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范文最新12篇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范文最新12篇

更新时间:2024-06-14 03:40:16 点击: 来源:yutu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可爱的小编午夜给大家找到的12篇五年级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 篇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A-0083-02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数学,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有效开展数学教学。下面,我就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从数学的本源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如何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呢?还得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亲身感受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

1.合理选取教材,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例子为背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自己学习的内容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从而以积极主动的“我想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来。如教学时、分、秒时,可以让学生把时、分、秒跟自己的日常起居联系起来;教学小数的认识,可以让学生把小数与自己的身高及生活中的测量、物品价格等联系起来。

2.注重实践,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享受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粉刷围墙时,教师抓住学校创建常规管理达标校园的机遇——学校把教学楼重新用涂料粉刷,让学生帮助校长和财务人员设计粉刷方案,制订工程预算,学生分小组进行实地测量,并了解涂料的价格、人工费等。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获得成功后,通常处于积极的状态,容易对所从事的事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

1.遵循认知规律,科学安排教学。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并按从易到难、从因到果的顺序组织教学,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分步推进:初步感知——数方格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验证公式——应用知识。在初步感知阶段,利用书中的插图,让学生找一找有哪些学过的图形。学生会比较容易找到。教师给予肯定,让学生在一种成功的体验中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再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两个花坛哪个面积大一些?”学生就会带着探究问题的积极心态进入下一个环节——数方格。数方格又是学生比较容易做到的,很快得出了数据,并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引出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边的方格数×高的方格数。“如果这个猜想真能计算所有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该多好啊!”进而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剪、拼的验证过程中来。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验证了这一猜想,再加上教师对学生积极的评价,学生的大脑是多么地兴奋!教师利用这一兴奋点自然进入应用练习。这样,整节课学生都在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中学习,循序渐进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2.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有研究表明,那些具有现实意义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挑战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设计的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还是本课开始的生活中的问题:学校长方形花坛面积的计算。教师在屏幕上打出长方形花坛的几何图形,就让学生进行计算。当学生提笔要进行计算时,却发现没有计算的条件——长和宽。二是进行课堂上所用电脑屏幕大小的计算,其中有单位名称的变化。三是让学生计算自己身边的长方形物体的面积。比如,课本、练习本、铅笔盒的一个或几个面积,还有课桌面、椅子面等。四是让学生在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方格纸片上设计一张邮票,看看有几种设计方法,哪种设计美观、大方、合适。这些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使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形成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的动力。

三、让学生在乐中学

1.情境法。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书中的插图及各种影音资料,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时,就可以充分利用书中第38页的插图,创设“乌鸦喝水”的实验,让学生扮演乌鸦投石子,创设活生生的情境,并让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从而发现体积的内涵,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让学生在“玩中学”,学生自然能学得开心。

2.故事法。

小学生大多数都喜欢听故事。利用故事能激发儿童的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可以将有趣味性又符合知识要求的小故事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如在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我就利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帮助学生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a÷b=(b≠0)“小乌龟慢慢跑,站上了领奖台。小白兔睡啊睡,只能坐在下面掉眼泪。”

3.表演活动法。

利用小学生好动、爱表演的特点,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让他们想学、乐学。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打电话时,就可以让学生表演打电话的过程,让他们在打电话的活动中找到最优的方案。

4.将数学课堂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数学体验。

执教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书中实验。(教师发给每个学习小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容器,学生在课外进行实验。)

(2)至少选择一个圆锥形物体进行测量,并计算出圆锥的体积。(课外进行)

(3)课堂汇报: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

学生在团队合作活动中,不仅学到了基本的知识,还获得了成功的数学体验。下面是学生的“发现”——

用水做书中的体积实验,在倒水时,水容易流出容器外,就另找来一个盆子盛流出的水,最后一起倒进去,这样实验的效果更佳。

在实践中还发现像沙堆、谷堆等底面与其他面相连时,可以先用软绳子和尺子量出底面的周长,再用公式r=C÷π÷2求出半径,最后求它的体积。

这样的教学设计能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足够的活动机会,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数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 篇二

一、巧用几何直观建构数学概念

图形总能以其生动、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图形的直观性质来阐明数之间的联系,将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形象化、简单化,实现代数问题与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相互渗透,不仅有利于开拓解题思路并使解题简捷明快,还为研究和探求数学问题开辟了条重要的途径。

特级教师郑大明执教“与玩数学”时,借助几何直观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表述数学思维,利用和的纸片摆出不同个数的和,帮助学生理解倍比关系,建构倍比概念。

教学时,教师利用 “”和“”两种几何化的图片符号,在有序、有利、有效的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完整梳理过程:首先,精心设计图形符号以及使用的数量,让学生自主摆和的纸片,介绍自己的摆法,结合摆法说明和个数之间的关系;其次,基于几何直观的展示更能真切直观表述数学思维,让教师借助几何直观的有效规范,使学生在有序的操作活动中,把思维过程的“杂乱无章”规整到“一个对一个”的有序,使学生在从思维过程的无序到直观展示之后的有序过程中,学会运用几何直观有序展示和梳理思维;第三,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条理性,从第一组展示的“方形和圆形的个数相等”到“圆形个数比方形少”、 “圆形个数比方形多”,最后到“圆形比方形多8个”,层次分明而严谨,逻辑清晰,因果得当。直观图形的展示不仅体现出清晰的教学思维,缜密的数学逻辑,还赋予课堂以浓郁的数学趣味;第四,通过几何直观的“形”与数学思维的“意”有机集合在一起,借助数学符号的“形”引导学生具象思维,将复杂的数学思维活动运用几何直观表示出来,从而实现数学思维的“意” 与“ 形”的完美结合。

二、活用几何直观理顺数量关系

直观是抽象思维问题的信息源,又是途径信息源,它不仅为抽象思维提供信息,而且由于直观形象在认知结构中鲜明性强,可以多思路、反复地给抽象思维以技巧。因此,直观图形的恰当使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掌握数学发现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这方面尤其当碰到比较抽象、关系错综的问题时,运用直观的“线段图”能够有效体现数量关系,直观明了把复杂的条件和问题,反映在具体形象的图形上,使题目更加条理化、形象化,思路清晰,易于理解。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行程问题”,有这样一个例题: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家里出发相对而行走向学校。小明每分钟走70米,小芳每分钟走6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在分析上面例题时,可引导学生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整理成如下线段图:

使题目中隐形的数量关系通过几何直观的形式反映在线段图中,从图中一眼就可以看出,小明家到小芳家的距离,就是把两人行走的路程加起来,也就是4个70米加上4个60米,列成算式就是:70×4+60×4或(70+60)×4。

借助线段图实施有效的几何直观,是帮助学生理清数学问题中数量关系的重要手段,通过画线段图策略,以几何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领会、分析、感悟,把数学问题中数与量之间复杂的“抽象问题”以线段的形式“具象化”“直观化”。把数学问题的难以言表的逻辑关系,用几何的直观图示直接显现出来,便于学生直接观察,有效分析问题,理顺数量关系,从而帮助学生真实建构数学问题的逻辑框架,有效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三、妙用几何直观展示逻辑关系

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教学,可以形象生动地展现问题的本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有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钱守望老师在执教“分数的意义”时,针对学生对分数单位以及为什么分成的份数越多分数单位反而越小难以理解的问题,钱老师首先提出: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3份、4份……一直到28份,其中每一份的大小会怎么样?先让学生进行初步猜想,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把一个圆从平均分成2份到28份,让学生初步体会把圆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就越小。并说明当把一个整体或者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时,每一份就是分数单位。如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8份时,其中的一份就是分数单位。紧接着巧妙运用分数单位组成的“分数墙”引发思考:

如果把二分之一看作一大块砖,那你想,这两个接起来和两个一样长吗? 你还能发现还有哪几个接起来和两个一样长?让学生明白,分成的份数越来越多,每一块砖就越来越小,要组成和两个一样长需要的砖块也就越来越多。

钱老师运用圆片平均分过程的展示,借助几何直观促进问题的推进,让学生在直观分圆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分数单位的大小与平均分成的份数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分数墙”的演变来观察比较分数墙中分成的份数与砖的块数之间的联系,体会分成的份数越来越多,每一块砖就越来越小。直观感受分数单位之间的换算,强化学生对分数单位以及换算关系的认识,理解分数意义的实质。设计“平分圆”和“分数墙”两个活动,始终围绕分数意义的实质做文章,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将严密的数学逻辑语言转换为直观可视的图形符号, 在几何直观的动态演示过程中,借助问题的逻辑推进过程,将抽象的数学思维活动转换成为可以触摸的图形符号、动态生成的现实情景。在图形转换与逻辑思维推理相互交融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完成了有序数学问题支撑下的数学探究活动,经历了一次严密的数学逻辑分析过程。这样,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了概念的内化建构,也让他们感悟到借助几何直观提升数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作者单位:湖北省应城市实验小学)

大连:高中生有权评价作业

评价结果与教师绩效挂钩

大连市教育局日前出台文件,对高中学生作业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对学生评价教师作业提出了具体办法,高中学生第一次对自己的作业有了评价的权利。

新出台的普通高中学生作业管理意见,对作业类型、作业设计、作业批改和作业讲评等方面均提出了具体要求。以作业数量为例,学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2小时以内。

根据新评价办法,学生每学期要对教师作业情况进行不少于2次的评价。评价统计结果反馈给教师本人和学校管理部门。对学生满意度低的教师,学校要跟踪管理;对在连续评价中存在较多问题的教师,要限期整改。同时对学生评价教师作业的结果,学校要纳入教师年度评优、评先和绩效考核之中。(作者:刘立凯来源:《中国教育报》2013-5-20)

河北推新规:寄宿制小学低年级不得安排晚自习课

随着撤点并校、布局调整,河北各地陆续建起了一些寄宿制小学和初中学校。为提高教学成绩,一些寄宿制小学组织学生上早晚自习,并增加课时,严重损害小学生身心健康。针对这一问题,河北省教育厅出台减负“新政”:小学低年级原则上不上晚自习,并严格控制在校学习时间。

针对当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通过布置“海量”作业、频繁组织考试等社会反响强烈的突出问题,河北省教育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提出,从今年7月1日起,将施行规定明确具体的“减负”新政。

其中,意见明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应严格控制周课时总量:小学一、二年级周课时不得超过26节,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课程不得超过15课时;三至六年级周课时不得超过30节;初级中学周课时不得超过34节,确保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锻炼时间并保证质量。

同时,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上午上课时间不得早于8∶00,非寄宿制小学、初中一律取消统一的早、晚自习;寄宿制学校早上统一起床时间小学和初中均不得早于6∶30;小学低年级原则上不上晚自习,只安排适当学习活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晚自习时间不超过2课时。就寝熄灯时间,小学不得晚于21∶30,初中不得晚于22∶00。确保寄宿生每天睡眠时间小学生不少于10小时,初中生不少于9小时。

针对初中学校,规定要求,除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外,各县(市、区)不得在初中其他年级组织统一考试。初中各年级每学期只能组织期中、期末2次全校或全年级的学科考试。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升学率给学校排队,不得以中考升学率对下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进行奖惩。学校不得以考试成绩对班级、教师和学生进行排名和奖惩,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布学生成绩,不得向家长和社会喜报、红榜等变相排名的信息。提倡取消百分制,用等级制加评语评价学生。(作者:齐雷杰 来源:新华网 )

广西今年实施农村小学

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

广西今年起实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未来5年培养5000名左右“语数外通吃、音体美全扛”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

据介绍,近年来通过实施“特岗计划”等举措,广西农村教师队伍状况有了一定改善,但仍存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农村小学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若按现有模式培养师范毕业生补充到农村小学,通常只能胜任1~2门学科,解决不了开足开齐开好规定课程的问题。

根据广西教育厅、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印发的《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从2013年到2017年,广西要培养5000名左右“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能胜任小学各门课程教学任务的农村小学教师,预计平均每个县将有70名左右的教师参加培养,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按照“全科培养、免费教育、定向就业”培养模式,定向全科师范生不分科培养,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在安排国家和自治区各项奖助学金时,培养对象与同类学生享受同等待遇;毕业时,全科师范毕业生到教学岗位后,有关市、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编办等部门要及时为其办理录用、入编、工资等手续;毕业后,在农村乡镇以下小学从教时间不得少于6年。(作者:谢振华 来源:《人民日报》 2013-06-06)

2013年江西省中学物理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于4月9~11日在婺源天佑中学举行。来自全省11个地市的25名选手参加了高中物理教学大赛,这次大赛的项目反映了当前江西省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状况与成果。大赛创新内涵丰富,巧妙的实验设计,精彩的实验演示,幽默的实验讲解,独特的教学思想,都给参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次大赛的主题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课堂教学要突出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突出物理知识在技术、社会领域的应用,突出物理知识形成和应用过程中的科学方法。在职教师的比赛内容为:参赛教师统一观看录像课,独立准备l小时,现场评课15分钟。录像课主要从教学理念、环境创设、组织指导、教学效果等四个方面评分。参赛教师所选教材全部是人教社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中的内容。

有的教师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己设计一些简易演示实验、简易小实验、趣味小实验等,既可以使物理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又能够使抽象的物理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深化。例如:萍乡市上栗中学黎娇老师讲解“摩擦力”时,让学生用手指贴着桌面运动体验摩擦力的存在;高安中学涂后胜老师利用旋转,验证其是排水龙头引入反冲运动;新余一中曹华来用水果电池使音乐贺卡发声,从而引入电动势的课题讲解;贵溪一中吴智敏老师通过快速转动拖把脱水说明离心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物理知识与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参赛选手充分遵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让学生释放学习的潜能。如上饶县二中陈丽云老师在教学电容器的电容后,让学生分析声控灯的原理;分宜中学欧阳志辉老师在讲解曲线运动速度方向时,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为没有挡泥板的自行车设计科学合理的挡泥板;南昌二中刘振北老师在讲授惯性后,引导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生熟鸡蛋的惯性差异。通过活生生的事例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刺激学生的兴奋点。教师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和理念。

此次大赛将讲课和评课融为一体,既为参赛教师课堂设计、课堂驾驭提供了展示舞台,又有对参赛教师交流评价技能和技巧的检验。大赛中,特别是有的参赛选手直白中肯的评课为中学物理教研形式提供了可行的借鉴模式。参赛教师的课堂教学对新课程物理教学理念给予了多角度、全方位的诠释,为当前我省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提供了示范。(张香保)

近日,被省教育厅评为“课程改革先进单位”的永新县教研室,一如既往始终把“服务学校”当作教研室工作的根本,围绕教研“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为教育管理决策服务”的“三项服务”, 扎实开展了“走基层,进课堂”活动。

为了使活动收到实效,一方面他们加强教学视导。本着为学校教学服务和管理决策服务的良好意愿,教研员把服务送到一线学校,对部分学校的课程建设和开设情况、教育科研的完成情况、评价体系的完善和执行情况,以及学科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师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设计、校本教研等教学常规进行了指导,与学校和教师面对面研讨、手拉手互动。另一方面进行有效性研究与指导。今春开学以来,全室教研员深入基层随机听课、座谈,上课改研究课、办课改专题讲座,人均近40余场次,全体教研人员充分利用各学校办学差异,因校制宜,帮助师生确立新型的课程观,以解决好“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确定新型的教学观,以解决好“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确定新型的质量观,以解决好“教得如何”和“学得如何”的问题,最大限度地为提高师生的素质服务,有效推动了学校教学工作特色发展。

该教研室负责人说,今年通过扎实开展“走基层,进课堂”活动,规范了教研员的教研作风,增强了教研员的服务意识,教研员月均下到学校达15个工作日,使教研工作走出高楼真正接上“地气”。(贺晓春)

上高县启动第五届“十佳教师”评选活动

为大力弘扬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精神,响应上高县委、县政府“上高人品牌提升战”的战略部署,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建功立业,上高县第五届“十佳教师”评选活动于近日正式启动。

本次活动参评对象为工作在教学一线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评选活动由各学校推荐候选人、组委会确定候选人、公众投票及公示和确定人选,并按此四个环节进行,评选出的“十佳教师”将在2013年9月教师节大会上隆重表彰,并在上高县电视台《教育天地》专栏中进行宣传。(陈旗海)

会昌县教育局四举措加强暑期教师培训

会昌县教育局紧紧抓住暑期教师培训“黄金时机”,对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确保暑期教师培训的质量和实效。

精心部署安排。研究制定了暑期教师培训方案,对培训的时间、地点、内容等都做了具体详尽的安排部署,要求各学科教研员全程跟踪学习,严格考勤制度,调动教师参与各种培训学习的积极性。

丰富培训内容。除了安排教师参加市级以上有关培训、调训任务外,还将组织有关教师积极参加全县三年内新教师专业知识考试、全县幼儿教师培训、生本教育专题培训、全县村小校长岗位培训、全县新教师岗前培训等县级培训,并要求各学校还应针对本校新教师、骨干班主任、紧缺学科教师、小学校长等实际,开展校本培训。

加强培训过程管理。成立了全县暑期教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对培训过程进行全程监督检查,并实行考核评估。

确保培训实效。要求参训学员对于各个层面的培训做好学习笔记,保质保量提交作业,结合自身工作及时做好总结与反思,并适时开展学习心得交流,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学出实效。(江西教育网)

上饶县:13个“严”字助学生减负

“从今年开始,我们小学生不再参加奥数等比赛,也不需要参加复杂的各类竞赛培训了,可以全身心投入自己喜爱的社团活动,让自己的特长得到更好发展。”上饶县二小张彤同学兴奋地告诉记者。

据了解,上饶县按照教育部通知要求,全面开展了“减负万里行”活动,积极推进“增效减负”工程,坚决落实13个“严”字,即:“严”格规范作息时间、“严”格规范教学时间、“严”格落实课程计划、“严”格落实体育活动时间、“严”格控制学生课外作业量、“严”格规范考试行为、“严”格落实各类竞赛、“严”格学生用书管理、“严”格规范招生行为、“严”格规范编班行为、“严”禁违规补课、“严”格规范教师行为、“严”格规范评价标准,切实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进一步规范了教师教学行为和学校办学行为。

上饶县教体局负责人介绍,该局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减负万里行”活动的领导和组织管理工作,对教育部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等有关规定予以细化,明确为13个方面。同时县教体局对各校“减负万里行”活动开展情况展开督查,对增加学生负担、有悖教育规律、影响学生发展的教学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引导学校科学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新期盼、新要求。(江西教育网)

南丰县评选“橘乡最美教师”

近日,南丰县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一线在职教师中开展“橘乡最美教师”的评选活动。此次评选活动分为3个阶段。5月为组织推荐阶段,由学校推选品行高尚、业绩突出、事迹感人、社会影响力大的优秀教师。6月为组织评选阶段,由南丰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组织评审人员,评选出20位“橘乡最美教师”候选人,然后通过社会各界评议,并经评审小组最终确定10位“橘乡最美教师”。7~9月为宣传表彰阶段,组织开展“橘乡最美教师”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并在教师节期间表彰“橘乡最美教师”。此后,还将组成巡回报告团,请评选出的“橘乡最美教师”到全县各中小学校作巡回报告,推动“创名校、树名师、育名生”活动深入开展。

据了解,南丰县近年来有一大批扎根教学一线的教师,兢兢业业,自觉践行人民教师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为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育”的良好干事创业氛围,强化师德建设,树立优秀教师典型,南丰县决定开展此项活动。(过福堂)

2013年江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在南昌工程学院举行,省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办公室负责同志介绍了全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各高校负责就业的同志在会上交流了工作经验。(袁长新)

名师课堂管理的经典细节(十七)

建立完善的课堂秩序

用心呵护课堂的秩序是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师必须有稳定的课堂秩序,把握课堂的走向,处理好学生与教学的关系。 —— 于永正

建立完善的课堂秩序,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来,把花费在维持纪律上的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

课堂的每一天都应该是新的

教师不能 “老”,经验固然可贵,但课堂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是“新”的,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教育教学的每一天都应该是新的,教学需要创新,创新能给课堂注入活力,创造奇迹。——薄俊生

课堂的每一天都应该是新的,教师不但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而且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课堂”管理功夫在课外

东坡先生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确实,老师们只有重视课外功夫的积累,时时注意自己知识的“厚积”,对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学问,处处留心,兼收并蓄,才能得心应手地做好课堂管理工作。 ——杨一青

教师们要重视“课外”功夫的积累,时时注意自己知识的“厚积”,同时也要意识到课堂也是学生自我管理的过程,注意培养学生“课外”学习的自主性。

教师要有慧心、恒心和耐心

对于学困生,说来我的做法也简单,首先就是要有爱心和恒心。

——王 凌

一个孩子的转变和成长需要一个过程,期待学生的成功要有耐心、有信心,教师要善于等待,善于寻找和挖掘孩子的闪光点。

为有效推进学校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从教执教行为和学校办学行为, 近日,新干县教体局向全县各学校印发了教体系统行风建设“五条禁令”,即严禁收取未经物价部门审批备案的任何费用;严禁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订购教辅材料;严禁组织参与有偿办班、有偿家教、有偿招生;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严禁向学生或学生家长索要财物。对违反“五条禁令”的学校和教师,将依照《新干县学校师德师风责任追究实施办法》,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双重责任追究。(曾福生)

围绕“实现伟大中国梦”和“文明少年 美丽地球”主题教育活动,南康市第五小学结合自身实际,在全校广泛开展了“中国梦”的实践活动和环保实践活动,其具体内容就是倡导做文明学生、建文明校园、爱美丽家乡。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创造美,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邱凯兰)

近年来,赣县充分发挥考核评估的导向作用,引导学校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学校管理。为全面检查考核本学年度中小学办学业绩情况,赣县教育局日前组织4个工作组到全县中小学开展办学业绩综合考评。

考评组采取查、看、听、访等方式,对各校的学校管理、教学管理和学生全面发展三大块共16个小项进行检查考评。考评成绩将和教学质量考核成绩及特色工作一起作为学校年度考核结果。 (赣县教育局)

为了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近日丰城市实验小学举办了以“阳光伙伴,活力校园”为主题的第一届春季运动会暨亲子趣味运动会,约2000名师生及家长代表参加。

此次运动会是丰城市实验小学百年建校以来第一次举办春季运动会,除设有欢乐投沙包、叠叠高、30米转呼啦圈等趣味项目之外,还设有跳长绳、阳光伙伴等竞赛项目。比赛场上选手们奋力拼搏,场下啦啦队员笑语连连,充满了和谐友爱的气氛。参加比赛的学生们纷纷表示,要在运动中放松心情、体验快乐。(阙 芳)

徐宏“打电话”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132~133页内容。

教材分析:在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中,教材安排了有关优化思想的学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本节课以“打电话”作为活动主题,就是力图让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中熟悉的素材,从具体数学情境出发,借助几何直观的形式,直观设计打电话的方案,在辨析中寻找最优的方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寻找“最省时的打电话”方案,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2.充分运用几何直观,通过有效的数学符号操作,运用画图、填表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事物隐藏的规律,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能力。3.体会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图示法记录“怎样打电话最省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难点:辨析方案,优化方案,发现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起情感体验

1.创设情景

(播放动画)学校排练了一场大型团体操,体操队员的家在城市的不同区域。暑假的一天,教练徐老师下午3点接到紧急通知:今晚7点将在体育馆举行大型团体操表演,徐老师很是着急:一共有511名队员,现在正在各处家中,怎样才能尽快将消息通知到每一名队员?请你帮徐老师出出主意。

2.设疑:徐老师需要尽快通知所有队员,用什么方法通知呢?学生猜想方案,辩论方案的可能性。说明打电话既方便快捷,又能准确无误地传达消息。

3.揭示课题:教师板书“打电话”

4.再次提问:如果每打一个电话需要一分钟,请问给511位队员打电话需要多少时间?大约几小时几分?

5.这样通知能不能赶在比赛开始前通知到每位队员,让大家提前做好防备呢?

〔设计说明〕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仅是学生主动参与,更需要学生充分的情感投入。在教学伊始,教师借助体操队员参与表演来创设问题情境,具有非常强的亲和力。学生在故事情节的演绎过程中,自主体验问题情境,感受问题提出的真实可信,由此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强烈需求,激发起了探究新知的迫切欲望。

二、合作探究,寻求最优方案

1.明确活动要求

怎样打电话才能够尽快通知到每一位队员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首先假定,徐老师首先要通知7位队员,假定徐老师给一位队员打电话需要一分钟时间,打给七位队员需要几分钟?

(1)学生估测打电话的时间。

教师提问:这个方案能否做到最省时间?

(2)究竟怎样才能尽快通知到7位队员。请同学们开展小组活动,设计打电话的方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打电话的过程记录在记录单上。(课件出示要求。)

〔设计说明〕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一个511位队员的较大数据,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迫切性。同时,由于数据比较大,学生探究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于是学生自然而然的有了“化繁为简”的需求。教师顺势要求学生从设计通知7位队员入手,开展问题研究,这样设计既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及生活经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在一“繁”一“简”的转化中,有效地完成了数学思想的无声渗透。

(3)说说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记录你打电话的过程。(学生汇报记录的方法)

教师课件出示

说明:可以采用图示的方法比较简便

2.学生小组合作,初步设计方案。

学生设计方法,教师巡视指导交流,观察并选择学生设计的方案。

3.方案交流

(1)学生汇报、展示自己设计的打电话方案。

学生分别介绍自己打电话的方案。

教师提问:原来的逐一打电话需要七分钟,现在只需要四分钟,这个方案为什么节省时间?

学生交流分析,体会同时打电话节省时间。(教师板书“同时打电话节省时间”)

〔设计说明〕借助几何直观的图片符号来直观表述数学思维,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教师通过学生自主辨析,引导学生使用不同颜色的小圆片区分每分钟通知的人数,将图片符号与数字有机结合起来,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化的数学符号展示,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规范表达,方便学生的观察与辨析,让学生的思维借助图片符号表述得更加清晰明确,有效凸显了几何直观的重要性。

(2)不同方案的辨析

教师提问:设计两种方案的同学,请你们具体说说你是怎样通知的?

①第一分钟怎么做?谁具有通知其他队员的能力?

②第二分钟怎么做的,现在谁具有通知其他队员的能力?为什么一号队员也具有通知其他队员的能力?现在具有通知其他队员能力的有几位?

(3)通过辨析“三分钟方案”与“四分钟方案”:

①第三分钟有几位队员具有通知别人的能力,实际上有几位队员在打电话?还有几位具有通知别人能力的队员在干吗?

②要想更加节省时间应该怎样做?

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板书“都不空闲”

(4)设计最节省时间的方案。

①学生设计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②学生介绍设计思路。

展示方案三:

教师帮助学生理顺思路,同时使学生明确:为了方便设计我们可以给小队员编上序号。

4.师生演示打电话的过程

教师扮演教练员,给第一位小队员打电话,请出一名学生,再由学生介绍后几分钟打电话的过程,并逐一请出对应序号的学生。

〔设计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几何直观有序展示和梳理思维,使思维过程与几何符号实现“一对一”的有序规整,形成思维的条理性。让学生自主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在方案的辨析过程中完成对优化思维的梳理和归纳。

三、寻找规律,优化数学思想

1.完成表格,感知规律

按照上面的规律如果这样一直通知下去,结果会是怎么样?

学生独立完成下面表格。

集中展示交流,教师提问:

①第一分钟知道消息的一共有几位?通知到的队员有几位。

②第二分钟知道消息的一共有几位?通知到的队员有几位。

③第三分钟知道消息的一共有几位?通知到的队员有几位。

……

2.对比分析寻找规律

(1)提问:观察上面表格,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总结:每增加1分钟,通知到的队员总数在前一分钟的基础上乘上2,而通知到的队员数比知道的队员总数少1。

3.首尾呼应,运用规律

获悉同学们研究出来打电话的最优方案,小明赶紧给徐老师写了一封信。(课件出示):

尊敬的徐老师:我们通过研究发现,通知511位队员需要9分钟,具体办法是得到消息的人都来参与打电话,这样通知能够做到又快又好。

徐老师回信:亲爱的小明:感谢你们帮我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可是\现在还有187位队员未接到通知,我得赶紧通知他们去比赛,你们能帮我算算,通知他们至少需要几分钟?

〔设计说明〕在几何直观的基础上,结合统计表的有效运用,帮助学生在观察推理中寻找规律,将几何直观上升到数学思维的层面,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随后结合师生间来信,运用所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前后呼应,从而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提升学生情感体验,促进数学思维的有效建模。

四、反馈练习,全课总结评价(略)

徐利治先生提出,直观就是借助于经验、观察、测试或类比联想,所产生的对事物关系直接的感知与认识,而几何直观是借助于见到的或想到的几何图形的形象关系产生对数量关系及其逻辑过程的直接感知。本课的设计紧紧围绕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最优化展开教学,以学生参与体操比赛的故事情节为主线,有效借助几何直观手段,引导学生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经历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出最优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体会借助几何直观提升解决问题策略的有效性。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 篇三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工作效率为中心,以节水、节电、节粮、节约办公用品为重点,建立健全加强资源节约的长效管理机制。

强化节约意识,规范节约制度,培育节约行为。广泛宣传发动,把厉行节约作为加强师德教育和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广大师生员工强化节约意识,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形成自觉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粮的良好习惯。倡导节约文明,建设节约文化,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校园新风尚。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管理制度,把建设节约型学校工作落到实处。

二、成立厉行节约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柯文龙

副组长:赵天生朱庆生

成员:朱桂林吴守群高延松各班主任

三、厉行节约的具体要求

(一)节约用水(督查员:吴守群)

1.用水后要随手将水龙头关紧关严,防止“长流水”,发现水龙头滴水要主动拧紧。

2.加强水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防止“滴漏”现象。任何人发现设施损坏,都要在第一时间通知总务处维修,水电工每周二次定期检查水电设备。

3.避免大开水龙头,提倡节约用水,提倡废水利用。

4.涮洗拖把、抹布时不要过量用水。特别要避免人走了,还开着水龙头。

(二)节约用电(督查员:各班主任高延松)

1.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减少照明设备能耗。白天正常情况下,教室都要关灯。因天气原因白天需开灯,一定要注意到功能室上课或上计算机课、音乐课、体育课、课间操等无人时及时关灯。

2.办公室、教室、功能室明确专人负责,无人时做到关灯、关空调、关电扇、电脑、投影等电器设备,杜绝能耗空放现象。各负责人有不可推御的责任。

3.严格控制电风扇的使用。

4.下班时,要及时切断计算机、打印机、饮水机及附属设备电源。

(三)节约办公用品

1.办公室加强文印管理。能传阅的文件尽量传阅,减少打印数量。加强对文字的校对和审核把关,避免因校对失误造成的纸张浪费,要准确计算材料数量,严格按数量印制。减少纸张消耗,大力推行无纸化办公,能用网络的材料不再分发各室。(督查员:吴守群)

2.办公接待尽量使用陶瓷、玻璃茶杯,逐步淘汰一次性纸杯的使用。

3.教学处加强教学资料印刷管理。把好印刷教学资料的质量和数量关,各教师要严格遵守资料印刷规定及流程。资料印刷提倡双面用纸,减少纸张及耗材设备的浪费。年级办公室打印机使用由年级长负责,严格控制打印数量。(督查员:朱庆生)

4.各教职工应本着节约的原则领取、使用办公用品,平时注重保管爱护,如有损坏,应及时报修。(督查员:朱桂林)

(四)节约话费(督查员:赵天生)

在使用学校办公电话时尽量言简语短,缩短通话时间,严禁用学校办公电话与亲朋戚友“煲电话粥”。

(五)控制接待费(督查员:柯文龙)

减少公务接待费用,杜绝用公款大吃大喝。提倡教工活动的公务用餐在学校食堂安排。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 篇四

【案例1】

教师出示例题:一个合唱队共15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至少需要几分钟?请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并写出至少需要几分钟)

过了一会儿,学生完成方案设计,教师组织反馈。

师:你设计的方案需要几分钟?(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分、5分、6分、7分、15分)

师:那么我们就先请用时4分钟的同学来说说你是怎样设计的。(学生上来展示设计方案并作说明)

师:下面请用时5分钟的同学来说说你是怎样设计的。(学生兴致不高)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依次反馈6分钟、7分钟、15分钟的设计方案。

师:为什么有的是用4分钟,有的是用5分钟,有的是用15分钟?

……

【案例2】

师:今天天气真好!老师想要邀请7位同学去烈士公园玩,但是我还没有跟他们说,怎么办呢?只好打电话给他们,那么,我怎样才能尽快地通知他们呢?(逐个通知、分组通知、相互转告)

师:如果每分钟通知1人,通知完这7人要几分钟?(边讲解边画图)

师:很好,大家都很聪明,又肯动脑筋思考问题,要学好数学就需要我们这种认真的态度。打电话是人们互相联系最常用的方式,其实,打电话里面也藏着不少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怎样打电话通知更多的人,好吗?(板书:打电话)

师出示:一个合唱队共15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至少需要几分钟?请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并写出至少需要几分钟)

过了一会儿,学生完成方案设计,教师组织反馈。

师:说说你设计的方案需要几分钟。(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分、5分、7分、8分、9分、14分、15分)

师:如果需要时间最多,那么是几分钟?

生:15分钟。

师:是怎样打的?

生:是老师一个一个打电话通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设计方案如下:

师:有同学说是14分钟,那是怎样打的呢?

教师请用时14分钟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作说明。

师:你觉得这1分钟是怎样省下来的?

生:是让已经知道的学生在老师打电话给其他同学的同时通知另一个学生,这样就省下了1分钟。

接下来教师有选择地展示了学生设计的另一种方案,如下图:

师:你觉得这幅图用了几分钟?是怎样打电话的?

学生解读图意和设计方案,最后得出:先由老师打3个电话给3位同学,用3分钟,再分别由这3位同学同时再通知4位同学用时4分钟,共用了7分钟。

师:你觉得还有比这更节省时间的吗?(师提出问题后,生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生:有,3位同学分别通知时,老师在休息,有些先接到电话的同学也在休息,如果他们也打电话,就能节省时间。

……

师:那么你们觉得最少的时间是多少分钟?

生:4分钟。

师:下面老师给你们时间,请你把用时最少的方案用图表示出来。

学生尝试设计用时最少的4分钟的方案图。接着组织学生交流反馈,结果大部分学生都正确地设计出了用时4分钟的方案图。

……

【分析与思考】

“打电话”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综合应用,是继“烙饼问题”“沏茶问题”“等候时间”之后又一次向学生渗透运用统筹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的素材是学生在生活中所熟悉的,通过实践与综合应用,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综观以上两个教学案例,案例2很好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体现了其对教材的正确处理和教法的合理选择。

(一) 由浅入深,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

正确处理教材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教材采用通知15人来探究方案和规律,这个数据太大,学生要在课堂上从15这个数打开缺口,探究的过程比较复杂,时间要求比较多,探究效果不会好。为了提高探究效果,案例2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情境:“老师想打电话邀请7位同学去烈士公园玩”为探究载体,这样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改用从通知7个人这个简单的数据入手,更符合学生知识储备水平和可接受水平,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得到发展。

(二) 以学定教,让学生在展示中学会思考

学生的学习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意义的过程。先让用时最长的学生展示,再让用时少一些的逐一展示,在让学生展示的过程中做到适时启发、指导,从而使学生深刻地体验和感悟到好方法的优越性,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数学思考的习惯和能力,避免了学生进行简单的模仿。

而案例1中教师先组织用时4分钟的学生展示设计方案,当个别优秀的学生先展示并介绍了最佳设计和最少用时后,虽然教师也组织学生依次展示5分、6分、7分、15分的设计方案,但其实其他同学已经失去了展示自己学习方案的热情和欲望,同样,其他同学也会因对最佳方案的关注,而失去和减弱对其他设计方案的探究兴趣。因此,虽然教师也组织学生比较:“为什么有的是用4分钟,有的是用5分钟,有的是用15分钟?”但效果却会大大地减弱,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思考不够深入,学习理解不够深刻和全面。

(三) 层层递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案例2中教师先组织用时最长的进行展示,使学生明白最长用时的打电话方案就是教师逐个通知,总共需要15分钟;再邀请比15分钟少1分钟的同学展示说明打电话的方案,并通过对问题“你觉得这1分钟是怎样省下来的”的思考与回答,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如果让已经得到通知的同学通知其他学生可以节省时间。接着教师跳过9分、8分的情况,直接出示一位学生设计的方案图,组织学生解读图意,理解此种设计方案及所需用时是7分钟。然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你觉得还有比这更节省时间的吗?”使学生明明白白地体会到只要是已经接到电话的每个学生都能通知其他学生,肯定能更节省时间。最后教师还是没有邀请一开始就说用时4分钟的学生直接展示说明设计方案,而是给大多数学生时间,再来思考并设计最佳的打电话方案,使每个学生通过学习和自己的努力,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 篇五

一、学生说话重要吗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提到:“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1]进一步讲,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就要做到解放他们的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那么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说,“解放嘴”,也就是准许学生说话,十分重要。

在课堂上,无论学生“问”还是“答”,都是获取信息、习得知识的过程。尤其是“问”,“是因为头脑中思考的某种不顺畅而导致的,这样的问题不仅应当被视为是合理的,而且应当成为教学研究的素材”,[2]这就是解放思想的过程。同时“说”还是与人沟通的渠道,促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认识与理解,提高社会交往的能力。最后,“说”还能提高自我效能感,建立自信。低年级学生几乎都爱说,心里没有对、错、好、坏之分,慢慢到了高年级学生自尊心增强,怕自己答错了,受到老师批评,在同学面前丢面子。然而喜欢回答问题的学生,摸索出方法的同时也逐渐建立了自信,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赞许的目光之后,更愿意在更多人面前展示。因此“说话”还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说话既然如此重要,学生为什么不爱说呢?

二、探寻学生课堂上不爱说话的原因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不举手回答一般存在三种状态:或是不想说,不屑一顾;或是不敢说,畏惧胆怯;或是没话说,头脑空白。这其中蕴含着诸多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

吴文军在研究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的原因时主要列举了三个主观原因:“学生不愿回答问题、问题有难度、学生对学习无兴趣。”[3]钟武雄在他的研究中重点阐释了解决学生“勇气”问题的方法:“树立榜样、教会方法、个别培养。”[4]

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之外,还有许多重要的外部原因,值得关注并引起思考。

(一)教师原因:追求课堂效率,没时间等待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一般情况下,教师提出几个大问题,每个问题找个别学生回答。一旦超过三四个学生没有回答到点儿上,教师就会进一步讲解。教师一方面追求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追求课堂任务的高效率,没有给学生“插话”的时间。

翻出以前所谓的“好课”,教学过程完整,教师时间掐算得刚刚好,40分钟到点儿正好下课,堪称“完美”。向这些参加过课堂教学大赛的教师们取取经,他们的课程内容要练习很多遍,到什么时间说哪句话、每个问题问多少时间都背得很精准,不要让那些说不清楚的学生耽误时间是大部分赛课教师的共同心理。

即便现代的教育理念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教师不敢放手,或者尝试了几次之后发现教学任务不能完成,一旦学生说起来,有时会唆,语言不精练;有时会误入歧途,被个别学生的说法牵制偏离正确轨道;有时学生说的内容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关系不大;有时学生打开思维说起来没完没了,不断出现重复话语,耽误时间。比起教师一句话总结,简直是又费时又费力。在繁重教学任务的压力下,教师没有时间等待,一旦学生说不到点儿上,及时叫停,教师回归“讲授”舞台。有想法的学生有话说不出来,没有抢到回答问题的机会;“不敢说”的学生无论心中答案的错与对都庆幸教师没有叫到自己,下一次依然不敢说;最后,从一开始就“没话说”的学生从头到尾都是听着教师说,偶尔教师提问也不用想,因为心里清楚一会儿总会有人说,这些学生往往在课堂中心不在焉、思想游离,认为课堂与他没有关系。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没时间说,也没有机会说,等到想让学生说的时候,发现学生已经不再说了。

(二)同伴原因:小组讨论中存在的学生权威

在目前的教学形式中,为了体现学生的参与性,加入了同桌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营造了虚假繁荣的课堂氛围,表面上为学生的“说”提供了更多机会。但问题是,小组里究竟谁在说?不难发现,小组讨论时存在学生权威,总有一个“能说会道”的领军人物,他总是在说,越说越好,而那些“不会说”的学生只有听的份儿。讨论一开始,就没有给“不会说”和“说不好”的学生机会。同伴的强势也是影响学生回答问题机会的一个主要的客观原因。

(三)形式原因:举手回答问题的形式,没有人人均等的机会

传统形式的课堂,采用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形式,只会照顾到少数学生的发言机会,宝贵的40分钟时间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回答一遍,这是形式上的局限性。学生通过长期的摸索,对于这种规则心知肚明,老师一般在同一个问题上不会让超过五个人来回答。这样的后果就是举手的人越来越少,直到就剩那五六个人负责回答问题。

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时间积攒下来的,因此解决学生“说”的问题已刻不容缓,不要等事态愈演愈烈。

三、教师如何做,学生才会说

(一)转变思想

在一次公开课的观摩中,笔者发现坐在最后一桌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就表现得特别积极,几乎每一个问题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可是教师自始至终都没有叫他回答过问题。笔者坐在离他最近的位置,能够明显感觉到他的热情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越来越瘪,直到他累了趴在桌子上。后半节课他几乎就是这么趴着的一种状态,再也没有了一开始的兴奋。

类似于这样的情况见到很多,几乎可以断定这个男孩是班里的落后生,他平时的发言不在点儿上,在这么大型的一节公开课上教师也就对他的举手熟视无睹了。反思一下教师的行为,为了课程“顺利”地进行,对学生采取这么残忍的做法对吗?可是许多教师每一天都在这么做。学生的童年应当是快乐的,这和学多少知识没有关系,只要学生整个成长过程是发展的、进步的,学生人格是健全的,自主又自信,那么他的学习过程就是成功的。

既然学多少知识不那么重要,教师就不必担心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放手让学生去说,去表达,这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学生学习表达的黄金时间,也是必要的成长时间。放开手,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践行教育改革

在教学形式存在重大弊端时,必然呼唤新的教学形式改革,前提一定是培养人的教育。郜舒竹教授提出“变教为学”的理念:把学科知识的教学过程理解为教与学的统一,把教学过程看作是“立德树人”的过程。[5]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讲,学生通过任务驱动完成从自主到自悟的过程,第一步就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张嘴说,提供人人平等的说话机会,同时人人都有任务,让学生从“有话说”开始。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打电话”一课为例,以“变教为学”的理念设计学生活动,使学生有时间说,知道说什么,解放嘴。

1.任务一:来源于生活

“打电话”一课蕴含“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了“倍增”的规律,这些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搭建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因此用一个小游戏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有话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说”。

任务一:拿出学具袋中的A4纸,对折一次,数一数有几层?对折两次,有几层?继续对折下去,与同桌配合,边对折边记录在表格中,互相说说在这个游戏中你有什么感受?

2.任务二:提出开放性问题

进入课程教学内容,呈现打电话的情境,明确一分钟通知一个人的限定条件,提出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方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没有“尽快”的限定,也没有方案好与坏之分,让学生充分地“说”,哪怕是一个一个的通知方案,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任务二:学校合唱队有15人,假期中有一个紧急演出,曲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请帮助曲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记录所需要的时间。(请把你的方案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在下边,然后说给其他小组成员听)

3.任务三:优化方案

在学生“有话说”、能够解决基本问题之后,再引导他们设计出更加“省时”的方案。在任务二小组讨论中,学生已经看到了成员之间方法的不同,他们心中已经有疑问了,“我用7分钟,他用4分钟,时间省在哪里了?”抓住学生存在的真问题,聚焦他们的冲突,在争论中激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这时就是有目的地“说”。

任务三:综合小组中每个人的意见,请设计出一个小组中的最佳方案(表示在下边),并简要说明设计意图。

请每个小组的代表依次汇报,在全班范围内再挑选出一个最省时方案。聚焦这个最省时的方案,它有什么特点,怎么做能保证最省时?

4.任务四:发现规律

剖析最优方案,发现规律。让学生会概括、总结性地“说”。

任务四:回顾打电话的最优方案,边设计边记录,完成下表,你有什么发现?悄悄说给你的同伴听。

5.任务五:服务于生活

出示生活中的“倍增”现象,点子图、细胞分裂图、浮萍生长图等动画演示,营造视觉冲击。回顾设计打电话方案的过程,揭示生活中处处都需要优化思想。此时再让学生“说”感受,一定不同于课程一开始的感受,表达对数学的真情实感。

任务五:说一说你对今天学习“打电话”知识的感受,你有哪些收获?

(三)“变教为学”还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避免出现“半堂好课”

教师认识到自己的“满堂灌”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也下定决心“变教为学”,精心设计了学生活动准备大干一番。如果学生像教师设想的那样展开激烈的讨论,教师发现时间特别紧张,甚至是教学任务完成不了。这个时候教师一定不要着急,请做好心理准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坚信这也是一种学习。如果学生依然不说不讨论,教师会认为这种形式不奏效,心中不免产生各种担心,然后又回归“讲授”的舞台,让“变教为学”戛然而止。分析原因,学生的“不买账”可能是活动任务设计得不恰当,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教师在摸索中不断调整。任何改革都是布满荆棘的,坚信理念才能勇往直前,左右摇摆必然会半途而废。

2.引导学生的发言顺序

在与同伴或者在小组中交流时,应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发言。平常不发言的学生先说,给相对发言能力较弱的学生“说”的机会,其他学生再依次作补充。或者轮流发言。小组内交流,目的在于让自己的想法与他人的想法发生碰撞,通过倾听激发自己新的思路,并不是让别人哑口无言,不给别人留机会,使学生明确发言的目的。

作为教师,身上承载着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成长希望,一念之差,影响的是一代人。学生成长过程中说话能力的倒退,决不是教育的结果,一定是哪里出现了问题。现在发现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做时代的先行者,努力践行教学改革,从转变思想开始,从“变教为学”开始,从解放学生的“嘴”开始。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J].教育旬刊,2011(5)上。

[2]郜舒竹。“变教为学”需要珍惜学生提出的问题[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5(1~2).

[3]吴文军,舒登媛。浅谈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的原因及对策[J].学生管理,2013(10).

[4]钟武雄。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J].广西教育,1996(Z1).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 篇六

关键词:三网融合;云计算;远程教育环境

0 引言

远程教育是一种与传统的面对面教育不同的教育方式。现代远程教育是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为主要教学手段,进行跨时空教学的方式。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远程教育对信息技术具有天然的依赖性。远程教育强调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向所有有意愿、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学习机会和服务,远程教育的发展是社会进步、教育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开展远程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将教育资源通过各种手段投放给学习者,并通过一定的手段与学习者进行交互和反馈,帮助学习者完成学习,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质量,使学习者获得知识和技能。我国非常重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远程教育以及构建先进的教育系统和平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

目前我国的远程教育技术环境有基于互联网的Web-based Learning(基于Web的学习),基于广播电视网的T-Learning(基于电视的学习),基于电信网的M-Learning(移动学习)等。在我国的发达地区,主要以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在线学习为主,学习者可以通过3G手机、平板电脑等随时、随地、随身便利地在线学习。在我国一些欠发达地区,家庭拥有电视的比例较高,互联网普及率较低,网络带宽不高,因此基于广播电视网的T-Learning是远程教育的主要方式。在不发达地区,只能以广播和卫星电视为主要手段通过播放教育资源来开展远程教育。由此可见,我国需要一个良好的一体化的学习平台,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实现多终端接入访问,提供个性化的远程学习服务。

1 三网融合、云计算与远程教育

1.1 三网融合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广播电视网打破各自界限,在业务应用方面进行融合。3个网络在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面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层面互相渗透和交叉,有利于实现网络资源最大程度的共享,其实质是在同一网络上进行语音、数据和图像的传输,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简化网络管理,避免重复建设。三网融合意味着来自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教育资源将得到汇总和共享,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将不再受到载体的限制,用户通过其中一张网就能实现多种用途,也就是说,互联网只针对电脑、广电网只针对电视、通信网只针对手机的信息共享局面将被打破,用户将能够使用电脑、电视、手机3种终端中的任意一种,自由地交叉享受到3种网络系统内的不同服务,例如:民众可用电视遥控器打电话;在手机上看电视剧;随需选择网络和终端,只要拉一条线或无线接入即可完成通信、电视、上网等。三网融合涵盖了从技术到业务各个层面的兼容并包与融合。在技术上需要解决传输层、网络层、应用层的互联互通。本文主要讨论技术层面的问题。

在三网融合进程中,各运营商需要对自己现有的传输网络进行升级改造。有线电视运营商主要提供传统的广播式视频业务,要开展数据和交互式业务,就要进行大规模的双向化改造,例如将广播式的网络改变成能够运行TCP/P协议的数字式双向传输网;电信网络主要提供语音通话服务,通过电信网提供视频、交互服务,主要面临最后100米的宽带接入问题,现在许多家庭可以通过电信网络的DSL宽带技术、光纤入户等方式接入互联网,已经部分实现了语音通话、上网和观看网络电视等功能;计算机网的先天优势是数据异步传输和交互性,在语音和视频信号传输的实时性和服务质量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因此计算机网络需要通过提高带宽、改进QoS(Qualityof Service,服务质量)等技术,实现流畅的视频播放、语音通话以及双向数据传输与交互。

1.2 云计算

2006年8月9日,Google在搜索引擎大会上首次提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标志着云计算被正式提出。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Technology)认为:云计算使用按量付费的模型,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例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及服务等),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和释放,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

云计算有3种服务模型:①基础设施即服务(In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消费者可租用处理、存储、网络和其他基本的计算资源,能够在其上部署和运行任何软件;②平台即服务(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由提供商将消费者需要的编程语言、工具、基础性软件等进行搭建和维护,消费者只需租用这个搭建好的平台即可;③软件即服务(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即由提供者提供应用程序,消费者以Web的方式浏览和使用。根据云计算的部署模型,依据云的拥有者和提供服务对象的范围,云可以分为4类:私有云、社区云、公有云和混合云。云具有5个基本特点:随需应变的自助服务、无处不在的网络访问、资源共享池、快速而灵活以及计量付费服务。从历史的发展角度看,云计算是IT资源和服务从分散到集中与专业化的必然发展趋势,是未来IT服务的主要模式之一,也是未来IT的核心产业之一,因此受到政府、业界和学者的广泛重视和认可。

由于云计算技术可以使IT资源和服务集中化和专业化,最大限度地提高IT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无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因此云计算技术对IT和社会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现在云计算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远程教育的信息平台可以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通过共享资源池有效调度,保障远程教育中视频、课程资源、交互等业务的快速投放和实时性。

2 融合式远程教育环境

目前大多数远程教学环境中,多种通讯网络上的应用并没有很好的整合,而是相对分离的运行,例如通过卫星网广播教学电视节目,通过互联网提供交互,二者之间在时间上是割裂的,学习者收看电视节目的同时无法及时交互,只能事后通过BBS、电子邮件等方式交互;后台数据也没有统一管理,教师无法了解学生收看电视节目的情况;远程教学普遍存在着师生互动较少、视频资源利用率低、优质资源难以普及到边远农村地区等问题。因此,虽然现在已经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可用于远程教育交互的信息技术,但是将他们有效整合并服务于教学的过程中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文献提出了基于多屏合一的连续性混合式学习系统,但是在视频传输等关键技术上未作更多研究。

现在计算机、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等已经比较普及,学习者通过任意一种终端进行学习是一种必然趋势,因此远程教育机构有必要建立一种用户能够通过各种终端接入、有效衔接、终端间无缝漫游的交互式远程教育环境,即本文所定义的融合式远程教育环境。也就是说,在融合式远程教育环境中,学习者可以通过任意一种终端接人访问,并且各个终端之间实现无缝衔接和漫游,并可以利用各终端便利地开展教学活动与交互,例如,学习者可以在家里通过电脑进行网上学习,观看一段视频课程资源;在上班路上可以通过手机继续观看这段视频的剩余部分,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完全能够衔接和交互学习。

2.1 融合式远程教育环境总体设计

融合式远程教育环境需要打通多种网络,将学习环境有机地部署在多种网络环境中,并能够基于各种网络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改造与升级,提供有特点的服务,从而提供基于多网的无缝融合式远程教育环境。融合式远程教育环境的框架如图1所示。

图1所示三网融合的网络环境是指各网络运营商对自己的网络(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等)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造,能够适应双向数字信号传输的网络环境。最左端的学习者可以利用各种终端,通过该网络环境开展远程学习。三网融合接入网关提供多网络接入的路由服务,为广播、音频、视频、点播、Wifi/WiMAX、VOD、IPTV等提供全能的接入服务。三网融合业务平台接口则可以针对不同的网络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例如,IPTV主要提供以视频资源为主的服务,对于手机等移动设备,可以提供具有较少数据交互的移动学习服务。通过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在线学习,可直接接入到在线学习平台进行学习。

2.2 基于云计算的远程教育环境

云计算可以带来动态、弹性、快速交付等便利和优势。利用云计算技术建立的远程教育环境,可以为教育机构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教育空间和学习空间服务(图1中SaaS层实现此服务);同时云计算技术在视频资源的采集、处理、存储、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通过资源池针对不同类型终端自适应的视频格式与大小(包含在图1的PaaS层和IaaS层)。

SaaS层的远程学习平台、教务管理平台、资源平台和学习支持服务,实现了远程教育的核心功能。该部分平台除了具有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学等功能外,还要建立针对移动终端以及电视等开发的后台系统,例如,远程学习平台中包括了为智能手机开发的后台程序,能够与手机的前端应用软件配合,完成移动教学功能,同时通过三网融合中的移动网关联通手机和服务器端软件,并自动将用户的行为和教学过程记录到后台数据库,供各终端调用,实现不同终端间的衔接和融合。

PaaS层包括中间件、数据库、系统软件、Web服务器、云平台自动化监控和管理工具以及视频采集制作与管理、视频自适应、课程资源制作和管理等平台与软件。通过PaaS平台能够有效地管理IaaS平台,并为SaaS提供有效支撑。中间件、数据库、系统软件、Web服务器、云平台自动化监控和管理工具是平台层的基本内容,关于视频和课程资源方面的软件与平台是远程教学平台所特有的。视频采集制作与管理、视频自适应是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中视频部分的采集、管理、制作与,是三网融合中融合式学习平台的重要部分。

IaaS层包括由服务器、存储和网络构建的海量资源存储系统(云存储)、计算资源池(计算虚拟化)、网络虚拟化等基础设施,是远程教育环境的IT基础支撑。其中网络环境将电信、互联网和电视网进行了接人融合的网络环境,能够统一运行TCP/IP协议。在搭建基于云的远程教育环境时,基础设施部分可以采用租用或者托管的方式来获得,应该将重点放在SaaS层和PaaS层中的重点业务部分。

通过上述融合式远程教育环境的建设,可以实现实时远程面授交互,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接入方式、交互渠道、参与途径和资源传输渠道,提高远程教育优质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并能够适应我国信息化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特点,为不同区域提供统一平台下的有针对,以期解决目前远程教学中师生缺乏充分的互动、视频资源利用率低、面授课到课率低、优质资源难以普及到边远农村地区等问题。

2.3 远程教育视频资源云

利用三网融合网络环境,可以有效解决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分发问题,但是对于远程教育领域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利用云计算技术和三网融合可以搭建包括教学视频的采编、制作、管理、版权保护、播放等功能的远程教育视频资源云,同时与学习平台配合共同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交互和多终端访问教学资源,如图2所示。

图2所示最下层为三网融合的网络环境,也就是说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已经在运营商端进行了融合,利用其中一个网络即可完成三个网络的功能。视频云IaaS层是视频云的基础设施层,其中包括了存储、计算和网络资源池供上层使用与调度。在视频云PaaS层是视频云的平台层,在平台层,具有视频生产服务、视频编播管理服务、版权管理服务、各类型平台播放服务以及视频调用打包接口服务等,在左边是具有视频采编服务。当然在平台层还包括对IaaS层的调度和管理,例如视频生产时,需要大容量存储保存原始视频资源;在资源编辑时,需要通过非线性编辑系统对视频资源进行多层处理;在播放时,需要针对多终端类型和网络状况,利用各类型平台播放服务将原始码流转化为适合的码流并通过视频播放服务器播出。在进行视频处理时需要通过版权管理服务对视频进行版权保护,利用DRM(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平台进行版权处理并在播放时进行版权保护。视频调用打包接口服务为课程资源包的制作提供视频资源的调用与打包服务。视频云SaaS层是视频云的应用层,为终端用户提供视频的生产、播放、版权应用等。视频资源云是利用云计算技术搭建的远程教育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三网融合环境中,多种终端(如有线电视、PC、PAD、智能手机、家庭信息机等)通过视频资源云可以有效地观看视频资源并实时交互。但是在某些环境下只能实现单向通信(如通过卫星电视收看视频资源),可以利用传统电话呼叫远程教育机构的呼叫中心,通过语音实现双向交互,并及时解答学习者问题。

3 针对不同地区的应用场景

在目前我国各地区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下,融合式远程教育环境可以有效解决开展远程教育遇到的一些问题,形成适应不同地区和城市的教育和教学组织模式。下面探讨如何利用这种远程教育环境在几种不同类型地区开展远程教育。

3.1 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应用场景

在我国的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可以综合运用各种终端,方便接入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学习者可以获得实时交互和参与性更强、音视频质量更高、接人条件更灵活的远程教育环境。也就是说发达地区的用户有条件通过图1中的所有终端接入远程教育环境,进行高质量的、实时交互的远程在线或非在线学习,充分体现了“人人、时时、处处”的学习理念。

例如,学习者可以随时通过智能手机接人3G网络开展在线学习,可以将课程资源尤其是其中的视频资源下载到手机、PAD中进行非在线学习,回到家中可以通过PC在线学习,如果有问题,随时可以拨打语音电话实时求助,也可以通过电视点播视频资源进行学习,或者通过电视录播功能,将视频节目录播后再反复观看学习。同时融合式远程学习平台实时记录用户的学习行为,用户开展远程学习时在不同终端切换时可以实现学习内容和过程无缝衔接,比如,学习者在户外通过智能手机学习,到家后打开电脑开始学习时,学习内容将无缝衔接,不用从头开始查找学习内容就可继续学习。这种融合式的学习环境实现了学习过程在远程学习终端之间的无缝迁移,大大提高了学习者的平台体验和学习体验,也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

3.2 欠发达地区的应用场景

欠发达地区的网络普及尚有一定距离,实时的交互和高质量的视频教学较难保证,家庭中大多具有电视、计算机和手机等,拥有带机顶盒的数字有线电视,但是家庭接人互联网比例尚不高,学习者可以通过数字有线电视进行视频资源的点播,但是实时交互性较差。因此在欠发达地区,重点解决视频资源的播看以及一定的教学交互,此时的教学手段以非实时异步为主。图3所示为欠发达地区进行远程学习的系统示意图

在欠发达地区,教学资源可以通过数字电视系统把视频资源云中的视频高质量的播放,用户可以在家庭实时收看,也可以通过具有录播功能的数字电视预约并录播教学节目,然后反复观看学习;学习者可以到教学点或者在有网络条件的地方一次性将教学资源包打包下载到智能手机或PC中进行非在线学习;学习者在遇到问题时,可以选择到面授的教学点或者通过打电话到呼叫中心获得帮助和解疑答惑。在多终端使用方面,可以使用智能手机或者PAD等,借助2G网络等获得与学习平台间的小数据量的交互。

3.3 边远落后地区的应用场景

在我国的边远落后地区,互联网、有线电视网基本没有,在这些区域开展远程教育,只能利用有限的卫星电视和电话开展远程教学。教学点可以通过卫星集中下载IP课程资源包,学生利用电视集中收看教学节目,如果有教师,可以在现场实现面授辅导教学。此外,有的边疆哨所等,可以通过卫星电视接收教学节目并实时收看,如果有疑问,可以通过语音电话获得一定的答疑和互动。在边远落后地区开展远程教学,由于网络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而缺少基本设施,只能最低限度地保证教学视频资源的投放,学习中的交互比较难以进行。

4 结语

融合式远程教育环境的搭建需要利用更多的新技术来不断完善升级,如全面的基于移动设备的解决方案,利用物联网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提高学习者的临场感,完善远程教育环境的生态系统。此外要深入研究如何在欠发达地区和边远落后地区开展高质量的远程教育,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并能够实时交互,有效互动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解决教育的盲点和教育不公平等问题。通过融合式远程教育环境构建更好地服务于全民学习和终身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聂瑞华。因特网与远程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中发[2010]12号。

[3]杨志坚。中国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报告(2012)[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3:115.

[4]徐国飞,沈连丰,陆雪萍,等。三网融合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通信与广播电视,2010(3):1-10.

[5]维基百科。云计算[EB/OL].[2013-06-01].http:∥/wiki/%E4%BA%91%E8%AE%A1%E7%AE%97.

[6]Mell P,Grance T.The NIST definition of cloud compuring[EB/OL].[2011-09-01].http:∥-145/SP800-145.pdf.

[7]王璇。基于多屏合一的连续性混和式学习模式[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16-28.

[8]董晓霞,吕廷杰。云计算研究综述与未来发展[J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76-81.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 篇七

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术21世纪,科学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给学前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现代教育技术的成熟与广泛应用,也为学前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同时,现代教育技术在学前教育机构的广泛应用,也对传统的幼儿教师职业及其教师本身的素质提出了严峻挑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必须掌握教育技术的理论、手段、方法和技巧,充分认识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意义,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尽快熟悉和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新环境,不断提高信息化程度、水平,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以完成信息时代赋予幼儿教师的使命。

一、教育技术的概念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综合调动各种手段,使教学更生动、活泼直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的产生、选择、存储、传输、转换和分配的过程,教育技术正是对上述一系列过程的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把这些技术引入到学前教育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大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结合实际情况,我国将教育技术定义为:“教育技术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相关的技术和方法促进教育最优化,以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优势和作用

1.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幼儿获得知识、丰富经验的最重要的推动力。现代教育技术综合运用形、声、色、光的效果,创设各种形象生动、丰富多变的学习情境和教学情境,虚拟现实,再现生活物景,而营造了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唤起幼儿的有意注意,诱感共鸣。

2.优化教学内容,拓展学习资源,使学习活动回归生活

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使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可听、易感知。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

3.优化教学过程,体现幼儿园活动的互动性与探究性

幼儿年龄虽小,但他们对任何新鲜事物都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多媒体以它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等特点,通过幼儿动手操作鼠标带动画面上的变化,感受多媒体教学带来的乐趣,充分发挥电脑的交互性,将使幼儿受益匪浅。

4.有利于主题活动的整合

幼儿园的各种活动是整合在各个学科之中,融入于幼儿生活和主题活动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记录主题活动时的情境,便于回顾和梳理。其中运用得最多的是摄像和数码照相,使活动变得更为生动,有利于幼儿理解枯燥的数概念。

三、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三种基本教育技术

1.数码相机

数码相机以它容量大、易存储、所见即所得等优点大有取代传统相机的趋势。卡片数码相机的外形小巧、重量较轻,占用空间小,携带方便,操作简单,越来越受到非专业人士的喜爱。单反数码相机可以交换不同规格的镜头,感光元件面积大,表现出的亮度和色彩细致,摄影质量明显高于普通数码相机。长焦数码相机具有较大光学变焦倍数,能拍摄很远的景物,调节景深,适合专业创作。

数码相机多使用存储卡用来存储数据,较为普遍的是CF卡(Compact Flash)和SD卡(Secure Digital),记忆棒主要在索尼的数码相机中使用,XD卡主要用在富士和奥林巴斯的数码相机。将存储卡中的数据传到计算机中可以直接将数码相机连接到计算机上进行,也可以使用读卡器。

2.打印机

打印机是一种常用的输出设备,在办公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并且已进入了广大的家庭。

打印机从其工作原理上可分为三类:针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针式打印机的性价比高,打印成本低,但噪声大、分辨率低、打印速度慢,主要适用于特别介质和对质量要求不高的部门。喷墨打印机体积小、操作简单、噪音小、质量高等优点,主要适用于办公和家庭等对打印要求不太高的用户。激光打印机的速度快、分辨率高、质量好、不褪色,但是价格较贵、成本高,适用于对质量要求高、速度要求快的用户。

打印机与计算机连接的接口有并口、串口、USB接口三种,而USB接口以其数据传输速度快、支持热插拔等特点,使用越来越广泛。USB接口的打印机一端是普通USB接口,用来连接计算机;另一端是方形USB接口,用来连接打印机,接好后关闭打印机电源,将打印机驱动光盘放入光驱,自动运行。安装完成后要重启系统打印机才能使用。

在应用程序中,执行“文件”/“打印”命令,来打开打印机的“属性”对话框;在该对话框中,单击“高级”标签,在随后出现的标签页面中选中“使用时间从”选项,并在其中设置好打印的起止时间;再用鼠标单击设置对话框中的“确定”按钮就能使设置的参数生效了,以后就可以随时增加打印文件到打印队列中。设置打印时间时,可以用鼠标双击“打印机”或者“打印机和传真”窗口中的指定打印机图标,随后系统将弹出一个标题为“打印队列”的设置界面,双击队列中需要进行定时打印的一个任务文件,随后看到一个与该打印任务对应的“文档属性”对话框;单击该对话框中的“常规”标签,并在后面出现的标签页面中,找到“时间安排”设置项目,然后将该项目中的“仅从”选项选中,再在其中指定该打印任务的打印起止时间就行了。

3.投影仪

投影仪用于将各种电脑信号以及ntsc/pal/secam视频信号投射在屏幕上,安装时所需空间很小,可以方便地获得大型的图像。

投影仪主要通过三种显示技术实现,即CRT、LCD、DLP。CRT技术成熟,显示的图像色彩丰富,具有丰富的几何失真调整能力;但亮度值低,机身体积大,只适合安装于环境光较弱、相对固定的场所,不宜搬动。LCD分为液晶板和液晶光阀两种。液晶板投影机体积小,重量轻,操作、携带方便,价格低廉。但光源寿命短,色彩不均匀,分辨率较低,多用于临时演示或小型会议。液晶光阀投影仪是目前为止亮度、分辨率最高的投影仪,适用于环境光较强,观众较多的场合,但其价格高,体积大,光阀不易维修。DLP技术的诞生,终于实现了数字信息显示,它将为视频投影显示翻开新的一页。

将电脑连接线一端连接到投影机上的computer in接口,将另一端连接到电脑上的vesa接口。如果使用的是台式电脑,则首先需要将电脑显示器连接线与电脑的视频端口断开连接,将黑色的电源线与投影机背面的power接口及电源插座相连。

打开电脑或视频设备的电源,按下投影仪电源按钮,指示灯闪烁绿色,风扇开始运转。灯泡亮时,启动屏幕显示,约一分钟后,图像能达到完全光度,图像出现在投影屏幕上。如果图像不呈方形,先确保投影机与屏幕垂直,按上面的梯形畸变按钮缩小图像的上部,按下面的梯形畸变按钮缩小图像的下部。如果屏幕的左侧或右侧相互大小不一致,可以将投影机向左或向右转动几度,使图像呈方形。关闭投影机时,要按遥控器或控制面板上的power(电源)按钮两次。灯泡熄灭,风扇继续运转以冷却灯泡。

参考文献:

[1]南国农。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数学教学;信息技术;桥梁角色;互动课堂;事半功倍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049-02

一、探索之路

运用电教媒体是信息时代下课堂教学的大势所趋。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也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才会精彩。

1. 创设探索性情境,孵化兴趣之种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所要学的东西,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里的“再创造”指的就是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因此,利用多媒体提供丰富的图像及声音信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开放性的、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执教“平均数”一课时,笔者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视频引入课题。

师:最近我们四年级的大课间活动开展的特别火热,瞧,阳光队和彩虹队正在进行投球游戏。

(播放两个队的投球视频,一队是3位学生进行投球,一队是4位学生进行投球,最后视频停在两个队争执的画面上。)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个队的水平更高?

(学生踊跃参与讨论,积极思考,教师趁机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好的情境导入,不但能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契合了课堂教学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2. 提供实践操作机会,享受表现乐趣

信息技术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将信息技术恰到好处地融入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实践操作是巩固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单一的习题练习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收获的乐趣,利用电脑课件的制作让学生用简单的鼠标操作课件,或在电子白板上用笔点点画画,去感受一种新型的实践活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所要学习的知识。例如,执教“神奇的数字编码”,在探索电话区号规律这一环节时,笔者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师:你们会打电话吗?怎样打外地电话?

生:先拨电话区号,再拨要打的电话号码。

师:让我们来试拨一个电话号码,看看是哪里的?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电话机,让学生上来拨,话机显示:021―59144590)

生1:从上海打来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021代表上海的电话区号。

学生马上进行百度搜索,显示021区号是上海的,多媒体显示打电话的人的图像,并用上海话说出:“侬好,阿拉上海贸易公司。”同学们都高兴地笑了。利用多媒体课件,学生继续拨打北京、常州、沈阳、美国等地的电话。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氛围热烈,在此基础上,分组进行编码规律的讨论。

A组:国内电话区号开头是一个0,港澳以及台湾地区开头是两个0。

B组:国内电话区号在一个省里第二位数字都是相同的。

C组:第二位数字由北向南,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设计课件,通过动手实践操作,学生不仅了解了各地的电话区号,还找出了全国各地电话区号的排列规律。

3. 利用多媒体互动,展现教学活力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化模糊为清晰、化静态为动态,模拟实验操作,展示运动过程,把一些数学知识以物化的形式再现出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感知,以化解知识难点,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使“教”与“学”充满生机。例如,执教“面积的认识”一课时,笔者出示2个大小差不多的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谁大?谁小?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大,有的学生认为一样大,也有的学生认为正方形大。)

师:你们能想一个办法进行比较吗?

生:给图形画上相同大小的小正方形格子,数数格子多少就可以了。

师:好办法(课件出示格子图)。

(学生纷纷动手数格子,人人参与。师生交流后,同学们认为还是不太确定,因为平行四边形中有半格,提出可以用剪的方式把平行四边形剪成长方形。)

师:谁愿意上来把这一想法展示一下?

(一学生上来展示。)

通过学生的课件演示,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更浅显易懂,学生通过积极探究、交流,较好地掌握了课堂教学内容。

二、 o信息技术一片“缘分天空”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在实际运用中,教师要注意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作用。

1. 牵强附会,勿让课堂成了“电影院”

有些教师总认为,电教媒体用比不用好,可用可不用的一概都放到多媒体上运用,一味盲目地使用,以至于被课件牵着走,淡化了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多媒体显示精彩纷呈,学生在下面茫然不懂。还有的教师把课堂当成娱乐场所“电影院”,一节课全部都用多媒体,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在下面应接不暇,其实这只是视觉的短暂停留,不利于学生内化知识。

2. 喧宾夺主,勿让板书成为“记忆”

有的教师一见到新生事物多媒体,就盲目地排斥板书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黑板板书应该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板书在中国已经传承了很多年,优秀的板书能循序渐进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它的概括性、合理性、带领学生一步步深入的渐进性是多媒体不可替代的。

3. 花里胡哨,勿让学生分散注意力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 篇九

“打电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32~133页的内容,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

教材的主体结构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创设情境,分析问题”。这部分并没有让学生画图,但有逐一通知和分组法的图示。教材还问了这么一个问题:“是不是分的组越多,用的时间越少”。第二部分“数形结合,优化方法”。教材明确要求学生动手画图,还规定了图例,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使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观化。第三部分是“总结规律,拓展延伸”。通过“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这个问题,让学生把这节课的基本知识抽象出来,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

【教材解读】

从教材的编排体系看,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了“烙饼问题”和“统筹原理”,后面又有了“找次品”。本课既能用到前面的优化思想、模型思想的经验,又能对“找次品”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课中蕴含的主要数学思想有化归思想、模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优化的思想、对应的思想。化归思想本课体现为化难为易;模型思想体现在1、2、4、8、16……n这个等比数列中,此数列的和为2n-1,2n表示得到通知的总人数,1表示老师,2n-1表示减去老师后通知到的学生人数;数形结合思想体现在通过图示的方法表示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一个抽象到直观的过程;对应思想是指时间和人数两个变量有着重要的对应关系,比如10分钟的时候对应1024人,如果不进行对应,学生就会把等比数列的尾项与数列的和搞混掉。最后优化思想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

本课当围绕这些数学思想进行设计,教师应设计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数学思想处在最高位,数学活动是传达数学思想的手段,活动本身不是目的,形成经验才是目的,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为让学生将来能够自动自发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最后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还形成一些知识和技能。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独立思考、对比、画图、模拟、讲解分析、小组讨论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案。

2.渗透化难为易、数形结合、优化、对应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感受几何倍增的神奇魔力,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设计】

(一)课前谈话,做好准备

教师发给每个同学一张纸,请学生把纸对折一下。猜一猜,为什么要对折。

其实很简单,对折后就有2个半张,可以用两次了(合理用纸)。

(设计意图:“猜一猜”使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并且没有猜对猜错之分,调动学生举手表达的积极性。另外,可以和结尾相呼应,最终学生会发现打电话和多次对折一张纸,是同一个数学模型。)

(二)创设情境,去情境化

题目:A老师有一个通知要传达给1000名学生,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1分钟通知1人。

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全部通知到要1000分钟。

补上问题:怎样打电话省时间?

预设:打电话通知学生的同时,请他帮忙再打给别的学生。

(设计意图: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去情境化,去情境化才能帮助学生自觉地建构隐藏在情境后面的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本题通过老师虚假的名字、巨大的学生人数以及又去掉了“紧急”2字的题目,让学生感到这不是一个生活问题,而是一个虚拟的、数学的问题,从而实现了去情境化。如此一来,想到短信群发,请家长帮忙、一个人用10部手机等生活化想法的学生少了。同时,通过1000的人数和“怎样打电话省时”这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聚焦到解决策略上。)

(三)独立思考,初步尝试

1.化难为易。

题目:A老师有一个通知要传达给15名学生,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1分钟通知1人。请你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算清楚花了多少分钟。

把你的想法表示在纸上。(展示学生的3种方案)

2、反馈交流。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用文字、算式或者图示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教师选取3种典型性的分组法,投影给全体学生看。在师生的互动分析中,教师边分析边把3种方法画在黑板上。

3.对比优化。

为什么方法2、3比方法1多节约了1分钟?是不是分的组越多,用的时间就越少?为什么分三组和分五组都花了7分钟?帮忙的学生到底在第几分钟才开始帮老师打电话?你觉得还有缩短时间的可能性吗?你觉得怎样打才能最省时间?

4.情景模拟。

教师现场展开让学生模拟用倍增法打电话的过程。

(设计意图:从1000人到15人体现了化归思想,也为学生学习六年级上册的“鸡兔同笼”积累了化归的经验。在反馈交流时,教师允许学生表达形式的多样化,无论是文字还是算式,教师都把它们图示化,动态地画在黑板上。让每个学生都能理清分组法打电话的过程,为下一步对比分析做好准备。另外,通过3种方法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并不是分的组越多越快,抓紧每一分钟“人人参与”才是最快的。最后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类型,再给学生创造一次理解的机会。)

(四)数形结合,再次探究

1.经过刚才的讨论,同学们头脑里一定有了新的认识。请你把新的打电话过程画在纸上。

2.展示学生的成品,课件动态演示画图过程。

提问:接下来要画几个圆圈,每个圆圈上再长出几个圆圈?

3.你怎么知道已经通知到15人了?

预设:数出来,1+2+4+8=15,8×2-1=15。

4.如果再给你一分钟,会出现几打几的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学生对倍增法有了一定的感觉,但是想要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必须亲身实践,画图是最好的办法。之后教师再二次用课件呈现画图过程,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再通过“你怎么知道已经通知到15人了”一问,使学生从图示过渡到算式,达到更高的层次。)

(五)运用经验,二次挑战

1.题目:如果用上述方法,7分钟最多能通知多少人?通知100人最少需要几分钟?

预设:图示法,1+2+4+8+16+32+64=127,1×2×2

×2×2×2×2×2=128,128-1=127。

2.加法中出现了几个加数,乘法中出现了多少个2,为什么都是7个?7代表什么意思?

为什么128还要减1?通知100人最少需要7分钟,还是6分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主动运用刚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同时再一次经历从图示到算式的过程,毕竟在100人的前提下,图示不再那么好画了,算式的优势以及必要性突显出来了,什么时候放弃图示转用算式,就看学生的个体差异了。)

(六)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1.学了这节课的内容,你知道怎样打电话最省时间了吗?

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填表。

生活中还有类似打电话的事吗?

第几分钟 1 2 3 4 5 6 7

得到通知的总人数(含老师) 2 4 8 16 32 64 128

预设:折纸、折绳子。

通知1000名学生最少需要多少时间,留到课外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总结形成表格,用纯数字的方式再次总结规律,并让学生感受对应思想。同时帮助学生把本课所得经验迁移到别的事物上,又和课前谈话呼应,最后还留给学生继续思考的空间。)

【课后反思】

(一)通过合适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合适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问题情境的设计除了要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要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思考的起点要低,开放程度要大,人人都能参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累完整的立体化的数学活动经验。

试教时,笔者把问题情境设置成“通知7名学生最少需要几分钟”。7是一个质数,可以分成2组,用时4分钟;也可以用倍增法,1+2+4=7,用时3分钟。本以为把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控制住,不要有太多的策略,就更容易到达数学本质。但恰恰由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少,缺少了策略之间的对比,使得学生对倍增法的优势感觉不强烈,甚至有的学生虽然用了倍增法,但只是被他碰巧这么做了,头脑里没有形成用倍增法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以至于在解决“通知50名学生最少需要几分钟”的时候,反而不用倍增法了。

后来,笔者把问题情境改成了“通知15名学生最少需要几分钟”。学生想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再通过不同策略之间的对比,揭示出快的方法之所以快的根本原因,学生终于在充分展开的过程中,积累了良好的、可以运用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不像事实性知识那样“看得见、摸得着”,而且表述是唯一的,不同的学生获得经验的时机和质量是不同的,不同的活动适合不同的学生,在前一个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不清晰、不完整,通过后一活动可能就变得清晰和完整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多样化的数学活动,力求每个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都能参与到活动里,使每个学生都能积累丰富的、完整的、立体化的数学活动经验。以本课为例,所涉及的数学活动有独立思考、对比分析、情景模拟、画图、观察、填表格等。有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强,或许他在情景模拟时,突然顿悟;有的学生抽象能力不强,无法列出算式,或许他在填表格时,豁然开朗。并且这些活动也是有层次性的,就算是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也能在每个活动中积累不同的数学活动经验。

并且,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对同一数学对象的认识是有差异的,即使外部条件相同,每一个学生仍然可能具有不同的理解,获得不同的经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尊重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以本课为例,在独立思考时笔者允许学生通过计算、文字、图示等不同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抽象成算式时允许学生用加法算式或者乘法算式,允许他们用综合算式或者分步算式,也允许学生不形成算式一直用图示法或者数列解决问题。

总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不是一句口号,更是学生获得智慧的途径。智慧不体现在问题的答案里,而是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关注过程,关注每个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智慧。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 篇十

一、让多媒体教学成为连接知识与思想方法纽带

多媒体教学有着独特优越性,能把文字、声音、图象、图形、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融为一体,幷可以全方位、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利用多媒体教学概念、性质、公式的过程中应有机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让理解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领悟到深刻思想方法,从而使学生思维产生质的飞跃。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不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可以说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成长。只会记住公式或结论,掌握基本解题的类型和方法,长期培养出来的学生机器型的人才,将完全背离数学教育的目标。教学过程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讨论知识形成过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领悟思想,让学生亲身体验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所经历和应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如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用课件展示推导过程:1、平行于三角形的底,沿高的一半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沿三角形的底,平行于高,分别从到高的二分之一处剪下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引导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高的一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原来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通过多媒体演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由来理解得一清二楚,巧妙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难以发现数学思想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势揭示概念、定律、公式的由来。

二、让多媒体教学成为数学思想方法的灵魂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未来的数学课程体系是“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知识”的合理组合。用多媒体教学引导渗透思想方法,全面掌握知识体系,把知识与技能再升华到思想渗透。我们的课堂才是成功的,才会有思想的火花。教学中,只有追求一种新思想,让思想的灵魂永驻我们的课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人的话,那么多媒体教学是人的骨架,而数学思想方法则是人的灵魂。数学有了思想作灵魂,具体的数学知识才不会是孤零的东西。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把思想方法纳入教学目标,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怎么渗透,渗透到什么程度,应有一个整体目标要求。实践证明重大数学成果的取得,与日常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是密不可分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与精髓,是核心,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联系各项知识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它比知识更为重要。

三、让多媒体教学成为思想方法的思维体操

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成长,在对比活动中醒悟,在发展中思维。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提出问题,用数学的头脑分析问题,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感悟深刻思想,共享智慧结晶。多媒体教学活动为思想方法的渗透提供广阔平台,充分让学生发挥思维主动性,思维活动过程是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它不同于一般概念、规则、公式灌输给学生就行,教师要创设有利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体验知识,用自己思维方式,重新创造知识过程,让学生参与思维活动过程,弄清新知识的来龙去脉,让思想内化成为思维碰撞的火花。在多媒体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是以学生发展为基础,以思维训练为核心,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提高数学素质和人文素养。有助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充分的拓展。在教学《打电话》内容时,“我校合唱队共有15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一人,最短需用几分钟?你能尽快地表示出通知15个人的最佳方案吗?”要求:合唱队在假期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老师要打电话尽快通知到每个队员。让学生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的方案。这时教师可以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来展示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探究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佳方案出炉经历了“逐个通知”,“分组通知”,“所有人不空闲”三个阶段,让学生在探究活动充分体会优化的思想及运筹思想。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深入地钻研教材,寻找教材中哪些可以用信息技术揭示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把它渗透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到学生思维过程的发展中,渗透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渗透到课堂内外,渗透到学生作业中,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操作中亲身经历、感受、理解、掌握和领悟数学思想方法,让数学思想方法在与知识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共同生成。在教学中只片面追求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是远远不够的,在探究活动中获丰富活动经验,灵动的思维方式、优化思想方法,积极的情感体验等等,才是数学教学探究活动的真谛。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 篇十一

游戏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任何一种旨在消遣时光或寻求娱乐的活动。本文所说的“游戏”是指一种与小学数学教学有关的活动,即数学游戏。它是一种运用数学知识的大众化智力娱乐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丰富多彩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其注意力和观察力都有明显的加强,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明显提升。下面本人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化教学策略的应用。

一、游戏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在教学“10的分解与合成“时,一开始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猜一猜的游戏,教师的手里拿了10张卡片,然后让一名学生从教师手心里拿走一些,教师再通过自己手中卡片的个数,很准确地就猜出那个学生拿走的个数。学生很自然地感觉到”老师真的好厉害“,怎么每次都猜对了呢?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随后教师就告诉他们:”在学完今天的知识之后你们就会变得和老师一样聪明了,你们愿意学吗?“这样很快就引起了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他们一个个都坐得很端正,注意力也很集中,很快掌握了玩的技巧,然后小组之间再进行猜一猜的游戏,学习效果非常好。让学生在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抽象的数学的理念,其乐融融,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数学游戏要选择具有现实性、趣味性的素材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以小学生为认识主体,基本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认识对象的特殊过程,他们思维具体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他们对具体事物认识比较清楚,这就需要教师在游戏素材的选择上应根据学生认识水平出发选择具有现实性贴近学生认识水平相关。学生在生活中容易接触的东西出发寻找趣味性的游戏素材,激发学生参与游戏的兴趣,以激发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中教师可设计做游戏找规律: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扑克吗?老师这里有六张扑克牌,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老师出示Q、J、K、Q 、J、 K 六张扑克牌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老师又摆出 Q 、 J 两张扑克牌 ,你能猜出下一张老师摇摆哪张牌吗(K)请一个人到投影前摆出 K再往后摆,你知道怎么摆吗?为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扑克牌是学生最熟悉的素材学生非常愿意参与这样的游戏激发学生通过游戏探索新知的兴趣,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的主动性。

三、在游戏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在生活情境中学到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打电话”这一个生活经验,在课堂上开展“打电话”的游戏。让学生在电话的对话之中交流学习的感受,并在打电话的情境中掌握和巩固知识技能。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老师做着打电话的姿势,对学生说:“我这个电话打给小泽,请问19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小泽也做着打电话的姿势回答说:“19里面有一个十,9个一。”然后让学生小组之间互相做这个游戏。这样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游戏,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掌握了11~20中的每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又使学生在这个游戏中掌握了数的组成规律;还可以在游戏中比比谁打电话打的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这样的游戏使学生从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来学习数学知识,学得轻松又愉快。

四、有机游戏软件的应用

当前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各种游戏软件不断开发,这些益智类的游戏软件和小学数学的关联性很强,同时侧重于小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策略的设计中,应当注重手机游戏软件的应用。由于这一代的小学生较早接触了手机,对于手机有较强的熟悉度,可以灵活掌握手机软件的操作,方便游戏性教学的开展。例如,教师可以把连连看游戏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于图案的分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数字的算数能力,让小学生在游戏氛围内接受相应的数学知识,在紧张的游戏气氛中增强思维反应能力。

五、提升教师水平,发挥角色作用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 篇十二

一、勤奋敬业,不懈地追求探索

该同志,作为一名普通的高校女教师,一名从96年开始就一直战斗在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说她普通,是因为暑去寒来13载,她依然站在三尺讲台,依然饱含着不倦的激情,依然对学生、对教育充满了拳拳之心,不同的只是眼角多了些许皱纹;说她骨干,是因为她热爱教育,勤奋敬业,与时俱进,从不懈怠地追求和探索。从1996年的“优秀班主任”到2007、2009年的“我最尊敬的老师”,从2006年的“市青年骨干教师”到2009年的“市优秀教师”,这些荣誉都诠释着她对教育的热爱。在Google搜索栏中输入“印刷学院该同志”,不到一秒钟就可以搜到几百条结果,东+西大学生国际海报双年展、中国印象主题招贴、奥运主题招贴大赛等赛事,这都记录着这位优秀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在各个赛场拼搏的英姿,也是她探索教育教学和辛勤工作的最好注解。

二、轻名薄利,过硬的素质能力

在13年的教学工作中,该同志获得过很多荣誉,在2009年还被评为“市优秀教师”,这些荣誉无不诠释着她对教育的热爱,而面对这荣誉,该同志却非常淡定从容,连被评为“市优秀教师”这个消息还是同事和学生打电话告诉她才知道,当时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校园网,在验证一切属实时后才露出喜悦的神情。每次大赛结束后,该同志都会在网上找学校的名字、找学生的名字,一行一行地看,唯恐遗漏任何一个奖项,接着就会打电话给学生、同事,和他们分享快乐,因为她觉得这些荣誉不仅属于她一个人,更属于与她共同探索的老师和同学以及关心她们的领导。十几年如一日,该同志至始至终地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理念,自觉体现在日常工作中。

三、热爱学生,化作春泥更护花

“如果学生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教师的职责就是让他们在生活这片温暖的阳光里绚丽绽放”。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必须是普遍而广泛的,不应该以社会原因、家庭背景及平时表现而有所偏爱,应该一视同仁。“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该同志来说很真切,她热爱学生,热爱三尺讲台。有好多学生看了她上传到网上的教学视频后都跟她说,老师您讲什么都特别有激情。是的,有了热爱才会有激情,才会为之去探索和努力。尽管身体疲惫,但这并不能打消我内心的渴望。每次知道比赛结果时,她都会挨个给获奖的学生打电话,放下电话时才知道已是深夜或凌晨,她的激动与兴奋一点也不亚于那些获得大奖的学生。也正是这一次次的激动和兴奋,激励着她和更多的学生一起去探索和努力。在课下,该同志也经常和学生们以朋友相称,与他们共站在同一条线上,共同来渡过难关,享受荣誉。倾听学生的心声,让他们感到教师是一个热情和蔼的人,一个平易近人的人,一个可以信赖的人。教师,有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种爱。面对性格迥异的学生,即使爱如潮水,教师也要化作细雨精心浇灌。

四、重视培养,打造高素质接班人

有一句话说,宝剑锋自磨砺出,这7年来该同志非常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一方面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了几十次的比赛,不仅有省级的奖项,还有部级的,甚至有国际性奖项。学生提交的任何一幅参赛作品,无论稚嫩、偏执,还是玲珑、张扬,都是为某一特定的主题在创意。这种创意不仅赋予文字、图形、色彩以生命,更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再创造的思想结晶。该同志相信学以致用,灵活地应用知识和技法,远比掌握知识和死记硬背重要的多。另外,不断地有学生在各种比赛中获奖,对获奖学生来说既是激励也是提高,对其他学生也有影响。要提高实践能力,需要一大批练就的兵到社会的大舞台上去拼搏。如2009年7月份组织学生参加的中国印象主题招贴大赛,学生利用自己的创意,将中国的灿烂文明展现出来,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也给祖国献上一份生日礼物,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世界,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另一方面,将社会课题引入课堂中,对该同志来说,更期望的是胜任和能力,就是说首先能胜任未来的工作,再者有能力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再创造,给自己一个结果,给工作一个结果,给同学们更多的实践机会,为他们将来的就业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近年来该同志同志共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的赛事73项,取得了部级奖项115个,省部级奖项315个,获奖人数达1589人次。在这些简单的数字背后映射的是该同志同志的心血与汗水。

五、甘洒青春,做优秀设计师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983688.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983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