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演讲稿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最新9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最新9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最新9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最新9篇

更新时间:2023-09-22 00:20:01 点击: 来源:yutu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无论是字词、古诗词或者古文等都需要平时的记忆背诵。这里为大家分享了9篇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希望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一

知识与技能

1、查字词典,阅读积累,交流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正确读记理解“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警觉、触动、遮蔽”等词语。

2、朗读课文,自读自悟,资源共享,观看课件,情景结合,激发爱心,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细读悟情,感受文章声情并茂准确的说明,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读生物作家布丰的《自然史》的章节,结合文章,感悟说明方法,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在读中感悟,理解课文之后,引导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段,说一说喜欢他们的原因,从而来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松鼠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难点:学习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形象细致的描写。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课文作者和松鼠的有关知识,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动物世界吗?见过小松鼠没有?能把你了解的松鼠向大家介绍一下吗?(学生介绍)

今天我们将随着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布丰一起走进他的《松鼠》,具体全面地了解松鼠这种动物。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出示课件)

1、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

(2)画出你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自主学习。

(3)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围绕阅读提示,自由学习,小组研究。

三、全班交流,适时点拨

1、那作者为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特征呢?

2、哪些语句体现了松鼠的漂亮。(齐读)哪位同学能摸拟松鼠的'语气向大家介绍它漂亮的外貌,老师给出以下词语提示:

面容 眼睛 身体 四肢 尾巴 体态 吃相 清秀 闪闪有光 矫健 轻快 美丽 坐着 用前

爪送

3、漂亮的松鼠真讨人喜欢,那么作者又如何体现它驯良的习性呢?(学生讨论,交流)

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

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

主要食物:杏仁、榛子(不伤害人畜)

4、除此这外,松鼠还有哪些讨人喜欢的地方?文中是如何说明小松鼠乖巧的?

过水方法 用尾巴当帆和舵

警觉性强 跑 躲 逃

跑跳敏捷 善于爬树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如果我们在生物课上面来学习认识松鼠,你还会喜欢吗?为什么?正是由于作者运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尤其是把松鼠拟人化了。你能否找出这些句子或词语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呢?

2、本文正是有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让我们对漂亮、驯良、乖巧的松鼠,你能从文中找出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句子吗?

3、学生思考、交流。

五、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或借阅的与单元主题相关书籍。

六、小结

作者笔下的松鼠可爱又有价值,很讨我们的喜欢。其实,大千世界里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动物,对待它们,我们也应该充满爱心。

七、作业

你肯定也有喜欢的小动物吧?请你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把它们描述出来。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二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围绕中心选择感受最深的事写人的写作方法。

2、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树立尊师爱生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传神、细腻的描写方法和质朴的语言。

设计思路

这篇教材感情真挚,语言朴素,应加强朗读指导,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充分利用教材,启发学生多思,使学生掌握分析文章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求学生涯中,教过我们的老师有很多。请大家回忆一下,从小学一年级起,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多少位老师教过你们?在诸多老师中,又有哪些是令你终身难忘的呢?我想,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位最难忘的老师。如果把他写下来,一定令人动情、感人至深。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解题。(用课件打出)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长篇小说《东方》等。《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

三、点拨

(一)、整体感知

学生看电视散文《我的老师》及魏巍的介绍

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明确:本文记叙了我的老师蔡芸芝、我的母亲和我小学时的几位同学。主要人物是蔡芸芝老师。

2.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共记叙了七件事:

①蔡老师假装发怒;

②课外教我们跳舞;

③带我们观察蜜蜂;

④教我们读诗;

⑤我们对老师的依恋;

⑥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

⑦睡梦中去找老师。

这七件小事,后两件详写,前五件略写。这样安排,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3.口头复迟“睡梦中找老师”的故事。要求:说清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讨论:有人认为,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也有人认为,着重写的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

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归纳:明确:二者不可割裂开来,蔡老师令“我”难忘,是因为蔡老师温柔慈爱、循循善诱、热爱学生;正是蔡老师有一颗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才使得“我”(我们)铭记在心,难以忘怀。

5.提问:同学们刚才找出了表达作者感情的部分词语,仅凭这些词语,能否体现作者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为什么呢?

学生充分讨论、争辩后教师归纳:明确:这些词语确实可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离开一定的语言环境,离开具体的描述语句,就无从体现作者对老师的热爱、怀念之情。

6.那么,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你能否列举数例,加以说明?

启发学生讨论发言,教师适时点拨。明确:本文的感情线索是“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全文从头至尾、字里行间都充溢着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例如,作者所记述的第一件事,老师对我的“假悦真爱”。“仅仅”一词是表示范围的,说明这是偶然性的、唯一的一次;“好像”道出了蔡老师形似真、实是假的情态;“一迎”这一动作生动地表明了师生之间的亲近、亲热关系:老师爱我们,我们爱老师,因而并不害怕老师;“轻轻地敲”、“边上”表明蔡老师并非存心打我,打的动作似重实轻,而且是“敲在石板边上”,慈母般的情怀可见一斑;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轻轻虚打的动作逗得大伙会意的笑了,老师也发出了会意的、温柔的笑声。再譬如第六件事,“不知道”、“值不值得”提它,解决同学间的纠纷,对蔡老师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幼小的心灵而言,所占的分量太大了。老师热爱学生,正确处理好学生间纠纷,医治学生心灵的创伤,使学生终身难忘。这种事情还不值得一提吗?

7.课文中所记的七件小事,显示了蔡老师的美好的心灵,抒发了作者热爱、感激老师的情怀。请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可不可以打乱?如可以,请试一试。如不可以,能否谈谈理由?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明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叙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一步步上升。可见,这种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8.你觉得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蔡老师是一位温柔慈爱、热情公正、平易近人、热爱学生的好老师。

四、课后消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写训练。

课上同学们已经回忆了留给你印象深刻的老师的某个举动、某件事情,那你能将你说的事情写下来吗?试试吧。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 篇三

【教学目标】

l.知识与能力:

①速读课文,能快速理清文章思路。

②提高理解、归纳能力及信息筛选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进行交流、探究。

②拓展思维,激发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坚信有梦想去努力就一定能实现。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处理信息的能力。

2.激发学生探索月球乃至宇宙奥秘的兴趣,以及探索未知世界的-,相信只要有梦想最终就可以实现。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文:

1.学生课前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为生字新词注音释义。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课文:

设计导语:

简介我国三步实施的“嫦娥奔月计划”(绕、落、回)。

(寻梦的)鸟儿飞过天空,没有留下痕迹,却在人类心中唤起亘古不变的梦想(嫦娥奔月、敦煌飞天)。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先萌生飞天梦的民族,追寻着梦想,我们已经在奥妙无穷的太空中留下串串足迹。伴随着不懈的追求,凭着智慧和勇气,人类已经把登上月球这千古神话变为了现实!30几年前(1969年)三位人类的精英已经将足迹踏上了月亮,今天,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探寻──《月亮上的足迹》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梳理人类登月这一故事梗概。

时间:公元1969年7月16日至25日(1969年7月21日上午1l点56分20秒)

地点:美国佛罗里达州

人物: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事件: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月

2.要素中,哪一点最富于变化?

──时间要素

3.用一句最简明的话表述文章内容。

(1969年美国三位宇航员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

四、再读课文,交流合作:

1.再读课文,依据富于变化的时间要素,小组同学共同用文字完成“宇航员登月流程示意图”。(快速获取信息。)

2.小组交流:

(1)准备升空

1969年7月16日

加燃料吃早饭登上飞船

飞向月球

当地时间9点32分点火腾飞

每秒6.8公里──每秒7.67公里──每秒10.5公里

19日晚上8点33分,飞过月亮与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7月20上午7点32分,登月舱开始降落。

登月成功

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降落月球

1969年7月21日上午11点56分20秒登月里程碑

开始工作……

返回地球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地球大气层。

(2)整个过程历时195个小时,漫长的过程,却能写得有条不紊。(详尽的时间变化,精确到秒;严谨的科学态度,数据精确。)

(3)宇航员在月球上留下了哪些足迹(做了哪几件事)?

讨论明确:

①检查登月器;②采集月壤和月岩;③树立纪念碑;④安装电视摄像机;⑤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⑥安装激光仪;⑦安装月震仪;⑧插星条旗;⑨和美国总统尼克松通话。

五、品读课文,深入领悟:

1.登月成功,仅仅是美国人的骄傲吗?

科学无国界。探索未知世界的先驱们,成功固然是英雄,失败也是英雄,是他们驾驭着人类的梦想,足迹踏上了月球。五百多年前的明朝,一个叫万户的中国人第一次用火箭尝试了飞天──生命换理想!三位美国宇航员的成功代表人类的成功,这是人类的文明。正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说: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2.我们中国在迈向太空方面,为世界做出了哪些贡献?

(交流我国航空航天方面成果,了解我国几位航天英雄。)

六、拓展延伸,联想与想象:

联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七、课堂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四十年,而我国也在实施奔月计划,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今天,我们创造梦想;明天,让梦想燃烧,让人类的足迹遍布宇宙!

八、板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

朱长超

一(1——2):概说登月事件及其意义。

二(3——15):评说登月全过程。

第一阶段:起飞

第二阶段:进军

第三阶段:登月

第四阶段:返航

三(16——18):再次强调登月事件的伟大意义。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四

学习目标:

1.激发孩子对家人的爱心。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方法,感受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点、难点:

1.传授学生揣摩课文语言的方法,体会文学作品中感人的片段,从而培养学生对家人的热爱,体会亲情的概念。

2.文章中重点语句的揣摩,以及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赏析、诵读

教学手段: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导入

阅读《童年》的开头段落,结合图片,介绍作者。烘托一种沉重的氛围。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我”的外祖母在“我”的生活中的重要。板书课题,扣住“朋友”,整体体会文章的要旨。

二.点拨

1.朗读课文,说说“外祖母”和我的关系。

学法指导:

①要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重要的是要抓住文章的。“文眼”。即文章的关键句。在记叙文中,就要多观察文题和文章的最后一段。

②在每读完一段时,要及时概括段落的中心意思,这样就能尽快的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明确]:

外祖母是我终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2.读课文,结合人物描写片段,说说你所认识的外祖母。

学法指导: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情描写……另一种分类: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所有的描写都是为了刻画人物的性格。

[明确]:

外貌描写:

头发——多、密、长、黑、厚

眼睛——光芒(气愤、愉快、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小、圆

脸——皱纹(但年轻、明朗)嘴唇——歪扭

鼻子——松软、大、红 牙齿——坚固、雪白

身材——肥肥胖胖

分析:健康、慈爱乐观坚毅

语言描写:

温暖而柔和;用心唱歌,像鲜花一样温柔、鲜艳、丰润

分析:对话的内容有关头发;睡觉的事情;打碎牛奶瓶的事情。生活并不令人满意,但只要和“我”说话就显出轻松,平等,和蔼;关爱(朋友);比喻句说明外祖母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我”的爱,“我”完全体会出了这里的爱。

动作描写:

梳头、编辫子、嗅烟草

分析:反衬她眼睛的明亮。

神态描写:

快活

总之:“我”的外祖母是一个饱经生活的艰难却永远年轻、乐观、慈爱的老人。

三.课后消化

1.朗读全文3遍

2.仿写训练

写人最好是写眼睛,课文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你能用几句话写出父亲或母亲(也可写其他人)对你进行教育时的眼神吗?试试看。(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外貌描写:头发——多、密、长、黑、厚

眼睛——光芒(气愤、愉快、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小、圆

脸——皱纹(但年轻、明朗) 嘴唇——歪扭

鼻子——松软、大、红 牙齿——坚固、雪白

身材——肥肥胖胖

语言描写:温暖而柔和;用心唱歌,像鲜花一样温柔、鲜艳、丰润

动作描写:梳头、编辫子、嗅烟草

神态描写:快活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通过速读,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通过品味、鉴赏的方式体会生动说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动说明的方法。

2、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研讨法、谈话法、活动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

一、导入新课:

伴随着这优美的乐曲,我们走进了今天的课堂。能不能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森林里各种小动物、昆虫的鸣叫声)这些昆虫隐藏在茂盛的草丛里、浓密的树叶里,欢快地歌唱。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小昆虫呢?看来,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趣味,都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去拜访这些朋友中的一位——绿色蝈蝈。(板书课题)

二、预习交流:

1、字词交流。

2、请大家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法布尔的情况交流一下。

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1823年出生于法国一户普通农民之家。从小迷恋大自然。在他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通过自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著作《昆虫记》,1880年后的35年里一直在“荒石园”中从事昆虫学研究工作,1915年11月去世,留有《昆虫记》共十卷二百万字。

《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整部作品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一版再版,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

鲁迅说:《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达尔文评价说:难以效法的观察家。

他还被法国文学界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推荐他为诺贝尔奖候选人。(这些称号,对法布尔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3、谁能介绍一下绿色蝈蝈?(身体呈绿色或褐色,腹部较大,翅膀短,四肢强壮有力,善于跳跃。雄的前翅有发音器,能发出清脆的叫声。)

三、整体感知:

法布尔是怎样介绍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

1、速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

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重点是写哪一方面?

2、学生交流:声音特征、形体特征、食性等。

形体:漂亮、苗条、匀称。

叫声:喑哑、尖锐、急促、清脆、柔和。

食性:喜欢吃蝉,爱吃甜食,偶尔也吃一点儿水果、青草。

居住特点:和睦共居

3、小结蝈蝈在外形、叫声、食性等方面的特点。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详略得当地进行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

四、质疑探究:

浏览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

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

1、文中多次变换对蝈蝈称呼,有什么表达效果?(当蝈蝈捕蝉时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的时候称“蝉的屠夫”。作者这样变换称呼,使文章更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师:你分析得真好,的确是这样。作者将蝈蝈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开头作者是怎么引出蝈蝈的?这样写的好处。(开头第一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着。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样写别具匠心,富有情趣。)

3、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作为一篇科学性的说明文,应当要准确的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不能因自己的好恶进行取舍,这正是法布尔严谨的工作态度的体现。)

4、为什么作者要先写蝈蝈的叫声?(先写叫声——黑夜中的法布尔要确定自己身边有蝈蝈存在,首先是听到了蝈蝈的叫声,而不是看到了蝈蝈。所以,先写蝈蝈的叫声符合逻辑,使文章的走势显得自然而得体。)

五、品味语言: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1、我这里有一段描写蝈蝈叫声的文字,请跟第三段比较一下,看看你更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投影显示)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较低,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阵尖锐、急促的声音。

2、生结合课文分析、感悟,师生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比较,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3、文中其他段落也有很多生动的描写,找出来,细细品味。

4、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能将绿色蝈蝈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

因为他非常喜爱绿色蝈蝈。因为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因为他善于观察和想像。

师小结:是的,他是抓住了声音、形态、食性方面的特点来进行形象细致地介绍的。并且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更重要的是他倾注了对昆虫生命的满腔尊重与热爱。

六、拓展延伸: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我们的感情一定发生了变化。它们不再是小昆虫,而是可爱的小精灵,是我们的好朋友。就让我们来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小动物的某一个特点。

七、课堂小结:

1、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师小结: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蝈蝈的鸣唱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尔则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为人类奉献了一枚枚智慧之果。建议大家课后读一读《昆虫记》,你会有更多的收获。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 篇六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绿色蝈蝈》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如拟人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2.研讨点拨法。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猜谜:(课件展示)谜一:“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布下八卦阵,捉拿飞来将。”谜二:“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谜三:“头小颈长四脚短,硬壳壳里把身安,别看胆小又怕事,要论寿命大无边。”(学生猜谜后课件展示动物的画面)

大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把谜底给猜出来的呢?(引导得出结论:根据谜语中讲的特点以及自己平时的观察)对,介绍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绿色蝈蝈》,看看他是如何发现蝈蝈特点的,他又是如何来介绍蝈蝈这些特点的。

二、资料助读

提问: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作者法布尔的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

(提示: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昆虫记》共20卷,谈到的虫子有100多种,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做这件事耗费了他的一生,但这些可能是一般人一辈子也无法亲眼目睹的虫子生活细节。1915年11月的一天,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逝世。)

三、速读概括,感知文章

1.对照幻灯片,学生解决疑难字音。

篝(gōu)火喧嚣(xiāo)狩(shòu)猎篡(cuàn)夺

窸(xī)窣(sū)气氛(fēn)吮(shǔn)吸静谧(mì)

喑(yīn)哑(yǎ)螽(zhōng)斯莴(wō)苣(jù)颚(è)

喙(huì)嗉(sù)

2.速读课文,感知以下内容。

(1)快速阅读全文,找找看: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

(外表、叫声、习性)

(2)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3)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从第4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8、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11段是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3.交流讨论,编写谜语。

教师再次用课件展示蝈蝈图片,学生4人一组进行交流、讨论:请根据蝈蝈外形、色彩、声音、食性等方面的特点合作编写一个以“蝈蝈”为谜底的谜语。

四、品析语言,体悟情感

主问题:鲁迅称法布尔为“讲昆虫故事的楷模”,“没有哪位昆虫学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你能从文中看出这样的特点吗?(独立研读、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交流研讨重点:

1.不断变换对蝈蝈的称呼

夜间捕蝉的蝈蝈——夜间狂热的狩猎者

入夜鸣唱的蝈蝈——夜晚的艺术家歌手

入笼喂养的蝈蝈——“我”笼里的囚犯

饱餐蝉肉的蝈蝈——蝉的屠夫

2.用拟人手法倾注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②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③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⑤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抓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者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3.通过比较来写蝈蝈

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五、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看,你从这篇课文学到了什么?

六、小结

热爱生活的人应该看《昆虫记》,因为可以更加了解世界,也让自己充满爱心。不热爱生活的人也可以看看,就算你厌烦了人事,对虫子也可能心怀好感,通过对它们的认识来唤回热情。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选读法布尔《昆虫记》中的文章;

2.请同学们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倾听中有所发现。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体现“师生平等,交互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分成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做到具体明确、知行合一。教学过程中,我时刻注意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建构教学环节,多法结合,层次分明;引导学生反馈时注重学法指导不同见解和独特感受,课堂气氛灵活生动。在教学设计层面,我努力设趣导疑,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与活动,如“编写蝈蝈谜语”环节,师生互动,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形成了教学中的小-。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并有自己的收获。45分钟充实而有趣的教学实践,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强化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把在知识转化成了能力,教师也收获颇多——“道,发于知,成于行。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七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了解本篇课文的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在写法上的几个特点如:生动、细腻的描写;真挚、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离开家的经历,都有过想家的时候,想家乡的亲人,想家乡的一草一木。

请将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经历讲述给同学们听听。

2、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具体情景。

3、出示在本课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4、带领学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二、品味内容,体会感情

1、带领学生找出描写家乡燕子和海上燕子的段落,并仔细品味。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春景图”和“海天图”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写。

3、带领学生找出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之间的不同之处。

三、本课小结

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重温课文。理清情感线索

帮助学生整理文章的线索,弄明白海上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与“乡愁”之间的联系。

二、辐射阅读,探究主题

1、引导学生思考: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是不是同一只燕子?那为什么作者会认为是同一只燕子?

2、老师发放课外补充材料《就是那一只蟋蟀》。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写法上“咏物寄情,物情合一”的特点。

三、短文写作

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

你是否也有过因看到眼前景物而触发了某种情感的经历?试写一篇短文,记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感受。

四、本课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海燕》一课全文以“乡愁”为线索,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运用倒叙的手法对故乡小燕子进行了描述。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一个温暖、舒适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故乡的春天再现了出来。后部分作者从遐想回到现实,并带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对海上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而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八

【教学目标】

1、重点研读买《山海经》的部分,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2、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重点难点】

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配乐磁带、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说起鲁迅,我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谁来说说鲁迅?

2、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特殊的人物。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在他四十五岁那年,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以纪念自己童年时期的一个保姆,可见对她的感情之深。(背景音乐) 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3、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生质疑)

二、整体感知:

1、阿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她与《山海经》又有什么关系,让鲁迅对他有这样深的感情,让我们带着疑问速读课文。

2、说说阿长在你眼中是个怎样的人? (生预设:无知、淳朴、善良、粗鲁……)

3、师小结:总之,阿长是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

三、拎出线索:

(随机板书: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念)

四、精读买《山海经》部分

1、我们知道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从对阿长的憎恶到最后对她产生一生的敬意和怀念,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而促使鲁迅有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给“我”买《山海经》)

2、轻声朗读课文19—29段,四人小组讨论把最能打动“我”的句子找出来,说说理由,写上旁批。

3、学生反馈

预设:

A、“过了十多天,……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出示幻灯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她对孩子的心思观察的。多么细致,对孩子的愿望多么体贴,为了满足孩子的正当愿望又是那样认真,郑重其事。)

a、齐读这一句,最能触动你内心情感的是哪几个字?(三哼经)

b、一个文盲,但却能为“我”买来心爱的书,可见他是很关心“我”,在乎“我”的感受,正是从这三个字中,可以想象她都遇到了什么困难?(生想象,并指名说)

c、阿长为“我”买一本书可谓是历尽千辛万苦,但他总是把痛苦六在自己心中,而把喜悦传达给我,哪位同学愿意用朗读把阿长的喜悦传达给我们?(生读——生评价——生再读——再评价)

B、“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出示幻灯

a、此时,我的心情如何?程度有多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生读)

b、如果换做是“我”的父亲或是母亲为“我”买来《山海经》会有这种感觉吗?为什么?

c、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生反馈)

d、师小结:正是因为这是令我念念不忘的书,而且是我一直不以为然的阿长为我买的,使我对他产生的新的敬意。

C、“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出示幻灯

a、齐读,为什么说长妈妈具有伟大的神力? b、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一种体验? (生自由畅说)

c、到底是什么让长妈妈有这样伟大的神力呢? (善良、纯朴、关心孩子)

d、朗读指导

e、师小结:正是这种善良、纯朴的优秀品质,让制作粗拙的《山海经》成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而且影响了我的一生,让长妈妈成了“我”最怀念的人。

五、情感升华

出示幻灯:“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灵魂!”

1、指导朗读

2、此时你还听到了鲁迅怎样的心里话,请用自己的语言为课文换一种结尾。 (生练笔)

3、小结:是啊,这样一个纯朴善良的人,怎不让人产生敬意和怀念呢!而这篇文章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了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福。

六、布置作业

在鲁迅先生的眼里,长妈妈和《山海经》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这样讲,没有长妈妈就没有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所以,这四本书就成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以至得到《山海经》后,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篇九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4、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5、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体会揣摩语言的简洁、洗炼。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名言导入,激趣引读

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学生查资料,了解作者简况,弄清本文内容(检查预习)

1、作者: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本文内容: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简要概括。

3、谈一谈初读感受。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2、译一译:

①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

A、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谒: 谒: 扳: 称:

B、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词

C、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3、议一议:

⑴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⑵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⑶辩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A、天资聪慧是成长的关键

B、后天教育是成长的关键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四、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②语段阅读: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a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以议论为主。

b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c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③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见""闻"交织,详略有序,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④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如何体会。

可从两方面体会:

a、用词的精当传神。

如“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其中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b、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3、模仿表演:模仿仲永及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情节。

五、体验反思,拓展阅读

1、体验反思: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畅谈感受与启示。

要求:

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语言简练。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2、拓展阅读:

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

六、分层检测(见题卡)

七、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我们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

2、课外延伸:

①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②组织讨论当今社会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从而使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③课后背诵全文。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以上这9篇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是来自于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yanjianggao/895966.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yanjianggao/895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