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爱莲说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14篇 七年级下册课文《爱莲说》原文

爱莲说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14篇 七年级下册课文《爱莲说》原文

更新时间:2024-06-27 01:08:21 点击: 来源:yutu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细心的小编给家人们找到的14篇爱莲说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初中语文爱莲说的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 篇一

1、作者介绍

周敦颐(1017—1073年), 字茂叔,谥号元公,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他与李宽、韩愈、张拭、黄干、李士真、朱熹并称为“石鼓七贤”。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周敦颐是北宋理学濂学创始人、二程(程颢和程颐)的老师。他博学力行,品德高尚,为官清廉,不媚权贵,明断狱案,得到人民的赞赏。

这篇文章是周敦颐做南康(今江西庐山市)郡守时写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40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莲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鼻。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浑浊,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3、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讲究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原文翻译 篇二

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异义词 篇三

(亭亭净植)植:古义:立

今义:种植

(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作者简介 篇四

周敦颐(1017.5.5~1073),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注释 篇五

注释

之:的。

可:值得。

者:花。

蕃:通“繁”多

独:只,唯独。

自:自从。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通:空。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遥远,空间距离大,

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植”通“直”,立。

近:靠近,走近(形容词)。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乎:当然。宜:应当。众:多。

初中语文爱莲说的译文 篇六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儿,值得喜爱的很多。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都)非常喜爱牡丹。我只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但(并)不(显得)过分艳丽,(它的柄)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写作背景 篇七

据清邓显鹤《周子全书》《年谱》记载:“八年癸卯。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县至于都,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希颜游岩题石,并有诗刻石。五月,作《爱莲说》,沈希颜书,五抟篆额。钱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先生四十七,即嘉祐八年(1063)。

《赣州府志》记有爱莲书院,云:“爱莲书院在城北,其地原为督学试院,有周茂叔莲池遗迹。”又有爱莲亭条目:“濂溪书院旧在东北玉虚观左······”这些记载充分证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已建莲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挥笔题写《爱莲说》。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赏析 篇八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篇九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爱莲说廉洁主题文章:爱莲说墨盒谈“清廉” 篇十

写莲花的文章,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可谓脍炙人口之佳作,能与此文相媲美的文章鲜见;到了近代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也是一篇佳文,二文相比,一古一今,一文言一白话,一写其精神,一写其情貌,可谓各得其境,皆臻化境,而平分秋色。

周敦颐(1016-1073),字茂叔,濂洛学派的开创者。历任州县地方官,为人刚直,为官清廉,颇有政绩。生于濂溪,性爱荷花。这位濂溪先生是理学家,传世诗词并不多见。然而这一篇119字的短文《爱莲说》能够传诵至今,与作品至纯至美的思想性、艺术性和人们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不无关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者;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全文惜墨如金,字字玑珠,借物言志,文笔洁净优美,通过陶渊明爱菊,世人尽爱牡丹,而与自己独爱莲的对比,歌颂了“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借以自况;暗讽了追求升官发财、富贵利达的世俗风尚。

菊因得到陶渊明的喜好而被人赏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挂印而去,归隐田园,以菊为伴,以酒遣怀,远离尘嚣,不随时人俗。可是,世俗本身就是污浊的,像这样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自晋以来实在不多。到了唐代,人们特别推崇牡丹,视为富贵花,此风一直影响到宋代。周敦颐有感于晋唐以来真隐者少、有德者鲜、而趋富贵者多的社会现实,赋予了花儿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品德情操。菊花、牡丹和莲花互为比较,菊花是隐逸者的形象,牡丹是富贵者的形象,独有莲花是美的理想的化身,它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娴静多姿,又高洁不凡,风度翩翩;还像洁身体自好的君子,高标傲世,所以他推崇莲为“花中君子”。菊和莲虽然都不满污浊的现实,在污浊的环境中前者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自身高洁的情操,因此莲比菊更为可贵。

对《爱莲说》我一直是倍加喜爱,当这方墨盒出现时,我被其精湛的书法、爽利的用刀所打动,上下款会是什么人?是为官一方的父母官,是独占一方的霸主,还是清贫而清高的读书人?……这方墨盒出现在网上时,是午夜十二点,它的出现使已经疲惫不堪的我抖足了精神,五分钟之内一气呵成完成了交易。朋友开玩笑说:“晚睡的小鸟有虫吃!”是啊,天道酬勤难道不是吗?这方墨盒下款赠送人是“刘虎臣”,其中的这个“虎”字写法很多,我喜欢临摹书法,也曾见过一位本地著名的书家赵文澜写过一张整四尺的“虎”字,笔墨酣畅,我记忆犹深,所以一眼便可确认,毫不犹豫将这方名人墨盒纳入囊中。留心处处皆学问,从这个字到拿下这方墨盒我有了更深的体会。

刘虎臣,陆军少将加中将衔。1904由山东公派留日学习军事,1908年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步科。曾任近畿陆军第一师团长。1913年参加征蒙作战,隶属于晋北防蒙东路军(司令陈希义),时任团长。1915年1月该团被抽调组成第十三混成旅(旅长李炳之),任三团团长,驻扎湖北。1915年5月陈宦被袁世凯任命为四川将军,第十三混成旅随陈宦进川。

此“刘虎臣”就是中将刘虎臣吗?还需通过上款的人物和历史资料加以佐证。接着查上款,上款“朴丞仁兄雅赏”。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查到上款的“朴丞”正是“谢文华”。谢文华,字朴丞,咸阳县吕村人。有至性,事继母以孝闻。善书,邑之屏匾多出其手。以拔贡朝考一等,官四川。民国为高等审判分厅厅长。在他审案中有这样一件事:有福室以争产讼,托人关说,愿贿五千金,力却之曰:“彼能以此贿官,其他费亦必不赀。以之归兄弟,讼即息;即不能,可益之,不愈于利归他人乎?”谢文华后由蜀归为省议会秘书长,旋为议员。家屡空,依然一寒士。

刘虎臣比谢文华小,称其为兄符合称呼,他入川时须仰仗一方名流,才能得其帮助,立足于川地;慕其人羡其才,这方墨盒上的《爱莲说》更能表达所要说的,送这方墨盒可见民国时的名士也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君子坦荡荡,这样的文字送人,此人必是一位德高望重、出淤泥而不染的名士。从谢文华断案处理事务中可见其为人之清廉,官做到省议会秘书长,家中仍一贫如洗,让人敬佩!民国做官的,不是没清官,只是像谢文华这样洁身自好的人太少而已。受赠人必是甚为喜爱,余暇欣赏玩味,墨盒流传至今仍熠熠生辉。

一方墨盒可见赠受者之间的惺惺相惜;一方墨盒诉说一段情意;一方墨盒更诉说着一段历史。勿忘莲花,出淤不染,清正廉明,为民做主,造福一方,恩泽万世。时至今日,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原文 篇十一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宋代:周敦颐 篇十二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廉洁主题文章:弘扬爱廉守洁精神 篇十三

我叫XXX,是XX县国税局的一名干部。今天很荣幸站在这个舞台上为大家演讲,我的演讲题目是《我的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是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的名句,他以莲的形象表达自己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作为他的后人,我们一直秉承着这个高尚的信念,一直保持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古往今来,有多少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清官廉吏受到百姓的崇敬与爱戴,从古代的包公、于廉、海瑞等一代清吏到现代的人民公仆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的感动事迹震撼人心,影响一代又一代人,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无论历史如何变迁,廉洁清正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勤政廉政永远是人民的期盼。

廉,始于足下。领导对我说“每天会有税款经手,一定要在廉洁自律上把握好自己”;家人对我说“你一定要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绝不能辜负组织和领导……

爱莲说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十四

爱莲说

宋朝·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爱莲说》注释

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的样子。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树立。

可:只能。

亵玩:玩弄。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

宜乎:当然(应该)。

宜:当。

众:众多。

《爱莲说》赏析

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首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

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然后作者撇开一笔说,让那些人爱其所爱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美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他为官正直,数洗冤狱,为民作主;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洁身自爱,颐养天年,便是身体力行,澹泊明志的体现。这正是这篇小品能给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着力之处。

接下来,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另外,莲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来、观音均以莲花为座。唐释道世《三宝敬佛》云:“故十方诸佛,同出于淤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之上。”作者《题莲》诗也云:“佛爱我亦爱,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头。”与这篇小品参照,情趣相得益彰。

最后,作者评花进而对“爱”也作出评价:“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这里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然后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言下虽不免流露出一种孤掌难鸣的哀怨,但意味深长,无情地鞭挞了那些寡廉鲜耻之徒。这里,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爱莲说》文言知识

生字

予(yú)濯(zhuó)涟(lián)亵(xiè)鲜(xiǎn)蕃(fán)

作品断句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词多义

(1)鲜

陶后鲜有闻(少)

芳草鲜美(鲜艳)《桃花源记》

(2)之

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之出淤泥而不染(联词,无实际意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名词“蔓”“枝”用作动词“生蔓”“长枝”)

香远益清(形容词“远”用作动词“远播”)

《爱莲说》题解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

《爱莲说》是我国古代散文之精品。全文119字,结构严谨,笔意超越,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其采用“借影”笔法,以莲自喻,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容。值得知道的是,这篇选入教材的佳作是宋代哲人周敦颐于1063年(嘉佑八年)5月在虔州(今赣州)道判署内写作的。

正如《爱莲说》抒意,周敦颐虽身居官场,却始终未曾放弃读书治学,著书立说,教育青年提携后进。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二程——程颐、程颢,便是他在赣州一手培养出来的弟子。他做官也和别人不同,“为政精密,务尽道理”,他在1045年任南安(今大余)司理参军(一种小官)时,为了一个法不当死的囚犯,和顶头上司转运使王逵据理力争,并递上辞呈,不愿为官,终于使刚愎自用的王逵有所感悟,承认自己的错误,囚不得死。周敦颐在赣州为官多年,清廉勤勉。《爱莲说》据传系他一次游览于都罗汉岩之后所作。

从《爱莲说》一文来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莲,花之君子者也。”以莲喻道德高尚的人。且正是文如其人,了专祠,并在祠后建“濂溪书院”,书院内还凿有“爱莲池”。由于几经兵燹,原来书院、祠和池均已无存。此篇文章写出了作者洁身自好、不甘屈服于世俗的高尚情操,表现了作者的“出淤泥而不染”,从而与文章中所讽刺的庸人、俗人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任南康(今星子县)郡守,曾在庐山的濂溪书院中赞叹周敦颐一生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黄庭坚亦称赞他“人品甚高”,如“光风霁月”。后来,赣州人为纪念他,建立了濂溪祠,刻周敦颐的图像及一些文章于石壁。此时,周敦颐的曾孙周直卿来到九江,把他曾祖写的《爱莲说》墨本送赠,于是赣州人就在书院莲池旁壁上摹刻了此文,流传千古。

《爱莲说》写作风格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爱莲说》创作背景

据清邓显鹤《周子全书》《年谱》记载:“八年癸卯。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县至于都,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希颜游岩题石,并有诗刻石。五月,作《爱莲说》,沈希颜书,五抟篆额。钱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先生四十七,即嘉祐八年(1063)。

《赣州府志》记有爱莲书院,云:“爱莲书院在城北,其地原为督学试院,有周茂叔莲池遗迹。”又有爱莲亭条目:“濂溪书院旧在东北玉虚观左······”这些记载充分证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已建莲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挥笔题写《爱莲说》。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990061.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990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