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t7t8网 >  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11篇 大自然的语言详细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11篇 大自然的语言详细教案

更新时间:2024-06-22 07:16:29 点击: 来源:yutu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编辑sky为家人们分享的11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的相关文章,仅供借鉴。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潜力:

1.利用文本学习和感受科普文章的特点,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并能对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作出简要解释。

2.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

3.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语言不仅仅准确严谨,还能够具有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过程与方法:

1.激趣导入法,由解题引出物候与物候学。

2.课文解读与生活情境相结合。

3.话题活动由“面”到“块”再到“点”,逐层深入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文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概括资料要点,理清说明顺序,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资料要点,体会“说明事物要有条理,有主次,有详略”的特点。

2.体会语言特点: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个性是第一段描述四季景象的语言,体会“说明事物的语言不仅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还要力求做到生动、形象”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理清全文,第三部分段落之间,第十一段落之间的说明顺序,感受说明文语言的逻辑力量。

2.品味鉴赏第一段的语言,感受说明文语言的优美。

三、教学策略

采用朗读课文、主要问题设计与追问、讲解与练习等方式,按从“面”到“块”、从“块”到“点”的逻辑顺序逐层深入教学,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资料,理清行文思路,感受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解题

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并思考:

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它的另一种说法叫什么?

明确: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解题: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题目把物候现象比成大自然的语言,形象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设计意图】

了解题目“大自然的语言”与“物候”的'关系,自然引出文章主体──物候及物候学。锻炼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潜力。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及说明顺序

引导学生二次走进文本,从“面”到“块”,理清全文及某一部分的说明顺序,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说明事物的特点讲得有条有理,有主有次的。

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作者又是如何进行说明的?

明确: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第一部分(第一至三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六至十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好处。

追问一: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好处?

【明确】能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能够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追问二: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明确】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追问三:研究物候学有什么好处?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二

活动目标:

1、体验诗歌中人和自然的情感。

2、学习诗歌,理解诗歌中的美。

3、能合作并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活动准备:

课件、彩笔、四种颜色的卡纸

活动过程:

一、直接语言导入:你们知道吗?不光是我们人会说话,大自然也会说话,而且大自然的话到处都是,不信?我们一起来看!(出示flash课件1)

二、配乐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白云飘得高高,告诉我们什么呢?

2、瞧!谁出来了?(蚂蚁)它们在干什么呢?

蚂蚁往高处搬家,这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3、这是什么呀?(大树桩)上面有什么?对!每一个圆圈就是一个年轮,大树桩告诉我们有几圈年轮就代表它几岁了!

4、教师小结:大自然的语言多奇妙啊!我们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够发现。

三、用图谱完整学习诗歌

四、分组合作朗诵诗歌。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三

学习目的:

1、掌握本文有条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学习重点:

1、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学习难点:

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教具:

幻灯机

学习过程:

一、把握语脉

二、学生各自诵读课文。

提示:本文是说明文,诵读时节奏要舒缓,语气要平实。

1、 指出下边几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从哪些段中寻找,把段的序号写到括号里。(幻灯片投影)

①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②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③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④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2、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幻灯片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的条理性来安排说明顺序的。这样安排言之有序,很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有主有次,不能等量齐观。

3、 放声朗读课文。

二、小结:

作业:

1、熟读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2、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学习重点:

1、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难点:

说明的条理性。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把握文本内容(师生问好)刚才同学们和老师是怎样问好的?我们是用“语言”来表达的。

别以为只有人才会用语言说话,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以问题形式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这四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不能。课文是按照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从空间到时间的顺序来安排的,并用序词标明,使文章条理清楚。--“纬度影响”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寒冷的冬天大家喜欢去海南旅游,因为那里风光正明媚。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二、分析结构,把握文本条理性过渡:同学们都概括得非常好,那你能说说你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么多的重要信息的呢?

第4段中结尾有这么一句话--“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 ”“……是……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是……”“此外……”“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找设问句:设问句,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小结方法:学习说明文,只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性词句,理解起来就会方便、快捷和准确。希望大家平时读书看报,经常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培养抓关键词句的能力。

教师小结:本文围绕“物候学”这门科学,先解释什么是物候学,再回答为什么要研究物候学,这符合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也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

三、品味语言,体悟文本生动性

1、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全文就是围绕“物候”、“物候学”展开的,而且课文提示语也告诉我们“这篇课文就是介绍物候学的”,而标题却不用“物候”,为什么偏偏要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呢?(教师温馨提醒:注意文章开头的提示语)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说明。(学生浏览、思索、作记号)

明确:课文第2自然段末尾和第3自然段开头有句话足以说明:课文采用了形象化的说法,可以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这两句话是:

A、“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B、“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齐读这两句话)

2、课文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那么竺可桢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来介绍这些大自然语言的呢?--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文章的语言你觉得有什么特点?(1、2节的语言又有什么特点)(板书:准确、生动)说明事物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而且还力求做到生动形象,而此文是一篇科普作品--要求文字浅显易懂,切合读者对象的实际文化水准,又要贴近读者心态。读起来令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所以本文用语形象生动。

四、延伸课外,激发学生情趣教师:“大自然的语言呵,真是妙不可言:懒汉永远看不懂,粗心人怎么能发现。”同学们,你们甘心作懒汉,愿当粗心人吗?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五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5: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生1:《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生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生3:《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

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较好地片断有: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冲向云天,一会儿又来个180°大转弯,一会儿又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倦。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自身的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小脚。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行时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妻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燕子又是一种很聪明的鸟。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老家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它们不是飞越高山,而是成群结队地穿过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从而节约了飞行的时间和自己的体力。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生1:“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生2:“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生3:“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生4:“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生5:“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生6:“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3、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六

目标预设

1.视听结合,获得动植物所传递的季节气候变化的信息。

2.能留意身边常见事物与现象,喜欢思考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3.在交流与分享中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收获.愿意向同伴学习。

活动准备

1.有关“电闪雷鸣、蚂蚁搬家、桃花盛开”的视频,“砸金蛋”课件。

2.自制绘本的材料:7张65cm×50cm的铅画纸(6张为背景:淡绿一春,深绿一夏,金色一秋,白色一冬,粉红一晴,淡蓝一雨,供孩子分类张贴景色画;1张为封面“大自然的语言”)。半张A4纸大小的彩色风景画,分别是:春的语言(桃花盛开,柳树发芽,蝌蚪欢游);夏的语言(荷花满塘,知了欢叫,彩虹高挂),秋的语言(稻穗金黄,桔子红了,树叶飘落);冬的语言(雪花飘飘,腊梅花开,青蛙冬眠),晴天的语言(云淡风轻,晚霞满天);雨天的语言(电闪雷鸣,蚂蚁搬家,蜻蜓低飞),数量多于幼儿人数。

活动过程

一、播放视频,唤起经验

师:小朋友们好(嘴说),起立、坐下(做手势)。

提问:刚才,我用嘴说什么?用手“说”什么?

小结:我用手和嘴跟你们打招呼的话,就是“我的语言”。

过渡:世界上不仅人会说话,大自然也会说话,它说什么呢?

播放有关“电闪雷鸣、蚂蚁搬家、桃花盛开”的视频,引导幼儿边看边说,并模仿教师练习句式,比如“电闪雷鸣,这就是大自然在说:要下雨啦”。

小结:大自然用自己的方式,让雷电、蚂蚁告诉我们:要下雨啦;托桃花告诉我们:春天到啦!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共制绘本,丰富经验

1.自主阅读风景画。

幼儿人手一张画,先自己读,再交换读或相互说说。教师观察、了解幼儿在“读对画、读准意、能表达、有句式”上的差异。

2.交流互学。

(1)提问: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交流。选的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幼儿,是自主阅读中各方面能力较强的孩子。

(2)提问:有没读懂的吗?

鼓励幼儿呈现问题。此处解决的策略是:先让孩子说说读懂什么、不懂什么,再让会的幼儿答题。教师要做的是从会的孩子身上提取他们观察、思考的方法,帮助有困难的孩子学到读懂的技巧。

(3)师幼共制绘本。

A.出示6张背景图(事先贴在两块磁性黑板上),先让幼儿看明白每张图的意思.再提出操作要求:把手中的风景画贴到相应的背景图上。

B.幼儿分类贴画,然后逐类检查,集体纠错并总结。最后,加上封面“大自然的语言”,共同完成自制的绘本《大自然的语言》。

三、砸蛋游戏,追问经验

过渡:大自然的语言,真有趣。怎么读才能懂得更多呢?

1.打开课件,展示虚拟的“砸金蛋”场景:四个金蛋,单击其上部,会弹出用意不同的四道题:树木发芽图——这是什么季节?(会看细节)哪些图片说的是我们幼儿园的春天?(善于在身边寻找)先局部再全图呈现题:哪张是晴天?(必要时必须扩大看的范围)大树年轮图:大树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大自然的语言是很丰富的)

2.幼儿选号答题。答对,金花四溅;答错“啊哦”告知(点击金蛋下部即可)。

四、视听结合,提升经验

过渡语:读懂了大自然的语言,对我们有用吗?

师:10岁的英国女孩蒂莉,和爸爸妈妈一起在泰国普吉的海滩上玩耍,突然她发觉海面上起了很多的泡泡.潮水也突然退了下去。她立马想到这就是地理老师讲过的海啸将要来临的情形,并且她记得,从海水起泡到海啸来袭,这中间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蒂莉告诉了妈妈,然后在几分钟内和几百个游客迅速离开沙滩。当他们跑到安全地带时,身后传来了巨大的海浪声。人们在激动和惊恐中争相拥抱和亲吻他们的救命恩人蒂莉。

提出希望:我们也要做有心人,平时要用心读懂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识记词语。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重点: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

教学时数:2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嫩嫩的,绿绿的”。 从“嫩嫩的,绿绿的”我们就知道是春天到了;现在的小草呢?“枯死了。”从中我们知道这是冬天。

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大家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课题简介:

1、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提示:(第2自然段)指草木荣枯、候鸟来去、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物候现象。

2、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提示: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用“物候学” “简介物候学”, “物候学与农业生产”等这样的题目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三、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四、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本课的多音字。

连翘(qiáo) 衰草连天(shuāi) 观测(guān) 风雪载(zài)途

翘起(qià) 鬓毛衰(cuī) 玄观(guàn) 记载(zǎi)

落叶(luò) 丢三落四(là) 落枕(lào)

差异(chā) 差遣(chāi) 差错(chā) 参差(cī)

2、重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

萌(méng)发:萌芽、发芽。 农谚(Yàn) 衰(shuān)草连天

次第:一个接一个。

翩(piā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yù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簌(sù):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nì)迹:这里指各种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销:消失。 匿:隐藏。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周:绕一次。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草木荣枯:指植物的茂盛、枯萎。

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语:鸣叫。

风雪载(zài)途:风雪满路,风雪遍地。载:充满。

年年如是:年年像这样。是:代词。此,这样。 文言文中“是”用法:一为代词,二为判断动词。

五、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结构。 先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再合并成几个意义段。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段:介绍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5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7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差异。

第8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第9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第10段:物候现象来临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第11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12段:加强物候观测,促进农业生产。

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师小结:[课文主旨] 文章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第二教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至3自然段)。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列问题:

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答案: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答案:时间顺序,[春、夏、秋、冬,所以是时间顺序。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3、本段的结构是:先分后总。主要的说明方法是:摹状貌、举例子。

4、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5、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文章第一段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

(二)阅读第二、三自然段,回答:

1、思考这两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2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第2自然段一开始并未直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而是从哪两个方面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同农业生产的关系的?

答案:“草木”“候鸟”两个方面。从“植物”写到“动物”。

师小结第二自然段:“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先写开花早的杏花、再写桃花,很有条理。这些都照应了上句的“草木”。而“传语”“暗示”与语言有关,且将杏花、桃花拟人化,十分亲切可爱。“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把布谷鸟的鸣叫写成“唱歌”,拟人形象,把布谷鸟的叫声写得很有音韵节奏,给人以美妙的享受。这一段由“杏”写到“桃”,从“植物”写到“动物”,最后才对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诠释,即:花香鸟语,草长芬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条理十分清楚。

3、第三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呢?

提示: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4、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说明:什么是物候?分析时抓住第3自然段第一句“这些自然现象”中的“这些”指第2自然段中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第一部分总结:第一部分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4、5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然后总结段意。

段意: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2、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提示:从观测手段、数据意义两方面写出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应用在农事上:比较简便,容易掌握,避免损失。 观测手段:“活的仪器”,即活生生的生物。

数据意义: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3、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子。作用:第五自然段从反面举例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更具有说服力。例子是:北京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三、学习第三部分(6至10自然段)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什么?这几个因素能否对换,为什么?

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不能对换。这几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的。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2、体会本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作用:举例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

(2)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第8段)作用:举两例说明经度的差异是怎样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

(3)山地秋冬两季,……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第9段) 作用:举例说明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4)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几天。(第10段) 作用:举例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师小结:举例子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解说得很清楚。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11、12自然段)

思考: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有哪些意义?

答案: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②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③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五、总结。

六、作业设计:认真阅读第一部分,完成下列思考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 _ 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 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 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答案:B A C

2.解释词语:

销声匿迹:这里指各种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结构是:先分后总。主要的说明方法是:摹状貌、举例子。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答案: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把“各种花次第开放”改为“各种花竞相开放”行不行?为什么?

答案:不行。“次第”是一个接一个之意,“竞相”是争先恐后之意,不能突出不同类的花按时令依次开放的特点。

7、如果将“大地渐渐地沉睡中苏醒过来”中的“渐渐”去掉,语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案:去掉后就不能说明连续而缓慢的过程。

8、“燕子翩然归来”与“燕子归来”有何不同?

明确:燕子“归来”前面加上“翩然”二字,那燕子飞舞的样子就生动起来了。让人想象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如果只写“燕子归来”就显得平板了。

9、第1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 答案:说明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10、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为问号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1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

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附板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现象——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比较简便

容易掌握

避免损失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顺序:从主要到次要,从空间到时间。

四、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习提取信息,准确概括内容

2、品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3、理清说明的条理和说明方法的作用。

4、发现并欣赏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筛选信息,概括内容

品析说明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逻辑顺序的判断

【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教师示范法合作交流法

【学习方法】

圈点批注法交流合作法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对说明文提出的教学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说明的表达方式。注意领会作品中所表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科学知识的事理说明文。文章以物候为说明对象,这篇说明文重在说明物候观测可以预报农时、便利农林业发展等事理。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层次清楚。说明的语言准确生动,运用了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教学本课时,一是要让学生了解说明事物的表达方式,二是要让学生能够发现和欣赏大自然的种种物候现象,思考和天气、气候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课件放音乐

师生问好。可以灵活变化。老师好,同学们好。同学们辛苦了。老师辛苦了。同学们请坐下。老师请坐下。老师还是站立着同大家一起学习吧。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刚才听的这首歌,所咏唱的是什么季节?春天。歌曲中的我怎么知道现在是春天呢?用一句歌词来回答。哦,是春风吻上我的脸告诉我的,告诉我不要偷懒,让我珍惜春光。春风拂面,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著名科学家竺可桢。

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概括内容要点,提取关键信息。

2、品析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语言。辨别举例子说明方法的运用

3、理清说明的条理。

4、发现生活中的物候现象,欣赏大自然的美好。

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口号是“我参与,我快乐。”希望同学们能从课堂学习中得到快乐。

二)、我们来检测一下预习情况,请大家积极举手抢答。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速读课文,给课文换一个平实的标题。并结合有关语句说明理由。

总结技巧:抓文章的关键语句,准确归纳。

草长莺飞,等大自然的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自然现象,叫做物候。看来,文章的标题巧妙点出了说明的对象。

2、速读课文,按照提示划分文章结构,在各小题后括号内填写段落序号。

第一部分、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三部分、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学生依次回答。刚才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接下来,让我们根据问题,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迅速抢答。看四大组同学,哪一组表现优秀。

3、速读,抢答。

注意要抓住关键语句来找答案。

什么叫物侯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你回答的这样准确,有窍门吗,对,提取信息,概括内容的方法是

⑴、准确的区分结构层次

⑵、找出关键句、词语

⑶、提取主干,去除枝叶

⑷、用自己的话来归纳

4、我们理清了课文的结构,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判断一下文章的说明顺序。

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四、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1、这四部分是按照“是什么---重要性---取决因素---意义”的思路展开的,先提出说明现象,再说明内在的本质原因和意义,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2、在第三部分中,表示这四个因素的关联词是什么?这些因素的关系是什么?

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

逻辑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三、引导赏析,自主学习

1、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品析物候现象所揭示的事理。今天,我们可以从说明的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来欣赏。

2、教师示范欣赏,让学生领悟欣赏的方法。

以第二段为例,从说明技巧的角度来看,这一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具体形象的说明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劳动人民可以据此安排农事这一事理。

从说明语言的角度来看,第一是用词的准确性,这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如“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其中的“都”一词,指全部,表示范围之广,说明了这些物候现象全部在内,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文章从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内涵丰富的词语、前后句词语的对应等都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第二是语言的形象生动。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中,“传语”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大自然人格化了,使大自然有了人的情感和语言。将大自然的灵气写了出来。由此可见,在说明中恰当的运用生动的描写,可以更具体、清晰地突出事理,起到了辅助说明的作用。

3、自主学习探究发言

1)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段落,围绕说明的技巧(说明方法)和语言两个方面做以品析,在书上圈点标注。准备和大家交流。

下面让我们展开自主学习,对文章进行品读赏析。

2)、同桌交流,完善阅读笔记。

3)、谁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你自己喜欢的段落,说一说你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你的阅读成果呢。请同学们注意倾听,即时补充。谁来补充或更正呢。谢谢你大胆的发言。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1、集体活动,七嘴八舌说一说,你在大自然中发现了哪些物候现象,这些物候现象预兆了怎样的气候、天气,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给下面的科学哲理诗续写句子,做一做仿写。

(要注意抓住各个季节典型的自然现象,判断设计。)

(1)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发现。

(2)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如白云轻盈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

(3)你看那树上的叶儿,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如叶儿纷纷飘落,出门就要带好雨伞。

(4)仿写

2、布置作业: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吧!热爱生活,发现大自然的美吧,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现象本质

逻辑顺序

主要次要

物候

语言准确生动

说明方法举例子等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能说明一下你根据哪些大自然现象,来做以判断的吗。

树叶枯黄飘落,寒风凛冽,小草干枯,阳光微弱,溪水干涸等这些冬季的现象,

如何品读赏析?就是反复的读,从各个角度去读,从各个侧面去读。品味语言的魅力,分析文章的写法。

建议从以下角度进行:

用词(修饰和限制性词语、关联词语)、

语段结构、

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等。

学习方式是,任选一个角度,在文中圈点批注。准备为我们的课堂交流做准备。

请小组交流一下,选出代表来发言。

请发言的代表们先明确品读赏析的角度,说明语段序号。再来阐述你们的发现成果。

老师也有些发现和大家交流。

1、修饰和限制性的词语。

去词法,删除这些词语好吗?谁来挑战一下。

如第5段的“左右”一词,表现了时间的不确定性,体现了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8段的“约”一词,表示估计,和第5段的“较”表示程度。都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和严谨。

2、说明方法

如第5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关联词语

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表现了说明的顺序是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

4、语段结构

如7、8、9、10段为每一段时总分的结构。

自由发现,任选角度展开品析。

5、说明的顺序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二个部分里面段落的安排和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又是如何体现说明的条理性的呢

说起接着说明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进而回答了文题提出的疑问。这种顺序也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

文第三部分说明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有四个因索。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一,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逻辑顺序。

课文第1自然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描述自然现象。第2段举的三个例子,杏花、桃花、布谷鸟,也以时间的先后为序

五、拓展应用

请你写一段说明性的话,判断一下它们适宜的说明顺序,并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A.预防近视

B.美丽的校园一角

小结:本文介绍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是由浅入深地进行介绍,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另外,一个部分里段落的安排、一个段落里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

说明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两个自然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总结语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语言准确而生动,是篇极有价值的文章。

六、课后作业。

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吧!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

现象--------本质

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逐个板书)

描述物象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解释逻辑

竺可桢;推究原因顺序

阐明意义本质

或听歌曲《春风吻上我的脸》,提问“我凭什么知道,春天的到来呢”对,就是春风的抚摸。春风传送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现在是什么季节。冬季

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⑴词汇丰富,使用准确传神。

⑵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

⑶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⑷描写的运用

2、默读第三段,品析语言的特点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括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画面内容的基础上,倾听、学念诗歌。

2、感受“树叶当邮票”的含义,体味诗歌文字所表现的意境美。

3、认读重点字词:邮票、嫩嫩的、秋天、土壤、四季、寄、金黄

教学难点

认读重点字词,学习朗读诗歌

教学准备

挂图、音带、大字、诗歌读本人手一册、树叶

教学过程

一、预备活动

1、师幼互相问候线上活动

看动作猜词。教师将春天在奔跑中的大字卡依次摆放好,请个别幼儿来表演们,其他幼儿猜词,并寻找大字卡,幼儿反复进行。

2、教师发书

二、感知理解活动

1、教师出示树叶若干片,谈话、问题导入

师:小朋友们注意观察教师手中的树叶,你们知道在四季变化中,树叶会有什么变化吗?(幼儿讨论并自由回答,教师注意提醒帮助幼儿使用清楚连贯的语言)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树叶的诗歌。

2、教师播放诗歌录音带,幼儿认真倾听,了解诗歌内容

3、教师指导幼儿自主阅读,并提问诗歌里看到了什么样的树叶,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最后树叶到哪里去了?

4、集体阅读

(1)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幼儿理解一年四季树叶的变化,春天树叶是什么样的呢?夏天呢?引导幼儿明白树叶会跟着季节的变化一一对应教师随机出示大字卡“邮票、嫩嫩的秋天、金黄等。

(2)为什么说树叶是大自然的邮票?引导幼儿理解不同季节的树叶可以像信一样寄给人们,让幼儿知道哪个季节来临了,各个季节的树叶就是各个季节的标志。

(3)学习动词“寄”,教师重点强调树叶是怎么到小朋友哪里的,学习动词寄并出示相应的大字卡,引导幼儿理解含义。

(4)教师播放诗歌录音,幼儿一边看挂图一边认真倾听,理解诗歌内容,鼓励幼儿小声跟读,阅读完教师收书。

三、游戏活动

游戏:小小邮递员

幼儿围成圆圈做,教师充当邮递员,将大字卡装在背包里,围着圆圈跑动并将信件寄出去,放在幼儿背后,请幼儿查收信件,拿到字卡的幼儿站起来告诉其他幼儿信件的内容。幼儿反复进行,请幼儿来当邮递员

四、结束活动

幼儿有序整理自己的物品。

《大自然的语言》 教案教学设计 篇十

一、导入新课

由复习学过的文体导入说明文学习。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及研究它的意义。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略)

2.再问: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后小结。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3.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部分“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

四、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本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作业。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学生讨论回答。本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

(4)口头作文(略)

三、学习举例说明

1.导入:本文在说明事物时除了条理清楚和生动形象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可以将一些抽象深奥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说出来,令人容易明白。请大家将课文中的例子找出来。

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文中的例子。教师指名回答。然后补充说明。

2.本文在举例时常用“例如”之类的用语。请同学们看看,这样的用语还有多少?有没有不用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这样的用语,课文中还有“下面是一个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举了“杏花开和布谷鸟来了”三个例子都没有用。

3.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明确: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能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课以后的感受。

2.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略)

扩展资料

一、竺可桢简介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加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及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二、物候与物候学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和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经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最热的季节。

处署:“处”是止的意思,表示夏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四、农谚

农谚是农民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经验的概括。一般为通俗的韵语形式,便于记忆,对于传播生产经验和解释农业气象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中国各地农谚非常丰富。例如: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到。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探究活动

组织一次物候观测活动

要尽量把课堂学习与语文实践结合起来。课外可以让学生进行一次物候观测,做好记录,再写出相关的文章,组织班上同学进行交流,看谁做得好。

习题精选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参考答案:

1.B A 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等奖 篇十一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语言,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懂得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师:一份阅读检测题;一份阅读材料——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生:观察大自然中的现象。

一、导入

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有的语言更是魅力无限。今天,我们就来自主阅读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次自学诗歌。

1、认读生字词,并把诗歌读通读顺。

2、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

诗歌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3、小组内交流、订正。

三、再次深入阅读诗歌,独立完成下面的检查题。

(一)字词练习

1、选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个()子窝,里面新增的几只小雏儿,可爱极了。

(2)秋风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向南飞了。

2、查一查

“鉴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诗歌内容填一填。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中的现象 现象传递的信息 大自然中的现象 现象传递的信息

(三)选择填空,并写出理由。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________就能___

(竖起耳睁开眼)(听见看见)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的洗澡的时候,

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__________

(计算浮力。把浮力计算?)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从“词语采集”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组学习

1、小组内交流检测题的答案,意见不统一时,询问老师。

2、自主评价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按错1—2处为a级

错3—5处为b级

错5处以上为c级

3、交流、讨论问题

(1)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你从课文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说一说。

(2)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五、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小节朗读课文,评选出最好的,参加全班的赛读。

2、各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赛读。

六、仿照2—9小节自创诗歌一节。

如:

哗啦,哗啦,风儿刮起,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叶片飘落。

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流淌,风与叶共同奏出,

带给我们一个春天的童话。秋天的乐章。

七、作业

拓展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研究这种“语言”的科学叫做物候学。这篇课文就是介绍物候学的。阅读本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把一门复杂的学科介绍清楚的。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转载请备注原文地址:https://www.t7t8.net/jiaoan/987329.html
移动端网站原文地址:https://m.t7t8.net/jiaoan/987329.html