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金融市场学论文 金融市场论文优秀9篇 金融市场学论文论题

金融市场学论文 金融市场论文优秀9篇 金融市场学论文论题

更新时间:2024-05-23 02:08:01 点击: 来源:yutu

融市场交易之间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更主要的是借贷关系,体现了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是细心的小编征途帮大家分享的金融市场论文【优秀9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金融市场学论文 篇一

关键词:证券投资综合实验;实验实训课;改革;探讨

1证券投资综合实验设立和发展的重要性

作为地方性综合院校金融学专业实验实训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证券投资综合实验的设立、发展和不断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课程构成为培养金融学专业创新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一环。1)证券投资综合实验与金融专业其他课程相辅相成。金融市场学课程使金融专业学生能够初步了解金融市场运作概况,而证券投资综合实验则被视为以金融市场学为基础,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应成为地方性综合院校在金融市场学理论框架下,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学生获得证券投资操作实训机会的主干课程。证券投资综合实验与商业银行技能综合实训、保险营销综合实验共同构成金融学专业实验实训课程体系,形成全方位培养学生金融三大领域———证券、银行和保险领域实践操作技能的实验实训课程体系。2)证券投资综合实验是连接证券领域专业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技能的桥梁。地方性综合院校通过开设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和期货投资学等课程,能够实现培养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式地学习证券领域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学生通过前期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在掌握一定的证券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证券投资综合实验课程可以高仿真度或实盘进行证券投资实践操作,便于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循序渐进地培养和提高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有机结合。3)证券投资综合实验是院校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课程。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涵盖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性强的技术应用,以培养综合性专业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证券投资综合实验顺应了金融学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学科特征,满足了金融学专业实践技能教学的需要,能够不断提升学生各项业务的实践操作能力,保证学生更为深入地掌握证券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

2证券投资综合实验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2.1课程软硬件设施配合度欠缺

实验实训课程的顺利实施需要相关配套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对于证券投资综合实验课程而言,需要配套的专业实验室、电脑、多媒体设备等硬件、专业模拟操盘软件和真实证券操作软件。目前,地方性综合院校金融学专业基本实现安排相关实验室,保证学生开展实验实训课程学习,满足实验实训课程对多媒体、电脑等硬件设施的需要。但是,专业实验室数量较少,银行、证券、管理、财务和财税等不同领域实验实训课安排于同一实验室,且课后不开放或较少开放专业实验室,不再提供学生课后后续练习和反复操作的场所。专业课程实验室无法专课专用,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们的课程学习效果和老师的授课进度,而平时不开放实验室则不利于部分学生获得课后反复练习,跟进课程进度或熟练掌握业务操作技能。此外,电脑系统、网络状况与操盘软件等设备的完善与更新是确保证券投资综合实验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但是,地方性综合院校实验室的硬件系统缺乏定期维护和更新,授课过程中经常出现专业投资软件无法在电脑上安装或运行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反复练习,而网络运行状况的不稳定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授课进度。各种证券投资操作与金融市场变化紧密相连,授课过程中若出现多次断网现象,将影响授课主体和客体无法及时把握市场资讯,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做出正确投资决策。模拟操盘软件或真实操作软件是证券投资综合实验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重要的授课工具和学生学习的操作工具。目前,证券投资综合实验一般运用指定操盘软件,学生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在授课时间内自行学习实践。由于各款操盘软件功能与界面大致相同,但操盘软件的功能繁多,确保学生全面掌握操作软件的各项具体功能并与理论知识如K线图、技术指标分析等结合使用,应该是证券投资综合实验的重要教学目标,但授课教师普遍忽略这一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仅仅掌握软件的一些简单功能操作,未能对其他重要功能加以充分、综合使用,以辅助良好实验教学效果的实现。

2.2课程时间设置和课程内容不合理现象突出

证券投资综合实验、金融市场学和证券投资学等课程构成金融学专业证券领域的完整课程体系,专业教学培养计划应将相应课程安排在同一时间段,以便学生全面地进行系统学习与实践操作。但当前地方性综合院校在实验实训课程的时间设置方面不尽合理,一般将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分散安排在大学2~3年级的各学期,而实验实训课程安排在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这样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人为切断了学生知识体系构建的完整性,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完全分割开来;另一方面削弱了实验实训课程的应有教学效果,无法充分发挥证券投资综合实验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更全面、深入地掌握证券领域各种投资技术的作用。证券投资综合实验的课程内容设计也不尽合理。实验实训课与理论基础知识课的内容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目前专业性的实验实训课程教材较少,地方性综合院校在开展实验实训课程时绝大部分无法采用专门性实验实训教材,或仅仅以某一实验软件教程作为实验实训课程教材。由于证券投资综合实验大多采用模拟操盘软件进行实际操作,将操盘软件教程作为教材,导致实验实训课程内容被仅仅局限在简单的软件操作上,不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深入、全面学习掌握证券投资操作的各项技能。此外,证券投资综合实验与其他相关课程内容存在重叠交叉部分,大大增加了实验课程授课难度。授课教师担心课程内容与学生以往学习课程重复,授课时经常主观性省略一些基础性,但与操盘实验实训密切联系的关键专业知识点;同时由于目前实验实训课程安排合理性欠缺,学生通常已遗忘前期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知识点,而简单省略的实验实训课程内容实际上无法实现良好的实验实训课程教学效果。

2.3师生的重视程度不足

从授课教师角度看,地方性综合院校实验实训课程设置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师生对实验实训课程的重视程度。实际授课过程中,目前证券投资综合实验授课教师不仅课程内容设计较为单一,且考核方式也比较简单,一般以学生提交的证券投资实践报告作为评定期评成绩的依据。简单的考核方式无法充分体现学生的实践技能操作效果,也不便于教师总结实验实训授课程的经验与不足,从而不断完善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地方性综合院校不注重加强实验实训课程教师队伍构建,专门的实验实训课程任课教师数量较少,仅仅安排部分理论课程教师兼任实验实训课程教师。由于专业理论教师未能获得实验实训课程教学的相关系列培训,难以把握实验实训课程区别于传统授课方式的教学特点和教学重点,影响了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削弱了师生对实验实训课程的学习热情。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对于实验实训课的重视程度不一。大部分学生仅仅将实验实训课程作为一项学习任务进行,局限于课堂上被动听取老师讲解具体操作细节,课后不再积极主动地进行后续主动练习和熟悉掌握软件的操作。部分学生甚至在课堂上不听讲解,利用实验课程专用电脑和网络浏览其他网页,忽视实验实训课程对专业学习的重要作用,更有甚者在网上直接下载实践报告作为期末作业提交,未能把握实验实训课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难得学习机会。

3证券投资综合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3.1软硬件相配合,实施多元化的实验实训课程设置

与课程配套配置的软硬件设施是实验实训课程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院校应增加实验实训室开放,为证券投资综合实验提供课堂和课后学生练习操作的场所。不同课程对实验室设计、软硬件配置和授课时间要求存在一定差异性,但是部分学校却将税务实验操作、银行实训操作和证券投资实验等实训课程使用同一实验教室。为了避免实验实训授课效果受到影响,有条件的地方性综合院校应增建几间功能齐全的专业实验室,采取专课专用、小班授课形式,有效提高实验实训课程单位授课时间内的教学效果。专业实验室一方面应注意保持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的网络畅通性,确保实验实训课程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需要定期更新实验实训相关软件,确保课程内容与证券市场信息紧密结合。对于证券投资综合实验涉及对股票市场K线图的解读,以及对股票的基本面分析和价格、成交量走势等方面技术分析的课程特殊性,应通过增加安装各种专业软件,通过实验实训课程的学习真正理解证券投资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确保学生更为深入地学习和理解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熟练掌握各种证券业务实践操作技能。

3.2科学设计课时,充分发挥实验实训课程作用

证券投资综合实验课程设置需要与金融市场学和证券投资学等专业理论课程配套实施,作为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后的配套实践课程。1)该课程应在学生学习证券领域相关知识课程后予以安排。通常情况下,金融专业学生在大二阶段开始学习金融市场学,初步了解证券市场的相关知识,大三上学期学习证券投资学,进一步掌握证券领域的专业知识。因此,专业教学培养计划中,证券投资综合实验应该安排在大三上学期或下学期开课,以充分发挥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作用,促使学生及时在实践操作中深入地掌握金融市场学相关专业理论知识。2)证券投资综合实验授课时间应与传统课程授课时间有所区别。实验实训课程需要根据股票市场开盘时间进行合理安排,通过与股市开盘时间相互配合,才能保证学生投入证券投资的实战操作氛围中,真正体会证券投资与股票市场信息的密切相关程度,并在高仿真度或真实专业模拟投资操作中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实验实训课教师也可以就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面对的各种疑难问题,结合真实的股市开盘背景和股价波动情况更及时、更详细地予以解答。

3.3设定考核标准,提高学生对实验实训的重视

简单的投资实践报告提交无法展现学生对实验实训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无法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因此,该门课程的考核应设定多重考核标准,才能充分发挥实验实训课程对培养综合型专业人才的重要作用。作为一门课程,证券投资综合实验应充分借鉴传统课程的考核方式,以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正确率和课后作业完成认真程度等作为考核标准。此外,由于证券投资综合实验与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相配套的实验实训课程,该门课程的考核形式应忽略证券投资学等理论课程的笔试内容,重点考核学生各个实验操作环节,通过模拟操盘软件,以分组形式进行模拟证券投资,以学生操盘过程的投入程度、团队贡献程度和最终操盘成绩等综合考查学生对实验实训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应要求每位学生按时提交投资实践报告作为实验实训课程的学结。此外,任课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并可以考虑以资格考试成绩可作为学生期末成绩的加分项,充分调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积极性。

3.4增强师资力量,提高实验实训课程质量

作为专门的实验实训课程,证券投资综合实验需要配备专业的师资力量才能确保充分发挥实验实训课程对人才培养的应有作用。当前地方院校金融专业的实验实训师资力量优化可以通过以下四个途径实现。1)培养新的实验实训课程教师,形成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且实验实训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实验实训课程师资梯队,通过对金融专业现有教师力量的整合优化,特别是对证券投资方向师资力量进行全方位、综合性培训,以增加证券投资综合实验课程的实验教学师资力量;2)对原有实验实训专业师资进行专业深造、实践锻炼和定期考核。地方性综合院校原有实验实训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实验实训课程授课经验,通过对这些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既能不断提高教师实验实训课程教学水平,又能进一步提高院校教师对实验实训课程的重视程度。3)结合课程所需招募专业化师资力量,一方面壮大实验实训教师队伍,为开设更多金融专业实验实训课程做前期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加强本校实验实训教师与和新进专业师资的充分交流,建立实验实训课程师资力量的传帮带机制,以有助于持续提升实验实训教学的授课质量。4)地方性综合院校应定期组织实验实训课程师资到其他实验实训课程办学经验丰富的高校或各类证券投资机构进行实地调研和学习交流,取长补短,促进院校教师之间关于实验实训课程教学经验探讨,同时也有利于加强院校授课教师与证券投资专业人才的交流,有效构建证券投资综合实验实验课程理论界和实践界相互联系的桥梁。

3.5努力为学生搭建实习实践平台

实验实训课是连接专业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操作的桥梁,地方性综合院校应充分发挥实验实训课程的应有作用。1)通过定期聘请专业人才到学校开展专业讲座,为在校学生与来自证券公司实践操作前沿的专业人才交流提供平台,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当前证券行业发展状况和证券业务运作过程,从而扩展专业视野,提高学习证券投资综合实验的热情,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2)应加强与各大证券公司合作,共同搭建各层次学生的实习实践平台。如通过开展证券投资知识竞赛和模拟操盘手大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比赛,并由院校和证券公司共同为获奖学生颁发奖状、奖品或奖金,以此提高学生参与实验实训课的学习热情。3)地方性综合院校应广泛联系证券公司为本专业优秀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使学生在证券公司的实习工作期间学习各项业务操作流程,有效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证券业务问题等各方面的工作能力,实现地方性综合院校训练、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证券公司实现招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双赢目标。

4结束语

作为实验实训教学中的一门课程,证券投资综合实验对培养金融专业人才,尤其是证券业务投资操作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地方性综合院校金融学教学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为有效提升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实施证券投资综合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只有不断在实验实训课程的教与学过程中总结、摸索,才能不断完善金融专业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各个环节工作,实现地方性综合院校的金融专业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作者:申韬 黎畅 单位:广西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嘉,何海涛。对当前证券投资实验的几点思考[J].特区经济,2005(5):106-107.

[2]杨秀昌,张丽华。浅析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以《证券投资实验》课程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7):44-46.

[3]申韬,岳桂宁,黄绥彪,等。“五位一体”模式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2):136-139.

金融市场学论文 篇二

高质量的案例是案例教学实施成功的关键。教师精选出的案例要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具备典型性、代表性,要集合金融市场学的重点难点问题、金融市场的热点前沿问题选取。二要具备相关性,案例分析的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选取要紧扣教学内容,三要具备时效性,金融市场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波动的金融市场提供了很多精彩案例,如97年亚洲金融危机、08年次贷危机等,由于金融市场发展日新月异,案例要及时更新,与时俱进。

2.教师要完成从讲授者向设计师、组织者、总结者角色的转变

案例教学并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说明一定的理论或概念进行的举例分析,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做周密的策划和准备。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要对案例教学进行系统的设计,在对案例进行认真甄选的基础上,要吃透教学内容和案例,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体现教学目标与要求,要具备一定的难度与广度,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如1997年泰国金融危机,可以让学生思考以索罗斯为首的金融投机者通过哪些途径使得泰铢贬值,中国与周边国家受到的影响,这样一方面学生对衍生金融市场的金融工具有了更直接的认识,充分认识到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从国家的角度,深入认识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如何有效防范。在案例讨论阶段,教师起着组织者的角色,首先,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可以采用班级讨论、小组讨论的方式。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金融市场理论对案例进行讨论并深入分析,启发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案例讨论多数情况下答案并不是唯一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进行自由思考,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三,作为组织者,教师要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恰当简短的评价,评价既可以是对学生的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可以是对学生的反驳,引导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之,作为组织者,教师要充分调动起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在案例总结阶段,教师要对讨论及案例进行简短总结,首先,对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分析,要把讨论结果进行概括,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指出不足,其次,对案例进行简单分析,提出案例中的关键点,指出涉及到的理论内容,通过总结,使学生对案例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对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3.合理分配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的课时

案例教学是辅助理论教学的一种教学手段,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案例分析讨论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够更加深入掌握理论知识。而传统的理论教学有固有的优势,连贯性强,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理论的介绍离不开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只有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因此,在课时分配上,不能重案例轻理论,也不能轻理论重案例,要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的课时,引用案例不能过度,不必对所有的理论内容进行案例分析,结合教学目标、学生的接受能力、金融市场实际,选择性地选取教学内容进行案例分析。

4.重视案例库的建设

在金融市场学的案例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和实现可持续开展,需要建立金融市场学案例库,案例库是优质案例的来源,是金融市场案例教学强大的支持系统。案例的收集和撰写要消耗人力、物力、财力,需要较长周期,单靠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需要学院划拨经费进行案例库的建设,组成团队编制案例,国际知名的案例库无不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案例库的建设通常包含以下几个内容:(1)案例教学过程设计,主要涉及案例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设计问题、提供分析路径、考核方式;(2)制定案例库编写规范,包括案例数量、编写规范;(3)案例库成果的取得,包括金融市场学完整的教学案例库、完整的教案PPT等所有教学媒体资料及与案例库建设、应用相关的公开发表的论文1-2篇;(4)案例库维护,要及时对案例进行修改和更新,设定更新周期,以体现案例的时效性。

5.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方法,以学生为参与主体,因此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实施成功的关键,有的同学由于性格原因,不愿意发言,还有的同学怕回答错误,发言不积极,教师可以因材施教,要尽量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如布置不同的任务给每位同学,对不同的观点,要多鼓励、少批评,要善于挖掘他们的潜能,发现他们思维中的闪光点和创新点。

金融市场学论文 篇三

高质量的案例是案例教学实施成功的关键。教师精选出的案例要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具备典型性、代表性,要集合金融市场学的重点难点问题、金融市场的热点前沿问题选取。二要具备相关性,案例分析的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选取要紧扣教学内容,三要具备时效性,金融市场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波动的金融市场提供了很多精彩案例,如97年亚洲金融危机、08年次贷危机等,由于金融市场发展日新月异,案例要及时更新,与时俱进。

2.教师要完成从讲授者向设计师、组织者、总结者角色的转变

案例教学并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说明一定的理论或概念进行的举例分析,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做周密的策划和准备。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要对案例教学进行系统的设计,在对案例进行认真甄选的基础上,要吃透教学内容和案例,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体现教学目标与要求,要具备一定的难度与广度,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如1997年泰国金融危机,可以让学生思考以索罗斯为首的金融投机者通过哪些途径使得泰铢贬值,中国与周边国家受到的影响,这样一方面学生对衍生金融市场的金融工具有了更直接的认识,充分认识到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从国家的角度,深入认识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及如何有效防范。在案例讨论阶段,教师起着组织者的角色,首先,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可以采用班级讨论、小组讨论的方式。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金融市场理论对案例进行讨论并深入分析,启发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案例讨论多数情况下答案并不是唯一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进行自由思考,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三,作为组织者,教师要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恰当简短的评价,评价既可以是对学生的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可以是对学生的反驳,引导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之,作为组织者,教师要充分调动起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在案例总结阶段,教师要对讨论及案例进行简短总结,首先,对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分析,要把讨论结果进行概括,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指出不足,其次,对案例进行简单分析,提出案例中的关键点,指出涉及到的理论内容,通过总结,使学生对案例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对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3.合理分配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的课时

案例教学是辅助理论教学的一种教学手段,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案例分析讨论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够更加深入掌握理论知识。而传统的理论教学有固有的优势,连贯性强,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理论的介绍离不开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只有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因此,在课时分配上,不能重案例轻理论,也不能轻理论重案例,要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的课时,引用案例不能过度,不必对所有的理论内容进行案例分析,结合教学目标、学生的接受能力、金融市场实际,选择性地选取教学内容进行案例分析。

4.重视案例库的建设

在金融市场学的案例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和实现可持续开展,需要建立金融市场学案例库,案例库是优质案例的来源,是金融市场案例教学强大的支持系统。案例的收集和撰写要消耗人力、物力、财力,需要较长周期,单靠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需要学院划拨经费进行案例库的建设,组成团队编制案例,国际知名的案例库无不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案例库的建设通常包含以下几个内容:(1)案例教学过程设计,主要涉及案例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设计问题、提供分析路径、考核方式;(2)制定案例库编写规范,包括案例数量、编写规范;(3)案例库成果的取得,包括金融市场学完整的教学案例库、完整的教案PPT等所有教学媒体资料及与案例库建设、应用相关的公开发表的论文1-2篇;(4)案例库维护,要及时对案例进行修改和更新,设定更新周期,以体现案例的时效性。

5.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金融市场学论文 篇四

一、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对各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

既然西方学界对金融学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公司金融和投资学两个方面。那么,金融学的发展到底经历了哪些历程呢?事实上,现代金融学的确立还要从1952年马可维茨(Markowitz)在Jour-nalofFinance上一篇讨论“组合选择”(PortfolioSelection)的文章开始。马可维茨第一次用数学统计方法均值和方差来衡量预期收益和风险指标。实际上,在马可维茨之前,不少学者就对金融学理论的发展贡献了不少的经典理论。例如,费雪早在1896年就提出资产当前价值等于其未来现金流贴现值之和的思想,即DCF贴现现金流法;1934年,格雷厄姆出版了《证券分析》这一经典价值投资论著;1938年,麦考利第一次提出久期的概念。而在1952年马可维茨提出投资组合理论以后,1958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提出了MM定理;1960年代,夏普等学者推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因素模型和APT套利定价模型;1973年,布莱克和舒尔茨提出了期权定价的一般模型,即B-S模型。而后,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许多学者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拓展。

这些理论从简单到复杂,从开创性到发展型,从公司金融类到投资类,再到金融工程类,有纯理论的推导,也有应用于实践的方法。把这些理论全盘照搬,直接应用于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之中,显然并不一定适用。因为金融证券类专业各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并不相同,全盘的填鸭式教学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很难奏效。显然,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历程要求对各专业层次、年级层次和学术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化的教学体系的设计。

金融证券类专业各层次的知识水平、教学要求有比较大的差异。一二年级的本科生、三四年级的本科生以及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各个层次的学生其知识水平肯定不同,而且理论教学的深度对各层次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比如,在知识层次方面,一二年级本科生专业还没有接触,部分基础课也只是刚刚入门;而三四年级的本科生才刚刚接触相关的专业课;硕士研究生虽然对专业课的要求有所提高,但是现在硕士研究生中不少学生来自本科其他专业,短短的二到三年时间需要补充不少的专业知识。而在教学要求方面,本科生目前主要是通才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本科生学习本专业知识内容,也要求本科生学习各专业模块的内容。相比之下,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时间也并不算多,其理论教学侧重于面而并不精深;硕士研究生理论教学的要求较高,同时也有升学进一步深造的可能。不过,目前硕士研究生教学也在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上部分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稍差,因此,在本科生教学基础的要求之上加以深化,由面及里侧重于线,理论与应用两方面相结合;而博士研究生的理论教学深度较高,而且研究视角一般较集中于某一点,不再像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那样发散于面或者线。因此,博士研究生专业课程体系的理论程度最深,显然对教学的要求也与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并不一样。

不仅如此,即使同样是本科生,因专业的不同对课程体系的教学要求也并不一致。比如,金融学专业学生、公司金融专业学生与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理论课教学要求势必不同,而金融学专业中银行管理专业方向、国际金融专业方向或者证券投资专业方向等,对课程的配置和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深度的配置可能也会有所不同。比如,数理知识的教学,金融证券类专业的教学往往与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相互交叉。但仅就本科专业而言,金融工程等专业尤其需要相对层次较高的数理知识用于金融工具的设计和开发。对于一般的金融学等专业,数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要求可能会低一些。因此,一般的金融学专业和专业性要求更高的金融工程专业,在证券类专业课的教学上也相对应存在着不同的层次。

二、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分层化分析

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如何针对各层次学生的要求加以分层化教学呢?笔者所在的金融学院,既在金融学专业下设置了公司金融专业方向,又主导了金融工程新专业的建设,现在又在金融工程新专业下并设证券投资的专业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整个金融学院既有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学专业,同时还有以投资学为主导的金融工程专业和证券投资专业方向,另外还有保险学专业,真正实现了大金融证券类专业的专业设置。同时,金融学院既有大金融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下设银行管理、资本市场运营和金融工程等方向),还新批了金融专业硕士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对于这些不同的专业和专业方向,相应的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当然也会有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比如,金融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金融经济学,财务管理专业将其作为选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以投资学方向为主体,而金融工程专业将其作为必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会更多地以数理经济学方向为主体;对于普通的本科学生金融经济学的教学以说明、分析为主,而对于硕士研究生金融经济学的教学则以量化推导为主;对于一般的本科生可以以应用为主进行讲解,而对于高年级和硕士研究生可以适当地以数理分析的方法进行讲解;而在教材的选择上,本科生可以用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布莱恩?克特尔所著的《金融经济学》,该书主要以论述和图示为主,相对较为浅显,而对于不同专业层次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则可以用杨云红老师所著的《金融经济学》和王江老师所著的《金融经济学》。

另一门金融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金融市场学,由于课程主要的目的在于介绍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基础知识,因此,其教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应该有不同的内容设置。比如,对于本科生,它是金融学入门课程,可以以介绍各金融市场的划分、功能实现和相关金融产品的运作实现机制为主进行教学,以便本科生对金融市场有初步的认识;而对于已经了解了金融市场和各类金融产品运作模式的高年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可以进一步讲授金融合约理论、信息经济学、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的模型的结论,以使其了解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制度等运作,并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金融制度和金融机构的运作模式,进一步了解金融市场运作机制的本因;而对于更高层次的学生,如博士研究生和个别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可以结合新制度经济学、合约理论、法与金融学等各方面理论,构建制度内生观点的金融制度分析理论框架,讲授金融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金融制度演化的内在规律,也可以涉及金融体系的选择和设计,充分了解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产生和发展的制度变迁因素。

作为一门内容相当全面的资本市场专业课的投资学,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投资学I、投资学II和投资学III进阶课程。对于本科学生,可以重点讲授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市场均衡理论,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现代金融学理论;对于高年级的本科学生或硕士研究生,可以专门设置相关基本面的证券分析内容和资产组合管理内容进行讲解;而对于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或者已经经历过前两个知识阶段投资学学习的学生,可以进一步讲授普通的期权、期货及其他衍生证券的基本定价知识。金融工程作为专业课程,也应该分层次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比如,对于普通的金融类专业本科学生,可以以介绍金融工程工具、手段和策略为主,同时恰当介绍部分较为浅显的衍生工具以利于讲授金融工程的手段和政策;而对于金融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以及其他硕士研究生,则可以进一步相对深入地介绍部分金融工具创新和产品开发,同时讲授更高层次的金融工程手段和策略。相应的期货、期权与衍生证券这一课程也可以进行分层教学。普通本科学生以介绍简单的衍生证券为主,以利于入门;对于相对专业的本科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则可以作为金融工程这类专业课程的进阶课程,进一步介绍较为复杂的期权定价和衍生证券定价的方法,以及介绍新型期权、指数期权、期货期权等衍生品种。

事实上,对于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还有一类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那就是实训课程。证券类专业课程有必要加强具有时效性的内地金融市场的实际案例,联系相应的理论加以体会。其一,对于本科学生要加强证券分析类实训课程的培养,辅助以大量的A股证券分析方法应用的实例;其二,对于金融证券类专业学生,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选题方面,尽量以实证为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三,对于更高级的学生,金融工程等证券类专业的学生,由于其未来的就业很可能就是证券公司、投资管理公司等纯粹的投资行业或投资岗位,因此,有必要在专业课内加强金融证券专业应用文写作教学,尤其是诸如研究报告这样的应用文的写作。至此,应该说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分层化教学的模式已经初步形成,既是系统化的,又有针对性,有助于这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实行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分层化教学的对策

1.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历程要求对各专业层次、年级层次和学术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化的教学体系的设计。现代金融理论从简单到复杂,从开创性到发展型,从公司金融类到投资类,再到金融工程类,有纯理论的推导也有应用于实践的方法。而金融证券类专业各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并不相同,全盘的填鸭式教学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很难奏效。

2.各层次学生知识体系和知识水平的不同要求进行分层化教学体系的实践。金融证券类专业各层次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要求有着比较大的差异。一二年级的本科生、三四年级的本科生还有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各个层次的学生其知识水平肯定不同,而且理论教学的深度对各层次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

金融市场学论文 篇五

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现代银行的出现,将货币经营与信用活动融为一体,虽然金融市场有所发展,但金融活动主要集中于存款货币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金融研究也主要集中于货币银行方面;20世纪30年代随着宏观经济学的出现,金融学建立起宏观货币经济学理论体系;50年代后各经济主体迅速增长的理财需求使得以金融衍生工具创新为核心的金融市场迅猛发展,金融学理论从宏观抽象理论分析转向了微观金融分析,运用投资组合理论、CAPM模型和MM定理对资产组合、衍生产品定价和风险管理进行研究等逐渐成为金融学的主流。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大一统的计划金融,不存在金融市场,金融只研究宏观的货币政策、理论和银行存贷款业务管理;改革开放后从大一统的计划金融转向了多元的市场金融,形成了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建立了多层次金融市场,微观金融发展迅速,金融研究转变为注重研究微观个体的金融决策;尤其是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城市信用合作社等地方性商业银行和证券、保险、基金和租赁公司以及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全国各个地区纷纷成立,主板市场包括中小企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技术产权交易所以及债券市场等多层次金融市场迅速发展,投融资工具及其衍生工具等金融工具创新,如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成为突出问题,这就要求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出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能力、能将宏观经济分析与微观业务操作与创新能力融为一体处理各类金融问题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而目前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还不能适应各地区经济金融迅速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许多金融机构招不到所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学生面临相当大的就业压力,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结构还适应不了经济金融部门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要。因此我国金融学专业人才质量和结构的矛盾已成为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专业建设中必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缺乏特色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是由专科院校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其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力量、生源层次等各方面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存在较大差距,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目标却缺乏特色,和教学研究型、研究型大学基本没有什么差别;而且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金融的发展,金融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再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笼统地定位为高级金融人才是适应不了我国经济金融迅速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基本沿用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和实验室教学以及实践实习等设置课程体系,主要注重宏观金融基础理论、专门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论文撰写的训练,新型微观金融理论和数理知识传授以及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相对不足。虽然宏观金融部分教学可以使学生较好地理解金融政策,但如果缺乏微观金融基础使学生难以深入理解金融的内在本质与运行机制;数理知识的不足使得学生对现代微观金融三大核心理论CAPM模型、MM定理和B-S欧式期权定价模型的学习都可能感到困难,更不用说深刻理解和运用了[1]。虽开设了与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等相对应的《会计原理》、《证券投资学》等课程,但对加深学生对金融市场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开设相对不足;只开设了商业银行业务模拟、证券实时行情分析与交易模拟、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实验课程,还缺乏外汇行情分析与交易模拟、期货模拟交易与行情分析及保险实务模拟等方面的实验课程。

(三)实践性教学相对不足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虽然专门安排了实践性教学,但由于与本地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缺乏深入的合作关系,有的学生找不到金融机构进行各种实习,即使到金融机构的各种实习业大都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在实际业务操作中深化对金融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强化技术技能培训。

(四)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资大部分是来自高校的博士硕士,虽然受过较为系统的经济金融学学术训练,具有较深厚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但由于大多没有在金融机构工作过的经验,自身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业务工作经验;虽然也从金融机构等实践部门聘请一些高管和业务人员来学校进行讲学,由于他们时间和精力有限,很难系统地进行课堂教学和实践指导。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路径探讨

(一)人才培养目标创新

由于和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各方面差异的实际存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生存发展必须要寻求错位发展,形成自己的培养特色。其培养目标是应该为本地区金融业发展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在培养学生良好基本素质、掌握金融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更应突出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特色,强化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和微观专业技术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毕业就能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业工作。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应该是服务本地方经济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培养的学生应全面掌握金融学专业基本理论体系和和专门知识以及金融领域基本工作技能,形成良好的金融专业素养;主要应关注金融及相关领域的原理性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系统训练,侧重学习掌握基本经济金融理论及其应用以及金融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要求学生掌握现代金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管理技术,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外语和数学等现代金融活动所必须的工具以及良好的人文品德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人才具备的应用型特色应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然应用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是有差别的,不仅要求熟练掌握运用各种金融微观业务操作技能,更要求具有坚实的金融学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培养的人才不具备宏观理论分析能力,那就是工具主义教育,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题中之义了。[2]

(二)课程体系创新:构建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1.突出能力导向

应根据金融学专业对应的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来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应从学科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在坚持学科专业导向的基础上、强化能力导向,不必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专精深,而应关注专业知识的广度和交叉融合,在基本掌握经济金融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突出对现代金融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较为系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训练。

2.课程体系模块化

打破原有的按学科范畴设计教学内容的框架,以基本素质、经济学基本素养、分析工具、宏观抽象、微观分析、操作技能等能力培养进行金融学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可分为通识模块、基础模块、方法论模块、宏观模块、微观模块、实验模块等通识模块主要强调学生品德操守、人文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等政治思想理论课程;基础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为后续的金融学理论和专门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经济法等;方法论模块主要体现金融学的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的金融分析工具支出,由于金融创新出于规避风险和管制的需要,金融衍生产品如期货、期权发展迅速,其定价对于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金融分析工具要求很高,这是现代金融人才所必须掌握分析能力,主要包括微积分、概率与数理统计、线性规划、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程序设计等;宏观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宏观经济概念、宏观思维方法和抽象分析能力,使学生能深刻理解金融现象的本质,主要包括国际金融、中央银行学、金融监管学;微观模块主要体现金融学科的微观化、工程化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适应金融新发展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要求,主要包括投资模块(证券投资学、金融市场学、投资银行学、金融工程学、公司金融),银行模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银行信贷管理、银行会计)、保险模块(保险学、个人风险与保险);实验模块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缩短理论学习与实践差距,强化理论应用实际的能力,其关键在于开发设计有效的实验课程,要涵盖金融行业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等主要涉及的实务操作,当然可根据各个学校不同的情况有所侧重,主要包括银行实际业务操作模拟实验(如国际结算业务、银行会计业务等)、公司财务业务模拟实验、证券投资业务模拟(如外汇、期货)、保险业务模拟、金融工程实验、金融统计分析等等。由于各教学模块中教学内容存在着较多的内容交叉与重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本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实际,确定专业建设定位与特色,在各教学模块中教学内容中注意综合平衡,做到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课程体系模块化改革的关键就在此。

(三)实践性教学的创新

加强本地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深入合作是实践性教学的关键。以专业导论、认知实习、专业实习、金融专题调研、毕业实习、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专业导论的学习,使刚入大学对金融专业所知甚少的学生对金融学专业和相关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通过第一学年通识模块、第二学年基础模块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较为完备的人文素质和经济金融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这时可以安排两个月的时间送学生到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以及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认知实习,使学生得到初步业务技能的培训,学生将对未来所从事的金融职业工作有一个初步的体验认识,可以引发学生学习金融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兴趣,将为下一步的专业宏观模块、微观模块、实验模块学习打下基础;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深入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掌握金融理论知识的学生在专业实习中通过在金融机构的工作实践培养运用所学金融学基础理论与专门业务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真正以金融从业人员的身份进行专业技能实践,培养学生作为金融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利用暑期安排学生进行金融专题调研,要求形成调研报告,既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论文写作是大学本科教育最后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带着毕业论文选题所需解决的问题到金融机构进行毕业实习,学生在金融工作实践中有针对性地深化对所学金融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形成的毕业论文是对本科四年金融学专业学习的一次全面总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课题研究,可使学生开阔学术视野,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到初步的学术研究训练。

(四)师资队伍建设创新

金融市场学论文 篇六

关键词:可行性;设计;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0-0070-71

研讨式教学主要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和学生共同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研讨式教学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觉学生的创造潜力以便学生施展才华;同时,研讨式教学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启发性和探讨的价值。

一、研讨式教学在金融学专业推行的可行性分析

研讨式教学的核心在于通过教师的指导,将“研究”与“讨论”有机结合起来。这在具体的实施中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1)实施研讨式教学的主体——学生具有一定的研究或讨论的基础,也就是学生需具备相关知识积累,这是该教学法可以实施的基本前提。(2)作为实施教学方法载体——课程具有可讨论性,即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和有效结合;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有利于寻找新的研究点,可以激发学生研究与讨论兴趣。(3)实施研讨式教学的指挥者——教师,需对该门课程的内容及发展变化有清晰的认识,并对该领域的问题有一定的研究,这样才能设计较好的研究和讨论题目。(4)课程的考核教师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考核的独立性有利于检验教学的效果。

金融学专业的绝大多数课程具有实施研讨式教学的条件。(1)金融学的专业课一般在本专业的大二、大三开设,学生已经具备了经济学的思维和金融学的基本知识,具有了一定的讨论问题和研究的思想。(2)金融学的专业课,比如投资银行学、保险学、金融市场学、公司金融学等课程,它们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均与实践紧密结合。尤其是在历经了金融危机,这些课程的内容都遇到了新问题,比如投资银行的功能和角色定位发生了很大改变;经济金融环境的巨大变迁导致的金融创新的重新思考(金融市场学);保险市场的发展及保险基金的投资及风险控制(保险学)等,这些都重新引起理论界和实业界的兴趣和各种争论,这些争论和猜测为学生的深入探讨提供了很好的素材。(3)由于专业课实行教师负责制,本团队教授专业课的教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课程内容及变化把握较准,对学生学习的情况也比较了解,能很好地设计适合学生讨论问题和研究项目。(4)对于专业课考试方式的选择老师有一定的自主性,考核自主独立,可将学生平时的努力和表现最大程度的体现,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检验效果。

二、研讨式教学模式与与设计

研讨式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成五步:(1)教师指导选题。教师通过对课程导论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课程的线索。并根据教学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别讨论一个具体的内容,教师要提前告诉学生查找资料的要求和方法;(2)学生独立探索。学生按教师的指导独立查找资料,并撰写讲稿;(3)分组交流。指导学生将学习的知识和心得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由每个小组推选几位同学在班上集中讲授;(4)大班评讲。师生一起评议由各小组推选的学生的宣讲,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5)总结。要求每位学生根据体会写一篇文章,以便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效果。

这些步骤是研讨式教学的一般步骤,要想真正体现研讨式教学的精髓,还应针对不同的课程对教学进行改革。下面以《投资银行学》为例,进行说明。

1.教学目标的调整。投资银行作为全球发展最为迅速的金融行业,它的产生、运作和机理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但投资银行近些年来无论从经营范围还是组织形式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于这样的现实,课题组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以掌握理论知识为基础,注重学生实际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现实案例的剖析和研究,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的调整。投资银行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是体系已初步完整,但内容较为庞杂,现有的教科书内容差异较大。针对这一具体情况,将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突出理论、实务和科研相结合的特点。按照投资银行的业务类型安排章节,并以最新发生的案例作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投资银行业务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力求做到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业务技能的实用性、政策法规的准确性和信息资料的时效性的四个“统一”。在关注全球投资银行业发展和变化的同时,密切联系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践,注重反映投资银行对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和经济改革深化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3.教学方法的调整。(1)课堂讲授方法的创新。教师要提高教学技巧,多用启发式和民主式的教学方式,促进良好课堂氛围的形成;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既可以扩大知识量和信息量,又可以通过音像资料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立体性。(2)研究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某些具体问题,搜集整理资料,可以借助各种媒体和图书情报,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和结论,并通过小论文体现出来。(3)课堂辩论法。教师要认真组织课堂辩论,在辩题设计要注意必须具有两种以上可能发展趋势的事物,且辩题应对抗性,以便学生可以对辩题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4)课堂讨论法。由教师提出主题,学生寻找资料,教师要鼓励学生各抒已见,并形成倾向性意见。

4.考核方式的调整。考核方式是研讨式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举措。主要是改变以往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做法,而采用期末考试、小论文、课堂讨论和辩论三方面结合的方式来确定本课程的成绩。(1)、(2)、(4)这三个方面的调整主要是调整教师的行为,是研讨式教学必要条件;而第(3)是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环节,是改革力度最大的部分。

三、研讨式教学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实施

根据上述构想与方案,制订了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以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为指导思想

1.尊重学生。提前向学生公布课程教改方案和教学计划,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并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

2.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教师要提前布置研究题目,让学生做好课外准备工作,然后形成小论文或发言稿,或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辩论,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小论文、课堂讨论或辩论进行点评或总结。

(二)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以下几种能力:

第一,研究判断能力。围绕着已经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分组搜集资料,分组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既有个体的努力,又有群体观点的碰撞,经常开展课堂讨论和辩论,可以提高学生的研究判断能力。

第二,独立思考能力。研讨式教学的实践通过课堂启发式提问、课后讨论题和辩论,并将在这些环节中的表现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三,语言综合能力。要求学生根据设计好的课堂问题,通过查找资料写成小论文或发言稿。通过对众多资料、数据加以整理和取舍,归纳和提练自己的观点看法,要求学生能够做到条理清楚、观点突出、有很强的针对性。

(三)教师要提高课堂的生动性

首先,教师要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搜集起来,经过加工运用到教学中。其次,教师应从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中选出能说明变化趋势和引起深入思考的案例,以作为课堂使用的素材。最后,必须强调材料的精确、具体。可采用学生提前收集了解,或者由教师自己收集整理,将和所选案例有关的背景信息要有充分的考证。

(四)关注行业和理论的最近变化

此次金融危机之后,金融机构组织形式、经营理念、经营方式、行业结构、金融创新的风险、金融市场的结构等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都是值得在教学中探讨和研究的。为了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应采用一些方法:(1)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应突出这些问题,以便在时间上保证;(2)以课堂讨论、课堂辩论或小论文等多种形式参与到教学中;(3)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及时搜集时事教育光盘,编辑后为教学所用。

四、研讨式教学的实施效果

通过对两届学生的实施,事实证明研讨式教学的实践是比较成功的。从教学的过程来看看,研讨式教学改变了课堂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状;教师讲述的内容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大大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从学生的学习来看,改变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现状,学生开始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提高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通过研讨式教学学生拓展了视野,开阔了心胸,也大大提高了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冰清。一种值得在大学推广的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3):67-68.

[2]于林平。浅论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10):28~31.

[3]郭汉民。历史课程研讨式五步教学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6,(2):34-35.

金融市场学论文 篇七

[关键词]金融学 新理论研究 应用 发展

金融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两大部分。宏观金融学主要研究对象是金融市场体系,通过相关的金融理论的指导,可以实现对金融市场中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调控,从而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微观金融学主要研究内容是金融产品的定价规律以及金融风险的管理制度,同时研究企业如何更好地进行投资和融资,并在收购活动中进行风险管理的研究。可以利用金融学的新理论来实现对金融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评估,通过金融市场的实践验证金融学新理论。通过金融市场的规范化运作,金融学新理论就可以为未来的金融创新提供极其丰富的思想源泉。

一、金融学的新理论研究概述

金融学理论在不断吸取其他学科精华的同时正在逐步发展,最近几年出现的一些新的金融学理论对于原有的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由于传统的金融学理论与实践有一定的差距,用其解决当今金融市场出现的问题,已经不太合适,新理论的提出,可以对金融市场的波动有更加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在那些比较关键的理论问题上,例如,市场的有效性问题、方差对市场波动度量的可靠性等,金融学新理论通过自己的完善和调整,有了一些新的进展。虽然在新理论,例如行为经济学、生态经济学、非线性复杂动力学金融理论等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这些争论并不是绝对对立的,未来发展的方向必然走向统一和协调。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金融学新理论必然会保持顽强的生命活力,研究的热点也将会变得比较多元化,例如,非线性方法将会被广泛应用于金融学,其中混沌理论和分形方法会打破传统“市场均衡”思想的束缚,更深一步探索金融市场的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以及他们之间的相关作用关系和动态转换形式,这些都会给金融学新理论带来质的飞跃。

二、几个金融学的新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研究领域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该理论将金融经济学和心理学进行了有机的融合,把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方法借鉴到金融经济学中,进而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最近几年,对于行为金融学研究方兴未艾,理论界对其的关注度非常高,尤其是对于资产定价模型的建立上可能有非常重大的突破。

1、行为金融学的理论研究进展

Barberis、Shleifer和Vishny三位学者建立了BSV模型,该模型对于投资者的心理进行了系统性的分类,按照投资者在进行实际金融操作中存在的心理判断偏差,将其分为两种偏差类型:一是典型性偏差,二是保守性偏差。前者的产生是由于投资者对近期金融数据太过迷信,导致这些金融数据产生集体性偏差特性;后者是由于投资者不能够按照金融市场的情况变化对自己的投资模式进行适当的修改。该模型可以很好的解释反应不足与反应过度现象。

Hong和Stein二位学者建立了HS模型,该模型对投资者进行了合理分类,他们将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消息观察者,二是动量交易者。前者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判断,对股票价格进行预测,与此同时,这些个人分析所得出的金融信息会在消息观察者之间传播,该种类型的投资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他们的投资行为没有充分考虑当前或过去的股票价格,可能会导致反应不足的现象。后者是试图利用前者的反应不足来实现自己套利策略,但是这类投资者往往会出现另外一个相反的现象,也就是反应过度。

2、行为金融学的理论研究的应用

虽然行为金融学对投资者决策过程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以及不确定性,但是很多研究表明,该理论对很多金融市场现象都有比较好的解释。

(1)该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股票价格中的混沌现象。对于股票市场而言,股票价格具有很强的不可预见性,在其中会出现过度波动的现象,很多时候股票价格会出现泡沫成分;

(2)该理论还可以很好的解释投资者中的从众效应,因为从众效应的存在使很多投资者对风险评估出现偏差,一些时候投资者会将那些盈利股票过早抛售,但另外一些时候他们却迟迟不愿将那些已经出现亏损的股票出手;

(3)该理论可以解释投资者对现金红利的存在偏好的现象,很多投资者认为股票风险会伴随着持有时间的延长而出现减少,他们总是认为自己的投资回报往往比自己的预期要低;

(4)很多情况下,投资者不能将

“好的”公司和“好的”投资对象相区分,不能将上市公司的短期优异表现和长期低劣表现相区分。

(二)非线性复杂动力学金融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1、非线性复杂动力学金融理论研究进展

金融市场这个系统不是简单有序的,它的运行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往往表现出混乱状态,即该系统是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一方面在该体系中投资者的投资行为通常是非理性的,常常会表现出反应不足或者反应过度的现象,另一方面,金融市场通常情况下会处于不稳定状态,实际价格分布会呈现出厚尾、非连续性等。最近,利用非线性复杂动力学金融理论,彼得斯研究表明,证券市场出现的不确定性是由于受到利益的驱动,各种力量相互交织,从而形成市场的复杂性。该复杂体系表现出局部混乱无序,但是从整体上看却有其内在的有序性;曼特尼亚研究表明,根据非线性复杂动力学原理,金融市场具有复杂系统的一切特征,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复杂体系;周炜星研究表明,金融学家可以按照非线性物理相关研究方法,将金融市场的各种经济数据作为物理实验数据来处理,从而探索出金融市场中一些内在运行规律。

2、非线性复杂动力学金融理论研究的应用

运用该理论可以很好地揭示出现实金融市场的内在运行机制。由于全球资本市场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金融国际化的特征非常明显,经济全球化使金融系统呈现出典型的开放性特征。利用该理论,可以得出金融市场运行过程中出现混沌状态,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复杂系统的非线性作用,该机制决定了金融市场的非均衡性及其开放性,即使没有受到外面环境的影响,也会出现内部的非周期性运动,这种运动的随机性非常强。在把握金融市场的动态时,利用该理论就可以对其制定科学有效的运行制度,并采取相应的金融政策对其进行管理,使其按照人们期望的状态进行运转。

(三)政策性金融学的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1、政策性金融学的理论研究进展

对于政策性金融学理论的研究,国内外很多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对其进行了探索。白钦先对该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概括了政策性金融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该理论的特有功能,并对

该体系的理论依据进行了阐述。曾康霖研究表明,要保证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多元化的要求对相关的金融制度进行安排。郭刚研究表明,应该综合运用财政学和金融学的相关理论,并依据公共产品为主要的切入点,进行政策性金融若干基础性的理论问题研究。

2、政策性金融学的理论研究的应用

运用政策性金融学的相关原理,可以很好的揭示金融市场在宏观方面产生、发展运行的内在机制。一般情况下,利用该理论体系可以进行以下方面的应用:

(1)揭示金融市场的内在规定性,通过比较可以对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进行区分,进而划清两者的界限,通过该体系可以分析金融学科与其他相近学科的内在关联性;

(2)通过该体系可以对金融市场产生发展的客观条件进行理论分析,进而对金融活动的基本原理进行详尽的剖析,为金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确定基本规则;

(3)运用该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金融资源在进行配置时所产生的结构性矛盾,进而为处理金融业内部关系提供正确理论指导。

三、结束语

最近几年,世界范围内的金融理论研究主要是沿着两个方向进行发展的:

1、在宏观金融学领域

研究重点是金融发展以及货币政策的制定,这些研究都是在整体上对金融市场进行着论证和分析。

2、微观金融学领域

主要是研究金融市场效率、金融产品定价以及经济主体货币需求行为等现实金融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后危机时代这一特殊时期来进行的,对预防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总的来说,这些金融新理论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使之更加适合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何孝星,赵华.关于混沌理论在金融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演进述评汇[J].金融研究.2006,(7).

[2]布赖恩・克特尔.金融经济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3]白钦先,王伟.政策性金融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的六大协调均衡[J].金融研究.2009,(7).

[4]黄丽珠.弱势金融支持:中国金融业未来发展的要务INl.金融时报.2007,03

[5]王伟.中国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金融市场学论文 篇八

传统教育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中心,而学生则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与建构主义的观点相悖。建构主义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使学生从传统的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而教师的作用也由传统的以教授知识为主要职责转变为以引导、带领学生自主学习和激发学生学习激情为主。因此在建构主义者眼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需要提出一种与建构主义相配合的教学方式。[2]结合现有相关研究,我们可将建构主义的主要教学设计原则概括如下:

(一)以学生为中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并建构其知识体系的过程。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则是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只是充当被动的接受者。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应该转变其在教学中主导的作用,而致力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引导并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教学设计时应时刻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这一主题,使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主动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建构知识应该是一个人主动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应该是自发的、主动的。二是积极运用知识。学生应该在多种不同环境下积极运用知识,将所学的知识“外化”。三是努力实现自我反馈。根据自身行为的反馈信息,学生能够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并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二)强调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者对教学环境与学习环境进行了区分,前者是由教师控制并主导的,而后者则更加自由。在学习环境中,学习是主动且自由的,学生不仅可以利用环境中的工具和资源完成自己的学习,也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其他学习者的协作与帮助。自由开放式学习环境的设计需要更加注重情景的构造,因为知识总是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联系的,且在不同情景下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是建构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造各种与现实相似的虚拟情景,激发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愿望,使其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索和自主的学习。

(三)坚持合作学习

如果学生孤立地凭借自身的经验对某一知识进行学习,则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必然对知识的建构也是不全面的,同时也缺乏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而合作学习则克服了这个缺点,它更加注重团队之间的交流,不同的学生可以在协商互助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完善知识的建构。在设计合作学习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分组,给每一个小组特定的学习内容,先在小组内部进行学习、交流、讨论并提出问题和总结小组结论,然后与全班分享小组成果并再次展开全班内的观点交流。[3]这样在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在讨论中汲取他人的观点,完善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并激发新的领悟。同时,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只是教授者,还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亲自参与到学生对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起导向性作用。

二、《金融市场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金融市场学》是一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及其各主体行为规律的科学。作为高校金融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金融市场学》有许多显著特点。

(一)内容重叠,篇幅宏大

《金融市场学》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很多重叠之处。例如,传统金融市场部分一般是《货币银行学》所侧重介绍的内容;金融衍生产品市场部分是《金融工程学》的主体内容;外汇市场、保险市场、证券投资、金融监管等部分则有专门的《国际金融学》、《保险学》、《证券投资学》和《金融监管学》等课程加以对应并详细介绍。在体系方面,一本较为全面的《金融市场学》教材往往除了涵盖上面已提到的内容外,还包括风险投资与二板市场、效率市场理论、金融资产定价理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组织和金融市场风险等内容,俨然是一部范畴众多、体系繁杂、篇幅宏大的金融学小百科全书。《金融市场学》课程的这一特点提高了教师教学时对授课内容安排的设计难度,任何一个知识点的脱节都会增加下一节内容的理解难度。

(二)注重实践,史论结合

《金融市场学》的教学目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对现实中的金融市场体系及其运作状况有较为全面、准确的了解,并在熟悉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的基础上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金融市场问题的能力。讲授这种旨在将课本的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学科需要教师借助良好的实践认知和和广阔的历史背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金融市场学》涉及很多历史事实与典故,在讲授《金融市场学》时,要熟悉这些内容,要善于从各种零散、破碎的历史事实与典故中找出相关理论的线索,梳理理论,总结规律。反过来,为了将这些历史讲得有骨有肉,又需要将相关理论贯穿其中,拓宽广度,挖掘深度。

(三)时效性高,开放性强

在这个日益开放和自由化的经济环境中,金融市场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尤其是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新的交易方式、工具乃至市场层出不穷。教科书的更新步伐难以跟上金融市场的发展步伐,学生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校园与书本的象牙塔中,他们终将会面对这个迅速发展的市场。一旦他们跨入金融市场,显然仅仅依靠书本上教授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金融市场学》是一门对时效性要求极高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时时注意紧跟金融市场领域的最新动态和金融市场理论的最新进展,对市场趋势和热点问题进行有目的、有前瞻的筛选和加工,然后结合课本,合理地给学生传授及时、科学、新颖的知识。

三、基于构建主义的《金融市场学》教学设计

《金融市场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建构主义理论对其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之贯穿于《金融市场学》教学设计,无疑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根据构建主义原理,《金融市场学》应做好如下几点教学设计:

(一)提纲挈领,抓好入门介绍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主性。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爱因斯坦的这一说法为实现构建主义教学原则提供了一种思路——培养兴趣。为了培养学生学习《金融市场学》的兴趣,教学伊始,任课教师就应紧紧抓住师生第一次见面的宝贵机会,充分利用学生对教师的陌生感与对课程的新鲜感和好奇心理,从理论与实践双重视角,提纲挈领地做好入门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对有经验的教师而言,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可供选择的方法有很多。以己为例,为了介绍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和《金融市场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学生印象,使其能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地了解并体会金融市场的重要性和《金融市场学》的学习意义,笔者采用了图解法,具体如图1所示。图1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简单的两部门经济模型,它对现实中市场主体错综复杂的经济金融关系进行了最大程度的简化与抽象。其中,在商品市场上,作为要素的唯一所有者,家庭部门向企业提供生产要素获得收入并凭此购买消费品;而作为唯一的生产者,企业则向家庭购买生产要素生产商品,并将其出售给家庭部门。最初,家庭与企业之间通过直接的物物交换来获得彼此的产品,这种交换不需要货币作为媒介,货币尚未出现,因而也就没有所谓的“金融市场”。但物物交换面临所谓的时间与空间的一致性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人类创造了货币,用来作为交易媒介方便商品交易。随着货币的出现,货币流通产生。但货币流通还不是严格意义的现代金融,只有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家庭部门有了闲余资金,即储蓄,而企业又需要借入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资金融通才成为可能并必要。于是,金融市场应运而生。金融市场是实现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桥梁,决定着社会资金的融通规模与效率,对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至关重要,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作为一门研究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及其各主体行为规律的学科,《金融市场学》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现实世界和深入了解国民经济如何运行,也有助于我们积极投身现实,成为金融市场的弄潮儿。

(二)讲练结合,突出学生自主性

经过无数人的努力与实践,《金融市场学》的教学内容现已大同小异,其主要内容如图2所示。显然,这些教学内容既涉及一般知识的介绍,又涉及各种理论的应用。因此,在教学时,不能让教师唱独角戏,进行传统的灌输式讲授。相反,应根据建构主义教学原则,突出学生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多动手、多练习,实现干中学。这要求任课教师在进行《金融市场学》教学时,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认真备课,对各章节教学内容展开全面、科学的分析,找出重点、难点和热点,授课时精讲、重点讲,甚至只讲这些内容,而对其他内容则需泛讲或略讲;二是抓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课前将教材中容易理解的章节布置给学生自学,课后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练习题和思考题;三是介绍一些与课程密切相关的网络资源和专业报刊杂志,引导学生多浏览这些网站,多看财经报纸杂志,并鼓励其在课堂上多利用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展开讨论;四是针对教学内容,开列参考教材书目单,让学生广泛阅读各类教材,采众家之长,加宽、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三)利用案例,强化合作学习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一种通过使用比较能反映教材内容的实例,让学生展开分析讨论,使其从特殊的实例中归纳出一般原理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对具体情境下事件的研究使学生活用课本知识。[4]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案例让学生展开讨论能使书本上枯燥的理论形象化、生活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案例教学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高度契合。因为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所关注的不再局限于学生对课本中基础理论的掌握,而是学生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从台前走到幕后,给予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引入小组模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具体案例进行研究和探讨,小组成果可以通过ppt和演讲等形式予以展示,然后全体再就小组结论提出问题和发表意见。这种群体间的观点和思想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形成一套适合其自身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金融市场学》案例的选择方面,可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两种方式来进行:一种是在讲解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时,可以使用一些说明式案例来辅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解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规避功能时,可以通过举一个套期保值的实例让学生对这一抽象概念加以形象化理解。另一种是在讲解应用性较强的基础知识时,可采用讨论性的案例教学模式,例如在讲解股票市场的发行和流通时,可以让学生就目前国际上不同的股票发行制度展开讨论和研究。

(四)借助网络,突破书本局限随着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

金融市场学论文 篇九

金融市场学课程,是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一个入门课程,几乎所有开设经济管理专业的高校在教学中都安排了教学任务,但是由于授课老师教学质量水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影响,学生对金融市场学的认识和最终的学习效果不尽相同,随着高校课改工作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工作也正在稳步展开。

二、金融市场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思想陈旧

之所以经济管理专业将金融市场学列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入门课程,主要是因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管理体系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个体系的建设,与非公有制经济实体所做出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下固态思维模式的影响,很多任课讲师对非公有制经济一直持排斥态度,以至于在讲金融市场学的时候,更多的内容侧重于“金融”,而刻意的忽视“市场”,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误导了学生对金融市场学的正确认识,还使学生对了解整个金融经济体的构件格局产生了影响,实属人为因素。

(二)教学环境单一

金融市场学的学习过程,不仅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课堂解析,还要针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详细的讲解一些经济管理或者是金融市场中的案例,这些案例的时效性很强,甚至是有的相同的经贸业务在不同的金融环境下最后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这就需要老师紧扣时展的主题,选择较为新颖的教学案例给学生进行讲解,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那种单一的教学环境下的实际授课效果,非但让学生达不到对经济管理学有深刻的认识,反倒会对学生今后的专业知识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金融市场学教学新方法

(一)将实践教学列为重点

金融市场学中的理论内容固然重要,但是就目前我国的实际经济管理格局而言,目前还处在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阶段,在资本市场和经济金融环境中存在很多变数,要验证所学理论知识是否正确,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来完成。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将实践教学列为重点内容。这样做一是能把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发挥到最大效果,二是能让学生在实践岗位上总结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以后的职场规划能有很大的帮助,三是对非公有制经济体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所起到的作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客观的了解我国经济管理组成能有很大的帮助,四是能让学生既能把在课堂理论过程中在实习实践中得到明确的解析,还能把在实习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再带回课堂上进行分析;五是通过这种主观能动性学习的转变,还能锻炼学生的自我掌控能力和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组织这种实习实践学习过程中,校方最好是能让学生接触较多的经济实体,不要局限国企和金融经管单位,因为受到体制的影响,这些单位中许多经济数据的上报过程较为漫长,而学生的实习实践周期受到一定的时间限制的,尽量找一些民营经济体或非公有制经济体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为最佳。在这些经济体内,会计和金融措施应用较为灵活,能让学生在较短的实习实践过程中最大化的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二)增加案例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阶段里,理论知识是需要有实际内容来验证的,所以穿插着理论知识,期间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大量的实际案例来作为印证。这其中也包括学生通过实习实践总结出来的问题,这种问题是学生自己在日常的工作中接触到的,讲解起来既得心应手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任课老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不要单纯的考虑既成事实的成功案例来进行讲解,还要综合一些经管和金融操作中不成熟甚至是失败的案例拿出来讲解,因为无论是贸易还是金融经管过程,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只有最大化的规避了这些风险,才能使其获得利益最大化的成功。另外,任课老师在进行案例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参照离教学环境最近的时间段来进行选择,这样有的放矢是为了能配合理论的时效性,让二者产生自然的融合,如果拿二战时期的经济环境来套用美国次贷危机下的金融措施的话,那就贻笑大方了。与此同时,要充分地考虑中外不同经济背景和时代背景下的案例因素,不考虑经济基础而单纯的讲解外国成型的金融案例的话,那对于综合分析整个经济管理背景是不利的。

(三)与其他课程做好衔接和融合

金融市场学是经管和金融范畴里的一个基础课程,无论学生的日后专业方向是财政学、会计学还是金融学、经济学,都要将金融市场学作为基础,经济管理专业没有一个特定的学科分类概念,其中很多知识是互通的,所以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授课老师可以尝试着将一些其他学科的内容与之想融合一起学习。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还可以通过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来印证金融市场在整个经管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能树立学生更强的学习信心,增加学生对金融市场学甚至是经管专业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973601.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973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