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美术鉴赏的论文精选7篇 美术鉴赏的论文精选7篇范文

美术鉴赏的论文精选7篇 美术鉴赏的论文精选7篇范文

更新时间:2024-02-24 07:00:01 点击: 来源:yutu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里是漂亮的小编帮大伙儿找到的美术鉴赏的论文精选7篇。

美术鉴赏论文 篇一

1 形与神在艺术史上的源流。

形与神的关系在美术史上一直是一个连续讨论的问题。关于传神论早在汉代就有了萌芽,其代表就是刘安《淮南子》中支出作画勿“谨毛而失貌”,而当时著名的画家王延寿则表示作画要“随色象类,曲得其情”。这些说法和观点影响到了后来的艺术工作者,并且为之后的“以形写神”的论点打下了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而到了东晋时期,绘画艺术由“自发”转向“自觉”,而陶瓷雕塑也不例外,典型就是顾恺之的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以神造形”“,传神写照”等论点,这些论点无不显示出形神合一的理论特色,自此以后,形神合一作为中国美学的一项基本要求来确定。经历南北朝的青白瓷、唐朝的唐三彩、宋朝的五大名窑等的发展,在中国文化整体大兴盛的前提下,艺术下的形神合一体系也到了又一个大总结的时期而代表就是唐代的张彦远所说的“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这样理论的完整化更是让中国的美学“气韵”表现形式更为人们所重“,气韵”也成为一件优秀艺术品不可缺少的条件。再加上当时儒家内敛化和佛道“虚无”思想的影响“,气韵”说更是得到了文人士子们的支持成为之后艺术品的必须要求,甚至于到了后来有“得意忘形”的说法。这些传统的艺术要求对于陶瓷造型同样有效,甚至于其更多的保留在历代陶瓷艺术中,一直到现在“形神合一”都是陶瓷雕塑审美的基本原则。

2 陶瓷雕塑中“形神合一”表现。

陶瓷雕塑其本质是一种三位体系的雕塑艺术。所以体、形是“实”,神是“虚”。对于陶瓷创作者来说,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体与形,在现有的技术利用,使外部空间与雕塑实体有一个和谐的环境,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在观察周围环境的情况下,进行一种合理的嵌入式的艺术,所以在一定形式上说。即精神之最高境界“始于形似,止于神似”。最后,在外部环境、雕塑实体与内在精神的三位一体的统一。而这些在我国古代一些著名的陶瓷雕塑也可看看出来,如在临潼的兵马俑中就很好地做到了三位一体,一方面利用大规模陶俑数量和军阵的整齐划一的气势进行了与周围环境进行了一个很好的契合,再这样契合的情况下,甚至于是它们创造了一个外部环境,用这个适宜的外部环境下雕塑实体的精致程度也是无与伦比的,二者以军阵为桥梁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就是其单个的军人精神与整体的军阵是精神融为一体,这样的一体化程度结果就是内在精神的直接显现,在显现的过程中又坚持了单个的军人精神。这样作品的神韵就越发强烈。思想性越深刻,主题越明朗,感染力也越大。

3 如何做到陶瓷雕塑造型形神合一。

让雕塑形神合一,不仅是许多陶艺家们的追求与梦想也是很多陶瓷雕塑爱好者们的一致要求,只有形神合一,才能给他们一个好的艺术欣赏体验,在这样的情况下,形神合一,必须找出一个可操作的办法。达到“形具而神生”的地步。但这些情况必须也要建立在造型美观的基础上,唯有如此才能有一个好的精神载体,只有这样的精神载体才能体现形神合一,才能满足其需要。

首先,要有准确且精致的造型,准确且精致的造型是进行形体创作的基本要求。造型的净值与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陶瓷雕塑的好坏程度,一旦造型失范,比例失调的那么造成的结果就是陶瓷雕塑神韵表达缺乏一个好的载体,即使有再好的精神内涵,也会被外部的问题所掩盖。因此,为了使精神能够得到最好的发挥,必须重视造型能力,进行一定时间一定量的培训。使创作者的造型能力得到进一步一定提高。

其次,对于一个表达对象来说深入的观察是必不可少的,除非有时为了得意忘形,否则一切的精神创作必须依附于原有表达对象的实际,但是对于这样的一种实际有时候也不能很好地表达所以必须能使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整体思维的方法对艺术形象进行适度的改良和合理的夸张。抓住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本质以及其在现实中的本质,使他们有机地进行结合,并在结合的过程中进行一种社会性的升华,最好有一种高大的人文关怀。

再次,陶瓷雕塑毕竟是由人创造的所以人的因素自然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人有自己的生活,有他的人际关系圈子,有他的社会经历,他自己的知识范围,这样就会使作者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真实感受。而这也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作品,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生活的实际又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前提和灵感的来源。一件艺术品,尤其是陶瓷雕塑,其创作出来以后一定会受作者心境的影响,体现作者自身的心灵变化和人格转动。艺术作品的形神合一是作者在一个好的状态下的集合体。所以就要求作者多体验生活,在生活中丰富自己,多进行修身养性的活动,提高自己的精神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得到大的提升,使自己的作品与自己心灵的契合。

4 小结。

在进行陶瓷雕塑艺术创作时,最好有一个大的人文关怀。正如黑格尔所说“: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要创造美必须体验美,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独特的精神美,同时也发现艺术原型的精神美,在二者之间寻找一种优秀的中点,在这个中点中以始形至神,意在塑外为美学原则。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唯有自己的艺术意境,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同时也容易使欣赏者产生一种艺术下的心理共鸣,这样大的心理震撼,既是创作者的享受也是欣赏者的享受,还是艺术品自身价值特别是社会价值的体现。而每个雕塑者只有沉下心去,以艺术的眼观察生活,才可以有这样精致的艺术形象。

美术鉴赏论文 篇二

“生活对我来说就是一次艰难的航行,但是我又怎么会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淹没嘴唇,甚至会涨得更高呢?但我将奋斗,我将生活得有价值,我将努力战胜,并赢得生活”——这是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的梵·高对待生活的态度。对于这位极具个性的超时代画家来说,他悲苦的一生就是向命运抗争、为艺术献身的一生,也是强烈捍卫生命个体尊严的一生。 梵·高在自己绘画的成熟期创作了《向日葵》这幅作品,画面上朵朵葵花夸张的形体和激情四射的色彩,使人头晕目眩。他内心充满激情地去画那些面朝太阳而生的花朵.花蕊画得火红火红, 就像一团炽热的火球;黄色的花瓣就像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般.画家用奔放不羁、大胆泼辣的笔触,仿佛使其中的每一朵向日葵都获得了强烈的生命力,在这里你用

“栩栩如生”来描绘这些向日葵,已经显得软弱和浅薄,因为那火焰般的向日葵仿佛是一朵朵燃烧的生命,画家赋予它们一种生命蓬勃燃烧的冲动和张力。有人说这是“梵·高的向日葵”,因为那是他内心火热感情的写照,是他精神力量的外露,就如同没有曹雪芹就没有《红楼梦》一样,没有梵·高就肯定没有梵·高式的《向日葵》。天才的艺术家往往能在某个领域树立起划时代的艺术高峰,后人只能膜拜,绝不可以企及,梵·高就是如此。作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极端个性化艺术家的典型,梵·高更强调他对事物的自我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他大胆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不拘一格,恣意妄为。他曾说过:“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在这幅作品中不仅是色彩、线条,就是透视和比例也都面目全非,彻底变了形,以适应画家随心所欲表现自我的需要。凡·高这种无拘无束的创造风格,使他把不同类型的人物、花卉和静物,都拿来当作了“习作”的对象,并一丝不苟地把它们直接写生出来的,从这个层面看他是在描写印象,但外在的手法已经不再重要,他更注重画中的内涵和神韵。从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从印象派那儿得到不可或缺的艺术启蒙后,他以超越印象派极远。正如他说过的那样:“关于艺术’一词,我找不到比下述文字更好的阐释:艺术即自然、现实、真理,但艺术家能以之表现出深刻的内涵,表现出一种观念,表现出一种特点,艺术家对这些内涵、观念、特点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其表现形式自成一格,不落窠臼,清晰明确。” 作为一位用生命创作的画家,梵·高将自身的主体创作意识、内心的情感意识与东方绘画的因素加以巧妙融会,在最惨烈的生活境遇和对艺术狂热执著的追求中,树立起了划时代的丰碑。

美术鉴赏论文 篇三

鉴赏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书画,画家为其师弟郑樗(chū)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无用是郑樗的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也藏有此画的仿本。

画的作者黄公望,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与吴镇,王蒙,倪瓒zàn并称元四家。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

据记载,黄公望三十一岁开始作画,由于际遇的坎坷,到五十岁左右,也就是出狱后才专心从事山水画创作。《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七十九岁高龄时开始创作的。这幅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的长卷,是他生活在富阳,又以富春江为题材推出的力作。为了画好这幅画,他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这件宏幅巨制直到他谢世前不久才告完成,前后倾注了大约七年的心血,(也有说82岁创作,历时四年的)这是画家与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结晶。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故而历代都有著名画家模仿。

这卷宝图既备受赞颂,也历尽沧桑。在辗转流传过程中,曾引发出乾隆年间有趣的“富春疑案”,弄得皇帝神魂颠倒,误判真伪;也曾因收藏家的酷爱而遭焚烧毁容之灾。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爱不释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图进入清宫。前者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后者是“无用师卷”,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但乾隆皇帝认定“子明卷”为真,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将真迹当赝品处理。直到近代学者翻案,认为是乾隆皇帝搞错了。从而保住了一个完整的无用师卷。

对美术及美术鉴赏的认识:美术及其作品,是人造物的一种,美术是人类运用一些物质和材料工具,通过点、线、面等各种要素通过一定的造型性、构成性、空间性的表现手段,在平面或立体的空间中塑造出具体直观的可视形象。美术作品是由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创作出来的,它创造美的形象,抒发美的情感。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现代设计、建筑艺术及影像艺术等主要艺术形式。另外,我也觉得美术是一种爱好,直接贴近人们的生活。于美术鉴赏而言,就是对一件艺术品的欣赏,你从心底大量一件东西,觉得它漂亮与否,这就是鉴赏。读者对一件艺术品进行审美,不是消极、被动的地去看一个东西,而是积极主动的进行着审美再创造活动。一件物品被创作出来,必然会有人去评判,评判时融入自己的品味与感情,再将自己的艺术理想与理解、艺术观念经过若干个环节的变通、换位、异化,通过重组词汇与语法将自己要表达的内容表述出来,这就是鉴赏。

美术鉴赏论文 篇四

从《瑞鹤图》谈美术鉴赏的意义

经过这一段时间美术鉴赏课的学习,我想从一幅花鸟画——《瑞鹤图》简单谈一下美术鉴赏的意义。那么要谈美术鉴赏的意义,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美术鉴赏。

我们发现不同的美术门类在艺术形态和作品形式有很大的差异。所谓的美术鉴赏,就是运用我们的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想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感受。当我们观看一幅美术作品时,从中获得了信息和知识,得到了满足感,产生了审美想象,这就是美术鉴赏的基本特征。鉴,要明白作品的作者、年代和背景、门类、材料、手段(方法)、语言形式和内容;赏,要把获得的感受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进行审美判断和评价。美术鉴赏就是鉴古今、平优略、定高下。鉴是手段,赏是目的。美术鉴赏者必须具备美术基本知识和识别美术类别和一般方法,同时鉴赏者创造性的参与才能是美术作品的意义得到完善和升华。

了解了什么是美术鉴赏,下面就要说说美术鉴赏的意义。既然是鉴赏美术作品,那美术鉴赏的意义就首先是美术作品的意义。

而美术作品的意义又分为本身意义及延伸意义。其本身意义就是说我们看到一件美术作品时所获得的美感和愉悦感。拿《瑞鹤图》来说,此图绘彩云缭绕之汴梁宣德门,上空飞鹤盘旋,鸱尾之上,有两鹤驻立,互相呼应。画面仅见宫门脊梁部分,突出群鹤翔集,庄严肃穆中透出神秘吉祥之气氛。此幅一改常规花鸟画构图的传统方法,将飞鹤布满天空,一线屋檐既反衬出群鹤高翔,又赋予画面故事情节,此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次大胆尝试。绘画技法尤为精妙,图中群鹤如云似雾,姿态百变,无有同者。更为精彩之处,天空石青满染,薄晕霞光,色泽鲜明,鹤身粉画墨写,睛以生漆点染,顿使整个画面生机盎然。卷后为徽宗瘦金书题记及诗,款“御制御画并书”,签押“天下一人”,观其书风,健笔开张,挺劲爽利,侧峰如兰竹,媚丽之气溢出字里行间。看到此图后,我们为之一震。一片生机跃然纸上。我们在看图的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这就是其本身意义。

那么什么是美术作品的延伸意义呢?就是通过了解作品的作者、年代和背景等知识来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还拿《瑞鹤图》来说。《瑞鹤图》作者宋徽宗赵佶,是北宋年间作品。《瑞鹤图》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是赵佶书画珍品中难得的诗、书、画具为上乘之作。赵佶绘画,注重写实,讲究画理法度。据载赵佶曾亲自挑选宫廷画师,设题画鹤。众生员少有中的者,皆因生员们虽画鹤姿态万千,竟无几人细查仙鹤踏石之足先左或右,直至徽宗钦点,方才彻悟。他还曾要求画师笔下花卉,能够表现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应具有的特定情态。自其登基后,陆续描写过各种奇花珍禽,并按题材编制成册,名为《宣和睿览册》,所载作品山水、人物、花鸟具佳,仅《瑞鹤图》就描绘了二十种鹤的不同姿态,均源于其对周遭事物的密切观察。追溯徽宗及其祖辈,似乎多偏好黄道之事,曾数次以此异景昭示天下以证祥瑞,如《六鹤图》等等。传世宋徽宗赵佶的画有两种,一种是“御笔画”,一种是“御题画”。“御笔画”出于赵佶的亲笔,“御题画”则由他人代笔作画,徽宗书题押款,由此宋徽宗名下之作数量虽多,其中尚有部分为代笔,而《瑞鹤图》独具清俊潇洒之格调,形神兼备,经学者考证属赵佶之“御笔画”。

北宋政和二年上元之次夕(即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日),都城汴京上空忽然云气飘浮,低映端门,群鹤飞鸣于宫殿上空,久久盘旋,不肯离去,两只仙鹤竟落在宫殿左右两个高大的鸱吻之上。引皇城宫人仰头惊诧,行路百姓驻足观看。空中仙禽竟似解人意,长鸣如诉,经时不散,后迤逦向西北方向飞去。当时徽宗亲睹此情此景兴奋不已,认为是祥云伴着仙禽前来帝都告瑞——国运兴盛之预兆,于是欣然命笔,将目睹情景绘于绢素之上,并题诗一首以纪其实。但“祥瑞之兆”却难以挽回衰败的国运,此后第十五年,即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都城汴梁。宋朝军民纷纷起来抗击金兵,金人自知无力吞下这个腐朽然而却十分庞大的

帝国,遂尽掠九十二府库160余年所积藏的金银财宝、书画珍玩等,连同徽、钦二帝及皇族、臣僚三千余人席卷北去,《瑞鹤图》遂散落民间,不知去向。600年后,《瑞鹤图》竟奇迹般现世,归藏清内府,倍受诸帝珍爱,钤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宝笈重编”、“乾隆鉴赏”、“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玺印,并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之中。入清内府前,《瑞鹤图》曾经元胡行简、明项元汴、吴彦良等人递藏。1945年8月17日,溥仪随身携带数箱珍贵书画及珠宝玉器欲乘机逃往日本,途经沈阳时为人民解放军及苏军截获,此批重要文物随即被护送到东北银行代为保管,其中就包括《瑞鹤图》。1950年,劫后余生的《瑞鹤图》等一批清宫散佚书画入藏东北博物馆(即辽宁省博物馆)至今。“西湖一勺水,阅尽古来人”,《瑞鹤图》见证了中国宋、元、明、清几代封建王朝的兴盛覆亡,历经了生死攸关世事沉浮的`变幻沧桑,得以完整留传至今,实在是历史的珍宝,收藏的传奇。

仅仅通过一幅画,我们就了解到这么多的历史文化知识,我们的文化底蕴、艺术和文化素养得到极大提高。美术作品的延伸意义可见有多么大!

美术鉴赏的意义除了上面说的美术作品的意义,还有鉴赏这一过程的意义。鉴赏美的过程,有利于我们培养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有利于我们培养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美的能力,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如上面我说的,美术鉴赏能使我们获得美感和愉悦感,美术鉴赏能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美术鉴赏对我们的性格、感情、认识、人生观、思想观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美术鉴赏论文 篇五

乡土是一个人出生、长期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列子·天瑞》:“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铨曹》:“贞观中,天下丰饶,士子皆乐乡土,不窥仕进。”乡土文化即指地方文化,地方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地方文化首先在于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乡土文化大体分为三类,包括自然环境:指乡土的地形、地质、气候、水文、动植物、土壤等,是供应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一切物质;人文环境:指人类在乡土的有形建设,如交通、聚落、经济活动和无形建设如文化、风俗习惯、语言等;社会环境:指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关怀、团结、合作、包容等,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人们从生活中撷取和养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文化生活。

一、乡土资源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所起的作用

我国自古就有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新课标更是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人性理念。充分运用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展中学美术鉴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且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

1.有利于爱国爱家乡教育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乡土文化都有着显著的地方特色,是地方民族文化中最为生动、本原、质朴的一部分。它体现着地方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念,传达着民族基本心理意识和美好愿望,凝聚着地方乡民的艺术创造及智慧才能,特别是那些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作品,是浓浓乡情的最好表达。不仅可以理解地方先民健康、原始、质朴的美学思想,而且可以增加现代人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所以,乡土文化是最好的爱国爱乡教育的素材之一。

2.有利于美术课程改革的推进

任何一个版本的美术课程都不可能全面阐述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历史文化,只有施教者在课程传授中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将美术课与地方传统乡土文化相结合,增加对地方历史、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理解,才能将自己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认识所处城市的历史文化;才能真正吸取地方现代文化中的精华,合理开发并传播乡土文化,更有效地推进美术课程改革。

3.有利于师生教与学的融合

乡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学生了解乡土文化,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师传播乡土文化,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其教育目标;有利于师生共同关注乡土这块文化,使学生早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4.有利于继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

随着现代城市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本无可厚非,但由于我们忽视了乡土这块可贵的传统文化资源,致使一些弥足珍贵的乡土艺术及文化逐渐消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这怎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呢?比如贺州市贺街镇的临贺故城及贺州市瑶族民居,起始于西汉时期,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然而到了近代,这独具特色的地方建筑将面临失传。通过开发与利用,将有利于学生广泛接触地方乡土优秀文化,将美术学习与传统文化资源、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等联系起来,使“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更热爱自己的家乡,感触身边文化的艺术魅力;有利于促进当地文化、教育与经济有机的结合,更好地继承和传承。

二、如何有效地利用乡土资源

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一唾手可得的课程资源,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把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融入校园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强调:“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发展的潜移默化作用。创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需要有载体来实现的,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则是有效的载体。把乡土文化融入校园,使其深入师生的心灵,遍及校园的角落,直至发展成为学校的特色文化,成为学生耳闻目睹的活生生的题材。

2.把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学科中教学

乡土文化是绘画、设计的原型和起源,并与其他学科互通曲款。而多门学科的融会贯通,不仅有利于促进本学科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乡土文化不仅与绘画、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其他学科都有相互结合的地方。如贺州富川瑶族自治县秀水村“飞檐翘角马头墙,玉题干栏万字窗,素瓦灰墙斜山顶,龙头凤尾伴太阳”的建筑文化特点看似只与书法、绘画、设计、雕刻有关,其实它深深地联系着当地的历史、信仰与民俗。

3.把乡土文化资源融入文化传承和交流

教育部新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教育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搜集、整理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并将其运用于学校美术教育,弘扬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对优秀民族民间美术的认同感和乡土情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已成为我国新一轮的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4.把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审美教育

大工业时代隔绝了泥土芬芳,而乡土文化却与大自然、“活在当下”的日常生活彼此有机相融,因此能增加城市里的学生对朴素自然的美感的认识与体验,回归自然,认同乡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活性”教材。学校美术教育的一大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热爱乡土,建构审美精神。乡土文化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灵性、有活力的美术,其中的生产工具、日用工具往往体现了普通百姓天然朴素的审美追求。《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乡土文化更为我们提供了美术学习的丰富的“现实情境”。

总之,乡土文化中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有利于给学校美术教育带来发展的机会。

美术鉴赏论文 篇六

摘要: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我省普通高中已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美术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上好这样一门课我的几点认识:

1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

2注意创设情境

3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4选用适当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

鉴赏能力、课程理念、美育、必修课、空间视觉、互联网、感悟。

美术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美术教育已不再是传统的基础训练和技法传授,而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为主要目的的,使美育进一步升华。在普通高中美术教育 教学的 过程中, 美术鉴赏课是一门必修课程。如何来上好这样一门课呢?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

美术是一门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在普通高中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教师应该通过各种美术鉴赏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美术活动中提高观察,构思、创意、造型、表现,设计和工艺制作等的能力。例如:我们在上《民族文化的瑰宝》时,谈到中国古陶瓷的欣赏时,教师可出示器皿,先让学生眼观,手摸,亲自体会陶瓷的机理,质感,然后让其品评。在欣赏中国画作品时,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演示,学生简单临摹,给他们充分感受作品的机会,引导他们认真分析画面上的形式语言,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画面线条的粗细,色彩的冷暖,造型的写意与象征。以视觉为主,加上听觉、触觉、嗅觉的相互作用,从而有效而完整地挖掘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乐意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在互动中体会了欣赏的乐趣,增强了作品的感悟能力。

(二)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情境。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针对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用有关的音乐,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欣赏的积极性,感染学生的欣赏情绪,加深对文化,历史以机及美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应该创设出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情境,鼓励学生创作出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作品。特别是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下,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多媒体教学中,形、声、色并茂,能完成形象、线条、色彩、质感、空间视觉的直观性的再现。易于营造主体的欣赏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从中品味艺术魅力优秀的艺术作品。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如我们在欣赏罗中立的《父亲》时,可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作品里的人物,再加以说明。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体验画面中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的劳动的艰辛,产生审美同情。这时的学生受到欣赏对象(父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各种感受,使自身的情感融人画面。当学生进入联想境界后,教师如再能用激昂的语调说:画面上是一个凸显着一个朴实憨厚的、几乎是现实形象真实翻版的农民形象,他已操劳了一辈子,他的手上和脸上镌刻着勤劳、坎坷和善良,但是他在如此的年纪还不能停止劳作,也许这就是他的“命”。”这时学生们原先模糊的,朦胧的审美享受,一下子就变的清晰了。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 快地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这一点尤为重要。

(三)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开展美术鉴赏教学。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的世纪,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并进入到了社会各个领域,从而极大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的每一个层面。毫无疑问,美术教育不可能置身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潮流之外,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热点。在有条件的学校应鼓励学生在学习美术鉴赏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资源主动地收集,筛选,分析,整理图象和相关背景资料,扩展学习资源,开阔视野。例如:我在上高一美术鉴赏《外国近现代建筑艺术》时,首先提出问题:

(1)现代建筑在艺术处理方面有哪几个特点?

(2)美国建筑设计师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体现了哪位中国哲学家的思想,这种思想强调什么精神?

(3)法国郎香教堂等现代建筑所主张的是什么样的建筑思想?体现出了什么样的现代精神?然后再指导学生利用网上资源:

(1)教师提供与主题相关的网址,并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网页

(2)培养学生的探索研究能力,并要求学生以所找到的资料为基础,试写一篇与主题相关的小论文。

(四)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的特点选用适当的教学方式。

要使高中美术鉴赏课真正发挥美术教育的功能,在面对教学对象时还需要我们美术教师 采用恰到好处的教学方式、方法,实现在教学中学生的转变和进步。由于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及教学模式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过去一直是“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厚积薄 发,水到渠成”,许多学生对美术课存在很多偏见和错误的认识。由其是在农村中学颇为严重。如:我在上高中美术课时,就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我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的回答基本一致:上美术课是美术考生的事,与他们无关,他们学习美术纯属浪费时间;还有一些学生来自偏远山区,根本就没上过美术课,不懂美术是什么?更有一些学生不得已来找我参加美术高考训练,原因是文化课不行,不得不出此“下策”。广大学生对美术课的认识明显存在偏见和误解,特别像我们这样的农村中学更是如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来教学。首先,我们来看看美术课教学的两种教学方式:

(1)理性分析: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感性综合式局部感觉归纳为综合感受。

以往我们教学偏眼于前者,现在需要注意两者的平衡。美术鉴赏课需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而情感不是概念,不能依靠分析获得。当学生对某些作品和现象产生浓厚兴趣并全上身投入时,会产生丰富而强烈的情感意象,想象力格外活跃,这才是真正接近艺术感受的状态导致艺术的感悟。例如:根据上述我校的这种情况,我在上课时告诉同学们,高中美术课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提高审美水平,一个高素质的人,不可缺少审美能力。而且美术课和其他学科一样,通过学习逐步提高,与"艺术细胞"无太大关系。人人都可以学,人人都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后来,我又带领学生在多媒体教室里观看相关的影象资料。如:齐白石,徐悲鸿,达芬奇,毕加索,凡高等等及其作品。让学生了解这些大师们都是文化修养很高的人,并不是他们文化课不行才学美术的。

总之,普通高中开设美术鉴赏课,是加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向重要措施。实行高中美术新课程无疑要面对种种复杂的局面,但是如果美术教师对高中美术教育的作用,有了清晰的认识,情况就会逐渐好转。事实上也证明了许多美术教师都是多面手,艺术本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规范,变则通。教师对相关美术专业的钻研,对艺术规律的深刻认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艺术休养,使得我们美术教师在新课改后,在高中美术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美术欣赏论文 篇七

内容摘要 :

在素质教育精神指导下的美术教育中,美术欣赏活动进一步受到重视,被视为幼儿园实施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能提高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成为美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欣赏活动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各地幼儿园对美术欣赏活动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过美术欣赏活动。美术欣赏活动呈现出很多不足。本论文主要围绕“通过美术欣赏活动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正确引导幼儿进行美术欣赏从而达到提高幼儿创造力的目的)展开研究。阐述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理论依据,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选择各种适合幼儿欣赏的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

幼儿;创造力;美术欣赏

美术欣赏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指出,在《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要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培养幼儿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丰富的审美情感,激发他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在素质教育精神指导下的美术教育中,美术欣赏活动受到重视,被视为幼儿园实施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能提高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成为美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培养幼儿欣赏能力的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他们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的教育活动。

美术欣赏活动既能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想象的广阔空间,又能提高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产生创造的欲望。

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它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开始,通过知觉与联觉、统觉而变成情感和意志的过程。我国古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曾说过:“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揭示了量的积累与质的把握、认识的广度和理解的深度之间的辨证关系,也佐证了“见多识广”这一俗话的合理性。同理,幼儿只有广泛的接触、感受优秀的美术作品,才能潜移默化地逐渐认识美术作品和美术创作的规律,也才能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感悟和借鉴发展自己的美术创作水平,并从中得到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幼儿美术欣赏的目的是通过幼儿对各种美术作品的感知、叙述和分析,初步懂得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能对美术作品做出自己的评价,扩大审美视野和丰富审美情感。

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认知活动和思维活动,儿童所得到的不仅仅是对美的认识,还能了解人文、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许多相关知识,是形成多元文化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儿童对作品进行感知、描述、分析和评价,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儿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美术欣赏活动是帮助幼儿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源泉,是获得丰富感性经验引发幼儿创造灵感的重要途径。

那么,我们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应通过哪几个方面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

一、创设宽松的环境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宽松的环境是幼儿敢于求新求异的前提,能为幼儿提供可以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宽松的环境即宽松的、无压力的、师幼平等的环境。创设宽松的环境,是指教师不把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强加于幼儿,而是要给每个幼儿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幼儿都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其作品的看法,并且充分肯定每个幼儿的感受和理解,给幼儿一个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从而提高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对幼儿进行适当引导。

美术欣赏不存在完全正确的答案,对于同一项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例如,教师与幼儿一同欣赏达芬奇的油画作品《蒙娜丽莎》时,有的幼儿会觉得画面中的人物很有母性,很漂亮,很有亲切感,整幅画面给人感觉很温暖;而有的幼儿却觉得画面很黑暗,很冷,就会给人有种很恐怖很害怕的感觉等。个体差异使得幼儿有完全不同的体验。而教师则要给每个幼儿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鼓励每个幼儿都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其作品的看法,并且充分肯定每个幼儿的感受和理解,对于幼儿的理解和感受给予一定的鼓励。幼儿只有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才会有大胆求异的可能。如果幼儿担心被笑话或者被指责而有所顾忌,缺乏自信心,使得幼儿不敢说出与别人不同的看法,影响幼儿的创造思维,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写实的美术作品,人们对其内容和情感表现倾向的认识大致相同。如果有个别幼儿的认识完全偏离,教师可以采取让幼儿讨论的方式,让幼儿各自发表不同的见解,以对认识存在偏离的幼儿进行正确引导。教师可以请每位幼儿都来大胆说出自己对其作品的理解与感受,促发幼儿进行讨论,逐步引导幼儿获得正确的认识。

二、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对话法是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它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幼儿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由于幼儿欣赏经验的缺乏,需要教师做好幼儿与作品之间的中介,引导幼儿与作品进行对话。其中,教师开放性的提问是幼儿与作品之间进行对话的桥梁之一。只要运用得当,提出的开放性问题就能成为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手段。

在引导幼儿观察欣赏对象时,提问:你在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这像什么等,能促使幼儿产生想象的需要和动机,并激发幼儿去搜索大脑中的表象,选择已有的形象组成新的形象。特别是在欣赏西方抽象作品时,幼儿面对高度抽象的图像和线条,在教师开放性问题的激发下可以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再借助想象将这些抽象的图像和线条与相应的事物联系起来。如幼儿在欣赏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时,教师问:你在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幼儿把这幅作品中抽象的图形想象成了一个保龄球;一个妖怪等等,教师接着提问,促使幼儿在注意主要形象的基础上,展开有情节的想象,教师再接着提问:你们能不能创造出一幅更漂亮的作品呢,触发幼儿进行讨论,提高幼儿的创新思维,并产生创造的欲望。

三、分析作品的表现形式

幼儿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首先是对作品中具体形象的认识。屠美如在《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中曾提出:教学实践证明,对齐白石的鱼、虾图;徐悲鸿的奔马,群狮图;陈永佛的花鸟画;米勒的《拾穗》;莱顿的《缠线》;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一些作品,儿童都非常感兴趣。这些作品描绘了儿童熟悉的事物,或者有一定情节的动态人物,一方面儿童可以通过观察这些事以及人物的神态和身体动作来感知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物和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及整个画面的色调构图等方面来感受作品的意蕴,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的欣赏使幼儿对事物更敏感、人物命运的体察更细致和富有同情心,情感体验更丰富。并扩充了儿童的知识面,开阔了眼界,有益于幼儿的思维模式。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幼儿透过内容,认识作品中的点、线、面、形、色等形式要素。教师引导幼儿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如引发幼儿认识并分析欣赏对象的颜色、形状及线条的表现形式和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有什么不一样等,分析作品表现形式的过程,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仍以幼儿欣赏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为例,当幼儿在欣赏其作品时,教师就可以提示幼儿观察画面中的不同色块,引起幼儿对画面中不同色块的注意。为了让幼儿理解画家是如何把人和小鸟画得这样与众不同,教师可以提示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中的人和小鸟,看看它们与我们平时看见的人和小鸟有什么不一样,画家用了什么样的线条和形状使它们看起来和平时不一样。

教师启发幼儿注意作品的点、线、面、形、色的运用,分析作品的表现形式,总结作品是怎么样变形的,这对幼儿的学习来说是一种提升,它有利于幼儿学会在创作中大胆表现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更新颖的东西。

四、给作品起名字

给作品起名字一般是在对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进行的。幼儿给作品起名字的时候,是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并充分发挥想象力而完成的。教师应该鼓励每位幼儿都要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幼儿通过给作品取名字,能够引发幼儿对作品内容进行一个概括,并促使幼儿对画家作画意图的想象。在欣赏完作品之后,及时让幼儿进行自由的创作,能极大地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在欣赏完作品后,可以让幼儿用三角形,四边形、五角形、花朵、葡萄等基本图形来创作出更多不同的作品,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开展正确评价,激励幼儿创新

幼儿的知识、经验、能力都处于幼稚的状态。无论教师怎样细腻的指导、启发,甚至执手授意,他们的作品都不可能完美无瑕。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作品是否富有童趣,是否体现想象力或创造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只要发现幼儿思维的闪光点, 就应及时鼓励,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一)评价作品提倡鼓励

评价不是评议好与坏,对与错,而是为幼儿进一步思考、探索创造机会,是一个再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评画时,依然要多鼓励、多表扬。因为人的自我意识, 首先是他人态度的反映, 我们对幼儿的看法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怎样看待自己。对于幼儿来说,表扬效果远胜于批评。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尊重与羞辱对于他们的心理便是最有份量的一种刺激,保护它、发展它可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表扬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肯定,使幼儿更有信心和勇气继续去创作。

(二)评价的科学合理性

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促进和提高幼儿学习积极性,激励创造,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豪。评价要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幼儿在美术创作中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动中及时介绍幼儿有创意的表现,鼓励幼儿的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幼儿完成作品后,可以把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幼儿观赏,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创新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励他们的探索与创新,张扬孩子的个性。教师的激励评价,是对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有力保证。

幼儿处于一个充满幻想的年龄,幼儿的许多想法与现实有很大的距离,孩子通过美术欣赏活动,可以把美好的愿望、美好的想象变成可见的作品,由创作带来的惊喜和成就感成为幼儿进行美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所以,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开展幼儿创造力培养的最有效途径。

幼儿教育是基础的基础,是社会教育事业的一项奠基工程,是培养创造力人才的关键期,教育者通过有效的手段形式对幼儿进行创造教育,而通过美术欣赏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欣赏,使幼儿对事物产生兴趣,并产生创造的欲望。逐步形成幼儿美术创造的个性,并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通过欣赏,让幼儿感觉大自然,社会生活,艺术作品的美。使幼儿头脑中有丰富的美的事物的表象,使幼儿审美素质得到发展,让幼儿自由创作,能使幼儿在头脑中的美的事物的表象被激活,运用掌握的美术技能和工具材料,想象,创造出新颖、独特、有创造性的优秀幼儿美术作品。幼儿通过欣赏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美的形象,从而提高美的观察力、感受力、初步评价美术作品的能力。

结论:总之,美术欣赏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精神指导下的美术教育中,美术欣赏活动受到重视,被视为幼儿园实施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能提高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成为美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培养幼儿欣赏能力的教育活动,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认知活动和思维活动,儿童所得到的不仅仅是对美的认识,还能了解人文、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许多相关知识,是形成多元文化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儿童对作品进行感知、描述、分析和评价,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儿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选择各种适合幼儿欣赏的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运用教育学原理探讨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能使幼儿快乐地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培养幼儿大胆想象、敢于创新的能力,开阔眼界、陶冶性情、完善健全的人格。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大根 幼儿美术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4

[2] 刘金花 儿童发展心理学[M].浙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3] 俞国良 创造力心理学[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4] 俞国良 上海学前教育论文集[M].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2002

[5] 俞国良 幼儿教育[M].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6] 朱贤著 儿童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10

[7] 钱初熹 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

[8] 王建军 美术教学与审美创造力开发[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9] (德)埃莉萨·迪肯佩 儿童的幻想和创造力:关于想象旅行[M]. 石左虎译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4.6

[10] 屠美如 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934074.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934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