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小学五年级语文论文 小学生语文论文通用8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论文 小学生语文论文通用8篇

更新时间:2024-04-17 06:32:35 点击: 来源:yutu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小编给大伙儿分享的小学生语文论文(通用8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小学生语文论文 篇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 语文素养

语文科目是一门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科目,学好语文科目对于学生的终生发展都有极大的帮助。《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而什么是语文素养呢?即一个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包括基础文化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能力、学习习惯、语文情意、语文学习方式等。以下便是分析的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

一、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众所周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鉴于此可知,拥有正确的学习技能比单纯的学到知识更重要,只有拥有了正确的学习方式,才可以拥有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而学习习惯的养成便是最正确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学生初期刚接触语文之时,老师便要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正确方向:养成预习、朗读、倾听、勇于发言、乐于讨论、乐于合作、按时完成作业等良好的习惯。有意识的传输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只有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讲、课后进行巩固、敢于发表自己观点和大家分享,多读书、爱读书、广读书才可以成为知识渊博的人才。

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1、识字写字的能力

识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基础,老师要在学生入学第一天便要给他们树立强烈的识字欲望。比如,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们看一看班级中的名言警句;看一看校园中的宣传栏、板报;看一看体育场的关爱语句、游戏规则;看一看食堂的菜名等,使学生意识到文字的价值,使学生感受到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是融为一体的。然后在语文课堂之中,老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引导学生识字,使学生体会到识字的快乐。这样学生便会产生写字的欲望,这时老师要耐心的引导学生们进行写字,使学生养成爱写字、写好字的习惯,这样才可以为每个学生的语文发展奠定基础。

2、阅读能力

学生想要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便必须要有较强的自主阅读意识,这样学生才可以自主的体会文章的内涵、主旨、思想等,才可以使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进而在阅读之中和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使心灵得到陶冶,精神受到鼓舞,当然,老师还要重视学生间的差异,要引导每个学生具有自主阅读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这样便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之时,积极的思考和分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新学习和创造学习。

3、写作能力

目前很多小学生的写作都存在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便是写作之时没有题材,没有写作表达的能力,究其原因便是因为学生没有真实的感受。因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熟知的事物着手培养学生的写作短文兴趣,如:春天到了可以让学生描写一下花儿的魅力;夏天到了可以让学生描写一下对夏天的感受;秋天到了可以让学生描写一下树叶变黄的场景;冬天到了,可以让学生描写一下自己见到的雪,用脸碰一下,脚踩一踩有何感受。这样学生有了写作兴趣之后再引导他们有短文发展成整片的锻炼方式,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用词量的不足,进而努力读书,借鉴优美的句子,积累优美的句子。当然,老师还要多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给学生的习作水平提供平台。

4、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老师要重视此环节的培养。不仅要课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训练口语能力,老师还可以依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一些有趣、好玩的口语练习活动,诱导学生的口语表达欲望。比如:古诗接龙、讲故事、人物评析等活动。组织的活动必须适合每个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其中,同时,当别的小学生在口语表达之时,老师要引导其他小学生对他进行评价,这样采用互评的方式,学生更易于接受自己的不足,进而不断反思,老师还要进行适当的点拨,这样学生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才可以共同提高。

三、引导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并非是朝夕便可以养成,老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爱读书的习惯,使学生们乐于在书的海洋中遨游。老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文学读物,如《长生塔》、《苦儿流浪记》、《大林和小林》等,让学生们进行阅读,然后一个星期或者两个星期开展阅读讨论,使学生们各抒己见,进而从书中和讨论中潜移默化的养成健全的人格,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结】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非常必要,老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字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这样学生便会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便会主动阅读各种读物,便会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小学生语文论文 篇二

一、教小学生“质疑”

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质疑,在这个前提下,老师要做到这样,教师必须要学会质疑,必须让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勾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包含着矛盾。比如在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中,作者这样描述的――“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作为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想――“翠流”和“流入云际”是不是矛盾的两个词呢,是不是老舍先生弄错了呢?那么当老师讲到这里的时候,学生就会去思考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当然思考后才知道,这两个词语不但没有用错,反而让文章更没了,为什么呢?因为老舍先生描述了两种视觉,分别用不同的写作手法把草原写活了。这样学生就会更理解课文内容,那么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时候,他会主动去思考的。

二、培养良好的语文自学习惯

小学生要主动地去自学语文,对自学语文要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比如说,要随时带着工具书,当在语文课文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不懂的地方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去对待,自己通过查阅参考书或者是通过问老师或者是通过和同学一起讨论,把问题真正给弄明白。从最基本的地方,养成好的语文自学习惯,这样天长日久,就是一笔无形的资产,对小学生的求学生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经常查阅工具书,认真做好积累,才会学习进步得快。而且这种能力培养了,也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三、培养学生善于使用学习工具的习惯

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生字、生词、典故等不去主动查工具书,只等着教师讲解,或者凭空设想,跟着感觉走。如果这种现象不去改变,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形成使用学习文具的习惯,这样学生才能够自主去查找相关的问题,更好地自主学习。

四、要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只有学生不断反思,不断积累经验,发现不足,吸取教训,不断改进,才能日益进步。

五、激发高水平的自学动机

小学生语文论文 篇三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由此可见,朗读是感受语言、训练语言的基本方式。

一、训练学生朗读的能力,感受语感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朗读不仅能规范学生的口语,更有利于学生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加强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如果学生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产生不了共鸣,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在阅读课上要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

1.备读是指导、训练学生读的前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精心备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精彩示范读并指导学生读。教师备读,是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的过程,是教育者先接受教育的过程。要让学生直接感受,教师首先要直接感受。只有这样,在课堂上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时,才有可能对他们进行恰当地点拨,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备课时,尤其要注重备“范读”。因为范读是朗读教学中任何指导方法都无法取代的。

2.加强朗读示范。教师通过录音带表情示范性朗读,再现文章的声感美,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感到朗读是一种的享受,产生朗读的冲动,起到传染语感的作用。精彩范读能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引起共鸣,学生受到熏陶和启发,潜移默化地学会一些朗读方法和技巧。还能使不同的内容,通过完美的语言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他们的语感。

3.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学中可以组织自由读、默读、分组读、分角色读、齐读、同桌互评读、指读、模仿读等形式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即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学生在朗读过程还能品言中之意,悟言中之理,感言中之情,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

4.朗读技巧的训练。停顿、轻重、快慢、语气是朗读技巧的四大要点。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例如,《鸟的天堂》这一课,其中有一句:“真是一株大树。”抽读学生时,有的学生把重音落在“真是”上,有的学生把重音落在“大”字上,显而易见,学生对上下文的理解还为完全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理解了应重读“一株”,对榕树之“大”的体会也更深了,增强了语感,理解了文意。朗读技巧的训练,既是读得流利的需要,也是提高声音的表现力的需要,增强了语感理解了文意的需要。

二、课文讲读中的朗读,感悟语感

1.朗读比较法。引导学生将调整后的语句与原型进行比较朗读。在比较中朗读,训练和培养学生语感。如《狼和小羊》一课,将“我怎么可能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呀!”改成“我是不可能把您喝的水弄脏的。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虽然它们表达的感情意思一样,但通过朗读比较,学生便逐渐悟出它们表达的感情不一样,培养了语感。

2.鉴赏词句,抓重点词、重点句朗读。体味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如在《荷花》一课,我着重强调“冒”“有的有的”等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在学生的脑海里不仅出现荷花的动态美,而且也能体会荷花的那种千姿百态、洁白无暇、清丽脱俗的品质。

3.带着问题读。教学《桂林山水》这课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读课文,特别是通过一些重点语句的朗读,读着、读着,学生体会了文字的内容,对桂林山水喜爱之情的语气就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了,增强了语感。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小学生语文论文 篇四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培养 语感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强调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当今语文教育的著名学者王尚文先生也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语感素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丰富的,其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而人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主体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把语文教学变成单纯的传授语言知识、进行思想教育的工具,这样必然使充满旺盛活力的语言文字变得苍白无力,不能较好地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学起来也是毫无兴趣、索然寡味。学生语感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训练,语感素质得不到提高,这势必影响到学生语文能力(听、说、读、写能力)水平,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近年来,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人们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的重新审视、重新定位中,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语感作为一个人必备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应把语感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多读多记,积淀语感

我国传统阅读教学重视语言的积累,强调博览,熟读成诵。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熟读有助于正确理解,有助于感受形象、语言的美,还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运用时得心应手,意到笔随。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诗文更应要求儿童熟读成诵,这是一条为前人所证明的积累语言和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语感能力的培养在儿童时代尤为重要,正如郭沫若所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注重加强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有感性的积累才有理性的妙悟。

二、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增强语感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的基本训练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反复朗读课文能体验到文章语言文字的节奏、情绪色彩、内在韵律、情味气势等。当然朗读是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进行。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激起学生对语言文字鲜明的“内心视像”,一边读,一边在脑中浮现画面,引导学生正确地感知语言文字,促成其“内心视像”的形成。特别对那些难于言传的词句,更要通过朗读来意会,感受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如《可爱的草塘》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象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这段文字写得很美,应以一种惊叹、抒情的语调去朗读,朗读时要特别注意轻重缓急。第一句突出草塘之大之美,如置身于海洋的感受。第二句写的浪花(绿色的草浪)的颜色和动态变化,要读出动感,前缓后急。且边读边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情感:又大又美的绿色海浪,微风中,碧浪涌动,向远方延伸,这是一幅多么美妙令人神往的画啊,置身此景中,赞叹之情有之,喜爱之情有之。可见,通过有感情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情感、色彩和内在意蕴直接敏锐的感知力,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其朗读水平也就会大大提高,所以朗读与语感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三、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训练语感

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合理联想,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语感。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焦急”、“耐心”这两个词语,诱发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首先让学生展开联想,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如到车站接亲人(外婆或爸妈),你提早等候在车站,可是未到时间或车晚点了,这是你的心情当然是焦急的。然而,你仍然要坚持等候,没有回家,这又表现出很有耐心。由此点拨引导,学生即能顿悟到此处的“焦急”是表现出了老奶奶盼望早一点看到总理灵车;“耐心”表现了她送别总理的诚心,不管多晚都要等到。这就准确地反映了老奶奶对热爱和怀念的感情。

四、教会学生联系上下文,获得语感

阅读教学中讲究阅读技巧,可以让学生容易理解课文,从而获得语感。如《少年闰土》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其表层意义很好理解,但是要真正读懂这句话,把握其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及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就得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品词析句才行。老师要善于启发,巧于点拨,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剖析。“天空”本来是一望无际广阔高远的,给人一种心胸开阔、自由舒展的感受。而此句中的“天空”一词,前面用了三个方位短语加以修饰、限制,使得这天空是有形的,是被可怕的高墙围住的很小的一块。这里的,“高墙”更深一层的意思就是指封建制度,封建规矩。他们生活在封建家庭里,生活在高墙之中,不能接触到外面广阔的世界,如井底之蛙,只能坐井观天。所以,这三个词一步一步形象地写出了他们当时的生活环境很狭窄,知识很少。教师应启发学生联系上文或结合背景资料体会到,在此有“我”对闰土的赞美,对高墙外自由生活的向往,也有对自己生活环境的厌恶和不满。这看似简单明白的一句话,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味。我们教师就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激活学生的语感,进行语感训练,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激流中,培养学生语感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因为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使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不尽。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小学生语文论文 篇五

对于刚刚迈入学校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对一切事物只是有一个极其模糊的认识,他们渴望去探索一切新奇的事物。但是,他们对每件事物的兴趣都是短暂的,他们缺乏执之以恒的毅力。然而,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心态。而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仅仅是让他们去简单的阅读文章,久而久之,便会将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都消除掉。因此,我们应在课堂上给与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能够完全投入到文章的情景中,让他们自己去研究并且掌握文章的要领和内容。同时,我们可以开展课堂讨论活动,让小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最后达成一致。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加强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而且能够更好地去开发他们的潜能。

二、举办课后实践活动

语文的知识都是源于生活的,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体现出语文知识。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所遵守的教学准则仅仅是基于考试制度。他们的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被迫地去接受语文知识,上课仅仅就是单一的传授课本知识,课后进行大量的做题训练,只是为了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正是由于这种教学方式的存在,才使得学生们渐渐地失去了对语文的兴趣,更将语文视为魔鬼科目。为了增强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不定时地开展一些课后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可以尽情地去体会生活,去了解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大量语文知识,并且将语文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语文内容去广泛的收集各种信息,还可以去图书馆查阅各种资料,我们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去征求其他人的意见,最后,我们可以将所收集的所有资料和我们的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小学语文教育迈向生活化的重要性

(一)增加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是我们每个人所必须掌握的一门科目,语文的教学过程可以开发我们的潜能,同时也能增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就是单一的理解、掌握文章大意,课后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阶段性地进行考试测试,这种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使小学生渐渐地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使得语文学习过程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让我们从日常生活中了解并且掌握语文知识,同时也能从学习中感受生活的乐趣。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强烈的兴趣,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去改变以前那种单一古板的教学模式,从而能使得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不会消失。

(二)有利于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壮大

小学生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希望和花朵,他们肩负着发展和壮大我们国家的历史使命。对于刚步入小学的他们而言,他们对于社会的理解仅仅处在一个初级阶段,他们的潜能还没有完全地激发出来,他们的进步需要老师的指导,因此,老师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学习语文能激发我们的潜能、能开阔我们的视眼,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同时也能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生活。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能够增强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能够使他们成为我们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进而能够使我们国家更好地立足于世界之林,能够使我们的国家发展的更加强大,有利于我们国家更快地向发达国家发展。

四、结语

小学生语文论文 篇六

专家指出,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抹杀学生天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在小学的生语文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一定不能照搬过去死板的教学模式,一定要注重务实学生的基础语文知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关于技能类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相关的电影、电视、录像或图片,让学生了解各种技法的来龙去脉。尤其是我国的一些民间艺术品的制作技法更需要学生去了解,对此,学校可以请一些艺术家或当地的艺人来学校进行讲座、演示,加深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认识。

二、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注重学生自身情感和外界事物之间的自然联系和相互关系。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审美培养”,教师要充分了解不同年龄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需求,从而有重点地实施语文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审美眼光,加强学生的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具体教授的语文课程内容、学生应该思考的语文问题、教学效果等。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根据学生、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变和再创造,灵活地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增强语文教学与当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联系。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构建新型的语文知识系统,不断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科学的、充满趣味的方法来鉴赏。

四、要优化课堂体系

在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优化课堂体系,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上讲台,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和总结、反思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能力。教师要注重每节课的学习内容的连贯性和渗透性,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

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我们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在感情上多关心学生,让学生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尤其是语文基础差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关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我们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才能得以生存。通过合作学习,教师要引导小组之间的同学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向着共同的目标迈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自主参与到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来,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六、贵在持之以恒

语文习惯的养成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心和耐心。学生在犯错误后很可能还会反复,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甚至是反复犯错误,要把学生犯错误与改正错误的过程看作是学生成长的必然历程。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发现,语文教师工作并不缺乏创意,但是这些创意最终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长期坚持,没有持之恒地强化。如语文教师经常将管理教育停留在班会的说教形式上,不注意创设情境使学生心有感触地理解到语文习惯养成的重要。所以,良好语文习惯的养成要在行动中落实、在活动中强化与巩固。语文教师可以在学期开始前将语文习惯培养计划与学生协商并实施,提示学生良好语文习惯的养成很简单,那就是日后的坚持与严格执行。这种坚持就是不断重复的过程,因为重复可以使行为得到强化,使学生形成语文习惯。

七、结语

小学生语文论文 篇七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困生;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58-01

如何正确看待学困生,是关系素质教育能否真正实现的关键。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如果小学生学习困难这一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就会给学生今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小学老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心理的观察,对待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育引导方式,因材施教。

1.转化 "学困生 "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转化"学困生"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我们还要努力使中等生成为优等生,并在优等生巾培养英才的苗子。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应理解为: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地或较好地达到新课标规定的要求;少数学生也能达到新课标规定的基本要求;而少数尖子学生甚至可以超过新课标的要求,超过越多越好。总之,应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破除了"学困生不可避免"论,才能树立起做好转化"学困生"工作的信心,从而去研究、改进教育和教学方法,使"学困生"得到转化。另一方面在抓紧学困生工作的同时,不放松对中等生、优等生的教育,使他们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树立正确评价学生的观念

长期以来,学校评价学生时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认为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在学生集体中总是呈正态分布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必然有优、中、差的等级之分,而且中等生是大多数,有少数是优等生,同时也必然有少数学困生。因此,出现学园生是不可避免的。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因为"正态分布"是随机现象的一种常见分布,而教学是有控制的行为,教学工作做得好不好,可以使分布曲线产生右偏或左偏。尤其要说明的是我们学科所指的"学困生"是指不能达到新课标基本要求的学生,而新课标是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性而制定的,也就是说,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达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也证明,他们所教的班级大部分学生数学成绩优良,少数学生成绩也在及格线之上,没有"学困生"。由此可见,学困生的存在,不是必然的规律,如果我们的工作做好了,是可以不产生学困生的,即使有了学团生也是可以转化的。

3.培养学习兴趣

理解能力差、对知识和能力感到乏味并且没有兴趣是学困生的共同特点。学困生绝大部分是基础水平很低。为此,教学中要合理控制教学进度,减少难度,降低坡度,循序渐进地教学。语文教学以实用为基础,不像数学可以"举一如例题反三如做训练"、"举少胜多",而常常是"举十反三"、"举多胜少"。教学中应指明语文学习特殊而具体的日标,要求学困生掌握、运用一定数量的词汇,会说基本的交际口语,会选择能表达真情的话赞赏别人,会写一些常用应用文如请假条、留言条、通知等,使其感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激励,产生学习和实际运用的兴趣。课堂上学困生的表现和练习测试的结果等,都给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反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及深浅度,对学困生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恰当地纠正,并有针对性地辅导答疑,有效缩小学困生数量。这是转困的基础。

4.尊重"学困生",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

学困生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特点:上课不专心听讲,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能及时完成或应付了事;考试成绩不理想。如果作为教师只看到学生不能完成作业或成绩不理想就予以否定,这将大大地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严重的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如果想真正帮助"学困生"得到进步,就不能因为他成绩不理想而歧视他,相反,而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我现在所教的班级中。有一位头脑灵活,性格十分活泼好动的男生,他上课控制力差,常搞小动作,所以影响了学习,上期语文成绩分数是最少的。这学期开学,我把这位坐在最后面的学生调到了最前面。并对他说:"你上课老搞小动作,把你放在最前面是想监督你。希望你有所改变。其实最重要的是,你很会说话,我想看到你在上课时第一个把手高高的举起来。明白吗?"当时他若有所悟的点了点头。后来只要是他上课没搞小动作,积极举手,下课时,我都会对他说一句"你真是学习语文的一把好手!"每每听到这话,他都能露出自信的笑容。这学期,连续两次小考他都打了"优"。我想作为教师。只要平时把更多的关心洒在他们的身上,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学困生"也能成优生。

5.持之以恒,弹好"尾声"

造成"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先天性智力低下、家庭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学习方法不当等,再加上受性格、年龄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往往具有很强的反复性。今天学习的东西,明天就会忘记,刚刚得到老师表扬,紧接着又做错事。语文教师必须正视这一点,不厌其烦地、耐心地引导,允许"学困生"多次反复犯错误。事情的向前发展往往会有反复和曲折,"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也一样,我们在做"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时,不能企图只通过几次交谈、辅导、家访就收到成效,对他们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反复要客观地加以分析,明确反复是"学困生"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持之以恒地做好小学生"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弹奏出意犹未尽的"尾声"。

学困生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到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真正有效的解决办法。虽然本文从教学内部这个层面研究学困生,但学困生的出现并不单是内部教学因素造成的,因而仅从教学内容研究对策是不够全面的。学困生的出现是由学校、社会、家庭综合教育失误造成的,至于实际如何操作还有待一线老师去改进与完善。我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加上老师们对影响学困生的内因和外因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必定会给学困生的转化带来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小学生语文论文 篇八

同伴间过多的、缺乏独立思考的互助和合作,以及教师对弱势群体的过多帮助,容易让儿童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儿童的自立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这个问题上,中美教育也是不同的。曾经看过一位留美学者写的随笔,她在文中叙述了一件亲身经历的事:一次她送孩子去幼儿园,看见一个大个儿男孩从一个小个儿男孩手中抢走了玩具,还把这个小个儿男孩推倒在地,于是小个儿去找老师,老师却并没有直接去帮他,而是对他说,你要用自己的力量把属于自己的东西夺回来,老师相信你的能力。于是小个儿勇敢地扑上去,硬是从大个儿手中把玩具夺了回来。我们姑且不论老师的处理是否符合教育规律,但至少对培养孩子的自信自立精神是有好处的。

另外,教师一味的鼓励和过多廉价的表扬,有可能让儿童把学习看得过于简单,使自以为是、浅尝辄止的情绪滋生,使儿童抗挫能力下降。在全面推行新课程的今天,我们教师都懂得了要多给儿童鼓励,于是,“你真棒”、“你真行”、“你真聪明”成了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教学用语。多给儿童鼓励是不错的,但表扬不能滥用,也不能拔高了用。如果儿童是跳起来摘到桃子,即使是小桃子,也应该给予鼓励,但小桃子就是小桃子,不能说他摘了好大一个桃子;如果儿童有能力跳起来摘一个大桃子,他却不愿意付出努力,只摘了一个小桃子,这时应不应该表扬就值得斟酌了。我们应该明白,有时批评也是一盏明灯,可以使迷途的羔羊重回阳光大道,而批评以后的鼓励就像雨后的阳光,能把孩子们的心灵照亮。

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盆难育万年松。儿童的成长需要多方面的营养,感性的与理性的、理想的与现实的、文学的与科学的、表扬的与批评的,都要让他们去经历、去体验。不出点洋相是学不会溜冰的,一个人的成长,不经历点波折是不够的,所谓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收获。

2.给学生的心灵播下美好情感的种子。儿童的心灵是一张洁白无瑕的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同时也极易受到玷污;又是一块未经开辟的神奇土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你播下的是温馨,就会收获热情,如果你播下的是冷漠,可能就会收获残忍。而语文课程对儿童心灵的影响是巨大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语文教材是经过层层严格审定的,它非常重视儿童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渗透,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多方面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时候不能违背文本的价值取向,思维训练不能脱离健康情感的轨道。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追求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体验的个性化,从而违背文本的价值取向、脱离了健康情感的轨道的现象却时有发生。比如一位教师上《狐狸和乌鸦》一课时,用启发的语气问学生:“……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狐狸吃到乌鸦嘴里的肉。”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纷纷发言。

生甲:“狐狸借一把锯子来,把乌鸦落脚的树锯断,让乌鸦掉下来……”(缺乏环保意识。并且,学生忽视了树还没锯断,乌鸦就会飞走了这一显而易见的事实)教师评:“很有意思!但乌鸦会飞走,结果狐狸还是不能得到肉。”

生乙:“狐狸借一把枪来,一枪把乌鸦射下来。”教师评:“很有创意!竟然想到用先进的武器。这样,狐狸不光可以吃到乌鸦嘴里的肉,还有乌鸦的肉吃了。”(教师显然没有考虑动物保护协会的意见,在为“残忍”推波助澜。)

生丙:“狐狸弄一个打火机来,把树点燃,把乌鸦烧死在树上,肉就掉下来了。”教师评:“用火攻,有意思!乌鸦不把肉吐掉不行了。”(不光是环保意思缺乏,已经犯了森林纵火罪了,残忍程度升级。)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诱导可谓深入,学生的体验可谓独特,学生的思维可谓活跃,但它违背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脱离了健康情感的轨道,对儿童的心灵造成了污染。“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的心灵的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于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样”(蒙台梭利《儿童教育》),这是我们语文教师要特别警惕的。其实,在《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中,乌鸦爱慕虚荣确实不好(这是文本的价值取向),但也是一个受害者,值得我们去同情。乌鸦本是一种讲孝道的鸟,俗话说:鸦有反哺义,羊有跪乳恩。如果教师能从这个方面加以引导,让学生想办法去帮助乌鸦改正爱慕虚荣的毛病,那么学生就不仅学习了语文,而且从品德方面得到了启示,也受到了热爱自然、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教育。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xindetihui/957615.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xindetihui/957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