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观潮》的教学设计方案11篇 《观潮》的教学设计方案11篇

《观潮》的教学设计方案11篇 《观潮》的教学设计方案11篇

更新时间:2023-06-25 00:32:18 点击: 来源:yutu

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课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下面为大家整理了11篇《观潮》的教学设计方案,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观潮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篇一

双基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粗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雷霆          朝廷      挺拔

b.震撼          遗憾      喊叫

c.耳闻目睹      赌博      堵塞

d.容忍          万仞      缝纫

2.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b.仅如银线(仅仅)

c.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全是)

d.虽席地不容闲也(即使)

3.加粗词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两岸连山,略天阙处         人物略不相睹

b.征蓬出汉塞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c.杨诚斋诗云                 楚王曰

d.俶尔远逝                   倏尔黄烟四起

4.下列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判断句)

b.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状语后置句)

c.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也(判断句)

d.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动句)

5.没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

a.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b.珠翠罗绮满目

c.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d.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二)填空

《观潮》一文节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朝人。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酒泉子

[宋] 潘阆①

长忆观潮,满郭②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③尚心寒。

(注:① 阆l4ng;②郭:城;③梦觉:觉醒)

1.《观潮》中与“满郭人争江上望”相对应的一段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弄湖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词句中“弄潮儿”在《观潮》中被称作“________”,“手把红旗”在《观潮》中写成“________”,而“旗不湿”进一步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题:

a.这首诗是作者回忆观潮时的情景而作。(    )

b.“满郭人争江上望”一句,是从侧面烘托钱塘潮的雄阔壮观。(    )

c.“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在夸赞弄潮儿勇敢无畏的同时,暗示读者钱塘潮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可怕。(    )

d.“别来几向梦中看”从侧面烘托了钱塘潮所具有的自然美、弄潮儿身上体现的人情美。(    )

e.“梦觉尚心寒”旨在说明作者观潮时受了惊吓,至今心有余悸。(    )

(四)《观潮》中引用了杨万里的诗句来说明钱塘潮波澜壮阔、势极雄豪的景象,你还能举出几首杨万里的诗吗?

(五)作文

请将《观潮》第三段扩写成一段记述性文字,突出细节,并加以适当的景物描写,字数不限。

参考答案

(一)1.c  2.c  3.b  4.c  5.b

(二)《武林旧事》  周密  公谨  南宋

(三)1.“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2.“吴儿善泅者”,“手持十幅大彩旗”,“而旗尾略不沾湿,从此夸能”。3.a.√  b.√  c.×  d.√  e.×

(四)、(五)略

《观潮》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设想: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都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现在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最强,好吗?

课件出示:复习词语,理清脉络。

平 静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师:这四组词语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那么,大家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这四组词语分别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吧!

师:江潮还没有来,江面是什么样子的?谁能找出描写江面的句子读一读?

师:那么,海塘大堤上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谁能找出描写海塘大堤上景象的句子读一读?

人们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什么,盼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二、品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词,字(出示卡片: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

(镇海古塔、中山亭、观察台、小山)

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板书:宽阔平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出示卡片:横卧)

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朗读“若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二)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各自轻读,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平浪静)

声音呢?(板书:闷雷滚动)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到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板书:人声鼎沸)什么叫人声鼎沸?为什么会人声鼎沸?

3.讲解第二层。

① 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② 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指哪里?(指图)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什么地方?(地平线)

③ 观潮的人们呢?(板书:沸腾)想象动作。

4.讲解第三层。(出示小黑板)

① 说说“声”“色”的变化。(板书:拉长变粗 水墙 白色战马 山崩地裂)

② 拉长到什么程度?(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有多高?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景象多么壮观。(指名读)

比较“战马”与“马”,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钱塘潮开阔、势猛,要不然,怎么说它壮观呢?

此刻,那声音更是不可想象。什么叫山崩地裂?文中哪句话是写这个词的?哪个词可以与“山崩地裂”相提并论?(教师给词)

大潮发出的声音如此惊心动魄,真是太雄伟了。(指名读)

5.教师小结,齐读第四自然段。

6.此刻,观潮的人呢?为什么不写?

作者已是(给词:目不暇接),看潮都来不及,但观众的表情也一定会有变化。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睁大,用哪个词形容?(板书:目瞪口呆)看的人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用哪个词形容?(屏息凝视)还可以用许多词来说,容你去想象。

7.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大潮的“声”“色”,更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三)讲读第三段(潮去之后)。

1.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西去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2.江面何时才平息?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3.宽阔的大江在短暂的时间里,江水竟然暴涨了两丈来高,你想象一下,这时观潮的人会是怎样的了?只是作者没写而已。

三、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没读书前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听到过别的地方或国家有吗?所以说绮丽的钱塘江,壮美的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3.齐声朗读全文,想象情景,再次和作者一起饱览天下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吧!

《观潮》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篇三

教学设想

钱塘江大潮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钱塘江大潮也成为古今盛事,本文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将场面描写写的精彩引人。八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比如借助注释了解文意,积累重点词句提高阅读能力等,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促讲,重在养成学生积累习惯,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朗读要求,激发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欣赏,由读到思再到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3、教给学生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写。

情感价值观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通过品读赏析,感受其自然美和人文美,激发学生对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的认识,树立人类必定能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文言词句。

2、把握文章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2、引导学生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比较拓展法。推荐潘阆的《酒泉子》,与本文比较,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比较阅读,感受不同文体相同题材的文章的区别,并学习进行改写。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形象美

钱塘江大潮,是闻名世界的奇观,苏东坡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以此来赞美钱塘江大潮,那么,钱塘江大潮潮来的景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观看钱塘江涌潮的录象,看后请谈谈自己的感受。

[说明]这一激情导语及钱塘涌潮的录象放映,目的在于创设吸引感染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我们课前布置预习本课时,要求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有关钱塘江大潮成因的知识,谁来说说自己找到的知识要点,让我们资源共享。

[说明]要求学生说作者和钱塘江大潮成因知识,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养成不懂就查的好习惯。

教师简介背景: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南宋词人周密曾经观看了钱塘江涌潮,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的描绘了出来,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南宋词人周密走进《观潮》,领略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吧。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难句,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1)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 杨诚斋(zhāi) 艨艟(ménɡ chōnɡ) 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 一舸无迹(ɡě) 善泅(qiú) 僦 赁(jiù lìn)

罗绮(qǐ) 鲸 波(jīnɡ)

(2)辨明词义:

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则玉城雪岭(城墙)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

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逆流迎着潮水;忽隐忽现)

3、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教师可酌情给予指导。

4、选四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5、多媒体显示第三段译文,学生共同评点。

译文略

学生评点:“吴儿善泅者数百”应翻译为“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旗尾略不沾湿”应译为“旗尾一点也不被水沾湿”。

教师提示:文言文翻译应遵守“信”“达”“雅”三字原则。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要一一对应,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弄潮儿的风采。

四、理清文章思路,研读文章内容

1、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齐读课文,思考:

〈1〉、《观潮》第一句就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描写对象,总领全文,点明题旨。

〈2〉、“伟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也就是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你想用哪些词语分别这些方面的特点?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人涌如潮。概括起来就是:潮来之状——雄伟壮观,演习之形——精彩动人,弄潮之势——勇敢矫健,观潮之盛——盛况空前。

2、研读文章内容,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A、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

〈1〉、第一段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有哪些?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采用怎样的修辞方法来表现?

〈2〉、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这样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怎样的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3〉、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溯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4〉、第四段中写观潮人数之多与上文写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有何联系?

[探究学习]

学生明确与教师点拨:

〈1〉、学生明确:从“方其远出海门……势极雄豪”为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2〉、学生明确:这个场面精彩之处在于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教师点拨: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是采用动静相衬的方法,造成起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

〈3〉、学生明确:描写壮士形象的句子是:“披发纹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突出勇士溯潮游泳的高超本领的句子是:“争先鼓勇……而旗尾略不沾湿”。

〈4〉、教师点拨;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 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如果说江潮图是一道自然景观的话,那么演习图、弄潮图及观潮图可视作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辉映成趣,更增添了文章的美感,从而突出了人在与自然搏斗中的拼搏精神。

[说明]本文的重点就在于这一环节的设计上,目的是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质疑问难,学会发现、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提高阅读能力。

B、师提问题,学生思考,升华情感 :

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 〈1〉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2〉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不是的,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像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5号、6号飞天等都能表明新世纪人们的胆魄,以及我们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拼搏精神。

[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五、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把下面这一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并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酒 泉 子

潘 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教师指导:改写是在原题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大多只侧重于改变原作的形式,可以改换体裁,如这次训练要求把词改写成记叙文;可以改换人称,如把词中的第三人称改写为第一人称;可以改换表达方式,也可以对原文进行取舍、丰富和补充。改写必须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透彻了解被改写的作品和将要改写的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握各自的特点。

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学生构思,写作。如时间不允许,可放在课下完成。

[说明]本题的设计在于拓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纵观全文,谈收获

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谈。可以是知识与能力,也可以是获得了某些学习方法,或者是情感得到哪些升华等。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完成下列补充练习

多媒体显示:

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④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3、完成课上的改写练习。

板书设计

课后活动设计

一、说话训练

假如你负责海宁市有关钱江潮申报“世界遗产”一事,由你起草申请报告,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谈起,申报理由是什么。模拟申报会,组织同学发言。

二、写作训练

请你展开想像,结合课文内容为钱塘江大潮写解说词,有条件的可以制作成课件,图文并茂。

教学后记

新课程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主线,以发展为主旨。魏书生说:“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做的事,一定让学生自己做。”因此,在教学上,我牢记三句话:“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导读、导疑、导思、导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确定的三项教学目标,体现了“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全面提高素质”的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观点。教学过程主要设计朗读、释意、积累、思考、质疑、点拨、练习的教学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导语设计注意了学习兴趣的激发,补充的课后活动设计同样注重兴趣培养,注重提高个性化学习效果,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设计使教与学交融,教法与学法的相互转化,重视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努力实现教学方法化,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现了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的有机统一,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机统一,师生多种交往方式的有机统一,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观潮》教学设计方案 篇四

教学内容:《观潮》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复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够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增加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识,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打好基础。

2、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让学生有条理地叙述潮来时的情景。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祖国美丽风光的ppt课件

教师导入:在我们伟大的祖国,有风景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有奔腾咆哮的长江黄河;有巍峨秀丽的五岳名山;有一望无际的蒙古草原……“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其实,我们祖国的美丽景色还多着呢!今天,同学们就跟着老师,一起来走进那波澜壮阔的钱塘江大潮。

板书课题:观潮

二、复习生词,巩固旧知。

出示写有本课生词的小黑板,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朗读。

观潮 笼罩 薄雾 依旧 恢复 沸腾

若隐若现 昂首东望 风平浪静 水天相接

横贯江面 齐头并进 漫天卷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是天下奇观。

2、潮来前的热闹景象。

3、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4、潮头过后江面上的情景。

四、细读课文,入情入境。

1、学习第一部分——潮来前

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

观潮的地点:海宁市的盐官镇。

观潮的人群:人山人海。

2、学习第二部分——潮来时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2)教师用ppt课件出示以下问题。

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描写潮来时的景象?

用直线画出文段中从视觉方面描写潮来时景象的句子;用曲线画出文段中从听觉方面描写潮来时景象的句子。

作者按照由___到___的顺序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

文段中,在描写潮来时的视觉时,作者用了_________、————、—————、三个词语描写了潮来时由远到近的景象;在描写潮来时的听觉时,作者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词语描写了潮来时由大到小的声音。

(3)学生分组讨论以上问题。

(4)学生分组展示讨论结果。

(5)教师适时板书

形状: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 白色战马

声音: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6)学生美读第三、四自然段,体会潮来时磅礴雄伟的气势。

3、学习第三部分——潮头过后

潮头过后的景象: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五、美读课文,升华情感。

这篇课文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运用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从声音和形状两个方面,描写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1、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2、在描写潮来时的景象时,从____和____两个方面进行描写?

3、全文表达了作者热爱_________热爱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七、板书设计

潮来前 八月十八 盐官镇

形状 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 白色战马

观潮 潮来时

声音 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潮头过后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教后反思:由于这节课要参加武陟县“送课下乡”小学语文示范课评选,因此次在这节课的备课环节,我花费了较大的功夫。这篇课文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把全文连贯在一起,使整篇文章重点突出,浑然一体。为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从网上下载了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和声音,恰当地运用在了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磅礴气势,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养成讨论合作的学习习惯,凝聚学生的集体智慧,我又设计了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这些都成为本节课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但由于时间仓促,在设计这节课时,还有许多不太满意的细节,没有仔细研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很好地把握本学段在阅读教学方面的教学目标,个别教学设计也不太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些问题有待于在以后的课题教学设计中逐渐改正解决。

《观潮》教学设计 篇五

之一

北京育民小学 特级教师 翟京华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小学语文教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篇六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周密的文学常识。2.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3.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方”“倏尔”“文”“江干”等词含义。

4.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文中优美意境。5.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6.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的特点。

【学习重点】

1、了解周密,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2、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学习难点】体会文中自然美与民俗风情美相融合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不凡魅力,感悟弄潮儿的不凡风采。

【自主探究学案】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武林旧事》是作者在宋亡之后,追忆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往事之作。此书写得详细生动,寄托着作者的故国之思。

《观潮》写的是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钱塘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全长400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道狭窄,水势受阻,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观潮”遂为古今盛事。

2.作者简介:

周密(1232—约1298),字公瑾,号草窗,南宋文学家。祖籍山东济南,金兵入侵,他南渡流寓浙江吴兴,又自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宋末曾任义乌(今属浙江)县令。宋亡之后,隐居不仕,从事著述。他能文善词,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词人。其词格律严谨,清丽工巧,偏重形式美。其诗文亦佳。周密一生著作颇丰,著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草窗韵语》等。

3.背景资料: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周密的《观潮》记叙的正是这一盛况。

举世闻名的钱塘奇观——海宁潮将要申报“世界遗产”。这是继温州雁荡山、江南水乡古镇西塘、乌镇、南浔联合申报“世界遗产”后,浙江省申报“世界遗产”的又一举措。

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涌潮”的钱塘江潮,从海宁角度观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4.词语解释:

浙江:就是钱塘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方其远出海门:当潮从入海口涌起的时候。方,当……时。其,代词,指潮。出,发、起。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仅,几乎,将近。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白雪覆盖的山岭。际天:连接着天。沃日(wò rì):冲荡太阳。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冲荡。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这两句诗是《浙江观潮》一诗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是也”:就是指这样的景象。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岁,年。京尹,京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的长官。浙江亭,馆驿名,在城南钱塘江岸。艨艟(méng chōng):战船。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尽,穷尽。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乘骑(chéng jì)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骑,马。弄,舞动。标,树立、举。略不相睹:彼此一点也看不见。睹,看。水爆: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一舸无迹(yì gě wú jì):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舸,船。敌船:指假设的敌方战船。逝:去,往。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几百个擅于泅水的吴地健儿。吴地即今江苏、浙江一带。因春秋时为吴国之地,故称。善,善于。泅,游泳、浮水(可不翻译)披发文(wén)身: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文,动词,画着文彩。溯(sù)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溯,逆流而上。而,表修饰。鲸波万仞(rèn):万仞高的巨浪。鲸波,巨浪。鲸所到之处,波涛汹涌,所以称巨浪为鲸波。万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江干(gān):江岸。珠翠罗绮(qǐ)溢目: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珠翠罗绮,泛指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衣服。溢目,满眼。倍穹(qióng):(价钱)加倍的高。穹,动词,高;倍,形容词,指很多倍。而僦(jiù)赁(lìn)看幕: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而,表转折。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为观潮而特意搭的帐棚。虽席地不容间也:容,许,使。间(jiān)空间。虽,即使。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

【自主学习】

1.填空:

《观潮》选自《武林旧事》,作者周密,字公瑾,号草窗,南宋(朝代)文学家。著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草窗韵语》等。

2.注音或写字:

每岁京尹(yǐn) 艨(méng)艟(chōng) shū(倏)尔 一舸(gě)

善泅(qiú) 倍穹(qióng) 珠翠罗qǐ(绮) sù(溯)迎而上

jiù(僦)赁(lìn)看幕 如lǚ(履)平地 鲸波万rèn(仞)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沃:用水淋洗

(2)倏尔黄烟四起 倏尔:突然

(3)人物略不相睹 略:微,一点

(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穹:高

(5)珠翠罗绮溢目 溢:满

(6)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既望:农历十六

(7)方其远处海门 方:当……时

(8)如履平地 履:踩

(9)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为:被 逝:去,往

(10)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文:刺着文采

(11)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溯迎:逆流迎着潮水

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1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江干:江岸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海涌银为郭 古义:外城 今义:姓

(2)吞天沃日 古义:用水淋洗 今义:肥沃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骑:古义:名词,马 今义:动词,骑马

标枪:古义:举枪 今义:一种体育器材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一词多义):

(1)为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海涌银为郭(当作,作为)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算是)

(2)以

以此夸能(凭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而,连词)

(3)仅

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仅仅)

(4)观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景象)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

(5)势

势极雄豪(气势)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

(6)能

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本领)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

(6)腾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腾起) 腾身百变(翻腾)

6、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被动句 ,其中“为……所”表被动)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判断句 ,“也”表判断)

(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省略句 ,此句承上省略主语“潮”,译时补上)

(4)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倒装句,“万仞鲸波”是定语后置)

7、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句是(c)

a: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b: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c: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d: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8、按原文填空。

(1)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如履平地。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

【互动探究学案】

【合作探究】

9、作者在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描写了钱塘江观潮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请分析一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观潮”的?

答:9、作者是从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这四个方面来写的。作者先由远及近写潮来之状,运用比喻,写出潮水涌动的雄伟壮阔,然后写演兵之威,这是文章最精彩之笔。作者生动的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战船摆开的阵势上,以显示演练水军场面的宏伟,又通过描写南宋水军演练过程的一举一动,表现他们武艺高强。作者又写弄潮儿高超的弄潮之技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勇猛;“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间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10、题目为《观潮》,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校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答:作者在描写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后,又写了“校阅水军”和“健儿弄潮”的精湛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是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亲临现场,使中心更加突出。

【精读精练】

阅读下段,回答问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 ”者是也。

11、在文中划线处填入引用的诗句,并说说作者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

答:“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首句。

12、从选段来看,作者描写大潮涌来时的壮观,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答:比喻、夸张, 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表现出来。

13、翻译下列句子。

(1)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答:接着就渐渐地近了,就像玉城雪岭一般从天上涌了过来。

(2)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答:震荡冲激摇动喷射,吞没天空,洗刷太阳。

14、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不知引来多少文人墨客的赞叹与描绘,你能默写出两句赞叹钱塘大潮的诗句吗?

答:例: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主题阅读】

(一)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东南形胜 优美的(境界) (2)天堑无涯 边际

(3)竞豪奢 争着

16、翻译下面句子。

(1)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答: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

(2)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答: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

17、概括选文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答:作者以秀丽的笔法,为我们极力展示了风景如画,雪涛怒卷的都城风俗图,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江的热爱。

18、与《观潮》相比,本文语言有什么特色?

答:与《观潮》相比,本选文少了雄奇壮观,多了绮丽、华美。语言更优美,景物描写更绚丽,侧重表现杭州这所大都市的风景与风俗,内容与《观潮》互为补充,相映成趣。

(二)游钓台记(节选) 郑日奎(清)

舟发自常山[1] ,由衢抵严[2],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3],未暇问名,颔之而已[4]。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5]必予告[6]。越日[7],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8],觉有异[9],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邪[10]?”曰: “然矣!”舟稍近,迫视之[11],所云两台[12],实两峰也。台称之者[13],后人为之也。台东西跱[14],相距可数百步[15]。石铁色,陡起江干[16],数百仞不肯止[17]。巉岩傲睨[18],如高士并立[19],风致岸然[20]。崖际草木,亦作严冷状[21]。树多松,疏疏罗植[22],偃仰离奇各有态[23]。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24],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故曰:“峰也而台称之者,后人为之也。”

注释:[1]常山:在今浙江常山县。

[2]衢(qú):衢州,治所在今浙江衢县。抵:到达。严:严州,治所在今浙江建德。 [3]第:只是。目之所及:谓视野,眼力看到的。 [4]颔(hàn)之而已:点头表示赞美罢了。 [5]诫:告诫。舟子:船夫。七里滩:一名七里濑,亦称富春渚,在钓台西。两山壁立耸起,连亘延续约七里。 [6]予告:告诉我。 [7]越日:第二天。 [8]崭然:高峻的样子。 [9]觉有异:发现异常的景象。 [10]若非:莫不是。 [11]迫视:近看。 [12]所云:所谓。

[13]“台称”二句:谓将峰称作台,是后人这么叫它的。 [14]跱(zhì):同“峙”,相对耸立。 [15]可:大约。 [16]江干:江边。“干”,岸。

[17]“数百”句:意谓高出数百仞。 [18]巉(chán)岩傲睨(nì):险峻的山峰,倨傲旁视,神态蔑世。 [19]高士:志行高洁的隐士。 [20]风致:风度、品格。岸然:挺立的样子。 [21]严冷状:性情不随俗,冷然不可狎的样子。 [22]疏疏:形容株距不密。罗植:种植在钓台周围。 [23]“偃仰”句:意谓松树或卧倒,或仰首,或奇形怪状,都各有独特神态。 [24]意:猜想。垂纶:放线钓鱼。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偃仰离奇各有态 (倒伏 挺立)

(2)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高峻的样子)

(3)意当日垂纶(垂钓)

20、请把“数百仞不肯止”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山峰)高达数百丈还不止。

21、这段文字从多方面来描写“钓台”,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颜色: 石铁色

(2)高度: 数百仞不肯止

(3)山势: 台东西跱、陡起江干

(4)情状: 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

22、当看到“钓台”时作者的反应是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

答:非常急切、欣喜。 因为作者对隐居的钓台的高士严光非常仰慕。

【能力提升】

23、写出下列古汉语所指代的内容。

鸿雁 巾帼 桑梓 社稷 轩辕 汗青

答:书信 妇女 家乡 国家 国家 史书

24、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2)(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3)(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4)(宋江)上梁山——官逼民反

(5)(李逵)打宋江——过后赔礼

(6)(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小学语文教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篇七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生动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描写,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2、说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是要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内容。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教学目标

依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4、说教具: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录音机、投影片、录像等教学教具,目的是充分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说教法

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生,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学生采用听、看、读、思、品的方法学习。

四、说学情

我班学生虽没去钱塘江,也没观赏到千军万马奔腾的潮水,但他们思维活跃,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想像丰富,而且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采用了多种生动的教学方法和电教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二)逐段分析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紧接着提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从哪里知道?(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在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他们对“天下奇观”的体会后,我随后用充满激情的语气说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的。遗憾的是老师没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接下来我以快速的动作放好投影片,用语言渲染气氛。)学生兴趣勃勃地,迫不及待地观看录像。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潮来了没有?我们看到了什么?随着录像的播放,我用生动语言向学生介绍,并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依照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学们,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现在让我们随着录象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小组讨论。

(2)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依照检查学习情况,相应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是怎样描写的?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并按要求用“____”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学生自由组合检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并相应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4)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4、学习第五自然段

大潮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学生通过学习读、划、议,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

(板书:恢复平静)

5、总结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观看了钱塘江涨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6、布置作业(略)

六、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本篇板书我按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的。

附板书设计:

22、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江面很平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来后:恢复平静

◆[2003-9-1]

教学设计方案 篇八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国家规划新教材《职业生涯规划》模块四,本课介绍了中职生的创业优势,强调了在校期间的创业准备;从职业生涯教育的本质特点出发,对创业有关内容的学习着眼于“准备”。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创业对本人、社会发展的作用,明白创业者应有的素质和能力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的,明确在创业时要充分发挥中职生的优势,要珍惜学生时代的大好时光,为创业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明确在创业时要充分发挥中职生的优势,了解在校期间应做的创业准备。

2、运用

构思商业计划。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珍惜学生时代的大好时光为创业做准备。

三、教学流程

1、熟悉创业流程(2分钟)

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创业流程:

(1)进行市场调查,分析经营环境

(2)确定具体目标

(3)准备创业条件

(4)进行工商登记

(5)开始生产经营

(设计意图:形象生动、简单明了的流程图,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的五个重要环节。)

2、了解市场行情(3分钟)

教师出示市场调查的五个方向,各组根据自己的创业梦想,选出调查的主流方向。

四、总结(1分钟)

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内容和各团队的学习表现做以总结,尤其是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在毕业前期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创业准备。

五、布置作业(1分钟)

各团队课后根据本节所学知识,结合创业梦想完善商业计划。

语文《观潮》教学设计 篇九

教材理解

《观潮》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读为本,紧抓“奇”进行教学,初读感知奇,品味探究“奇”,美读感悟“奇”。

学情简介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知识面不宽,对文中所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很难想象出画面,教师必须指导感情朗读并借助电教媒体等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3、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及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方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我将远程教育资源:图片、影像等有机地融合到多媒体课件中,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寓情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动态、形象的影视文件,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为学生自读、自悟文章内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了上好这一堂课,我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查找了和课文有关的图片和录象资料,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以便对大潮有初步了解。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大家去看过吗?(没有)很遗憾老师也没能亲眼所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壮观的景象。

二、出示课题,探究“奇”意:

1、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1课观潮,(师相机板书课题)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通过预习学生自然就可以回答出:钱塘江大潮)

2、师介绍: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我们可爱的家乡--秦皇岛有好几千里。如果说秦皇岛的北戴河风景区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师板书:天下奇观)

3、师引发问题:“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给学生独立思考空间,之后可以提醒学生借助字典解决。)

4、多指名回答后明确:“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进一步引导说出“天下奇观”的涵义,即:天底下或世界上奇异的景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奇”:

1、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2、老师发现大家都有些迫不及待了,那就赶快打开课文读一读吧!阅读提示:

A、把字音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B、认真的读课文,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刚才教室里可真是书生琅琅,大家读得都那么认真又那么好,现在谁愿意展示一下你自己,我们开火车读一读,注意一定要认真听哦,老师随时会有可能叫到你!

3、开火车读课文,教师利用这个过程纠正学生读不准的字音。

4、刚才看到大家火车开得那么好,老师真为你们骄傲!现在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5、指名回答后明确: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四、精读课文,品味探究“奇”:

1、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你认为“天下奇观”到底奇在哪里呢?边默读课文边用--画出你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词句。读一读这些词句,说一说体会。

(小组交流、班内汇报)预设:

①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引导生回答出读书时的感受,教师相机板书:“一条白线”,进而引导学生读出这种感受,之后班内齐读)

②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一丈是3.3米,两丈多高,相当于我们三、四层楼那么高,三四层楼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那将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学生自由练读之后分组比赛读,然后齐读)

③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学生全体举手)

师:(教师也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声音如同山崩地裂。(教师板书: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我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读得更棒,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师:谢谢鼓励,该你们齐读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④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鼓励引导学生学学这种声音:轰隆隆隆)

师表扬: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师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进一步引导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的?(闷雷滚动)(教师相机板书: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⑤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师:准备,开始!

(学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学生很快就能说出: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学生一起读)

2、刚才通过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到了潮来时的雄伟壮观,可是却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现在请大家认真听老师读一段话,看看谁有本事能听出文中是用哪几个词把潮来时的顺序写清楚的?

①师读:(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括号中的词语教师在读时,故意有意识地加以强调。)

(课件出示)请学生动笔做: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向我们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经过个人独立思考后班内交流: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由远到近)

一起再读读这段文字。

②师:刚才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已经想象出了潮来时的画面,那么,潮来时,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观看录像。

(录像播放潮来时的壮观画面。)

③录像是老师的一个朋友拍的,他普通话不好,想请同学们帮忙配一下音,行吗?配音的时候最好能激情洋溢地朗诵出来,行吗?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之后教师鼓励能背诵的起立!(学生全体起立)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生兴奋地点头)

师:配着录像,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①潮来时的钱塘江真可谓“天下奇观”!那么潮来之后呢?现在大家再认真的把课文默读一遍,看看你又会有哪些新的发现?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指名回答:我觉得大潮过后的景象也可以称为奇观,因为: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就是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②教师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③教师提问:“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④引导再次激情朗读这一部分。

4、品读“潮来前”的“奇”。

①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期盼。

②引导生读潮来前句子,体会潮来前江面景象及大堤上人们的期盼。(教师相机板书: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③引导生读:带着这种心情好好读读这些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5、回归整体,美读感悟“奇”。

教师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学生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小游戏,积累词汇。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想!)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猜词!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学生肯定跃跃欲试)

材料:

A、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人声鼎沸。

B、风和浪都很平静--风平浪静

C、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

D、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E、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山崩地裂

F、形容气势很大--

(该词学生若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荡荡”)

游戏同时教师顺势出示课件中词语

师: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学生纷纷举手)

2、运用词汇,学以致用。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光积累了,你们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老师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更清楚通顺呢?

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教师鼓励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预设: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班内交流,纠正得出意见一致的标准答案。)

课件出示:填入答案后的这段话。教师引导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

六、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板书设计

21、观潮

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天下奇观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教学反思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和指导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三)、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在这堂课的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填写出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过的词句理解了,再试着运用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习在语文课中应该大力提倡。

(四)、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教师还多次使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学生喜欢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学生书面练习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观潮》教学设计 篇十

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记叙了在农历八月十八日观钱塘江大潮时所见到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8个生词,认读3个字。

2、通过句子比较,能体会句子表达的不同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4.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受到热爱祖国自然景观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难点:通过句子比较,能体会句子表达的不同效果。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你对钱塘江大潮有哪些了解?

2.针对学生的资料进行补充。出示地图向学生介绍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及位置及出海口的特殊地形等内容。

二、学习新课。

(一)指名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哪些词不理解?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2分钟)。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同桌讨论。

②找小组说词义,还有问题的师指导。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找生在黑板上书写。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用实物投影展示,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引导学生鉴赏。

(四)轻声读课文,想想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的。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板题。

2.“观潮”的“观”什么意思?课文把钱塘江大潮称为“天下奇观”,你是怎样理解的?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4、5自然段。划出表现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三、抓重点句,理解壮观。

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小组内练习感情朗读。找生读感受深的句子,师随机出示重点句。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大潮的雄伟与壮观的?(形状、声音、颜色)

5.找二生有感情地配乐读4、5自然段,其他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你从哪些词看出的?

6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余下的几段,先合作读,再说体会。小组汇报自学成果,师生对读第二、六自然段。

如果你现在就是站在江边观潮的游客,你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四、创设情境,积累词语。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能想个办法把重点段落快速背下来吗?生说方法。

大屏幕出示提示词语,找三生试背诵4、5、6自然段。

小学语文优质课《观潮》教学设计 第十一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2、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3、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2、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多媒体显示:钱塘江潮实况录像

2、导语:

3、背景介绍

4、作者简介

二、探索研究学习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杨诚斋(zhāi)艨艟(ménɡ chōnɡ)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一舸无迹(ɡě)善泅(qiú)僦赁(jiù lìn)

罗绮(qǐ)鲸波(jīnɡ)

2、辨析中学生字

蒙ménɡ混过关柠檬ménɡ朦ménɡ胧艨艟ménɡ chōnɡ憧憬chōnɡ jǐnɡ

罗绮(qǐ)倚yǐ靠崎qí岖

(二)读顺文章,感知内容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三)质疑解疑,读懂文章

1学生个人质疑字、词、句,全班讨论解疑。2学生二人合作翻译课文。

3、抽查翻译情况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复习重点字词的解释和全文翻译2、积累与钱塘江潮有关的名人诗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检测上节课学习情况

【附:《观潮》日日清一

班级姓名

一、注音或写汉字

雷tínɡ()ménɡ chōnɡ()()善泅()

如lǚ()平地僦赁()罗绮()憧()憬

二、解释词义:

既望()既而()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皆披发文身()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三、翻译句子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3、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4、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四、解释下列多义词

为:“敌船”为火所焚()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观: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方:方其远出海门()方欲行()】

2、背诵与钱塘江潮有关的名人诗歌

二、继续探索研究学习课文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段意

学生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2、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段壮观的场面。

选四位同学描述,其余同学补充。

3、感受壮观的画面、赏析精彩的描写

4、小结

5、指导学生背诵喜欢的句或段

三、拓展思维,迁移延伸(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2、赏析“潮来溅雪欲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这两句诗,并请在本文中画出与这两句诗描写相一致的语句。

3、假如你是海宁市人民政府的秘书长,由你负责海宁市有关钱江潮申报“世界遗产”一事,由你起草申请报告,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谈起,申报理由是什么。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以上就是给大家分享的11篇《观潮》的教学设计方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观潮教学设计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857271.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857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