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风险评估 财务管理风险评估范例精选6篇 财务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

风险评估 财务管理风险评估范例精选6篇 财务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

更新时间:2024-05-27 19:16:18 点击: 来源:yutu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快快来写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这里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家人们分享的财务管理风险评估范例(精选6篇),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风险评估方案 篇一

一、工作原则

(一)属地管理、各负其责。按照“谁主营、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和归口评估的要求,局负责领导、组织、实施本单位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二)源头治理、预防为主。坚持标本兼治,主动推进防范关口前移,努力做到促进改革发展与维护社会稳定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督查、同步考核。科学、系统地预测、分析和评估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风险,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或调整到可控范围。

(三)规范评估、民主决策。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深入分析、准确把握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的平衡点,准确研判社会稳定风险及可控程度,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不稳定隐患和问题。规范评估程序,充分运用论证、听证和公示等公众参与的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方意见。把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与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有机结合起来。

(四)科学发展、统筹兼顾。把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实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重要目标,通过统筹兼顾的科学预测评估,及早预测、防范和化解社会稳定风险,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评估范围

凡重大改革、重大决策、重点项目以及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事前都必须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由局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认为需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事项。

三、评估内容

对评估事项可能存在的社会稳定风险,从合法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可控性等方面,分析评估不稳定因素的风险程度、可控程度。

(一)合法性评估。主要分析评估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符合各级党委、政府文件要求;政策调整、利益调节的法律、政策依据是否充分;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二)合理性评估。主要分析评估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否反映绝大多数群众的意愿;是否兼顾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否兼顾各方面利益群体的不同诉求;能否为绝大多数群众接受和支持,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是否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三)可行性评估。主要分析评估是否与本地经济发展能力相一致;是否具有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严密性;出台的时机是否成熟;实施方案是否周密、完善、具体、可操作。

(四)可控性评估。主要分析评估是否存在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是否存在影响社会稳定的其他隐患。对评估出的隐患,是否有相应的预测预警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是否有化解的对策措施。

三、工作要求

1、强化组织领导。

2、实行报告制度。

3、明确责任主体。

风险评估范文 篇二

修正案突出风险评估重要性,其中经修订的ISM规则1.2.2.2条要求“公司应评估对其船舶、人员和环境的所有已认定的风险,并规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本文阐述了将风险评估的理念引入安全管理体系的具体做法和要求,望能对各航运公司安全体系工作略有启益。

关键词:lSM修正案风险评估船舶操作

一、船舶风险评估要求的提出

国际海事组织于1993年11月4日通过,并于1998年7月1日实施的《国际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规则》(简称“lSM规则”),要求航运公司建立船舶安全管理体系,由主管机关进行强制性监督,从而保证海上安全、防止人员伤亡、避免对环境,特别是海洋环境造成危害以及对财产造成的损失。十多年的实践证明,航运公司通过建立安全管理体系,明确了船岸各个岗位职责,制定了各类操作规程,规范了各项管理活动,并通过体系固有的自我完善机制和主管机关的定期监管,使航运公司的船舶安全管理技能和水平得到了长足的提高。

然而,由于受到众多不易预料的自然因素和不能确定的人为因素影响,以及船舶运输的特殊性和职业船员的流动性,船舶安全管理的风险度依然很高。如何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制定并采取控制措施,有效地防范已认定的风险和(或)将海上运输风险降到最低,这是摆在航运公司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也是值得海运界探讨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国际海事组织在85届海安会批准的ISM Code修正案明确要求将风险管理方法引入安全管理体系。

那么,如何才能证明航运公司已经满足了“公司应评估对其船舶、人员和环境的所有已认定的风险,并规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国际船级社协会(1ACS)形成的解释是:促使航运公司建立正确的程序,鼓励采纳更可靠和合理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航运公司必须确保其相关风险评估政策已经文件化,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力,对船岸员工依据其在风险评估过程中所担任职责的情况给予了培训和指导,已经制定所选定评估方法的程序和须知,保持风险评估的记录。2010年7月1日前公司必须建立书面的风险评估的操作程序,也许并不一定已对所有的现有操作和活动均进行了风险评估;2010年7月1日之后,如果公司不能证明已经开始满足该要求(即没有方针、没有明确职责和权力、没有程序和指导性文件、没有培训、没有任何风险评估的证据、没有实施的计划等),则将导致严重不合格。由此可见,航运公司当务之急应逐步建立和完善船舶风险管理机制,实施船舶风险评估和控制,这既是一次契机,也是一个挑战。

二、风险管理的概念和评估要求

风险的定义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IS031000“风险管理一原则和指南”中的表述为: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风险通常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性的组合来表示)。风险管理的定义为:指导和控制组织风险的协调活动。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可用下图来表示:

ISM规则修正案中提到的风险评估,其定义在上述标准中的描述为: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的整个过程。风险评估过程是风险管理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三个步骤组成。

风险识别的主要目的是识别风险的来源、受影响的区域、发生的事件、起因及其可能的后果。风险识别应通过适当途径获取相关信息、选择恰当的工具、方法和技术,根据公司经营业务范围和特点进行全面、系统的识别。

风险分析旨在更好地了解风险,并为风险评价、决定风险处置策略和方法提供依据。风险分析的过程包括考虑风险的起因和来源、正面或负面后果,以及这些后果发生的可能性。还应识别出可能影响后果和可能性的因素。

风险评价是将风险分析中所决定的风险等级与先前订立的风险尺度相比较,所使用的比较标准应该与风险分析具有相同的基础,风险评价的结果是筛选需要进一步优先处置的风险。

风险管理过程中,除了上述的风险评估外,还包括风险处置、沟通与协商和监督与评审等环节。

风险处置是指对经评估的风险进行处置,包括寻找风险处置的方法、评估风险对策、制定风险处置措施、执行风险处置措施和评估残余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直到把风险降到可容忍的范围。

沟通与协商要求公司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风险管理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流程,确保风险管理信息得到及时沟通和协商,所涉及的范围主要分为内部信息沟通和外部信息沟通。

监督与评审包括日常监督、专项监督和外部监督,以及公司定期组织的管理评审等。日常监督着重于为系统的风险管理提供预警机制,专项监督着重于评估结果与目标的一致性,外部监督着重于第三方对公司风险管理活动进行的检查、审计与审核。管理评审的主要目的是评审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三、船舶操作风险的评估

航运公司在建立安全管理体系时,依据ISM规则第七章的要求,结合公司的管理实际,初步标明了关键操作中的特殊操作和临界操作。这种关键操作的区分,往往采用了规则指南或行业传统所作的罗列,并没有运用风险管理原理对操作风险进行评估,从而得出哪类操作为关健,哪类操作为临界,这种标明也就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lSM规则修正案将风险评估要求植入船舶安全管理体系,为航运公司评估船舶操作和控制管理风险提供了方法。对现有船舶操作风险评估的步骤和要求提出我们不成熟的建议,供参考。

由于船舶营运环境的复杂多变,船舶操作风险评估应该分为公司和船上两个层面进行。公司层面根据管理现状对所辖船舶在营运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评估,得出结论并制定措施在船舶实施。船舶层面根据当时操作的内外部环境,对公司制定的风险评估情况和对策措施进行再评估,必要时补充相应的控制措施,再实施相关操作。(一)公司层面的风险评估1船舶操作流程分析

航运公司应根据船舶实际营运情况,对各种操作进行流程分析,以确定主要活动过程。船舶操作流程因船舶类型、货物种类、航行的区域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通常可分为船舶航行前准备、进出港和系泊、船舶航行、其他等几个方面。每个方面可以按照操作顺序分解成一系列的活动,如船舶航行前准备方面可以分为货物积载和系固、装卸作业、货物运输前检查、抵离港准备四个作业活动。

船舶操作流程分析是风险识别的基础,其分解的详细程度影响风险识别的充分性。2船舶操作风险识别

就航运业而言,风险也是指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而危险则是指遭受损失、伤害、不利或毁灭的可能性。因此,航运公司在组织船舶操作风险识别时,可与原有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识别活动相结合。在每一个船舶操作流程中进行危险辨识,需考虑自然环境影响、外部环境干扰、 能量(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的释放、职业健康、环境排放等因素。每一类危险均需考虑人的不安全行为和设备、货物的不安全状态。

危险源识别示例:

职业健康危害:疾病、致癌、中毒、精神失常自然环境危害:台风、地震/海啸、大雾、大雨/雪、雷电、大

风、高“氐温

能量危害:危险化学品/爆炸、燃油/火灾、物体打击、高空坠落、烫伤、冻伤

环境影响危害:主辅机废气排放、火灾/爆炸、舱底水排放、含油污水排放、燃油泄露、固体垃圾、危险废弃物、机器噪声外部环境危害:罢工、动乱、海盗劫持、劫持、战争

航运公司组织有关部门针对船舶各类具体操作识别出可能造成船舶财产损失、人员健康安全、环境负面影响的风险事件,是船舶操作风险识别的一个有效方法。风险事件的描述应该是原因+后果的陈述。风险事件描述示例:

船舶航行操作:恶劣气候航行。在恶劣气候、大风浪海况来临时,集装箱、大件货物、备件物品等易移动物的系固不牢,可能导致货物或物品移动,发生货损或海损。

3 船舶操作风险分析

在风险分析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3×3风险矩阵”(半定量分析方法)来进行。(见表一)“3×3风险矩阵”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频率)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很可能、可能和不可能。将风险发生的后果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严重、中等和轻微。在分析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时,需考虑现有控制措施的作用。

航运公司应开发一套统一、简易的风险分析工具,对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进行半定量的分析。

4 船舶操作风险评价:

航运公司应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价,进一步找出公司需要面对的关键风险。航运公司应制定统一的风险评价标准,对风险事件逐一进行风险评价,并且对风险等级进行定义。

风险评价利用3×3风险分析矩阵计算风险等级,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该风险发生的影响程度(后果)相乘,得出的乘积将风险分为:不可接受的风险、重大风险、中度风险、可接受风险、可忽略风险六个等级。(见表二)即:风险等级(结果)R=D×P其中,R――为风险等级;

D――为风险事件发生后可能的后果;

P――为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几率)。

(二)船上层面的风险评估及控制

1 评估时机

船舶在进行含有中度风险(风险分数3)以上的船舶操作风险事件的操作前,应按照航运公司统一的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船舶操作风险评估。评估应由部门长、操作负责人及其他有专业经验的人员共同进行。

船舶在进行公司最近通报事故案例有关的操作时,应按照要求进行船舶操作风险评估。评估应由部门长、操作负责人及其他有专业经验的人员共同进行。

船长、部门长根据经验认为有必要时,应按照航运公司的统一要求进行船舶操作风险评估。评估应由部门长、操作负责人及其他有专业经验的人员共同进行。2评估要求

由于公司的风险评估仅考虑了公司基本的船型分类和通常的船舶操作,而特定船舶在进行具体的船舶操作时,可能会识别出新的风险事件。船舶应按照公司统一制定的风险评估工具,针对操作现场情况对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进行重新评分,并划定风险事件的风险级别。同时,公司的评估结果仅考虑了人员操作熟练程度、设备状况、作业环境的一般情况,所以船舶在进行风险评估时,须按照实际的人员、设备、环境进行风险分析。参与操作的人员的熟练程度(第一次在本船工作的人员被视为较低的熟练程度)、操作设备的维护保养状况、操作的环境条件(风、浪、冷、热、视线等外界条件)会对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产生影响,从而导致评估出的风险级别高于公司评估的结果。

3 评估控制

船上进行操作风险评估后,如果船舶操作风险评估的风险级别与公司评估结果一致,则可以按照现有控制措施进行操作。如果风险级别高于公司评估的结果,则应在现有控制措施之外,增加新的控制措施。如果通过评估发现了新的风险事件,应按照公司的统一要求进行风险评估。在考虑现有控制措施的情况下,风险事件经评估其风险级别如果大于3,则应在现有控制措施之外,增加新的控制措施。如果新增控制措施导致程序、操作须知的更改,应连同船上船舶操作风险评估的结果一并报告航运公司。

风险评估总结 篇三

一、引言

信息时代为国家和个人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和生活空间,但也带来了新的安全威胁。信息安全的威胁可能来自内部的破坏、外部的攻击、内外勾结的破坏和信息系统自身的意外事故等,因此我们应按照风险管理的思想,对可能的威胁和需要保护的信息资源进行风险分析,以便采取安全措施,妥善应对可能发生的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依据国家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有关管理要求和技术标准,对信息系统及由其存储、处理和传输的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等安全属性进行科学、公正的综合评价的过程。根据ISO27001的管理思想,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在信息安全管理的PDCA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如何处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所产生的数据,是每一个信息安全管理者都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开发出一套实用性强、可操作性高的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工具。

二、风险评估过程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系统的设计是针对组织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对信息系统中的安全风险识别、信息收集、评估和报告等。风险评估的实施过程如下页图1。

1.评估前准备。在风险评估实施前,需要对以下工作进行确定:确定风险评估的目标、确定风险评估的范围、组建风险评估团队、进行系统调研、确定评估依据和方法、制定评估计划和评估方案、获得最高管理者对工作的支持。

2.资产识别。资产识别过程分为资产分类和资产评价两个阶段。资产分类是将单位的信息资产分为实物资产、软件资产、数据资产、人员资产、服务资产和无形资产六类资产进行识别;资产评价是对资产的三个安全属性保密性、可用性及完整性分别等级评价及赋值,经综合评定后,得出资产的价值。

3.威胁识别。威胁识别主要工作是评估者需要从每项识别出的资产出发,找到可能遭受的威胁。识别威胁之后,还需要确定威胁发生的可能性。

4.脆弱性识别。评估者需要从每项识别出的资产和对应的威胁出发,找到可能被利用的脆弱性。识别脆弱性之后,还需要确定弱点可被利用的严重性。

5.已有安全措施确认。在识别脆弱性的同时,评估人员将对已采取的安全措施的有效性进行确认,评估其是否真正地降低了系统的脆弱性,抵御了威胁。

6.风险分析。风险评估中完成资产赋值、威胁评估、脆弱性评估后,在考虑已有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利用恰当的方法与工具确定威胁利用资产脆弱性发生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并结合资产的安全属性受到破坏后的影响得出信息资产的风险。

三、系统设计

1.用角色设计。系统角色分为三种类型,各用户在登录后自动转入各自的操作页面。A.超级管理员:拥有系统所有权限;B.评估项目管理员:可以对所负责的评估项目进行管理,对评估人员进行分工和权限管理;C.评估人员:负责由项目管理员分配的测评工作,将评估数据导入系统。

2.系统模型。根据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管理的业务需求,我们构建了以安全知识库为支撑,以风险评估流程为系统主要业务流,以受测业务系统及其相关信息资产的风险评估要素为对象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综合管理系统模型,系统模型如图2所示。

3.系统功能设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综合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包括:①风险评估项目管理:评估项目管理模块包括评估项目的建立、项目列表、项目设置等功能。主要输入项:项目名称、评估时间、评估对象等;主要输出项:项目计划书。②信息安全需求调研管理:该模块用于用户填写安全调研问卷,为安全评估提供数据支持。主要输入项:用户ID、调查答案;主要输出项:问卷标题、调查题内容。③资产识别。系统提供的资产识别,包括:硬件、软件、数据等,根据业务系统对组织战略的影响程度,对相关资产的重要性进行评价;主要输入项:评估对象(信息资产)、赋值规则;主要输出项:资产识别汇总表、资产识别报告。④威胁识别。威胁识别:系统提供多种网络环境的威胁模板,支持和帮助用户进行威胁识别和分析,并提供资产、脆弱性、威胁自动关联功能:主要输入项:评估对象、赋值规则;主要输出项:威胁识别汇总表、威胁识别报告。⑤脆弱性识别。脆弱性识别:系统可提供多种系统的脆弱性识别功能,包括:主机、数据库、网络设备等对象的脆弱性识别。系统支持常用漏洞扫描软件扫描结果的导入,目前支持的扫描系统有:Nessus、NMap等,主机系统支持:Windows、Linux、Unix等,数据库支持:MSSQL、Oracle等:主要输入项:评估对象、漏洞扫描结果、赋值规则;主要输出项:漏洞扫描报告、脆弱性识别汇总表、脆弱性识别报告。⑥安全措施识别。安全措施识别:系统提供基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安全措施检查功能,帮助用户了解目前的安全状况,找到安全管理问题,确定安全措施的有效性:主要输出项:安全措施识别汇总表、安全措施识别报告。⑦风险分析。系统通过资产评价、脆弱性评价、威胁评价、安全措施有效性评价、风险分析等工作,可自动生成安全风险评估分析报告。主要输入项:评估对象、资产值、脆弱性值、威胁值、安全措施值、计算规则;主要输出项:风险计算汇总表、风险分析报告。⑧评估结果管理。主要功能是对历史记录查询与分析。汇总所有的安全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生成各阶段风险评估工作报告,主要包括如下:《资产识别报告》、《漏洞扫描报告》、《威胁识别报告》、《脆弱性识别报告》、《控制措施识别报告》、《风险分析报告》。并可对当期风险评估结果和原始数据进行转存或备份。在有需要时能调出评估历史数据进行查询及风险趋势分析。⑨信息安全知识库更新维护。信息安全知识库的更新维护主要对象有:系统漏洞库、安全威胁库、安全脆弱点库、控制措施库。为避免造成数据的冗余,系统将在各评估项目中需要反复使用的数据归入基础数据库进行管理,在进行评估活动时再从基础库提取有关数据,这样也能减少重复的输入工作。⑩数据接口。导入数据接口:资产库、脆弱点库、威胁库、控制措施库。支持以下常用的格式:如EXCEL文件等;常用的漏洞扫描工具:如绿盟、启明星辰、NESSUS、NMAP等。

四、结束语

该系统设计是以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流程为基础,进行信息安全评估项目管理、风险要素数据收集与辅助风险分析的系统,在实际风险管理过程中,可引入了质量管理理念——PDCA循环,即通过监控每一阶段的信息系统风险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不断调整风险控制工作计划,从而实现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工作目标。

安全风险评估方法范文 篇四

【关键词】路桥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和过程

0 引言

路桥施工工程在其建设的过程中具有投入资金较大,建设工期较长以及施工难度和要求较高的特点,另外,由于在施工过程中一些不定性因素对于工程建设的干扰,使得路桥施工工程成为一个有着较高风险度施工项目。在路桥施工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诸多问题和各种风险,倘若不对这些风险加以深入的认识和有效的预防和规避,则势必会影响路桥施工安全,对于施工过程无疑是巨大的威胁和潜在的安全隐患。以下,笔者就我国路桥施工安全的风险评估方法和过程加以简要的分析和说明。

1 公路桥梁施工总体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公路桥梁施工总体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通常情况下包括两个大的体系,即事故发生可能性指标体系和事故后果指标体系,以下,笔者简要以图表的形式对这两个重要体系加以解释和分析。

图1 公路桥梁施工总体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表

1.1 事故发生可能性指标体系

事故发生可能性指标体制的考虑的侧重点主要在于路桥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性因素,而在诸多的不安全状态因素中,人作为路桥施工建设的不安全因素的主要组成部分,极容易导致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由于人为原因而导致诸多安全事故发生的安全事件不计其数,因为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明显增大,毫无疑问,路桥施工安全风险评估体系中人为因素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安全风险评估内容,但是由于人为因素诸多方面的影响,极容易导致安全风险评估结论同实际状态的有着较大的出入,笔者简要就其主要原因加以简要分析。一方面,是由于人自身的行为的复杂性,且人不是一个静止的个体,人的动态性更加加剧了不安全事故的发生,这种静态的指标评估方法难免在进行评估的时候产生较大的误差。另一方面,工程项目的转包和分包现象极为普遍,这也就间接的导致人员流动性的增大,造成评估对象的极不稳定。

1.2 事故后果指标体系

表1 人员伤亡指标体系表

2 路桥施工安全风险评估过程分析

通过以上对我国公路桥梁施工总体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认识和了解,不难看出一套规范的、合理的、科学的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要意义,以下笔者简要就路桥施工安全风险的评估过程和有效推动其发展的策略加以分析。

表2 直接经济损失指标体系表

2.1 风险预控措施的精细化

施工安全风险评估的过程,其较为重要的一方面内容就是降风险预控措施的精细化,无疑这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推动安全事故降低的举措。

2.1.1 建立健全风险源普查和管理体系

对于风险预控措施的精细化,首先要从源头上抓起,要注重落实路桥工程的实际情况,对风险源加以有效的排查和检测,并在路桥工程的建设当中,随时根据工程进度对风险源的认识加以深入,并且对于风险源的动态数据保持及时性,及时更新,及时扩充或者增减数据。

2.1.2 定性的评估方法的选用

采用定性的方法对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进行估测,对于有效分析危险的复杂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也是深入了解危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步骤,在我国目前所进行的工程安全风险评估体系中,一般对于缺少详实资料的风险概率估计大多由专家执行,但是必须保证的是专家的判断必须立足现实,真实可靠。

定性的评估方法可以对风险事故的发生、风险事故的演变趋向以及未知风险的预测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评估。要想提高对这些方面预测的准确性,离不开各种动态监测以及定性装置提供的勘测依据。这些定性的评估方法采用的获取信息的手段包括定位观测装置以及视频监控等,资料的回馈可以有效对施工安全的动态情况加以有效的控制和监管,为危险的评估提供科学的依据,进而实现二级或者三级的远程安全动态监控。这些定性评估方法的优点就在于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危险加以有效的制约、监控和预测,进而达到规避风险的重要目的;而这些定位观测装置等定性方法评估的信息获取途径的一个不足之处则是设备的安装、设置需要占据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消耗,其设备必须保持定时的清修和维护,人力劳动耗费较大。

2.2 施工现场安全责任的落实

路桥施工企业的相关领导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我国的路桥施工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重要性,保持对施工现场安全的高度的责任意识,工作分配中要责任到个人,保障专职安全员对项目施工现场的安全检查和汇报,而这就对于安全员自身的素质等有一个较高的要求。要合理选择作为安全员的理想人选,可以从职员的从业经验、文化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对其加以筛选和任命,有效推动路桥工程施工现场的规范性建设,进而更好的提高我国的路桥质量。

2.3 规范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

只有有效对施工现场加以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建设,才能够保障施工环境的安全性。通过规范化的日常管理,可以有效的明确责任,落实施工现场相关的安全隐患。在我国《关于开展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试行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论述了关于施工安全风险的可预测与可控性,有效的对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加以规范则很好的落实了预防理念。其中规范化的安全理念包括系统安全工程理念以及班组安全理念两个大的方面。

2.4 安全监管机制的建立健全

加快安全监管机制的建立和健全,严格对施工现场安全责任落实和监督。合理高效的安全监管机制有助于不定时的对于施工现场的检测和抽查,对存在安全问题的、安全隐患的工作场地严格批评,并监督其限期改过,对没有落实安全责任的,必须责令其整改,而对于那些整改后仍然不合格的则要进行严格的惩罚,进而有效督促我国施工现场安全的责任落实。

3 结语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路桥工程的整体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路桥工程的建设和发展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必须重视对我国路桥施工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健全,高度重视施工环境的安全和规范。笔者衷心希望,以上关于对我国路桥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和过程的探究能够被相关负责人合理的吸收和采纳,增强对我国路桥施工安全的责任意识,有效提高路桥的施工质量,保障广大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进而更好的推动我国路桥工程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娄峰,何勇,刘恒权,何光,殷治宁,卞国炎。公路桥梁施工总体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11:159-163.

风险评估总结 篇五

关键词: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风险评估:框架构建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7-0056-03

风险评估是指机构识别和分析相关风险,选择恰当控制活动对相关风险进行持续监控和有效管理,并将相关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的动态过程。风险评估是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实施内控管理的基本环节,也是内部审计部门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

一、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风险识别与评估工作现状

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制定下发后,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普遍开展了风险评估工作。一是积极组织开展业务领域的风险识别活动,各项业务活动风险点基本得到排查确认。二是成立专门评估小组,普遍采用定性的风险分析方法,对本单位的各项业务活动风险点进行了风险等级划分。三是按照上级行相关规定或业务操作规程,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但由于分支机构风险评估工作缺乏一个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框架为指导。使风险评估工作存在不足。一是对业务活动中隐含的各类风险不能够充分识别。许多分支机构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评估人员,仅局限于对一些传统业务的常规风险进行识别,如货币发行、会计财务、国库核算等传统业务中的资产风险、操作风险,而对履行职责中的效率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信息技术风险等认识不足。二是风险分析主观性较强。目前许多分支机构多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对风险的高低程度进行分级。定性分析方法受分析者经验和专业能力影响较大,缺乏一定权威性。三是风险应对措施存在局限性。由于对业务活动中的风险识别不够充分,使许多风险缺乏明确的应对措施,同时风险分析不够科学合理,导致一些风险的应对策略与风险程度不匹配。

二、建立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风险评估框架初步构想

(一)合理确定评估基本单元

风险评估单元的合理划分对风险评估结果的合理性、适用性具有较大影响,考虑到人民银行分行、省会(首府)中心支行、地市中心支行、县支行部门设置差异,可将分支机构涵盖的各项业务作为基本评估单元,根据各级行部门职责分工,对基本评估单元进行排列组合,构成对一项业务、一个部门或一个机构的评估内容。

(二)准确定义风险事项

1.确定分支机构所面临的风险类别

对风险类别进行划分,有助于全面、合理地识别和管理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所面临的风险。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综合考虑人民银行履行管理职能的实际情况,其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法律风险、声誉风险、资产风险、信息技术风险、效率风险、操作风险。

2.分析确定风险因素

风险因素是指可能导致风险的事物,风险因素的分析对判断固有风险的重要性具有重要作用。分支机构应当关注和考虑的内外部因素,包括: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管理制度、业务流程等制度因素;业务运行与管理等管理因素;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其他有关风险因素。分支机构风险类型及风险因素如下表:

(三)分析测定固有风险等级

固有风险是指分支机构未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履行职责所面临的风险。测算固有风险,就是通过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对识别的固有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划分具体等级,确定优先控制的风险。

确定固有风险高低或大小级别,要综合考虑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自身的风险偏好及风险承受能力,根据风险影响程度与发生概率,设定相应固有风险评估标准,其通常的测算公式为:固有风险:风险发生可能性×风险影响程度

1.测算风险的影响程度

考虑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与一般金融企业不同,其风险影响程度可以定义为风险的发生将对分支机构履行职责目标的影响程度。因此。测算风险的影响程度应重点围绕与分支机构履行职责有关的因素进行考虑,鉴于这种履行职责目标无法量化,可采取定性方式,将其职责按重要性分为四类,分别将其主要风险影响程度由高到低可划分为A级、B级、C级、D级,并赋予相应的权重分值为30分、20分、10分、5分,同时将各类职责的次级风险统一定为D级,赋予权重分值5分。具体分类如下:

第一类:与辖区金融稳定运行、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人民币发行与流通管理工作职责有关的基本评估单元,主要风险影响程度定性为A级,其它次级风险影响程度定性为D级。

第二类:与国库资金、反洗钱工作、外汇管理工作职责有关的基本评估单元,主要风险影响程度定性为B级,其它次级风险影响程度定性为D级。

第三类:与会计财务工作、后勤保障工作职责有关的基本评估单元,主要风险影响程度定性为C级,其它次级风险影响程度定性为D级。

第四类:与其它工作如综合办公、人事管理、纪检监察、内部审计等对内服务工作有关的基本评估单元,各类风险影响程度均定性为D级。

2.分析风险发生可能性

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是指风险因素导致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通常采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需要充分取得分支机构在历史年度内发生的各种风险的次数,以及所导致的损失、影响后果等统计数据,统计时段越长,准确性越高。但考虑到分支机构实际,可分不同阶段对风险发生可能性采用不同分析方法。

第一阶段是风险评估工作开展初期,可暂不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级,统一定级为基本确定,赋值为1,主要原因是对于许多影响程度高的风险,如影响辖区金融稳定运行的风险,尽管其发生的概率很小,但一旦发生后果较为严重,且现阶段无法得到比较完整的、系统和准确的相关历史数据,在实际操作中,许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实际上难以量化,所以可考虑将其划分为基本确定级别。

第二阶段是在积累大量评估数据后,对风险发生的因素进行分析,在了解历史上各种风险发生的频率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风险的客观环境是否改变,如果有变化,就要在历史数据的趋势分析上进行修正,并建立相应数学模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式确定风险发生可能性。

3.确定固有风险等级

在综合考虑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自身的风险偏好及风险承受能力基础上,设定固有风险评估标准,对各类业务固有风险进行综合评估,按照分值将固有风险划分为高(分值1≥40分)、较高(30分≤分值

40分)、中(20分≤分值

第一类各基本评估单元综合分值=30分fA级主要风险影响程度)*1(A级主要风险发生可能性)+5分(次级风险影响程度)*1(次级风险发生可能性)*次级风险个数

第二类各基本评估单元综合分值=20分(B级主要风险影响程度)*1(B级风险发生可能性)+5分(次级风险影响程度)*1(次级风险发生可能性)$次级风险个数

第三类各基本评估单元综合分值=10分(C级主要风险影响程度)*1(C级风险发生可能性)+5分(次级风险影响程度)*1(次级风险发生可能性)*次级风险个数

第四类各基本评估单元综合分值《分(D级主要风险影响程度)*1(D级主要风险发生可能性)+5分(次级风险影响程度)*1(次级风险发生可能性)*次级风险个数

(四)测算固有风险控制有效性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要求,分支机构风险应对策略要基于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分支机构风险承受度,考虑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原则,采取规避、降低、转移和接受策略,使风险应对策略实施后的剩余风险水平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将应对策略体现在基本评估单元相关风险的控制指标中,便于评估人员通过问卷调查、穿行测试等方法评估风险控制措施有效性,

基本公式为:基本评估单元风险控制有效率=控制有效指标数÷总指标数x100%

评估标准:控制有效(分值≥80分):控制基本有效(60分≤分值

(五)剩余风险的评估与持续监控

通过对基本评估单元固有风险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测算剩余风险是否已经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对控制有效性测评结论为“基本有效”或“控制无效”的,表明某些风险在选择了控制措施后仍处于不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应考虑是否相应增加控制措施或改变原有控制流程。

三、建立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风险评估框架的建议

(一)设立相应风险评估机构

建议分支机构设置风险评估委员会,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单位的风险评估工作,制定风险评估制度,建立风险评估流程。风险评估委员会下设风险评估小组,具体负责风险评估工作计划的制定、指标体系的设定,并对本单位各项业务活动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内部评估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并保持相对独立性和客观性,为风险评估提供保障。

(二)建议采用以定性分析为主、定性与定量分析适当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

选定评估方法时,不仅要考虑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利弊,更应关注到人民银行履行管理职责的实际情况,从人民银行对风险的容忍度考虑,建议较多使用定性的分析方法。可由总行组织专家对各类业务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使风险等级划分具有一定权威性:同时结合总行内审司在全国推广应用的《内审业务综合管理系统》,逐步积累相关数据信息,对可量化的一些风险逐步尝试定量分析,实现风险评估定性与定量分析的适当结合。

(三)制定风险应对策略要符合人民银行实际

在风险处理方式及控制措施的选择上,应适合人民银行的实际情况,符合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原则,注意预防性控制措施与检查性控制措施之间的相互配合,在预防性控制不足以确保风险得到降低的情况下应追加检查性控制措施。风险控制措施应优先考虑消除风险,再考虑降低风险,最后考虑采取个体防护或应急预案等。同时要将风险控制责任层层分解到每个部门、岗位、人员,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落实。

(四)注重风险评估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

一是风险评估过程要形成相关的文件及完整的评估记录,应经过审核,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真实。二是要注重风险评估工作中所形成的各类风险评估资料的保管工作。建立风险评估档案,为持续开展风险评估工作提供依据。三是应当结合职责和业务变化情况,持续收集与风险变化相关的信息,及时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确保职责目标的实现。

(五)探索开发风险评估信息系统

风险评估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离不开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与统计,应积极开发和使用风险评估信息系统,建立广泛的数据库,保证数据的完整和准确,使风险评估更具操作性、科学性,有效提高风险评估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课题组组长:王山松

风险评估方案 篇六

一、总的思路和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努力为五峰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

二、评估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

2、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评估、谁负责”的原则;

3、坚持“事前评估、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化解矛盾”的原则;

4、坚持“以人为本,兼顾国家、企业和职工利益”的原则。

三、具体内容:

(一)改革改制的主要企业是县属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和集体企业。

(二)改革改制的方式:企业用工制度改革(职工身份转变)、国有资产处置(企业资产出售、转让)以及兼并、政策性关闭和破产。

(三)改制企业职工的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标准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因政策不落实而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四)企业的债权债务是否清楚,主体是否明确,是否因利益分配问题而引发社会矛盾纠纷。

(五)对所涉及职工的补偿、安置、保障等措施是否与其他地区同类或类似事项措施有较大差别,是否可引发职工的强烈不满。

(六)有可能引发不稳定因素的其他方面。

三、评估主体及主要程序:

(一)县人民政府企业改制兼并破产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县改制办)是评估主体,我局是牵头单位,其他职能部门是执行部门。

具体职责分别为:经济商务及国资管理部门牵头所属企业(事业)单位改制等方面;国土部门负责土地转让、物业管理及《证照》办理;房产部门负责房屋拆迁及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政策落实;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劳动政策、社会就业、劳动保障优惠待遇等方面;财政部门负责相关改制资金按时足额到位等方面。

(二)各职能部门的信访、维稳机构负责抓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督导和协调,确保程序上合法,操作上合理。

以上评估责任主体认为没有社会稳定风险或风险较小,不会引发大规模集体上访或群体性事件发生,则改制方案可行。

(三)凡涉及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必须先进行资产审计和评估,召开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制订《企业改制职工安置方案》,形成一致意见后,方可依法依规进行。

五、经风险评估责任主体单位或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若认为社会稳定风险较大,有可能引发大规模集体上访或群众性事件的企业改制,则必须形成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书面报告报县维稳办、信访办,以便相关领导决策。

六、责任追究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976317.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976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