相对较少的旱作物灌溉,和需水量较大的水稻作物灌溉。从不同水利设施的关系来讲,有大中型水利设施之间的相互补充关系,或相关抵消关系的差异。

不同性质的农村水利,可以对应有不同的解决农田灌溉的办法。对于北方旱作物基础上的农田灌溉,因为缺少地表水,农作物灌溉依赖于深井,且旱作物需水量较水稻作物少,就使得北方旱作区可以通过打深井来解决农田灌溉的问题。这样,对于北方旱作区来讲,解决农田灌溉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筹措到足够的用于打机井的钱及如何解决机井的维护和使用问题。机井灌溉因为可以通过管道或较好的毛渠,将不交费的农户排除在灌溉受益的范围之外,而可以防止搭便车,并因此克服了农村水利中普遍存在的作为公共品的难题。

正是因为旱作物需水量较少,深井灌溉可以排除搭便车行为,而使北方旱作区的农田灌溉具有了效用的可分性和消费的排他性,从而使北方旱作区的水利可能通过市场化的改革,解决农田灌溉的困境。也使农户可能基于利益,而组织起来建立用水合作组织。事实上,水利部门所列举的成功的农户用水合作组织,大多是北方旱作区的例子。

而在南方水稻灌区,因为水稻用水量大,一般的水利设施无法解决灌溉中的搭便车行为,即在农田灌溉中,一些农户的灌溉无法阻止另一些不交费农户的受益,例如,从大中型水利设施放水灌溉,一些农户的农田在水渠边上,即使这些农户不缴费,他们的农田也可以得到灌溉(水渠渗漏或漫溢),这样,就总会出现不缴费的农户。一户不缴费,就会带动10户乃至更多户不缴费,最终,农户不再能够从大中型水利设施中得到灌溉。因为大中型设施灌溉所具有的“效用不可分性”和“消费非排他性”,而致完全依赖自愿的灌溉解体。

农户用水协会在解决一些可以克服搭便车行为的农田灌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即对于那些可以排他、共同享用的收费物品,可以通过市场化和农户用水协会来解决。但市场化及农户用水协会,只能解决那些可以排他、共同享用的收费物品供给的难题,却并不能解决所有水利供给的困境。

农业水利相关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水利工程项目;环境评价方法;生态效益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除了工业对环境的影响,农业的水利工程项目同样对环境产生影响,为了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子孙的长远利益,重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共识,怎样能准确的衡量这一影响,成为了当前人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忽视水资源的载力问题。一定意义上说环境也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在短期内是无法恢复的,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上千年才能恢复。水资源自身的生态平衡也需要一定的水量,例如渗入地下的水、蒸发的水、排沙除淤的水、排盐碱的水、湖泊洼地的水量等等,一定要保留维持其基本平衡的水量。国外的研究表明,河道内径流为多年平均值的30%,这是保持大多数水生生物有好的栖息条件所推荐的基本径流量。与大自然和谐发展,大自然才会给我们最多的回报,否则大自然的报复常常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水土流失、沙尘暴已不再是距离我们很远的事,每年春季北京及中国北方的沙尘暴天气已让我们认识到大自然的惩罚。

(2)对地质结构考察不细致,工程选址不当造成大面积库岸崩塌,诱发强烈地震,地下水位上升而引起盐碱化问题。

(3)在水库建设中缺少生态考虑,给一些濒临灭绝的水生生物带来致命打击。规划中还应设计一定的工程构造,以满足大坝流域内水生物的生活习性。

(4)给社会环境如工程带来的移民问题和耕地补偿问题,以及由于其安排不当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都是我们要考虑的。

(5)工程施工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由于工程施工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粗放型的施工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

二、农业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及具体实施内容

以上重点阐述了水利工程设计和施工不当而造成的一系列的生态和社会问题,农业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受到重视,_规定今后凡大型的水利工程都要进行环境评估,但是往往由于缺少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导致我们在环境保护这方面做得仍然不够。但是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这一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也总结出了很多评价方法,形成一些比较成熟的理论。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评价方法可以归纳为3种:预断评价、回顾评价和现状评价。评价方法很好理解,这里就不做过多的陈述,重点说一下评价方法的具体实施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①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研究;②环境状况的具体分析;③环境影响的预测;④综合分析评价,在此我相应的展开论述。

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

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是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它为此后的工作提供依据,所以预先调查的翔实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的由此的产生的一系列结论。简单说就是对工程范围内的自然和社会状况进行调查,为现状的分析和今后发展变化的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具体执行上又分为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自然方面主要有地形、地质、水文、水质、泥沙、气候、生物等等,社会方面是人口、民族、土地、经济发展、文物、军事设施等等。

环境状况的具体分析

在环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的特征,列出与工程有关的环境因素并且加以分析、预测,根据每项因素对环境影响程度的不同有主次的进行分析,根据各自的权重综合平衡评价。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1)清单法:将可能影响的环境因素根据作用的大小以表格形式列成清单,这一方法又分简单清单法、分级加权清单法和提问式清单法3种,分级加权清单法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2)矩阵法:将影响环境的因素排在纵列上,将环境效应排在横行上,构成阵列。其中,各项效应对环境因素的正负影响均按不同等级示出其影响的程度。通常,还多采取加权的办法,以识别各项因素对整体环境影响的总和。

农田水利建设论文 篇十二

1.1水利设施存在严重的老化失修现象

农村拥有的水利设施一般都是在很久以前就被修建的,由于受到当时经济条件以及技术条件的影响,排灌的标准较低,且运行时间较长,工程老化,根本不能对重大的自然灾害进行抵御。近几年有的地方还把大堰切割成小堰,有的地方甚至还把堰塘改造成为水田,这样的话,一旦遇到大旱,就会使需要进行灌溉的农田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这就对水利灌溉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1.2管理制度不完善,致使效益较低

因为没有明确的权力,就导致建、管、用的过程不能很好的衔接在一起。注重建设而忽视管理的情况日趋明显,很多工程都是有人建、没人管,有人进行使用,而没人对其进行维修以及维护,在平常对管理和维修的过程根本不进行重视,临到用时才开始着急。缺乏对水利工程进行管理的固定人员,这就导致水利设施出现工程老化、淤积、报废以及失修等情况。这样长期累积下去,很多的水利工程设施所具有的作用都丧失殆尽,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就只能各自为阵,束手无策。群众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社会化程度较低、自发性、无序性以及盲目性的情况普遍存在。

1.3资金投入较分散

在对小型农田的水利工程基础设施进行建设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建设资金来源主要为国家专项资金投入以及省级资金投入等。资金的投入由财政、水利以及计委等相关部门进行管理并利用,虽然投入的整体大,但是通过“分门别类”以后,运用在不同项目上以后,和资金的合力运用还差很大的距离,它对工程建设规模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还直接影响着水利工程可以发挥出的效益。

2对小型农田的水利设施建设提出的建议

2.1对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进行完善

在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对以往的相关经验进行借鉴,对当地的水利设施情况做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使之对其有所了解,以此构建出完善的档案数据系统。要积极的采纳基层干部以及群众提出的建议。根据“重点突出、讲求实效、统筹兼顾以及分步实施”的主要原则,在原有的农田水利设施的前提下,对水利条件以及种植结构等问题进行综合的考虑。再结合路网方便以及村民建设的问题因地制宜,并进行科学的编制建设,以此来对小型农田的水利设施进行分区规划,从而使水利设施的建设得到完善。

2.2使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机制得到完善

在对小型农田的水利工程基础设施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的争取国家对其建设过程中进行的资金投入,还要把全社会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根据目前水利设施在建设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使政府投入加大,并强化金融信贷行业的支持,实施开源节流,对社会的资金进行吸纳以及招商引资等手段来吸纳资金。根据“谁投资谁建设和谁管理谁受益”的基本原则使人们加大对水利工程进行投资的积极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需要把一定比例的资金用在农田水利建设中,想尽各种办法对各方资金进行争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以及先干后补等措施,可以对农民群众在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以及维护等方面的积极性进行充分的调动。相关部门还需要尽最大可能去争取到更多的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以及项目,努力的使目前农田水利设施陈旧落后的状况得到改善,使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得到促进,以此来保证农田水利建设快速健康的发展。

2.3使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机制得到完善

农田水利设施在建设竣工并投入使用以后,有关部门需要使对水利设施进行监管的力度得到加大,并安排专门人员对资金进行保障,对水利工程进行定期的检修以及维护。需要构建完善的满足当地实际情况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对基层的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相关知识培训,使他们对新科技、新知识以及新技术有足够的掌握。全面的使队伍的整体素质、服务意识、业务能力以及得到提升。为构建完善的农民用水协会,专门对当地农田水利设施的检修以及维护工作进行负责,以此使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在改革过程中的步伐加快。

2.4加大宣传力度,推进小型农田的水利建设

在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跨区域协作难、农民群众难出工以及地方政府难组织等实际问题普遍存在,所以,各级部门需要不断的增加宣传力度,深入到群众中,以此来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导向。在进行宣传教育的前提下,根据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所挂钩等方式,构建硬性的约束机制,使农民投工投劳的补贴政策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从而使农民的积极性得到调动。

3结语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975768.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975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