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方山子传》优秀教案3篇 苏轼《方山子传》

《方山子传》优秀教案3篇 苏轼《方山子传》

更新时间:2023-03-19 12:12:29 点击: 来源:yutu

《方山子传》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

  2、认识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

  3、学习文章通过语言行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4、理解并翻译重点语句。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文章变化多端、曲折不*、切合隐士身份的巧妙构思。

  2、学习文章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的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2、认识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培养洒脱的人生态度,追求心灵的自由。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文章通过语言行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2、学习文章变化多端、曲折不*、切合隐士身份的巧妙构思。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作者介绍:(多媒体)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 导语也可由《自题金山画像》导入:“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突出苏轼政治上的坎坷,胸怀的坦荡。由官场中倍受煎熬的苏轼转到山林里的隐士朋友的闲适,带出方山子。)

  二、写作动机:(多媒体)

  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三、齐读课文,师正音。对于字、词、句的理解上有困难的,请同学们提出来一起解决。

  四、疏通文章大意。(多媒体)

  1、幻灯片显示重点语句,请生指出句式特点并翻译。

  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判断句)

  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③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状语后置句)

  ④因与余(于)马上论用兵(省略句)

  2、幻灯片显示,解释重点字词。

  ①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②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③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五、研读课文:(多媒体)

  1、 鉴赏提示可知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呢?

  明确:(一)是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

  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

  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

  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二)是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三)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四)是其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

  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

  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了生*,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

  2、第一自然段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4、思考: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明确: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的,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

  5、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倒叙方山子少年时豪侠之气)

  6、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明确: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此岂无得而然哉”!

  最后作者以光、黄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反衬方山子,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所谓异人的“阳狂”之行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息心中的矛盾。方山子不也正是如此吗?作者以疑似的口吻问他是否见过“阳狂垢污”的异人,其实,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异人。

  六、概括主旨:

  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七、关于本文的构思见教参。

  八、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九、作业:

  课后练习二


《方山子传》优秀教案3篇扩展阅读


《方山子传》优秀教案3篇(扩展1)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3篇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

  2、认识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

  3、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二、写作动机:

  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三、研读课文;

  1、 鉴赏提示可知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呢?

  明确:(一)是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

  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

  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

  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二)是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三)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四)是其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

  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

  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了生*,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

  2、第一自然段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4、思考: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明确: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的,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

  5、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倒叙方山子少年时豪侠之气)

  6、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明确: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此岂无得而然哉”!

  最后作者以光、黄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反衬方山子,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所谓异人的“阳狂”之行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息心中的矛盾。方山子不也正是如此吗?作者以疑似的口吻问他是否见过“阳狂垢污”的异人,其实,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异人。

  四、概括主旨

  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五、关于本文的构思见教参p68

  六、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砩,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br>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七、作业

  课后练习二


《方山子传》优秀教案3篇(扩展2)

——《方山子传》说课稿3篇

《方山子传》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方山子传》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的推荐篇目。

  《方山子传》这篇文章通过苏轼与方山子在岐亭的相遇,记叙了方山子的人生经历,通过对其人生经历的记叙,塑造了陈慥生动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也借此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被贬黄州的无限感叹。在这篇文章前,已有本单元的四篇文章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从不同角度做了分析引导,对如何鉴赏形象学生已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方山子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把前几课学到的知识进行强化。

  这篇文章是一篇传记文章,一般传记文章都是先介绍人物的姓名字号,籍贯,家世,性情,然后介绍其主要事迹,最后是对他的评价。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但在结构上却打破了一般传记文的写法,做到腾挪转换,“文似看山不喜*”,巧妙布局,可以使学生在记叙文的写作上获得有益的启发。

  二、说学情

  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在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上,较高一刚入校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对文言文内容的深层理解上,能力不强;对文言文的思考探究能力更差。

  本文篇幅不长,字词难度不大,又是一篇可读性较强的人物传记,因此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但仅仅只是满足于对文章字词的理解,对文章的翻译,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学习语文还提出了“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因此,还要引导学生一步步对《方山子传》做深层次的理解思考。

  三、说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学习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读懂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同时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本课的特点,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宗”“异”“怒”、虚词“所以”“而”“傥”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在塑造形象和结构上的特点,获得写作上的启示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强调学生通过人物言行来归纳人物形象,做到分析的有理有据

  2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写作目的

  情感与价值目标:

  1对文章中的思想倾向有自己的价值判断

  教学重点:

  1对方山子形象的归纳概括

  2对方山子归隐的认识

  教学难点:知人论世,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

  四、说教法

  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包括“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课在教法上主要采取

  1课前预习 2课内合作探究 3多媒体课件 4授课时间 一课时

  五、说教学过程

  1解题导入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这是著名的河东狮吼的来历,是苏东坡写来形容龙丘先生惧内的。这位龙丘先生姓陈名慥字季常。这位龙丘先生还被苏东坡成为方山子,还专门为他写了一篇《方山子传》。但在《方山子传》中,陈慥是以隐士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反差太大了,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成为隐士呢?

  (设计依据:河东狮吼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成语,但它的出处,当事人却是人们所不甚明了的,一旦学生知道河东狮吼与方山子的关系,必定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后,提出以下问题

  ①大家在课前已经对本文进行了预习,大家按学习小组交流讨论自己对陈慥形象的归纳概括,回答时要求先找出相关语句并翻译,然后给出条理性回答,并推举出小组发言人

  (设计依据:这个问题难度不大,但是要按照时间顺序回答的有条理却不是人人能做到的,因此对学生强调了回答的条理性,回答问题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引起强调回答的有理有据,也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训练。对学生字词的预习情况通过学生的回答一起检查,这个问题可以检查“宗”“驰骋”“遗像”“从”“怒”等实词和“之”“而”等词的掌握情况)

  ②请大家回忆一下以往学过的和做过的人物传记,人物传记的一般写法是什么,我们这篇传记文章与它们有什么不同,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同学们按照问题的顺序以此回答。

  (设计依据: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但是对陈慥的形象塑造非常出色,这也与文章在结构上独辟蹊径,巧妙布局,经纬错落,秩序井然,颇具艺术匠心有关。但是不对学生指出来,学生一般不会注意到,但这种结构布局对学生的习作很有借鉴价值。因此通过问题的设计,由浅到深,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结构布局上的巧妙之处,对此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③请大家归纳一下这篇文章在塑造形象和结构布局上对我们写作上的启示。

  (设计依据:这篇文章在人物形象塑造和结构上对学生的记叙文写作都有借鉴价值,通过小结可以使学生在思想上有一个清晰地认识,有利于写作时借鉴)

  3合作探究

  ①请大家分小组讨论:方山子归隐的原因是什么?苏轼对此持什么态度?苏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回答时要有条理并推举小组发言人。

  (设计依据:对人物形象分析后,要进入对文章思想内容,写作原因的分析。前两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容易回答,第三个问题难度较大,学生回答时可能觉得无从下手,而设计这个问题,是体现学生回答关于文章的态度观点时要注意到作者的经历处境,有的放矢,同时带出对苏轼被贬黄州时的相关情况的介绍,突出二人在“不遇”上的相似之处。回答这个问题,还可以同时落实“阳狂”“污垢”“傥”等字词的理解)

  ②苏轼对方山子的人生选择持赞赏态度,他有没有做出与方山子一样的选择,为什么?

  (设计依据:苏轼的思想很复杂,儒释道思想都存在于他的思想之中。谪居黄州,是苏轼*生所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打击,他对现实有着强烈的不满情绪,在这样的心态下,他渴望摆脱尘世烦扰,去过潇洒隐逸的生活,所以他对方山子的人生选择持赞赏态度,这也是佛道思想在他身上的体现。但是在苏轼身上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所以当苏轼面对人生打击时,他可以用释道思想在精神上得到慰藉,但仍然不放弃积极入世,救世济民的人生理想。苏轼对方山子人生选择的赞赏不等于他也会走同样的道路,只是他此时心境的一种折射。同时补充苏轼离开黄州之后的人生历程和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一是让学生对苏轼的思想,人生态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一是让学生认识到古人遇到挫折打击,并不是只有归隐山林一条路可走。)

  ③当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你是会作出像方山子一样的选择还是像苏轼一样的选择,为什么?

  (设计依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用现代观念来审视作品内容和思想倾向,对于现代中学生还是应该以积极向上的思想来引导,同时也应教会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不至于学完一篇文章就不加辨别的全盘接受,而这个问题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思考回答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4学习小结

  ①关于形象塑造和文章结构

  ②隐与不隐的人生取向

  5课后作业

  请大家课后搜集关于*古代“隐士”文化的相关内容。

  (设计依据:“隐士”文化*自古有之,学生们也不算陌生,课后搜集相关资料,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六板书设计

  方山子

  少年 血气方刚 一身侠气

  成年 折节读书 立志用世

  晚年 归隐山林 怡然自得

  苏轼

  少年成名 才华横溢

  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

  不遇 共鸣


《方山子传》优秀教案3篇(扩展3)

——苏轼《方山子传》阅读答案

苏轼《方山子传》阅读答案1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①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②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③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选自《古文观止方山子传》作者苏轼)

  【注】①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②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③矍然:吃惊的样子。

  1.下列句中的于与余谪居于黄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 贤于材人远矣 B.仓鹰击于殿上

  C. 舜发于畎亩之中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方山子是苏轼的朋友陈慥,年轻时是有侠义思想的人。

  B.选文写了方山子少年、壮年和晚年时的不同遭遇和思想变化。

  C.方山子在晚年隐居山林是为了不受世俗的困扰、过逍遥自在的生活。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自己被贬黄州怀才不遇的境况。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遁: ②因谓之方山子 谓:

  ③适见焉 适: ④余既耸然异之 异:

  4.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参考答案:

  1、(2分)B

  2、(2分)C

  3、(4分)①隐居。 ②称,叫

  ③适逢,正巧 ④以为异

  4、(3分)简陋的居室空空荡荡,(1分)然而他的妻子、儿女(1分)和奴婢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1分)


《方山子传》优秀教案3篇(扩展4)

——《苏武传》教案10篇

《苏武传》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班固及《汉书》。

  ②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③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所写内容。

  ②鉴赏本文运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③把握文章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疏通文言整体感知

  一、导入新课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多媒体显示课题《苏武传》,教师解说《苏武传》与《左传》中“传”)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串读课文,串读过程中正音、把握节奏。

  2、学生参考课下注释自读并翻译,确认重点词义、句式,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

  文言基础知识集约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 jiù )监。

  ②数(shuò )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 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 )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附: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

  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⑦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⑧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⑨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⑩与武决去 决:通“诀”。

  3)古今异义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抵押。 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送给。 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 今义:聚会、集合。

  4)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X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X。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3.走近作者

  1)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2)复习归纳史书的形式

  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4、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

  汉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文帝、景帝时代,汉一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一朝力量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一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整体感知,思考:课文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表现了苏武的什么品性?

  明确:课文先后记叙了苏武的两次自刎、两次反劝降和北海牧羊几件事,表现了苏武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表现了苏武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节。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知道要死了表现得很勇敢,不是死亡本身是难事,而是处于死亡的境况之下是很难的,也就是怎样对待这个死才是难事。苏武又是怎样面对死亡的呢?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体会苏武的铮铮铁骨、拳拳爱国心以及作者如何用高超的手法来体现他的这种精神气节。请大家合作探究,细心研习课文。

  二、分组讨论,研读文本。

  全班分为四大组,每组探讨一个问题。

  第一大组:用短语形式给每个自然段拟小标题,在此基础上理出文章思路。

  第二大组:比较卫律、李陵劝降的章节,并体会文章对比艺术手法的作用。

  第三大组:思考细节描写的作用并想想苏武先欲自杀后设法存活是否矛盾。

  第四大组:课后练习三,读李陵作《答苏武书》并结合课文谈谈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明确:

  【第一大组】:小标题 ①武至匈奴,单于受赠 ②缑王谋反,张胜知之③谋反未果,欲杀汉使④舍生取义,匈奴急医 ⑤卫律劝降,苏武不屈⑥北海牧羊,贫贱不移⑦李陵劝降,岿然不动 ⑧李陵再劝,忠诚如一⑨汉匈和亲,请还苏武⑩艰险尽尝,发白归汉

  文章思路:本文是人物传记,以时间为经、事迹为纬,可分为三部分,依次为出使匈奴、二次自杀、卫律逼诱降、北海牧羊、李陵牧羊、发白归汉,生动刻画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形象。

  【第二大组】:卫律劝降,语言直露,惊心动魄。首先以剑斩虞常和“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而苏武很沉稳地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维护了国家的声誉,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时巍然不动。卫律见威胁无效,转以荣华富贵利诱苏武。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酣畅淋漓!既使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

  李陵劝降,攻心为上。他以朋友的身份推心置腹,处处为苏武着想,又辅之以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再加二者深厚的关系,这时候,只要苏武的思想稍有一点杂念,精神就会立即崩溃。苏武的断然拒绝却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夺目。李陵的劝降及苏武的沉着应对进一步提升了苏武的精神境界。而且李陵的流泪和悲慨也衬托出苏武高风亮节的感人力量。

  对比手法。作者以卖国求荣的卫律、意志不坚的张胜、懦弱痛苦的李陵来对比苏武。他们反复无常的态度更鲜明地表现出苏武持志如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卫律劝降时,采用了威胁手段:举剑欲击。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

  【第三大组】:写史一般要力求冷静、客观地反映事实。班固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则是饱含深情地以细节描写含蓄表达了对苏武高尚人格的敬佩仰慕之情。细节如在匈奴把苏武囚禁大窖,并且断绝食物供给时,苏武“卧嚙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流放北海,廪食不至时,苏武“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顽强求生。“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又如在苏武回国时,是“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无限沧桑!这些最具感染力的细节,充分表现出苏武过人的意志、韧劲和忠诚。

  至于苏武先欲自杀后设法存活并不矛盾,只是不同情形下的反抗方式。前以自刎表示为国雪耻和决不投降的决心,后以存活来捍卫国家尊严。

  【第四大组】:1)李陵在衡量人生价值时是以个人利益得失为标准的,而苏武则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苏武明知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还是要归汉,是因为在他心中,君国一家,他抵死也要作汉臣,其实是忠于祖国。所以,汉帝给他多少赏赐他并不在乎。他在乎的是自己终于完成了使命,维护了国家民族的尊严。这样,两个人的境界高下便很分明了,更能说明苏武的伟大。

  2)在其他人看来,苏武是值得敬佩的,这是要肯定的。但我也反对,因为他傻。为什么在现在的社会不可能出现苏武这样的人,因为这个社会是现实的。苏武是令人敬佩的,他傲人的骨气,令单于折服;他赤胆的爱国心,令我颤抖;他坚定的信念,让我们叹服。可是,在这个社会,你的赤胆忠心比得过那俗气但实在的钱吗?比得过庸俗但确切存在的权力吗?只是一味的忠诚,只是一味的坚持,你能得到的东西有多少。是,我不能否认正是因为他的气节才使人们记住了他,正是他的赤胆忠心才使他更伟大。但试想想若不是汉朝向单于要人,若不是常惠聪明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呢?赤胆忠心固然重要,连自己生命都不能保证的人有什么资格谈坚持呢?李陵固然懦弱,但他看得清现实,他的背弃固然令人愤怒,但请问现在的多少的会学习苏武,放弃金钱,权力。这不正才是真正的人性吗?李陵背弃的同时他也充分考虑了自己的处境,若是你,或许连想都不想就投降。不能否认,因为我们是普通人,但社会中存在的就是普通人。

  三、总结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无疑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去评价,而不能超越人物所处的历史年代。苏武作为汉朝的和*友好的使者出使匈奴,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这更是一种气节!宁折不弯!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譬如东周时赵相赵盾指使赵穿刺杀晋灵公,太史董狐秉笔直书。后齐相崔杼指使部下杀齐庄公,太史伯秉笔直书,其弟仲、叔、季亦然。伯、仲、叔先后被杀,季依然不改,崔杼只好作罢。董狐、伯、仲、叔、季、苏武,这气节一脉相承,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

  同时,今天当很多人像李陵一样感叹“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而难得糊涂时,两千多年前的他——大汉苏武依然坚定信念,践行信念。他是如此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活着,用心用力,纯粹而极致。他的坚守使生命有了沉甸甸的重量。他本可以对自己不那么残忍,但他用坚守一笔一笔地镌刻生命。他告诉我们生命原来需要一种精气神,至大至刚!生命原来可以如此纯粹!

  【附】关于气节的名句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4)宁为玉碎,为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5)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禹》)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7)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8)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题画·竹石》)

  【附】满分作文:永远的苏武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层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才是历史的永恒;铭记,才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苏武传》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

  二、导入: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

  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班彪(史学家,文学家)

  弟弟: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注:班昭,博学高才,*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

  辞赋:《两都赋》

  诗:《咏史诗》

  ◆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2.简介《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汉书》与《史记》的对比【课件】

  内容

  项目《汉书》《史记》

  体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时间跨度230年左右3000多年

  体例本纪、列传、表、志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注: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

  3、我国史书体例简介:

  (1)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例:

  《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

  《资治通鉴》(司马光)

  (2)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例:

  《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

  (3)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例:

  《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4、苏武出使背景:

  解说: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四、重点词句交流

  1、给生字注音在书上。

  2、范读—自由读(注意字音、断句、语气)

  3、重难点强调——指名翻译。

  4、重要注释勾画。

  五、整体感知

  1、人物传记是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文体,那应该怎样为一个人立传呢?本文是不是苏武的生*大事年表呢?明确:

  (1)【课件】传记的一般写法:

  ①先写人名,籍贯,品性综述……

  ②然后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具体材料1、2、3……)

  ③最后为作者评说

  解说:读懂文言文段的关键是材料,即第②点;而材料无非是人的“言”和“行”,即看他(她)说什么做什么。

  (2)本文不是苏武的生*大事年表,只……

  2、理清思路:苏武为何入胡?有何遭遇?结局如何?(请列出作者的思路提纲)

  虞常谋反,牵涉苏武(2-3)

  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5)

  李陵劝降,完全失败(7-8)

  结局:历尽磨难,终归汉朝(9-10)

  六、分析艺术特色及人物形象

  思考:作者如何刻画苏武这个形象的?(写作特色)

  ◆详略得当

  ◆语言、细节描写

  ◆对比反衬

  1、详略得当

  (1)课文在写人时,有详有略。本文主人公是谁?哪几个人物写得详细?哪些人物写得简略?为什么?

  主人公:苏武

  主要人物:张胜、卫律、李陵

  次要人物:单于、汉使者……

  (2)以上是人物安排上的详略处理,其实本文在叙事上也做到了详略得当。哪些事详写了?哪些事略写了?

  详:苏武宁死不降(卫李劝降)、卧雪牧羊……

  略:苏武为於革干王赏识及牛羊被盗……

  (3)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作用:突出主题,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2、用语言、细节刻画人物

  ①语言描写多集中于:“受审讯”和“劝降”两件事。如: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②细节描写,如: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③小结形象: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苏武?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3、对比反衬:哪些人物对苏武性格起到了对比反衬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明确:

  张胜的贪生怕死——苏武的大义凛然

  卫律的卖国求荣——苏武的高风亮节

  李陵的计较个人——苏武的忠君报国

  ◆解说:

  ①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②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③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④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反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七、阅读拓展

  1、苏武在匈奴坚持民族气节十九年,靠的是什么?明确:

  ◆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信念与意志

  ◆忠诚: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

  2、苏武入胡遭遇变故曾两度欲引刀自决,后来被困地窑、牧羊北海时却又千方百计要活下去。这前后不一的做法是否矛盾?会不会影响他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呢?

  不会。引刀自绝是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维护尊严。坚强地活下去是打消匈奴摧毁其肉体、征服其意志的念头,同样是在维护尊严。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3、苏武精神解读:

  苏武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

  这更是一种气节!宁折不弯!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

  岳飞抗金;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坚决不屈服壮烈殉国,“留取丹心照汗青”。杨靖宇在东北寒天雪地中坚持抗日……

  民族精神在各个国家的体现,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的作用:抗战八年,爱国的精神不倒,终于赶走侵略者。

  4、温庭筠《苏武庙》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1)注释:

  ①甲帐:武帝帐,“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②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丁年:壮年。

  ③茂陵:汉武帝陵。

  ④逝川:喻逝去的时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里指往事。

  (2)译文:

  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

  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哀叹逝去华年。

  5、苏武不辱使命,荣归故里,请你为为苏武写一段颁奖词。参考:

  ◆苏武,他是铁骨铮铮的爱国志士,不畏强权,不辱使命,不放弃坚守的方向。命运向他俯首,黑暗向他投降,正义向他挥手致敬,一位可歌可泣的忠诚义士,以他的青春年华,以他的苍颜白发,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见证了他高洁的灵魂;用他顽强的生命力,用他坚定的意志力,在中原大地上,树立起一座不倒的丰碑——永远不死的爱国心。

  ◆十九年的执着,十九年的信仰,换来的是十九年的永垂不朽!苏武的执着,李陵不懂,卫律不懂,单于不懂。那执着是对爱国一种伟大的诠释,但是我们记住了苏武,历史记住了苏武!

  ◆在他的生命里,国家为重,生命私利为轻。十九年的苦难与折磨,他的头发白了,胡须长了,但他依旧手持汉节,但他依旧心存家国。一颗坚贞不屈的爱国之心温暖了无边的荒野,富贵不动心,威武不屈膝,他用行动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八、检测本文文言现象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

  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附: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

  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3.古今异义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4.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苏武传》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2.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三、德育渗透目标

  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3.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二、整体感知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明确】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鞋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接着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2.【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首先,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跃然纸上。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型意义。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武岿然不动。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

  其次,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3.【提问】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明确】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苏武传》教案4

  知识梳理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二、文学常识

  1、作者介绍。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人。他的父亲班彪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曾专心史籍,编写西汉史料,撰写《后传》百余篇(一说六十五篇),为班固写作《汉书》奠定了基础。班固十六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他熟悉西汉史实,在他父亲的直接影响下,逐渐转向汉史研究。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三十年(54),班彪去世,班固从洛阳奔丧还归故乡。班固在家居丧期间,着手整理他父亲的《后传》,他认为“所续前史未详”,就于汉明帝永*元年(58)开始撰写《汉书》,时年二十七岁。永*五年,有人上书明帝,告发班固私改国史,班固被捕入狱。班固之弟誓超赶到洛阳上书,替兄申辩,地方官吏也把班固的书稿送到京师洛阳。汉明帝看过班固的书稿,很赞赏班固的才学,就召他到京师为官。他被任为兰台令史。兰台是汉代皇家藏书之地,令史负责掌管图籍,校定文书。班固在兰台坚持撰写《汉书》,直到汉章帝建初七年(82)才基本完成,前后历时二十多年。汉和帝永元元年(89),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后在窦氏幕府任职。永元四年(92),班固因窦宪谋反的事牵连,被捕入狱而死。终年61岁。这时,《汉书》中的“八表”及《天文志》尚未写成,汉和帝命班固之妹班昭补写,也未能竣工。后又命同郡的马续补写,《汉书》才得以全部完成。

  2、《汉书》介绍。

  《汉书》之名,是由班固自定的。后来因为有南朝宋代范晔的《后汉书》,所以也有人称它为《前汉书》。《汉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上起西汉高祖元年(前206),下终王莽地皇四年(23),共记述了230年的史事。它包括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其中,汉武帝以前的纪传,多沿用司马迁《史记》的原文,但也有所取舍。汉武帝以后的史事,多是新纂。《史记》与《汉书》,有可以互相补充和互相印证的地方。

  《汉书》的体例是继承了《史记》的,所不同的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人“列传”,全书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内容分工明确,而又互相联系,构成统一的整体。汉代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的官修史书,基本上都沿用班固奠定的这种体例。《汉书》的十二帝纪,叙述汉高祖至汉*帝的史事,这是编年大事记,重要的事件在帝纪里都有简明扼要的记载。八表,其中前七表把西汉以来有关诸侯王、功臣、外戚、百官公卿等繁琐的史事,用表的形式加以分别排列,以便检查;另外一个《古今人表》,则是把古今人物,分为九等,列为一表。十志,是记载典章制度的文化史。七十列传,是《汉书》的主要部分。其中《匈奴传》、《西南夷》、《朝鲜传》、《西域传》等是记载秦、汉以来边境上民族的历史,其余是叙述西汉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类型人物活动的事迹。

  《汉书》是一部历史和文学的名著,它与《史记》齐名,合称为“史汉”。班固是继司马迁之后的一位传记文学的杰出作家。他写《汉书》文采虽不及《史记》,但文字整饬,文章结构严密,人物的描绘也很细腻,对后代的史学和传记文学具有一定的影响。

  历来为《汉书》作注的人很多,东汉末年就有服虔、应劭的《汉书音义》。现在通行的,有唐代颜师古的集注本、清末学者王先谦的《汉书补注》等。

  3、相关评论

  (其冬,丁令盗武牛羊)卫律为丁令王使人盗之,以困武。冀其终降,以分谤也。(王必欲降武)时陵为右校王,故因其称。(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而能著节者也。([清]何焯《义门读*》卷十七)

  如以后世史法论,图画麒麟阁功臣事,必当属之《霍光传》后矣。此知班氏犹得《春秋》“微而显”“志而晦”之旨也。苏武唯此一事,足以伸眉身后,故班氏特以此事系之传后,以慰千载读史者之心。良史用心之苦,非晋、宋以后史家所知。李慈铭《汉书札记》)

  三、知识重点

  1、注意下面的文言知识点

  (1)通假字

  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女:通“汝”,你。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始以疆壮出疆:通“强”,强壮。

  (2)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位列将古义:位;官位。今义:位置、地位。

  列:一般的,普通的。今义:排列。

  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3)词类活用

  a、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

  b、使动用法

  a)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b)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c)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d)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e)何久自苦如此若:使动用法,使……受苦。

  f)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c、名词活用

  a)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雨

  b)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c)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d)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名词做动词,祭祀

  e)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f)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4)特殊句式

  a、倒装句

  a)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b)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c)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d)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e)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b、判断句

  a)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b)非汉所望也

  c)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

  a)见犯乃死,重负国

  b)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c)皆为陛下所成就

  2、课文情节的标题化概括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四、课文译文

  学生口述

  五、文本点拨

  1、背景介绍

  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内容解读

  (1)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解读】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接着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解读]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3)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文章的重头戏,每个人物极具个性的语言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解读]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

  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3、特色点评

  (1)结合课文讨论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作用。

  [解读]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跃然纸上。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型意义。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武岿然不动。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

  (2)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起到了对比映衬的作用,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解读]①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②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③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张胜、卫律、李陵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苏武传》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掌握文中刻划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一、班固与《汉书》简介(略)

  二、苏武出使的背景简介

  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基本知识

  (一)句式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

  2、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

  3、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

  4、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判断)

  5、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

  6、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

  7、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

  8、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宾语前置)

  9、为降虏于蛮夷。(介宾后置)

  10、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宾语前置)

  11、引佩刀自刺。(宾语前置)

  (二)词类活用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使动)

  其一人夜亡(名作状)

  宜皆降之(使动)

  惠等哭,舆归营(名作状)

  单于壮其节(意动)

  欲因此时降武(使动)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使动)

  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被动)

  空以身膏草野(名作动)

  (三)文言实词积累

  数:

  1、名词。

  (1)数目,数量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2)六艺之一。算术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规律

  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

  (4)定数、命运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数词。几、几个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曹皆冒行之。

  3、动词

  (1)shu计算

  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2)shu列举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4、形容词。Cu密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5、副词。Shuo屡次

  当

  1、动词。

  (1)相当于,与—————相称。

  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2)挡住,阻挡。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

  (3)占有,把着。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4)掌握,主持,执掌。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5)判处(某种刑、罪),处以相当的刑罚。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

  (6)抵抗,抵挡。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7)担任,充当。

  臣闻圣贤之君,不以禄私其亲,不以官随其爱,能当之者处之。

  (8)承受,承担。

  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

  (9)当做,代替。

  安步以当车。

  (10)抵,顶。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11)适当,符合。

  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2、介词

  (1)表处所。对着,面对。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慌。

  (2)表时间。值,在,正当。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副词

  (1)表助动。应当,应该。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2)表必然。必定,一定。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

  (3)表时间的未来。将。将要。

  今当原理,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连词。相当于“倘”,如果,假若。

  官职的任免升降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译为“授……官职”。如:于是辞相印不拜。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臣相兼枢密使。

  (举、辟、授)

  3、擢。提升官职。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级转调三种情况。

  升级:迁生、迁授、迁叙

  (调、徙、转、改、放、出)

  降级:迁削、迁谪、左迁。

  *级转调:转迁、迁官、迁调。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6、黜。与“罢、免、夺”就是免去官职。

  7、去。解除职务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苏武传》教案6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难点】

  1.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法点睛】诵读、探究。

  【知识积累】

  一、走近作者

  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

  家庭:父亲,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史书有《汉书》(《前汉书》);辞赋有《两都赋》;诗有《咏史诗》。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记录了从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29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二、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

  汉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文帝、景帝时代,汉一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一朝力量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一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自主学习】

  1. 校正字音

  ① 稍迁至栘中厩( jiù )监; ②数(shuò )通使相窥(kuī)观;

  ② 以状语(yù)武;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 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 )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注:课本注音“yún”有误。煴,有二音,读yūn意为“微火”,读yùn意同“熨”); ⑧拥众数万,马畜( chù )弥山; ⑨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 ⑩何以汝为(wéi)见;⑾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③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⑤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⑦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⑧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霑,通“沾”;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 ( 以:通“已”,已经)

  3、古今异义

  ①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④ 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苏武传》教案7

  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2、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预习准备: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文章背景

  2、预习课文,大致疏通文意二。

  课堂教学:

  1、学生简介背景:教师掌握: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作者介绍: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3、生读课文,标注重点实词虚词。

  4、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自己不懂的内容。

  5、合作讨论班固是怎样用对照、映衬的手法塑造主人公形象的?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

  6、以班级为单位,交流补充。

  四、布置作业:赏析《苏武传》中的人物形象。

《苏武传》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班固及《汉书》。

  ②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③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所写内容。

  ②鉴赏本文运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③把握文章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疏通文言整体感知

  一、导入新课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多媒体显示课题《苏武传》,教师解说《苏武传》与《左传》中“传”)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串读课文,串读过程中正音、把握节奏。

  2、学生参考课下注释自读并翻译,确认重点词义、句式,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

  文言基础知识集约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 jiù )监。

  ②数(shuò )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 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 )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附: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

  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⑦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⑧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⑨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⑩与武决去 决:通“诀”。

  3)古今异义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抵押。 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送给。 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 今义:聚会、集合。

  4)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X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X。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3.走近作者

  1)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2)复习归纳史书的形式

  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4、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

  汉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文帝、景帝时代,汉一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一朝力量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一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整体感知,思考:课文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表现了苏武的什么品性?

  明确:课文先后记叙了苏武的两次自刎、两次反劝降和北海牧羊几件事,表现了苏武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表现了苏武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节。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知道要死了表现得很勇敢,不是死亡本身是难事,而是处于死亡的境况之下是很难的,也就是怎样对待这个死才是难事。苏武又是怎样面对死亡的呢?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体会苏武的铮铮铁骨、拳拳爱国心以及作者如何用高超的手法来体现他的这种精神气节。请大家合作探究,细心研习课文。

  二、分组讨论,研读文本。

  全班分为四大组,每组探讨一个问题。

  第一大组:用短语形式给每个自然段拟小标题,在此基础上理出文章思路。

  第二大组:比较卫律、李陵劝降的章节,并体会文章对比艺术手法的作用。

  第三大组:思考细节描写的作用并想想苏武先欲自杀后设法存活是否矛盾。

  第四大组:课后练习三,读李陵作《答苏武书》并结合课文谈谈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明确:

  【第一大组】:小标题 ①武至匈奴,单于受赠 ②缑王谋反,张胜知之③谋反未果,欲杀汉使④舍生取义,匈奴急医 ⑤卫律劝降,苏武不屈⑥北海牧羊,贫贱不移⑦李陵劝降,岿然不动 ⑧李陵再劝,忠诚如一⑨汉匈和亲,请还苏武⑩艰险尽尝,发白归汉

  文章思路:本文是人物传记,以时间为经、事迹为纬,可分为三部分,依次为出使匈奴、二次自杀、卫律逼诱降、北海牧羊、李陵牧羊、发白归汉,生动刻画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形象。

  【第二大组】:卫律劝降,语言直露,惊心动魄。首先以剑斩虞常和“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而苏武很沉稳地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维护了国家的声誉,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时巍然不动。卫律见威胁无效,转以荣华富贵利诱苏武。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酣畅淋漓!既使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

  李陵劝降,攻心为上。他以朋友的身份推心置腹,处处为苏武着想,又辅之以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再加二者深厚的关系,这时候,只要苏武的思想稍有一点杂念,精神就会立即崩溃。苏武的断然拒绝却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夺目。李陵的劝降及苏武的沉着应对进一步提升了苏武的精神境界。而且李陵的流泪和悲慨也衬托出苏武高风亮节的感人力量。

  对比手法。作者以卖国求荣的卫律、意志不坚的张胜、懦弱痛苦的李陵来对比苏武。他们反复无常的态度更鲜明地表现出苏武持志如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卫律劝降时,采用了威胁手段:举剑欲击。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

  【第三大组】:写史一般要力求冷静、客观地反映事实。班固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则是饱含深情地以细节描写含蓄表达了对苏武高尚人格的敬佩仰慕之情。细节如在匈奴把苏武囚禁大窖,并且断绝食物供给时,苏武“卧嚙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流放北海,廪食不至时,苏武“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顽强求生。“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又如在苏武回国时,是“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无限沧桑!这些最具感染力的细节,充分表现出苏武过人的意志、韧劲和忠诚。

  至于苏武先欲自杀后设法存活并不矛盾,只是不同情形下的反抗方式。前以自刎表示为国雪耻和决不投降的决心,后以存活来捍卫国家尊严。

  【第四大组】:1)李陵在衡量人生价值时是以个人利益得失为标准的,而苏武则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苏武明知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还是要归汉,是因为在他心中,君国一家,他抵死也要作汉臣,其实是忠于祖国。所以,汉帝给他多少赏赐他并不在乎。他在乎的是自己终于完成了使命,维护了国家民族的尊严。这样,两个人的境界高下便很分明了,更能说明苏武的伟大。

  2)在其他人看来,苏武是值得敬佩的,这是要肯定的。但我也反对,因为他傻。为什么在现在的社会不可能出现苏武这样的人,因为这个社会是现实的。苏武是令人敬佩的,他傲人的骨气,令单于折服;他赤胆的爱国心,令我颤抖;他坚定的信念,让我们叹服。可是,在这个社会,你的赤胆忠心比得过那俗气但实在的钱吗?比得过庸俗但确切存在的权力吗?只是一味的忠诚,只是一味的坚持,你能得到的东西有多少。是,我不能否认正是因为他的气节才使人们记住了他,正是他的赤胆忠心才使他更伟大。但试想想若不是汉朝向单于要人,若不是常惠聪明又有多少人知道他呢?赤胆忠心固然重要,连自己生命都不能保证的人有什么资格谈坚持呢?李陵固然懦弱,但他看得清现实,他的背弃固然令人愤怒,但请问现在的多少的会学习苏武,放弃金钱,权力。这不正才是真正的人性吗?李陵背弃的同时他也充分考虑了自己的处境,若是你,或许连想都不想就投降。不能否认,因为我们是普通人,但社会中存在的就是普通人。

  三、总结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无疑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去评价,而不能超越人物所处的历史年代。苏武作为汉朝的和*友好的使者出使匈奴,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这更是一种气节!宁折不弯!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譬如东周时赵相赵盾指使赵穿刺杀晋灵公,太史董狐秉笔直书。后齐相崔杼指使部下杀齐庄公,太史伯秉笔直书,其弟仲、叔、季亦然。伯、仲、叔先后被杀,季依然不改,崔杼只好作罢。董狐、伯、仲、叔、季、苏武,这气节一脉相承,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

  同时,今天当很多人像李陵一样感叹“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而难得糊涂时,两千多年前的他——大汉苏武依然坚定信念,践行信念。他是如此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活着,用心用力,纯粹而极致。他的坚守使生命有了沉甸甸的重量。他本可以对自己不那么残忍,但他用坚守一笔一笔地镌刻生命。他告诉我们生命原来需要一种精气神,至大至刚!生命原来可以如此纯粹!

《苏武传》教案9

  【教学目标】

  1、读通,理解文言字词和句子,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2、读懂,把握文章思路,领会苏武坚持民族气节的形象内涵。

  3、会读,学习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篇文章学起来是很难的。一是因为它的篇幅长;二是文中陌生的文言词语太多,文言现象比较复杂。因此,让学生先读懂,是课前准备工作中最关键的一环。首先,让学生用他们经常采用的独学的方式,结合课下注释,把文中的字词障碍扫清。其次,利用他们*时对学的方式,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细读。我让他们互相合作,对文章所写的内容进行了充分的感知。最后,通过导学案上几个问题的探究,引导他们在预习课后再去研读文本,寻找答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史使人明智”,我们也可以说“读书可以明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汉书》中的《苏武传》,去聆听一曲精神的壮歌。(板书课题)

  课前我们通过独学与对学的方式对字词进行了疏通,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将有针对性地作具体落实。

  二、整体感知

  师:贯穿全文的一对矛盾是什么矛盾?

  生:是投降和不投降的矛盾。

  师:能不能说得细致一点?

  生:是单于想让苏武投降,但是苏武就是不投降。

  (板书“降”与“不降”,中间拉开一定距离。)

  师: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为了让苏武投降,匈奴先后使用了哪些手段?(幻灯片展示此问题)

  生:我认为是采用了四种手段。首先是恐吓他,然后是引诱他,还有折磨他,最后还让李陵去劝降。

  师:他说的比较准确,那匈奴拿什么来恐吓苏武呢?

  生:杀苏武。

  师:好,以死恐吓。(板书:以死恐吓)那用什么来诱惑他呢?

  生:用利益诱惑的。(板书:以利诱惑)

  师:用什么来折磨他呢?

  生:用痛苦。

  师:是什么痛苦?

  生:身体的痛苦,还有精神的痛苦。

  师:我们可以概括为以苦折磨。(板书:以苦折磨)匈奴还让李陵去劝降,李陵和苏武是什么关系?

  生:原先是同事。

  师:文中说“陵与子卿素厚”,说明他俩还是好朋友。就概括为故友劝降。(板书:故友劝降)

  三、人物品读

  师:刚才我们把匈奴用的手段一一作了概括。那么面对这些手段,苏武是如何一一应对的呢?(幻灯片展示此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以死恐吓”。同学们能不能说说,匈奴是怎样以死恐吓的?

  生:卫律拿剑要杀苏武。

  师:文中用了一个什么字?

  生:拟。

  师:“拟”如何理解?

  生:比划。

  师:在这里卫律只是比划一下,那卫律前面有没有动真格的?

  生:有,卫律杀了与苏武同来的使者虞常,然后要杀张胜的时候,张胜就投降了。

  师:那我们可以看出张胜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齐):贪生怕死!

  师:那么通过张胜的贪生怕死可以看出苏武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师:从哪里能看出来?

  生:“武不动”。

  师:这说明苏武面对匈奴以死相逼,他根本不怕死。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我们也可以说“武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前文中还有没有哪些地方能证明苏武不怕死?

  生:他自杀的情节。

  师:苏武为何自杀呢?

  生:“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师:能不能给大家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于节操有损,又辜负了自己的使命,虽然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

  师:“虽”字能不能翻译成“虽然”?

  生:应该翻译为“即使”。因为这里只是表示假设,不是事实。

  师:他的回答告诉我们,在有损节操、有辱使命的时候,苏武毅然选择了死!更不用说别人用死来威胁他了。他真正做到了孟子所说的“威武不能屈”。(板书“威武不屈”,与前面的“以死恐吓”对应)那匈奴又是用什么来引诱苏武的呢?

  生:“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是用地位和富贵的生活!

  师:苏武是什么反应?

  生:“武不应”,他不为利益所动。

  师:如果说前面苏武面对匈奴以死恐吓是“威武不能屈”,那么这里就是——

  生:富贵不能淫!

  (板书“富贵不淫”,与前面“以利相诱”相对。)

  师:苏武除了“不动”“不应”之外,甚至还骂卫律,是个“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的无耻叛徒!真正地体现出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气节!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齐读第5段,再去感受一下苏武的这种大丈夫的气节。(生齐读第5段)

  师:这样软硬兼施,苏武都不屈服。匈奴便采取了比以死恐吓更残忍的方式——以苦折磨。刚才大家已经说到,匈奴是从肉体和精神上,对苏武进行双重的折磨。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来朗读第6段,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哪些地方是肉体上的折磨,哪些又是精神上的折磨呢?

  (选一生读第6段)

  师:他刚才读的时候一些字的读音出现了问题。“饮食”应该都读四声,解释为“提供吃的和喝的”。还有“去”是个通假字,应该通“弃”,是“收藏”的意思。

  师:请大家说一说哪些是对苏武肉体上的折磨,哪些是精神上折磨。

  生:肉体上的折磨是“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还有“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廪食不至”。

  师:可以看出,匈奴主要是想用囚禁和饥饿来从肉体上折磨苏武,让他屈服。那么精神上的折磨呢?

  生:把他关起来就是让他失去自由,就是精神的折磨。还有,让他去北海放羊,说“羝乳乃得归”,公羊是不可能生下小羊羔的,所以这是断掉他回归汉朝的念想,也是想摧残他的意志吧。

  师:说得很好,这个“乳”是什么用法?

  生:名词作动词,解释为“生

  师:还有其他地方也能说明精神的折磨吗?

  生:“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匈奴还把苏武的手下都流放到了其他地方,就让他一个人在北海,让他忍受孤独和寂寞,来消磨他的意志。

  师:大家从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看到了匈奴的阴险和残忍,那么苏武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生:“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苏武在这种极度贫苦的环境中,也没有改变他的意志、他的忠诚,可以说是“贫贱不能移”。

  师:我觉得他说的“贫贱不能移”可以直接作为我们的板书写在黑板上,非常好!(板书“贫贱不移”,与“以苦折磨”相对)肉体的折磨容易承受,可是那种孤独寂寞,那种心灵和精神的折磨才更难忍受。苏武是怎样熬过来的呢?

  生:我看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一句,他无论是躺着还是起来,都拿着汉节,说明他把这个东西看得很重,也就是把对汉朝的忠心看得很重。

  师:他抓住这一句当中的细节,分析得很细致,表达得也很好。匈奴用了这么多的方式都没有成功,最后他们使出了杀手铜,他们找了一个人去劝降。这次劝降一般人真的难以应对。那么他是如何来劝说苏武,苏武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生:李陵对苏武可以说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因为李陵对苏武说了苏武家人的遭遇,是想说汉朝对他的家人很薄情,希望通过这一点来打动苏武。他还说皇帝已经老了,不值得效忠了,不如投降匈奴。

  师:他分析得很有条理。对李陵的劝降,苏武是义正词严地拒绝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李陵的口中说出的只是人之常情、世之常理,都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说的,而苏武是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使命的。他的不屈维护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气节!(板书“私情不动”,与“故友劝说”对应)

  四、课堂小结

  这让我想到郑板桥有一首诗——《竹石》。(幻灯片展示《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大家一起齐读一遍。苏武不正像这竹一样吗?任你匈奴使尽千般伎俩、万般手段,我苏武自一心向汉!苏武所有的坚持,都可以归结到一个字——节!(粗笔板书一个大大的“节”字)这“节”是对使命的铭记,是对国家的忠诚,更是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

  五、课后作业

  (幻灯片展示《李陵答苏武书》中的一段文字。)

  在“降”与“不降”这对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苏武守着这份民族气节,最终回到了汉朝。可是他的老同事、老朋友李陵,却在给他的信中这样写道:“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李陵是在替苏武不值!学完这篇文章,你觉得苏武这祥做到底值不值呢?请大家以此为话题,在课后写一段文字,说说自己的观点。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苏武传》教案10

  【学习目标】

  1.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2.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核心素养】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武,汉武帝派去出使匈奴的使者。《苏武传》通过叙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后,与匈奴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颂扬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归纳总结本课的重点文言词汇、语法知识。

  二、精讲点拨归纳总结

  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句意: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

  2.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句意: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句意:掘野鼠、收草实来吃。

  4.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句意: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

  5.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句意: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

  6.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句意:法令随时变更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句意: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

  8.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句意: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

  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决:通“诀”,诀别。

  句意: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10.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句意: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

  11.蹈其背以出血

  蹈:通“掏”,叩,轻轻敲打

  句意: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

  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

  相当:古义:抵押。今义:差不多。

  句意:汉朝廷也扣留了人来抵押

  2.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句意: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

  3.我丈人行也。

  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句意:汉皇帝,是我的长辈。

  4.幸蒙其赏赐。

  赏赐:古义:照顾。今义:奖赏物品。

  句意: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赐。

  5.欲因此时降武。

  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因为这个。

  句意: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6.独有女弟二人。

  女弟: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句意:家中只有两个妹妹

  7.且陛下春秋高。

  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句意:并且皇上年纪大了

  8.武等实在。

  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句意: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

  9.稍迁至栘中厩监。

  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句意:苏武逐渐被提升为汉宫栘园中管马厩的官。

  10.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句意:备办了一些礼品送给单于

  1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会: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句意: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

  12.此必及我。

  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句意: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

  13.会论虞常。

  论: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

  句意:一起来审处虞常

  14.以货物与常。

  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句意: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15.卧起操持。

  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

  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句意:睡觉、起来都拿着

  16.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假:古义:临时充任今义:虚假

  句意: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

  17.来时太夫人已不幸。

  不幸:古义:对去世的委婉说法。今义:指灾祸

  句意: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

  18.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后一年。

  句意: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

  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1)单于壮其节

  壮:以……为壮。

  句意: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值得敬佩

  (2)诚甘乐之

  乐:以……为乐。

  句意:我也心甘情愿。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投降。

  句意: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肥沃。

  句意: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

  (3)反欲斗两主

  斗:使……争斗。

  句意: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投降。

  句意: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受苦。

  句意: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

  (6)王必欲降武

  降:使……投降。

  句意: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归:使……归

  句意: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

  (8)屈节辱命

  屈:使……屈身辱:使……*

  句意:丧失气节、玷辱使命

  (9)别其官署常惠等

  别:使……分开

  句意:与他的家属常惠等告别

  (10)宜皆降之

  降:使……投降

  句意:应当都叫他们投降。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雨。

  句意:天下雨雪的时候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句意: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句意: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句意:苏武擅长结网和纺制系在箭尾的丝绳,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句意: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抬回营帐。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句意: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复加!

  (7)绝不饮食

  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

  句意: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

  一词多义

  ①使

  (1)数通使相窥观

  使:使者。

  句意: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

  第一个“使”:出使。第二个“使”:使节

  句意: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3)单于使使晓武

  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句意: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

  ②语

  (1)以状语武

  语:告诉。

  句意: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

  (2)如惠语以让单于

  语:说的话。

  句意: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

  ③引

  (1)虞常果引张胜

  引:招供。

  句意: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

  (2)引佩刀自刺

  引:拔。

  句意: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

  ④食

  (1)绝不饮食

  食:给他吃的。

  句意: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食:吃。

  句意:掘野鼠、收草实来吃。

  (3)廪食不至

  食:粮食。

  句意:公家发给的粮食不来

  (4)给其衣食

  食:食物。

  句意:供给他衣服、食品。

  ⑤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

  发:打发。

  句意:匈奴正要派送苏武等人的时候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发:发动。

  句意: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

  (3)恐前语发

  发:被揭发。

  句意: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

  (4)须发尽白

  发:头发

  句意: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⑥乃

  (1)见犯乃死,重负国

  乃:副词,才

  句意: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

  (2)恐汉袭之,乃曰

  乃:副词,于是、就

  句意:唯恐受到汉的袭击

  ⑦以

  (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以:因为凭借

  句意: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

  (2)汉亦留之以相当

  以:来表承接

  句意:汉朝廷也扣留了人来抵押。

  (3)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以:把

  句意: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4)以状语武

  以:把

  句意: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

  (5)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以:凭借

  句意: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

  (6)蹈其背以出血

  以:来表顺承

  句意: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

  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句意: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句意: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

  (3)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句意:我为什么要见你!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句意: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句意:又该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句意: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

  (7)若知我不降明。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若明知我不降”

  句意: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句意: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

  (2)非汉所望也。

  句意: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句意:汉皇帝,是我的长辈。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句意: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句意: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句意: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

  (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句意: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

  (5)武留匈奴凡十九岁

  句意: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

  ④省略句

  (1)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句意:后来又跟随浞野侯陷没在匈奴

  (2)单于子弟发兵于战

  句意: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

  (3)使牧羝

  句意:让他放牧公羊

  (4)会缑(gōu)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句意: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

  (5)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

  句意: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

  三、课堂小结,回顾收获

  文言文词汇、语法知识的学习重在精背诵,多积累,勤思考,深体会,请同学们课下做好课堂笔记的整理巩固。

  四、布置作业,及时巩固

  1.整理课堂笔记。

  2.分享交流文言词汇、语法知识以及文言文阅读的学习方法。


《方山子传》优秀教案3篇(扩展5)

——游方山作文10篇

游方山作文1

  今天是10月1日,我和爸爸妈妈他们去方山玩。我们在路上边说边笑,一转眼就到了方山。我们下了车看见这雄壮的似巨人一般的大山,不禁想起诗人杜甫的一句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们爬上了山,山上长的绿油油的草,还长着一棵颗高大的大树,这些树好像笔直伫立的战士,保卫着山上的一切。身旁的游客一个接的一个从我们的身旁经过,于是我们跟着大队伍向山上走去。山上有一个庙宇,我拉着妈妈和爸爸的手走进去一瞧,首先引入眼帘是一座座面目狰狞的人像,这冷不丁地看,真是把我吓了一跳。*复好心情,我仔细观察这些“人”,嘿,那是玉皇大帝,我是看他身上的颜色判断出来的,那是王母娘娘,还有二郎神跟他的哮天犬……我看的眼花缭乱。

  转了个方向,发现一旁还有一扇大门,我不由感到好奇,门的那边是什么呢?又看有许多人在那进进出出,于是我们走过去,哇,里面的墙壁上全都是画!

  时间过得飞快,一下就到了中午,我们离开了那里,来到了不远处的饭店……

  我们大吃一顿,吃饱后我们回到车里,又在方山周围的景区逗留了会儿,这到下午,日快落西山,我们才恋恋不舍的回家去了。

  今天真是快乐的一天,我真忘不了方山呀!

游方山作文2

  今天是个天气非常晴朗的星期六,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爬方山。

  在爬方山的一路上我看到了一片竹林,竹子就是我们学过的课文《春笋》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长出了一片竹园。春天小草长出了嫩芽,树上开满了红花,路边上还有许多石头。石头上写着“小草微微笑,请您旁边绕”。“请脚下留青”等等很多这样的标语。这是告诉我们不要去踩花花草草,如果踩到小草它就会哭的。我们都应该爱护花草树木。

  接着我们看了一下地图,来到了“十八盘”的脚下,看到了非常陡峭的山路,我不怕畏惧的冲在最前面可是妈妈很害怕在最后。“十八盘”的意思是说:山路崎岖要爬过十八道弯才能到山顶。我到了山顶看到了美丽的景色,还有一大片一大片的的茶园。在山上我和爸爸妈妈玩了一会儿,我还拍了很多的照片。因为下午还要上课时间有点紧很多的地方都没有玩到就下山了。我觉得爬山很辛苦下山就很轻松了。我今天有了很大的收获即锻炼身体又踏青而且看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

  大家有时间的时候也去玩一玩,爬爬山锻炼锻炼身体。

游方山作文3

  一天,我和妈妈还有胡凌豪一家一起乘车到大溪爬方山。

  到了方山,我在山脚下抬头望去:啊,峰顶这么高,我爬得上去吗?再仔细一看,方山山顶四四方方的,怪不得取名为方山。再看坑坑洼洼的石阶,边沿一点也不整齐,都是缺口,像掉了牙齿的老爷爷。

  开始爬了,我和胡凌豪做了一个起跑动作,一个箭步冲了上去,我一步两格,奋力向峰顶爬去,我说:“胡凌豪,快来追我呀!”胡凌豪也一个劲地向上冲。这时,胡凌豪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就像小猴子在树丛里窜来窜去。不一会儿就消失在我的视线中。我钻出人群,这才发现胡凌豪早就在前面了。我说:“胡凌豪,慢一点,你爸快跟不上了。”他这才慢一点,我趁机追了上去。胡凌豪爸爸一路小跑跟了上来,说:“你俩慢一点。”这时,我们发现了一个小亭子,就一屁股坐了下来。我们在小亭子上休息了好一会儿,还是没见到我们妈妈。一打电话,才知道,她们已经比我们快了。我们马不停蹄地向上跑,终于看到了我们的妈妈。这时,我说:“我肚子好饿啊!”于是,我们找了家饭店吃饭。吃完饭,我们不一会儿就到了峰顶,看见了清澈的水,我把手洗干净。啊,真凉!不一会儿,我们就开始了*比赛。我拿起一石头,瞄准水池,往水里弹,扑通一声掉进了池塘里,不见了踪影。

  今天,我玩得可真开心呀,我下次一定还要来方山,这座美丽的方山!

游方山作文4

  迎着和煦的春风,迈开轻快的脚步,我们去上方山寻访绿色家园。上车后,我们洒着一路花香,洒着一路欢笑,伴随着同学们的歌声,我们背负着重要的任务,我们终于来到了上方山。

  一进上方山森林公园就看到了一座座用花制成的拱门,色彩斑斓的拱门似乎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它们一圈一圈共7圈,每圈都有一种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令我看得眼花缭乱。走进小路,一阵阵“雨”从空中洒了下来,好像给大地妈妈披上了一层层薄薄的衣服。咦,远处怎么有一片“假”花?走近一看,哦,那一片黄、一片红的花原来是郁金香呀。用手轻轻抚摸花瓣,哦,原来这是真花呀。这看似假花的郁金香真美,我仿佛身处在荷兰,十分舒服。这里不仅有郁金香,还有樱花、二月兰、蝴蝶兰......

  随着任务的成功,我们又来到了一个景点。

  上方山的花是美的,白马涧的水是清澈的。一进白马涧的大门就听到了哗啦啦的流水声,仿佛就像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子的笑声。伴随着阵阵清脆的音乐,我们来到了水的世界,它们的声音有大有小,有的偈毛毛细雨洒落在地上的声音,有的像倾盆大雨洒落在地上的声音,这声音令我心旷神怡。

  沐浴在党的阳光下,我成功地找到了绿色家园,在这一次旅行中,我看到了大自然的美丽,我爱大自然。

游方山作文5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爬方山。

  我来到方山脚下往上看,啊,峰顶这么高,我爬的上去吗?远远的',我就看见峰顶上有个大方块。我指着方块对爸爸说:“爸爸,我知道为什么这山称为方山了,因为峰顶上有个大方块嘛!”爸爸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开始爬山了,我奋力向顶峰爬去,一会像调皮的小猴子一样蹦蹦跳跳,抢在最前面。一会儿像一头小懒猪似的,赖在妈妈身后,怎么也不肯走。

  过了一会儿,我赶快追上爸爸妈妈,把他们甩得远远的。我放慢了脚步,坐在台阶上一边喝水,一边等爸爸妈妈。本来以为要等很久,没想到爸爸竟是个“飞毛腿”,一眨眼的功夫就追上来了。妈妈也不示弱,一个劲地往上赶。

  又走了好大一会儿,我累得只想坐在一旁休息。这时,妈妈凑过来笑着鼓励我:“妮妮,不要放弃,坚持就是胜利,加油!”听了妈妈的话,我立刻打起精神来继续往前冲。

  冲到峰顶时,我往下看了看,啊,这儿风景好美呀!居高临下,我看到那里长辫子的柳树,*静的湖水,还有那爱吃草的小羊和娇嫩的小花。春天真美好啊!我爱春天!

  要下坡了,我依然很开心,顺着台阶飞快地跑,急得爸爸一直在后面大声叫:“慢点慢点。注意安全。”而我,只把朗朗的笑声送给他们。

游方山作文6

  星期六,我和妈妈一起去爬方山,我要去探寻方山的“秘密”。

  上山的时候,我看到了一块巨大的石头上面写着方山,于是我“开足马力”大步冲了上去。我本以为已经到了山的一半,可是妈妈对我说:“其实我们还在山脚下。”我心里想怎么还没有到呢,真是急死人了。突然,我冲妈妈喊我太热了!妈妈说:“心静自然凉”。稍微休息了一会,等身上没了汗,我和妈妈继续往上爬,我说今天是我的方山“探秘”之旅。到了半山腰,我站在那儿仔细地辨别各种声音,除了远处游人的对话声,还听到了风吹树木传来的沙沙声和好几种小鸟的叫声。我催着妈妈加快前进的步伐,因为我得赶紧去火山口考察考察,看看方山到底是座活火山,还是一座死火山。我本以为方山是座活火山,一想到我和妈妈正坐在火山口,便觉得胆战心惊,深怕方山突然间火山爆发,让我和妈妈无处可逃。“方山在很久很久以前是死火山吗?”我充满好奇的问妈妈。妈妈反问我:“很久以前是多长?”我回答:“在恐龙那个时代吧。”妈妈说:“这个要上网查一查才知道。”看完有关方山的介绍之后,我才知道方山因五百万年前的火山活动而形成,是南京地区著名的死火山之一。原来它只是一座死火山!我久悬的心终于放松了下来。

  这次,方山之旅让我明白了很多知识和道理。

游方山作文7

  今天我们的老师带着我们去上方山春游。

  我们老师先带我们去拍照,拍完照老师带我们走过了彩虹桥,桥上面都订着布做的花。我们去看了一个表演,那些人都跳到一根棍子上,然后他们从棍子上跳下来,又跳上去,跳得很高很高,而且有个人还摔跤了,第二个舞蹈,有一个阿姨她好几个呼拉圈都可以转起来,还有一个阿姨她用手和脚都可以把垫子转起来,还有一个舞蹈,一个叔叔把手放进吹泡泡的水里,然后把手拿出来,用嘴吹手的中间,那样就可以吹出好多好大的泡泡。然后老师带我们去另外一个草坪上去吃东西,我跟我的好朋友一起合着吃,吃完了老师也带我们整队了,然后老师又带我们去看了一下风景,还带我们去看了油菜花。油菜花心里有蜜蜂喜欢采的蜜,我看了一下,金黄金黄的,又摸了一下。然后老师又带我们去了动物园,动物园里看见孔雀,孔雀的尾巴,如果母的开屏就很小,公的开屏就很大,我看见了一个公的开屏,还看见了一个母的开屏,公的开屏很漂亮,母的开屏好小啊!我不喜欢母的开屏。我还看见了珍珠鸡,公的比较瘦,母的比较胖,我觉得母的很肥哦,那么胖个肚子!我不喜欢珍珠鸡,而且肚子上还有很多黑点点。老师带我们走出了动物园,又带我们去了一个地方休息,然后老师又带我们整队,整队完了我们走了一会儿,还是有点儿累,老师就带我们去了一个地方休息,趁休息的时间,我画了一幅画,然后就上大巴车走了,我觉得我今天好开心!

游方山作文8

  10月2日,我、妈妈、舅妈带着弟弟一起来到了方山艺术营,看恐龙展。

  走进大门,第一眼就看到了一个形象逼真、巨大无比的“风神翼龙”,根据资料显示:风神翼龙是种翼手龙类,也叫披羽蛇翼龙,生存于晚白垩纪,约84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风神翼龙翼展估计15米长,它是人类已知最大的飞行动物。

  接着,我们左侧前进。在我们的前方有许多龙,比如:雷龙、腕龙、霸王龙、剑龙、三角龙……不过,我最喜欢的是那体型庞霸王:龙又名暴龙,是已知的肉食性恐龙和最著名的恐龙之一,它们是肉食恐龙中出现最晚,可能是世界上已知最强的食肉动物。身长约13米,肩高约5米,*均体重约9吨,生存于白垩纪末期,咬合力据食肉恐龙第一。

  然后我们向恐龙园的中心去了,那里的恐龙能动能叫,有的还可以走路,能骑,有很多人在那里合影留念。有很多人都在那里看3D电影,我们排了15分钟才看到。电影虽然只有短短15分钟,但是我们看得津津有味,恍如身临其境。看完电影,我们出了电影院门。在电影院的前面,有四座雕像,分别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他们造工精细、栩栩如生,矗立在广场中央。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傍晚5点,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恐龙园,回到了家。

游方山作文9

  此刻已是春暮,约上三五好友,抓住春的尾巴,去野外看看那绿肥红瘦之景。

  向山中走进,首先临面的是一个水库。沿着水库旁的小路,向上游走去,由于刚下过雨,空气中充斥着泥土的清新气息。瞧,草丛也愈加翠绿,俯下身来,手掌轻轻拨动,尽是春的甘露,草丛间还有几只蟋蟀,怕是害羞了罢,急忙跳开了。

  沿着水库一直走,便发现了一条小溪,溪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清凉之感油然而起。

  继续延着溪畔前行,不知不觉便来到一片林子中,向周围看去,尽是些郁郁青青,蓬勃生长的新叶,随手折下一片来,新叶上还拖着几颗晶莹的露珠。阳光从树叶的夹缝中透射进来,却并不感到燥热,还将叶上的露珠照得晶莹刺眼。头顶上的鸟儿不住的飞来飞去,还唧唧地唱着,喳喳地和着,久久不能离去。

  树林的后半段便是那小溪的源头了,涓涓细流在石头之上泛起白花,如丝娟所作的刺绣一般纯洁无瑕,双手接起一捧水,感受到的是从头到脚沁人心脾的清凉,缓缓送入口中,就是大自然的甘甜。水流倒是清澈,却也没有鱼儿,这大概便是水至清则无鱼吧。

  我们在小溪旁吃了午餐,陏后又继续深入,走上驴道,周围的景观更加幽静,藤蔓垂悬在周围,阳光只有星星点点照进,好在鸟儿的鸣叫声仍不绝于耳。最终走到了一处山洞前,前方再无路,便返回了。

  在山涧中,春未老,夏将临,满眼的绿色让我感到安心。

游方山作文10

  洒一路花香,洒一路欢笑,迎着我们快乐的歌声,背负着寻找绿色家园的任务,我们来到了美丽的上方山森林公园。

  我们走下大巴,跟随着导游哥哥,进入了上方山森林公园。

  刚进入公园,我的头就转了过去,边走边和同学说话。走了一会儿,我情不自禁地把头转了过来,眼前的场面让我惊呆了;正前方有一个用花儿做成的五颜六色的拱门,就像是天上那美丽的彩虹。一阵微风吹来,拱门旁那姹紫嫣红的花儿们向我们遥遥招手,好像是在引导我们的路程。导游哥哥带领着我们穿过了拱门,但总是有股淡淡的清香钻进我的鼻子里。

  我开始细心观察旁边的事物了。我们一直沿着直路走着,不知奏了不久,天上居然洒下了樱花那粉红粉红的花瓣,一看,噢,原来这里有一大片的樱花树啊。一阵微风吹来,樱花树上的花瓣都像蝴蝶似的慢慢飞了下来,宛如下起了樱花雨。有的花瓣飘在了我的衣服上,有的则蹦在了我的头上,还有的甚至在趁我和同学说话的时候,飘进我的嘴里呢。

  我们边走边浏览着。看这里有郁金香,二月兰,蝴蝶花等等,它们都展现出了它们的美丽,我们就仿佛进入了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时茁壮成长。

  最后我们随着导游哥哥按原路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上方山森林公园,也找到了美丽的绿色家园,通过这次的旅游,我体会到了绿色世界的美丽,我们就更应该保护它们,爱护它们,不破坏那里的一草一树,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更美好。


《方山子传》优秀教案3篇(扩展6)

——风信子优秀作文3篇

风信子优秀作文1

  星期天,我和妈妈来到农贸市场买风信子,喜迎新年。我们来到了一家花木店,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风信子了。一盆盆摆放整齐的风信子,姿态万千,风情万种,有的早已开出骄人的花朵,向四面舒展开来,迎接四方宾客;有的花儿在枝头绽放,散发出浓郁的清香;有的刚刚长出花苞,像羞涩的小女孩,含苞欲放各种风情,独领风骚,真是令人倾倒。

  我选了一盆中意的风信子,仔细观察。它的茎像大蒜,一层一层的,上面长着绿色的叶子,摸上去好像涂了厚厚的一层蜡,越往里叶片越小。叶子全方位地保护着里面的花苞,尖尖的叶角,好像向世人展示着它的力量,又似乎在说:“想动我高贵的花苞,必须先过我这一关。”花苞紧紧地保护着自己,中间一条条缝隙只透露出一丝丝黑暗,让人觉得有一些神秘感。

  我把风信子小心翼翼地拿回了家。一路上,我总是紧紧地捧着花盆,时不时欣赏,又时不时探路,生怕一不小心滑到,把这花盆打碎,失去这位“可爱的公主”。

  回到家,我把它放在阳台上,看着风信子那文静、优雅的样子,我心想:风信子啊风信子,你快开花吧!希望你能在过年的时候开得茂盛一些,你能做到吗?

  一阵微风拂过,叶子微微摇动,似乎答应了我的请求。我情不自禁地摸了摸叶子,心中暗暗高兴:“风信子,谢谢你!”阳光洒向叶片,叶子顿时变成了金色。过了一会儿,阳光的余晖越来越弱,可在我心头,这些叶子仍然是金色的,还是那么美丽、奇特、动人。

风信子优秀作文2

  “爸爸,猜猜我和妈妈买了什么?”我神秘地问。“是动物?”爸爸一边穿好鞋,一边好奇地问。“是植物哟!”爸爸进来一看,桌子上放着一盆花,它的根扎在水中,远看像一只长须章鱼,有好似老人的白胡子。“哟,现在流行种大蒜了?”“哈哈!”我忍不住笑了起来,“这是花,只是还没开。它叫风信子!”过了几天,风信子不再像原来那样长得像个大蒜了。它长出了一根花柱,花柱上布满了花骨朵,好像含苞待放。先是一两个,接着从上到下,一个个都争先恐后地打开了。终于,在几星期后,风信子的花全开了,我欣喜不已。那花儿就像一串串铃铛,也像紫色的小号,还像一个戴着面纱的小姑娘在翩翩起舞。我把鼻子凑过去一闻,一阵淡淡的清香飘来。

  可是过了几天,那原本笔直的茎弯了下来。咦?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花朵太多了,茎受不了了!我便把它扶起来,靠在电视机上。又过了几天,风信子又振作起来,直起了“腰”。可是又一个问题来了:原来只有一根茎,现在又冒出来一根。啊,这可怎么办?我一查资料,原来这是正常的。第二朵更加丰满,一簇簇的花儿挤来挤去,不卑不亢,不显眼也不*凡。

  啊,风信子!你虽然没有玫瑰的娇艳,没有水仙的高压,也没有牡丹的国色,但却能给我带来很多快乐。

  我想,做人是不是也是这样呢?虽然不是成绩最好,不是脑子最聪明,也不是双手最灵巧,但能给大家带来快乐,是不是也会有很多朋友呢?

风信子优秀作文3

  这几天,我们家来了一位新朋友——风信子。

  我刚听到她的名字时,心里幻想这一定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植物。可是,当爸爸将风信子拿到家里时,我厌恶的感情油然而生:你看!风信子长得像一颗大蒜头,而且,表皮粗糙,颜色灰暗,一点儿花的美感都没有。

  正因为这样,我对风信子的注意度远远不及其他的花,甚至,看见风信子,都会扭头走开。而风信子也仍然是静静地蛰伏在这里,什么动静也没有。

  直到有一天,我走进阳台时,忽然闻到一股馥郁的香味。我自言自语:“我们家好像没有这么香的东西呀!嗯,进去看看就知道了,于是,我快步走进阳台,一看,惊呆了。原来其貌不扬的风信子,现在已经变得美丽极了!

  你看,风信子紫红色的小花多美丽 ,我数了数,一朵花有六七个花瓣。我一摸,就触摸到了生命的气息,那么圣洁,那么纯净。一朵朵小花密密麻麻地排列在一起,不留一点空隙,!从远处看,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在跟我们打招呼呢!

  再走近一些,香气扑鼻。那种香味是我从没有见过的,他虽没有茉莉的清新淡雅,也没有桂花的香味长久,却有自己独特的味道。使我陶醉在欣赏风信子的世界里,好像我自己就是一株风信子了,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曳起来,似乎在向蝴蝶展示自己曼妙的身姿,又好像在对蜜蜂跳舞……直到风信子的花瓣碰到了我的头发,我才结束了自己的幻想。

  我爱风信子。


《方山子传》优秀教案3篇(扩展7)

——优秀风信子作文3篇

优秀风信子作文1

  我是一个对季节转换比较敏感的人,但近段时间确实太忙,连今天是冬至都差点忘了,直到看了朋友圈层层叠叠的节气祝福,我才猛然醒悟:是呀,最冷的冬天来了!但是办公桌上摆放的那一串串风信子花,让我一点也感觉不到这个冬天的寒冷!

  风信子,人称“西洋水仙”,它的花语是:胜利、竞技、喜悦、爱意、幸福、倾慕、永远的怀念。只要点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幸福人生;只要它灿然开放,必定会惊艳整个世界。

  我的这束风信子是几年前教过的一位学生送的。有白的、粉的、蓝的,紫的……鲜艳夺目!真的难以想象,一个小男孩怀着怎样的一种情感给几年前教过自己的老师折这么一串串的风信子花;又步行几里返回母校当面交给曾经的老师……那充满童心的内心世界,有着怎样的感恩与美好。

  他来的时候,样子变化太大,我教过的学生又那么多,实在记不起来他的名字了。但是看到他手里的风信子,我知道:这是我的学生,因为这种独特的风信子折法是我教他们时一个随机的灵感,只有这届学生才会这样折。上班的时候我把它摆放在办公桌上,假期的时候放在柜子里。如今它仍在悄然绽放,温暖了我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天。在它参差的花影里,我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与感动。

  我是一名教师,我热爱我的工作,更爱我的学生。这束风信子的灿烂让我明白,只要我努力着,热爱着,耕耘着,我的学生就会茁壮成长,我的生命就会丰盈美丽,我的青春就会如风信子一样闪着光芒……

  这串白色的——是我的学生,你们是天使,更是一张最纯净的白纸。因为是寄宿生,你们“五湖四海”的来到班里与我相遇。我想:既然你来了,我就会让你沐浴到多彩的阳光,不抛弃、不放弃、不吝啬微笑,让你们像一个个魔术盒子,找到从未发现的.自己,看到比之前的勇敢和对未来的憧憬。

  这串粉色的——是我的课堂,你们是主角,带着我在芳香空气的馥郁下,执笔于三尺讲台。你们的陪伴,朗朗的书声,带给我别样的快乐。我想说,韶华不负流年,把相遇折成书简,揣进怀里,温暖成永恒。

  这串蓝色的——是我的课余,也是你们的。我们不仅一起学习,还一起生活,从最初的陌生到逐渐熟悉。我教你们韵律操,教你们做手工;我们一起跳绳,一起拔河。让你们慢慢地从拘谨变得外向变得活泼,从顽皮捣蛋变得乖巧听话。我们虽然在校园里生活,不经常领略外面繁华的世界,但礼貌和教养从未在我们生命中缺席过。

  这串紫色的——是我的信仰,把幸福的种子精心播撒,点燃希望之光,孕育人间最美的理想。有一首歌里面说: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可是我还经常让你们读童话,因为童话里的结局大都是美好的。这应该是一种正能量吧:心存美好,一路向阳。那花开花落、季节更替、风暴雷电、晴晴雨雨,都是生活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是具有生命的。

  我的九年教育生涯,不仅诠释了风信子的花语,也似乎浸满了“诗意”二字。那份隐匿深处的诗,定格在桑庄镇中心小学的上空。我想:没有跋山涉水的相逢,就没有千山万水的情愫。教育之旅中,真想留住与你们在一起的每一个瞬间。


《方山子传》优秀教案3篇(扩展8)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案3篇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案1

  [教材简析]

  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都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我想,作者的编排意图也正是如此吧。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是说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前两句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期花的功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后两句是进一步地告诫儿子,意思是说,从书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这首诗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观书有感》一诗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这首诗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地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这篇课文分两课时教完,第一课时朗读并初步寻找两首诗的共同点,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然后,侧重学习第一首诗,突破读该首诗明白道理这个教学难点。第二课时侧重学习第二首诗,明白道理,并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并导行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能借助课文插图领悟诗的文字和意境美,初步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在整体了解的基础上,着重学习并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重点难点]

  能借助课文插图领悟诗的文字和意境美,初步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

  1、注意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体会语言之美;

  2、引导学生交流阅读体验,领悟诗情、诗意、理趣、导行。

  [设计思路]

  初读感知——整体感知——比较朗读——精读感悟(侧重第一首)——读背体会——理趣导行——导读课外诗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 背诵显身手。

  相信不久前学的陆游的《示儿》,在座的能背的肯定有不少,有谁愿意一显身手,背给大家听听?

  学生背诵。

  2、 咱也露一手。

  学生自由背诵,只要背全完整的一首就给予掌声。(树立学生学诗的信心,激发学诗的兴趣。)

  3、 我们学新诗,首先明题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新诗,板书“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板书课题)

  (1) 学生尝试介绍诗人并试说题意。

  (2) 引导交流讨论。

  由学生介绍陆游。(字、号、为人以及主要作品)

  “示”指示,训示的意思。“子聿”陆游有七子,陆聿是陆游最小的儿子。陆游在寒冷的冬夜读书,心有所感,写下这首诗来教育、训导自己的儿子。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适当增减宋代理学家朱熹的有关知识点。

  作者读书,心有所感,于是写成这首著名的七绝。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两首诗,先研究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之处。

  二、 比较学习,朗朗上口

  1、比较两首诗的题目,找出相似之处。(都是写读书后产生的感想)过渡:有哪些不同之处呢?我们先通过朗读来寻找。

  2、读出诗“味”来。

  要求读得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自由练读)

  4、 指名朗读。(相机指正读音与节奏)

  5、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6、 试着初步比较。(说到即可,不必要求详细完整)

  7、 带上你的理解朗读。

  三、 自主学习,清除障碍

  过渡,我们先在第一首诗中考考你的理解水*。

  1、 学生自主学全诗。自学要求:读通读懂诗句,了解新字新词的意思,能说说全诗大意。

  2、 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

  同桌间交流讨论,相互取长补短,增进理解。

  3、 谈一谈

  指名说说古诗大体意思。

  4、 释疑难

  (1)正音: 聿(yù) 躬(gōng)

  (2)诗中字词:学问、无遗力(不遗余力,全力以赴)、始、成、终、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躬,亲自)

  四、合作探究,精读感悟

  1、读一读。

  在理解大意之后,你准备怎样读?让学生根据理解来朗读,把握诗中精华。(相机指导:前两句“无遗力”要突出强调,“少壮工夫” 与“老始成”的对比味道,通过朗读强调做学问必须日积月累,甚至不惜花费毕生精力,付出异常艰辛的劳动。)

  (后两句:要突出“要躬行”,读出“纸上得来”与“躬行”即“知”与“行”对比的味道,强调要获得真知,关键在于“行”即必须亲自实践。如果止于书本,花再多的功夫到老未必有成。)

  2、说一说。

  (1)提问:读懂了这首诗,你觉得感受最深的是哪句诗?说说你的理由,和大家一起分享。

  (2)练说。引导并鼓励大家大胆、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3)指点。

  第一句告诉我们:做学问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年轻时必须不遗余力,全力以赴,到了老年时才有可能有所成就,不能心存侥幸,以为不付出或者少付出就有所作为、有所成。诗人强调做学问必须全力以赴,付出艰辛劳动,甚至不惜花费毕生的精力。如谈迁、司马迁、李时珍等。

  第二句诗告诉我们:从书本学到的知识毕竟是肤浅的,不够完善的。要真切透彻得理解,还必须亲自实践才行。书本知识学习必须与亲自实践密切结合,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变成真正的学问。

  3、想一想。

  (1)提问。

  诗人为什么说“少壮功夫老始成”?不花功夫行不行?少花功夫行不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诗人是不是不重视甚至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

  “躬行”真的那么重要吗?

  (2)思考

  (3)交流

  四、诵读体会,扩展古诗阅读

  1、朗读背诵

  2、陆游的诗

  游山西村(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 简介陆游。

  2 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

  3 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 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遣力:不遣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遣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遣余力地下苦功夫。

  5 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 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录音。

  (2)自己练读。

  (3)指名读—评价—再读。

  (4)齐读。

  (5)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我在教学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时设计了“读通”、“读懂”、“读好”三个环节。

  1、读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读准字音。

  2、读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知诗意,再将个人所得与小组同学交流,并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研究解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同时提出未解决之疑难,其他各组学生自由补充,发表自己的见解。

  3、读好。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诵,置身于诗的意境。


《方山子传》优秀教案3篇(扩展9)

——游方山作文300字 (菁选3篇)

游方山作文300字1

  国庆节那天,天气晴朗,我和爸爸妈妈怀着高兴的心情去方山爬山。

  走到山脚,我喝了好多水,然后继续往前走。走着走着,我就已经满头大汗了。于是,我把带着“湖水”字样的衣服脱了,说:“妈妈,现在我真的抱着一片‘湖水’了!”听了这话,妈妈立即大笑,其他在爬山的人也笑了。爬到山顶的人也笑了。

  爬到山顶,除了一件睡衣之外,其余的衣服我都把他们“扔了”!

  到了山顶,向四处遥望,哇!多美丽的景色呀!湖水碧绿碧绿的,天空瓦蓝瓦蓝的,连小树叶站得笔直笔直的。爸爸对我说:“看吧,这儿有多美啊!”“是的!非常美!”我说。

  我们在山上野炊了一餐,有青菜,有萝卜,当然少不了我最爱吃的糖醋排骨。

  吃了午饭,我跟爸爸妈妈玩“躲猫猫”的'游戏,结果,我赢了!

  我们下山了,我像个皮球似的,从山上跑下来。爸爸妈妈也跑了下来。然后,我们乘着车,高兴地回家了。

  我觉得爬山真是一项非常有意思的活动!

游方山作文300字2

  国庆节那天,天气晴朗,我和爸爸妈妈怀着高兴的心情去方山爬山。

  走到山脚,我喝了好多水,然后继续往前走。走着走着,我就已经满头大汗了。于是,我把带着“湖水”字样的衣服脱了,说:“妈妈,现在我真的抱着一片‘湖水’了!”听了这话,妈妈立即大笑,其他在爬山的人也笑了。爬到山顶的人也笑了。

  爬到山顶,除了一件睡衣之外,其余的衣服我都把他们“扔了”!

  到了山顶,向四处遥望,哇!多美丽的景色呀!湖水碧绿碧绿的,天空瓦蓝瓦蓝的,连小树叶站得笔直笔直的。爸爸对我说:“看吧,这儿有多美啊!”“是的!非常美!”我说。

  我们在山上野炊了一餐,有青菜,有萝卜,当然少不了我最爱吃的糖醋排骨。

  吃了午饭,我跟爸爸妈妈玩“躲猫猫”的游戏,结果,我赢了!

  我们下山了,我像个皮球似的,从山上跑下来。爸爸妈妈也跑了下来。然后,我们乘着车,高兴地回家了。

  我觉得爬山真是一项非常有意思的活动!

游方山作文300字3

  雄壮巍峨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这些离我都比较遥远,我最喜欢的是我家乡那景色宜人的四方山。

  那天,学校组织我们去四方山拉练,我高兴坏了!

  同学们一路上说说笑笑,好不热闹。近一小时的步行,终于到达了四方山。我惊呆了!紫色的菊花围成了一个大圈,仿佛那就是一条紫色的绸缎,随时准备给临走的秋姑娘带上。而那白色的`菊花,就像给秋姑娘准备的面纱,让人猜不透,秋天到底长什么样子。在这五彩缤纷却又胜似彩虹的菊花坛中,又散发着一种迷人的香气,清淡却又让人陶醉。这,大概就是秋天的味道吧!

  告别了菊花的海洋,我们沿着台阶往山上爬,来到一处树木环绕的空旷草地。草地如此柔软,我忍不住躺了下来,和煦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真舒服!突然,风吹起落叶,我望着眼前那片火红的林海,只见它们摇摆着身姿,发出沙沙的声音,可爱极了。所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指的应该就是这种美景吧!

  该返程了,我们沿着山路,一路往下,又来到了那片花海,再次陶醉于这美如画卷的景色,我不禁感慨秋的神奇馈赠——亲近大自然,真好!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696483.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696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