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策划书 >农村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优秀9篇 农村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优秀9篇内容

农村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优秀9篇 农村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优秀9篇内容

更新时间:2024-03-07 16:36:01 点击: 来源:yutu

下面是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找到的农村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优秀9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村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篇一

根据《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办法》、市交通局关于《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及《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为加强农村公路规范化管理,提高规范化养护水平,结合我镇农村公路养护实际,特制定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专项整治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省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办法》精神,把深入推进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的全面铺开作为行动的指南,全力打造我镇农村公路新品牌,塑造我镇农村公路新形象,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专项整治活动,实现“三个显著”目标。一是养护质量显著提高,即农村公路的路况、路容、路貌经专项整治有显著提高;二是安全状况显著提高,即农村公路的安全设施的完好率、到位率经过专项整治后显著提高,安全隐患、安全死角显著减少;三是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即通过答大力度推进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使我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水平有显著提升。

二、工作安排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专项整治活动从2012年8月至2013年1月结束,按调查摸底、具体措施和迎接总结考评三个阶段进行。

(一)调查摸底阶段

从2012年8月起,镇成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镇党委委员沈爱根任组长,镇公路管理站站长吕菊林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镇公路管理站,镇公路管理站站长吕菊林任办公室主任。专项整治工作办公室由镇公路管理站人员组成。全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人力物力开展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调查摸底。重点针对所辖区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推行力度、配套资金的落实情况、人员设备的配置情况、所辖路段的路容路貌、附属设施、道路绿化、安全设施、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内的违章建筑、沿路市场、堆积物、违章非公路标牌、公路接口等内容进行调查摸底。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专项整治方案。

(二)具体实施阶段

从2012年8月至2012年11月。镇政府根据已出台的《办法》及相关政策,加大力度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深入发展。公路管理站要加强行业监管力度,全面提升我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总体水平。

(三)迎总结考评阶段

2012年12月。根据《市农村公路养护工作考评办法》和专项整治目标要求,迎接上级考评。

三、具体工作措施

(一)统一思想、真转实干

根据《省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办法》的精神,以及县政府《办法》和相关政策的出台,建立了组织机构,明确了工作职责,落实了配套资金;目前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镇公路管理站抓好贯彻、落实,加大力度,真抓实干。在上半年一、二季度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检查考核的基础上,经过对所辖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摸底调查,将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以及农村公路的路况、路貌、路肩、绿化整洁(无高草、无农作物、无堆积物、无乱开挖等)包括警示安全标志标线齐全到位等,作为是三、四季度工作的主要内容。镇公路站要认真贯彻省、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精神,根据已出台的管理办法,以全面建设新农村的大局出发,抓住机遇,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

(二)创建农村文明公路

根据市交通局关于《市农村文明公路创建活动实施办法》的精神,为了深化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农村公路综合服务水平,推进农村公路文明建设,提升农村公路形象,彻底消灭农村公路“脏乱差”等现象。镇农村公路创建一条“文明公路”,定于江家村部到小平桥路段。以点带面,使辖区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走上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三)加强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力度

镇公路管理站展开一次公路上的乱堆放、乱开挖、警示标志标牌不到位及缺损现象排查,完善标志标线的设置和管理,对村庄、学校、桥梁、弯道、临水临崖等交通设施不到位的要查漏补缺,确保农村公路安全设施始终处于完好状态。积极配合路政管理部门要加大法规的宣传和执法力度,保护农村公路的路产路权,保障农村公路安全畅通。

(四)层层落实,迎接考评

为确保公路养护管理专项整治工作在年底前取得实质性效果,镇政府加强领导组织力度,明确人员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全力以赴抓好各项任务和措施的落实。具体时间安排:

1、2012年8月至9月中旬。镇辖区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调查摸底、整改方案及改革措施等资料上报“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 篇二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应归档文件及分类保存具体要求

1.各种会议材料、文件、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工作宣传、检查、汇报、总结等材料,由主办单位按文书档案归档保存

2.森林资源调查图表、林权界限图表、各种汇总清册、统计表、林权登记申请表、林木林地权属证明文件、公告材料,现场勘界材料、附图或者地块示意图、登记的核准文件、林权登记台账等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发证原始材料,林权管理信息系统的备份等材料,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承办林权登记发证事宜的林业主管部门归档保存,并将一套原件移交同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保存;

3.落实产权中的各村调查表、清册、实施方案、合同、协议、村民代表大会记录、表决票、公示等材料,由镇、村有关单位归档保存;

4.林权争议、来信来访、矛盾纠纷调处等材料,由受理机关或乡镇归档保存。

二、根据工作流程和形成材料的要求,我们把收集整理的档案归档为四类

1.综合类(综合性材料):

1.1林改摸底调查表;

1.2林改基本情况调查表和统计表;

1.3林改方案及方案的请示与批复;

1.4林改会议签到表、林改会议表决情况表;

1.5林权现场勘界图、勘界表、林权边界确认表;

1.6受理林权登记表;

1.7申请林权登记发证现场勘界表及公示回执单;

1.8摸底调查表、林改方案、林权现场勘界图表、申请林权登记发证现场勘界表四榜公示照片。

2.林权类(个人):每户一个档案袋。

2.1林权登记申请表;

2.2身份证明;

2.3林地家庭承包合同、自留山证明。

3.乡镇存档材料:各种会议材料、文件、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工作宣传、检查、汇报、总结等材料

4.村存档材料:

4.1本村基本情况统计表;

4.2林改会议通知存根和林权现场勘界通知存根;

4.3林改会议记录及林改方案表决票;

4.4村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 篇三

一、会议的主要收获

这次会议是一次内容重要、重点突出、务实高效的会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一是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通过交流学习,大家进一步认识到农村综合改革是一项复杂、长期、艰巨的工作;是农村税费改革的继续和深化;是推进农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方面改革、巩固改革成果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大家必须更加努力工作,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各项工作。二是交流了经验,理清了思路。通过总结前一阶段工作,互通信息,交流学习各地的经验和做法,特别是围绕云南省农村综合改革考核奖励实施办法(试行)、云南省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以奖代补实施办法(试行),以及关于上报乡村债务清理核实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等内容,进一步启发、开阔和理清了工作思路。瑞丽市全面推进“一转变、三建立、一改进”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潞西市、陇川县深化“乡财乡用县管”改革,建立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县乡财政管理方式;梁河县出台的《梁河县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专项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方案》,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等改革,都是我*在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中探索出的好经验、好做法,值得认真研究、学习和推广。三是分析了形势,坚定了信心。当前,虽然农村综合改革中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和矛盾还很多,推进和实施改革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但从这次会议反映出来的情况也充分说明,我们的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探索了一些经验,找到了一些破解存在问题和矛盾的有效办法,使大家更加坚定了将农村综合改革引向深入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各级和各部门的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当前改革的进展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认真贯彻落实了全省农村综合改革会议精神

全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后,*委、*政府高度重视,结合德宏实际,在*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全*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作了全面安排和部署,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把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抓实干,争取农村综合改革各项工作有新的突破。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对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进行更名和调整,充实成员,从组织上保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将农村综合改革所涉及的各项任务,逐项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做到责任到位;建立完善的协调工作机制,督促、检查、指导各县市工作,推进全*的农村综合改革。

(二)深化了乡镇机构改革

(三)深化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年春季学期,中央、省、*各级财政共转移支付下拨全*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2025万元,免学杂费5905万元,公用经费597万元,城市学校农村学生免学杂费经费31万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资金777万元,人口较少民族义务育阶段寄宿学生生活补助29万元。二是强化经费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财政局、*教育局制定下发了《德宏*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实施细则》(暂行)、《德宏*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管理实施细则》(暂行)、《德宏*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暂行)、《德宏*农村中小学预算管理实施细则》(暂行)、《德宏*城市低保家庭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工作实施办法》、《德宏*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就读工作实施办法》等6个配套文件,指导学校严格管理和使用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三是加大收费管理和监督力度,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国家和省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我*所有农村中小学已全部按“一费制”规定收取作业本费(代收费)、寄宿学生住宿费和未享受到国家免费提供教科书学生的书费。未享受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的城市学校,只按政策规定和标准向城市学生收取杂费和教科书费。四是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全面推进“全员聘用制”改革。自2003年起我*中小学全面实施国家教师资格制度,初步建立了教师资格评审制度,严格执行教师资格“一票否决”制。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逐步建立竞争激励机制,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一步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实施“一校一策”的“全员二级聘用制”人事制度改革。即:校长聘用副校长、教导主任;教育主任聘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农村乡镇小学中心校长聘用各村完小校长,村校长聘用教师。全*首批33所农村中小学已于今年9月1日起实行“全员二级聘用制”改革。五是认真贯彻落实“特设岗位教师”制度。*政府成立了特设岗位教师招聘工作小组,按照条件要求招聘“特设岗位”教师。通过上报“特设岗位”教师需求数,省“特岗计划”办今年下达我*特岗教师招聘指标数为112个。其中:潞西市专招本科生岗位为50个、专科岗位为9个;盈江县专招本科生岗位为45个、专科岗位为8个。六是继续调整全*中小学布局。经不断优化调整,2006年全*共有各级各类学校794所。其中:幼儿园91所(含民办幼儿园70所);小学616所,教学点114个;普通初中58所,完全中学8所,民办高级中学1所;职业中学6所;中等专业学校4所;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含电大)1所;独立建制的农民文化技术学校6所。

(四)深化了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预算共编、账户分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乡财县管乡用”的预算管理方式。一是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巩固和完善目前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建立了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运行机制。二是按照财力支出向公共服务倾斜、向基层倾斜的原则,切实增强乡镇政府履行职责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增加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做到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三是规范和完善了转移支付制度,建立了村级组织经费保障、政府补助和自我保障相结合的长效保障机制,确保了基层政权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行。四是认真贯彻落实粮食直补、农机购机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惠农政策,全部实行“一折通”管理发放,上半年共计兑付补贴资金3081万元。

(五)深化了国有农场税费改革

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农村综合改革会议精神,落实取消农业税,免除国有农场农工承担的的土地承包费、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的收费。通过广泛宣传政策,制定改革方案,实行场务公开,落实减负对象,兑现补助资金,切实将党和政府的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六)积极探索化解乡村债务

全*各级农经部门认真按照“真实、可靠”的要求,全面完成了全*1998年至2005年村组债权债务清理调查任务,为开展化解村级债务试点、探索“防债”、“化债”的长效机制打下了基础。据清查统计:全*村级债权债务清查涉及50个乡镇,363个村(居)委会,3754个村民小组。2005年末,全*集体总收入5576万元;集体总支出4076万元;债权总额3034万元。其中无效债权453万元,占债权总额的14.9%;债务总额8899万元;2005年新增债务总额1213万元,化解债务总额216万元。结合开展化解村组债务试点工作,认真组织潞西和陇川申报省级化解村组债务试点,通过试点示范,探索和完善化解债务的有效途径,防止新的不良债务产生。

(七)同步推进了其他改革

一是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得到较好落实,维护了五保供养对象的基本生活权益。农村低保对象核定工作基本完成,各级配套资金落实到位,7月份全*6万人1至6月的保障资金按时按标准一次性发放到农村低保对象手中,制定出台了《德宏*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实施办法》。二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制定出台了《德宏*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试行),明确了家庭收入的计算、申请审批程序、保障资金发放与监督管理等内容,逐级建立领导和工作机构,使农村低保工作层层有人抓、层层有落实。三是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村民自治。建立健全了村民自治组织体系,加强了青年、妇女、民兵、文教、禁毒、综治、调解、计生等“”村级组织工作委员会功能,明确村级各类组织之间的关系、职责和工作程序,使村民自治实践活动日趋规范。广泛开展创建“村民自治示范村”和“民主法制示范村”活动,不断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和财务管理、“一事一议”制度,发动和依靠村民共同管理村内事务。继续推进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引导村民依法行使民利。加大对村组干部的培训,提高村干部的民主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四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2003年潞西市和2006年瑞丽市开展新型农村合作试点的基础上,*年全*三县两市已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通过运行,总体平稳,基金安全有效,参合群众享受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惠。五是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我*有335个村民委员会,设卫生室332所,规划重点建设287所。2006年已按规划标准完成建设76所,总投资447万元、总建筑面积7320平方米。*年全*安排新建卫生室131所(其中:潞西33所、瑞丽6所、陇川24所、盈江40所、梁河28所),改扩建80所,总投资786万元,总建筑面积12100平方米。目前各县市正在积极组织施工,预计年底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

三、改革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改革已进入到对农村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进行综合改革,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的攻坚阶段。面对改革,有的地方和部门产生了两种不正确的思想倾向:一是对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到位。简单地认为农村税费改革结束了,农民负担减轻了,改革也就完成了。一些干部不适应新的农村形势要求,观念跟不上,行为习惯用老办法,对改革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理解不深,对推进涉及本部门、本单位和本人利益的改革有抵触情绪。二是对农村综合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缺乏足够的认识。面对困难、问题、矛盾产生了畏难情绪和消极等待、观望、依赖思想,使一些难度较大的改革:如精简整合乡镇机构、分流安置超编人员;加快教育人事综合改革、统筹城乡教育资源;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整合支农资金、增加对农业农村投入;清理化解乡村债务、严格制止乡村发生新债等方面的工作,在具体做法、工作进度和工作力度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政策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如何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按财权与事权衔接匹配原则界定县乡村的职能责任;整合乡镇事业站所、精简机构分流人员;基层组织运转保障中如何明确、规范财政补助的性质和保障的范围标准等方面的具体配套政策措施制定还较为滞后。怎样进一步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综合人事改革、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制定切实有效措施化解乡村债务等方面政策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从各地特别是试点县市政策措施制定情况看,普遍存在着配套政策措施不多、细化不够、分类指导不明显、创新性不突出等问题,与所承担的改革试点任务、责任不相称。如何加强对试点县市的领导和工作指导,使试点地区更加努力探索、勇于突破、敢于创新,更多地出经验、出成效,起好典型示范作用,健全完善符合我*实际的改革政策体系,使改革全面推进,是我们需要加强的一项工作。

(三)改革发展与财力保障矛盾十分突出。在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各项工作中,需要投入一定的改革成本和经费作保障。虽然近年来上级财政按政策加大了县乡财政转移支付补助的力度,加大了对改革的财力支持,但也只是实现了低水平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的推进和实施的效果。进一步加大各级各部门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增加对改革的支持力度,是各级、各部门都要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四)乡村债务和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两大遗留问题。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对农民的税费负担后,乡村债务和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两大遗留问题进一步凸现出来,虽然采取了一定措施,制止化解了一定债务,但因思想认识不到位、县乡财政困难和缺乏有效的上下级、各部门联动政策等诸多因素,化解债务非常困难。沉重的乡村债务已严重影响到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建设、执行能力和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成为当前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和困扰乡村基层政权组织及干部的一大难题。如何调动农民群众自身投入建设的积极性,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也成为各级和广大干部群众非常关注的问题。

四、围绕今年改革目标任务,全力推进各项改革任务的完成

今年只剩下最后两个月时间,按照全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确定的农村综合改革目标任务,各县市要对本地区完成今年改革目标任务存在的差距进行认真分析,及时向党委政府报告情况、提出措施建议,督促各乡镇加快工作开展,确保今年改革目标任务的完成。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面落实国有农场取消类似乡镇五项统筹政策,确保农工受益。目前,各级、各部门的改革方案正在落实当中,在工作开展中,一是要尽快将补助资金落实兑现到农工,各地、各农场要坚决消除等待观望思想,克服畏难情绪,确保政策的落实。二是要坚持按省、*改革方案的规定,采取农工愿意接受的方式落实兑现政策,各县市的地方农场和事业三场可参照借鉴,关键是要让职工满意,有利于农场的发展。三是给农工发放的直接补贴,必须用现金兑付,尽可能采取“一折通”的形式直接兑现到农工,严禁代缴代扣农工应缴纳的其他税费,不准抵扣农工税费尾欠和其他欠债,以及采取实物方式兑现。四是采取农场集中使用补助资金方式的资金,必须专项用于解决农工的饮水安全、场内道路建设和危房改造,由农场提出计划和方案,以场员大会或场员代表大会通过,并报同级财政和农场主管部门审核,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一年一报、一年一定。不得用于农场生产经营和其他方面的投入和开支。五是落实政策要处理好“三个平衡”:处理好农场正式场员和其他场员之间受益的平衡,科学合理地确定受益职工的范围和标准,在兼顾大多数农工受益的同时,要向种地农工倾斜;处理好同一县市内各个地方农场之间的平衡,多方考虑原有体制、基础、分配方式不同等多种因素,细化政策方案,加强指导,做好平衡工作;处理好同一区域内华侨农场与农垦农场之间的平衡。华侨农场和农垦农场职工多,且较为集中,所采取的方法、措施要相对统一,防止差异过大,形成新的社会矛盾。

(二)全面完成清理锁定乡村债务的各项工作。2004年以来,各县市对乡村债务都进行了清理统计,但由于思想认识、工作措施存在差距,债务统计口径、报表不规范,导致全*债务总额未能锁定,给各级制定化解债务政策、严格债务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和障碍。各县市要充分认识乡村债务清理核实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按照*政府的通知要求,在今年内全面完成截止2005年末乡村债务的清理核实和锁定,逐步建立债务的动态监控机制。各县市清理工作完成以后,综改办要联合财政、农业部门认真做好清理工作的总结,按财政和农业部门统一的报表,将清理锁定的债务逐级上报到*综改办和*财政局、*农业局。

(三)全面推行“乡财县管乡用”改革,为进一步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奠定基础。按照省从今年起全面推行“乡财县管乡用”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的要求,各县市要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特别是目前尚未实行这项改革的县市,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措施,进一步统一思想,克服畏难情绪,尽快开展这项工作,争取在年底以前全面完成改革的推进工作。将乡镇作为县一级预算单位管理,实行预算县编,将公共财政支出改革延伸到乡镇,确保乡镇运转和发展的支出需要,减少乡镇事务负担,促进乡镇职能转变。

(四)全面建立乡镇行政事业编制约束机制。推行乡镇编制实名制管理和按编制内实有人数核拨财政经费,建立稳定、长效的乡镇行政事业编制约束机制,确保乡镇编制5年内只减不增。通过分类核定乡镇编制、整合乡镇事业站所、分流安置超编人员,实现编制只减不增,为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工作开展进展情况看,全*与全面推行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各县市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配合组织、编制、人事部门,督促乡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改革实施的进程,努力尽早完成改革的目标任务。

(五)全面推行“校财局管”,加快和规范教育经费管理。目前,我*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已全面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管理责任由以乡为主向以县为主转变,经费投入责任由以农民为主向以各级政府分级负责转变。为加强教育专项资金的管理,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的建立,各地对教育经费的管理逐步实行了“校财局管”的管理方式。根据全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今年要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校财局管”工作,这是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基础性的工作。从改革的情况看,实行“校财局管”,对加强政府教育投入管理、规范农村中小学收费、统筹城乡教育经费管理和资源分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各县市要进一步按照省的要求,加快全面实行“校财局管”的工作步伐,进一步研究建立规范完善的管理制度,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根据财力的增长情况,进一步提高保障的范围和标准,为实现“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有学上、都能上得起学”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认真妥善处理好历年农业税的尾欠。省政府已明确,历年农业税尾欠是否清收,按照以县为主、尊重大多数农民意愿、依法实施的原则,由县级人民政府决定。农村税费尾欠,是近几年来农民群众和各级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各级人大、政协会上建议提案较多、要求进行妥善处理的问题之一。各县市对此要引起高度重视,结合实际制定农业税尾欠处理政策、开展处理工作,积极妥善地处理好农业税尾欠,为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建立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创造条件。

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 篇四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为核心,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符合国情和发展阶段的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

推动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在农村耕地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民以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以及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托管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把握好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和规模经营的度,不片面追求超大规模经营,不搞,不搞强迫命令,不搞行政瞎指挥,使适度规模经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相适应。提升农户家庭经营能力和水平,重点发展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从事专业化集约化农业生产的规模适度的农户家庭农场,使之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适时提出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相关立法建议。

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务,创新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和利益联接机制,构建农户、合作社、企业之间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进一步创新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机制,允许政府项目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完善农民以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

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家庭经营在相当时期内仍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力量,要通过周到便利的社会化服务,把农户经营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充分发挥农业公益机构作用,大力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组织,健全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政府向农业经营组织购买公益机制创新试点。

培养职业农民队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制定专门规划和切实可行的政策,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扶持有技能和经营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办家庭农场、领办农民合作社,创立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健全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的保障。对工商资本租赁农户承包地作出明确规定,建立严格的资格审查、项目监管和定期督查机制,禁止以农业为名圈占土地从事非农建设,防止“非粮化”现象蔓延。鼓励和支持工商企业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探索建立工商资本农地租赁风险保障金制度。

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 篇五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逐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生产和发展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转变我国农业的弱势地位,还有利于增强农业规模化效应与竞争力。但应注意的是,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生产仍存在若干问题,本文重点针对这方面进行探讨,并就如何加以解决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生产;问题

农业产业化生产是由于市场经济规律对农业生产活动的作用而产生的结果,也是促进我国由传统农业逐步朝着现代化农业方向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农村改革与发展不可或缺的新型农业经营及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生产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益,提高农民的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1农业产业化生产中的若干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生产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1分散式、小规模生产经营模式仍占主导地位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生产经营模式,虽然该模式曾取得巨大的成功,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种小规模、分散式生产经营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受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农民对农业资本的投入越来越少,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的产业化生产与发展。

1.2缺乏有利的条件与环境

作为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国家,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87hm2,只达到全球平均水平的1/3,而且耕地资源日趋减少。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2.6%,但农业生产率却不足西方发达国家的10%,农村出现了严重的劳动力过剩等问题。不仅如此,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情况越来越突出,也为农业产业化生产及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纵观我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在建国之后,为了摆脱经济落后的情况,我国政府开始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用于工业资本的原始积累,因而形成了工农业产品价格间的“剪刀差”,这种政策牺牲了农业用以发展工业,虽然促进了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但也导致农业利益低等情况越来越严重,导致农业积累能力越来越差,农业生产条件、环境等均无法得到有效的改善,致使资源大量远离农业生产,加之基础设施的落后,农业产业化无法得到有效地发展。

1.3农业市场体系亟待发展和完善

所谓的“农业市场体系”,指的是以农产品市场为核心,产品、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各要素市场所构成的有机体,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生产及发展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基于市场导向的农村改革促进了农业市场体系的发展,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改革不配套、不完善,农业市场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亟待完善,农业市场发育差,市场亟待规范,市场环境亟待改善等,这不仅导致地区封锁、市场分割等情况发生,也无形中增强了区域之间的矛盾、不均衡,影响了市场的有效运转。

2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生产的若干建议

结合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生产中的问题,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

2.1加强宏观调控

针对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仍处于初级阶段这一情况,为了促进其迅速发展,要求政府部门应加强科学引导与宏观调控。进行科学规划与布局。明确不同地区特色农业及其主导产业,为当地龙头企业制定战略性发展规划与扶持政策,结合地方综合性协调机制,就农业产业化生产及发展进行统筹规划与科学布局;增强资金投入。当前制约我国农业产业化生产及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即资金的短缺,因此,政府应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生产与发展,并将其作为财政支出的重要方面,制定完善的实施方案,各地区财政、信贷等部门应依据要求切实落实好支农政策,转变财政资金间接支付等传统方法,实现直接支付。

2.2促进农业产业的优化与升级

农业产业化生产涵盖了第一、二、三产业,同时,涉及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属于十分庞大的系统性工程。要求各地区有关部门应不断优化、升级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引入现代化农业技术,优化农业结构,同时,加快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减少劣质农产品的生产,调整农业结构,进一步促进畜牧业发展。

2.3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基地化经营和发展

要求各地区部门应从当地农业实际出发,做好规划和布局工作,就经营主体而言,切忌搞“唯成分论”,不论是国有、集体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只要其能够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就视为龙头企业加以培育。就经营方面,鼓励联产、联营、合股,将初级的农产品生产逐步延伸到加工、流通等多个领域,鼓励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深入农村构建基地,促进农业基地化发展。

3结语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在农村改革逐步深化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需求所发展起来的,应加快解决农业产业化生产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作者:王洪美 单位:山东省诸城市贾悦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张小蓄,王文强。关于湖南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J].湖湘论坛,2010,17(02):219-221.

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 篇六

据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此前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农户承包经营,土地集体所有权与农户承包经营权实现了“两权分置”。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目前大量劳动力离开农村,农民出现了分化,承包农户不经营自己承包地的情况越来越多。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这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农村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际上,从十八届五中全会,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到《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再到“十三五”规划纲要,针对农村土地制度“三权分置”的改革基本方向,这几年政府在各个重要农业文件和会议上都有反复提及,就是要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

推进“三权分置”这种重大的理论创新,意味着一系列政策改革和法律修订要同步进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表示,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都会进一步推进,与之相关的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等法律修改有望加快。

针对“三权分置”的重点,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撰文称,这项改革重在放活经营权。经营权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前提,独立的经营权体现了农业生产的要素功能。他表示,“三权分置”下经营权流转以及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自给自足生产的农户和兼业农户必将大量减少,而以提供商品农产品、实现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和农业企业为代表的“新农民”将不断成长发育,随之将大幅度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这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基础和方向。

据了解,目前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已经流转,全国2,3亿户承包土地的农民中,6600万户或多或少地流转了土地。此外,自去年8月份国务院正式启动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以来,目前已经有近300个县级行政区开展了相关试点。这些都是放活农地经营权已经取得的重要成绩。

实际上,除了放活经营权,农地承包权的政策制度接下来也面临重大调整。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1984年提出承包期15年不变,到1993年又提出15年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不变。这意味着,现行土地承包关系普遍将于2030年或2033年到期。目前,适时就二轮承包期满后耕地延包办法、新的承包期限等内容提出具体方案,也都已经排上政府的工作日程。

据悉,虽然农户土地承包权重在稳定,但是随着目前国内部分地区针对土地承包权改革的探索进入深水区,针对部分地区撂荒严重的问题,土地承包权的有偿退出也零星开始出现了试点。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巴南区委书记李建春表示,巴南农户正在尝试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内的四项权利自愿有偿退出,引发关注。笔者日前在巴南区采访获悉,巴南区利用重庆主城九区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的契机,探索了“八步工作法”,主要是先确定前期投资业主,限定试点区域;再征求农户意见,由农户与业主协商达成退出补偿协议条款,业主出资对农户予以补偿,农户将土地权利退还给集体组织,再由村集体将其流转给业主;三方签订协议。据了解,目前巴南区天星寺镇芙蓉村学堂堡社已有7户农民自愿退出,实现直接财产性收入375万元。

绿满家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毛良模是首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的业主方,也是土生土长的原芙蓉村村民,他告诉笔者,“每次回老家,看见大片的耕地撂荒,都很心疼。有了点钱,就把大伙手里的地流转过来,自己耕种。但是单纯种地总是亏损,后来就想发展旅游业、养殖业把产业链拉长。可是流转过来的土地,剩余年限只有十多年,农民考虑十几年后接收土地时会比较麻烦,不许我们整治。”

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 篇七

一、关于几个概念的界定及相互间的关系

为理清思路,有利于成都市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顺利进行,先对成都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村庄整治的关系作以下探讨。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二十字”的要求,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涵盖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环境等全面性综合性内容,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深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根据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决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的精神,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由各级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组织和引导农民参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按照统一规划建设和治理农村人居环境,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城乡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现代中国农村。

落实到成都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努力引导和帮助农民向城镇转移;同时“四位一体”,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在农村区域产业集中发展、土地集中经营、农民集中居住,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紧紧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总体部署,深化细化各项工作,由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级各部门各个方面参与,协调配合,共同实施。

(二)村庄整治

根据建设部《关于村庄整治的指导意见》,村庄整治是国家建设部提出的各级建设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承担的核心任务。是在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立足于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社会文明,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农村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积极配合各个方面,充分利用已有条件,整合资源,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新社区、改造旧村落,改善村容村貌的具体工作。

落实到成都市,村庄整治工作不能简单化地理解为对现有村庄的整改,而是建设部门按部门职能承担的统筹城乡资源、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参与农村“三大工程”建设,促进农民转移和集中的各项具体工作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村庄整治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综合与具体的关系。因此,各级建设部门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开展工作,绝不是把村庄整治与推进城乡一体割裂开另搞一套。

(三)新居工程

“新居工程”,是特指成都市在中心城区、14个县城、30个重点镇本轮规划的城市建设用地区内,按“六统一”的方式,提前建设的专用以集中安置该区域农村居民的城市化居住小区。即纳入城镇统一规划,统一供地,统一按城镇居住小区的性质和标准,统一配套小区路、水、电、气、通讯和排污、治污等基础设施,以及文化、教育、卫生、商贸、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由城镇政府统一组织建设,并实行统一的社区服务和管理,满足被安置农民和进镇落户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后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新居工程是成都市推进“三个集中”的创新性实践,是组织和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最终转变从业方式、居住生活方式,改变农民身份,成为城市居民的重大建设项目。

(四)农村新型社区

农村新型社区是按照成都实际,在农村区域按照统一规划和统一设计所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齐全,符合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要求,具有社区服务和管理功能,规模较大的农村集中居住社区。

成都市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重点是统筹推进“三个集中”,把农民尽可能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转移到城镇从事非农产业,转变为城市居民。同时,对仍以农业产业为主,需居住在农村的农民,提高农民聚集度,有效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农村新型社区是成都市农村区域农民居住生活的一种先进形式,是成都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具体内容,是改变农民居住方式的基本形式,也是村庄整治的主要模式。

(五)几个概念间的关系

由此可知几者之间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领各个方面的总体战略任务;村庄整治是总体战略任务中的部门工作任务;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是成都市在总体战略任务中促进农民集中居住的重要内容;新居工程已不再属农村范畴,而是统筹城乡建设,在特定区域将农民直接转变为城市居民的建设项目,是成都市建设新农村的最高层次。

二、成都市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方式

(一)新居工程建设

新居工程是成都市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变、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管理体制转变、城乡同繁荣共发展的重大项目。是新农村建设中促进农民向城镇集中,转变农民身份的综合性工程。按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农民变市民中心城区达到100%,14个县城和13个优先镇达到70%。实施新居工程建设政策性强,各区(市)县政府要制定专门的办法,由政府组建“新居工程”建设投资公司作为投融资和项目建设的主体,政府先投入一定的启动资金,公司以土地的预期收益为抵押多渠道筹资、融资,对土地进行整理,在土地征用后,通过招拍挂方式取得的土地收益,返还其土地整理成本。新居工程实施方案要经三分之二的农民同意,符合规划,按法定程序报建。

(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农村新型社区是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形式,按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农村范围(即县城、重点镇之外的区域)到2010年,农民集中居住度平坝地区达到60%,丘陵地区40%。农村新型社区按乡(镇)总体规划布局定点,并确定其聚居规模。以土地整理和宅基地归并项目为载体组织建设,其实施方案,经三分之二村民或三分之二村民代表同意后,按法定程序报建,由乡镇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有组织分步骤地实施建设。

(三)旧村落(场镇)改造

旧村落(场镇)改造是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补充形式,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对按规划予以保留,但环境较差、设施不全的现有一定规模的村庄和院落,以及已撤消建制的原场镇片区,按照农村新型社区标准对环境、设施和建筑实施综合整治,并吸收附近农民进入建房居住,成为符合宜居要求的新型农村居住社区。旧村落(场镇)改造以“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政府资助”的方式,由乡镇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因地制宜,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建设。

(四)移民新区建设

是我市边远山区建设新农村的创新形式,即不宜集中居住,也不宜发展二、三产业的山区,农民无法依靠当地资源增收致富,在较大的区域内,统筹区域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将农民迁移到适宜集中居住、有利产业发展和创业增收的片区,按规划和标准建设新型社区,彻底改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通过移民新区建设,到2010年山区农民集中居住度达到40%。移民新区建设,以“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政府资助”的方式,由乡镇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因地制宜,按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建设。

三、成都市新农村建设的措施

(一)基本措施

1、以规划为先导,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新农村建设。

按照区域“三集中”规划,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以整个村域为单位,对农村生产生活各要素、各项设施全面统筹,综合整治。各部门要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予以相关的技术指导,并帮助和指导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制定实施方案,按照规划进行相关的专项设计。依据规划,根据产业发展趋势,科学、有序地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终极发展目标一步到位,而建设按产业集聚程度,分区域梯次推进,分步

2、以土地整理和宅基地归并为依托,大力引导农民集中。

成都市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土地整理和宅基地归并同步进行,在土地整理和宅基地归并项目的实施中,实现产业集中发展、土地集中经营、农民集中居住。各区(市)县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方向,结合土地整理项目,利用项目资金,各方面的建设投入同步跟进,配套实施,抓好项目范围内的生产设施、农村新社区或城镇“新居工程”的住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各项建设。在土地集约化、产业规模化的同时,建设功能齐全、环境优良、风貌协调的农村新社区或城镇“新居工程”小区,引导农民改变居住方式,从分散走向集中、从农村转向城镇。土地整理和宅基地归并项目是成都市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结合点,没有土地整理和宅基地归并项目的区域暂缓实施新农村建设。这就是成都特色。

3、发展集体经济,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调控能力。

通过土地整理和宅基地归并新增的耕地,所有权归全体村民共有。但不分配到农户,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或统一流转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其经营收益,一部分分配给村民,一部分用于村农公益事业和公共服务活动。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新农村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村民共同富裕。在现阶段,需要建立必要的社会调控机制,协调发展的不平衡和存在的矛盾。农村社会调控主要靠村民自治组织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施,村集体经济组织就需要有基本的经济调控能力。发展集体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

(二)建设管理的措施

1、以垃圾和污水处理为重点,开展农村环境整治。

按照新农村“五化一配套”(道路硬化,公共场所绿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社区洁化,环境美化,公共设施配套)的内容,各部门从技术上和政策上指导、配合乡镇政府、村级组织强化村内主要道路、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整治。重点建立县、镇、村三级联动的农村垃圾处置体系(县级统一组织处理、乡镇负责组织清运、村级组织收集);配建排污管道和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或其他污水处理设施。

2、以农村危房和私搭乱建清理整治,消除农村建筑安全隐患。

各区(市)县建设局组织力量,指导和配合乡镇政府,对村内危房和私搭乱建进行清理整治。教育和帮助农村拆除有安全隐患的建筑,向规划的新社区集中居住。

3、以延伸城市建设管理方式,创新村镇建设管理体制。

新农村建设项目均由县级建设部门统一管理,并依法予以业务监督和技术服务,统一实施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各区(市)县建设局改革村镇建设管理体制,打破当前城乡建设二元分割格局,建立以主要负责人牵头,各部门统筹联动的新农村建设管理工作机制;同时发挥建设局村镇科(办)的综合作用,协调各相关科室,把城市建设管理的方式向农村延伸,建立新的村镇建设管理模式。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方式,以“统规统建”为主要方式,淡化“统规自建”,确保规划和设计的执行。加强村镇建筑工匠的管理和培训,进一步提高素质,现有工匠队伍维持现状,不再新增村镇建筑工匠,鼓励和引导村镇建筑工匠向建造师转化。

4、以加强技术服务,塑造多样化的新农村建筑风貌。

新农村建设防止“村村一张图,村村一个样”的现象,各地新农村的建设方案和房屋建筑要结合实际,依据当地不同的传统文化、地形地貌、生产生活需要等因素,分别进行设计,使新农村建设突出乡村特色、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市建委组织专家免费为各地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服务,各区(市)县建设部门加强指导。市、县二级建设部门免费为各地提供新农村住宅设计方案,并指导各地结合当地实际调整和完善设计,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5、落实配套政策,加快新居工程建设。

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 篇八

[关键词]水利基础设施;金融扶持;农业金融服务

[DOI]10.13939/ki.zgsc.2016.38.176

广西是农业大省(区),农业发展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农村人口脱贫的一个重要的基础。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广西农业发展面临着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水利基础设施陈旧、自然灾害多发重发等日益突出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加大对广西农业基础水利设施的投入,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对推动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广西水资源自然制约和投入不足现状

1.1 水资源分布不均,丰欠悬殊,旱涝交替

广西水资源主要来自降水,但降水量时空分布差异大。东兴、昭平和永福是广西3个多雨中心,中心附近年均降水量在1900毫米以上,其中东兴高达2755毫米。以百色为中心的右江河谷及其上游的隆林、西林和以宁明为中心的明江、左江河谷至邕宁一带,为少雨地带,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毫米以下,形成了广西著名的三大农业干旱区:桂西北旱片、桂中旱片、左江右江旱片。降雨季节分配不均匀,70%~80%的降雨量集中在春、夏两季,秋、冬两季总降雨量仅占全年降雨量的20%左右。农业用水受到时间、地区来水量的制约,也因此极易发生大涝大旱且往往涝旱相连。

1.2 水利设施薄弱,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较少

广西山高坡陡,耕地分散,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条件差,水土分布极不协调。2013年,广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443.07万公顷,仅占耕地总面积的35.12%,约2/3的耕地还在依靠老天定收成。广西80%的甘蔗集中在桂中旱片、左江旱片、桂西北旱片等干旱贫瘠的坡地,糖料甘蔗生产基本上“靠天吃饭”,具备灌溉条件的蔗地不到20%。

1.3 水资源污染问题依然严峻

工业废水、养殖排泄物、农村生活污水等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还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还很严重。近年来,广西境内江河受工业矿山废水污染的事故时有发生,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13年,广西Ⅰ-Ⅲ类河道长度32761.25千米,Ⅳ-Ⅴ类河道长度3462.654千米,劣Ⅴ类河道长度970.3千米,分别占河道总长度的88.08%、9.31%、2.61%。

1.4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不足

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计算,近十年在财政、银行、农户的农业总投入中,财政平均占17%,银行平均占61%,农户占22%,三者总投入平均增长20.6%,其中财政占7%,农户占17%,银行占76%。

据了解:广西“十二五”期间,自治区政府加大了对涉农水利投入,但是,相对于农业水利建设巨大的金融需求,和前期欠账太多,现有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和服务仍难以有效满足发展的需要。见下图。

2 加大对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

2.1 是加大实施农村综合改革,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的基础环节

按照中央《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部署要求,以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为核心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试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土地要素资源得到盘活,生产力得以释放提升。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已有300多万家,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48万家,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2万家。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大、实力强、与市场对接程度高,将极大增强农业生产的实力,丰富农民增收的渠道,有力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2 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基础

一是加强农田灌溉与排水工程建设。统筹骨干工程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既要突出抓好病险水库治理和主干渠道的修建完善,更要强化末级渠系的建设完善,形成灌排沟渠成网,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增加和恢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旱涝保收能力。二是加强农用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施沃土工程,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基本农田的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土地复垦、整治工程,加大整治后耕地的保护力度。三是加强农村道路、电力、广播电视、通信设施建设。着力完善城乡对接的农村公路网络,抓好通村通屯公路的改造硬化。完善田间道路系统,优化田间道、生产路的布局,提高道路的荷载标准和通达度,充分满足农业机械作业要求。

2.3 是加强农业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基础

一是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强化森林生态功能。不断推进珠江防护林建设、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注重发挥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功能,保护好自然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二是开展矿山矿区生态恢复重建的工程建设,重点推进大型矿山矿区的生态治理。三是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生物措施,结合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坡改梯工程、生态移民工程等对石漠化土地实施综合治理,推进生态恢复及堤岸整治工程,改善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四是推进农田林网工程建设,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提高农田防护林比例;实施坡改梯、堤岸防护、坡面防护和沟道治理等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增强农田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2.4 对督促关键政策落地生效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政府把加快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重大举措,坚持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在加大各级公共财政投入、强化农田水利规划对各类涉水项目和资金统筹整合,出台了关于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的条例、办法等法规,以及投资补助、金融支持、价格税收优惠、风险补偿和农业节水激励约束等政策措施,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与运营。比如,民间资本和信贷资金、抵押补充贷款以及过桥贷款等支持政策,调动了社会各方参与农田水利建设运营的积极性。

3 加大金融对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扶持的思路

3.1 充分有效发挥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功能,支持农业水利基础建设

农业基础水利工程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农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经济快速发展给生态保护带来巨大压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日益突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具主体,改革和发展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1)要强化与地方各政府合作,积极探索、重点推进通过公司类客户支持农业发展的信贷模式。结合农业项目特点和国家、地方有关政策,分别采用委托代建购买服务、政府特许经营、企业自营等项目融资模式。

(2)要因地制宜、因项目制宜,为农业项目量身定制融资方案。努力创新金融产品,研发符合农业产业特点、与农业生产周期相匹配的信贷产品,延长中长期贷款期限,实施优惠利率,开展风险可控的农业项目权抵押贷款业务等。

(3)要提高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水平,优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办贷效率,加快贷款投放,对农业主管部门推荐的优质项目和国家重点工程,开辟绿色通道,在信贷政策上予以倾斜。

3.2 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向农村市场开展业务

加强与政府各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充分掌握国家各项惠民政策措施,提供配套金融服务。

(1)提高金融产品使用效率,提高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参与普惠金融建设的积极性,实现国家惠民政策与自身业务拓展同步推进。

(2)把金融服务与信贷资金支持结合起来,通过信贷资金支持推动金融服务的落实,激发农民主动参与农村金融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提供金融服务为贷款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满足客户差异化、特色化服务需求。

(3)把握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的结合点。当前发展普惠金融,既缺商业性的中小型金融机构,也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更缺合作性金融机构来支撑普惠金融的实现。所以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三种形态都应发挥作用,形成合力,优势叠加、功能互补并落到实处,才能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农村信用社要发挥自身网点优势和业务优势,加快电子商业汇票、手机支付、电子现金等新型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工作,把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业务优势,积极借鉴吸收完善,在农村做大做强,占领农村市场。

3.3 大力发展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

充分利用国家的鼓励政策,大力发展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截至2009年年末,银监会共核准全国共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30家,其中开业172家,筹建58家。同时,制定了“东西挂钩、城乡挂钩”的双挂钩政策,明确提出实行百强县(或大中城市辖内)与中西部地区1∶1与国定贫困县1∶2挂钩政策,引导各类社会投资者到中西部和农村地区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1)支持鼓励地方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机制灵活,在服务小企业和“三农”方面具有优势,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意愿强,可将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与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施准入挂钩。

(2)调整村镇银行有关政策。为推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在实施机构间的有效风险隔离、设立严密“防火墙”的基础上,允许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可将村镇银行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由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调整为10%,对单一集团企业客户的授信余额调整为15%。

(3)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管理模式。为提高主发起人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积极性,鼓励支持主发起人通过新的管理模式规模化地推进机构组建。“允许西部除省会城市外的其他地区和中部老、少、边、穷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地(市)为单位组建总分行制的村镇银行”。同时,加强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切实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指导、服务和监管。

3.4 建立和发展农村资本市场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下和互联网时代,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资源约束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将面临着许多新挑战和新问题,农村对多元化、多层次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对照新常态下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趋势,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的任务仍然艰巨。建立和发展农村资本市场应当从三个方面推进改革。

(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于农村金融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2015年11月2日国务院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提出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2015年11月10日国务院的《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各级地方政府应积极贯彻执行,使好的政策接地气,落地生根。

(2)提供规模化、多元化、长期化的金融支持。在金融服务创新上,积极稳妥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鼓励金融机构组合运用信贷、租赁、期货、保险、担保等工具,创新供应链融资等金融服务,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规模化、多元化、长期化的金融支持。

(3)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多形式、多渠道支持农村金融发展。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围绕分散现代农业规模经营风险、盘活农村产权,对农村金融组织、供应链金融服务、扩大农业贷款抵质押担保物范围、优化农业保险产品等进行探索。

3.5 把握多方力量,改善外部金融环境

发挥现有担保公司的作用,针对农村合作组织达不到信贷支持门槛的问题,联手担保公司,根据使用组织的融资需求,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信用担保的基础上进行金融支持。促进新担保机构的建立和完善。积极促进组建多种形式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包括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的农业专业担保机构、财政资金支持的担保基金、农民自发组织形成的互助担保机构等,尽可能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信用担保的合理需求。要促进优惠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争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减免政策、利息补贴政策和营业税减免政策等。

参考文献:

[1]广西自治区农业厅规划二处。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R].2015.

[2]财政部。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J].财金,2014(76).

[3]叶国全。对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思考[J].中国县域经济报,2015(4).

[4]刘磊。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16(12).

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 篇九

《**省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省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实施方案

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切实减轻农场职工负担,规范分配关系,增加职工收入,进一步发挥国有农场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国有农场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一项重大政策。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的意见》(〔20**〕25号)、《国务院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小组关于做好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农改〔20**〕4号)和《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关于**省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实施方案的复函》(国农改〔20**〕15号)精神,结合我省国有农场[包括农垦企业、农业良、原种场(含农作物种子,种苗、蚕种、畜种、禽种、鱼种场),牧、渔、林场,下同]实际,制订**省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实施方案。

一、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方针政策,规范国家、国有农场与农场职工之间的分配关系,切实减轻农场职工负担,推动国有农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场目标的实现。

(二)基本原则。坚持统一政策、规范分配的原则。全面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各项政策规定,规范国有农场与农场职工的分配关系,切实保障农场职工合法权益;坚持各负其责、适当补助的原则,按隶属关系由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国有农场由于税费改革而减少的收入,由中央和地方财政予以适当补助。坚持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的原则,各地可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采取改革措施和办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

(三)总体要求。各地要在20**年内全面实施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并实现“三个确保”的目标:一是取消国有农场的农业税并将农场职工承担的土地承包费(管理费或租金,下同)中类似农村“乡镇八项统筹”(即九年义务教育、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文化、卫生、广播和乡村道路建设维护等8项)的收费全部免除,确保将农工较重的负担减下来。二是推进国有农场内部管理体制和各项配套改革,确保农场职工负担减轻后不反弹。三是逐步理顺国家、国有农场与农场职工之间的分配关系,确保国有农场经营有序、生产发展、社会稳定。

二、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全面落实取消农业税政策。20**年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1号)和《国务院关于20**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24号)要求,将国有农场纳入取消农业税政策的实施范围,停止征收国有农场从事农林种植业和养殖业收入的各种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对在土地承包费外由农场职工自行缴纳的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和在土地承包费内由国有农场统一缴纳的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均予以取消。

(二)免除农场职工承担的类似农村“乡镇八项统筹”的收费。从20**年起,对国有农场通过收取土地承包费等形式由农场职工承担的类似农村“乡镇八项统筹”收费予以免除。国有农场要采取绝大多数职工愿意接受的形式和方法,将免除的类似农村“乡镇八项统筹”收费的好处全部落实给职工。

(三)对国有农场税费改革予以补助。对各地国有农场因免除类似农村“乡镇八项统筹”收费而减少的收入,参照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有关政策并考虑国有农场的历史因素,以各国有农场职工土地承包费中类似农村“乡镇八项统筹”收费为基数,核定对农场的补助,由各级财政转移支付予以解决。转移支付资金由省财政核定到市县或主管部门,按农场隶属关系划拨给农场。具体补助办法按财政部有关规定执行。20**年已经收取的类似“乡镇八项统筹”收费和农业税、农林特产税要如数退还给职工。

(四)清理和规范国有农场对职工的其他各种收费。严格控制和清理国有农场面向职工的其他收费项目和标准,确属必要的,应由职代会讨论通过并按隶属关系报国有农场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实施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后,经职代会通过的生产经营性收费必须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根据受益水平与实际支出合理确定,不许搭车收费。土地承包费的上限是改革前农场职工负担总额扣除取消农业税额和免除类似“乡镇八项统筹”收费后的余额。改革后农场职工原享受的社会保障和国有农场服务水平不得降低。要印制、公开发放农场职工负担手册,凡手册之外的收费,职工均可拒付。清理规范收费工作按农业部和财政部有关规定执行。

三、积极落实国有农场税费改革的配套措施

(一)逐步分离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分离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切实减轻农场职工负担。国有农场自办的中小学全部移交当地政府管理,学校教职工(含已离、退休教职工)整体移交。一时难以移交的应免除这些农场的教育附加费及相关税费,当地政府给予适当补贴,以减除农场的双重负担。

国有农场医院(卫生所)等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移交当地卫生部门管理。

(二)进一步推进国有农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积极调整国有农场组织结构,大力减少管理层次和人员,降低管理成本;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大力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费用成本。推行国有农场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实行生产经营性与非生产经营性支出分账核算,规范各项支出,严格控制管理费用增长,防止管理费膨胀侵蚀税费改革带给农场职工的好处。

(三)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所属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确保税费改革政策得到认真执行。建立和完善农场职工负担监管机制,切实防止国有农场通过提高承包费、增加管理费等方式变相增加职工负担。

各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研究和掌握国有农场职工负担管理特点,会同农场主管部门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搞好审计监督,加强检查监督,确保税费改革政策的贯彻落实。

国有农场要实行负担公示制度,按照场务公开、财务公开的要求,以农场、生产队为单位设置税费改革政策公开栏和监督电话,公布职工负担的项目、标准和数额,接受职工和社会监督。各国有农场要印制职工负担手册或明白卡,凡手册(明白卡)外的收费,职工有权拒付。对加重职工负担的行为,有关部门要依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对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实行责任追究的暂行办法〉的通知》(中办发〔20**〕19号)的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

(四)加大对国有农场公益事业的投入。实行税费改革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将国有农场内道路、水利、电力、通讯、土地整治、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文教、卫生、体育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统一纳入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并逐年加大对公益设施的投入力度。

各级人民政府应将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如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农村能源、人畜饮水、品种繁育、技术推广、质量标准、各项补贴等)落实到农场。对地处民族地区、边远山区的农场,要继续加强其履行职责所必需的职能,提高综合保障能力。

各有关部门要在低保、优抚、救济、救灾、扶贫等方面将符合条件的国有农场人员纳入政策范围一并安排实施。

为把加大对国有农场公益事业的投入落到实处,省人民政府责成省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国有农场行政主管部门牵头,会同财政、发展改革委及国有农场公益事业发展所涉及的相关部门在贯彻落实本方案的过程中认真研究制订分离国有农场办社会,推进国有农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对公益事业投入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确保将农场职工较重的负担减下来,确保农工负担减轻后不反弹,确保国有农场经营有序、生产发展、社会稳定。

国有农场要继续增加对场区内公益事业建设的投入,场区内按规定进行公益事业建设的筹资筹劳必须坚持“量力而行、职工受益、民主决定、上限控制”的原则,根据农场职工收入水平和负担能力并参照毗邻地区农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限额标准,严格实行一事一议。

四、切实加强对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是国家、国有农场和农场职工利益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关系到广大农场职工的切身利益,时间跨度长、工作量大、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农场税费改革工作的领导。坚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建立健全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制度,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协调整合力量,国有农场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妥善处理,解决好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cehuashu/939583.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cehuashu/939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