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5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一等奖婧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5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一等奖婧

更新时间:2024-03-09 23:54:16 点击: 来源:yutu

《论语》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一部巨著,本课所辑选的十二章,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邃的思想内容值得学生品味、探究。以下是编辑帮大家找到的《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

背诵课文,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是就其中的一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文化经典,一起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2、首先,请看我们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⑴诵读,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⑵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说说其中倡导的“为学之道”“修身之理”。】

⑶了解《论语》在历史上的价值,热爱我们的民族经典文化。

二、了解作家作品

文体知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论语》多采用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写法比较灵活。还有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论语》。注意,读准字音。

三、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 曾(zēng)子传(chuán)不习乎逾(yú)罔(wǎng)殆(dài)一箪食(dān)曲肱(gōng)笃志(dǔ)

2、读出味道

温馨提示:

(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

(3)把握重读和轻读。

(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3、指名读,正音。

4、配古典音乐读。

四、探究学习,疏通文意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一字一词,逐词展开。

(2)根据语境,组词猜词。

(3)结合注释,记词说意。

(4)知词顺义,不要反推。

(5)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6)调整句序,添词成句。

2、用这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注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前六章论语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译。

4、提出疑问,一起来探讨交流。

5、掌握和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五、结合自身经历说感受

1、这里面有关于学习方法的,有关于学习态度的,还有修身养性的,请你说说哪些是学习方法和态度?哪些是修身养性?

2、在《论语》中,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应该如何学习,如何修身,这是“为学之道”“修身之法”。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文士诗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我们现代的中学生来说,同样也有着现实的意义。请你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经历,说说哪一则论语对你有启发?

3、放到语言环境当中,灵活运用:

⑴张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___。”

⑵“上合总理会”在郑州召开。迎接各国领导人的到来时,我们想说:“___,___?”】

六、小结,背诵

同学们,《论语》不仅作为一种行为导向,更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不息地流淌。现在,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一起来诵读经典吧!

板书设计:

12《论语》十二章

为学之道

修身之法

第二课时

一、温故而知新

1、背诵上一课时学习的《论语》前六章。

2、指名翻译《论语》前六章。

二、学习《论语》后六章

1、自由朗读,注意停顿节奏,读出文言文的古风古韵。

2、用上一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注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前六章论语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译。

4、提出疑问,一起来探讨交流。

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第十一章: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掌握和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三、分类,归纳总结

1、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四、《论语》散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五、课堂小结

本文的内容围绕着孔子的言谈举止,向我们展示了其形象、性格、思想观点和态度,通过学习本文我们能够准确的背诵和翻译本文,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常识,理解了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六、课下作业

默写全文、做相关的练习题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 篇二

第一课时

【目标明示】

1、背诵、摘录文中格言,积累名言警句。

2、掌握文中“愠、罔、殆、弘、凋、怒、于”等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目标导学】

一、 整体感知

1、了解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教师指导文言文翻译技巧:一留二换三弄四补五调六揣七注意。

留(保留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

换(单音字换成双音字)

弄(弄清虚词的用法)

补(补充出省略部分)

调(调整句子的语序)

揣(揣摩句子的语气)

注意(注意古今义的不同、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3、朗读课文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

(1)正音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如“温故”章用陈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4、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目标检测】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 )乎 三省( )吾身 传( )不习乎 诲女( )知之乎 不知( )为不知 是知( )也 弘( )毅 凋( ) 矣( )

2、理解填空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 ,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这里!”

(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感悟

理解全文思想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课文讲 ①学习方法:要常复习实习、学思相结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②学习态度:应该诚实、谦虚、取长补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③修身做人:要厚道仁义、坚贞守节。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生自由发言。

论语十二章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课文中实词、虚词的含义及文言文的学习要点。

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每一则的含义;

(2)流畅地朗读并背诵本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了解基本的文学常识】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课件展示】

愠(yùn)说(yuè)省(xǐng)传(chuán)

罔(wǎng)殆(dài)箪:(dān)

2、播放【课文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停顿)

小组合作参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注意重点文言词语的解释。

【明确】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三、局部探究

朗读背诵1-6则,品味理解每一则的内容

【明确】

①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②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③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⑤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⑥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四、总结拓展

《论语》凝聚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博大智慧,无论是学习方法、求知态度,还是道德修养。其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阶段的同学们,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学习。

五、作业设计

背诵翻译《论语》1-6则。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检查背诵,导入新课。检查上一节课的学习效果,教师把握学情,更好的安排教学。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课件展示】

曲肱(gōng)

博学而笃(dú)志

2、播放【课文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停顿)

小组合作参照课下注释翻译课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注意重点文言词语的解释。通过欣赏影视课文和反复诵读课文,有助学生获得初步的课文感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借助必要的工具书翻译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明确】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它日夜不停息地向前流去。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子夏说:“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干扰,“仁”就在这当中了。”

三、局部探究

朗读背诵7-12则,品味理解每一则的内容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参照第一课时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自学完成。

四、总结拓展

分类整理归纳

1.成语:

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蔬饮水

2.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人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五、作业设计

背诵《论语》7-12则。

六、板书设计

论语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个人修养

七年级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2.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及其思想。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

重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二、孔子及《论语》简介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三、课文内容提要及问题设计

(一)内容提要

本课所选内容主要涉及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读书做学问的,二是修身养性的,三是关于立志与自我人格完善的。

(二)问题设计

1.为什么每一则前面都有“子曰”呢?

提示:子,指先生,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所以《论语》中的“子曰”就是指孔子说的话。

2.《论语》篇名的由来

3. “三省吾身”真的是反省三次吗?

提示:古代人对“三”、“六”、“九”有一种数字崇拜,“三”一般是泛指多数,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

4.孔子关于读书的论述对我们有何启发?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 篇五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三课时 【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时:按时;

说:愉快、高兴;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发怒、生气;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4.朗读、背诵。

第二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多次;

省:反省;

为:替、帮;

谋考虑事情;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温习。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4.朗读、背诵。

第三则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

逾,越过;

矩,规矩。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

三十岁能够自立;

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五十岁懂得了天命;

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

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详解 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

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

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前三则。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 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 罔(wǎng)

殆(dài)

箪:(dān)

曲肱(gōng)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四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故:学过的知识;

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4.朗读、背诵。

第五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

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4.朗读、背诵。

第六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

4.朗读、背诵。

第七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知:懂得、了解;

好:喜欢;

乐:以……为乐。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

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4.朗读、背诵。

第八则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饭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拓展:饭蔬饮水:后因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四至第八则 二、初读第九至第十二则,扫除语言障碍 博学而笃(dú)志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第九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人:几个人;

善者:优点;

从:跟随;

不善者:缺点。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4.朗读、背诵。

第十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斯:这;

舍:舍弃。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它日夜不停息地向前流去。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所有决心开始“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立志“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这里必须明确,这话既是孔子自己的感慨,也是对所有有志于圣人之道的人的忠告和勉励。

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4.朗读、背诵。

第十一则 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 (《子罕》)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①三军:军队的通称。②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一国的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

可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却是不能强迫改变的。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4.朗读、背诵。

第十二则 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博:广也。

笃:厚也。

志有两种解释:一,志同识,记忆在心;

二,志向。在此,基于取其后者。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干扰,“仁”就在这当中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修德进学的门径:学欲广博,志欲坚定,外问于人,内思于心。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 笃志”。

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 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学习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一定要从自身处去问,接近处去思。

4.朗读、背诵。

四、分类整理归纳 1.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蔬饮水 2.十二则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作业布置】 1.学习、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2.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940207.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940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