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教学设计优秀13篇 矛和盾的集合优秀教案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教学设计优秀13篇 矛和盾的集合优秀教案

更新时间:2024-06-10 06:00:24 点击: 来源:yutu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本文是人美心善的小编给大家找到的13篇《矛和盾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篇一

【教学目的】

1. 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 正确朗读课文。

3. 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 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武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

二。 学习生字

1. 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和架。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木”一定要写好,稳稳托住上半部。

2. 读音:坦,读“tǎn”,不读“tǒng”;

持,读“chí”不读“cí”;兵,读“bīng”,不读“pīng”或“bīn”。

3. 通过形近字的比较,加强记忆,如:持和诗、炮和跑、担和坦、神和伸、般和船。

三。 学习课文:

1. 读课文1至4自然段,想一想,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难以招架”的意思是,对方来势猛,很难抵挡。

可以通过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来体会。

2. 读课文第5自然段,说说主要写的什么?

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

3.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4. 小结: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16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在这堂课中,我想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也就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多方面,这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也就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多方面。

教学难点: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理解词语表中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读顺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坦克图,问:你们认识这些吗?认读:“坦”。知道坦克的用途吗?有谁知道坦克是根据什么发明的?(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认读生字“集矛盾”,理解集合的意思,了解矛和盾的特点)

2、矛和盾是古代的兵器,怎么会成为威力无比的现代武器坦克呢?(板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认识它们。

2、认读生字、词语

3、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正音

4、谁能在课文中找出写了矛、盾和坦克三者之间关系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5、质疑:学到这儿,你们最想研究什么?

预设:1、坦克是怎样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

2、坦克是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

三、研读第2——4自然段这节课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先来研究第1个问题

1、自由默读第2——4自然段,划出发明家的发明过程。并完成练习。

2、组内交流

3、小组派代表交流、集体完成练习

4、指名说说发明坦克的步骤。

相机教学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同学们,盾太小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原因,课文中写盾难以招架的句子写得非常好,找出来读读。自由读。矛的强进攻使盾都招架不住了,谁能既读出矛的厉害又读出盾的困境。指名读、评读。

5、师:发明家的每一个想法都有他的思考过程,课文中有的思考过程写出来了,有的没写,看谁也能当个发明家,把课文的思考过程补充完整。学生再次默读课文。

6、个体交流体会发明家思考方法非常科学,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索取别人的优点,把优点很好的集中起来,为自己所用。

7、指名复述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

聪明的发明家就这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了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了矛的进攻——枪口或炮口。所以让它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来感受坦克的威力。

四、指导书写

接下来,我们来写几个生字。

1、出示:矛盾集攻坦炮

2、在这几个生字里,你认为哪个字书写有困难?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书写,尤其要注意“盾”的笔画。

3、学生书写,评议指导。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2、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3、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多方面,并学会写8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和课文中的生字交上了朋友,今天你们还认识它们吗?认读生字

2、我们还研究了坦克是怎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谁能说说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

二、研读第五自然段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上节课提出的问题:坦克是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

1、自由默读,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坦克在战场上大显了神威?

(首次、头一回、庞然大物、哇哇直叫、乱成一团、退了十公里)

2、你能想象当时战场上的情景吗?读读句子,读出坦克的神、读出坦克的威。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口语交际;师:坦克、坦克,你为什么这么厉害啊?学生:因为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相机引导到这一组课文的主题)

三、学习单元主题:

1、出示单元主题

2、学生默读,谁来说说这一组主题告诉我们什么?(板书:看问题想问题)

四、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师:是呀,对待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

1、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齐读

小结:发明家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有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课文也就是用这样一个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的,

2、再读

3、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是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而形成的,你能举例子来说说吗?(如双层公共汽车、火车,带橡皮头的铅笔等等。)不止物体是这样,其实做人和学习方面也是这样,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愿我们大家都能成为生活中的胜利者。另外,,生活中还有哪些不方便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去思考,去发现我们还可以提出改进的办法。我们课后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去完成一个练习。

五、指导书写积累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

持般架龟战神兵退

2、说说怎样写好它们。

3、学生练写

4、这篇课文里还有好多词语可以→←积累,大家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词语给记下来。

六、实践题:

1、读了课文,我积累了好多的词语:

2、我们小组在生活中发现了,它的长处是,不足之处是,还发现了(        ),它的长处是(          ),不足之处是(         )。我们把它们的长处集于一身,发明了(      )。它的长处是(      )。

拓展: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记录下来,并用书法纸写成漂亮的书法作品。

册第七单元《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三

本篇课文编排在五册以思想方法为专题的第七单元。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要边读边思考,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继续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这篇课文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文章共6个自然段,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进行对打比赛的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他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英军把坦克投入战场,打败了敌军。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已有一定的主动探究,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且由于学生已经学了一个课时,需要认识的生字已经认识,需要学会写的生字也已经学写了,所以本课时的教学,我设想以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附之以老师及时、适时的调配课堂教学资源,启发学生的探究内容和方法,尽量完成本堂课的“目标”。

目标:

1、知道词语“集合、招架、固然、自卫、履带、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等的意思;

2、用另一组表示打比方的词语改写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

3、继续练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

4、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5、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初步了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法。

重、难点:了解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势合二为一的过程;理解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思考。

过程:

一、学生自由读(或看)课文,找疑问和意见。

学生自由读(或看)课文,边读边思考,在文中找出自己的疑问(或不同的意见),并在文中相应的地方做上标记,写上疑问的内容(或不同意见)。

二、探究文本。

1、教师了解全班学生疑问的多少,并及时夸奖、鼓励。

2、学生以前后桌为一组,借用《新华字典》、《词语手册》等工具书及各个人经验进行合作探究,解决组上各人的疑问,探究不同意见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3、老师集中各组还没解决的疑问及不同意见进行全班性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视学生的疑问及不同意见,结合本堂课目标,进行及时、适时的调配。

估计学生对“集合”和“合二为一”理解不到位。其实,这两个词是相呼应的。后者是对前者的进一步注解,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灵魂所在。如果学生们没有提出或者是认为理解了“合二为一”,则老师及时以一连串的问题考他们——这个“一”可否理解为一个整体、一个团队?这个“二”是否仅仅代表矛和盾?我们班级里的十个同学组成一个运动队参加镇里的运动会,我们把它说成“合十为一”合适还是说成“合二为一”合适?“合二为一”是不是仅仅把矛和盾捆在一起?如果不是,那怎样算“合二为一”?(联系上下文理解)把矛和盾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成了什么?这样结合起来的坦克有用吗?能找出根据来证明你的想法吗?文章写了1916年英国军队在战场上第一次使用坦克,产生了巨大的威力。作者为何要写出这个内容?发明家是怎么想到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起来的?(在此时用另一组表示打比方的词语改写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坦克的发明和成功使用使人们想到了什么?

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是借以了解学生们理解的程度,同时借此理请全文脉络,让学生了解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势合二为一的过程;理解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思考。

估计学生会对文中唯一的一个冒号和破折号产生兴趣,会有学生认为文章最后一句应该用上问号。

如果有机会或有时间,还要进行下面的一些探究:把“紧张危急”缩成两个字,但意思不变;给“固然”和“自卫”找近义词;在“这样固然安全”和“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和乌龟”中间加上一个表示转折的词;文章最后一句话中“会”字的理解并用另一些词更换它。

三、小结。

在下课铃声响过后,马上对本堂课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并提出希望。

附设想的板书:

矛 (进攻)

(合二为一) 坦克 (威力无比)

盾 (自卫)

后 记

本堂课的教学基本上按照事先的预计进行,基本完成“目标”所设定的“2除外”内容。课上的生成也有事先估计的内容,更有出乎预料的。如陶于豪的问题“这个发明的东西为什么叫‘坦克’?”一个女生的问题“说坦克是‘庞然大物’,到底有多大呀?”由于在学生还处于“自读文本,发现疑问”这个环节时,我在巡视过程中已经发现了前者的疑问,所以我有意让这个学生在这堂课的重点内容完成后提出。这样能使这个生成不至于影响到本堂课的重点内容的落实,也使自己处理这个问题有充足的考虑时间。对于后一个生成,由于我事先已预计到学生对当时的坦克的相关知识有了解的需求,我也想到在网上搜集一张旁边站有人的并配有文字解说的坦克照片,以使学生对这“庞然大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所以,我早准备了“世界上第一辆坦克”和“最早参战的坦克”这两项配图的内容。这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也能应付课上的生成,更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这说明课前的预计与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是开课,所以免不了没有平时那样的自在,以至于在上课开始不久了解到学生发现问题的数量时忘了夸学生;在一些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显得匆忙,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表达意见,老师急着帮助学生说出了答案。这是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强锻炼。

对于原先的一些估计,如:估计学生会对文中唯一的一个冒号和破折号产生兴趣,会有学生认为文章最后一句应该用上问号。学生根本没有提及。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这是学生进行探究行学习的时间不长的缘故,因为,我的学生进行这样的方式学习还不到十个课时。

在接下的一堂课(第三课时)上,我和学生一起完成本文还没完成的学习内容和练习。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在完成“在‘这样固然安全’和‘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和乌龟’中间加上一个表示转折的词”这个练习,整个场面完全出乎我的预料,因为没有一个学生能加得合适。根据经验,我想,这是学生们的探究习惯及知识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

在接下的练习(做《语文作业本》第25课内容)中,我发现学生的词语填空不熟悉。我想,这是我没有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的缘故。学生们对“坦克的发明,让人们明白了什么”也不是理解得透彻。

以上这些都说明,我上的这一堂课是不成功的。这有待于我今后不断的学习和实践。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四

一、课前谈话,轻启儿童闭合的心扉

师:同学们,今天刘老师来给大家上什么课?

生:语文课。

师:可是,今天我这个语文老师“改行了”,想考大家一道数学题,大家敢不敢pk?

生:敢!(部分学生回答)

师:真敢?

生:敢!(齐声回答)

师:那好!请看题目:

这是你们第六册数学书108页例1中的图示。谁来说说这个图示表示什么意思?

生:左边圈里的同学参加了语文小组,右边圈里的同学参加了数学小组。中间这个圈里的同学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师:好样的!几句话就把这个图示所表示的意思说出来了。你肯定是超级数学男生!不过,还有不有比他还超级的?不说“左边圈”、“右边圈”,用点你们刚学过的数学语言来说。

生:左边这个集合代表语文小组,右边这个集合代表数学小组,两个集合交*的部分代表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的同学。

师:还等什么?掌声响起来!

师生鼓掌。

师:我算听明白了,这位超级数学女生给这两个圈一个共同的名称,叫“集合”。那,什么是集合?哪位超级数学男生或女生来说说?

生:“集合”就是把人或者东西集中在一起。

师:把人或者东西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集中在一起叫“集合”,其他的集中在一起就不叫?(学生不知如何回答,课堂陷入僵局)没想明白,没关系。这样吧,我们继续做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说:没有想到,咱们班的同学有这么多的优点,这么多的才能,还不满足,还想有更多的优点,更多的才能。佩服,佩服!现在回过头来说说,“集合”是什么意思?

生:把事物集中起来,合在一起叫“集合”,把优点、才能等集中起来,合在一起也叫“集合”。

师:她说得多清楚啊!还等什么?掌声响起来啊!

生:(鼓掌)

二、聚焦文眼,集中儿童的阅读心向

师:同学们,听你们语文老师讲,上节课大家已经初读了课文《矛和盾的集合》,不但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而且也读通了课文,了解了大意,提出并解决了一些问题。不过,如果把课文比喻成一个湖的话,上节课大家还只是在湖面上观光游览,吹吹风,看看水波什么的,还没有潜入水里去看个究竟。这节课,大家该做什么呢?

生:钻到“湖”里去看看!

师:呵呵!我们从哪里钻到课文这个湖里去研究呢?

生:(大多数学生一脸茫然)

师:其实呀,“钻进”课文的方法很多,比如,可以从题目钻下去,也可以从插图钻下去,还可以从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钻下去。今天,我们就从课文的题目“钻下去”吧!请读课题——

生:矛和盾的集合。

师:在课文中,“集合”是什么意思?

生:在课文中,“集合”指的是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

三、深掘文本,磨砺儿童的语言心智

(一)洞察发明之思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来说,课文是围绕题目来写的。我们先来看看课文1—4自然段。请大家放声朗读这四个自然段,想一想:这四个自然段围绕课文题目写了什么?

生:(自由朗读1-4自然段后)写的是发明家和别人比赛,忽然想到,把矛和盾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师:是把矛和盾堆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吗?

生:不是,是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坦克的。

师:对了,发明家不是把矛和盾组合在一起,而是把他们的优点集中起来。那么,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呢?请大家再默读1-4自然段,一边默默地读,一边细细地想,一边轻轻地画,思考这个问题。

生:(默读1-4自然段)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问题。其余同学注意倾听,想一想他说得怎么样?

生:发明家和朋友比赛,他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忽然想到,要是盾大得像一个铁屋子就好了。然后一想,这样自己就变成了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还得有进攻的炮口和枪口。然后一想,还得安上轮子和履带。

师:大家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这个习惯很好!谁来评一评?

生:王x说得很完整,很流利。

生:他声音很洪亮,全班同学都能听到。

师:咱们班的同学能这样由衷地称赞别人,不错!

生:他有的地方说得有点罗嗦,不很清楚。

师:为什么给你这样的感觉呢?

生:(说不出来)

师:哦,你感觉到了,但说不出来。谁帮他来说说,为什么让我们有罗嗦的感觉?

生:王x一连说了两个“然后”,要是能把后一个“然后”改成“最后”就不罗嗦了。

师:你不但会倾听,发现同学说话中的纰漏,更会帮助同学纠正,很好!刘老师也认真听了王x同学的发言,他在回答问题时,提到一个带“然”字的词语——忽然,这一点很关键!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带“然”字的词语,把它画出来。

生:(浏览勾画后)有三个:忽然、固然、当然。

师:请大家读一读这三个句子: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生:(读上述句子)

师:这三个“然”字词在这句子中是什么意思?

生:“忽然”说明发明家的想法是一下子产生的。

生:忽然是很快,一瞬间的意思。

师:从“忽然”这个词语,我们知道了发明家产生想法的情形。

生:固然是虽然的意思。

生:固然是本来的意思。

师:“固”是本来的意思。“然”呢?

生:(没有人举手)

师:那,我告诉大家吧,“然”是“这样”的意思。“固然”就是本来这样的意思。但是在这里“固然”重点不是说明铁屋子好,而是要说什么?

生:铁屋子好是好,“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

师:“固然”和“却”连在一起,重点是在讲“却”后面的意思——“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怎么办呢?

生:在铁屋子上开一个洞,作枪口或炮口。

师:大家真能干,从一个“固然”读出了发明家修正想法的过程。

生:“当然”是理所当然的意思。

生:“当然”是应当这样的意思。这里指理所当然要安上轮子和履带。

师:从“当然”我们知道了,安上轮子和履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发明家想法的延伸。

出示:

忽然……固然……当然……

师:刚才,同学们从这三个带“然”字的词语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是: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你能用上这三个关键词语,说说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吗?请和同桌相互说说。

生:(同桌互说互听)

师:谁来对全班同学说说?

生:发明家和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他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忽然,他想:要是盾大得像一个铁屋子就好了。可是,这样固然安全,但自己却变成缩在壳里的蜗牛或乌龟。对了,还应该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伸出进攻的炮口和枪口。当然,铁屋子还要会跑,得安上轮子和履带。

师:说得真好,不但用上了三个带“然”字的词语,还抓住了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课文1-4自然段的内容说得清清楚楚。这些内容都是围绕课文的题目来写的。

师:那,我们再一起读读课文的“眼睛”吧!

生:(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纠正文本之失

师:课文第5自然段围绕题目写了什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生:(读)

师:这一段写了什么?

生:课文第5自然段写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教师出示战场上的坦克图片和课文中的句子: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师:看着这幅图片,说一说:哪里是坦克的“矛”,哪里是坦克的“盾”?

生:(用手指坦克的“铁屋子”和“炮口或枪口”)

师:再用心读读这句话,想一想:有不有词语用得不够恰当的地方?

生:“大显神威”用得不恰当。

师:是吗?

生:“合二为一”用得不恰当。

师:好!来,我们为这位同学的发现鼓掌。(见学生没反应)管他的,先鼓了掌再说。

生:(鼓掌)

师:大家都“莫明其妙”地把掌鼓了。为什么我要提议给这位同学鼓掌呢?想一想。

生:因为他发现了问题。坦克只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不能大显神威,还必须要轮子和履带,所以这里的“合二为一”用得不恰当。

师:该怎么改?

生:这里不是合二为一,而是合四为一,除了“矛”和“盾”的集合,还应该有轮子和履带。

生:铁屋子里还有方向盘,应该是合五为一。

生:铁屋子里的东西很多,还有座椅,仪器……

师:说也说不完,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说?

生:省略号。

师:省略号是一种标点符号,能表达说也说不完这个意思。如果用一个词语呢?

生:等。

师:好,添上一个“等”字!那么,这个句子中的“合二为一”怎么改?可以换成什么词语?

生:集合起来。

生:集中起来。

生:集于一身。

生:合为一体。

师:对。除了换成这些词语还可以换成“融为一体”等。这样的话,课文中的这个句子我们就可以改为——

生:(齐读)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等合为一体,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师:同学们真的很聪明呢!不但会发现课文中的疏漏之处,还会纠正。咱们班今后肯定会出文学家、语言学家呢!即使当企业家,也会写一手漂亮的文章呢!来,我们自己表扬自己一次。

生:(鼓掌)

师:但是,我还是有一个疑问,既然坦克是集很多东西的优点于一身,为什么大家在修改这个句子的时候始终没有删去“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等字眼?

生:因为它是文章的重点。

生:因为它与题目有关联。

师:因为题目是——

生:(齐读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三)活化战斗之境

师: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描写了坦克的“大显神威”?用笔画出课文中的句子,再读读!

生:(教师出示课文片段,学生朗读)

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坦克的“神威”?

生:哇哇直叫。

生: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哦。你是从德国兵的害怕和失败看出来的。你能读出德国兵的害怕吗?

生:(朗读,但味道不够)

师:听你朗读,我感受到了德国兵的一点害怕。谁来朗读,让我们更强烈地感受到德国兵的害怕?

生:(朗读)

师:读得很好!我仿佛看到了德国兵逃跑的场面,坦克的确是“大显神威”呀!来,一起读读。

生:(齐读)

生:我还从“庞然大物”这个词语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

师:哦。你从坦克本身的庞大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你能读出坦克“庞然大物”的那种气势吗?

生:(朗读,突出“庞然大物”)

生:我从“首次”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

师:“首次”是什么意思?

生:第一次。

师:这个句子中,还有哪一个词语是“第一次”的意思?

生:头一回。

师:坦克第一次上战场就这么厉害,当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神威”。 谁来读出坦克第一次就这么厉害?

生:(朗读)

师:读得不错!大家都想读?那自由练习练习吧。

生:(学生自由练习后,齐声朗读)

(四)感悟表达之需

师:同学们,当时的情境的确如此,刘老师从当时的一份报纸中看到这样一段更为详细的报道,请自由读一读——

1916年9月15日早晨,在法国的索马河畔(pàn),大雾弥漫,英国军队将一种钢铁“怪物”投入战场,只见它大摇大摆向德军铁丝网和战壕(áo)密布的阵地冲去,德军慌忙集中大量的机枪向它射击,可是枪弹都从钢铁装甲上纷纷滑落,德国兵吓得屁(pì)滚尿(niào)流,纷纷逃窜(táo cuàn),英军乘势占领了德军的阵地。这种大显神威的武器就是首次在战场上使用的坦克。

师:大家读了这段话,都在笑,笑什么?

生:我笑德国兵“屁滚尿流”。

师:你觉得它生动、形象,所以好笑。

生:我笑“纷纷逃窜”。

生:我笑他把坦克比作“钢铁‘怪物’”。

生:我笑“只见它大摇大摆向德军铁丝网和战壕密布的阵地冲去”。

师:看来大家都觉得这一段话写得很具体、生动、形象!我也这样认为。可是,为什么课文不这样写,而只是用了短短的47个字来写?

生:(这个问题让全班同学陷入沉思)

师:大家看看课文的“眼睛”,再想一想。

生:课文主要是写发明家将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坦克,而不是写打仗,所以只是简单地写一写坦克大显神威就可以了。

师:你体会得真好!的确,文章什么时候该详,什么时候该略,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大家才上三年级就能体会到这一点,不简单。

(五)品味作品之道

师:我们再来看看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围绕题目写了什么?请齐读——

生: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师:这里的“谁”可以指哪些?请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生:“谁”指坦克。

师:除了课文中的坦克,还可以指什么?

生:可以指空调,因为空调是将电风扇和烤火炉的优点集合在一起的。

师:“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了。看看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集合别人优点的产物?

生:人们根据鸟飞行的优点,发明了飞机。

生:人们学习鸭子的优点,发明了船。

生:橡皮铅笔集合了铅笔和橡皮的优点。

师:这个“谁”除了指这些物体外,还可以指什么?

生:可以指人。

师:是呀,可以指人!这个“谁”可以是你,是我,是他。那,我们小组讨论讨论:如果可能,你希望将哪些长处集于一身?

小组讨论后进行学习汇报。

生:我希望把刘x数学成绩好,谢音乐成绩好的优点集于一身。

师:这样,你的成绩一定很优异。

生:我希望像王那样能写一手好字,像叶那样画出很美的图画。

师:这样,你长大了也许能成为书画家。

生:我希望把雷x助人为乐的精神和肖刻苦学习的精神集于一身。

师:同学们,我建议大家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位同学!

生:(热烈鼓掌)

师:谁来说说,刘老师为什么特别要让大家为这位同学鼓掌?

生:他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生:他向雷x、肖学习。

师:对,这些理由都可以让我们为他鼓掌,可是,我要大家为他鼓掌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刚才发言的同学都希望学一学别人的特长或者智慧,而他却要学习别人的美德。这样的认识可不简单,因为学习做人是最重要的。还有别的希望吗?

生:我希望把飞机和坦克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制造出一种飞机坦克,不但能飞,也能跑,还能射击。

师:你的思路打开了,说出了自己的创造想象。

生:我希望把轮船、飞机和坦克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一种既可以天上飞,也可以地上跑,还可以水里游的东西。

师:叫什么“新型交通工具”?

生:还没想好!

师:那你叫什么名字?

生:谭梦遥。

师:那你的“新型交通工具”就叫“梦遥”吧!来,同学们,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位“梦遥”新型交通工具发明者!

生:(热烈鼓掌)

师: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很丰富,也很美好。我相信,只要你们善于集合别人的优势,就能成为强者,胜利者。祝大家梦想成真!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吧——

生: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师:至此,我们从题目“钻进” 课文,细细地把课文研读了一遍。我记得上课开始的时候,我们说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请大家再读读课文题目,看看这个“眼睛”的“眼睛”是什么?

生:(齐读课题)

生:这篇课文“眼睛”的眼睛是“集合”。

师:同学们,其实,“集合”,不仅仅是一个词语,也是一门学问,大家到了高年级了,还会在数学中学到许许多多关于集合的知识(板书“?”);“集合”,不仅仅是一个道理,也是我们生活中永远也离不开的法宝,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有了“集合”,我们的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你看,我们学习的教室,生活的城市,没有哪一样东西不是集合的产物(板书“!”);“集合”,也不光限于相互融洽的事物,有些事物,尽管看似矛盾的,但也可以如矛和盾一样,可以集合在一起,形成新的东西(板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带着这样三个标点符号(?!。),到生活中去寻找集合的学问、集合的法宝,创造出更多新生事物来。

四、积累言语,存盘儿童所需的养料

师:同学们,这节课大家从课文的题目钻进课文中去研究,又回到课文题目中来,读得深透,读出了滋味,给刘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老师已经记住咱们班的同学了。大家记住我了吗?

生:记住了。

师:谢谢大家!不过大家最应该记住的却不是我,而是我们从课文这个“湖”里拣到的语言宝贝。大家再浏览一下课文,看看哪些词语、句子和段落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请把它抄写在作业本上,再背一背。

学生抄写的内容主要有:

集合、大显神威、集于一身、忽然、固然、当然、哇哇直叫、乱成一团。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等合为一体,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同学们,今天是2006年12月3日,我永远忘不了今天,因为我和聪明的你们“集合”在这里,学了一篇关于“集合”的课文,懂得了“集合”的道理,让“集合”成为智慧的种子,伴随我们去开创美好的未来吧!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 篇五

问题的提出: 《矛和盾的集合》这是一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想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是让学生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的关键。于是就将这一环节作为重点进行处理。

案例的描述:首先我在揭题时让学生说说有关矛和盾的故事,结合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留下伏笔:当矛和盾再次碰在一起结果会怎样呢?

接着鼓励学生读好课文,在由衷赞叹声中,学生将课文读懂了,并能结合“矛、进攻、盾、自卫”等词语概括了全文主要讲的一件事。

其次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抓住“大显神威”这个词分两层来感染学生。

1、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

2、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在感性了解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五小节。紧接着在学生对大显神威的坦克读得威猛无比之时,抛出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

四人小组读读2、3、4小节,进行讨论:发明家的思路是怎样的?划划有关的词句。

把学生讨论的内容板画下来:

比赛时难以招架-----盾太小了-----盾大得像屋子-------开小洞-------加上轮子------装上履带-------坦克

为了让学生能加深印象,我再让学生照着板画来说说发明家是这样发明坦克的。

最后进行思维训练活动:“为什么这次矛和盾相处在一起,不再自相矛盾而是变成威力无比的坦克呢?”在讨论交流中大家明白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时我让学生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学生纷纷议论:铅笔和橡皮的结合——橡皮头铅笔;

电风扇和取暖器的——集合空调……

教学反思:新课标中具体的3~4年级阅读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本课的3、4环节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目标。“大显神威”词语的理解能为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对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的过程复述,即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对文本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

开发智力无凝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本文发明家的思维过程是值得学生体验的过程。学生在反思发明家想法的过程使自身学会在看待问题上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发散思维,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实践。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讲述了发明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的故事,从而告诉大家:“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想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也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于是就将这一环节作为重点进行处理。

首先我在揭题时先让学生借助插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再指导写好“矛”和“盾”;然后提出“如果把矛和盾这两种相对峙的武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让学生在“说、写、猜”的活动中轻松有趣的走进文本。

接着鼓励学生读好课文,在由衷赞叹声中,学生将课文读懂了,并能结合“矛、进攻、盾、自卫”等词语概括全文主要讲的一件事。

其次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我相机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大显神威”来感染学生。

师:请画出句子中的反义词,圈出能解释课题中“集合”的词。

生:反义词是“自卫—进攻、盾—矛”;能解释“集合”的词是“合二为一”。

师:把这样一对矛盾的事物合二为一,怎么集合呢?有什么好处呢?请读课文2---4自然段。(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师:(出示坦克图)看着眼前的坦克,你们还能找到矛和盾的踪影吗?

生:(上台在坦克图上标出相当与矛和盾的炮筒、铁屋子。)

师:这样的集合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既能很好地自卫,又能更好地进攻,在战场上可大显神威。

师: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请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

生:(读课文第5自然段中的句子。)

师:你能抓住关键词语读出了“大显神威”的感觉。

师: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让你们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生:我班在运动会上夺得团体第一,我感到大显神威。

生: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时可大显神威。

生:“神六”、“神七”飞船上天,全国人民感到大显神威。

生:……

师:你们今天的优秀表现也让老师感到了“大显神威”。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们悟出点什么吗?

生合:“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

师:你们能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生:铅笔和橡皮结合起来就成了橡皮头铅笔。

生:电风扇和取暖器的集合就是空调。

生:楼房和公交车的结合就成了双层公交车。

生:……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篇六

一,聚焦文眼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矛和盾的集合》,不仅学习了生字新词,还读通了课文,知道了发明家将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发明了——(生接:坦克).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读(生接:矛和盾的集合)

二,活化战斗之境

1,课文中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课题的意思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并划出来!

这里的"合二为一"就是课题中的——(生接:集合),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生接:大显神威,师板书)

2,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坦克的"大显神威"呢 请自由读读课文第5自然段。

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①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坦克的"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②你能用些成语形容德国兵当时的惨状吗 (课件出示)

③总结朗读

3,坦克从发明到现在将近100年的历史了,可至今它仍是陆战之王,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生齐读

三,洞察发明之思

1,多么厉害的坦克呀!发明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到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呢 矛和盾又是怎样集合的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1—4自然段

交流,出示:

插图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①指名读

②同学们,有些句子读着读着可以读出一幅画面来,请同学们自由地反复读读这句话,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重点理解:左抵右挡

③演→读

让我们来演演那紧张危急的时刻吧!请拿出你的双手当作盾,老师的矛要进攻了,准备好了吗 我的矛刺向你的上方,下方,左方,右方——上,左,下,右——左上下右……(生做动作)

重点理解:难以招架

指名读2-3个,点评→齐读

2,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在想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读1-4自然段,并划出相关句子!

根据回答出示: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师:让我们先来研究研究发明家的第一个想法。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读这个想法,边读边想想:你认为发明家的这个想法好不好,为什么

生:好,因为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生:……

师:这样就完美了吗,有没有不足的地方

生:不足的地方是这样不能进攻了,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

生:……

师:你跟发明家想到一块儿去了,请你读读这段话

师:这可怎么办呢,发明家又想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师:你认为发明家的这个新想法好不好,为什么

生:好,这样就可以进攻了!

生:……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顾发明家的思考过程吧,请看大屏幕!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生接: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发明家转念一想,可是(生接: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这可怎么办呢 他想呀想呀,终于想到了绝妙的办法,对了(生接: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①课件出示坦克图:让我们来看看坦克图,哪里是坦克的"矛",它的作用是 (生接:进攻)哪里是坦克的"盾",它的作用是 (生接:自卫)

生齐读:

②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发明家呀

是呀,这真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发明家呀!

他这种勤于思考的品质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学习!

③说话训练:

因为有了这个爱思考的发明家,坦克横空出世了!这可是举世瞩目的一项重大发明呀!科学界为发明家举办了一个隆重的成果发布会(播放课件).

小朋友们,你能当当发明家,介绍一下坦克的发明过程吗 为了使你的介绍更引人入胜,老师为你准备了提纲,自己先试着说一说吧!

四,品味作品之道

1,师过渡引导: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比如说坦克)

生齐读: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②同学们,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享受着集合带给我们的便利。比如说这枝铅笔,它就集合了橡皮的优点——可以擦,笔的优点——可以书写。请与同桌讨论讨论: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东西也是集合的产物

(充气雨衣,电动自行车,卷笔机,拉链衫……)师点评

③句中的"谁"除了指物体外,还可以指什么 (人)是呀,可以指人!这个谁可以是你,是我,是他。请再与同桌讨论讨论:如果有可能的话,你希望将哪些同学的优点集于一身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有一天,我……

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我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

我转念一想:可是,( )

我经过深思熟虑,终于想到了绝妙的主意:对了,( )

落荒而逃,溃不成军,抱头鼠窜,哭天喊地,丢盔弃甲,魂飞魄散

【反思】

新课标中具体的3~4年级阅读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本课的3、4环节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目标。“大显神威”词语的理解能为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对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的过程复述,即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对文本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

开发智力无凝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本文发明家的思维过程是值得学生体验的过程。学生在反思发明家想法的过程使自身学会在看待问题上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发散思维,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实践。

《矛和盾的集合》的教学设计 篇七

1、本课识字量比较大,教学时可指导学生自学生字,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标出不认识的字,凭借字典,读准字音,感知字义。教师进一步指导识字时,重点指导以下字的读音:坦,读“tan”,不读“tong”;持,读“chi”不读“ci”;兵,读“bing”,不读“ping或bin”。指导识记字形,可通过形近字的比较,加强记忆,如:持和挂、炮和跑、担和坦、神和伸、般和船;“盾” 的左上方是两笔,不要一笔写下来;“兵” 的笔顺提醒学生不要写错。

2、指导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弄懂词语,提出读不懂的问题。教师再指导学习和讨论,着重解决课文的重、难点部分。

指导学习第一部分,可让学生了解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是怎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发明过程。最后一段是课文的难点,使学生了解本文所要阐明的道理,就是要善于发现事物的优点,根据需要,把优点很好地集中在一起,为我所用。在引导学生读懂句子的意思后,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

本课叙事简明,学生读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在读懂内容,理解道理后,要了解举事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是写文章常使用的方法,不能空讲道理,这样才能有说服力。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是借发明这件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至于坦克发明是不是真的像课文中描写的,可以不去追究。

3、要引导学生联系句子来体会词语的意思,比如,“难以招架”,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来体会。“难以招架”的意思是,对方来势猛,很难抵挡。“固然”可以让学生读第二自然段,联系发明家想到的钻在铁屋子里,来体会“固然安全”的“固然”,有本来、原本的意思。句子教学要指导学生抓住难句来理解。比如,“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要让学生结合全篇内容来理解,通过把矛和盾的长处集于一身而制成坦克这个事例来体会。“善于”,就是很会观察、很会思考的意思。

4、课后第一题是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默读,自学课文,了解大意后,再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题是围绕课文重点部分,讨论交流的题目。可以在理解词句,读通课文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如果学生在理解上有困难,可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内容,想象作者的发明过程。老师重点引导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交流中懂得坦克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的。在此基础上,也可以进一步讨论文后泡泡,在联系生活实际的拓展中,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第三题是积累词语的练习。可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好的词语画下来,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词语的意思和词语好在哪里,在互相启发交流后,再抄写下来。课文中例举的是四个字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抄写时可以不限定在四个字的词语中。

5、让学生用其他例子来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可以作为扩展思考的题目,教师可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示几个“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例子,比如实际应用方面:双层公共汽车、火车,带橡皮头的铅笔;学习和做人方面:采纳别人的优点等等。以引导学生的深入思考,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一方面从生活实际中选取类似的事例;还可以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并提出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要不断思考,把自己随时想到的这些有益的想法记下来,放入自己的“我的奇思异想”或“我的小发明”的成长袋中,为开展口语交际做准备。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八

一、教材分析

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用事实说明道理,叙事简洁清楚。

二、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发明坦克的过程”,在语言转化中有效理解“难以招架”、“庞然大物”、“集合”、“善于”等词。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怎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五、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精彩的动画片,请看大屏幕(把书上插图制作成用矛和盾作战的动画片),他们手里的作战武器是什么?板书:矛、盾。

2、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呢?(进攻、自卫)比较而言,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3、今天我们就要学一个关于矛和盾的故事(板书:和)。

设计意图:通过看矛与盾作战的动画片,拉近学生与古代兵器的距离,为学习“矛”、“盾”二字的音、形、义打下基础,同时对矛和盾的优点有直观的感知,为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奠定基础。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有难读的地方提醒小伙伴的吗?老师也要提醒大家读好这些词语(大屏幕出示词语)。

设计意图:认读生词,扫清阅读的障碍。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通过提醒的方式和学生平等的对话。

3、自己把课文再默读几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相机指导、归纳、板书:集合。

设计意图:课文浅显易懂,因此,放手让学生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既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又培养了自学能力。

(三)研读观察,解悟思想方法。

1、看屏幕,边看画面边读课文,通过这个画面你能读懂课文的哪些内容?特别是能理解哪些词语和句子。

2、交流。如:

(1)矛和盾的长处(进攻、自卫)等关于矛和盾的词语句子。

(2)理解“庞然大物”、“履带”、“炮口”等关于坦克的词语。

(3)理解“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体会“紧张危急”。

3、观察发明家的表情,你发现了什么?(紧张、危急、计上心来、急中生智等)

4、发明家在想什么?是怎么想的呢?请大家用心去读读课文1-4段。用心读就是要边读边思考,反复读,反复想,直到把问题读懂。读完后,尝试根据下面的提纲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的: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

发明家又认真研究了一番:对了……

5、小结:这个过程,就是发明坦克的过程,就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集合就是这样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发明的一种方法。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复述,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完成对文本语言的内化。

(四)欣赏诵读,放大创造成果。

1、课件出示坦克图,边欣赏边议论。

2、读课文第五段,要努力绘声绘色地读,以声音表现自己的感受。如自豪、惊喜、成功感。

3、“大显神威”是什么意思?联系课文说说大显神威的情景。

4、大屏幕播放坦克作战的录象片段,感受坦克的威力,指导朗读。

5、这就是坦克的威力,这就是集合的力量。感受着这样的力量,你想说什么?

出示句式(写一写):这样的集合真( )!(棒、好、妙极了等)

6、启发:

(1)假如发明家就在我们的面前,你会对发明家说什么?(一个能思考得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穷的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集合是一种解决难题的方法。假如你在生活学习的时候碰到了难题,你会对自己怎么说?

7、小结:感受着这样的力量,我们全身都洋溢着智慧,我们再智慧地读一读课文的题目。

(五)举例讲授,理解课文道理。

1、在为发明家用集合的思考方法发明了坦克而感动、兴奋的时候,我们也闭起眼睛静静地想一想,其实有很多新的产品、新的发明创造,甚至大型的建设项目,都包含着这种集合的思考方法。如“水笔”、“橡皮铅笔”、“小灵通”、“电动自行车”、“高速公路”、“鸡尾酒”、“电视电话”等等。

2、介绍自己熟悉的一个内容。

同时板书出示: ( )和( )的集合

3、引导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4、其实,学习也包含了许多集合的过程。只要是优秀的、积极向上的,别人会了懂了,我们也要努力去会,努力去弄懂,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

看故事《胡服骑射》(学生默读,相互帮助理解)。

议一议: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话,“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鼓励联系自己的体验,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吗?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要善于“取长补短”。

5、有时,为了把事情办好,或者办得更好,人们常常用合作的办法,把大家拥有的长处都发挥出来,一起想,共同做。

阅读《优势互补》。议一议: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话,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鼓励联系自己的体验,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吗?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要善于“强强联手”。在强强联手中,我们还会懂得“扬长避短”的方法。

6、小结:集合不仅是一种具体行动,也是一种思考方法,一种人生智慧。对于优势互补的思想方法,不仅体现在发明创造上,也发映在做事做人的时候,如取长补短、强强联手、集思广益。记住“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你就会受益终身。

设计意图: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教学时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在事例中感悟语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对这句话有全面、深入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事例出发,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联系自己的体验,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吗?使学生摒除抽象教条的分析,通过具体鲜活的事例体会“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的含义。这样读中悟理,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落到实处,对文本的价值取向也有更进一步的感悟。

(六)查找交流,拓展学习活动。

1、查成语字典,理解“集思广益”、“兼听则明”、“楚材晋用”、“三顾茅庐”等的意思,然后联系课文《矛和盾的集合》的学习,谈谈对这些成语的新理解。

2、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次故事交流会。

3、综合学习活动:与爸爸妈妈一起,查看资料,了解汉城奥运会、巴塞罗那奥运会、典雅奥运会的开幕式点火创意,集他们的优势,设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点火方式。

设计意图:学生的智力背景越广阔,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入。要比较深刻地理解文章揭示的科学道理,了解发明家的灵感缘于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就应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走出课堂,走出课本。

附板书:

25 矛和盾的集合

盾————铁屋子

坦克

矛————炮 口

( )和( )的集合

册第七单元《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九

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

一、 猜字导入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出示图片和象形字。)

2、你能把这两个字放到相应的图片下面吗?你认识这两种武器吗?(出示生字。)你们知道矛和盾用来干什么的吗?

3、师一边范写,一边阐述(矛:古代一种兵器,长形,尖头,我们看矛这个字,是个象形字,这里的撇可别忘了,一看这字给人感觉这个武器很锋利。盾,古代作战时挡御刀箭等的武器。盾的这一撇,特别的长,这样盾就大一点,才能抵挡矛的进攻。生书空。)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矛和盾的集合。(出示课题,齐读)

5、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会提问题的人,是最会读书的人,小朋友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读课文吧。

1、自由朗读课文,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下面词语:

第一组:坦克 手持 蜗牛 雨点般

指2名学生读。再出示拼音。(他们读的正确吗?我们也来读一遍。)

紧张 固然 乌龟 炮口 战场 首次 长处 胜利者 招架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乱成一团 左抵右挡

a. 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练习,请1-2个学生朗读,要求声音响亮,流畅。

b. 课件出示:试一试,真有趣

左抵右挡 左右(左躲右闪、左顾右盼、左思右想、左邻右舍)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组更有意思的词语,快来读一读吧。

3、第二组:矛、雨点般、 戳、 进攻

盾、左抵右挡、招架、自卫

a. 自由读。

b.指生读。做“戳”的动作。你发现了什么?

c、描写“矛”的这些词语和描写“盾”的这些词语我们还可以对着读呢!男女生合作一下好不好?女生读“矛”,男生就紧接着读“盾”。

d、通过了读词语,我们知道矛的长处是-----,盾的长处是----。

3、小朋友真能干。不过,读书有一种很重要的本领,就是把课文读成一句话或者是一小段话。你会吗?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发明家把( )和( )( ),发明了( )。

4、课文中有一句话也是说这个意思,你能快速找出来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生齐读)

(1)、从这句话种,你知道了什么?(板书:合二为一、坦克、大显神威)

“二”是指什么呢? “一”又是指什么?课题中哪个词也是这个意思呢?

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我们就说是矛和盾的集合。

(3)、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吗?(是怎样合二为一的?是怎样大显神威的?)师在合二为一、大显神威下打上问号。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矛和盾是怎样合二为一的?

三、学习1—4自然段

发明家在怎样情况下想到把矛和盾合二为一的呢?

1、(课件出示)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1)指名读。

(2)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比赛呀?(紧张、激烈)

(3)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这是一场紧张的、激烈的比赛?(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4)如雨点般刺来,刺的速度?老师也带来一个句子,你喜欢哪个?为什么?你能想象这是怎样的雨点吗?(快速指生读雨点般)是啊,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更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矛的进攻很猛烈。你能用如。。。般让这些句子更生动具体吗?(出示)比喻句的威力真大啊,让我们把比喻句再次送到句子中,使矛的进攻变得更猛烈。读。

(5)师生表演。生以书当盾,师以手当矛(你们现在就是这位发明家,老师就是你们的对手。我们来一场比赛好不好?)。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你右侧刺来(生做动作抵挡),左上方;左下方;右上方;右下方;一会儿左一会儿右;向你的头部刺来;向你腿部刺来……(边说边加快语速,以感觉激烈的争斗场面)

(6)能说说你刚才抵挡时的感受吗?

(7)这场比赛实在是太紧张太危急了!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过渡:对方的进攻十分猛烈,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这个时候,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什么想法?

2、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了!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1)发明家发现了什么问题?他想到什么解决的办法?出示表格

发现的问题

解决的办法

(2)发明家发现什么问题?心情怎样?想到什么解决的办法?现在发明家就钻在铁屋子里,对方的矛又一次如雨点般向他刺来,你觉得结果会怎样?发明家心情怎么样?

(3)齐读,读出心情变化。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3、(师出示铁屋子)那现在钻进这个铁屋子去和朋友比赛,可以吗?请轻轻读第三、四自然段,填填表格。(生自由读课文)

发现的问题

解决的办法

(1)发明家又发现了什么问题?

出示: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a.给固然换一换词。(虽然)

b.呆在铁屋子里,自卫有了,但是什么没有呢?

c. 发明家又一次对自己的想法提出了质疑。朗读。

(2)他想到了什么解决的办法?

a、填表格。

b、矛字加了什么符号?这是真正的矛吗?表示什么意思?(枪口、炮口)看大屏幕(出示装上枪炮的铁屋子)。

c、发明家又想到了一个新的办法,真让人兴奋啊!你能来读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和炮口。

你们看,这长长的一横也是一种标点符号,较破折号,在这里是想说明这个矛是指--,我们读的时候在这里要稍微停顿。(齐读)

(3)出示:可是,这样固然————————。

a、你能当当发明家,提出疑问吗?填表格。

b、又是怎样解决的呢?理解履带。(大屏幕出示坦克)

4、同学们,发明家发现了问题,他想的和别人不一样,做的和别人不一样,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现在老师就想请你们做做发明家,我和你们一起合作来读读课文的2——4段。好吗?

(师生合作读)

发明家和朋友进行一场比赛,就在他难以招架时,他忽然想到----

可是转念一想,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这可怎么办呢?他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新的办法-----

5、小结。同学们,一切发明都源于发现。发明家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发现问题,一次又一次解决问题,最后终于把矛的进攻,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擦去问号。

6、现在谁能用上自己的话,借助表格把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说一说呢?

学生自由练说。

7、汇报。

四、总结。

坦克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既能—又能—所以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那么坦克如何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对我们又有什么启发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五、作业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篇十

一、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借坦克发明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二、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课前准备

①生字卡片。

②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认识“矛”和“盾”。

2、讲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可由学生讲)

3、谈话:在人们纷纷嘲笑商人自相矛盾时,更有聪明人想到了什么?(把矛和盾集合起来)

4、出示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指导书写生字:“矛”、“盾”。

“矛”和“盾”本身就是一个词语,齐读“矛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划自己的生字新词和自己喜欢的句子。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4、出示词语: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

再次默读课文,借助部分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对方的来势凶猛,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想到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英军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吓退了德国兵。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三]、感受比赛场面,品读佳句

1、出示课文插图,谈话:原来坦克的发明源于一场比赛,谁愿意当任现场解说员,为大家现场直播?(说话训练)

2、我们来看看课文中是怎么描写这个场面的。

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①比——把你自己对比赛场面的解说与书上的描写比一比,你有什么感觉?(体会用词)

②读——自由读一读,感受比赛的紧张激烈。

③演——指名演,同桌互演,亲身体验比赛的紧张激烈,理解“矛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④悟——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矛如雨点般”、发明家“左抵右挡、难以招架”读出了双方身手敏捷、技术高超,发明家身处于十分紧张危急的关头……)

⑤读——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

过渡:虽然只是朋友间的比赛,但依然十分紧张,就是这样一场比赛,让发明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最终发明了坦克。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四]、记字写字

1、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它们。

2、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和架。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木”一定要写好,稳稳托住上半部。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拓展阅读

搜集阅读发明家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听写词语

(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

[二]、研读讨论,感悟课文

1、出示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默读思考。

2、反馈交流:

⑴相机出示句一: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①请大家用心去读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读懂什么?

②交流:

a、盾的缺点是什么?(太小啦!)哪些地方写出了盾的缺点?

b、从第一个“!”,你读出了发明家怎样的心情?(不满、可惜)从第二个“!”,你又读出了发明家怎样的心情?(盾可以改变的喜悦心情)

c、你能不能把发明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指导朗读。

d、目前还存在着什么问题?

⑵相机出示句二: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用 “如果……就……”来说说发明家的设想。

⑶出示坦克图,自由读第五自然段,领略坦克的神威,理解“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

此时发明家就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

[三]、畅谈感受,理解道理。

1、默读课文,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相机出示句子: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①用心读,反复读,反复思考,你能读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②交流。(师及时引导学生语言的准确性)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你为什么要向他学习?因为……所以……)

……

③发明家用集合的方法发明了坦克,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到处都能见到集合的影子,如橡皮头铅笔、双层汽车等等。小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是运用了集合的方法来发明的。

交流。(电风扇和取暖器——空调、水笔、小灵通、电动自行车、高速公路、电视电话、蛋卷冰淇淋、鸡尾酒……。)

[四]、升华理解,总结全文

出示小诗:

矛和盾

尖尖矛,攻敌人。

大大盾,护自己。

矛对盾,两俱伤。

优点集,长补短,

善利用,迎胜利。

集合是一种思考方法,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生活中集合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获得成功的例子很多,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上、生活中,像发明家那样,多观察、多思考,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合在自己的身上,你就会是胜利者。

[五]、课外拓展

举办小制作小发明比赛。

五、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合二为一

坦克

矛(进攻)

盾(自卫)

矛和盾的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大显神威、庞然大物、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句“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世界上有许多有趣的发明都是人们从大自然中、生活中受到启发而创造的,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学生齐读课题)

二、抓住“大显神威”理解课文

1.课文中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课题的意思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并画出来! (根据回答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这里的“合二为一”就是课题中的———(生:集合),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 (生:大显神威。板书:大显神威)

2.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坦克的“大显神威”呢?请自由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根据回答,出示句子: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 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①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坦克的“大显神威”? “庞然大物”这个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读出这个词的庞大气势吗? “哇哇直叫”中的“直”是什么意思?他们在不停地叫什么呢? “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又让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②你能用些成语形容德国兵当时的惨状吗?(学生答,教师评)老师也积累了一些,让我们一起读读。(出示词语———落荒而逃、溃不成军、抱头鼠窜、哭天喊地、丢盔弃甲、魂飞魄散)

③总结朗读:同学们,1916年那一战呀,当时的德国兵是非常厉害的,可以说是所向无敌。而当他们遇到坦克竟被吓成了这样,你说坦克厉害吗?你能读出坦克的大显神威吗?

3.学生齐读重点句: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三、洞察发明之思

1.多么厉害的坦克呀! 发明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到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呢? 矛和盾又是怎样集合的?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1-4自然段。(根据回答,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①指名读。

②同学们,有些句子读着读着可以读出一幅画面来。请同学们自由地反复读读这句话,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师:是呀,多么快的矛啊! 对方的矛刺向发明家的上方,发明家马上用盾———(学生:抵挡),刺向他的下方,他马上用盾———(学生:抵挡),刺向左方———(学生:马上用盾抵挡),刺向右方———(学生:马上用盾抵挡),这就是———(学生:左抵右挡)。尽管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学生:难以招架)。

③让我们来演演那紧张危急的时刻吧! 请拿出你的双手当作盾,老师的矛要进攻了,准备好了吗?我的矛刺向你的上方、下方、左方、右方……(学生做动作,说体会) 师:尽管我们左抵右挡,但抵挡得住吗?这真是——— (学生:难以招架),抵挡不住,抵挡不及,这就是———(学生:难以招架)! 谁来读出发明家的急?

2.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读2-4自然段,并画出相关句子! 根据回答出示句子:

①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②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③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 “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A.让我们先来研究研究发明家的第一个想法。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读这个想法,边读边想想:你认为发明家的这个想法好不好,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盾 自卫)

B.这样就完美了吗?有没有不足的地方?(学生交流第二个想法) 是呀,自卫,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进攻呀)

C.这可怎么办呢?发明家又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第三个想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矛 进攻) 发明家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样的集合使坦克在战场上———(生:大显神威。补板书:进攻+自卫→大显神威)

D.总结,引读发明家的思考过程。

3.再次回顾重点句。

①课件出示坦克图:让我们来看看坦克图,哪里是坦克的“矛”,它的作用是?(学生:进攻)哪里是坦克的 “盾”,它的作用是?(学生:自卫)让我们再次体会这句话吧! (学生齐读: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发明家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样的集合使坦克在战场上———(学生:大显神威。补充板书:矛+盾→坦克)

②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发明家呀?

③是呀,这真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发明家呀! 他这种勤于思考的品质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学习!

四、品味作品之道

1.师: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学生齐读:“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交流后再次齐读)

2.同学们,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享受着集合带给我们的便利。比如说这枝铅笔,它就集合了橡皮的优点———可以擦,笔的优点———可以书写。请与同桌讨论讨论: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东西也是集合的产物?(交流点评) 同学们,我们的身边充满了集合,我们的未来也充满了集合! 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外可以再去找找!

3.句中的“谁”除了指物体外,还可以指什么?(人)是呀,可以指人!这个谁可以是你,是我,是他。请再与同桌讨论讨论:如果有可能的话,你希望将哪些同学的优点集于一身?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篇十二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结合情境理解“集合”、“自卫”、“进攻”、“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二为一”、“大显神威”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了解发明家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过程,初步感受发明家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图文结合,读写课题

1、出示生字“矛”、“盾”,读读认认。

2、出示图片“矛”、“盾”,利用实物的特点指导书写。

3、说说“矛”、“盾”各自的作用。

4、揭示课题,齐读课题,练习书写“集合”。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找出一个能解释课题的句子。

2、交流句子,齐读句子,理解“集合”和“合二为一”。

3、根据重点句质疑,提出本节课的阅读目标。(怎样合二为一?怎样大显神威?)

三、学习“合二为一”,梳理发明过程

1、再现比赛场景,感受紧张危急。

a、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b、结合“雨点般”、“刺”等词语的理解感受矛进攻时的厉害。

c、朗读体会。

2、紧扣“如果……就”,感悟发明家的思维过程

a、在这样紧张危急的时候,发明家怎样想,都想些什么?用心读读课文2——4自然段,划出句子。

b、运用句式练习,由扶到放,感悟思维。

想法一: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发明家想到了什么?抓住“如果……就”一词进行点拨,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简笔画。

注意两个感叹号,一起读好这句话。

想法二: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从哪些词你感受到了发明家自己觉得不是很满意?

用“如果……就”把发明家修正自己的想法补充完整。

想法三: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用“如果……就”揣摩一下发明家后面的想法,写在作业纸上,交流。

c 、复述整个发明过程

根据提示,同桌互说。

指名一两个学生复述。

3、出示坦克图片,找回“矛”、“盾”踪影。

四、读第五自然段,领略“大显神威”

1、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a、小结“合二为一”,思考划出坦克“大显神威”的语句。

b、出示句子:1961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抓住“庞然大物”、“哇哇直叫”、“乱成一团”等词语随机指导朗读,领略坦克的“大显神威”。

五、抄写词语,积累词语

磨课体会

公开课不再让“写”缺席

一直以来,我都希望自己的课既中看又中用,少一份浮夸,多一份朴实,少一些煽情,多一些扎实。然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又何其艰难!有时候自己都觉得几近完美的预案,等实际操作起来却又是另一番景象。于是,就这样,我被痛苦地折磨着。

然而,我又是幸运的,因为在我身边,总有一些可敬之人在不断地给予我很多无私的帮助。于是,那份留存心底的感动促使我在充分准备与巧妙设计的流程中成长着,进步着。

2008年11月13日上午第一节杭州西湖教育集团(文新)小学

临阵磨枪——增强效率意识

参加“领雁”培训已经整整三个礼拜,这是我第一次上公开课。下午,田巧玲老师对我的课堂教学进行“诊断”时,欣喜地鼓励:今天上课干脆利索,内容充实但学生学习情绪极佳。一个语文老师能拥有数学老师的干练,非常难得。这样的意识非常正确,这也是走向语文有效教学有力的一步。

但同时田老师也诚恳地指出:1、教学没有详略,在每一个环节都不由自主地花足了力气,这样的课堂老师和学生,包括下面听课的老师都会有不轻松的感觉。2、整个教学以板块为主,有些零碎,缺乏整体性。

田老师这样的“对症下药”,让我有了再上的胆量和再磨的冲动。于是,我欣然接受我们小组交给的“艰巨”任务,在最后几天的领雁培训中上一节展示课。

“提高教学效率,让语文课有自己的特色”。《矛和盾的集合》,让我在这样的主题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2008年11月21日下午第3节杭州胜利小学

初出茅庐——保证书写质量

因为心中有了“学生”,因为有了清晰的“效率”意识,在这次的教改之星的评比课上,我决定挑战一下自己——在公开课中,增加练习的时间,加强书写的质量。我把写字安排切割成3次,课一开始,我就逐步呈现课题,通过看图,调动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在语境中掌握“矛”“盾”,同时,老师的板书示范,化解了字形的难点,并落实当堂及时书写巩固。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运用给定的词语,写写课文的主要内容。到课的最后,在积累词语这个环节中,读读、抄抄、记记。

这样的书写,有单个字的指导,也有在具体语境中的练习,学生个体活动的时间非常充分。而且在一堂课的下课之前所有学生都比较高质量地书写了,还建议学生把自己写得好的字打上五角星,对自己应当修改的部分进行自我评价。教学效率比较高,字词的教学比较到位,应当说是这是我这堂课的重要胜利。

但这样的设计专家并不看好,也许是认为中段教学有低段化的倾向,也许是因为自己从未从根本上改变老师“牵”的过多的课堂现象……其实我根本就没弄明白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因为自己上的是最后一节课,还没等我回过神来,我们的专家已经急匆匆地走了。我白白丢失了一次请教专家的机会!之后,我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原封不动地发给倪宗红老师,请她在百忙中给我“诊断”。在倪宗红老师不留情面地“实话实说”后,我渐渐明白自己还有太多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于是,在痛苦得都想请病假放弃上展示课的时候,我根据倪老师的指点,调整了必须“悔改”之处:

1、课要符合年级段,符合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特点,既不可拔高,也不可放低要求。这堂课的设计在字词的教学上花足了力气,相对来说在阅读感悟上的时间就略显不足了。

2、整个教学设计没有一条很好的主线串联起来,明显琐碎了些。

就这样,倪老师的“三言两语”惊醒了还在梦中痛苦的我——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语文教学。那一天,我们小组“兄弟姐妹”你一言我一语,在他们对我设计与实践的否定与肯定中,我的课堂教学思路终于在“整顿”和“敛容”中变得清晰起来。

2008年11月25日(星期日)上午第2节临安晨曦小学

再次试教——激发学文情绪

自己深深知道,上这样的说明文,一不小心就容易缺乏整体感,比较琐碎,容易孤立无趣。但吸引低段孩子听课学习的恰恰是一个“趣”字。要让孩子课堂上有积极的、愉悦的情绪,要确保孩子课堂学习的质量,我必须在富有个性的教学情境和跟学生的对话语言设计上动一番脑筋……

带着已经“重整河山”的兴奋,也怀揣着要在学校领导和富阳三小老师面前献丑的忐忑,我和我们班的学生认真“演绎”着新版本的《矛和盾》。

今天的上课,我抓住了课文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句子——坦克把矛的进攻、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串联起了整堂课的教学。

我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教学方式,让字词完全在一定的语境中,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对课文中字词的理解,同时又让学生读懂了课文内容,感悟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今天的课确实是目标中的几个纬度都结合得比较好的。整堂课,都让孩子在揣摩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的同时,有一种情感的投入。整堂课,在欣赏图片的时候,在复述发明过程的时候,在领略坦克大显神威的时候,无论是整体的朗读还是字词的理解,学生都是带着感情去的。

在校长和老师的表扬声中,我终于找到了一些上课的乐趣。原先的那些痛苦也随着掌声和喝彩声烟消云散——我又有了要上好展示课的信心和勇气……

2008年11月26日下午第1节 杭州西湖教育集团(文新)小学

三思再行——留足个体时间

在几位导师的悉心引领下,“向课堂要质量”的想法越来越强烈,也越来越清晰。“每一位老师每一堂课要保证每一个学生自己读书、思考、说话、提问、做作业的时间。”在课堂中实践导师的这句话,就是要留足学生个体学习的时间。

首先,我必须让自己的导语指令性更清晰明白。在服从课堂教学的主目标下,在无非是为了增加一点情趣的环节上安排紧凑。我不再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揣摩教师导语的意思上,也不再朗读一些让听课老师感动的自恋语言,更不再用教学导语炫耀自己的语文功底。

其次,给孩子充分的个体读的时间。这样一是保护儿童的个性,二是让孩子自主练习的时空增大,这是提高质量的重要前提。我又抓住中年级孩子模仿语言的能力特别强,让学生在个体读的时候,把老师示范读的效益扩张到了最大,这样的指导朗读非常有效,学生朗读每一遍都有新的变化,一遍一遍趋向白热化。

再次,在说理的指导上不平均使力。根据第一句想法中“如果……就”的精确指导,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在思辨中由浅入深,学习正确科学的思考方法,让思维想深度和温度发展。

2008年12月1日上午第2 杭州求是竞州小学

最终定稿—— 愿师生幸福成长

无论这一天上的怎样我都应该欣喜:这样的磨课给了我很多的启迪,给我在教学思想上以强烈的冲击。我想,让自己的公开课真正起到引领、研讨的作用,也应该成为我不懈的努力。

几位老师对我的高度评价,让我受宠若惊。原来在自己学校上课时讲究的是磨,一直想着怎样磨得更好,接受过无数次的“批斗”,我已久违了赞赏。这一次上课,收获着的何止是课堂上学习的学生!还有我,我是最大的获益者。这一次的《矛和盾》,无疑,我已经朝着自己理想的课堂教学在奋进了,这是可喜的,不待人夸,我自己已经感到成功的愉悦了。

我们校长曾给我一个评价——原生态中比较优秀的。我清楚自己:一直不愿意学习我最头痛的教育理论,也一直在安慰自己:只要我所做之事,能让我和学生自得其乐,就足够了,我不需要搞什么复杂的科研。殊不知,正是这样的自以为“纯情高尚”,限制了自己的发展,更谈不上为孩子们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帮助。这一次,因导师的提醒,我开始尝试着对自己的语文教学进行理性思考,不断地追问自己:在这样的课堂中,孩子的实际需要是什么?我这样的设计到底有多少价值?自己的语文教学应如何以孩子的需要为基础,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

“带着困惑走进课堂,又带着思考走出课堂。”这是我在领雁培训的这段时间,在这一次次的磨课中感触最深的。

“有痛更有累——并且快乐着。”虽然在这儿的磨课仅仅是我理性琢磨课堂的开始,虽然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还说不上个所以然,无论是现在的理论定位还是实际操作,都还是那样的肤浅,那样需要深入思考,但我愿意:在实践中琢磨教学、体会教学、享受教学——让33的生命依然焕发靓丽的色彩!

《矛和盾的集合》的教学设计 篇十三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大家已经初读了课文《矛和盾的集合》,我们不但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而且也读通了课文,了解了大意,提出并解决了一些问题。

下面我们再来与课文中的词语宝宝打个招呼吧。课件出示词语

2、如果把课文比喻成一个湖的话,上节课大家还只是在湖面上观光游览,吹吹风,看看水波什么的,还没有潜入水里去看个究竟。这节课,大家该做什么呢?

3、我们从哪里钻到课文这个湖里去研究呢?

师:其实呀,“钻进”课文的方法很多,比如,可以从题目钻下去,也可以从插图钻下去,还可以从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钻下去。今天,我们就从课文的题目“钻下去”吧!请读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4、课题中强调的是哪个词?“集合”是什么意思?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过渡:矛和盾的这一次交锋,不再是自相矛盾,而是把它们的优点集中在了一起。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两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矛和盾互相集合会变成什么了呢?矛和盾的集合,厉害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哪部分回答了这两个问题。

2、把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碰撞出了“坦克”这一新鲜事物。坦克具有矛和盾的什么特点?请从第五自然段中找出一句话来解答这个问题。

3、课件出示坦克图片和课文中的句子。看着这幅图片,说一说:哪里是坦克的“矛”,哪里是坦克的“盾”?

4、你见识过坦克的威力吗?汇报收集的资料。

5、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说说“合二为一”的意思。

6、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描写了坦克的“大显神威”? 用笔画出课文中的句子,再读读!出示课文片段

师: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坦克的“神威”?

(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哦。你是从德国兵的害怕和失败看出来的。你能读出德国兵的害怕吗?

师:听你朗读,我感受到了德国兵的一点害怕。谁来朗读,让我们更强烈地感受到德国兵的害怕?

师:读得很好!我仿佛看到了德国兵逃跑的场面,坦克的确是“大显神威”呀!来,我们一起读读。

(从“庞然大物”这个词语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

师:哦。你从坦克本身的庞大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你能读出坦克“庞然大物”的那种气势吗?

(从“首次”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

师:“首次”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中,还有哪一个词语是“第一次”的意思?

师:坦克第一次上战场就这么厉害,当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神威”。 谁来读出坦克第一次就这么厉害?

师:读得不错!大家都想读?那自由练习练习吧。

7、同学们,当时的情境的确如此,张老师从当时的一份报纸中看到这样一段更为详细的报道,请自由读一读。课件出示

师:大家读了这段话,都在笑,笑什么?

师:看来大家都觉得这一段话写得很具体、生动、形象!我也这样认为。可是,为什么课文不这样写,而只是用了短短的47个字来写?

师:大家看看课文的题目,再想一想。

师:你体会得真好!的确,文章什么时候该详,什么时候该略,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大家才上三年级就能体会到这一点,不简单。

三、学习第1~4自然段

过渡:坦克一出现在战场上,就显示出强大的威力。发明家是怎样想到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请大家默读1-4自然段,一边默默地读,一边细细地想,一边轻轻地画,思考这个问题。

1、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问题。其余同学注意倾听,想一想他说得怎么样?

2、刚才这位同学在回答问题时,提到一个带“然”字的词语——忽然,这一点很关键!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带“然”字的词语,把它画出来。出示有“忽然、固然、当然”的句子

师:请大家读一读这三个句子,这三个带有“然”字的词在这句子中是什么意思?

师:从“忽然”这个词语,我们知道了发明家产生想法的情形。板书:产生想法

师:“固”是本来的意思。“然”呢?

师:那,我告诉大家吧,“然”是“这样”的意思。“固然”就是本来这样的意思。但是在这里“固然”重点不是说明铁屋子好,而是要说什么?

师:“固然”和“却”连在一起,重点是在讲“却”后面的意思——“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怎么办呢?

师:大家真能干,从一个“固然”读出了发明家修正想法的过程板书:修正想法

师:从“当然”我们知道了,安上轮子和履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发明家想法的延伸。板书:延伸想法

师:刚才,同学们从这三个带“然”字的词语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是: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你能用上这三个关键词语,说说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吗?请和同桌相互说说。出示:忽然……固然……当然……

师:说得真好,不但用上了三个带“然”字的词语,还抓住了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课文1-4自然段的内容说得清清楚楚。这些内容都是围绕课文的题目来写的。

师:那,我们再一起读读课文的题目吧!

四、学习最后一段,揭示道理,拓展思维

过渡:为什么这次矛和盾相处在一起,不再自相矛盾而是变成威力无比的坦克呢?我们再来看看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请齐读——课件出示:

1、这里的“谁”可以指哪些?请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师:除了课文中的坦克,还可以指什么?

2、“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了。看看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集合别人优点的产物?

师:这个“谁”除了指这些物体外,还可以指什么?

3、是呀,可以指人!这个“谁”可以是你,是我,是他。那,我们小组讨论讨论:如果可能,你希望将哪些长处集于一身?

4、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很丰富,也很美好。我相信,只要你们善于集合别人的优势,就能成为强者,胜利者。祝大家梦想成真!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吧。

5、至此,我们从题目“钻进” 课文,细细地把课文研读了一遍。请大家再读读课文题目,看看这篇课文题目强调的是什么呢?(集合)

6、同学们,其实“集合”,不仅仅是一个词语,也是一门学问,大家到了高年级,还会在数学中学到许许多多关于集合的知识(板书“?”);“集合”,不仅仅是一个道理,也是我们生活中永远也离不开的法宝,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有了“集合”,我们的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你看,我们学习的教室,生活的城市,没有哪一样东西不是集合的产物(板书“!”);“集合”,也不光限于相互融洽的事物,有些事物,尽管看似矛盾的,但也可以如矛和盾一样,可以集合在一起,形成新的东西(板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带着这样三个标点符号(?!。),到生活中去寻找集合的学问、集合的法宝,创造出更多新生事物来。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大家从课文的题目钻进课文中去研究,又回到课文题目中来,读得深透,读出了滋味,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因为我和聪明的你们“集合”在这里,学了一篇关于“集合”的课文,懂得了“集合”的道理,让“集合”成为智慧的种子,伴随我们去开创美好的未来吧!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981799.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981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