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优秀9篇 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学论文

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优秀9篇 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4-08-27 01:48:35 点击: 来源:yutu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人美心善的小编首席给大伙儿分享的9篇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仅供参考。

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篇一

古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语文材料的精华,所以应当从小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使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完善品格。当然,文言文毕竟是一种与现今实际使用的语言相去甚远的古代书面语,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的整个教案设计就从激趣入手,再到感悟,最后拓展。

开课时的激趣,从同学们会背的课外古诗入手。同学们顿时兴趣盎然,人人争着举手背自学的古诗。有《塞上曲》《塞下曲》《塞外曲》……说实话,这些我都能背,所以,我再一次被他们感染着,打心眼里佩服他们。当然,这与他们平时对古诗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当有同学背到杜甫的诗时,板书《春夜喜雨》。学生适机补充收集到的各种资料。通过介绍,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了杜甫的生平以及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上的地位。这样的开课,完全是把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查找资料、课外阅读,培养了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大胆的展示,使学生体会到自学的快乐。

在感悟这个环节,我主要是通过“读”来使每个学生进行自我感悟。 所以,我鼓励学自读自悟,大力提倡“以读代讲”,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读书中思考、在小组中讨论、在班级中展示自我,从而培养他们对古诗的语感,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

古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语文材料的精华,所以从小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让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完善品格是非常重要的。我的整个教案设计就从激趣入手,再到感悟,最后拓展。

开课时,也可从同学们会背唱的歌曲小雨沙沙入手让学生知道人 通过课外查找资料、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培养了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大胆的展示,使学生体会到自学的'快乐。

我重在感悟这个环节,我主要是通过“读”来使每个学生进行自我感悟。 所以,我鼓励学自读自悟,大力提倡“以读代讲”,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读诗中思考、在小组中讨论、在班级中展示自我,从而培养他们对古诗的语感。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效果较好!

新课标特别强调新教材的人文性,那么这就需要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课本知识,还应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我结合学生前面补充的资料,出示了其他的描写春雨的古诗,让学生通过读、感悟、交流来理解它。

这节课上得我高兴,生快乐,课堂气氛是那么高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那么强烈,下课时,还有学生主动向我借了其他的描写春雨的古诗去抄、去背,我很感动。课堂它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课堂,更是塑造人的课堂,我们应在快乐的氛围中,引领学生自觉地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同时也提高自身的素质。

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篇二

题目:小学四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互动的现状思考

摘要:教育的越来越低龄化幼儿园和小学是孩子各种学习兴趣和天赋发掘的教育场所, 孩子们早期在这里受到启蒙教育可能因此对某一个方面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说绘画音乐体育这些方面, 很多学生在第一堂课时可能就会被老师或者家长发现这方面的天赋异禀, 然后送去培训机构继续深造也就因此在长大之后成为这个领域一个十分伟大的人物。认识到这一点之后, 教育越来越重视小学的教育小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启蒙。因此, 教师应当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运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互动; 四年级;

互动是一个比较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早期的教学里, 教师总是以一个主导者的身份出现学生只是听着课被动学习, 师生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 互动在现在的课堂里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了, 不像以前学生无法理解教师教师也不能知道学生想要什么。在新型的互动关系中, 师生之间互相了解相互尊重彼此信任, 教师只有知道了学生的问题症结所在才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师生之间只有关系融洽的情况下学生才会有问题敢求助于老师并且讲解不懂的情况下才敢发问。本篇文章的重点就在于研究小学四年级语文课堂的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 进行问题的发现和解决。

1 将互动纳入备课的内容, 课堂之前做好互动准备

备课包括许多方面, 有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等, 在新授课的教学中, 我们总要了解学生的。学情, 这就是备学生。备学生绝对不可 针对互动过程中的个体差异, 教师要设计出针对每一位学生的问题, 教师要特别关注不举手的, 因为他们往往有一些比较大的基础性的问题, 但是出于自尊心他们可能不好意思发问, 这个时候老师要更加主动一点估计他们说出自己的问题。

笔者认为, 课堂时间既有限又宝贵, 采取措施鼓励不举手的同学就要放在备课这一环节上。比如说给班里的同学列一个表, 每次有同学发言就在名字以后做记号, 以五节课或者是十节课为一次小结的机会, 给一些发言多的同学一些小礼物。为了鼓励那些从来都不发言的同学, 可以在做好记录的情况下进行了解, 提问发言的情况有进步比如说这个月比上个月发言次数多就可以得到奖励等等, 从来不发言的同学发言一次就可以得到奖励等鼓励的方式就非常直接并且有效。

一位特级教师曾经说, “语文课就要上得简练、利落, 不可以有一句废话。教师的备课一定要精心准备, 课堂中出现的每一个教育情境教师都要在备课过程中打个问号。师班互动中, 教师在备课环节就要预想可能在课堂中讲出的废话, 从而加以避免师个互动中,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品性有着很好的把握, 从而在课堂互动中, 能够把对学生的表扬与其实际的性格特征、学习准备联系在一起个个互动中, 教师对生生合作互动中出现的问题要做好总结, 备课过程中,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 教师要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 保证小组合作的效率与质量。

2 注重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师生互动产生的影响

首先要说的是, 教师要注意课堂中多用幽默同时有感染力的生动语言。其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该运用微笑语言和友好的肢体语言, 感染学生的情绪, 引起学生的情感呼应, 为课堂带来活力。最后, 教师应该多多称赞、鼓励学生, 时刻关注学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 及时肯定、表扬学生的学习成果,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 对于需要改进的学生,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改正问题, 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除了加强教师的管理, 还要加强学生自我的管理

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个良好的秩序, 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教师管得再好, 也总有有事情不在的时候, 而且这种情况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但是, 如果教师能够培养好学生的自律能力无论老师在现场与否, 学生都会自觉遵守学校的纪律、班级的纪律, 步入社会, 也将是一个守法的好公民。

这种集体一旦形成, 所有学生都能通过集体的影响力, 展开自主的、创造性的活动。班级课堂教学互动中, 每一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各自表明自己的观点, 抒发个人的见解, 并相互评论、修正与补充各自的认识, 和谐而又高效率的掌握教学内容。并且伴随着这种集体的形成, 学生也会提高自己的素质, 这样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会更加文明和融洽。

参考文献

[1]陈婷。小学语文教学中快乐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xx (3) :63.

[2]周秀兰。打造互动课堂, 涌动生命活力——小学语文互动活跃课堂策略探析[J].新课程导学, 20xx (4) :34.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范文6篇导航:

第一篇: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第二篇:浅论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第三篇:个性化阅读教学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第四篇:浅论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重点及优化策略

第五篇:浅论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课堂互动

第六篇: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路径探讨

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篇三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通过文字看到图画,通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像,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像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四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主要讲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灵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在设计时,我围绕着“中华不振”,由周恩来总理从小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引出“中华不振”,又由“中华不振”带出周恩来总理之所以立下这个宏愿的原因。

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反复的渲染,突出气氛,通过三个为什么,一次比一次强烈的语气来突出“中华不振”,然而,到后来却发现,整个课堂内真正进入课文的只有我一个人,有些同学见我神情激昂还在下面暗自发笑。悲哀。究其原因,课外知识的匮乏,以及教育的断层让他们对那个年代的历史几乎一无所知,甚至连“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我只好无奈的下课了。

课间,我反复地思考,因为教材所涉及的时代背景是学生不熟悉的、人物是学生感到陌生的,学生在理解时存在难度。如果他们不了解这一段历史,不了解当时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不知道老百姓生活在那样一个水深火热的年代有苦无处说,有冤无处申,敢怒不敢言,整个课堂没有形成共同的感情积淀,那这样的语文课堂就仅停留在对字词句的表面的浅显的理解上,并没有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与沟通交流。

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篇五

一.理解词义,在语境中造句。

汉语博大精深,很多词语的意思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就不能造出一个好的句子来。所以要想造出正确、通顺的好句子,一定要理解这个词语。举个例子来说,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二课《课堂练习本》中出现了用“引人注目”这个词语造句。引人注目的意思就是: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候,就发现了这样的问题:他讲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故事。仔细一想,就会发现其中的之处。这个引人注目的“目”师眼睛,是引起人们眼睛的注意,引来人们去看,二学生去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个句子,所以导致了这个句子的错误。可见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多么重要。另外,还拿着个例子来说,理解了词语之后,学生可能在造句的时候无从下手,那么我们就要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在情境中造句。比如这个词语,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某个人举动很奇怪,特别能引起大家注意,所以很引人注目。还有,学校里面最近增加的风景或者生活中的风景,跟着这些引导,学生造出了很多不错的句子:我们学校的空中画廊很引人注目,上面的图画非常美丽。引导学生去想象,联系实际,这样,造出来的句子就会非常鲜活,富有生命力。

二.激发和拓展学生的思维。

《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在这里,言之有物就是说我们在写文章或者说话的时候要有内容,不要空洞。在造句教学中,更要重视这一点。所以这就需要教师立足于内容,去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广阔性。有的孩子经常不知道写什么,有的知道写什么但是不知道该怎样把句子更美地展现出来。其实在学生的生活中,除了学校的生活,包括课堂生活和下课的生活。他们也经常看电视,听广播,上网浏览资料,参加劳动,参加兴趣班等等。教师应该在造句教学的时候,引导孩子把这些活动的见闻、过程和自己的感受写到句子中来,更加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比如说: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课的练习中,笔者在批阅的时候发现了这样的句子。“我妈妈在化妆。”一部分同学都写了这样一个简单句子,很明显,这个句子不会错,但是这个句子却缺乏了很多丰富的内容。于是,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妈妈为什么要化妆,妈妈化妆是要做什么事情吗?为什么不是别的人化妆呢?学生这时候开始思考了,有的联系生活,写道:

“妈妈在上班之前总要化妆。”

“今天,妈妈要带我去参加阿姨的婚礼,所以妈妈在化妆。”

“六一儿童节到了,小朋友要表演节目,老师在帮小朋友们化妆。”

这些句子逐渐丰富起来,以一个完整的面貌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这就比前面那个简单的句子更加丰富了。有时间、人物、事件。这就为学生作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说话有前因后果,有时间和内容,就达到了造句教学的目的。

三.以课堂为阵地,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

造句教学要以课堂为阵地,教师进行精心的设计和组织,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为了使学生造出更好的句子,在造句教学中,应该立足于课堂,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维,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比如说:可以把同样的一个词放在句子中的不同位置,让学生体会出句子的灵活性。如:用“碧绿”造句。

“我家门前有一条碧绿的小河。”

“我有一块玉,它的颜色是碧绿的。”

“碧绿的柳枝垂下来像小姑娘美丽的头发。”

这样的句子,变换了不同的位置,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灵活起来。还可以利用扩句的方式,如用“钻出”造句。

“小草从土里钻出来了。”

运用扩写的方式来造句,可以扩几处。

“美丽的小草从土里悄悄钻出来了。”

“可爱的小草悄悄从土里钻出来了。”

“嫩绿的小草从土里钻出来了,离开了大地妈妈的怀抱。”

这样扩充,就使句子变得逐渐丰富起来,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还可以利用改变

句式,改变句子的意思等方法来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这样,造句教学就会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开辟出一片美丽的蓝天。

四.引导学生思想积极健康地发展。

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思想,在他们的句子中也出现了很多“杀人、美女、打游戏上瘾、爱情”等词语。出现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祖国未来的使命和责任。如果现在教师对小学生身上的稳日视若罔闻,那么势必会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在造句教学中,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就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给他们健康向上的积极的思想。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不要忘记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开拓小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素质。

综上所述,小学生造句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不能忽视造句教学的,要积极开展有效地造句教学,教会学生造句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思想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希望造句教学能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徐君翠。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浅谈小学语文课堂造句教学[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蔡月琴、高凤元。小学生造句引发沉甸甸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

3、何建军让造句教学流光溢彩[J]。福建教育。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总结 篇六

任时光飞逝,我辛勤工作,蓦回首,一学期的教学又告结束。回顾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我感叹颇多,点滴作法涌上心头,存在的问题还需努力解决。谨记于下,权作经验教训的总结。

一、努力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每一名教师都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为此,我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积极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我努力鼓励学生敢说敢为,引导学生能说会做,不断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我认真备课、上课、辅导和批改作业。每一堂课我都精心设计,力求做到学生愿学。

二、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教育新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努力贯彻当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形成群言堂。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探究式课堂模式,挖掘教材与学生的尝试因素,引导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此外,注重鼓励后进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使他们也能取得进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依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

在教学中,针对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我充分激发他们的古诗文诵读积极性,每天早上,我都坚持和学生一起诵读优美的古诗文,激发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我一直要求学生多读多想,并且要求学生在日记中写学完古诗、课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大胆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四、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形成以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为前提。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究性教学的主体。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强化好奇心,启发学生敢于想象,勇于质疑,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努力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五、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认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另外,我采用旧教材,新教法,注重学法。变满堂问式教学为学生自由发展式教学。教师加强学法指导,给学生学习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艰辛与喜悦。教师适时加以点拨,迸发学生好学的火花。

总之,一个学期来,经过辛勤的努力,我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课堂教学方面也有一些进步。但我明白我还存在着不足,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勤于学,努力钻,以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水平。

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篇七

一、有效导入,创设阅读教学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这“火药”的导火索。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

在教学《石头书》一课时,我先从课题中的“书”字入手,手拿一本书,问:“这是什么?”(书)“你们爱看书吗?爱看什么书呀!”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就被打开了。接着我又问:“石头见过吗?”学生会想:石头谁没见过,为什么老师要问这个问题呢?然后我引出“石头书”,“石头书大家见过吗?想去看看吗?”学生更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急着想去看看,阅读自然就迫不及待了。

开端引趣的方式除“设疑”之外,还有 “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二、有效提问,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一)呼唤教师有效提问。

1、提问要有启发性。一般来说,初学课文,提问要有概括性;讲析课文,提问要有研究性;提炼中心,提问要有深刻性。例如,教学《石头书》一课,在读了第11自然段后,我引导学生提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难得多。爱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疑问吗?”这个是要学生合作探究的,学生在读书时有了疑惑,急于想表达出来,就纷纷举起了小手,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提出之后很快引起了其他学生的思考,大家都沉浸在解决问题的乐趣中。

2、提问要精炼。要“问”出知识内涵,要“问”出知识本质,要“问”出学生的技能培养。针对《石头书》一课,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①石头书上的字画是什么样的?

②石头书能说明什么?

③看懂了石头书有什么用?这三个问题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对全文就有了一个总体的认识。再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讲解,学生目标明确,学起来就轻松多了。 在解决第二个问题:“石头书能说明什么?”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勘探员叔叔是怎么知道这里曾经是密林、大海、高山的?”这个问题对学生理解化石能说明什么起着关键的作用。我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生们畅所欲言,思维的火花在此时迸发了出来。接着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最后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总结:他是通过树叶的化石知道这里曾经是密林,又通过小鱼的化石知道这里又变成了大海,后来又变成了高山。这样循序渐进,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培养学生提问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学生问的过程是理解课文、内化知识的过程。同时学生提问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悟自得的过程。所以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如教学《石头书》第11自然段时,由于学生对地理知识了解不多,会产生很多的疑惑。我针对这一情况,在第一课时就设计了让学生自由提问的环节,学生在初读时将自己不懂的地方动笔圈出来,学生提问学生答。果然,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化石是石头吗?为什么地壳会升高?为什么密林会变成大海?怎么知道这里曾经是大海,后来有变成高山的?……问题千奇百怪,正说明了孩子对课文产生了思考。有的问题学生之间就能自行解决了,不能解决的让学生课后查找有关的资料,而涉及到专业知识的名词术语就不必做过多讲解,只要让学生了解即可。同时,老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获得主体性发展。

三、有效训练,追求阅读教学实效。

1、 活跃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寻求答案,可以防止思维的僵化,活跃学生的思维。如教《石头书》一课时 ,我在教学完最后一部分内容之后,提问:“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不知大家能不能帮帮我?”学生马上来了精神,我接着问:“看懂化石有什么用呢?”这是启发求异思维的问题。有的同学说可以找到埋在地底的矿藏,有的说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变化等。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我都没有想到孩子们会思考得这么深刻。我接着引导学生说说:“如果你是勘探队员,你最想从地壳深处找到什么?”学生思索一番之后将自己的想法表达了出来。有的说最想找到恐龙的化石,有的说最想找到一种能解决能源危机的用之不竭的能源……学生们个个精神饱满,小手举得高高的,生怕老师提不到他。比起以前上课时一提出问题,学生一个个把头低下来,生怕老师提到他的情况,这种提问的形式和问题的设计更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2、带着问题读书。

科学的阅读训练一定是思维和阅读训练的统一。良好的边读边思习惯的形成,对发展思维能力和提高阅读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如《石头书》一课开头我就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给学生读书指出明确的目标,提高了读书的效率。不仅如此,每一课时读课文时,我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边读边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深化朗读指导。

高尔基说过:“读书有时会使人突然明白生活的意义,使他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读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读是理解课文和培养阅读能力的需要,是培养语感的需要,是识记的需要,是培养认真阅读习惯的需要。朗读训练方式也很多,如指读、齐读、小组读、范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等。在指导《石头书》一课的朗读时,我抓住了两个孩子与勘探员叔叔的对话来指导朗读。比如:“川川不禁笑了起来”这一句中,川川为什么不禁笑了?一个“笑”字包含了很多意味,既有对勘探员叔叔说的话的不解,又包含着对“石头书”的好奇。只有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玩味,才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精妙。我在引导学生读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谁愿意美美地读出来?”要让学生明白读书是一种美的享受,才能让学生通过读充分感知课文用词的准确、造句的生动、布局的精妙、情趣的感人,从而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达到“美读”的效果。

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常论常新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我们应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兴趣盎然地学习,才能够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篇八

引言

新课改教学背景下,体验教学贯穿小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将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对学习的乐趣。小学教育是学生学习母语的初级阶段,但由于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不足,体验式教学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地增加与学生互动交流,为学生创设具有个性的课堂体验,最终实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1]

一、体验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思考

1.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采用体验式教学的灵活性在于能够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容易从现实感知与语文知识相结合,探索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较少,对知识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要想进一步理解语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就有一定难度。采用体验式教学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创设语文情境,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语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播种希望的种子》这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希望的种子,学会什么叫做等待(西瓜生长要有一个过程,需要等待;爷爷的做法要让作者信以为真,也得有一个过程;其实,等待是一种希望,是愿望实现的过程)。让学生进入到课文情境中,根据故事情节,联系上下文,适当补充情节,向学生提问:当“我”看到地里的大西瓜时,会怎么想?“我”长大以后会明白什么?课堂上让同学分角色扮演,演出自己的感受。课后让学生以故事的形式为父母讲述这篇课文。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课文的`含义,通过创设课文意境,让主动地融入到体验式教学中来。[2]

2.投入实践,获得感知

体验式教学在语文中的运用主要是一个注重实践,获取感知的过程,需要在教学中不断让学生融入实际生活当中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将课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体验、获取等方式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野荷塘》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看到荷花的样子,引导学生让父母在空余时间带领到公园内欣赏荷花,或者课前先播放荷花的影片让学生欣赏,以此导入课程。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亲自看到的荷花,以此引入课文中作者描述荷花的句子。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亲临生活中的情境,感受荷花的生长环境,以观看、体验的形式为学生创设了课文情境,加深了学生对荷花的映像,学生以此形成了自己对荷花的见解,获得自己亲自实践的感知,不仅丰富了生活经验,更激发了学生对未知的欲望。教师再通过课堂的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实现了更高的教学质量。

3.增强阅读感

阅读是语文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基本场景,在阅读中感悟课文内涵。阅读又分文快速阅读、默读和诵读几种。体验式教学需要的是将三种阅读方式结合起来,交替进行阅读,让学生以不同的感受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接受文章带来的思想感悟。以增强阅读感来熏陶学生,是由中国语言文字的特性决定的,即通常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不同的阅读感当中,学生不断获取新的感知,领悟课文蕴含的思想。例如,在学到四年级下《圣诞老人的礼物》这一课时,主要内容讲的是一个感人的事件。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变化,感受到母女之间、陌生人之间可贵的真情。在理解小女孩的失落这一感情时,可以让学生进行体会并多读,这一环节难以让学生领悟小女孩的失落情感。此时,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感悟就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让学生反复阅读描写小女孩失落时的句子,逐渐地从字句中找到内心性感体会。本文中心思想不难理解,通过反复阅读的方式,结合教师的课堂指导,希望可以让学生们会懂得关爱自己的家人,也懂得陌生人之间之间的爱,在学过这篇课文后精神层面能有一个大的提高。

4.提升写作,记录实感

写作是最能表达学生内心感情的方式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引导学生学会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学会运用写作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可见,加强学生的写作,提升写作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方式。学生能够运用语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水乡》一课时,作者具体描写了绿色的堤岸,彩色的田野,绿树环绕的村落,石桥,河面上来往的船只几处景象,展示了江南水乡的繁荣兴旺,并讴歌了人们的勤劳善良。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学生学习。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画出文中描写景色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分析句子好在哪里。并让学生为江南水乡写一段导游词,按照正确的格式写作,根据自己的内心想法来写,介绍江南水乡的美景;教师充当游客的角色,为学生的导游词作出点评。在写作中,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结合引用文中的修辞手法,不仅学会了语文课程所表达的情感,也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3]

二、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四年级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是具有显著的可行性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通过自身体验获取感知,又可以丰富自己的见解获取新知识,最终实现理想的语文教学目标。学生在体验式教学的环境下,不断尝试新的事物,不断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感悟生活和语文带来的乐趣,从而真实地表达自我情感,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快樂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夏静。试说小学语文体验教学[J].小学教学研究,2015(12).

[2]王波。体验式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林区教学,2014(4).

[3]苏琼。体验性阅读教学“三环节”简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5).

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篇九

一、从教师的教学理念看

农村语文教师,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由于长时间住在农村,信息闭塞,教师走不出去,新的教学理念引不进来,从而导致了农村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很多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识字,就是基础知识训练,缺乏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不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没有站在课标的高度,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教学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学思路公式化

由于长期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很多教师的语文教学仍是按”识生字给课文分段归纳中心思想”这三步进行。认为一篇课文教学只要完成了这三步,教学任务便完成了。在整个教学中没有听说读写训练。

1.2教学方式单调,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很多老教师有这样的心理,”课程标准教材一变再变,自己的教法一成不变”。依然以分析讲解为主要方式,段段分析,句甸讲解,老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听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大量时间花费在讲解课文和提问上,不管学生是否懂,也不管提问是否有意义,老师讲完问完之后便让学生做”抄”之类的作业。干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使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脱节,没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1.3从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上看

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素质和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而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上,仍把能力目标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放在第一位,把情感目标

语文的人文功能

放在第二位。语文教学仍强调”双基论”、”工具论”、”教学活动是纯认知过程论”。教师是教学目标制定者,教学内容的决定者,教学方法的选择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效果的检测者,学生知识添装的”容器”。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为努力完成预置目标而不懈地进行”双基”训练。

二、从语文学习的评价目的上看

新课程强调语文考察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语文学习的评价上,仍强调甄别、检验、选拔的功能,轻视学生情感、态度、发展的个性;重视的是标准化的、规范化的检测训练,轻视的是学生多元的、逆向的思维创新;重视的是语文技能技巧的机械训练,轻视的是学生探究、发展的能力以及人文情怀的有效养成。

三、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3.1 读写严重脱节

读、写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教学任务,它们相辅相成,紧密相连。教者常未意识到两者的联系,分开进行,造成脱节的现象。我校有的教师重读轻写,学生虽能较好地吸收文化知识,但因没有经常进行练笔,所以难以将知识融合适用,大脑所记的,都是零散的东西,充其量只不过是”两脚书橱”而已。有的教师重写轻读,他们没有领悟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在阅读量不足的情况下,即使学生心中真的有想法要表达,但因没有积累丰富的词汇,没学到前人的写作方法,技巧,同样会力不从心,做不到”吾手写吾口”。

3.2教者的定向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一部书乃至一篇文章,其涉及到的内容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对一篇文章其涉及到一个词语也应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教者如习惯于自己的定向思维或是遵从教学参考的意见,呆板地对学生进行诠释,便会扼杀学生创造力地发展。笔者曾看到一位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春天来到了,大地是一片( )。”有一位学生填下了”希望”,结果被教师打下了鲜红的叉,原因是该生没有按课文内容填下”绿色”之类的词,我们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到,这位学生是颇有创造力的,但教师的习惯定向思维却彻底否定了他的创意。

3.3重于德育思想教育,轻于现代意识地渗透和现代思维地培养

教语文要结合课文内容教学生做人,如学习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朴素的作风,这是必要的。但应引以注意的是,学习其他的学科也同样是要学习做人的道理。语文教学无必独揽做人的大权,其更重要的教学任务是经结合学科的特点,传给学生文学常识、语法基础、写作技巧,并渗透现代的生活常识、时代的危机意识和培养学生的现代思维。

而目前,大多语文教师都对德育思想过分注重,尤为突出的地方是表现在作文教学中,如写老师,教者则要求学生写”老师带病上课、””忘我工作”,写英雄则必须”舍己救人”……并 虽然这样进行教学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但其严重的负面效果也是不难想象的。试问,当学生真正地融八人心险恶的社会现实之时,发现生活并不是处处如他们所读所写的那般美好时,他们将如何适应呢?

3.4教师在教学范文时过于重视局部分析,忽视了引导学生去整体领悟作品

对文章局部的分析是必要的,特别是文章中叙写精美之处,教者有意将其”凸”化,有助于学生学习作家的写作技巧、体会作家的精神意境。但过细地将文章支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却会看得头昏目眩,不能从整体上去感知文章的内涵,这样是弊大于利的。

四、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改变当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育状况,首先应提高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大力倡导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尤其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激活思维,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变革推向深入。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语文教育,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估机制,彻底消除”低年级语文谁都能教”的偏见,让农村小学的语文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把欢乐和美的感受还给孩子们,让每一个孩子确实拥有接受语文教育的权利。同时,教育行政领导要转变观念,把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放在全局战略的高度即提高全民素质,让老师在不丢威严的情况下,是长辈,是好朋友,是学习的伙伴,使语文课真正在农村小学教学过程中起到挑起大梁的作用。

总之,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而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必须尽快改变,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全体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为此共同努力。真正树立终身教育观,让教育成为唤醒心灵的快乐,让学生享受教育,享受生活,享受人生。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999673.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999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