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写景抒情散文范文最新5篇(写景抒情散文范文最新5篇文章)

写景抒情散文范文最新5篇(写景抒情散文范文最新5篇文章)

更新时间:2024-01-14 01:45:33 点击: 来源:yutu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说起散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是感情的问题。如何写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壶知道为您精心收集了5篇《写景抒情散文范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写景抒情散文 篇一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抒情散文 阅读技巧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独特的美就在于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或自然的感悟。散文历年来都是语文中考命题人青睐的文体,特别是抒情散文,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看,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丢分最多的正是抒情散文。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绝大部分学生被散文形式上的“散”迷惑,并没有读懂文章内涵,对文章的理解停留在表面,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如何帮助学生快捷地读懂这类散文,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是每个语文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读抒情散文?下面我谈谈看法。

抒情散文是散文的一种,它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彩的语言运用上。它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达到抒情的目的。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白杨礼》《鼎湖山听泉》都是这类散文的代表。读懂抒情散文,我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看到一篇散文,千万不能被它的材料众多、内容博杂吓倒。尽管散文看似很“散”,但都有一个“神”统领全文。这个“神”就是作者在文中借景抒情的“情”,就是作者托物言志的“志”,即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主旨。我们一定要平心静气、聚精会神地通读全文,读完之后要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言了什么志”,即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只是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再研究局部才不会偏离中心,局部问题的准确分析、深入理解,离不开对材料整体的准确把握。例如初中课本中的《紫藤萝瀑布》一文通过对“紫藤萝花”盛开的描述及过去遭遇的回忆,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紫藤萝花其实是作者由个人感情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原先,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我心上”,在繁花盛开的藤萝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宁静了,喜悦了,振作了。我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二、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把握物象的深层含义

象征手法是抒情散文中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作者往往把自己要抒发的“情”、要言的“志”都寄托在一定的物象上。因此,作者在浓墨重彩地写物的同时,也在抒情或也在言志。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开头具体描写白杨树的形象:“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它没有婆娑的姿态,也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这些词语既是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在具体描写的基础上,文章抽象出白杨树“倔强挺立”“不屈不挠”的性格特征,“这是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不屈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行文至此,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已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读这类散文时,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物象的表面特征,更要看到它的深层内涵。即要能达到宗禅的“看山不是山”的境界。

三、审清问题,确定答题区域

在把握住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认真研读文后各题题干,看看命题人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各个问题涉及哪些知识,在文中的哪些段落寻找答案,也就是确定答题区域。如《江南陶公柳》这篇抒情散文中设置了这样一道题目:“文章第③段引用古人吟咏“陶公柳”的诗句有什么作用?”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通过读题干后,我们要能理出这样的答题思路:1.初步确定答题区域应该在文章的第三区域。2.能概括出古人笔下的陶公柳有什么特征。3.再看看作者写这篇散文的意图是什么?把这三点综合起来就可以归纳出这样的答案,即“印证“陶公柳”“武昌柳”的名称由来已久;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赞美了(“武昌柳”)的风姿,表达了对陶公的怀念之情。在解题过程中有三点要提醒学生:一是看题干要一气呵成,切忌“看一题,做一题”;二是思考问题要纵观全文,要有整体观念;三是依据题干准确圈定答题区域。

四、加强阅读,由量引起质变

学习上没有捷径可走,要想真正提高抒情散文的阅读水平,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加强阅读训练,多加强积累,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家代表性的抒情散文,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鲁迅的《雪》等。教师要能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欣赏、品味这些美文,并能以此为基点不断扩大阅读面,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又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达到由量的积累引起质的变化的效果。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职责――既教书,又育人。

每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都凝聚着作者的深情,寄托着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独特感悟。读懂这类散文的最大技巧就是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读懂抒情散文。

参考文献:

[1]巢宗祺。解读语文课程标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冯晓丽。写景状物散文的教学方法[J].语文教学,2010(1).

写景抒情散文 篇二

“缘景入情阅读法”是一种不错的方法,透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把握作品的情韵美。具体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借助想像,体会意境美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抒情类散文往往运用语言,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欣赏这类散文的意境时,我们要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以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这样就会品出其中之味,得到艺术享受。

如《荷塘月色》4-6段把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描绘地诗情画意。我们在鉴赏的时候,必须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将那些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月光、薄雾、灌木、杨柳、远山、蝉声、蛙声景致展现在脑海中,充分调动自己的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嗅觉,感触文中的世界,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去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妙,感受意境中蕴含的感情,领悟景中之情、物中之意。

二、细细赏读,品味语言

散文的语言优美隽永生动,要通过默读,朗读,结合语境推敲字句、辨析词义,随处留心玩味佳语美句的妙处,这样,就可以在锻炼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获得艺术的享受。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仔细品味。

1.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美。

散文语言朴实无华、准确逼真、清新绚丽,是自然美的具体表现。如老舍的《想北平》,有这样一些文字: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朴实无华、亲切自然的文字写出了北平的安适、动中有静、自然、亲切的特点。需要我们细细咀嚼自然韵味,获得美的享受。

2.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

好的散文,语言隽永,耐人寻味,让人百读不厌。

如《听听那冷雨》中“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这妙喻准确、新鲜、言简意赅,余秋雨在开篇便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延展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却单一了,情韵没有了,只剩下一张黑白的默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深深的遗憾,一种家国之痛的遗憾。

“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把眼前的冷雨,比喻成最富于感性的女性。女性是美丽、阴柔、多情的,这诱导着作者把春雨当成女人当成母亲。作者在《从母亲到外遇》一文中说过“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去动情感受的。面对的是台湾的春雨,心底涌动的却是中国诗人的中国情结,显然这是一个游子爱国情怀的一种含蓄流露。

类似的很多语言含义丰富深刻,又富有哲理,细细品味,我们才能得到极大的启迪。

3、品味散文语言的音乐美

好的散文诗情画意,语言富有音乐美。还拿余秋雨的《听听那冷雨》来说,叠词叠句让文章有一种音韵美。

“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叠字连绵,写出了雨的动态、声响,使情感细密如织,既有视觉上的美感,又有音韵的复沓回环美。

朱自清《荷塘月色》描写荷花的语句:“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对偶、排比整齐的句式,从形、色、光、影角度,写出了荷花的多姿多彩,读来朗朗上口,富有美感。

三、融情于景,领悟情感

写景抒情类的散文,感情真切,很多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颂,或者大自然给人的启迪与哲思,要想理解作品内涵,必须像作者一样拥有一颗热爱自然的心灵,融进作者笔下的世界去感受,去思考,体会作者文字背后的情感。美国绘本大师玛格丽特·怀兹·布朗有一篇如诗的散文《小岛》,我很喜欢。

附上原文:风儿围着小岛,吹呀吹,鸟儿飞呀飞,岸边潮起又潮落。云从小岛的上空飘过,鱼儿绕着小岛,游来游去,雾从海上升起,把小岛藏在薄薄的湿漉漉的影子里。小岛的早晨静悄悄,只有蜘蛛,迎着微风,在网上穿行。白色、蓝色的小花,金眼睛的紫罗兰,佳露梅那腊一样的、小小的淡粉色的花,开得正欢。一棵缀满花朵的梨树,散发出让人鼻子痒痒的花香。那是小岛的春天。

有一天,龙虾们从海里爬到岸边,躲到小岛的岩石、暗礁下,脱掉旧壳,在黑暗的地方,等着新壳长硬、长结实。海豹们叫着,从北方游回来,躺在暖洋洋的岩石上,养育着小海豹。翠鸟从南方飞来,忙着筑巢。海鸥们在坚硬的礁石上,产下蛋。野草莓变红了。夏天来到了小岛上。

小船从很远的地方,朝小岛驶来。月光下,鲱鱼和鲭鱼跳出银闪闪的水面。退潮时,海草发出“啾啾”的声响。梨树上结出小小的绿色果实,一只乌鸦从树顶上飞过。

一只小猫随着一群人,来岛上野餐。它在小岛上转了一圈,看见小岛被海水包围着。“多么小的陆地啊!”小猫说,“像大海好大好大一样,小岛真是好小好小呀!”

“你不也是小小的吗?”小岛说。

“也许我也是一个小岛吧!空气中一个毛茸茸的小岛。”小猫说着,双脚离地,朝空中蹿去。

“没错,那正是你。”

“可是,我跟好大的世界连在一起呀!”小猫说。

“我的脚踩在地面上!”

“我也一样啊!”

“你不一样!海水包围着你,把你和陆地分开了。”

“那,你去问问鱼吧!”小岛说。

鱼儿告诉小猫,在海底,所有的陆地都联在一起。听了这个秘密,小猫眼里放着光。它相信鱼儿的话。因为,它喜欢秘密。于是,小猫放走了鱼。小猫回到小船上,扬起风帆,驶进夕阳中。

小岛上,有一小片树林,长着七颗大树;还有十七个小灌木丛和一块大礁石。鸟儿飞来,落到小岛的树上。蝴蝶和飞蛾跃过大海,来到这里。夜晚来了,小岛黑暗而宁静。七只小小的萤火虫,在黑夜里一闪一闪。一只蝙蝠围着梨树,绕来绕去,吵醒了猫头鹰。风儿在吹着口哨。

秋天来了,黄色的梨儿轻轻地落到地上。

到了冬天,雪花轻柔的飘落下来,像夜晚里一个美妙、深奥的秘密,寒冷而寂静。白天与黑夜,去了,又回来。夏天、冬天,太阳、风,还有雨。

它是一个小岛,多好啊!与世界联在一起,又拥有自己的世界。

写的多好!“它是一个小岛,多好啊!与世界联在一起,又拥有自己的世界。围绕着它的是明亮、湛蓝的大海。”小岛既与世界同呼吸共命运,又有独立的自我,这是一种怎样的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簇拥在小岛身边的是明亮、湛蓝的大海,不染一丝世俗的纤尘。

这句话对于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呢?我们有自己的风景,有自己独特的美丽和经历,每一个人似乎是独立的,孤单的,而实际我们与世界也是连在一起的,同时也拥有着自己的世界。多深刻的人生哲理!

作者以平和亲切的童话般的文字,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小岛之上,徜徉于海天之间,就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小岛”上,让读者领悟到了深奥的人生哲理,这是一种多美的精神享受?

写景抒情散文 篇三

[关键词]中学语文 抒情散文 感情依附 美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80020

大凡抒情散好者都知道,成功的抒情散文,无一不在感情的依附上极尽其巧。如果我们在抒情散文的教学中巧抓住这些依附之巧,则能使学生从其间领悟到蕴藏的思想情感,并感悟到作者托物抒情之艺术手法。现以苏教版八下第二课茅盾所写的《白杨礼赞》为例,谈谈其依附之巧及其教法。

首先,抒情散文的感情抒发都不是凭空进行的,它总是巧妙地依附于一定的对象,或直接或间接地予以表达。《白杨礼赞》依附于白杨。这一特定的对象在文中作为作者感情的载体,如水载舟似的把作者的感情载往所要到达的彼岸。这种感情的依附现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寄情于物,它是写抒情散文应首先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特定的依附对象,抒情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我在教学这课时,首先就从抓白杨这一载体出发,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弄清课文所“礼赞”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要赞扬白杨,白杨有什么特点……从而为学生理解北方农民的精神奠定了基础。

其次,抒情散文的感情依附都表现在景物的描写上。在抒情散文中,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是不存在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在作者的笔下都依附着某种感情的主观因素,景因情显,情因景生。《白杨礼赞》第五自然段中描写白杨树的特点:“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便都倾注在景物上,寓于其描写之中。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并朗读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然后再让学生共议:“白杨树有着怎样的内在特点?”“作者在描写时抓住了白杨哪几个方面的外形特点?”“这些外形特征与作者赞美白杨内在精神有什么关系?”这样既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紧紧围绕特点描写的方法,又真正感受到了白杨内在的精神美。文章至此,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呼之欲出;那么教学到此,也为感受北方农民不屈不绕的品格做好了情感上的铺垫。

再次,抒情散文的感情依附还巧妙地做到了由此及彼,逐层深入,最后揭示本体。《白杨礼赞》中作者对白杨的赞美,都是从形到神,从物到人逐层深入的。也就是说,作者感情的抒发,不是仅仅停留在物体的表象上,而是透过这些表象深入下去,充分挖掘其内涵,最后把重点落在对人的赞美上。《白杨礼赞》在第五自然段对白杨的特征赞美之后,又通过第七段的开头加以引渡:“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它是树中的伟丈夫。”由赞美树到赞美人;紧接其后又进一步引申,连用几个反问句:“难道你就只觉得它是树……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由此及彼,层层深入,点破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水到渠成地揭示出本体――北方军民。为体会出课文这些写作特色,我又相继设计了“‘白杨礼赞’,仅仅是赞美白杨树的吗?”“赞美北方军民为什么要从赞美白杨树赞开始?”“这是一种什么手法?”由此引导学生讨论,从中还使学生了解到作者写此文的时代背景和写作的意义。

第四,抒情散文的感情依附都巧妙地串连在文章的一条主线上,并自始善终贯穿全文。《白杨礼赞》一文,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不平凡”的白杨树。“不平凡”三字,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围绕这一线索,作者一开头就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赞美之情破空而出;中间写白杨树的形状,又说它“实在不平凡”,从展示白杨树的形美到揭示白杨树的神美,并在议论和抒情之中,直陈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由物及人,托物抒情。“卒章显其志”,最后再次疾呼“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赞美之情,溢于言表。通过上述三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喻体特征,把握本体特点后,我又引导学生探讨:“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将北方军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一步步揭示出来的?”“从文章的‘形’来说,是靠什么样的一条线索来串连全文的?”“从文章的‘神’来说,又是靠一个什么样的内在特征融合全文并步步深入的?”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进一步把握抒情散文的特点、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写景抒情散文 篇四

[内容]

文学是人学。任何文学样式的作品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的主观感彩,但这种情感表现的方式和程度大为不同,从而产生迥异的审美效应。戏剧和小说属于外向型的叙事文体,它们通过创作主体对社会现实的形象和典型的真实描绘,来再现社会生活,反映客观世界,从而勾画人们的灵魂,达到净化人类心灵,启悟人生的作用;而散文和诗歌属于内向型的抒情文体,它们通过真诚抒写创作主体的体验和情感,来表现人类心灵世界,倾吐主观感情,从而画出自我的灵魂,达到沟通人性、陶冶人的感情的作用。作为文学的“微笑”的散文,“它不像诗那样以专职的抒情构成完整的情感结构,而是以情感的流向为中心轴线,去纵横交错地粘结在一切使情感得以产生和表现的自然之物”①,因而散文对于自然图景和客观社会生活的再现,也往往融合或反射于对主观感情的表现之中。散文的美质在于,自由自在地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表达作者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散文的极致,就是在于最大的诚挚和真切。《故乡的榕树》的作者黄河浪充分懂得这一点。黄河浪虽然现在身处香港,但香港,只不过是他的生命所依附的一半,而不是他的生命的全部,他的情、他的心系于生他养他的闽东大地。作者内在情感的特定性,决定了《故乡的榕树》由此建构起一个博大的情感世界,也决定了《故乡的榕树》在选材、构思、风格上的独特性———画面含情,诚挚真切。

首先,从选材上看,仅从作品的标题,乍一看是写树,似乎已规定了其审美观照。再往深里看,《故乡的榕树》不是为了临摹故乡榕树的自然形态,也不是为了再现因年岁的增长而愈益清晰的故园、乡亲和历历往事,而是为了抒写作者那缠绕在胸、丰富繁复的悠悠思乡之情。作者的故乡在榕城,榕城有遍地的榕树。作者为了抒发那诚挚的感情,就将满腔的情倾注到榕树上。当作者带着小儿子在客乡的大榕树下散步时,不禁驾着想像和思想的小舟驶向自己的故乡———伟大母亲的怀抱。作者首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榕树四周环境的画面,闽东农村特有的风光:“小溪、鸭子、鹅卵石、溪畔汲水的少女,石桥、石碑、栏杆上的小石狮子……”为进一步刻画榕树抹上一层恬静、清爽的底色,画面于平淡质朴中透露出自然界的无限生机,激发读者对作者家乡的怀想。作者还进一步对那棵被称为“驼背”的老榕树,进行细针密线的描绘:“长成奇异的‘S’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中,弯曲的这一段树心被烧空了,形成丈多长平放的凹槽,横过溪面,昂起头来,把浓密的枝叶伸向蓝天……”…壶知道 .com…并叙写了儿时和小伙伴把老榕树当作船划的趣事。作者现在虽远离故土,但仍惦念着儿时的伙伴,有着自己美丽的思,无限的念。榕树是全文的开启,也是作者抒情的起源。诚挚情感的切入,使人读后有特别真切的感受,好像亲历其地,亲见其景一样。作者描写自然景观的文字,极尽赏心悦目之能事,景中有意,画面含情,不仅写出了自然之美,更道出了自然之情,用整个心灵去感应“故乡的榕树”,诚挚真切。

其次,在构思上作者善于设置“文眼”。“文眼”是作品的思想和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焦点”,围绕这个“焦点”,把零散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把纷繁的内容集中到某一“点”上,使作品所表达的意思高度凝聚。榕城是作者早年在尘世上“物质”的家园,更是他“精神”的故乡。故乡的榕树幻化出一幅幅迷人的意境,凝聚为一缕缕思乡的恋情。牵动游子感情的往事历历在目:女人们祈求榕树之神赐福;榕树下的石板条在早、中、晚供人们享用和满足———醇厚的民俗;母亲用榕汁为“我”治癣、祖母蹑着小脚“笃笃笃”地走到石桥,“唠唠叨叨”的神态,慈爱善良,使人难以忘怀———博大的母爱;榕树总是庇护着劳苦而淳朴的人们———浓郁的美景;还有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无限的眷恋/!/。作者回忆故乡往事的部分看似散漫,如无限放飞的“风筝”,实际上被一条绵绵的思乡之“情”暗暗地牵着。作者怀着流动的情感和情绪,任意地挥洒笔墨,对笔下的内容进行排列、组合、调度、或画面拼贴。一改传统的时空顺序排列而在跌宕起伏的感情世界里,听凭灵魂的自由抒展和自在徜徉。文章从头到尾由情感推动着全文的建构。作者绘出的一幅幅可感的艺术画面中,最充分地流露出作者不忘故乡土地的哺育之恩,统一在作者从心底里流露出来的浓得化不开的怀乡情愫(即“文眼”上),洋溢着诚挚真切。

最后,《故乡的榕树》在风格上表现了一种诗意美。“抒情性的作品看来仿佛是一幅画,但主要之真实则不在画,而在于那幅画在我心中所引起的感情”②。作者把对故乡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与抒发自己主观的思乡之情,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景物写得细腻,又具有绵密深厚的情致,充满着诗意,使文章达到写景的绘画美与抒情的真挚美水融的境界,出色地完成了意境的创造。“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海则情溢于海。”作者满蓄的思乡之情是“故乡的榕树”所盛载不了的,作者在文章的最后,缘物生情,直抒胸臆,连用两个设问:“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呀,我是在你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飘泊天涯的游子么?”用形象生动的诗一般的情趣和语言,把思乡之情进一步推向巅峰,流溢出耐人寻思的韵味。最后文章以“故乡的榕树呀……”结尾,来唤起读者的共鸣和联想。问“君”能有几多“乡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切都在这省略的不言之中。“故乡的榕树呀……”既是作者心灵情绪的自然吐露,也浸润着作者诚挚真切的情意,有一种诗意的含蓄美。

写景抒情散文 篇五

关键词:初中语文 写景抒情散文 教学方法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同学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展示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从而陶冶同学们爱美的心灵,锻炼其发现美的眼力。这单元有散文大家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感》、诗人何其芳的《秋天》,这四篇文章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是四篇经典写景美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这样告诉自己的弟子子贡,一个做手工艺的工匠,要想把工作做好,做得完善到位,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因此教师想要上好此单元写景抒情散文的课,就应先要掌握教学的方法,才能把本单元的教学工作做好。以下是笔者对本单元教学方法的探讨:

一、理清文章思路

在学习和阅读写景抒情的散文时,首先要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每一篇的散文中,作者往往会着力描绘多幅图景,每幅图景如一条灵性的河流,将作者的情感贯穿始终。早在南朝时期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提到关于文学构思和创作的论述。“神与物游”[1]作为创作主体的“神”作为创作主体的“物”相融合统一,是艺术构思活动的基本美学原则。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总是和客观物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本单元的四篇散文都有十分清晰的思路,都是以总分总的结构来描绘四个季节的图景,如下图所示: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把理清思路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训练点,这是一项基本功。叶圣陶先生曾说:“我相信用这个办法读和写,练就这样一项基本功,将会一辈子受用不尽。”“阅读首先要求达到真正的理解,而达到真正的理解,自觉地注意思路的开展是重要方法之一。”[2]在《语文教学二十韵》里,叶圣陶先生认为“甚解岂难至?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学子由是进,智赡德日新。文理亦畅晓,习焉术渐纯。”[3]他把“遵路”放在“潜心会本文”的第一位,可见,他认为理解课文首要从理清思路入手。《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在“阅读”部分的要求为“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与此相衔接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进一步提出“理清作者思路”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都是极有意义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实际上也进入了作者的思路,随着作者的思路走,遇到个别生字词不理解并不要紧,还是能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只要遵循着作者的思路,利用思路的连贯性,就可以解读文中难懂的词句。同时理清思路对于学生的背诵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这些美文是学生写作的借鉴,很多老师都希望学生能够背诵下来。而理清文章的思路犹如透视,中间的条理脉络一清二楚,这样文章就了然于胸,将其背诵下来就不在话下。然而如果对文章思路的理解不清晰,自然背诵起来有时会“卡壳”,会一时想不起来。理清文章思路,大大有利于文章的背诵,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二、品味优美语言

在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和教学中,文学欣赏能力是阅读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在新课标中对于阅读的要求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同时中考阅读要求为:1.品味文学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鉴赏文学作品所运用的写作特点、表现手法;3.感受评价作品的形象或主题;4.能从作品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笔者认为需要掌握以下品味精美语言的方法:

首先要确定角度。这些角度包括:语言表达方面的句式、用词、修辞、词语的搭配等;表现手法方面的先抑后扬、寓情于景、侧面烘托、动静结合等;还有文章主题等方面。

其次分析作用。这些作用有一般作用,比如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是:比喻的一般作用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化抽象为具体。如《春》中描写春雨润春图:像牛毛、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笼着一层薄烟。运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春雨细、密、润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展现给读者看。拟人,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情意,增强感染力。如春花闹春图: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赋予了桃、杏、梨争奇斗艳的动人的情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一个“闹”的特点。排比,增强气势;如文章的结尾:“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天“新”“美”“力”的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成长过程,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读来句式整齐,有节奏感,琅琅上口。还有对比,突出强调;对偶,句式整齐,具有音乐美等等。句式的一般作用是:长句,语势连绵起伏;短句,活泼轻快、铿锵有力;整句,整齐而朗朗上口;散句,错落有致,灵动多姿。词语的一般作用是:动词,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叠词,使节奏舒缓,具有音韵之美;褒义词和贬义词,表达了鲜明的爱憎;四字词语,整齐而具有强烈的气势,如此等等。

最后在掌握一般作用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如何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语句在形象的刻画、意境的营造和主题的表现上的具体作用。

1.品味语言的准确、严密

答题格式:这个词语的意思是……(解释这个词语的本义),它表明了……(结合语境分析它的具体作用),体现了用词的准确与严密。

如《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钻”这个动词准确地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时的顽强的生命力。“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破土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之情。“嫩嫩的,绿绿的”这两个叠词上,突出了小草的质地和色泽,让人感到了春天特有的气息。

2.品味朴素语言的表现力

答题格式:“xx”词表明……(解释词语本身的意义),表现了……(结合语境具体作答)。

如《济南的冬天》: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协调,有一字传神之效。

如《夏感》:“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有动作,有形象,还有节奏感;“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而夏呢,总是在苦涩的汗水里”,非常简朴,又形象生动。

3.品味精美语言的表达效果

精美语言指运用灵活多样的修辞方法、丰富多彩的句式或者不同的表现手法的句子。

如《秋天》中“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发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露珠“满披”写出清晨时间之早,同时体现一种景观美。“飘”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其中“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这里运用倒装句;体现了渔民悠闲的心情。

三、朗读把握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十分关注,对于各个学段都有其不同要求,循序渐进,逐渐提高,对七至九年级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其实学生念单字、词语情况还不错,但读句子的能力却不十分理想。首先,从节奏、停顿来说,停顿前的一个字的声调大部分同学处理不当。比如:“春天的脚步近了”,正常的节奏是×× × ×× ××,可学生们总爱读成× ×× ×× ××,而且“步”的调值应是51,一般学生常会读成54或541,听起来总是比较别扭。其次,很多学生重音处理不当。他们喜欢用较为夸张的音调来读句子的重音,特别是五言诗中的第三个字,他们常常用重音来朗读,使诗歌朗读听起来不够流畅,同时影响诗人的情感表达。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句中的“青”“绿”,他们都爱用拖长的声音来读。此外,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也常被都成重音,如:“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中的“其”“之”,往往被读成重音。针对这些朗读上的问题,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需要找出朗读教学中的共性,引导学生找出朗读中错误,并能够举一反三,把握朗读中的情感。与此同时,能够不断地训练,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同时,语文的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正确的朗读是其领略课文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就是对课文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在写景抒情散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课文朗读的指导,读出情感,读出韵律,读出意境。如《春》第一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指导学生用期盼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烘托出了人们对春天到来的期盼。第二段:“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朗润”“长”“红”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朗读中也和作者一样沉浸在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中。

语言学家徐世荣先生曾说:“运用声音朗读文章是两个合拢,一是说的语言和写的语言的合拢,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朗读者思想感情的合拢。”可见朗读必须掌握情感,要在领悟原作者的感情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感情,传达出来新的情感。如果说优美动听的朗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加上恰当的情感发挥则更能给人心灵上的震撼,这或许是朗读的艺术魁力所在。“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的再创造。朗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朗读感情培养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3]可见朗读水平的提高对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十分注重学生朗读训练,采取有效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朗读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四、摘抄积累材料

关于语文的摘抄积累。郭沫若先生曾有言:“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歙张。”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积累大量的语汇、句式、段篇,下笔时就能游刃有余,奔弛放达,任凭吞吐。那么,如何加强积累呢?笔者认为,指导学生摘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很多老师认为摘抄是语文课外学习的一项任务,其实何必舍近求远,课内这些文章都是经过国学大师们精挑细选出来的优秀文章,特别是这些写景抒情的散文,更是摘抄积累的经典之作。所以摘抄积累首先可以从课内开始,一方面能够熟悉内容,激发学生摘抄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好助手,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如《春》这篇经典美文,作者用词十分丰富。在整体感知时,我们可以边读边按作者所描写的不同景物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如描写春草的、春花的、春风的、春雨的等词。通过这样的积累,既初步感知了春的美景,又为进一步揣摩品味词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春》一文中两次出现描写春草色彩的词,“绿绿的”与“青得逼你的眼”,通过比较分析,就能体会到,词语“绿绿的”是描写刚出土的小草嫩绿非常讨人喜爱之态,而“青得逼你的眼”则强调了雨后小草绿得滋润、绿得鲜亮的特点。通过对课文相关内容的摘抄,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同时在学习结束的阶段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运用四至六个相关的词语如春意盎然、烘托、繁花嫩叶、花枝招展等词语来写一段赞美春天的话。学生通过摘抄积累和仿写训练,既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又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加强了写作能力。

同时还应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摘抄,使学生养成日积月累的摘抄习惯,如荀子《劝学》所说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摘抄时,要在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的前提下进行。在内容、形式、时间、容量上要给学生一个自由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摘抄,可以读杂志、读书报;可边读边抄,也可以读后再抄;可以在校快速阅读摘录,也可以在家品味抄写。让摘抄积累成为学生的一种乐趣和需要,真正促进学生主动阅读积累。总之,指导学生进行摘抄,同时还要督促其坚持不懈的学习,使之逐步形成影响学生一生的好习惯,使每个学生读好书,勤积累,在不断地内外吸收中提高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注释:

[1]刘勰著,王利器校笺:《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人民教育,1962年,第6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壶知道为大家带来的5篇《写景抒情散文范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921013.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921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